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资料分析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4 11:04:04

资料分析论文

资料分析论文例1

1.1根据资料类型初步确定方法

临床研究中产生的各种不同原始资料,而不同数据资料类型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定性资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等,影像医师可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统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资料类型确定后,统计方法的选用对其有序性有相应要求;而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或者使用部分少见的分析方法时还需要在选定统计方法后,利用统计软件(如SAS、SPSS)对应的不同命令进行初步分析试验。

1.2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

1.2.1差异性研究

差异性分析是指评价比较组间均数、频数、比率等的差异。根据研究需要可选用的方法有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临床上研究两组、多组样本比率或构成比之间的差别关系时最常用χ2检验,也是针对计数资料进行假设检验的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而对两组定量资料分析常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多组资料分析则常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概率法主要适用于总体样本频数小于40或四格表中最小格子T值<1。虽然Fisher精确检验不属于χ2检验,但仍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而也有人认为在统计软件普遍易得的当下,Fisher精确概率法也同样适用于大样本四格表的资料。如彭泽华等[6]在探讨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形态特征时针对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类型在两组类别变量采用联表的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944)。Teefey等[7]在研究超声表现及白细胞计数预测急性胆囊炎坏疽变化关系时使用Fisher精确分析。t检验适用于两组定量资料分析且资料满足方差齐性和正态性两个基本条件;同样t检验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两水平的资料,在选用t检验时应注意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变量变换,若资料不能满足基本条件则选用适合分析偏态分布的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如Wang等[8]在研究不同侵袭性的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以及外周带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肿瘤信号对比时采用t检验。Kung等[9]在研究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临床和放射学预测指标时也使用t检验分析。秩和检验包括基本秩和检验(Wilcoxon等级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高级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Friedmantests、Kolmogorov-Smirnov拟合检验)。当研究资料为两方差齐且呈正态分布的总体,而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者不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时,采用t检验对样本进行比较;但若无需比较总体参数只比较总置的分布是否相同且总体资料分布类型未知时需要采用非参数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针对两组或多组样本的定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比较时,需要混合两样本数据、编秩(从小到大)、计量T值、查表或计算求得P值。如Saindane等[10]在对“空蝶鞍”的临床意义判定因素研究中针对颅内压增高和偶然发现空蝶鞍患者两组资料对比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Filippi等[11]在研究DTI测量儿童Ι型神经纤维瘤病胼胝体派生指标时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事实上在影像资料分析中经常见到多重组间比较的情况,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就是用来推断两个或者多个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检验,又称F检验。多重组间比较不能单纯选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但是可以根据资料类型选用ANOVA检验。若来自两个随机样本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同的定量资料,应采用两因素(处理、配伍)方差分析(two-wayANOVA)或配对t检验。通过F检验可以比较可能由某因素所至的变异或随机误差,同时可了解该因素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当不满足方差分析和t检验条件时,可对数据进行变换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FriedmanM检验。Obdeijn等[12]在研究乳腺术前MRI能减少术中切缘和乳腺保守术后再次手术,使用ANOVA分析两组资料,结果对照组(29.3%)相比术前MRI病例组(15.8%)有效减少切缘和再次手术(P<0.01)。

1.2.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不等同因果性,也不是简单的个性化相比,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泛。统计学意义中的相关性分析包含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其过程为:每个变量转化为标准单位后,乘积的平均数即为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可以用直观地用散点图表示两个或者多个变量的离散,当其紧密地靠近于一条直线时,即变量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临床中对两个或者多个均为定量变量的资料,且变量均呈正态分布时可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但多数情况下Pearson相关分析适用于两组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判断两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主要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其范围为-1~+1。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即两变量间相关性越密切;反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0,其相关性越差。实际上在高质量期刊论文中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的研究也很常见,其通过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线性关系分析来判定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则通过计算样本相关系数r,根据实际计算r绝对值所属范围来推断两个来自总体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从而推断总体的相关性。根据实际分析需要,将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分为6等:当IrI=0时,说明两变量完全不相关:当0<IrI<0.3时,说明两变量不相关;当0.3<IrI<0.5时,说明两变量低度相关;当0.5<IrI<0.8时,说明两变量显著相关;当0.8<IrI<1说明两变量高度相关:当IrI=l时,说明两个变量完全相关。王效春等[13]在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动态磁敏感加权对比增强MR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一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与相对血容量最大值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IrI分别为0.72、0.89,P值均<0.01),相对血容量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又如Lederlin等[14]在比较几何参数、相关功能与组织学特性在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壁CT衰减性关系中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其r=0.39~0.43,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常规CT衰减参数在哮喘患者平常支气管的CT参数、气道壁衰减方面更好的区分哮喘患者,同时也更好地区分气道梗阻。值得提及的是对资料有序或无序无法作出初步判定,且明确资料类型为定性资料时还可以选择使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1.2.3影响性分析

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而某一结局可能受到来自其他多个方面的影响,此时为分析某一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资料分析方法有线性回归(一元或多元)、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生存分析)等。在影像资料分析中一元线性回归是将影像资料中一个最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多元回归定义为某一因变量的变化受多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而此时需要用两个或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多个因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实际研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影像资料分析应用较为广泛。Langkammer等[15]在磁敏感系数绘图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研究中使用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影响因素中年龄是预测磁化率影响最强的因素。Logistic回归是研究二分类和多分类观察结果与某些影响因素自己建关系的一种多变化分析方法,其经常需要分析疾病与各影像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又需要排除一些混杂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在统计学上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其分析思路与线性回归大致相同,能有效解决过高或过低水平因素以及分析因素少而样本量大等问题。相比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在处理分类反应数据方面更为常用,且适用于结局为定性影像资料。如Lee等[16]研究高分辨率CT在发现小蜂窝样特发性间质肺炎纤维化的连续变化和预后应用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CT在网状和磨玻璃状范围内评价普通肺炎与非特异性纤维化肺炎之间差别明显(P<0.01)。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生存时间与影像资料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又称乘积极限法,对大小样本资料分析均适用。实践中习惯上以时间为横轴、生存率为纵轴回执的阶梯状图称为Kaplan-Meier生存曲线(survivalcurve),也称K-M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是另一种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参数与半参数模型两类,其主要是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的一种方法,同时可分析众多变量对生存时间和生存结局的影响。Saad等[17]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在肝移植受者的技术分析和临床评估研究中比较成功施行肝移植与非移植病人开展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的临床疗效评估,使用了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以上,移植成活率分别为43%、32%和22%。生存期大于1年的晚期肝脏疾病模型存活评分低于17分、等于17分或大于17分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8%(P<0.05)。

2其他适用方法

2.1ROC曲线

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是欧美影像学期刊中应用较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期刊应用相对较少。ROC曲线根据一系列不同的分界值以真阳性率(灵敏性)为纵坐标,假阳性率(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ROC曲线分析结合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也应用于影像诊断及人群筛查。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OCcurve,AUC)的大小对诊断试验作定量分析。理论上,AUC值在0~1间。根据实际情况将诊断分为不符合诊断(AUC<0.5)、无诊断价值(AUC=0.5)、低准确性(0.5<AUC<0.7)、一定准确性(0.7<AUC<0.9)、较高准确性(0.9<AUC<1),AUC越接近于1,表明诊断准确性越高。Hyodo等[18]在研究乏血管少结节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发展成富血管性肝细胞癌风险因素一文中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后续发展成血管性结节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非血管过渡性结节。

2.2Kappa检验

Kappa检验主要用于评价不同资料间一致性程度,常用Kappa值评价一致程度。Kappa系数适用于两项和多项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在影像学试验中常需要判断多名医师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或者同一医师多次测量同一对象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检验便是最佳选择。Kappa检验还可通过计算Kappa值对两种非金标准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一般而言,评价Kappa一致性需要计算Kappa系数,但在研究考察新的诊断试验方法是否优于金标准,或者检验是否与金标准一致时,还需要计算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目前公认的Kappa系数分为六个区段即一致性极差(Kappa值<0),一致性微弱(Kappa值0~0.2),一致性弱(Kappa值0.21~0.40),中度一致Kappa值(0.41~0.60),高度一致(Kappa值0.61~0.80),一致性极强(Kappa值0.81~1.00)。

资料分析论文例2

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若观测结果是定量资料,常需要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比较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时,称为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呢?关键是两点:其一,检查定量资料是否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其二,正确辨析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第一点常可通过统计软件来实现,而第二点则需要分析资料的人具有这方面知识,才有可能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然而,只要科研课题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时,实际工作者能正确判定其实验设计类型的场合少得可怜,因此,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这方面的错误不计其数。概括起来说,不外乎有以下两类错误:(1)当定量资料不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盲目套用参数检验方法(通常为特定设计下定量资料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2)不管定量资料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是什么,一律套用单因素两水平(或叫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检验方法(如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如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其结果是所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低,甚至是错误的[1,2]。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例

例1 某临床医生收集了如下的资料(表1),在各组内进行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在任何两组之间,用差量进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请问:错在哪?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割裂了整体设计,每次分析时,仅用了部分数据,数据的利用低,自由度小,结论的可信度低;无法分析药物种类与测定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先检查资料是否具备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然后正确判定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假定本例中的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而实验设计类型表面上看是“4个自身配对设计”同时存在,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中,测定时间因素与重复测量有关,除此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药物种类’因素)”。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本例而言,更合适的分析策略是:将“治疗前”视为“协变量”,即设法使各药物组治疗前尽可能取相等的平均水平,从而推算出治疗后的平均测定结果(称为校正的平均值),提高各药物组之间的可比性,其统计分析方法叫做“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每次只分析一个定量指标);若每次需要同时分析3个定量观测指标,其统计分析方法可叫做“带有一个协变量的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3元方差分析”。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略)

例2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2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2 两组不同组织类型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表2中最后两列为两个定量的观测指标,原则上,当实验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定量指标时,看专业上是否需要同时考察它们的变化,若不需要,就视为两个一元定量资料;若需要,就视为一个二元定量资料。关键是检查资料的前提条件(此处从略)和正确判定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以下就不再赘述了。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癌细胞类型。两个因素共有6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3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3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3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转贴于

表3 两组不同分期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疾病分期。两个因素共有8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4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4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4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4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实验共有8个实验组,每组中的10只动物都在三个区被检测某定量指标的结果,故“三个区”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要判断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关键是要弄清“组别”是一个实验因素还是一个复合因素。显然,“组别”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是否建模”、“是否用药”、“用何种药”、“用药种数”,这4个因素每个至少有2个水平,全面组合至少应有16个小组,现在只有8个组,说明这些因素的水平未全面组合,属于“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对于这种定量资料,应对“组别”进行合理拆分。可能的拆分结果如下。组合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组合2:模型组、丹参组、黄芪组、雷公藤组、氢化考的松组、硫唑嘌呤组;组合3:模型组、雷公藤组、硫唑嘌呤组、硫唑嘌呤+雷公藤组。将上述三种组合分别与三个区同时考虑,构成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具体地是,组合1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5。

组合2也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6。

表5 两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表6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组合3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因为该组合中的4个实验分组本身形成了一个2×2析因设计结构,再加上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三个区”,其结构用统计表表达出来(表7),便可一览无余,层次清晰,易于辨析其真正的实验设计类型。

表7 4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例5 很多人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处理多因素影响下的定量资料,如本刊2006年第4卷第3期第287页上的表1资料(为节省篇幅,详细资料此处从略)。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在此资料中,第1列“Group”之下的5个组不是单因素5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是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因此,需要对“Group”进行合理地“拆分”:如组合①,前4组可同时比较;组合②,“第1组,第2、3、4三组中取一组,第5组”可同时比较。还应考虑放置在表中纵向上的“时间”因素,第1个时间点为“处理前”,应将其视为“协变量”,而且,“时间”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简称重复测量因素。同时考虑某种组合和时间,则分别与组合①、组合②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都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

【参考文献】

资料分析论文例3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学;差异;关联性;共生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学作为独立学科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会计学与财务学作为平行学科观点也得到认可。然而财务学在我国并不是很重视,财务学(我国又叫财务管理学)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也不像会计学具有专业学术期刊。究其原因,人们对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导致了我国的财务学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在2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就展开关于会计学与财务学间的关系研究。黄寿较早认为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不同性质和作用,财务工作是“理财”,而会计工作是“算账”。

乔元芳(19 9 8 )在支持财务与会计并列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财务与会计在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余金树(19 9 9 )较早从会计与财务的本质、历史背景、工作业务和目标解释其联系。毕业论文罗帮清(2000)认为财务与会计之间区别、联系、交叉和配合的关系。还有学者从中西方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性分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王远湘,2004;张妙凌,2005等)。 从本质上说,财务是管理资金的活动,会计是对财务活动的反映和记录,两者之间除了业务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是相互独立的。李心合(2008 )从历史演进、职能、逻辑差异和关联机制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异性分析

(一) 从产生历史条件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活动源远流长,据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考证,会计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有十至二三十万年。但会计学产生于15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其标志是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基本原理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面世。财务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为条件的,距今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财务的产生来源于私有观念的形成,并与资源稀缺相伴随。显然,财务学也不像会计学那样古老,直到19世纪末股份制出现才产生,是以美国格林18 9 2年撰写的《公司财务学》的问世为其标志。虽然财务学的产生比起现代会计学的产生晚了几个世纪,但自财务学产生以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

(二) 从发展路径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从学科性质上看,会计学学科性质曾有人认为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20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指定学校设置专业目录上,将会计学列为管理类学科的二级学科。尽管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会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得到认可。相比之下,财务学的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在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随之财务学也被认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包括财务经济学。因此,从逻辑一贯性立场看,财务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发展趋势看,会计是一种国际化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但财务学有所不同。财务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的财务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我国将制度、文化等方面作为财务学内生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形成我国特色制度财务学,就是很好的印证。

(三) 从理论体系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学与财务学诚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从研究对象看,会计学已有向大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资金运动仍为主流观点;而财务学发端于资本市场,论文对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对象是资本。从研究内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是以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为主要基础不断向其他会计领域拓展;财务学是探索资本运营规律,追求资本效率,总结资本运营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还包括研究资本筹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的财务经济学。

从研究目标看,会计学一直以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为目标不断进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必然以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从实践基础看,会计学是对企业这个微观层面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财务学既要关注企业自身融资问题,又要考虑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从假设基础看,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学是以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为研究限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而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是财务学的假设基础,尽管这些假设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从核心问题上看,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一直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会计如果无力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这些对象,它就不会对其记录和报告,也就达不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其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学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已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 价值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纽带

从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财务与会计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对资金运动背后的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只不过会计更为明确的职能在于以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手段反映这个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而财务是直接对现金流转形式及其价值的管理。从现代实务看,财政部2007年了39 项企业会计准则和 48 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现值一直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现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的现值会计计量。由此可见,

--> 财务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已无限逼近或相等。

(二) 资本市场促进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繁荣和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出现以后,企业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资本的种类繁多,资本的价格波动剧烈,剩余索取权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时与资本运营有关的财务学知识与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随着要素市场的发展,要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以人力资本为首的其他要素资本逐渐有了发言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得复杂了,对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控制权等财务问题研究变得重要起来。资本市场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提出的关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会计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广泛认知,同时和资本市场完成了会计由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并开辟了许多新的子学科和领域,资本市场对监管的需求促进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会计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强化。

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的新诠释

(一)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中。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鉴和使用了共生理论。其实,会计学与财务学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形成的条件为:必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独立共生单元,还需要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接触机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物质、能量或信息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共生单元按照某种方式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单元的同伴选择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逐渐相互认识和识别的,也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化。会计学与财务学是有着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理论的学科,因而是相互独立的共生单元,资本市场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相互交换信息的共生面,而它们的共生关系是在资本市场逐渐认识和识别的,因而会计学与财务学是共生关系。

(二)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现状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种类型。如袁纯清(19 9 8 )所认为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能使彼此间在经历中可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状态。会计学与财务学是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的状态,因而最好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然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现状看(见图1),它们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会计学发展要比财务学的发展完善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需要会计提供信息进行资本运行,本身不能脱离会计而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公司会计与公司财务得以发展与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府相关的会计与财务由此而产生,这些方面会计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财务学有相似的路径。20世纪中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碳会计应运而生,丰富了会计学领域的发展。然而,财务学至今仍然远离生态中心主义,相关的环境财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从行为角度看,行为财务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为财务成为现代财务学里的显学;行为会计为会计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很难断言行为会计已经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从教育角度看,会计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自从19 9 8 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纷纷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然而财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区别,发展空间可想而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与财务学发展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两者和谐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要加强行为会计研究。现行财务学模式侧重于经济活动,缺乏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资本的相关资本运作,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从环境中取得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因此,财务学应该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的财务模式发展。同时,财务学应加强理论框架建设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玮,卢兴杰,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j].会计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读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 (11)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7(5)

资料分析论文例4

【关键词】前后测量;个体生长

0引言

前后测量试验设计(pretestposttestdesign)方法是医学科研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因为这种设计方法考虑了各组试验前(基础值)的差别,并且试验前数据提供了更多个体差别的额外信息,降低了误差方差,提高了检验效能[1-2].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隐藏问题”容易被忽视,即个体随时间的自然生长问题.自然生长问题是生物界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医学试验的受试对象一般是动物个体或者人体,所以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考虑.例如,在治疗高血压的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中,对大多数成人来说,血压会随着年龄而增加,因此就存在一个潜在的“生长”问题.即在不施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血压值也会随年龄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样在判定处理效应是否存在时就存在了混杂因素,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个体的自然生长问题不容忽视[3].本文旨在对前后测量设计资料的个体生长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材料和方法

为了便于后面叙述的方便,在此规定:Y1=试验前(t1)的测量值,Y2=试验后(t2)的测量值,D=Y2-Y1(前后测量值的差值).Y1(t1)[Y0(t1)]是在t1时,处理(对照)组测量值的均值,Y1(t2)[Y0(t2)]是在t2时,处理(对照)组测量值的均值,Y1*(t2)是在时间t2时,处理组中假设没有施加干预时的测量值的均值.处理效应定义为α,处理效应的估计值α=Y1(t2)-Y0(t2)-β[Y1(t1)-Y0(t1)],其中β是校正系数.真实的处理效应α=Y1(t2)-Y1*(t2),在完全随机化的前后测量设计中,因为各组的受试对象被随机分配到各试验组内,所以Y0(t2)=Y1*(t2),那么Y1(t2)-Y0(t2)就是α的无偏估计值;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试验前的混杂,此无偏估计值就不是“无偏”的了,又因为Y1*(t2)无法得到,所以采用简单得分法估计处理效应,β=1,那么α=Y1(t2)-Y0(t2)-[Y1(t1)-Y0(t1)].

下面以肥胖儿童的减肥试验为例,说明潜在的个体生长问题.假设有两组儿童,一组为处理组,该组儿童为肥胖儿童组接受减肥药物控制体质量;另一组为对照组,该组儿童为标准体质量儿童组,分别在8岁和10岁时测量这两组儿童的体质量,假设两组儿童在试验前后体质量的均值分别为Y1(t1)=31.0,Y0(t1)=23.0,Y1(t2)=36.0,Y0(t2)=28.0,Y1*(t2)=41.0,如图1所示.

图1两组儿童体质量的前后测量值的均值(略)

2结果

从图1可以看到,如果在处理组缺失干预的情况下,该组儿童在10岁时的平均体质量是41.0(kg),在施加干预的情况下体质量是36.0(kg).如果我们用简单得分法估计处理效应,α=36.0-31.0-(28.0-23.0)=0(kg),说明两组儿童试验后的体质量无差异,处理效应不存在,但是真实的处理效应为Y1(t2)-Y1*(t2)=36.0-41.0=-5(kg),说明处理效应是存在的,即施加干预前后儿童的体质量有差别.为什么简单得分法会产生这5kg的误差呢?从图1中可以看到,两组儿童由于自然生长问题,在7岁时的体质量差别不大,而到8岁时两组儿童的体质量差别就趋于明显,但仍旧是各组的体质量都随年龄而增加,在缺失干预的情况下,两组的差别逐渐加大,呈“扇行发散”形状.当处理组施加干预时,致使处理组曲线上升趋势较慢,所以两组儿童在10岁之后有逐渐平行且相交的趋势,说明减肥药可以控制肥胖儿童的体质量.

在图1中真实的处理效应被掩盖了,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其内在的个体生长问题,一方面儿童的体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也就是说即使不施加任何干预,儿童的体质量也是10岁比8岁时会高些;另一方面,图中显示处理组施加干预时的曲线的上升速率比自然生长时要慢,这说明处理效应还是存在的,即施加干预对于肥胖儿童体质量的控制是有益的.但是我们用简单得分法不足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别,所以在两组测量前基线值有差别时,尤其不可忽视个体自然生长这一潜在问题.

如果做更进一步的考虑,可以把前后测量设计资料两组的自然生长问题概括为图2的4种情形[4-5],此时假定两个试验组都未施加任何干预,并且个体随时间的生长轨迹都呈线形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到,四种情况下两组在试验前的基线值有差别,但是试验前的差值Y1(t1)-Y0(t1)相等,但是他们的个体生长趋势各不相同.A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相互平行,说明两组个体的生长趋势一致,那么此时简单得分估计的处理效应就是真实的处理效应;B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随时间逐渐靠拢,C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逐渐发散,D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先相交后发散,后三种情形下用简单得分法估计的处理效应就不等于真实的处理效应.

但是在前后测量设计中,通常无法得到Y1*(t2)的值,因为无法让处理组的个体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既接受处理又不接受处理,所以真实的处理效应在理论上是无法得知的;那假设Y1*(t2)的意义何在?一是为了便于说明个体生长问题在前后测量设计中是确实存在的,试验者在试验设计时不应忽视这一问题;二是可以为前后测量设计资料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图2生长趋势的四种情况(略)

3讨论

资料分析论文例5

1引言

目前,关于城建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争议比较大,从上到下议论纷纷,人心不稳,直接影响到了城建档案日常工作开展和长远发展规划。而且个别省市还从争议发展到了行政操作层面,暴露出一系列现实问题。档案行政部门提出城建档案工作应该整体划归档案行政部门管理,其理由为:目前城建档案工作体制是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产物,不利于市场经济管理和依法行政,城建档案工作始终属于档案工作,只能有一个行政执法主体,那就是档案行政部门,不能将执法主体分割,从而使城建档案工作的执法主体为建设行政部门,而且将城建档案工作整体划归档案行政部门管理有利于整合档案资源,实行大部门的管理体制。

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而且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党的十七大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问题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个转型的过程是相当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由建设、规划行政部门管理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渊源,不能说存在就合理,但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和道理,变革则需要变革的准备和环境。无数历史事实和教训告诫我们,条件不成熟,变革不仅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三个角度对城建档案工作进行研究和论述,有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判断和决策。

2历史:

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证明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持续发展的

2.1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是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档案局领导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正确领导和大力倡导、积极推进的结果,是在总结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共识。

1990年3月,国家档案局经请示总书记同意,印发了同志视察上海市档案局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同志指出:“我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加深,是从市政建设工程中的管道问题开始的。从去年以来,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屡次把管道挖破了,因此我就想到这个问题。……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竣工图以及地形图的完整,包括煤气管、自来水管这些管道档案的完整,还是应该由建委领导。但是我认为,档案局应该加以督促。”

1980年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你们提的科技档案工作要以专业主管机关领导为主(曾三①同志插话:科技档案专业性强,与生产、建设、科学研究联系密切),我看可以这样提吧,好不好!科技档案以专业机关领导为主(曾三同志:档案部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你们同意这个方针了吧(曾三同志:这回讨论了)?定下来可以吧?这个工作不依靠各个专业机关加强不行,应当以他们为主。比如建设方面的档案非以建委系统为主不行(曾三同志:城建档案不是建委就搞不好),城建档案归城市建设委员会或规划局嘛!”

1981年3月,曾三同志在国务院工业、交通等专业主管机关科技档案工作情况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去年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上又一次肯定了科技档案工作按专业统一管理的方针,后来国务院批准的三委一局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中,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冯子直同志指出:城市建设档案工作,在六十年代是在曾三同志的提议下,得到了、李富春、万里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设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1981年12月,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凤楼同志在城建档案工作长沙座谈会上指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城市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建档案工作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发展起来的;城建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建委、城建局,有的是规划局的领导下,对向它移交城建档案的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和检查”,城建档案馆“对外是市的城建档案馆,对内则是市建委或城建、规划部门的一个处(科)”。“确定这么一个工作体制,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把城建档案工作开展起来,这并不是降低了对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要求或者减轻了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责任。相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对档案业务管理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档案业务管理机关,今后要把城建档案工作和城建档案馆的工作看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级建委、规划部门、城建部门作好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档案业务管理部门还应当协助和配合建委和规划部门、城建部门抓好城建档案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项工作也是当前城建档案工作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把培训工作搞好,工作要开展起来是有许多实际困难的。”②

由此可见,对城建档案按专业统一管理,各城市建立城建档案馆,由建设、规划行政部门管理,全国由建设部统一管理是历史发展和积累的结果,创业之初和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不仅没有管理体制之争,而且正是因为国家档案工作主要领导和档案行政部门的促进,才逐步建立起各地城建档案工作管理机构和工作网络,开展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并不断发展壮大。

2.2多年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建设部、国家档案局出台了一系列与城建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目前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管理体制进行了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五条、第六十七条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五十九条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七十条,都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工程档案资料,并赋予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未按规定移交档案的单位进行处罚的职权。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科技档案工作必须按专业实行统一管理。国务院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应当建立相应的档案机构,加强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第二十八条规定:“大中城市应当建立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城市应当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基本建设档案”;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本条例的精神,结合本系统、本地区科技档案工作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部门,应根据本专业的管理体制,负责对本系统和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检查”。《档案法》第七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经国家档案局同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可以制定本系统专业档案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根据以上法律法规的精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档案局1987年1月颁布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87)城办字第585号),建设部制定颁发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90号)、《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01号)、《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号)等部门规章,并设立了“建设部城建档案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各地区城建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2.3在目前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之下,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规划局)都建立了城建档案工作管理机构,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建委、规划局设立了城建档案馆,1200多个县建设局设立了城建档案室(或馆),共有从业人员9万多人,馆藏档案1.8亿余卷,城建档案利用已累计产生80多亿元可测算社会效益。这些城建档案馆(室)或是各城市建委(建设局)、规划委(规划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或是县(市)建设局(规划局)的内设机构,其业务均归口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它们在服务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各地区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目前,我国城建档案工作体制从实体规模上已经超过了现有综合档案管理体制。在建设部是一个工作办公室,但在全国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对我国建设事业而言,堪称“牵一发而动全局”。

3现实:

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在建设事业现实土壤中的“三大创新”注定目前我国城建档案工作与建设事业管理体制无法剥离

3.1业务工作创新

我国城建档案工作是档案实体管理与业务工作管理并举,而以业务工作管理为重,已与建设行政程序融合在一起,创新形成了诸如建设工程档案编制报送“一书两证”制度、与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融合的工程档案备案制度、工程档案编制现场业务检查和监督制度等工作制度,通过抓建设工程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保证了“高水平、可操作”的建设行政管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促进了建设工程规范管理,促进了建设领域反腐败工作。如建设工程档案编制报送“一书两证”制度就完全改变了综合档案事后管理的工作模式,突出的是“服务前移,职能前置”:在建设工程报建之初,建设单位要签订《报送建设工程档案责任书》后才可以办理规划报建和施工报建手续,明确建设单位主要领导、主要技术负责人、专职档案资料人员对建设工程档案负终身责任,不仅要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和业务标准规范如实编制工程档案,还要经常性接受检查督促,按时报送移交,工程竣工移交使用后,发现档案有问题,还要追究责任;在工程竣工验收前,一定要将工程档案报城建档案馆初步验收,验收合格取得《初验认可证》后才可以召开竣工验收会;验收备案后,要向城建档案馆完整移交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取得《报送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合格证》后才可以办理物业产权产籍手续。“一书两证”制度把城建档案工作与建设工程管理程序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程序性管理,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创新,管住了档案的源头,从真实、系统、完整编制工程档案的角度出发,促进建设工程管理,实际上行使的是一种建设行政职能。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最近几年通过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创新,做到了建设工程档案业务指导率、档案收集率和档案合格率都达到100%,每年接收档案30000多卷,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也显著提升。如果由档案行政部门来管理城建档案工作,不仅无法融入建设行政程序,而且根本无法收到建设工程档案。

3.2专业领域创新

作为建设事业内在机构,随着各地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各市城建档案工作内涵不断发掘、外延不断拓展,城建档案馆的专业领域已大大超越静态纸质档案库房管理和查阅利用,已涵盖地下管线GIS、建设信息中心、声像多媒体管理、数字城建档案馆、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信息和建设成就宣传展示等,这其中许多都是投资上百万元、甚至是数千万元的信息化工程,不仅成功解决了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问题,而且把城建档案的现势利用信息充分发掘和提取,极大地服务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使城建档案工作具有了异地备份、防灾救灾减灾和反恐应急等战略性作用和地位,远远地超越了一般意义综合档案的查考研究、修史编志的作用。如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由财政投资3370多万元,全面开展了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工作,已完成了地下管线GIS的建设,成为了全市建设信息中心和全市城市应急管理决策平台,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角度,根本离不开这一机构和队伍。

3.3法制建设创新

除国家法律、法规外,全国各地还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规,从机构、职能、执法主体、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对城建档案工作作为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规范。其中,不仅有城建档案工作管理立法,还有城建档案专门工作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管理立法,还有大量政府规范。如西安市通过市人大出台了《西安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条例》,长沙市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怀化市通过市政府令出台了《怀化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益阳市通过市政府令出台了《益阳市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立法是现实需要的产物,是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庞大公共资源和智慧的积累,更是对行业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规范和指引。法不变,体制亦不可能变,变则势必引起执法和行政的混乱。而要变体制,势必变法,更弦易辙,人为切断城建档案工作与建设事业管理体制的经脉血肉。生剥硬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未来: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自身发展离不开城建档案工作

4.1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正处于起飞阶段,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相当长时期仍将保持大规模高速发展,这种发展规模和速度将比城建档案工作创业初期和发展早期还要显著。城建档案产生量、建设工作对城建档案利用的需求依赖都只会是有增无减。从湖南省来讲,以长株潭一体化“两型”社会建设为龙头,湖南“3+5”城市群正在崛起,今后5年城市建设投资将超过改革开放30年的总和。单单从长沙来讲,2008年起就全面启动了“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将在河西1200km2的区域再造“4个长沙”。在城建档案工作异常繁重之际,体制争议实在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事。超级秘书网

4.2离开城建档案工作,建设工作跨行业协调的行政成本将显著增加,工作效能将显著下降,建设工作将打乱仗。特别是基层建设管理工作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区县建设管理等工作将无法落实,出了质量和安全问题将无据可查。长沙市对建设工程的管理,包括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包括对区县(市)建设局的目标管理考核,都必须有城建档案馆参加,离开了城建档案工作,建设工作精细化管理就是一句空话,目标管理也无从落实。

资料分析论文例6

2强化情报资料的审核

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编辑和审核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将其中不适宜的资料信息剔除出去,以便服务于一定的科研与社会发展等科技活动。图书馆中,情报资料是有效审核的开始,也是整体编纂工作的根本。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整编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资料的审核,能够有效增强情报资料的质量。对资料进行审核,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对资料的了解,在审核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情报资料中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在审核的过程中对确定情报资料属于哪个范围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情报资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编与管理过程中要实施更加科学化的方式,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对提升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国情报资料使用价值出发,将其引入到图书馆的意识形态中,能够防止泄漏到反动的群体中,将具有参考价值的情报资料引进到其中,反映了意识形态,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分析论文例7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资料分析 教学实践 应用研究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笔者就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谈谈教材中“资料分析”的应用体会(表1)。

1 教材中“资料分析”教学应用的存在问题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和能力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其中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使用问题一直存在着教学时间紧,教师和学生都忽视的现象。经常听到老师抱怨或感叹:“这么多的资料,教学时间不够,完成不了。”“学生没有耐心看资料。”“学生没兴趣阅读。”……在此情况下,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体系、概念、规律等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正确使用。

2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教学应用实践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2.1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选择与取舍

“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往往是为解决“资料分析”而设计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一味照搬“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进行教学。这样不但浪费课堂时间,而且学生也不能从中受到任何启发,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因为有的讨论题的设计是有区域性的,这类讨论题在不同地域的学校的教学中无法进行或如期完成。如果教师硬搬生套照讲不误,学生不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长此以往反而会引起学生厌恶,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对“资料分析”的讨论题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地取舍,以达到既不多占教学时间又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讨论题一和题三,山区中学大多数学生是完成不了的。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把它当作阅读资料,提供以下问题:①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哪些科学家进行了哪些实验,请以时间为顺序罗列出科学家的名字和实验名称,得出怎样的结论?② 哪两位科学家建立了细胞学说?

又如必修一P8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问题讨论进行正确取舍,可把问题讨论改为:① 以时间顺序罗列科学家名字,进行了怎样的实验,得出怎样的结论?② 归纳酶的本质。教师科学地对“资料分析”进行选择取舍,既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材中“文字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上述“文字资料”还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① 主要讲述生物科学发展与发现的历程,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心法则的发展”,“促胰液素的发现”等。此类的文字资料主要针对培养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感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感到困惑的是面对探究活动却无从下手或不敢下手,因此,最初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领路人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及科学家的探究经历,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复杂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一些伟大成就的获得其实就来源于自己的身边,关键是要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② 关注科技动态和社会热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等。学生对于此类关系到生活的实际问题的文字资料分析,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借此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又如“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生物探究课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于自身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清楚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好探究学习的流程,争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使得探究活动生活化,解决问题现实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3 教材中“图形与图表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1) 让学生认真、快速读题,提取关键信息,弄清设问的意图;

(2) 引导学生联想文章所涉及的教科书知识背景,寻找内在联系,整理思路,大胆作出判断;

(3) 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确判断答题。

“图形图表资料”着重考验学生对数据进行发掘和拓展处理,对数据的比较与筛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运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竞赛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领悟和学会创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个性和能力的自主发展。

2.4 教材中“图文综合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此类资料要求学生看懂图片含意和理解文字的意思,能够把图文结合起来理解。这类的资料多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图文提出新问题,并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如:最后一张图片里提到提倡慢跑的原因,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做完体育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因此而浮现出来,你问我答,不断的互相纠正,不知不觉中就将所学的内容融合运用了。

3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应用价值

生物考纲总是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关的,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正确使用“资料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1 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教材对部分教学内容编写的思路,是采用以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或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提供分析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2页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该“资料分析”包括四个实例,如果教师在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跳过“资料分析”直接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对这个抽象的观点学生根本理解不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资料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逐步培养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3.2 通过“资料分析”,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众多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利用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2页的资料分析“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该资料分析包括四个资料,如果教师在讲解细胞核功能时,跳过“资料分析”直接讲解细胞核的功能,学生只能成为接受知识的个体,失去了利用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料分析时,应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笔者在授课中可以先把“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资料分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料一和资料四,是关于细胞核与性状的关系;第二类是细胞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然后分析第一类资料一,抓住美西螈颜色黑色与细胞核的关系,并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图1),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其他三个资料进行同样处理,这样就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形。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从而找出和归纳生物学知识。教师只有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进行恰当的归类,才能充分正确使用“资料分析”来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3.3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现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地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生物学问题是现代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资料分析”是以素材、资料为载体,呈现相关生物知识,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资料分析”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精神,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图文资料分析的学习,加强了生物知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锻炼了其阅读、比较、和归纳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提高识图能力。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可提高教材的可读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一个小小的资料分析,教师若能结合新课程标准,多花心思,便可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资料分析论文例8

第一, 了解自己研究对象的一般性问题以及直接跟自己的研究主题相关的原始文献资

料。(注意:原始资料和参考资料完全不同)

第二, 查找文献资料:确定文献的出版日期、版本、年代、页码和作者信息等收集全

面。

第三, 撰写研究计划。注意根据资料提出研究问题,并试图根据这些材料来对所提出

的问题进行回答。

第四, 材料分析:对材料背景进行分析。比如:你所研究的原始神学材料是在什么情

况下写出来的?写作的过程和程序怎样?作者当时的思想世界是怎样的?这些

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会深刻地影响你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

第五, 深入研究原始材料:仔细阅读原始材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对其进行分

析。

第六, 原始材料的分析:这里要注意“系统和内在”的分析方法,注意主观跟客观的

区别。分析中要注意材料内容的四个层次性。其一是单独概念的分析:分析某

个概念在原始文献材料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和地位。分析这个概念及其配对

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核心关系(如信仰论、信仰和信任、相信的关系),古典神学和哲学的概念及其在文献材料中的使用,以及在意义上互相接近的概念,注

意,如果该概念的使用不同于普通的情形,应该把这种特殊性分析出来。其二,

单独论断的分析:文献材料中的论断是什么?这个诊断是清楚的还是含糊的?

这个论断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还是他对其他人观点的描述?这个论断是一个强

烈还是柔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作者生活的环境里是正常的观点吗?这个观点

怎样跟古典哲学和神学的解决途径结合在一起?这个论断的表述中包括根据吗?如果有根据,那是什么样的根据?其三,是论证的分析:原始文献材料中包含

了什么样的论证?这些论证是如何以论据的材料来证明论题的?作者是从哪里

找到自己的论据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论证有系统性吗?这些论证

有正确的起点和理论前提吗?论证的因果关系符合逻辑吗?不同的论证之间有

矛盾或冲突吗?其四,先见(即出发点、背景假设和理论前提)的分析:作者

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什么样的哲学和神学传统(本体论、认识论、解释学或语

言哲学)之上的?这个整体结构能怎样帮助人们对术语和论证进行理解?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连贯的哲学传统之上,(若研究者能指

出这一点并且加以证明,这本身也就是系统神学分析的成果了)。一般情况之下,基本理论的前提和假设起点可以从材料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即可以从论证和

语境中分析出来)

第七, 大纲提要

第八, 撰写初稿:先为每一章勾画轮廓大纲,清楚注明如何在每个小节按照逻辑进行

论述,以达到每章能够涵盖所需要的部分。注意章节转换时的衔接问题,在转

换时应该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外在的衔接桥链的形式。必须要确定的是,你的分

析是真正建立在原始材料之上的。在每章每节进行转换之前,要进行小结。

第九, 从事研究和写作。特别注意你的论证、主题的逻辑性分析、层层递进分析论述

和自然的表述风格。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神学界公认的和普遍接受的观点不要

你再次进行论证。注意,你不能简单地以你自己的主观观点来批驳或支持你所

研究的学者的观点,你必须通过概念、论断、论证或前提的分析解剖提出证据

来,向读者证明你所研究的学者的学说是如何可信或如何站不住脚的。论述要

力求明确和简洁。

资料分析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C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引言

投资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目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生产经营全过程所进行的系统综合分析和对项目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与影响及其持续性所进行的客观全面的再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价、吸取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某产能区块一次、二次加密及聚合物驱项目后评价为例,从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着手,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对投资项目后评价中数据资料、预测资料、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投资项目后评价中各类统计资料的适用统计方法。

二、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类型根据数据类型,可分为计数资料、预测资料、等级资料三种统计类型,对于每种类型均有相应的统计方法。

(一)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是将大量的定量指标进行统计归类,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主要针对四格表和R×C表进行归类分析,所谓R×C表可以分为双向无序,单向有序、双向有序属性相同和双向有序属性不同四类,不同类的行列表根据其研究目的,其选择方法也不一样。

(二)测资料的统计方法

分析预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参数检验法和非参数检验法。参数检验法主要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F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主要包括秩和检验等。t检验主要是将已有的前段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直观对比,根据数据规律进行重新预测,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F检验是将已有的前段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对比,矫正进行重新预测,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三)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

等级资料是对性质和类别的等级进行分组,再清点每组观察单位个数所得到的资料。在临床医学资料中,常遇到一些定性指标,如临床疗效的评价、疾病的临床分期、病症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级等,对这些指标常采用分成若干个等级然后分类计数的办法来解决它的量化问题,这样的资料统计上称为等级资料。

三、项目后评价中统计分析法应用分析

项目后评价资料丰富且错综复杂,要想做到合理选用统计分析方法并非易事。对于同一个资料,若选择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有时其结论是截然不同的。项目后评价中正确选择统计方法的依据是:第一,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数据特征,正确判断统计资料所对应的类型(预测、计数和等级资料);第二,根据相应的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第三,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在某产能区块一次、二次加密及聚合物驱投资项目后评价中,有很多情况应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将大量的定量指标进行统计归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为后评价得出正确的评价结果。包括如“项目主要目标实现情况评价表”、“储量变化情况表”、“ 开发方案设计指标评价表”、“地层压力情况统计表”、“ 钻井液参数设计数据表”、“ 各种石英砂性能指标”、“水、聚驱排量相当抽油机和螺杆泵经济评价统计表”、“新钻开发井投资变动情况表”等等。

对水、聚驱投产的205口油井的产液、产油、泵径、泵效、载荷利用率等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单向有序R×C表进行统计,统计如下:

根据R×C表的统计,聚驱区块抽油机井,预测平均单井初期产液74.54t/d,实际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80.68t,日产油6.33t,综合含水92.15%,平均泵效65.16%。载荷利用率为36.04%,扭矩利用率为51.83%;水驱区块抽油机井,预测平均单井初期产液22.3t/d,实际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27.52t,日产油4.24t,综合含水84.6%,载荷利用率为49.55%,扭矩利用率为58.18%,平均泵效47.15%;通过统计表很清楚地发现,所选抽油机型号可以满足生产要求,且为后期增产措施实施后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留有余地。

四、结论

(1)投资项目后评价数据纷繁复杂,首先应对这些数据资料归类整理,认清那些是计数数据、哪些是预测数据、哪些是等级数据,以便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2)对于定量的实际数据一般应选择计数统计方法,预测性数据一般应用预测对比方法,等级类定性的数据一般应选择等级分类统计方法。

(3)对于不同数据类型,若选择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有时其结论是截然不同的。

参考文献:

资料分析论文例10

1.收集研究资料的途径

课题研究资料的来源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以研究者的姿态观察教育现象,留意教育事件,注意从多种途径收集研究资料。

一是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收集。教师研究的课题往往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联系紧密,课题组要注意保管好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习笔记、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教学成绩册,以及学生成长记录、班级管理日志、课外活动计划与总结等资料。二是从课题研究活动中收集。课题研究过程中设计及使用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个案记录表、心理测试量表、实验数据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资料。三是在阅读学习中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无论是略读还是精读,都可以发现对课题研究有益的研究资料。要养成文献摘录、资料剪辑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注明资料来源(作者、文章题目、发表媒体及日期等)的习惯。四是通过互联网收集。研究者可利用搜索引擎对相关资料进行“海量”检索,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对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此外,课题研究各环节的相关文件及计划性、总结性、效果性材料,如立项申请书、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及发表的论文、产生的影响等,是课题研究重要的过程性材料,课题组也要及时收集保存。

2.收集研究资料的原则

一是坚持逆时性原则。资料形成的时间距现在越近,其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强。二是坚持选择性原则。把资料的选择限定在某个课题研究必需的范围之内。三是坚持直接性原则。直接而不是间接获得的资料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坚持比较性原则。在重点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观点与事实材料的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研究者观点和思路相左的资料,以便比较和分析。

3.研究资料的质量要求

衡量研究资料的优劣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目的性,收集的研究资料与研究问题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二是客观性,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对“真实性存在”的一种揭示。三是有效性,研究资料要尽可能准确、全面、深刻、典型。四是充分性,只有掌握充分而广泛的材料,才可能形成正确的结论。要注意从不同层面、不同时空以及不同关系中去获得课题研究资料。

二、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就教育课题研究过程的常规资料而言,一般可按以下几种类型进行积累。

1.计划性资料

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资料,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论证书、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人员登记表等,均可作为计划性资料保存积累。

2.基础性资料

课题研究前期及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工作所产生的各类资料,包括开题报告、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个案记录表、测试量表、课题研究规章制度等,可作为基础性资料收集保存。

3.过程性资料

即课题研究实施阶段产生的各类完成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观课议课记录、检测记录、案例记录、教育叙事等,特别要注意积累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文字、音像等材料。

4.专题性资料

围绕课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如专题研究记录、专题讲座笔记、针对某项专题形成的论文和报告等。专题性资料对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5.效果性资料

对课题研究变量的实施、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如实验数据的统计资料,学生小制作、小设计的作品,学业水平检测成绩统计,家长和社会评价,等等。这是形成最终成果、证明研究有效性的主要资料。

6.总结性资料

课题研究过程各阶段结束时,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可作为课题总结性资料收集、保存。这些总结对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进行和最终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反思、矫正和深化价值。

三、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整理的目的是要确保研究资料有序化和典型化,以便为资料分析提供方向和依据。

1.研究资料的审核

资料审核是对获得的原始研究资料进行检查,辨别其是否准确和完整,将不符合条件的资料删除,对有缺漏的资料及时补充,以保证研究资料的正确和有效。

2.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

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是指将审核后的研究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并。对于文字资料,一般按照其不同特征选择分类标准,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资料归于同一类。对于数据资料,目前主要借助计算机完成相关分类汇总工作,Excel或SPSS软件都是不错的数据处理软件。

3.编制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通过表格和几何图形的形式,把大量的数据资料形象地组合起来,合理地排列,以便展示资料的整体特征,为分析资料提供方便。制作时应注意表格的规范性。一个统计表只能表示一个中心内容,如果有多个内容则需要分列几个表。统计表的数字资料要认真复核,保证准确无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图、饼状图、曲线图等,这些图现在都可以用计算机通过表格转换自动生成。

四、课题研究资料的分析

课题研究资料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如下两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研究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包括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个案记录、学生作业、教师教案及相关音像资料等。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定性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因果法、枚举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因果法是判断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枚举法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事实列举来证实研究结论的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推演出有关事物一般属性的思维方法;比较法则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以求得事物规定性的分析方法。采用何种定性分析方法,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研究资料的情况及研究者自身的习惯和擅长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