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延续性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9 14:59:07

延续性护理

延续性护理例1

随着社会工业化及老龄化的发展,慢性伤口病人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慢性伤口是指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组织受伤,其愈合时限大于2周的伤口,如溃疡性伤口、糖尿病伤口、压力性损伤和手术后愈合不良的伤口等[1]。慢性伤口治疗周期较长,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鉴于慢性伤口病程长、好多老年病人行动不便,不按时到医院换药等特征,由研究者提出为慢性伤口病人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计划,以保证病人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如从医院到家庭)及同一个健康照护场所(如医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照护,通常指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订出院计划、转诊、病人回归家庭及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2]。该护理模式已被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病人(如肾衰竭、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现其有改善健康预后、减少卫生服务费用、提升病人满意度的效果。因此,为了满足慢性伤口病人的需求,我院护理部伤口小组成立了以“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为核心的团队化延续性护理模式,构建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慢性伤口病人伤口的愈合率、降低就医成本、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病房和门诊需要医院提供延续性护理的慢性伤口病人40例,其中压力性损伤24例,下肢静脉溃疡6例,糖尿病足2例,术后愈合不良伤口8例。参与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护士为医院伤口小组的8名专科护士。

2方法

2.1成立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

在护理部的支持下成立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组长、秘书各1名,成员6名;年龄28岁~46岁(32.15岁±1.25岁);本科7名,硕士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其中国际造口治疗师1名。成员均为接受过院内伤口护理培训的专科护士。管理小组负责建立档案、伤口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居家换药流程、电话随访、微信交流、家庭访视、护理门诊随访、与社区专科护理联动等。

2.2建立档案

小组成员在治疗慢性伤口时了解病人信息,对病人伤口情况全面评估,住院病人在出院时及门诊病人在就诊时留取最适合照顾病人的2位直系亲属的联系电话,建立微信群,将病人信息详细登记在册,出院时帮助病人制订个性化的伤口护理计划,包括出院后就近社区医院资源的利用及居家护理。

2.3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换药培训

让病人及家属观看换药流程,详细讲解换药技术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讲解所用敷料的作用及正确更换敷料的意义,让病人或家属自己操作,护士在旁边指导,最终使病人或家属掌握换药技术。指导家属学会伤口测量方法、伤口照片拍摄方法;构建“慢性伤口评估和处理记录单”,指导病人或家属将伤口大小、渗液情况、清洗方法、所用敷料等进行记录,以便复诊时对病人伤口进行评估。

2.4电话随访、网络传送照片

根据病人伤口情况1周电话随访1次,询问伤口情况,了解病人的各种需求,并给予有效解决。病人伤口如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微信发送照片进行咨询,电话与网络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通知病人及时来院复诊。

2.5家庭访视

对一些高龄、瘫痪、行动不便、病情危重等不便来院复诊的病人,在伤口出现不良变化时家属提出申请,伤口小组会按照医院护理服务管理制度,组织专科护士着医院定制的上门服务专用服装,携带专用医疗背包(内有伤口换药常用医疗用品)上门服务。

2.6护理门诊随访

门诊设有伤口护理门诊,每周开设2次,有造口治疗师负责出诊,慢性伤口病人规定2周门诊随访1次,专科护士对其伤口再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伤口愈合情况。

2.7建立医院

社区伤口专科护理协助小组由伤口小组的护理专家负责,组建医院附近社区与医院伤口专科一对一联动小组,为提高社区专科护理技能搭建平台。根据社区护士专科护理培训需求,每月组织社区护士与我院伤口专科小组开展联动多动,包括我院专家到社区进行技术指导,社区护士来我院进修或培训等。社区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疑难伤口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手机、公共邮箱等信息化工具及时与我院伤口小组专家进行沟通。慢性伤口病人伤口出现恶化不能及时来我院复诊时可以到附近与我院建立协作关系的社区医院就诊。

3结果

40例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慢性伤口病人中38例痊愈,2例失访。

4讨论

据估计,全球超过4亿人有不同病因造成的伤口[3],而慢性伤口通常又比较复杂,难以愈合,如有基础疾病或者并发症可能伤口会持续数月或数年不愈,这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大多数病人希望在医院进行换药治疗,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部分病人无法定期到医院换药,但这部分病人仍有很高的伤口护理需求,这就需要延续性护理为病人提供出院后的指导和服务。国内已经开始关注慢性伤口病人延续性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苏天兰等[4]的研究中指出出院的慢性伤口病人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董兰菊等[5]也指出社区护士上门服务在家庭慢性伤口病人治疗及身体康复中起重要作用,是解决家庭慢性伤口病人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我院建立多平台化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病人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和方便沟通的方式与专业人士进行伤口情况咨询,获取专业的护理指导,且伤口小组的成员也可以发挥个人所长利用不同方式为慢性伤口病人服务。整个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仅在产生治疗费用时收取普通门诊挂号费和相关治疗费,并且避免了病人在医院和家庭中来回奔波,同时也解决了伤口的愈合情况,真正解决了病人和家属的实际问题,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得到病人的充分认可。综上所述,慢性伤口病人的延续性护理可给予病人全程关注的护理服务,可以真正解决慢性伤口病人的护理问题,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愈合时间,节约医疗资源与成本,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参与此项工作的护理人员也体会到了延续性护理的意义,但整个运行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需求大于供应,病人需要上门服务时护理人员人手不够,还有如何规避其中的安全问题,家属照片拍摄失真影响医务人员对伤口的正确判断,部分病人换药过程中还存在物品消毒不合格等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善。我院伤口小组将在以后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服务中进一步研究,不断完善慢性伤口的延续性护理。

参考文献:

[1]仇,黄金.慢性伤口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34543456.

[2]李萍,付伟.社区实施出院老年人延续性护理的SWOT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5.

[3]KevinW.伤口护理管理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767769.

延续性护理例2

美国老年护理协会川将延续性护理定义为一系列行为活动,用以确保病人在不同医疗场所或同一场所的不同照护水平之间转移时,其健康照护服务具有协调性及延续性,包括照护安排、病人教育以及服务提供者间的协调等。    

美国延续护理联盟(Care Continuum Alliance)}8}从人群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延续性护理除了包括病人在机构内的转移或机构间的转移外,还包括病人在健康状态改变时的转移及在护理提供者之间的转移。延续性护理是综合性、协调性和整合性的医疗服务,其目的在于实现各种健康状态下、各种照护环境中服务质量和价值的持续改进和高危人群;服务具有时限性,即在出院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展,但可根据研究目的有各自不同的时间跨度,多数研究从出院前几天到出院后几个月,少数到1年;强调对病人和家属的教育,避免再住院等不良临床结局川。

2影响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的因素

2. 1疾病因素心力衰竭的疾病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冠心病(45. 6 0 o)和高血压(12.9%)两方面,而风湿性心脏病仅占18,600。因此冠心病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而肺部感染(43.9%)和水钠储溜(74. 8 0 o)是影响病人再入院和反复入院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液体的管理是心力衰竭病人管理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病人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容易被忽略,研究表明通过向病人讲解液体管理的重要性及液体监测的知识,并通过家庭随访及电话随访等延续护理方式能达到较好的管理}一般资料

2. 2. 1性别女性病人的心力衰竭发病率与生存率均低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病人受雌激素水平保护,而男性病人由于生活压力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有关。由此提示医护人员应对男性病人在此方面给以更多关注。

2. 2. 2年龄病人年龄对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Betihava、等}对28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病人年龄每增加10岁,再入院风险增加1.07倍。我国学者发现年龄)65岁是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1年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 3受教育程度在同样的干预环境下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病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受教育程度高的病人知识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而住院次数多的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护能力相对较好的。

2. 2. 4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与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年会中报道,合并中、重度抑郁的心力衰竭病人的死亡率增加5倍。心力衰竭病人抑郁发生率为2400^4200}'8},并且病人再入院的风险随着抑郁的加重而增加仁1,〕,可能与心力衰竭病人长期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有关,经济负担等都会导致心理负担加重产生抑郁情绪。而适当的延续护理可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负性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

2. 2. 5延续护理的主导者护士是延续性护理的主要主导者,其延续性护理的态度,及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直接影响延续护理的质量,我国延续性护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临床护理人员的延续护理水平总体不高,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培养本学科的专科护士,如培养心力衰竭护士专门负责出院病人的延续护理。另外,由于病人的来源较分散,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也是影响延续护理的重要因素。提示实行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主导,而社区医护人员实施的医院社区、联动的协作延续性护理模式可能更利于开展。

2. 2. 6服药依从性心力衰竭病人大多出院后需长期服药,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服药依从性差。相关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病人的服药依从率为1000^9800,并且病人的服药依从性,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病人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其预后,研究表明,20%^-63%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原因为服药依从性差} 病人的延续护理的管理模式

3. 1以医院医护人员为主体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由延续护理的管理者对住院病人基本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在病人入院至出院期间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出院前进行健康评估及效果评价,出院后对病人进行跟踪随访,管理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手机APP上门随访等多种方式与病人保持联系,对病人的康复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对相应问题给予专业指导。通过这种从入院到出院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i-z}7,多学科协作模式明显减少了心力衰竭医保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心力衰竭相关总医疗费用亦明显下降。

3. 2社区为主体联合专科医生多学科协作管理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社区志愿者组成联合团队及病人及家属共同组成的管理系统对病人实施协作、有效的干预能使病人得到规范的、连续的以及个体化的治疗。专科医生、护士均是病人住院期间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主管医生负责帮助责任护士选择延续护理干预内容与细则,并于责任护士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延续护理问题时接受咨询和实施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接受医院责任护士专业化培训,家庭主要照顾者接受医院责任护士的远程指导和社区护士的面对面指导。   

延续性护理例3

根据德尔菲法[8]的要求和研究目的,确定函询专家的纳入标准:①开展过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三级医院护理管理者;②发表过延续性护理相关论著的护理教育者;③参与过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临床护理人员;④愿意回答专家咨询表,有一定的积极性;⑤能保证参加2轮专家咨询。最终23名专家完成2轮函询。专业领域:护理管理者10人,护士长7人,院校教师6人;工作年限:<10年4人,10~19年11人,20~29年5人,≥30年3人;学历:大专8人,本科11人,硕士4人;年龄:30~39岁16人,40~49岁3人,≥50岁4人。

1.2方法

1.2.1初始指标的设计

本课题组由护理管理专家2名、临床护理人员1名和在读研究生1名组成。负责文献回顾,形成访谈提纲,收集与反馈信息,分析和整理资料。①文献回顾。以“延续性护理(或连续护理)”和“指标”、“质量评价”,“transitionalcare(conti-nuityofcare)”and“indicators”、“qualityindicators”为检索词,全面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WileyOnlineLibrary、Elsevier出版社全文书刊、Springer全文电子期刊、CNKI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根据美国霍普金斯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方法[9]评定文献质量,初步筛选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标。②专家访谈。采用立意抽样法,选择南京及其周边地区7所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专家进行访谈。制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内容围绕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结构-过程-结果”展开,了解其对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文献回顾、专家访谈结果以及课题组成员2轮讨论,初步形成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49项三级指标。

1.2.2专家函询

自行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内容包括填表说明、专家意见调查表、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专家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专家选择指标重要性的判断依据。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纸质版亲自发放或邮寄的方式发放与回收。在第1轮专家咨询中,专家对每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Likert5级评分,同时各个指标后设有意见修改栏,供专家提出开放性意见。课题组根据第1轮咨询结果,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表,包括对第1轮咨询结果的反馈(条目采纳或未采纳的原因),以及修改后的指标。仍要求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同时增加指标权重赋值栏。考虑到延续性护理服务的评价尚不成熟,在构建阶段需纳入更多的潜在指标[10],因而本研究条目筛选要求为重要性评分>3.5,变异系数(CV)<0.30,同时结合专家文字性建议,对相应条目进行增加、修改或删除。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的积极性

第1轮函询发放问卷24份,回收有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95.83%;第2轮函询发放问卷23份,均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第1轮函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专家12人,占52.17%;第2轮6人,占26.09%。

2.1.2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通过权威系数Cr反映,等于专家熟悉系数Cs和判断系数Ca的算术平均值。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8]。本研究第1轮Cr、Ca、Cs分别为0.876、0.923、0.829;第2轮Cr、Ca、Cs分别为0.882、0.942、0.822。

2.1.3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反映专家对问卷全部指标意见的一致程度[11]。第1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W值分别为0.531、0.376、0.535,第2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W值分别为0.736、0.521、0.627,2轮咨询的W值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评分的一致程度较高。

2.2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2轮函询,确定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41项三级指标,见表1。

3讨论

3.1建立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龄、失能、慢性病、空巢老年人群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很高,如何满足健康养老的需求,如何形成长期照护体系,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12]。为解决医疗照护资源供需矛盾等难题,延续性护理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为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改革临床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各地广泛开展了延续性护理的实践。然而延续性护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标准、行业规范、监督机制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13]。因此构建一套延续性护理实践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3.2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结构-过程-结果”模式指出医疗服务质量由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构成[5,14]。“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环节存在逻辑承接关系,基本能够包含从服务的准备到服务结束的全部环节,各环节界定明确、结构清晰,是一种全方位的评价。护理质量评价仅以结果质量来衡量,缺少对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的关注,无法用于护理工作的环节管理,无法保证质量持续改进[15]。因此,本研究聚焦三维度的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以Delphi法构建涵盖“结构-过程-结果”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延续性护理服务项目的质量持续改进,促进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研究结果显示,2轮咨询表的有效回收率均大于90%,说明专家对此项研究的关注和配合程度高。同时,本研究选择的专家涉及管理、教育、临床、科研多个领域,确保指标体系是由专家从政策规划、实践经验、专业知识、理论基础4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而得出的[8]。此外本研究所选取的专家权威系数较高,保证了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对指标体系的预测精度较高。

延续性护理例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程长、难以治愈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以我院近2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象,对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探究这一护理方式对患者的肺功能和戒烟率的影响[2]。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者78例,女患者5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2±5.3)岁,病程3~18年,平均时间(12.1±2.7)年。纳入标准:134例患者均经过病史、体征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所选病例均为吸烟患者;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合并哮喘、糖尿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肺结核、自发性气胸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近期接受肺部手术的患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观察组7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包括呼吸调整、肺功能训练、饮食指导等。记录患者出院时的恢复情况,出院后不再进行延续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延续性护理,主要内容如下: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呼吸功能、主要症状、发病原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记录患者的吸烟量、烟龄等。①教会患者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如短期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②指导患者每日坚持吸氧,在饭前、运动前等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应尤其注重吸氧;③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告知患者COPD的常用治疗药物和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患者漏服、错服或私自增减药物用量;④进行运动指导,通过运动指导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告知患者坚持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⑤提供戒烟指导,通过向患者讲解对吸烟的危害提高患者的危机感,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吸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方案,烟瘾来时可以选择吃糖果、嚼口香糖等方式进行控制,教会患者戒烟的时间和戒烟的方式;⑥加强对家属的指导,发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知识手册,让患者的家属配合监督、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并让家属帮助患者营造干净、无烟的生活环境;⑦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采用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3疗效评定[3] 戒烟成功率:近期戒烟成功:患者坚持20d不吸烟;中期戒烟成功:1年后无复吸烟。检测患者的肺功能,包括PCO3、PO2、PEF。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患者的戒烟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戒烟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PEF、PO2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CO3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当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4]。戒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是提高慢阻肺患者症状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方式。临床对慢阻肺患者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和戒烟情况具有重大的影响。延续性护理方式是针对慢阻肺患者而事实的一种开放性的护理方式,该护理方式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延伸到患者出院以后。主要通过电话访问、定期复查、网络交流的方式加强对患者的指导和护理,并让家属参与到对患者的监督和护理当中来,方便家属和患者操作,强调患者、医生以及家属之间的互动联系,增强护理的有效性。

延续性护理方式采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健康知识教育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并配合家庭吸氧治疗和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5]。并动员患者的家庭成员参与到对患者的护理监督中来,为患者的康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戒烟。教会家属和患者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和用药方式,提高慢阻肺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延续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显著改善,戒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延续性护理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戒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是一种开放式的有效护理方式,实施该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戒烟率,对于慢阻肺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万聪,张晓芹.延续性护理对慢阻肺患者戒烟情况及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748-750.

[2]崔娴.慢阻肺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改善肺功能、提高戒烟率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5(28):182,183.

延续性护理例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者78例,女患者5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2±5.3)岁,病程3~18年,平均时间(12.1±2.7)年。纳入标准:134例患者均经过病史、体征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所选病例均为吸烟患者;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合并哮喘、糖尿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肺结核、自发性气胸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近期接受肺部手术的患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观察组7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包括呼吸调整、肺功能训练、饮食指导等。记录患者出院时的恢复情况,出院后不再进行延续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延续性护理,主要内容如下: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呼吸功能、主要症状、发病原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记录患者的吸烟量、烟龄等。①教会患者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如短期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②指导患者每日坚持吸氧,在饭前、运动前等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应尤其注重吸氧;③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告知患者COPD的常用治疗药物和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患者漏服、错服或私自增减药物用量;④进行运动指导,通过运动指导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告知患者坚持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⑤提供戒烟指导,通过向患者讲解对吸烟的危害提高患者的危机感,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吸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方案,烟瘾来时可以选择吃糖果、嚼口香糖等方式进行控制,教会患者戒烟的时间和戒烟的方式;⑥加强对家属的指导,发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知识手册,让患者的家属配合监督、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并让家属帮助患者营造干净、无烟的生活环境;⑦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采用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3疗效评定[3] 戒烟成功率:近期戒烟成功:患者坚持20d不吸烟;中期戒烟成功:1年后无复吸烟。检测患者的肺功能,包括PCO3、PO2、PEF。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患者的戒烟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戒烟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PEF、PO2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CO3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延续性护理例6

1.2评估指标及方法

1.2.1生活质量情况在人院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欧洲癌症功能与治疗研究机构制作的针对肿瘤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core30,QLQ-C30)[6],该量表由5个功能子量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3个症状量表(疲乏、恶心呕吐、疼痛)、1个总体健康状况量表和一些单一条目构成,共30个条目。总体健康状况分7个等级,评分从1~7分;其他条目分4个等级评分,评分从1~4分。将各个领域(子量表)所包括的条目得分相加即可得到该领域的得分(粗分),为了使各领域得分能相互比较,尚进一步采用极差化方法将粗分化为0-100内取值的标准分得分:其中5个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而症状量表和单项项目的得分则相反,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明显。

1.2.2自我管理采用施小青等[7]构建的自我管理量表,包括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得分总和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入院时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实验组患者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较入院时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得分也均提高(P均<0.05)。出院6月后,对照组各项症状评分较入院时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各项症状评分也均较低(P均<0.05)。见表1。

2.22组自我管理得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自我管理4项评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4项指标及总体评分较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实验组4项指标及总体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得分也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3.1院外延续性护理教育可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宫颈癌患者对疾病复发及后续治疗的身心压力使得其出院后应付能力、应激适应及社会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必然会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8]。一方面大多数患者远离大型医院,院外专科护理中断,且宫颈癌术后的社区护理人员通常对本疾病的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且社区护理目前在国内较为落后,所以患者在家中出现症状后得到及时合理的专科护理较困难,从而容易导致患者出院后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延续性护理则要求医护人员定期与院外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能更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及突发状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规的护理教育及注意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再次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提高患者病后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通过干预,患者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得分较入院时均有提高。

延续性护理例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61-01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内脏衰竭和失血性休克,引发生命危险。消化内镜下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发症少,近年来已经成为消化道出血治疗的常用手段。虽然内镜下治疗收货了良好的效果,但也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此外也与患者的日常饮食、心理变化和环境等因素有关[1]。延续护理是住院护理延伸的表现,能为患者在出院后提供持续的、有效的健康指导,促进疾病的康复。我院对既往收治的100例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2岁,平均(38.5±2.8)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6~75岁,平均(38.3±2.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在出院时给予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并告知患者多休息、注意饮食、定时用药、不适随访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电话随访:由责任护士为患者建立好随访档案,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床号、入院及出院的时间、院内治疗的情况、转归、治疗医生、随访时间和随访时存在的问题等;随后由访视组长或护士长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周内对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饮食、用药等情况进行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解决患者在遵医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同时告知患者可随时来电咨询,最后将随访的结果告知主治医生。②患者出院后打电话通知患者到院复查,主要针对日常护理的相关内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加以纠正,复查的次数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增减,直到患者的问题得到解决即可停止复查。③出院后每半月个电话预约患者上门访视,确定好时间,对于地区偏远的患者可安排?y筹性访视,并将每次访视的内容都详细记录在患者的健康档案内。④在院外护理中,还要注意患者的病情发展、出血点的恢复情况、日常饮食的控制、运动情况和健康指导等,确保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掌握,并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⑤出院时搜集患者及家属的联系方式,利用通讯工具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联系,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要在线答疑,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电话随访和登门访视。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成功止血率、再出血率、出血停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治疗7d后再次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经内镜与手术检查提示仍存在出血灶,提示患者再次出血[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延续性护理例8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慢性酒精性肝病实际上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而导致的肝脏疾病。相关临床统计数据资料结果显示:随着全球酒精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人群规模逐渐扩大,慢性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有效护理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可靠措施,从而为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本文对我院临床护理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全部患者共计1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33―55岁,平均年龄为(42.34±5.43)岁,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了延续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68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因此具有临床研究可比性。

1.2 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

1.2.2 延续性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

在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临床护理措施:

(1)饮食指导。

(2)运动和休息指导。

(3)酒精性肝病相关知识教育。

(4)随访。

(5)戒酒计划。

出院日与患者共同制定出院戒酒计划,让家属全程监督患者的戒酒,责任护士每次电话随访时,密切关注患者近期的戒酒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不同时间的戒酒成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数据分析过程所采用的软件以及统计工具均为SPSS18.0软件包,在进行相关计量资料处理时,采用的是t检验,在进行相关计数资料处理时,采用的x2检验,并且认为当P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不同时间的戒酒成功情况比较结果如下:延续性护理组68例患者实施护理措施3个月后,戒酒成功68例,护理6个月后,戒酒成功65例;常规护理组68例患者实施护理措施3个月后,戒酒成功49例,护理6个月后,戒酒成功36例。护理3个月和6个月后的戒酒成功率组间比较,延续性护理组患者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且数据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

3 讨论

延续性护理例9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66

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通常是因为持续大量饮酒导致病发而入院, 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并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 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但戒酒却是防止慢性酒精性肝病复发的关键因素和最积极有效的措施。在院治疗期间, 由于医护人员的严格督促, 患者不能接触到酒精, 但出院后由于缺乏自律及监督, 加之对慢性酒精性肝病知识缺乏认识, 患者往往不能持续戒酒, 为疾病再次发作埋下了隐患[1]。本院在2013年7月~2014年12月对收治的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出院后继续实施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有114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2011年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2]的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 其中男107例, 女7例,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41.6±8.3)岁, 饮酒史2~11年, 平均饮酒史(9.4±6.8)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以及饮酒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慢性酒精性肝病常规护理, 包括详细向患者讲解用药的方法以及不良反应、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进行健康科学运动的方法、告知将要进行的检查内容和意义以及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等。观察组患者于出院后在上述护理内容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日常饮食习惯, 注重营养搭配, 食物以富含蛋白、纤维、低热量、低脂的食物为佳;指导患者摄入适量的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的氨基酸以及维生素K。②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运动。告知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对治疗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的身体和病情恢复情况制订适合患者个体的运动计划, 逐渐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③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慢性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 向患者讲解能够引起慢性酒精性肝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发病时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向患者讲解酒精性肝病的家庭护理方法。④告知患者戒酒的重要性。明确患者的需求, 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戒酒计划, 让患者家属严格监督患者戒酒情况, 责任护士每周电话随访, 记录患者的戒酒情况。⑤用药指导。教育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不可随意改变药物剂量或者擅自停药以防止肝病进一步发展或者恶化成肝硬化和肝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 记录两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的戒酒情况, 并调查治疗依从性。治疗依从性评价方法:完全依从:治疗过程中严格遵照医嘱接受治疗, 坚持规范治疗;一般依从:基本遵照医嘱接受治疗, 偶尔有不遵医嘱情况出现;不依从:不遵医嘱的情况经常出现, 难以坚持治疗甚至擅自中断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一般依从)/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戒酒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后戒酒例数分别为57、53、51例,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0、45、42例。观察组患者戒酒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治疗依从性为92.98%, 对照组为70.18%,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院内护理使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大部分健康问题都得到解决, 但是由于出院后失去了优良的医护环境和有效监督, 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病情可能出现复发甚至恶化, 因此患者在出院后仍然有很高的健康护理需求[3]。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 亦属于住院护理的延伸。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使患者在出院后仍然继续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 这对促进患者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出院后病情持续恶化的风险[4]。延续性护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出院后的生理和心理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护理方案。与此同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来说, 作者主要从患者的饮食、运动、健康知识、用药指导以及戒酒情况等方面综合采取干预措施, 促进患者进一步康复, 积极降低病情复发和恶化的风险。

在本研究中, 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3、6个月戒酒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说明患者在出院后仍然有继续接受护理的需求。而观察组在1、3、6个月的戒酒率以及随访期间的治疗的依从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提示延续性护理起到了督促患者戒酒和提高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 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邬玲玲, 竺雪红, 李晓燕.酒精性肝病合并酒精戒断综合征的护理.护理与康复, 2013, 11(12):1132-1133.

[2] 厉有名, 范建高, 王炳元, 等.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0(3):4.

延续性护理例10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on self-care abi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LI Xiuxi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