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石化行业新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3-11-30 10:13:01

石化行业新技术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1

对化工产品而言,绝大部分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性,倘若这些化工产品不慎泄露,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更严重的是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正由于化工行业存在上述特性,所以化工机械设备须具有较强的密封性与耐腐蚀性,以确保机械设备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1]。与此同时,为了符合机械密封技术应用过程中复杂的作业环境及严格的现场要求,多组合、多结构、多材料的机械密封部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各种新概念、新标准以及新工艺也相继地被研发出来,并且在石化行业中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机械密封装置通常用来对机体和旋转轴进行密封,除此之外,机械密封还对确保离心机、搅拌机、反应釜、泵、过滤机、压缩机、齿轮箱、旋转接头、阀门等主要装置设备的正常作业起到关键性的保护作用。目前,随着产品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节能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机械的密封标准也更为严格。因此,研究机械密封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当前石化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机械密封的新材料

自70年代陶瓷材料的推广使用以来,机械密封材料的选择范围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以往进行配对的两种机械密封材料中,一种是基质材料以碳石墨为主的软质材料;另一种是基质材料以陶瓷或硬合金为主的硬质材料。其中,设备辅助密封圈多采用聚四氟乙烯、合成橡胶等材料制作[2]。现如今,众多新型材料涌进了石化行业机械密封应用中,比如自型硬合金、高性能陶瓷以及高性能密封材料等等。除此之外,通过在原有的密封材料里添加强自性、低熔点的纳米材料制作而成的新型密封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在石化行业中广泛推广。

然而,通过将碳化硅SiC、氮化硅Si3N4、氧化锆ZrO2等多种物质烧结所生成的新型密封材料在近期亦得到了较为普遍应用。该密封新材料的特点是韧性较好、耐热耐冲击性较好、硬度较高等。由于SiC对各类腐蚀性物质表现出较强耐腐蚀性,因此,SiC材料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陶瓷材料之一。

二、机械密封的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机械密封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推动了机械密封技术进一步发展。新型机械密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旨在减少产品泄露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延长机械密封装置设备的使用寿命。概括起来,机械密封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一)剖分式机械密封技术

部分式机械密封一端为内部具有一个特定形状凹槽的连接密封腔,另一端相应位置上则为一个前端带有相似形状凸台和后部具有连接凹槽的接头,接头两部分外端面由具有环弧性凸起的结构所组成,在安装时将接头压入连接密封腔中,达到密封的目的,并可随着压力变化,自动调整密封效果。根据端面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改型端面与平行端面部分式机械密封[3]。

(二)非接触式机械密封技术

通常情况下,将非接触式机械密封技术定义为通过依托流体所产生的动压或者静压在密封端面形成一片起到隔离作用的流体膜的一种新型机械密封技术。这种密封技术与使用固相、硬性材料进行密封的接触式机械密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航空航天、能源以及石化等事业的不断前进,使其对高速、高温、高压、真空等特殊工况下机械设备的密封性、可靠性以及耐用性等各项性能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正是由于非接触式机械密封技术具有的较好密封性与耐用性,使其在石化行业的机械密封技术应用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三)流体回流式机械密封技术

流体回流式机械密封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转变外泄流体的流动路径并将其送回机械密封腔内,从而达到机械设备零泄漏的最终目的。并且,流体回流式机械密封技术具有方便维护、适用性强、结构简单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各种高参数的特殊工况,比如:高温、高速、高压等等[4]。

(四)组合式机械密封技术

组合式机械密封技术就是将多种密封技术进行结合使用的一种新型机械密封技术。它能够充分地发挥各种密封技术的优点,有效的避免各自的缺点,因此,组合式机械密封技术是当前密封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密封技术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接触式结合非接触的密封形式以及接触式结合接触式的密封形式。

三、新技术与新材料在石化机械密封中的应用

工程科学、材料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研发与应用,给机械密封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奠定了坚固的理论根基,并且,研究石化行业机械密封新技术与新材料高效运用,能够加快推动企业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零泄漏密封

零泄漏密封指的是机械设备中的工艺流体无泄漏,也就是泄漏量为零。零泄漏密封通常使用干运转的密封方式,并且具有相应的辅助设备,比如阀门、计量仪表、密封监控装置以及报警装置等。零泄漏密封系统通过将封堵流体(其中,P封堵流体>P大气、P工艺流体)输送到密封室,来达到将工艺流体与外界大气隔绝的根本目的。

(二)集装箱式密封

集装箱式密封技术来自于运输集装箱的启发,在进行安装之前,将其静止与旋转部件以整体进行安装,待试压及检查均符合要求后再套装到集装箱的内轴,并用螺钉及螺旋进行紧定,则此密封便可进行平面运作。

四、结语

石化行业所使用的装置设备大部分都需要进行机械密封,通过机械密封来避免工艺流体的漏、跑、滴、冒,以达到保护作业环境、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目的,实现石化行业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研究并高效运用机械密封新技术与新材料,不仅能够使石化企业获取更好的工程效益,而且还能够使石化企业树立环保、节能的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本文充分考虑了石化行业的特殊工况条件,简要介绍了机械密封的新材料及新技术,为今后石化行业机械密封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与重要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磊.机械密封技术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13):109-110.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2

0引言

从根本上来讲,石油工程是不断促进国家发展的一项支柱工程,科学、高水平的石油工程技术对增加石油开采量,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促进石油业快速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现阶段由于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均需要石油资源的支撑,其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该资源稀缺,资源利用率不高,此种情况下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以“工程技术”为中心不断发展创新,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满足现代化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以目前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为基础,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策略,现论述如下。

1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当前形势下,在我国许多石油工程发展过程中,其工程技术虽然相比以往有所改进和提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程投资不足

对于许多石油工程来讲,其投资商与过去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多和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现阶段科技发展的需求,工程投资不足,可能会制约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1.2资源整合度不高

现阶段,我国许多石油工程的科技资源系统普遍凸显出结构性矛盾,同时又受到外部市场经济制度的影响,此种情况下工程科技资源只能被迫重复使用和封闭使用,这就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下降,且难以发挥其技术服务作用,石油工程技术要想进一步创新难度较大。

1.3人才供需矛盾

在先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各行业中的人才素质直接关系到该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但现阶段,我国许多石油工程中的人才素质层次多为初中或中级水平,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人才供需矛盾明显,导致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步履维艰。

1.4市场反应不灵活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有些石油工程技术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尤以高端技术较为明显,目前仅限于技术模仿与技术跟踪,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实用型工程技术并不能完全吸收和消化;同时,由于许多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缺乏科学、有效的流程管理,其信息管理及其管理决策存在一定的失误,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再加上信息决策自身的滞后性,导致许多石油工程技术无法依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革新,市场反应灵活性不高。

2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大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与革新,以实现工程技术创新的目的。

2.1加大资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对于石油工程来讲,现阶段工程建设单位要想实施技术创新,需依据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以便为工程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和有利保障。(1)国家需正确认识石油能源的重要性,加大对该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专项资金拨款为石油工程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保证技术革新活动的顺利进行。(2)社会金融机构如银行等需及时放松贷款政策,创设宽松的融资环境,以增强石油企业的融资能力,保证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吸收社会资金,并将其投入到技术革新工作中。(3)当石油工程建设单位获取了足够的资金后,需采用多元化管理模式,保证该资金全部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以增强工程技术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促进该行业快速、稳定发展。

2.2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组建专业的技术队伍

对于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来讲,专业的技术队伍至关重要,对吸收高素质人才资源,完善工程技术,增强石油工程建设单位的核心力量等均具有积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各大石油企业需重视并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吸收与培训,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队伍,为工程技术创新提供保障,以促进石油工程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1)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以现代化市场发展为导向,学习发达国家的石油工程技术,着眼于国际技术服务市场,科学、合理的对各项技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从社会各层人士中吸收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以及技术管理人员等,并加强其内部培训,以丰富技术人员的石油工程技术知识为基础,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及其管理能力等,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性与实用性均较强的技术创新队伍,为后期的工程技术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石油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2)各大石油企业需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工程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有效整合企业内涵与市场外延,以便顺利突破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壁垒。总而言之,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积极吸收人才并加强其技术培训,同时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研究机会,从而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技术队伍,以培养和增强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石油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3创新工程技术管理机制,保证新型技术的有效开发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3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88-01

我国石油工程业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石油工程业务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业务结构,不断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创造高端品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实现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目标。

一、石油工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石油工业的现状要求

我国石油工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石油以及石油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大,然而国内的石油供应量是有限的,导致我国极度依赖国外进口石油,这不利于我国石油经济的战略安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要求我国石油工程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研发核心高新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并进行国内外油田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 石油工业发展的要求

一个民族进步的根本原因是技术的创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而石油产业作为我国的重要行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加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权威和地位,不断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

(三) 石油工程技术的要求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同时也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石油企业必须研发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以促进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不仅能极大的节约了资金成本,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带动石油经济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石油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过于分散

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过于分散,使得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目前很多国内油服公司的石油工程队伍、设施、以及技术分散于多家油田企业之中,纵向上很难形成集中的优势实施技术攻关,无法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横向上也难以与不同专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不同队伍之间沟通少、勘探开发难度增加。同时,现行管理体制过于分散,导致油服公司难以进行国际融资和合作,阻碍了石油公司队伍工程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实现综合一体化服务,资本运作跨越式发展难度增大。

(二) 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油服公司业务结构不合理,低端业务占总业务比重大,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发展。国际优秀石油服务公司大多以人才和技术为核心,以业绩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准,主要通过技术的优势、一体化服务和过硬的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而国内石油工程的低端业务占总业务的比重大,如旋转导向、垂直钻井等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比重小,大多都是对于国外油服技术的学习和模仿,没有研发自己的优势核心技术,这是制约国内石油工程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 自主创新能力差

由于我国石油行业技术研发投入少、企业管理体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没有产生自己的优势技术和高技术含量品牌。目前国内石油工程企业主要在石油工程设施上投入多,而在石油工程核心技术、重要仪器和人才培养上投入较少,这导致国内石油工程企业高端技术少、技术创新能力低,影响了国内石油工程业务的发展。

(四) 员工规模过大、素质低

员工规模过大严重约束着石油工程业务的长远发展。由于国内石油工程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的石油工程用工规模巨大,员工的素质难以保证,十万人以上的员工规模使得集团尾大不掉,导致人均资产远远低于国外油服公司,而国内石油企业不重视对于员工素质的培养,专业业务人才少,员工规模与资产规模极度不匹配。同时,石油员工结构极度不合理,一线人才缺乏、二线员工技术不足、三线员工规模臃肿,导致我国石油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石油工业问题的对策

(一) 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国外油服公司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专业的优势和区域市场的优化发展。矩阵式组织结构在纵向上按专业设置专业公司,来对公司的业务进行规划,优化配置队伍结构和设施,负责专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支持,并对本专业领域的经营业绩负责,形成专业优势;在横向上,按照区域来划分区域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负责该地区各项业务的协调,负责落实公司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相乘纵横交叉的矩阵式结构。国内石油公司要充分吸收国外油服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方式,逐步向国际一流油服公司靠齐,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石油工程企业中专业人才较少,缺乏技术创新意识,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整体的发展。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石油企业必须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联合各大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对人才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增强我国石油工业的竞争力。

(三) 加大对石油工业的技术、资金投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综合一体化,我国必须要不断加大对石油产业的资金、技术投入,研发具有特色的自主核心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就必须要加大对于人才的投入,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提升科研效率。

(四) 大力发展核心技术

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核心技术的发展,石油企业必须不断的开发高新技术、研究策略。首先要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领域,大力研发具有特色的核心技术,以保证企业技术的领先,不断提高公司的科技软实力。其次,石油企业要不断开发新的高新技术,使其具有企业特色,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一体化服务模式。

四、结束语

石油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石油工程技术,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和要求。只有切实进行石油工程高新技术的研发,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促使我国石油工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4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8-03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含义

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三重属性,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由这些活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企业创新活动。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包括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等。

具体来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创新要素(包括人员资金、仪器设备等)、制度和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效益为中心,管理为基础,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与综合管理协调统一起来,立足于企业自身实际,有效选择创新管理和开发模式的组织整体。

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始于创新构思和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石油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统一体。从企业内部来看,技术创新过程包括创新构思、技术发明、工程设计、中间试验、试生产、产业化应用、技术服务以及利润的实现,涉及石油企业的经营决策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生产系统、营销与采购系统、财务系统、科技情报系统、内部信息网等,因此,石油企业的内部创新也呈系统状态。从石油企业外部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是独立的微观行为,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到企业外部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在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可以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2.1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以创新构思的产生为起点,终于产业化及市场实现。在创新活动深入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必须紧密配合、有效整合才能实现创新目标。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一般可以将其过程分为以下阶段:创新构思及立项、研究与发展、中试、试生产、产业化(规模应用与实现)。

2.2存在诸多影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要素影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政府部门: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创新政策影响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政策指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通常分为供给、需求和环境等几大方面的政策,与国家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教育政策等有密切的关系。具体的内容包括政策和法规的制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2)客户与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来源于下游市场的客户需求往往是石油企业创新构思的源泉。

(3)外部研究机构:指石油企业外部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业的研究机构。这些外部机构有可能成为石油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或产学研合作的对象,也是石油企业合作创新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指在知识和技术的供方和买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包括向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交易场所、中介服务、资金和保险等的机构,如技术市场、技术协作网、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银行等。在石油企业创新系统中,作为连接其他行为主体的“链环”,起到促进和从事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或扩散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3内部要素直接决定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部要素:

(1)研发组织机构:要有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它是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的石油企业大多采用三级研发组织体系,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层、研发层和应用层。战略层——由企业科技委员会及其专业技术委员会、科技发展部组成战略管理层,强化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加强科技规划、计划的制订,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通过政策进行宏观指导,负责创新绩效的评价与考核。研发层——由各二级集团(专业公司)研发中心组成主力研发层,承担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现场试验、新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研究开发任务。应用层——由各二级集团(专业公司)下属的成员企业技术科室组成推广应用层,承担本单位新技术推广、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等任务。

(2)创新资源要素:在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有不断的信息、资金、人力、物力等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

(3)技术创新支撑保障机制:要保证企业研发组织结构的高效运作,创新要素资源的充分供给以及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需要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科技投入回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设备管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等制度性内容。

(4)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为了保证石油企业从创新构思立项开始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研发项目管理等内容。目前,国内石油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其中比较领先的如大庆油田公司,在其科技项目管理中率先实施了顶层设计、招标制、课题制、项目跟踪管理、项目津贴制、科研创效提成等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以上分析,综合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要素、技术创新内部要素等内容,得到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3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

上图为国内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对其不断进行优化。由于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败主要取决于现有技术创新体系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对现有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主要应围绕内部要素来进行:

3.1研发组织机构方面

目前大多数国内石油企业已初步建成全局“一个整体、三个层次”的研发体系。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必须将主力研发层的建设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工作的重点,围绕主营业务产业技术需要开展研发机构建设,本着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加大主营业务研发机构的建设力度,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从事重大科研项目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集中攻克关键性配套技术,发展优势特色技术,提高科研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科研开发、成果转化能力。同时,要继续整合优化基层单位的科技资源。对于石油企业中数量众多的基层科研试验机构,需要更明晰的发展定位和高效的资源整合,鼓励其开展本企业生产急需的技术难题攻关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主营业务的技术需求。

3.2创新资源要素方面

从目前来看,在资金、人才、信息、设备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要素供给方面,比较缺乏的是资金、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级研发人才,其次是科研技术条件急需改善,实验室建设需要相应资源投入。

3.3技术创新支撑保障机制方面

需要进一步落实资金、管理、组织、人才、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优化科技管理流程,以保证石油企业研发组织机构的高效运作,创新要素资源的充分供给以及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

3.4技术合作与人才保障方面

对于实力较弱的地方石油企业,可以考虑借用“外脑”,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合作关系;对于实力较强的石油企业,则可以考虑建立外埠研发中心。以项目研发为纽带,探索在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优势,吸引高科技人才,解决企业科技人才缺乏和高级科技人才吸引困难的矛盾,提高科研开发水平。

3.5技术条件保障方面

目前需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在已建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对各企业下属单位的实验室进行投入和扩建,配套形成覆盖主营业务领域的重点实验室群。从目前国内石油企业科研项目进程综合分析来看,与其他各阶段相比,试制(中试)阶段还有待加强,需要重点建设分布式科研综合试验基地,开展钻探、机械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产品现场模拟试验,提高技术成熟度,降低现场试验风险。

3.6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方面

一是在石油企业中全面推行顶层设计、课题制等先进的科研管理机制;二是逐步建立并实施以重大科研项目研发为纽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其他新机制;三是与优化的科研管理流程相配套,需要完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4结论

本文构建的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国内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其中的重点是实现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也主要围绕研发组织机构建设、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技术创新支撑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等关键内部要素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连燕华,于浩,郑奕荣,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21-22.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5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29-02

1 引 言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其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世界各石油公司陆续进入,这对我国石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方石油公司为争取更大的市场和利益空间,采取各种有效的竞争手段,其中技术封锁就是最为关键的手段之一。在外来技术受阻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表现偏低,与国外先进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在总量上多于国外先进公司,但是企业技术发明却明显低于国外先进的石油公司。我国每吨石油产量的科研经费为05美元左右,只相当于埃克森美孚、BP等石油公司科研经费的35%左右,而我国石油企业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国外石油公司人均科研经费的5%。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等国外知名石油公司的石油完全成本价格约为11美元/桶(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而我国石油企业的原油完全成本远远高于11美元/桶。因此,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与效益远远低于国外先进的石油公司,如何提高我国石油技术创新能力非常现实与迫切。

目前,我国已有少数学者将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研究重点,但是总体上看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关注较多的是企业R&D的投入、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投入和产出等,而对其他方面缺乏考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要缩小与国外石油企业之间的差距,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经济利益,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2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

我国石油企业属于传统的资源型国有企业,长期和过分依赖现有的技术和拿来技术,形成固定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技术创新氛围低下。主要表现在:

(1)石油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创新思维。石油企业领导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不能通过强化使之成为一种强大的无形资产,则会导致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氛围低下。

(2)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石油企业生产与运作过程中,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动机,仅仅是对现有技术进行简单的运用,对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兴趣低下。

2.2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应当从企业整体出发,以技术研发部门为核心,其他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把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我国石油企业只是简单地把技术创新的任务局限于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把技术研发部门与企业其他的部门相互割裂开来,忽略了企业经济活动中其他部门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我国石油企业没有真正的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2.3 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企业已掌握了大量先进的技术经验,并在某些方面拥有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石油技术水平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情况表现得很突出,如钻井、测井、物探等方面的技术,我国多数是对外国先进技术的效仿与跟踪,钻井技术水平和国际水平持平,但其钻井设备和技术却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测井技术落后于国外甚远,其技术水平相当于国外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物探技术水平与国外20世纪70年代水平齐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可见,我国石油企业科技含量落后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导致自己研发成果较少、质量较低,结果带来石油企业竞争力落后于同等发达国家水平。

2.4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石油企业属于传统国有企业,在人事方面企业实行传统的人资管理模式,特别是在企业的人员任用方面,很多国有石油公司还是采用传统内部子女招聘制度。以大庆油田为例,企业招聘新员工的重要途径就是招聘企业内部职工子弟,对这部分职工招聘时放宽招聘要求,对于专业不对口的员工实行岗前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但较专业技术人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势必导致企业富余人员较多,素质偏低;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中初级人才富余,而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使得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导致其技术创新能力下降。

2.5 R&D能力较低

石油企业的R&D活动规模和指标反映石油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R&D投入和R&D的结构可以反映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石油产业迅速崛起,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渐激烈,我国石油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与国外知名石油公司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知名石油公司的年科技投入一般都保持在100亿~150亿美元,R&D投入强度都在1%以上,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石油公司年科技投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而我国石油企业R&D投入强度仅维持在032%的水平,科技投入年均增长仅为6%,具体表现为:我国石油企业对R&D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企业对R&D的资金投入比例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石油企业R&D人员比例不合理。这些都是导致我国石油企业R&D能力低下的具体原因。

2.6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下

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下具体表现在:首先,总量上不足。总量上的不足表现为因科技创新而引起的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量较小。其次,投入和产出不协调。我国石油企业在科技方面投入资金与产出经济效益之间比例远远低于外国同等规模的石油公司。例如,外国先进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石油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75%左右,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0%以上,而我国石油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50%,远远低于国外先进石油公司,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50%,因而导致我国石油企业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水平低下,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影响石油企业总体竞争的实力。

3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树立创新意识和营造创新氛围

为树立创新意识和营造创新氛围,石油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石油企业领导者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性思维,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并落到实处,大力提倡技术创新的新理念,为石油企业制定长远、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发扬传播。②营造创新的氛围。石油企业应鼓励技术创新,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技术创新者给予合理的嘉奖和鼓励,使技术创新风气在企业传播,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③要调动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搞好企业日常生产与运作的同时,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不断突破与创新,以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3.2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石油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利用技术创新的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建立合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我国石油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要明确石油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任务和核心部门,以企业全局为出发点,重点把握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科学、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运营之中。

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石油企业要想长远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唯有自主研发和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落后局面。所以,我国石油企业应在借鉴和吸取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争取独立自主的技术成果。

(1)在技术人员方面,石油企业要重视内部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部门人员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条件允许时可以挑选优秀技术人员到外国先进石油公司进行技术考察和访问,以促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在技术设备方面,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投入资金,更新老机器、老设备,为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3.4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体系。石油企业要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在引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使石油企业人才不仅在总量上增加,而且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制度。石油企业应对招聘岗位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完整、详细且合理的需求人员能力要求标准,对应聘者进行专业知识技能考核。对考核过程要做到公平公正,制定严格的招聘考核制度,严禁的行为发生。对高薪引进的优秀技术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

(3)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例如,石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选择GRSM法对现有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对于不合格者提出整改措施。

(4)制定公平合理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石油企业要改变单一的劳动分配制度,对于科技发明与技术进步成果要予以奖励。

3.5 加大技术经费投入与提高技术产出效率

石油企业应当制定行之有效的科技投入政策,改革现有的企业技术投入制度,加大技术创新费用的投入,尽快提高石油企业技术经费的利用率。同时,强化R&D部门与石油企业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使技术创新实现顺利转移,以实现石油企业技术的产出效益和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

4 结 论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针对具体的问题,企业应当树立创新意识,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现技术创新转移,以此来提高企业高科技的产出效率,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6

一、国内外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的现状综述

1.国外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现状:紧跟时代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的更新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而在低碳经济观念,以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世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涌现出一些新特点。

当前,资源状况、环境问题愈发令人忧心,全世界范围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许多发达国家实行了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炼制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随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世界燃油规范明确规定了汽油的烯烃含量与硫含量,以及柴油中的硫含量等指标。在这种要求的压力之下,清洁燃料的生产技术逐渐成为了石油炼制技术发展的必要选择之一。此外,智能化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慢慢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方向转变。

2.国内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现状:发展滞后,竞争力不足

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技术更新滞后、技术水平落后于时代趋势、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弱点。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竞争力不足。

首先,我国的炼油工业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加氢处理、连续重整催化剂、针状石油焦技术、油生产技术、减粘裂化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高度。而我国自主研发的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出口了意大利等国家。然而,我国在高档油的生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并且真正属于我国独创的技术很少。

但是,我国乙烯生产技术还较为落后。我国自行研发的北方裂解炉和南方裂解炉的技术水平只达到了国外80年代中后期的水准。而我国主要采用的轻油裂解技术多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

我国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包括环氧乙烷、醋酸乙烯、醋酸、环氧丙烷、丙烯腈等等在内的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技术都有所改进。但是,某些更为先进的技术,像是甲醇碳基化生产醋酸的技术,就仍旧需要从国外引进。

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生产技术上,虽然我国成功建设了八套生产装置,但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八套生产装置均是依靠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建立起来的。这直接反应了我国在聚乙烯、聚丙烯生产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此外,在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一,塑料与合成树脂的生产技术中,小本体法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装置进行生产和运转,其他的技术均由国外引进。其二,我国是世界合成纤维产量的第二大国,但是涤纶、腈纶、棉纶以及丙纶的生产技术却无一不是依靠国外引进。

其他的几乎所有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都如所具体描述的这些技术一样,普遍存在着虽有发展,但关键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引进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就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我国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竞争力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着我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不足的现状,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和手段,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低碳生活的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面对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机遇

1.1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刺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这首先将极大地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市场需求的扩大就直接刺激石油化工产业争先改进生产技术。只有生产技术得到更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原材料和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技术的更新,即意味着生产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石油化工产业提高生产技术竞争力是有力的推动力。

1.2国家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五”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出台政策支持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机制的转变,实施生产技术的改造,这直接促进了石油化工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另外,国家坚持石油化工产品主要依靠内需的方针,对于国内石油化工产业既是一种保护盒扶持政策,也是一种压力与动力鞭策,对于石油化工产业提高其生产技术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2.挑战

2.1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对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考验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无论是消费层面还是生产领域,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内,国家也发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等等旨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文件也倡议。在这种形势下,石油化工产业也不得不将发展的脚步迈入绿色环保的轨道上来。然而,要真正做到绿色环保,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石油化工产业面临着现有技术较为落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更新技术和设备又成本太高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与时俱进,生产符合绿色环保的产品,必须改进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而改进技术面临的来自于产品环保要求的压力与挑战,均不可小觑。

2.2自身技术落后,革新技术的能力不足

要提高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竞争力,关键就是要革新生产技术。然而,由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一直较国外很多国家落后,首先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而正因为先天不足导致的基础薄弱,所以在薄弱的基础上发展更加困难重重。并且,我国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上也滞后于很多国家。这都构成了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的挑战。

三、总结

对于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我们要首先清楚地认识到与国外的差距,然后清醒地分析形势,找准机遇,迎接挑战,一步步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技术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曹湘洪 《炼油与石油化工技术进展》[M]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年.

[2] 《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炼油能力》[J] 当代石油石化 2012年.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7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11-02

引言

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了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引起了全球人类的关注,“低碳”与“低碳经济”越来越多地被提倡。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的比重约为75%,甲烷(CH4)、臭氧(O3)、氯氟碳化合物(CFCS)以及水汽(H2O)等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25%。其中,温室气体中石油化工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7%,占全体温室气体放排量的75%。因此,石油化工行业既是能源消耗大户,又是生产温室气体的大户。那么,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并存带来的温室效应下,我国的石油行业发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如何利用在低碳背景下利用“低碳”与“低碳经济”来探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路径呢?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内涵

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气体浓度越来越高,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逐渐被搬上国际舞台。“低碳”两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低碳生活”“低碳校园”“低碳超市”“低碳交通”“低碳社区”等等。各行各业都冠以“低碳”二字蜂拥而上,使得“低碳”二字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低碳”经济是指基于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技术创新等多种创新性手段及方式减少石油、煤炭等高污染性能源消耗,降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双赢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低碳”视角下的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三方面:技术性、经济性及目标性。技术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是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技术性手段实现的;经济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及动力,致力于经济发展、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等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性目标;目标性内涵主要体现在,倡导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双赢的目的,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二、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行业发展问题

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指出,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以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舛仍嚼丛礁撸导致地球温度上升、气候变化、冰川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由此,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第一次将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提上国际议事日程。此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东京签订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将近200个地区及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通过初步的《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在气候问题的长期目标、资金来源以及技术支持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成效;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在坚持“巴厘岛线图”的基础上,在气候问题的资金来源、减排承诺等问题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第一,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众多低碳经济因素制约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加工制造业、汽车行业等产业带动了石油等能源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增幅均在20%以上。可以说,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产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中国石油进口创历史新高,成为首次超过美国的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尽管如此,我国石油产业仍面临着技术性较低,仍处于世界石油产业链的低端领域。在“低碳经济”的倡导与流行之下,我国石油产业低端产业链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业链产品产能仍需进口。

第二,我国石油产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耗大、产能消耗大且生产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气候公约效果微乎其微。自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至2016年期间,全球各个国家已召开数次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会议,签订了数个“气候变化公约”及“气候变化协议”。但是,全球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无法产生共同的“低碳”目标,效果微乎其微。2013年的华沙气候大会经过了激烈的争论,终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落下帷幕;2014年的利马气候大会在历时32小时之后,终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大会。

第三,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冲击着石油、煤炭及天然气产业。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各产业对石油等能源消耗的需求,石油、煤炭及天然气将在未来一百年之内被人类耗尽。相反,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生物质能,一方面作为再生资源,具有可持续使用与发展的性质;另一方面,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具有环保型,起到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未来低碳能源技术必然主导能源行业,对传统能源具有较大的冲击力。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两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低碳技术也随之应用至石油能源行业。我国为鼓励“低碳”能源技术及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先后对“低碳”技术出台了众多保护性政策与措施,并严格限制传统石油能源使用。某些发达国家针对石油行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将石油产业的低碳技术设备化,以此形成相应的清洁专利,对传统石油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由此,随着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未来低碳技术必然主导能源行业,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行业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及影响。

三、低碳背景下中国石油行业发展路径

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众多低碳经济因素制约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冲击着石油、煤炭及天然气产业。未来,低碳能源技术必然主导能源行业,对传统能源具有较大的冲击力。那么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行业发展路径有:

一是促进石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石油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石油能耗投入及消耗,推进石油产业的规模经济与集约经济。作为引导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政府部门应当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石油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基地,创新能源技术,提高石油能源利用率,生产高效清洁的石油能源。石油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形成石油产业基地,通过专业化、技术化及规模化生产,创新生产线技术、设备技术及工艺技术,降低相关产品的单位成本,促进石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产业结构整合,从而降低石油能源能耗投入及消耗,促进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二是促进节能减排,研发及创新低碳技术,强化节能减排技术。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石油产业企业可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基地等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如,利用天然汽水化合物、新一代生物质能材料等来研发低碳能源技术。加强石油能源的低碳技术研发,逐渐淘汰并停止污染严重、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及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研发及创新能降低单位能耗、单位成本的设备及联产设施。对石油产业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要及时进行污染物分解、处理与污染治理,减少石油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

三是积极研发低碳清洁技术,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促进石油产业产品清洁化生产。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具有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高、能耗高、产能低的特点,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不仅具有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特点,还具有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低、能耗低及产能高的特点。国内环境已不足以支持任何高污染、高能耗、低产能的能源企业发展,所以改变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石油产业升级,积极研发低碳清洁技术,加强系能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促进石油产业产品清洁化产生已刻不容缓。

结语

“低碳”两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低碳生活”“低碳校园”“低碳超市”“低碳交通”“低碳社区”等等。各行各业都冠以“低碳”二字蜂拥而上,使得“低碳”二字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低碳背景下的“低碳经济”制约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着石油、煤炭及天然气产业,未来低碳能源技术对传统能源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加强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创新低碳技术,降低石油能耗投入及消耗,推进石油产业清洁化生产的规模经济与集约经济生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杜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1).

[2] 低碳使命、石油石化的抉择――第二弥泄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精彩演讲内容选登[J].中国石油石化,2010,(13).

[3] 朱晓亮.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标准及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0).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8

我国是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石化产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然而,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产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国内外市场萎缩,生产持续下降,企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以致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集约化发展程度偏低,产业布局分散;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自主核心技术较少;技术装备落后,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经营体制机制不活,市场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分析后国际金融危柳肘代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石化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问题

1、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产品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大路货、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多,能力过剩;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小,许多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一般产品供过于求而高新技术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低毒低残留新品种农药只占25%、低污染染料占20%、新品种染料约占35%、离子膜烧碱占32%、重质纯碱占29%、子午轮胎占48%、高浓度磷肥占50%,而这些产品在发达国家的比重都在80%以上。

2、集约化发展程度偏低,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

目前,石化产业在国内已拥有17个千万吨级炼油、5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拥有60多家省级以上政府批准建设的大型化工园区。但是从当前国内石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来看,石化项目集约发展程度偏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另外,地区、部门和行业信息交流不够,或由于本企业、本部门的需求,有些产业技术的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仍然严重。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自主核心技术较少,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基本以模仿性开发和石油石化常规生产技术的开发为主,缺少具有独创性的成套工艺技术,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引进国外技术建设大型装置的局面。“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一大批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果,但这些技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严重滞后,成功转化的不到30%。

4、石化行业技术水平低。产业装备落后

尽管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但就整个行业而言,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据相关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石化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只有1/4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子行业80%以上的技术和装备依靠国外进口,还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不及国外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国内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投入和消化吸收能力都比较低,致使多数从国外引进的大型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些在引进多年后,其生产的产品性能、消耗指标仍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达20年。

5、经营体制机制不活,生产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的体制性弊端和历史性包袱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过持续的重组改制和配套改革,虽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庞大的职工队伍,严重的冗员和社会负担,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振兴石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积极推动石化产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当前振兴石化产业的客观要求。

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石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转变石化产业增长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抓住当前国家振兴石化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满足市场增长需求。其次要着力解决当前石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产业平稳运行。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统筹考虑对外合作项目规划布局,转变产业粗放式发展路子,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充分考虑资源、市场、环境、运输等多方面的因素,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网,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的循环经济,实现石化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

2、逐步提高石化产业自主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一要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创新主体,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树立“人才是技术创新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风尚,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二要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特别是石油勘探开发、石化冶炼加工、大型成套装备制造等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的技术研发。三要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促进石化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四要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五要加大石化产业科技投入,制定和落实各种创新激励政策,形成规模效益,改进绩效评价体系,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逐步实现产业自主创新式发展路子。

3、加快石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信息化对于石化行业的意义愈加凸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能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能推进跨国界、跨地域、跨单位、跨部门间的合作,可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石化泛行业是一个高科技密集型行业,信息化实施的程度和实施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石化行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石化产业全面信息化,提高产业的自动化水平,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注重数据资源的管理,积极开展EKP、电子商务的实践应用,加强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研发,从根本上消除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应用弊端,使系统具备开放性、可扩充性、互操作性、跨平台性,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整体提升信息技术在本行业本领域的应用广度和

深度。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现有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不断强化信息安全的研究和防范意识。要通过统一用户信息管理、统―分级权限管理、统一资源控制和授权、统一验证识别及单点登陆,逐步实现企业资源信息化、冶炼加工自动化、油料储运可视化、销售运营数字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自身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促进石化产业环保和节能减排

石化行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应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全面加强促进产业发展的环保和节能减排措施,这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又是推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还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挖掘新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手段。石化产业应坚持多措并举,逐步减少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积极采用国际市场认可的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环保标准,控制石化产业高耗能、高污染板块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高能耗设备以及落后工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逐步落实循环经济―体化。要加快石化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完善石化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动石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抓紧制(修)定相关产业政策、燃油质量标准、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管理办法、产业准人目录,鼓励发展和研发高端石化产品和技术目录。支持石化企业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的税收政策,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政策和定价机制,逐渐实现与国际化接轨。综合运用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差别定价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甲醇等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和炼油乙烯项目新布点,对于没有完成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装置关停并转任务的地区,禁止建设新增产能的项目。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9

[关键词]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石油石化装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0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53-08

一、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已具有一定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各制造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中的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决定着各国现代化的进程。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石油石化行业的支撑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着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进程。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行业的支撑性行业,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进程。古人云:“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这一金刚钻,石油企业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的“瓷器活”就难有成就。“钻头不到油气不冒,装备不强油气难长。”这句话最为形象地说明了石油装备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重要性,先进的装备是勘探开发水平显著提升和炼油化工各项工业指标持续优化的前提和保证。

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以及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决定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石油装备制造业既有提升竞争力和推进技术创新等通用装备制造业的普遍性,又有为油服务、因油而生和缘油而兴的石油装备的特殊性。我国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仅在兰州有苏联援建的炼油化工设备厂和石油机械两个小厂,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调整,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全国各地油田的陆续开发和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逐步壮大。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在为其提供技术装备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涵盖物探、钻并、测井、油气开发、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及炼油、化工等各领域用装备和工具基本满足了国内油气生产的需要,有的还很有竞争力部分已销售到国际市场。“十五”以来,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乘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装备制造业方兴未艾的东风,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收入年增20%以上,产品综合性能快速提升,高科技产品攻关获得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9,000米超深井钻机、顶驱、大口径高钢级钢管、快速测井平台、中大功率内燃机、大功率烟气轮机等新产品。在高油价的刺激下,石油装备业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全行业资产总额由674.16亿元增至2,005.6亿元,装备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3倍以上。标志着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的1.2万米的陆地石油钻机、122米自升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30万吨的浮式储油轮(FPSO)、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制造;相继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大的2,000吨级加氢反应器、石化行业“三大压缩机”、6万M3/h大型空分装置、大型乙烯球罐等重大产品。领先国际水平的装备也相继出现,其中,1.2米超深井钻机打破了国外垄断,跃居世界前列;“海洋石油981”使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梦想开始照进现实,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钻井船……。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增长在2倍以上;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增至2,023家,几近翻一番。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487家。这其中,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的三大分支——石油钻采设备、炼油化工设备与金属压力容器分别为683家、384家和420家。作为行业龙头,“三大油”在石油石化装备领域的研发、制造水平亦走在行业前列。中石化集团已就“十二五”期间重大石油工程装备确立了十大发展方向:即重大钻井成套设备研发、大型压裂成套设备研发、重大作业成套设备研发、关键随钻测控仪器研发、高端测井仪器装备研制、高端钻井录井仪器研制、钻完井提速关键配套工具研制、井下特殊作业关键配套工具研发、重大海洋石油成套设备研发和油气集输重大装备研发。中石油在石油装备创新方面也不断获得突破。中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研发的“垂直钻井系统”已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创新金奖”。该技术实现了垂直钻井高端技术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顶尖水平,标志着我国石油装备进入国际高端领域。中海油也计划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的工程建设量,从而提速相关石油石化装备的制造。中海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表示,2012年~2014年,中海油上游工程建设将达到历史新高峰;“十二五”期间公司石化工程、LNG接收站、陆上天然气管道建设等中下游工作量将大大超过“十一五”;而随着荔湾3-1等深水气田的投产,大型深水装备也将全面投入使用。据中海油公司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海上油气开发的黄金发展阶段,仅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就会达到3,000亿美元。从“海洋石油981”南海开钻到中国石油渤海装备公司福建钢管项目动工,再到东营市打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2012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业稳步发展[1]。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进步,再次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原理。

二、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

在光鲜的数字下,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同样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与先进国家相比,还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多而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行业限额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近700家,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数字恐怕比世界其他国家的石油钻采设备企业的总和还要多。企业数量多势必导致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和技术力量的分散,从而谁都上不了规模。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产能力浪费和一定程度的同业无序竞争。

二是重大石油装备攻关跟不上石油石化生产技术发展需要。生产技术进步与装备技术开发脱节,在重大装备软件技术开发上差距较大,装备技术开发跟不上石油石化工艺技术发展的速度,工艺与装备开发脱节,重工艺、轻设备的现象仍存在。以钻机制造为例,我国生产的钻机品种相对单一,缺乏适应各种地貌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特种钻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在智能化方面还不能与国际水平相提并论。海洋钻机制造则是刚刚起步,基本不具备海洋平台和钻机船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国内石油装备“龙头”企业中国石油为例,在物探测井装备、大型炼化装备和海洋钻采装备制造方面,中国石油的实力还比较弱,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有的领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已超过政府的投入,但从功能上看,企业并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究其原因,实质是创新动力不足。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的产权制度尚不成熟、不稳定,特别是从事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企业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采用任用制度,近期业绩往往是企业经营者和经营团队最迫切的追求,几乎谁也不愿意“本届种树,下届摘果”,从而失去了自主创新的欲望。经过多年来的奋起直追,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一五”期间更是硕果累累。中国石油石化装备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面旗帜。但也应看到,尽管我国石油石化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但我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多“制造”少“智造”。很多大型装备,我国能制造出来,但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目前引进技术,其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匮乏,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整体研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企业研发力量分散,缺乏装备研发的整体策划,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重大设备的软件技术开发基本上仍停留在模仿开发阶段,二次开发能力比较差。装备设计和制造水平、装备质量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装备研发、制造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重大装备研发、建造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大型研发中心和建造基地,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四是国产化率低。虽然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国产化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自身的不足,同时也由于用户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加之不少体制、机制上的弊病,石油石化行业“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也因此失去了不少为石油石化企业提供装备的机会和提高石油石化关键装备制造水平的机会,目前我国高技术难度的大型石油石化设备仍然依靠进口。目前,石油石化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仅占1/3,国产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不到60%。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这一比率更低,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微细加工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装备中技术含量高的相关配套产品也大量依靠国外供给。一般设备制造能力却存在过剩的情况,重大设备的软件技术开发基本停留在模仿的水平,设备开发做不到标准化、系列化,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还有待提升。一些关键石油石化设备的工艺和设计制造技术国内企业尚未掌握,此类设备几乎全部需要进口。国外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威胁不言而喻[2]。

另外,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在速度和效益、规模和素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还没有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不足以支撑石油和石化行业发展。

三、振兴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路径选择

1. 强化规划科学引导,完善功能布局

进入“十二五”,作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强大的方面军,石油、天然气和石化工业都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而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来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高成长性的发展机遇。不容置疑,这正是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应尽快编制《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包括编制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和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规划及龙头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和《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明确重点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以总体规划为总纲,以产业专项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为两翼,以行业龙头规划为支撑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框架体系。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发展规划,拓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完善其功能布局,为全面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供规划保障。

2. 发力高端装备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以高端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等突出特点,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项关系国家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长期重点任务。高端制造业不仅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契机,更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促进行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重要抓手。目前,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领域已被确定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石油装备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产品重复率高等诸多问题。面对国际国内企业的竞争,继续停留在常规石油装备设计和制造的企业,注定要遭到市场淘汰。不仅如此,高技术含量的装备产品也是石油企业应对日益复杂的地质地层变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正处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石油和石化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石油和石化装备产业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为提高石油和石化工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3]。

目前,世界正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的蓬勃兴起,“智慧勘探”、“智慧钻井”、“智慧采油”、“智慧井下作业”、“智慧酸化压裂”、“智慧钻头”、“智慧制造”等各领域的高端石油技术应用,正在大步向我们走来,掀起新一轮石油科技变革热潮,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瞄准高端,选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实现赶超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未来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高技术含量、高技术性能、高附加值驱动、高技术成果应用的价值链高端竞争,高端竞争将主导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重新布局,成为未来发展的“总引擎”。向高端制造业大力延伸,瞄准高端,抢占高端,从高端寻求突破,已成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摆脱传统模式,向新型现代化模式转型发展的战略聚焦点。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攀升,石油石化行业对于智能钻井、大型炼油炼化装置、深水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采设备等的需求巨大,这也将倒逼石油石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实力,抢抓市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提出,我国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起草的《“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中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在6万亿元以上。同时,为了支持海洋工程等高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政府可能出台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这些都为我国石油石化装备领域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因此,石油石化装备类企业必须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好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在体制上突破瓶颈,打破垄断、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以逐步适应装备制造业集团化、集群式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瞄准高端,围绕促进石油石化产业转型提升、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一主题,重点着力发展智能钻井系统,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大型炼油炼化装置,包括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气在内的天然气探采设备,深海油气探采设备,油气资源集输设备等领域高端产品,以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引领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行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全球化经营能力,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力争跨入世界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强国行列[4]。

3. 致力于国产化,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国际话语权

国产化是指在引进外国产品和技术时,注意消化吸收,逐步把原来靠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产品、零部件,转化为在本国生产制造的过程。国产化对于我们提高装备的制造力极为重要,因为装备国产化是减少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最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一个个大型石化项目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这离不开石油石化装备业的鼎力支持。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研制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生产装备,推出了一批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国产化装置,为石油和石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提高我国石油石化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国家“十一五”期间开展了重大装备研制专项工作,国务院2006年6月28日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将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PTA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和大型油气运输船舶等列为国产化攻关的重点。至此,一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集中攻关,在石油石化等重点领域声势浩大地展开。比如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国产化战役。一般来说,一套这种成套设备总投资一般在200亿元以上,其中设备采购费用占总投资的30%左右,达到近70亿元。其中乙烯“三机”(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裂解气压缩机)是大型乙烯工程的心脏,它的国产化自然成为“十一五”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的三大工程。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大型石化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到“十一五”末期,大型石化装备将基本立足国内设计制造,乙烯、PTA成套技术装备和天然气长输管线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75%。 2010年10月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以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等成套设备,以及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等为重点,推进重大石油石化装备国产化与自主化。例如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要着力解决20万吨以上的大型裂解炉、5万千瓦以上乙烯裂解压缩机组、40万吨/年以上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乙烷反应器和挤压造粒机组;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中要解决2,000吨/天以上大型新型煤气化炉和煤液化关键装置。

虽然我国已跻身于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大国行列,但大而不强的矛盾还在困扰着行业的发展。在高端装备领域,40%的大型石油石化装备依然要靠进口,国产装备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石油石化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大型先进的石油石化装置需求方面,石油石化设备进出口总体仍存在巨额逆差,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未能充分分享我国建设大型石油石化项目急需设备的这块“蛋糕”。这不仅仅是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整个装备制造业下一步重点突破的方向。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装备资源,如果缺乏自主技术,单纯依靠其他国家的技术资源,也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国外高端石油装备技术垄断国内市场,而且对我国变相实行封锁,他们以令人难以承受的价格或是各种理由拒绝向我国供货。所以我们意识到必须依靠中国自身的实力进行研发,只有这种自行设计、自主研发的产品才能够真正保障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才能够保障中国在国际石油装备行业的话语权[5]。

“十二五”期间,从陆地向深水发展、从非智能向智能化发展是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国产化仍然是一条主线。国产化是能石油装备的重要标志,是做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间,国产化这一主线仍将延续,我国将进一步提升能源装备国产化的比重。

“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明确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将通过实施创新升级战略,加速大型石化和石油钻采等装备的自主化进程,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等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形成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能源局也正在重点组织和实施天然气液化、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工作。只有大型成套装备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技术与大型装备的依赖,促进石油和石化工业健康发展,掌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因此,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继续努力,重点要完成尚未实现国产化的石化装备的攻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石油装备行业要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行业结构优化调整中,陆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所需的沙漠、戈壁等特殊地区的技术装备,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所需的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智能化、自动化石油和石化装备,非常规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煤层气、油砂、油页岩等技术装备要取得重点突破,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加快形成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4.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国产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国产化指的是在引进外国产品设计或全套系统设计的前提下,由我国境内企业按照国外产品设计制造出的产品。这意味着,如果仅仅满足于国产化,不论搞多长时间,搞到多大比例,即使国产化率达100%,我们依然是步人后尘,依然走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国产化不是最终目的,我国要自主创新,要搞自主化。自主创新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命题选择,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应当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石油装备技术进步的基本立足点。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石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是一个品种繁多、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石油装备企业在发展成套化、系列化的同时,还应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在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因此,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从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增进石油装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采取开放型思维,进行技术嫁接,走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其次,要加大对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要争取加大中央投资对石油装备科技的支持力度,争取在国家科技资金中设立石油装备科技专项,重点支持石油装备创新平台建设。第三,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石油装备科技创新和石油装备行业发展的经验,加强协调,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制订和修订有关标准,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制度和订购国产石油制造装备的政策措施,为石油装备自主创新提供保障。第四,加大石油装备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力度。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工业,有重点、分步骤地将先进技术运用到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中,让高水平、高效益的技术在重大技术装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十二五”时期,要在国家海洋油气装备、煤炭清洁转化装备、石油炼制工程装备、天然气长输管道技术装备、大型透平压缩机组、轮胎先进和制造装备、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生产装备等方面加快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据尚普咨询的《2011-2016年中国装备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市场规模达到了千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所需的专业化制造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海洋油气开采的广阔市场前景,这也对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的生产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估,2012年~2032年将是国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海洋石油装备企业,将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2011年9月16日下发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到2015年,我国要基本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设计制造体系,初步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和总包建造技术、部分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技术、以及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的核心技术,基本满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科研开发、总装制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产业体系,打造若干知名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基本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技术,具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产业创新体系完备,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第五,要合理选择创新方向和创新模式。要加快石油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发展,引导产业发展,设立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组织实施有关石油装备建设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努力实现从制造到创造,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第六,要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特别是要着力重大石油装备研制及系统设计的拔尖人才和带头人才,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相信通过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一定能够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乃至“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梦想[6]。

5. 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寻求产业发展的更大空间

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处于发展时期,随着中国越来越关注产业升级问题,一些企业很有可能会成为行业的开路先锋。因为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世界石油行业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刺激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油气勘探开发,形成新一轮石油投资高峰。同时因为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带动石油装备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均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进一步推动石油装备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一些产品逐步赢得国际市场认可,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在数量、质量上也登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石油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与行业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替代性上升、出口比例扩大有关。中国几个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形成。以宝鸡、兰州、南阳等为主的钻井设备基地,以上海、江苏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汉、四川为主的石油钻头基地,以西安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基地,以济南为主的石油钻机专用柴油机制造基地。采油设备的制造分散在全国各地,东北地区较为集中。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超过50%。

目前,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大多不具备石油装备的制造能力,长期依靠国际市场采购。就出口的不同区域来看,来自美国、独联体国家、拉美和非洲的订单占据了全部出口额的90%以上。其中,独联体国家、拉美和非洲都是产油量较大而相应设备生产能力较弱的地区,预计未来对中国钻采设备的需求仍然会稳步增加。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利比亚、埃及、也门、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都是产油大国,也是石油装备的需求大国。中国的石油装备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普遍低于国际价格。一些用量较大、技术难度相对不高的设备,如井口装置、采油树、抽油机、潜油泵、石油工具、石油管材等都是我国成熟产品,多年来陆续有出口,正在争取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国内油气上游领域的石油钻采设备在全球也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不仅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还能出口到发达国家。今后,石油成套设备出口是主攻方向。

由于国内原油产量不会有太大增长,而石油装备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却远远超过国内实际需求量,因此,国内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展望未来,出口将成为国内石油装备设备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国家要采取信贷支持、研发支持和出口补贴等各种措施,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小的石油石化装备出口。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石油装备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在稳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重要性,要有全终化视野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放[全球,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国际化经营道路,优化调整市场布局,在巩固拓展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内部市场和行业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社会市场,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要加强与国外大公司的合作,推动石油制造装备产品“走出去”,加快国际化发展,为中国石油和石化海外工程项目提供保障和服务;要强化精细化管理,借鉴、引入国外同行业知名公司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大力开展精益生产,全面完善绩效考核,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管理模式,增加综合经济效益[7]。

6. 坚持走“绿色制造”之路,铸造新的辉煌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变革转型期,全球兴起一股绿色浪潮。未来将是面临资源紧张、发展绿色能源的时代,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国际环境,是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的战略前提,也是正确判断世界和中国石油石化工业走势和方向的基础。绿色制造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物,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为基础,并结合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控制技术等新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为了加快节能减排,我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要下降40%至45%。当前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石油需求量的增加,拉动着石油石化装备的迅速发展,但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石油石化行业是能耗大户,尤其是合成氨、电石等高耗能产品,能源成本已占到产品成本的70%以上。石化产业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一、第四位。推进节能减排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在我国完成好节能减排目标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将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与此同时,一些与节能环保相关的装备也与此息息相关。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内,石油生产和消费仍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从而要求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新的更大发展绝不是传统模式下的粗放式发展,而是在转变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前提下的集约式、低碳型发展。这就对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些碳排放超标,投入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严格加以限制,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使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快速提升和优化。因此,“十二五”时期,石油石化装备产业要紧紧围绕国家环境治理和行业节能减排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依靠自主创新,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以重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方式转变。要大力开发和推广燃煤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设备、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装备、油田钻井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与成套装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装备、CO2生物转化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等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从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来看,节能减排、防治污染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但另一方面,石油石化行业在技术水平提升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这意味着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望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排放,加快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总之,随着国内外对绿色制造的关注不断增加,实现石油装备的绿色制造是必然趋势。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要顺应绿色制造的潮流,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由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的转变。相信通过实施绿色制造,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必然会迈向一个新的春天[8]。

[参考文献]

[1] 刘戈,关宇.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24):12-13.

[2] 李狄楠.石油装备制造业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探析[J].学术交流,2011(9):114-116.

[3] 郭杰,等.中石油石油装备出口的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15.

[4] 赵亮.石化装备业转型升级瞄准高端[N].中国石化报,2012-02-23.

[5] 边钢月,等.我国石化装备国产化发展展望[J].中外能源,2009(12):71-75.

[6] 汪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持续升温[N].中国证券报,2012-03-20.

[7] 奚震.石油装备:海外市场更广阔[J].中国石化,2011(2):22-24.

[8] 李妍楠.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展望[N].中国石油报,2011-06-23.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of China'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en Liuqin

(China 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Beijing 100733,China)

石化行业新技术例10

2005年11月24日~2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石油化工行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在上海市金山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6所在石油和化工方面最具特色的高校、部分地方政府及数十家石化企业参加了本次产学研合作洽谈会。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建聪副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陆晓春副主任、金山区人民政府郝铁川区长、华东理工大学于建国副校长在开幕式上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李建聪指出,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在能源领域、尤其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通过组织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面向国家需求、行业需要和产业发展,解决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以及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洽谈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上海市科委签署了“全国高校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石油化工成果推广频道”与“上海市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资源共享协议,为共同推进石油化工特色高校与上海市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此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还联合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特色高校、石油和化工产业聚集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开发区、石油和化工骨干企业在会上共同发起成立了“石油化工技术转移联盟”。该联盟的宗旨是依托高校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面向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建立行业技术评价推广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提高我国高校在石油和化学工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行业技术的进步。该联盟建立后,将本着“加强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多赢”的原则,为促进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