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7 16:22:01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1

上述案例中,教师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未能意识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遭遇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我认为把握这些生成性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课前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牢记本课的教学要点。例如:《孔子拜师》教学要点之一就是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其次,教师要分析学情,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多种预设,“以学定教”,即关注学生的原始知识情境;最后教师在课堂中“顺学而导”,也就是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并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机应变,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使课堂“无意插柳柳成阴,有心栽花花更发”,呈现出勃勃生机!

此次调研中,我还发现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难有突破,学生古诗难学,教师古诗难教,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改变“就诗教诗”的传统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和区骨干教师共同备课,设计了四年级语文上册20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的教案,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节课主要设计两个环节:①观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的多媒体课件,诵读并归纳送别诗的共同特点。②学生自行组织《飞向火星》的活动。

第一环节是根据直观教学原理来设计,赫尔巴特倡导表象力学的统觉原理,作为整个教学的基础。感悟诗句,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因此,我们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平面的诗句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扩大学生已有的表象群。当学生对古诗内涵有了更深层的感悟后,再让学生用“读”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作者的情怀。我们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已融入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第二环节根据活动原理和兴趣与自发原理,设计由学生自行组织《飞向火星》活动,活动由两名同学主持。活动设置的场景一是地球人派出代表与小天使告别。地球人派出的六位代表陆续上台与小天使告别。他们朗诵自选的或自己写的送别诗。其中连君小朋友写的送别诗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附:《地球送别小天使》 连君 天使从地球来,要往火星去。地球之人,舍不得,挥挥招手,道别去。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接着主持人宣布火箭升空。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飞向太空》录象,教师根据录象讲解杨利伟飞向太空的过程,最后宣布小天使成功到达火星。活动设置的场景二是火星人欢迎地球人。火星人欢迎地球人的诗(词)都是学生自己写的。翁丹枫等同学致欢迎词,表达火星人的良好祝愿,并告诉小天使,他们把心愿写在朵朵白云上,希望地球人看见。接着小天使和宇航员发表演讲,希望与火星人友好相处,并告之此行的目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2

“谁来背四书五经?”

大家一看,都说:“不会!没学过。”

“那你们上课都学什么啊?”

我马上抢着回答:“哦,那多呢!有《飞夺沪定桥》,《卖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水》.....对了,还有数学,英语,美术,音乐,自然,什么有用学什么!”

“天啊!这些都是什么东西?还不如四书五经管用!”

我一看乐了,说:“这是什么年代了,还教四书五经呀!仙子啊都讲究素质教育,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不信我们来比一比吧!”孔子满口答应。

“我们来比比写文章吧!”我向孔子挑战。“哈哈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豆丁,想和我比写文章?那就来吧,快拿笔,纸和墨来!”我忽然机灵一动,兴奋地说:“我刚才看到网上的MCH儿童报社在招聘编辑一名。我们都写文章去应聘,看谁能被聘上。”

比赛开始!我和孔子敲打着键盘。看不到孔子那一头的情况,我不禁心里发虚。于是,我使浑身解数,力求在语言上精炼生动,体现个人风格;我把自己曾经发表过的美术作品扫描了进去,还设计了花边,插图,同时又用英语做了自我介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只听见双手敲击键盘的“噼啪”声。随着最后一个字的完成,我长长的嘘了一口气。扫视了一下自己的文章,图文并茂,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于是我向MCH儿童报社发了过去。半个小时后孔子也交卷了,他得意地说:“哈,老妇写的文章,天下还没有谁能比,一定叫那什么报社的编辑大吃一惊!”

很快比赛结果出来了,儿童报社所选中的人竟然是我!

我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孔子十分惊异,马上发出电子邮件去询问:“我写的也不错啊,为什么没选上呢?”MCH儿童报社答复他:虽然文章很有古风遗韵,但是过于老气横秋,没有时代风格。满篇的“之乎者也”,古板老套!

看到这些话,孔子沉思了很久才说:“唉,社会发展的太快,看来,不学新知识就会被淘汰。我这个老脑筋可得好好改改了!”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3

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这便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儿童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希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且我们从小就会接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和我们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育更是重要之至。很明显,在基础教育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得便是小学语文了。由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一点对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渗透,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他们步入社会时,也便是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添了一股新的创新力量。因此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项基本任务必须好好贯彻和落实,这样的中华民族才会立于世界之林。为此,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变革教师本人,提高教师的自我创新能力

韩愈曾经撰文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都是八股之士,毫无个人看法,更不要谈创造性思维了。只有老师改变自己,懂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才会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以往只是一书一笔一板,老师是圣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学生不用自己思考,等待老师宣布对错即可。课堂上老师是主宰,拘泥于老师对某个问题的单一看法,这势必会扼杀和断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先变革老师,才能真正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二、优化教学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得从三个方面入手。

1.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想要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书本知识,就得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还要敢于走出书本,走出课堂,真正寓教于乐。

2.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以前科技落后,只有黑板、粉笔、课本,所以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一些书本以外的东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课堂,它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绚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曲线、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充满新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思维。所以,合理充分地利用科技改进教学手段,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创造性思维也必然要得到合理的开发。

3.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新观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讲解变成多样化的教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多疑,多问、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由勤答到好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总之,创新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想未来,去抉择、竞争、锻炼、体验、创造。而教师就是在一旁守护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

三、回归课堂,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飞扬

1.置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力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解网络时,告诉学生网络像蜘蛛网一样时,应该给学生更多质疑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构思。不满足和质疑老师的解释,通过“质疑—探究—解答”的过程,逐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创造性思维就自然有所提高。

2.尊重,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由于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冒险、挑战等创造性人格特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注和爱护,使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找到答案;有时也可以及时点一下精要之处,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辨析。如,《春晓》中“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有的学生说,“知当然是知道喽”,因为“夜里有风雨,诗人肯定没睡好觉,当然知道花落了很多”;有的学生说“知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也有学生说“既是知,也是不知”,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知道花落了很多,但具体的数目是不知道的,也点不清呀。小小的讨论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丰富了诗的意境,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和情境,塑造创新能力

心理学上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变死为活,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使其产生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天方夜谭,也要营造一个开放的思考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是一味地接受,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开放式的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课本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在教材中寻找丰富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丰富的创新资源都能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提炼出来,这些资源适合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并合理地加以运用。如,《孔子拜师》中:“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个句子,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是来拜老子为师的,作为被拜师的对象,老子为什么来迎候孔子,哪有老师迎候学生的道理呢?孔子的学问不比老子差,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来拜老子为师呢?引导学生思考“老子迎候孔子”以及“孔子拜师”的各种原因,使学生深刻理解老子和孔子两个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创新已成为当今的主旋律,小学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4

顾拜旦(1863―1937),法国著名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第二天一早,小孔丘顺利地通过了母亲的考试。母亲惊喜地说:“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只有站在旁边的哥哥知道,孔丘超人的天资中,更多的是那份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叶乔 改写)

顾拜旦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这个最小的儿子宠爱有加,一有空就给他讲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希腊神话。希腊,在小顾拜旦的心里充满了神奇瑰丽的色彩。

妈妈发现小顾拜旦似乎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无非是在农庄里的小河边戏戏水,在花园中捉捉蜻蜓。而小顾拜旦却喜欢在自己家后面一个池塘边上一呆好几个小时。妈妈悄悄地躲在树丛后面看,这才惊讶地发现,这里已经成了小家伙的独立王国。

原来,小顾拜旦用石头、瓦砾和树枝为材料,自己充当了城镇设计者、建筑师、园艺家、铁路工程师、城防总司令、服装设计师。他甚至用一叠厚厚的树叶,装订并出版了一本官方杂志,煞有介事地对臣民们作慷慨激昂的演讲;他为这个想象中的王国设计了国旗,创作了国歌。在这里他仿佛建立起了他梦想中的希腊。

1890年,27岁的顾拜旦参观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的奥林匹亚。当他看到古奥运会的遗址时,激动万分,他仿佛得到古希腊诸神的神秘指令,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能恢复她的光荣呢?”

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法国体育联合会”成立三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公开和正式地提出了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议。两年后“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来自9个国家37个体育组织的7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正式成立了奥运会的永久性领导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议还决定,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4月在希腊举行。以后按照古代奥运会的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5

“信”者,诚实守信。这是上周三学校例行儒学传统教育的主题。每周的主题都不一样。大家统一观看相关视频,再由老师讲解“信”之大义,学生再来讨论学习,领会于心。学生们逐渐记住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东方式教化。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以修身作为务本的基础。务本的教化,必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走进廉江一中,扑入眼帘的是宽阔美丽的“论语广场”。广场正中矗立着4.2米高的孔子雕像;中央两侧有10根石柱,上刻名家书写的‘论语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品格,还融入了‘忠、孝、诚、廉、德、和”的传统美德。

置身论语广场,观赏石柱雕龙画凤,体味《论语》教化的精髓,仿佛置身于国学殿堂,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这座投资逾500万元、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论语广场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德育基地,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廉江一中张旭校长介绍说,论语广场的建设,旨在以广场为平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融入国学传统文化因素,着力构建“书香校园”。张旭说,学生与儒家文化精髓日夜相伴,耳濡目染,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成长,使学生明白“颂经、尊孔、学做人,知书、识礼、成大业”的道理。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每年此时,廉江一中都会组织新生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集体礼拜仪式――一拜孔子学礼仪,二拜孔子学做人,三拜孔子学读书。通过敬拜先贤孔子,让学生在恭敬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义,学礼仪,学做人,学读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刚结束,6000多名师生迎着晨曦,齐声朗诵国学经典《弟子规》,宏亮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回旋荡漾……朗诵国学经典成了廉江一别亮丽的景观。

“经典”习学与教学硕果

“经典诵读”近十年来在国内时见报道,点缀也行,形式也罢,务实也好,毕竟开始通过一种形式来习学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是,如廉江一中将经典读诵、上课讲解、考试巩固、自我评价、改变身心结合起来的,较为鲜见。

目前,廉江一中已编写了《读论语 学做人》校本教材,初一和高一年级每逢星期三下午都开设1节《论语》校本课,讲课或开设课程讲座。学校每学期还通过书画、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名言名句选读”、“读《论语》,写心得”等主题活动,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学生人手一本《弟子规》,专门设立“传统文化办公室”,有两名老师专职负责全校师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廉江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也在此合并办公,足见廉江市对廉江一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可和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面对初一和高一的新生,一年的教化、调整,学生基本形成了儒学的思想内涵和行为规范。初一、高一学生每学期设一次“儒学考试”,人手一卷,经典语句一时想不起来,也可看书查找。每位学生一学期有两次传统文化言行考核,每次领到一张“《弟子规》评价表”。表格将经文分为7则、113件,上写“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请你恭敬展列,每读一条则细思自己的言语造作,是否与经文教诲相应”。学生在表格里划分的“没有做到”“基本做到”“做到较好”“做到最好”4个选项里打“√”,然后在最后一栏做出统计。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对言行的转化程度。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立德为先,做人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魅力和长处。“犬守夜,鸡司晨”,内化的是任何时候都要诚意正心,尽职本分;“学而时习之”,内化的是“学而时思之”“学而时用之”“学而时改之”,这是由内而外的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在廉江的公交汽车上,主动让座的学生,大多是廉江一中的;大街上看哪些学生最有礼貌,大多是廉江一中的。尽管建校才四年,廉江一中化德化心,校风蔚然,正气和合,学业有成。

今年7月,廉江一中高考中考又捷报频传。高考上本科线总人数603人,居湛江中学第一名,第一批国本录取(含艺术单考)63人,有多人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大学录取;中考上湛江一中分数线51人,上湛江二中分数线45人,居廉江市第一。

短短4年,廉江一中已迅速成长为湛江教育界的一颗明珠,人们称赞该校是活力四射的“新秀”,是“以德立校”的典范。如今,特色德育已成为廉江一中的名片,依托德育魅力,该校创造了一所新校的办学传奇。

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廉江一中校长张旭在忙闲之中从未停止的追问与思考,尽管他对这样的问题已有较为明晰的答案。

他说:“我们要搞教育,不能脱离几千年厚重的营养和水土。”教育是棵大树,道德教育是树根,素质教育是枝叶,应试教育是果实,根深叶茂,果实才能丰硕!”这是校长张旭对道德、素质、应试三者关系所作的形象比喻。

谁说不是这样呢?传统文化何尝不是现代教育的根?西方把孔子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而我们百年来步步西化,追求物质和享受,精神迷茫,道德自陷,社会问题多多。究其根源,与发展和教育西化不无关系。

从抓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到师资强化,再到发展学生课外兴趣,廉江一中一样也没落下。办学四年的新学校,在全市中高考第一,这是一般学校二三十年才可能创造的成果。现在,教育主管部门认可了,家长满意了,社会认同了。市领导来检查,还鼓励一中“创造新的教学经验”。

如今,课余时间走进廉江一中,孔子广场的空地上有学生在溜旱冰,艺术楼里有学生在练声乐……校园内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学生合唱团、舞蹈队、古筝队、女子足球队、文学社、科技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等体艺社团,让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今年7月15日,廉江一中合唱团前往香港,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比赛,与世界一流合唱团同台竞技,最终夺得小组合唱金奖、混声合唱银奖,也是比赛中广东省唯一获此佳绩的中学生合唱团。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6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德育课程化,指的是根据当今青少年的道德精神现状,结合他们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实现教育从计划、目标、过程到评价的系列化实施,避免随意性和碎片化。本文主要从理念课程、环境课程、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等方面进行探索。

理念课程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指导学校办学的教育哲学,是学校一切行为的精神引领。多年来,由于体制变迁、校名变更等历史原因,孔子中学尚未形成较为明确且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2014年12月,在面向全体师生征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孔子中学2014年教师大会审议通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些理念全部出自儒家经典,内容积极向上,表述通俗易懂,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体现出学校的发展追求。

核心理念:仁爱

学校愿景:和雅竞进诗意校园

学校精神:贵和尚中 弘毅致远

办学宗旨:培德扬善

校训:敦品励学 日新又新

校风:和 雅 竞 进

教风:进德修业 诲人不倦

学风: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同时,受娃哈哈集团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启发,结合曲阜当地“诗礼传家”家风建设的传统,我们提出学校“家文化”的建设构想,并形成方案。从此,“家文化”成为学校这个大家和班级小家建设的文化主题。

通过印发学习材料,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习讨论、测试竞赛,开展“家味”评比等形式,“家文化”的理念植入全校师生的脑海,化为行动,真正实现了理念认同,并落地生根。

环境课程

校园,不应只是物质的居所,更应成为师生心灵的栖居地。它特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始终如一地用心规划、精细建设能够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校园环境。

“戮力弘扬仁爱孝诚传统美德,同心构建和雅竞进诗意校园”,大门立柱上这副醒目的木刻楹联,不知吸引了多少路人的目光。学校三幢教学楼中,师生自撰自写的楹联、字幅,无不彰显出校园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校园中,高大的汉白玉孔子雕像,面容慈祥温厚,目光深邃坚定,静静地矗立在仰圣广场的中央。楼宇分别冠以“明德”“笃学”“弘毅”之名,道路则以“大成”“大同”“大学”命名。仰圣广场虽面积不大,却有4块绿地景观。古拙粗壮的栾树见证了学校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手植的楷树自然也构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一棵棵绿树枝干上悬挂的物种介绍和配以诗文的“植物名片”,为校园增添了另一种灵动。楼中墙壁系列孔子圣迹图文、儒家文化发展历史、曲阜当地文化风景名胜及师生的一幅幅美术作品,触目皆见文化。一间间教室内外,同一个“家文化”主题但风格各异的文化环境,更是充满灵动智慧的生命气息。

在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学校着意关注了两点:一是设计一定要成系列、有特色,二是不管文字还是图画,一定要体现更多的师生元素。环境总是在静静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教育着人。因此,我们会有意地引导师生关注身边的文化、身边的美,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校园,以“美丽校园我的家”为主题开展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以测试竞赛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课程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众多教师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单纯的学科教学,绝大部分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不够,有些还对传统文化教育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广大教师增强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将学科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培训学习,聘任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先生为我校首席国学导师,新加坡著名学者、实业家曾繁如博士为我校名誉校长,多次邀请他们来校讲课,并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而且,我们会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各类传统文化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学校4位对传统文化有喜好、有研究的教师备课,利用每周五教师例会对全体教师做简短而有实效的培训。二是组织赛课,明确赛课的主题是学科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容,以便促进各学科加强对此的研究。尽管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我们做了,而且在做中慢慢地改变,现在看来,这都是比较有益的尝试。

孔子中学的师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慢慢地,这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论语》成为全体师生的必修教材,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国学导师王新莹老师精选的《论语》章句被制作成手掌书,变成学生的必修内容。全校学生列队集体诵读,是每天上午大课间活动的一项固定内容。另外,通过寄宿生餐前诵读,不定期“论语考级”,期中期末考试语文学科加入10分《论语》测试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和理解。目前,学校已经着手开发编写有关儒家人物故事和曲阜当地民风民俗的通俗校本教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反思自悟,统一配发《省身集》,让他们在每天下午20分钟的统一阅读时间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体验感悟成长、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直重视开展各种活动,实施活动课程教育。

一是校本活动课程和社团活动。和许多学校一样,每周我们有两个课时的校本课程活动,开设球类、棋类、书画、舞蹈、科技等20门校本课程。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特长及学校的实际状况发动和组织的,要求各门课程必须形成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内容、课时、过程、评价等,避免活动的形式主义和随意性。此外,国学导师王新莹老师还组织了儒学研究会,带领一批批“小儒生”开展儒学研究和教育活动,每每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其中两名学生参加济宁市传统文化比赛还获得了“国学小名士”的荣誉称号。

二是仪式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一直以来,礼作为道德规范的载体,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感悟、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2015年“百姓儒学节”期间,学校隆重举行了教师“拜师礼”仪式。在仰圣广场孔子像前,21位青年教师向导师递上拜师帖,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郑重“拜师学艺”。2016年9月28日孔子2567周年诞辰日,全校师生在仰圣广场成功举办礼敬至圣先师暨拜师仪式,全体师生向孔子像行鞠躬揖礼,教师当众庄严宣誓,全体学生向自己的老师行鞠躬揖礼,击鼓明志,集体宣誓。自此,学校规定,每年9月28日举行礼敬先师仪式成为定例,每周升旗仪式都要举行学生代表宣誓和教师集体宣誓活动。对新生的入学仪式、军训开闭营仪式,学期开学典礼仪式、毕业班离校仪式、重大纪念日纪念仪式等,学校都非常重视,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和氛围中感受庄严,接受教育。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明确提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的使命。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成为当代先进文化及文化强国的合格建设者,是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中国高等院校一定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中国的大学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得到熏陶和滋养。培养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高等院校肩负的神圣职责。然而,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由于过分看重知识教育的工具价值,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轻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堪忧,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也不容乐观。仅就大学生而言,有的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认同,对中华优秀文化缺乏起码的温情和敬意,有的则对真善美的价值缺乏执著与追求,甚至不知道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道理。这种无根的教育已成为困扰当代教育的难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此灿烂辉煌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6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基石,民族文化也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一个人只有耳濡目染,深切了解和感知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真正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中外文化全面交流的崭新时代,难免会出现种种思想混乱现象。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固其本根,给予充足的精神营养,就难以使他们成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栋梁。

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己任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认真研究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工程师的有效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典籍,加深国学修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学校特别强调继承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鼓励和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树立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促使学生立足现实,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结在一起。“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作为该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策划的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一,就是该校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西有泰岳、东临沧海、北有黄河、南有圣人的齐鲁大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鲁国故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誉。前往齐鲁大地修学,漫步“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之圣迹,就地聆听儒学名师教诲,探寻儒家文化之源流,必将得到不少教益和启示。几经切磋琢磨,反复酝酿和论证,“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于2011年7月初顺利成行。寻根之旅的核心成员是来自学校各个院系22名大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或是选修过《论语讲读》和《孟子讲读》课程,或是参加学校“人文知识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对孔子、孟子及其思想有了初步了解,多数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寻根团队也包括25名来自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

二、 探寻儒学源头活水,滋养学生人文情怀

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正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开山鼻祖——周公。“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二子”,正所谓“孔子习周公者也”。基于此,寻根之旅从探访孔子所崇拜的周公之庙开始。想当年,孔子怀着温情与敬意,“入太庙,每事问”,盛赞“周公之才之美”,感慨“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感叹“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足可以想见孔子对周文化尤其是周公满怀的敬佩之情。沿着先师的足迹,寻根团队怀着崇敬之情过“棂星门”,静观东西两边刻有“经天纬地”、“制礼作乐”的石坊;入“成德门”,康熙御碑前体会古代帝王对周公的由衷敬仰;进“达孝门”,元圣殿前瞻仰周公塑像,欣赏“明德勤施”雕龙金字巨匾和由清乾隆帝手书的“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绕绪本先型”之楹联,感悟周公这位西周杰出政治家的“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制礼作乐”的丰功伟绩。

知孔子其人必先知其身世,有必要寻访圣人诞生之地。告别周公庙,寻根团队驱车来到距曲阜市区25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下榻在尼山脚下的尼山聖源书院。尼山拥有许多反映孔子生平和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这里虽无三山五岳之雄奇,却因孕育了圣人孔子而历史独有,文化独具,资源独占,地位独享。寻根团队在尼山孔庙拜祭先师和七十二贤,启圣王殿前追忆陬大夫的赫赫战绩及其启圣之不凡;颜母祠前感念颜征含辛茹苦抚育孔子之艰难;智源溪畔寻找仁德化身和智慧源泉;观川亭上试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然长叹;中和壑(尼山砚沟)里体会孔子渴求万事万物达于和谐境界的中道观;夫子洞(坤灵洞)前感念“祷于尼丘得孔子”及“凤生虎养鹰打扇”之美谈。回到尼山聖源书院,寻根团队聆听了儒学研究专家、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刘示范教授的专题讲座——《夫子洞前学孔子》。刘教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带大家重温了反映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使听者仿佛走进历史的隧道,亲聆圣贤的教诲,也让大家在尼山圣地进一步认识了孔子。观山之意不在山,在乎寻古沐圣灵。伫立于五老峰前,站在山枣丛针刺倒长、“扳倒井”井壁倾斜和柏之似笔的神奇之地,师生们惊叹于五老峰的瑞气,尼山的灵性,感悟孔子从山水和自然当中汲取灵感,创立儒家学说,开创私学之先河,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茫茫宇宙,星有明灭,唯有圣贤的思想与之永恒!

尼山,孔子出生之地;孔府孔庙,留下了孔子讲学和生活的圣迹;孔林,孔子安息之处。从出生地到葬身处,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记载了孔子73年人生岁月的不朽历程。孔子被尊崇,在孔庙一座座门坊招牌上得到活灵活现的体现。“棂星门”,寓意孔子犹如天上文星而感召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圣时门”,借孟子之言称颂孔子是最顺应时代的圣人;“弘道门”,指孔子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大成门”,昭示孔子是集先贤之大成的人;“金声玉振坊”,借孟子之言赞美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太和元气坊”,表明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化育万物;“德配天地坊”,彰显孔子的道德像天地一样伟大;“道冠古今坊”,意味着孔子思想古往今来一以贯之。步于其间,不时涌起一种深沉凝重的民族自豪感。寻根团队大成殿前祭拜先师;东西两庑瞻仰历代贤人;成化碑前感念动乱留下的遗憾;“诗礼堂”中领悟“诗礼传家”的意蕴;鲁壁旁遥想历史风云几多变幻。驻足于杏坛之前,追忆授徒三千的盛况,仿佛看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令弟子“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的场景,想见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路的忠厚率直,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的潇洒脱俗,确有当年司马太史“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之感。游走于圣迹殿内,感念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无奈和凄凉,在清贫与困厄中仍“弦歌不绝”、“习礼于大树下”的执著,情不自禁地吟诵圣迹殿内留下的那首《大哉孔子》赞歌:“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寻根团队在孔府里体会“天下第一家”的特殊地位和非凡气派,感悟一句句沉淀千年的治家箴言;孔林里膜拜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前,徘徊于“子贡庐墓处”,思索儒学之厚、礼学之深,感动于弟子与孔子留下的深厚情谊。拜谒孔府、孔庙、孔林,犹如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深深地震撼着心灵。齐鲁的水土养育了孔子,也滋养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人们尊孔,敬孔,也不乏批孔甚至倒孔,但孔子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人们,历久弥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生活于“礼崩乐坏”、“世道衰微”、“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动荡不安、新旧交替时代的孔子,心忧天下、修己安人的担当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寻根学人。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所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借助泰山之力而开阔眼界和胸襟;孔子临终所唱“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的最后歌声,竟然将自己的生死与泰山相联系。难怪明代严云霄在《咏孔子庙》中曾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之誉。沿着孔子“过泰山”“登泰山”的足迹,寻根团队来到坐落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和泰山学院。泰山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泰山”命名的大学。该校深受厚重的泰山文化的滋养,形成了鲜明的泰山文化特色。寻根团队在泰山学院副院长、著名旅游策划专家、泰山研究院院长王雷亭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湖光山色、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校园,听取了著名泰山文化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周郢老师的学术讲座《天下泰山》。周郢老师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泰山从儒学圣山到帝王之山的历史。他充满深情的诠释,加深了大家对泰山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强化了大家迫切登游泰山的心情。登泰山,艰苦而快乐,不仅检验了师生的体力,磨炼了师生的耐力,更见证了不离不弃的真挚友谊及“泰山石敢当”的担当与威力。寻根团队从岱庙出发,一路攀登,过孔子登临处,越中天门,登十八盘,到南天门,至瞻鲁台,夜宿泰山顶。从山脚到山顶,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摩崖碑刻林立,宫观庙宇点缀,登游其中,宛如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大山因圣人的光顾而成为文化的巅峰,五岳独尊;圣人因大山的滋养而成为文化的巨人,千古独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热汗被天风拂干,激情被理性冷却,沉静思考,感悟宇宙的浩茫、自然的博大、时空的倏忽、自身的渺微;进而慨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励自己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奋进之信心,奉献之无穷。

三、 寻根之旅意味深长,本根教育任重道远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不懂得、不认同中国文化就很难算是真正的中国人。弘扬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精粹,呵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对中华民族品格和特性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是今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借鉴的宝贵遗产。石本无火,相击乃迸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成涟漪;圣迹本属文化遗产,游学能唤醒“沉睡着的力量”。游学就是与圣贤晤面和对话,分享其思想、情感,受其智慧的启迪,获取心灵的滋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鲁国,既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探究孔子和儒家文化,既要考虑其时代性特征,又要注意其地域性印痕,只有这样,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认识才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以“走近孔子——探源儒家文化”为主线,通过“以学为主,学游结合,学为先导,游为延伸”的活动方式,实地实事地探访鲁国故城遗址和周公庙、孔子诞生地尼山、泗水源头泉林、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以及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和五岳独尊的泰山,期间贯穿以学术讲座,交流讨论,对师生展开深层次的文化浸濡。活动将师生置于先师孔子亲自触摸过的山水间体验儒家思想,净化心灵,在凸现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基本特点的同时,做到与齐鲁大地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从而把“山水圣人”的旅游之地变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课堂,使师生在游学体验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增添了一份温情和敬意,同时体悟了生命,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境界。诚如在交流讨论中一位老师所说,“本次活动是一趟寻根之旅,一趟文化之旅,也是一趟心灵之旅,孔子一生不畏艰难,上下求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人格和教化力量深深震撼着我们!亲临儒学圣地,感悟儒家文化的魅力,既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对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染。大家在游学过程中,接近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成功的人文教育,必“读其书,知其为人”,必“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正如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所解释:“吾人读书,未有不欲知其为何人所著,其平生之行事若何,所处之时代若何,所学之善否若何者。此即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也。”读万卷书学而时习之,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游学”的传统,游学活动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古今学者文人的青睐。从游学洛邑考察周文化的孔子,到游历稷下学宫讲学的孟子荀子,从寻访人文史迹的司马迁,到游遍山川实地取材的郦道元,无不在游学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实地体验其丰富内涵。可以说,游学活动为古今学者文人成就梦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儒家文化寻根之旅通过实地实事的“耳濡目染”的游学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师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之渊源有了直观认知,对儒家文化的精髓有了深切感悟,其人文情怀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熏陶和涵养。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利用中华文化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资源,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是一件富有远见卓识、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儒家文化游学活动是一种效果直观而持久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教育过程中最生动活泼而行之有效的一个环节。通过将大学生置于中华民族大的“时空观”的教育体验活动中,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知人论世”的方法可解决读其书不知其人的缺憾,其“实地实事”的特点可调剂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其“知行合一”的性质可弥补“死读书”的弊端,其人格培养的功能可对症当今人文关怀的欠缺。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育人智慧,有利于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本次儒家文化寻根活动主要组织者、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闫笑非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今天的很多老师,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受到很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他们成为老师后怎么能够教育学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呢?不是不想教,是不会教。文化游学活动是给老师和学生补上这一课的最佳载体。”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8

今天的府学完整地保留了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建筑,庙学合一,加之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构成了“活”的教育博物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历史悠久的国子监辟雍前传来稚嫩洪亮的吟诵声。地方课程《弟子规》和校本课程《论语》《诗经》的精彩与校园内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诵读声久久回荡在耳畔。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特质,更是当今中国文化的最强音,我们将经典诵读与明理、导行相结合,在学生心中播撒下国学文化的种子。

古筝悠扬,茶香扑鼻。刘辉老师正全神贯注地上茶艺课。准备茶具、鉴赏茶叶、悬壶高冲、小口啜饮……饮茶者在茶味入口之前,就先品味到了茶道的美。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校抓住“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敬茶、敬茶具、敬茶人”,扩展到尊重所有的人、事、物,以及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我们相信,这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浸润,更是一种净化。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我们开设了诸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博学课程”,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结合班级特色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彩的班本课程。刘辉老师的茶艺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崇礼

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载体和形式,深入挖掘优质的育人资源,以“崇礼”为德育观,注重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加深学生对“礼”的内涵的理解与体验。

一个重点:“礼”的教育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时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大意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不单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用“礼”来约束自己,在学好各项技艺的同时还要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真诚做人、以礼待人。

一个亮点:“礼”的课程

我们以“礼”的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抓手,丰实“礼”的教育内容,开发“礼”的德育教材,探索“礼”的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礼”的德育校本课程

一个支点:“礼”的实践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通过入学礼、入队礼、毕业礼、学习礼、交往礼等,使学生从小就能学习并实践做人、做事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朴素的生活哲学,产生了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单纯愿望。“入学礼”是专门为一年级新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尊师、敬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他们迈好学生生涯的第一步。我们会在孔子像前向学生介绍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生平,师生共同在孔子像前行“四拜礼”,表达对孔圣人的崇敬之情,使大家在仪式中领略中华礼仪之邦的风范。之后,学生向自己的老师行“三拜礼”,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之情,老师们一一还礼,表达与同学们在府学沃土上一同成长的愿望。

德育应当明理,更需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触动、思想的净化,进而使学到的道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并逐渐升华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我们开展了诸多实践活动,以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我们指导学生计算个人成长的成本,感受社会、家庭的给予和关爱,增强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去感知幸福―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另一方面,提醒学生算一算“辛苦账”:父母曾在自己的病床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书费、学费承载着父母多少辛劳和心血……计算个人成长成本,使孩子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孝心,多了一份爱心,真正使“孝敬”二字扎根在孩子的心里。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9

自学能力是小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传统语文教学完全压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难以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解放,新课标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主动发展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较丰厚的基础知识,更要有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的看法:

一、指导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发现是认识的主体,是内因。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与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领悟和发现,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从思想上有所准备,相关知识有所积累,学生的思维才有根据,“发现”才有基础。从而,每节课前我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好“圈、点、划、问”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结合魏书生教育思想和盘锦市“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上课伊始,我总要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再启发学生按自学指导内容自学课文,比较一下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与预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启发学生质疑,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渐能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地提问。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一)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如,对于《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闰土、雨来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感。又如,对于《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以事件为题目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二)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

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孔子当时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向老子拜师?老子为什么亲自出门亲迎孔子?孔子为什么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向老师请教?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传授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阵地,上好每一节课。讲读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重要是考虑学生怎样学。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小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投身未来的事业起到终身受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例1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学记》认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指出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一、尊师重教是国家之根本,院校教育之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朱舜水集·劝兴》中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认为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荀子·大略》中也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教育、尊敬教师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提出了“教学为先”的思想,认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2600年前,管仲就提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点;3000年前的周代,按行政区域划分设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春秋时期,孔子开办私学,提出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在,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此表明重视知识,尊重老师。

教育的重视决定了教师的地位。总理在第25个教师节前夕,在北京一所中学调研时指出:“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只有教师受到尊重,人们才会重视教育,人们接受了教育才能懂得很多的道理。因为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堵塞愚昧、通往宇宙之路,教师则是带领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领路人。因此,《吕氏春秋·劝学》中说:“疾学在于尊师。” 一个人,无论他后来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生活有多富有,但他都不应该忘记老师在其成长的路上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饮水思源,怀师感恩。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都很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在北京的孔庙里,挂着清代多位皇帝为孔子题写的牌匾,传达了这些帝王们对伟大教育家的孔子的无比景仰。

孔子学徒三千,个个对老师尊敬有加,他们经常四处奔波,传播孔子的仁政和教育思想。其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他认为老师孔子是光彩照人的太阳和月亮,非常人可超越。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6年。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私塾老师周侗免费收岳飞为学生,并教他射箭绝技和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后来岳飞率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英豪。周侗去世后,岳飞却披麻戴孝,以父礼安葬老师,之后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军营,每逢朔望之日他都祭拜恩师,不忘师恩。

在新时期军事变革和军队院校改革的前景下,军队院校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军队院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尊师重教也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关键。

二、尊师重教需锻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总理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把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直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师恩惠惠,润物无声。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恰似一片荒凉贫瘠的沙漠,无人浇灌。

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并不惊天地、泣鬼神,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只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平凡而艰辛,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教师要甘于寂寞,要修“师德”、铸“师魂”。“师德昭昭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因为“无德之师,难以造就有德之生,无德之师,难以成就有学之业。”所以,教师要“塑造”别人的灵魂,首先要纯洁自己的灵魂,锻炼自己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操守、渊博的知识,循循善诱,甘于奉献不计得失,他才能在教学中以崇高的思想境界,纯洁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用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赢得尊敬的根本之基,社会之基。

军队院校教育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军校教员队伍整体素质,锻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作为军校教育工作者,更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时时处处以良好的师德示范人,影响人、塑造人,赢得学员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

三、尊师重教要重在行动,落在实处

尊师重教要落在实处。无论是国家还是军队院校教育,都应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提高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激发他们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学校的真正主人。同时,要把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操守教育和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办好院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尊师重教要重在行动。首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的辛勤付出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作为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具体体现就是要虚心学习,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人格。作为学生应从心底里敬重老师,爱戴老师,而不是虚情假意。见到老师要礼貌问好;和老师谈话要恭敬有礼;有不同看法时不能顶撞老师,甚至不能私下谩骂老师,而应及时与老师探讨、沟通,虚心接受老师批评帮助。

尊师亘古有之,尊师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学大家。进士杨时年已四十,学问很好,却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先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程颢死,他又拜其弟程颐为师。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遇上老师正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为了不惊醒老师,他们二人静立门口,任雪花飘洒。等程颐睁开眼睛时,才赫然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