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秸秆焚烧的原因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5 11:46:10

秸秆焚烧的原因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1

Abstract:Open burning of straw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normal production are affected by this kind of air pollution. Open burning of straw becomes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for surveying rural open burning straw in July 2015. We found the mainly types of open burning straw are wheat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main reas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that villagers can get benefit maximization; the only soluti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finding new profitable way in straw utilization.

Keywords:open burning straws;atmospheric pollution;straw utilization

1. 引言

秸秆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1],其中水稻的秸秆常被称为稻草、稻藁,小麦的秸秆则称为麦秆。秸秆曾经是重要的资源,通过调查了解,农民曾经对秸秆进行过充分的利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① 烧柴。在煤、电、天然气没有普及之前,秸秆是农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也是秸秆以前消耗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也是焚烧,但长期小剂量的燃烧并没有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② 动物饲料,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耗途径;③ 制作生活用品,例如编织坐垫、床垫、扫帚等家用品,甚至用于制作简易房屋的屋顶等。

中国近二十年来由于煤、电、天然气的普及,以及人民对生活卫生条件要求的提高,秸秆不再被作为燃料。同时,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秸秆回收利用从经济上变得不划算。为了及时播种和避免秸秆影响种子发芽率,多地农民直接在田地里燃烧秸秆,引发了一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持久战,成为中国近年来最受关注,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3]。近些年来,在秸秆集中焚烧的6月和10月经常安徽省全省大范围的出现雾霾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4],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从原来简单的环境问题变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了解安徽省这些秸秆焚烧的现状,作者团队秸秆集中焚烧后的七月对安徽省东部主要的农产区进行了走访调查。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与村民的访谈了解其真实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秸秆焚烧后残留物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预防空气污染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1 调查区选择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土地面积超过400万公顷,实际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00万公顷以上(两季作物),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其中,玉米、小麦和水稻这些产生秸秆的作物种植面积大约总面积的90%[1]。安徽北部地区是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产区,也是秸秆焚烧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本次调查全面覆盖了安徽东部的地级市(如图1所示),所调查的地区较广,调查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安徽省东部地区秸秆焚烧现状和焚烧的原因。

2.2 问卷设计及内容

2.2.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安徽省东部地区为调查目标而进行的,调查问卷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受访农户的基本信息,农户焚烧秸秆的现状,及农户对秸秆焚烧问题的认识、感受和解决办法。问卷针对这三个方面,共设计了20个问题,其中第一部分共4个问题,是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第2部分为11道选择题,主要是调查农户焚烧秸秆的种类,焚烧带来的影响及对政策法规的了解;第3部分由5道问答题组成,主要针对农户秸秆焚烧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2.2 调查结果整理

本次调查随机走访了110户农民,少部分人中途因各种原因中断,其中有101户协助完成了调查,并且这些问卷全部可辨,问卷回收率和可辨率达到92%,能够有效反应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性。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在统计和分析时,仅统计回收的问卷,未完成的问卷数据作废。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受访农户中男女比例为53∶47,年龄分布区间为25岁~60岁。受访者90%为农民,8%为个体,2%为其他职业。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75%),另外有11%是小学文化,7%以上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余是文盲。所调查的农户情况基本上可以代表安徽东北部地区农户的整体情况。

3.2 调查结果的情况与分析

调查表明,101户农户的问答情况如下,11个选择题的统计结果见表1。5个问答题总结如下:

(1)为什么非要焚烧秸秆,焚烧秸秆给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问卷给出的答案都是方便,残留的秸秆对下一季庄稼的种植有较大影响,机械粉碎的秸秆影响发芽率,焚烧可以彻底的消除秸秆的影响,同时操作又极其简单,省时省力。同时,有32份问卷讲到焚烧秸秆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1.6%)。

(2)给多少钱,你愿意将秸秆收集起来出售?现在的售价是多少?

给出的价格区间在50~200之间,也有少部分人表示给钱就卖(7份,6.9%)。现在一亩地的秸秆售价在100元左右,然而多数情况下是有价无市,即没有人愿意收购秸秆。

(3)秸秆焚烧是一直都有的吗?在此之前秸秆被做什么用。

秸秆焚烧是近些年才有的,调查问卷给出的年代区间为1998~2007。焚烧之前,总体上是进行利用。多数用作烧柴,少部分当作饲料等进行利用。

(4)现在的种植面积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除了种植秸秆植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其他还种植什么?

89%(90份)的被调查者表示种植面积没有变化,另外的11%(11份)认为种植面积有减少。除了种植小麦、水稻和玉米以为,还种植油菜、大豆、芝麻等。

(5)有没有想过种植其他作物?

有33份(32.6%)问卷的结果显示有想种植其他作物,作物种类包括草药,青菜,果树,烟草等。

4. 讨论

4.1 探讨秸秆焚烧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焚烧秸秆的种类主要为小麦和水稻,如图2所示,这两种秸秆占焚烧秸秆的88%,原因是这两种秸秆难于利用,玉米等作物的秸秆相对来说比较好利用,一般可以利用。对于焚烧秸秆的态度,有半数以上的人觉得不是好办法(如图3所示),并且有82%以上的人认为秸秆有一定的价值(表1)。然而,仍然有11%的人认为焚烧秸秆是好办法,有66%的人烧过或者曾经烧过秸秆(表1),并且多数人(77%)都认为焚烧秸秆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利影响(表1,图3)。同时,国家的大力宣传[3]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三分之二的调查者表示知道禁止焚烧,同时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图3),因此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完全解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事实。

然而为什么,秸秆焚烧屡禁不绝,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秸秆在漫长的利用过程中被作为燃料也是被焚烧,也就是说焚烧本身并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产生问题的原因是集中焚烧。为什么会集中焚烧,有些人认为秸秆之所以被焚烧有以下几个原因[1,2,5~7]:① 机械收割导致留茬较高,不得不焚烧;② 劳动力不足,由于大量人员进城务工,导致的劳动力流失;③ 缺乏合理的利用技术;④ 缺乏宣传和正确引导等等。我们研究小组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这主要是个经济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秸秆低廉的价格(有些地方甚至有价无市)和高昂的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在经济上高效的利用秸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4.2 秸秆焚烧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

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1,2,5~9],并且总结了国外常用的办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些办法同农民进行交流,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秸秆还田,做生物肥。秸秆还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打碎还田,另一种是发酵后还田。第一种方法经济方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块秸秆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子的萌发;第二种方法是秸秆利用的好方法,但是费时费力,成效不明显。日本的先进做法是直接将植物秸秆粉碎深埋,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

(2)作为能源,燃烧利用。利用植物秸秆发电或者利用作物秸秆生产乙醇作为汽车动力,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生物再生能源的再利用,既能解决秸秆难处理问题,也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然而现阶段能源利用在经济上还不可行,特别是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如果实现秸秆的生物能利用,需要政府进行高额补贴。

(3)作为饲料,发展养殖业。植物秸秆直接作为饲料难以消化,特别是小麦和水稻的秸秆,做饲料效果很差。现在一直流行的方法是青储,但是作为青储将影响粮食产量,虽然是优良的饲料,但是代价也很高(粮食收成减产甚至没有收成),很难推广。同时,利用植物秸秆培养食用菌是一个研究方向,然而这个方向不可能完全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培植食用菌需求的秸秆量与秸秆的产出量相差太多。

现有的问题是秸秆这种可利用的资源如何再利用的问题。找到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可行的办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高压禁烧的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秸秆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终只能是浪费,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会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焚烧。科技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找到合理的途径,让农民得到实惠,让生态更加文明。

5. 主要结论

(1)秸秆焚烧的种类主要是小麦和水稻,原因是这两种秸秆难于利用。

(2)秸秆焚烧最主要的动力是经济原因,并不是法律意识淡薄。

(3)秸秆焚烧最终的解决办法是科技的进步或者政府提高补贴。

参考文献:

[1] 王晓斌.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及农业利用方式的调查[D].2013,安徽农业大学.

[2] 徐秀娟,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综合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02):39-43.

[3] 徐尚勇,张鹏,朱玉宽.秸秆禁烧困局[N].绿色视野,2012,08:6-17

[4] 王书肖,张楚莹.中国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3(5):329-333.

[5] 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852-1859.

[6] 刘丽香,吴承祯,洪伟,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75-80.

[7] 李正东,李懋潘,根兴,等.作物秸秆还田的新问题――对河南商丘地区农民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04-208.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2

中图分类号:X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0502

1淮南市秸秆焚烧现状

露天焚烧秸秆,危害多多。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SO2、NO2、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既严重污染空气,又危害人体健康[1]。同时,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淮南市秸秆焚烧重点控制区包括:田家庵区舜耕镇、安成镇、曹庵镇、三河乡,大通区洛河镇、上窑镇、九龙岗镇,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唐山镇,八公山区八公山镇,潘集区田集街道、平圩镇、古沟乡,凤台县刘集乡、凤凰镇,大山镇,毛集实验区毛集镇,淮南农场等建成区周围5km;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公路两侧各2km;油库、粮库、林地,重要通信、电力设施等周围1km区域。

对于淮南市2013年夏季秸秆焚烧情况作了调查。2013年6月3日下午笔者在督查中发现田家庵区徐马村存在3处火点,田家庵区安城镇沿淮村存在2处火点,谢家集区小孤堆乡许桥村存在1处火点,八公山区山王村存在1处火点,八公山区孔集村大片农田正在焚烧。督查期间,部分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焚烧秸秆现象。

2秸秆焚烧的原因

(1)秸秆处理的成本太高,机械收割留茬较高,影响下一季庄稼的播种。

(2)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秸秆的经济价值难以发挥。

(3)缺乏正确的引导。近年来,对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虽然提出了不少解决的办法,但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具体性,大多以行政手段和奖惩措施为主,无人去做秸秆利用的组织、协调和转化工作,只堵塞不开流,导致禁烧工作收效不大。

(4)缺乏处置技术。首先,多数农户基本不用秸秆当柴烧,只剩下“付之一炬”。其次,农民找不到秸秆“变废为宝”的途径。

(5)机械收割留茬较高。据调查,我国生产的收割机因功率不够及机械手图省油等原因留茬高达20cm左右,造成了下茬种植的困难,农民不得不用少量秸秆放在高茬上进行焚烧。

(6)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秸秆禁烧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农民环保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单靠禁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千家万户秸秆处理的问题[2]。

3秸秆焚烧的危害

(1)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5级水平。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2)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附近,一旦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3)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焚烧过程中产生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机场每逢农作物收割季节都深受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有时机场能见度低于400m,严重影响机场航班正常起飞和降落,航空公司及旅客对此反映强烈,一旦导致事故,将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4)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在农田焚烧稻草秆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3],会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和保水性能大大下降,土壤水分损失65%~80%,板结不耐旱。

(5)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坏。

4对策与措施

4.1对策

(1)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4]。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秸秆饲料:秸秆的自然密度通常为30~50kg/m3,如此“蓬蓬松松”的原料很不利于运输和储存,影响其深加工或二次开发利用。因此对秸秆首先进行就地高密度压缩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瓶颈”的关键,只有将秸秆高密度压缩了,才能为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及流通创造有利条件[6,7]。

(3)秸秆燃气:秸秆燃气,是利用生物质通过密闭缺氧,采用干馏热解法及热化学氧化法后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混合燃气,含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亦称生物质气[8,9]。

(4)秸秆直燃发电:秸秆发电是秸秆优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的出台,秸秆发电备受关注,目前秸秆发电呈快速增长趋势。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也都把秸秆发电作为一个重头戏,秸秆发电概念在资本市场也开始活跃。秸秆发电利国利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4.2措施

(1)收割要“擦地皮”。不留茬或少留茬,秸秆粉碎还田,就地利用。

(2)潘集秸秆发电项目正式启动。

(3)加强引导,加强监管。

5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从经济方面看,通过机械还田、保护性耕作、堆沤还田等形式利用秸秆,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从社会方面看,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抑制秸秆焚烧,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优化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从政治方面看,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特别能够促使空气清新、航运和道路畅通,保持社会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11~221.

[2]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C]//2008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国际研讨会暨东盟与中日韩生物质能源论坛论文集,2008:159~166.

[3]高利伟,马林,张卫峰.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7):173~184.

[4]刑廷铣.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及其利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25.

[5]陶用珍,官映亭.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及其应用[J].维索科学与技术,2003,11(1):42~52.

[6]张子仪.中国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70.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3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广阔的农业资源,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是关于农业的生产习惯却没有得到提高,并且这种现象逐年加重,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为了人们能够再一次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大气环境的治理。本文就对当前由于农作物秸秆焚烧而引起的大气环境现状进行探讨,进一步阐述其带来的危害,在今后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处理,以便于从根本上改善大气环境。

1 农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秸秆资源是不得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秸秆资源,为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为何这么说呢?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最多的国家之一,秸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占据着丰富的比例,每年我国在生产秸秆的产量上就会达到8亿吨之多,但是这一数量却与我国秸秆的利用率极不相符,在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的方面,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秸秆的使用量仅仅占到生产数量的一般,那么另一半无法处理就会进行焚烧,长此以往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燃烧秸秆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我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要认识到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这样才能对大气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大量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会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是在实际丰收之后,却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这样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事实上,秸秆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只要人们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处理,就能够获得可观的财富,例如人们可以将秸秆生产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农民的经济效益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能避免秸秆的焚烧为大气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其次,秸秆焚烧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为秸秆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颗粒性物质,人体在吸入较多的二氧化碳后,对口鼻等器官造成极大的伤害,长此以往,也就不利于身体的发育,重则还会对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第三,焚烧秸秆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在秸秆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黑烟,这些黑烟飘散在空气中,如果车辆在周围行驶,就会使司机难以辨别方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如果是在机场以及公路周围进行焚烧,那么后果会更加严重,不仅能导致人员的伤亡,还会带来财产上的损失,这些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随着当前类似事件的增多,也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 秸秆焚烧主要原因探析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焚烧秸秆所产生的危害性后果,本文将具体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处理。首先是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当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因为在农村的年轻人更多的是选择前往城市进行工作,而不断以进行农业种植,所以农作物很难进行有效的收获,更不必说要将大量的秸秆进行捆扎的处理了,因此,更多的农民选择将没有有效利用的秸秆进行焚烧处理,减少占用的空间。其次,对于焚烧秸秆的认识性不足,农民在焚烧秸秆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将会严重影响到大气的环境,因此,依然按照多年的经验进行焚烧,这一行为已经成为了习惯,所以很难得道改正,这也就造成了屡禁不止的现象。第三,秸秆的使用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实际的秸秆使用率仅仅能够达到生产量的一般,这一数据说明我国秸秆的使用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手段将这些秸秆进行“消化”,那么大气环境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3 治理秸秆焚烧的建议

3.1 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执法体系

在现阶段,对于秸秆焚烧行为的执法部门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及其监察机构,秸秆禁烧执法任务就要靠各个辖区内的环境执法大队来完成。但事实上,一般区、县级的环境执法人员也就10至20人的编制,却要负责对所辖区、县以下各个乡镇的广大农村种植区域进行环境执法,难度之大,显而易见。因此,防止出现市、区级环保部门“看不见”、“管理难”的问题,有必要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执法体系,进行环境行政执法权力的移交。

3.2 严格践行大气质量责任制度

地方各级政府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摆在突出位置。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运行好地方政府大气质量责任制应是关键。其实《环境保护法》中早已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地区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开展环境质量工作的责任主体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大气质量作为环境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当纳入到政府的目标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

3.3 扩大秸秆禁烧区域的范围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中的对秸秆禁烧区域的界定主要集中在第四条,主要为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周边等涉及公共安全区域。其《办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防止因焚烧秸秆火势蔓延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降低焚烧秸秆后其产生的浓烟影响交通路况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可能。不难看出,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在出台该《办法》的过程中,对于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安全隐患是充分得以考虑的。但由于焚烧秸秆不仅仅会造成安全隐患,更是对周边区域产生巨大的环境污染。针对这一情况,十分有必要扩大秸秆禁烧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将居民住宅区域、城镇(乡村)中心区域、饮用水源区域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相关及周边区域列入到秸秆禁烧的区域范围之中。

结束语

秸秆焚烧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秸秆焚烧问题实质是主体的经济利益和关乎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关乎政府的法治能力建设之间的博弈。处理好秸秆焚烧问题,完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法律政策,不仅仅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更是对推进生态农村发展建设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4

秸秆,通常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中国近二十年来由于煤、电、天然气的普及、各种工业制品的丰富,农村对秸秆的需求减少,大量秸秆的处理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法律命令禁止,但很多地方农民仍然直接在田地里燃烧秸秆,引发空气污染、火灾、飞机无法正常起降等后果;但总体来讲,它属于是一种可再生的环境友好生物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每年约有2亿吨秸秆被就地焚烧,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南,虽然,农业经济带动了该省GDP的增长,但同时农业再生资源如秸秆资源等的不当利用也伴随而出,具体主要指秸秆的焚烧带来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且在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环境承载力产生的显著正相关的影响。

一、河南省秸秆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现状

(一)河南省秸秆资源现状与环境污染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在能源消费方面主要以煤炭消费为主,而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结构、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及能源带来的环境等问题。它作为中原农业大省之一,自然拥有如秸秆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将该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洁净能源的潜力巨大,且具有增加能源供给形式、减低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其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秸秆这种天然的生物质资源,而是以焚烧的方式加以处理,结果确使这种天然的资源成了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根据2014年针对河南省环境污染的来源进行的400份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在造成环境问题的四大类因素中,其中秸秆焚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固体垃圾、其他污染来源,分别占占问卷调查中的88.6%、61.4%、71.4%、82.3%、29.7%,其污染的影响对环境污染总的影响分别为0.25、0.18、0.22、0.25、0.09,其中秸秆焚烧居于所有污染来源的首位。因此,我们可知导致河南省环境问题的主要问题来自于秸秆资源的焚烧。但事实上,我国平均每年能产生约6.5亿吨生物质秸秆资源,其中只有80%的用作了工业原料、肥料、燃料及饲料,进行了可循环利用,但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却有20%;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及农村,由于燃料结构、化肥等的改进使用,秸秆能源的剩余量高达80%左右。

(二)秸秆资源的环境经济价值评估――从生态补偿的维度进行分析

秸秆资源的生态补偿可以理解为:尽管秸秆资源属于特殊的生物质资源,但其在利用方式即用途上也难免会产生利益,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必须首先考虑同一种资源如:秸秆资源在用途上发生的利益冲突。假定数量一定的秸秆资源L,L既可以用作经济活动,如发电,造纸,制作工业原料或者天然沼气;也可以用于生态维护,如循环利用回归于田,也可用于植树造林的天然肥料。假设Y(L)为用于经济建设时产生的收益,Q(L)为用于生态维护时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Y(L)、Q(L)具有一般收益函数的凹性特征,即Y’(L)>0,Y’’(L)0,Q”(L)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Y(L)、Q(L)显示为凹性是由于当优质秸秆利用完毕后,劣质秸秆资源将投入使用,此后秸秆资源产生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但同时当秸秆资源用于生态维护的数量增加后,用于经济建设的数量便自然会减少。假设秸秆资源的总量为1单位,用于生态维护的为L,则剩余部分1-L用于经济建设,那么,最有资源配置便是用于生态及经济建设两部分产生R的总收益,也就是,MaxR=Y(L)+Q(1-L)①,由一阶条件可得:②,因此由式②表明,R为秸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效益,及边际上秸秆资源的生态收益要与经济效益相等,当秸秆用于经济活动时,放弃的生态效益可视为机会成本,且从此等式可知,要想找到秸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方案,必须找到用于生态的秸秆资源与用于经济建设的秸秆资源各自利用收益的相交点,即纳什均衡点,此时,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

假设秸秆资源在用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使用了另一种资源M,两种资源因利用方式的改变转而引起某种利益冲突,生物质资源如:秸秆资源L,此时会因使用另一种投入M,其原来效益Y(H)增加,并且Y(H)显示为凹性函数,并且M的投入使用有可能损害诸如空气等自然资源的质量,从而降低秸秆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D(M),此时,若在农业中通过施用化肥增加了农作物产量,进而增加了秸秆数量和质量的利用率,但秸秆资源中的成分氮、磷等元素通过流入水体后可导致其富营养化,直接破坏河流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资源的欣赏和经济价值,此时,D’(M)0;秸秆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浓雾,造成空气臭氧层的破环,形成雾霾等不良的空气质量。所以,秸秆资源配置的最优策略便是Y(M)和D(M)两者的最大化利用价值之和,即:③,该式说明,投入物M的最优配置决策为:边际上,该种投入物增加的经济收益等于另一种资源(如,空气、水等)损失的生态价值。

通过式②及式③,我们可知,秸秆资源的生态补偿的范围(即秸秆资源在生态维护方面与在经济建设活动的有效资源配置的边际利用量)反映在二维图形中,应是边际上经济建设收益与生态维护收益的相交处,此处为秸秆资源利用的收益平衡点,即秸秆资源的利用达到了社会收益最大化,此时,当秸秆资源资源用于经济活动建设时,放弃的用于生态维护产生的服务价值相当于经济建设活动的机会成本;同理,当秸秆资源用于生态维护、修复时,放弃的经济利益既是用于生态维护的机会成本,即生态补偿的最低标准就是秸秆资源用于经济建设活动时产生的边际收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秸秆这种生物质资源的处理往往通过简单的焚烧来进行处理,并没有发挥生物质资源本身的价值,且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河南省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秸秆焚烧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后遗症在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更是不利于农田的可持续耕作,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之一,其主要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小麦、水稻、玉米、高粱、油料等为其主要农作物,继而作为秸秆资源的主要产生地之一,河南省产生了严重的秸秆废弃或焚烧的现象,其中,以小麦、玉米秸秆为主要燃烧资源的生物质能源,(其中玉米秸秆约为60.93%,小麦秸秆25.51%)对空气质量pm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河南省秸秆焚烧的现状

河南省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稍作计算便可得知,河南省秸秆资源利用中,仅有91%左右的秸秆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尚有8.1%左右的秸秆以焚烧处理,而事实上,这8.1%的秸秆焚烧的有害气体,是春秋两季导致大气PM值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河南省秸秆焚烧对PM2.5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省,秸秆焚烧是生物质燃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作为中原农业大省之一,其生物质秸秆资源产量位居全国前位,据农业相关部门统计,年均秸秆资源产量可达36714310t,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视,产生了大量的秸秆资源的剩余,而秸秆资源通过焚烧处理,便是常见的现象,但事实上,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染烧已经严重影响到该省市的整体空气质量。

通过表2可知,秸秆资源的燃烧状态不同,同种秸秆资源燃烧产生的对pm2.5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生物质资源在同种燃烧状态下产生的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即不同种类的秸秆燃烧时排放因子存在着差异;其中河南的生物质资源燃烧主要以玉米秸秆的燃烧量最为突出,但以排放因子来看,小麦秸秆资源燃烧的排放因子较高,并且不受地域差别的影响。由表2不同燃烧状态、不同生物质资源燃烧时产生的排放因子,计算可知,河南各市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时产生的pm2.5的颗粒物的含量。

由表3可知,秸秆资源产生量越多的地区,其秸秆资源的焚烧量及产生影响大气pm2.5的颗粒也越多;并且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河南省各市的农作物产量也会相应地提高,而玉米、小麦等作为河南主要农作物产量也会相应地提高,而其附属品农业秸秆也会越来越多,河南省秸秆焚烧所产生的pm2.5颗粒也会日益增多; 根据以上三个表的计算估计,到2017年河南省小麦秸秆资源总量将有可能达到2697.40万吨,并且秸秆资源的主要产地驻马店市的小麦秸秆资源总量455.35万吨,这将占全省秸秆资源总量的18%左右,,小麦的秸秆产量也将达到29.11万吨;2022年河南省小麦秸秆产量总量3879.04万吨。由此估计可知,如果未来的秸秆资源被人们像现在这样焚烧不加以正当的利用,那么,未来废弃的秸秆生物质资源燃烧产生的pm2.5颗粒对空气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三、关于秸秆焚烧治理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提高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产生的危害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生物质秸秆资源的焚烧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主要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后果,不仅能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将产生多方面的危害。首先,当秸秆资源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该浓烟中夹杂着小碳粒,在该省市的天空长时间不能被驱散,进而诱发诱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其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可产生7亿吨左右的秸秆资源,若全部用来燃烧,可产生近3亿多吨煤的热值,若用作加工饲料,相当于15亿吨左右粮食,因此,生物质秸秆资源的燃烧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焚烧中农户与政府的合作与非合作性博弈

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无疑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关系,而空气环境属于公共物品,这导致了人们搭便车心理的出现,秸秆资源拥有者就具有了通过转嫁处理剩余秸秆资源的成本来提高整体劳作的收益的经济原因,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农户对秸秆资源的处理选择出自“经济人”的理,但事实上,人们往往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掌握,而导致秸秆处理的投资费用与收益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而政府为制止农户焚烧作出焚烧秸秆的选择,往往会实施各项政策,但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条件下,政策的制定对整体社会福利是增进的,而农户处于自利目的,难免与政府进行利益之间的博弈,此时,通过有效的禁止秸秆焚烧的好处的宣传,是人们意识到生物质秸秆资源的焚烧带来的利益远远小于危害,此时,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就是秸秆燃烧污染的外部性内在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增加农户焚烧秸秆的机会成本;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标准。最终,私人利益屈从于公众利益,在非合作博弈下,达到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思维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即以生态系统为关键词,具体指人们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循环及代谢发展要与生态系统的循环保持一致,即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统一发展。以生物质秸秆资源为例,秸秆资源是农作物收获后余下的没有直接经济价值的资源,它与煤等资源不同,但它对畜禽而言,却是很好的饲料,对土壤和农作物却是天然的有机肥料,某种技术条件下还可以可以作为发电介质等;总之,从生物质秸秆资源的利用上讲,秸秆资源即秸秆焚烧污染治理的价值在于为农业经济带来循环效应,并遵循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工业化特征等原则;而通过政府良好的政策导引、科技的支撑,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发展为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资源产业端的代表,如将秸秆作为农户生活能源、发电介质及作为造纸板等加工的原料,进而再循环上与秸秆还田、沼气、秸秆饲料、及工业化等相链接。

参考文献

[1][美]易明.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郭东海.可持续发展重在整体协调和良性循环[J].发展论坛,1995(12).

[3]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二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赵凯,刘红梅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5]刘汝涛.秸秆焚烧与秸秆处理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2009.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5

1、污染大气环境。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每年因焚烧秸秆形成雾霾天气高速封闭、航班延误,酿成车祸事故时有发生,一桩桩血淋淋的教训,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们敲响警钟。同时秸秆焚烧的粉尘和烟雾对人类健康也造成相当大的危害,造成肺部感染和视力下降,部分医疗专家和学者多次呼吁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爱人类健康,禁止焚烧秸秆刻不容缓。

2、破坏土壤结构。部分农民尚未认识到焚烧秸秆利弊关系,经有关专业人员研究发现,在焚烧秸秆同时,高温能够杀死土壤中部分有益菌群和造成土壤成份的破坏,不利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因此在田地焚烧作物秸秆不是科学之举。近几年时有农民反映种植小麦有成片枯死,生长不旺等现象,据植保技术人员调查分析得知,原来小麦早衰枯死的地方正是焚烧作物秸秆的着火点,可见焚烧作物秸秆对土壤造成的影响。

3、安全隐患较大。由焚烧作物秸秆引起火灾,导致人身财产损失的事故屡见不鲜。由于迫于政府的打击力度,部分村民没敢在田地里直接焚烧,而是运送出田地,堆砌在地头沟渠、村庄房前屋后、池塘内、河道内,造成河道堵塞,影响村容村貌,浪费资源,也形成新的污染源,与新农村建设相悖。更有甚者直接堆砌在马路上,让车辆碾压,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由路面铺晒作物秸秆引发车辆燃烧人员伤亡的事故已举不胜举。

二、焚烧秸秆屡禁不止的原因。

1、农民认识存在误区。农民错误认为,把秸秆焚烧后灰烬,能当有机肥,利于作物生长。熟不知道,在焚烧作物秸秆的同时高温也把土壤中有益的菌群杀死,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同时也会引发作物病害,后患无穷。

2、秸秆机械粉碎费用较高。秋季每亩秸秆机械粉碎费要50元左右。对于农村村民来说视钱如命,挣钱不容易,不如直接在地里焚烧掉,省时省钱又省力,如此铤而走险。白天不让焚烧就晚上焚烧,不让大人焚烧就派小孩去焚烧。每逢国庆节,正值秋收,豫东农村狼烟四起,整日笼罩烟雾缭绕之中,人们苦不堪言。

3、机械粉碎效果不理想。可能是由于机械设计的问题;或是机械操作者为了偷工减料,机械转速达不到;秸秆粉碎后达不到农民需求的效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地方确实存在这种情况,玉米秸秆机械粉碎后,长度达不到秋播要求,村民还得动用人力,把剩余的长秸秆重新挑拣,运送出去,有的为了省事,干脆直接焚烧掉。机械粉碎技术要求较高,如此不但是增加了村民的费用,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严重打击了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三、对焚烧工作对策和建议

每年由于禁烧工作不力,受到处分的各级领导比比皆是,并不全是他们工作不力,主要原因部分农民“跟风”严重,见别人焚烧自己也去作,另外农民焚烧多在晚上,流动性强,区域广,因此打击难度较大,导致相关领导被问责。结合当前实际笔者提以下几点不成熟看法。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6

因地制宜,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进行秸秆综合利用,达到秸秆综合利用率96%以上的目标,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还田、离田多种模式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完成我街道今年的秸秆综合利用目标任务。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三、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我街道的耕作习惯,农作物秸秆的品种数量、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秸秆还田和离田利用。

2.多元利用、离田优先。大力推进离田利用,坚持秸秆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多元利用,推介“自收自用”、“以秆换肥”、“专业化收集+企业利用”、“租机作业+企业利用”等秸秆离田利用模式。

3.堵疏结合、以禁促用。建立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巡查督查工作机制,严处重罚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堵疏结合,以禁促用。

四、工作措施

1.推广机械化粉碎直接还田利用。秸秆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资源,我街道主要以玉米秸秆为主,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是现阶段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同时秸秆机械化粉碎在我市有多年推广经验,完备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支撑。大力推广成我街道地势平缓地块秸秆利用主渠道。

2.因地制宜整秆覆盖。街道后八村小地块居多,不便于大型农机具作业,整秆覆盖还田是秸秆粉碎还田的有力补充,这种覆盖方式有助于农田保墒增产,农业办要大力宣传整秆覆盖耕作方式,指导农户科学操作。

3.大力推广离田作业。适宜大型农机作业、集中连片平川地进行,原则上在土地托管的村实施。

4.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坚持村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落实秸秆露天焚烧责任,建立秸秆露天焚烧告知和承诺制度,通过与养殖大户、合作社、农户签订协议等方式,将露天焚烧责任落实到田头地块、生产主体。充分发挥基层村民组织作用,鼓励居民举报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加强网格化巡查制度,对发现秸秆露天焚烧事件,要坚决制止,并依法处罚。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7

由于农村机械化收割的普及,不少村民图方便省事,为了减少运输,方便下茬作物的种植,习惯性地将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进行就地焚烧,对电力线路和设备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焚烧秸秆引起电力线路跳闸事件屡屡发生。地方政府虽然不断强化秸秆焚烧管理,但是每到收割季节,仍有部分群众焚烧秸秆,对电力设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优化企业内控机制和依托政府公权力资源打造秸秆焚烧管控平台,严防秸秆堆放焚烧,构筑电力设施安全“防火墙”。

1 秸秆焚烧对电网的危害

(1)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和悬浮物,在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造成电力绝缘支柱的污染,导致绝缘性能下降,容易造成线路“污闪”跳闸。

(2)秸秆焚烧产生的高温炙烤电力导线,特别是一些绝缘导线,容易导致绝缘层融化甚至脱落,造成绝缘下降或损坏,给电网运行带来隐患。

(3)大面积、长时间焚烧形成的高温和气流导致电力设备损坏,特别是导线和电缆断线和短路,中断电力供应,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造成电力企业损失。

(4)容易引起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1)由于秸秆焚烧致使相邻农作物、树木等连片燃烧引起火灾发生。2)焚烧产生的颗粒和悬浮物使能见度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3)焚烧导致电力设施倒塔、断线事故发生,特别是对二次设备及光纤电缆影响巨大造成电网保护和自动化系统失灵,容易引发人身触电事故。

(5)线路保护区堆积秸秆,还容易导致线路搭挂,引起异常跳闸事故。

2 管控对策

(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采取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单、走村串户送电影和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等方式,宣传政府有关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法规政策,宣讲秸秆禁烧的意义和焚烧秸秆的危害性,解剖秸秆焚烧案例,以案说法,让农民认识到焚烧秸秆对电力设施造成的危害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他们自觉保护电力设施安全,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变成自觉行动。其次,电力企业在麦收期间,应组织力量对处于田间地头的电力设施增添悬挂防止秸秆焚烧的警示标志牌,广泛发动群众监督举报秸秆焚烧的行为,及时清理堆放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地 秸秆。

(2)分级分类界定秸秆焚烧防治重点区域,根据相邻两档线无任何障碍物的连片麦田、弧垂低于8米的线路、打麦场位于线路保护区附近等原则确定重点管控区域和管控线路,针对现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防控措施。重点防控线路和区域责任到人,做到“谁管理、谁负责”,建立公司职能部室、工区、班组、线路巡线责任人和属地护线员共同参与的立体防护网络。做到领导亲自抓、专职人员具体抓,实行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使责任落实到户(人)、到地块。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证秸秆焚烧防控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3)市经信委电力行政执法监察支队、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与供电公司联合召开秸秆焚烧防控执法工作会议。共同“关于禁止在输电线路下堆放和焚烧秸秆联合执法的通告”,由电力行政执法监察支队与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和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组成监察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确定的秸秆焚烧重点防控区域进行重点巡查,严查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焚烧和堆放秸秆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检查中发现擅自焚烧秸秆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故意焚烧或焚烧行为严重的当事人,依据治安管理条例从重处罚。对发生大面积焚烧,引发电力、交通、群众生命财产和大气污染事故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积极联系农机管理部门的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在收割机上张贴麦收期间保护电力设施注意事项并对收割机操作人员发放宣传品进行电力设施保护专题安全教育。提醒收割机操作人员上要注意防护电力设施,下要注意麦茬高度,实现电力设施和麦茬高度的“双保”。

(5)加强与农户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联合行动,走进行政村和村民组、走上田头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形成合力。组织各供电所与村委签订《防范秸秆焚烧保电网安全责任书》,明确农户是秸秆禁烧的第一责任人,要管好自己的田,监督好邻居的田,谁的田起火谁承担责任,造成重大火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强化现场管控,做到严防死守,2013年麦收期间供电公司成立6个防秸秆焚烧工作小组共分成12个小分队,由相关部室和工区管理人员带队开展巡查,制定详细计划加强预警防范,做到对重点区域安排专人进行管控,死看硬守,及时进行疏导。为全面及时掌握秸秆焚烧防控工作情况,确保秸秆焚烧防控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坚持实行秸秆焚烧防控工作每日报告制度,及时反映当日工作动态,对促进秸秆焚烧防控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8

一、农户就地焚烧秸秆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于秸秆变废为宝的观念并不成熟,且沿袭了传统的秸秆处理的方式,很多农户认为秸秆就应该就地焚烧,他们中的多数人环保意识并不强,也不懂得如何创新性的去寻求秸秆的更具有高效率的利用方式,总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秸秆处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主要是资金不足,时间紧凑,技术的不全,没有一个合适的市场来支撑这一行业。

(一)资金约束

如果不就地焚烧,那么农户可利用秸秆的途径可能就是用秸秆来饲养牲畜,然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如果农户要去采用秸秆来饲养牲畜,则购买牛犊等需要的资金将在农户收入中占据重要比例,而且秸秆饲畜还必须考虑到规模化养殖。因而,由于资金的短缺,用秸秆来饲养牲畜这一秸秆有效利用的途径在农村基本无法实现,在短期内,还存在极大的困难。

(二)时间约束

目前在我国的农村,一般农户家庭的劳动力很有限,而农作物的耕种的周期却非常短,到了农忙时节,农民几乎都在抢收抢种,几乎没有时间去更好地处理秸秆,另外,由于劳动力的成本一般比较高,所以雇佣劳动力就相对而言并不划算,故而,我们说要使秸秆高效的利用存在着时间的约束,农民只好选在就地焚烧。

(三)技术约束

秸秆制沼,是农户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途径。且是可以推广的有效利用秸秆的途径,然而,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技术,因此在沼气的管理上必然存在着技术的约束,这些约束主要表现在:由于季节不同出现的冬季产气问题以及沼气池出渣的清淘工作,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如何把沼气的技术普及给农户,将是一个难点,也必将是一个突破点。

(四)市场约束

作为农户,其快捷的处理秸秆的方式除了就地焚烧就是出售了,然而由于目前我国能处理秸秆的企业甚少,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并不怎么值得投资的行业,而且企业还需要承担运输费用等等,所以农户虽愿意出售秸秆,但却没有合适的市场来支持这一交易行为,故存在极大的市场约束。如果政府能出台相应政策来扶持这一市场,也必将能带来秸秆处理的一个新的良好的突破口。

二、博弈模型

(一)构造模型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或是成本最小,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农民也不例外,农民作为理性人,无论他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都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作为最终目标。理性的农民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选择了秸秆的就地焚烧来作为秸秆处理的唯一方式。然而由于秸秆的就地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浪费了资源,故而政府是一直站在其对立面,每年,政府都会相应出台一些禁令来阻止这一行为,然而显然,农民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必然会抵制这项禁令,从而使政府的政策失灵。现仅就短期做一个假设,并建立一个博弈模型,以期在政府与农户的博弈过程中,使得农户在选择秸秆还田的条件下,政府也可以成本最小化。

(二)博弈双方模型构建

A是理性农民,农民作为秸秆的拥有者,理论上是拥有对秸秆处理方式选择的一切权利。从自身利益出发,农民会选择一部分作为自身家庭的生活燃料,一部分直接就地焚烧。B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作为监管部门,首先其明确秸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源,可以部分替代煤炭,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还田和饲料,因而为使秸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政府部门更倾向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阻止秸秆的就地焚烧,这就构造了秸秆利用的博弈模型。在该博弈模型中,农民的所有策略集合为(焚烧,还田)政府的策略集合为(补贴,监管)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博弈主体都是理性人,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假设秸秆焚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C,还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D,且A>B假设政府的策略集合互不相交,且假设政府进行的补贴为E,且E>A因为只有政府的补贴大于焚烧所带来的收益,农民才会放弃焚烧秸秆.政府监管的成本为F显然D

三、结论分析

从上述的表格可以看出,最优的决策集合应该是(D+E,-E)与(D+G,-G),即不焚烧加补贴,还有不焚烧加提高秸秆回收价格,秸秆作为农产品的最终废弃物,在农民眼里得不到重视,但通过对国内外的实例研究中可以得出,这场博弈必须让农民选择不焚烧,且不论在短期与长期,其都必须在最优的纳什均衡所包含的策略集合里,但由于在博弈模型里并未考虑政府的投入来源,且从长期来看,若是科研取得巨大进步,则此时的D*将远大于原来的D,且此时的D*-H将大于原来的最优策略里的D,且对于环境,对于解决能源危机都是有益无害的。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结论,本文认为,要想根治秸秆的就地焚烧,在短期内当然是通过各项补贴来作为激励,然而长期内,则是技术上的创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在秸秆的使用上有一个更好地途径最为支撑,则必然会使得农民不加埋怨的接受,另外,在短期内,则应该通过补贴来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秸秆还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秸秆这项资源的使用上必将迎来一个重大突破。

(一)在短期内发展秸秆还田

由上述分析可知,虽然秸秆有更多更好地用途,在国外也有很多将秸秆变废为宝的例证,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的现状,由于资金,时间,技术以及市场条件的约束,农户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秸秆的其他综合利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受时间约束的农村,由于劳动力在外就业以及劳动力成本增高,采取其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秸秆全部打捆并运输到农户家庭或市场。显然,秸秆还田对农户来说其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比较低,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秸秆的特殊的生物组成,其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进而间接地提高产量,另外,由于秸秆还田还能取代肥料,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环境,是政府应该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政府在对秸秆禁焚进行补贴的过程中,也变相的处理了环境污染问题,将这一外部性的问题内部化了。

(二)政府应加强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

各部门应主动沟通,协调好农林畜牧等的行政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以保证农户在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作物收割到下茬作物播种的各项准备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进行技术创新,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长期的最优纳什均衡。(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9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113-04

0引言

当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的现象较为严重,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微小粒子,影响当地空气质量,成为引发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国庆期间,周口焚烧秸秆再成“雾都”,并造成高速路5次关闭。2013年6月,印度尼西亚的“烧芭”活动(即通过焚烧热带雨林获得耕地的非法行为),引发了森林大火和严重的雾霾,殃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邻国,对所在地区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大气污染和经济损失。

进入21世纪,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化的焦点问题。世界许多国家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应对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生物质能源除了可再生和清洁外,还是目前主要的可以直接使用和大规模生产的能源产品,生物质综合利用和生物质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每年总产量超过8亿吨,有1/3没有被资源化利用而被就地焚烧,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研究如何消除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现象,并提出农作物秸秆合理利用的对策十分必要。

1 秸秆利用及就地焚烧现状

1.1 基本概念

1.1.1 生物质和生物质能

广义的生物质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体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组成生物质最重要的元素为碳和氢,碳和氢可以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还原反应,同时释放出大量热。因此,所有生物质都含有一定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生物体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生物质中。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态。生物质能可以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

光合作用:6CO2 + 6H2O === C6H12O6 + 6O2

1.1.2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是指去除籽果实的农作物茎、叶、秆及根等部分,包括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纤维类作物的秸秆,如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豆类作物秸秆和棉麻秆等。农作物秸秆属于生物质。农作物秸秆中蕴含生物质能。

1.2 农作物秸秆总量及分布

根据农业部组织的全国秸秆资源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2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6.87亿吨。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按照人口增长趋势,将在2030年左右逐步增加到最高水平,达到10亿吨。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粮食主产区。考虑到收集成本,人均秸秆资源量高的省份依次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辽宁、山东、宁夏、河南、河北等省。

1.3 秸秆利用现状及剩余秸秆量估算

目前秸秆的用途主要是作为肥料还田,作为饲料喂猪喂牛,作为燃料用于炊事和取暖,以及少量作为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调查结果表明,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中,作为肥料的使用量约为1.02亿吨,占比14.83%;作为饲料的使用量约为2.11亿吨,占比30.66%;作为燃料的使用量约为1.29亿吨,占比18.75%(其中生物质发电3000万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320万吨,其余均使用低效的户用炉灶直接燃烧使用);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的使用量约为1500万吨,占比2.18%;作为造纸等工业原料的使用量约为1600万吨,占比2.33%;秸秆废弃及焚烧量约为2.15亿吨,占比31.25%。如图1所示。

图1 秸秆利用现状―各种用途所占比重

1.4 秸秆剩余量增长和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

笔者2013年1月对河南省周口市农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同时结合之前对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专家采访,发现目前农作物秸秆的剩余量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配合饲料用量的增加,导致用于还田和饲料的秸秆需求量减少;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电力、液化石油气等化石能源用量的比例增加,导致用于燃料的秸秆量减少;三,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常年居住人口大幅度减少,对燃料的需求也急剧下降。这些农作物秸秆的剩余部分本来是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来利用的,但是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市场还未完全形成,剩余秸秆还没有被有效利用。

中国农村大多实行一年两季、两年三季、甚至一年三季的种植制度。农作物收割后,大量秸秆闲置在田间。农民由于农忙,没有时间、没有人力将秸秆打捆收集,也没有地方放置秸秆,他们将剩余秸秆在田间就地焚烧处理,以便尽快种植下一季农作物。对农民而言,这是处理剩余秸秆比较经济、方便、有效的方式。

1.5 秸秆就地焚烧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由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大,秸秆产量也相应大,就有更多剩余秸秆被就地焚烧,所以秸秆就地焚烧地区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如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中国面积广大,纵跨热带、温带、寒带,所以粮食播种与收割季节也不相同。图2为中国四季农作物秸秆焚烧遥感图,深色部分为秸秆焚烧区域。图中显示,夏季和秋季,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华北平原秸秆焚烧现象十分严重。而春季和冬季,则以较南端地区为首要焚烧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一年两季耕作制度,小麦在夏季收获后必须立即种植秋粮,收割和播种的时间仅有10-15天,称为“双抢”即抢收抢种。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成为农民处理秸秆的首选,在图2(b)季节,无论秸秆焚烧的区域范围、还是焚烧强度,均远远大于其他季节。

图22003-2010年中国四季农作物秸秆焚烧时间和空间分布(a-春,b-夏,c-秋,d-冬)

1.6 秸秆就地焚烧的危害

秸秆就地焚烧对环境危害极大。图3为2006年中国秸秆焚烧一氧化碳排放分布遥感图,图3和图4显示秸秆焚烧时产生大量粉尘以及未燃烧完全的碳氢化合物。这些物质在空气中形成了气溶胶,处于介稳状态。当空气湿度较大时,焚烧产生的微小颗粒物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气,此时雾气液滴是固液两相混合物,呈灰白色,即为结合形成的雾霾。雾霾中液滴浓度小于雾,液滴比重也小于雾,因此可以将秸秆焚烧产生的微小颗粒物带到更高的空间高度和更为广泛的区域,也大大延长了颗粒物的沉降时间。雾霾产生的原因很多,农作物就地焚烧即为其中之一,虽然总量不大,但是秸秆就地焚烧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较集中,燃烧不充分产生的大量粉尘分散在空气中,成为气溶胶,难以散去。所以秸秆就地焚烧在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时间段内,将对雾霾的产生起到显著的作用。

图32006年中国秸秆焚烧一氧化碳排放分布[9]

图42014年1月河南省周口市某村秸秆焚烧现象

(笔者实地调查)

检测数据表明,就地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秸秆就地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还严重地浪费了资源,我国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可收集秸秆被废弃及焚烧。这些秸秆的有效利用,不仅需要当地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而且还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2 秸秆就地焚烧治理对策

2.1 对策设计思路

目前,各地政府对秸秆焚烧主要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堵”,颁布禁令,禁止就地焚烧秸秆,但这种做法不能从跟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剩余秸秆依然无法得到妥善处理,除了就地焚烧,农民没有更好的处置剩余秸秆的利用途径。所以我们设计对策的思路主要是“疏”,即以政策引导,开创秸秆回收利用市场,引导农民把剩余秸秆卖给企业,让企业加工转变为“可再生能源资源”,再由政府出台相应的财税政策予以支持,形成秸秆高值化加工和利用产业链,使“废弃物”变为“资源”、“高值商品”。其结果是一种“疏”、“堵”结合的政策,力求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秸秆就地焚烧现象。

2.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路线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是利用木质素充当粘合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将松散的秸秆、树枝和木屑等农林废弃物挤压成的固定形状燃料。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具有原料量大、适用范围广、规模适应性强、易于运输和存储等特点,可以明显提高单位体积能量密度和燃烧效率,易于实现产业化和规模使用,大大提高农林废弃物的热效率,是一种低投资、低成本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图5和图6是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样例和加工流程 。

图5部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样例

图6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加工流程

传统的薪柴炉灶热效率一般在5%-8%,经过技术改造的省柴节煤灶的实际使用热效率也只能达到15%,而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高效炉具的热效率可以达到60%-80%。这种燃料燃烧时黑烟少、火力旺、燃烧充分,烟气中未燃烧充分的C颗粒和SO2、NO2等腐蚀性气体较少,因此对炉具的腐蚀相对较小,对环境污染程度较轻 。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符合我国农业资源特点,相应的设备和工程建设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而且这项技术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应用,具备了产业化条件,并具有潜在的足够大的应用市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将是利用剩余秸秆的有效方式。图7显示我国压缩成型秸秆燃料产量在逐年递增。

图7近年全国压缩成型秸秆燃料产量

2.3 具体建议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秸秆就地焚烧现象严重,同时在企业中存在大量污染物排放较高的燃煤锅炉,造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我们建议:

1)政府制定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2)政府在农村地区加强对禁止就地焚烧秸秆的宣传力度;

3)政府出台鼓励和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及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4)政府对进行锅炉改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2.4 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2.4.1 技术可行性

现在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燃料的生产设备,如压块机、粉碎机、锅炉等,已有成熟的技术,并投入了实际使用。相应的技术体系、产业模式也都趋于完善。

2.4.2 经济可行性

我们分别从对策建议所涉及的农民、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方,以及从普通公众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各利益相关方是否能够受益,当各方均能受益时,则认为对策建议可行。

1)对于农民。我们在河北省固安县3个村对农民家庭进行走访,并做了问卷调查(农村秸秆资源问卷调查表见附录)。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员普遍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导致当地农户普遍劳力不足。由于秸秆历来被认为是极少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所以就地焚烧这种最为简单的处理秸秆的方式,成为当地农民的首选。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如果有人收购秸秆,当地农民是愿意出售的。例如,这几个村农民生活水平较为贫困,农民愿意以一吨100元的价格(在全国属于较低价格)出售秸秆。因此保守估计,如果全国范围每年2.15亿吨剩余秸秆全部得到回收,就有215亿元转化为农民收入,这将大大增加全国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在此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为企业收购秸秆的中间人。一吨秸秆的收集、运输、储存等环节大约需要一个劳动力工作两天,按每个全职劳动力每年工作200天计,2.15亿吨秸秆利用过程的初级环节就将为农村增加约20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使农民无需到外地打工,做到“离土不离乡”,势必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2)对于企业。在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指标后,仍然坚持使用燃煤的企业将会比使用秸秆燃料的企业花费更大的成本来达到环保指标。此外,使用燃煤而不对烟气排放系统进行改造,还可能增加企业运行的社会成本,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处在华中地区的郑州某洗浴中心,原先用煤烧热水,排放大量浓烟和粉尘,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居民经常向环保部门投诉,致使洗浴中心不时遭到有关部门的处罚和查封。更换了生物质燃料锅炉后,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再没有居民投诉,从而使洗浴中心可以正常营业,生意兴隆,实现了环境保护和自身利益的双赢。目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可以预见政府将会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同时也将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使用高污染燃料的企业必将会付出较高的代价,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燃煤企业在环保改造时也可以选择使用清洁的天然气,但由于天然气锅炉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秸秆燃料,因此,从长远看,使用秸秆燃料替代燃煤,是目前燃煤企业环保改造时一个更为经济的明智选择。燃煤锅炉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投资和运行效果对比,及烟气净化系统运行成本对比见表1与表2。

设备名称 投资(万元)

燃煤锅炉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

锅炉 48.50 48.50

辅机 19.78 20.97

除尘系统 2.00 2.00

脱硫系统 湿式脱硫3.26 布袋除尘27.50

合计 73.54 98.97

烟气硫含量 脱硫前1000mg/m3 脱硫前5mg/m3

烟尘浓度 除尘前19000mg/m3 除尘前60~70mg/m3

注:按锅炉容量10吨/时计

表1 燃煤锅炉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投资和运行效果对比表

运行费用 运行成本(万元)

燃煤锅炉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

更换布袋 0.00 6.00

脱硫剂 9.50 0.00

水电费 2.50 1.00

合计 12.00 7.00

烟气硫含量 50mg/m3 5mg/m3

烟尘溶度 100mg/m3 20mg/m3

注:按锅炉容量10吨/时、年运行5000小时计

表2 燃煤锅炉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烟气净化系统运行成本对比表

对于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的企业,其经济效益将在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拥有庞大市场后得到极大改善。以山东省某一秸秆成型燃料企业项目为例,此项目年产2000吨秸秆成型燃料,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150万元,设备折旧时间为10年。企业以200元成本(包括收集和运输成本)从当地农民手中收集秸秆,加上水电、场地、人工、包装、销售及其他费用,每吨成本约为345元。市场销售价为450元每吨,毛利润约为105元每吨,企业只需约7-8年即可收回成本。可见,在秸秆市场得到完全开发后,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的工厂将增多,技术也会逐渐发展,设备成本会降低,其经济前景会越来越好;

3)对于当地政府。实行这项政策可以改善当地环境,其生态环保效益不可小觑,并且还可节省化石能源,同时可以增加就业率。由于该政策将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自然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从而提高政府声誉,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绩;

4)对于广大的公众来说,企业减少燃煤而改用生物质能源,最明显的结果是烟尘、雾霾的减少,从而改善环境,因此也必将得到民众的赞同。

总的来说,在有大量剩余秸秆资源、拥有较成熟的处理技术、以及利益相关方和公众支持的地区,考虑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这种剩余秸秆治理方案是可行的。

3 结论与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秸秆就地焚烧不但对空气质量和人们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为解决此问题,要从根源入手。建议:首先,当地政府可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指标,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促使使用高污染锅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时在农村加强就地焚烧秸秆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其次,对从事秸秆能源化利用产品生产的企业予以财税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增加农村剩余秸秆的收购量,为农民增加收入;最后,给予企业燃煤锅炉改造提供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为秸秆能源化产品开辟市场,形成秸秆能源化利用产业。

本对策方案标本兼治,因而是可行和有效的。将秸秆加工成固体成型燃料可使多方受益,既从根源上杜绝了秸秆就地焚烧,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又使原本被废弃的秸秆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秸秆这种生物质能源。企业经济上获得效益,政府则创造了就业机会且改善了环境,农民也增加了收入。同时煤炭使用的减少将有利于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该对策建议实施后,我国秸秆剩余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推动企业革新,促进经济和市场良好发展;同时,还能减少污染烟尘排放,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形成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产业链,使链条中的各方实现共赢,协同发展。

建议各地政府抓住目前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利用的有利时机,尽快开展相关工作,切实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润青,秦世平,等.中国生物质能技术路线图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韩文科.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生物质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3]苏伟. 清洁发展机制读本[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雅克・范鲁,等.生物质燃烧与混合燃烧技术手册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秦世平等. 生物质成型燃料规模化项目可研编制方法与实践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6]曹国良,张小曳,郑方成,王亚强.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J].北京:资源科学,2006,28(1).

[7]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李宝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北京: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

秸秆焚烧的原因例10

【作者简介】 庞敏,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10-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秸秆产出国,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在7-8亿吨。目前,农民普遍采用直接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问题,显而易见,秸秆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生态危害。农业科学研究表明,秸秆焚烧虽然可以方便种植下一季作物,但焚烧后的秸秆很多营养成分流失,并未增加土地肥力,同时还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如何处理数量庞大的秸秆以保护我们本已脆弱的环境,提高秸秆利用率,增加农民收益,是各级政府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政府对秸秆焚烧问题的治理困境

1.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

学者马骥以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为例,通过数据比较的方式,详细研究了我国当前各种秸秆利用技术的成本与收益,研究表明,利用效益高的技术,因为资金、规模、市场等几个方面的条件限制,尚不能在农村大规模地推广。另外,就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囿于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秸秆的经济价值难以发挥。全国大部分地区机械收割留茬普遍较高,导致秸秆处理的成本太高,调查表明,秸秆留茬高度在15公分上和15公分下需要的金额分别是50元/亩和80元/亩,不管是采用离田还是还田的方法,消耗的人力和物力都特别大,秸秆回收的成本和收益基本持平,无利可图。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农民在选择具体行为方式时,往往以私人成本最小化,而不是社会成本作为最优的选择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将一项用则亏本,不用反而节省开支的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推广到农村,所遭遇的只能是农户想方设法的逃避。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当然会选择直接焚烧的秸秆处理方式。

2. 单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决农民的利益需求

从秸秆禁烧的法律法规来看,现有的禁烧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制度设计也存在不合理性。政府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深入,秸秆禁烧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民内心。其实不难发现,禁烧工作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焚烧秸秆具有外部不经济性,阻止农民焚烧秸秆就是阻止农民转嫁成本,而是要求农民自己承担,这肯定会遭到农民的抵触。即使政府设定了惩罚措施,也难以阻止农民选择焚烧这一简单便捷的秸秆处理办法。而政府在治理这一问题时,只是一味地“堵”,而不是疏通引导,忽略了利用市场的作用来促进秸秆的商品化、资源化这一途径。

3. 社会综合治理不到位

(1)从政府角度来分析。第一,法不责众。因为焚烧秸秆的农民数量庞大,政府无法处罚数量如此众多的农民;第二,政府的惩罚力度小且监督成本高,禁烧问题需要政府工作人员昼夜监督检查,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过高成效又不好;第三,政出多门。管理焚烧秸秆的部门太多,互相沟通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第四,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秸秆的经济价值难以实现。

(2)从农民的角度来分析。第一,农民并不是完全不愿意进行秸秆还田、离田,只是处理成本太高,农民不愿意接受;第二,对于科学处理秸秆,农民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第三,农民作为政策利益的最大相关者往往被拦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之外,政府出台的许多禁烧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感受。

(3)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对于企业界而言,秸秆能源产业发展缓慢,利润增幅小,又缺乏相应的投资、价格、财政补贴、税收和金融优惠等政策保障,导致许多投资者始终不愿意投资这一领域。因此,秸秆收集、运输、加工等合作组织很难形成规模。

三、政府有效治理秸秆焚烧问题的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建设

我国政府就禁烧秸秆问题,颁布了很多管理条例,早在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就联合颁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其中规定“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和省辖市(地)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禁止焚烧秸秆;对于禁烧区域的划定和调整,赋予省辖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一定的权力。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将秸秆焚烧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航飞行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09年颁布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中,也将机场附近区域列为禁烧区域,以确保民航飞行器的飞行安全。同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从相关法律责任的认定来看,目前我国对于秸秆焚烧行为的法律责任也有明确规定,违反者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但目前对于秸秆焚烧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认定仍然有所不足,主要是惩罚力度不够,罚款数额仅是200元以下,对焚烧者难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对禁烧问题的监督执法力度也还远远不够,并不能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因此,为有效治理秸秆焚烧问题,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建设。

2. 改善秸秆焚烧管理体制

目前,国家对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高度重视,已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但是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克服现有的缺陷与不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将蔚蓝的天空还给民众。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做好规划,合理布局相关产业;其次还要切实完善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动搭建平台,促进秸秆的产业化发展,形成综合利用产业链,还应依托科技创新,积极引进新技术。许多欧洲国家都把秸秆资源作为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于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

第二,建立健全秸秆禁烧法律制度。从国家立法、地方立法上进一步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来对秸秆焚烧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同时也要积极完善秸秆禁烧规定的实施细则,明确秸秆禁烧区域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执法措施,增强秸秆禁烧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为秸秆禁烧中各行政部门的联合执法提供具体可行的执法依据。还要明确禁烧执法过程中的行政主体,为各部门相互沟通和配合提供便利,保障执法过程中,既没有监管的空白区也没有交叉重复的地方。

第三,建立农村秸秆综合利用补贴制度。对执行禁烧措施的农民要给予适当奖励和补贴。目前我国秸秆的收集、运输、回收利用成本过高,个体农户很难承担因禁烧而增加的经济负担,而现行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和办法之中,对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的农民,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补贴规定。鉴于此,应通过行政法规对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农户、企业发放奖励和补贴,安排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免费的农业技术辅导。对那些依旧焚烧秸秆的农户则要依法进行处罚。

第四,对禁烧问题要强化宣传教育。政府要重视营造禁烧氛围,不要一味地“堵”,而要切实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他们讲解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禁烧的重要性,改变秸秆禁烧工作中“重禁轻疏”的局面。在每年秸秆焚烧的季节,基层政府部门(乡、镇、街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要充分利用广播、墙画、横幅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秸秆禁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秸秆禁烧,拒绝污染”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充分调动农民主动禁烧秸秆的积极性,从根源上遏制秸秆焚烧行为。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利益问题,秸秆禁烧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现行的禁烧制度反映出了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很多不足。环境保护与公民权利,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如何和谐共存仍有待深思。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 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以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