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8 15:46:53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1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强劲的需求,中职学校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扭转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通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定向紧密结合,为中职学校开创发展建设新局面提供浓厚文化氛围和精神动力,将新理念融汇进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观念,共创校园精神。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要与职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基本内容应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拼搏竞争精神、以人为本精神等。

1 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借助中职学校,通过师生们的传承和创新,对精神成果和文化蕴涵进行不断地积累,其精神成果的总和构成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的标志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中职学校的职责是面向基层,以及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社会区域等进行办学和人才培养。结合中职学校的职责,其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这种文化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是融入了更多中职特征、中职技能、中职道德、中职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因此,中职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个性特征:①应用性。这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该特征是由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②职业选定性。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学生进入学校,就业的方向就已经选定,结合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③特色性。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以及优势专业。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渗透专业知识,使校园文化具备独特性。④行业指向性。依托行业进行办学,这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所在,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校园文化也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变化,这是保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2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2.1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如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按照不同专业层次提出要求,并认真考虑其内容和形式能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道德素养提升的内在需要。

2.2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真精神。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在课堂教学方面,中职学校应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求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渗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知识传授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了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在文化视野和中职生涯中,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重组。同时,将知识的学理内涵进行深化,将其提高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在培养技术能力的过程中,知识既是经验的引导,同时又是文化的实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情趣,拓展其视野,实现能力培养与人格升华的双重目标。

2.3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中职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形式,充实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吸纳富有情趣、适应学生的文化内容。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味。中职学校在建设课外文化的过程中,其目的是培养精神文化,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物质文化,这是建设中职学校文化的前提;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支撑。对于校园文化来说,校园物质文化属于硬件,这种硬件设施完善了校园设施建设。

2.4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载体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随着办学时间的不断延长,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与时俱进性,更要对载体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为此,要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思路方面,在变中求新,新中求精;二内容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其情趣,开阔其视野,升华其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三方式上,通过与企业、社区等进行“联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延伸到校外,整合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进而,全面展示了校园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等。校园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以创新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抓好三风建设。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育核心竞争力

3.1 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实体的总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载体,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反映出的典型特征是: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好像在对你说话,都在向你眨眼睛,在对你歌唱。所以说,建设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而为物质文化奠定基础和基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

一要构筑自然景观,注重建设文化景观。

二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在物质层面上突出中职的特点。

按照增强中职特色的总体方向,进行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断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强调绿色环保,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可以没有豪华的教学楼、体育馆,但是必须要有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实践性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放在首要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要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设计教学环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这种教学环境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身,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进而打造中职的环境和氛围。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命名;树应统一标出它的特征特性、树龄等。校园内还应增加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花草的养护水平要高。这些文化可集中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或有过重要贡献的人,每项物质文化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还有校徽、学校标志、校歌、信封、文稿纸、提袋、校服、画册、校刊、教材、光盘、校园网战、学校产业的产品的标识等都应该印上无声的文化。

3.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制度来强化教学,然后用文化将教学进行内化。制定制度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订单培养、跟踪调查毕业生等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与国家精神相符;与社会现实情况相适应;与学校现时实际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轻执行,或重执行,轻监督、轻评价反思问题。

3.3 精神文化要追求“中职”的理想

通常情况下,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所形成的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是建设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进而在深层次上体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精神形态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校风、校训等校园内的精神上的东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①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③积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不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等。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中职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高科技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首先,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相应的问题中去,为提高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营造了文化氛围。

最后,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环境,提供了条件。青年学生凭借网络文化的共享性,通过电脑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的丰富,并且培育了校园主体的判断力和识别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学校营造了全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要经历一个完善、定型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位时,要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遵守“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充满活力,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2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11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12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   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13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3

1.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墙一壁能说话。走进城东中学校园的每一处,就如在享受一道精神大餐。“春风化雨乐育栋梁拔地起,学海扬帆敢为鲲鹏展翅飞”、“增自尊苦练学习本领,树雄心掌握一技之长”、“祖国园丁心胸容天地,城中教师智慧运乾坤”、……学校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场所,挂满励志类书法对联。教学楼墙壁上,随处可见“985大学”、“211大学”的图片和简介。走进教室,窗明净几,桌椅整齐,板报、壁报、读书角一应俱全。各个班级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全校48个教学班都有自己特色的班级口号、奋斗目标。每一句标语,都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着人文关怀。“寄语教师,寄语学生,寄语家长,寄语学校”,每一句话都激励着师生上进;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设计精美的手抄报,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墙上挂着“名人名言”,学习园地贴满学生作品,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组建学生社团

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仅有氛围还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全体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立足发展,着眼未来。活动促成长就是城东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在开好日常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大力开发文明礼仪、书法、绘画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准定位,健康成长。”王校长表示,要立足发展,着眼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走向城东,迈向成功。近年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城东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先后成立了启航书法社、鸿帆舞蹈社、欢乐合唱团、美韵器乐社、育才美术社、天涯草文学社、红叶记者社、劲旅篮球社、艺轩棋社等22个学生社团,涵盖文艺、体育、文学和科技诸方面。学生自愿申报参加社团,活动实行走班制,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建制,材,每周开展一至两次活动,或学习培训,或成果展示,充分挖掘学生兴趣与潜能。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每间教室配有多媒体、电子白板及监控设备、网络,建有书法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厅、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为学生社团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风化雨润无声,风正帆扬一路歌。办学以来,城东中学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中考成绩年年稳居全市第一,曾先后获“三明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第二届福建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福建省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福建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中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推陈出新,发展好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事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同时要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在互动中重建,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好校园文化。宁化城东中学的社团文化建设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才艺展示及提高的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社团才艺展示活动,邀请专家及学生家长到场观摩指导,现场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在第六届体育艺术节期间,该校曾与县老年书法协会共同举办“百人书法现场展示活动”。宁化城东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有实效的成绩,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要实现校园文化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多学习、多尝试、多总结,才能把城东中学建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新校园。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4

范式是研究问题的抽象表达,是经过概念加工过的体系化范畴。校园文化的很多研究仅是从假设概念出发,从概念研究中生成范式并进行剖析,从而脱离现实情势。校园文化本身受限于包括地域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教育等社会环境因素,其研究必须依赖两个来源:一是社会历史条件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社会风气等;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成型的具体文化概念。如果脱离这两个来源,校园文化研究就只能是一种虚构化路径介入,使得文化现实问题与学术研究问题出现脱离与断裂,进而形成“两张皮”的状况。

2“.环境决定论”的强迫倾向。

校园文化研究暗含着一个理论强迫就是(教育)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就能解决好育人问题,殊不知“,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①。唯物论告诉我们,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环境,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精神基础。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研究视角推进至人,才能把握住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内涵。

3.功能主义的片面理解。

现有很多研究大多倾向于认定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单纯的以文化影响人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校园文化包括器物、精神、中介等层面,其作用的发挥是多层次的,同时,它与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其结构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社会文化,培养能改变劳动模式从而影响社会进步的受教育者,进而促进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所以校园文化是以全面的、有机的、整体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的。

4.工具理性的逻辑预设。

校园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从逻辑上预设了校园文化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忽视了自我生成的内在合理性和外在引导性的双重把控,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研究的“急功近利”,期望将社会文化的内容快速“打包”塞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环节中;校园文化研究的“短视效应”,试图通过校园文化简单培养受教育者,而忽视人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好高骛远”,研究格调被过度拔高,人为地增加了过多“添加剂”,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与践行效果;等等。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诸多研究困境,是因为没有找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作用及归宿,未能指向其背后的现实性内容。劳动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通过劳动形成文化并生成“新人”的过程,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马克思对“新人”产生机制做出过阐述:“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②首先,校园是一个共同体式的生活群体,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在于意识教育,而意识教育开始于主体与校园环境的接触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手段与文化启发的隐形内容共同干预学生的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在于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新人,通过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劳动逻辑,共同塑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意识、人与社会和谐互动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文化研究困境的哲学追问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已经卷入市场化与资本化的浪潮之中,这种浪潮背后隐含的是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和劳动逻辑的异化成型。从计划经济劳动模式向市场经济劳动模式的变革过程中,劳动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异化,文化的内容也受到了干预,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哲学追问。

1.资本逻辑的推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主动引入市场经济原则,提倡资源生产、配置、积累、消费等方式由资本原则控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逻辑的产生有了现实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内容。首先是物质生产文化层面,资本逻辑的轴心是追求剩余价值,这一隐性逻辑需要通过一些物质环节来实现,因此资本成为整个社会的话语原则,社会文化内容呈现高度经济性的特征,并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将破坏性的因素潜藏其中。其次是社会生活文化层面,人与人的关系日益资本化、利益化,一切人伦关系都被换算成增殖的可能,文化的内容表征着社会存在的本质,这雕塑着文化的结构模式与内容组成,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部分,显然在此辐射之中。最后是欲望文化的确立,它激发准劳动者的创造欲望,获取商品与货币,并以此作为满足自我生存预期的实现方式,劳动文化已不再是深埋于农耕文化之中,而是一种自我确证的主体文化,即在传统社会内部注入资本生产方式,提升社会各要素自由组合而产出的“经济性”力量,将“信仰”文化论扭转为“欲望”文化论。这样,被资本撕开的“欲望”文化激活了主体内在的创造力与创新力,翻转了传统教科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抽象教条式理解,这就是社会文化含有的现代性意义所在,即将劳动的客体化理解扭转为主体化内容,用经济性方法打造新的文化内容。资本逻辑体现的是资本的增殖动力并以形而上学的范式展现自身:它存在于资本要不断吸食社会一切,吸食自然界同时还要吸食“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并以一种文化蚕食的方式入侵。文化蚕食的范式是拜物教思想。劳动产品(商品)本来是人的劳动结晶,却变成了一种对自我创造物的崇拜,根源在于商品的交换关系取代了人的交往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以物的交换关系为中介,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促使拜物教思想在校园文化中肆意横行,主要体现在:物质表达欲,表现为追求物欲和享受,如入学“三大件”、校园“拇指文化”等,反衬出的是对物的崇拜;意识控制欲,表现为“拜金”思想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判断逐渐侵入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活动操作欲,表现为注重效益,学生参与文化以能带来多少切实利益为目的等。资本逻辑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内容的预设。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是教育载体,制度是教育规范,行为是教育实践,精神是教育理念。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精神体现,资本逻辑的推进,通过资本形式侵入校园基础设施,干预校园物质环境,预设教育成才标准,转移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标准、规则、效益等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压缩。校园文化具有引导、激励、约束、凝聚、辐射与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软环境,必然负载着很多规范性内容,通过具体实践内化学生的素质,外塑学生的形象,以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资本逻辑的推进,打乱了社会本身赋予校园文化的教育内容,通过资本原则强势规训校园文化教育目的,进而将校园文化的功能压缩为创造符合资本增值要求的狭隘文化。校园文化目标与归宿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个性自由的人,即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个体”,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介入,资本的生产文化与拜物教文化内容在显微之处不断对校园文化进行解读,并以资本的要求改造校园文化的内容,这样必然偏离校园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归宿,使得校园文化从知识型文化,即塑造新人的文化氛围偏移到生产型文化即生产带来经济利益群体的文化。

2.劳动逻辑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劳动逻辑本质上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是以人的劳动为基础的。在中国文化之中,劳动逻辑是以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为主导,以伦理关系支配的宗法关系与行政系统为支撑,以劳动为连续性的叙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农耕劳动文化在各朝各代的稳定延续,其承载的社会文化具有静态维稳性的因子。劳动逻辑由于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劳动本身已经发生异化。私有制条件下生产把人的一切需要压榨为对物的追求,劳动不是劳动者的需求,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组成,自然也映射着劳动逻辑,劳动逻辑的异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异化:首先是劳动文化异化,社会文化中“劳动光荣”被“资本效益”所取代,校园文化同样受到波及,如校园中存在“实用至上”“骑驴找马”等内容,忽视了基础性劳动的具体历史作用;其次是对劳动具体方式的否定,社会文化中“好逸恶劳、坐享其成”思想蔓延,校园文化中一些特殊案例被放大,如大学生弃学从商、大学生街头卖肉等,引发强烈争论的背后是对劳动认识问题的分歧;最后是文化精英主义,由于社会分工固定化、收入差距较大等现象,校园氛围中对体力劳动的认同度降低,很多人信守“宁缺毋滥”,对大学生择业存在着消极与消解的不利影响。在此还须注意资本逻辑规训中校园文化的特征:文化碎片化、文化断裂化、文化世俗化、文化通约化。文化碎片化表现为校园文化在具体发挥作用时呈现不完整性,在具体内容上普遍表征为碎片性特点,以具体的文化因子存在着;文化断裂化是指文化的内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与践行要求,附和于经济生产的要求;文化世俗化直接点明了校园文化内容存在着过度社会化的倾向,社会世俗化的内容不断整合着校园文化的存在方式与表达内容;文化通约化则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趋势,试图通过文化来通约化社会生活的所有内容,并以此表达出自我的文化内容。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回答:以劳动逻辑为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现实进行有益勾连,才能准确把握住其根基所在,所以必然要以劳动逻辑为基础,对校园文化资源重新加以整合,重新驾驭建设方向。

1.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校园文化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内涵是劳动,而目前中国最基础的劳动模式是谋生劳动,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事实上,剔除异化性文化,吸收新的文化,以整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首先,剔除异化文化内容。校园文化内容要剔除那些通过占有劳动力达到占有劳动剩余价值的文化内容。其次,重视劳动逻辑的基础作用。劳动是感性活动中的对象性关系内容,它只要能提升与发育先进的社会文化,就能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创造方式与积累过程。最后,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重点。其重点在于树立以健康利益观为导向的价值观,防止文化“金本位化”。校园文化的目标与归宿就是培养有自由个性的人,自由个性并非体现于市场交易过程中受货币支配的自由,而是能够把握自我发展命运的个体,即能够拥有受自我支配的物质生产要素与精神文明成果,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2.避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

校园文化受限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水平与精神层次,其内容可能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当然这些思潮的背后就是资本原则在起作用,主要有四种思潮:一个是文化自由主义思潮,这种自由主义危害性很大,对大学生很有诱惑力,自由口号下隐藏着资本对大学生思想干预的强制性与灌输性,这反而是不自由的。其次是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要表达为对现有校园文化的一种非理性排斥,受教育者不认可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处于价值虚空、意义缺失的状态,它是资本夹杂着个人自由、无政府主义的强势推进,并试图摧毁原有价值与道德规范的一种情势。再次是文化排斥主义,这种排斥主义是完全在价值层面的暴动与反抗。由于校园文化自身被资本“强制进步”,任何远离资本神圣的可能都变得不可理解,资本是社会进步重要力量,全民对经济化运作热衷追捧,相应的,在校园文化中暗含着试图排斥一切劳动逻辑存在的可能性,排斥说到底还是文化虚无与文化自由,它是前两者的具体表现。最后是文化保守主义,校园文化经由资本中介,容易形成一种文化防御力量,并抗击社会其他文化的进入与干预,它能够形成各种保守的方式自我保存。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5

2校园人、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景观表达核心内容,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展现的物质载体,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而在探讨二者的关系时,校园人的角色成为理解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关联的重要因素。校园人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管理者、建设者、服务者等,其群体的行为需求、价值观念、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等既促成了特定背景下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也受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存在着校园人的转化作用。

2.1校园人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环境,是在一定时期由校园人具有的包括精神、思想、理念、行为、制度等的群体意识,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一方面,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大学由于校园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如沿海高校和中西部高校,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和少数民族高校,成立时间较长、颇具资历的高校和近十多年来新建的高校,它们展现的校园风貌和文化氛围都有所不同。而另一方面,一所大学虽受不同的校园人经营,但自身的校园文化却保持着延续性。已形成的校园文化犹如传播的种子,根植于一批又一批的校园人心中,优良的传统、正确的意识、向上的心态、健康的习惯等都会得以保留,并被发扬光大。所以,校园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同时也受已形成的校园文化影响,二者之间是共生的关系。

2.2校园人和校园文化景观

从行为和意识上看,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主要有人的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两个方面。主动方面上,校园人的自身需求决定了其要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并通过各种类型活动产生的不同效应来影响甚至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如在课外生活之余,师生会选择较为私密和安静的场所进行休息和交流,久而久之这个场所就会赋予这样的功能。被动方面上,由于必要性、强迫性或者自发性的行为,校园人也会受到来自校园文化景观的约束和改变。如在去教学楼的必经之地所建的一组名人雕像,往往会激励前来学习的师生们。或是其生前的卓越贡献,或是自身的高尚品德,或是求学时的刻苦经历,这些都会在潜意识上激励着校园人。因此,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

2.3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通过校园人的媒介作用创造并改变着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景观也通过满足校园人不同的功能需求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更应该理解为人、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校园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背景下,渗透在环境中,而环境又恰恰在另一方面反映着文化,为人认知文化起到阐释的作用。如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大学校园呈现的是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校园环境,从校园的建筑、植物到人的服饰、言语都显示了异于汉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是相互依存,相互反映的关系。

3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原则与要求

3.1建设原则

3.1.1生态性大学校园依托于一定的场地,校园长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认识校园内部空间和外部自然的关系,不能忽视场地的生态条件而孤立的发展。同样,校园文化景观也要遵循生态性的原则,校园的山水林木,花草鱼虫都是校园文化景观动态建设的一部分。过分的注重材质、体量和造型,而忽视生态这一文化景观建设的土壤,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将水文气候,地质地形,动植物群落等纳入文化景观建设规划的体系之中,才是校园文化景观发展的长久之路。

3.1.2保留性不论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建立不久的新学校,都会有代表学校成为典型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可能是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也可能是遗留的名胜古迹,亦可能是已被校园人认可的建筑、大门、纪念碑、凉亭等。在长久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对于校园人的重要性,并使其继续见证学校历史,使之成为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表现。在不影响校园总体规划建设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保留性是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参考的重要原则。

3.1.3统一性坚持校园文化景观的统一性,就是要在规划过程中保持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性,个体和整体协调统一,使整个校园的文化景观纳入系统建设之中。形式上,文化景观的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能够很好的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具有母题性;内涵上,文化景观的不同主题要呈现有序性。如此一来,校园文化景观才能既彰显个性,又保证共性。

3.1.4可持续性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应传承过去,定位现在,着眼未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既要能满足当下师生员工的需求,也要注重校园生态建设功能建设、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适时适度的扩展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给予校园以时代精神,给予文化以新的活力,并减少对已有文化资源的透支和自然资源过度索取。

3.2建设要求

3.2.1传达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含了诸如求真务实、尊师重道、开拓进取、博学笃志等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应该以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目的,在当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的背景下,为校园人传播正能量。

3.2.2满足功能需求满足校园人功能的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创建的目的之一。停坐舒适、有良好的遮阴效果、便于寻找、周围环境宜人,校园中这样一座凉亭自然会受到校园师生的喜爱,因为它满足了校园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若这座亭子虽建造时间久远但依旧坚固,曾经是学校前辈们读书的地方,而现在又是学生晨读的地方,那么这座亭子的文化性就进一步得到体现。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要基于其实用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了实现育人明理的延伸性作用。

3.2.3呈现艺术美感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创建应该体现一定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内涵。从色彩、线条、构型到理念、精神和主题,文化景观的建设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的美感营造的规律,把握美感的创新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推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创造,使校园文化景观达到艺术美感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6

1.过于重视教学工作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进展缓慢

当前,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未有大的改革,仍以升学率为主要考评指标,使我校在发展中背负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再加上由于我县财力不足,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使我校无暇、无力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仍停留在初始阶段,仍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仍未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科学、有序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以致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优秀的、先进的、能引领学校未来大发展的校园文化仍未真正形成。

2.过于强调刚性制度管理而未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仍主要以制度建设为主,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制定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用于强化制度的执行和遵守,过于重视制度管理,而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不注重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不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文化氛围去启发诱导学生,未能把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完善,以致学生管理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仍未真正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制度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不浓

当下,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不成体系,缺少连贯性,文化积淀不足,文化底蕴不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未能避免这些缺憾,仍存在民族色彩不浓,地方性气息微弱,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未能很好地利用历代壮族名人、天等名人、把荷名人的先进事迹熏陶教育学生。

4.只搞校内活动而基本不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近年来,各地频发学生伤害事故。迫于学生安全压力,我校只在校内开展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而不敢组织学生到校外郊游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致学生视野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弱。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

一、要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加强教师仪容教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形成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师敬业爱岗,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使学校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通过举办重大主题活动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经常开展各种能充分发挥师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活动,活跃、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形成和谐、轻松、温馨的文化氛围。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表彰、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让身边的先进人物影响教育学校的后进分子,在先进典型的熏陶感染下,使学校逐渐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先进文化。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以校园“四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相和谐统一,大力开展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建设,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元素,使整个校园展现出一股朝气蓬勃的文化气息。

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我校正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学校官方网站、开通学校官方博客及微博,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博客、微博加强与师生员工的交流与沟通,畅通校情学意,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要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

目前我校正制定计划充分挖掘桂西南壮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壮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历代壮族名人、天等名人、把荷名人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质,努力挖掘、提炼壮族文化和当地民俗风情中的积极内涵和良好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我校校园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要大力弘扬天等精神,以天等精神引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天等精神以“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团结拼搏、争创一流”为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凝聚了天等的传统文化底蕴,凝聚着天等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示了当代天等人民的抱负和追求。2010年以来,我校已组织学生多次收看电视系列专题片《走南闯北天等人》,并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写观后感,学习天等创业精英不等不靠、锐意进取、不畏艰难、敢于挑战命运的可贵精神。

三、要加强领导,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开展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7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culture)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作获得成果之意,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培育、教养等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如何更好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人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一、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其职能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高校,因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及社会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上的差别,会表现出类的属性和个性化特征属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却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职能,服务是职能的延伸。大学校园文化因其特殊的价值,在大学校各项职能中,始终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园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来有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讲,校园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和“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而非强制性地发挥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教之教化。最后,从美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就是对能够启迪、感化学生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通过审美,学生能够将个体耳濡目染的感悟和体验,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认同,成为约束和指导个人的处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灯。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1.没有摆正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组织的等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2.在特色建设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盲目从众,满足于借鉴他校现成的经验,自主与创造不够,致使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

3.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始终形不成对校园文化具有统领作用的学校精神。

4.在组织管理上。把校园文化建设只视为某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能,没有发挥和调动校园人(教师、职工、干部和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许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四项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1.坚持传承原则,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近代大学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发为标志),比欧洲(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现代大学萌发于中世纪的欧洲)晚了数百年,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却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遗失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就是要坚持文化传承原则,认真梳理、发掘和反思办学历程,正确处理好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广大校园人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增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坚持时代性原则,处理好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显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变,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嬗变。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即是一个营造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创新与跨越,而且这种创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学校园文化就越富时代朝气。哈佛大学的成功归根结底就在于她不断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敢于推陈出新,领导潮流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敢为时代先的文化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站在时代改革发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进作用。

3.坚持多元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域外文化的关系。

在教育日渐走向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正以其广博的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声音。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为现代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激荡,青年学子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出国门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大餐。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式的趋势,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正确对待域外文明,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也唯有如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4.坚持区域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一切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也无不打上她所在区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大学,其时代气息和前瞻意识要强一些;而地处经济偏远地区的大学,则更贴近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精神港湾。因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化、科学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区域个性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越能吸收她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园人的个性品位。

四、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加强的几项工作

1.凝心静气,突出学校精神的培养。

学校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是由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名师、名生的品格、修养、社会影响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色,反映着校园人群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办好一所学校所必须具备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鲜明的大学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献身上帝、献身学术的精神和求实、辩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国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无不都是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层面的凝聚和结晶。

学校精神主要是通过校训、校风、校歌和校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校训是一所学校传统和特色的简要概括,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校风则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校园文化建设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自觉发扬,从而演变、升华为代表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成功的校训和优良的校风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通过某种方式从别处移植而来,只有在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经过校园人(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倡导、践行、提炼、升华、结晶而形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们要潜下心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认真总结和梳理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征集、挖掘、设计最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并在实践中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大力营造学术自由和科学、民主之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学术腐败等不正确文化的侵蚀和蔓延。引导广大教师潜下心来做学问,管理人员专下心来做管理,全体学生静下心来做功课,为学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奋斗。

2.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人的行为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从事教学、科研、文体娱乐及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能动反映,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在师生员工个体及群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养成师生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对当前我国高校由外延型扩张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根据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从言谈举止、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尊敬师长等方面强化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而系统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精神风貌、敬业态度、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形象;广泛而深入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的教育,促使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形成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优良工作作风。

3.营造多元智能型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属于高深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群体。较高层次的智能型知识文化是大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商理论的局限。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智能[2]。这不仅为教学策略,而且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首先,要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宣传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促使他们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把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自觉实现由学生的控制者向学生的观察者转变;由学生的监护者向学生的协助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情景的提供者转变。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团委会牵头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除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外,还要组织起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的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努力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确定好辅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和资金投入,使各项活动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围绕着大学生智能活动的开展,优先配置好各项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智能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8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护理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9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例10

1.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

要明确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首先要区分清楚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何不同。而要理清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则必须理清学校和校园有什么分别。

首先是学校和校园的定义。“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学校”称为库、序、学、校、塾,可见“学”和“校”是同义词。清末开始称“学校”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将“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并沿用至今。按照教育理论著作的解释,学校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

“校”和“园”合在一起是偏义词,不是同义词,“校”是用来限制“园”的,意为学校的园地,所以汉语词典解释“校园”为学校内供休息、观赏的园子,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这是词义上的理解,缺少本质属性的界定,也不完整,除了地面还应包括空间和校舍等物质;比较科学完整的定义应是可供学校开展培养教育活动的一定空间及其物质,包括土地、校舍、环境、设施设备、自然物体、功能场室等。

其次是学校和校园的区别。如果从定义上区分学校和校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存在性质不同。学校是社会组织概念,校园是自然物质概念,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群体,如政府、学校、医院、企业等。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占主体地位,没有人的活动就不会有组织的存在。自然物质是与社会组织相对的,而校园作为自然物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为开展培养教育活动服务的设施、设备等大都具有人工性质、教育意义。

二是构成要素不同。学校构成要素是人和校园及其活动,三者缺一不可。人是指师生员工以及与学校相关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校园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和物体,如土地、同墙、教学用房、师生宿舍、功能场室等;活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为达成教育目的而进行互动的过程。只有校园而没有师生员工及其培养教育活动,或者没有培养教育活动只有校园和师生员工,学校便不再具有社会组织意义;同理,如果没有校园,师生员工及其培养教育活动便失去了赖以存续的物质基础。

三是种属关系不同。学校是师生员工、校园及其活动的结合体,师生员工及其活动决定了学校的性质,而校园并不能决定学校的性质,只是因为为师生员工及其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成为学校的一种物质要素。

四是表现形态不同。首先,学校是可以耳闻目睹的。师生员工之间从事共同的活动是通过行动、语言、表情等进行思想、感情、心理和信息的沟通交流,他们工对校容校貌、设施设备、花草树木、功能场地等进行硬化、净化、亮化与美化,都是可闻可视的,是动态的。其次,校园基本上是可睹不可闻的。土地、校舍、设备设施、功能场地等虽然经过人工改造,但还是不完全具备自然的原生态,仍然是一种缺乏高级生命体征的自然物质,因而是静态的。

2.在文化关联、构成、形态、概念上的差异

既然学校和校园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大区别,那么,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除了同属文化范畴外,也必然在文化关联、文化构成、文化形态、文化概念上有显著差异。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互动。因而文化一旦与学校关联,就必然与学校的构成要素发生关联,从而产生关于人的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的状态和标准,形成对校园空间和物体的认识。由于学校是师生员工、校园及其活动的综合体,因而文化一旦与学校发生关联,就必然形成关于精神、物质和活动规范的文化,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有关精神、规范的文化通常是看不见的,因而是隐性的;有关物质的文化通常是可见的,因而是显性的;有关活动的文化通常是互动的,因而是动态的也是显性的。校园是一种自然物质形态,文化与校园发生关联,就是文化与空间、物质发生关联,当二者产生关联时便呈现着学校文化特质。因而,有关校园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是静态的也是显性的。

通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界定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校园文化。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关于师生员工、校园空间和物体及其活动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所谓校园文化,是指由一定空间和物体所承载的能够体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的可通过视觉识别的一切建筑、设备和环境的总和。很显然,学校文化的范畴大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母文化,校园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子文化。学校文化是观念与物质、动态与静态、隐性与显性的结合;校园文化基本等同于物质文化,主要是物质的、静态的、显性的文化。

二、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达成目标

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区分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关键还是辨清管理和建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