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8 17:45:11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1

她渐渐停住了脚步,我抬头一看,一本巨大的书册立在我面前。 “这是一本相册,它纪录了你们的发展,我的变化。”她边说着,边翻开这本厚重的相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汉代时期的相片:一位地方官员正在宣布对堂下老百姓所犯过错的惩罚,而这惩罚的方法竟然是种树!她看着我满脸不解的神情,仔细解释道:“在汉代,人类对环境的保护相当重视。汉代的皇帝不断勉励百姓多多植树。在一些区域,如果百姓犯了小过错,地方官员会将植树作为惩罚方法。”她指着第二张相片说:“这是唐代时期的,这上头的官员被荆条抽打是由于在他管辖的地区中,田地荒芜亩数高达总地区的十分之一,所以根据唐朝法律要受惩罚。”她指着第三张相片继续说:“这是宋代时期的,这个百姓被惩罚是因为他随意砍伐树木。还有,这第四张是······”

“这些都是记录了过去的照片”,我打断了她的介绍,好奇而迫切地追问:“现在的呢?有现在的照片吗?”她的神情顿时从怀念转变为悲伤,深深叹了口气,慢悠悠地翻开另一页,我定睛一看,内心也不禁沉重下来。那一页上贴满的相片,几乎都记录了人类对环境的恶行。肆意砍伐树木似乎是家常便饭,汽车尾部排放的黑烟已是屡见不鲜,电灯电视等也常常“全天服务”,乱丢垃圾仿佛也是得心应手······我看着现在与过去两种相片的鲜明对比,思索着自我的行为,一种想法油然而生。“我该怎么做?我能为环境做些什么?”我诚恳地看着她,她欣慰一笑,柔和地对我说:“孩子,如果你真有这份心,就把先从‘低碳生活’付诸行动开始做起吧。”她神情渐变凝重起来:“人类现在对环境的伤害都几乎与碳排放严重离不开。如果人类能时刻谨记‘低碳’, 真正减少碳排放,我想对保护环境会有很大的效果······”

“低碳生活······”我喃喃自语着。那些相片像电影回放似的回绕在我脑海中,过去人类的环境意识强烈,现在却显得薄弱,过去人类所做的都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现在却是在增加碳排放等等。或许,我真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例如,踏上“低碳”之路。

书籍,新闻,报纸,网络都是收集信息的可取之法,我通过形形的途径初步了解了碳排放严重的后果,而这些不良后果中全球气候变暖首当其冲。要想减少碳排放,就必须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把“低碳生活”既作为生活态度,又作为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如果我能从这三方面入手去实践它,那么地碳行列中,我也能算是一份子了。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2

土地的酸化、盐化、碱化造成人为沙漠化的危机就在你的身边。农地总面积因工业化、城镇化而日渐缩小;年轻农民大量出走转为当地或异地的工人(也衍生出了许多社会及家庭问题),土地失调、农村人口老化、少子化,快乐指数下降。亚洲的日本、南韩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历过、并付出了代价,现在应从反省中修正其发展路径,恢复土壤的生机。

纵观欧美近年来的绿色环保新景象,不少都市的退休人员(Early retired people)走向都会农村Urban Farming (Horticulture);绿色有机无毒健康食品风行;LOHAS(乐活)族群增加。他们不但注意品牌,也注意环保标志,认定某些公平交易商标、有机认证、碳足迹标志(如食品……),消费者与生产者皆以之为师。从而双向推出一种“大众”农家乐生活形态,我以为在此背景下,中华现代耕读社会可以相应倡导。近年来在中国台湾的台东、宜兰、花莲地区已显现雏形。

中国大陆近年来也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释放出农村的购买力。比如河北廊坊安次于堤村,2008~2010年,全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将大量都市化、城镇化的厨余转成园艺(果蔬花卉、植栽)用有机肥。科研显示:任何酸化、碱化的土壤改质至少需三年以上才能符合有机栽培认证条件,而善用厨余垃圾易达成自给自足的当地化有机社会。

在城市,工厂土地有机绿化,也可以利用厂区楼顶(Green roofs),如一家东莞台商企业在厂房顶楼有约8000m2的有机园艺栽培,不仅有蔬果吃,也能达到调剂员工身心健康之效果。

都会大楼绿化,是新的Re-Forest,我的建议是将在都会区当下可得的厨余快速转为有机肥(微生物法),绿化大楼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能节能、减碳、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同时扩大了立体化土地绿化可耕种的(园艺)面积。因此拉近都会农夫与农村农夫的情谊交流,将过剩有机厨余(Kitchen Waste Stream)分段当地处理,转成肥料,也可发电。

这样,土壤得以改质、善用,就是积极的国土安全与粮食安全的保证。都会区近郊农场的扩散与农村城镇化的重迭,达到零废弃物与大气中减碳的目标,已被证明增加了土壤碳含量。再加上用农机补偿人力的不足,使乡耕更加有效率。

让生物碳创造肥沃的土壤

低碳经济时代微生物农业与土地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土壤碳含量多寡。土壤在地球碳循环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载体(宿主)角色,比地球上所有植物储藏碳高达4又1/2倍,碳在土壤中植物根茎中穿透又能腐化有机体如落叶、树枝。有些碳很快循环返回大气,但大量的碳留在土壤,借助徽菌(Fungus)、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蕈类)协力促进有机体分解(Decomposition),通过这种渠道,使碳转换成土壤的一部分。

当今诺贝尔经济学家首次女性得奖人Dr. 欧斯壮 (Dr. Elinor Ostrom)致力于气候变迁下之绿色经济发展,她认为不能全靠各国中央政府来领导,而是要由各省、市、县、乡、镇、村及各个国民来共同参与及危机处理,这样分进合击才能达到各国节能减碳目标,力挽地球不断发热的劫数。

澳洲气候学专家Tim Flannery针对全球“生物碳”(Bio Char)农业发展策略指出:“生物(活性)碳可能是对人类未来环境单一最重要的起步。”美国康奈尔大学土壤科学家Johanners Lehmann C(李蒙教授)也说生物(活性)碳周期(Cycle)的循环比植物性快速光合作用要慢,反而有效地把大气二氧化碳储藏在大地。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3

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应对的商讨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伊始,历经《哥本哈根协定》草拟、《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签署等国际商讨协作活动。国际上主要关注内容为限定参与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碳排放权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市场实践活动。广义的碳金融市场主要包括绿色金融服务和聚焦降低温室其他排放的其他投融资项目。在全球经济体实践过程中,碳金融市场又可划分出三类参与主体:满足碳排放配额/减排限制而购买排放量的交易型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而出现的投机型金融;服务于碳排放、低碳项目等的定价评级、保险咨询等中介型金融。我国碳金融市场随着国家“双碳”政策推行获得了加速发展,已建立各省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规模化绿色信贷投放,并推出绿色债券、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碳金融市场作为新兴领域,存在自身定价波动性高、市场联动不成熟、易受到欧元汇率等国际因素影响的特点,需要国家监管机构和相关参与主体进一步研究适应。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概述

国际上碳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迅速,根据机构统计,2021年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600亿美元。市场交易机制自《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基础三类(国际排放贸易-IET、清洁发展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已发展成为涵盖整条碳排放产业链的多领域交易形式。在欧美、东亚等地区已建成诸如欧盟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韩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交易所和交易平台。市场参与主体方面,主要包括负责低碳项目开发、专项资金供给和技术研发咨询的供给者,撮合交易的交易商、金融机构和工业企业等媒介方,计划内限额排放与计划外自愿购买排放量的最终使用者以及国际合作组织和行业自律组织等监管者。市场交易产品方面,主要可分为碳排放权原生产品和附属衍生产品两大类,具体包括碳排放配额交易远期、期权、绿色基金、绿色债券、交付保证、套利工具等。

(三)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与政策引领

我国作为全球碳排放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1年,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并陆续建立了重点城市试点市场。2021年6月,全国性碳交易中心正式在上海设立,其登记中心设于武汉,并于同年7月正式开市运行。截至2021年12月,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76亿元。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效推动形成“双碳‘1+N’”政策体系具有坚实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导,一方面要将低碳发展概念融入顶层设计,统筹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推进社会经济模式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表明,碳金融对经济产业的绿色转型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包括清洁机制发展项目推动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绿色信贷投入与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正向促进、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对金融机构经营提效的耦合机制等方面。此外,碳金融政策离不开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具体产品服务,这当中又以绿色信贷为主。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18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作为国有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单行实现绿色融资规模2.48万亿元,领先国内同业。作为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商业银行既承接低碳发展的资金需求,又承担社会居民的财富管理责任。提升两者之间的关联效率不仅符合金融机构自身发展需求,更是落实国家双碳政策,实现社会经济有序持续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金融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中的参与方式

(一)财富管理业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自改革开放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现阶段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全球财富管理实践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机构预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近年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2025年整体体量将达到25~50万亿美元规模。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我国适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和引导政策,包括资管新规产品净值化、绿色金融、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数字经济融入实体产业等指导性战略。面对市场蓝海和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竞相开启自身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之路,着重强调业务高质量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耦合。其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位参与方,正从传统的资金融通媒介逐步发展为承接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综合化客户服务平台。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循环和居民财富管理中的主要节点,最终目标是打造开放创新的低碳绿色循环生态,实现财富高效管理与绿色持续发展的多点触联。现代金融机构的经营态势受到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等科技进步的影响,叠加全球疫情冲击、地区动荡等宏观因素影响,已呈现出智能化、线上化、生态化等发展趋势。如何将财富管理业务的包容性与低碳发展的迫切性相结合,成为金融机构助力“双碳”目标,创新绿色金融的破局关键。

(二)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实践

商业银行作为与企业信贷关系最为直接的金融机构,负有天然的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绿色发展的责任。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高净值人群中企业家客户占比超过70%。商业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服务框架下,不断强化内部对私对公业务协同,以私促公,以公联私,推动银行集团内“平台优势”与企业家客户“规模经济”不断融合。以兴业银行为例,在经营中强调“绿色银行”“投资银行”“财富银行”三者有机统一,通过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居民收入增加,实现银行业务和社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引导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方面,金融机构自身的产品服务创新亦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相较于欧美成熟同业呈现出种类单一、市场参与者不完善的特点,主流的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信贷、绿色概念债券和低碳项目投资,尚未出现成体系的间接融资模式和衍生产品交易平台。针对以上问题,央行《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系列指导文章,着重强调建立绿色金融运行标准,加快绿色产品创新,发展多样化碳金融实践工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等商业银行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特点先后推出“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碳账本金融服务”“双碳云签约合作”等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整合资产资金端支持与客户产品端创新,成熟金融机构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责任承担得以全面展现。坚持以低碳发展、绿色金融缓解环境问题,引导社会财富合理配置,实现机构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麦肯锡等咨询机构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融机构在大力拓展绿色金融服务的同时,深化同业协作和异业互补,注重消费者体验和权益保护,构建ESG投资策略体系并树立ESG决策理念,能够对关联公司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各行业的绿色发展进程。恒生银行通过先行打造银行绿色运营标准、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实体、联动社区开展环境保护项目的三重ESG实践活动,为金融同业提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范本。

三、工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助力碳市场应用

(一)财富管理客户端:持续推动绿色产品创新,优化客户资产配置

工商银行将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充分融入财富管理业务和产品创新,坚持责任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前瞻性布局绿色发展主题产品,积极挖掘碳市场领域投资机遇,获得市场充分认可。一是持续开展绿色产品创新。公募基金方面,工商银行坚持将可持续、绿色环保作为投资方向,绿色主题基金产品规模持续增长,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回报。积极布局绿色发展主题产品,先后成功发行工银新材料新能源基金、工银生态环境基金、工银新能源汽车基金等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股票型投资基金,以及中证180ESG ETF产品,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长期稳定收益。理财产品方面,探索挖掘碳市场领域投资机遇,充分发挥理财资金直投直拓的优势特点,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更多资金服务绿色发展,打造具有工银理财特色的“绿色方案”。通过债券、权益、非标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力,投资各类绿色资产,覆盖风力发电、光伏设备、新能源电池、绿色交通、低碳转型、生态环保、农林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众多绿色金融相关子行业和细分领域。二是推进绿色产品配置。私人银行是工商银行大财富管理业务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深化绿色金融服务重要阵地。私人银行持续强化与工银理财联动,专属发行了业内首只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以碳中和多资产指数作为业绩基准开展投资,主要投向以绿色债券和符合绿色金融主题方向的权益类资产,吸引高净值客户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彰显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落实低碳转型、绿色金融投资的决心。在配置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工作方针及政策,优先投资绩优新能源、环保、低碳等主题明星公募基金或ETF,通过量化策略开展组合管理,在帮助客户把握绿色投资长期机会的同时,更满足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对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贡献的高层次需求,助力私银客户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弘扬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4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势在必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惨剧。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

“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低碳:是生活方式,更是生活态度“如果你乘飞机旅行XX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进入阅读:“低碳”之风席卷中国低碳生活=“勤、俭”

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详细“高碳生活”陋习害人害己生活中的陋习在不自觉地增加着地球的负担。宾馆内,有人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冬天室内温度则高得让人流汗,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来没有双面用过,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

社会的发展,将人类推进到了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折的时期。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环保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世界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窗体顶端

低碳生活-措施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

低碳生活是低碳环保经济的社会基础,低碳环保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环保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迈向生态文明的又一重大进步。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5

下面主要从教师与学生对低碳校园的认识、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如下。(1)低碳校园认识方面。从调查结果(图1、图2)可以看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碳校园构建的认识方面,学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在“从未听说”这一比例中,老师占到了总数的23.81%,而学生则占其统计总数中的12.97%,有48.11%的同学了解低碳校园的含义和内容,也超出了老师的47.62%这一比例。(2)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从统计分析结果(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低碳校园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学生都应该关注,这一比重占其总数的88.11%,而认为和自身无关的仅仅为2.16%。这说明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于低碳校园建设重视较高,也表明绝大数大学生至少对于低碳生活的意愿还是较高的。由此可见,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可行的。(3)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由图4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被访问者中,有79.50%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其他”这一选项,并有64.90%的同学认为仅仅依靠大学生是无法构建低碳校园的。这表明在培养建设低碳校园意识的阻力中,学校等外在因素并不是主导原因,生活习惯在培养低碳意识中也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大学生可能存在着构建低碳校园的愿景较高,但却意识淡薄,更多的大学生可能会希望通过学校自身或社会上的力量来构建低碳校园。

2、低碳校园行动

下面主要从网购情况、大学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大学中纸张的使用情况、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校园低碳建设分析。(1)网购情况。网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购物方式,网购具有高效与节能的好处,网上价格透明,高效便捷,在实现无纸化购物的同时,碳的排放与消耗几乎为零,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从图5、图6可以看出,在网购方面,老师并不是主力军,但是每月几乎都会网购,且网购次数为1—2次居多,占半数以上;在学生中,平均每月不从事网购的比例为39.67%,且每月网购次数为1—2次的比例为45.11%,所占的比重最高,而每月平均网购3次以上则占很小一部分。(2)大学多媒体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学在构建低碳校园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从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来看,其利用的效率较高,大部分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在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方面,通过调研可知,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不存在无多媒体教学的情况,说明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较好。(3)纸张使用情况。造纸的主要原料为木材,每5000张A4纸就等于1立方米木材,我们每造一吨纸就要砍伐大约14棵树,还要消耗300千克化工原料。节约纸张就是低碳环保、低碳校园生活。因此,在纸张使用上,需要考量师生们的用纸情况。在纸张使用方面,可以细分为纸张打印情况、废用纸张的处理方式、课本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第一,纸张打印情况。在纸张的使用上,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图8、图9)可知,老师更倾向于使用双面打印,比率达到了66.67%,远超半数,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单面打印,单面打印与双面打印的比例也比较接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单面打印可能是由于在打印上单面与双面打印的价格相差不大,很多同学认为单面打印之后的纸张还可以当做演草纸,否则直接用完扔掉会更加浪费;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通过单面打印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有些老师和同学则认为双面打印这种物尽其用的方式更好,而且双面打印看起来更加方便。从打印社的角度来看,其默认的打印方式也为单面打印,这样也会赚取更多的利润。第二,废用纸张处理方式。如图10所示,在废用纸张的处理上,更多的同学倾向于将废用纸张保留着并且不去理会,所占比例为33.51%,没有对废用纸张作出一个良好的使用规划;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将废用纸张直接丢弃而不理会。而最佳的低碳方式,就是将废用纸张交给回收人员进行回收,这部分学生只占总数的22.16%。第三,课本的使用情况。如图11所示,在课本的使用方面,有占总数45.4%的同学倾向于将课本借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所占的比重最高,做到了课本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也有占总数比例40.50%的同学会将使用过的课本卖给回收站,这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方式。在出售二手课本的同学中,大多为即将面临毕业的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第四,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在校园生活中,约有75.7%的同学会注意在离开教室时关灯,也会有极少部分同学从来不会注意,在自习室的利用情况上,大多数的教室都会空出很多座位。

二、建设低碳校园的策略

1、营造低碳校园环境

建设低碳校园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低碳进校园”公益活动计划得到来自文化界、演艺界的支持和推动,举办“低碳”艺术表演团进驻校园公益演出,为校园带来原创环保舞台剧等节目,演出和环保信息地完美结合,可以深刻触动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宣传栏等宣传手段进行低碳理念的传播,宣传青海省及青海高校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强调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关心资源节约,身体力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让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使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广大师生期待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低碳生活倡议书,举行低碳生活学术报告会,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班会、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以及评选“校园低碳先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生活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教育和引导师生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每个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师生自觉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2、倡导低碳的校园“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主力军,要通过对其进行低碳生活观念教育,促使其自觉参与低碳行动。可以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低碳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引导学生把低碳生活理念变为具体行为。学生掌握的低碳知识再多,如果没有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没有真正把低碳生活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那么低碳生活仍然离他们很远。因此,可以从师生的衣食住行方面进行低碳校园建设。在“衣”方面:倡导旧衣赠与他人,在通过对青海高校的问卷调查可知,4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内有良好的捐赠渠道来进行旧物捐赠。此外,还应提倡军训服装循环利用,应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频繁购买衣物。在“食”方面: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按量购饭制,杜绝浪费、自备水壶和少喝饮料等行为习惯。在“住”方面:倡导随手关灯、充电适度、宿舍少装饰、随身携带购物袋和少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习惯。在“行”方面: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就近游玩和远行选择火车等行为习惯。尽量避免多余的出行。低碳校园建设有时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简单可行。只要从这些细微处抓起、做起,“低碳”一词在高校校园里就会成为一种使命、一种习惯、一种潮流。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将节电、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理念融入改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和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中,应坚持“更新、可还原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推广使用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校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将校园建成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试点区和示范区;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内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中,对道路修建与水、电、气、网等管线改造实施统一规划和并网管理;在校园绿化环境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引进本地植物种,增加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确保一定数量的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以保障校园内的碳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6

在社区居民心中,钮安龙是个十足的发明家。他曾经把亲朋好友家里废弃的手机收集到一起,当作临时电源,给小型电灯供电。他的这项小发明在停电时能派上大用场,虽然光不太强,但用作临时光源非常方便。在日常生活中,钮安龙发现很多家庭使用家电之后习惯关闭家电的开关,而对于插在插座里的插头却视而不见,以为家电关了之后就不再耗电。事实上,很多家电在关闭开关的状态下仍然会耗电,而且长年积累能耗惊人。钮安龙经过认真测算得出关闭开关却插着插头的待机状态下,常用家电的待机能耗加起来一天要消耗大约3度电。有两台电脑或两台电视的家庭,家电待机每天流失的电量在4度左右。按每度电0.5元钱计算,每天浪费电费2元左右,一年下来就是700多元。针对家用电器关机后插座依然带电的问题,钮安龙研究制作出了“双向断电”插座,还因此获得了沈阳市低碳达人奖。

钮安龙特意向记者演示了“双向断电”插座的用法。从外表看,“双向断电”插座和别的插座似乎没啥两样,可里面却另有玄机。原来,钮安龙将插座里原有的单向断电开关改成了双向断电开关。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只要插座一断电,上面插着的电器肯定会彻底断电,避免了电能的浪费。

低碳节能党支部共有8名党员,他们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烧水用电和用煤气哪个更划算、水箱里的水怎么用才不会浪费等是党员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每次学习后,党员都会来到社区大院开展低碳节能宣传活动,向居民发放《沈阳市低碳生活行动手册》、《低碳生活指南》等材料。每次社区搞大型活动,低碳节能党支部都会向参加者赠送由钮安龙制作的“小夜灯”,“小夜灯”虽然不起眼,但是能够连续点亮63天只耗1度电,尤其在夜里当照明灯使用,方便老年人起夜。目前,低碳节能党支部已经向社区居民赠送了200多个“小夜灯”,这些“小夜灯”全部由钮安龙自费购买材料,亲手制作。记者问钮安龙制作1个“小夜灯”需要用多长时间,钮安龙回答说:“以前手脚利落时大约需1个小时,现在年纪大了,得2个多小时才能做完1个。不过我还会坚持做下去,继续以实际行动为低碳节能做点贡献。”

在钮安龙的带动下,低碳节能党支部的党员纷纷行动起来,争取成为低碳节能达人。党员王世福义务为社区居民修理家电,设计制作节能电路,主动维修社区警务室的监控器。党员张世茂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居民义务裱画。书画作品经他装裱后都提升了档次,有了这位免费的装裱大师,社区里的书法、绘画艺术氛围非常浓厚……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7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气候变化逐步成为中欧双方的重要议题。中欧双方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入的过程。

中欧领导人峰会是中欧气候与能源合作最重要的官方领域。目前已经举办了13次。从历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看,明确涉及环境议题始于第5次会晤,而气候变化问题则从第5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开始,并出现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第12次中欧领导人峰会2009年11月30日在中国南京举行。双方会晤后签署了《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发表了联合声明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重大挑战性问题之一,需要双方共同合作加以应对,进一步协调双方立场,以务实的态度落实已经签署的《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强化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加强清洁能源领域中零排放项目,提升双方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方面的伙伴关系,具体合作项目可涉及可再生能源、能效、气候友好技术的联合开发、示范与转让、可持续城市发展、能力建设和区域合作,以促进双方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提升双方在气候和能源方面合作的层次和质量,为双方在新时期和全球经济低迷状态下向低碳经济过渡实现经济可持续和经济尽快复苏提供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双方已经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并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清洁、可持续能源的利用和全球能源安全,可再生资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和能源效率等领域的具体合作,如通过开展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务实合作,双方已经在中国和欧盟成员国境内,开发和示范了一系列先进的近零排放发电技术,为双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欧气候变化部长级合作机制。2010年4月29日,中欧气候变化部长级磋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委员康妮・赫泽高出席了会议,会议发表了中欧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联合声明,形成了中欧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合作部长级定期对话与合作机制,以加深相互理解、加强协调、推进务实合作。联合声明提出了“中欧科技合作”与“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两大双边合作计划。前者为一项综合性的科技计划,旨在促使中欧双方2005年签署的关于交通运输与能源战略的《谅解备忘录》,其中包括洁煤战略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后者则具体关注双方在低碳技术,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效率以及包括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在内的近零排放/洁煤技术等方面的合作问题。

欧洲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于世博会期间访华,商谈中欧双方能源合作事宜。世博会开幕前一天,发起于《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签署于第十一次中欧峰会)的中欧能源中心在北京成立,与欧洲在上海的新能源中心遥相呼应。“中欧能源中心”于2010年4月30日在清华大学中意环境节能楼举行了启动仪式。该项目对中欧双方参与清洁能源合作的机构进行了招标,并投入资金规模达1240万欧元,执行期限为5年。“中欧能源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欧长期性清洁能源合作平台的建立,是欧洲委员会与中国国家能源局长期合作的成果之一,可以为中国的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提供帮助。

中国-欧盟清洁发展机制促进项目是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滚动工作计划合作项目之一,该项目是迄今为止欧盟在中国资助的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能力建设相关项目,总资助额达230万欧元。项目为期3年,于2007年2月启动,至2010年1月前结束。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能力建设、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等为中国CDM健康发展提供直接的帮助。 表1为2010年中国CDM批准项目估计年减排量。欧盟作为中国CDM机制中最大的供应者,为中欧在气候与碳减排合作方面提供了许多务实合作,中国通过CDM机制获得了大量的低碳资金和先进技术项目,达到了碳减排目标,为实现“十二五”规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的约束性指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0年,中国在联合国注册的CDM合作项目达到2300多项,这些项目预期的年减排量为 5.22亿吨碳当量(tCO2e),在中国所批准的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估计减排量占54.70%,节能和提高能效估计减排量占总减排量的15.86%,两项合计减排量达3.69亿吨碳当量,占总减排量的70.56%。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CDM机制项目数支持最多的国家,CDM机制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在节能和能源效率方面获得提升,为中国企业参与CDM项目获得技术和资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中国的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收益和经验,当然,CDM机制的实施也为欧盟企业获得了许多碳减排量,减少了欧盟内部减排需负担的更大代价,这些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

二、中欧气候与能源合作的障碍

(一)中欧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方面的分歧

因中欧双方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双方在能源消费方面和掌握的低碳友好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并且由于中国还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还会持续增加。而欧盟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对传统能源的消耗量处于下降阶段,为此,双方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技术转让的政策、态度和出发点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欧盟在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进入新世纪之后,又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欧盟已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友好技术占领了许多新能源市场,并且还希望在未来的世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市场中,获取低碳经济机会和经济利益,发展欧盟经济,尽快摆脱欧债危机的阴影。

中国在低碳经济方面和欧盟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希望通过中欧合作获得欧盟在气候领域和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认为,欧盟作为历史上的碳排放大国,应该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对中国进行援助。但欧盟认为,市场经济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资金充裕,欧盟许多国家则处于债务危机中,资金极度短缺,欧盟只能通过市场途径对中国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也希望中国能帮助欧盟摆脱债务危机。另外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如果欧盟对中国无偿转让先进的低碳友好技术,会影响欧盟企业的利益。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总理就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做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快转让气候友好技术,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同样在那次会议中,大会主席、丹麦气候和能源大臣赫泽高就公开指出,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发达国家应当对目前的全球变暖问题承担主要责任。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建立相应机制,落实发达国家应承担的相应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二)中欧在碳排放量减排方面的分歧

欧盟2006年10月以来发表的对华政策文件比以往更加强调中方的“责任”。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对中国的期望和压力也不断增大。在碳排放量方面,中欧都是全球主要的排放力量。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统计,2004年以前,欧州的碳排放量一直高于中国,此后,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欧洲。图1反映了中国和欧洲从1980年到2008年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欧洲的碳排放量基本上维持在40多亿吨,变化幅度不大。中国的碳排放量则一直上升较快,1980年仅为14.6亿吨,2008年则上升到65.3亿吨。中欧双方在碳排放量方面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待中国碳减排是应在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方面实施。

欧盟一直积极推行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碳排放量上升不大,甚至还有所下降。因此欧盟在许多场合要求中国实行温室气体总量(即绝对量)减排。欧盟认为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且碳排放量的增长较快。如果中国不参加减排,欧盟的减排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会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国则认为,历史上欧盟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而没有承担国际减排责任,而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尚不足欧盟人均值的1 /2,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欧盟应率先减排,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帮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解决13亿人的温饱问题,应保障中国基本生存权利,区分中国生存排放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

(三)中欧在征收碳关税方面的分歧

碳关税(碳调节税)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内实施碳税的边境税收调节措施。西方发达国家认为,作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碳关税。如果只在国内实施碳税政策,会使国内许多生产企业增加生产成本,陷入生产经营困境。一方面由于实施碳税会削弱本国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国外没有实施碳税的国家的产品大量进口替代,结果是虽然减少了国内的碳排放量,却增加其他地区的碳排放量,使碳税的实施效果减弱;另一方面可能引起国内生产企业不满,并将企业转移到没有实施碳税的国家,影响本国的就业和产业安全。

为此,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碳税政策方面一直很慎重,他们觉得实施碳税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碳排放和保护环境,但碳税的实施要达到不能损害本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就业前景的努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不实施碳税国家的能源密集型食品征收碳边境调节税收。即对进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按照国内碳税率征收碳关税,对出口产品减免国内碳税以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碳关税概念最早在法国提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快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推广,但由于碳税的技术困难,目前真正实施的国家并不多。

在讨论征收碳关税时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占领国际气候问题的道德制高点,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施加压力,不断强调: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是希望积极减排温室气体,发展中国家不仅搭便车,还可能因此获得比较优势,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其次,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实施碳税,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这会抵消西方发达国家作出的减排努力,产生碳泄漏(指一个国家减少碳排放而被其他国家的排放增加所抵消的行为);再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达成新的国际气候协议,以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安排,碳关税只是谈判失败的备用方案,是无奈之举。因此,发达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极具蛊惑性,使本该同情的发展中国家因不征收碳税而受到谴责,本该谴责的发达国家却因碳税问题被同情,增加了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压力。碳关税这种举措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有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的保护措施只是对某一领域产品的打击,而碳关税则是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全面冲击。

碳关税中的竞争力问题也是发达国家为了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借口。当前,发达国家失业率高居不下,很难走出危机后的经济低谷,这时发达国家就想极力维护其国内一些已经处于弱势地位的夕阳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为其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和为经济尽快复苏提供基础。于是将碳关税影响国内竞争力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问题挂钩,实际上是想通过征收碳关税为逐渐衰落的产业和企业的减排买单。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发达国家依照进口产品的碳含量征收碳关税,将会对其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如对中低收入国家征收碳关税,其出口额和实际收入会分别下降8%和2.4%。事实上,按照现有的检测手段并不能完全准确衡量每种产品的碳含量,要征收碳关税在技术上很难实施,只能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中国作为碳排放量最多的和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果欧盟国家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无疑非常严重,中国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三、中欧气候与能源合作的展望

尽管中欧双方在气候与能源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但中欧双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变暖作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已经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威胁。通过中欧领导人峰会和部长级会议,双方已经开始开展一系列紧密的对话与务实合作,在低碳经济领域也启动了一些具体项目,如双方合作在中欧开展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这些有助于促进双方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尽快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基础,为欧盟尽快摆脱债务危机,实现经济复苏提供机遇。因此,只有中欧双方建立持久互信的合作关系,从双边关系的大局出发,在气候与能源合作中,求大同存小异,推动气候友好关键技术的转移和应用,这样双方的合作才会更长久、更深入,并能为全球低碳战略转型提供榜样。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涉及各国经济利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是国际气候合作的基石,它凝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作为《公约》的缔约方,中欧双方应在《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下进行富有成效的气候与能源合作。虽然中欧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双方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具有共同的责任。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欧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中欧已互为对方的最主要贸易伙伴。双方都需要降低对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开发核能、风能、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从而保证各自的碳减排量和能源安全。

欧洲商务部曾推测,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到2020 年将达5550 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这对欧盟吸引力巨大。目前,欧盟的碳排放交易规模全球最大,欧洲清洁能源技术和科研开发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早在2003 年欧盟就确立了排放交易系统(ETS),而中国需要在能效提高等领域引进许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中欧双方在低碳新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很大的合作空间。2007年中欧已经启动了清洁能源项目,并于2010年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了中欧能源中心,这些都为中欧气候与能源将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欧之间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强有力的双边合作有助于双边关系的稳固和国际气候协议的达成;通过双方合作,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表率作用,可以促成国际经济的重大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也可以为两国的经济在新时期走向繁荣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刚,京都议定书与国际气候合作,[M],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8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因此全人类都应树立低碳生活意识。

我认为学校应该实施低碳绿色环保教育。其关键词是“低碳”,主旨是绿色环保。低碳绿色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全社会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

低碳教育注重人性化管理。类似于“原生态唱法”,这种唱法返璞归真、自由流畅,是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歌唱,不是为了比赛而歌唱,是一种表达的情不自禁,因而是一种快乐的内心体验。低碳教育倡导的就是人性化管理,其过程必须“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享受快乐,自主的成长和受到别人的尊敬”。教师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彻底实行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现代教育要求把空间交给学生去独立自主的学习);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儿童的功课表排满……。其本质就是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生长中感悟、体验、发展、创新。

低碳教育是纯天然的绿色环保教育。给你一杯水,你可以把它调成多味酱,苦咖啡,甜果汁,也可以把它调成苦药、毒酒。学生就是一杯纯净水,教师就是那个调理师,学生是否成人成才关键就看教师的引导疏通。教师要有效地保护孩子最原始的纯真、善良的本性,引导孩子明辨是非,从善如流。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自觉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例如金钱物欲色情等。

低碳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低碳教育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学生的饮食上及各种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树立起“低碳饮食、低碳交友、低碳游戏”等观念。用事实及理论说明“食品不如食物,饮品不如白开水,电动玩具不如自制玩具,上网聊天不如与同伴亲自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同伴间的友谊,还可以避免网瘾网恋等恶习,又维护了社会环境。学校要俨然形成一种低碳环保的氛围,教学生做一个优秀的低碳宣传员。

低碳教育应体现低时高效。低碳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教学中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力争用最少的能源释放出最大的能量,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反对应试教育的师生超负荷劳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绿色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英国的低碳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低碳意识和科学的低碳生活价值理念,而且还要求教师将这些理念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对低碳生活零散、机械、静态的认识转变成较为全面、深刻、动态的认知,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主席格雷?汉姆指出,低碳教育在每个课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伦理观、爱护环境的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一种低碳教育的良好氛围。

低碳教育虽然不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要积极倡导建立和谐高效的教育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排斥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度损耗性关切,从而促使个性化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健全学习方法、强化考试能力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业负担,减少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担忧,达到使聋哑学生学习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双赢的一种教育发展形态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9

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以去碳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而为全球科学家和社会各界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和合作空间,催生基础研究领域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孕育一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带来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乃至新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纵观世界历史,每次能源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引发的,由发明某种动力机械带动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引发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以煤炭大规模开发为特征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内燃机的诞生促发以石油开发利用为代表的第二次能源革命。而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不仅要替代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电、氢及其载体(如氨)可能成为新的能源组成,构成全新的能源体系。无论是能源生产端低碳化,还是能源消费端提效,都离不开技术进步以及创新的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将成为世界各国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竞技场”。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材料、制造工艺和能源等方面的技术更新迭代,也要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挖潜提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化石能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用得最多的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等化石能源。2020年,我国能源活动中,化石能源活动占56.8%,排放的碳占比很大。因此,为了减少化石能源碳排放,我国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大量研发、创新和应用。例如,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大户中,碳排放量主要与生产技术工艺相关。实现工艺流程低碳再造是碳减排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我国为了推动化石能源向高值、高效和清洁转化发展,在碳基分子转变为化学品和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部依托重点研究计划,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研究,未来还将启动“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项目,启动了“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能源技术革命推进能源革命。

双碳生活的心得体会例10

2014年5月15日,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会见了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部长雷戈里・巴克一行,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在低碳经济领域合作,积极在东莞搭建低碳产业园。

2014年6月5日,时任东莞市长袁宝成会见英国国会下议院能源及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蒂姆-叶奥,双方就推进东莞与英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取得共识,将继续推进东莞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合作。

2014年8月20日,时任东莞市长袁宝成会见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摩根,双方就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等领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东莞市政府和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签订《东莞市政府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交流合作备忘录》,明确在东莞建立中英低碳产业园。

2015年6月1日,市水投集团与英国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将围绕着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建设,就低碳环保类项目开展合作。

2015年7月10日,东莞中英低碳环保产业示范区揭牌成立。

项目概况

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分别就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建设事项与英方签订了相关协议和备忘录,具体由东莞市政府负责项目落实,由东莞水投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项目以“一园多区”,即主园区+若干专业园区的模式建设,主旨搭建中英双方合作沟通桥梁,引导引进国际低碳、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教育、科研、服务等研发机构和企业,以加快实现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产业体系。该项目的整体推进肩负着东莞产业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和责任,项目现阶段进展情况如下:

一、主园区。位于东莞市东城区西北部,属东莞市中心区范围,占地面积约1234亩,规划包括总部办公、教育培训、会议展示、技术研发、中试基地、企业孵化等功能区,并兼顾综合服务、生活配套、生态公园等配套板块。

二、示范区。于2015年7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位于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园,占地约15000平方米,区内拥有独立式办公楼12栋,总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

项目运营

为加快示范园区运营管理团队建设,并为主园区运营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市水投集团与中信环境、广东中天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东莞华澈低碳环保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产业园运营管理公司,全面负责园区运营管理、企业服务和投资孵化等工作。

企业引进

目前,示范园区已与多家企业及机构达成入园意向,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业龙头类,如中心环境、五角场集团、纳川股份、万润新能源等;二是服务及科研类,如中环联合认证、水谷一号基金、启迪之星、国家律师联盟(ILF)、东莞市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绿色包装研究院等;三是国际交流合作类,如中英(广东)CCUS中心、美国环保协会(EDF)、加拿大东莞(美洲)总商会、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等。

运营思路

对于中英产业园的近期发展,我们主要着重于服务能力的建设和提升,核心在于打造“基金+基地+产业互联网”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以产业的资本支持、产业的实体承载、产业的协同互动等措施,实现产业园品牌服务的社会输出,最终形成低碳环保产业的生态圈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