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3 14:56:14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2-02

“环境监测”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之一,它的学习对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新的“环境监测”教学体系。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环境监测”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教学认识到,课程的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设置的准则,必须真正地贯彻整个教学当中。但大纲不能一层不变,随着学科的发展,结合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应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同步的更改,以便更高质量地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

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炼,力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环境监测的教学中,现行使用的教材很多,但大都内容较雷同,甚至有较多与前期课程内容相重复。对此我们课程组对不同教材分析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一套适合环境专业使用的教材体系。主要内容变更点在于:第一对大气、水质监测中的与前期课程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相似的内容予以精简,将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中的与水质和大气监测方法相同的内容予以合并,只讲解它们的采样方法和样品的预处理。将各章节中涉及到的监测原理提取出来,使教学内容具体明确,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过程更加得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度。当前在教学中有多种教学方式,但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是传授理论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对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了介绍,对方法的原理给予了相应的陈述,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课程课堂教学的学时减少了,但学时的减少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是“环境监测”教学面临的新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整个教学改革多个环节着手,同时制订出各个环节的改革方针得以协调统筹进行。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健,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是艺术,其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务实的态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每一堂精彩而受欢迎的授课,无不包含着认真严谨的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师生相互融合的课堂形式以及教学艺术、风格和教师人格的融入等。

课堂教学中,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改变当前以知识传递为主,注重面授教学的实施;而采取以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将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互补;改变以课堂教学要素为主,而采取课堂教学要素与在线教学要素给合考虑;改变以传递―接受方式为主,而采取教学过程模式的多样化;改变以教师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而采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改变以教材等静态内容为主,采取包括丰富的在线教学内容;改变以黑板、实物等为主,采取利用丰富媒体类型,实现媒体最佳效益;改变单一面授教学环境,实施面授教学环境与在线教学环境的相结合。

坚持以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思路,启发思维,让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及与教师讨论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探讨中学习,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并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基础实验。

1.强化实习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学习“环境监测”课程之前,学生要进行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有效环节。对于认识实习应防止流于形式,在进入实习单位之前,对实习场地的相关情况,涉及到本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设备、系统做概括性的讲解,使学生进入实习场地后做到心中有数,把应该关注的内容筛选出来,对日后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好的开端。

2.改变实验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度。“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对于巩固监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监测”实验不同于一般的分析化学实验,它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不仅包括样品的分析,还包括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和预处理等,是一个全过程的实验。因此本课程组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首先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将以前的集中实验安排成分散实验,采用“讲做结合”的模式。在理论讲授后,接着进行实验,及时促进理论知织的消化。在某一章结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大实验,同时开放实验室,让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从调研、监测分析方案的制订、采样点的布设、样品采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全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综合实验的煅炼,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课程实验提供保证。基础实验是“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要使实验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应从实验场地、实验装置、实验指导教师的建设与培养等方面做起。“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设计型实验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环境监测”基础实验建设时就应考虑设计型实验的实施。通过这样的实验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于环境监测这一类涉及面广、内容多的专业基础课,更具有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经过探索和实践证明,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可行的。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一定还会发现需要改进、完善的内容。我们将本着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增强学生竞争力的思想,进一步探索“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10.

[2]但德忠.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杨启霞,孙海燕,方东.环境监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93-94.

[4]郭文显,陈妹琼.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环境监测教学中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3,(22)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2

1监测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够

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对环境监测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监测部门忽视了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监督,监测制度没有起到强制性和约束力。监测人员违反制度规定,不加以批评和处罚,人性化,顾及个人感情,以不触犯自己利益为前提,使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和人员素质的问题

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投入资金不足,无法对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以及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更有效地服务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利用,无法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

3工资待遇缺乏竞争力

影响监测队伍稳定性、工作的积极性某些非专业的监测人员缺乏对本行业的认识,对工作要求不严格,监测意识不到位,盲目完成某项任务,不求细节,不认真研究,缺乏竞争力。

二解决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相关的政策

支持出台环境监测法规条例,增加环保系统环境监测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规范监测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批评与处罚,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权威性,从大局出发,做到铁面无私。

2扩大监测指标,调整环境监测体系功能

原有的环境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价指标,随着污染物种类的增加,已经无法评估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要更好地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价功能,使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更加有效,真实,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在人员配备上,要拓宽进人渠道,选拔一些热爱环境监测工作,熟知有关环境管理的标准和规定,正确掌握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业务知识。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学习氛围,增添单位的新鲜“血液”,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业务深造,跨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来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4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监测工作

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承担监测工作和报告数据者都应具有上岗的合格证,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营造一支有实力、有能力的监测队伍。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3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职责上、地位上、经费上、能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按照我国理想的工作水平、质量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更比国外先进的国家落后一大截;同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管理意识不强、专业人士缺乏等问题,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基层环境监测站现状

1.1 职责逐步明确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评价、采取措施的关键工作环节,而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成立,使该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落实;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其管理、技术不分离的状况,对于其管理和技术在分开落实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政府对于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发展,将其环保部门,与其他水利、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有效地进行调节和配合,使其监测行政管理、行政许可等方面的内容,更加的规范、科学;使得责任得到有效的落实,直接避免了以往对于监测站的指责,使其以往混乱的监测报告局面,变得更加清晰和科学。直接推动了监测业务、监测技术、监测管理的发展和改善。

1.2 地位有所提高

通过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及近期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中,对于其环境监测工作、事业的定义,能够明显地看出,我国对于环境监测站的管理,还是有一定意识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也对于其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环境监督职权的行驶和管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使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社会地位有效地提升。同时随着各项法律的完善,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随意执法的现象进行管控,使其业务运行逐渐步入正轨。

1.3 经费逐步缓解

在制约基层环境监测站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经费紧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地方、县级监测站,对于财务创收,存在一定的困难;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业务拓展等得不到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于环境监测的工作,也逐渐地重视起来;此时政府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全新的定位,财政支持,有效地缓解了其经费紧张的问题;同时通过《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颁布,也明确地指出了将其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使其监测能力、技术提升,所需的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1.4 能力逐步加强

监测能力,对于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同地区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使其不同地区之间监测能力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是导致监测能力薄弱的因素。随着我国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财政支持的增加,使得不同地区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例如,以往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的是手工操作、化学分析,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像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先进检测设备的应用,使其基层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 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意识不够

管理工作落实的质量,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发展,以及监测业务的开展,是有直接关系的;对此加强完善落实基层环境监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实际上,很多的基层单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存在轻视环境监测管理,重视监测业务拓展的现象;使其监测工作的开展,逐渐地成为了走形式,反而使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未能形成体系,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评审、认证前后,完全是两个态度,表面化的工作,对此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能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危害,导致其经济利益得不到改善。

2.2 缺乏人才和资金保障

人才保障,是基层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基础,而专业的技术人才,是促进管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其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条文中,也直接表明了要想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性的操作知识、能力,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专业性人才,具备一定的从业资历。但是实际上,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严重的资金紧张的问题,并不能对其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做出保障;甚至是没有相关管理的预算,只能够维持监测任务的开展。其次,基层环境监测站,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并不具备管理的能力,甚至很多的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并没有指挥的权利,只是听从相关部门的调遣,使其专业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后,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不具备是国家规定的专业水平,缺乏操作知识、专业技能,针对于专业性的问题,并不能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判断,使其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4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大型仪器、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根据以上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行业对人才的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要求提高,但高等院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不相容现状,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机渗透到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中,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前几年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来看,学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实验课过程中,出现大声喧哗、不注意卫生等缺乏素质的现象,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兴趣薄弱,导致出现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薄弱及岗位适应性差,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等现象。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盐城工学院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合并作为一门课程,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依附存在,课时只占1/4理论课时,在实验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出现理论基础过硬,但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够的情况,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大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己单独动手操作实验设备的机会少。另外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内容相差较远,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技能。专业实验课程需要实现“传道”和“授业”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实验内容有机融合。目前,盐城工学院已经编制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在讲授专业实验知识中讲解“课程思政”。比如: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讲解“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水中氟化物和氰化物的测定”等实验,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不仅讲监测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大型仪器的使用步骤,操作规范等,而且剖析造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强调诚信的基本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其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环境化学实验及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地位,增强专业信心、提升专业认同度,热爱专业,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化为学习的动力,肩负起促进专业和行业发展的使命。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讲授各种废水的处理技术过程中,将国内外最新水处理技术和先进的环保理念引入课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破坏后再进行治理的技术重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把爱护祖国的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

(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不断更新,需要及时更新或补充实验内容,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专业实验中用实验去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对实际工程设计进行分析和思考。比如:在环境化学专业实验中,选择两种组成不同的底泥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各种浓度的苯酚(设计并计算苯酚的浓度),测量底泥对苯酚的吸附量,计算得到底泥对苯酚的吸附常数,从而比较两种底泥对水中苯酚的吸附差异。通过此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水体中的底泥对水体的自净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结合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与分析仪器的实验内容,把监测仪器安装在水处理流程的各个单体和生活污水的进口和出水口处,形成一套污水处理综合型实验。本套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工艺由预处理———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组成。基本流程为:进水→格栅→调节池→初沉池→厌氧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活性炭吸附→出水。监测分析实验过程中水处理各个工艺的进口和出口水质指标(浊度、酸碱度、温度、COD、BOD、氨氮等)。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的手段,也提高对监测仪器和水处理设备的操作能力。在环境监测实验中,某化工厂液氯储罐泄露事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方案,掌握环境应急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方法、监测频次与跟踪监测方案的制订等,熟悉事故应急监测的整个过程。

(三)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学院依托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盐城工学院污水处理站,以及江苏易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一是对校园中河水的浊度、色度、生化需氧量(COD)、生化耗氧量(BOD)、pH、氨氮等的监测,校园及周边空气环境中TSP、PM10、NO2、SO2等的监测。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对校园的地表水环境及环境空气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通过这些实验项目拓宽学生环境监测方面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园食堂厨余垃圾的收集及处理。从垃圾的收集到预处理及好氧堆肥处理,每天监测反应装置中物料的各项指标(含水率、pH、生物降解度、温度、N、P、TSS、VSS)。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实验仪器、环境工程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对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化全过程的了解,好氧堆肥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内容一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生态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分布规律。学生分组完成查资料、确定方案、实验报告分析、以小组形式汇报,全面了解生态功能区概念及划分、地表灰尘的采集方法及原理,掌握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原理,为针对性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合理地环境整治提供依据。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展,将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此外,学院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学时少,并且大部分是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太少的问题,开展了8学分的环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第四学年第一学期6周),集中实训的内容包括:环境工程仿真训练(1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与管理(2周)、模块训练(工程设计能力训练、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实训、环境监测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新技术应用,并同环境监测、水处理实验、环评计算软件应用、工程设计等理论与实验技能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程理解。使学生具备进行环境监测、科研实验、环境评价、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5

摘要:环境监测是高校环境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建议增设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新模式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同时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建议独立设课。2011级和2012级学生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学习,从学习效果来看,效果显著,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环境监测;独立设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5-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汤红妍(1979—),女,河南孟州人,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2013Y-020)

环境监测是高校环境类专业必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环境中污染因子的监测分析理论、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和监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为日后从事监测分析和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是从事环境监测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3]。

一、环境监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从2003级本科生至今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但教学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单一

最初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监测课程采用的是黑板教学,其边写边讲的方式使讲授进度较慢,学生因此更容易掌握讲授内容,但授课方式过于单调,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近几年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一系列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要素,运用计算机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官认识更强烈。但是多媒体教学往往过于依赖已经制作好的课件,教学内容固定化,而且进度快,学生反应和思考时间几乎没有,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教学不系统

环境监测理论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系统介绍了水、气、土壤、固废和生物监测的监测项目,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因学时有限,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任课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中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可能偏重于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系统等现象。

(三)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是环境监测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监测课程共56个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6学时,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且实验项目设置较少,以水和大气方面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因学时有限,各实验项目都是独立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2—3学时)内完成,且各小组的实验对象完全一致,从而造成学生照抄照搬现象严重,缺乏对实验结果应承担责任的体验,同时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产生“随便做做”的心理,实验教学效果有限,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监测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和理论考试成绩(70%)。其中,实验成绩根据平时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大致给定,没有专门的实验操作考试。期末考试只是理论考试,方式为闭卷,只能反映学生对监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监测分析方法来说,“知道”和“会用”是两码事,这种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体现环境监测教学的目的,且缺乏激励效应。

二、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的构建

自河南科技大学环境监测教研组成立起,教学人员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探索,研究不同的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研究理论教学的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实验教学的实施方式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影响等内容。经过9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教学人员总结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总结,初步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增设认识实习

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增设监测认识实习,采取学生到环境监测站现场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了解监测站工作的内容,直观感受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环保工作的指导意义,调动学生对监测工作的热情和对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从内心给学生以鞭策,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环境监测课程的传统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因此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或者两种方式的结合。如学习水环境监测重金属指标时,监测分析的原理和实验仪器设备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展示实验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而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时,可以采用黑板教学,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不管是何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效率。

(三)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课主要介绍各种监测分析技术方法和手段、监测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其中,每个监测指标的具体监测分析方法是理论课重点介绍的内容,也是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必须要掌握的理论内容。而奚旦立的《环境监测》教材中介绍的监测指标非常多[4],学时有限,不可能全部讲授,具体应该详细介绍哪个监测指标,讲授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确定,应和国家的环保政策相一致,跟上环保发展的步伐。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水体污染控制任务依然严峻,从2008年开始,环保部相继修改了大部分行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增设了总出水TN和TP的浓度控制,建议监测课程水体监测教学中除了常规的COD和BOD外,应增加TN和TP两项指标。此外,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土壤污染修复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建议学习中应重视土壤的消解方法和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等内容。

(四)加强实验教学

修改专业培养计划,首先增加实验学时,从目前的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并独立设课,拥有独立的学分,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起来,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设置成2—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每个内容里包含几个实验项目,各个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和实际监测工作息息相关。如“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与评价”,监测项目设置“DO测定”、“COD测定”和“BOD5测定”等;“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可设置监测项目“PM2.5的测定”、“SO2的测定”和“NOX的测定”等,结果计算AQI,并对校园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实验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提高学生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实验方式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形式,不限定具体实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包括药品的配置、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测定和数据分析,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并给予合理的指导。

(五)变革考核方式

新的教学模式中,设置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实验两门课程,各自拥有学分,分别进行考核。环境监测理论课程最终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20%和80%,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监测理论掌握程度。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按照“实验预习20%+样品制备1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30%”进行评定,实验考试采用标准样品,根据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给予评定。

(六)强化生产实习

环境监测生产实习可设置到大三下学期的期末,监测课程教学已经全部完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监测分析技能,联系当地的环境监测站或污水处理厂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作为一名实验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在工作过程中反思自己在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感受实际工作对监测分析准确度和责任心的要求,且监测站等部门实验设备齐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学校没有配备的实验设备,学生可借此机会进行熟悉和了解,进一步提高监测分析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自2011级学生开始新的环境监测教学模式,实施内容包括上述六个环节,从2011级和2012级两届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安排了企业委托项目的监测内容,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加重视实验过程;且需要监测的样品多,我们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分析样品不同,每组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样品的分析测定和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监测结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赞赏。目前,2011级学生已经有8人成功应聘到当地的环境监测站工作,学生的监测实验技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也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将更浓厚。

针对环境监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从“认识实习+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生产实习”六个环节进行考虑,论述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内容。新的模式科学的整合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三个内容,采用科学地教学手段,并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心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实验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环境监测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根据2011和2012两届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新的教学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杨孝荣.环境监测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4).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5-02

环境监测是高校环境类专业必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环境中污染因子的监测分析理论、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和监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为日后从事监测分析和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是从事环境监测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3]。

一、环境监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从2003级本科生至今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但教学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单一

最初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监测课程采用的是黑板教学,其边写边讲的方式使讲授进度较慢,学生因此更容易掌握讲授内容,但授课方式过于单调,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近几年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一系列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要素,运用计算机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官认识更强烈。但是多媒体教学往往过于依赖已经制作好的课件,教学内容固定化,而且进度快,学生反应和思考时间几乎没有,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教学不系统

环境监测理论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系统介绍了水、气、土壤、固废和生物监测的监测项目,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因学时有限,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任课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中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可能偏重于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系统等现象。

(三)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是环境监测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监测课程共56个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6学时,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且实验项目设置较少,以水和大气方面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因学时有限,各实验项目都是独立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2―3学时)内完成,且各小组的实验对象完全一致,从而造成学生照抄照搬现象严重,缺乏对实验结果应承担责任的体验,同时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产生“随便做做”的心理,实验教学效果有限,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监测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和理论考试成绩(70%)。其中,实验成绩根据平时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大致给定,没有专门的实验操作考试。期末考试只是理论考试,方式为闭卷,只能反映学生对监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监测分析方法来说,“知道”和“会用”是两码事,这种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体现环境监测教学的目的,且缺乏激励效应。

二、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的构建

自河南科技大学环境监测教研组成立起,教学人员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探索,研究不同的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研究理论教学的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实验教学的实施方式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影响等内容。经过9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教学人员总结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总结,初步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增设认识实习

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增设监测认识实习,采取学生到环境监测站现场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了解监测站工作的内容,直观感受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环保工作的指导意义,调动学生对监测工作的热情和对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从内心给学生以鞭策,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环境监测课程的传统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因此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或者两种方式的结合。如学习水环境监测重金属指标时,监测分析的原理和实验仪器设备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展示实验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而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时,可以采用黑板教学,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不管是何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效率。

(三)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课主要介绍各种监测分析技术方法和手段、监测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其中,每个监测指标的具体监测分析方法是理论课重点介绍的内容,也是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必须要掌握的理论内容。而奚旦立的《环境监测》教材中介绍的监测指标非常多[4],学时有限,不可能全部讲授,具体应该详细介绍哪个监测指标,讲授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确定,应和国家的环保政策相一致,跟上环保发展的步伐。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水体污染控制任务依然严峻,从2008年开始,环保部相继修改了大部分行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增设了总出水TN和TP的浓度控制,建议监测课程水体监测教学中除了常规的COD和BOD外,应增加TN和TP两项指标。此外,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土壤污染修复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建议学习中应重视土壤的消解方法和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等内容。

(四)加强实验教学

修改专业培养计划,首先增加实验学时,从目前的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并独立设课,拥有独立的学分,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起来,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设置成2―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每个内容里包含几个实验项目,各个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和实际监测工作息息相关。如“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与评价”,监测项目设置“DO测定”、“COD测定”和“BOD5测定”等;“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可设置监测项目“PM2.5的测定”、“SO2的测定”和“NOX的测定”等,结果计算AQI,并对校园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实验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提高学生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实验方式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形式,不限定具体实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包括药品的配置、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测定和数据分析,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并给予合理的指导。

(五)变革考核方式

新的教学模式中,设置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实验两门课程,各自拥有学分,分别进行考核。环境监测理论课程最终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20%和80%,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监测理论掌握程度。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按照“实验预习20%+样品制备1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30%”进行评定,实验考试采用标准样品,根据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给予评定。

(六)强化生产实习

环境监测生产实习可设置到大三下学期的期末,监测课程教学已经全部完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监测分析技能,联系当地的环境监测站或污水处理厂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作为一名实验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在工作过程中反思自己在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感受实际工作对监测分析准确度和责任心的要求,且监测站等部门实验设备齐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学校没有配备的实验设备,学生可借此机会进行熟悉和了解,进一步提高监测分析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自2011级学生开始新的环境监测教学模式,实施内容包括上述六个环节,从2011级和2012级两届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安排了企业委托项目的监测内容,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加重视实验过程;且需要监测的样品多,我们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分析样品不同,每组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样品的分析测定和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监测结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赞赏。目前,2011级学生已经有8人成功应聘到当地的环境监测站工作,学生的监测实验技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也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将更浓厚。

针对环境监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从“认识实习+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生产实习”六个环节进行考虑,论述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内容。新的模式科学的整合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三个内容,采用科学地教学手段,并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心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实验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环境监测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根据2011和2012两届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新的教学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杨孝荣.环境监测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

学,2010,(4).

[2]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7

随着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可见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而多参加技术培训就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发展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人才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相关部门未能认识到环境监测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误认为是先进设备采购,致使监测人才的技能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某些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人才短缺的现状缺乏合理认知,认为学历高、职称高的监测人才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唯一方法,忽略了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利于监测人才的后期成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的评估标准缺乏公正性,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技能创新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在监测人才的招聘上,监测机构应该分清主次,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具有发展潜能且可长期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一切流于形式。具体应体现在面试与笔试独立进行上,不能把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以提升人才的选拔标准。另外监测人才的培训方法不合理,培训过于形式化,达不到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理念的培训目标,培训效率低下。还要重视检测人才的日常工作,一切问题都来自实践,实际工作是检验监测水平的标准,重培训轻实践的结果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导致培训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二、基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从我国环保事业对监测技术的要求上分析,技术监测培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师资的分布区域不均匀、培训人员的任用不严格及培训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培训成果。为确保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首要工作是培训教师的选拔,因为培训教师关系到培训的最终成果,只有师资队伍过硬才能保证后续的各项工作。针对我国目前的师资状况,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师资队伍,同时增加培训教师数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组建不同特色的师资队伍,各地政府不同师资机构相互关联,最终构成培训师资库。构建师资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掌握各地培训队伍的相关动态,使不同地域的培训工作协调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严格规范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外,还要鼓励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加入队伍之中。

(二)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健全的培训师资机制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做好培训教师的调动工作,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等。具体内容为做好详尽的培训教师调用计划,对教师授课任务早通知、早准备,以避免因为培训教师不足或时间冲突而导致无授课人员的状况;在教师的评估考核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估奖励制度,通过学员抽查反馈、跟班听课等方式监督教师的工作状态,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培训水平得到有效保证。还要定期开展全国优秀培训专家的评选活动,对在培训岗位任劳任怨的工作者给予晋升或薪资奖励,以此激励广大培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全国师资培训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教学标准统一化。从各区域质量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来看,不同区域或同区域不同教师的培训标准不同,最终的授课成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高的培训目标,实现对培训各环节的动态掌控,教学标准的统一化十分必要。根据各领域人才的培训需求,主管机构要对重点课程内容及主要授课方法进行划分,如背景分析、重点解读、技术实践、分组讨论、技能创新等环节,并且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内容丰富、比例均衡。并且对培训教师的课件提前审核,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确保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规定标准内顺利进行,提升授课效率。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培训教师打造成培训专家,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技术、教学两大难题。培训专家不仅要十分精通监测技术,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培训队伍专家化,可以培训出多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是环境监测事业的重点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可以从知识理论与授课方法上着手,提升培训教师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广大培训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的创新。同时国家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培训队伍进行教学水平的切磋,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更高发展。

三、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最终成果,而今的监测人才技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基于人才发展上的环境监测培训策略十分关键,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与教学标准的统一化是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它后续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如教材的编订、培训基地的建设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会成为我国提升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8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99-01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施行环境监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引起人们对环境检测问题的广泛重视。一旦离开了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撑,我国的环保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监测现状的分析

(一)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两千多个环境监测站,在岗工作的人员与整个环保工作系统总人数的比例为1:25,大约有三十六万多人,其中中级技术人员大概有八五百个人,高级技术人员有两千四百人左右。同时,还有一万多人投身于环保监测事业,其中在岗人员约二十万人,环境监测机构的人数在两千四百人左右。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诞生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环境检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见我国的环保监测工作发展迅猛。

(二)具备较好的环境监测能力

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全方面检测,例如地表水、环境噪声、地下水、空气、生态、放射性生物、酸雨以及海洋等;同时各个监测站的监测设备配备也比较完善,并且也有一定的规模,而针对某些监测要素的监测站数量已经多达一千多个。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环境监测能力。

(三)具备一定的环境自动监测能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概已经有八十个城市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有六十个城市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并且在部分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国的三十多个省和十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信系统。

(四)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技术系统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技术系统,形成了合理的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分析方法。对多数的污染分子,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监测技术标准和控制规范。这对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县、市、省、国家四级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共有行业和专业的监测站将近5000个,其中60%为行业监测站,40%为环保系统监测站。同时我国还建立了110个左右的酸雨监测站、大约130个水质监测站以及100个左右的控制质量监测站。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辐射监测网络系统、噪声监测网络系统以及区域监测系统等。

二、我国环境保护监测技术的加强措施

(一)提高人们对环境监测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到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我国应该坚持法制建设,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组织,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例如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其次,我国还应该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准确掌握环境的污染情况,并及时制定出详细地解决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资金对监测设备的投入力度

要想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首先就需要以完善监测设备作为支撑,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监测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各个环保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努力争取该地财政部门的有利支持,争取将监测站的公用经费、科研费用、人员经费以及专项经费等纳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当中。同时各个环保部门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拓宽经费渠道,例如社会的赞助资金等,以此来完善监测站的监测设备。

(三)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就技术

国家和相关环保部门应当采取各种各样的培训方式,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同时还可以将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监测人员进行根本培训,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的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检查,这样不仅能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而且还能促进监测人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

三、结语

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不仅要认真对环境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还需要环境监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创新工作手段,学习国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使得我国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蒋晓军.对环境保护监测的几点思考[J].中国化工贸易,2014,(14):225-225.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9

要想做好工作就必须要有好的工具辅助,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仪器设备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仪器的先进与否决定着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高低。但是因为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国内有很多地区因为自身发展的情况比较差,对环境监测所能够提供的仪器也就比较差。

1.2监测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国家环保部门推出了一些环境管理的方案。整套方案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程序,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方式都有所规定,致力于将管径监测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在环境不断变化和需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状况,监测质量管理控制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控制问题还是会受到制约。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的解决

2.1增强环境监测意识

增强环境监测意识,是针对目前人们对环境监测的不重视提出来的。我们生活在大环境中,环境是我们的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所以要做好全民环保教育的工作,另外还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测意识,让环保部门的人充分重视监测,注重对监测的投入,认识到监测的重要性。

2.2提高监测人员队伍的素质

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认识最主要的因素,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决定着监测质量的高低。现在我国对环境监测有着一定的认识,环境监测技术也有一定的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岗人员在上岗之前都需要接受严格的考试,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使得上岗人员能够拥有高素质,高能力,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变化。

2.3加强环境监测的质且保证

环境监测的质量跟监测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监测部门需要技术人员建立和操作才能让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保证。在监测的过程中,所有监测的仪器都需要经过专业的鉴定,在能够确保仪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才能投入使用。另外监测工作是从监测点位的布置开始的,所以监测点位的布置一定要规范化,优化监测点位是监测质量的重点。第二项工作是样品的采集,样品室环境监测质量的核心,所以采集样本的过程一定要更严格化,规定采样人员的要求,采样的程序,采样的质量保证,采样的各项记录等等都需要被严格的规范。只有经过严格的程序之后所得到的样本才能够作为环境的代表,体现出环境的现状,以便采取措施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2.4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相应的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进一步建立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对环境监测中的不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只有全方位的为环境监测工作做好支持,才能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

对环境监测专业的认识例10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环境保护部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是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a.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