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语学习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1-29 14:18:30

国语学习材料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77-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人才、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交流愈加密切和迅速,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和灵活运用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此外,随着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和国际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面临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和挑战。近年来,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大力推行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趋势及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我院对《材料特性》课程开展了以英语为外语的双语教学。本文就我院在双语教学中的实践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材料特性》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与国际接轨。我院的双语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二年级的非材料类学生,在学生刚刚进入大二专业课程学习时就开设了本课程。此时,学生还没进行系统地专业学习,英语基础不牢,对材料的了解和认识明显不足,因此,我们确定的《材料特性》双语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材料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夯实材料专业的外语基础,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的开设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寓教于课堂讲授、动手实验及网络课堂学习。

三、双语教学的实践

本次《材料特性》双语教学是我院对材料学科双语教学的首次尝试,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的体会是教学内容、网络平台、考评机制方面的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双语教学中,语言是依托载体,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构架和灵魂。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满足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趋势,我们通过国际交流学院引入了英国某大学的教材,将国内已有的教学内容与国外前沿进展的教学内容衔接,英文原版教材与中文辅导教材互为补充。我们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为第一教材,同时遴选1~2本国内优秀教材,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教师结合自己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情况,讲解时依托英文原版,中文为辅,配合专业术语及专业文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为了体现双语教学的先进性,教师在每周的答疑环节中,介绍英文期刊中材料的研究进展,将材料领域较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生动的实验引入了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我们的双语教学力求实效,针对学生层次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认真开发了中英文对照课件,教学内容全面,通过幻灯片、动画、工程照片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材料结构模型、微观图片等。教学别对材料结构等内容加入实体模型,直观效果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容量。我们还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全套课程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复习或深入。此外,我们还将网络学习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

3.引入导学模式及优化学习方法。导学模式是指正式教学前,教师主导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先前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英文基础及知识积累都不同。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实行差异化教学。我们将导学过程安排在预习阶段,重点扫除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障碍,详细讲解专业词汇,指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明确双语学习的学习方向,改进学习效果。

4.积极培养创新能力。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开展实验课外,还应积极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我院机械及材料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在双语教学团队的帮助下,教师帮助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并将所学的材料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四、结语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我院目前刚开始对大二的学生进行《材料特性》双语教学,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学习和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借助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完善双语教学体系,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目前,我院《材料特性》的双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双语覆盖率不高。由于师资条件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没有实现全英语教学。而在双语教学中,外语覆盖率程度是体现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生上课时,会有畏难情绪,用两种语言同时讲授时,部分学生会主动回避英语内容,致使对英语部分的内容掌握不全。因此,中英混杂型的教学只能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或过渡阶段,教学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终达到全英语环境的教学要求。

2.开课时机适当推后。Marsh等研究者在上世纪90年代对香港中学生双语教学进行的一次大型实验研究发现,由于英语水平有限,香港中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英语为教学语言)时,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因而无法应付学科的复杂,无法吃透课文的内容,使其非语言类学科的课程受到了教学语言的负面影响。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建议将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放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或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在具备一定英语水平时,较轻松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在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材料特性,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拓展多渠道的交流和实践。国际交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随着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交流,如讲座和暑期的实践活动。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提供国外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这些活动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对双语教学起到循序渐进的推动作用。另外,在高校教师出国研修时,除科研交流外,设法引入对教学改革的学习和交流,使双语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同时提高,能在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做好双语教学工作,以培养出更多实用型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材料特性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与国际接轨。我院的双语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在学生刚刚进入大二专业课程学习时就开设了本课程。

此时的学生还没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英语基础不牢,对材料的了解和认识明显不足,因此,我们确定的材料特性双语教学目标是:(1)提高学生对材料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2)夯实材料专业的外语基础,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的开设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寓教于课堂讲授、动手实验及网络课堂学习。

2 双语教学的实践

本次材料特性双语教学是我院对材料学科双语教学的首次尝试,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初步实践。

2.1 教材的设计

双语教学中,语言是依托载体,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构架和灵魂。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满足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趋势,我们通过国际交流学院了解国外大学的教材,将国内已有的教学内容与国外前沿进展的教学内容衔接,英文原版教材与中文辅导教材互为补充。

我们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为第一教材,同时遴选一至二本国内优秀教材,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教师结合自己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情况,讲解时依托英文原版,中文为辅,配合专业术语及专业文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为了体现双语教学的先进性,教师在每周的答疑环节中,介绍英文期刊中材料研究进展,将材料领域较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了教学内容,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我们的双语教学力求实效,针对学生层次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认真开发了中英文对照课件,教学内容全面,通过幻灯片、动画、工程照片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材料结构模型、微观图片等。教学别对材料结构等内容加入实体模型,直观效果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容量。

此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全套课程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复习或深入,并将网络学习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

2.3 引入导学模式及优化学习方法

导学模式是指正式教学前,教师主导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先前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英文基础及知识积累都不同。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实行差异化教学。

我们将导学过程安排在预习阶段,重点扫除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障碍,详细讲解专业词汇,指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明确双语学习的学习方向,改进学习效果。

2.4 积极培养创新能力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开展实验课外,积极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我院机械及材料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在双语教学团队的帮助下,教师帮助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并将所学的材料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3 结语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我院目前刚开始对大二的学生进行材料特性双语教学,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学习和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借助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完善双语教学体系,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目前,我院材料特性的双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3.1 双语覆盖率不高

由于师资条件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没有实现全英语教学。而双语教学中外语覆盖率程度是体现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生上课时,会有畏难情绪,用两种语言同时讲授时,部分学生会主动回避英语内容,致使对英语部分的内容掌握不全。因此,中英混杂型的教学只能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或过渡阶段,教学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终达到教学要求全英语环境的教学要求。

3.2 开课时机适当推后

Marsh 等研究者在上世纪90年代对香港中学生双语教学进行的一次大型实验研究发现,由于英语水平有限,香港中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英语为教学语言),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因而无法应付学科的复杂,无法吃透课文的内容,使其非语言类学科的课程受到了教学语言的负面影响。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建议将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放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或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在具备一定英语水平时,较轻松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在一定积累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材料特性,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3 拓展多渠道的交流和实践

国际交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随着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交流,如讲座和暑期的实践活动。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提供国外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这些活动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对双语教学起到循序渐进的推动作用。另外,在高校教师出国研修时,除科研交流外,设法引入对教学改革的学习和交流,使双语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同时提高,能在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做好双语教学工作,以培养出更多实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和“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一极,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这一专门学科成为我国影响对外教育的重要方面,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汉语也逐步成为全球强势语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给外国人以汉语为对象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快捷、高效地教会非本族语言学习者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汉语已成为对外汉语教与学的关键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笔者在英国对兰卡斯特大学等英国办学排名前20名的8所大学中的孔子学院进行了采访和调查,着重调查了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结果发现这些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存在以下共同的特点和不足。

(一)教材过于规范化一,内容缺乏适应性。笔者对所调查的8所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中国幼儿学汉语用的带拼音儿童阅读材料,属于基础性的教材。但这类教材编写得太过随意,缺乏统一的规范,科学性不足,很多内容都是对经典故事或篇章的照搬或进行简单的编写,语言比较呆板,缺乏突破与创新,整体质量不高。第二类就是汉语版的名篇、名著、习语警句等,句子结构复杂、寓意晦涩难懂,书面性很强,学习者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整体来说,教材缺乏来自生活中即时发生的、鲜活的真实性语言文本。这些教学材料,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过于程序化,缺乏趣味性。由于在国外的孔子学院大都有中国合作院校自己出资兴办,在国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都受很大限制。这几所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套用我国小学讲英语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缺技巧乏,整个教学过于程序化,而导致缺乏趣味性。再加上授课对象均为成年人,师生互动开展较少,学习者自主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三)偏重于文化教学传播,缺乏知识构建性学习。在对外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中,过于偏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讲解,没有注意到文化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的统一性,没有发挥国外学习者很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建构主义”和“图式理论”等外语学习方法没能很好实施。

(四)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实现,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教材不太适应、教法过于单一、内容重文化偏知识等制约,造成的后果是教学大纲预定的“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不能很好的实现。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习者在最初的阶段学习汉语积极性很高,但在中途由于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果不好等原因放弃了对汉语的学习。

二、数据驱动学习理论

数据驱动学习的主要思想是指引学习者基于大量的语料库数据观察、概括和归纳语言使用现象,自我发现语法规则、意义表达及语用特征,“让学习者自己用语词索引软件去查询本族语者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料库,给他们提供语言使用的真实样例。”这种学习也叫“语言材料学习法”,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它基于语料库,尤其是基于检索语言材料来学习语言的模式。数据驱动学习模式源于“建构主义”和“图式论”的学习理念,体现了“以学习者为本”的教育思想,学习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程度、学习的重点、和学习兴趣等不同的学习需求,利用检索分析工具,进行发现式或者验证式学习,这是数据驱动学习的最大优势,是其他非语料库学习模式所不能实现的。数据驱动学习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世界各地语言学者和教师热情关注积极响应,并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外语自主学习模式是指通过语料库和语料库索引工具提供的语境共现、语料库的文本展现、网络互动的有机结合,为外语学习者提供自下而上语言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自主和互动学习。多样化语料库建立和其结合的网络互动技术的应用能改变单纯依靠教材进行外语教学的被动局面,解决了语言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多元化问题,适应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向发展。同时语料库和语料库索引工具提供的语境共现能提供语言项目(如一个单词、短语、语法结构)真实使用的多种语境。大量真实使用例子的提供可促进学习者对语言更好的理解,外语学习者通过不断增加的实例接触进行语境推测,自己发现语言使用的规则,解决语言直觉欠缺这一瓶颈问题。

三、数据驱动教学需要的条件

(一)检索工具。大规模汉语语料检索工具是数据驱动语言学习中必需条件,其作用是在上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词汇的语料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词频分布、搭配情况。如果没有检索工具,教与学都是不可能的,任何学习和研究都无法展开。

(二)语料库。数据驱动学习的内容体现保证形式是语料库,语料库保证数据驱动语言学习能够有足够的内容和环境。因此,语料库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学习过程中总结分析出的用法和规律是否可靠、是否有代表性。语料库内容涵盖范围广、结构层面全,包括了各个中国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等领域书面和音频文本,完全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四、数据驱动的辅助教学模式

(一)数据驱动的词汇教与学。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篇章与文本的最基本构成。语言中的词汇与词汇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共同作用就产成了不同的搭配意义。词汇的搭配意义,一个词项和它的搭配词搭配在一起,总会产生一种语义氛围,这种语义氛围被称为语义韵。如果孤立地学习一个词,或者是为记词汇而学词汇,就无法看到该词汇的语义韵。但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教师掌握了语料库核心技术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工具和相关索引软件, 能够迅速方便地把某个词或短语从包含海量词汇的语料库出现的实例中全部检索出来, 来观察、学习该词汇的语义韵,并且统计出该词或短语出现的频率及分布状态。这样,教师和学习者均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分析词汇之间的关系, 明晰词汇在各语言形式在实际交际中的不同用法和意义。语料库的建设中,所有的词汇、语法和主题等都是以它们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频率到底为序的。这一语言学习方法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一重要原则,体现了“把语言的实际使用作为语言教学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的”。

(二)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语言错误分析。错误分析是语言教学的常用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发现学习者产生言语错误的原因及语言学习的个性化规律。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理论重视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言语错误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把汉语学习者语料库中的语言材料和中国本族语人士语料库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非本族语学习者在汉语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具体的错误是对某些使用过多,还是使用不足,是根本的语法错误,还是不同的语言习惯用法等等。学习者的语言往往显得不够地道和纯正的原因,正是因为似是而非的错误所致,利用语料库检索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这些问题,也能帮助学习者改正错误。

(三)语料库提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形式。对中介语进行对比分析是帮助学习者发现语言学习问题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规模的外语学习者语料库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现代化的研究和学习平台。比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包含了汉语中介语语料350多万字,并做了断句、分词和词性标注。通过语料检索系统,完全可以实现对语料在字、词、句、篇等不同层次上快捷方便的自由检索和浏览,可以提供任何单项或综合的资料、数据和信息。该语料库为中介语研究和偏误分析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便捷的集成环境和先进技术手段。中介语语料库能够更加真实详尽地反映外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本来面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观察他们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过程,了解影响学习和习得的各种因素,所发现的规律可以为外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的研究提供依据。而且,建立在中介语语料库基础上的偏误分析,也有助于预测和纠正外语学习者的言语错误。

(四)语料库搭建学习者自主语言学习平台。“建构主义”和“图试论”的核心主义都是自主学习,是指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通过知识单元的相互扩展与构建达到完成学习的过程。在所调查的这8所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多的是教师用英语总结出汉语的最基本的“语言规律”,外国学习者用英语记下这条规则,然后死记硬背,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这些规则。语料库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自主语言学习能力,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利用语料库,可以让学习者利用关键词查询技术,找出某个词或结构在语料库中出现的例句,再让学习者研究这些例句,从中自己归纳、发现出语言规律。“语料库可以帮助教师建立一个全新的自主语言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在对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分析、个体学习者语料库的基础上形成对学习者需求的分析,再根据这一分析,从学习材料语料库中选取适合这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材料,为这一学习者设计出根据他本人的特点定制的语言学习模式,然后,让学习者自主学习语言,最后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第一阶段结束后,学习者可以随时把自主学习及评估的结果反馈到带有学习者特征的学习者语料库中,使该自主学习过程越来越精确地贴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帮助学习者形成自主语言学习能力,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五、结束语

对外汉语教学处在刚起步阶段,语言类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很多内容适宜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式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严谨引导和学习者积极配合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料库数据驱动的外语辅助教学模式为其探讨了一个新的视野,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索带来了春风,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望,使学习者体会到发现式学习的乐趣,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使学习者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当今社会,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界人士已经普遍意识到英语教学中应当包含英语国家文化,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这些文化。然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强势地位以及文化渗透必然对其他语种和文化造成威胁和冲击,使它们面临沦为亚文化和第二语言的威胁。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众多的学习者感到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他们感到很难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而谈论英语国家的文化更不是这些学习者的强项。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输入过少。很多学习者错误地认为英语就是英语国家人的语言,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西方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也有许多人认为母语会妨碍英语的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母语材料,导入母语文化一直是很多人忌讳的事。经常会有人发表这样的言论,一定要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不能看英译的材料,认为只要是翻译的材料就不是地道的英语。然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增进文化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传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做到取长补短。因此,笔者通过尝试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译的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方面的材料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母语文化。

一、加强母语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让广大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 加强母语文化导入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束定芳、庄智象,1996)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来更深刻地认识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细致的认识,并且有了敏感的文化意识以后,学习英语时自然就增强了语感。语感的增强必然会提高学习者对英语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交际能力。

2、母语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母语文化是民族之间区别的象征,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如今,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在国际交流中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日趋重大。。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积极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概况和风土人情,而且还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别的国家。防止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文化地位和语言优势,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弱势文化国家进行文化颠覆。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母语文化的传授及其英语表达。

3、母语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基础

英语教育名家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两大内容, 即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 跨文化能力也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跨文化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中,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基础, 这是因为,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了解得越多, 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一种理解、容忍和尊重的态度,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而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获得是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 学习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才能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两种文化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否则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本是一纸空谈。

二、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和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都是培养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所需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使用的很多,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却用得少之又少。但有研究表明,英译的母语材料相对于英语教师通常使用的教学材料来说,有很多优势:

1.学习者了解所使用材料的文化背景

对于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往往是英语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障碍。研究表明,文本预设的隐性文化知识与阅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会产生互动,使基于自己文化的文本比基于不太熟悉、更遥远的文化而在句法和修辞上对应的文本更易于阅读和理解(Floydand Carroll, 1987, p. 90)。

2.人物、主题、情节、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大部分的词汇都是可识别的,因而减少心理威胁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源自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文化的材料大大增加了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研究发现,简单地将地名和人名改变成学习者较为熟悉的语言就可以提高理解力,(例如,针对日本的英语学习者,将学习材料中的英文名字改成日文);改变少量的词条,用日本学习者更加熟悉的日语词汇或情节来替换文本中的某些地点或情节,就会提高学生在完形填空测试中的分数(Oller 2005; Chihara, Sakurai, and Oller, 1989)。另一项研究发现,伊朗的英语学习者对于来自母语文化的英译文本比对于来自美国文化的英语原版材料理解得要好(Floyd and Carroll, 1987, pp. 90-91)。当要求来自印度和美国的学生阅读关于一桩印度婚礼和一桩美国婚礼的两封信件时(信件都是用英文写的),受试者在阅读源于自己文化的信件时速度更快,并能更好地回忆起信件的内容。(Floyd and Carroll 1987)。

3.翻译成英语的母语材料可以充当联系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在众多关于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著作中提到,虽然两种语言的书写系统不同,第一语言的良好的阅读能力会转移到第二语言中(Krashen 2004)。

三、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如此多的研究表明了英译的母语材料的优势,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大胆尝试,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

1.适当选用英译的时事新闻材料来练习听说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本科的《高级时事英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教材涉及的主题比较感兴趣,因为都是他们日常关心的话题,比如,新闻媒体、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但是对于其中的听力材料不喜欢,主要原因是内容过长,而且材料太老,不能与时俱进。因此,笔者每次在上课前,都会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时事新闻虹(主要来源是央视网的英语频道),且篇幅不长,一般在200个单词以内,主题要么是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时事,要么是与教材本单元要讲的内容相关。上课时,先将比较难的词汇用大屏幕打出来,带领学生读几遍,然后听写,最后再让大家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到社会问题这一单元中的暴力问题时,让学生观看并听写了一段谴责拉萨的3.14打砸抢烧恶性暴力事件的录像,然后让学生讨论了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之前已经看过了中文版的新闻,所以对这个话题比较熟悉,现在又学习了许多相关的英文词汇和表达,讨论起来比较容易,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强烈谴责这些不法分子的罪恶行径,激发了他们反对暴力、反对分裂的爱国热情和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又如,今年刚发生地震后的那一节课,让学生听写了一段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

并让他们谈论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灾情和救援情况以及他们自己打算为灾区人民做点儿什么。他们都非常认真,讨论得非常激烈,觉得自己学到了好多关于地震和抗震救灾方面的词汇,并能用英语来讨论最新的时事,感到非常满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和团结精神。

2.适当节选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作为阅读材料

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使用的第一语言文学作品必须是学生所熟知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而且不能太长,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近一年,笔者开始从事《文学英语赏析》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欣赏英语名篇名作之外,也选用了适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例如,在学习散文这一章时,让学生阅读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翻译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让学生讨论了自己读完这篇散文后的感受。由于这篇散文大家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学过,有的甚至背诵过,内容很熟悉,所以英文版读起来并不费力,。用英语讨论起来也相对容易。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深沉、伟大和无言的父爱,并谈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一些故事以及自己对父爱的理解,非常感人。之后,我又把中文版也提供给了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分析各自的语言特点,以及译者所用的一些翻译技巧等。学生们兴趣很浓,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结论

以上只是笔者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译的母语材料既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的导入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促进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内容不具系统性。。因此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可以在现有的英语课本中加入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母语文化类的课程,例如,英译本的《中国文化概况》,系统地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学和传统文化等;还可以开设中外文化对比类课程,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些不是仅靠英语教师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课程设置者和课程开发者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Chihara, T., T. Sakuai &J. Oller Jr. (1989). “Background and Culture as Factors in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 LanguageTesting, 6, 143-151.

[2] Floyd, P. & P.L. Carroll.(1987). “Effects on ESL Reading of Teaching Cultural Content Schemata”. LanguageLearning, 37, 89-108.

[3] Krashen, S. (2004). The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Research. 2nd Edition. Westport: Heinemann.

[4] 苗丽霞, 范谊. 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 宁波大学学报,2006.6

[5] 温菲. 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案设计[J]. 科技信息,2007.5

[6] 文秋芳. 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18

[7] Oller, J. (2005). “CommonGround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The Pragmatic Solution to the BootstrappingProble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9, 92-114.

篇5

一、《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编写背景及其目标

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一直没有供学习者使用的全国统编英语教材,广大自考生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他们特点的英语教材。有鉴于此,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委员会于1995年5月举行会议,讨论了各省市公共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和考试情况。会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决定修订公共英语考试大纲和新的教材进行全国统一命题和考试。《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教程》)就是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委托,根据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英语自学考试大纲》而编写的,供各个专业的学习者使用的全国材。

《教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做到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英译汉能力和初步的听、说、写及译的能力,为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及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内容分析

1.语音

大纲要求能拼读国际音标和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基本准确。在考试中,虽然不考语音题,但具备一定的语音基础知识却是学好《教程》的基础。

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要求发音准确,不要求英国音还是美国音的区别,不要求读或说的流畅动听,但会读会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整个学习将是十分艰难的,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学习成绩也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学习者在语音学习方面应该做到会读单词和课文,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按照教学大纲,从朗读课文入手,将语音放在课文学习中提高。

2.词汇

《教程》分上、下两册,上册25单元,下册 15单元。全书共有生词2343个( 上册1428个,下册915个) ,加上中学学过的单词 1600个,共计3943个英语单词,每课都有分课词汇表,书的最后还有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总词汇表。

对于单词,要求能流利地读出并说出词的语法特征(词类和形态变化),而且要能说出汉语词义,对比较常用的词要能英汉互译,拼写正确并记住固定搭配。此外,还要了解基本的构词规则,记住常用前缀、后缀的意义并能根据他们猜测词性和词义。所以,应该认真学习课文,把单词的记忆放在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中,还应该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基本词汇和常用词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里都有一部分是词汇练习,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3.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法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 而且也有助于说与写能力的提高。该教材共有语法点25个(上册20个,下册5个),语法体系的编排全面清晰透彻, 从词类和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一直讲到虚拟语气、倒装句、强调句,大致覆盖了英语的所有基本语法,每一个例句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难易程度适中, 便于老师有条理,有重点的讲解,学习者也容易掌握、理解。

4.阅读

《教程》的阅读材料分为A篇(Text A)和B篇(Text B)。上册的阅读材料共29519词,下册的阅读材料共22509词,合计共52028词。B篇阅读材料一般比A篇阅读材料长些,但难度稍低。另外,两种阅读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对A篇阅读材料要有一定的主动掌握,而对B篇阅读材料则只要求理解。

《教程》的阅读材料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初步的阅读技能,能读懂与所学教材最后一册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一般性材料。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阅读速度要达到70词/分钟,理解正确率在70%以上。

5.翻译

大纲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将与所学教材最后一册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材料译成汉语,译文正确通顺,同时能把结构不太复杂的句子译成英语。下册教材简要介绍了英译汉的一些基本技巧,共5讲。主要介绍了一些翻译时采用的语言处理方法和一些翻译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解决翻译问题。

三、《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学习方法

1.应该处理好课本上下册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程》的考试内容覆盖上下两本书,在学习中不可偏废。上册更偏重于基础语法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下册则更偏重于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检验,两者应该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教程》的考试要求,没有偏重哪一本之说。所谓上册和下册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只有大致的难度之分。

2.应该处理好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

《教程》是门公共课,其特点是实践性很强,检验学习好坏的标准是应用能力。自学者不能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书面理解。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尤其是针对考试的综合性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限于篇幅,在此不便展开论述。

3.应该处理好学业考试和水平考试之间的关系问题

水平考试按照设定的标准考察应试者的语言能力,从而决定其是否适应将来某一任务,不管他们从前学过没有或学了多少,也不考虑是如何学的,其命题不以某一教材为依据。和《教程》对等的水平考试是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3 或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学业课的学习和考试都是围绕着课本进行的,它是用来考察学习者完成某一教学大纲或教材的情况,因此考试命题都是以教学大纲或教材为依据的。《教程》课程考试也基本上属于学业考试。具体说来,占卷面总分一半的试题所用的句子是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子编写的。其余的试题所用句子虽然不是引自教材,但他们的选择也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范围进行的。因此,《教程》的学习和准备工作应始终围绕教材进行,认真学习一遍教材,通过考试则不会成很大问题。相反,总是离开教材搞复习资料,搞所谓突击复习,则往往事倍功半。但是,由于学习者基础水平差,所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套精心准备的辅导材料并进行认真的练习是通过考试必不或缺的。

4.应该处理好自学与社会助学的关系问题

《教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除非基础很好,否则完全靠自学要通过考试是比较难的。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选择一家良好的社会助学机构,选择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是学好《教程》并通过考试的必要条件。但是学习者自己的努力是内因,是根本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相比较而言,《教程》要比其它课程难于通过。因此,学习者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必须相对地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突击仗、歼灭仗。

《教程》是一套编写比较成功、具有特色的英语教材。本教材选材新颖,具有时代气息,语法讲解系统且深人浅出,倍受英语学习者欢迎。学习者只有在了解教材编写背景和目标,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有效的利用本教材,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高远.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高远.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一)自学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篇6

与其他课程一样,材料力学需要改革,其中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革新,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一)教材改革

高等学校的材料力学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教材一样,经历了几个阶段:直接使用或照抄西方国家教材;翻译和使用苏联教材;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点和需要编写、使用自己的教材;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吸取国内外教材的特点,对自编教材进行修订提高。这样,材料力学课程教材从无到有,由质量低到质量较高,在满足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上,编撰老师是做出不少贡献的。但是也应当指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在进行材料力学课程教材选择与编撰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材料力学版本不少,但多大同小异,特色较少,有些只是内容多少有差异,而教材的结构、叙述、插图例题等都类似,这种品种单调的情况满足不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各类型的工科院校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编出一些质量较好的教材,一方面就要学习苏联教材叙述严谨、系统性强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要结合英美教材比较重视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工程的长处,同时还能注入我国多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考虑到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去精选内容,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而引起教材内容的大起大落。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对已取得的成果,决不能轻率地推倒重来。实践证明,许多优秀的教材都要经过多次的应用、长期的锤炼、反复的修订,才可能逐步臻于完善,达到较高水平。迄今为止,在我们已经出版的材料力学教材中,达到较高质量的还不多,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和实验指导等工具书还比较少,具有不同风格、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改革实验的教材和参考书就更罕见了,因此,材料力学教材建设的许多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我们在总结自己编写教材经验的基础上,要认真地分析学习国外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下,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形成具有我国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材料力学教学,双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

(二)学生的外语水平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语课堂上会出现大量的文字和语音形式的外文词汇,如何顺利地接收和消化这些信息,学生的外语水平是重要保证。显然,学生对外文的掌握程度越好,语言障碍越少,那么其学习成效就越大,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对于外文程度不高的学生,一般建议应该在修完相关课程之后,再逐步开展双语学习,当然,也可以随班学习相关外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英语水平首先表现为必要的词汇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进行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英语四级词汇是4200个,材料力学的开课一般在二年级的下半学期,这个时间已经有很多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具备了一定的单词量基础和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学生可以从容组织语言并应用专业知识学习这门课程。

二、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文献[5]建议用对比教学法、调研教学法、激励思考法、写作训练法等几种方法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强调双语教学的关键目的在于学习国外同行对材料力学基本原理的不同和新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让学生去生吞活剥地学习一些外文专业词句。因此,在选定好外文材料力学教材后,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中文教材。这样就设立了外文材料力学和中文材料力学的对立面,好处在于:使学生们先使用母语较快地学习掌握材料力学的内容和相关的中文专业表述;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外文材料力学对类似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在学习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外文对材料力学问题的描述和具体的解决手段。面对这种设置对立面的双语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不会丢掉根本的学习目的,还可以学习对同一材料力学原理的中外两种解决方案,促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理解的那条路[5-6]。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应用双方都易于接受的途径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根据相关的教学实践和对一些教学问题的认识,下面列举一些教学方法。

材材料力学课程有自身的明显特点,它应用性与趣味性较强。将本课程讲活的关键是充分而适当地“联系实际”。联系实际还是潜移默化地增强学习目的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工程观点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在教学中能丰富地、生动地、恰如其分地联系实际,教师多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收集生产及科研中的有关实例,并从教学的角度加以提炼,是很有意义的。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已不待言。这里,对当今大学生的“实际自学能力”与“自学能力的潜力”应加以区分。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由于青年可塑性大、智力潜力大,大胆而又逐步地放手增加学生自学的比重是可行的,实践证明,他们的潜力往往比我们预料的要大。开展课外“学习与研究”的科技活动,让学生(首先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对自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进行综述与评论,对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写学习报告、研究报告,这对于启发创造精神,培养自学、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表达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好处甚大。

在绪论及一些章节的“合理设计”部分,可以进行(包括隐含)爱国主义教育;在问题的引出,公式的推导、应用及合理设计部分,可以灌输唯物主义及其辩证法;在问题的引出及理论的应用部分,可以隐含学习目的及意义的教育,进行工程观点及方法的培养。其中,材料的线性假设:σ=Ee不宜作为基本规律(特别是在绪论中)提出,而且最好不要称作“虎克定律”,宜改为“单向虎克定律”或别的什么名称。要突出广义虎克定律,它才是基本规律,而σ=Ee仅是它的特例,不强调这一点往往造成很大的误导作用。

多学时大纲的基本部分,没有“温度及变形速变对材料性质的影响、蠕变及松弛概念”,从科技发展及工程要求看,加上为妥。与强度(广义)有关的材料知识(除金属外还应包括塑料等高聚物材料),除材料科学系学生外,其他的学生知道得过少。疲劳破坏与持久极限的概念,宜在“拉伸与压缩”一章的材料机械性质中先简单地介绍,特别是对机械、航空等类专业的学生。这是从该内容应有的地位及教学效果两方面考虑而言。

三、双语教材的选取

我国的材料力学教材内容主要沿袭苏联教材,其特点是偏重于理论、数学的严格性和系统性,内容深、广、宽,这种类型的教材为我国的工业化培养了众多基础扎实、思路缜密的科技人才,这个好处不能丢掉,但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了解一下欧美和日本的教程特点,为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提供一点借鉴。

英美教材总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应力和应变分析、变形和变形能计算;注意加强基本理论,扩大知识面;也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由于英美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教材在选材和讲法上有较大灵活性。英美教材有些内容偏多偏深,这便于对程度较好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由于教材风格不同和讲法多样,对教师的教学很有参考价值。英美教材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数教材不如我国和苏联教材那样细致严密,而往往只侧重公式的应用,这对于学生学好基本理论是不利的。有些内容偏少或甚至没有,如“强度理论”“交变应力”等内容,在各教材中差别很大。此外,英美教材中不提出构件强度条件和强度计算,未引用不等式,这对学生掌握构件强度计算的方法是不利的。

日本材料力学教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有的教材内容深而全,要求高,篇幅大;有的教材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以不同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路;有的教材将科技史料引入其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书本知识,而且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有的教材经济观念较强,始终贯彻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条主线。另外,日本教材还有一些特点:如言简意赅、颇有新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习题和题解方法极为丰富、图文并茂,简明直观、通俗易懂方面有独到之处。总之,选择外文教材需要在中文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特点,由教师来指定做到行之有效。

四、对教师的要求

双语教学中,教师是最直接、具体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因素[6-7]。目前学校可实施英语教学的教师比例还很低,这与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不相适应[8]。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从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双语教学的特点[9]。教师讲课时要合理充分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用图片、多媒体等介绍材料力学与著名大型工程的关系[10],将深奥的原理用易理解的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可通过对比、问题、案例、调研、写作训练、激励思考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学可使用逐渐递进的方式来推进[11],也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12]。在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可适当布置一些中外文结合的侧重于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习题让学生钻研和对比[13-14]。

五、电算和双语教学结合

目前,计算机语言基本是英语或其缩略词,双语授课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解决材料力学问题的编程计算能力。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和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不断涌现以及社会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对材料力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在有限学时内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势在必行。因此,引入计算机进行材料力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大学本科生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建设一流学科、加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

篇7

二、材料成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不高。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都是由各校的外语老师负责或者由从事专业教学的年青老师承担,材料成型专业英语的教学也是如此。外语老师或者年轻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欠缺专业性;同时,相关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受授课习惯或者专业经验不足的影响,过于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对材料成型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学生意识不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的热情,致使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

2.教材内容落后。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成型专业知识不断更新,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更新教材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新技术,拓展学生的眼界。但是大多数高校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都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英语教材,教材内容形式老旧,与当下的材料成形加工技术发展现状脱节,在实际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发挥专业英语教学的理想效果。

3.教学方法不规范。材料成型专业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老师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都注重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以及英语句法的逻辑性,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专业性词汇,通过命题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搜索专业相关知识,继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适合自觉性强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专业英语的学习只是走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三、材料成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案与对策

1.提升师资力量。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由外语学院老师或者专业经验不足的年青老师担任,专业英语老师对材料成型专业了解不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的运用专业知识,受专业英语教材束缚,讲课方式过于枯燥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招揽有过硬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或者对本专业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培训,提高专业老师的英语能力,给专业老师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实践讲习,让老师掌握英语教学的技巧。由专业经验丰富的的老师来讲解材料成型专业英语,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积累,继而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2.重视专业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大多数高校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都由各专业负责,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不够严格,难免给学生留下专业英语不重要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制度,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管理,提高专业英语考核的难度,迫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上。

3.更新教材内容。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是保证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都是采用词汇与文章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材长时间不加入新知识,教材重点内容过于老旧,不能与时俱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以教材内容为主,不拓展新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致使学生不能及时地接触到新技术。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让专业的老师参与到教材的选取活动中,根据当下材料研究的发展现状选择最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以材料专业知识为重点。

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ESP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教材研究与教材理论指导。教材建设作为一门学科或学问,远非通常理解的教科书或课本那样简单。国外对外语教材研究十分重视,德语中出现了“教材研究”和“教材理论”两个专有词汇,英国的Luton University很早就创办了“第二语言教材建设学”学科硕士点,并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性学术组织“教材发展协会”。(莫再树,2003)在我国,ESP教材编写者在教材建设方面几乎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没有相关研究和理论指导编写的教材质量与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材选用过于盲目随意。国家教委没有组织各系统、各专业统一编写教材,基本上各校以选编或自行编写为主。有的全盘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难度大大超过学生已有语言与专业水平,阻碍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有的是国外专业书的片段拼凑,而绝大多数则是独立或联合编写的杂乱无章的教材,无法与相关领域国际最前沿信息知识接轨。任何ESP课程的设计都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而在我国,ESP需求分析对绝大多数课程设计者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样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教材难易度控制不当。由于有些ESP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通常盲目照搬原版专业书籍中的部分篇章,读起来晦涩难懂,专业术语也没有相应的注释,难度大大超出了学生专业知识范围,未能体现教材循序渐进、难度递增的原则;还有些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是普通英语和专业词汇的叠加,学生除了学到一些专业词汇外,一无所获。究其原因,不外乎ESP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作为ESP课程主体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Krashen(1982)对教学材料难易度的看法是:教学材料的难度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1),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应该是学习者已掌握知识和新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四)缺乏教学评价机制。教学必须采取相应的评价措施,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相应的ESP教学评价机制。ESP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衡量,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符合ESP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大部分ESP任课教师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对课程相应的考试和考核,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ESP课程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无疑十分重要。

二、ESP教材建设改进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的、重点与内容。教学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着眼于知识面广、学有专长、强调培养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目的语作为载体来完成专业信息的交流或与专业相关的资讯活动;教学内容与特定的专业、职业有关,以专业知识的基本结构为框架,以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平台,以科技、经济、法律等多元信息为承载内容。

(二)从“需要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设计。“需要分析”是进行ESP教学首要、基础的步骤,是寻求“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过程。以“需要分析”为基础选择教材可以减少教材选用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在评估基础上选用教材。教材评估按照时间划分有用前评估、用中评估和用后评估。用前评估的目的是将教科书与学习者目标、背景、信息等相结合,针对相应群体分析评估教材优缺点,选择适合学习者的相关教材,这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筛选过程。在此之前,应完成语境分析和学习者需求调查,这是教材评估的首要任务。接下来可以选择教材中几个单元进行仔细分析,验证所选内容是否适合学习者。用中评估和用后评估通常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学生、教师以及有相关需求的潜在教材使用者。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内容选择指该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提出的总体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材设计和编排是否符合当前具体的教学目标、师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2)教材内容组织:教材编排的先后次序应科学合理,符合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内容应具有启发性、多样性、针对性、趣味性、拓展性、灵活性和时代性;(3)教材内容展示:教材内容展示除考察教材的媒介形式和版面设计的外观印象外,还考察温习材料、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材配置是否合理等。

教材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材进行不断地评估,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才能提高教材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四)材料要有真实性。要选用真实的交际材料,采用实用语篇,即把真实材料放在一个特定的专业语篇环境中,表现特定语篇环境中的语用关系。众所周知,学习者接触的真实语言越多,掌握语言的能力越强。在英语非本族语的情况下,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下听、说英语,地道的语料能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接触目的语。对符合需求的教材,还应进一步分析其“真实性”含量,确定是否“在目标方面迎合真实的交际需求,在选材方面具有真实的交际内容,在练习方面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和真实的交际任务”。

选择地道的语料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代和社会以及学习者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材料进行教学有很多好处:更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满足他们从另一种语言视角看待身边问题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对外语学习抱有好感,感到学习外语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这样学起来既轻松又富有成效。

应当注意的是,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不宜太难,应具有通用性、恰当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语体上应尽量接近实际交际语言,在呈现方式与练习形式上体现英语学习的实践性,注意与教学法可操作性相衔接等。

(五)充分发挥语料库功能。语料库是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大量口语、书面语或两者兼顾的一种语言或该语言某范围内一部分有代表性样本的集合,其功能有统计词汇频率和词汇意义使用频率、提供词汇使用语境信息、提供语法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信息等。语料库既可作为教材的语料源泉,又可作为教材的检验手段。ESP教材编写者为教材选编的语言素材要真实、地道,符合学习者周围的现实生活、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要满足这些要求,计算机语料库能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语料库调查获得的语言输入,可以使学习者学到更贴近现实、更有实用价值的语言用法,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料库的功能。

(六)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是学习的调味品,可避免单调的重复,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多样性包括:课文、录音、录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多样性;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等角色的多样性;听、说、读、写、译技巧的多样性;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等主题内容的多样性;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对话、独白等文体的多样性;准确度、流利度、语音语调、篇章结构等焦点的多样性;练习形式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七)借助图片增添信息,促进理解。配有图片的文字材料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文字材料,因为图片能给人以除实物以外最为直观的感知印象,这一直观的感知印象能大大加速人脑新图式的建立和对已有图式的增添和修改。在教材中给难度较大的文字材料配上相关插图或照片,一方面可以将学习者未能正确解读的材料内容大意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迅速激活大脑中已有图式,加速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过程,促进理解;另一方面配有精美图片的文字材料更具吸引力,能增加学习者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缓解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帮助理解。国外ESP材料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字材料配备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图片,这些视觉提示使得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变得神秘,富有诱惑力,吸引着学习者深入其中探个究竟,对加深理解颇有帮助。

(八)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人类的认知是有规律的,即由简单到复杂,这应该说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总是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并沿着认知发展的轨道认识世界,完善与发展自我。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法则安排教材内容,循序渐进。

(九)通过测试了解学习情况,评价教学质量。测试作为ESP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材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测试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测试对学生来说是再学习的过程,可以借此总结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教师来说,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ESP课程测试主要有三种:分班测试、学业成就测试和水平(熟练水平)测试。水平测试以检查应试者的英语熟练程度是否达到进行某种活动应有的要求为目的,比较适合ESP课程的特点。由于测试参照标准直接影响测试效度,在制定参照标准时要做到客观、全面、合理。

三、结语

在对教材建设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教材建设的改进策略,为推动我国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莫再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外语界,2003.4.

篇9

作为语际语语用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语用习得和语用发展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Rose & Kasper(2001)的《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Pragmatics in LanguageTeaching),Kasper&Rose(2002)的《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Pragmatic Deveoopmentin a Second Language)和Bardovi-Harlig&Mahan-Tayoor(2003)《教语用》(TeachingPragmatics)。《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主要关注的是语用能力的教与学以及测试评估。《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从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重点阐释二语语用习得与语用能力的发展的系统研究。《教语用》则是一本专门语用教学案例论文集,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课堂上来教语用。除此之外,国际上还有众多语用学者(如Martinez-Flor etal.(2003),Crandall & Basturkmen(2004),Edwards & Csizer(2004),A0con(2005),Kasper&Roever(2005),Rose(2005)等)对语用教学和语用习得与发展纷纷展开研究。

然而,相对国外丰硕的研究成果来说,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如杨素珍(1995)、刘绍忠(1997)、杨文秀(2002)、叶邵宁,滕巧云(2003)、刘思(2004)、刘润清,刘思(2005)、戴炜栋(2005a,2005b)、冉永平(2005,2006)、鲁苓(2006)、刘建达(2006a,2006b)、李然,刘思(2006)等)从理论上论证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培养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但真正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教语用的研究尚不多见。虽然有部分语用教学实验研究,但他们更多是为了验证语用能力的可教性(胡美馨(2004)、江晓红(2005)、赵玉荣(2005)、张雪梅(2006)、施彩虹(2006)、朱炼红(2006)、王秀容(2006)、陆曼(2007)、刘开颜(2007)、刘萍(2007)、竹旭锋(2007)、谢媛媛(2007)、赵永彬,张冬钦(2008)、段玲P(2008)。而真正意思上的探讨如何在外语课堂环境下来教授语用知识的研究还很罕见,更不用说专门讨论语用课堂教学环境中采用什么语言素材作为语用输入的研究了。因此,本文仅仅探讨外语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语言素材可用作语用课堂教学这一内容,即从语用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来回答“如何组织与安排课堂教学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Kasper&Rose.2002:309),以期能为我国英语语用课堂教学及语用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

1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语用输入

为便于系统分析课堂上可能提供给学生的用输入,作者将现行英语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分为传统课堂教学和语用课堂教学两种。传统课堂教学是指那些以传授目标语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听、说、写和译)为目标的PPP(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式课堂教学(束定芳,2006)。鉴于我国语用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语用课堂教学则指那些为了验证语用能力的可教性而进行的教学实验研究。

课本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用作语言输入材料的基本上都是纸质课本。有部分教师会采用一些视听资料,其目的则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听力。而就这些纸质课本来看,Bardovi-Harlig(1996,2001)认为,对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目标语的语言学习者而言,课本不能提供可靠的语用输入,不能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恰当的元语用知识,有些甚至还会误导学生,形成一些有违于本族语者语用原则的语用意识。国内学者吴格奇(2004)对比分析了英语本族语人士编写和中国人编写的教材中的“打招呼”这一言语事件,结果表明中国人所编教材中存在大量的语用失误。胡美馨(2007)从培养语用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采用较多的某综合英语教程,认为虽然该教材提供了部分言语行为知识,但却没有给出教材使用者所期望提供的相关言语行为语用特征和原则方面的信息。

教师

中国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绝大多数还是非目标语本族语者(束定芳,2006),这对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传授语用知识需要教师本人对目标语语用知识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而这种敏感性是非本族语者不太可能拥有。这就意味着,他们就无法享有目标语本族语者所特有的母语直觉,更不能用那种目标语本族语者对母语的直觉来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语语用知识(Rose,1994)。因此,不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目标语是多么地准确与流利,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太大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堂环境下,师生这一典型的不平等的权势关系,使教师课堂上的目标语的运用不能作为学生学习目标语语用知识的参照。再加上国内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几乎一切都以教师为中心,致使学生未能拥有其应有的实践机会。况且,就算能有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一些为操练目标语的活动,由于学生们全都是非目标语本族语者,因此,这种非本族语者之间的目标语操练活动也是不能作为可靠的语用输入。

教学模式

相对于ESL环境下有着大量的真实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在EFL环境中学习英语,课堂教学很可能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语言输入场所。然而,在国内,恰恰就在这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语言输入场所,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PPP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则受应试效应影响仅限于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法与词汇)(束定芳,2006)。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教师们本身很可能就缺乏语用意识,根本就不知道要传授给学生语用知识,另一方面,即使部分教师有了这种语用意识,但由于他们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些语法词汇知识,也就不太可能提供给学生们相关的语用知识。

2 影视素材作为语用输入

鉴于国内语用课堂教学尚处起步阶段,相关语用课堂教学研究尚不多,我们将就现 有的少数用来检验语用能力可教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中所采用的语用输入材料作一简介并分析其所呈现的总体趋势。

在现有的语用实验教学中,用作课堂教学语用输入的材料大致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纸质材料、音频材料和影视素材。纸质材料主要包括课本、研究人员自行整编的讲义及在教师口头讲授下学生所记的课堂笔记,如胡美馨(2004)、江晓红(2005)、张雪梅(2006)、施彩虹(2006)、陆曼(2007)、赵永彬,张冬钦(2008)。音频材料则主要是指磁带和录音材料,如段玲P(2008)。影视素材主要是指原版英语电影的剪辑短片,如赵五荣(2005)、朱炼红(2006)、王秀容(2006)、刘开颜(2007)、刘萍(2007)。另外还有两项语用教学实验研究采用多种类型资料相结合。竹旭锋(2007)采用了三种类型资料作为“建议”言语行为语用教学实验中的语用输入材料,分别为影视剪辑,真实环境中的对话文本,两位本族语者所写的邮件。谢媛嫒(2007)采用了虞苏美主编的《新编商务英语一精读)教材中的Function and Structure这部分内容,以及让受试观看四集《走遍美国》的方式作为其语用课堂教学实验时语用输入材料。

就纸质材料和音频材料来看,在这些实验教学研究中,一般性的处理方法是给学生列出一些有用的词组或句式供他们练习如何表达某种言语行为。事实上,这样教语用的做法有待商榷。一方面,它以一种相当明确的方式呈现出这种原本是很微妙的且更多的时候是间接的言语行为。另一方面,采用这种形式来教语用通常都忽略了语用理论中最为根本的一个因素――语境,而语境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动态性。因此,这种明确地静态地列出一些与某一言语行为有关的或可能的语言表达形式(如词汇、句型、套语等)的做法,不能充分地展示出某一言语行为在一个具体的情境语境中是如何受动态语境参数(如社会权势、社会距离、强度等)制约,更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选择某一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某个言语行为时应受语境参数制约的微妙性。

Ellis(1994)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恰当的语用输入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提供给学生用作语用输入的材料如果在量上不够的话,或是质上不恰当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无作用可言,甚至还可能如Bardovi-Harlig(1996,2001)所言的那样,误导学生形成一些有违本族语者语用原则的语用意识。因此,我们认为,选取恰当的材作为外语教学课堂上用作语用输入是非常关键的。Rose(1994)很早就曾提出采用影视素材作为外语语用课堂教学的材料这一观点,并对如何运用这类素材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直到最近五年,国内学者才开始试着用影视素材作为语用教学的输入材料(如赵玉荣(2005)、朱炼红(2006)、王秀容(2006)、刘开颜(2007)、刘萍(2007)、竹旭锋(2007)、谢媛嫒(2007))。相对于纸质材料和音频材料而言,影视素材不仅能提供给外语学习者听觉与视觉双通道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是,它能展现出某一个情境语境下的语用参数,突出了语境动态性的特点。这也正是Rose推崇影视素材作为语用输入的最主要原因。当然,影视素材中的影视语言并非完全具有真实性(authenticity),它本身也是根据剧本而编辑过的言语。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最为接近现实环境中的语言语料。

因此,我们认为,影视语言用作语用课堂教学的参照基准,它不仅仅能展现出在某一具体情景语境中说话人下受语境参数制约的条件下所采用的为实现某一言语行为而选取出某一恰当语言表达形式,还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动态语境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境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培养与发展其语用能力。况且,影视素材使这种原本具有一次的动态语境具有可重复性,让学生可以就某一个具体的动态语境反复观察,细心体会。此外,语言能力(competence)本身是一种存在于语言运用者脑中的抽象知识,我们只有通过观察人们的语言行为(performante)才能了解到他们所拥有的语言能力。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大量地观察本族语者的语用行为(pragmaticperformanoe)来培养他们的语用敏感性,发展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篇10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04-02

引言

学习语言其实是学习与母语说话者沟通。如果把语言学习简单归结为单词,句式结构,法语规则,预定文化的同化吸收无疑等同于学习一门死语言。“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有几个不同层面:语言知识层面,社会语言层面,实用层面”[1]。所以,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只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另外两个组成部分在当今语言学习中也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合的辅助材料是很有必要的。电影辅助材料是理想的选择之一。本文将浅析电影作为法语教学辅助材料的特点,探讨其在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趣味性,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电影的真实材料性

真实材料作为教学辅助材料自70年代起被引入语言课堂。也是在同一时间,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学习的文化维度,并考虑让学生在交际情境中与目标语言接触。真实材料的引入打开了语言教授与文化传播结合的可能性,学生面对的是真实语言及其不同变化。被定义为“在真实交际环境中的语言输出”[2]的真实材料是一个容量极其丰富的资源库。根据它的属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文字真实材料,语言真实材料和试听真实材料三大类。电影辅助材料属于其中的第三类。以法语电影为例,它的创作主体和对象基本是以法语为母语的人,在电影中使用的语言自然而具有代表性。这样的语言真实性对于中国学生尤显重要,它使学生接触到比教科书上所体现的更为活跃和生动的语言。“熟悉在现实环境下产生的真实语言,学生能发现语言在不同地理,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学习中性化,无特色,具有刻板印象的语言,而是在现实中学习读写”[1]。

2.电影的跨学科属性

Rolland Viau提到“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法语学习的必要性,理想的是将语言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相结合,如哲学,历史甚至数学”[3]。将法语学习融入其他科目能促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知识并不单纯局限于文学学习,它也是打开百科世界的钥匙。电影的跨学科性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帮助他们克服传统学习中的抑制情绪。本部分将分析三类与电影有着特殊联系的科目。

电影与历史

历史题材电影在法语国家电影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电影中,为了说服观众,场景师和服装师都尽力重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这种历史的真实性对于中国的法语学习者了解法语国家历史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而且这比一般的历史文献资料来的更为生动活跃。以电影Au revoir les enfants(再见,孩子们)为例,该片的灵感来源于导演Louis Malle(路易·马卢)童年的亲身经历。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所宗教学校内。如果在课堂上使用这部电影,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影片对白掌握相关语言知识,还能借助于片中出现的场景和服装,在同一时间熟悉法国社会特定历史时刻及法国人在战时的生活习惯。这些文化补充对学生的法语学习是有益和必要的。

电影与文学

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大多数的中国法语学习者来说困难重重。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学生抱怨他们在阅读中大量遇到的生词、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式及那些难以理解的表达,但这却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学习内容。在阅读课堂中融入合适的电影辅助材料能有效缓解阅读学习难度。

从它的诞生之日起,电影就与文学紧密相连,剧作家在文学遗产中大量汲取着创意灵感。观看那些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会勾起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这类题材电影把名著中的词汇,表达和抽象概念重建在试听世界,使它们变得具体化,同时也使学生熟悉文学篇章的内容。这样,文学作品的选读对他们来说将不再是苦役,晦涩的文学语言已转化为生动的图片,和谐的旋律,学生也将逐渐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电影与思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