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1 09:07:11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118-02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生个体参与学习,并在与情境互动中得到应有发挥,从而构建起知识意义的过程。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学生学习意义的构建需要入境,W生只有进入一个特定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与净化。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从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造或营造动人的音乐情境,触发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学生带入歌曲的艺术境界之中,在尽情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中产生交互影响,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音乐课堂唱出动情之声。下面笔者以湘教版小学音乐《在葡萄架下》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情境导入,带入意境

情境导入有效改变了传统的音乐课堂导入方式,使单调的导入变得生动起来,实现音乐学习的情景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情境自然地导入到课堂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将学生带入音乐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以积极的情绪投入音乐学习。教师在创设导入情境时,要善于打破单一的情境创设方法,丰富情境创设方法。既可以采用启发式、抒情谈导入,也可以通过图片、照片、录音、视频等直观教具辅助导入。

《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为了充分展示新疆民歌的风情,将学生带入到歌曲的意境中,笔者穿着新疆少数民族的衣服,唱着《在葡萄架下》这首歌曲,载歌载舞地进入课堂。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又为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示范,将歌曲的旋律、意境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情感。

二、范唱演示,进入乐境

范唱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范唱的目的是运用歌声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使学生对新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鉴别力。范唱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改变单一的教师范唱的方式,丰富范唱的形式,可采用学生范唱、音视频范唱等。学生范唱有助于激发音乐爱好者的学习兴趣,发挥音乐爱好者的学习禀赋。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提前预告本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范唱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指导的资源,通过指出学生范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破音乐学习的重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范唱演示,对不同的范唱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学习思维,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高度与深度。

《在葡萄架下》一课的教学,在情境导入过程中,笔者就进行了初步的范唱,活泼、生气、富有民族风格的歌声,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展示了一段《在葡萄架下》的MV(音乐视频),视频中演唱者辅以典型的、体现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学生在倾听范唱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首歌曲与教师范唱在节奏、旋律及风格上的不同之处。两种不同演唱风格的范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辨能力以及音乐思维、鉴赏能力等,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进入乐境。

三、简短评论,体会情景

音乐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乐境,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乐境,学会反刍,去体会情景,这样才能从感性回归理性,才能够脱离乐境的辅助,建立起理性的音乐思维。

《在葡萄架下》这首歌曲的教学中,学生在听了教师与音乐MV范唱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简明地发表自己对这首歌曲的印象,进行简短的评论。为了拓展学生的互动面,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论,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简短评论,并对小组评论进行总结概括,形成小组评论;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小组间大范围的简短评论,使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扩大评论的范围,提升评论深度。大范围交流互动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

在学生简短评论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讲讲议议的办法,就歌曲的内容、体裁、风格、节奏、有何民族特色等,再次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新疆歌曲的特点。教师的参与有效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评论的针对性。师生共议,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习歌词,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内容、感情和教学要求。在朗读歌词时,引导学生首先注意字、词的发音,其次结合歌曲的节拍、节奏、速度有板有眼地认真朗读,采用边朗读、边打节拍的方法来练习歌词,这样使学生很快领会意境,进入角色,体会情感,跃跃欲试。

四、学唱歌曲,享受美景

一首歌就像一处美丽的风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就是带领学生进入音乐风景,引导他们尽情地去享受音乐风景之美。学唱歌曲是新歌教学的主要步骤,也是学生享受音乐美景的关键环节。学生学唱歌曲不宜直接进入,教师要善于铺垫,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反复地进行实践,为学唱奠定基础。学生在不断感受与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不断加强,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歌唱技能技巧、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葡萄架下》一课的教学,笔者采用听唱、自唱、试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在教师范唱的过程中认真听;其次,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模仿自唱,在这过程中,教师加强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唱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为进一步引导学生积累资源;再次,学生试唱,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试唱的情况,笔者采用试唱加录制的方式,将学生试唱的情况记录下来,再进行自我欣赏。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试唱情况进行反思与比较,提高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学会把握节奏、节拍和速度,有利于学生音乐表现力和感受力的全面提高。

五、巩固练习,丰富情感

巩固是促进学生学习内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体情,教师还要借助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实现音乐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2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一场教育革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思考的课题。

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存在。是否应该运用信息技术,往往让教师无法抉择。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则是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学会聆听、歌唱、合作和审美。

以音乐教师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简单枯燥的歌曲教唱到相关音乐内容的拓展,其历经了时间的印证。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在备课时会事先根据上课内容有选择性地下载一些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相关资料作为教学资源或教辅资料。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目的,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

(一)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音乐教师首先应关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其次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有机找寻学科的切入点并进行合理化的整合。以信息技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为例,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其服务于音乐教学。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关乎课程整合的成败。以歌曲《杨柳青》为例,传统音乐课目标为:1.乐于参与聆听、演唱、创编等实践活动;2.尝试用二声部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学说扬州话用方言演唱歌曲;4.通过听辨,初步了解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差异性。而当代整合课目标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为:1.熟练掌握利用mac平台中的audacity软件录制并简单处理音乐的方法;2.学会对音乐文件做进一步的处理;3.尝试用类比的方式将学过的知识作迁移,学会自主探究学习。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1.乐于参与聆听、演唱、创编等实践活动;2.自主探究学说扬州话并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3.根据《杨柳青》的旋律创编歌词。

我们将传统音乐课与整合课对比后发现,在音乐课中先前设定“尝试用二声部有感情地演唱,学说扬州话用方言演唱歌曲”的教学目标与整合课中“自主探究学说扬州话并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有所出入。究其原因是在传统音乐课上,笔者有大量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歌曲二声部的演唱。可在整合课中让学生用二声部演唱歌曲时间受限,难度过大。况且是否进行二声部教学无关整合课的成败,也不是学科整合的最佳切入点。因此,笔者在随后的整合课上索性降低了教学目标,也相应调整了教学重点、难点。

(二)培养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音乐课程的整合为教师完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学科整合中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为背景,以出众的教学手段为契机。音乐和信息学科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

1.审美能力

在音乐作品中体会情操,在音乐知识中学习哲理,再一次证明了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价值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或歌曲教唱时往往会关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声情同步、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空间。

在《杨柳青》教学的整合课上,教师通过展示博客圈子里先前录制的作品,让学生先聆听再讨论。经过较为专业的点评,学生最终得出“可以通过人声或利用技术手段来增减音量、改变音高”的结论。要想通过人声达成目标,学生只有在深层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聆听、歌唱等有效手段丰富歌曲的情感,提高演唱的水准。除此之外,借用mac平台中audacity软件,通过调试音量的大小及进行升降调的处理同样可以达成目标。

笔者试图通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去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想象美并且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

2.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靠某个单一学科。课程整合的出现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整合课《杨柳青》中,笔者先后通过音调、歌词、语言三个方面对歌曲《杨柳青》进行改创。在歌词的改创环节中,笔者以《杨柳青》的旋律为蓝本,带领学生进行歌词的改创。笔者提出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前提条件是要在不脱离音乐本体的基础上进行改创。所以创编即要保持音乐的本土性、原生性、完整性,又要通过改创使音乐更具多元性、融合性、探索性。在课上,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在博客里对《杨柳青》进行填词改创。笔者利用现有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将自己改创的歌词演唱出来。最后运用audacity软件,以组为单位对改创后的歌词进行分组录制和技术处理并做点评。

笔者认为,通过歌词改创的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在改创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可以使其单一服务于任何一门传统课程。笔者基于对《杨柳青》改创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认为只要准确找寻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切入点,才有可能通过后期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初步实现信息课程与音乐课程的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3

师资是关系到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相信在诸多的大、中城市的音乐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已经很幸福得感受着有趣的音符,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了。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学生接受音乐熏陶的源泉。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会有许多的迷茫和不解。假如教师本身音乐知识缺乏或对音乐没有科学的认识,学生必然要受到影响。因为老师能力有限,学生可能感受不到阳春白雪的高雅意境,审美情趣停滞不前,阻碍了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

笔者走访了宿州地区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在现有的音乐教师中,具有音乐教育专科毕业以上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失衡,学历、职称相对偏低。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来看,农村中学音乐教师要好于小学音乐教师,中学音乐教师基本都能较为熟练地操作一至两样乐器,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不会操作乐器。识谱方面,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一般只能视唱简谱。从音乐教研活动和科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没有参加过任何的音乐教研活动,其中只有只有少数人撰写过音乐教学论文且并不经常撰写,从未撰写过音乐教育论文的音乐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很大一部分。

音乐师资培养数量相对较少,加上该地区在音乐师资配备上潜意识里遵循着“先城区后农村;先中学后小学”的原则,应该是造成该地区农村中小学目前音乐师资状况的一个直接原因。据笔者了解,安徽省于1997年实行音乐专业高考全省统一考试,并于2000年扩大音乐师范类招生规模。而在此之前,每年全省音乐师范类本科和专科招生规模加起来不足200人,并且培养目标不明确。如:1996年全省音乐师范本科层次招生仅为87人,专科层次招生为60人。如此小规模的音乐师范生培养规模是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的中小学的音乐师资需求的,加上每年毕业生中还有相当部分改行从事其他非中小学音乐教育职业,实际上仅极少数人能真正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而且,在音乐师资配备上无形中遵循着“先城区后农村;先中学后小学”的原则,即使这几年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短时期内还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所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合格音乐师资的大量缺乏。

硬件设施

一提到音乐,人们常常能联想到宽敞的音乐大厅,崭新的三脚架钢琴,优雅的提琴或各种典雅的民族乐器,还有气质华丽的歌唱家或演奏家。这些场景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在宿州一些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更多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音乐教室,没有好的音响,没有钢琴,甚至连电子琴、风琴也没有。他们只能靠唯一的一架手提录音机进行教学。有的连录音机也没有。只能教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而在城市里的许多学校愈来愈重视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质量上乘的音乐教室在增加,多种音乐器材的销售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为自家的宝贝准备优质的学习工具及优越的学习场所。这些现象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也只是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风景罢了。在诸多的农村,优越的学习设施却只是海市蜃楼。而宿州地区农村的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更加的简陋。有的小学的教学设备除了粉笔就是黑板,更很难找到专门的音乐教室了,更别提常见的一些乐器了。

学生素质

由于应试制度的驱使,大部分农村教师都认为音乐不是升学考试科目,便挤占音乐课的教学时间,这样无形中给学生认为音乐课可上可不上的一个心理暗示。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下降。有些是为了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音乐课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分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加之农村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稍微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使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而有些学校由于音乐教师缺乏,让一些爱好音乐的教师兼任音乐课教学。因此他们是一种应付心态,能把学生管住就行了。如此种种,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笔者一直认为音乐是大多数人本性就喜欢的,就像三字经里唱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孩子们多数还是对音乐有好感的。经过对宿州某农村小学的学生访谈得知,大部分同学很喜欢音乐,他们喜欢动画片的主题曲,喜欢哼唱一些陈旧的流行歌曲,来自乡村娃娃的别样的音乐审美及大胆的歌声有时会让我们感到些许的无奈和惆怅。

在一次经过一所小学时发现可爱的孩子队列中,如果偶尔有谁想起一段熟悉的旋律,几个人就会聚在一块哼唱,那份快活劲儿真是不亦乐乎。所以,即便没有完善的音乐课,同学们依然有着对音乐的向往和热爱。谁能说得准这些自娱自乐的孩子群中有没有被埋没的音乐神童呢?

比小学生年长几岁的中学生就矜持得多了,他们不会很随便的大声喊唱。有很喜欢听音乐的学生会带上自己的耳机默默的学唱。中学的这些音乐迷,所爱好的也多是些流行歌曲。中学比起小学的优越之处在于有了专业音乐教师。所以农村的中学偶尔会较系统地学唱一些歌曲。只是学生缺乏对基本乐理和歌曲背景的理解,还有学生的视唱能力较差,所以对当地的学生来说,一首歌学起来较吃力,甚至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导致有些学生逃课或者课堂上睡觉、写作业等等。总之,当地大部分的中学生没能掌握到基本的常识性的音乐知识,有些对音乐很感兴趣的学生,想更深入地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也没机会。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4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高师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10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招生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扩大,其结果,是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招生数量与课程体系,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这些矛盾直接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类教育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改革,声乐教学也不例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使得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成为必然

声乐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目前,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较为突出的矛盾是招生量的扩大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教学所需的各种硬、软件设施相当紧张,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对声乐教学从授课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笔者在2006年对湖南省几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声乐课90%以上采用了集体课或小组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授课形式从表面上看,缓解了各个高校由于扩招所带来的教学上的压力,成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但事实上,这种不顾学生嗓音条件、学生学习声乐起点和基础差异的简单组合,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声乐学科的本质属性特征。从高师声乐教学的特殊性看,由于声乐是表演艺术,“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在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即使在课堂教学模式普及和现代媒体教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个别教学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部分科目的主要授课模式。个别教学符合并适应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有助于演唱、演奏人员的培养。尽管一对一教学模式似有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师徒承递等色彩,但它的确能较充分的使教师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扩充、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声乐和音乐教学的专业化仍然不能完全抛弃个别教学的模式。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既不是普通中小学的音乐唱歌课,也不完全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课,它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而也不能只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的普及性歌唱层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其中科学正确的呼吸、发生方法和具有表现力的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就需要一段系统的教学过程。小组课、集体课带有更多普及性,可较好的解决声乐学习中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理论。但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声乐曲目,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和纠正发声、呼吸、歌唱的身体状态等问题,就得对症下药,需要个别课来解决和提高,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采取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不失为一条明智、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声乐教学要与声乐审美结合起来

声乐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声乐艺术作为人声乐器特殊的音响美是以词、字的语言美、作曲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声韵的伴奏美,形体表演的动作美诸多因素构成。

1.深入挖掘声乐作品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人类基于某种需要将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时,声乐艺术就诞生的。声乐表演既要表现声音的魅力,又要表现语言的魅力。歌唱语言的处理,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复杂的问题,歌唱语言的处理要符合歌曲表现需要是一条基本原则。但要解决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演唱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同时,也在于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对声乐语言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声乐语言,以至最大限度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享受语言美。

2.积极创设声乐教学中的情景美。声乐教学的情景美,就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类容,创造出师生感情、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3.大胆鼓励声乐教学中的创新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声乐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创新。熟话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最好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触动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声乐教学中,我们多采取就事论事的办法,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考录问题,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式,去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富于创造的去学习、感受,使他们心智开阔,尽情的陶醉在创新艺术之中,开拓未知的艺术审美。

三、声乐考试形式有待革新

教育离不开考试,提及高师的声乐考试,师生们可能一致认为,无非就是要求学生在本期所学的曲目中,选择一两首背出来就是了。可见,声乐考试在师生的意识中已成“俗套”。严格来讲,声乐考试应随着声乐教学的革新而不断完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在于教学,而学习的动力则源于声乐考试,如果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获得的知识,不能通过考试并得到准确评价,势必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高师声乐考试有待革新。

1.闭卷与开卷结合考,对于一些人物年代基本特征、作品名称的题目、采取闭卷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得出答案。对于一些灵活性的、综合性的、考查能力的题目,则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与同桌和小组成员互相探讨,达成共识,得出一个集体答案;也可以通过看书、查资料等,得到一个独立性的答案。这样,不仅达到了抓住基础、提高能力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课外收集能力,使学生之间的资源得到了共享,不足得到了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

2.可采用口述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述是检验掌握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阐述是考核的主要目的,这种能力,是作为一名师范生不可缺少的。笔试可采用论文协作的方式,这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能弹、能唱、能跳舞、能讲课、能组织排练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培养大学专业教师和歌唱家为目的,只有重视以上4点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教师。另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个实践者从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到课程形态、属性的分类与功能,不同层次课程下的评价规范等方面去广泛思考、精心打造与努力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5

为了准确了解标准实施状况,笔者选取张家口宣化县、唐山滦县、秦皇岛昌黎县、邯郸市永年县、承德市丰宁县等地区下属的各农村中小学为研究样本,进行实地考察,并访问当地学生、教师,发放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河北地区有与其他省市地区农村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其音乐教育中体现出来的个性问题。

一、《标准》实施现状分析

走访过程中,调研组认识到《标准》在河北省各地市农村中小学中的贯彻、实施工作是值得肯定的。笔者所到之处,教师均有《标准》的学习纲要,所使用教材都是根据《标准》编写的正规教材。并且,各地市教委利用寒暑假都对音乐教师进行过集体培训。比如,承德市教委在寒暑假期间,请承德师专的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为熟悉、掌握《标准》的精神内涵,承德市教委尽可能和教材编写组的老师建立联系,请他们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集体培训,收到很好效果。

为解决农村音乐教师的缺编问题,同时,也为了能让《标准》更好地贯彻到农村各个基层中、小学,河北省各地市教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我们今后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秦皇岛市教委规定,秦皇岛市外语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音乐班学生,从2001年毕业班开始,每届毕业生先到农村教学实践三年,之后再返回市区。这样的方法实行了六七年,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缺编问题,并且农村音乐教学收到明显成效。唐山地区教委要求,唐山市及各农村小学升初中考试科目中,音、体、美三门科目实行统考,由唐山市体、卫、艺教研处统一出题。并且组织对一、二年级抽测歌曲,对高年级抽查节奏和视唱。这样的做法已经实施两年多,促使各农村学校重视了音乐教师的配备。张家口地区教委2004年开始实行城市重点中、小学骨干音乐教师到周边农村中、小学分批援教一年的政策。响应这一号召的青年教师作为今后青年领导干部提拔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个援教政策也基本保证了张家口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正常而有质量的进行。在笔者走访的几所张家口农村中、小学中,学校领导对前来援教音乐教师的表现颇为满意。这样的举措,解决了一些学校自身缺乏音乐专职教师的难题,并且使这些学校很好地保证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张家口地区为了照顾好周边偏远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教学,实行在每个镇设置一个中心校。每个中心校里配置音乐教室,具体教学设备有多媒体、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这样,可以定期安排中心校下属的各边远中小学前来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是资源整合的一个方面。农村中小学目前硬件设施虽然只有电子琴、脚踏风琴等乐器,但无疑2000年前后,河北省教育厅在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三轮复查,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设备的配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实际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多数学生能够背唱教材中的歌曲。学生们对于本家乡和本地区的民歌和童谣也有粗浅的了解。随着多媒体视听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在笔者走过的村落沿途采访到,目前农村很多庙会活动有所减缩。即使现存的庙会项目或演出活动,内容上也明显少于以前。学生们在音乐课本之外,对于音乐的了解更多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这种社会现状直接反映到问卷调查上,65%以上的学生问卷显示,学生们喜欢流行音乐甚于教材歌曲。有些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百分比甚至高达八九十。诚然,流行音乐因其歌词通俗易懂,音乐旋律流畅、易于上口而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但它的歌词内容并不非为学生们创作,创作的音区也不符合学生们嗓子实际承受的音区范围。音乐教师如何适时培养学生们的欣赏能力是个关键问题。音乐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欣赏品味进行引导,而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让学生们喜欢音乐课,而选择一些不适合他们演唱的当下流行歌曲进行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新课标)教材,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这套教材适当、适度地引入了部分适合孩子们演唱的健康流行歌曲内容。

关于音乐授课方式,多数教师还是以欣赏和教唱歌曲为主。在保证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同时,有些教师尝试课堂上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部分老师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尝试自制乐器,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为学生们带来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多数教师认为,音乐与相关文化如何更合适地贯穿到音乐教学中是他们目前教学中的难题。

二、《标准》实施存在的问题

教材方面:

第一,教材审美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现状相矛盾的问题。学生们深受社会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父母审美情趣的熏陶。他们普遍对社会上流行歌曲喜爱有加,相比较而言,对中、外经典的艺术歌曲喜爱程度低。

第二,中学教材存在的问题是歌曲有些偏大,而且板块式的单元教学缺乏连续性和主线贯串。教材中一些专业性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孩子不喜欢。流行音乐单元因为受到学生们的格外关注,希望相应的音乐知识内容再丰富一些。

第三,目前出版社较多,相应出了几套《标准》指导下的教材。这种现状带来的优势是各教委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选取更适合本地区教学的教材。问题是由于教材选择范围大,有些学校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这样无法做到音乐知识的衔接和教学的连贯。

教师方面:

第一,目前师范类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理论课以欧洲音乐教学体系的四大件为主,实践专业多为钢琴、声乐等。对于本民族音乐了解有限,对于本地区民间音乐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毕业以后,在中小学音乐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标准》中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学部分无从下手。音乐中师院校及音乐高师院校如何进行专业音乐教育,如何将知识的传递转化为学生实际的教学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会定期接受培训, 但还有些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得不到培训。还有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由一个年级的一位主课教师全部担任。由于其中有些不是音乐专职教师,所以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只能勉强带领学生跟着录音机唱歌。

教学:

第一,调查中,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临近考试时音乐课让位给主课。很多中学还是更重视升学率,音乐课只是作为一种点缀。

第二,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和文艺传统。如何做到《标准》提倡的传承本民族、本地区音乐文化是教师们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部分教师提出目前在教学中仍然存在“双基隐线”问题,即: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巧、技能。他们期望能够重审美、重文化,可总觉得难以调整。

硬件设施:

河北省镇级学校在1998年和1999年“普九”过程中,70%左右有了钢琴,但有很多学校舍不得用,不去调音。村级学校没有钢琴,有录音机和电子琴。地区间硬件设施差异较大,秦皇岛地区和唐山地区属于硬件较好的地区,张家口地区和承德地区略弱一些。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在实际调研中总结出来的问题,本课题组作了以下的思考,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

音乐教学的进行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1 重视音乐教育,充分挖掘当地的音乐文化传统。只有音乐教师充分认识、了解当地音乐文化的传统,才能让学生们了解到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价值。福建地区的“南音进(中、小学)课堂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 聘请社会上优秀的民间艺人来学校参加教学活动。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给学生们展示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受,让他们看到身边传统音乐艺术的魅力。

3 纳入教学考核指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达到一种平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小学升学体系中,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健全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唐山地区把音乐考试作为小学升初中的一项必考科目,无疑为这一地区音乐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二)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一方面,需要音乐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时代的脉搏,指导学生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需要音乐创作人士多为学生们写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拥有自己的音乐天空。

(三)充分利用现有专职音乐教师资源,重视教师能力提高

1 师范类高校及中专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接轨。音乐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中、小学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当今高师院校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2,提高教师的教学自学能力,建立终生学习理念

培养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学能力,重要的是锻炼中、小学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自学、自编、自演的能力。应该做到实践、理论两不误,西洋音乐和传统音乐两兼备。

(四)整合优化音乐教学条件。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硬件设施的配备。如果一味要求多媒体教室或钢琴教学,往往对于部分学校是资金上的浪费。以上提到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室共享,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现今,我们应在教学软件的提高上多下功夫,例如:如何让教师定期学习、培训是我们应积极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器材多样化,教学形式灵活化。教学器材可以不限于教材上指定的器材,可以充分发挥动手动脑的能力,扩展教学器材展示的空间。除了考虑需要经费支持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外,还要考虑花钱不多、效果不错的民间乐器。教学上,突破教学形式的单一,不要仅仅是教唱或欣赏,应该教学形式灵活化,多元化。各个教研组多组织优秀课的听课活动,这种交流要逐渐在不同区、县的学校之间交叉展开。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6

互联网+与音乐学科的有效融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那么笔者就谈谈传统课堂下笔者的一些感受。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笔者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在授课时常常有一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出彩,尽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给学生创造好的授课效果,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收获自己知识,收获快乐,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初中音乐课程在开设和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尴尬的境地,笔者就谈谈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在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情况。首先,部分学校从领导到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音乐课的开始,认为,这样的课程也不参加中考,平时也不组织考试评比,即使开课也是因为相关部门开设相应课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唯文化课为主的思想,在很多学校,在很多教师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一些乡村学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笔者曾经做个一个小的调查,在一些乡村学校,一是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一是不能开足音乐课,笔者甚至发现一些乡村学校,音乐教师或者美术教师已经转行教一些文化课,这实在是对音乐课的一种误解。其次,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音乐课也不是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音乐课有什么用呢?学生不可能当歌唱家或者音乐家,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五音不全”,根本就“不配”上音乐课,还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学文化课。一些学生也找各种借口逃避上音乐课,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写作业,这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而有部分学生则是为了早把作业写完,好回家多玩一会手机。第三,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除了上文提到都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教室之外,一部分学校在音乐器材的配备上也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音乐教室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检查而设置的,教室和桌子是有了,但是专业的器材却几乎没有,音乐教师上课,只能讲授唱歌的一些技巧,进行稍微专业一点的器材训练就受到限制,也不可能让学生自带器材,导致一些想法就没有办法实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哪些有效的基本策略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兴趣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应该掌握一门基本的技能。现在一部分家长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给孩子报某一个兴趣班,进行长期系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笔者接触的一些家长,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古筝班、舞蹈班等长期需要跟学的兴趣班,尤其是钢琴班的投资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孩子自小学习钢琴,除了添置乐器,还有不断考级,并且需要上课,连续多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笔者发现,练习了某种乐器,或者学习了某种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掌握了一项技能,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都可以展露才华,让自己的技能有了展示的机会,使自己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笔者发现,掌握一项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能力获得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与众不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亲和力,也更加受到同学的欢迎。而这种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音乐课程的开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课固然重要,但是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系统训练,专业发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掌握多么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是音乐课程的开始的意义在于,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音乐课程终归还是一项技能,所谓的技能,不一定是学生用于谋生的手段,而是学生在繁重的学习或者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之余,进行的适当放松与娱乐。我们说“歌以咏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歌曲,不都是抒发情怀的吗?歌曲可以让我们得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排解压力。其次,音乐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一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课外的一些辅助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目标。比如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是比较喜欢音乐的,或者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那么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从事音乐行业。而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一部分学校还有“音乐特长生”这样一种高考模式,给了爱好音乐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此,通过初中音乐的入门教育,一部分学生激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通过专业的训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发现一些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都播放着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这些歌曲总有一些直击人内心的东西,尤其是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内容,更是打动人心。在教学中,抖音、快手这些平台的发展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给自己的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是没有时间学习音乐的,但是到家以后就有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抖音等平台给学生录制一些音乐技巧,甚至也可以开一些直播课程,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发掘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以让学生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爱国歌曲的播放和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爱国歌曲有很多,笔者针对初中生还是会推荐一些相对通俗的,一方面旋律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学,比如爱国歌曲:《十送红军》《映山红》《东方红》《龙的传人》《东方之珠》《中国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等。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借助音乐课程,给学生发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学生可能才会理解歌曲,爱上某一首歌曲。比如网上有人一直在讨论,陈奕迅的歌曲《十年》里的歌词,“如果那两字没有颤抖”,这里面说的“那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这种具有发散思维的设问,也可能会激发学生都歌曲背后故事的探索等等。我们那个时代,或者我们长辈那个时代,曾经哼唱过《一分钱》,说的是一个朋友拾到钱之后,上交给警察叔叔,其实歌曲中的小朋友除了具备拾金不昧的品质,是不是也具备法治精神呢?如果“拾金昧了”,不仅有违道德,其实也是违法行为。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财物,如果拾到据为己有,同样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笔者认为,因为不单单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成为合格的公民。除了传统的音乐资源,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掘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四、借助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音乐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果仅仅是音乐这一种方式,就失去了更大的魅力。比如最近两年火起来的《经典咏流传》,通过音乐再创作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传统文化,或者乡土历史的素材,笔者觉得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因为音乐的方式,去呈现,赋予之以一种新的生命力。网络的便捷给了弘扬传统文化新的契机。笔者发现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有很多挖掘传统文化的主播,笔者认为这些主播也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上音乐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容易给人留下印象,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有了更好的平台,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学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给一些喜爱音乐,在学校又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兴趣拓展的学生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的海量资源,也给了学生找到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网络有很多自发的音乐人,提供了很多优质的音乐资源,而且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普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现成的自学资源,这样又给学生自我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而很多主播的课程都非常的系统和专业,也让学生节省了很多学费,并且通过自学之后,就能够发现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某项音乐项目,如果不热爱,也没有过多的损失。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也要善于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都获得相应提高,并且不要出现“玩物丧志”的情况,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年04期

[2]杨珍;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8年04期

[3]张小雪;初中音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11期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7

一、2007年度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

2007年度拟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56人。其中高中教师41人,初中教师99人,小学(含学前教育)教师116人。报名人数与招聘人数比应大于3:1。

二、招聘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招聘工作操作程序

(一)成立组织

为保证招聘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县政府成立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事局。张耀对同志兼办公室主任,盛稚勋、吴仕先、彭晓光任副主任。

(二)条件、专业及岗位

1、招聘条件

①国家计划内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师范类专科以上毕业生(学历要求见招聘计划),报考高中教师岗位的考生籍贯不限,初中、小学教师限**籍;

②政治思想表现良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爱教育事业;

③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

④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好的教育教学功底;

⑤所学专业与所报考的学科相同或相近(限大文科、大理科);

⑥年龄30周岁以下(1977年7月1日后出生);

⑦身体健康。

2、招聘专业

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

3、招聘计划(见附表)。

(三)招聘时间

2007年7月至8月,具体安排如下:

1、公告时间:2007年6月22日—7月10日,在电视台、县政府网站招聘信息。

2、报名时间:2007年7月11日至7月25日(双休日休息)。

3、报名地点:县教育局。

4、报名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身份证、照片(同底2寸免冠)3张。

5、考试费:90元/人。

6、报考者填写《**县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报名资格审查及报考志愿表》。

7、资格审查时间:2007年7月27日至7月31日。

8、准考证发放时间:2007年8月7日。

四、招聘办法

2007年招聘工作采取笔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相结合,按报考师资类别分学科划分最低分数线。

(一)报名办法:

报考者可根据本人持有的教师资格证种类报考1—2个志愿。高中教师资格可报高中、初中、小学招聘的岗位,初中教师资格可报初中、小学招聘的岗位,不可报高中教师招聘岗位,小学教师资格只可报小学教师招聘的岗位。

(二)招聘程序

1、笔试

笔试时间:2007年8月11日上午8:30至11:00。

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考试分为中学(高、初中)、小学(学前教育)两类。中学(高、初中)考试内容为高中相应学科基础知识;小学(学前教育)考试内容为高中相应学科基础知识占30%,初中相应学科基础知识占70%。分文综(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理综(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外语、音乐、美术、体育六个学科。

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按高中、初中、小学师资类别,分学科按拟招聘人数1:1.5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入围人选,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同一师资类别、同一学科入围最后一名如成绩并列,可同时入围。

2、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笔试入围人员于8月中旬进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时间另行通知),测试内容与报考学科相一致,满分为100分。

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费:80元/人。

3、入围人员最终成绩计算

笔试分数占总分60%,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占40%。

4、公示初选人员及岗位

根据入围人员笔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合成分数确定初选人员,根据所报志愿确定聘用岗位。若所招聘岗位无人申报或无初选人员,则从其它岗位富余人员中调剂聘用,聘用原则见后。

5、体检

初选人员统一参加体检,体检费用自理。体检标准参照《**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体检时间、地点另定。

6、公示

招考过程中的各关键环节如资格审查、笔试成绩、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综合排名、体检结果、聘用情况等分别及时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接受社会监督。

五、聘用

(一)聘用原则

1、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聘用。

2、凡“服从安排”的聘用分数线以上人员,报考岗位落聘后,组织上根据专业岗位空缺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在同师资类别同学科岗位调剂聘用。

3、“不服从安排”人员,在报考岗位落聘后,不予调剂聘用。

4、同等条件下,省级“双优生”、“三好学生”优先聘用。

5、体检不合格人员,根据以上原则依次递补。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8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9

一、 提升音乐老师的地位

当前,我们国家对提高老师工资待遇所采取的是评职称一种唯一的途径,然而评职称的各种条件对音乐老师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中,音乐老师的地位明显受到歧视,因此,在一场可以加工资的竞争中,因为老师面临机会少,资料少,难通过的困境,处于劣势中的音乐老师感到无助、失落、自卑,因此,笔者认为,要提升音乐老师的地位就应该在职称评定中给音乐老师平等的待遇,平等的竞争机会,或许,给音乐老师减少一些条件和资料,这样才能保证音乐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绝对公平性,也才能提高音乐老师在面临加薪和晋升中的公平性。

二、 高考中音乐占据10分

这是笔者是一个设想,为什么音乐课在校领导心中,在老师心中,在学生心中时常挂着副科可以不学的口号,本质原因就是因为音乐在高考中不占据分值,不考试,由于这个根本原因的存在,音乐课被歧视,被冷落,被践踏,被蹂躏,音乐老师也被人看不起,这种对科目的歧视导致了对人格尊严的歧视,是教育部公平性的再现,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某些途径,或评定,或测试的方式在高考中加入十分的音乐分,这样既能保证音乐的重要性,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因为,音乐的是一个人人格魅力和儒雅品味的象征。

小学音乐教资笔试例10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转贴于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