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8 16:59:44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1

一、医院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案距离医院总目标较远

在设计绩效考核方案时要注意与医院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性,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医院在制订绩效考核方案的时候,各个科室制订出来的绩效考核方案往往与医院总目标距离较远,直接后果就是医院无法将总目标有效落实到各个科室中,最终演变成医院领导层的自身目标。

(二)绩效考核指标与医院的发展需求无法相互满足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迫于竞争和生存的压力,医院短期内不得不追求经济效益,在对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衡量的时候,偏重财务指标,其他很多重要的非财务指标都被忽略了,继而影响到医院各个阶层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降低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影响了医患关系,人民群众心中医院所处的地位也有所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关系会变得更加突出和激烈。

(三)考核要求标准不够规范

目前,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只有临床科室的绩效考核设置了相对严格的标准,其他科室则较宽松,且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这对于临床科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使其丧失工作热情;还有一些科室,会设置较低的绩效考核指标,这些科室的员工就会较容易地拿到奖金,进一步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四)绩效考核管理不够严密

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复杂且系统性较强,涉及众多人力和物力资源,如果管理不够规范有效,势必会影响绩效考核指标的效果以及真实性。医院领导在这方面不但要发挥榜样作用,更要细化考核细则,在对员工的绩效情况进行考核的时候务必要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二、医院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卫生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的会计成本核算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与现代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会计成本制度所计算的资本损失,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和基础的,对于复杂程度比较高的会计成本概预算来说在核算技能基础方面有待提升;而且医院具有很多科室,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既纷杂又繁琐,如果会计核算工作没能充分地发挥应用的作用,医院就很难去为每个员工进行有效的收益分摊。而绩效考核是目前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没有完善成熟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绩效考核管理也会存在较多问题,绩效考核指标也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真实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医院发展来说绩效考核以及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所发挥的作用

(一)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如今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保证员工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并且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使医院具有更强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发展进步的市场经济增加了医疗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了风险,所以医院必须在保证成本开支方面的核算工作切实有效。从长远目标来说,医院想要更好地发展还是要从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通过绩效考核来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推动,使其更加有效地运行,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

(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在绩效考核实施的过程中积极推行医院成本核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重新组合医院现有医疗资源,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不仅可以保证医院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可以保证医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医疗配制进行优化。在会计成本中运用绩效考核来核算成本,可以将医院的内部隐性价值完全发挥出来,公开医疗成本的同时节约成本,使工作效率和效果都得到提升。

四、强化医院绩效考核以及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绩效考核及成本核算的目的

对于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明白绩效考核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并且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在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绩效成本核算,且考核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综合指标考核。医院需要对全院员工尤其是中层骨干加强绩效考核与成本核算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理念培植,使全体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在医院整体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流程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进而深入理解医院的理念并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医院需要花大功夫来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具理解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对于关键岗位来说更是如此。

(二)各科室负责人要了解成本管理,学会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绝对不只是一个表面工作,医院负责人要善于从绩效考核方面出发,在管理体系中纳入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从根本上使医院科室负责人能正确认识成本核算,知道基本的成本管理相关概念,并建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组合医院的相关资金并对其进行控制,还要从医院的实情出发进行预算和概算等。

例如,针对贡献毛益或边际贡献这两个概念要怎样正确地进行理解呢?其实就是收入和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变动成本指的就是诸如卫生材料、药品等会伴随着不断增加的任务量而增加,是可控成本;但边际贡献并没有对固定成本进行补偿,固定成本(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并不随着任务量增加而增加,它在相当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对科室负责人来说是不可控成本;科室负责人应当对可控成本负责。例如:胸外科某年毛收入900万,变动成本是800万,那么边际贡献是100万,固定成本是136万,对固定成本进行补偿后达到了36万元的亏损。而这亏损的数额则需要从门诊人流量、患者住院时间、床位使用率等指标来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例如:增加门诊的工作量和住院部的工作量,同时还要算出,当门诊工作量增加多少患者时可以实现多少金额的结余。同时,结合床位使用率,以及在增加床位的情况下,是否能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每日出院的患者,提高科室的毛收入的同时,降低变动成本以提高边际贡献额,除此之外,还要从水电费、减少浪费等方面来减少成本以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科室负责人学会从成本控制角度理解会计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加强对科室成本的控制,在实际工作中控制可控成本。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会计成本核算体系

在绩效考核指标和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方面,可以借鉴同行业或其他行业优秀企业的成果,以保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与自身情况相结合,保证医院绩效考核和成本核算工作的效果。绩效评价的作用是综合性对比,各个部门最终的成果是否达到制定的目标标准。在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与会计成本核算体系这方面,医院应该比其他的机构更加严格,因为医院拥有众多的科室并且分工情况复杂,每个科室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价目标都是独立的。医院在进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的时候要从层次性的方面考虑,同时保证“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所以不能只评价某一项绩效,必须要建立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保证明确的分工,为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四)监督管理绩效成本核算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绩效成本核算工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必然会影响核算评价的效率和效果,为医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医院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绩效管理,及时找出医院绩效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其进行处理,并努力提高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核算水平。同时建立医院信息共享系统,如何及时搜集整理信息并且进行反馈,对于医院的绩效成本核算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员工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渠道来搜集和分享信息,才能保证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保证绩效管理的效率。这种监督管理机制在医院内的各个部门都要得到落实,严格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来对员工进行绩效奖励。

参考文献:

[1]崔学刚.我国医院会计改革:内容、成效与问题――兼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2):25-39.

[2]汪丹梅,谭彦璇,唐宝国.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医院全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4):54-58.

[3]李m.医院HRP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J].中国招标,2014,(30):34-39.

[4]季花.新财务制度下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3):96-98.

[5]郑大喜,戴小.现行《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医院预算绩效管理[J].医学与社会,2013,(6):54-57.

[6]向宏霞.新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当代经济,2013,(16):48-49.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2

1煤矿环境成本核算内容

从空间的范围出发,可以把煤矿环境的成本预算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预算。其中内部环境的成本主要指在进行煤矿生产等一系列活动中所花费的直接经费,这些的责任都是确认的,并由煤矿部门负责,所以从中可以准确地计算损耗的成本,例如排污费等。而外部环境的成本主要是在煤矿的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中,其中的责任关系并不确定,并且也很难做到精确的计算,也不由煤矿来担负相关的成本,例如由于矸石的堆积而自燃并且携带了许多有害的气体,这些气体蔓延的地区都是无法估测的以及危险性也无法衡量,而它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经费的开展就交由社会共同负担。

2煤矿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原则

(1)与财务会计的兼容并相对独立原则。我国的财务会计核算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机制,并且已经能运用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同时为相关的环境以及会计人员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料。独立性主要集中表现在外部成本转向内部化、计量的单位也富有多种形式等。

(2)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有关环境法规已经规定的经济费用,就要环境成本会计进行强制地把这些经费入账。但因为环境成本会计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征,往往要过了一段时期才能得以显现,而在其中为了进一步地防止在后续的支付中避免归于集中,所以煤矿可以通过环境或者是准备金的形式来支付将要发生的经费。企业也可以自主地选择不同的数额或者是任意一种预提方式。

(3)循序渐进原则。要真正地实现把环境成本植入到财务会计成本中,这需要一个渐变的长期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4)煤矿环境成本核算范围统一性原则。煤矿环境成本核算的范围是要以立法的形式来实现的,并使这些核算的数量要施行全国的统一性原则,于是就促使会计信息能相互的比较。

煤矿环境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1煤矿环境成本的确认

(1)按会计政策变更确认

所谓的根据会计的政策变更来确立就是指根据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会计法规等作为理论上的依据来做到确认。所以当相关的法规发生改变时,环境成本的确认也应该做适当的变换。

(2)对过去年度或当期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支出也应按照先前的年度以及当期产生的环境成本作为划分的凭据。而当期支出主要是用于补充以往年度中环境成本的缺失,并且还应进一步地确认在其中是否存在会计法规的变化或者是存在的一些会计纰漏,主要的步骤为:①要详细地分析和确认相关的会计法规中是否产生变化,并且是不是存在会计上的失误。但是,如果新的会计法规出现时,就会要求企业也要依据会计法规来进行,或者是当煤矿环境发生改变时,如果仍然采用原先的会计政策就不能有效地反映和说明煤矿的财务情况,所以此时就会积极地采用新的会计政策;②企业要把新的会计政策放在产生环境事项的起始阶段,并根据这种新的政策来估量,并对企业往年带来的亏损做适当的整理。

(3)成本效益将在未来体现的环境成本的确认

在煤矿带来的一种环境成本中,如果它能在未来带来有效的经济收益,应要把这些进行资本化,并在产生利益之前把这些成本纳入到当期的损益中。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因为安全或者是环境自身的原因产生的环境成本,以及在为了缩减潜在的环境污染而投入的成本,如果它在未来不能给企业实现经济上的利益,但是能一定程度上缩减未来经济上的消耗,也应该把它进行资本化。

2环境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账务处理

(1)环境成本资本化处理

企业中为了进行环境的预防工作、治理措施而置办或者是使用的资产,要特别地标明借记以及贷记等科目。当计提折旧时,要把借记中环境成本科目具体地标明环境支付的成本等科目。企业为了减少给未来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可以采用递延资产或者是分期报销的形式来支出,环境成本科目中从属于环境预防成本等科目。

(2)环境成本费用化处理

如果有一些支出的费用不能给企业收获利益,那么在产生支出后,就要借记在“环境成本”的账目中,并且标明为损耗的成本、管理的支出或者赔偿等科目。

3煤矿环境成本的计量

(1)计量单位的拓展

计量单位要进一步的扩展就是因为环境成本自身具有特殊性,如果只通过货币作为计量的基本单位,则不能完整、准确地说明环境的中心内涵,所以就应该采用实物或者是技术性的计量单位作为环境成本的辅助计量手段。例如要计量矸石堆积的使用吨数,就要采用COD等技术上的计量来完成。

(2)非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运用

企业计量在未来阶段中可能对投放在环境中的经济支出或者是准备金,就乐意采用如下的成本计量方法:①防护费用法,这一种方法就是为了使有些经济上的活动中很难对环境带来的危害进行计量;②恢复费用法,主要按照恢复被破坏的资产;③政府认定法,这一方法用于环境污染已经达到某一种危害程度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就要求企业出资,并交由政府来综合治理,此时产生的经费就要以政府规定的计量方法为准;④法院裁决法,这是因为企业的有些活动给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人带来了身心的伤害,并发起了讼诉,这时就按照法院的裁决来计量。

(3)某些特定计量方法的运用

在煤矿的生产活动中,时常会出现生产的成本与环境的成本同属于一种资金支出的来源,这时就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进行计量:①差额计量法,把所有的支出数量减去没有投放在环境保护中的金额;②全额计量法,这一计量方法更适合应用在环境的专项支出中,例如环保技术的研发等;③按比例分配计量,例如在矿业公司中,它的污水处理服务同属于若干个矿井中,那么这个成本的支出就根据每一个矿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进行经费的预算。

煤炭环境成本会计核心机制的保证措施

1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工作

环境保护是国家规定的一项政策,但是我国的公民严重地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但随着环境会计的进一步推行,促使人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要真正地促使人们对煤炭的保护意识就要进行大力的宣传环境会计以及给人们灌输环保的知识,这样才会促使更多的人研究环境会计,所以在实际的行动中,应该积极地宣传环境会计的相关知识和思想的教育。

2加强环境会计相关信息的披露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3

一、引言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想探究。促使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明确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基本目标,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基本设定,从而有效的确保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架构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想探究,可以有效的促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核算工作更加良好的开展,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二、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探究,主要分为为以下三点:

(一)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

会计核算目标的准确确立,是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可以有效的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方向性[1]。

(二)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

会计核算机构设完善性,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在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选用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以及具有较为理想的会计人员,从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更加的全面和完善。

(三)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以及系统性,也是有效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系统性开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会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经济系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展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

事业单位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开展针对于事业单位的具体项目的济数目统计工作。由于不同的事业单位项目之间的差异性也相对较为明显,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进而能够根据不同的项目的具体的开展针对性的核算工作,有效确保事业单位核算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以及系统性。

由于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的应用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效率相对较低,工作完成的质量也比较不理想,因此需要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将新型的会计核算方式应用于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进程中,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主要可以将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分为以下的三种:

(一)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事业单位中加强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对于自身的工作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进而又能够有效的促使会计工作人员不断的自主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

(二)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

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全面完善的会计工作流程监管体系,确保不会有个别的会计工作人员应用职务之便,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为自身谋取利益。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框架的稳定性的基本前提[2]。

(三)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从而的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

由于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核算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材料,因此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成本相对较高。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可以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促使事业单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获得更强的经济竞争实力[3]。

四、结束语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确立会计核算目标、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和规范会计核算方法。进而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以及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从而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在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思想的研究,可以有效的确保宏观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精确性、高效性以及系统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16

[中图分类号] F275.2;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21- 03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大转型、大发展、大变革过程中,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影响日益增强。企业在集团化过程中,如何建立风险隔离墙制度,让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跟上,让企业保持健康旺盛的发展势头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集团微观数据的标准化和集中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1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需要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支撑。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渗透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起到核心控制的作用。集团公司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决定了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而集中的会计核算系统首先实现了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的一体化、现代化,为公司快速、准确决策提供支撑。

(2)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内控风险的要求。在当前监管环境下,会计责任高度集中至集团公司总部直至单位主要负责人,而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仍分散于各基层单位。建立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从组织架构上使财务核算与经营管理相对独立,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各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反映与及时纠正,从而有效防范经营内控风险。

(3)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提高集团公司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业务覆盖范围广、层级多,单位分散。会计报表等信息通过层层上报、层层汇总合并的方式生成,生产、传输中间环节过长,耗时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有效地归并原来分散在各区域的会计核算主体,优化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直接生成公司合并报表数据,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2 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简要分析

构建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平台旨在提高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可比性和智能化。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两级数据中心,即集团总部一级集中部署,各分子公司设立二级数据中心,一级数据中心和二级数据中心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实时传递,协同运作。

2.1 总体架构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简要分析

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系统遵循核算标准、科目编码、业务处理“三统一”原则,实现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管理,各级会计人员在统一的编码、业务编码体系、业务处理模板上处理会计业务。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自动实现按会计核算主体层级关系汇总合并会计数据,实时传递内部交易信息,按集团公司统一的内部交易抵消合并机制,同步生成内部交易双方会计凭证,同时生成相应的合并抵消分录,实现内部交易业务的自动确认与抵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准确性。

(2)在集中的基础上,确保每个会计核算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可分别按不同会计层级、会计主体形成总账及明细账,保证内部管理考核、各项监督检查、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

(3)实现多维度数据分析,按会计主体的行业、地域、层级等维度属性,根据管理需要生成各层级和维度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管理建议。

(4)在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中设置统一的会计信息稽核规则,建立会计数据的内部稽查库,实现对全网会计信息的自动过滤,线上查证、实时预警、在线分析等功能。

3 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会计管理架构变革、工作流程与信息标准化、人才培训与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整个系统的基础保障体系,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成功建设。

3.1 梳理规范会计核算管理架构

会计核算管理架构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实施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组织的会计职能将发生转变,构建集中统一的“会计工场”,大部分凭证通过系统生成,账簿报表通过较少的人工干预就可生成,会计人员职能发生变化,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开展业务管理工作,关注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生成的管理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机构,增加管理岗位,逐步提高会计业务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分析反馈等相关业务比重。

3.2 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流程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首先,要求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分类梳理,并运用流程再造的原理按不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只有构建一套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才能使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推动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全面开展。其次,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必须上下统一,且要按管理的要求,确定多层的会计科目体系,科目分解成尽可能细的管理属性,便于与预算、资产管理等系统相互协同。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统一设置与进行控制。再次,集团公司制作统一的报表体系,内容包括合并单位报表格式、运算公式、取数公式、稽核规则、折合方案等,在集中核算系统内直接“”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在系统中直接使用集团统一的报表体系编制报表。

3.3 理清集团内部交易,实现内部交易抵消处理智能化

集团公司合并范围非常广,各单位间实际的内部往来交易复杂,且合并过程涉及每笔内部交易发生时的登记与期末对账、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权计算等事项,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自动合并抵销规则并在实际中使用需考虑到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方面面。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通过机构代码识别内部交易,采取先智能认定再人工审核的方式,确保内部交易识别准确无误。同时通过业务协同信息自动交换,确保内部交易内容、金额准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内部交易抵消的要求和标准固化到系统中,系统则根据内部交易的内部抵消标准,自动生成抵消凭证,从而形成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

3.4 培养财务专业人才梯队,确保会计集中核算效果

为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和有效实施,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为集团公司带来效益,需建立3个层次的新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第一层次是各基层单位中专门负责基础会计业务数据录入,会计原始凭证核实处理保存,本单位会计账本与报表简单从系统生成,本单位会计系统简单维护管理,税务业务、资产业务及简单的资金流转业务等财务日常工作处理的基础性工作人员;第二层次是集团公司会计核算中心中专门负责会计工作标准制定与完善、公允价值的确定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等专业化会计业务的处理、集团统一会计报表的编制与管理、重大事项的事前事中监控与事后处理、会计系统集中统一维护与管理、政策解读与宣贯等会计高端业务处理人才;第三层次是专门负责公司财务核心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工作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

在基本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架构后,要综合考虑整体财务人员的优化配置、储备和轮换制度,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努力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技能和水平,使集团公司财务团队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4 结 论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成功建设依赖于集团公司一体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落实,依赖于公司一系列统一的管理标准的制定。因此,要成功实施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推动系统建设。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业务处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往往不能对所有的内部抵消业务实现智能化处理,需要人工干预。因此,对集中核算系统内部交易智能化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文.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上半月,2009(13):46-47.

[2]李有华,郑厚清.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要点与实施路径[J].财会通讯,2009(6):74-75.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5

(1)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需要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支撑。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渗透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起到核心控制的作用。集团公司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决定了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而集中的会计核算系统首先实现了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的一体化、现代化,为公司快速、准确决策提供支撑。

(2)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内控风险的要求。在当前监管环境下,会计责任高度集中至集团公司总部直至单位主要负责人,而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仍分散于各基层单位。建立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从组织架构上使财务核算与经营管理相对独立,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各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反映与及时纠正,从而有效防范经营内控风险。

(3)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提高集团公司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业务覆盖范围广、层级多,单位分散。会计报表等信息通过层层上报、层层汇总合并的方式生成,生产、传输中间环节过长,耗时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有效地归并原来分散在各区域的会计核算主体,优化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直接生成公司合并报表数据,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2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简要分析

构建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平台旨在提高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可比性和智能化。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两级数据中心,即集团总部一级集中部署,各分子公司设立二级数据中心,一级数据中心和二级数据中心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实时传递,协同运作。

2.1总体架构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系统功能简要分析

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系统遵循核算标准、科目编码、业务处理“三统一”原则,实现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管理,各级会计人员在统一的编码、业务编码体系、业务处理模板上处理会计业务。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自动实现按会计核算主体层级关系汇总合并会计数据,实时传递内部交易信息,按集团公司统一的内部交易抵消合并机制,同步生成内部交易双方会计凭证,同时生成相应的合并抵消分录,实现内部交易业务的自动确认与抵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准确性。

(2)在集中的基础上,确保每个会计核算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可分别按不同会计层级、会计主体形成总账及明细账,保证内部管理考核、各项监督检查、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

(3)实现多维度数据分析,按会计主体的行业、地域、层级等维度属性,根据管理需要生成各层级和维度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管理建议。

(4)在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中设置统一的会计信息稽核规则,建立会计数据的内部稽查库,实现对全网会计信息的自动过滤,线上查证、实时预警、在线分析等功能。

3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会计管理架构变革、工作流程与信息标准化、人才培训与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整个系统的基础保障体系,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成功建设。

3.1梳理规范会计核算管理架构

会计核算管理架构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实施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组织的会计职能将发生转变,构建集中统一的“会计工场”,大部分凭证通过系统生成,账簿报表通过较少的人工干预就可生成,会计人员职能发生变化,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开展业务管理工作,关注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生成的管理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机构,增加管理岗位,逐步提高会计业务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分析反馈等相关业务比重。

3.2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流程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首先,要求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分类梳理,并运用流程再造的原理按不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只有构建一套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才能使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推动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全面开展。其次,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必须上下统一,且要按管理的要求,确定多层的会计科目体系,科目分解成尽可能细的管理属性,便于与预算、资产管理等系统相互协同。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统一设置与进行控制。再次,集团公司制作统一的报表体系,内容包括合并单位报表格式、运算公式、取数公式、稽核规则、折合方案等,在集中核算系统内直接“”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在系统中直接使用集团统一的报表体系编制报表。

3.3理清集团内部交易,实现内部交易抵消处理智能化

集团公司合并范围非常广,各单位间实际的内部往来交易复杂,且合并过程涉及每笔内部交易发生时的登记与期末对账、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权计算等事项,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自动合并抵销规则并在实际中使用需考虑到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方面面。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通过机构代码识别内部交易,采取先智能认定再人工审核的方式,确保内部交易识别准确无误。同时通过业务协同信息自动交换,确保内部交易内容、金额准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内部交易抵消的要求和标准固化到系统中,系统则根据内部交易的内部抵消标准,自动生成抵消凭证,从而形成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

3.4培养财务专业人才梯队,确保会计集中核算效果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6

扁平化组织形式主要有矩阵制、团队型组织、网络型组织(虚拟企业)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保证了组织上下层之间的不断沟通,下层能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上层也能快捷了解到下层相关情况。组织扁平化的直接结果是企业富余人员的精简,管理成本的下降,人员素质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增强。扁平化管理理论以其较强的科学性、实证性和操作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IBM、美国通用电气、惠普等国际知名大公司都曾受益于该理论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包括部分金融机构也开始尝试推行扁平化管理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改善行政效能呼声的不断提高,目前,扁平化管理理论的应用出现了由企业逐渐向行政事业单位延伸的新趋势。

二、我国中央银行会计组织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组织结构是相关职能部门为实现会计管理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范围、责任、权利等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根据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会计核算组织结构、会计管理组织结构和会计监督组织结构。自1984年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人民银行会计组织结构进行了多轮改革,其中不少改革举措都暗含了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的扁平化管理思想。目前,人民银行会计组织结构呈现出“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复杂特征。从纵向看,会计组织被划分为总行、分行、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与支行四个层次,从横向看,会计核算、管理与监督职能被分解到会计、支付结算(会计核算系统管理)、国库(国库核算会计)、货币金银(货币发行会计)、营业(会计核算)、事后监督(会计核算监督)、内审(会计审计)等若干个并列部门。这种组织架构,纵向是一个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金字塔结构,横向是一个以“直线组织”为支柱、以部门职能为核心的框架结构。因此,整体而言,我国中央银行会计管理组织结构更接近于科层制组织结构形式。

经过不断改革,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会计组织结构正逐步趋向健全,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纵向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效率低。目前,除会计核算外,其他的如财务、基建、固定资产、国库、发行等会计管理实行的仍是四级管理体制。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下级机构的会计信息(如报表、报告等)必须层层汇集向上级传递,不仅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低,而且层层截留,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不利于决策层及时、准确地取得完整的管理信息资料,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二是平行级别业务部门会计核算自成体系,缺乏有效沟通。总行、分行、中心支行三个层级上的并列部门其会计核算业务相对独立,不少部门建有自己的垂直管理系统和核算系统,人员、信息等资源仅在纵向传递、流动,缺少横向沟通与信息共享,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会计风险的整体防控。各级行会计部门虽是本行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但缺乏对全行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的有效手段。三是会计机构职责划分与会计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及县支行会计管理部门除会计管理工作外,还需承担结算管理与反洗钱管理等职责(少数省份已将这两项职能从会计部门分离出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管理的效率与深度。目前运行的会计核算核心系统———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绕过会计管理部门由支付结算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与维护,与当前的会计管理体制不协调。

另外,随着中央银行集中核算系统和支付系统的全面推广,一方面,系统岗位设计对人员需求较大,无法根据业务量灵活调整岗位设置,造成系统岗位设置刚性与人员总体较少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支付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上线运行后,县支行业务量急剧下降,业务量总体较少与人力资源结构性浪费的矛盾突出,导致内控措施难以落实,违规兼岗依然严重,存在风险隐患。四是管理机制欠灵活,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制约了会计管理组织机构职能的发挥。县支行在自然减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年龄偏大,学识水平降低;地市中心支行以上机构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同时缺乏相应的正向激励机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组织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三、扁平化管理理论对我国中央银行会计组织结构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一)会计组织结构改革必须将全行的会计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和整体通盘考虑

扁平化管理理论强调用系统论的观点看问题,提倡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认为系统和协作观念是贯穿扁平化组织组建和运作的核心概念。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牵涉的层次多、部门广,因此,在会计组织结构的设计与优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全行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将全行的会计工作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发挥整体合力,坚决避免各部门、各条块之间因信息、资源互不连接形成一个个“孤岛”。

(二)会计机构设置应尽量减少中间层

扁平化管理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要减少管理层次,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最快,信息失真最少,决策更为快捷。我国中央银行先前开展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其实已经初步体现了减少中间层的管理理念。下一步,中央银行除应继续依托集中核算系统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减少会计核算层次外,还应探索在财务、固定资产、国库等其他会计工作中增大管理幅度、简化繁琐的管理层次。

(三)注重高素质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扁平化管理理论特别重视选人用人,认为在一个扁平化组织中,必要要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在各种变化着的团队中高效工作,形成一个人才资源的有效聚合。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承担着服务全行业务工作,为央行履职提供支撑与保障的重任,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及一线会计人员的创造性,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会计队伍,需要营造有利于会计人员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氛围,需要形成有中央银行特色的会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四)会计机构形式应注重灵活性

在大型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中,为了便于指挥,往往采取像矩阵组织、混合型组织、虚拟组织等组织结构,以便管理者更加灵活地指挥。我国中央银行由于不直接面向市场、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会计管理中无需大范围的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但在一些非日常性事务及一些专门任务如集中采购、固定资产清查、会计联合检查等工作中可以尝试采取诸如矩阵组织等组织形式,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临时性专门机构以提高工作效能。

(五)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扁平化管理是以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管理,有人称为“有控制的分权”。我国中央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不同,更多强调的是集权,但对于一些时间性要求高、管理环节多、工作量大、有助于发挥基层一线会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会计事项,应考虑通过授权或其他分权形式减轻决策者的负担。当然,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出现分权过度诱发的道德风险。

(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大会计管理跨度

扁平化管理理论认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企业工作指令几乎可以同时传递到不同层级的员工,高层管理者可以直接管理到最基层的下属,原有的大量中间管理层也就显得冗长而没有必要,管理扁平化也就成为一种趋势和需要。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显著,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财务综合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等的推广运行,有力提高了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会计组织结构的改革创造了条件。今后,中央银行应考虑对上述系统进行整合,为加大会计管理幅度提供技术保障。

四、政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会计组织结构改革工作

中央银行会计组织结构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牵涉面广、影响面大,必须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一是要将会计组织结构改革纳入中央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及全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整体框架内进行,明确改革目标、改革重点,确保做到相关改革同步、协调进行。二是要将所有会计核算、管理、监督部门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推进,确保形成工作合力,避免造成会计资源的浪费。三是在会计组织结构的改革进程中,要将人员配备、工作环境、系统建设、技术发展等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考虑进去,尽量减少改革成本,提高改革的有效性。

(二)优化会计机构设置及会计人力资源配置

建议将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会计部门的支付结算管理与反洗钱职能分离出去,为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开展精细化会计管理营造宽松的环境。鉴于即将推出的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在会计管理工作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及其内部会计系统的属性,可考虑将其转由会计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与维护。面对会计核算集中化的趋势,人民银行总行应牵头或授权分支机构对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岗位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如可将营业部门改造成为对外服务的窗口,将银行账户核准、贷款卡发放、外汇核销等业务集中到营业部门办理,以吸收核算集中后富余出来的会计人员,解决忙闲不均的问题。

(三)实行账务集中核算,减少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层次

目前人民银行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数据集中模式,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会计核算的半径和层次,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以及及时性不够等问题。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人民银行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另一模式———账务集中模式。在该模式下,总行成立一个全国的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会计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各分支机构为终端营业网点,负责会计凭证等信息的录入、复核、查询、打印等工作,不开设损益账户,也不生成会计报表。账务集中核算模式下整个人民银行系统是一个独立核算主体,在全行实行“一本账”。账务集中相对于数据集中而言,其核算主体和核算层次要少得多,可减少账务差错和资金风险、节省人力、降低各级会计管理部门的管理压力。另外,借鉴会计核算逐步集中的做法,财务、固定资产、国库、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也应逐步减少核算层次,实现纵向数据集中。

(四)加强部门协调,扩大管理幅度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7

一、政府会计的定义、功能与现状

(一)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政府会计是指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专门用以计量、记录和报告公共部门财政交易或事项的会计系统,诸如征税、采购、付款以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等等。预算会计特指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强调记录与报告预算资金在公共部门内部流动以及流向民间机构的过程。功能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应包括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与成本会计系统。我国传统的政府会计主要指预算会计核算系统。

(二)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

1.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

从预算会计系统中产生的关于拨款和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是政府财政、国库等核心部门与为数众多的支出机构实施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确保预算执行合规性的前提条件。在任何国家,支出机构和核心部门都需要了解预算执行过程的实际收入、支出去向与数额、收支进度等重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寻找差异信息、分析差异的性质、导致差异的原因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预算得以正确执行。

2.提高财政透明度。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的界定,财政透明度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政府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等信息的程度”。其中核算与报告政府资产与负债是实现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政府会计系统通过核算与披露政府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等相关信息,为公众及相关群体全面理解政府可控资产总量与构成以及负债、承诺以及应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规模与结构等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数据,据以正确评价政府的履责能力与持续性,提高财政透明度。

3.评价政府绩效,解脱受托责任。

政府会计是帮助政府履行和解脱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中绩效性受托责任指政府履责所取得的业绩及与其所耗费公共资源之间的配比关系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政府会计系统核算与披露政府收入与取得代价配比、费用与部门、项目、服务间的投入与产出配比等相关信息,为公众及相关群体评价政府工作绩效、解脱公共受托责任提供信息途径。

(三)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实施于1998年的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框架依托组织结构构建,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无力实施集中性预算合规性控制。

我国目前在按组织类别构造的现行预算会计框架下,缺少反映预算运营过程的支出周期概念。总预算会计只记录拨款信息,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只记录付款阶段信息。与支出周期相关的承诺与核实阶段的信息无论在核心部门还是在支出机构,都无法进行核算,无法获取预算执行过程中合规性控制与财政风险控制的前瞻性信息。更为严重的是,因为三预算会计所持“会计语言――科目”不同,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法同步记录、获取为数众多的支出机构基于支出周期的承诺、核实以及付款阶段的财政交易信息,使得核心部门难以对支出机构实施有效、集中的预算执行过程监管与财政风险管理。以基于反映预算运营过程的支出周期为框架。构建全面的预算会计体系,是实现预算执行全程监控以及集中监控的关键所在。

2.财政透明度不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的核心要求是政府应当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并且真实的财政信息。编制和公布政府财务报告是向公众提供这些财政信息、实现财政透明的重要途径。《财政透明度手册》指出,向公众提供的财政信息至少应包括预算信息、资产和负债信息以及各级政府的合并财务状况。政府应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所有的资产和负债。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核算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包括国有股权、固定资产等无法在资产项下予以全面、准确地记录和报告的事项。包括公共部门养老金等在内的许多跨年度义务未确认为负债,或有负债则不予确认、记录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披露。为此,构建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是实现财政透明度的关键。

3.缺少成本核算系统,无法实现政府绩效评估。

对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服务进行成本核算,是实现公共管理由传统的产出导向向现代的绩效导向转变的基础,也是制定公共产品价格与合理收费的主要依据。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无法全面确认政府资产与政府负债,因此无法核算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服务的完全成本,不能将公共部门的产出与取得的效果联系起来考评,在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浪费严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果。因此,应以应计制为基础,构建政府会计中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为评价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绩效提供数据基础。

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背景

(一)建立集中性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与政府会计改革

近年来,旨在建立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而推动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客观上要求对现行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围绕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所实施的几项主要制度包括部门预算制度、集中性政府采购制度、“单一账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上述财政管理制度的本质是转变公共财政管理的分散性,建立以集中性为特征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财政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财政管理重点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由此,要求政府会计能够提供反映支出周期各阶段的集中性财政交易信息。同时要求总预算会计能够集中、实时追踪和记录机构交易层包括承诺与付款阶段信息。

(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与政府会计改革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公众及相关部门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对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会计系统提供基于部门、项目、服务的关于资源消耗与产出之间在“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等方面的对比会计信息,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

(三)全球性政府会计改革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善公共部门内部管理、提高成效和效率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在发达国家广泛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会计改革进入以支持结果、效率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为重点的新阶段。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政府财务状况全面而真实的核算与报告、资源耗费与部门及项目产出成果之间的配比,成为促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

三、构建完善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一)以支出周期为框架构建全面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1.全面预算会计体系的含义:

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虽然也称为预算会计,但并非全面意义

上的“预算会计”。只是对预算收支过程的事后描述性反映,无法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追踪与控制。

全面的预算会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由现行预算会计核算的“拨款”与“付款”两个阶段扩展到预算执行全过程,即授权、承诺、核实与付款四个阶段:其二是由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不记录机构层财政交易扩展到能够实时同步记录机构层交易。全面预算会计核算系统的重点是对支出层面实施有效的预算执行控制,以确保公款的取得、使用和结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图和要求。

2.支出周期与预算要素:

预算会计是指用以追踪拨款与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而拨款和拨款使用可以用支出周期概念予以准确描述。支出周期是指预算经立法机关批准后,预算资金从国库进入最终收款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由授权、承诺、核实以及付款四个相互承接的阶段构成。

授权是指通过法律,由立法机关授权某个政府单位,为特定的目的在特定期间内可以开支的法定数额。授权是支出周期的起始阶段,包括确定拨款数额和分配拨款两个环节;承诺是指政府、支出机构做出的已经导致财政支出义务发生并且需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履行的决定,构成承诺的一般标准是签署了购买商品与服务的订单;核实是指对供应商交付的商品与服务与所签署的合同、订单进行核对,确保与之相符;付款是指公共组织向商品与服务供应商支付款项。

基于支出周期概念,可以抽象出反映财政交易同质性的拨款(对应授权)、支出义务(对应承诺)、应计支出(对应核实)与现金支出(对应付款)四项预算要素。

3.预算会计账户体系:

围绕四项预算要素设立预算会计核心账户体系,监控拨款与拨款使用的全过程。确保合规性。

根据预算要素制定账户体系,核心部门与支出机构能够使用相同的账户体系核算,使得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能够扩展至机构层。即对同一财政交易事项,核心部门与支出机构同时采用相同的账户予以记录,使得有效监控机构层财政交易、建立集中性公共财政管理框架、提高财政透明度等成为可能。

(二)以财务会计要素为框架构造政府财务会计系统

顺应更强调政府全面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国际趋势,有必要在应计制基础上,以公共部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大财务会计要素为框架,建立起独立于政府预算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用以关注和追踪政府活动的长期结果和影响。财务会计的重点在于准确记录与报告政府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以全面反映政府的履责状况与财务风险,提高财政透明度。

1.政府资产是指政府能够控制的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能够提供未来服务潜能或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资产按属性区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两大类。政府资产核算的难点在于对非金融资产如基础设施、文化遗产、军用资产、自然资源等的确认与计量。对其合理确认、计量与披露是评价政府资源管理绩效与产出效率、效果的前提。需要计提折旧的资产还应考虑折旧因素,以准确反映资产的耗费程度。

2.政府负债指政府承担的由过去交易或事项而承担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的资源流出。过去事项导致的现实义务区分为法定义务与推定义务。法定义务产生的负债包括购买商品与服务产生的应付账款、应付工资等;而推定义务包括公务员养老金支出承诺、政治承诺事项、环境治理责任导致的推定义务等。政府负债核算的难点在于确认与计量推定义务导致的负债,其处理可参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委员会《社会政策会计》中的相关规定。

3.政府净资产是指政府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表示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持续能力。然而,净资产能否真实地反映政府履责的持续能力,有赖于政府资产与负债确认的合理性与对称性。

4.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表现形式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净资产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有关的净资产增加。政府收入按来源区分为非交换交易收入(如税收等)与交换交易收入(如举债、出售资产等)。

5.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的流出、资产消耗或是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净资产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分配有关的净资产减少。费用按是否支付现金区分为付现费用与非付现费用(如折旧等)。政府并非以取得收入作为前提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因此费用与收入无确认范围的对称性与结果上的配比性。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8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9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例10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WWW.133229.cOm(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