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4 04:16:05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1

一、全面提升德育工作内涵

1、加强德育理论学习,提高德育工作队伍业务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认真学习省、市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计划,学习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有关法律和文件,提高德育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市教育局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中心举办2012年德育干部暑假培训班。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组织研讨、观摩、评比班会课、晨会课活动,推广班主任上岗申报和审批制,实行新上岗班主任岗前培训制度,推进班主任的轮训工作。各中小学每年安排一次德育年会,评选一批德育名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实行家长会制度,组织开展优秀家教学校、优秀家长学员的评选活动。进一步明确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应担负的神圣职责,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精心组织建国六十年国庆活动,抓好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通过“看、讲、读、唱、写”的形式,观看影视、进行演讲、读书征文、演唱革命传统歌曲等途径,认真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教育活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配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网站,解决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长困惑等问题。指导和组织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实践、社会调查、国防教育和军训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计划地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使青少年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接受教育。结合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拟于5月份启动“德育金牌生”评选活动。

3、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巩固年”活动,抓16个“一”文化载体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从而使学校管理向精神引领迈进。重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评选推荐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教育标兵和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学校,评选第二届“新好少年”。坚持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抓好生命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纲要》,筹建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并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以心理关爱为突破口,加强留守孩子教育与管理。以“三化”巩固和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推进中小学卫生创建达标工作;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德育体制,落实好“一把手负责、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德育工作考核责任制,把德育工作成效作为中小学校长任用、教师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市教育局将按照省教育厅要求,督促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搞好校长德育绩效考核。

二、全面推进体育教育工作。

4、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以青春、运动、健康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运动”,努力将“运动丰富人生”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重点推进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评选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继续推进中小学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好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积极参与教育网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专题栏目,在中小学推进实施阳光体育证章制度。

5、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各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做好对学生体质的测试,对结果的统计分析上报等项工作。进一步发挥测试结果的教育、指导、反馈等功能,激励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指导学校和家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学生增强体质。扎实做好中考体育考试工作,改革考试内容、结构和考试方法,最大限度地将体育考试的关口前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三、全面实施学校卫生达标工程。

6、落实《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推进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继续组织“省农村有寄宿生学校卫生状况调查研究”;深入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碘缺乏病、疟疾、禽流感等传染病、地方病健康教育,开展口腔卫生、青春期卫生等专题教育;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和报告工作;指导学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印发《市中小学卫生达标(示范)学校创建标准》,开展创建卫生达标(示范)学校活动。

7、建立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建立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普及及咨询、疏导、服务等工作,做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帮助更多的学生达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人群的十大标准,使广大中小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与市心理协会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典型案例分析征集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定全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规程、考核标准,开展“合格心理咨询室”的创建工作,切实提高工作质态,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8、扎实做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制,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措施,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继续对学校食堂、小卖部、学生饮用水、饮用奶、配送餐等高危食品卫生环节执行“校医每日督查、总务主任核查、分管领导巡查和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及采购索证、持证上岗、学校食品卫生监督月报告等制度,定期表扬先进、曝光不足,杜绝学校师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四、全面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9、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组织实施《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评估方案(试行)》,开展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评估情况的调研评估,创建一批“中华优秀艺术传统学校”。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开展全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案例及教学设计的评选活动。

10、加强艺术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美育体育为工作的突破口促进“四育”融通,健全完善艺术体育教育工作机制。强化艺术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小学艺体场地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充分保证开齐开足体卫艺课程和各项校园文体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修养,构建学校、区域、全市三级相结合的中小学生艺术体育活动竞赛网络,推动和谐高效和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水平,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激发出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

五、扎实做好国防教育工作。

11、大力开展学生国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学生军事训练规定》。积极推进学生军训在全市中学的全面开展,提高学校军事理论课的开课率,努力提高学生军训的质量和水平。迎接省教育厅、省军区学生军训工作检查,申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组织中学军事理论课教师授课竞赛,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组织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网络知识活动。会同市民防办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防空防灾知识宣传。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2

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再次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此东风,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论从物质层面、育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校企合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拟从德育的角度谈谈校企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指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模式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在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简单地说,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人才。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德育创新的思路主要也是发挥校企优势,实现共同育人。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相结合

学校的德育资源主要有育人的良师、丰富的图书资源、相对简单高雅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优秀的企业员工、独特的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

1.学校德育资源的优势

(1)德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育人经验,学生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理论知识,这是德性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没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知”。[1]56

(2)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充满书香的校园、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等对学生素质的养成作用是企业无法替代的。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有关品德、行为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多,对于学生的成长帮助较大。

2.企业德育资源的优势

(1)优秀企业员工身上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品质和经验具有社会性和现实性品格,是帮助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宝贵财富。

(2)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充满着生产气息、社会气息、功利气息和现实气息等。职场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迫使学生必须尽快成熟起来,环境的磨练也能使学生很快走向成熟。企业文化使学生对职业、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加深。

(3)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以服务生产、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同时促进员工的发展。其对员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及利益导向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种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种影响比学校的教育效果要更加明显。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对学校来说,主要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把优秀的企业员工请到学校来,结合他们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借鉴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人才;在一些行业特点鲜明的职业院校可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思想。我们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讲座,和学弟学妹们谈理想、谈人生、谈道德……;按照铁路特点开展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尝试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除以上做法外,还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开展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严格按照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把学生转变为“准职业人”。学校的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以便于在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对企业来说,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设计企业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能做到这一步,校企合作将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相结合

学校主要是一个知识课堂、理论课堂,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人文学术氛围相对比较浓厚;企业则是一个生活课堂、实践课堂,具有开放性特点,是一个现实的教学情境。实现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的结合是德育回归生活的最佳路径。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也有人把这种人才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有高素质,又要有高技能。从现实来看,现在的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注重个人的业务能力,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等。因此,学校必须对德育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觉得德育课亲切、可信。要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可以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经济、讲法规、讲道德与职业道德等,同时注重发挥企业这一社会课堂的作用。因为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而且更多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在工学结合中,德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发展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职业、社会的真实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社会生活是学生认识道德及其教育对己、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源泉,只有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困惑、冲突和挑战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学生的道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道德观念才能切实确立,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4]在企业课堂里,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在学校无法遇到的问题:人际交往、做人、做事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经验会不断丰富,道德判断和抉择能力会不断提高。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解决了一个问题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5]183从德育工作看,在企业课堂里,重点应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国情、社情教育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少都隐含在岗位职责、行业规范、用人标准、劳动纪律和其他企业文化之中,但还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做好以下德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岗位不适应问题、生活不适应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其它矛盾和纠纷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三、校企两种德育途径和方法相结合

从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看,企业主要是管理育人、制度育人、文化(企业文化)育人、经验育人、生产育人等,主要属于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学校则主要是知识育人,以及与企业不同的管理、制度、文化育人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主要是知性德育。从品德形成规律看,认知和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自觉的道德行为依赖于道德认知,道德认知的最终目的则是道德行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毕业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对许多问题仍然属于一知半解,对社会、职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更是需要教育和引导。从素质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礼仪规则,培养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具备初步的职业素养等是学校德育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学校和社会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仅靠知性德育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人才,这里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差别问题,也有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问题。因此,注重实践和行为的养成是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完成这一环节主要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实现的。它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外化为思想、情感、行为”。[5]356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内化一方面可以在学校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企业进行。而外化过程在企业和社会中进行将更加自然、效果更佳。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具有约束和养成作用,企业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生产实践和现场工人传递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社会经验。因此,参加工学结合,在企业这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磨练,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思想道德,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捷径。它可以帮助学生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完全符合高职教育期望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14-02

1高校网络文化基本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创作、传播方式,通常是指以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介传播文化、思想。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又作了专门部署,并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也日益高涨。有人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以大学生上网者为主要对象,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信息为核心,以数字化作为基本技术手段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1]。也有人指出:"高校网络文化与其他网络文化类似,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但是和其他网络文化相比,高校网络文化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2]总之,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延伸,它既具有网络文化的特征也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2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德育工作

高校网络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凭借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所创造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文化形态。目前,"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的形态涌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着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3],也势必对大学德育带来相应的影响。

2.1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德育带来新机遇

高校网络文化凭借高度的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多元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优势,其吸引力日和影响力益增强,对大学德育工作也带来全新的机遇。首先,丰富了大学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式。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在此相互交流融合,这就为西方先进文化中有益的德育内容和方式得以有效地整合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同时也为多渠道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提供了便利。其次,拓展了大学德育环境。新时期大学德育工作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环境之中。传统德育过程中以课堂灌输、老师说教为主要方式的"封闭式"环境日渐显露出其弊端,只有充分有效地营造好、维护好、利用好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准则,才能在新时期将高校德育工作推向科学发展的轨道。最后,凸显出大学德育客体的主体性。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德育的客体,其主体性地位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却并没被得以确认。而在网络平台上,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选择性大大增强,受其他方面干扰的因素大大减弱,其接受德育信息内容的主体性也更加突出。

2.2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德育带来新挑战

高校网络文化对新时期的大学德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在给大学德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社会责任,这就势必会弱化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其缺乏基本的网络诚信意识,甚至丧失现实生活学习中所必要的伦理道德;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元文化和多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有甚者一些充满色情、暴力、低俗等的腐朽文化也在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上大肆传播,使个别大学生陷入庸俗的文化泥潭而不能自拔,严重冲击着其正确"三观"的形成与发展;网络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世界,在方便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的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用手机等通讯工具考试作弊的现象不绝于耳,抄袭、剽窃他人学术著作的学术造假现象也日益泛滥,大学生学术道德滑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造成大学德育工作的环境复杂化。"高校德育工作者所营造的德育环境与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空间交织在一起,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4]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开放性,为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图谋提供了机会,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带来严重的冲击;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势必会造成一些文化内容和层次上良莠不齐,伪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大量存在,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和人格上的扭曲发展;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有些大学生急于摆脱现实生活中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在网络世界里为所欲为,以致违背道德准则甚至违法法律而毫无知觉,最终不利于自身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日后的健康成长。

3高校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的相关研究

高校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作为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文化也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充实了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和大学德育的内容,为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我们只有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德育的新思路,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大学德育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

3.1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优势,切实提升高校德育教师自身素质。高校德育工作者是开展大学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时代责任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熟练地运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能迅速抓住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工作。"[5]

这就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大学德育工作者,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先关内容,不断强化和丰富自身的思想理论基础,为青年大学生树立知识学习的楷模和崇尚道德的楷模;与此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技术,不断强化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自身各方面素质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对开展高校德育教学活动需求的变化。

3.2尊重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主体的自律性。开展大学德育工作必须要尊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网络文化德育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氛围中不断提升其道德水平。高校大学生也要按照网络伦理的要求来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文化中的有害信息,"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有益文化成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3.3创新高校网络文化,积极搭建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新平台。创新高校网络文化,是有效开展大学德育工作和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6],才能进一步创造和创新网络文化平台和载体。所以,我们要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不断革新网络技术,不断利用新技术发展高校网络论坛、新闻聚合、BBS、博客和手机网络等网络文化新产品,不断打造出符合高校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适应时展潮流的高校网络文化品牌项目和频道服务,进而积极搭建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新平台,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

3.4抢占高校网络文化主阵地,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德育的引领作用。只有不断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德育工作,大学德育的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才会有切实的保障。因此,建设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牢牢占领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提升校园网络思想道德文化的新境界;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凸显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判断标准,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新风尚。"[7]

总之,高校通过创建一批较为有影响力的"红色网站", 积极弘扬主旋律,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进而抢占高校网络文化主阵地,为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基础和内容保障。

参考文献

[1]穆琳.高校和谐网络文化机制建设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4):91.

[2]徐功文,李建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6):78.

[3]申小容,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

[4]邹庆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99.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4

.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全方位抓好学生思想工作。通过家长来学校,老师到家庭等形式,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形成“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局面,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格局。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5

承德民族师专是河北省惟一一所全日制民族高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新校园占地976亩,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在职教职工728人,其中,教授级47人,副教授级250多人,硕士研究生135人。现设有中文系、数学系、英语系、音乐系、社科部等15个教学系、部,开设各类专业43个,本科、专科在校生合计7458人。

承德民族师专党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针对学校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有重点、分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营造了安定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迄今为止,学校已连续14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此外,近四年来,学校还获得了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河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高校、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谐校园、承德市彩色周末活动先进单位、承德市园林式单位、无偿鲜血先进单位等三十多项(次)各种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曾以《春风催桃李 硕果满枝头》为题介绍了学校的经验。

一、推进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工程,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保证

承德民族师专党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在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检查监督机制。学校坚持每年对各系、部、处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建立了经费投入机制。学校每年用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在40万元以上,并逐年有所增加,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文明单位考核评估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学校每年考核一次,每两年评比一次,优秀者以学校党委的名义进行命名表彰,对不达标的单位取消评优资格。

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工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思路、新手段、新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承德民族师专党委实施了多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工程,主要有方法创新工程、道德建设工程、德育网络构建工程、心理疏导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工程、非典防治工程等。创新项目经验材料《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八法”》在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经验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师生互动、载体推动、协调联动,全面加强道德建设》、《高校德育主题网》、《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实施心理疏导工程 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分获2004、2005、2006、2007年度承德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奖,其中《高校如何抗击非典》还获得了2003年度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奖,《实施心理疏导工程 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获得了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奖。2005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和这一创新项目的实施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提高。我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创新做法先后在《光明日报》、《河北日报》、《政工论坛》等报刊上刊载,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

三、实施师德建设工程,为“三育人”奠定基础

承德民族师专多年来坚持以德治校、以法治校,不断加强思想道德队伍、思想道德规范、思想道德载体、思想道德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加强思想道德队伍建设,为以德育人提供人力保障。几年来,经过探索和完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制定实施了《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学校注意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坚持开展“三育人”标兵评选活动,使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注意发挥“两课”教学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从理性认知向情感意志转化。二是注意加强思想道德规范建设,为以德育人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教师形象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系、班评比条件》、《学生公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抓好师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是加强思想道德载体建设,不断开拓以德育人的渠道。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五种载体建设:1.坚持开展“树立起人生路标”主题读书、征文、演讲系列活动;2.坚持开展“三德三做”教育活动;3.坚持开展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生活自立、是非自辩为主要内容的“四自”教育活动;4.坚持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5.自1995年以来坚持开展“立师志、铸师魂、树师表、养师德、练师能”系列教育活动。同时,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迄今已举办。还积极开展了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道德文明示范街建设活动。

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高品位校园,营造浓厚学府育人氛围

学校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师生和校园物质环境和谐相处、催人奋进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素质。2006年学校整体进驻新校园后,面对升本要求,重新确定了“一训三风” 并将校训镌刻在学校大门口;对校内各建筑物进行了命名,在校门口设立了两块高品位的校园导视图,在校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竖立了八个路标;建设了音乐喷泉、百米文化长廊和东西南北中(校钟)等景观;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大楼内进行了高品位文化布置,既有名人名言、伟人科学家,又有承德名胜古迹照片。2008年筹资100万元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在校园内栽植银杏、国槐、侧柏等各种树木12000多棵。2007年10月成功举办了庆祝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对学校百年文化积淀和办学经验进行了总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6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思路

2008年,本人负责申报的《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在课题开题阶段,我们将课题研究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实验,另一方面是从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域入手,进行具体的学校文化创新。在第二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德育文化创新。这一工作,在中小学主要是班主任工作创新,在大学主要是辅导员工作创新。现将我们进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思路汇报如下,供领导和同仁参考。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发生重大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娇骄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德育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服教育: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托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成熟、合理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班主任 )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必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语沟通、当面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种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突出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职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必须坚持德育的重要地位,以落实德育常规为基础,以德育科研为龙头,特别是围绕德育的工作模式探索和领域的开拓这一德育的重点和难点,致力于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从而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收到了显著的实际效果。

一提出明确的德育工作思路

为了切实让德育的首要地位落到实处,当务之急就是要分析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发展目标,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我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应“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为基本的工作思路。

1.以学会做人为基点。“做人”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会”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品德能力培养的要求。

2.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从个体的品质结构来说,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心理品质的基础之上。而心理品质在这三种品质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促退作用。

3.以道德教育为主线。道德教育无疑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还必须保证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的一致。

4.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始终会受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制约,思想政治品质是衡量品德结构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框架

完善的德育工作框架是德育工作思路具体运作的保证。我认为要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框架: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工作只有都围绕着既定目标进行,才能为德育实效性的取得作了前提性的准备。

其次,在德育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依靠两支队伍,其一是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德育工作队伍,这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力量。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外,教师还要把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会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其二是学生干部队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依靠力量。通过对学生干部的有效指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再利用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中以及全校或全班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摸索德育工作最有针对性的形式

德育工作要取得实际效果还必须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形式。因为,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应当根据不同对象的现状和特点,选择最需要、最迫切和最能奏效的方式来作为德育的“突破口”或“切入点”。在寻找“突破口”或“切入点”的时候,我认为下面三个系列是应当考虑的问题:其一是主题教育系列,主要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其二是分类指导系列,主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三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合作系列,即“三维”德育。“三维”德育是一个涵盖家庭、学校、社区的系统工程,就是把学校、家庭、社区“三张皮”变成“一张皮”。

四抓住德育实效性提高的关键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不仅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如果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下面几个问题解决的好坏是关键。

1.思想道德的内化是德育实效性的操作难点

德育实效性如何,关键是看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其难点在于思想道德的内化,即如何顺利地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实,“四个以”的德育工作思路即是对思想道德的内化问题所做出的尝试:“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从狭义的较低层次上要求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然后才是品德高尚的人,避免了德育要求的“高、大、空”;“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则可以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学生个体内在的需要,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内化规律,从而在德育过程中为德育内化提供了可能;“以道德教育为主线”则明确了德育的主要内容,而道德教育过程所包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环节可以进一步促使德育要求的内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则明确了德育的方向,深化了德育的要求,使学生的行为有了正确的思想动机的指导,从而将行为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以”的工作思路为德育内化提供了途径,为成功内化提供了可能性。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德育实效性的现实着眼点

德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二是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三是要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3.学校系统的管理是德育取得实效性的实施关键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不是某一个时期、某个场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可以取得实效的,而是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之中,体现在学校每个教职员工身上。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书本中,在环境中也会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因而必须从整体上,从全局性出发,不断优化德育过程,从而增强德育行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总之,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形成包括措施、制度、物质环境的德育有形的系统,也形成包括德育思想、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校园文化的德育无形的系统,这两大系统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德育的实效性起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通过德育思路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德育框架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充分发挥教师们在学生德育中的合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民主管理学校中的模范作用,发挥全体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将德育实效性向更高层次推进。当然,让全体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德育新论》鲁杰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07

《德育论教程》刘济良编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10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8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其中,在教育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简单的几个字:立德树人,却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描绘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并引领了教育工作的全局。

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学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老师喊得声嘶力竭,学生却思想消极,不求上进;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最后落得学生能力羼弱、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是德育工作框架混乱不清,或虽有架子,无法在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其次是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或有些领导和老师只停留在嘴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再者.全员德育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最后,德育工作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感,拉远了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乃树立德业的意思,为大上,最好、最优秀的意思。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党的十八大这个纲领性文件高屋建瓴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对于教育发展的论述,让我觉得,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好像很清晰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德育工作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了,因为,党的十八大把我们一直困惑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框架勾勒出来了。好好地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

一、立德树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队伍。

职业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机构,无非是学校领导——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一条线的管理,直接而单纯,虽说分工清楚,但其工作效果却不敢恭维,因为这种管理体系严重挫伤了其他老师、特别是上德育课的老师的积极性,排斥了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和管理,也包括其他教育部门,也好像是跟学生的德育严重分离,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学生管理变成完全是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的工作,其他部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老师上班见人,下班溜走。德育工作被偏移成行为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心力交瘁,捉襟见肘。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大局,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等

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怎么能达到这个大纲的要求呢?2011年6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职业学校德育应大力加强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把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启动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名班主任。重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推动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尊重班主任的劳动,班主任工作要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职业学校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可推荐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对象。

本人认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首要任务,是理顺德育工作机构,特别是德育课老师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地位,让德育课老师参与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德育工作更科学化,更专业化。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德育课老师最适合从事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有足够完整、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去从事学生的德育工作,他们才懂得从道德、品德、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教育学生。但是,往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把德育老师冷藏起来了,或者边缘化,他们只是负责上德育课,而所谓的相关部门负责德育管理,这就是最大的浪费,很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二、立德树人,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现在在各学校的校园里,并不是已经有很多的德育工作环境,而是极其缺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所以,学生老觉得一进校园,跟进去一个普通单位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没有多少的校园气氛。

解读十八大精神,我建议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巨大的“德”字,并且把它当成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据点,营造浓郁的品德教育的气氛,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历来中国都很重视“德”,把立德当成是“大上”之举,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立德,完全可以形神兼备,靠形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渲染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一看到巨型的、凸显的、醒目的“德”字,立刻就像有个无形的标准在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立德,就是树立起巨大的“德”字,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相信,这个巨大的“德”字,很多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校园的一大景点。

印象中看过一间大学的图片,一进校园后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是求知之门,第二重是拼搏之门,第三重是成功之门。经过这三重门,让人感觉到,飘浮的心、躁动的心、厌学的心立刻被挡之门外,学生的心瞬间静下来,摆脱世间的尘嚣,丢掉不安分的想法,心静如水,回到学校认真读书。一个小小的三重门,胜似老师天天声嘶力竭的说教,好过图书馆满馆的图书,美过满园的花草。关键是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达,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感化,特别是细节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自己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又能沁人心脾的文化小站所构成。

解读十八大精神,其次我建议学校认真建设德育阵地,把德育阵地当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德育阵地包括: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等。学校德育阵地,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只要你用心,出除了传

统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之外,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德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努力的地方。偌大一个校园,可以说到处都是德育基地。以前我们校园没有读报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学校好像缺少什么,好像没有多少文化的氛围,校园只是三点一线,学生不好管,跟学校关系对立,思想散漫。后来学校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读报栏,校园里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好像有了好转和提高。

我们学校最近建立了一个“心理健康园地”,被学生称为校园的“心灵鸡汤”。主要强化“自觉重行规,努力促学习”的意识,着力健全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加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学生可信任的基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心灵抚摸,学生亲切地称这管的熊老师为:熊姐姐。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二十年前留下来的宣传园地:校园动态,她伫立在校园最中心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宣传版报,是由学校记者站的记者每天采访到的新闻提供稿件的,揭起“揭丑赞美,抑恶扬善”之旗,专门报道校园里的各种事情,评论校园的各种现象,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宣传堡垒,受到师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她的出现,对校园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也专门派了一个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专职对“校园动态”进行管理。二十年过去了,“校园动态”越搞越出色,发挥了重要的德育功能。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草苗木,设置人文景点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植花。

三、立德树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十八大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在于拓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打破德育教育工作的僵局。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首先要做到:新时期的德育,应该把:“让学生全面成长”做为出发点。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是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接班人,讲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建设者,讲究建设祖国本领的获取。因此,让学生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学校提供全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前瞻性和启迪性。

学生成长要讲究“品质”,既是教育的理想所系,也是教育的追求所需。只有当学生的成长有“品质”的内涵,有“品格”的深度,有“品位”的高尚,学校的存在意义,就会不仅显示“物化”的先进,而且有“优化”的神韵。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其次要做到:德育工作不再虚化。提及学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必须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新思路要求校长亲力亲为抓德育,校长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以校长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人格魅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统领。同时,学校遵循不同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校各层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全员德育的新格局,并加强和提高德育老师的地位,激发德育老师的的工作激情,形成以德育工作小组为载体,以一线班主任为主力,以德育老师为专业指导的格局。重视学生的德育表现,把学生道德行为纳入学期学生全面素质考核中。

教育就是通过课程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必要把教育解读得那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实施的是对学生的严管控制,依据的是标准答案,奉行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追求的是分数至上,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这往往剥夺了学生体验,探究的权利。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再者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

我们

常说: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堂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课堂是教育的基本形式,要回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权益上,回到从学情出发的认知规律上,回到兴趣和需要上,回到体验和动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当一切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联时,教育便立马活起来了,仿佛鱼游大海、鸟飞山林。当一切的课堂开始交还给学生时,教育便随机发生质变,也便能完成知识与情感、能力、智慧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的生长点,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评价体系

首先的,适应专业教学管理特点,纵向构建职责分明,运作高效的德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抛弃了普通学校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制”,转而实施以纵向管理为特点的“专业部制”,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必须是与之适应的“校级、专业部级、班级”三级德育工作体系。在三级德育工作体系中,理顺三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方能高效运转。学校三级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如下:

校级: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领导,德育工作小组主持日常工作,学生科、团委、学生会、保卫科、德育教研组等协助),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着重在于对专业部德育工作的指导、督查、考评,主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德育模式、德育目标的确定,重大德育活动的策划,专业部落实计划的督查,德育工作队伍的校本培训,德育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的示范和推广等八件大事。

专业部级:专业部德育工作小组(在专业部部长主持下,班主任、团总支、学生分会、德育课教师等协助),负责本专业部的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专业针对性,在学校德育计划指导下制定符合专业部特点的实施方案,结合本专业部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班级:教学班德育工作小组,(由班主任主持,科任教师参与,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协助),负责本班的德育工作,组织本班德育活动的开展,从微观层面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突出职教特色,结合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充实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有重大区别,能否抓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无特色,有无绩效的主要原因。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特点之一是应把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职校生“学业、爱业、就业、择业、创业、乐业”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做到生活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学习有动力。把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前途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抓住学校德育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途,了解其市场需求,工资待遇,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设计。把德育工作和专业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美好的未来展现在职校生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业学校老师却丢掉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像教育小学生一样,用中小学的评估体系来代替职业学校的评估体系。有一间职业学校,其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这么一段话:师生仪表、着装符合指标要求(着装符合身份特点,朴素大方,无化妆,戴手饰,染指甲现象和怪异打扮)。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化妆,不能空高跟鞋,头发男生不能过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9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存在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教: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

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据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骨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肩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会感觉到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一线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沟通、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利,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班主任引导下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学生喜爱的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反复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子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例10

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时至今日,其实用主义学说仍指导世界各国的教育机构。道德教育思想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一贯的实用主义色彩。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医学类院校是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医学类院校的专业性非常显著,其培养目标指向性更加明显――未来的医护人员。社会对医护人员的道德要求比较高。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少部分医护人员负面新闻较多,“医闹”现象愈演愈烈,医患双方由于信任感匮乏,社会大众对于医疗事故的零容忍以及医护人员的沟通工作不到位等原因,社会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质疑。因而,在培养医护人员的过程中,医学类院校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医学院校具有一般高等院校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医学专业性非常强,其未来职业要求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医德教育缺失

总体而言,医学院校的“大医精诚”等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精神基本上停留在纸质和口号层面,没有相应的教育措施。医学生对于医术与医德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纸质层面,道德内化标准极低。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整体大环境对道德教育持消极态度,商品经济的负面效应凸显;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没有从医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相应的德育教育内容与计划,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出现缺失,形成社会、家庭、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合力任重而道远。

2.只教书不育人

医学院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德育教育忽略不计,导致出现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不可否认的现实情况是,相较于其他专业和高校,医学院校的培养任务极其繁重,医学专业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为其他专业的二到三倍。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医师资格认定考试”以及“医师专业规范化培训”等政策法规,再次对医学生培养加码,学校、学生对学业不堪重负。

3.德育工作人员“岗不对责”

由于我国高校特殊的行政体制,无论高校教师还是教育教辅人员除去职称之外还有行政级别的区分。高校教师教辅人员面对德育课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部分思想政治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诠释不全面,学生上课热情较低,甚至出现反感此类课程的情况,学生认为其无用并且占用大量的专业学习时间。专业思政德育工作人员,诸如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辅人员,所处岗位本应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工作中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但是很多医学高校则出现辅导员岗位为行政岗位,工作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烦琐的行政工作当中,学生德育工作则放在次要位置,无法实现国家对于医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

二、杜威德育思想的可鉴之处

作为20世纪伟大的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其中,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的认识,杜威更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和重组”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理论。

1.品德培养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

杜威认为,传统学校的德育始终局限于简单的说教,且较为狭隘,形式化重于实质,因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应该局限在品德课程上,而是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道德教育应该走出传统的品德教育课程,从整个民主社会的大环境进行考虑,无论在何种课堂上都应该贯穿品德培养。

知识、情感和能力是评判道德品质的主要标杆。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杜威给出的定义要大大超过前人将德育理解为单纯的仅有的道德,而是将德育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杜威看来,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内化,能力的提升等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注重德育与社会相联系

基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德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人,是否适合于民主社会的良好公民。杜威的“社会人”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思想,很少真正与社会相联系,将学校视作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但是教育系统本身的特性使人们认为,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教育是独立的,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杜威的德育思想认为,社会性的德育,应该与社会挂钩,学生通过道德教育之后,是否具有与民主社会相应的社会认知、社会道德情感和社会道德行为。学生对于民主社会的认知如何?是否真正地理解何为民主社会以及其中的要求和含义?学生是否会将这种认知转化成自身的价值评定标准,并且根据这一标准,履行良好公民的道德和义务。这些问题在杜威看来,是民主社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3.“做中学”的道德教育途径

杜威教育思想的实施路径最大的特点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在“做”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检验。具体到德育方面,“做中学”显得更加新颖独特。按照杜威的观点,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是“仿真”的社会系统,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系统中,可以真实地体验社会上所能遇到的问题,并且在“社会”中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到德育的相关知识,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才能符合良好社会人的要求。

杜威认为,“做中学”即通过各门课程、各种实践活动学习,无论是在学校开展的学习还是在社会开展的实践活动都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身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探索医学生德育教育新路径

相较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对医学生德育培养要求更高。由于目前的医学高等院校针对医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待改进,杜威的德育教育思想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1.内部、外部视角的德育实施路径

杜威认为,道德与行为有关是二元论命题,故而提出学生内部和学生外部的道德实施路径。心灵与行为相对应,学生的内部认知情感和外部的学校、社会环境同样应该互相对应。具体到医学院校,学生内部的德育实施包括学生的医学知识、技能,外部则与学校、社会环境尤其是医院环境相对应。

按照杜威的德育理论,医学生的内部德育应该包括医学基本知识、医学基本操作技能和医学相关的人文关怀。医学院校目前实行的德育内容与其他专业高等院校的德育内容大致相同。从这个角度上讲,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包括并且应该包括医学的相应专业知识。针对此类德育的实施路径,主要的实施者反而不是我国高校中传统的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学人员,而应该是医学专业教师。

我国医学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还是综合类医药事业的发展,其共同精神内核是大医精诚,广植杏林。具体到医学类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医学专业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这一群体不仅在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而且也在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专业医学教师具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这就可以解释,专业性较强的医学生,在面对专业德育人员的说教时往往出现反感情绪,而对某一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专业课教师崇敬信服。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德育作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医学生的外部德育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尤其是医疗机构的环境。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程并行,这种培养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扎实地学好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和实践课程中可以检验自身所学。这固然是由于医学专业特需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医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对自我的提升。这与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不谋而合。

我国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收治的病人绝大多数是非常负责的,学生家庭和社会整体上是认可医护人员这一职业的。之所以出现医患关系紧张,少数是因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也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繁重的医疗任务、医患双方沟通不到位等原因。而医学生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所看所感恰恰是最好的德育。如果医学生切身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繁重工作,并且情感上认同,思想上自我批判学习,行为上改进,那么,医学生的德育定是成功的。

2.义务、兴趣视角的德育实施路径

杜威认为,良好的民主社会公民,不仅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同时应该处理好义务与兴趣之间的关系。这其中,矛盾是否可以调和?杜威认为,义务和兴趣表面上对立,但是自我意识调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节点。

具体到医学院校而言,任何医学专业的教育教辅人员都应该清楚,很多学生选择学习医学,并不是基于自身的兴趣,而是由于家长或者其他关系亲近人的建议和影响,这有可能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促使其承担相应的义务;也有可能是发挥反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并不是医学,这就导致矛盾的产生。医学院校意识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愿意学习医学的,但是往往束手无策。

某医学院校的一名同学,高考填报志愿接受了家人的建议,学习医学。但是入学后教师发现其兴趣在于文学,不在于人体解剖等课程。尽管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竭力劝说,家长苦口婆心地说明医学职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但是这学生最终退学。与之相反的事例是,某医学院校新设的医学专业,学生入学后对于该专业以后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对专业学习也消极对待。该校的相关领导协同相关专业教师、实习医院、家长等多项德育资源,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参观实习医院,请同一专业的临校毕业生现身说法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度。最终,学生积极学习,成功就业。

上述两个事例说明,兴趣与义务相对立,但是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将兴趣和义务相统一,这时,学生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成效。基于兴趣和义务的角度来探讨医学生的德育工作,相较于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政课或者辅导员、班主任谈话更有作用。

3.智力、性格视角的德育实施路径

杜威认为,“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问题――这种知识与冲动和习惯的系统有关系”。杜威的观点认为,学校中的德育问题归根到底是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获取问题。学生和学校教育教辅人员应该认识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或者周围人是具有一定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需要学习者和周围的人物、事物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于协调个人与周围人和事的关系。换言之,学生的德育归根到底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杜威还认为,当学生获取知识,意识到知识背后的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之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从智力和性格的视角来看,学生的智力不仅仅包括自身的智商水平,还应该包括学生的情商水平,这种情商发展更多依赖于学生本身的性格。性格是情商的展示形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智商与情商是否可以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关系的协调达到统一,如果达到统一,那么其德育教育的实施就是成功的。

4.社会、道德视角的德育实施路径

杜威认为,学生的行为意义上的道德特性与整体社会的道德特性相统一,学生乃至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有赖于社会道德精神的鼓舞。学校应该被视作社会的缩影,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社会生活的含义,教育者也应该明白,只有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互相联系起来,德育工作开展才算有意义。杜威的德育思想将社会道德与学校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以社会普遍价值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其思想对当代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有哪些意义呢?

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笼统地对其进行批判。应该说,总体上社会价值趋向于理性,中华传统美德开始复苏,国学开始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年轻一代的学生对于多元文化持包容开放的态度。

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本身课业压力较大,在面对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往往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反思,为什么思政课或者辅导员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简言之,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脱节是主因。当我们告诉学生,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但是学生内心的想法却是,为什么要奉献?社会上需要奉献的仅仅是医护这一个行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教育,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接受、不认可。

具体到医学院校来说,德育工作的开展任务非常艰巨,但是,也有其特殊的情况。社会的普遍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医学院学生的道德水平,医学大学生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可以由医学院任意书写,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与社会道德相联系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者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注意事项:首先,调查和掌握学生道德水平,认识到学生思想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普遍联系;其次,社会道德与学校生活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医疗行业的普遍道德与未来医护人员的联系;最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德育培养。“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故而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广泛联合医疗机构、社会其他相关机构及学校、家庭等各方组成合力,切实可行地开展。

四、小结

医学类院校的未来医护人员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杜威的德育思想,我们认为,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展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内部、外部视角,智力、性格视角,义务、兴趣视角,社会、道德视角等德育途径实施对医学生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