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法制教育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2 10:08:45

法制教育的方法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1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

1 模拟法庭实录

模拟法庭实录,即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法律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生活,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是培养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学法、用法和宣传法律的有效途径。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八年级下册是法律知识集中体现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八年级下册法律知识教学中,可设置模拟法庭进行角色体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财产留给谁》一节时,我们选取教材“王教授病故遗产分割发生争执”这个典型案例,在学生查找、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和法制副校长的指导下,确定检察官、审判长、审判员、律师、法警、原被告、辩护律师等不同角色,按照有关诉讼程序进行排练,庭审展示。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角色扮演者和参加旁听的学生再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评议、交流体会。

模拟法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材法律知识和社会现实互动等多方互动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法治意识的增强。

2 热点案例探究

传统落后的法律课堂教学,往往使法律学习和法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取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法律知识分析生活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理论与实践及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教七年级和八年级有关法律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时,教师可选取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惩治腐败官员、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公安机关“打四黑除四害”等热点、焦点案例,让学生分组合作,围绕这些问题,自主探究事件涉及的法律和刑法的作用、生命健康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受教育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知识。

把社会热点案例引入课堂,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可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展示、讨论、思辨、总结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3 活动情景模拟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空洞的说教往往使学生感到法律知识的单调和枯燥无味。因此,在课堂上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活动情境中实践、体验、感悟,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的情景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之一。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节时,我们以教材“中学生小平在放学路上遭到几个小痞子抢劫,小平如何保护自己”这个典型的案例为剧本创设活动隋景,请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平同学和抢劫者,表演小平同学在此种情况下的种种反应,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应采取的正确解决办法。在隋景活动中,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不同的维权方法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对未成年人来说,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才是最佳的选择,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维权。通过仓峻活动情境使学生掌握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方法,增强了依法维权,善于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对法律知识的模糊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进行角色扮演,在情景活动中实践、体验、思辨、感悟,使学生明辨是非,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法制教育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突出的特性。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走进法庭观摩庭审、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戒毒所、参与社区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加强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走进法庭观摩庭审。在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我们可联系学校附近的法院,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旁听案件审理,使学生接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序,控、辩双方意见的采纳和法律法规的适用等。在观摩庭审的过程中,在场的学生亲历法庭审理的全过程,深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亲眼目睹法律的威严,使他们深有感触。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和受到的法制教育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深刻,法制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内化和增强。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戒毒所。组织学生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戒毒所等,是活生生的法制教育课。活动期间,由戒毒所民警带领学生参观戒毒区,让他们耳闻目睹、近距离感受和深刻了解吸毒的危害,增强其珍爱生命、拒绝的信念。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看着那些因一时的年少气盛或因对法律的无知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犯,听着一个个撼人心魄、令人悚然的案例,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的悔恨,使学生们深感法律的尊严,懂得了遵纪守法、善待生命的重要性。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普遍感到很新鲜,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深刻认识到知法、学法、守法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社区法制宣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配合交通部门,组织学生开展“做小交警”实践活动,通过体验交警的辛苦劳动,保证交通安全,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重交通安全,树立珍爱美好生命的意识;我们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走进社区,发放学法、普法宣传单,表演有关学法、普法的小品剧等。学生在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增强了做一个现代公民的意识。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守法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引导学生做一个学法、知法和守法公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2

首先,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一项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如下特点:一、发案数量大幅上升。进入21世纪,未成年人犯罪每年都呈10%以上的上升势头。二、低龄化势头明显。随着物质条件的改观,信息传播渠道的宽泛,未成年人人生理、心理早熟明显,过去发案年龄多在17岁~18岁,现在提前到15岁~16岁,甚至更早。三、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成人化。现在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学会伪造现场,事前有密谋,有的甚至涉及到金融诈骗、绑架等复杂犯罪领域,侵财特征明显,而不再以打架斗殴为主。四、团伙犯罪特征明显。未成年人往往是多人共同作案,相互壮胆,犯罪残忍性上升,对社会破坏性大。从以上资料我们看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在初一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中,可让学生观察“元朝的疆域图”,然后指出图中的“万里石塘”问大家:“同学们知道元朝所说的万里石塘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吗?”有同学指出是今天的南沙群岛。又问:“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就南海问题发生什么分歧吗?”有同学回答道:“有关黄岩岛的争夺”。“那么对菲律宾的挑衅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坚决夺回黄岩岛”“消灭菲律宾”……对于后一种回答,我适时的进行了更正:“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不会悍然发动战争。但是如果菲律宾一意孤行,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堂课,不仅渗透了法制教育,而且联系了时事政治,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提升。

二、历史课渗透法制教育赢遵循的原则

1、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原则。

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发掘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的材料,选择教育内容。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选择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接合点。历史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离开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而且会把历史课上成法律课。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如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当时我们国家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导致大批的各级领导人、知识分子、爱国人士等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补充乡土史内容。选择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教育的效度就越大。

2、教育要求的层次性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育能使学生在历史知识逐步增多的基础上,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受到启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根据教育规律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法制教育的德育大纲都对教育有层次之分,这就为法制教育分层次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初中学生的法制观正在形成中,教师不可能指望他们在短期转变自己法制观中的某些观点或误区,这就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需要循序渐进的教育。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下面试列举几种

1、正面引导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必须注意阐发“渗透点”,充分开拓“渗透面”,联系学生实际,从正面予以引导。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课时,根据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逐步加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实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并联系原北京市委书记、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原江西省副省长等,均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的严惩的史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尊严。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3

(一)法制教育不受重视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劳动者的光荣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素质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求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维护法律尊严,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2]。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课时安排只有10个学时,仅是罗列和堆积一些概念、命题和原理类法律知识来应对。事实证明,这样法制教育对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只能是蜻蜓点水,很难以指导学生们形成实际参与并适宜社会职业的意识、素质和能力。

(二)法制教育教学方法枯燥

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课”,少量的法制讲座也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系统。现行的法制教育采用授课式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一般是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采取各种新颖、生动、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法制教育等同于简单的法律知识教学;虽然有些学校配合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直观性,以致学生学习法律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考点,只是为考试而学。

(三)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重专业轻人文,往往将有限的财力和人力首先用来满足专业课的建设,在学校教师编制紧张的前提下,一般不愿将有限的名额分给人文社科教师。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配备法律专业教师,法律课大多由德育课教师兼职。虽然他们大多是师范学院政教专业毕业,学生时期学过法律基础课程,但没有经过法律专业的系统培训。法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具备系统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才能准确理解每个法条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把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讲解透彻。所以,这些兼职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学习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法律课的教学工作。在这种状态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法制教育基本上归于德育内容了。

二、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法制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法制教育问题已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主要内容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3]。由此可见,法制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系统性、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在整个社会法制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作为全国法制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容也应当受到重视。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要准备。

(二)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所有高职院校应当提倡和遵循的原则,而法律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极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一方面,法制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水平,增强其法制意识;另一方面法制教育能巩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加强法制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三)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预防学生犯罪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制是社会上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高职学生也不例外。事实证明,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一般落后于社会法律要求,高职学校学生由于法制教育尚未完成,很多学生仍然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线,时常有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偷盗、抢劫等违纪违法行为。学生不守法,不会运用相关法律保护自身利益,往往源于不懂法。因此,使学生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对于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培养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加强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利于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抓住高职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渠道,发挥各有关课程在法制方面的作用和功能。针对高职学生易受网络诱惑和生活上盲目攀比的影响,通过法制教育,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起到及时地正确教育和引导作用,自觉主动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要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正确用法的知识和技能,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提供法律指导。其次,在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类别、所学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内在需要[4]。

(二)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由此可见实践环节在法制教育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应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取消书本与现实的分割,要创造一切机会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课程实践中要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一是建立法制教育的校内实践基地,如根据课程需要设置“模拟法庭”,既能让学生在讨个说法的过程中增强法制观念,又能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强化自我教育;二是建立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5],组织高职学生多参与一些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法庭审判,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聘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院校开设法制讲座、剖析社会热点法律案例等;组织学生积极收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开设的法制专题节目,通过直观、形象的节目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即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法制教育应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当倾注全社会的关爱。学校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时,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聘请司法部门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宣传法律知识。还可以借用地区派出所的力量,校警合作,积极教育校园内行为偏差的学生、打击校园恶霸、处理突发事件。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学生生活的社区,都可以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阵地,社区干部也可以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得力助手,协助教师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家庭和学校的愿望始终是一致的,都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学校组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长们在寒暑假期间关注和管理学生,避免学生在休假期间发生违法犯罪事件。提倡家长和教师互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多方了解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6]。家长和教师的互访重在平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双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增进教师、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4

1、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制意识淡薄。由于我国人治历史久远,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农村又相对偏僻和封闭,基础教育薄弱,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慢,导致一些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薄弱。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自己安分守己种田和生活,不做犯法的事,普法对本人关系不大,学不学法无所谓。还有些群众只有民主意识,缺乏全局意识;只注重权利,不重视责任和义务;维权意识强,参与自治管理的意识弱;监督批评意识强,自觉配合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意识弱。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法制教育造成了困难。

2、农村存在问题多,法制教育任务重。一是村民自治制度落实难。农村一些地方选举还不规范,有些村干部往往是在当地宗族中有较强影响,并通过私下承诺的方式当选,他们当选后很难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管理的公正性。村务、财务公开不透明,有些只公开大的方面,对一些关键性或较敏感的内容公布比较模糊或不予公开,迫于制度不得公开一下,有应付和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处理矛盾纠纷不到位。农村在处理宅基地、承包地纠纷和有关农民利益问题时,免不了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调解不及时和处理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造成不断上访。三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犯罪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农民犯罪中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犯罪比率大,故意杀人、伤害、、盗窃和抢劫时有发生,且犯罪主体为年轻、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对这些犯罪行为,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个别乡村村霸和宗族势力横行。这就严重挫伤了村民学法的自觉性,阻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制教育力量薄弱,宣传方法单一。经调查,全市2沙拓个村的法制宣传,主要依靠市县两级司法机关“送法下乡”,而乡村两级宣传教育则是薄弱环节。宣传方式大都停留在散发资料、张贴图片、现场咨询上,这些形式烘托普法气氛有余,但是让农民掌握和运用具体的法律知识则不足。由于法制宣传经费不足,农村普遍缺乏法律学习资料,更缺少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4、“一手硬、一手软”,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农村法制教育还没有真正引起一些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农村法制教育缺乏深人研究和具体安排,工作中存在抓经济和抓生产重、抓法制建设轻,抓实的和具体的工作重、抓法制教育轻等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加强农村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行依法治村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不断深人探索农村法制教育的新途径。

1、处理好“上边抓”与“下边抓”的关系,形成农村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市、县(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工作领导。乡村两级党组织,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乡村法制教育组织和干部要真正发挥作用,改变只挂名不干事的状况;要定期分析本地本单位法制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法制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结合日常工作,把法制教育融人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纳人党委、政府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工作始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抓落实,从而真正形成法制教育的良性机制。应在乡、村两级建立法制宣传队伍,聘请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担任普法教育宣传员,使这项工作在基层深人开展。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5

一、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含义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是高校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的资源耗费过程进行规划、调节,使教育成本按预期方向发展的过程。它是高校实施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降低成本、提高教育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影响教育成本的因素分析

(1)办学规模。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办学规模对教育成本的高低及办学效益影响很明显。办学规模一是指学校规模,即学校的学生总数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二是指专业规模,即各专业学生数应达到一定的规模。规模与规模效益有一定的联系,而所谓的规模效益是从高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内部效益,所以高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相对于学校规模而言,专业规模对效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教育质量。教育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有些成本不但不能降低,反而需要加大投入。教育成本的投入多少对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质量高,教育成本相应的高。因为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高在其他条件(师资、学生、社会环境等)相同的情况下,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必然大。然而,对不同的学校,成本发挥的效益不尽相同,教育成本管理就是充分发挥成本效益而采取的方法。(3)学校管理。在我国,教育管理的落后仍然是制约办学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高校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学校管理决策对提高办学效益的作用,最根本的就是合理地、高效率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最大限度地产出教育成果。不同学校在相同办学条件下,效益可能相差很大。只有实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较好地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人、财、物就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增加无效的教育成本开支,降低学校的成本。(4)“两个比”值。所谓“两个比”,就是生师比和生员比。生师比是指学校的学年折合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比,表明平均一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另一个比值是生员比,即学年折合学生人数与教职工总数之比。一所高校,必须是生师比和生员比这两个比值都大,其教育成本才低。

三、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

(1)人员成本控制。高校教育成本的人员成本表现人员工资。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员费用比例大。因此,要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必须控制人员费用的增长。近年来,我国高校人员费用占教育成本比例大幅度增长,这除了物价上涨、工资调整等客观因素外,主要是一些人员编制得不到合理控制,生师比、生员比低。要控制人员成本的增长,必须以“精练”的指导思想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从数量上压缩教职工的人数,从质量上优化教职工的结构,将高校教职工队伍简单化,精简为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来定机构、定岗位、定编制,达到减员增效,改善队伍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目的。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2)固定资产控制。固定资产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各种教学科研设施和文体娱乐、生活服务设施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的全部和教育成本中的公用费用的大部分都与这些固定资产的兴建、购买、使用和维修相关,所以学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应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控制。由于高校内部追求“小而全”、“大而全”,各成体系,这势必会造成高校教育成本偏高。因此,要控制固定资产费用,必须采用“集成”的指导思想,充分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提高其利用率。一是对整个学校的有形资产进行统筹管理。改变过去管理上存在的无序分散状态。统一预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基本出发点,审核学校各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或更新请求。由学校出面集中购买,使各部门的支出聚整为零,形成合力,实现规模经济。采用“集成”的方式管理各项设施,提高其利用效率。二是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实现多功能化管理。改变现行的实验室设置方式和实验课教学形式。采用集成式实验室设置方式,将相近或密切相联的实验室集成化为一个实验中心,场地集中,仪器设备形成体系并避免低效的重置购置。打破实验课按班级排课的形式,变成由学生个别到实验室预约、由实验室统一调度实验时间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实验室做到每天8小时满负荷运转。三是建立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主张对使用这些设施的教学活动,按有偿使用制度记录使用费用,将此与高校教育成本责任制挂钩,成为成本责任制中的指标,或成为成本责任制中相关的考核因素;对使用这些设施的科研活动或经营活动,按有偿使用制度收取使用费,教学设施让科研活动或经营活动使用,是用直接经营的方式活化存量资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分清科研和经营活动的成本,来科学地实行高校教育成本责任制。(3)管理成本控制。对管理成本的控制主要集中于对行政事业费用的控制。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行政机构臃肿的现象较严重。如何以较少的人员、较少的层次、较少的时间达到管理的效果,从而降低行政事业费?就我国高校的现状,关键是贯彻“简洁”的指导思想。通过简洁的管理模式,推进全员成本意识的增强,从而可直接控制行政事业费,这是高校管理者们在控制教育成本方面首先要做的事。高校将把大部分学术权力和一部分行政权力、一部分经济运行权力下放给各学院,让各学院成为独立运行的“准实体”。所谓“准实体”,就是没有法人地位、但却享有相当自的二级单位。它们应该享有相对自包括:经费总额包干,在包干范围内自主理财;人员总体定编;在定编范围内自主聘任;在界定的事权范围内自主决策。高校不需要太多的文件和会议,再加上高校拥有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办公条件,所以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完全可以变得简洁明。(4)制度控制。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拓展教育投资来源,缩小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差距。而办学模式多样化实质,改变纯政府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和联合办学为辅的格局,在不同模式学校之间展开良性竞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行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的教育法人代表资格。在此基础上实行教师劳动合同聘任制,学校和教师之间实现“双向选择”,促进教师在学校自由流动。而对分配制度也应进行改革,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教育产品产出。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对象是构成高校教育成本的各项要素。笔者在借鉴企业目标成本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构想,并探讨了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

参 考 文 献

[1]黄铁斌.浅谈企业成本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9):119~120

[2]于金刚,赵虹.浅谈加强预算成本控制的措施[J].会计师.2011(6):54~55

[3]李晓倩.全过程控制油田成本费用[J].中国石化.2011(9):45~46

[4]沈长征.浅议综合服务单位成本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2):144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6

一、手工工艺制作课概况

手工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由于国内教育水平发展不均,各高校对手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各高校手工公选课的开设状况差异很大,一些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开设的手工课针对性强,手工种类丰富,而另一些开设了手工课程的高校受限于条件,以理论讲述和幻灯片教学为主,使手工课仅仅停留在欣赏阶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手工工艺制作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共计32课时,分16周进行,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章从手工工艺制作课的教学环境、课程运行、学生状态三个角度综合分析目前手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环境受限,互动难

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授课的教室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教室,未考虑到手工工艺制作课的特殊性,所以教室环境单一,教室布局程式化——长桌、桌椅固定、桌面窄,缺少手工制作的氛围和代入感。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所以固定的桌椅不方便学生进出和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因手工工艺制作所需材料、工具多且制作空间大,目前的教室环境不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

2.课程运行现状

其一,材料准备问题。通过每学期的课程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学生在手工课中遇到的最难问题之一是材料准备。课上常有学生出现漏带、少带材料的现象,如果安排学生自由创作,学生所选材料往往局限于课堂中已介绍过或普遍使用的材料,很少有突破。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接触手工少,大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动手制作,平时很少接触手工,对一些手工材料感到陌生,所以准备时只选择容易收集的材料。此外,手工课需要材料多,学生往往预算有限,过多购买材料易造成学生的经济负担。其二,大班型手工教学。手工工艺制作课作为高校公选课,每学期设置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70人左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一对多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手工制作的过程,但在大班教学情况下,教师每次示范花费的时间较长,占据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作为以兴趣培养为主,强调互动和动手操作的课程,手工工艺制作课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过多的示范占据教学时间多,就难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三,学生学习状态。高校所开设的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有别于小学、初中、高中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更注重对学生创新创意思维的发掘。但就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仍普遍处在较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长期学习习惯的养成。目前,部分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难体现。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状态,更习惯按教师的安排、计划去做,照着示范做,很少主动创新,缺乏创新和创意思维,这对手工工艺制作课程的开展、教学计划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二是课程教学缺乏时效性。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是全校公选课,而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学生对美的理解较为片面,所以不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手工工艺制作课进行探索和发掘。只在手工工艺制作课堂短短几十分钟内渗透手工工艺制作的内容,缺乏连贯学习,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手工技能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非艺术类专业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1.营造手工氛围,加快课程建设

教室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除了具有必备的功能性,其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学习效率和精神状态。其一,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仍处在模式化的教室环境中,为减弱模式化教室环境对手工工艺制作氛围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手工艺作品欣赏和音乐播放环节。通过幻灯片、视频展示手工工艺制作流程,借助手工艺作品营造手工氛围,通过音乐播放,营造轻松的创作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其二,通过加快课程建设,建立专门的手工教室,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加强教室的情感化设计,增强手工氛围。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授课地点可不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自然,开阔视野。

2.增加实用手工艺,调控班级设置,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通过班级设置,分散选课人数,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创作空间。通过努力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授课形式,提高课堂互动效能。其一,课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教师如果从身边熟悉的手工艺入手,会让学生更易接受,相对减少学生收集材料的困难。教师如果从生活中常见的手工艺出发,会激发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欣赏手工艺,慢慢渗透手工的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西南科技大学已开展的手工笔记本、叶子的声音、T恤再设计等课程教学,都是利用身边方便获取的材料完成的。其二,转变单一的示范模式,将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相结合。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制作,通过让学生示范,使学生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并影响其他学生,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而且,精彩的示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其三,按学生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因为手工工艺制作是全校公选课,整个班级涉及的专业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完成课堂基本内容教学后,教师可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动手能力稍强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对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师还可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表现为主,以开放的态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学生创作,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工艺制作。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设沟通平台、实践平台,延长课程时效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7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职业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而由于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使得社会普遍缺乏专业的机械制造人才,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制造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职业院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

一、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背离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综合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来开展,而不是依靠教学内容来决定,但是,许多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背离,从而降低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1]。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践能力,通过科学的设置课程和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技能,而不是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割裂开来。但是,在职业院校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进而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2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机械专业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仅仅以灌输、讲解纯理论知识为主。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完整、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过于强调对本位思想,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忽视了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具体工作情境的联系,使得教学效果较差。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1.3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相脱离是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在设置课程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倾向于灌输、讲解重复的理论知识,而机械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2]。同时,在实训课程教学和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不断地重复、交叉的情况。由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严重脱离教学实践,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高,创新能力较低。

二、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比较固定,但是,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机械制造专业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合理安排教学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从而提升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适当选择零件制造控制、机械加工实训等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学的科学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2.2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数控技术专业上,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设计知识比例,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机械制造业时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许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改革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机械制造人才,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促进职业院校的稳定发展[4]。

参 考 文 献

[1]尹亮,娄丽莎.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v.13;No.4102:78-80.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8

在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重要而且实用的科目,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及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机械制图》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不断涌现,例如,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中职院校对该科目认识不够以及教学体系落后,与当前发展技术脱轨等等。

一、开展《机械制图》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机械制图》在中职院校是一门比较重要的科目,是机电机械类学生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它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极限与配合、基本的三视图、齿轮传动及热处理等知识。理论性较高,是一门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专业课程。同时,它的实践操作性也很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科目。它是劳动部门组织的车工、钳工、焊工等机械技术等级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每年中职院校招生考试的必考课程。所以说,《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中职生以后就业的工作能力,是我国机械制造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机械制图》教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机械制造时在19世纪由传统的手工作坊模式发展而来的,直到现在的计算机集成模式。因此,对于机电这门课程的学习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学生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学习效率低下;中职院校对教学大纲认识不透彻;教学体系落后,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机械技术脱轨等等。

(一)学生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学习效率低下

机械制图与初中所学课程的联系很小,所以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这门科目的学习有很好的效果,大部分都一般,还有一小部分处于完全听不懂的状态。而且教师们大多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非常难以掌握的课程,对上课、作业及考试产生了厌恶感和畏惧感,学习效率低下。这种现象给中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扩招生源不足等问题。

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对机械制图的大纲做出了明文规定,但许多中职院校对大纲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教学脱离大纲的要求,导致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不符,与实际生活应用相脱节。

(三)教学体系落后,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机械技术脱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也不断蓬勃发展,这就要求《机械制图》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与时俱进。然而,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还是处于传统模式的状态,教学体系落后,计算机制图与手工制图相分离,高新软件与传统手艺相偏差等等,这些都无法满足当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机械技术脱轨。

三、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认清《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当中,中职院校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才能提高他们机械制图的学习水平。为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授予知识的同时,也要带领学生到车间或附近的工厂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在观看设备装配和维护维修过程的同时,明白技术工人必须具备查看加工图纸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这在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教学内容不那么枯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明确教学大纲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扶持力度,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相关支持,为我国机械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我国的教育部门,应当帮助中职院校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大纲,这样就可以帮助中职院系《机械制图》的教育教学活动少走弯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其一,实物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效利用模型、实物及挂图等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老教导学生。这样就能让投影的要素更加清晰的印在中职生的脑海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图》课程当中的许多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得到突破。其三,相互合作教学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讨论学习,这样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更有效的掌握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专业性和实践性也越来越强,在我国各项产业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注重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同时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中职生的读图和绘图水平,实现《机械制图》教育教学的各项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国明.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之我见[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1(07)

[2] 姚继蔚,刘文芝,杨宏.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9(11)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16-02

临床医学七年制是临床医学专业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实行七年本硕连读制度。该专业在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优势,并加大这两方面教育的比例,使学生不仅打下深厚的医学科学基础,而且获得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宽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努力实现医理文结合,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如今全国大多数医学类高等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的医学院均普遍开设了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传统的五年制本科教学正逐渐向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模式转变。

结合七年一贯的教学背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管外科在血管外科教学方面有了更多的探索与突破。七年一贯的基本理念在于“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临床医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在快速地发展和更新,这就要求在临床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血管外科专科性强,学生平时了解较少,其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掌握重点,知晓进展,具备初步的临床思维和创新思维,笔者在此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由于血管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组织,如果按照每个疾病分别讲解,则重复烦琐。而采用动脉、静脉及淋巴系统疾病分类讲课,每一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处理方法类似,对其共性提纲挈领地集中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重点讲授常见病、多发病。结合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的相似临床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推理回答。讲授过程中,笔者注意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掌握知识,加强记忆。如:在讲授动脉闭塞性疾病导致肢体远端缺血以致坏疽时,联系到树如果得不到水分树枝将会干枯。还通过举出临床成功治疗或误诊的病例,介绍其就诊和治疗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动态地了解疾病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舞台。多媒体幻灯、录像和动画等的制作,不仅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使得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长期保存、长期共享。以往的教学中,手术治疗是教学的难点,现在,把手术的关键步骤制作成动画和录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普外科的兴趣。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典型体征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运用数码摄像、数码录音记录下来,解决了临床病种不全、临床见习不足的矛盾。

二、创设互动性、启发性、问题式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见习教学中,如进行病例讨论,常采用“提问式”、“研讨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沟通,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设置疑问,使学生们生“疑”,然后解决疑问,达到融会贯通;通过设置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教与学从而同步进行,获得最佳效果。学生可以就课本知识向教师大胆提出疑问或提出新观点,不唯书,不唯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畅发疑问,引发讨论。并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不失时机将其延伸为思维的过程,拓展为创造能力。

通过生动的教学,采取互动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过去刻板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理解,理解和推理判断后记忆的知识点会经久不忘。

三、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教学查房的重要性

血管外科有不同于其它科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在学生见习时,应该将这些特点向学生作进一步的强调,带领学生结合大量背景知识参观典型病例并展示有关诊疗操作的实物。在参观典型病例时,根据病史采集相关信息,结合病历记录,对疾病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将课堂的讲解进行复习、升华、进一步消化吸收。

教学查房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查房的目的是解决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查房应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启发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临床诊治手段。结合常见血管疾患的临床表现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即每种疾患都可通过追问病史、查体及血管检查,提示该病的特征表现。利用典型病例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训练其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血管疾患的认识及处理能力更加扎实、实用。

通过实地观摩,使理论与实际、与临床相结合;通过实际接触相关器械和亲自参与真实病情治疗,培养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学生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些方法是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而获得的感悟,由此,笔者在七年制医学生血管外科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血管外科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高涨,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病房、急诊室、门诊和手术室见习,自发组织血管外科读书小组,定期分享学习心得,并撰写和发表了多篇该领域的医学综述和论文。

七年制医学教育是如今临床医学教育的大方向,而血管外科是大外科范畴的重要部分,也是最近新兴起来且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恶化,罹患血管外科的病患逐渐增多,在血管外科领域培育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是大势所趋。在此,笔者所做的探索与尝试只是学科教育发展快车下的一段铁轨,若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医疗市场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法制教育的方法例10

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急剧增加,从99年开始统计,到2005年间,我国大学招生规模增长了4倍,教育投入也年年增加,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展望会议《学会生存——教育生命的今天与明天》,大会指出,如果大学教育“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时”,社会将摒弃大学教育给予的资格和技术等技术能力的授予体系,会议指出,强化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建立良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大学教育可持续、健康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学习探索国外大学的先进教学管理思想和改革研究成果,立足我国教育环境的基础,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大学自身特点以及教改需要的质量管理创新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一 我国大学教育现状

上世纪末期,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招生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普通高校 1999 年招生 110 万人到2005 年招生 550万人。期间招生人数增长了6倍多,。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由1999年的 10%发展到 2005 年的21%,促使我国大学教育进入了国际通行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总体上适应了我国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类消费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锻炼了大批有用之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做出了诸多贡献。

但与此同时,相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而言,我国大学招生的持续扩招,也暴露出一些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的关注。主要的教育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教育资源储备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大学教育在教育投入,师资水平,结构配置等方面相对不够合理,同样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等硬件设施配置水平整体较低,虽然少数大学偶有部分专业配置较好,但整体水平不高,结构配置也不够合理;其次是我国大学招生扩招以后,整体而言,对于学生入学起点要求降低,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生生源变差,学生学习质量层次不齐的问题;另外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其教学目标等方面没有或者来不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且由于办学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大学教育管理面临问题显而易见。

二 我国大学教育管理方法的思考

教学质量是学校全面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我国大学教育可持续、健康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大学教育环境下,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条件等,学生整体生源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等等,但教学管理方法和体制,则是限制现有大学教学条件发挥到最佳的最主要问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本文中,笔者思考我国教育环境和条件,拟采用如下方法和措施来提高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1.需要转变大学教学管理的思想。在我国,大学领导层面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因此,只有我们大学整体的领导和旗手在高等学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能够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现有教育资源基础和结构,并言传身教,在理论和思想高度中重新认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才可以有效实施并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2.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方法。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者不断改进、优化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成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上升,也是我国大学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两个步骤之后,最后归纳提升,形成创新教学管理的一套方法和制度。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和机制,不仅需要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观察人士、教育协会等组织的公共监督作用,全社会关注教育管理的发展,就要严格教育管理者和领导层对教育管理的精力投入和关注程度。因为创新性教育管理方法,既需积累,也讲机遇,往往不能以常理推测。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学术管理,对于中国大学来说,生死攸关。不过管理有效,却并非万能,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学教育管理到最后应该落实到教育质量当中,以管理促教学,以教学带学生质量。

三 结语

作为一名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对教学管理工作责任的重大等深有体会,也非常能够理解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不易,平日工作里“不仅需要面对老师,还需要面对学生,但很难让双方都满意”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让任课教师满意,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如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掌握好本领和技术,如何将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理念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来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增长成为我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不断的学习相关管理和教育理论,总结探讨我国大学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难度,并结合我国大学的教育资源与环境,提出加强和改善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些方法,首先,需要转变思想,其次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方法,最后形成创新教学管理的一套方法和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