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0 14:52:02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1

1 和谐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的规划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 “ 紧凑型 ” 、“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针,不能盲目追求将城市规模做大。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土地,强调保护耕地,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城市规划除要考虑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原则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拓展规划的视野,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来研究规划问题,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重视规划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综合集成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规划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社区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强调步行尺度、有界邻里、健康卫生社区、游憩休闲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和快乐无忧生活;要提倡“为人民服务”,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想着“小”的,给学校和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也要惦记“老”的,切实关心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城乡一体化,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在规划的视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局部论局部、就现状论现状的局面,向以城市―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统筹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有序调控方向转变;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工作,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调控产业和城镇发展,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类经济要素,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4)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经济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土地市场的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和渠道趋向多元化,城市规划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滚动的调控过程。在规划目的上,要从单纯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向着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优化组合的空间载体系统转变。不断推进规划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方式转变,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城市规划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要重视供需分析,寻求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空间用地布局规划,为发展城市经济搭建载体。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投入产出分析测算。规划要考虑成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体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5)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绿色的规划

体现绿色生态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和环境公正价值。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保护城市的绿带和蓝带,充分考虑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充分考虑老城区绿地的营造和新区大规模绿地的拓展,建设环境良好型绿色生态社区。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源,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

2城市规划的经营性

城市经营必须以规划为前提 ,因此,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就可以看见未来,投资商就可以决策投资。规划能够起到“生地看着熟地”的作用。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经营。一个好的广场规划、小区规划可以创造上亿的价值。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2.1搞好规划领导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师的主导作用

城市领导主要是领导规划工作的进行,保证规划的物力、人力、财力上。关于如何规划,城市领导可以提出原则性建议,需要说明建议是供城市规划师参考的,不要定死如何规划,以免影响规划师的研究、论证,造成错误。为了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城市领导应该乐意这样做。因为,城市规划毕尽是为城市领导管理服务的,只有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有利于城市领导在城市建设中取得好的管理成绩;规划毕尽是一门科学,需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需要专业人员――城市规划师才能操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生产力,在城市规划中应起决定作用。规划应主要由他们通过研究、论证后做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城市规划师应认真考虑领导者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对不够适应具体情况的建议,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城市规划师要讲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当然,要做出好的、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也必须有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师。在实际中,有的规划者,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没有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领导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领导者并不满意。因为,领导者虽然不能够做出好的规划,但是,却能够鉴别好的规划。

2.2规划与管理衔接

规划最终通过管理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开发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规划的内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管理衔接,必须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应根据规划的固有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规划的特点相适应,二者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实施,规划才是好的规划,管理才是好的管理,才有利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才能出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规划师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规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和谐规划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要求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扩大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通过和谐规划,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包括硬资源规划与软资源规划、城市资源规划与区域资源规划、近期资源规划与远期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通过和谐规划,坚持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3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

完善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系,关键是要重视和建立主干性政策,明确首位公共政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主干性政策缺乏、首位公共政策不明显等问题。规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又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发挥规划在资源调控体系中的首位公共政策作用,就是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配置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这一软资源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近期建设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调控“双平台”,促进《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三吻合”,通过加强规划的综合统筹功能,促进资源调控的有序性和统一性。

3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分析

3.1规划目标与实施结果存在错位的表现及原因

3.2土地开发强度的隐性提高

在土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法规界定模糊的方面,由于管理控制手段不力,容易导致对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失效。

3.3环境恶化

主要是对公众共享环境或景观资源(如绿化空间、城市天际线等)的侵蚀或破坏等,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

3.4公众利益受损

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服务配套设施不全、公共空间不足等损害公众利益。

3.5政府负担加重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2

城市规划建设是指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这已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随意性

城市建设要以城市规划为前提,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法律,然而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随意性很强。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变化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第二,地方政府高层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是来自于地方的,地方领导们为了寻求财力多数都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其次就是个人利益,有少数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些都使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出现了随意性的特征。

1.2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单要看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态环境。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对大型和重要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具体部门还是领导都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1.3 城市交通问题

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私家车的普及率大幅度增长,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已经远远不足,交通拥堵的现象已经日趋明显。在诸多的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步行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即做到了节能、环保,有能大大的缓解机动车给交通带来的压力,这就更符合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1.4 安置房的建设问题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迅猛发展,致使城市周边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村民失房失地,急需安置。于是出现了村民安置用地和安置房。由于土地资源少,从而导致了安置房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过高的现象。因为起点低、标准低、环境差,所以很快的会演变成城市中的新“贫民窟”。这样的现状也就充分的证明了地不能再批,拆迁安置应该转换为货币形式,并力争让拆迁户得到长久的生活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只有以相同的高起点、高标准为目标,才能更好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2.1 基本规划建设理论

城市规划建设不能只是局限于理想模式,必须要务实。需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调整好思路,加强理论应用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现存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规划技术是保证,其基础是规划研究,规划实施是重中之重。

2.1.1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

人类的发展必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建设的主潮流。虽然城市规划建设中很难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在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使这些影响大幅度的降低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各个方面上去。

2.1.2 人性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主要涉及的是人与人、人与自身和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所以说不管如何规划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宗旨,再完美的技术,在雄厚的物质投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规划建设提高到一个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其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2.2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

规划建设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加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规划的实施。

2.2.1 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 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要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的信息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 城市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建设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3 结论:

总之,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正式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走向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3

城市规划建设是指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这已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随意性

城市建设要以城市规划为前提,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法律,然而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随意性很强。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变化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第二,地方政府高层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是来自于地方的,地方领导们为了寻求财力多数都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其次就是个人利益,有少数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些都使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出现了随意性的特征。

(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单要看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态环境。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对大型和重要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具体部门还是领导都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三)城市交通问题

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私家车的普及率大幅度增长,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已经远远不足,交通拥堵的现象已经日趋明显。在诸多的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步行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即做到了节能、环保,有能大大的缓解机动车给交通带来的压力,这就更符合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四)安置房的建设问题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迅猛发展,致使城市周边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村民失房失地,急需安置。于是出现了村民安置用地和安置房。由于土地资源少,从而导致了安置房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过高的现象。因为起点低、标准低、环境差,所以很快的会演变成城市中的新“贫民窟”。这样的现状也就充分的证明了地不能再批,拆迁安置应该转换为货币形式,并力争让拆迁户得到长久的生活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只有以相同的高起点、高标准为目标,才能更好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基本规划建设理论

城市规划建设不能只是局限于理想模式,必须要务实。需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调整好思路,加强理论应用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现存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规划技术是保证,其基础是规划研究,规划实施是重中之重。

1.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

人类的发展必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建设的主潮流。虽然城市规划建设中很难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在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使这些影响大幅度的降低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各个方面上去。

2.人性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主要涉及的是人与人、人与自身和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所以说不管如何规划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宗旨,再完美的技术,在雄厚的物质投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规划建设提高到一个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其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

规划建设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加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规划的实施。

1.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要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的信息 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3.城市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4

引言

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性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结合来促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和谐。

1、规划与设计相互制约

1 .1 多选择性的强制性指标组合

我国在上海,温州,广州,成都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规划一般规定几套不同的控制指标组合(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让具体的建筑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又能符合规划要求。

1 .2 可行性建筑方案论证规划指标

通过做可行性建筑方案来论证规划指标的合理性,也是目前常用的互动方式之一。不过目前该种手段多用于规划的调整阶段,可进一步引申发展,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的重点地段,重要节点,采取做可行性建筑方案的方式科学地确定控制指标。

1 .3 加强规划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其具体实施的作用。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可更为具体,形象地处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关系,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更加完善,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指标变具体,并具有操作性。借助城市设计这一“桥梁”,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

2 、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然而,目前的建筑评审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评审组中有一半或更多的成员是本地官员,专家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决策权仍把持在地方官员和业主手中,而关系利益纽带的形成,使得审查控制不严,建筑评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行政机关配备的专业人员权力不足,专业人员无瑕应付严格审查缜密研究的工作,也无权否定相关方案,且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立场与角度会逐渐趋同,长期工作也易形成审查方案模式化,使得建筑评审程式化,没有针对性意见。

因此有必要特别成立一个建筑评审委员会来对行政机关有关建筑方面工作的监督,最主要是对建筑的外观设计,地域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及周围建筑的协调,进行审查,提出建议。其人员组成主要是建筑设计方面学者与专家,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一部分来自行业的相关人员与市民代表,建立一个数据库,随机抽取.制度的设计上采用分级处理,对于一般建筑可设定三分之二反对则有效。有关方案不能通过,过半数有异议,只有建议权,避免越权及过多的干预市场行为.但对于重大市政与公共建筑则二分之一反对即有效,避免长官意志。

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制度

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从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的经验来看,不难发现公众参与过程中规划师和建筑师职能的转变。传统的设计师依据开发商和政府的意愿进行方案的编制,整个行为是封闭式过程.某种程度上讲,设计师是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代言人”。引入了公众参与,设计师是公众,开发商和政府三方的“代言人”,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召开公开会议、这是宏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是我国常用的传统手法,然而大多流于形式。二是召开专业代表会,讨论技术问题。三是民众参与的微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参与程度较高,效果较明显,但需要市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

与西方国家较为的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发展尚在起步,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参照外国经验结合国内现状,建议如下:

(1)具有法律保障。法律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有公众的参与,没有经过公众讨论,反馈的城市规划是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如果被公众反对,就必须修改。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经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2)参与方式多样。公众参与的方式除观看设计图,模型及建筑周边区域城市景观效果图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印发各种手册,举办会议和展览会等,从而使公众全面,彻底地参与到规划当中。公众参与面广,程度深.公众参与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几个代表或利益团体参与,而是市民的普遍参与。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在规划的审批和执行阶段。尤其是在其执行阶段,公众可以对不合规划要求的行为向法院或仲裁监督机构进行申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500 .

[2](美)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黄富厢,朱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00 .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5

(一)管理体制方面的落后与不健全

首先,管理体制方面的落后与不健全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依然沿袭着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尤其是政府一直在扮演着协调经济与社会的重要较色,这样以来就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其次是比较缺乏科学整体指导规划的指导系统。这是因为城市绿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如今已呈现了多元化趋势的局面,而政府主管部门却很难去控制和规范部分绿化的工程。比如:少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生态型楼盘时,从节约资金和降低成本两种角度考虑,就找人随便种上几棵树,铺点草坪,并借此来蒙混过关。然而整个开发的工程率却比较薄弱。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很多管理部门目前都尚未建立起考核和监督的机制,并且也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工作纳入到各级相关领导政绩的考核内容上去,甚而至于有的还未能列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薄弱的监督机制。

最后是城市里的园林绿化管理目前还缺乏一整套比较统一且协调的管理体制。对于大部分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和管理以及建设,一般都遵循各自为政,比如城市里的各个区政府和各开发区管辖范围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开发商等,这些部门里的园林绿化管理基本都是自成体系,在管理体制上也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同时也因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导致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最终使得有些城市整体的绿化环境遭遇到了严重的损害。

(二)规划管理的缺位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的园林绿化规划方面还缺乏长远性。一般而言,整个城市里面环境质量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的好坏,然而该城市园林绿化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又决定了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好坏。通过这样的规划与设计,就可以使城市的园林绿化地在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保证有一定的比例,从而达到了最终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巩固和发展,并且为整个城市里的居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已编制了合适本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最终由于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的指导,使得整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不相协调,这样一来就造成远远不能达到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对现代生态型城市的要求。

其次我们应该都看到了不少城市目前还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由于缺乏这种较为长久以及稳定的规划系统来指引整个城市在绿化方面的规划,在进行城市园林管理的同时就没有可靠的依据,结果就会导致整个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编制方面与实际规划实施的脱节。就会让城市园林的绿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也大大的滞后于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以及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于园林绿地的要求。

(三)绿化管理理念与实践方面的落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市的政府部门基于园林绿化管理在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整个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功能认识不清。比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与整体园林绿化建设不相协调。表现在大多数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绿地预留面积的比例都相对不足,高标准的绿化景观也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现在都不从城市建筑功能与市民生活的需要方面出发,在破坏绿色植被的基础上来构建人造景观,不少城市的园林规划过分看重城市绿化的最终景观效益,只知道一味盲目的追求覆盖率,却忽视了城市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并且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不能像其他的商品货物一样能够在短期内就可以直接产生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而它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很少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导致城市绿化管理实践和理念出现滞后局面。

二、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创新方面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推进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现代化的管理创新体制

首先便是基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各级管理部门务必要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尤其是在体制上更要逐步完善分权分级管理,并且管理的重心一定要逐渐下移,调整其职能配置,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和谐且有效的管理机制;其次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管理体制;最后是需要建立起管理部门的责任机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在管理方面的工作任务量巨大、涉及面非常广,而且具体操作起来也非常复杂,这也就需要众多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来完成的一项社会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就要求各个管理部门必须倾力重视与关注城市绿化,建立起城市绿化管理责权。

(二)从严控制绿化建设的用地面积与配套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中,为了能更好地配合城市规划作了强制性的内容管理,应该对“绿线”进行特定的规划,以单独图来对它进行编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城市绿线的规划设计要求。要为城市绿化的建设预留好足够的建设空间,以便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并且城市的绿化工程必须要与建设里的主体工程项目规划、征地、验收、建设同步进行,要坚决抵制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现象和行为。并且有关部门应该采用法律以及经济与行政相结合的监督手段来保护和发展绿化成果,特别是要对违反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严肃查处,从根本上来切实维护和协助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44-2

1前言

从目前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来看,现代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这几项测绘技术由于具有较好的测量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取得了重要应用,并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考虑到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只有积极采用现代测绘技术,才能提高城市规划效果,使城市规划建设达到预期目的。为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积极推广并应用现代测绘技术,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积极效果,促进城市规划发展。

2现代测绘技术分类及特点

(1)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具有数据输入、存储、编辑、操作运算、数据查询检索、应用分析、数据显示及结果输出、数据更新等基本功能。

(2)遥感(RS)利用飞机、卫星等空间平台上的传感器(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等传感器),从空中远距离对地面进行观测,根据日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经过校门、变换、图像增强和识别分类等处理,快速地获取大范围地物特征和周边环境信息。

(3)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同时接收来自多个卫星的电波信号,以卫星为基准求出接收点位置的技术,由空间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的24颗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接收机下部分组成具有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

3现代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优点,现代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对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为此,我们应对现代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分析。目前来看,现代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阶段

(1)信息统一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规划十分重要。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城市规划中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提高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质量,满足城市规划需要。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信息管理手段保障,保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

(2)规划分析决策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查询和统计功能,因此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良好的分析决策,保证城市规划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满足城市规划的实际需要。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决策分析,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城市规划建设获得良好的信息保障,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

(3)规划数字成果

在规划最终成果的制作阶段,提供基于GIS标准的规划成果数字产品,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得到直接为GIS系统所接受的规划成果,方便规划管理部门更好地利用GIS技术优势,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服务。由此可见GIS技术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GIS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积极发挥GIS的积极作用。

3.2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层次

(1)第一层次为遥感影像数据在规划中的日常应用

从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来看,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其中遥感影像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日常应用是重要层次之一。遥感影像技术能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全面的信息图片及其他影响资料,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第一手的材料,保证城市规划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为此,我们应对遥感技术的作用有全面认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推进遥感技术的应用。

(2)第二层次为满足规划专题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除了能为城市规划提供影像数据之外,还能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专题研究的信息数据,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积极效果。从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来看,遥感技术对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但保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专题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此,我们应对遥感技术的应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做好遥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3.3全球定位系统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方面

(1)控制测量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由于规划建设面积大,单纯依靠普通手段难以达到有效测量的目的,同时也使规划测量具有较大难度。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全球定位系统得到了重要应用。目前来看,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控制测量,能够对城市中较大的目标实现精确测量,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保证测量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应将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城市规划测量的主要手段,积极发挥全球定位系统的优势,提高控制测量效果。

(2)像控点测量

像控点测量是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主要工作之一,传统的方法要布设大量的导线来测量部分平高点,内业再空三加密。采用GPS技术测量,只需在测区内或测区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架设基准站,流动站直接测量各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对不易设站的像控点,可采用手簿提供的交会法等间接的方法测量。所以,我们应在像控点测量中积极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发挥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提高测量效果。

(3)线路中线定线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7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城市建筑与规划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城市的功能与城市设施的组织空间趋向平衡。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它所研究的是整个城市的所在区域。什么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的是跟据工程条件和建设任务进行构想,准确定位。在城市构想阶段,把建设项目的决策归纳入现有城市规划的框架中。

二 、当前城市建筑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1.在城市规划中的诸多问题

目前,在城市建筑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建筑规划的实际空间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一一落实。不难发现,在一些不发达的城市中常会出现以下现象,新区中的住宅,工厂已经建起很多年,但是相对应的公共设施却还没建起来,很多居民在购物的时候要跑到很远的市区。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经济计划部门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忽视。第二,市民由于自己私人的原因或是对城市建筑规划认识不深刻,会妨碍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这些情况在发展比较快的城市,例如上海,广州等城市发生较多。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取得的共识

从城市建筑设计中,不难理解设计的概念。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含义很是广泛,但是相对来讲也比较模糊,在行业内中并没有被确认。而国外对城市建筑设计有六大标准:人行区综合使用,文化传统,环境关系,建筑艺术,历史保护和城市改造。

3、有关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市建筑规划不协调与城市规划实施困难等等问题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中的权威缺失有关系。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没有完全确立,更有甚者在几年内进行多次调整。在建筑规划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房地产行业的管理问题。

三、我国城市建筑规划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目前,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的很多专家和同行的注意,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本文作者从观念和方法几个方面提出改变现状的建议。

1. 大力争取政府的支持

大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并且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进行建筑规划信息的网络系统。信息在当下早已被人熟知与重视。而金融之所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高调节阀门,不仅仅是因为它渗透于经济的各个部门,最为重要的是它最早掌握了现代的信息技术,它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在各种变化中迅速作出反应。

城市建筑规划可以从宏观上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这其中包括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它最需要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在其中得到丰富,准确的信息作为设计或是决策的基本资料。作为城市政府,建筑规划部门建立一个相对准确,可靠的信息库,并能够就该工作进行各方面的系统协助。

2.研究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

在现今的社会,城市就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大本营,而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史当然是不易琢磨的。前一段时间,人们对大城市中出现的逆城市化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产生轻视。其实,只要是对欧美的大城市进行准确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来它们在六,七十年代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环境变化具体是指居住,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卫生等等。

我国目前所提倡的工业生产要有一定规模。大城市中的产业,信息,人才的聚合产生效益是小城市无法比拟的。所谓严格控制大城市是指引导大城市良性发展,扩大建筑规划区。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正面临着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

大城市产业结构的升格与周围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大城市成为既是科技文化教育和金融信息中心,这也是最理想的生活环境,这种良好的环境可以带动周围的小型城镇的发展,这才是中国应该走的城市化方向与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论文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法得到落实。

发掘国内建筑规划人才

在发展国内建筑规划的同时,也要加强人才的培训。需要不断地培养有力的后备人才。其实国内建筑行业的规划人才仍然需要开发。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城市规划行业人才济济,但因为种种原因而限制了他们服务于社会的潜能。

4.通过多种学科进行渗透,互补

我国大多数的建筑规划师多毕业于建筑专业,建筑专业的知识面较为单一,从而影响了建筑规划部门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经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某市水路运输条件很好,但是储备不足等各种议论,归根其原因,就是因为规划师的知识面过为单一。现阶段,除了以美国的城市规划作为蓝本,还要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编制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就业岗位培训以及业余阅读书籍用以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面。

其实,建筑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以及空间思维是普通建筑师不可想象的。所以,建筑师应该多学科进行渗透,多学科合作是增强城市规划调控力的具体保证。

城市建筑规划部门是研究和制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计划部门是对城市物质空间进行研究,两个部门协同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大,城市建筑事业将有更加全面的发展。城市规划就是城市建设的主体,而建筑则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要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这样城市才能健康,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8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北京》。这是《北京》中对20世纪与21世纪的预测与忧虑。现如今的城市建设发展也应验了这些推断和担忧。对于社会发展的“快”恐怕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得词。中国近些年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其速度相当的惊人。但就如“北京”中所提到的,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破坏”与“迷惘”的时代。高速行驶的列车也同样是容易失控的巨兽。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国所有的城市建设都跳脱不了。

回到西安,看我们的时代建设。功绩当然不可磨灭,但也不能说是过错全无。也一直引发着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反思。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提出了今日城市建筑的三大结症:小农意识、暴发户心态、长官意志。虽然城市建设中种种弊病的原因远不止这些。但这三点确实是凸点,而且其中的“长官意志”当然是顶顶要紧的了,所以城市中就多了许多的中国特色的“行政景观”。但这些也都不乏一定的现实性。

看西安如今的城市建设当然要数是南郊曲江的建设在近些年最为成功。“成功”以何标准去评判我们暂且不论,但其带动的经济产值是不可小视的。大雁塔北广场的成功建设打响了“曲江模式”的第一枪。他在建设了硕大的城市地标、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以往周边环境的建设、加快了房地产的开发、吸入了大量的资金,赚的是盆满钵满。 这其实不是曲江独创的模式,早在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的成功敲定到1873年全部建成就已经开创了这一吸金模式,带动的经济利润也成为房产界的神话。有了成功的先例再加上北广场的成功建设,看到了甜头的曲江当然会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造西安,政府也当然不会拒绝这笔资金的流入了。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一个接一个的大型项目接二连三的实施。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资本的投入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与动力。

这当然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但是问题就在于方式,揽入资金的同时若能带动其他利益的增长,例如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大众的审美、改善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当然就更加成功了。但别忘了我们是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的。它的速度早就超过了预期,当然会产生疏忽、产生失控、产生破坏。所以在某些项目上显现出弊病。所以问题就在于速度。就像(英)戈登·卡伦在其著名的《简明城镇景观设计》中提到的:“规划师,就像是胃液,无法将匆忙吞咽下的大块食物分解为情绪山的营养。我们也许能够做到许多我们的祖辈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我们无法比他们消化得更快。”所以我们的城市就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消化不良,更何况我们的规划师也不过都是些参考,关键的抉择还得看上级的指示。可是你也同样没办法把这台列车停下来,因为他已经启动了。就算停也会有这极大的惯性,更何况驱动它奔跑的动力-"利益"一直占据着上风。

1957年“大鸣放”,张奚若就批评了北京的城市建设规划,总结了十六个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未来。”虽然“既往”指的是历史,“未来”指的是西化。虽然看上去,西安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复兴但就前两句今来看今天西安的城市建设,却也是照样准确。再说说“历史”、历史怎么可能重新复制?我们现在只是在尽力这建造着伪造的历史景象,城市发展与其特殊性是分不开的,西安历史的特殊性就也成就了其发展路线必然是发展文化历史特色的经济路线。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陈丹青在其书中对如今大家看不惯的建设也这样写道:“全国上上下下成千上万的行政机构里那么多饭碗,岂能砸?这是巨大的现实。我常想,在着巨大的现实中,一小撮家伙在谈什么城市景观。文化记忆,多么奢侈、讨厌!多么脱离现实!今天的现实哪里轮得到什么建筑美学、建筑景观?......房地产开发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大支柱,而发展经济,是政府与跨国资本主义联手合作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记住:这是发展经济,这是讲政治,哪里是在讲什么建筑艺术。”他当然不是赞同这样的行政景观,但他也说自己不是在批评。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忠告,说说事实。

就西安城市景观设计现状来看,设计的理念与手法,还是应着重从如下几点进行加强的:

1、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景观设计

城市雨水的收集净化与再利用是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国内外出现了“城市雨洪公园”这一理念的城市景观绿地。它集城市湿地、城市公园、城市雨水排放储存与净化等功能与一身,因而能够十分有效地解决城市旱涝问题,并有效地解决地下水不断下降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湿地的产生又有助于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基于该理念的城市景观绿地尤其适用于西安这样一座资源性缺水城市。

2、绿道概念的引入

绿道建设不需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它具有低投入、快速见效的特点与建设低碳城市的理念相吻合,同时还能广泛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以英国为例,伦敦的环境品质依托城市、乡村相结合的花园城市模式,围绕城市建设环城绿带以及大量的城市绿色通道网络。如今的伦敦周边已经密布这种链式绿色开放空间将近300 余处,其面积约为伦敦市区的7 倍,伦敦也因此从原来的重污染城市成为环境宜人的花园城市。西安这座城市的周边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城市的南端便是物华天宝的秦岭,那里有着丰沛的水源、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且不乏国家珍稀野生动物。但至今西安未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使得在环终南山北麓形成一个以生态保护为主、旅游为辅的终南山北麓绿道系统。

3、 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应当“见缝插针式”,将这些场所的尺度多样化。

城市绿地的建设不应一味希求大面积的专有场地,在尺度上亦应当有其多样性,见缝插绿、见缝“布景”的手法应当服务于城市中各种尺度的人们公共活动场所,它们应当是城市总体绿地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城市建设的脚步不会停止,更不会因为一小撮人的叫嚣就停止。否则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早已改革了、房产模式也早已改革了。但现实就是现实。因为我们在谈论的同时又有多少不开眼的项目又在实施了,做事的人都不用说的,只是默默的做。而说的人只能等你有权时才能实施你能意志了。当然,我们希望的是这城建的脚步能够慢一些,谨慎一些,眼光长远一些,那样也许我们的城市便能更好的向未来跨进。

参考文献:

《北京》——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1999年6月23日。

[访谈] 北大教授景观设计专家俞孔坚痛陈"城市景观病"2004年11月30日 ——来源:济南日报。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9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东营、滨州、聊城、淮安、江宁区、镇江、无锡、常熟、张家港、苏州、昆山、周庄镇、江阴、华西村等14个城市和村镇,行程达3500公里,先后与滨州市建委、聊城市东昌府区委及区建设局、常熟市委及市建设局、昆山市委及市建设局的有关领导进行座谈,原创:听取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情况的介绍,实地察看了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于7月24日在江阴市召开了考察学习讨论会。

考察所到城市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城市在新世纪初所展示的现代化的都市气派、强大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网络、亮丽的住宅小区、发达的服务设施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考察中,对他们崭新的建设成就、超前的发展眼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深受启发和教益,进一步看到了我们在观念、机制、工作上的差距,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加坚定了高水平、大手笔建设现代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城市在城市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

一是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对城市地位、作用的认识深刻。所到城市把城市建设看作生产力,认为加大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投资回报,而且能够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常熟市把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桥头堡,下大力气把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财政收入4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4亿美元。

二是领导重视,思路明确,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一是强化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如滨州市、聊城市东昌府区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城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落实,做到组织到位、政策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二是高视野明确城市发展思路。如江宁区按照“立足江宁看江宁,站在南京看江宁,展望全国看江宁”的方针,提出了把江宁建成高科技花园城市、江苏最大的知识创新基地的宏伟目标,使城市建设进入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三是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昆山市抓住机遇,实现了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已成为既具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又洋溢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工商城市。

三是规划先行,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明确城市定位。如常熟市明确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繁荣的工业城市、开放型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的中等城市“五城”同创的城市定位。二是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在规划上舍得投入。如滨州市在新文化行政中心起步区详细规划编制中,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编制,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多次论证评审。三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实行“阳光规划”、“民主规划”。如江宁区在规划编制工作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规划方案评审,在建设现场公布规划方案,接受市民监督。

四是建造精品,突出特色,大力提升城市形象。所到城市特别是江苏省江宁、常熟、昆山、江阴等市区给人印象较深的有:一是加快了全方位、立体化、高标准的交通体系建设,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道路建设标准高,每个城市都有一条甚至几条高标准的景观大道。三是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化档次高,城内有公园和绿地精品工程。四是新区开发起点高,每个城市都在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的新城区,努力提升城市规模和品位。五是房地产开发规模大,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新颖、居住环境优雅、物业管理有序。六是城市有特色、有亮点,极具吸引力。如聊城市东昌府区做足做活“水”文章,全力创建“江北水城”。这些城市功能齐全、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社会繁荣,已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例10

2城市建筑外观色彩的研究

色彩是一种视觉元素,他可以直接影响人们对建筑物的直观感受。色彩对人心理上造成的影响超乎你自己的想象。在城市建筑中,应营造出一种舒适、温馨的整体感觉,而不是一味的灯红酒绿的嘈杂氛围。色彩设计应与建筑周围的整体环境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个性、突出。色彩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强调某样建筑,而是整体的和谐,尤其是在城市建筑中,色彩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心情。在初进入一个城市时,首先看到的便是一个城市的色彩,色彩可以塑造一个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文化是具有底蕴的,这些并不能让人一眼看到,而色彩则是传承底蕴的重要方式之一。关于色彩在塑造城市形象的问题上,西方国家的认识相对要早一些。在西方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特征。比如华盛顿灰白色的花岗石和湛蓝的天空形成了其晴朗的色调;波士顿暗红色的历史红砖也成为其建筑的主旋律。我国在建筑色彩的认识上相对较晚,不过现在对城市也有了基本的色调设计,不再是以往乱糟糟的形象,逐渐形成了自己我国独有的建筑风格。

3色彩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法

(1)点缀手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点缀物突出而强烈,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另外一种则是点缀物量多而不突出,起到一种绿叶配红花的作用,往往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2)遗留与更新法亦即在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创作,让两种效果进行对比,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文字与图案相结合。在建筑外加上文字和图案,这是现在比较大众的一种方式。多出现在广告上,这种形式除了有装饰效果之外,还可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亮点,让人耳目一新。

(4)重构法效果甚佳,指将多种风格的色彩进行重新组接,从而达到一种取长补短,互相辉映的效果,并非胡乱的堆砌,而是将不同风格的色彩进行有机的组合,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不过这种手法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主次分明,切记乱用一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