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兽医文化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7 15:09:53

兽医文化的认识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1

1.1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起源早,内容丰富,在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不少创造性的发明,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早在旧石器时期,从事兽医活动的工具便已出现,在河南仰韶遗址中便挖掘出该时代许多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针、陶器等,推测主要应用于家畜疾病的治疗。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古代的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温热疗法、针灸术及其他外治方法对患病畜禽进行治疗,这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起源。据《周礼》一书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已将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4类,并将兽医列入了政府编制,负责“掌疗兽病,疗兽疡”。《列子》一书中尚有“马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兽医,由于马在国家战争和交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还出现了专门医治马病的“马医”,这是世界上较早的兽医分科。同时期,在治疗家畜疾病方面灌药技术、手术等传统医学技艺已经出现并运用。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特别提到了“牛扁治牛病”“桐叶治猪疮”等。晋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用“谷道入手”治疗“驴马胞转”,用黄丹治疗“马背疮”等几十种病的治疗方法。唐朝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现存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中兽医理论及技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明朝时期,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元亨疗马集》。该书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泛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鑫泉等人曾对公元1949年至2013年间的中兽医古籍进行发掘整理,搜集总结民间兽医经验、查诸历代艺文和有关书录,对继承发扬中兽医遗产的主要著作等文献出版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结果显示:中国自汉代以来出现了有百余种兽医古籍,但今大多已散佚,现存可找的仅20余部,大都进行了整理校注[3]。兽医古籍是我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载体,记述了传统兽医的理、法、方、药,以及针灸技术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兽医学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史书典籍和遗址考古发现,传统兽医学至迟产生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时间段来看,完全符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要求。

1.2绿色安全高效的社会价值

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近百年来,抗生素、激素和化学制剂的传入与使用冲击了传统兽医学的发展,但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形势严峻,若该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抗菌药使用不加以控制,人类将很快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4]。为此,农业部兽医局于2017年3月22日《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文件要求50%兽用抗生素需要有处方凭证,人兽共用抗菌药物及促进动物的生长剂退出兽药市场;鼓励兽医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和推广绿色低毒、低残留的新产品,“减抗、替抗、无抗”的绿色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将逐步实现[5]。中草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畜禽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是传统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来源十分广泛,大多来自自然界,以植物为主。中草药作为一种绿色、无残留的生态制剂,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就是为了从传统技艺中摄取营养,解决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1.3高效的医疗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中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当畜禽机体一旦遭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腹脏乃至全身;内部器官的病变也可反应于体表。因此,在临症观察病情,判断预后以及疾病的处理时,不可只看局部,忽略整体。而辨证,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概括判断其为何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穴位治疗的过程。张峰[6]将甘草、黄芩、麻黄、杏仁、生石膏打碎,并借助水进行煎煮;借助针灸,将尾尖、血印、肺俞、苏气、大椎等有关的穴位当作主穴,将脾俞、百会、山根、鼻梁等有关的穴位当作配穴,对于治疗猪大叶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徐文明[7]等使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型犬瘟热,治愈率达75%,远远高于西药的治愈率。徐继艳[8]治疗取主穴为顺起、肷俞、滴明,加配穴脾俞治疗牛腹胀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许多瘫痪、癫痫等常被西兽医放弃治疗的疾病,可用针灸疗法刺激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促使动物意识和知觉的恢复。千年以来,我国传统兽医学在基本理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其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在防治动物疫病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传统兽医学的发展现状

2.1理论繁多,理论抽象

西方兽医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兽医学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哲学思想源自《周易》,该书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辨证的观点,中兽医、中医只有在其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行医用药、行针施灸。可见我国传统兽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与文言文理解能力,其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认知与理解。如畜禽体有强弱,邪正有衰弱,病因又有外感、内伤之异,同一疾病其病因和症状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辨证论治原则下,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不同治法[9]。

2.2重理论,轻实践

中兽医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应试教育”的观念给中兽医课堂带来巨大的冲击。讲授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许多高校不断缩减中兽医学课时,丰富独特的学科内容与较短的授课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兽医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中兽医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

2.3社会认可度不高

纵观历史发展,清朝晚期,人、畜疾病的治疗皆采用针灸法曾受到严重排斥,清王朝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治病[10],使针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阻碍。近代,袁世凯、汪精卫等都曾提出过“废除中医”的号令[11],在这种排斥中医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兽医学发展打击惨重,使其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中医、中兽医的发展寄予极大的期望。相比西兽医,中兽医学具有理论体系独特,自成一脉,治疗手段也与西兽医学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各级农业部门对传统兽医学的认识不够,中国传统兽医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使得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传统兽医学与其他所学科,如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内涵联系不紧密,思维方式抽象,对于养殖户和宠物主来说接受难度较大,具体临床应用不易,致使兽医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狭窄。

2.4传统兽医学技术后继缺人

传统兽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挽救传统兽医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兽医部门和农业高校亟须解决的实质性问题。高等农业院校中仅有河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开设了中兽医学本科专业,许多高等农业院校虽设有中兽医专业课,但面临内容繁多与课时量少的矛盾,而且缺乏专业的中兽医教师,且教师易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兽医学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中兽医药的现代药理学和中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缺乏能带领学生在动物身上实际操作的实习教师,中兽医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要想把传统兽医学发展起来,就要注重传统兽医学的“活态”与“原汁原味”的传承。

3探讨传统兽医学的保护对策与发展途径

3.1加快推进传统兽医学的“申遗”进程

2006年5月,文化部将传统医药纳入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将传统医药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保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中医针灸”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决议[12]。传统中医药文化申遗成功的十几年来,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逐渐推广开来。传统兽医学与传统医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传统兽医学具有历史悠久性、活态继承性、持续发展性和濒危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通过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和各类型农业文化系统的“申遗”成功,许多具有独特性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及原始物种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与保护。可见,如若传统兽医学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对传统兽医学的利用和保护研究产生重大意义。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应重视传统兽医学的申遗工作,成立申遗办公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传统兽医学调研工作;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中兽医学调研组,采用乡野调查、访谈对话等方式,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各地区传统兽医学的历史发展加以梳理,对民间流传的传统兽医学的史书典籍进行整理和汇总,认证具有一定传统兽医学技能的学者、教师和民间兽医列为传承人。传统医药申遗名录对于传统中兽医学申遗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可以参考传统医药学的申遗体系来建立中兽医学的申遗材料。

3.2产、学、研多方机制共同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方机制参与配合。传统兽医学作为农业传统技能,要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便需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对传统兽医学进行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建立中兽医药陈列馆,搜集国内现存的中兽医史书典籍,聘请知名中兽医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实践能力。兽药企业可与相关高校、研究所等开展横向合作,研发疗效好的兽药产品应用于临床。

3.3提高社会对传统兽医学的认知程度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2

中图分类号 S853-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6-02

中兽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兽医技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受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笔者从中兽医学的特点出发,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认识中兽医学的隐性知识及如何将其转变为具体内容的途径进行探讨。

1 中兽医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

在中兽医学教学中,既存在着大量有关具体内容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行为的隐性知识。认识和理解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整个中兽医学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中兽医学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1.1 有关中兽医学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

中兽医学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主要是由中兽医学理论知识的隐性知识所决定的。中兽医学是从宏观角度去研究畜体内在的动态联系和辨证规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这决定了中兽医学在很多概念及内容上不同于西兽医学。这些概念及内容对于主要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学生,就形成了学习中的隐性知识。如“证”不同于“症”,它不只是对疾病症状的描述,而是疾病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诊断的综合概括,同时还提出了治疗方向,因此“对证治疗”也不同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又如脏腑,除了指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不仅仅是现代解剖学中内脏的概念,中兽医所涉及的肾还应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

还有一些隐性知识则不能或很难以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示。比如经络能运行气血、沟通上下表里,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但既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看不见、摸不着、挖不出;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隐性概括,而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事物;五行以五为基数来解释万物的生克制化关系;气是具有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表现出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也无法直接展现在学生思维中。

1.2 有关教师教授的隐性知识

在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知识对其本身而言,都很好理解和掌握,而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如果坚持那种满堂灌和一堂言的习惯,往往使内容过于隐性,学生总是受隐性知识的影响,不易想象和理解,接受就更加困难。如:一味地只从文字或语言上去描述阴阳的内容、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而缺乏图形的形象说明和仿真模拟,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障碍,使中兽医学变得枯燥而乏味,缺乏实用性。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2.1 调整教学次序,注重前后贯通

中兽医学的内容包括理、法、方、药四大部分。笔者认为,中兽医学的教学虽然要给学生传授具体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无可非厚,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治学能力的培养[1],因此中兽医学的教学应按先基础理论(理),后辨证论治(法),再到方药,后到疾病防治的次序,学生更易于接受。

首先,专业的技能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上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之后,对辨证论治的学习才不会难以理解。其次,对辨证和方药来说,应确立“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思想。中兽医治病,是以辨证为前提,再立法、拟方、选药,若倒行逆施,则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畜禽死亡,且中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会因时、因地、因畜而不同,治疗的用药,亦贵在因时、因地、因畜不同,活泼斟情。

同时还应注意,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环紧连一环的,讲解时不仅要分节分段讲解,而且要前后呼应,互相连贯,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如在讲解脾胃生理功能特点时,还应该和脾胃病理的辨证、立法、用药治疗联系起来。以胃为例:基本功能之一:胃主和降,胃气以下行为顺;病理上:胃气不降,则出现少食,胃脘胀满或疼痛等;胃气上逆则嗳气频频,呕吐等;治法上:或消胀除满,或降逆止呕;用药:多用和胃、降胃气的药物,如陈皮、莱菔子等。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既清楚又方便记忆,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变枯燥为活泼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3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1]。千百年来,中兽医学为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兽医学不仅对于发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医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现代兽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兽医工作者防控动物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2-3]。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兽医学存在着理论抽象、内容繁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如何提高和改进中兽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1 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中兽医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授课过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也只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脱离了临床的应用与实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兴趣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繁杂、抽象

中兽医学内容繁多,主要包括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理论,以及病因、四诊、防治法则、中药、方剂等多个内容。且其中诸如阴阳五行等内容语言晦涩、抽象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而同时由于近年来课程学时数的不断缩减,现有的课时亦不能满足对全部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如何精炼教学内容,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是摆在中兽医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中兽医学的教学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限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质,课程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料相对较少,如标本、照片、录像、动画、模型等,多数课件的制作仍以文字为主,相关知识与理论的阐述仍停留在文字描述阶段,缺少直观教学资料,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另外,课堂讲授也多以老师灌输、学生听讲记录为主,课堂氛围死板,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代兽医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对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改善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力求使学生在了解一定的中兽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中兽医传统的疾病诊疗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实践生产中运用中兽医相关知识诊断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畜禽疾病。

2.2 优化教学内容

2.2.1 删繁就简,精炼教学内容

在目前各门课程学时数普遍缩减的大环境下,仍旧一味的强调增加课程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教学内容过多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是唯一解决途径。首先紧紧围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个基本特点,着重讲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尤其是脏腑学说,让同学从中医角度了解和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讲解病因学说、辨证方法、中药及方剂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等,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中兽医学角度去诊断临床常见畜禽疾病,并合理选择用药。而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的经络学说、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适当的简要介绍,同时可适当让同学了解一些兽用中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2.2 重点突出,强调现代研究成果

由于中兽医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经验总结,而缺少现代科学的验证,这也是近年来中医学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一些理论知识要重点强调,比如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哪些是现代研究证实的,哪些又是经过实验研究后证明是古人对药物功能的误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

对比式教学法主要指与西兽医学对比教学法。中兽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与西兽医学相比虽然在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均有所差异,在方法论上也有很大区别,但在个别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存在相似之处。由于中兽医学课程普遍被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对学生而言西兽医学的理论和观点已经先入为主,此时能找到中兽医学和西兽医学理论相似的切入点,对比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心的功能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以推动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而西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心功能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3.2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是授课工作的主体,作为任课教师,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如在讲授经络学说内容时,根据学生普遍爱好武侠小说和电影的特点,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先让学生探讨一下关于经络腧穴的基本认识,比如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等,然后再从中医角度讲述其具体功能,让学生结合小说中的内容体会任督二脉的具体作用。学生对此普遍反应较好,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使授课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总之,中兽医学课程内容多,范围广,难于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压力均比较大,想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中兽医学的教学现状一定会得到积极地改善。

【参考文献】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4

关键词: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要点

进入信息化社会,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备受关注,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生产建设、科研工作开展都较为滞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供交流、科研。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具体如下。

1加强思想认识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对畜牧行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要管理好畜牧兽医档案,需要加强养殖户、基层兽医工作者、畜牧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认识畜牧兽医档案的重要性。畜牧兽医档案对畜牧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在档案录入之前,要确保档案内信息的可靠性,以现代档案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提高查询的便利性。畜牧管理部门要建立畜牧兽医档案信息库,将电子档案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赢得牧民、兽医的认可。其二,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档案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劳动者的智慧结晶。科学、谨慎的档案管理不但可以提炼有用信息,还能肯定劳动者的科研成果,提高其共享热情,丰富档案的内容。

2做好科学分类

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涉及的管理内容、项目很多,由此产生的档案也五花八门,种类颇多。若是不进行系统、全面的保存和管理,只是笼统分类,在后续的档案使用上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诸如当要取用档案的时候,档案保存不得法,查找时间延长,势必会影响档案管理和使用效率;当畜牧兽医局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研发要查找过去研究成果、资料的时候,若是不能及时提供档案资料,必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遵循现代档案管理办法,做好档案科学分类,对档案的利用、科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分清管理主次

畜牧兽医局档案总量大、种类多,不但包括法律文件、历史资源,还包括科研资料、兽医记录,如果不分主次,将这些文件全部系统整理,不但会降低档案管理效率,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畜牧兽医局的档案中有很多对畜牧兽医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文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疫情诊断报告、动物保护监督文件、种畜禽管理文件、疫病预防文件、饲料相关文件等。将主要的精力放到这些文件上,对畜牧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大。总的来说,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确保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4提高服务水平

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档案资料如果不利用、分享,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彰显出来。为此,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要着重提高档案人员、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为科学决策服务。畜牧部门相关领导的决策需要详实、全面的数据资料,而畜牧兽医档案正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整合资料,为领导节省时间、提高决策效率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其二,为养殖户服务。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养殖户,当这些档案被整理、归集、整合产生成果之后,也需要即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养殖户,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其三,为兽医服务。畜牧兽医档案得益于兽医的辛勤劳动,当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要及时将成果告知兽医,以更好地提高畜牧兽医工作的技术含量,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发展。

5采取数字管理

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趋势,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致力于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等。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应用这些技术,畜牧兽医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其二,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数字化档案管理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高效利用这些信息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只有不断深挖档案信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养殖户、兽医服务,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7-0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素质化”教育,高校教育质量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兽医临床教学,包括中兽医学出现了因学时被压缩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现象。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兽医人才,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兽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畜、禽病证防治问题的能力,能应用中兽医理论和病证防治技术,开展相应的畜牧生产服务和科研活动,发挥中兽医学的实践医学特点,是临床兽医学及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以期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课程要求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兽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并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及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1]。我校作为应用性的本科院校,教学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因此,中兽医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和诊疗规律及基本技能,便于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中西兽医诊疗的配合,为在兽医临床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兽医职业发挥作用。中兽医与西兽医是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不能用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和观念去理解中兽医学中的概念和理论。系统学习过西兽医理论的学生,习惯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和观念,容易对中兽医学产生概念抽象、内容繁杂的感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难度。笔者认为,若能把相对枯燥的中兽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将临床实例引入教学、带入课堂,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中兽医学概念不再感到抽象,理论教学也会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中兽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服务于兽医临床,并植根于临床实践之中。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从前期的基础理论课教学起就要引入临床意识,让学生及早地形成中兽医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和方法,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优化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受到中兽医学总学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学时不足是个现实问题。为了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课堂讲述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在中药材的识别上,采取开放中药标本室,将中草药在野外的生长形态制成系列图片等,供学生学习和鉴赏;对中药的炮制、有效成分提取等单个验证性实验的过程,采取播放录像、教学片等多种形式配合教学,让学生能以很少的时间就能掌握这些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的操作规程。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教学效率高、成效显著,有效弥补了总学时的不足,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临床教学方面,通过积极探索、拓宽思路,加强实践、促进教学,利用我校兽医院的有利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出我校的资源优势:一是结合理论课教学,有针对、有选择地把校附属兽医院的门诊病历介绍给学生,并且多渠道、多形式地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诊疗现场观摩、病历回访。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体会去验证课堂学习的理论,再把临床中的现象和疑问带进课堂。二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兽医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历经几届,学生反映乐于接受这种现身说教的教学方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具有说服力,可增强记忆、拓展思路,有效提高对中兽医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中兽医学能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生产的信心。

三、实践中实事求是,施教时有的放矢

中兽医学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兽医临床。中兽医的诊断治疗除讲究科学性外,还具有高度的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中兽医实践教学的重点是临床,不仅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要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有人提出:临床实践与中兽医理论相结合、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2]。运用中兽医从事临床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兽医理论、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处方用药。在开展中、西兽医配合时更需要两种医学知识的兼备,只有在中兽医水平和西兽医水平都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取得理想的配合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配合。有些人也曾学习过一些中兽医理论,临床上却不会用,不按中兽医原理进行思维,只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功效感兴趣。如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时习惯于把几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合用或在使用西兽药的同时配合使用些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提取物,误认为这就是中兽医,就是中西兽医结合。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很多因素,但主要还是中兽医学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了临床实践的环节,或是这一环节教学过程草率、缺乏实效,未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临床实践教学中还需要理清中兽医与西兽医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兽医学的优势,否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1.中兽医与西兽医的关系。中兽医与西兽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发展历程。临床上两种医学均能通过诊疗有效地为动物防病治病,显示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两者各具特色,共同成为现代兽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兽医的临床实践教学主要是依靠中兽医的理、法、方、药进行教学,临床上诊治动物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兽医在临床上具有很多先进的检测手段,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也可以作为辅例证为中兽医的诊断、推理和临床效果提供验证,有助于中兽医的临床教学。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兽医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兽医所阐述的观点、概念以及解决兽医临床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遵循着自身理论体系的连续性、系统性。因此不需要处处得到西兽医的验证和解释,否则会对中兽医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兽医临床与中兽医教学。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是一个理论用于实际的学习和训练的学习过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具体病畜和动物疫情,运用中兽医的理论和技法分析疾病、防治疾病,培养学生用中兽医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兽医临床实践教学要注重实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指导教师的临床水平应有适当考虑,病例的选取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病例选取得比较典型、得当且适合于中兽医技术的运用和发挥,教学过程就会变得顺畅,容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由于指导教师自身中兽医临床水平的限制,临床上有些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兽医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和解释,应当主动放弃,实事求是,不能勉强,以免影响正常教学。

综上所述,中兽医实践教学是中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路,重在保障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形式特殊,任务重、难度大,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特别要求:除具备中兽医理论教学能力外,还需具备丰富的中兽医临床经验和能力。实现中兽医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更应重视中兽医学教师自身的实践能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6

进入21世纪,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取得了新发展:动物养殖已经由个体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诊疗对象由大动物向宠物、猪、禽等中、小动物转变;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是当前危害中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原发性的典型的内脏器官疾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不是太多,但在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过程中引起的继发性的内脏器官疾病和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用药不当所导致的药物中毒则大量发生;心电图机、B超机、X光机、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PCR仪等仪器设备已经用于兽医临床。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发展,社会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的兽医学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兽医内科学等兽医临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大批临床兽医学人才刻不容缓。

1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老化,脱离实践

目前,中国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多偏重于课堂教学或学术研究,轻视兽医临床诊疗,能长期深入兽医临床,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教师较少。以至于对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和处理教学内容多依赖于网络、报纸、杂志和专业书籍等,甚至照搬教材,使教学内容老化[1],严重脱离实践。讲授时重点不突出,不能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学科有效结合,课堂沉闷,效果差。

1.2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

所谓人文教育,即关于“成人”的教育。多数兽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1]。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

目前中国高校的兽医学教育以兽医学士教育为主[2],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兽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中国大学的扩招,给培养众多职业兽医创造了条件,但也给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等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中国编辑整理),使有些高校模糊了专业培养方向,降低了专业目标的要求[2]。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兽医存在明显的职业偏见,入学后缺乏奋斗目标,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践活动,部分同学专心考研,对考研科目以外的课程置之不理,导致专业思想不巩固、应付学习、考前突击、混毕业证等不良现象。总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意识和临床诊疗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1.4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中国兽医内科学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和年轻教师偏多等现象,甚至许多大学教师缺乏充分的职前师范教育,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很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和课后反馈。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以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度学习和强化训练。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丰富。

1.5教学手段水平差,不能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要

目前,兽医内科学主要采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差,多数多媒体课件不过是教材的PPT格式,没有教师自己的语言,缺乏生动的兽医内科疾病的图片和短片,教学效果不理想。多数高校的多媒体课件不能上网,建立兽医内科学网站的高校更少,学生宿舍没有电脑,不能随时进行学习。有些教师以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生动,但信息量小,直观性差。挂图和标本的应用正逐渐减少。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极少,且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

1.6实验实习条件差

多数农业院校由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和生产,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没有一流的实习动物医院和牧场,没有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实验实习条件差[2],严重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和学生兽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1.7考试方法单一,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多数院校的兽医内科学试卷由授课教师按大纲要求出题,有些院校采用试题库抽题。多考试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部分专业技能,多数院校存在平时不学、考前辅导、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历年的真题或试题库,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不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经历的考查等现象。当前的兽医内科学考试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正的专业水平。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及时更新

制订并严格执行兽医专业课教师实践制度,加强兽医内科学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其兽医临床诊疗业务水平的提高,过了教学关和兽医临床诊疗关的专业课教师才能登台讲课。兽医内科学教师应长期参与临床诊疗活动,紧密结合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选取、组织教学内容,淘汰不适应当前兽医临床需要的教学内容,应侧重讲授宠物、猪、禽、牛、羊等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群发病,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临床学科有机结合[3],多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紧密结合兽医临床的例子,多推广经过实践验证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对学生关心的兽医临床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指导。

2.2加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网络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的学习生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经历,指导学生了解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环保观念、成才就业、学习方法,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强化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中国的兽医专业教育按照培养目标目前可以分2个层次进行,第1层次是兽医学士教育,应该有比较宽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掌握兽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技能;第2层次的兽医职业教育完全是独立的,按照职业兽医的要求进行的专业深造,兽医职业教育应在设备好的教学动物医院内进行,在有较高水平的兽医师指导下完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办兽医职业教育[2]。因此,高校应强化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开展兽医临床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精心挑选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精力充沛、懂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习指导,并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和奖惩。在学生达到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如果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可以鼓励其考研。

2.4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施行启发式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施行启发式教学[1],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师主导作(中国编辑整理)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注重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构建和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5加强现代教育手段建设,认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对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加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选教学内容,配以精心拍摄的兽医内科疾病图片和短片,制作一流的兽医内科学多媒体课件。高校应加强硬件建设,装备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教室和学生宿舍能够上网,可以采用天空教室、教学邮箱、QQ群、飞信等手段服务教学,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办兽医内科学教学网站,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均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提高。鼓励教师制作优质的挂图和标本,用于课堂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撰写专业实践调查报告,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查。

2.6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兽医师队伍的培养

高校应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建立一流的教学动物医院和牧场,服务于实践教学,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完善教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兽医临床诊疗水平[2,4]。

2.7施行考教分离,注意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试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考试观念。兽医内科学试卷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施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应侧重对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临床诊疗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察,并结合学习经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正确反映出该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1,3,5]。

3参考文献

[1]杨德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04(3):56-58.

[2]卢正兴.适应时代的需要探索兽医教育的未来[J].中国兽医杂志,2000,26(9):3-4.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7

畜牧兽医专业是中职学校中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为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应当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在畜牧兽医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的满足网络技术条件下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相关概念界定

就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动物解剖生理以及饲料营养的基础知识等,以培养多元化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为主要培养内容,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以计算机为主的一种技术形式,实现了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方式等进行合理利用,推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将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深化到学科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理论的不断深化,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信息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对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优化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参与到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结构,为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分工协作和有效思考,促进了建构主义的顺利实现,深化了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内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并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 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建构

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运用到畜牧兽医的专业课堂教学中,这是由于畜牧兽医专业相关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是对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整合进行了新的探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生动性、直观性,互动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仿真演示模式运用于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来展示视频内容,要求为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手术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进行视频点播与内容回放等可以反复观看以达到明确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提高与完善,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其中的一些简单步骤,可以不同角度的展示,对比,类比。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某中专学校养殖科畜牧兽医专业授课情况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在课后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能将知识点反复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作为期末考试的重点复习资料。并且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重点的练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管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头脑灵活、贪玩、好战等心理特点,更加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在智能训练环节还应强调学生知识的巩固,在脚本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动心思。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培养在动物生产、饲料生产与加工和畜禽疾病防治第一线工作的动物疾病防治和防疫检疫人员。为缩短学生就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部分。应正确看待它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显微镜结构的实践技能考核。

3 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具体建议

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在讲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合理优化教师资源,将教师工作重点从学生管理方面转向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以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当前畜牧兽医仿真实训系统正处于初期开发阶段,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明显增强,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日益提高。

在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中的作用,要重新认识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实现中职畜牧兽医教学新模式,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库建,明确硬件软件是保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教学设计是灵魂。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课程整合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设计,教育者也要变成被教育的人,时时刻刻参加继续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结束语

总的来看,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中职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构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并将其有效融入到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对教学资源仅限于优化利用,充分调动中职学校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8

为了进一步保持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有必要对畜牧兽医工作进行高度关注,有必要研究其规律,确定其标准化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只有兽医工作标准化,才能确保牲畜健康,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1影响我国畜牧兽医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制约原因

1.1对畜牧业投入资金和设施低于国际标准

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财政对畜牧业投入明显不足。发达国家畜牧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低耗能、轻污染的标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密度低、养殖面积大、科技化水平较高等为他们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畜牧业发展依靠的是市场,这就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畜牧兽医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尽管国家在各医学类、农业等高校设置畜牧兽医专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报考人数明显不足,这就导致高校降低了在该专业的投入,降低了教学标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相应的受到影响。除此以外,在一些偏远农村或地广人稀区域,畜牧兽医工作通常以家族式的形式得以延续,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而是依靠经验对牲畜来开展卫生和防疫工作,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非常容易出现疫情,影响到人畜的健康安全,造成经济损失。

2进一步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方法

2.1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发展

由于我国畜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养殖企业对牲畜的防疫和健康环境方面的投入偷工减料,加大了畜牧兽医工作的难度,原因就在于未能切实执行畜牧兽医标准化制度。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在制度框架下,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惩处力度,在监督方面,不能局限于个别重要环节,要完全深入到畜牧养殖的每一个环节中;畜牧兽医要当好监督人和把关者,对企业牲畜养殖的各个环节密切关注,及时提出改正建议,确保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落在实处;企业要积极配合政府监督,重视畜牧兽医的建议,用实际行动确保畜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符合规定标准。

2.2畜牧兽医要身先士卒,用标准化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为了让畜牧企业从业人员真正理解到畜牧兽医工作标准化的概念,让他们树立健康养殖的理念,畜牧兽医要身先士卒,用标准化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树立良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标准化”的内涵,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加深相关人员对于畜牧兽医标准化的认知,推动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高效运行。

2.3加大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培训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政府要定期组织畜牧从业人员对畜牧兽医标准化的培训工作。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并不是完全的依赖于畜牧兽医,而是要调动社会广泛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开展。尽可能让畜牧兽医标准化常识覆盖到畜牧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每一名从业者都树立“标准化”意识,只有具备了“标准化”意识,才能指导畜牧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才能规范工作中出现的不利于卫生健康的错误行为,才能推进畜牧兽医工作标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为了能让人民群众喝到放心的牛奶、吃到健康的肉类和相关食品,畜牧业工作必须要在畜牧兽医标准化模式下健康有序的开展。政府要加大监督惩罚力度,企业要自觉遵守标准规范,畜牧兽医要克己奉公、严于利己、用实际行动把“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捍卫人民群众的健康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邦.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7):34.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0-0092-01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教会学生临床工作的方法和技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我国兽医诊疗行业的不断完善,养殖结构和养殖方法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兽医诊疗行业的准入机制变得异常严格,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获得国家承认的各种行业资格证书,如执业兽医师证书。所以,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仅仅掌握专业技能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内容,有所侧重的去引导和强化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应届毕业生考取执业兽医师的通过率。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执业兽医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兽医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行做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科目,预防科目,临床科目和综合应用科目四个科目,每科目实行百分制,兽医临床诊疗分值在临床科目中占20%。因此,结合执业兽医师考试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就《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为例,供大家参考。

1 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取得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

信阳农林学院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费用由学校承担。兽医诊疗实验室共有专职教师6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3人已考取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根据国家政策,经考核也已颁发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通过参加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不仅提高了临床诊疗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让他们对执业兽医师考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便于引导和教授学生。

2 认真研读历年真题,融入临床理论实践教学过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材料,特别是执业兽医师考试历年真题,经过归纳近3年临床科目中,消化系统临床检查累计分值达到28分,呼吸系统临床检查累计分值达到19分,泌尿生殖系统临床检查累计分值达到8分,其他系统检查占5分。所考内容基本上都是临床的基本检查方法,即所谓的“方法论”,检查程序部分涉及的很少,其中鉴别诊断内容逐年增多,诊断对象也由以前的大动物、家畜家禽,转为小动物、伴侣动物,影像诊断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将这些详实的归纳材料在授课过程中加以运用,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也加入了执业兽医师真题内容,要求他们掌握。

兽医文化的认识例10

1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度不高

我国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一直以来实行的制度为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有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领导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视度不高。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担心进行原有制度改革,会对现行的工资制度及权力分配等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由于对我国兽医行业的认识不足,导致其不能在体制正常运行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不协调现象进行调整。

1.2相关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体制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从目前的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来看,存在着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现象。这些部门在管理时,其职能是相互交叉的,当出现事故后,就会相互推卸责任,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

1.3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虽然,我国为推进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颁布了如《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但是,就目前的法律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和空白,仍没有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对兽医行业的一些不恰当行为进行约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兽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2.1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度

针对管理人员重视度不高的现象,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使这些管理人员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更好地推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

(1)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减少多余的隶属单位,提高基层畜牧兽医管理机制的独立运行能力。还要重视畜牧业相关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部门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此外,要在实际工作中,实行赏罚分明,进一步促进畜牧兽医业的稳定、健康发展。(2)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畜牧兽医业要持续稳固的发展,就要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明确对动物产品质量及卫生等的安全标准,并加大对畜牧兽医业的执法力度,提高检疫工作效率及工作水平。此外,在畜牧兽医业中,技术管理是工作的重心和难点,管理体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畜牧兽医业的发展。所以,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并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提高相关管理人员认识的同时,逐渐的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从而促使基层畜牧兽医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3完善畜牧兽医的法律制度

完善畜牧兽医业相关法律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畜牧兽医业的良性发展,并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所以,在进行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时,应归纳现有的法律制度,及时找出法律空白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完善。

3总结

近年来,虽然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此,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地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机制,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我国畜牧兽医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