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审计的方式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4 09:51:06

审计的方式

审计的方式例1

(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当前审计机关数据归集主要由各业务处室对口归集、管理和运用,造成业务与数据的相对封闭,信息共享主要以点对点为主,可扩展性不够强;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描述格式和方式不统一,整体缺乏统一规范,而且由于数据重复管理、重复维护,使工作量大大增加;割裂了各行业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审计人员无法利用各行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影响了数据的利用效果。

(二)不能很好地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人才资源是审计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期按处室实施行业审计,容易使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能力受到限制,在审计中往往只注重揭露和查处本专业领域问题,而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影响了审计宏观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

信息化下审计组织方式应当分为信息系统集成、审计组织机构整合、审计管理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资源整合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发挥审计机关在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等各行业数据拥有量上的优势,通过硬件集成、软件集成、数据和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集成等方式,在数据库间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平台,[3]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实现整体数据分析及审计建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数据应用需求。建立与数据归集、管理、使用等有关的安全管理授权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等,按照数据生命周期制定备份策略。同时,应以整体数据分析为支持,将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宏观层面与全局高度进行分析研究,充分揭示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撰写综合审计信息,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发挥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作用。

(二)组织结构整合

1.单一项目的审计组织方式

一是总部审计组。总部审计组由组织管理人员、审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组成,分别负责业务综合协调、数据分析和业务审计。其中,数据分析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并为各审计组提供数据或审计重点和可疑线索。二是分支机构审计组。分支机构审计组负责进行分散核查,提供典型性、倾向性问题案例,并从体制机制方面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为总部审计组提供实例支撑。

2.多项目的审计组织方式

多项目应当采取矩阵制[4]的组织方式,各审计组是根据项目需求,由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等各专业审计人员组成的复合型的审计团队。项目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主要是按时、按预算完成审计项目,并满足审计方案的要求。包括:制定审计项目具体执行计划,管理审计项目,领导项目团队等。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在项目限定范围内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完成目标;分派合适的人员到项目组中工作;通过培训和知识共享的方式实现审计人员技能的持续提升;本职能部门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制定和完善。项目成员工作职责包括:在项目的约束条件下完成所分工的审计事项;定期向项目组长和部门主管汇报项目进展的情况;在项目团队中与其它项目成员分享信息;尽量完成职能部门的工作。

(三)审计管理创新

审计的方式例2

一、引言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发明与应用,尤其在企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伴随而来的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彻底走向信息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完成会计与财务相关的工作,这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变化趋势,会计电算化属于计算机技术和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的有机结合,会计电算化管理可以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减少了错误率同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同时伴随着部分不足,在运用的时候,需要进一步速进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的发展,为提高金融企业管理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问题综述

1.会计电算化定义会计电算化属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去的体现,它是以计算机技术改变过去的会计业务,会计业务包括基本会计业务、出纳、国民收入等业务的过程都运用计算机完成。如果在分析过程中,计算机上的会计信息分析是准确和真实的,那么与人工比肯定不会出现任何错误,高效率的电脑分析能够更准确。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管理、信息、会计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会计电算化的出现降低会计人员工作质量。2.会计电算化首先,与传统的纸质会计信息相比,无纸化会计信息有自身的特点,纸质记忆信息是以传统的方式而不是计算机和存储器的数据信息方式进行。计算机存储介质盘主要使用磁盘存储信息功能,有着方便、快捷、易于修改,便利、可删除、不留所有信息痕迹的优势,但它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现在的审计工作不好进行会计保护。其次,对综合知识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有着更高的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必须学会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熟练的完成操作。会计人员应该通过系统设置在计算机程序中进行操作,对企业怎样发展,怎样完成审计报告,以及怎样填写信息都要有熟练的应用,按照计算机程序完成操作,会计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达到会计记录目的,在如此的工作环境中,审计人员应该通过学习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只有多方面都有储备,才能够利用审计工作更丰富的知识来保证相应的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完成。再次,数据和自动化集中。传统会计向导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实际的劳动分工,任何人都仅仅负责所以工作的一部分。然而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时候,会计有着更为现代的表现方式,各种会计工作全部在计算机中完成,通过数据输入来进行操作,这些数据全部可以被所有用户共享。最后,内部控制的程序性保障。进入会计电算化会计方法、会计数据更集中的计算机处理,更连贯,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明显的不同,会计人员应该更好地寻求和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会计即应该保障信息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又需要更加的可靠性采用相应的办法。

三、审计会计电算化的实施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传统的会计模式,从原始凭证的记录回顾,从金融到财务报告的编制,每一步都是用不同的会计人员,明确职责分工,每一步都是指定的处理程序和相应的文本信息。这些文件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一个明确的线索。在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可以基于原始数据,以及其他方面的处理程序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的现代方式使用磁盘存储,会计信息已经修改,改变的地方,删除的地方无法用肉眼识别。虽然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会计另外,财政局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过程中应保留原始数据,所有的凭证、账簿,并提供审计和监督过程中打印材料向公司报告。但是,不同于以往的手工会计,审计人员无法确定是否已给他们的信息是随时变化的,无论是相同的原始数据。因此,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现代方式。2.审计内容传统的审计内容是手工做账会计数据,现在手工做张通过电算化会计记账的改变。简而言之,审计在过去的人评论,现在的审计工作,该机还审查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的方式,很多企业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自动处理,计算机也有一个程序的错误,计算机将不会意识到你的错误,将继续原程序,记账错误的方法。因此,会计审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解会计程序,计算机系统知识确保正确的结账程序完成。3.对审计技术的影响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要按照各个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审查的时候有一些固定程序,通常有审核、检查、分析、比较等方法,这些是与传统的方式记账有着相同形式的,这些步骤全部由人工进行。会计电算化属性是条件下,人类不再审查审计人员的唯一方式,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会计模式,会计电算化,审查审计既能够通过材料审查委员会获取,还能够在计算机数据中看到,财务数据的计算机运行中能够有比人工更高效、更准确,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最快与效率。4.审计人员的影响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现代方式,审计是审计人员的过程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负责实施办法一个账户,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更加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电脑技能。审核员应写自己的审计软件,建立合适的审计软件,方便今后的审计工作。5.对内部控制操作的影响内部控制的传统手工会计模式,从信息的审查中查找情况,包括的具体内容有很多项,他们购买的商品价格,购买的商品数量、总金额、如何入账,等对会计审计、会计记录的检查。所有账户被确认有没有错误,保证审核通过。但是,运用现代的会计方法,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地方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监管。所以,当前的内部控制无法原路适应记账方式的现代化时,应该对应的完成内部控制的及时完善。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应该按照第一个EST建立一个新的计算方式,适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如何制定新的内部控制对计算机审计方式带来了更难的问题。

四、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分析

1.视觉线索消失的风险在传统的会计制度在我国,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从发布到后期的财务报表,每一项工作需要我们使用纸质记录材料,需要签名的委托代理人起床所以审计过程规范签名。审计人员的回避,随机或反向检查。但之后出现和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计算机系统将自动直接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里面有计算机程序中的问题,或修改人工通过非法手段,计算机将直接进行错误处理,最后将会计系统按照程序执行操作,非法诈骗。2.内部控制变动引起的风险在传统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对象和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可见的,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并已经在内部控制、会计系统的变化非常大,原来的一些部分与控制功能,无法适应新的电脑系统,内部控制水平的准确性,在收到很大的影响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对内部控制功能的复杂性,便于会计人员造假,因此大大增加会计系统的审计风险。3.会计审计技术风险的多元化产生在过去的会计审计方法单一,容易控制。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存在,可用于审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被审计单位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购买和自己更符合的审计软件,适合所需要的商业化,同时能够进行自我发展,根据企业的情况或雇佣外国单位审计。审计企业选择不同的审计软件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选择软件上的不同,应该对应采取的审计方法也需要改变,保证审计师审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更加准确,避免因为审计软件选择不对,而造成审计风险提高。4.因缺乏知识而产生的电脑化风险我国会计电算化是随着时展的学科,它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更广泛的,不仅原来的会计,还包括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它对相关人员的要求很高,虽然大部分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然而,在一系列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的过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员工从事会计工作电算化理论掌握不全面,计算机教学很旧了,没有办法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更新,会计人员缺乏审计系统培养不构成严格的制度。5.不完备系统软件的风险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经历了几次更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电算化的基础,然而,我国目前使用会计软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安全和会计软件隐私较差。当前的会计软件系统,当某个人进行操作时,如果缺乏监管,不能确定是应该追究到哪个人。其次,每个模板都没有包含,所有形式的会计软件缺乏互相交流。

五、会计电算化环境审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会计电算化审计环境建设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没有好的环境保护,从两个方面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环境建设。首先,我们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的企业领导的重视。应该是审计工作的管理应纳入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协会的成立,以及各种系统,其次,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审计的认识,企业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企业管理者、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审核的理解,有助于科学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第三,要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机构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审计工作。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审计,审计管理机构或part-time.but需要注意的是,审计机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财政主管部门企业重要,在完善CT过程审计机构应积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2.完善计算机内部控制为审计人员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几个系统是必要的。空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机构的计算机控制。会计、审计人员的有效日期后必须参与定制调整,审计人员必须参与定制调整。在机构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控制原则、分权原则。其次,建立内部控制标准操作。第三,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的保存方式。运用会计电算化之后,可以利用设备对会计信息完成双备份,放在不同的地方避免丢失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会计档案的存储使得它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3.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和制度会计电算化方式运行过程中,对传统审计方式有较大影响,无论是审计方式还是审计历史,相关的内容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变化。过去审计方法只能依靠人工的方式,随着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审计辅助工具的发展,计算机审计现代方式发展运用越来越多,审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但是审计的内容更复杂。传统的审计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因此这是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审计工作时间更长。4.高效综合审计员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的方式比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是困难的,需要一个更广阔的知识,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审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审计团队,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有的审计人员培训、计算机审计人员和审计专业知识,使审计人员掌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过程,使得审计他们的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其次,培养能够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会计知识,审计包括审计知识公司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加强会计和审计知识的培训,能很快成为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5.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企业应加强对安全和隐私的会计软件和监督管理。由于现有的会计软件的操作系统,没有日记会计软件操作和没有记录生成的,所以你不能将对人民负责。然而,安全和在会计软件方面的企业隐私特别重要的,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严格保密,同行业中,会计软件的清晰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软件的保密工作,保密工作做的好,企业在上升的行业竞争,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软件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和开发软件,会计软件的个体化模板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结语

会计电算化已经对企业审计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应在审计工作方面进一步改进,必须认真分析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工作方式的影响,对这些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会计电算化的具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审计工作的挑战,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审计的方式例3

一、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方法的重点

审计计划作为现阶段国家审计管理的龙头,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法定性不够强、调整较多、延续性不够、上下级之间不够协调及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因此,科学管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建立信息数据库

要实现审计全覆盖,计划管理部门就要在审计机关自身的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不同年度项目计划的前后延续性、以及年度计划与相关年度项目规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着手,做到有规划有序、计划可行、相对稳定、前后衔接、上下互补。信息数据库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审计机关规划、不同年度项目计划、审计实施及完成情况等内容;二是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规划、项目计划,其他监督主体曾实施或者将要实施的与审计对象相关的监督等内容。

1.实施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审计对象单位性质、资产规模、预算批复金额等标准,对众多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式、审计实施时间和审计实施主体。

2.实施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在信息数据的支持下,编制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应坚持全面覆盖,重点项目定期轮审,一般项目不定期审计。

3.实施审计项目进度管理。实施审计项目进度管理,旨在确保审计项目能够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

——制定审计项目进度计划。在识别关键控制环节的基础上,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对项目、活动做出一系列时间计划,明确各项工作完成的时点。由于审计对象在规模大小、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审计风险等方面的差异,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尝试建立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项目计划进度参考标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对象的审计项目需要,制定不同的审计项目进度计划。

——实施审计项目进度控制与优化。由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审计项目进度是否发生变化;比较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差异,并决定对产生的偏差是否采取纠正措施。对审计项目进度的分析,可以建立并利用审计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审计项目进度情况的及时跟踪,对一些进度滞后的项目及时提醒和督促,促进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

(二)建立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

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重点对开展审计项目的科学性、社会性、效益性、重要性以及风险性进行评估。提交审计业务会讨论确定审计计划时,应同时做好审计成本的预算(主要包括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以及为该项目进行非现场工作的内勤审计成本),这既是审计机关实现绩效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避免遭受审计失败的主要手段。

二、创新审计组织实施方式

(一)探索和完善跟踪审计。跟踪审计体现为对经济行为、事项、资金、政策执行等进行过程性、持续性的监督。开展跟踪审计,与“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重要命题是相一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审计应更早地感受风险、揭示危害、抵御和查处病害、建议消灭病害。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实施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过程同步式跟踪审计,审计的介入与项目的启动和发展同步,审计与项目的运行轨迹像两条平行线,审计既监督又与项目建设过程保持一定距离。二是阶段性定期跟踪审计,每季度审计一次或每年审计两次,并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虽然没有过程同步,但仍能形成对相关审计对象的监督压力,促使其规范运作。

——财政专项资金运用跟踪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项目,可以单独立项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也可以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相结合同步组织实施;可以采用审计,也可以采用审计调查。

——公共突发事件跟踪审计。审计机关应根据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各主要环节,提出实施跟踪审计工作预案。在审计年度内,如果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应立即按照跟踪审计工作预案,组织开展跟踪审计工作,促进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重大政策执行跟踪审计。重大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对政策贯彻落实的过程进行动态监控,确保按照政策设计的路径执行;另一方面从审计独立评价的角度,对政策出台后的效果或效应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策提出建议。具体的组织实施方式可以单独立项开展审计,也可以结合其他审计项目实施。一般在重大政策出台后不久组织实施第一次审计,在其后的阶段里,采用每年或每两年进行定期审计的方式,对重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二)探索和完善联动审计。联动审计的目标是,整合内外部资源,扩充审计力量,扩大审计覆盖面,确保审计监督职责履行到位。同时,通过联动审计,进一步理顺审计监督与其他相关监督主体的关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协同机制。在开展联动审计中,应坚持审计的独立性。

——实行审计机关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对同类审计项目的联动审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同一被审计单位涉及不同的审计内容,审计机关从相关业务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一个审计组实施审计,既减少交叉审计、重复审计,又便于在同一时

间点上完整地揭示被审计单位在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二是在同一年度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对各单位都涉及的事项,审计机关要求各个业务部门都予以审查,充分反映不同单位在同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增强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宏观性。

——实行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联动审计。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审计项目,上一级审计机关可以组织下级审计机关共同参与审计。其有益之处在于:一是能够充实对某一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力量,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有利于从整体上系统地反映审计事项,增强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实行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联动审计。具体形式有:一是对部分重要性程度较低的审计项目,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委托给内部审计制度健全的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审计,审计机关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二是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对某一单位同时开展审计监督和有关专门监督。三是审计机关选择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较好的内部审计机构共同参与审计。

审计的方式例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审计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其重要职责就是经济监督。刘家义审计长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审计工作全局,指导工作。因此,各级审计机关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探寻审计工作规律,去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用科学发展观去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审计发展方式,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之路。要在适应经济形势,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依法审计,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研究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遇到的新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大局。

二、突出时代特色是转变审计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

审计作为民主政治的工具,主要是为国家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由于服务对象,监督的重点不同,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在封建社会,审计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监督财政的一种工具,专管“勾稽天下财赋”,审查“财用之出入”,具有“考其出入,而定其刑赏”的作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审计具有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制的重要作用,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审计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历了由最初成立时的财务真实性检查,到后期的会计报表合规性审查,再到后来融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为一体的全面监督。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部署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加大民生资金的投入,对这部分资金的追踪问效就成了审计监督的重点。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监督的重点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卫生、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项目的审计,促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服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开展审计调查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当好参谋。审计模式也要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和“民本审计”转变,在审计监督财政资金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使用财政资金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从雁塔区情来说,就是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民生项目、国有资产经营性收入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不断深化财税管理和预算执行审计,努力做到“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那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三、推行计算机审计是转变审计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

审计的方式例5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革新着传统的审计技术。因此,一代又一代的审计人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顺应新特点,实现内部审计方式的跨越式转变。多年来,智能审计、数据式审计、在线审计、持续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持续监控等概念不断的充斥着审计人员的耳膜,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这些概念的不同反应了其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些概念之间存在连续的与递进的关系,但是,这些概念都突出了目前审计工作的真正需求:在线的、连续的、实时的、智能化的审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持续审计技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发展而来。持续审计的概念提出近20年,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已被研究了近几十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9年了被广泛接受的持续审计定义:持续审计是一种方法学,使独立审计人员使用一系列审计报告,对某一事项提供书面鉴证,而且这些审计报告是在被审计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很短一段时间后的。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对持续审计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尽管学者们对持续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信息化环境下现代审计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AT&T公司Bell实验室于1986年至1990年开发了持续程序审计系统(Continuous Process Auditing System,简称CPAS)[1],成为最早的持续审计模型之一,为后来持续审计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较为著名的模型有Rezaee提出的建立具有自动审计能力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Oninos提出的持续审计总体设计框架、Woodroof提出的应用于债务契约领域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虽然CPAS由于应用部门的认识不足导致该系统并没有在公司内推广应用,而那些已经执行了大量实时易的公司则尝到了持续审计应用的甜头,如毕马威、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Schwab公司、PayPal公司、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意大利银行集团Bipop以及印度第二大商业银行ICICI[2]、美国HCA医疗保健公司、IBM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等。目前,ACL公司开发的CAA软件已经为四大和美国公众公司广泛使用,全世界已经有14700家企业在使用ACL公司的产品。

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样进行的如火如荼。2005年,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项目顺利完成,2012年完成工程二期,设计开发了包括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实施系统(AO)的审计应用系统。国家电网开发了包括一个平台、三大系统和四项功能的审计信息化平台。其中,ERP业务审计系统正在逐步开展试点应用。另外,南方电网公司、中石化、上海烟草公司等企业也建立了符合自己企业的审计信息化架构并逐步落地开发。

三、数据中心与审计数据标准化建设

从持续审计的概念和发展驱动因素来看,持续审计是建立在电子数据基础上的。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系统中存储着数以T计的电子数据,如果不将这些数据有效运用,套用Swiss Post Solutions的Holdt先生的话,“资料只是躺在那里积灰尘和耗费金钱”[3]。马洪江(2002)也指出,数据库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并没什么直接的价值,有价值的是从中抽取到的知识和信息[4]。然而,数据运用是一个问题,数据的组织、清洗也同样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持续审计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数据的问题成了制约持续审计应用发展的瓶颈之一,正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持续审计系统的上线运行需同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进行审计数据规划,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审计中间表,实现审计数据的定时或不定时的采集、转换、清洗、存储、调用。

其次,审计数据还面临着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问题。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企业中8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每年都按指数增长60%。还有报道指出平均只有1%~5%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数据。这些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何支撑持续审计模型的运行,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类似于原始凭证、合同文件这种办公过程文档,持续审计模型如需调取、识别该文档上的某项金额进而判断业务的合规性,若无法调取则只能采用替代模型或者该问题根本就无法智能检测。

四、持续审计的实现方式

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改变,同样是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检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或者计算机辅助审计,持续审计模式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内部控制测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7,2)认为“电子证据的完整往往依靠于内部控制措施在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上的有效性”[5]。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来更好的保证在无纸化和实施会计系统下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因此,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环境下,还是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内部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价内部控制恰当性、有效性、健全性的基础上来确定是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活动。

同传统的内部控制测评相比,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很大一部分工作属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对信息系统审计给出了定义: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不仅包括信息系统在业务承载及处理过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测评,还包括业务数据采集、生成、处理、报告全过程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

(二)审计数据复算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程度良莠不齐,审计数据并非完全在信息系统中生成、流转、报告,且信息系统关于数据修改的设计并不一定严谨,而持续审计模式需要完全依赖电子数据,因此,审计数据的真实性保证尤为重要,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假账真查”。

阳杰(2008)在对导入式智能审计的研究中曾提到“会审软件必须具有会计信息化的全部功能,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全面’重算’,而不是部分’重算’”[6]。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在信息化环境下并不难实现,而流程的梳理,中间表的设计,关联规则、勾稽关系的发现才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不仅仅包括账、表数据的重新生成、复算,还包括依据数据间勾稽关系的验证性复算,而数据间勾稽关系的发现囊括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

(三)审计数据分析和挖掘

审计风险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因此审计数据分析并非无用功。审计数据分析按照所反映信息的综合度分为财务指标分析、业务类别分析、账户金额变动情况分析。而关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分析工具就非常多了,这里的分析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用的较多。

数据挖掘就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智能审计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现审计线索的有效手段之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经济业务规则或者数据规律,以发现脱离该规则、规律的异常事项,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

(四)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基于对审计业务关系和对应的数据关系的描述上,分析相关的控制环节,编制可行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检测模型可以来源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已经发现的审计问题、已经识别的业务风险或者法律法规条款。持续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一般包括模型命名、确定模型目标、明确审计依据、定义算法、确定数据源、定义输出结果六个过程。

(五)对关键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的持续监控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一定遇到以下情况,假设在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资金的来源账户、流向账户、业务用途、账户金额变动规律等内容,审计人员需要上各个部门或者机构去获取资料,而有些资料可能并不容易获取,审计工作往往被这种细碎的障碍耽搁变得复杂。而持续审计模式下,我们要发现代表流程中各节点的关键要素,实现对企业内部关键的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进行持续的、动态的、半可视化的监控。

五、结论

持续审计价值的运用是各单位目前均意识到并争先恐后研究的领域。文章论述的四个主要方面是持续审计广泛开展应用的关键研究内容,也是显现持续审计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持续审计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审计程序以及对应的审计管理模式。其次,持续审计的过程更多情况下是审计疑点的发现、挖掘的过程,进而支持审计人员进一步发现审计证据,支持审计报告或者审计结果。诚然,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持续审计在实现的道路上同样阻碍重重,这些阻碍不仅来自于技术瓶颈,还来自于使用者、被审计单位的接受、认可、配合程度。然而,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亘古不变的哲理,持续审计的实现及应用是代代审计人员不懈追求的审计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Vasarhelyi,M.A.and F.Halper.The continuous audit of online systems[J].Auditing:A.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1,10(1):110-125.

[2]何芹.持续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28-29.

[3]Robert Hertzberg.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如何利用数据取得竞争优势[R]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0.

[4]马江洪,张文修.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知识发现:统计学的观点[J].工程数学学报,2002,19(1):1-13.

审计的方式例6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公司就是一组契约关系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这种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契约参与各方之间存在委托问题,因此产生了公司治理。它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机制,按照具体的治理措施,可分为信息披露制度、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按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股权激励机制等)和外部治理机制(如外部审计、政府监管、债权契约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等)。

内部审计是解决问题的控制机制,它不仅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披露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内部审计活动。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使内部审计从以检查、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符合性审计向以增值和改革机构运行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增值型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视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仅仅评估内部控制是否能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是否可靠、是否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21世纪初,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这一新的定义下,内部审计完成了由管理功能向治理功能的转变,其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企业风险、重新介入内部控制等方面。内部审计也从管理导向型转变为风险导向型。

从受托责任的角度出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管理控制机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审计对象从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等扩大到治理程序,直接作用于公司治理,对公司治理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相比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测试相关的控制机制能否管理这些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能动式、前置式的治理特性也改变了传统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

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实施及其效果,会受到相关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每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考虑该制度本身,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制度的安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同时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性,还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实施机制。内部审计制度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和有效程度的大小除决定于该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外,还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制度结构,即其他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该制度的实施机制。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基本目的是帮助组织完成其目标,为此要披露相关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了达到这一制度的目标,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的客观性,因此内部审计章程必须获得董事会的批准,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活动不受限制。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必须与其他制度安排相适应。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关系到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对内部审计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根据企业规模、管理方式、企业目标等实际情况,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有不同。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层次较低,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不能直接为经营决策者服务,更多地是履行检查功能,并未涉及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独立性较差,如图1所示。一般多见于企业规模较小、股权结构简单的企业。

(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比财务总监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得更高,更接近于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审计的范围主要是经营审计和总经理对董事会财务责任的审计,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组织地位,但难以对总经理的受托管理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

(三)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及各利益相关方作为委托人,分别将各自的资源交董事会,并委托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对其进行监督。这一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较高,有利于履行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功能,监事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其自身职能,如图3所示。但这种结构下,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相应地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难以实现其对企业的增值功能。

(四)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等重大事项,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地位较高。审计委员会作为隶属于董事会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制衡董事会的内部董事。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组织地位,更强调完成董事会的责任,有利于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监证和咨询功能的发挥,如图4所示。但这种组织结构下无法监督董事会的受托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功能。

(五)双重领导的组织结构

以上的几种组织结构都不能同时平衡内部审计职能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即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业绩,在职能上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结构,符合公司治理对其履行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和咨询的功能,而且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如图5所示。

三、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方式:现实选择

IIA在其2004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四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五是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六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其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有四个基本主体,分别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发展与其他三个主体的关系来促进公司治理。

根据研究者(程新生、张宜,2005;廖洪、邹冉,2006)的调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最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当属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其次是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接着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这三种结构合计约占被调查公司的70%。换言之,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单轨报告体系。风险导向审计延续了原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报告关系,但是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面向未来、前馈式的特性,这种报告关系正逐渐发展为能动式的双轨报告体系,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较大变化,从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扩大到了风险管理、道德氛围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在以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委员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关于内部控制的可靠、全面的信息与客观的评价,以便更好地履行其监督职责;需要内部审计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从而确保公司有效地遵守法律法规。因此面向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提供内部控制及企业合法性等方面的评价信息以供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职能。高级管理层需要内部审计对其下属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内部审计把握经营管理的关键,对企业管理目标、方针和决策提出建议。面对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以评价各种管理活动和决策,对完善经营提出改进建议为主,并监督管理层下属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依然是监督和评价,面对审计委员会时以前者为主要职能,面对高级管理层时以后者为主要职能。因此,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组织结构是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优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但是在实践中,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直接受到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人员水平和胜任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股权结构、治理模式的不同现状,在构建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时还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或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无论选择哪种组织结构,都要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贝利,等.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中国时代出版社,2006.

[2]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

[3] 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机会[J].审计研究,2006(4).

[4] 廖洪,邹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审计月刊,2006(7).

审计的方式例7

近年来,随着各种行业审计、省厅授权项目及经济责任审计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审计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市局(处)30多名业务人员虽经常超负荷运转,还是捉襟见肘,完成一些大型项目十分吃力。同市局相比,各县区审计任务相对少,而业务人员又比较充足,这就为我们打破常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经局党组研究,确定了整合审计资源这个思路,并率先对原各县区石油钻采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采取了整合资源审计的办法。随后,每年对重大项目集中审计,都采取全局或市县统一抽人,整合资源,统一编组,集中审计。几年来,先后对市级部门预算执行、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交通系统、县区长及县区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进行了整合资源审计。整合资源审计采取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进点、统一时限和统一座谈的办法,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费用,提升了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任务重、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打破了科室和县区界限,达到跨行业、跨专业培训的目的。近三年来,先后整合资源审计的项目数占到总审计项目数的6%,而审计的资金量就占到18%多。效果十分明显,为更好地推动审计深化探索了一条捷径。

二、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节约审计成本,截断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联系

前些年,审计人员审计时大部分在被审计单位吃住,审计结果难得真实有效和客观公正,同时,社会各界对被审单位颇有微辞。针对这一实际,结合上级要求,我们广泛调查研究,去外地考察,反复测算,与财政积极协调,并经市上主要领导同意,从2005年开始试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具体操作为,实施一个审计项目,在依据审计项目要求,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组拿出工作日计划,经局务会批准。批准后的审计项目按下基层及同城审计执行不同的工作日补助食宿标准,然后审计时对审计组人员不再在被审单位报销食宿费用。这项支出,由财政年初纳入预算,年底根据审计通知书的实施情况给予结算。这种只对规定的工作日补助的办法,既关注了审计工作日的有效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与被审计单位切断了经济联系,促进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审计成本。由财政每年拨付一定量固定的经费,对审计人员外出审计给予补助,斩断审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经济上的往来。随后,我们制定了《外勤经费自理办法》,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工作日,仅对在工作日内的支出费用予以补助。2006年后,该项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我们率先推行的这一办法在去年全省审计工作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一办法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审计费用,也转变了审计形象。

三、推行同城报送审计,提高效率,转变作风

2005年以来,针对在市区部门单位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中,审计人员进驻被审单位,影响被审单位正常工作,增加被审单位经费负担的现象,经我们调查研究,确定了实行同城报送的办法。被审单位将各类需要查看的财务凭证送至市局相应的审计组。市局相应调整了各科室的办公室,每个科室有了可供集体讨论研究的大办公室,配备了饮水等设施,并改造了职工食堂,为有效开展审计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办法的实施,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开支,便于开展业务探讨,也便于对审计组的统一检查,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转变审计方式,提升综合审计质量和成果

审计的方式例8

目前,内部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着经济监督、应对风险和服务管理等重要角色。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组织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在内部审计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质量管理也得到重视和加强,如许多企事业单位根据审计法规相继设置内审机构并相应配备审计人员,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并重视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业务能力,强化内部审计业务各环节质量管理与重点区域审计业务质量管理,执行审签制度并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内部审计范围和深度在拓展,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朝标准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作用发挥水平得到提升。

但是,在内部审计的宏微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内审机构没能形成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制度质量管理不健全。受人员、经费制约,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又影响了其独立性、权威性,更谈不上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参差不齐,存在“需要什么就出台什么”现象。不少组织没有健全系统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制度,如《内部审计计划制度》、《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督导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有的组织即使依据审计准则建立了一些制度,但系统性、前瞻性不足且执行力缺乏。

(二)审计人员质量管理不到位。不少组织没能实行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满足现状,变革及创新意识不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利;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且专业结构不合理,如以审计、会计专业人员为主,管理、法律、工程、计算机专业人员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整合受限,效益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深入开展受阻;权责利相结合原则的落实不到位,业绩评价与奖惩措施缺乏,导致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存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的趋势,与“依法审计、恪尽职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诚实敬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业务知识培训不同程度地呈现流于形式,时效性不强,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滞后和审计思路不宽。

(三)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充分。年度内部审计计划虽能反映组织内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但少有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且严格执行不力;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内容不够完整同步骤不够具体并存,即审计实施方案科学性不佳;取证行为不规范,审计证据的审查不够严格,审计证据充分性、成本性、合法性及相对重要性把握不够;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且存在填制不规范现象,如编制、复核人员未签名或无填制日期;审计报告中的事实清楚,但对发现问题的阐述定性不够准确。在审计实务中,审计机构对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视高于对工作质量的重视,重审计实施而轻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问题较突出。此外,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足导致审计环境相对恶劣和内部审计工作被动。

(四)审计结果质量管理不全面。目前,审计组长会对所负责的审计项目实施检查,但内审机构对审计组检查不力,交叉检查和评价显得不足,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时间随机性强,被审计单位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显得不足;内审机构不能及时检查督促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采用情况,致使内部审计未能有效发挥促进组织加强管理的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结果利用的职责不够明确,还未能将审计结果作为单位内部相关考核评价的依据;外部监督和检查的内容不够全面,某种程度上出现“内审工作的重复”的误区。

(五)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创新不明显。内部服务和管理控制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但是不少内部审计的目标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秋后查帐”,以财务审计为重点,中小型组织更为明显,导致内部审计的内容相对狭隘,没能有效实现帮助组织管理者抵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够运用盘存、观察、函证、查阅、询问、统计抽样等传统方法,但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显得不足,在线审计、动态审计、会计电算化软件嵌入审计程序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于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现实。

个案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和办学条件改善,财经活动及管理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加大。南京晓庄学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于防范经济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熟悉学校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的优势,不断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以提高治理效率。

首先,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并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先后制定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印发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册》,修订了《南京晓庄学院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规程》、《南京晓庄学院关于基建、修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实施办法》,促进内审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学校内审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目标定位、职能转换及审计重点等方面,如内审机构和人员从审计结果使用者及利用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切实关注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专项资金的审计,注重加强审计服务,深化并初步实现“四个转变”,即审前调查向熟悉财务状况、业务流程和政策制度转变,现场审计向分析财务类问题、业务管理类问题和政策制度类问题转变,定性处理向综合分析成因转变,审计报告向提升建议、综合分析、完善机制转变。

其次,重视培训、后续教育并挖掘人力资源,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自学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是不够的,学校除了结合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外,创造条件让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市教育局、内部审计协会的培训,学习交流审计政策法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并注重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锻炼审计干部和审计人员,营造职业道德氛围,切实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教育,降低因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个人意见对审计评价的负面影响,克服因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而阻碍内部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学校内审部门还研究尝试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人员专家库,聘请专家指导相关的项目实施,克服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制约作用。

再次,拓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并探索审计新方法。随着学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及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强化,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涵盖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预决算、基建维修工程、采购等众多领域,审计人员在运用审阅、核对、调账、函证、盘点等传统审计方法外,注重创新,积极实践,逐步总结出了“五查五看五结合”的审计新方法,即:查经济指标,看经营业绩,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查财务收支,看执纪情况,查账与座谈会相结合;查内控制度,看管理水平,内查与外延相结合;查资金使用效益,看管理决策能力,跟踪与绩效相结合;查增值保值,看资产运行,查账与查物相结合。尝试研究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数据库,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并对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向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方向努力。

此外,学校审计处还不断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技术规范建设,对内部审计提出技术性要求;严格执行内部审计计划、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审计组长全面检查审计项目组工作,落实审计业绩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克服“责任分散效应”;注重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并加大审计跟踪力度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信誉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委托其进行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并对其加以监督和评价,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审计质量。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探析

狭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违约行为的概率与审计人员对已发现违约行为进行披露的概率的乘积。广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取决于人员素质、法治环境、决策管理、技术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全体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和制度管理

关于内部审计的组织管理应围绕增强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行,提高内审机构的层次,由组织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在具体组织形式上要将现行的按照审计对象划分的业务部门与审计项目结合,灵活编制审计小组,并与其他综合管理部门结合,以整合审计资源共同开展审计项目。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如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用刚性的制度实现管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加强审计项目质量评比,通过开展优秀审计方案、报告、成果评比等活动,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审计质量。

(二)丰富内部审计人员质量管理

通过内部审计道德规范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提升业务水平、工作技能、综合素质,以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通过意识教育,提升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其他具体准则。针对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影响审计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可以依据审计项目及行业类型,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效率加以评价,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专家库,也可以引进其他专业人才,构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三)充实审计过程和结果质量管理

审计过程质量管理,要点线面结合,既要落实“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又要对列为重点区域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在审计现场管理方面要强化审计项目现场进度控制、岗位责任落实及复核机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务研讨,提升对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重视程度,将审计复核和审计审理的理念落实到内部审计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建立专门法制机构并配置审计复核、审理人员,坚持全面复核,突出重点,各级复核人员要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所承担的责任,实现层层把关和级级负责,注重审计人员和审计复核、审理人员之间有机结合,在审计实施现场审计组成员之间还可以随时进行复核审理,把复核审理工作做到审计实施现场,可随时纠正不当的审计行为和审计人员初步对问题定性不准的问题。关于审计结果质量管理,要坚持内部审核与外部检查评价并举的方针,统筹搞好后续审计,围绕整改制度、重点、措施及问责问效机制,杜绝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前查后犯现象,研究落实内部审计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建议执行的跟踪落实,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建设性。

审计的方式例9

一、大型企业:可选择部分外包

大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和优秀的人才资源,但同时它们的组织结构也很复杂,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样的企业,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并不是很明智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

(一)内部审计全部外包破坏了企业的整体性

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分析、内部审计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企业的财务分析和内部审计都建立在经营管理的基础之上,而内部审计又离不开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反过来内部审计和财务分析又能通过发现企业内控中的问题或资金周转等问题促进经营管理的完善,为企业增加价值。上述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内部审计部门对于企业现状的实时反馈,由于外部审计人员不能常驻企业,如果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内部审计促进内控完善和企业经营的效果势必受到不小的影响。内部审计在帮助管理当局改善内部控制中发挥着积极的主观和客观作用,将其全部外部化不利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同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方法的改进。

(二)内部审计全部外包会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

大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不仅要有丰厚的资本,更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后盾。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由于和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接触,比较容易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往往他们之中会涌现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熟悉企业流程和人员等优势来更好的管理这个规模庞大的企业,这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但是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全部外包之后,内部审计部门不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平台的优势也就无从谈起了。另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说无论是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还是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都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将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出去,企业内部不再保留内部审计部门会导致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缺乏责任感,也缺乏了积累知识和创造价值的动力,因为这些专业性的工作完全可以由外部咨询机构来做,企业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而对于充分发展内部审计所需的知识和人才也都可以不予理会。除此之外,企业为了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势必会泄露企业部分的核心机密,这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相比全部外包节约的招聘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企业为此付出的保密成本及建议合理性成本会更高。

(三)内部审计全部外包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主动性

首先,大型企业的规模庞大,情况又比较复杂,而且外部审计人员对于企业的环境和人员本来就不甚熟悉,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会由于对情况的不了解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而内部审计人员有着熟悉本公司的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的优势,如果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就等于放弃了内部审计这一主动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有着很高的忠诚度,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再加上他们对组织的文化有强烈的趋同感,会比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投入地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随着内部审计机构的消失这些优势也就不存在了,而且还有可能使企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他们可能索要越来越高的佣金,因此企业不得不权衡成本效益问题。最后,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而企业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不能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的判断和对企业的进一步了解,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

(四)大型企业在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具有优势

首先,大型企业的资本实力赋予了其内置审计部门的经济基础。设立一个人员素质较高并且能够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花费企业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从最初的人员招募到后续的人员培养,没有资金的支持是办不到的。大型企业资本雄厚,完全可以负担这些费用,而且相对于之前付出的成本,一个优秀的审计部门是会给其带来相应的更好的收益的。这有点类似于大型企业争先恐后的投巨资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规划)项目,虽然前期企业的投入很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ERP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优势和更丰厚的收益。其次,大型企业对优秀人才有着显著的吸引力。大型企业大多有着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很多优秀的本科生都颇为青睐这样的公司,因为他们进入公司以后,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还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除了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大型企业也是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跳槽的首选。大型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比较轻松的组建起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最后,大型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好处。比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实时服务,及时发现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减少损失;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发挥自己熟悉内部情况的优势在执行内部审计任务过程中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企业通过掌握内部审计的主动权,让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等等。

综上,大型企业有其雄厚的资本和吸引优秀人才的优势,相比之下更适合设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保留其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各种优势,而不能仅仅因为眼前节省的一点资金就把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出去。

(五)大型企业有将部分内部审计外包的需要

尽管企业有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有自己的审计人员,但是在一些特殊的领域,比如对企业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内部审计,或是对某项施工工程进行审计的时候,内部审计人员并不一定能很好的胜任这一领域的审计工作。为了内部审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这些项目的审计上,内部审计部门很有必要寻求外部审计人员的协助来顺利完成审计任务,以便内审能更好的发挥其为企业服务的职能。同时在与外部审计人员合作完成内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提高其在这一领域的审计能力,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这种交流还可以促进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迅速转变等等。

总体来说,大型企业不适宜把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但是在某些专业领域采取补充内审或部分内审外包不仅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中小型企业:适于全外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十五”期间,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了我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此外,中小企业在解决剩余劳动力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而内部审计职能在中小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日后的发展中又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是必然趋势。

(一)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有困难

中小企业要建立内部审计部门,首先要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小企业的资本实力本来就较弱,再加之在贷款方面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取得银行贷款困难较大,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资金上的短缺造成了中小企业无力负担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开支,就算勉强能建立起来,内部审计部门的水平肯定也要大打折扣。其次,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而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前期投入的成本较多,必然会给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影响,而一旦市场出现动荡,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会成为其致命的弱点。最后,中小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关键,但是中小企业人数较少,实力较弱,社会影响力较小,相比大企业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优势,这也给企业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可见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等种种因素决定了中小企业不具备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条件。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小企业客观上需要通过改善内部审计工作来提高经营效率。因此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的一个理想选择。

(二)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具有优势

1.大大减少运行成本

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要。为了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需要,内部审计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而这两项业务的开展不仅需要金融、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共同完成。但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往往不能承担同时聘请这些专业人才的费用,而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招募成本、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雇佣成本,因为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能够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相对于大型企业复杂的内部结构和人员情况,中小企业的机构设置比较简单,外部人员可以比较容易的了解企业的各种情况,这在客观上赋予了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优势,减少了外部人员在了解企业情况上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节约了审计费用。

2.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中小企业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的方式,可以引进专业咨询机构更为专业的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处于专业从业人员的指导之下,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往往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为许多类似的企业做过内部审计工作,他们很容易抓住关键的内部审计任务,避免了做无用功。同时他们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宝贵的经验会帮助他们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了企业的损失,不仅让企业经营运转的更好,而且还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3.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业务的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远比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这些专业人才(包括注册会计师、计算机专家等)都经过正规训练,在长期为各行业提供鉴证、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审计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在与其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向其学习有关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优秀的管理人才永远是企业前进的最好动力。

4.有利于内部审计保持更高的独立性

如果中小企业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其独立性很难有保证,因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往往直接管辖着内部审计部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受到破坏,内部审计部门成了一个摆设。而内部审计外包后,外部审计人员直接由所有者领导,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随之提高。从形式上看,审计主体摆脱了经营者的领导,他们属于平等的主体,审计范围也可以涉及到管理高层的经营决策;从实质上看,外部审计主体除了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收取合理的审计费用外,不再从被审计单位获得其他任何经济利益。审计人员摆脱了受命于经营者而又维护所有者利益的尴尬位置,可以站在所有者立场对经营者做出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经营者的违规操作等问题都能无所顾忌地进行披露。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相比,无论是在资本水平上还是人员素质方面都略逊一筹,与其用更大的成本消耗更多的人力去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倒不如把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出去,用更节约的成本去享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审计服务,这样不但节省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内部审计职能也会有更好的保障,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增加价值。不过建议最好在将内审全部外包时保留一个内部审计长,作为企业和外包事务所相互沟通的桥梁。

审计的方式例10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经营自和资金管理权进一步加大,而个别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单位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提供了条件。账外设账对国家、社会及个人危害极大,它扩大了消费基金,侵占了国有资产,甚至让个别领导干部走上的邪路。因此,内部审计在每一个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风险,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将查出账外资金作为一项主要审计程序,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查证账外资金,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从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入手,查找疑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

初次进驻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行业特点及财务核算等基本情况。其中主要了解:(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及组织结构;(2)审计期间经营情况及上级单位考核情况;(3)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4)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5)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等。

了解上述基本情况的方法主要包括:(1)查阅上一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及工作底稿;(2)查阅被审计单位会议纪录、合同等经营业务资料;(3)实地查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4)询问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管理人员。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安排适当的审计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初次审计应首先查看被审计单位工作环境,了解生产性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如被审计单位有无将本单位房屋出租,自办油库等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账户,有重点地审查收入是否完整入账。涉及现金收入的,还应审查现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是一项很有效的审计程序,执行该程序花费较少的审计力量,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我们在某单位审计时,通过查看该单位环境设施,发现临街门面房较多且全部出租给个体户,厂内新建职工宿舍一栋。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这两个项目的审计,结果发现房租15万元没有入账,转入“小金库”。新建职工宿舍154万元,资产账没有反映,其资金来源为“小金库”。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查出小金库资金201万元。

二、尽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审计年度全部合同及协议,并检查合同编号是否连续

审查合同协议是否存在如下问题:(1)将合同金额与财务入账金额进行核对,看有无收入不入账或以低于合同价入账而无正当理由的;(2)审查有无以虚假合同结算,虚列成本,转移资产的。在对某公司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某项目收入较合同规定金额少186万元而没有相应的变更合同,且该项目发生的成本较大。经核实发现,合同规定的剩余收入213万元已转入该公司多种经营企业账户。

三、审查银行对账单,特别留意期初期末余额较大的银行账户

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如下内容:银行账与企业账余额是否一致;银行账与企业账借贷方发生额是否一致;对当年利息收入进行匡算,验证其金额是否正常。

企业账与银行账余额及当期发生额不一致时应查明原因,考虑有无挪用公款或将企业资金转入“小金库”的问题。如果银行账户期初期末余额较大,而利息收入较少,应考虑被审计单位有无购买国库券等短期投资行为,而将相应收益不入账的情况。在对某单位审计时,我们发现该单位一个银行账户期初、期末余额较大,甚至远远超过当年借贷方发生数,而该账户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较少。针对这种反常情况,我们进一步核实,发现该单位在三年前就将银行存款500万元用于购买国库券等短期投资,三年共形成收益228万元,转入“小金库”账户。

四、审查被审单位有无自制票据以及票据所列款项是否全额及时入账

用自制收据收取现金作弊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自制收据应详细审查。如我们审计某单位年度全部自制票据的收款与财务入账情况时,发现全年收据金额较财务入账金额多16.5万元。经查证,这部分现金由该单位接待人员保管,作为该单位招待费使用,没有入账。

五、查阅各种文件,检查凭证附件,注意有无将各种扣款未入账的情况

在某单位审计中,我们发现每月工资发放凭证附件都注明了扣款,但没有计入财务账。据此线索,我们查(下转第69页)(上接第55页)出该单位将各种罚款存入个人存折31万元,形成“小金库”。

六、查阅被审单位考核记录及工作报告等资料,留心考核指标中有无需上级

部门剔除因素或解决的费用并查明原因

我们在审计某单位时,发现该单位年底经营考核汇报提到“考核费用中需总公司将某项目成本201万元剔除”。通过该线索详细查证,发现该项目账面反映亏损较大,原因是该单位将该项目收入265万元直接结回转入多种经营单位账户,用于发放职工奖金。

七、留心各种资料提供的信息,注意相互之间有无矛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