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31 07:42:37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1

二、我国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现状

和传统创业行为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年龄上,年轻化是重要特征。从世界各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经历能够发现,在功能层面上,互联网的每一个层级都存在许多的创业空间与创业机会。无论在哪一个层级上,都有不同国家大学生参与创业的身影与痕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开拓性地创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世界。2013年中国整体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3.8亿部,同比增长5%;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亿部,同比增长44%。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刚进社会的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是一个很好机会,自主创业已成为时下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他们通过大学时代积累的人际关系以及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小额成本,开设移动网络销售。自1999年四川大学学生王汝聪创办了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借助移动网络创业已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的整体特点:创业主体泛化,从精英向普通学生延伸,创业呈现多元化趋势,移动电子商务开店日益盛行,LBS等新兴网络服务备受推崇,被动型和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主动型和机会型创业,创业环境逐渐宽松,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创业的区域分布尚不均衡。

三、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目前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手机APP开发等高科技领域创业

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的大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校园外卖”、“超级课程表”等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就得益于创业者的技术优势。优势:依靠技术及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团体如果有一些好点子,可以尝试做一两款产品投石问路,与一些企业合作,利用已经成熟的渠道、平台和资源去推广产品,可以看作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更快熟悉行业、获取资源和竞争力的捷径。

(2)智力服务领域

目前主要有利用移动社交提供咨询服务等,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提供了另外一条创业通道。

(3)移动电子商务

其最大优势是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只要拥有一台笔记本,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台pad,可以通过它们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获得你所需要的商业信息。尤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智能手机,这就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手机app客户端各种功能齐全,比如滴滴打车,手机淘宝,校园外卖等等,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了不同的服务,快速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微信的兴起带动了电子微商的发展。这种潜伏于微信的电商,免去繁琐的交易流程,直接与卖家一对一交流,买卖意向达成后立即送货上门,同城内更是几小时便可到达。其实,不管是微商、淘宝商或是实体店商,在消费者眼中,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态度和诚信的问题。微信网友“骑猪FLY原子”说:“其实关于主动要求朋友转发自己产品广告,不如踏踏实实做,做得好了自然有人会诚心推荐。”他还建议,如果要扩大知名度和便于查找,微商们可以建立“公众号”,平时适当送点小礼物、弄点小抽奖活动也是能吸引更多人的。“不管是实体买卖还是网络买卖,服务态度绝对是最重要的。”这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无疑又提供了一条创业途径。

(4)其他各种移动网络营销方式

优势:无线世界,无限遐想。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2

一、绪论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观点被列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并且,国务院办公室在近期更下发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大众创新创业蕴藏着经济发展的无限生机。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同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为实现自己更高远的人生追求,凭借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来临之际,选择进行网络创业的人数正在增加。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呈现着新的情势。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到2015年已激增至749万人。日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使得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渴望自我实现的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怀抱着相对较高的期待往往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在这种现实情境的逼迫下,创业成为新的选择。但大学生群体自身有着特殊性,诸如缺乏资金,社会资源等。网络创业此时由于具有进入门槛低,机动灵活的特点则成为了众多大学生创业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在自媒体网络发达的今天,微博营销,微信商铺的兴起更是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无限便利。由此,网络创业成为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新选择。面对日益庞大的大学生网络创业群体,大学生网络创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关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最早在欧美国家进行开展,以美国为代表最早进行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欧美国家由于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早已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相对国内而言其创新创业教育也已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同时,创业学等更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关理论正得以不断的发展完善。创业教育目前正逐渐向世界上各个国家进行传播。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相关理念至今,各学者正不断通过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将理论本土化,我国的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逐渐完善。同时,国家也通过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在这种背景下正通过不断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曲折前进。

二、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创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 大学生群体与非大学生群体相比较的优势

大学生群体与非大学生群体相比较,其接受教育程度更高,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通过在校的不断学习训练,其具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进行网络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易于发现商机,创新商业模式,进行高质量的网络创业。

2.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优势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人际关系的“六度分离理论”。他指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一理论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传播,不断拓宽信息传播范围,使得信息覆盖面更加广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具有独特的优势。

3. 网络创业与实体创业相比较的优势

首先,网络创业与实体创业相比,节约了店面租金、一定的人员工资等成本。其所需资金成本较实体创业更低。其次,网络创业的经营时间更为灵活机动,给了创业者更多个人时间。最后,网络创业在经营模式方面更具创新创造力。以上三点成为网络创业较之实体创业较为明显的优势。

(二)劣势

1. 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群体由于初入社会,自身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创业需要相关资金支持。大学生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往往难以支持创业过程中大量的资金需要。其次,大学生网络创业相关知识技能储备不足。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在具体创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理论与实际操作不能很好结合导致失败。最后,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单一。目前大部分大学生主要选择开办网店,网络自有职业者等形式进行网络创业。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使得大学生网络往往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成功。

2. 自媒体的固有缺陷

自媒体作为新兴事物,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眼球。但是零碎的关于自媒体的知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大学生虽然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但即便如此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了解仍然不够充分。距离规范化的操控自媒体进行商业活动这一层级仍有差距。同时,自 媒体平台上的商业行为目前尚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因此,以交易安全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自媒体时代网络创业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3. 网络创业存在的不足

网络创业带来的一系列基于网络平台的商业活动缺乏相关的监管方进行监管,不能很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成为限制一部分实体商业活动和新型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同时网络平台上商品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也影响着网络创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机会

1. 国家对于互联网络安全的政策发展

1994年2月18日,由我国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有关互联网安全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由此开始了我国网络立法的畜牧。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安全领域相关立法正不断得以完善。我国真正的互联网立法开始在2000年,在此之前主要由信息产业部和公安部颁布一些部门规章进行约束互联网安全。到目前为止,我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较多的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共计200多部,涵盖了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以及网络知识产权等众多领域。

2. 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科技进步使得自媒体蓬勃发展

根据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同时,手机网民方面,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并且在中国的网民中,53.1%的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非常依赖互联网。

基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机遇。伴随着互联网络广阔的发展前景,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也有着更多的机会。

3. 高校内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创业教育引入国内。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更进一步掀起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伴随着相关创业竞赛的举办,政府和高校日渐认识到发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创业教育的各种理论研究开始大量刊登在各大学术期刊上。同时,各高校也纷纷在自己的教学中开设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在校内提供创业孵化器帮助想要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完善为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提供了机会。

(四)威胁

1. 网络创业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以往直接的以钱易物的交易,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网络购物消费模式更需要一种信任感。然而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处于信任缺失的大环境之下,致使网络创业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2. 网络安全仍然存在问题

网络安全虽然不断发展,但短期内仍然很难有很大突破。因此,网络安全问题目前仍然是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一旦遭遇骗局,大学生网络创业往往夭折,很难东山再起。

3. 来自其他竞争者的威胁

网络创业由于门槛较低,吸引了大批人蜂拥而至,网络中产品丰富多样的同时,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创业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国家,学校,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基于上面的SWOT分析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方面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以下策略。

(一)国家层面,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创业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等多个方面。为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从国家层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建设各项扶植创业的基础设施,诸如不同地区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打造不同类型的创业园;

2. 出台一系列扶植创业的政策,进一步降低创业者融资的难度,保证创业者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创业;

3. 积极开展有关创新创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在高校中,鼓励大学生依托学科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创业。

(二)学校层面,继续加强创新创业相关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目前还在发展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得到高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只包括理论学习,也包括实践训练。因此从学校层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课程,鼓励教师针对创新创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素养;

2. 鼓励并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如积极开设相关创业实践的模拟竞赛,提供场地扶持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带领同学参观创业园区,与创业者深入交流等。

(三)个人层面,提升作为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个人作为创业活动,其基本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的成败。因此,创业者为提高自身素质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技之长,为实现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2. 积极学习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投身各类创业实践的模拟,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

3. 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积极面对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冷静处理,同样也要能积极面对创业过程中遭遇的失败;

4. 组建优秀的创业团队,一支高效协调的创业团队有利于促进创业活动的成功,因此创业者要慧眼识珠,努力组建一支合理的创业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念.当代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J].人才,2013(09).

[2]郭眨褚叶祺,吴悦,金深海.大学生创业研究――兼论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功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丁于芹.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基于SWOT分析[J].考试周刊,2012(62).

[4]胡桂兰.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3

一、我国高校网络创业平台现况概述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社会人才总量缺乏的强烈冲突日益明显,暴露出高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轨、创业教育不尽完整、创业机制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造成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各大高校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创业平台蓬勃兴起,但总的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仅限于书面及线下,真正实现的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屈指可数;而市场上的网络创业平台又良莠不齐,无法为大学生度身打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我国现有的高校网络创业平台从性质上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高校依托本校创业协会、公共管理学院等,以创业学院为主的网络创业平台,鉴于资金、资源的问题,这一类平台相对较少,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作为国内网络创业学院的首批创建者,虽然已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创业平台,但在平台建设、信息、社会联动、平台推广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另一类为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等依托企业,针对高校大学生共同联合建立的网络创业平台,这类平台在资金、资源和技术上都相对充裕,社会影响力较大,但主要以大赛形式进行,无法细致入微兼顾每一所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每个专业方向及每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依托本校资源的高校网络创业平台

迄今为止,全国已有逾10家大学创办了创业学院并有相对完整的网络平台为载体,其中不乏一些重点本科院校以及国内知名大学,下文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211工程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广东省某985工程大学创业学院为案例分析这一类网络创业平台的优势与不足。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为广东省内高校第一个创业学院。学院网站共设有七个模块:创业学院、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创业测试、资料下载,每个模块下设数个子模块(如图1所示)。创业学院线下设立了三个分院,各分院具体负责落实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场地,建立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推荐校内、校外创业教育任课教师以及指定创业教育教辅、管理人员面向各自校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与各企业的合作联系,拓展创业教育基地。2009年,广东省某985工程大学创业学院成立,学院网站共十二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数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创业学院以管理学院为依托,从学校各个其他学院招收30位有志于创办企业的同学组成创业精英班,学习商业知识和锻炼商业技能。

纵观两所高校创业学院的整个网站架构,优势与不足并存。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理论指导、师资力量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网站关于理论指导方面有创业教育与创业课程两个大模块,其中创业教育下设有创业新闻、创业分享、创业案例、创业政策、创业启蒙、创业大赛、创业讲座七个子模块(如图1所示),除创业讲座仍在建设中之外,其他子模块都有丰富的内容,最新资讯、分享创业经验、分析名人案例、解读创业政策、普及创业知识、组织创业大赛等,;而创业课程则主要是线下的三个分校区的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网络课程时间、地点、内容等信息,全方位的在理论上给与学生一个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从“菜鸟”到“老手”的理论知识蜕变。广东省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网站关于理论指导方面有新闻资讯、创业资源、创业新星三大模块,其中新闻资讯下设有学院新闻、创业资讯、公告通知、活动预告四个子模块,主要学院新闻、分析成功案例、公布教学通知、组织创业活动等;创业资源是线上最主要的理论知识指导基地,下设创业文献、创业视频、创业图片、创业故事、创业政策五个子模块,除创业视频与创业图片仍在建设中之外,主要提供创业教程、讲述名人故事、解析创业政策;而创业新星则主要是线下的创业培训,下设课程介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报名资讯四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分别从线上、线下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此外,企业、学校双导师制是中大创业学院的特色所在,除了高校内资深的理论老师,企业成功人士可以作为学生实践指导老师,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迈向成功之路。

但在网站建设和创业实践方面,各大高校的创业学院仍存在着某些不足。首先,作为创业学院的网络载体,学院网站是最主要也是最快捷的各类信息的渠道,据统计,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网站平均每日有60多人的访问量,但笔者于2012年11月16日登录网站查看时,创业新闻仅更新到2012年4月,创业分享、创业案例、创业政策更新至2012年9月,创业启蒙更新至2012年10月,创业大赛更新至2012年6月;某985大学创业学院学院新闻更新至2012年10月,创业资讯仅更新至2012年5月,公告通知更新至2012年7月,活动预告仅更新至2011年11月,信息相对来说稍有滞后。其次,两所院校均为2009年成立并建设网站,但至今华南某某大学有3个子模块仍在建设中,而某985大学有6个模块仍在建设中,网站建设方面,并没有得到各大高校的充分重视。再次,在创业实践方面,两所高校线上的创业实践平台几乎为零,网络仅作各类实践信息之用,所有的创业实践活动都在线下进行,没有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良好的平台。最后,大部分的创业实践针对的是少数学生,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项目申请、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的精英班以及各大创业比赛都是针对小部分人群进行的精英教育,在人数和层次上都有诸多的限制,不能解决大多数学生创业实践的问题。

图1 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网站结构图

图2-1 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网站结构图

三、依托社会资源的高校网络创业平台

目前,全国共有不超过7个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依托社会资源建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其中网络影视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网络联盟①创新创业学院以及其旗下的全国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是众多创业平台中最为权威和完善的。除此之外,大多数为地方性大学生联盟,例如由共青团广西区委、广西新闻网主管,广西校园网主办的广西大学生创业联盟极其网络载体——广西校园网创业板块;由咸阳市人才市场主办的咸阳大学生创业联盟及其官网等。下文以全国高校网络联盟创新创业学院以及其旗下的全国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和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例分析这一网络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图2-2 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网站结构图(续)

因为此类网络创业平台一般以强有力的主办单位作为后盾,所以在网站建设、信息资源、社会联动、平台推广、创业项目级别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高校网络联盟创新创业学院网站有创业动态、业界观察、创业公开课、创业者说、创意项目共五个模块以及一个特别推荐频道,笔者于2012年11月16日登录网站查看时,其中创业动态有180条新闻,业界观察有220条资讯,创业公开课有40条资讯,创业者说有60条资讯,创意项目60条资讯,最新更新均为当日,特别推荐频道链接创视网的国内外各大创业比赛、创业项目,其中多数模块有视频资源。全国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全国高校网络联盟的互动平台设有八个主要模块,分别是创业要闻、活动天地、孵化基地、金融联盟、创业者、精彩案例、服务模式、创业问答,三个辅助模块,精英会、创业书店和中青漫联。其中全国范围内罕有的是其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包括了就业支持——太阳岛公益行动、资金支持——创业融资精英会、业务支持——创业者官网家园三种出资加服务的创业服务模式。最具特色的是服务平台特别设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四种互动方式,有利于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更好的进行平台推广。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设有创业动态、创业证书、创业政策、创业测评、创业举措、创业实训、创业典型、学生项目、创业宝典、创业基地、创业课堂、投资机构、创业计划书、创业大赛共14个模块,内容全面、细致,包括了大学生创业者从一无所知到得心应手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最具特色的是创业证书与创业实训模块,创业者可以通过证书模块在线上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凭证享受各项优惠政策,而大学生创业实训系统分为在线模拟版和就业指导中心版。线上版可供网站用户线上进行创业模拟练习。

但此类网络创业平台也有其不足之处,除了与高校自主开发的网络创业平台有着某些同样的问题:线上实践过少、精英教育化等,国家教育部门或镇府部门主办的网络创业平台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线下理论课程不足。由于此类平台受众范围广,层次参差不齐,地域限制较大,进行线下课程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但单凭线上的讲座式课程,很难系统、全面的对创业者进行创业知识传授。第二,针对性不强。此类平台基本致力于宏观上的创业知识与实践,大而难全,无法顾及到每一所高校的特色、每一个专业方向、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第三,以偏概全。基本以金融、、商业、科技类的创业知识及实践项目为主,而文科类,艺体类以及一些较偏的专业几乎没有,大大局限了创业平台的影响范围,忽视了某些学科的创业机遇。

总的来说,无论是高校自主开发的网络创业平台,还是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主办的网络创业平台,在近几年虽发展迅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仍是不完善不能物尽其用的,校内外多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整合和体现。

注释:

①全国高校网络联盟是在网络影视中心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携手科苑星空、北大未名、新一塌糊涂、北邮人论坛、天地人大、五色土、吞吐大荒、村里村外、北交大论坛、小天鹅、蛋蛋网等全国各主要高校BBS以及其他校园网络媒体,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网络联盟,其宗旨在于为全国各高校的校园网络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共享、提高、互助的合作平台,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忠晓,张忠臣新.形势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7).

[2]程艳林,周勇炜.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3]胡铮.关于杭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编号:2011TJK293)。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4

一、背景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人,为历届人数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部确定九所高等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有步骤有层次地在这些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的产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始于创业大赛,学校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在少数能够取得创业竞赛优秀成绩的学生上。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件高不可攀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很多大学只局限于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讲座,真正的创业教育活动不是很多。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协会,但是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在学生当中的普及面非常有限,创业文化氛围不浓,缺少创业意识熏陶的环境,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

2、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

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课时少、讲授的内容与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学生在学校不能系统地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应该吸收到创业教育的课程当中,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一些陈旧的知识,那将很难用来指导创业实践。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一支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都没有专职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很多教师只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4、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目前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网络的普及为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最新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数达到5.91亿人,30岁以下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4%,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这说明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而随时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接触网络,这就从客观上为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大学生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创建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创业教育网上课堂,拓展创业教育的空间;开展创业教育网络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创业教育网络答疑,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开展创业人物访谈,鼓励学生的创业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受益面。

2、网络的各种应用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种资源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座等形式获取的创业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创业网站、网络课堂、创业在线访谈、创业在线答疑等形式可以更全面地获取创业知识或指导创业实践。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网络技术,通过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QQ群、论坛、微博等形式,形成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

3、利用模拟软件体验创业过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企业经营类的模拟软件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温州大学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引进了一款名为“Going Solo”的创业教育软件,可以虚拟出商业投资环境,在这款软件当中,通过成立多家珠宝公司,同时展开各项经营业务,可以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学创业。学生通过这样的培训,会真正感受到市场的魅力,同时也会感受市场的残酷。这种介于传统创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育,既可以避免一味的理论灌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也避免了盲目投身创业实践带来的失败风险。

四、基于网络环境的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原则

1、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上不仅有海量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生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呈现的信息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资源,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收集互联网上有关创业教育的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创建基于校园网的创业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有关创业政策、创业案例、创业人物、创业课堂等丰富的信息。

2、环境的虚拟性

创业教育的目的不能简单的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模拟创业教育软件创设的虚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某一个角色,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这样可以避免投身创业实践的风险,更好地锻炼提升了学生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3、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和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地解答,从而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构建在线交流平台至关重要。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如实时交流方式(在线聊天室、QQ群等)以及非实时交流方式(微博、论坛等)。师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五、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网络汇集了大量的知识性或技巧性的阅读材料,供大学生依托互联网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创业教育使大学生自主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朔斯、易玄.曾莉.关于构建大学生创业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设想[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业失败复原过程中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研究,编号:14BGL01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创业失败学习所得对再创业意愿及进入模式影响研究,编号:12YJA630054(主持)。

一、引言

在创业资源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得到一致的结论:要保证创业成功,创业者就必须广泛地获取各类资源。然而,在创业初期,其自身并不拥有充足的创业资源,这个阶段新创企业如何以较少的成本从外部获取所需的各项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方面,研究者已达成共识:社会网络是创业者获取创业资源的关键渠道,并且网络关系中的友谊和信任可以大幅度降低资源的价格(Zhao and Aram,1995;张君立、蔡莉等,2008)。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源,而网络活动为企业获取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渠道(Jarillo,1989)。所以,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关系是其与外界沟通并有效获取创建企业所需资源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时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可。

然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网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强度和结构等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创业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相应地构建和管理其网络关系,通过发起新的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或对已有的关系进行管理以获取不同资源。然而,不同的创业者在社会网络构建过程及结果上展现了不同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是否会构建网络和管理网络”以及“如何构建网络”和“如何管理网络”,有些创业者在处理外部网络关系上十分外行,他们没有构建新的关系的意识或是不会主动去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而有些则是社会网络的天才,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寻求新的网络关系并很好的管理这些关系,这两种不同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大量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影响创业者这些网络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二、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界定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学术界关于创业领域的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从个人层面的“个人网络视角”,关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创业动机和活动的影响;另一种是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组织网络视角”。本文主要是从创业者个人层面研究其社会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对创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网络理论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和解释,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行为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张荣祥,2010)。然而,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都局限于研究社会网络的静态特征(网络强度、网络规模和网络异构性等),而对于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却研究甚少。本文中的社会网络行为不仅关注创业者是如何构建、动态调整和有效管理其网络关系,更关注创业者为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网络行为。

基于对以往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社会网络行为是指创业者利用关系技巧和合作技巧所进行一系列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活动,以实现资源获取目标的行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行为能有效克服资源约束,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将社会网络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网络构建(邢小强、全允桓,2006,2007;张君立,2008;李玲,2009;任胜钢,2010;朱秀梅,2010);二是网络管理(Moller and Halinen,1999;邢小强、全允桓,2006,2007;朱秀梅,2010)。各个维度的构成和测量主要基于现有理论成果,考虑中国情境进行重新整合和扩展.

1、网络构建

我国学者徐金发等(2001)指出,虽然有些企业的关系网络比较稳定,即一般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性关系网络都会随着关系主体状态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

朱秀梅等(2010)通过归纳已有的研究得出:网络构建是指新企业利用关系技巧选择潜在合作者、发起并动态调整网络关系。

我国学者张慧玉,谭劲松(2012)表明:网络构建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新企业获取外部资源以突破资源局限,满足生存和成长所需的资源。网络构建的效果是新创企业社会网络规模、强关联数量及优质关联数量等多项指标的综合。

通过综合上述研究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网络构建是指创业者通过对网络个体价值的评估和判断,主动结识潜在合作伙伴并利用策略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关系。网络构建的任务包含寻找最优对象(如搜索与评价)、建立有效连接、扩大网络规模、调整网络位置,网络构建能力的大小可反映在网络规模、网络位置、网络多样性上(张君立,2008)。

2、网络管理

Moller和Halinen(1999)从企业层面定义了网络管理,他们提出网络管理是指焦点企业在其网络中调动(mobillze)和组织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活动的一种行为。为了创造价值,构建和管理网络(包括供应商网络、客户网络和研发网络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从企业管理职能活动来看,网络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三方面的活动

我国学者蔡莉、张君立(2008)则从创业者个体层面定义了网络管理。他们提出网络管理是创业者社会网络动态特征的有效体现,它不仅仅是指创业者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关系管理,也包括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科研机构和顾客等关系组合的行为。网络管理包括网络计划、组织、建立新关系以及优化关系组合四个模块,具体包括网络需求分析(内部分析、网络分析、环境分析和特定网络关系的任务分析)、寻找最优对象(搜寻与评价)、与之建立有效关系(交流与信任)、发展最优关系组合(连接数量,连接内容,连接强度)。

朱秀梅(2010)认为网络管理是指创业者对外部的个体或是组织提供的机会而做出的反应,即利用合作技巧进行网络组织、协作、交换和控制。网络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员存在,而任何一个网络成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网络。然而创业者管理网络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创业者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网络,而有些在这方面则表现得很吃力。

综合以上,本文认同蔡莉的观点:网络管理是指指企业根据其战略及策略的需要进行关系管理及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科研机构和顾客等关系组合的一系列行为,可以通过网络计划、组织、建立新关系和优化关系组合四方面来反映。

三、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

Hoang & Antoncic(2003)认为研究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形成过程离不开对创业者个体特征因素的探讨,Koka等(2006)也认为,由于环境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网络的演化,因此,探讨创业者特质和创业环境对创业者的网络构建和管理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1、创业者特质与其社会网络行为

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者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早期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创业者所拥有的一些心理特征是致使他们着手创业或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Hoang和Antoncic(2003)认为研究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形成过程离不开对创业者个体特征因素的探讨。创业者个体的个性因素研究的重点是社会技能和个人主动性等。

(1)社会技能。依据外国学者Gesten等的定义,社会技能是指“特定的可观测的行为模式,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影响别人,并且满足个体自身需要”(Gesten等,1987)。通过国内外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得到了被普遍认同的结论:在人与人的相处交往中,社会技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很多情境下,社会技能与成果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iggio & Throckmorton,1988;Witt & Ferris,2003)。Riggio (1986)把社会技能定义为一种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学到的能力以及策略。社会技能并非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综合包含许多个具体的、互不关联的内容,如情绪敏感性、情绪表达力以及情绪的控制力(Riggio,1986),自我监控力(Gangestad & Snyder,2000),自我表达、沟通、劝说他人以及应用权力的能力(Guirdham,1990)。

Baron和Markman认为,与社会技能低的人相比而言,社会技能高的人更容易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社会技能的应用,他们自身社会网络的密度会得到有效的加强,社会网络的规模会得到有效提高,即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是其是否高效利用社会技能的集中体现。

(2)个人主动性。个人主动性(Personal Initiative)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表现为个人自发并主动地完成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畏艰难并且持之以恒(Frese,Fay,Hilburger,Leng,& Tag,1997;Frese,Kring,Soose,& Zempel,1996)。

在创业研究领域,Frese和Fay(1997)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主动性的程度与其再次找到工作的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拥有高主动性的个体会快速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为之而努力奋斗。Koop(2002)通过对乌干达的中小企业的所有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动性高的个体,其成功建立企业的概率也相对较高。Van等(2000)则通过对欧洲的创业者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论,即创业者的个人主动性特征与其创业的成功也存在高度相关性。

李亦晨等(2013)认为个人主动性高的创业者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持、经营和管理他们的社会网络。因此,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构建和管理与其主动性密切相关。主动性程度高的创业者更倾向于与外界组织和个人构建和维持密切的关系,其社会网络的规模和范围将得到有效扩大,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也会得到提高。

2、创业环境与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会受到其外部环境的约束,并且外部环境不是静止不动的,企业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应对。通过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创业环境的内涵定义和其所包含的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学者池仁勇(2002)将创业环境定义为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目标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Marc J.Dollinger(2006)从创业者的视角出发,认为企业运营中的宏观环境应包括五个维度:政治和政府,宏观经济,技术,社会人口统计和生态。Austin等认为创业环境是独立于创业者,不受创业者控制,但是会影响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重要因子,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税收和规则结构。张玉利、陈立新(2003)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二是获取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王飞绒、李亦晨等(2014)认为,企业的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两部分,制度和市场的变化都会对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产生影响。

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可以为新创企业的良好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态度,扶持政策的实施与否,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程度,都会影响到企业获得资金等各项要素资源的难易程度。如果制度环境不完善,那么就有可能阻碍创业者和新创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取资源,但却会驱使他们动用网络关系等非市场手段。王飞绒、李亦晨等(2014)通过调查浙江台州的小微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与网络规模呈负相关关系。

(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会影响小微企业通过交易获取其所需资源的难易程度。王瀚轮、蔡莉、尹苗苗等研究得出,伴随着市场动态性的增强,那些成功创办新企业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写商业计划、组织创业团队、计划财务报表、创办合法实体、从他人那里获得资金等等。如果市场的调节作用有限,那么就有可能阻碍创业者和新创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取资源,但却会驱使他们动用网络关系等非市场手段。

3、创业的资源需求与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

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获取所需资源的重要渠道,创业者可以利用其网络关系从外界得到其创业所需的重要资源。依据我国著名学者林南的资源学说,不同层级的网络主体之间建立联系能很好地传递资源与信息,所以,为了满足企业对多种类型资源的需求,创业者必须发展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即企业对资源需求的程度会影响到网络的规模和强度。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然而,以往创业网络的研究多关注特定网络的静态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比如社会网络的强度、密度和异质性。本文在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本质以及影响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相关因素。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该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考虑。

第一,相关变量测量工具的完善。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倍受关注,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的测量工具也随之出现,然而这些测量工具尚存在一些问题,如量表过于简单,不能系统全面的测量相关变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测量量表。

第二,本文只是在理论上分析各因素对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影响,有待于实证检验: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根据完善后的测量量表设计问卷调查,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最终为创业者提高其社会网络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慧玉:新企业社会网络构建的效应机制分析――基于效率和效果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2.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6

一、概念模型

1、创新网络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在产业集群范围内的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在长期合作和协同创新过程中所建立起的相对稳定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杨锐和李伟娜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可划分为关系强度、中心性、凝聚性和网络有效规模。惠青和邹艳将创新网络划分为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两个维度。本文所研究的创新网络特征,主要从关系――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产业集群中各节点的网络结构和关系特征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研究视角,将创新网络划分成四个维度: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关系稳定性、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

2、知识创新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是指在产业集群范围内,新知识的产生、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唐承林和顾新将知识创新划分为知识的获取、共享、转化和应用四个阶段。惠青和邹艳将知识创新分为知识挖掘、知识转移、知识融合。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产业集群的结构特点,将知识创新划分为知识获取和知识扩散两个维度。

3、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升级是指以集群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集群企业能力来提升产业集群附加值获取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过程,最终表现为集群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因此,本文将产业集群维度划分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

4、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关系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此模型包含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三项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维度变量,并且显示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关系假设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假设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集群中的各个企业作为众多结点中的一环,通过与其他结点间的往来和联系互相提供创新要素,例如隐性知识、创新资金、流动人力资本等。这种交流与联系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情况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1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2)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稳定性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集群中各成员之间较高的交互频率有利于相互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共享态度、主张以及协议的达成,从而促进成员间沟通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有价值信息的交换,最终实现知识的整合。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越稳定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2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越稳定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3)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规模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网络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网络核心企业可获取的创新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就是网络规模越大,网络的关系资源则越丰富,越有可能实现创新的规模效应。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3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4)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密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网络密度是用来衡量整体网络关系紧密与否的重要指标。朱海燕通过研究认为网络密度对知识扩散有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4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2、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假设

知识获取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动力,知识扩散大大增加了知识生产、创新的可能性,同时在知识扩散过程中的新知识、新观点的传播,对产业集群升级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a: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工艺流程升级;

H5b: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H5c: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H6a: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工艺流程升级;

H6b: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H6c: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三、实证检验

为实证检验上述的关系假设,选取某著名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有关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实证研究结论。

1、路径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利用AMOS软件运算出的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2、模型拟合检验

模型拟合情况如表1所示:表内资料说明模型拟合指数均达到标准,整体模型适配度良好,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

四、结论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其中有14条理论假设全部通过假设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对产业集群升级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可以通过知识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 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

[2] ME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3] 杨锐、李伟娜:网络结构、关系互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苏州IT产业集群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7).

[4] 惠青、邹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3).

[5] 唐承林、顾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优势来源与形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6] 晏双生: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涵义及其关系论[J].科学学研究,2010,28(8).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7

(College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高职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方式为网上开店、创办论坛和建立网站等。目前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应加强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Abstract: It is inevitability on the university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The primary wa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is internet online shop, forums, and multi-level market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in present. To promote the succ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create a favorable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and proposed the requirements1 for teachers and so on.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网络创业 存在问题 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Entrepreneurship;problems;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50-02

0引言

根据著名调查机构艾瑞咨询(i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淘宝网开店创业实现就业的人群当中,18~22岁年龄段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达20%左右。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在校期间淘宝店生意稳定,最终选择了毕业之后直接经营淘宝店的职业。60%的“网上销售”创业者年龄在23~32岁之间,其中主要为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的网络交易行为会影响其对网络的认知,拥有网络交易经历的学生对网络创业具有更积极的态度。因此,高等学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网上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

网络创业形式种类繁多,但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采用的最常见的方式只有以下三种:

一是网上开店,这种形式比较常见,学生通过建立自已的网上商店出售自己的商品,或者是利用大型的网络平台开店(如淘宝网,当当网,易购网等);二是创办论坛,论坛主要是为网民提供一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见所闻等等为别人提供某种参考或者娱乐,同时可以在论坛里为自己的网站或者产品作宣传。论坛的赚钱方式一般为广告费。第三是创建自己的网站,有些大学生依靠自己的技术或者借用别人的技术,创办自己的网站,然后对网站进行营销,来赚取广告费,中介费或者产品的提成等等。比如团购网、刷钻网、电影网、游戏网等。

2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网络创业尽管是解决就业,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网络创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为毕竟大学生网络创业在我国刚起步不久,还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性随着这些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问题,很多人转向创业之路。再加上,青年人本来年少气盛,对创业即将面对的风险估计不足,急于求成,怀揣梦想就投身于网络创业活动中,这本身就增加了创业的风险性。他们不能非常理性地看待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缺少对网络创业项目的全面分析,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后也不知道怎样去解决。

2.2 缺乏创业知识储备和网络技能网络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比如网络技术、创业理论以及相关的网络营销知识等。同时,要想成功创业,大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包括:创造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大学生基本都是从教师、书本获取创业知识,知识面不够开阔。此外,各个高校队学生创业培训普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功创业。

2.3 缺乏创业资金大学里,学生都是靠向家里伸手来完成学业的,所以毕业后,大多白手起家,没有创业的资金来源。有些学生甚至靠借款或向银行贷款来进行创业,这种创业方法是注定不能长久的,一旦创业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便没有了资金支持,不能继续维持下去,有些学生甚至就此放弃了创业之路,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和资金都白费了。

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学生创业半途而废。

3大学生网络创业对策研究

3.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培训创业能力培训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延伸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应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创业,让他们明白创业是一种光荣,是对社会,对自己皆有好处的事情,应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知识教育,加快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设,创新设立创业培训的课程体系,明确高校创业培训的目标,并邀请成功人士和有关专家来学校讲座、参加论坛交流,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3.2 构建五个模块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基于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和知识结构的分析,现创造性提出由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创业者联盟五部分组成的创业教育体系构想。

模块一:创业课程。

这个模块主要由学校来完成的。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选择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学校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从低年级开始较为合适。

模块二:创业研究。

要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必须大力加强创业研究。创业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学校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探索创业活动规律,获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无论是在创业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的建设方面,还是在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培养方面,创业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需要从事创业研究者去探索和完善。

模块三:创业论坛。

这个模块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偏重于对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的传授。因为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学校创业教育需要以论坛的形式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开设讲座,开展对话,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这种社会参与的创业论坛对于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模块四:创业技能竞赛。

创业技能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可以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该项活动对于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块五:创业者联盟。

创业者联盟类似于创业者俱乐部,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或者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

3.3 组织一支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在许多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老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其次是就业办工作的老师。这些老师自己都没有进行过创业,缺乏创业经历,在给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时,几乎全是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实战经验,没有成功案例,没有创业思想,所以我们的创业培训师资的水平有待提高。

在创业师资的培训培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培训、合作、引进等形式,尽快提高大学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入各类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另外,学校还应当鼓励教师适当进行自己创业,鼓励老师自己参与企业咨询、创立企业以及进行各种创业研究活动,增加其创业、管理以及实战的经验,以便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培训。

3.4 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资金往往非常短缺,经常会在创业的初期或者转折期因资金的缺乏而导致创业失败。我们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社会筹集等方式成立创业基金来支持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提供创业低息贷款,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拨出专项资金,对大学生网络创业予以支持,尤其要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大的网络创业项目。此外,政府还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相关商业网站、机构投资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拓宽网络创业所需资金的来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并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现实,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一定文化背景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参与到企业创新和经营活动中去,真正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让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大学生网络创业虽然任重道远,但却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苏益南,朱永跃.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8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创业意向模型

早期针对创业的解释集中于个体变量,认为创业行为差异取决于个体的生理特质差异、人口因素差异等,但Ajzen、Krueger(2000)等认为创业选择最具有预测能力的变量是创业意向,它反映了个体对目标的努力方向。基于个体认知和社会学习理论,早期创业意向模型主要有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Shapero等(1982)的创业事件模型及Bird(1988)的创业意向模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将创业意向适用领域拓展,开发了Linan大学创业意向模型、Thompson二阶段创业意向模型及Igor等学术创业意向模型。虽然这些模型产生于特定的领域,但意向形成均遵循较统一的范式,即创业意向依赖于个体对创业事件的希求、个体对创业行为可行的判断及为此采取行动的倾向,影响创业意向形成的因素集中在个人态度、创业自我效能、人际网络、学习经历等个人认知层面。

2.2 社会网络

Banck总结出社会网络存在三类重要的规则:(1)个体中心与其他个体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2)个体中心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3)个体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通过网络获取其利益。Granovetter针对以往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普遍存在的对人类行为“过度社会化”和“低度社会化”问题,认为应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解释经济行动,实现了在微观行为与宏观行为间建立一座桥。根据网络节点的中心关系将社会网络区分为整体社会网络(whole social network)和个体社会网络(ego social network),其中个体社会网络通过网络联系和属性表示。对于个体网络联系获取创业资源的机制,强调强联系能使各节点实现相互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基于关系的信任与相互依存的优势(Anderson等),因此有利于创业;Burt 、Kontinen和Ojala(2011)则认为由于创业活动需要不同阶层、不同专业的融合,因此弱联系、低密度有利于接触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个体更能获取创业资源。

1 前言

在创业研究领域,学者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人选择创业而另外的人没有”,并从创业环境变量(Tan,2006)、人口学特征(吴晓波等,2010)、创业心理特征等角度给出解释。以Ajzen为代表的创业心理学学者针对创业行为选择的诸多前变量,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选择最好的预测值。针对创业意向的形成,一些学者借鉴社会认知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给出了解释。与此同时,基于群体行为特征的网络研究成为解释创业现象的新的突破点。但目前网络方法还集中在创业过程研究中,并没有深入到创业前情境。不难发现,任何个体在形成创业意向前都是嵌入某种特定的社会网络中,社会网络或多或少对个体形成理念、采取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网络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体网络(ego social network),每一位个体对应一个网络,且只能通过联系及属性特征来描述,因而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与传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集中于主体特征不同,网络情境下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还没有一致结论。本文从个体社会网络视角建立起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形成的关系模型,以明晰网络关系、属性促进创业意向形成的机理。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创业意向模型

早期针对创业的解释集中于个体变量,认为创业行为差异取决于个体的生理特质差异、人口因素差异等,但Ajzen、Krueger(2000)等认为创业选择最具有预测能力的变量是创业意向,它反映了个体对目标的努力方向。基于个体认知和社会学习理论,早期创业意向模型主要有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Shapero等(1982)的创业事件模型及Bird(1988)的创业意向模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将创业意向适用领域拓展,开发了Linan大学创业意向模型、Thompson二阶段创业意向模型及Igor等学术创业意向模型。虽然这些模型产生于特定的领域,但意向形成均遵循较统一的范式,即创业意向依赖于个体对创业事件的希求、个体对创业行为可行的判断及为此采取行动的倾向,影响创业意向形成的因素集中在个人态度、创业自我效能、人际网络、学习经历等个人认知层面。

2.2 社会网络

Banck总结出社会网络存在三类重要的规则:(1)个体中心与其他个体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2)个体中心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3)个体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通过网络获取其利益。Granovetter针对以往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普遍存在的对人类行为“过度社会化”和“低度社会化”问题,认为应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解释经济行动,实现了在微观行为与宏观行为间建立一座桥。根据网络节点的中心关系将社会网络区分为整体社会网络(whole social network)和个体社会网络(ego social network),其中个体社会网络通过网络联系和属性表示。对于个体网络联系获取创业资源的机制,强调强联系能使各节点实现相互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基于关系的信任与相互依存的优势(Anderson等),因此有利于创业;Burt 、Kontinen和Ojala(2011)则认为由于创业活动需要不同阶层、不同专业的融合,因此弱联系、低密度有利于接触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个体更能获取创业资源。

2.3 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

目前虽然没有直接对个体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的成果,但可以从一些学者们的分析中归纳出社会网络影响创业意向的机理。Linan提出大学生社会规范的感知对创业意向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这里社会规范感知反映的是被调查者通过个体社会网络关系明晰创业基本规则,可以视为社会网络资源作用。Igor等证明了人际网络对创业意向形成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Kirkwood研究发现,如果个体观察到周围有人成功创业,那么示范作用将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形成。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创业前情境下个体社会网络客观存在,但学者们研究创业意向时较少思考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形成的影响。即使有学者意识到人际交往、创业者示范作用等因素能影响创业意向形成,也没有完整将其纳入到同一变量系统中,模型构建较为分散。

2.4 研究假设

个体网络测度一般是从其联系及属性的维度展开,本文借鉴目前对个体网络测度方法,选取以下6个变量:网络规模、网络内联系、网络多属性、结网时间、商业交流机会及创业家交往。

网络规模反映个体能接触到的社会网络的边界范围。大的网络规模能提供获取更广泛信息的机会,为创业异质性资源需求提供平台,有利于增强个体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资源的获取能力。另外,规模大的网络能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参照条件,使个体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是否具备创业条件,为创业的可行性和创业希求性分析提供依据,更能影响创业意向的形成。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个体社会网络规模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正相关

网络内联系有强联系和弱联系两类。强联系意味着网络中各节点熟知,相互之间基于情感信任进行交流,能形成取向一致的社会网络。如果个体有创业经验的示范,或者网络本身能提供创业所需的资源,那么该个体能以较低成本获取这些资源,坚定其形成创业意向。如果个体处在弱联系网络中,个体具有比强联系网络更广泛的信息来源通道,能接触更多的创业异质性信息,为个体进行创业决策提供更多依据。相对于强联系网络而言,个体在弱联系网络能更高效地接触非冗余信息,使个体能更清楚地把握创业信念,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形成。

假设2:个体社会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相关

基于信息资源、信任关系等资源的个体社会网络具有多属性特征。个体如果能更充分地接触到不同属性的网络,就越有可能加深对网络承载资源的认识,进而提升个体对创业的意愿。当个体深入了解到网络的多属性,就能增强对是否具备创业能力进行判断,激发其形成创业意向。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3:社会网络多属性对创业意向形成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结网时间指个体嵌入社会网络的时间。通过与网络长时间交往,个体可能获取情感性的信任。但可能由于路径依赖,个体会保持与网络一致的理念,形成“网络惯性”。结网时间较短,网络惯性还不明显,个体通过不同属性网络获取新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新信息的获取是创业机会形成的重要保证。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4:社会网络结网时间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负相关

符合商业形成条件的资源是创业的基础。个体获取资源不仅需要直接购买的成本,还需要考虑该资源是否能为其所用,即产生识别成本。如果能更多地接触与商业直接相关的网络,识别资源的成本就能减少;通过商业接触,能促进个体对商业的认同感,增强商业知识积累,有利于创业意向形成。为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5:商业交流机会对创业意向形成有显著正向作用

如果社会网络中存在创业者,能激发潜在创业者更好地获取创业的“替代性经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处在创业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如果能增大与他们接触的机会,个体能大量减少搜索创业资源的成本;强的示范效应能促使个体感知创业可行,进而促进创业意向形成。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6:创业家交往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正相关

以上假设均需个体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评价,其实质是创业自我效能作用的结果(Chen等1998)。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将个人和社会条件对比分析而形成的自我判断,反映了个体对实现创业活动的基本信念,包含创业者关于自身能够有效完成创业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信念,以及对将要进行的创业活动基本条件估计的充分性。Zhao和Seibert探讨了自我效能在个体因素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认为潜在创业者的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正相关。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7:创业自我效能在个体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综合以上假设,本文建立如图1的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调研对象及数据收集

创业意向作为创业行为的预测值,要求样本不具备实质性的创业行为。本文样本选择来源于长沙、益阳、株洲及广州的高科技园(创业园)企业员工,这些员工一般都对创业信息有一定的掌握,个人社会网络中具备形成创业意向的基础性条件。从2011年7月起问卷经过小群体发放-专家修改和完善-预测试过程,直到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20份,至2011年12月20日止回收问卷583份,其中有效问卷442份。部分问卷未回收的原因是调研对象不满足研究的基本要求(如存在实质性创业行为)、拒绝填制问卷及问卷丢失。无效问卷是指问卷中存在数据缺省、趋高、趋低、循环数据。

3.2 变量操作化定义

3.2.1 自变量测量

网络规模,多数学者用个体与节点联系的数量表示网络规模,但这样做会使被试在短时间内无法清楚计算出数量,特别是针对弱联系网络较难把握。本文采用“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你与其他人联系的数量与整个网络中各平均联系数量相比较”,1表示“小于平均水平”,2表示“平均水平”,3表示“大于平均水平”。

网络内联系,根据Granovetter研究,本文设计 “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互相认识程度”。1表示“较少”互相认识,2表示认识程度“一般”,3表示认识“较深”。

网络多属性,多属性是指个体社会网络承载资源的多样性。本文采用“在你交往的群体中,其他人从事与你相类似性质工作的程度”,1表示“类似工作较少”,2表示“一般”,3表示“较多”。

结网时间,由于社会网络具备生命周期性,本文选择一个创业周期8年为标准,设计题项“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与你交往超过8年的人所占比例情况”,1表示“较少”,2表示“一般”,3表示“较多”。

商业交流机会,商业交流表示个体社会网络中与商业人士交流的机会。为了反映个体网络特征,本文的测量项为“在你的社会网络中,比较你所交流的商业人士数量与整个网络节点中商业人士交流的平均数”,1表示“低于平均数”,2表示“达到平均数”,3表示“超过平均数”。

创业家交往,根据Igor等推荐的题项,本文采用“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近两年交往的创业家数量”,0表示“没有”,1表示“有”。

3.2.2 因变量测量

创业意向,目前主要的创业意向测量量表有Thompson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gor等6项创业意向量表等。结合我国创业实际,本文用“未来3年里你是否希望采用创业行动”来测量创业意向,0表示“没有创业意向”,1表示“有创业意向”。

3.2.3 控制和中介变量测量

对于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分别选取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其中性别采用分类变量,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对于年龄变量,由于年龄与社会网络存在一定的关联度,我国情境下对创业意向研究集中在35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进行分组:26岁以下、26~40岁及40岁以上表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及第三阶段。对于26~40岁之间和40岁以上取哑变量,26岁以下作为参照变量。对于教育程度,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系进行变量设置,0表示“初中”,1表示“中专(高中)”,2表示“大专”,3表示“本科”,4表示“研究生”。

创业自我效能反映对创业可行性和创业希求性的感知,本文用“对自身创业能力的判断”测量,1表示“感知具备创业的条件”,0表示“感知不具备创业的条件”。

4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4.1 logistic多重回归

本文假设检验采用logistic多重回归,回归分析中以人口变量为控制变量。表1为样本情况,有9.3%的被访者在未来3年内具有建立自己实业的意向。表2为变量相关矩阵,可知网络规模、网络多属性与创业意向关系不显著,第二阶段年龄(即26~40岁之间)形成创业意向的可能性最高。对于网络内联系、结网时间及年龄段2,均与创业意向存在显著负相关。表3给出了不同模型进行多重回归的结果:模型1为控制变量对创业dylw.net 意向的回归模型,模型2为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回归模型,模型3为加入自我效能后的回归模型。

4.2 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1中,性别、年龄第三阶段及教育程度对创业意向形成影响显著,其中女性和年龄第三阶段与创业意向负相关,教育程度与创业意向正相关。模型2为不加入自我效能变量情况下的假设检验。对照R2的变化,模型2较模型1有更强的解释力。

对于假设1,相关系数采用单尾检验,检验结果不显著,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对于假设2,由于网络联系有强联系和弱联系,采用双尾检验,此时p<0.01,假设得到支持;回归系数-0.29,表明弱联系有利于创业意向的形成,支持结构洞理论。对于假设3,由于方向确定,采用单尾检验,相关系数不显著,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对于假设4,采用单尾检验,相关系数不显著,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假设5使用单尾检验,p<0.001,相关系数显著,该假设得到支持。假设6,采用单尾检验,p<0.01,相关系数显著,假设得到支持。

在模型3中,引入创业自我效能变量,以测定其中介效应。根据Baron等(1986)的建议,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自我效能变量以观察相关系数和显著性的变化。通过对照R2的变化,模型3较模型2有更强的解释力(R2变化为0.054)。

从模型3的回归系数可知,引入中介变量没有影响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的回归系数,因此对其没有中介作用(系数为0.30,p<0.01,与模型2基本一致);但对商业交流机会与创业意向有部分中介作用(系数从0.63,p<0.001减少到0.34,p<0.05);对创业家交往与创业意向有完全中介作用(系数从0.64,p<0.05到不显著)。故假设7中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家交往与创业意向起完全中介作用,对商业交流机会与创业意向中介作用部分支持,但不支持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关系存在中介作用。

5 结论

本文以文献为基础建立创业前个体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并对442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

(1)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形成负相关,弱联系更有利于创业意向形成。对其的解释是个体的弱联系有利于接触更多异质性信息,便于创业决策。相对而言,强联系可能会使个体形成“网络锁定”,不利于对不确定性做出迅速反应。该结论进一步证实了结构洞理论。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9

互联网发展到一定时期,自然会产生网络产物即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出版不同于以往的文学出版,网络文学版权本属于数字版权。网络文学自身的生命力极强,自身具备大量的受众群体,因此网络文学也成为大众文学或是草根文学,大众读者极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直接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网络文学的突起,对于中国文学的整体布局产生一定影响。

一、针对于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

中文原创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该文学主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传播,并可以在作者的实际创作中实现和读者进行文学作品建议的互动,对于读者的提议进行文学作品的改善。中文原创网络文学可以在BBS论坛,文学论坛或是贴吧中进行传播,网民也可以通过个人微博的多样化形式进行个性化文学的创作。原创网络文学主要依赖于草根文化得以发展,它属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因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原创网络文化属于媒介文化的一种,它使人们对通俗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中文原创网络文学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自网络文学发展以来,发展趋势迅速,早已由个人兴趣转化为谋生计的商业化创作,可供写作的平台已经由论坛发展为现代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学网站,中文网络文学的创作以版权交易为主要核心,在原创网络文学的平台中充斥着商业金钱的气息。国内的知名网络文学创作网站较多,由此原创网络文学已经开始以文学创作为基本前提,对于多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最新的中文网络文学创意,拓展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文原创网络文学没有因商业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而是拥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并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原创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中文原创网络文学是版权输出的关键部分

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部分,它既需要传播本土文化,还需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由此可见发展文化产业是具有较强战略意义的政治决策。中国的文学版权产业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由合作出版发展为独立出版,同时原创网络文学已经由优质高效型取代了以往的规模数量型。网络文学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畅销的小说中不乏出现新兴的网络文学,这使网络文学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会上的商家展开了版权的争夺之战,把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传播。

二、对于极具代表性的网络原创作品以及作者的分析

在互联网中原创网络文学作品众多,作者更是数不胜数,作者的成名作中都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多读者愿意支持网络作品是因为原创网络作品自身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读者的阅读量的增加,会使网络文学作品发展为著名作品,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以安妮宝贝与其中文原创网络作品为例,安妮宝贝是最早进行中文网络文学创作的女性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写作风格。安妮宝贝本是宁波人,早期在文学网站与杂志社工作,擅长撰写长篇小说与随笔等,在2014年曾发微博宣布自己笔名改为庆山,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七月和安生》《得未曾有》《告别薇安》等。安妮宝贝自己的写作风格与其它的作者不同,安妮更重视以叙事的方式以及个人化的语言展开文学写作。与安妮宝贝为同期的网络作家有痞子蔡,何员外以及宁财神等人,但是安妮宝贝的网络文学不同于他们,她的作品中充满着阴郁的气息。例如安妮宝贝在《彼岸花》中描述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感觉,与永恒的爱情相比较而言女主更信任一刹那的激情,因此会在流浪中与不同的男人交往,一直处于恋爱的状态,这种表现手法可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与生命的绝望,在这本原创网络文学中安妮宝贝表现出与其他作家相比更为犀利的写作。

三、在中文原创网络文学发展中需注意的事项

(一)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的自律问题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使用群体日益扩大,使网络原创文学得以不断发展,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者,文学作品也顺势大量来袭,平均每个网站的月均投稿量在5000篇以上,在W站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作者。在网络原创作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不能够忽略网络文学从属于文学这一事实,传播垃圾文学的网站不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由此中文原创网络文学需要注意自律问题,作者应该以严谨的写作态度看待网络文学。

(二)中文原创网络文学作者应注意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社会中的文学作者年级在20~30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作者对于网络新事物更感兴趣,他们能够为读者提供创新性的文学作品。但是近期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自身阅历不多,他们的写作会围绕自身展开,这样的网络文学不能够承载更多的社会内容。青年作者的网络文学创作一般是以发泄自身情感,满足自身的写作欲为主要目的与写作方向,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是即兴式,不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而早期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作家长期生活在自己写作的空间里,与社会发展相脱轨,写出的作品不够有新意。由此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者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加成熟的作品,以推动文学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中文原创网络文学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步,加之中文原创网络文学已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网络文化向着更好方向进步,优化中国文学的整体布局。

参考文献:

[1]黄发有.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J].当代作家评论,2010(3):10-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例10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