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核算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7 07:27:32

核算管理论文

核算管理论文例1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核算管理论文例2

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都是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企业里到处都在花钱:客户接待要花钱、市场公关要花钱、行政办公更要花钱、水电气房屋维修汽车电话人吃马喂没有一样是不花钱的。企业的管理者于是感叹:这一天从早到晚签出去的哪是单子啊,整个是一张张的钞票! 于是,企业的管理者每天都在重复思考一件事:提高竞争力、满足客户、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就涉及到企业中非常敏感的话题:成本的有效控制问题。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部门核算和成本控制发表议论,内容如下: 论部门核算与成本控制 一、企业成本控制者的困惑; 一般来说,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通过业绩、工作成果、工作量和效率等来进行的,即为“绩效考核”。但对一个部门,特别是企业的职能部门,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就难以准确确定,考核的标准和成果是否合理真实也难以界定。 员工的考核通过人力资源部,辅以有效的管理工具即能有效实现目标,但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就不是靠一、二个部门就能实现的,企业的管理者为控制成本想了许多办法,比较常见的有: (1)高度集权。大到上千万,小到几角几分,全部都要经过最高管理者的签字,一句话,没有最高管理者的签字,一分钱也休想从财务拿出来; (2)部分授权。中层经理们有一定限额的审批权,超过限额就必须请上一级主管签字,如是层层审批,直到最高管理者; (3)亲信授权。这是许多民营企业的“特色”,财务审批上全部是亲信(往往也是亲戚)把关,凡是财务开支全部由亲信确认,然后是自己签字,外人一概不用; 以上种种方法的效果一般都不大好,高度集权的管理者日益发现自己被一大堆的琐碎小事所淹没,办公室老是有经理们秘书们进进出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签无数的字,具体哪些是该花的哪些是不该花的,根本没有时间细看。月底看财务报表才吓一跳,这个月又比上月多了几百万的开销,赶紧叫财务部门查帐,发现千头万绪全部是自己签了条子的,这边帐还没处理完,那边又一大堆的单子等着签字了。 部分授权的领导自己以为管理得当,忽然有一天发现了问题,经理们经常把超过权限的单子分开来签报,这样每笔单子都在经理们的审批权限内;部门的办公费用连续上涨,复印纸一个月用了三十多箱、有的部门四五个人一个月领了六七个计算器二十多支笔、公司水电气电话费更是数目惊人,而行政部门根本没有办法控制,于是管理者认为行政部失职,走马换将一番,结果费用开支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选择亲信授权的管理者在费用开支上感觉良好,每月花的都还可以,但渐渐发现公司有点儿不对劲,公司内死气沉沉、员工们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的让人吃惊、工作你推我让,当年一起意气风发的干劲全然不见了。 纠其根本原因,症结在这些管理者采用的是“堵”的办法,在他们眼中企业到处是窟窿,需要到处去堵这些窟窿。 高度集权使得中层管理者和员工没有积极性,一个没有自主性和发展空间的岗位怎能留住真正的人才? 部分授权的中层经理们虽然有自主权但这个自主权与高度集权一样,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部门经理实际并不控制本部门的开支,他们乐得作个好人,凡是在自己权限内的开支一律放行而不会有任何阻碍,行政部并没有权力否定其他部门的经理们(那样岂不是行政部经理要高于其他经理们了),怎样控制的了? 亲信授权最直接的结果是伤害了员工和其他经理们的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谁愿意成为“企业人”?那么有能力的都飞走了,留下的多是无所作为的,这样的企业怎能长久? 所以说:堵不是办法,导才是上策。要知道,成本控制的要害在于企业的“单元”——部门,而不是在于“个体”——员工,抓住了这个根本,企业成本控制难题迎刃而解。 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都是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企业里到处都在花钱:客户接待要花钱、市场公关要花钱、行政办公更要花钱、水电气房屋维

核算管理论文例3

本论文首先阐述了学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强调了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在此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改进、完善的对策。管理学论文是论文频道的重点推荐的论文栏目页,望大家前来参考。 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一、学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构成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作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资金投入,也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更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亏损或破产的威胁。因此,他们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用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学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打破学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学校创造条件。 (二)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 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相对紧缩,学生缴费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学费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与学生适当交费并举。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应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因此,学校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教育收费的标准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来决定的,因此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意义重大。 本论文首先阐述了学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强调了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在此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改进、完善的对策。管理学论文是论文频道的重点推荐的论文栏目页,望大家前来参考。 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一、学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构成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

核算管理论文例4

论文关键词: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

HIS系统、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成功开发应用后,我院又自主开发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在多年实际应用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能自动执行科室收入和科室支出核算数据归集,提供对核算数据进行调节处理,结合科室的医疗质量、计算科室奖金和发放奖金的系统。系统的应用对优化我院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系统功能及业务流程

1.1系统功能

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是以控制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目的而开发的。本系统主要包括基本核算数据字典维护、数据归集、核算业务处理及奖金发放、统计查询4个部分。基本数据字典维护提供核算科室经费号、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收入分成比例、核算项目与核算类别对照等字典维护功能;数据归集在每月月底,系统自动归集本月住院核算科室正常结算收入金额、门诊科室收入金额、科室成本支出金额;核算业务处理是对核算收入金额进行科室之间的收入分成、计算科室结余,计算和发放科室奖金;统计查询是提供核算业务相关数据查询和报表功能。

1.2经济核算数据流程

将医疗业务部门划分成独立核算单位,对核算单位编码并分配经费号,明确医院核算范围,确定核算项目类别和院内服务项目价格。在记录核算科室的收入明细时,对每一条明细都记录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的核算单位代码以及核算类别;在记录支出费用明细时,对每一条费用明细记录核算单位的经费号和核算类别。每月月底系统按开单科室、执行科室、核算类别在HIS系统提取核算科室医疗收入,根据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收入,根据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的净收入;每月月底系统按经费号、核算类别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提取核算科室成本支出。系统使用科室的净收入减去科室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参考科室质量考核、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奖金。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见图1。

2系统关键部分介绍

2.1核算单位

我院实施的经济核算属于部门级的成本核算,将医疗业务部门作为经济核算对象,采用单位法。将医疗业务部门按部所、科室、实验室等建立严格的分级归口,核算单位可以是科室或科室小组,对每个核算单位都分配核算单位代码和经费号,核算单位单独安装水表和电表,医院发放对应核算单位经费号的经费卡。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核算科室的成本支出都计入到相应的经费号中,核算科室使用经费卡进行器材领物时,系统通过科室经费卡号找出经费号对领物科室计帐,系统也可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核算科室计帐,月底系统根据科室经费号汇集科室成本。在HIS系统每条医疗收入明细都记录了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代码,计算并汇总各核算科室收入。通过科室代码和科室经费号的对应关系,计算核算科室净收入。

2.2核算单位成本

服务项目定价体系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基础,医院按照院内服务项目定价原则对服务项目定价,成本核算范围包括人力成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器材费、保障服务类费、科用药、其他七类费用,系统对核算科室的各成本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计费。对器材费、科用药、保障服务类费用的被服和车辆使用费,在发生时刻、地点,系统使用科室经费卡刷卡计费;对人力成本费、保障服务类费用的水电和取暖制冷费、租赁费,月底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科室服务项目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采用直接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内,平均地分摊资产的价值。转贴对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管理费用、医院财务费用和医院宣传费用,只作为医院的支出,不对科室分摊,不计入科室成本,这样减少核算的难度,能更客观、科学地反映科室的收支节余状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3奖金发放

核算管理论文例5

【关键词】

企业;管理费用;核算;控制

一、引言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活动需要投入的费用也越来越大,如何做好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企业管理费用是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部分,然而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企业管理费用往往会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使得企业管理活动缺乏资金,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定地发展下去,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至关重要。

二、管理费用的概述

所谓管理费用就是由企业承担其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支付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费用、办公用品费用、员工出差费用、员工福利费用、股东大会费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等,这些管理费用与企业经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费用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要想确保企业管理费用物尽其用,就必须做好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

三、企业管理费用核算及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通过核算,可以确保企业管理费用的合理、科学。现行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愈来愈频繁,企业管理费用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管理费用核算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核算结果与企业实际管理费用不相符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做好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管理费用是影响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可以控制管理费用,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1]。

四、企业管理费用核算及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应建立在相应的制度基础上,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企业管理费用核算的监管不严格、不到位,成本控制责任不清,容易导致管理费用控制中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行,无能准确把握企业管理费用。

(二)财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财会人员业务能力的是影响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涉及面非常广,要求财会人员必须绵绵具备,全面熟悉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但是,就目前来看,企业财会人员业务能力明显不足,在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操作标准来进行管理,对费用化和资本化的界限不清晰,容易把管理费用科目当成“垃圾场”,将不该计入或不知该计入哪一科目的费用统统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从而造成管理费用数额过大。

(三)信息化操作水平低

当前,企业管理费用核算及控制过程中,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统计还是在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这种手工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出现信息的失真,从而造成企业管理费用核算结果失真。另外,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流通,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核算难度。

五、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策略

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费用核算及控制工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理费用超额,影响到企业经营成本。因此,要想有效控制管理费用,企业就必须立足实际,有针对性、有策略地强化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

(一)加强预算

预算是管理费用控制常用的一种手段,加强企业管理费用的预算,可以对企业管理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由企业财务部门对各部门当年使用的管理费用进行汇总,以此为依据,做出详细的管理费用支出报告,然后交由管理层进行审核,对管理费用支持报告中的项目进行删减,在来年年初对本年的管理费用进行预算,严格执行该预算标准,一次来控制企业管理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二)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是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的依据和保障,加快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核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企业管理费用。首先,企业必须完善企业管理费用的支出、报销、入账相关程度,确保相关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其次,完善管理费用核算的监管制度,对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进行全面的监管和审查,确保管理费用核算结果的精准性[2]。另外,企业必须落实责任制,将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相关责任落实到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三)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水平

造成企业管理费用超额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财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使得企业管理费用核算结果不准确。因此,要想有效控制管理费用,企业必须加强财会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一方面,要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水平,确保财会人员符合企业管理费用核算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其自身素质,为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核算及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企业管理费用作为企业成本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想做好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工作,企业应当重视信息化建设,要加大信息化的投入,为企业管理成本的核算及控制配置先进的设备,完善其基础设施,促进干礼费用核算的信息化发展,从而提高管理费用的核算效率和质量[4]。同时,企业要将各部分统一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中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对企业管理费用进行智能化监控,从而确保管理费用控制工作高效开展。

六、结语

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该工作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联,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管理费用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有失保障,而要想做好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工作,减少企业管理费用,企业就必须加强管理费用的核算及控制,加强预算,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管理费用核算及控制工作的高效开展,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秀兰.关于企业费用的核算管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13):100.

核算管理论文例6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核算管理论文例7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政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一)工序成本法

1987年哈佛大学RobinCooper教授和RobertS.Kaplan教授提出工序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

他们认为,在销售多种产品的公司里,决策层进行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决策时所依据的成本信息已经严重失真,根本原因是适应十几年前业务核算的会计政策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更为糟糕的是,没有可以替换的信息警告决策层他们使用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扭曲的。十几年前,大多数公司产品种类少,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构成,能够轻易地追溯到各个产品,按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不会使成本信息发生较大的扭曲。目前产品种类和市场渠道大量增加,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市场营销、推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增加。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按照传统会计政策的方法,以不断减少的直接人工成本为标准分配不断增长的制造和管理费用,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他们认为,工序成本法能够成功替代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主要理由是,任何公司在生产产品时都有工序,在各个工序上所有的制造和管理费用都是可分的和独立的,容易追溯到单一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中,所以应按工序确定产品成本。他们以一个水利阀门制造商的例子证明了工序成本法的作用。水利阀门制造厂是一个多产品公司,大约门销售产生了80%的收入。更有趣的是,60%的产品产生了99%的收入,而花费管理者大量精力的另外40%的产品却只产生了1%的收入。显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对于该制造商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出,设计产品成本系统一是要准确收集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精确资料;二是分析各个产品使用非直接资源的原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三条重要原则:1.应向昂贵的资源集中;2.重点放在不同产品或产品类型中存在重大差异的资源;3.应特别重视需求类型与传统分配标准完全不相关的资源。原则1要求进行资源分类,保证新的成本系统可能使产品成本存在重大差异;原则2和原则3则最大可能地辨别被传统系统扭曲的资源。对于工序成本法而言,以劳动工时、材料数量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己不能满足需要,追溯产品成本应遵循从资源到工序、再从工序到产品的过程。

(二)国外银行业的实践

就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一些国外银行已经开始利用工序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如汇丰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据了解,新加坡华侨银行从1997年开始推行工序成本法,其做法是先从电脑部门做起,成功一个部门再向下一个部门推进,逐步推广到全行,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我国银行业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设想

国内部分银行也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其产品成本分配基本沿袭了传统会计政策分配方案,核算较为粗糙,处于起步阶段。为得出正确的产品成本资料,笔者认为,银行业应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国际同业的做法,采用工序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鉴于各银行己按照财政部以及央行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准确核算和提供各类费用支出资料,为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应充分利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必要脱离现有核算体系开发设计一套全新的:工序成本法核算系统。

开发设计成本核算系统应包括以下工作:首先,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产品分类标准。目前对银行产品定义较多,如将产品定义为“银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的、可以为客户带来收益或客户可以用于消费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银行直接提供给客户的赚取实际的、名义的、潜在收入的服务”等。对银行产品的分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美国的银行管理学院和生产力中心确认了31种产品,而《银行世界》杂志认为有250种产品。因此各行应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定义产品并进行分类。各业务部门负责直接经办各类产品,应承担提供本部门产品类别和细分的工作。开发小组在汇总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类别后,确定产品分类表,如可以将产品粗略地分为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大类再根据要求进一步细分,如存款可以按照期限、款对象等进行细分。银行产品分类越细,产品信息就越详尽,但会相应加大工作量和投入,因此产品分类并非越细越好,应以满足决策层对信息的需要设定划分标准。

其次,明确产品业务流程和定义工序。业务部门应按照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制定各项产品业务流程。组成业务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可以被视为工序。将某产品的业务流程划分为多少道工序取决于决策层对产品成本准确度的要求。产品成本准确度要求越高,业务流程就划分得越细,工序就越多。相应地,分配标准就越多,工作量和投入也会增加。因此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合理划分工序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某一产品的工序并不局限于一个部门,往往会涉及到若干个不同部门,如发放贷款就会涉及到信贷、风险管理、财会、电脑等部门。

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人员多的现实情况,建议由总行建立统一的产品分类、业务流程和工序构成标准,避免各分支行自行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资料缺乏可比性,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第三,设计产品成本归集标准。这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和重点。银行产品成本分为能够直接追溯到产品的直接成本和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的间接成本,需要建立统一的分配标准分配产品间接成本。由于不同的分配标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以各产品使用资源的程度作为标准。例如,电脑部门向各个部门提供电脑维修服务,服务费用支出追溯到各工序时应以提供服务的时间或日常维修的次数作为标准。由于不同的分摊标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利益,建议由各部门充分讨论达成一致后确定。

第四,按照工序归集产品成本。将各道工序上的成本汇总归集,得出产品成本资料。由于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数据和不同分配标准,仅靠手工进行数据处理无法满足核算需求,需要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该系统不仅要拥有处理现有产品成本信息的能力,而且应能应付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成本核算问题。一般来说,开发、设计一套工序成本核算系统需要9到36个月的时间。

工序成本法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全新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从直观概念分析,活期存款利率要明显低于定期存款,往往认为活期存款成本比较低,如当前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1.26个百分点。但利用工序成本法归集成本后,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是:虽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即工序构成是一致的,但是营业部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应付经常发生的活期存款存取款业务。若以营业人员花费在两种产品上的时间为分配标准,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明显要高于定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例如,营业人员一天工作7小时,可能有5小时花费在活期存款业务上,而只有2小时花费在定期存款业务上,那么,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将是定期存款的2.5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银行内部所有部门,大量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如业务部门制定产品分类和业务流程、各部门参与讨论成本分摊标准、电脑部门开发系统等。因此,决策者的支持和协调、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保证。

核算管理论文例8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顾客需求多样化、高质量和低价格的挑战。如何在保证产品/服务品种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同时,保证低成本优势,成为企业竞争重点之一。在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成本投入的减少的同时,企业更将目光投向流通领域,即通过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提高产品/服务质量,降低企业总成本。因而,如何确定企业物流成本的范围及其核算方法成为企业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1.1物流成本核算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主要是指企业的仓储和运输管理,并且两者间各自为政,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支持活动。现代意义上的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①首先,它强调了对物流各项活动的整合,是一体化的物流运作;其次,它强调了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其三,它强调了物流活动的增值性。物流,既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因而,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范围及其来源,根据价值链理论对企业物流流程进行流成重组和优化,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提高企业物流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之一。

宏观上,根据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7%,而相关专家则推断,目前我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约为20%,上述两个数据都远远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因而,如何提高物流活动的现代化程度,促进其合理化发展,降低物流成本等,有关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界定物流成本的范围,通过相应的方法核算和管理物流成本尤为重要。

1.2美日物流成本管理

从美国会计师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Accountants,NAA)下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ManagementAccountingPracticesCommittee,MAPcommittee)所颁布的一系列“管理会计公告”,我们可以对美国物流成本的管理有所认识。该公告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成本范畴的界定、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的作业成本计算、物流管理的业绩计量、物流信息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等问题。该公告的颁布“旨在帮助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提高对物流成本的确认、计量和管理方式”②,涉及内容已经与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密切结合,形成一套先进的管理体系。

日本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是根据其本国的基本国情单独进行的,迄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日本的研究经历了由重视职能成本转变为重视总成本,进而重视服务成本与战略的过程。1977年,日本运输省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标准》,为日本企业进行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提供了依据。经过长期的研究积淀,日本已经开始考虑逐步将企业物流成本与企业财务结算制度进行接轨,通过企业的报表相信息需求者提供关于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日本神奈川大学的唐泽丰教授认为,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即“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构成及影响因素—采用恰当的预算管理制度—设定基准值或标准值—与财务会计制度接轨”这四个阶段,而目前日本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正处于第三阶段。

1.3国内物流成本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了物流的概念,但单独关于物流成本管理的著作并不多,且集中于介绍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研究成果上。目前,我国在物流总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缺乏对物流成本的研究。首先,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比较模糊。我国的财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使得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对物流成本的反映不够全面。这样的核算方法将大量物流成本被隐藏在各种费用的名目下,使得人们对物流成本的整体构成缺乏认识。其次,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由各企业依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认定,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造成企业间数据没有可比性。物流成本统计口径的统一,有利于对企业的物流活动极小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其合理化,也有利于国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总的来说,我国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2.1物流成本界定

在物流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必然要占用或消耗一定的活劳动或者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或者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物流成本。具体到企业,可以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加工,到制成产品直到实现销售,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所发生的全部物流活动的费用日本1997年制定的《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对我们可能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有三种不同的方式规定:

(1)按物流范围分

供应物流费用、生产物流费用、企业内物流费用、销售物流费用、退货物流费用和废弃物物流费用。

(2)按物流功能分

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信息费、管理费。

(3)按支付形式分

材料费:耗材、燃料、工具、备用品;

人工费:人员工资、补贴、奖金、杂费、退休金、福利费等;

维护费:使用和维护建筑、土地、车辆、工具等支付的维护维修、材料消耗、税、租赁、保险等费用;

一般经费: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交际费、培训费、杂费等;

特别经费:折旧费、企业贷款利息等特殊支出费用;

委托物流费用:企业想外支付的包装费、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手续费等。

2.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及程序

(1)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传统的会计方法是将其计入不同的帐户。产品从工厂到分销商或客户的物流成本,计入“产品销售成本”,采购物流成本计入“材料采购”,自运费和仓储费计入“营业费用”,与物流有关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相关的人力、水电开支计入“管理费用”等等。但,传统的会计成本算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生产特点,准确反映和控制物流成本。随着生产方式从大批量生产(MassProduction)逐渐向大规模定制生产(MassCustomization)方式的转变,企业生产活动日趋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批量减少,批次增多,生产工艺多变,从而更多与产量无关的活动如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产生的费用大大增加。而成本会计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这种“数量基础成本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

第二,没有完全覆盖企业物流所包含的各项费用。一般情况下,企业只将外包的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等活动记入企业物流费用,而忽视了企业自营的各项物流费用及存在于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物流费用,从而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说。正是因为其没有覆盖各项物流费用,因而不利于物流费用的分析和控制。

第三,不能提供需要的物流成本信息。首先,传统的会计方法一般以现有会计科目将其与其他活动产生的费用混为一体,无法确认出物流活动本身产生的费用,而不同的分配率不能准确地计量出实际物流费用的比率,从而不利于物流成本的确认。其次,物流活动本身是一项跨部门的活动,将物流费用以现有会计科目统一以后,很难确认出不同活动费用的责任主体,不利于跨部门合作各项活动中业绩标准的确定,确定各部门的权责,不利于物流活动一体化的实现。其三,随着我国各个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活动的展开,需要相关的物流和供应链改造活动的成本管理,而传统会计方法不能完成上述活动成本的核算。

(2)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利用基于活动的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也称作业成本法。ABC法应用于物流成本管理的原理是:物流服务的产生源于物流作业的消耗,物流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突破产品/服务本身的界限,ABC法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池”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服务。

根据ABC成本法原理和根据物流管理理论,我们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

第一,界定物流系统涉及的具体作业,即物流活动是由哪些作业来完成的。所谓的作业,指具体的工作单位(unitsofwork)。具体到物流活动中,由于各个企业的规模、类型不同,物流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具体作业内容也有所差异,作业单位的具体类型和数量也会随之改变。如:接收进货活动可能包括装卸、检验、搬运、分拣等多项物流作业。

第二,确认这些作业各自需要消耗的人工和物质资源。任何一项物流作业的完成,都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或者物力资源,而资源的消耗是产生成本的根源。以装卸为例,该项作业所用到的资源包括:装卸的主体——人力资源、装卸活动所需要的设备——物质资源。资源的消耗即产生成本,人力资源的消耗产生直接人工费用等,物质资源的消耗产生直接材料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

第三,确认各项资源所需成本,合计出总物流成本和相应作业的成本。根据资源与成本间的逻辑关系,将物流成本分配到各项作业中去,通过各项分别加总,得到各项物流成本和物流总成本。

(3)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核算程序

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可以按照物流涉及的各项组成活动——采购、运输、收货和检验、装卸搬运、仓储保管、流通加工(生产企业中可能没有)、信息处理、包装、订单管理、配送、回收以及企业内部生产活动中同时进行的物流活动、运输保管等环节的损失等,这些环节所涉及到的人工、材料消耗(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长期投资的分摊)、资金的占用成本和保险、税等,从各各会计科目中区分出来,进行统计。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按上述论书在各环节按支付形态将物流成本从记帐凭证中抽出,分别统计。

第二,按管理的需要,设计不同的管理表格,将其填入。如,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物流范围(供应物流费用、生产物流费用、企业内物流费用、销售物流费用、退货物流费用和废弃物物流费用)做成一级表格,每个一级表格的具体项目按同一格式设计六张二级表格,每张二级表格的物流作业再细化为三级表格。仅以供应物流费用表为例,按物流作业设计二级统计表格,竖列是支付形态,横行是各项物流作业。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二级表格的物流作业仅仅是一个粗化的划分,并未具体到实际操作的作业单元。应将包装、运输、保管、装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具体细化到三级表格部分。可以看出,二级表格的数据源于三级表格,一级表格的数据源自二级表格。三级表格的计算是具体到作业层次的。

第三,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汇总分析。

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管理需求,分析不同的数据。如,若管理层需要了解委托物流费用和本企业支付物流费用的比例,只需将相关的费用加总求其比值即可。若需了解各个细化的物流作业的费用比例及规模,只需将三级表格中的相同的物流作业费用归类后加总、求比值即可。由此可见,三级表格是核算的基础。因为其相对而言,要详尽到每一个物流作业,涉及内容广泛且复杂,且不同企业的具体物流作业有所区别,可以建立通过建立行业标准达到统一,因而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2.3隐性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否就是上述提到的可以进入会计准则要求的成本呢?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显性物流成本和隐性物流成本的概念。所谓的显性物流成本,是在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和物流理论,明确可以计入物流成本的,如大部分上面列出的项目。而隐性物流成本是会计准则中没有或不能确定能否计入的。

隐性成本的主要内容有:

(1)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用。认为如果外企业送货,支付给外企业的价格中就包含了一部分物流成本,事实上还是企业的物流开支。

(2)库存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会计中对机会成本并不进行计量。如果计入的话,以什么利率计入?是同期企业利润率,还是以银行利率?

(3)库存积压造成的价值下降。要否计入物流成本?

(4)缺货损失,指由于库存量不能满足顾客要求而失去订单的损失,这部分成本难以衡量,而且也是隐性的。

(5)生产中的物流费用难以分离,难以计算。美国是采用一定的比例(大约为4%),那么我国的数据应该怎样衡量,怎样的比例更为合适?

上述隐性成本是否进入物流成本的核算,如果进入核算体系,核算口径也需要在在核算之前确定下来,这样才具有可比性,有助于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2.4物流成本核算电算化

由于物流成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和现行的会计核算不统一,只能采用统计式的核算方法。而一条一条查询会计凭证进行确认是不现实的,工作量太大。上述三级表格的设计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其中第三级表格设计中的具体作业费用才是我们的数据来源。每个数据可根据具体的管理需要进行分类和核算。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对现有的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改进,从而便于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

电算化会计系统主要是帐务处理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材料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存货核算与管理子系统,销售及应收张款子系统,成本核算与管理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等。

主要改进思想及流程如下:

首先,根据ABC法和物流管理原理确定企业中相关的物流作业单元、资源分配和成本分配。清楚地划分企业经营活动中哪部分属于物流活动,哪部分不属于;各物流作业成本的具体属性如何。同时,确定物流活动产生的相关费用中的哪部分属于电算化计算范围。

其次,设置相应的编码以区分物流成本与非物流成本,各物流成本的不同属性,如是属于销售物流还是供应物流,是属于人工费用还是材料费用。该编码是调用和统计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条件,也是我们进行各项统计分析的前提。

核算管理论文例9

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整体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体,事业单位若固守原来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式,则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被远远地抛在经济发展的后面。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核算基于事业单位活动的收入与支出的对比,从营利性的经济活动来看,事业单位进行了相应的活动,则需对其营利与损益进行考量;从非营利性的经济活动来看,事业单位所需要考虑的是其付出的成本。因此,不论从哪种经济活动来看,经济核算都是事业单位进行经营与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则是重中之重。

(二)从事业单位自身性质入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相应的,还能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使得事业单位创造相应的经济价值。从事业单位的性质入手,事业单位想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其所具有的人力资源、技术优势以及优越的政策发挥作用,实现增收节支,实现资源的积累,必须从事业单位内部出发,加强其成本管理与控制,实现内控带动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目标。

(三)从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入手

成本核算与控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业单位成本的了解,而是更深层次地了解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情况与面临的问题。通过成本管理与控制,能有效地优化现有的支出与收入结构,实现合理高效的配比,降低事业单位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损失,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反应,对事业单位的各项指标与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的了解与控制,优化资金管理结构,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能力。

二、当前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与控制观念滞后

由于事业单位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实力,且受到我国建国以来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当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时,并没有吸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管理理念。对于事业单位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与支出仅仅停留在严格控制与把关的层面上,没有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入手,导致事业单位的发展趋于迟缓,使得财务报告与财务活动不能准确地反应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此外,事业单位对于其现有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究其原因,在于事业单位并没有更新其成本管理与控制观念,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

(二)活动开支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导致其开支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开支结构相比,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的非生产性开支大大增加,导致了开支结构的失调。原因如下:首先,事业单位的经营与发展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科、教、文、卫几个方面,逐渐开始涉及到相应的经济领域,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整体开支的增加。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劳动者更为重要的责任,对劳动者也更为尊重,近些年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资不断上涨,对于工作人员的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费用也不断增加。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执行,而是随意增加开支,对于财务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导致了事业单位大量资金的浪费。

(三)成本核算不严格

与一般的企业单位、行政单位相比,事业单位的性质更为复杂,既承担了部分行政单位的职能,也承担了部分企业单位的职能,且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如学校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校经费支出的核算,而部分科研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则参考企业核算的方式进行。然而,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对于部分核算的内容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规制,对于不同核算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如,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进行折旧核算,造成了固定资产资源的流失,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三、不断加强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更新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观念

正确且先进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观念能指导事业单位更好地改善其现有的成本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因此,事业单位必须首先更新其传统观念,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需要学习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引进优秀观念与意识,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着重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视,使得工作人员了解到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

(二)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开支不合理导致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失调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首先,必须明确事业单位的收入,将事业单位所取得的收入列入单位预算列表中,进行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对于事业单位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能明确的收入,不能直接列入收入列表,防止造成数据的混乱。其次,对于事业单位的支出,需要根据不同支出的特点来进行财务列表与核算。如,对于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的经费支出,需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与标准进行发放,不得随意支出,且需要列明在支出报表中。对于不同部门的预算与支出,需要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并通过有效的审批制度,防止产生不合理的支出,导致事业单位资源的浪费。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事业单位活动的控制,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保证事业单位的活动能得到最大化的优化。最后,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还要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相联系,二者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共同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严格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是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必须严格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成本核算制度,对于需要进行核算的内容进行明确,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有明确的标准。此外,加强对成本核算的监督与管理,发挥事业单位中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对于成本核算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账实相符。

核算管理论文例10

二、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实施时间有限,基础薄弱经验不足

由于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引入时间有限,所以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都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较为零散,而这样的项目特性也就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其内部工作人员对相关业务不熟练,而内部工作衔接也不完善。除此之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力度不够,没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而财务部门内部各项工作不能如期完成,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渗透到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

2.管理理念僵化,员工认同度低

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行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与成本核算工作时,除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外,还需要以市场动态发展为依据,使管理理念能够与时俱进。而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僵化,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员工的大力配合,为其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无论是专业化的财务部门员工,还是涉及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普通职工,首先都需要对财务工作有足够清醒的客观的认识,避免主观上的排斥对工作开展的拖延。当前,财务管理理念的僵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措施缺乏人文关怀,对经济效益的过度重视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在这样的体系之下难以形成对工作开展的认同感。

3.施工企业财务体系不健全,欠缺财务预算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发展相比,拥有其独特的突出矛盾,即行业成本审核管理缺乏有效机制。财务管理能否真正发挥其预算审核作用,与财务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着重要联系。当前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划分不够清晰,存在职权不明的现象,而财务管理当前的滞后性以及财务预算工作的欠缺,都极大地阻碍了财务管理效用的发挥。财务体系的不健全还体现在企业本该进行的常规财务审核工作没能得到开展,而财务管理工作所制定出来的措施也缺乏实施的力度。除此之外,企业欠缺财务预算工作,难以对企业工程项目进行很好的管控,导致了其经营与管理两方面都难以提升,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财务预算对于企业而言,起着导航的作用,能够有效规避企业风险,而财务预算工作的欠缺,一方面难以很好地预测市场动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三、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是由企业的盈利性质所决定的,在科学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体系之下,能够为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内部各部门的成本、费用以及收支等达到合理管控,才能够促进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运作主要分为经营与管理两大方面,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有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企业在施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与控制,通过财务预算、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计划的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方面,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完全满足企业发展对其作出的岗位技能要求。

2.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吸取先进经验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首先需要在全企业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从制度上保障财务政策与措施的力度。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需要设立专职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职位,在内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人力优化,保障主管人员都能够在措施落实上发挥作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相较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我国的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需要在起步阶段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如国外企业建立起的与财务管理配套的薪酬管理以及“一岗多薪”体制,为我国企业当前的冗员现象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3.强化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规范成本预测,并制定出明确的项目目标。成本预测工作是在项目开展之前就需要进行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责任化的管理机制强化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并能够有效规避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资金浪费现象。其次是要做好项目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对项目的建材采购、施工进度以及相关的机械成本费用与管理费用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并通过强有力的过程监督,保障企业咋项目施工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则是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优化的必然选择。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员工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技能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定要保障各部门工作信息与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同时要用长远的眼光和控制措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