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58: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业管理体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实践生产的过程中,设计对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关键性作用,以设计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中,对于工业设计的要求更加复杂化,综合化,这就使得传统的仅仅凭借人们的主观思维去评价工业设计的评价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构建一种能够集中审美关键、创新理念等因素一体的工业设计企业评价管理机制。因此,笔者针对“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型的基础
1.1企业质量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企业质量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基于领导管理阶层的要求而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使得产品及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能按照预期的生产设计而进行。企业质量管理主要是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善三个部分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计划是基于社会及市场的需求,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生产的质量计划,并计划处实际的生产方案达到质量计划中的各项要求;质量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对于产品或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来保证生产环节达到质量计划中的要求,同时及时发现生产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手段降低生产质量不达标的风险;质量保证是在生产环节中,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结合外部市场的因素,对整个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到科学的评估,来保证企业的生产环节能够达到质量计划的要求,同时不断加以提高质量要求标准,扩大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树立更大的市场优势;质量改进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投入到市场环境中,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情况,在质量计划中不断加以调整,使企业的生产环节更为高效,更符合社会及市场的要求。
1.2工业设计的流程及评价1.2工业设计的流程及评价
工业设计流程是指企业的生产项目开发流程中的子流程,工业设计流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根据现代化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工业设计的流程通常有产品的构思、产品的设计、样品的制作三个流程环节。产品的构思是指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查,结合本企业的生产能力水平,开发出新的产品项目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产品的构思阶段,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可行性以及市场前景,同时对于产品的说明及质量标准的制定要有初步的计划;产品的设计环节,设计师要结合先进的制作工艺以及生产理念,对于产品项目的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及成本要作出分析,并设计出产品生产流程图;样品的制作环节,设计者要根据生产计划以及企业的项目管理,再生产设备及要求的上要符合生产流程,在样机的制作环节,不断检验生产流程制定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再将部分样品投入到市场环境中,对于消费者的满意度及市场优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市场调研结果反馈到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及设计流程工作中,根据市场的实际要求,产品的设计工作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生产计划,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制定项目生产质量标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资源管理和职责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为了实现对于产品及服务的满意需求,必须存在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重视资源与管理的结合,不仅关乎于企业的各项决策活动,同时也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中资源的管理是核心的内容,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切产品的生产及管理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因此,要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既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又能体现企业的文化,要发挥出人力资源上的优势,通过合理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加强对于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培训,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发生在企业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还发生在外部市场与企业内部管理之间,因此,要重视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要保证信息渠道的正常沟通,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还可以在完善产品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职责管理是企业质量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首先要明确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要配置工作人员并细化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工作,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上的有效性。
3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3.1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参与者
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参与者除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及生产员工,还包括产品的客户,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是基于客户的满意度而制定的,工业设计管理理论也是将消费者放到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消费者的参与,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者不仅要对生产经营者负责,还要对产品的使用者负责,只有平衡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才能保证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3.2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模型建立
在一般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型中,将工业设计主要用在了产品的设计上,而没有对消费者评价、生产经营者评价运用工业设计,现代化的企业质量管理要对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及产品的设计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评价,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外部环境,同时注重产品设计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切实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3.3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
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要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内容,基于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在消费定位、品质定位上,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消费者来说,质量管理内容主要是概念性和实用性,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得出消费者的情感评价,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消费市场来不断调整消费定位及品质定位,巩固企业的生产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型的基础,然后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最后集中讨论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企业组织意识到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发展思想,构建科学性、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桂海庆 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参考文献:
[1]连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2-227.
[2]陆国杰.质量为本创新为魂聚集力量应对挑战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形势分析报告[J].中国勘察设计.2014(2):28-33.
[3]程虹,陈川.2013年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宏观视野、共同治理与数据积累[J].宏观质量研究.2014(1):11-29.
其实早在2006年,我国国务院国资委就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央企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也是国内其他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参照依据。2011年6月,中航工业召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启动大会,标志着中航工业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公司将按照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积极有序地开展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我国不同的政府监管部门都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做出了法律规范说明,一方面反映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中还有不协调的地方。究竟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究竟是什么关系?能不能整合?怎样整合?这些问题不搞清楚,不仅影响因体系建设思路不清造成重复工作与浪费资源,更有甚者会因为概念不清导致相关工作无所适从。在笔者看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统一的。笔者认为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可以整合进行,构建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避免概念重叠,浪费资源。
二、两个体系整合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一)整合的必要性
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目前理论界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是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COSO 委员会于 2004 年发表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1998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认为,风险管理包含于内部控制之中,在阐明了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系时指出:“当您在抓住机会和管理风险时,您也正在实施控制。”另外,加拿大 COCO 报告(1995)认为,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是控制的关键要素;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Matthew Leitch(2004)认为,从理论上讲,风险管理系统与内部控制系统没有差异,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变得越来越广,正在变为同一事物,国际风险管理协会认为,“风险管理系统与内部控制系统并没有原则性的区别,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正在趋同。”
国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念和规范并存,内部控制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 2008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风险管理的依据则是国资委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两种理论“各自为政”,既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相互协调,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相互矛盾,可能导致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规范或者出现监督真空,阻碍了三者在理论上的发展与实务中的应用。如果能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进行融合,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源于企业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进行风险控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实务中就没有必要设置两个部门来进行分别管理,而应该从他们的共同点入手进行整合,在确保企业目标有效完成的情况下使成本降到最低。
(二)整合的可行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本质上的统一性
COSO—ERM(1992年称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2004年称为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并非是本质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是更加关注风险,更加强调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控制目标)是COSO委员会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后又起草的一个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框架。在ERM中,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整个企业。企业风险管理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在组织的风险范围内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而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要素构成(该表述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风险评估由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构成。
1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在现代烟草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行业标准提高,因此必须要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控制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大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对烟草行业质量管理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对烟草工业企业的各种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完善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烟草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可以有效的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的程度,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提高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满足有效性判断标准的要求,逐步提高,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2 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
在烟草工业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是一个大问题,任何企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还是销售,都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但是在现在的烟草工业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够使因为制度不完善,因为在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之初,每一个部门都会从自己的工作角度为基点出发,因此体系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现在虽然一些烟草工业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制度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无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
2.2 管理流程的细化规范和执行力不高
执行力对于烟草工业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烟草工业企业内部员工普遍执行力不高,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管理流程的细化不规范,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因此企业的员工的执行力不高,从而影响到烟草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也会大大的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烟草工业企业员工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就会产生规范与执行力相矛盾的情况,比如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不符合。
2.3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困难
烟草工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长远的质量管理,因此持续推进必须是其永恒目标。但是现阶段我国烟草工业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非常困难,在实际的企业运行中,必须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改进,才能更好的管理产品质量,如果不能持续进行质量管理,就会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走过场,为了贯标而贯标,阶段性工作分的太明确,各阶段之间的延续性不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予以修正和补充,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质量管理改进机制。
3 提高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措施
3.1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提升体系运行有效性水平
对于烟草工业企业来说,各部门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协调,企业内部建立系统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在企业内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加大沟通问题,因此才能完善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增强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按照流程定责,必须要将每一个部门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落实,提升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水平,按照标准做事,形成了面向流程的执行体系,从机制和制度上推动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的有效协调,形成高效顺畅、协调运转的管理基础平台,夯实管理基础,实行管理持续改进、推进企业管理进步,全面提升水平。
3.2 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和运行有效性
现代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必须要尽可能采取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的管理者制度能够缩短信息沟通的路径,让信息流通的更快,高效率的信息流动可以加强执行力和有效性,只有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是双向流动的,在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后才能将其落到实处,烟草工业企业额上层管理者和下层操作者之间才能协调顺畅,在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一定要有规范的标准,以高标准高规范要求,这样才能对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产生影响,才能够保持高效团队应有的执行力。
3.3 以顾客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文/邓博 洪焰 胡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待开发棕地,而棕地开发往往存在环境风险,部分棕地需要进行环境修复,因此政府应强化棕地开发利用环境管理,通过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与土地开发流程,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减少棕地开发后不良环境对人体与生态的危害。棕地开发应从企业搬迁时启动,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对棕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发现存在严重污染的地块应及时进行修复,以达到居住与商住的用地条件。环境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各自的技术特点,全程对棕地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结合我国实际,棕地定义:为市区内工业用地或者存在污染风险的商业用地(如加油站)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土地。本文以武汉市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为依托,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及环境管理多个方面,对我国的棕地开发再利用管理体系建立的一般程序进行研究与探索。棕地再利用开发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与执行棕地开发再利用管理体系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其目的是清除城市中污染因素,使棕地具有造血功能,恢复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原则,对政府管理水平、专业知识等因素具有较高要求。若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落后、把关不严,将严重影响百姓身心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政府、企业、人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棕地再利用开发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企业搬迁前管理、企业搬迁过程管理、场地环境调查管理、场地污染修复管理以及棕地再利用开发管理。企业搬迁前管理是指在工厂停产前,环保主管部门建立搬迁企业档案,收集详细的企业生产历史资料,并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为下一步搬迁过程做好监管准备;企业搬迁过程管理主要针对企业停产后遗留的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监管,以避免污染物转移造成的二次污染及危险废弃物引起的环境安全事故;场地环境调查管理主要任务是审核环境调查单位的资质及调查单位的调查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并结合场地环境调查的各个阶段展开现场取样、检测数据管理;场地污染修复管理则根据场地调查结果,确定是否要修复,审核环境修复单位资质或能力,组织修复方案的可行性评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环境监督性检测,控制棕地在修复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终监督验收单位对修复工程的验收工作;棕地再利用开发管理指在棕地开发项目实施前,配合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污染场地环境修复工作回顾,并提供环评所需的相关环境修复工作验收结果。
棕地再利用开发工作的一般程序
基本情况调查阶段
该阶段停产后即可进行,包括搜集生产企业的生产历史、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及主要使用的化学原料等生产资料信息,并利用数码设备对企业搬迁过程进行记录,形成图像、图片资料,建立巡查档案。
固体废物处置工作阶段
环保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固体废物处置相关法律规定及技术规范,要求搬迁企业完成场地拆除前原址固体废物处置工作,并将处置结果报送环保局备案。按环保部门要求,企业对危险废物进行清理及集中堆放,并协调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企业进行处置。环保局进行现场监督指导,避免了土地二次污染及消除了发生环境安全事故的隐患。
场地环境调查阶段
一般在企业拆迁完毕后,调查单位开始场地环境调查。此阶段环保部门对调查单位资质进行审核,选择具有环评资质与国家认可的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并要求调查单位编制调查方案,在调查取样工作前期,组织专家对调查方案进行评审。在调查取样时,环保局监测部门对取样、测试、数据分析进行监督。要求调查根据企业生产背景资料对场地进行环境调查,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等,分为初步调查、详细调查。
初步调查时,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取样点位,进行取样,监测涉嫌污染物质,发现场地被污染,立即启动详细调查工作,场地未受污染,则可以直接进入土地开发阶段。
详细调查时监督调查单位结合企业生产背景、初步调查数据,进行场地取样点位加密设置,对污染物质重点监测,确定污染强度、污染范围,分析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程度,根据污染物质的危害级别制定修复目标。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详查方案进行专家评审,经专家评审后报市环保局备案。
详查报告编制阶段
完成样品分析以及相关地块详查报告的编制。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详查报告进行论证后报市环保局备案。污染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场地污染风险评估。
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方案阶段
根据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污染范围、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验收标准及用地规划等确定污染土壤修复方案。并编制修复工程可研性报告,进行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进行备案,将处理意见进行通报。
实施污染土地修复阶段
施工中要严格按照修复方案的时间和技术要求组织施工。污染场地使用权所有人委托具有资质的监理机构对修复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环境监理,监理单位应选择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环评资质机构和具有项目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一般环境工程监理分为工程监理和环境技术监理两部门,由环境技术监理主导工作。监理机构在治理和修复工程完工后,要提交环境、工程监理报告,环保部门全程监管。
武汉市老工业基地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管理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历史上有大型工业企业上百家,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工业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挑战,因此工业区内众多不符合产业结构要求的企业需要转产、搬迁等,遗留的土地将作为开发用地。
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程序
武汉市某大型制药企业占地297亩,厂房占地面积130000平方米。其生产历史悠久,于1949年秋进驻武汉。1956至今产品有肾上腺素、副肾素、安络血、胃复康、二巯基丙醇、甲硝唑、氯霉素、安乃近等,产品涵盖原料药、原料及中间体、医药制剂、生物制药、食品添加剂等多类别、多品种。
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环境保护部相关文件要求,环保局环境监察部门在该企业搬迁前期介入,并根据搬迁实际情况与出现的问题,下达针对性较强的工作联系函,要求企业提供生产历史资料、产品清单、生产原材料清单、建筑图纸及地下供水供电管网资料,并严格监管企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废水、废气的处置情况;在拆迁过程中也进行全程监督检查,预防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直至拆迁结束。目前,企业搬迁完毕,项目已经进入场地环境调查详查报告编制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开始时,环保局政策法规科对调查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调查方案;在实施调查方案时,环保局监测站派专业人员监督取样过程,并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数据准确,防止调查单位数据造假;至调查结束,环保局政策法规科组织专家对调查报告及风险评估结论进行评审。如场地环境存在污染,则启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程序,环保局政策法规科组织专家对修复技术方案进行论证,将实施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环评主管科室审核、备案。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时,环保局监测站应对修复过程进行监督,包括场地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施工场地的水气声的监测、污染场地内的防尘措施等内容,如发现存在污染转移,由环境监察部门进行处理。污染场地修复完毕,业主委托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单位进行验收,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验收方案及结果进行验收;污染场地通过验收方可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在建设项目报批环评文件时,环保部门应明确环评单位对场地原用途、修复过程、结果进行回顾。
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管理经验与启示
通过此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清楚棕色地块的开发再利用程序,还可以根据开发流程,清晰地了解地方环保部门关于棕色地块开发再利用的职能与工作流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几点值得推广的经验:第一,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环保部门设置了场地环境调查单位准入标准,规范了场地环境调查市场,并且对取样、检测全程监管,通过抽样检查保证了调查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第二,地方环保部门聘请专家,建设专家库,实施专家评审制度,为各项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为政府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三,地方环保部门在企业搬迁前进入企业,收集资料,并对固废的处置情况进行了监管,有效避免了因企业拆迁造成的污染;第四,企业拆迁与环境调查协同进行,互不干扰,确保了调查工作的进度,也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
以上几点对于传统的环保管理工作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理解与结合国家相应的文件要求,由地方环保部门归纳而成,在现实工作中是极其可行的,是值得推广的工作经验。由于我国现有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全国范围内无统一管理标准,因此在本项目中一些管理构架有待优化,一些技术问题值得研究,如拆迁前进场调查取样与拆迁后进场调查取样的优劣比较、场地的取样点位布设、样点的取样频度如何确定等问题。
结论与展望
武汉市老工业区地方环保部门积极探索新型环境管理模式,为武汉的棕色地块开发再利用提供技术服务、提速老工业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规范了棕地开发流程与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修复市场。
我国政府针对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连续出台相关文件,为老工业区棕色地块的开发再利用的环境监管提供了政策依据,表明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但在法制建设方面,国家应该出台适合房地产开发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是根据各个省份土壤类型按区域编制房地产开发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棕色地块的开发再利用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与政策保障。
主要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户口上。由于工商管理部门会在网络上记录和公布企业的登记注册信息与日常监管信息,所以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和信息共享作用,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信息数据条件。可以说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有极大的优化和推动效果。
二、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一)多重部门的协作问题。
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信用管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征差异,而其整体又呈现统筹化和协作化特征。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一旦各个环节和部门在协作上出现矛盾,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就会下降。通常情况下,这类矛盾来源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和协调性的欠缺,由此导致的信息准确性与完整性的下降会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法律规章的缺漏问题。
由于所涉及层面过多,企业的信用管理呈现出繁杂化和庞大化的特征,为了令这种管理体系不至于引发过多的矛盾和疏漏,需要严格、具体、细致的法律规章对其加以规范。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但在条款上失于粗略,在适性上也过于陈旧,不仅对许多信用管理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在许多新兴的信用管理措施方面根本就是空白。这令法律规章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信用管理体系也相应地缺乏方向性和规范性。
(三)信息技术的落后问题。
由于上诉的复杂性特征,为了满足信用管理体系的功能需求,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现阶段,应用于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技术依然较为落后,换言之,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以满足其功能需求。这种信息技术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和发展,举例来说,由于当前的信息系统没有动态实时跟踪功能,所以众多信用数据要以月,甚至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更新,这种信息滞后大大降低了信用信息的准确程度,令企业管理者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经营决策。
(四)管理制度的混乱问题。
如前文所说,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了多个部门和环节,但由于不具备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各部门的管理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各个部门在信用管理方面所用的标准不一致,这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很难成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也无法运作,总体来说,信用管理体系在整体上的运作效能完全体现不出来。
三、应用工商管理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一)推动政府的主导作用。
工商管理属于一种行政行为,负责主导这一行为的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因此为了强化这种主导作用,各企业应积极予以推动和支持。具体来说,要积极提供信用管理相关的实际情况信息和经验,使政府可以对信用管理办法实施合理优化,完善针对信用的征集、评价、反馈、提示、配植、披露等方面的制度。
(二)建立统一的体系标准。
为了解决信用管理体系的训练问题,需要通过工商管理手段将数据的交换标准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避免信用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所产生的混乱状况。通过统一标准的建立,令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用管理能够统筹运作,放大账目的监管作用,实现信用管理体系的统合性。
(三)发挥管理的主动特征。
目前来看,企业各个部门对自身保有的信息资源都有独占心理,这种心理令其不会积极参与征信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发挥信用管理的主动化特征,保证工业部门与商业部门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予各个部门以信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升工商管理在信用管理方面的运作效率。
(四)强化监督的实际应用。
为了令收集到的信用信息能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必须予以强化,这种强化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在于对监督运作效率的提升,以此强化监督体系自身的有效性;第二方面在于对企业意识的提升,通过保证信用意识的根源来提升监督体系和企业的适性;第三方面在于对社会需求的考察,依据社会需求调整服务体系,避免监督体系脱离社会实际空转的现象。
(五)增强信息的管控优势。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总体要求,结合行业中心工作,贯彻和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全面提升烟草行业管理水平。
审核目的:指导烟草行业工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行业总体部署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和实施;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改进的机会。
二、行业审核依据
1.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中心工作;
2.国家局关于烟草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
3.国家及烟草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4.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三、行业审核的组织
行业审核工作由国家局经济运行司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负责行业审核制度建立;审核对象的确认;审核过程的管理和审核结果的评价;审核专家队伍的建立、培训和管理等。
审核工作组由国家局聘请的行业审核专家队伍组成,审核实行组长负责制。
四、行业审核的性质、形式、对象
审核性质:行业审核是行业审核专家对行业工商企业质量体系建设工作质量和体系运行水平进行的内部评审。
审核形式: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采用现场审核的形式对被审核企业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审核对象:行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省级工业公司及地市级局(公司)。
五、行业审核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行业审核是对烟草工商企业质量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评价,评价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是否与行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工作及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突出烟草行业管理的重点和特点,注重体系运行的效果,注重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行业体系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审核的主要内容:国家局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内审工作的组织,审核的深度和有效性;管理评审效果和水平;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与效果;体系建立前后基础管理水平的比较;与行业重点和中心工作的结合等。
审核方法:行业审核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分析管理现状,发现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既要满足标准要求,更要突出行业特点,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国家局导向,把行业方针、政策、重点工作的落实和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作为审核的关注点。
六、行业审核的申请程序
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通知》(国烟运422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行体系建设的商业企业,在达到国家局规定的体系运行时间,完成企业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之后,经各省级公司组织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结果报国家局备案。36个重点城市局(公司)为必审对象,由各省级主管部门向国家局书面申请行业审核;其他地市级局(公司)由国家局对其进行随机抽样审核。各省级工业公司直接向国家局[文秘站:]书面申请行业审核。书面申请行业审核报告主要内容是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介绍,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培训人次及内容、企业内审、管理评审及改进情况,省级公司审核情况,申请进行行业审核的时间等。国家局对受审核企业下发审核通知书,确定行业审核时间及审核组成员等。对省级工业公司的审核不超过四个工作日,对商业企业的审核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在《通知》下发以前已经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地市级局(公司),由省级局(公司)组织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报国家局备案,国家局对其进行随机抽样审核。
行业审核将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既对体系建立实施效果进行总体把关,同时作为一项管理评价方法评价各省级公司的管理水平。国家局将制订行业管理评价标准,每年将组织专家队伍进行行业管理评价,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体系运行水平。
七、行业审核结果的报告
现场审核结束,由审核组向受审核企业出具审核报告和体系审核观察项,综合评价企业体系建立实施和运行情况以及行业重点专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和改进的建议。行业审核结论有三种:一是体系运行有效,同意申请第三方认证审核;二是体系运行基本有效,建议三个月整改后,整改措施经审核组验证有效后再进行第三方认证审核;三是体系运行存在较多问题,不予推荐第三方认证审核,半年后重新申请行业审核。受审核企业必须对观察项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在30日以内报国家局进行书面验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IEEE将软件工程定义为:(1)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中。(2)对(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软件工程包括两方面内容: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项目管理包括软件度量、项目估算、进度控制、人员组织、配置管理、项目计划等。
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软件质量管理和软件过程控制的问题,相继出台了如ISO 9000和CM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等一些重要的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软件工程相关的课程。为了培养能快速适应企业的软件工程人才,2001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3号),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但多年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以传授技术和开发方法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规范的培养。当然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也存在很多挑战:缺乏工业界经验的教师,教学队伍不稳定,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更新,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入学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迥异等等,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毕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适应面向工业的软件教育,教育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质量保证系统,而基于ISO9000和CMM标准来建立一套质量管理体系以保障面向工业的软件教育质量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
2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践基础上发展的质量管理新模式,其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即对形成最终结果(产品)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管理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进行。它的管理思想是重在过程管理,做法是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目的是为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建立教学质量体系的组织可以是整个学校,或者是软件工程教学相关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是相关的项目小组。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组织的教学方针和组织的职责,教学过程的控制、预防和纠正措施、质量记录,以及教职员工的培训内容。要将先进的实践经验及时转化为文件化的程序,以文件形式监控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在实施中完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由4个层次的文件所构成,包括:
① 教学质量手册,一般是各类教学管理文件的指导汇编;
② 教学管理文件,即组织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这些文件支持质量手册,对教学工作的策划、开发与准备,到运行、最终结果的各个阶段环节进行控制;
③ 教学工作与学习规范,相当于各个岗位工作指导书;
④ 教学质量记录和其他质量文件主要由各种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以及各种管理工具和图表组成。
3一体化教学体系
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整合软件工程相关的各教学实践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学实践环节作为整体来考虑,制定统一有机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实践计划与大纲,在具体实施中,通过一个综合的实训项目将软件工程涉及的关键过程的课程贯穿起来,使学生对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管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课程、各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它包括一体化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考核体系(见图1)。
3.1一体化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涉及需求工程、分析与设计、实施、部署、测试、项目管理、变更与配置管理、团队与过程等环节相关的多门理论课程。
实训项目体系涉及需求工程、分析与设计、实施、部署、测试、项目管理、变更与配置管理、团队与过程等环节相关的多项实践活动、实战工具(见图2)。
在本科软件工程教学中,我们给本科生提供三个综合实训项目,包括教务管理系统、掌上导航系统和情景游戏开发三个项目,分别体现了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和数字娱乐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选择其中一个项目来做。在“中等职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算机软件)”项目中,给培训学员提供了练习项目和实战项目。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每个课程中,这个项目始终贯穿其中,只是每门课在项目中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在“用例驱动的需求”课中,项目实训内容侧重需求分析,并建立需求的用例模型,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中,项目实训内容在于分析对象和类,给出分析类、设计类及类之间。这样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项目把相关各门课的知识内容连贯起来。
3.2一体化考评体系
一体化考核体系包括学生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育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被社会认可最终是由顾客来确定的,就教育组织而言,这里所指的顾客应包括三个方面:外部顾客,即企事业用人单位;内部顾客,即学生;相关方,即学校主管部门、社会及学生家长等。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对外部顾客来讲,他是教育组织的“产品”,对教育组织的教学服务来讲,他是顾客。评估组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是内部的教学管理评审、考核,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及学生的评价,这是最终评价准则,因为用人单位及学生的评价教学质量的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另外对学生的考核应该站在外部客户的立场上,这就要求教育组织加强社会调研,最广泛地了解、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现时需要和今后的期望。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定期项目报告及陈述、以及各阶段工件等。
3.3标准化
遵照ISO9000标准,一体化教学体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化,分别是课程标准化、案例标准化、教学实训流程标准化以及实训工件标准化。这四个标准化是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下的产物。图3为项目实训标准流程。
4统一的管理教学平台
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教学平台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平台、一体化课程互动平台和实训项目管理平台。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将有助于教学组织更好地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文档,更有效地推行其质量管理体系;便于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还有用来管理和控制学生的实训项目(图4是平台的一个主要界面)。
4.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平台
用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全面的管理,记录和评估运行ISO9000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的培训。
该平台主要提供对质量体系文件的控制,实现体系文件的电子化、网络化,便于相关人员阅览,还提供了组织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时,提供质量记录信息的保存及流程控制。
4.2一体化课程互动平台
用来展示课程资源,包括课件、参考资料、案例等,授权用户可以上传、下载资源,并提供师生互动功能。该平台提供一个师生关于软件工程学习社区,学生有问题能够及时反映,教师能尽快提供反馈。
4.3实训项目管理平台
用来管理实训项目,教师可以审批学生申请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组长,设置项目的起止日期,查收学生项目,给学生项目打分等;学生可以申请项目,上传项目工件,查看个人信息及项目成绩等相关信息(图5项目管理界面)。
5应用与总结
本文提到一体化教学方法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本科生教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算机软件)项目中进行了初步试行,从我们的统计、学生和学员的反映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比较明显。就拿我负责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算机软件)”项目来说,这个培训项目我们已经做过了两期,每期大约30名来自20多个省市的中职教师,每期开始前,我们都做问卷调查,在毕业专业、学历、年龄、最近讲授的课程、对计算机软件相关内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编程语言、数据库应用)熟悉程度及编程和项目开发经验等方面差异较大,较多中职教师没有开发经验,对软件过程规范和项目管理知道得不多,但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规范培训,在文档和过程的规范性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学员之间的差异明显缩短,大部分学员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有了不小进步。同时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及时做好纠正预防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改进,并提出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继续发生,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稳步提高。
本文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一体化教学实践,探讨了软件教育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方法,最后通过实际的试行,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IEEE Standard Glossa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rminology, IEEE Standard 610.12-1990,1990:60.
[2] ISO 9001: 2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3] Paulk, M. C., Curtis, B., Beth, M., et al.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M for Software[J], Version 1.1, Technical Report, CMU/SEI-93-TR-024, ESC-TR-93-177. SE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1993.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3号)[Z]. 200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41-01
1 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
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在供应的源头环节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是防止不合格的供应商进入建设企业资源市场的一道“防火墙”。在评价潜在供应商时,最常用的指标有技术与工程能力、制造或分销能力、财务状况、管理状况等。对供应商管理体系、资源管理与采购、产品实现、设计开发、生产运作、测量控制和分析改进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审和综合分析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物资采购中心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市场分析研究。(2)建立信息渠道。通过各种公开信息和公开渠道获得潜在供应商的联系方式。(3)初步筛选潜在供应商。对重要的潜在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4)试订货。使用试订货法能全面测试潜在供应商的综合能力。
2 建立供应商选择评估制度
供应商选择评估制度主要用于评价供应商网络中的相应成员,从中选择优秀的供应商进行交易,实施有效的事中控制。主要涉及评价和选择的方法、交易前的择优策略和交易过程中的管理三方面的问题。
(1)评价和选择供应商的基本方法。关于评价和选择的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在实际操作中,应在初步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定量的方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定性的方法主要有:直观判断法、招标选择法、协商选择法。定量的方法主要有:采购成本比较法、线性权重法、层次分析法。
(2)交易前择优选择供应商策略。在采购过程中,可以结合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供应商网络中择优选择供应商进行交易。对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有着不同的评估标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①按照物资类型。如果采购物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在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时,质量、服务因素权重大,而价格权重较小;而对于一般大宗商品在质量一定时,价格权重较大。②按照供应商类型。对于制造供应商,要考察质量、成本/价格、时间(生产周期、交货期、新产品开发周期)、柔性/快速应变和服务等综合竞争力;对于流通商,则要全面考察其物资供应资源、物流服务综合能力。③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如果需要的物资是供小于求的紧俏物资或不可再生资源,不及时购买就会买不到,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在选择评价供应商时,质量的权重适当放小,否则采购不到,会因小失大;如果需要的物资是供大于求的大宗物资,因为是买方市场,采购时可选择的余地大,要货比多家,在选择评价供应商时可以将质量、价格的权重适当放大;如果需要的物资是供求平衡的平稳产品,评价选择供应商时,质量因素是主要的,其次才是价格因素。
根据上述划分,注意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①规避风险策略。在采购过程中,应遵循“70-30法则”(AB角或ABC角),即将70%业务量托付给主要的供应商,30%的需求量交给第二个(B角或B、C角)供应商。如果前者表现不佳,则由后者取代。②半数采购策略。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需要遵循半数比例原则,即购买数量一般不超过供应商产能的50%,以提高供应商适应环境和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③独家采购与多元采购的灵活运用策略。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采取独家采购策略,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单一供应商才是合理的:数量越多总成本越低;质量稳定而且可持续提高;采购企业对供应商具有决定性影响;可使商品的采购、业务流程、迅速配送以及检查工作成本更低;大大降低运输费用;特殊加工业务;可以减少整个系统库存量;可以分摊风险;需要更可靠的、更短的前置时间;市场时间非常紧迫。而多元供应商则适合于:资源匮乏;保持竞争力并且提供后备供应商;满足需求量的要求;避免供应商惰性和自满;技术方法不明确。④交易过程中的管理。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进入正式运作期间,通常采取日常业绩跟踪和阶段性评估方法全面考核供应商运作过程,有采取QCTS加权标准和区别对待原则。3 建立供应商动态考评制度
3.1 供应商考评的主要指标
一、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现有管理程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整体控制阶段会存在很多管理问题,直接对工程项目的运行造成干扰。以下将对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造价管理问题
在现有设计体系的要求下,为了实现在高度控制的管理机制,在整体控制阶段要对设计形式进行优化分析,使其符合具体控制标准的要求,满足管理需求。但是在项目工程具体控制过程中部分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忽视了项目设计合理性的相关要求。在优化设计阶段存在很多违法行为,包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克扣工人工资等。一味的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了现有应用系统中管理形式设计的重要性,对工程建筑造成干扰。由于收到多种设计形式的限制,在控制过程中必须对项目工程进行重新设定,使其适应工程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1]。
2.安全管理问题
在具体施工阶段,施工人员是主要影响因素,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其满足系统的本质性发展要求。在具体控制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建筑事业也取得了理想的发展成就,基于现有控制程序的特殊性,要以安全管理理念为支撑,实现管理形式的高度统一。但是在具体控制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在具体施工阶段对防护体系欠缺了解,进而出现安全隐患事故,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在控制过程中经常存在违章操作情况,施工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操作管理形式应用不当[2]。
3.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质量和材料控制有一定的联系,在整个控制过程施工材料是重要影响因素,材料的好坏也直接对工程项目质量有影响。但是在控制阶段存在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降低了采购成本,直接对现有设计形式造成影响。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合理选择施工材料,采用劣质、不合格的材料,直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基于现有设计形式的复杂性,如果存在设计形式应用不当或者材料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都直接对项目管理体系造成影响。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素质比较差,对干预形式了解不当,进而出现控制体系应用不当的情况[3]。
4.工程进度问题
部分施工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了项目工程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基于干扰因素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减少影响因素的不利影响。但是在具体控制阶段存在细节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虽然提升工程进度,但是给施工建设体系造成不利影响,制约了工程进度,严重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管理措施分析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基于其他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在具体控制阶段要以固定的设计为基准,保证控制体系的完善性。以下将对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1.强化造价管理
在系统建设和控制阶段必须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体现优化设计的要求。在控制阶段要重视成本管理,将其作为重要控制形式。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设定固定的管理机制,将其用来约束造价管理体系,并按照固定的设计模式及设计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在整体控制阶段 必须建立系统的应用计划,保证各个阶段施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造价管理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要将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及设备成本结合起来。在成本控制阶段要优化设计形式,采用多种控制手段降低施工成本,进而提升施工进度。相关管理者必须明确现有设计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控制形式,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4]。
2.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是工业建筑工程设计的主体,其肩负着很多重大责任,在系统控制阶段必须明确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进而体现设计形式的卓越性。在具体控制阶段要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强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比较高的整体素质,建议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和技术水平,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对施工形式有具体的了解。其次施工人员要想提升自身管理理念和水平,在控制阶段必须以规范性管理体系为媒介,发挥建筑工程的具体作用。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工程项目具体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干预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系统控制不当的情况。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固定的监督管理制度为基础,在控制阶段要保证工作形式有条不紊的进行,必须以系统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使其适应现有管理机制的要求。当前在工程具体应用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实现管理制度的高度统一,必须满足工程体系的建设要求,选择先进的管理方式对其进行优化分析,不断减少阻碍因素的消极影响。在优化控制阶段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形式,满足应用体系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优化组织形式
建筑工程质量、成本及进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针对系统设置的优越性和制约性,在后续控制过程中要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优化组织设计形式,促进其共同发展。相关管理者要以固定的设计体系为目标,不断减少影响因素的干预性,按照原有的设计形式和计划进行施工。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整体控制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施工参与人员的安全生产能力,将安全与施工进行有效的同步。最后要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实处,使其满足建筑系统的本质性要求,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进行。
结束语
针对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形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减少干预因素的影响,满足系统建设的需要,发挥控制体系的相关作用。在后续控制阶段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满足系统建设的本质性要求。在日常管理阶段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在日常管理中优化设计形式,对应用机制进行协调分析,发挥现有设计形式的优越性,进而体现出设计模式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燕云,方丽玉,蒋古月.浅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2(06):236-237.
[2]黎继松,丹,杨柳雨.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各种因素的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11,10(12):99-101.
目前许多企业还未意识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危害。本文对国有重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不注重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成本管理形式粗放、成本结构不合理、成本控制薄弱、成本预测环节重视力度不够等。
一、不注重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大多数国有重工业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只注重对成本活动本身的控制,忽视了对战略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目前大多数的国有重工业公司的成本管理过多的强调依靠行政手段来增强成本管理的外在约束力,因而很难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司管理者只是被动的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成本降低计划,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改善成本管理的内、外部可控环境,从而不能较好地降低公司整体运营成本。
二、成本管理形式粗放
(1)成本管理方法老化
从成本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来看,国有重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一直不够完整合理,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成本预测、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阶段。而大多数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只侧重于事后的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预算的力度不够。在国有重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预测往往只凭决策层的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缺少定量的数据分析支撑;每年只简单的年初和年中下达年度成本预算和调整预算,反映出预算分解办法不科学,成本中心结构不合理,没有按照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来管理;以财务会计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核算的招待费、差旅费等,从未单独进行成本会计的专业核算,无法提供财务会计体系以外的成本信息等各种弊端和不足。
(2)成本管理功能弱化
由于国有重工业企业的经营目标侧重于销售指标的完成和市场的争夺,所以,公司层面最关注的是市场争夺、投资额度、业务开发、业务收入和业务量的年度目标等等,而成本管理的各项目标未受到应有重视。
第一,在各项成本中,国有重工业企业相对重视的是业务费、维修费等可控成本,其它各类成本的管理更加弱化,比如对人力成本和设备投资只对其年度总额进行预测,几乎不对其进行更多的成本管理工作。
第二,由于国有重工业企业在追加成本的项目和金额上过多过大,导致预算编制不够客观准确的原因,更有公司领导和各部门不重视成本管理,以个人意志管理代替制度管理,造成成本预算刚性不强。
第三,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力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因素。市场发展是第一位的,不能使公司的成本管理成为拖住市场发展前进的障碍和市场部人员抱怨的理由,这是公司高层和营销部门对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力度的态度。
(3)成本管理组织松散
大多数国有重工业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欠缺,造成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不足。成本管理一直以来都作为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其它部门只是被动接受和协助配合。但是,专业知识的缺乏,使财务部门很难对发生在技术领域内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预测。由于未实行有效的责任成本制度,成本管理的归口部门是财务部门,全面负责成本的预测、控制和核算。成本的控制是财务部门负责的工作,各部门及下属分公司只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提出业务需求,对成本的控制积极性不高。而拥有成本费用决策权力的财务部门由于专业分工很难对各部门的需求提出质疑,也就很难对此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合理的事前、事中控制。因此,成本管理的松散带来经营管理的不力,不仅不能有效管理,还存在下级单位对上级、业务部门对财务部门的费用倒逼,成本的约束机制软化。
三、成本管理结构不合理
国有重工业企业目前的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运行维护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控制,没有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加强成本管理。由此引起在成本管理上只注重对与产品生产过程有关的成本进行控制,而对设备采购、项目建设以及营销渠道建设等日常管理活动引发的成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管控。实际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司经营活动中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的成本(主要是运行维护成本)占公司整体运营成本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了,而营销活动、新产品研发推广等活动引发的成本占整体运营成本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成本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公司目前成本管理方法的控制效果不断弱化。
四、成本管理责任不明
成本管理责任不明是成本管理失控的根本原因。由于公司成本控制的归口、分级最终只有权力而没有责任,影响公司获得利益,致使权、责、利不能统一,加上考核力度跟不上,必然造成责任心不强,尤其是管理处室在这方面的问题最多,诸如加班加点工资审核不严的问题、管理处室的费用难以压缩问题、处室归口管理费用的管理规程问题等,都是成本责任不清带来的问题。
五、成本核算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