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技师转正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8 02:18:49

技师转正总结

技师转正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0-03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和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1]。它是具有高品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的医疗服务模式。而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2]。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改变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轮转护士需求,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年轻轮转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本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应用于轮转护士培训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的护士30名为试验组,其中本科8名,大专22名。选择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护士30名为对照组,其中本科10名,大专20名。轮转时间均为两个月。带教老师均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在外科工作5年以上具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护理人员。两组轮转护士的教育经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按照外科培训计划,入科后均由总带教进行入科介绍。对照组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给相应负责该内容的带教老师教学,轮转过程由不同的带教老师完成带教。试验组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带教老师将教学路径表发给轮转护士并详细讲解路径内容与学习目标,根据教学路径表严格执行由一个带教老师带教一个学生,每阶段均考核目标达标情况,并将教学路径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总带教和护士长,矫正、修改教学路径,直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路径表是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结合专科特点,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的,见表1。

1.3 评价方法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由科室总带教出题,采用闭卷形式,满分为100分。操作考核在胸腔闭式引流、导尿、灌肠、胃肠减压、心肺复苏、气切护理6项操作中抽取两项,满分为100分,取平均分,由总带教进行考核。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完成一份护理查房作为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初期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的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试验组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三个方面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轮转护士初期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77.43±4.56 87.33±3.42 82.60±2.28

试验组(n=30) 77.33±7.27 87.51±4.06 82.44±3.85

t值 0.0638 0.1894 0.1853

P值 >0.05 >0.05 >0.05

表3 两组轮转护士培训后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83.80±3.48 92.93±1.91 89.46±4.36

试验组(n=30) 93.27±2.29 95.93±1.55 92.89±2.35

t值 12.4268 6.6621 3.787

P值

3 讨论

3.1 建立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本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教学的内容相同,避免了由于传授不同的知识引起成绩的差异性。由于传统的带教模式对于轮转护士的培养方向模糊,往往轮转时师生双方均对教学目的认识不够清晰、准确。而试验组在培训过程中,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入于护理技术教学中[3],明确提出每阶段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给带教老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和检验目标,而且即使中途遇到更换带教老师的情况也不会对轮转护士的培训造成影响;同时学生能预先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提前预习,查阅资料,避免了传统教学无序被动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研究指出,目标教学法可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4]。表3结果也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各方面的能力。

3.2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照组带教是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同时沿用以老师为中心单向教学法,师生的了解较少,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试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以共同教学目标为导向,它改变了传统师生教与学的模式,使带教老师能了解自己带教的轮转护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带教老师对带教每阶段严格实施阶段质控,每周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对未达标的内容及时矫正,分析变异原因,及时改正和不断完善。表3结果也显示,在护理实践能力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护理实践能力。

总之,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是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了可执行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适于在轮转带教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陈鹏,崔莉.“五勤”临床教学法提高护生业务能力方面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273-274.

[2]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55.

技师转正总结例2

翻转课堂也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源于美国,是指一种教师创建学习视频并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这一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和指导技能,学生在家通过练习来内化的教学顺序,而变为依托信息技术平台让学生课前在家里上网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技能技巧方法,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而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从“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堂内容从知识讲解传授变为问题讨论研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已悄然拉开了探索实践的帷幕。笔者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较好的成效。

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改革实践过程从价值与意义、依据与保障、实践与探索、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专业化和专业教学的信息化。翻转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将原先的“预习”丰富多彩和淋漓尽致,体现了信息技术为专业课服务。翻转课堂的专业仿真实训资源不可替代地使复杂的实训过程可视化、仿真化、岗位化,体现了专业教学信息化。

(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特别是进行仿真实训,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课时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和实践操作,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操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推进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翻转课堂需要学校提供足够的信息化条件,包括网站、网页、资源、录编条件和信息化人员以及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求促进了发展,翻转课堂全面推进了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倒逼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跨越发展

翻转课堂不仅是教学顺序翻转,更在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和项目教学,使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毫无立足之地,倒逼教师不得不全面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与保障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本杰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阶段,第二是知识内化过程。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知识传授,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而把知识内化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占用来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模式翻转了这一教学顺序,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知识内化上,即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完全符合建构主义思想。“掌握学习法”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这一理论这对于“中职学生教不好”的说法给予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只要指导得当,中职学生照样可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掌握学习法”理论提出了包括定向、新授、评价、矫正等四个环节组成的“掌握学习法”。更多地强调课堂个性化的辅导和矫正性的帮助。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有群体教学,更是让学生按自身的节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支架,矫正错误认识,达成学习目标,因而翻转教学符合“掌握学习法”理论的。

基于这两个理论,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验与普通教育同样是完全可行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条件

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条件着重在于师生思想观念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是一种挑战!它的真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成败关键在于师生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老师和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教学模式;老师感到工作量增大太多,并且效果未必好;学生感到要多花时间学习,占用了较多的课外时间。开始实验之前,笔者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全面的宣传,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讨会,学习有关文章,形成共识,并进行演示、提供有关资源以减轻老师工作量,让相关专业教师乐于接受这一实验任务,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学生甚至家长说明清楚,说明优点,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方面包括学校网站、网页建设,网络带宽,教师拍摄和编辑视频的能力,有关教学信息化资源等。笔者认为:信息化资源是改革顺利的重要保障,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学校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很多院校的慕课也在逐渐形成,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大部分学校都具备电教的拍摄设备和录播教室,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再配上个别的信息化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解决拍摄和编辑视频的问题。而学生无论电脑还是手机上网都是很方便的,具备课外网上学习的条件,并且中职学生学习任务并不是很紧张,完全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

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积极筹备,2013年7月,工作室积极酝酿翻转课堂改革实验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步骤。2013年8月,在学校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同时开展各方面的认证工作,并着手开展条件准备;2013年9月,正式开展实验试点工作。

笔者在实验准备开始之前,对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论证,并与有关专业老师和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对相关老师进行信息化水平培养并指导了简单的录编技巧。通过学校解决了翻转课堂资源专用网页,摄录和编辑的设备、场地和人员等问题,同时在课外时间专门为寄宿生开放了机房,以便学生在线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选定了班级、课程和首次进行实验的项目模块。具体的班级是笔者所上的一年级(10)班,所选课程是笔者本学期所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这个课程具有较好的独立性,笔者对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可行的教学设计,安排了每次课的内容,建立了班级翻转课堂QQ群,以便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前准备

首先要对每次课确定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内容和练习,初步制定课堂在解决的问题。有计划地制作视频脚本并在技术人员支持下进行拍摄和编辑形成能突出教学内容有较高质量视频,和一些与本次课有关的信息化资源做成一个本次课的学习包,提前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学习。以收单机介绍这次课(2个学时)为例,教学任务是分析收音机的组成结构和框图、工作原理和过程、主要元器件名称和作用。笔者结合多媒体技术拍摄了12分钟的教学视频,清晰并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展示的收音机的框图、工作过程、主要元器件作用和教学PPT,同时将无线电原理、各单元基本电路组成原理、主要元器件的作用等教材、动画等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阅读复习,特别是还放入一些拓展性学习的资源,供一些有潜力和有兴趣的学生扩大知识面,还精心设计了相关的思考与练习要求学生作答后在QQ群中提交给老师。并在QQ群中通知学生抓紧在线学习。

第二天,大部分学生网上提交了作业和提出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笔者对作业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三类,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四类,并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备课。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堂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不是“慕课”,不是简单的在线学习,视频不能替代老师,关键是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实现先学后教(做)。到教室或实训室上课时,学生已通过网上学习基本完成了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通过浏览学生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了互动交流的主要问题,科学地设计上课环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内化建构知识(技能)体系。

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呈现形态以讨论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对以传授操作技能为主的,则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形式开展。由于现阶段中职专业教学多是以理实一体教学的,因而面对面上课时,两种呈现形式多是交叉进行。总体上看,教学程序主要包括教师总结提出问题(任务)、分组讨论(操作)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演示示范)解决问题、多元评价加强共识等几个环节,课堂形式构成采用探究学习法,教学内容组成采用理实一体任务驱动。

1.教师总结提出问题(任务)。教师对学生网上学生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学生提出问题,对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重难点进行适度的说明,并针对性提出若干关键性问题作为学生分组讨论或实践操作的基础。

笔者首先进行评价,评价中主要肯定学生的成果,但在如收音机整机结构、变频部分、中频放大部分和检波部分的认识还不足。提出的问题有:①如何画收音机的组成框图,收音机的信号流程是什么?②收音机各段的信号内容是什么?③收音机组成中各部分的电路组成是什么?它们的核心元器件有哪些?④收音机各部分的信号频率及处理有什么?并着重介绍了整机工作过程。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或实践操作完成任务并发现问题。在分组讨论中,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了讨论或实践操作的脚手架,学生分组(每组前后座4人一组)进行交流,交流讨论内容是自身网上学习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老师提出的关键性问题。学生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教师这时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要特别注意控制节奏,在巡视中注意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加入交流。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有了课前学习的基础,根据任务独立或合作完成操作,发现问题讨论交流提高。教师预见问题,巡视中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或实践操作中,各组讨论后集中小组意见,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或操作演示,回答教师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或操作演示并说明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小组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适时插话进行引导。然后教师对各组情况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提炼出共性问题,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商榷探讨或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的回答问题,有的补充个人想法,有的纠正不当的回答,有的提出质疑又引发新的交流,教学在师生的思维冲撞中不断内化学生知识。最后教师要进行关键性的总结和提升。这是一个关键,能否把握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

4.多元评价加强共识。各组在总结归纳中填写《达成性学习任务表》,并根据《课堂评价表》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简短总结和评价。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支持。首先是学校很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为学校注入的新鲜血液,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其次是老师很高兴,通过翻转课堂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会提前自学,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生动活泼,效果较明显,最后是学生很热情,乐于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对上课较为期待。

(一)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的优点显而易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是学校很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为学校注入的新鲜血液,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其次是老师很高兴,师生基本适应了这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基本定型,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学生有提前网上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再其次是是学生很热情,乐于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对上课较为期待。

在中职学校开展课堂翻转教学较普通教育体现了以下的优点。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是采用研究性学习,肯定要比传统的讲授法多用时间,必然造成正常的教学课时不够,在中职学生的课外学习不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显然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其次课堂讨论氛围浓厚了许多,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效果较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是中职教学突出的是技能教学,翻转课堂的“先学后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先学”有关的技能操作方法,而“后教”把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技能操作的实践内容放在实验实训室,最大限度地提高的实验实训室的效率,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了网络技术、信息化资源、慕课平台等先进教学手段,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和仿真动画,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培养了尖子学生带动全体: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尖子学生:部分学生选学了拓展性内容并开展网上和课上的交流提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专业水平大幅提高,培养了尖子学生,为技能竞赛准备了梯队选手,同时他们成为“小老师”,带动了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和专业水平。

(二)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

在中职学校开展课堂翻转教学较普通教育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教师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不仅是如何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通过管

理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传递学习技能、创新思想。因此,教师要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提高能力。同时课堂翻转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更高。2.学生自觉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课外没认真网上学习,甚至没有学习,这在中职学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分组讨论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多元评价的效果也亟待提高。3.信息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设备和录编设备不足,教师拍摄视频水平不够,视频质量不高,相关信息化资源匮乏。信息化技术人员不够。网络速度不够也是造成学生不能正常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寄宿生上网学习受到一定的制约,难以做到完全自主学习。4.教师工作量有待于合理安排:教师要准备视频,要准备资源,还要浏览学生作业和提出的问题,才能形成高针对性的研究问题,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时难免顾此失彼。

结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师生基本适应了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教学程式基本定型,老师的信息化水平基本提高了初步满足这一教学模式需要的程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课堂研究性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教学质量逐渐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弊端不多,首先改革不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存在影响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次中职生课外学生并不紧张,在中职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用考虑这一改革是否给学生减负的问题;其三即使有部分学生没有提前在线上学习,顶多也不过是面对面交流时多进行一些复习讲解,还是可以节省相当的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综合分析这一实验过程,笔者认为,将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是可行的,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实践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12.(3)

技师转正总结例3

在技能实习教学中,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演讲法,师生互动机会少,课堂易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技能操作就更不适宜了。笔者学校学生技能实习分三个阶段:认知性实习阶段、学习性实习阶段、生产性实习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培养侧重点各不相同。

一、认知性学习阶段

认知实习课堂讲究“清、树、养”。清――除去学生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树――树立安全意识、现场管理意识、避险意识;养――养成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21天以内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第一阶段(1-7天)主要是行为特征刻意规范、不自然;第二阶段(7-21天)主要特征继续重复、刻意自然;第三阶段(21-90天)主要特征不经意、自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进入一个新领域完成自我改造的过程,同时良好的习惯会有助于人走向成功。

在认知性实习教学中,首先梳理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模式,利用一周的时间刻意规范。例如每天进实习工厂之前,老师先检查工服穿戴是否做到“三紧”,女生戴工帽,自检手机状态,以后每天自然地形成规律,自查互查仪容。在熟悉机床手柄的课题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中拖板、小拖板及大拖板手柄进退方向,通过训练口令横进、纵退,横退、纵进,在不断的操作流程强化过程中最终达到“条件反射”的结果。

第二树立安全意识,遵循现场管理意识及避险意识。刚进实习工厂实习的学生,对工厂没有正确的认识,与在教室里的学习区分不开。看见机床和工作现场好奇多、考虑少,加之都是十五至二十岁的年龄,好动,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如学生在熟悉各手柄时,站在脚踏板上,两人共同操作一台机床,你推一下我躲一下,不留神头撞到机床上或工具柜上,出现流血事件,或是看见蓝色的铁屑好看,用手触摸受伤。在这一阶段实习教学采用安全实例教育,课堂演练,互动总结,让他们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保证实习教学顺利进行,实习工厂还设置专职安全巡视员,专查安全文明生产,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及违章操作,指正操作者的站位,对劳保护具的佩戴,工、夹、量具的摆放,设备周围人与物的定置,实习工厂有严格的规章可循,只有按照制度办事,才能避免安全事故。

第三养成好习惯。通过两周的时间,使学生基本养成一定的习惯,刻意去执行遵守,为下一步学习性实习打下基础。在每个课题中刻意规范一个动作、一个行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塑造职业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实习工厂在强化学生的好习惯中每天实行三次讲评,即早操8:15结束后第一次讲评,内容包括卫生区讲评、早操讲评、强调安全。其中,安全事宜要强调以下几项:检查机床踏板是否完整安全;检查机床二次保护接地线有无松动与脱落;检查机床主轴保险挡块及行程限位挡块有无松动与脱落;启动机床,使其低速运转10分钟观察是否有异样。第二、第三次讲评时间分别为中午、下午下班前15分钟,讲评一天里的安全、纪律、卫生、违章、技能掌握等事宜,强力促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实习操作习惯。

二、学习性实习阶段

学习性实习阶段主要解决教、管、学的问题。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管――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学――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

现代教学培训中,实习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老师扮演着主持人、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的多重角色,发挥着教练、导师与督导的作用。教练的作用就是通过向学生提供建议和鼓励使其更加出色,导师就是给那些经验不够丰富的人以职业上的指导,督导是修正那些影响工作成绩的方法或问题,修正学生的行为。现代教学培训的职能特点是促进和帮助,即由过去以强制性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主,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给予者转变为鼓励、帮助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促进者。

例:在钳工实习中,进行锉削课题的实习教学。

1.实习老师首先按照实习课题,讲授实习中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明确学习目的、学习重点。讲授锉削要领,包括锉姿、如何运锉、锉削速度及工件应达到的平直度要求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锉削课题中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2.示范技能操作。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把理论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清晰,动作准确。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按此要求重复操作训练。

3.学生集中练习。经过一个基准面的考核,分别找几个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全班示范,学生互相做点评,纠正出现的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讲评每名学生的优缺点及全班学生在此课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授课中,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完成一项课题或部件的最佳操作方法和步骤,先让学生们有自己思考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练,效果会更好。

4.反复练习,老师严格把关。此阶段主要是找问题挑毛病。教师需准确地发现、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实训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操作要领,规范操作步骤,并确保安全生产。

5.初见成效。此时以鼓励为主,通过进行学习小结分享成功,及时总结推广,以点带面,通过树立典范,用正确的行为示范来指导、帮助学员纠正错误,以每年各级政府组织的技能大赛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

6.更上一台阶。挑出优秀学生的工件作展品,给全班学生定目标、定进度。同时引出工时、零件质量、测量方法、技术要求及考核和评价。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实习课堂流程如右图所示。

此阶段一般为一年的时间,学生养成的好习惯已从刻意、不自然逐步跨入到刻意自然,到最后的不经意自然。

三、生产性实习阶段

技师转正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74-01

走进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蓬勃地开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我们应如何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我认为要从认识上完成转变,其次,要在行动上实现转变。

一、理清观念,对自身角色准确定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古语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种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新课程的实施,冲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随着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

(一)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和任务是自主学习。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这种转变,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及时准确做好角色的转型定位,将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学生的权利回归学生自己,将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即带着学生向某个目标行动。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对课本只需听记下来。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尴尬境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

二、付诸行动,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一)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会应付单门学科内的问题,这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对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有所了解甚至研究。一名掌握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的教师,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崇拜,更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充实教学技能

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为了艺术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除了需要掌握和充实传统的讲解提问,实验操作技能之外,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技术,比如学会使用计算机、电子白板、VCD等,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技术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容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将它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提倡进行个人反思

教师只有经常自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总结利弊得失,才能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我们可以通过写课后小记,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把课堂教学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技师转正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5-03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像一缕春风刮进了信息技术课堂,微课的进驻使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通过采用微课带来的微“翻转”教学模式,打破了分层次教学的瓶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微“翻转”是笔者根据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信息技术课程在尽量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的情况下,还要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堂必须高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教师可以把每节的重难点制成微课,供学生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学习使用。这种将微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笔者称其为微“翻转”。

传统的课堂,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授课,都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管是教学进度,还是授课过程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接受快的学生,无事可做,接受慢的学生,手忙脚乱。如何打破这种教学瓶颈,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微课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微课带来的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基础、要求、进度以及学习风格,使接受快的学生“吃好”,接受慢的学生“吃饱”,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介绍了信息技术课堂微“翻转”的操作方法、优势与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课堂微“翻转”的实现模式探索

利用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方式多种多样,下面笔者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探讨与参考。

第一,利用现有资源(智能手机、电脑等)与碎片时间,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学生人人有智能手机,家家配备电脑,能随时随地看文本、视频和访问网络等。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实现课堂的微“翻转”。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制成微课挂到网络上,或者课前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智能手机、电脑等)与自己的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预习。在利用微课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学习难点或未知点课前反馈给教师,教师课前加以归纳总结。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授课引导,原本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因为课前的微课预习已经不复存在,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深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也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然,这种“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微课、课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授课、辅导疑难、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深水区”的微“翻转”教学法需要学生有很大的自觉性与良好的家校合力。这种教学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化解了课堂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信息学竞赛的学习中,回溯算法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与难点。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该算法,笔者以八皇后为例详解了回溯算法的应用并将其录制为微课视频,连同相应的学习资料一起发放给学生,供学生课下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这样,当课堂上学习回溯算法时,学生已经对该算法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与举例应用,学生能很容易地接受并理解这种算法。

第二,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与微课的有机结合,形成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

信息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一门课程,课堂上既有理论的学习又有理论的实践,一节课理论学习的时间或者说需要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无需太长。教师可以课前将本节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课上发给学生。课堂进度照常进行,理论学习或讲解示范阶段,教师不需要特别照顾理解慢的或理解快的学生,只要中等程度的学生能听懂就可。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理论或操作形成了完整的认识,理论学习结束后,理解慢的学生在重难点处如果没跟上教师的进度,可以通过微课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这样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被解放出来,不会纠结于反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解同一个难点,或者解释比较基础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微课学习。这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观察学生,关注学生真正有困难且有深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进而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碰撞与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制作“吃豆子”效果的Flas时,笔者首先录制了该动画的微课视频,课堂上将该视频分发给每位学生。然后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授课,在上机实践阶段,学生有不懂之处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则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放在学生真正有疑难的问题上。

二、微“翻转”的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

利用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信息技术课堂相比,微“翻转”课堂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或跳过听懂的部分,真正实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需要,安排微课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习方法,避免了课堂上不同程度的学生齐头并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

其次,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微课”资源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相当于教师随时都在学生身边,随时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避免了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没听懂或遗忘而无法弥补的现象。微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同时,微课是老师的时间、心血、经验、理念和智慧的结晶,微课制作成功后可供多人重复使用,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最后,微“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信息量。[1]教师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延伸学习资源,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微“翻转”信息技术课堂的注意事项

学习运用微课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2]

在运用微课翻转信息技术课堂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微课制作的相关技术与技巧。

制作微课首先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比如视频拍摄、录制、剪辑技术以及录屏软件的使用技术等。这些是制作微课的前提,微课的最终效果如何与这些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还要掌握微课的录制技巧,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录制视频时,所有的教学和学习内容都需要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最好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3]最后应注意,在视频录制的过程中鼠标不能乱晃。只有这种利用娴熟技术制作的微课与相对“单纯”的微课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多关注教学内容的演示、分析和讲授。

其次,微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微课面向的群体是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以学生为基础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录制。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以内,以6分钟左右最佳,所以微课的视频时间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6分钟左右最好;同时,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时与微课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微课制作要考虑一对一的教学,讲解时避免出现 “大家”、 “你们”、“同学们”等词汇。而且,为了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微课迅速切题、内容精炼、形式新颖、类型多样、设计精妙,各个环节的衔接、起承转合等协调顺畅;语言精炼,不嗦;表述清晰准确,条理性强。一旦思路不清晰、思维混乱,微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最后,微课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课是一个系统,它由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微总结等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仅仅录制一段教师讲述重难点的微视频,则只是一段学习材料,并没有形成微课系统。这样的微课只是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只有微视频配备了微学案、微练习、微总结等,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才有了学习的导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在微“翻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需要改变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系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微课的出现,就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可以有效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彻底打破了分层次教学的瓶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教学推向了深层次的授课学习,成功地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技师转正总结例6

【分类号】H319.3;G43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借助微课程实施课堂的翻转,正在慢慢被人们所熟知并接受,为高职院校师生带来一种全新教学体验。“微课程”由于具有多媒体化和微型化的特点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含义

1.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2.翻转课堂,也称作“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FlippedClass Model”,是指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新的调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

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则利用微课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课前学生通过手机、PC在网络中学习微课。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

三、微课程在实现翻转课堂中的优势

(一)微课程短小精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尤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微视频教学,“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左右,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每个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用文字、动画和音频等表现形式,学生容易掌握。

(二)微课程创建自主学习流程

翻转课堂将用观看微课程的形式取代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将课堂讲授的时间由课堂移至课外,突破了课堂时空的束缚。并且在网络上的视频,可以方便地暂停、回放、重播,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直到理解为止学生完全可以自我控制,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知识巩固方便快捷

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及时发现没有学懂的地方,通过回看功能将这些知识点或技能点回过头来再看一遍,然后解决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施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课堂翻转与其说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反转,不如说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翻转。因此,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前沿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培训和进修,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需要。

(二)努力提高微课程设计的能力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的微课程是实施整个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把握微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重视微课程的整体设计策略

在微课程设计的策略上,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学习者认知特点,对所要讲授的知识和培养的岗位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微视频制作工具与网络平台及技术。

2.重视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微课短小精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内容集中、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精炼完整,主题切入迅速,重难点突出,设计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最直观的方式给学习者展示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微课程单元的检测设计

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检测习题,在每一阶段微课程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 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

翻转课堂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课前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教师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总结与分解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进行微课程学习后完成单元检测的结果,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将之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置为符合学生兴趣的项目,在课堂上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完成。

2.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及评价的能力

对于学生学习的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如成果展示、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3.c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是围绕在学生身边,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学生的动态,并进行针对性的反馈,如一对一辅导、小组指导等。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翻转课堂是借助微视频实施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微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为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开辟了道路。

技师转正总结例7

张逢春,一位兼具国际风范和中国国有企业领导特色的矛盾人物,就坐在我面前。

他来自甘肃贫困山区,是农家子弟出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现改为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学历背景,以及3年留校任教、3年中央政府部门公务员、被派往中央驻港企业营商17年的职业经历,造就了他身上多重矛盾气质,连口音,都带着浓浓的北方香江韵味。

张逢春身居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董事、总会计师之职,分管集团财务、信息化、物流、电力和总务多方面的工作。他秉承敬业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坚持与企业共成长、共荣辱的理念,言语中表现出对企业的责任感、敬重感。

港中旅创立于1928年4月,是驻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开拓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业、以实业投资(钢铁)一房地产一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海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产业要素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业务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跨国旅游企业,也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十企业。

作为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港中旅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转型,作为集团董事、总会计师,张逢春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亦在转型。

三个阶段的跳跃

张逢春谈财务,先从历史谈起来,先是港中旅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而后是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这才施施然从历史转入经济。

“香港回归前后,企业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经营和发展都面临转型。”此前,港中旅的业务支撑点在香港,那里是金融中心、商贸重镇;香港回归后,集团业务的发展扎根香港、依托内地、面向海外,适度多元化经营和发展。此后,发展与转型就成为港中旅前进道路上的主题词。

2000年,港中旅制订了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经历了调整整顿、全面优化、快速发展3个阶段。其时张逢春先后担任集团财务部总经理,集团董事。那时候的财务人员,更像是“账房先生”和“欠账先生”,财务工作重点是记账出报表、融资保生存。他对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守准则、进取创新”。张逢春回忆那段日子。笑容中有自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时那种企业治理和生存环境下啊,财务人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吃苦耐劳。辛苦和委屈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加班或受委屈是正常的,不加班或不受委屈才是不正常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港中旅逐步步入全面优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适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财务工作重点转向核算和管控系统建设。逐步由核算型向管控型转变,他对财务团队的要求也变成了“工作紧张、心情愉快、手段先进、效率为先”。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也是港中旅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的开局年,集团将未来10年分为两个阶段,确定了战略目标、实施办法、相应保障体系。作为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张逢春提出,财务工作要从管控型。向战略管理、价值管理、成长管理转变。

围绕这一转变,张逢春组织财务主管们调查研究,重新梳理财务工作的追求、目标、举措,明确集团财务队伍核心价值观为“操守为重、专业为本、敬业为基、创新为魂”;明确集团财务工作的战略追求为“创价值、促成长、控风险、求融合”;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指针为“以控制财务风险为前提、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题、以创造企业价值为主线、以实施预算管理为手段、以构建信息平台为保障,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互动,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业绩贡献和服务保障”;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目标为“成长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决策支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集约化程度,资本运营和财务绩效水平行业领先、央企前列、国际一流”。

“以前我们注重于核算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政策的统一。以及内控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等。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促进发展、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上。财务不光要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要从资金运作、资本运营、产融结合、金融业务多方面寻求创造利润和价值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利润贡献。”张逢春举例说。港中旅在制定第二个十年规划配套的财务战略和策略时就提出了量化目标――财务系统创造价值,为集团提供的业绩贡献要达到集团利润10%以上。

从总会翻CFO

张逢春对财务部门和财务领导者定位的转变,并不只基于港中旅的发展。

2007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制度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一规定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CFO职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张逢春看来,新的形势和环境,要求现代企业总会计师须由理财者、管控者向价值管理者和战略管理者转变,其职责权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管理能力、协调关系、运筹运作、商业意识和策略思维等有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的总会计师与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FO正在逐步趋于统一。”

张逢春认为。这种统一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称谓”类同。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其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英文名称从GARSC(TheGeneral Aecounlanl ResearchSociety or Chins)改成了℃ACFO(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中文名称保持不变。这样,中国总会计师的英文名称就由General Acxountunt变成Chief Financial Officer,简称CFO。正如原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平准先生所讲,“总会计师和CFO就好象是‘1公里=2华里’”。

其次的“地位”类同。总会计师和CFO均位于企业决策及运营系统的关键部位,是价值链的核心或关键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核心成员之一。CFO位于CEO之后,是CEO的合作伙伴和工作助手。

再次是“权力”类同。总会

计师和CFO均要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和财务运作;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实施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

最后是“责任”类同。两者都要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员工利益最好和股东收益最高。经营责任、融资责任和内控责任结合。执行法律法规和准则,确保财务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结合自己多年在财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张逢春认为,现代企业总会计师职责正面临着6项转型。

1 向实施战略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向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转变,组织制定。督导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2 向履行决策职责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提供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向进行决策支持、发表决策意见和建议、参与企业各项决策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 向推进资本运营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以支持和保障业务经营进行资金筹措、安排资金使用转为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收购兼并、资产和债务重组、上市集资(IPO)、批股和配股、发行可换股债券等资本运作,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

4 向落实风险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内控制度的检测评价、风险评估检查落实向组织制定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工作重点转向企业风险信息搜集确认和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有关制度和措施的检查落实。特别是组织制定并修定财务风险静际,定期组织财务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财务风险、化解财务危机的措施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不可缺少的工作。

5 向推行今面预算管理转型:

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组织制订并落实企业财务收支预算向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转变,组织落实企业全过程、全要素。系统性预算指标的制订、落实、分析和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总会计师或CFO的主要工作之一。

6 向创造价值,提高企业业绩

转型: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费用向践行产融结合、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业绩贡献、创造企业价值转型。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探索企业产融结合,拓展企业金融产品和业务,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重点工作之一。

总之,无论你的头衔是总会计师。还是CFO,都必须牢记“和谐的关系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注意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与企业监事会的关系、与董事会的关系。与总经理及其他经营班子成员的关系、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与所属公司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审计机构的关系、与监管机构及基金经理和市场分析员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

技师转正总结例8

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不但推动了课堂改革,而且提高了课堂质量。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性,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的应用恰当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就会本末倒置,适得其反。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注意避开误区,在正确应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误区

虽然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程的结合的方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却容易出现很多失误。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与思想品德的总结性语言多的特性使得老师在应用时容易出现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被忽略等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老师就能轻松避开这些误区。

1.本末倒置,信息技术为主

理论上,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思想品德课是主体,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使用信息技术过于生硬,把思想品德课上成信息技术课。举例来说,老师在教《遵守交通规则》这课时,了解了课本内容后就让学生上网找交通标志,完全忽略了小学学生能力不足的客观问题,使得第二天的课堂变成老师教学生查找图片的信息技术课。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老师在应用时应注意从课堂需求出发,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课堂的重点还是思想品德的教学。

2.信息放映,缺少老师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许多老师还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直接使用多媒体放映知识,节省了老师的教学时间。这种做法实际上效果甚微,不仅使学生难以把信息转化为知识,还有可能完全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难以替代,老师通过教学与交流熟悉学生的要求和掌握程度,能及时调整进度,适当延伸知识,这些是不能被信息的叠加放映替代的。老师应适当引述信息,再通过教学经验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忽视教材,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另一种误区是老师对网络上的信息过分依赖,反而忽略了课本知识,偏离了以课本为主的教学要求。老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应该有筛选信息和整合总结的能力,掌握好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并有所延伸的程度,不要做无谓的叠加,而是要有效的深入。这种恰当的应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扩展,想象力得到提升,在成长过程中也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追求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形声化和表现多样化的特点使得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中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老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种应用方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促进课堂教学的工具,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课程教学不同环节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阐述应用策略。

1.课堂导入,刺激求知欲

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设计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如果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导入中,既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对扩展思维和新课的进行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科技的意义》这课中,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每个学生扮演每个时期的人,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生活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科技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种简单的活动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提高积极性

情境教学的方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通过对情境的创建,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更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例如,在讲解关于祖国发展的一课时,通过播放由“开国大典”,“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事件组成的视频短片,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极大地调动出来,接下来在讲解重要事件时学生自然能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3.多样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文字,动画,视频,图片等是进行教学最好的帮手。通过真实的例子,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内心情感被牵动,在情感开发期的小学生更容易被打动,使得教学计划能被有效实施。在《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课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濒危动物影像或者图片的放映,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对本课学习更感兴趣,为了获得这些知识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信息技术的特点给了课堂教学很大的帮助,使老师不再只是用板书生硬地灌输,而是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4.阶段小结,总结学习经验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单元涉及不同的方面,这就使得阶段性的小结变得十分重要。在每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老师也能趁机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放映总结的动画,使学生在了解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信息的延伸,有效的完成对每单元的总结。阶段小结是每阶段学习的归宿,老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方式既能将平时的学习串联起来,又能让学生在总结中训练综合能力和扩展知识面。

三、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方式要适当,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避开应用中的误区,又要在不同环节恰当地结合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利用好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改善学习理念和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技师转正总结例9

0.引言

在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专业对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电工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够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电工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具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职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在电工教学中应当实施一体化教学。

1.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述

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适应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还能够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开展电工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一体化教学应当满足这么几项要求。首先,一体化教学应当具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教学活动中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了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开展教学活动的场地应当具备理论教学与电工专业操作训练所应当具备多功能电工、电子综合教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器材就应当包括实习与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器材、工具、设备以及仪表等[1]。唯有两者要求都符合,才能够促使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的开展。其次,一体化教学的须具备相应的软件要求。软件设施方面,学校就应当具备一支过硬的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具有相应的职业教学道德与事业心,还应当在教学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从专业方面而言,优秀的电工教师就应当具备学术、技术与艺术。这所谓的艺术其实就是指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管理能力。电工教师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开展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笔者认为,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应当从这么几方面着手。

2.1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时可以通过这几方面实行。首先,提出课题。教师将新的课题引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讨论与思考。其次,因势利导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白知识转化的相关原理[2]。再次,利用示教板进行讲学。

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对电路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利用挂图原理。教师教学活动中将挂图与示教板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从接触连锁控制电路到按钮连锁控制电路,最后到双重联锁控制电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将教学中的问题逐步解决。教师这样开展理论教学,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双边教学。

2.2实践操作教学

实践操作教学需要教师对所讲述过的理论知识实施安装、调试。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结合电机的容量,自行选择需要的电器规格、导线线径、保险丝规格等等。对相关的器材进行合理的布局、安装,正确连线。促使学生及时领悟电路工作点过程与工作原理。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巡回指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难点与问题,并及时的解答与引导。针对学生操作中的普遍问题,可以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对学生个别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单独讲解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学有所乐。

2.3注重教学巩固

教师对各种正反转控制电路工作原理以及安装电路再次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各种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着重解决学生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鼓励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分析电路。这样对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重要的影响。随后,教师依据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列举实际操作中的实例。例如,可以将铣床控制线路中的往返运动的正反转控制线为例题,让学生自行设计、选择相应的器材,进行电路调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检测教学效果。

2.4加强归纳总结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后,依据教学活动的成果与实际情况,加强归纳与总结。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与实际操作能力[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列举好的例子,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归纳与总结。归纳总结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项。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使得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

3.讨论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电工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开阔学生的思维,还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实施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技师转正总结例10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