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3 03:20:09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1

( )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 )学生科研课题;

( √ )指导教师提供;( )自拟;( )其它

2、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类型:

( √ )论文;( )毕业设计;( )其它毕业实践环节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综合国力成为国家立足于残酷竞争现实的主要武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内为外广泛的关注。消费是生产和在生产的目的和条件,刺激消费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更是社会的“准劳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更是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这一群体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之中,处于半封闭的生活状态,尽管在理论上有较高的造诣还是避免不了与社会的脱节,表现出难以适应当经济生活的种种迹象:

1)缺乏日常生活的消费经验;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消费模式,致使他们无法体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造成其消费经验的缺乏。

2)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预购”“分期付款”此类超前消费方式成为他们主要的消费形式。

3)缺乏消费的实践;尽管如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形成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在日常消费中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明码标价”伸手就拿的方式,毫无讨价还价的观念,并不能将消费当成是一种再生产的过程。

2.选题目的

对于大学生消费的优点和弊端,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都着手研究和应用,试图经过调查经过调研、论述的方式揭示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内在因素,但是由于经费、人力、还有调研对象客观存在的问题,致使调研的范围产生局限性,数据的单一性和研究内容的重复性的种种问题,选此课题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模式,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摘要:大学生、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的概述

1、大学生消费的现象

2、大学生消费的弊端阐述

3、大学生消费数据的分析

预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丰富对大学生消费生活的调研内容,了解大学生消费的主模式,指导自己、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自己今后踏入社会生活打好夯实的基础。为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调研现状与应用

1、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2、国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3、总结分析国内外专家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数据,找出调研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大学生消费弊端的根本归因

四、拟采用的方法与步骤

1)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相关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

2) 文献检索法:通过论文、期刊等多渠道的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做好资料准备,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研究的步骤:根据文献和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什么问题?

4)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分析并找出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5)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所存在的主要弊端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

五、总体安排与工作进度

1.2019年6月3日---7月29日,收集材料,查阅文献,为写开题报告作准备。

2.2019年8月1日--8月10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2019年9月30日,参加论文开题报告会。

4.2019年1月5日---1月10日,写出论文初稿。

5.2019年3月3日---29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定稿。

6.2019年4月9日、10日,准备论文答辩稿,并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方正泉,崔荣国,姚剑英.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

[2]李巍.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

[3]贺冬萌. 大学生高消费现象研究[J]. 消费导刊. 2019

[4]李玲. 大学生的人际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某高校为例[J]. 传承. 2019

[5] 张璞麟,高宏博.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

[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7]周亚莉. 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问题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9

[8]杜红梅.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J]. 科技风. 2019

[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中国商贸. 2019

[10]蒋琦玮,马灿.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 消费经济. 2019

[11]吴磊,刘建荣. 地方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12] 张永胜.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13] 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七、导师对开题报告的可行性提出意见

导师签名:

导师单位名称:

年 月 日

八、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名):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2

在探究时尚(fashion)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消费文化,因为时尚问题正是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才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受新文化史学的影响,西方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消费的含义,他们认为“个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甚至那些我们认为是经济的或社会的关系,本质都是文化的”。在这里消费成了一种文化,对于消费者而言,物品的消费已不仅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也是文化所赋予物品或消费行为的象征意义。在此视角下,消费不但成为区分社会阶层,表达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且这种消费目的和手段也使“生活本身被界定成为一种艺术作品”。简言之,“物质商品已经成为品位与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而时尚作为这种生活品位与生活方式的重要社会形态,则成为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学术领域中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对象,时尚研究也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关于时尚的定义,尽管西方学者也认为,从广义上讲,“它可以用来指称诸如建筑乃至学术等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任何一种系统性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在西方时尚理论的探讨中,则仅限于服饰系统变化上的所谓服饰时尚方面。如“时尚是具有特定历史和地域色彩的特殊衣着系统,它是一些具有可能社会变动的社会所产生的衣着系统”;他们的基本共识是“时尚是以规则而系统的内在变化逻辑为特征的一种衣着系统”。《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作者乔安娜·恩特维斯特尔则认为,时尚“它依身体而制造,借身体以推广,并由身体来穿戴”,在此已将时尚的概念等同于服饰时尚。总而言之,他们坚定地认为“由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大量文献已经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时尚必须被视为特殊的衣着供应系统”。

这种时尚是“有其来自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特殊内涵”的特殊衣着系统观念,其背后其实是西方学者基于对西方“现代性”关照的一种执著表述。近代学者威尔逊在他的论述中就将“时尚”明确界定为是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出现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贝尔、西美尔以及麦克道尔和车龙等西方研究时尚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在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时,则认为时尚是新兴资产阶级挑战中世纪皇室、贵族权威等上层名流的重要工具之一;J.C.弗吕格尔甚至将时尚直接表述为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将时尚的本质视为“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一个方面”的看法,使西方学者执著地认为:“尽管当代消费资本主义迅速扩展到全球各地,仍不能期望时尚会出现在那些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文化中。”这种西方语境下的时尚概念与时尚研究,即欧洲近现代时尚的研究目的,可以说是为了探测西方现代性的出现与发展。因此,他们对具有较强文化传统的文明中是否产生和存在时尚,往往持否定态度。如将日本、印度等东方服饰定义为不具时尚多变性的“固定的”衣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时尚问题的看法也同样无出其右,典型的如阿德谢德(Adshead)在《十五至十八世纪欧洲与中国的物质文化:消费主义的兴起》中,就否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体系中出现时尚的可能。虽然也有西方学者对此观点持有异议,如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在其《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明代中后期社会存在着显著的“时尚”现象。而斯蒂尔在其《ParisFashion:ACulturalHistory》中则直率地反驳:“绝没有什么古代的和不变的服饰,许多东方文化就是以在时尚方面激烈地争奇斗艳为特征的。”

相对于国外时尚问题研究者在概念和适应界域上的争执,一些不囿于此间纠缠的华人学者,已自觉地运用西方时尚理论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服饰时尚的问题。其中尤以林丽月、巫仁恕等我国台湾学者对晚明服饰进行的研究为代表。林丽月在她的《衣裳与风教:晚明的服饰风尚与“服妖”议论》《晚明的“服妖”议论及其性别意涵》《明代中后期的服饰文化及其消费心态》《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万发俱齐:网巾与明代社会文化的几个面向》等多篇文章中,对晚明服饰中的时尚现象做了细致的剖析。而巫仁恕在其专著《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一书中,对服饰时尚的问题也分章进行了深入论述。虽然他们的论述仍然沿着西方时尚理论的界定而局限于服饰领域,但对西方学界关于“时尚”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产生和存在的可能,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并在观念和研究范式上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探索。

正如上述国内外时尚研究所呈现的那样,目前学界的研究对象仍局限于服饰领域,在其他物质文化消费活动中是否存在“时尚”问题,国内外学者则大多持否定或模糊的态度。至此,关于时尚研究的问题,是因循而行还是另辟蹊径,对于面临学术研究日趋国际化的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者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就如前辈华人学者所尝试的那样,我们是否也可以抛开这些纷扰的概念纠缠,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时尚这一问题,结合传统历史中有关学者对时尚问题的论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艺术现象。如此,这些服饰文化领域中关于时尚消费问题的可贵探索,则成为了我们研究其他物质文化类型中“时尚”问题的宝贵理论经验。如关于时尚的形成是“需要多种因素的结合,是包括时尚的生产和消费环境在内的所有支持时尚系统的特殊社会与历史条件”;时尚是一种“杂交的产物”,时尚“意义”的建构需要所有的社会“要素”的参与;时尚并不仅仅是指某种大众或精英风格的产品,它还指某种引导大家接受或消费某种风格的美学观念的产物;在影响特定时期的物质消费嗜好倾向及器物艺术风格方面,时尚确实显得很重要,但是,时尚这一影响,总要通过其他的社会因素比如阶级、性别、种族、年龄、职业、收入等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从“时尚”的视角研究传统文化语境下物质文化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现象,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示例和镜像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3

在实践方面,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作为一个关乎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问题,对它正确全面地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本文运用一系列量化指标对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这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 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当前,对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文章并不多,撰文者多将视角放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分析和消费引导方面,借助心理学方面知识进行分析的占多数。但这些研究的共性问题是对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调查材料的收集和量化分析显著的缺乏。这使得建立问题本身情况之上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显得苍白无力。

本文基于以往研究的这种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有关消费形态和消费具体行为的资料,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对我校的非理性消费作描述,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点补充。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 引论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大学生为理性消费

(一)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消费状态描述

(二)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具体行为描述

五、结论

四、 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问卷调查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刘佳刚、刘乐山. 非理性消费行为模型建构及启示.经济消费.XX(4)

[2]傅晓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其道德防范.云梦学刊.XX(6)

[3] 徐磊.当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北京社会科学 XX(2)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 XX年09月05日——XX年09月13日

2.开题报告 XX年09月14日——XX年09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 XX年09月28日——XX年10月27日

4.完成初稿 XX年10月28日——XX年11月17日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28-06

近代工业化大生产以来,工业文明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文明的新时代,这个时 代以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标志,使人类拥有了叹为观止的物质力量和日 新月异的知识财富,人类消费需求的满足一度成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义语。但是,就 在人类尽情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陶醉于不断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的时候却发 现,消费的急剧增长固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的 大量耗费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20世纪虽然是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地 球生态遭受最严重破坏的时期。尽管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自然生态的变化均因人类消费行为所 致,但是,面对目前全球积重难返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毋庸置疑,人类消费扮演了极其 重要的角色。正是近现代社会以来人类不良消费模式所带来的消费问题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 们的生态环境,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并严重地腐蚀和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风气 。

1 所谓消费问题:需要的消费还是欲望的消费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永恒的主题。消费作为人类始源性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生命得以 延续和社会历史得以展开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它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最深厚的基础。马 克思曾经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 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满足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 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所以,“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 要消费,不管在 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因此,消费不仅是 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中国古代,消费是作动词使用的,其含义相当于浪费。中国古代最早提到消费二字的 人,是东汉的王符(公元约85-162年)。他在《潜夫论•浮侈》中说奢侈品生产“既不助 长农工女,无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可见,消费这个词至少在一千 八百 年前就提出来了。但中国古人在论及我们今天所使用消费词语指向的意义时,往往用“靡” 、“养”、“养生”、“食”、“穿衣吃饭”等词代替,而不直接使用消费这个词[1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消费(consumption)的字面含义是“对货品和服务的最 终消耗。”根据英国学者威廉斯•雷蒙德的研究,消费(consumption)是14世纪出现在英语 中的,刚开始它含有“摧毁、用光、浪费、耗尽”等贬义,18世纪中期以后它才成为与生产 相对应的概念[2]。

理性地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在英语中,消费(consumption)一词在刚开始出现时含有 “ 摧毁、用光、浪费、耗尽”之意,这个定义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就本来的意义说,消费根源 于人的需要,是对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在得以满足的同时,总是通过对需求客体的摧毁、 破坏才得以实现的。当人消费一棵树时,只有把树砍伐掉,按照人对树的要求把树肢解,并 做成人需要的器具,人的消费需求才能得到实现。同样,当我们消费一只羊时,我们也必须 首先把羊杀掉,才能从羊身上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说,人的消费是一种毁灭 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根基的活动。人的消费正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毁灭来实现和满足。因此, 人的消费的无限度增长,必将对整个自然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

对消费进行深刻的透视,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消费背后的是需求意愿。正是由于消费者 有了某种主观的需求意愿,才会产生消费。一般说来,这种主观意愿可以分为满足“需要” 的意愿和满足“欲望”的意愿。“需要”是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进行的消费,是为了维系生 存而形成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等的基本需求。需要消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以人类 生活本身的目的为目的。尽管需要自身会随着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但需要消费总 是体现着人类经济生活的正常理性。不仅如此,需要消费还考虑需要的合理性,消费的可能 性,满足需要的正当性,从而它能够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的动力,使经济活动具有持续运行的 可能性。也就是说,需要消费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的功能,是现代经济中效率增长的杠杆。而 “欲求”则是需要之外为了满足享乐和心理上的优越感而形成的需求。欲望消费不是以生活 本身为目的,而是以个人主观欲望为消费的出发点,是一种“为欲望而欲望”的消费行为。 我们经常看到的诸如为了面子举办大型婚礼和生日宴会,穿名牌衣服、戴高档手表,住豪华 别墅、乘高档轿车等都是一种满足欲望的消费。这些消费不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是要通 过消费证明自己的权力、高贵的身份以及经济上的实力。在这里,消费不再以生活本身为目 的,而是以欲望满足为目的。由于欲望本身的主观任意性、价值目标的无限制或盲目性,其 消费行为的目的实际上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无限目的,具有非理性的特征。满足需要的消费是 有限的,不仅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也有其道德正当性。而满足欲求的消费则是无限的,缺乏 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支持,是一种非理性和不正当的消费行为,应该受到理性的拒绝和社 会正义的禁止。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已经不难看出,所谓消费问题乃是人类的消费行为存在问题。这种 问题外在表现为满足欲望的消费行为,使得人类在追求永远不可满足的消费欲望中,把自然 资源挥霍无度,使生态环境损害殆尽。单就问题的表征而言,消费问题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 大大超过了人类自身的实际需要,诸如高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理念进入了大 众的生活认知和心理层次,正在给人类的生存家园带来巨大灾难。正如艾伦•杜宁所言“消 费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可满足的欲望……它不仅不可能产生(直 接地或间接地)任何生产效率,更不用说最大化的经济效率,反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滋生一种贪得无厌的极度享乐主义”[3]。欲望消费就像吸食鸦片一样使人 成瘾,消费的价值就在于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和享受。“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 我们把购买和使用物品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 [4]。在欲望的驱使下,人类不断而又盲目地加工自然资源,不断地把废气排放到天空 ,把废水倒入河流,把废物丢弃给大地。为了满足贵妇人的披肩之美,不知有多少藏羚羊暴 尸高原;为了挖掘一斤发菜,又有多少亩土地沙化荒芜;为了在餐桌上满足一下吃野味的口 欲,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珍禽野兽血溅高山荒野[5]。欲望消费成为消费问题的实质 要义和直接来源。

2 消费问题:环境问题的核心

实际上,近代以来,一批见地深刻、才华横溢的思想家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反思就没有 停息过。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人口膨胀的问题,人类毫无节制地生育人口,地球资源在开发 利用上已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地球上的有限资源面临被吃光用尽的危险;有人认为环境 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恶果,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造成 了大自然的惨不忍睹;还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生产方式的问题,生产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致使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毫无疑问,这些见识对于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 做出了理论贡献,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但笔者认为,倘若我们理性地分析便不 难发现,无论是人口的膨胀、技术的进步还是生产的发展,无一不与人类的消费息息相关。 人口的膨胀必然带来消费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则会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生产的发展 必然是以消费为前提,尤其是在经济活动进入以消费主导生产的近现代社会以来,这种相关 性显得尤其的突出和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就隐藏在消费行为当中。虽然,造成生态危机和资 源破坏的直接原因更多地表现为人口的膨胀、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及与之相关的政府低 效或无效的管理,但是,受消费欲望驱使的不当消费行为,却是更长久、更本质造成资源危 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鉴于消费与环境的紧密关系,美国学者拉夫尔曾深刻地指出“消 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 地球支持的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 的”[6]。

事实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 开发、利用或破坏的关系。回溯工业革命以来的历程,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与对立一刻便没有 停息过。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 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 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人类对于资源枯竭的恐惧与担忧日益浓 重。而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超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消耗的迅速增长,为这种恐惧火上 加油。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50年代以年均3%的速度上升,60 年代则 超过4%。工业产出在20年间翻了两番,这个增长速度比此前的上半个世纪高出4倍。其结果 是,所有重要金属和能源矿产的消费空前高涨。综合消费的增长速度至少是年均2%,很多矿 产则超过5%。特别是对人口数量庞大、发展需求强烈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更是如此。这种景象 酷似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马尔萨斯模式,该模式把此类指数增长的消费同设想为固定的资源 基础相比较,从而预言经济灾难将迫近[7]。

资源,承载人类社会正常运行而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地球母体中定量存在、不 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我们一边在大力索取尽情消费,一边在迎接着宣布其告罄那一天的到来 。还有我们已经品尝了数不清次数的酸雨、沙尘暴、厄尔尼诺、拉尼娜……,我们光是给它 们起名字也起不过来。因为我们的消费,我们毁坏了大部分热带雨林和原始森林,毁坏了大 部分绿莹莹的草原。我们剥皮吐核地制造垃圾,任意地污染着这个世界,让大部分的陆地变 成戈壁和荒漠,让原先生机勃勃的地球变得赤条条并充满血腥气,人与动物之间剑拔弩张, 人与大自然之间剑拔弩张。人类巨大而无止境的消费力量使自然界日益萎缩和衰败,人类消 费行为在实现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却也毫不费力地就完成了我们这颗所在星球的生 态失衡工作。

如今,当消费拉动经济成为媒体的主流声音,当小资生活成为大众追仰的时尚模式,当 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已经根植于社会大众的意识深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刺激消费,消费 至上,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 弃物的大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费,加快了地 球资源的消耗,使得森林和耕地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减少,能源危机和水资源短缺等资源安 全问题层出不穷,地球历经亿万年形成的和谐生态体系遭到破坏;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费 ,生产者生产中向自然界排放了更多的废弃物,消费者消费后向自然界弃置了更多的生活垃 圾,使得水土流失、酸雨频频、土地荒漠化和温室效应加剧,严重污染和破坏了人类赖以生 存的生态环境。

与人口、技术所带来的影响相比较,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一点也不小,只是由于消费具有 较高的个人自由和私人隐蔽性,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就业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 物质财富,因此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普遍地忽视了。全球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危机的出现 对于整个宇宙来讲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人类来讲,却是自然向人类表明的一种态度,一个严 重警告的信号。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已铸成一把高悬在人类 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人类成为了能用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毁灭自己的生灵。人类消费所引 起的代价足以灭绝人类自身。而面对现实,面对压力,我们不得不发出为什么会出现消费问 题的现实追问和如何解决消费问题的理性呼唤。

3 消费问题的根源分析:对消费者观的质疑

环境问题是消费的问题,而对消费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则不能不归结到现代性发展理念上 。自启蒙运动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现代化进程,人类创造了一个关于现代性发展 的神话,现代性发展理念在没有批判的征程中可谓是一路凯歌。消费本来是满足人需要的活 动,但是随着工业文明形成,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消费活动本身却越来越同需要失去 了必然的联系。消费不再是对需要的满足,而是越来越被人的欲望所支配,并成为支撑生产 发展、保障经济增长的金科玉律和绝对有效手段。这一点,在古典自由经济学所倡导的消费 者理论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和最好的证明。

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中,消费者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被认为是市场经 济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而自由的观念出发 ,认为国家基于人民之间的契约而成立,国家的一切权利来源于人民。因而,国家政治生活 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应由人民直接或间接决定,这种政治领域中在民的思想是现代资产阶 级民主制度最基本的理论前提。与政治的民主相对应,在经济领域,经济学家也提出了经济 民主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在经济生活的层面上,应当由作为国民一个侧面的广大消费者 行使最终决定权,即消费者[8]。从这个层面上讲,消费者的“”和 国民的“”有着相同的意义,它意味着最高决定权和最终决定权。但必须强调指出 的是,消费者与我们法律制度上所认识的消费者权利不同,它不是一个法律制度上的概 念,而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消费者实质上是从经济方面形成一种投票解决公共需求的模 式,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权利,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9]。

消费者的思想并非是现代消费者运动的结果,事实上在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的著作中,消费者历来就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消费者的思想最早见诸于 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后来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加以发展,认为它是经济学理论当中不 可动摇的原则。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等更是把消费者 看作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生产产品既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 也不是为了让自身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要追求价值的实现,以期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生产者生产出产品尚只是他的第一步,他还必须完成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跳跃”, 把使用价值转化成价值。否则,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其利润最大 化目标也就无从实现。因此,生产者必须按照消费者的旨意安排生产。

消费者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消费者在市场上每花一元货币就等于一张选票,消 费者喜欢某种产品,愿意花钱去买它,就等于是向该产品的生产者投了一票。生产者只有使 自己的产品适合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才会愿意购买他的产品,投他的票。否则,产品就会 滞销,生产者就无利可图。各个生产者正是通过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货币选票”,了解消费 者的意愿和偏好,了解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从而以此为依据调整和组织生产,向消费者提 供数量、质量和品种上所需要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进而实现产品的价值转换和利 润最大化。所以,在生产者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消费者在与生产者的关系中就获得了一 种支配地位,消费者对生产者的生产有着最终决定权。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一书中指出:“在受着消费者原则约束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生产什么东西是由作为消 费者的个人或家庭按照他们的爱好所做出的集体决策来决定的”[10]。这就是说, 市场经济是以消费者的意志和选择为动力的系统体系,消费者具有操纵市场的最终决定权。

消费者思想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必然产 物。特别是凭借古典功利主义经济理论的论证和表述,消费者思想已经积淀于现代经济 生活的深层,并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普遍潜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意识深层,成为一种文明指向 ,历经数百年,强劲地推进着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经济在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求驱动 下高速运转,从而使得人类拥有了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 者思想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但是,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发现,由消费来主 导市场,无限扩大消费者的,一味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 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理念主导下的经济活动模式,演化成一端是人类消费欲 望的不断满足,一端是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消费者理论也从来 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我们用另一种视角去理性地审视与反思。

对消费者理论进行深刻的透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消费者缘由于对消费的 无批判性崇拜和追从,它在经济生活中的集中表现就是消费至上论或消费主义。毫不夸张地 说,对消费主义的迷醉构成了现代性发展理念的灵魂,形成了在经济发展观上的盲目虚妄信 念,正在把人类及其生存的家园引向危险的边缘。消费至上论将欲望消费合理化,欲望获得 人的资格且成为人的标志。需要是有限的,欲求则是无限的。而我们明白,资本对利润的渴 求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消费者仅满足于为了维系生存而形成的基本需求,生产就失去了扩大 的空间,经济就没有了增长的来源。资本主义大量生产的体制必然要求辅之以大量消费的模 式,所谓大量消费,不外是远远超过人的基本消费需要的、追逐那种膨胀的、单面化欲望的 消费生活[11]。因此,市场和生产者总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刺激消费需求,并不断 满足消费者无限膨胀的消费需求,从而保证生产空间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的增长。消费的功能 由满足需要变成了为经济增长服务。所谓市场的逻辑就是消费及消费者得以满足的逻辑,恰 是消费者思想所极力证明的。

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任何进步都不过是杯水车薪,工业文明 的价值指向就是把消费者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望驱使的奴隶,并使消费者的欲望不断 得到满足。尤其是在当今的消费文化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被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 主要形式,消费变成了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使人们为维系生存而形成的基本需求转换成 了为“欲望而欲望”的需求,亦即对欲望本身的消费[12]。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无 限度地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欲望被看成是人的内在本性,消费成了一种病态行为,一种 对物品的无度索取和占有,而人的自我存在则由此不断陷落于消费活动的漫无边际之中。正 如弗洛姆指出的“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是一种与我们的真实自我相异 化的虚幻活动”[13]。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的,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14]。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为 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欲望,那么,提高人类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的能力,尽最大努力地榨取 资源以满足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便成为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不受限制的消费欲望在逻辑 与现实中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峙,并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问题。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 为,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人文背景支撑。这种情况更加深切地要求我们努力用人文的视野来 审视消费者理论。面对全球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已经受到 了极力地批判。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被看作是环境问题的祸根的话,笔者认 为,那也是一种由消费者观主宰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出这一点,并不是笔者有意渲染 和夸大消费者理论的负面作用,而是历史与现实的真实。事实上,当我们体会了酸雨与 臭氧层空洞的威胁,当我们饱尝了洪水与荒漠化的紧逼,我们是否应该想到,到底是社会普 遍人文精神的提高,还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对于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来说将更为重要。我 们无限制地满足消费欲望,自以为自己是可以任意宰割自然的国王,可大自然又何尝放过对 我们的报复。唐诗所描绘的诗意,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这些留在人们心中的长远的美 感,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那样的难以寻觅。为什么我们苦苦奋斗了几 千年的文明,到现在人们却不得不以付费的形式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花相当大的代价去聆听 万物生灵的声音。

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消费者这一曾经让人欢欣鼓舞、欢呼雀跃 的概念。消费者表面是给消费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不过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别名,实际 上是对人们贪欲的一种默许和肯定。由于对消费者主体的过分信赖和无限放纵,自然客体被 图景化,这种对主客体关系的片面化、极端化、单向性的理解,使得人们肆无忌惮地满足其 需要。它不仅给极权主义者谋取私利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且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的骄横,使其 生活方式在大自然面前变的大胆、放肆和无所顾忌,使社会进步在一种片面、畸形的价值选 择中实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消费者观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 出了直接性、片面性、反自然以及反人性等的致命弱点。理论的失误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类 实践活动的严重扭曲和偏向,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因而,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价值目标,消费 者似乎注定要成为消费问题的罪恶之源,带来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构成所谓的人类中 心主义困境。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的基本 理论,剖析消费者理论背后所掩盖的伦理价值观,理性消解其谬误,科学保留其合理性 ,以使消费者理论更加符合现实和时展的要求。否则,人类消费就永远摆脱不了欲 望的桎梏,人与自然的对峙将更加激烈。

4 结 语

消费的真正意义在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实现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而消费至上的价值倾向则把消费者引向欲望的满足,物的崇拜中去,让人陷入了消费的异 化。如果说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应该是精神与物质的并行,那么人类的追求就不能集中在对财 富的积聚和对物欲的贪求上。以消费至上为价值目标的消费者理论偏离了以人为终极关 怀的文化视野,忘却了人类追求幸福的初始目的,不断诱发和催化人们膨胀的物质欲求,人 类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而惨重的代价。追根究底,正是由于人们对物欲无限度地放纵和追求 ,不顾一切疯狂地掘取自然资源,并且肆意加以挥霍浪费,才导致了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 环境危机。

消费者理论的偏颇在于其与生态伦理观是相悖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它 所蕴涵的消费至上和利益衡量的理念冲决了包括节俭、适度在内的几乎任何形式的伦理制约 。虽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事实不能引起价值,但其却隐含着价值。或者索性说,环境危机 正是价值危机的一种表现[15]。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价值观集中、具有权威导 向的消费者理论就不能不深刻检讨其价值标准,并用以生态文明为内核的生态消费理念 纠正和反省自己。

我们不反对随着经济发展提高消费水平,而 是反对一味迎合消费欲望的挥霍和浪费。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健康而合理的消 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应是一种不受物役、精神自在、朴素简静,杜绝奢侈和浪费的消费方 式,是一种俭朴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消费方式。

诚然,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俭朴运动的历史并不令人鼓舞,但是当我们面对今天人 类所遭遇的资源枯竭、环境危机与生态破坏,当我们为化解这些遭遇而苦思冥想努力付出的 时候,我们也发现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思想并不是那么坚不可摧,经济增长的历史其实 也是人类代价付出的历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根除消费至上的价值目标,用生态文明理 念去引导和塑造消费行为,理性地实现自身的消费需求。这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理论偏颇 的简单消解,更是人类解除消费问题并进而摆脱环境问题困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2~3. [Ouyang

Weimin.The Idea History of Consumption Economy in China[M]. Beijing: Central

Communist Party School Press,1994.2~3.]

[2]Willims•Ramond.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Oxford: Oxford Un iversity Press, 1985.68~70.

[3]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1997.6~9.[Alan Durning.How Much is EnoughConsumption Society and Future

of Earth[M].Translated by Bi Yu.Changchun:Jilin People Press,1997.6~9.]

[4]戴维•里德.结构调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樊万选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8.32~33.[David Reed.Structural Adjustment,the Environment,and Sustainabl e Development[M]. Translated by Fan Wanxuan.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 Scienc e Press,1998.32~33.]

[5]曹孟勤.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8~60.[C ao Mengqin. Desire Consumption and Ecological Crisis[J]. Journal of Lanzhou Un 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3,(1):58~60.]

[6]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夏?堡等译.北京: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13. [Shridath Ramphal. Our Country, The Planet[M]. Translated by Xia Ku nbao.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1993.13.]

[7]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M].蔡运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02.1~2.[Judish Rees.Na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M].T ranslated by Cai Yunlong.Beijing:The Commrecial Press,2002.1~2.]

[8]李昌麒,许明月.消费者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3.[Li Cha ngqi,Xu Mingyue.Consumer Protection Law[M].Beijing:The Law Press,2003.73.]

[9]戴慧思,卢汉龙.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J].社会学研究,2001,(5):21~23. [Dai H uisi,Lu Hanlong.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Revolution[J]. Study on S ociology,2001,(5):21~23.]

[10]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 店,1989.279. [Daniel Bell. Contradiction in Capitalism Culture[M]. Translate d by Zhao Yifan.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89.279.]

[11]岩佐茂.实践唯物论与生态思想[J].冯累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2):89~91. [Ayan Zuo mao.Practice Materialism and Ecology Idea[J].Translated by Feng Lei . Marxism and

Reality,2001,(2):89~91.]

[12]陈昕.消费文化:鲍德里亚如是说[J].读书,1999,(8):32~36.[Chen Xin. Consump tion Culture, Baudrillard Say[J].Go to Read,1999,(8):32~36.]

[13]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134.[Eri ch Fromm.The Sane Society[M]. Translated by Ouyang Qian.Beijing: China Federat 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8.134.]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Ethical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in New Period

TANG Yulin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0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express track,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s social and material quickly accumulated. People's consumption level along with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which caused a variety of consumer ethical issues followed the ethical issues of students' consumption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The author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 ethics problems in simple Analysis of Students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and attempt to reveal the real reason of the students' consumption ethics anomie in order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eth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1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研究背景

同志曾经有过经典的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那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科学合理,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消费伦理思想。我国古代也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著名的消费伦理思想。而在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虽然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传统消费伦理思想作为指引,但新时期大学生各种不理性消费行为和不科学的消费伦理观依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健康文明的公民道德建设。这种不良的消费伦理思想对大学生本身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我国人才战略的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为了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伦理观,继续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消费伦理失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 消费和消费伦理概念简述

在探讨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大致了解下消费以及消费伦理的概念。首先,我们研究下消费这个经济学概念。所谓消费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这是来自《经济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经济学术语。我们再来研究消费伦理,所谓消费伦理是指研究消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学问,是所有调整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关系的规范体系之总和。消费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层内容是研究消费本身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意义,也就是说,消费伦理突破了经济学范畴,本身成为一种伦理文化。还有一层内容是消费者在消费这个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种价值原则,或者说是一种道德秩序。可以简单把消费伦理理解为内在是伦理文化,外在是坚持道德原则的一门经济学与伦理学交叉研究的学问。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只是消费伦理问题里的特殊人群,即新时期高校的大学生。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新时期大学生是指在校读书的广大“八五后”和“九零后”的各个高校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伦理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3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的特征、问题以及原因综合分析

3.1 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伦理特征分析

笔者主要从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中总结出了四种消费特征。下面我们一一作出分析:一是逐渐接近“白领式”的高消费。现在好多大学生出入高档酒店,高档娱乐场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是大学生完全超出自己本身的消费能力的不理智消费,虽然没有“白领”的工资,但同“白领”一样休闲娱乐高档化。二是大学生不得不承担除学费以外的“培养费”而被动消费。比如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会考各种证件和报各种培训班,其实他们本身对考证和报班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进行消费。三是大学生追逐各种品牌和时尚的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渗透,大学生逐渐注重穿着各种名牌服饰,追逐各种时尚的日用品。而所谓的品牌价格昂贵,往往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实惠,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的过渡透支消费。四是大学生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父母给的生活费进行消费。绝大多数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父母的支持,很少一部分人用做家教等兼职或取得奖学金之类收入做为生活费的补充。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学生过渡消费的压力,最终由父母来承担。

3.2 新时期大学生消费伦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消费伦理出现的问题笔者主要归纳如下:一是传统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经典消费伦理思想逐渐被淡化。好多大学生认为艰苦朴素的消费伦理思想是过时的,是非常“土“的思想。二是大学生忘记了以学业为重这一根本目标,而是攀比吃穿和盲目消费,赶所谓的时髦和潮流。三是消费不理性、不科学、没有适度原则,没有环保意识,与环境伦理理念相冲突。好多大学生一旦消费就忘乎所以,贪图享乐,把个人利益放到首位,给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一种负担。四是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越来越和高校所提倡的教育目的相脱离。好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放松自己到放纵自己,在不合理的消费中迷失自己。换句话说,古代伦理思想中要求为人的道德素养没有在大学生身上培养起来。

3.3 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根据大学生消费特征和消费伦理问题总结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四个方面原因:即产生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社会因素;产生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个人因素;产生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产生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教育因素。这四个原因主要涵盖了社会、个人、家庭和学校四个要素。具体来说,当今社会,正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时候。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会有各种消费思想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不同群体传播。大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体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反应快。但是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消费思想鉴别能力较差,所以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思想乘虚而入,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本身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制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面对负面的消费潮流随波逐流。父母如果对子女的消费伦理原则不加以约束,那么当孩子读大学时就会习惯成自然,出现各种消费伦理失范现象。最后,还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好坏,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思想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高校现在都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形式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必将导致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的错乱。

4 解决新时期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一些对策

第一,全社会应该倡导坚持适度、科学、低碳、和谐的消费伦理原则。这些消费伦理原则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消费思路具体情况相吻合,尤其是与我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提倡低碳生活的思想相一致。

第二,大学生个人通过学习我国伦理思想,树立俭而有度、有爱心、有责任的消费伦理观。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大学生要做到“修身”。谨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古训,从自己本身出发,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是最好的方法。

第三,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辅助引导等方法及时纠正大学生错误消费伦理观。古代的诸葛亮、司马光以俭示子的例子,现如今对学生家长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的消费伦理观决定子女的消费伦理观。所以父母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创造好的家庭消费环境,那样就不至于导致子女读大学时出现上述消费伦理问题。

第四,广大高校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消费伦理教育。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假期学生社会实践中,都要把正确的消费伦理思想贯穿其中。这样就可以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消费伦理文化,进而促使每个大学生最终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伦理观。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曾文显.青年人的心理与前沿[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3] 戴世勇.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4(10).

[4] 王玲.试论消费道德[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1).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6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较为突出地存在攀比心理严重、消费决策能力差、双重消费理念并存、消费两极化现象明显、理财意识薄弱等特征和问题。面对这些特征和问题,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消费观成为必然选择。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仅仅是如何支配钱的问题,还关系到如何支配时间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安排消费比例,安排消费时间,达到科学合理的消费,对大学生至关重要。构建大学生科学消费理念引导机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全方位、多渠道来努力。

一、克服消费攀比心理

科学的消费不是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大学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

1、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针对在校大学生提倡“科学与合理”消费,反对各种形式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提倡“量入为出”消费观念;培养艰苦朴素的节俭消费观;大力发扬理性消费、理,反对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盲目的消费理念,是对他们的最佳引导方式。在消费支出总量的前提下,在校大学生要重视消费支出的合理安排,从固定总量中寻找出效用最大化,满足全面发展的要求。

2、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不同方面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从和虚荣心理,增强自律自主意识,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不贪图享受,节制超过自身消费能力的高消费,勤俭节约。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节约是一种美德,它不仅仅表现为对社会财富的珍惜,更体现出对广大劳动者的尊重。

3、注重消费实效性。攀比心理、追求时尚的理念使一些大学生忽视现实生活,不合理的消费结构日趋凸显,长此以往,这种生活作风就会恶性循环,损害部分学生和家庭。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注重购物的实效性,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在自己能力承受的范围内消费,更不能为了盲目攀比增加家庭的负担,要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

4、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价值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对于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是一种追求人生完美过程的实践。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年,应基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和正确认识闲暇消费,自觉追求高层次的消费、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同时要积极追求文化含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消费决策力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过度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的盲目化、各种攀比和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着密切关联,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紧密相关。大学生的高消费问题比较突出,各种费用的支出使得他们的每月生活消费居高不下,所以提高在校生的消费决策能力,节制高消费问题,对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1、自身主动抑制。避免高消费,抑制身边的无意消费,大学生本身的抑制作用一方面能够节俭不必要的消费,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

2、家长示范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生活和习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大学生的高消费问题中,父母也应以身作则,坚持科学教育子女的消费理念,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节约消费的意识,不向子女灌输“金钱就是一切”的拜金主义和寻求安乐的享乐主义。

3、学校文化与舆论传播。学校要在“两课”中增加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帮助高消费者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校园的舆论对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有较大影响,健康的校园消费环境对于学生消费理念的形成有正面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类校园舆论工具,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三、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

良好的理财意识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理财修养,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一种规划。作为在校大学生,理财意识的正确与否能从侧面来反映毕业后走向社会的成功与否,这就需要在校大学生强化理财意识,加强理财意识势在必行。然而理财意识的薄弱对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理念起着负面作用,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的现象比较明显,所以加强理财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转型,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1、转变大学生的理财观。树立正确的理财观是强化理财意识的根本,经调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只有金融、财会和经济专业的学生才应该学会投资和理财,自己并不需要学习,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并不能满足学生理财发展的需要,然而,从步入大学校园到走向社会,每一名学生都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料理,所以,在校大学生应学习必要的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培养自己的理财观。经济上的非独立性并不能为你提供“整存整取”,但是可以从“零存整取”的方式来养成攒钱的意识。

2、加强大学生独立理财能力。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就应该具备独立理财、记账和编制预算的能力,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对理财能力的一种培养。社会学者分析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有智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商。财商是正确认识和应用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只要具备了较高的财商,就能在今后的事业中游刃有余,人脉旺盛,机会自然也就接踵而来,对财富的渴望就有可能变成希望,变成现实。所以,提高大学生独立理财的能力成为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必然选择。

四、建立“学习型消费”理念

1、加强对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就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缺乏研究。只有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行为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备等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研究更是欠缺。据了解,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题材的理论成果被收入中国学术期刊的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没有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观念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加之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金钱观、国情观等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难以给予大学生真正有效的指导。良好的消费风气应该成为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而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则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方面。高校校风建设应该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良好的消费习惯一旦养成并得到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创建起到推动作用,并逐渐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高校应当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专题活动,以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养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2、树立“学习型”消费理念。作为在校大学生,四年的本科生涯如此短暂,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学习的大好时机。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当前的消费理念是注重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不是更多的去追求享受型消费,首先要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选择更多的消费方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每位在校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迫切心愿,用人单位的挑剔成为选择学生就业的门槛,所以高学历和技能成为选择的标准,这就迫使在校学生去考研、考取证书、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以提高自我素质修养。发展消费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还可以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为选择好工作奠定基础,符合在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立以学习型消费为中心的的发展理念是每位在校学生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期待。

五、发挥学生社团的引导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活动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场所,为大学生的平日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大学生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问题也可以作为社团活动内容,通过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辩论赛,来探讨消费结构对大学生自身素质修养问题,也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展板等形式让众多的学生了解如何制定消费计划等知识,并鼓励自己去实践,以帮助广大同学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深化对消费观的认识。社团还可以通过一带一的形式组织各种模拟实验对在校学生进行模拟,到学期末开展优秀表彰活动,这些都能对科学消费理念和合理的消费结构产生带动作用,并使这种效果得到升华。校内之间的对比以及良好消费观的形成可以扩展到与校外的比较研究,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所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社团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充分发挥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比较成熟的同学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社团开展活动的主要意义,就是能够在部分程度上帮助没有形成合理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的同学扭转消费观,弥补不足,对以后的消费观产生正面影响。最后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培养合情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为大学生消费行为提供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姚洪越. 人类消费观的演变及其启示[J]. 商业时代. 2012(11).

[2] 陈建华,赵志平. 引导大学生确立理性消费观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07).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7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8

**同志的上述研究涉及消费者保护法的调整对象、立法体制、消费者权利、消费合同、政府在消费者保护中的地位、消费者受害的社会经济原因等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具有开创性意义。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理论界的充分肯定。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9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例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有时亦简称为西马),最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德国哲学家柯尔施提出这一概念,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加以明确表述,佩里安德森后来在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予以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定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出现于欧洲国家的,由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发起的,主张以区别于“苏联式”(“列宁式”和“斯大林式”)的方法,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思潮,其中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学派和人物。笔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内容纷繁复杂,归纳看来不外两个方面: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所形成的哲学观点汇总。第二,现代性批判理论。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多个侧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批判。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快速现代化实践产生了诸如消费主义倾向、生态环境破坏、公民信仰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遥相呼应”。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探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公民信仰建构的借鉴意义。

一、西马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

西马现代性批判理论包括消费主义批判、生态主义批判、文化理论批判、日常生活批判,对压抑的批判等,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现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一)异化消费批判与我国的消费异化问题

“异化消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异化消费――消费本来是用于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再仅仅用于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人们变成了为消费而消费,消费被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围绕异化消费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等方面拓展了对异化消费的研究,形成了“异化消费论”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生产力水平节节攀升,社会财富快速积聚,社会分配上不均衡,消费异化问题也在层出不穷,如享乐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极度浪费、符号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十分普遍。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关于消费的社会政治功能、生态危机问题、符号消费等方面的研究,对我们避免类似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理性消费观有借鉴意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特殊的情况,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消解已经发生的异化消费的问题。

(二)生态主义批判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主张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消费主义的错误价值观与生存方式是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消费异化助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进行生态政治变革,最终完成向生态社会主义的过渡。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是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逐步降低,而且生态破坏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全国性的雾霾天气)、森林破坏严重、矿产资源消耗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现实意义的探索,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深入剖析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性质,探索摆脱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三)大众文化批判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是对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消费性文化、媒体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批判,也即对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批判。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明确指出大众文化是向消费化取向和商品化特征以及艺术向商品的妥协。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兴起和社会统治阶层对文化的实际控制,使商品和文化高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纯粹的消费品。“高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被大众文化所代替,成为物质、商品文化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整个社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建设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但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大众文化消费化。目前充斥于网络、荧屏、街头巷尾的文化宣传无不被打上商品化的烙印。其次,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力不够强大,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造成深刻影响。再次,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巨大差异,城市和乡村文化的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优秀成果。

二、当代公民信仰问题及其现代性原因分析

(一)信仰及信仰危机

信仰的词源含义。信仰,又作仰信。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的崇信钦仰。)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1]我们可以把信仰定义为: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追问宇宙、社会、人生等切要问题,欲从根本上求得解决却无法实现时而主观认定的愿景,是主体对一种学说、思想、理论抑或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信奉敬仰和不懈追求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主体的思维根据、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信仰危机是指主体原有的信仰处于崩溃之中,新的信仰尚未形成,主体精神处于混乱、惶恐、困惑和绝望的状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恰恰是以对传统价值、传统信仰的批判为前提和契机的,这种情况下旧的信仰必然发生动摇,社会的发展将会给人类提供多种新的信仰选择,人们面临这种“无标准的选择”往往陷入困惑而无从选择,要么就是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当前我国公民充分享受了现代性带来的发展成果和机遇,同时也深受各种现代性问题的困扰,他们在信仰选择的过程中吸收多元化的信仰中适合自身特点的因素,呈现出较大变动性。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公民趋于稳定,下面我们从政治信仰和盲目崇我性等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今社会公民信仰与现代性运动的关系。

(二)高度商品化导致公民政治信仰淡化

高度的商品化使等价交换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异化,人们感觉到自己“为社会所遗弃”。我国公民政治信仰有逐步淡化的趋势,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环境和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是有根本区别的。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怀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处于和平时期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现代性文化充斥生活,公民政治信仰淡化也就十分自然。其次,党内出现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也对公民政治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大凡发达国家的公民都对政治缺少热情,日本、韩国表现尤为突出。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期,公民政治信仰相对薄弱属于正常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要警惕泛自由化倾向,自觉与一切形式的政治分化和政治瓦解作斗争。

(三)人际关系异化、权威的消解导致公民盲目崇我倾向明显

西马现代性批判理论认为生产社会化使人成为生产机器上的零部件,遏制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人际关系冷漠,人们感觉到“为他人所疏远”。这就导致人们信仰选择的无标准,陷入了“无根”状态的信仰危机。在传统社会中上帝是彼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英雄是神圣形象在此岸世界的世俗化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不仅彼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被消解掉了,此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英雄,也逐渐被淡化了,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隐退的时代”。在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下,很多人认为认为:“万物的存在是因为我存在,我是世界的中心”。调查发现,相当多的人表示“我只信仰我自己”。这说明现代公民崇我倾向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商品文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使人们无所适从,精神无处安放。如果任由这种倾向发展,势必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最终会危害人们健康发展,所以既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公民信仰的崇我性,又要从社会环境出发找到原因,充分做好对公民主流健康信仰的引导,避免这种崇我倾向的无休止蔓延。

三、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公民信仰建构的借鉴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运动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将这些负面效应与现代性本身区别开来。“当前的危机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我们必须走回头路。倒不如说具有这样一层含义:需要对现代性本身加以现代化”[2]这些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无法完全释放现代性的理性潜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这里引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必要性。我国的商品化、市场化浪潮,带来了一系列的现代性问题:环境污染、粮食危机、资源浪费、能源紧缺、生态危机,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无处安放,对于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公民信仰造成了深刻影响。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发展成果建构公民信仰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文明,让人们摆脱了各种自然和历史的束缚,为我国人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生产力实现大发展,文化实现大繁荣,科学技术水平实现飞跃,以上成功实践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和得力条件,自觉建构社会主义公民信仰。

(二)全力解决现代性社会问题,避免对公民信仰建构的不利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启示我们,如果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不能把现代性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归罪于现代性本身。就像马克思对待黑格尔一样对待现代性,“务必小心翼翼,切莫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然后再翱翔于非理性的天空”。[3]我们要努力找到出现挫折和困难的根源――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努力改革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性,全力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促进对社会主义公民信仰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人学词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