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7 15:19:09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1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典型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学习顶尖专家知识和行业大数据,达到一流专家水平,从而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专业人士。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到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鉴于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意义,为保持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良好的发展势头,刘庆峰建议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系统规划、加速布局,抢抓全球产业制高点,并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动行业数据开放与共享,制定“人工智能+”行I应用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法;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课程和社会培训体系;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支撑和法律体系;设立部级软课题,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研究和伦理引导;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人才引进计划;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产业资源整合;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刘庆峰在“关于发展人工智能,推动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中表示开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门诊电子病历的普及;建设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助力医疗供给侧改革;卫计委成立国家医疗人工智能领导小组,指导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2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的基础,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校校通”工程,所有学校校园网和中心机房建设基本完成,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50%的学校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虽然海淀区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国际视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网络建设的统筹和引领需要加强;区校基础网络信息系统在系统选型、数据交互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统一同步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此外,学校带宽普遍偏低、网络设备更新滞后、无线网络未能全面覆盖、网络认证未做区级统一管理,等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淀教育效率提升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海淀区教委对全区312家单位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勘测,提出建设架构为“一个核心四个汇聚二十三个接入”的海淀教育光缆专网,光缆专网万兆骨干千兆上联、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学校和考务考点校16芯接入的容量设计得到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光缆专网建设将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为主干网络及81个单位接入,铺缆258公里;二期建设网络安全和190个单位接入,铺缆282公里;三期建设主要为辅助环网和41所他办、民办学校接入,铺缆108.8公里。建成后的光缆专网将形成分校本校、集团学区、区校通体的智慧教育互联互通体系构成,为教育管理、办学组成和机构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架设区域无线网络,搭建泛在学习空间

在建设海淀区教育光缆专网的同时,海淀区教委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2015年下半年,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对全区248个校区174所中小学进行项目调研及设计筹备,对全区648栋楼房、4270间平房、14448间教育教学总房量及11421间普通教室做了覆盖结构和覆盖比率分析,对全区43204台台式机、21616台笔记本电脑、10634个教学平板电脑、约17500余部移动电话等抽样数据进行了组网模式和应用测评分析。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根据测评分析结果,提出了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采取区校两级控制、两级认证、市区校三级管理的搭建方式,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涉及57所学校3122间室,二期建设涉及75所学校5138间室,三期涉及57所学校5205间室,三期投资估算总计1.7亿元。项目建设方案经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区经信办专家评审一致通过,专家完全同意项目设定的三期建设目标,同意无线网络控制、认证和管理方式,对项目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暂不进行全区100%无缝覆盖的建设决策表示肯定。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将突破教室、办公室和场馆的空间限制,为我区推行移动学习、师生上网行为管控、教育信息免费推送、教育传媒移动覆盖,城域网内免费电话、人员定位、移动监控等应用打好基础。

架设视讯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教改发展

视讯服务平台是海淀区面对不断扩大的跨校区网络化、可视化交流沟通需求采取的一大举措,是利用网络视频、移动通讯等新型技术,将海淀区教委所属学校的会议室、场馆、教师桌面终端及个人移动终端连接,构建覆盖全区的网络化视频业务支撑环境。继而,基于该支撑环境建立网络视频互动、移动个人终端业务交流、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等可视化教学综合应用,开展教研教学视频活动。为跨区观摩、全区协同、校间交流、校内沟通、对口援助提供统一平台,有效提高海淀区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视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电话、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教学资源共享。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学校教学业务的多样性:(1)全校日常工作开展。当召开全校大会时,各分校参会人员无需到本校集会,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就可以实现日常教学会议内容汇报和工作安排。(2)教学资源的深入应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视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之一,将本校或协作校的名师教学课堂通过远程互动的方式与目标(学校)教室实现互动教学。(3)录课教室转播。通过录课教室转播后将图像视频源信号由管理员接入到视讯服务平台中,实现本校分校、本部分部,甚至全区范围内的师生观摩学习。二是协助完善教学业务。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支撑更多的应用场景:(1)快速灵活多样的快速响应方式。平台建设完成后,校领导在特殊紧急情况下,通过主控中心的视讯设备快速接入到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实现远程指挥与远程互动的功能;领导之间还可以召开小范围内的视频会议,方便工作交流和工作指导;教委各部门(科室)可以通过主控中心及桌面视讯终端系统召开中小学校领导的会议。(2)召开应急视频会议。平台支持以海淀教委总部为主控中心的调度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也支持中小学局点作为临时主控中心,支持召开教委总部、其他中小学局点参与高清会议;支持通过教委总部的授权可以任意一个中小学校作为主控中心,召开部分系统高清会议,整体系统能够稳步提高海淀教委总部与下属各中小学校的信息沟通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的速度。(3)远程应急指挥。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可以对前端中小学校的工作,进行远程遥控指挥,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突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从2015年5月开始,对全区在会议、培训、教学等工作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梳理。对312家单位、区教委所属17568名教师、204227位学生和我区648公里教育交通路线进行了行政距离、业务距离和机动距离等多方面测算,设计设定了4个中心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的视讯平台建设框架。其中,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由14个学区集会会场、10所中学和6所幼儿园组成,成网状覆盖全区教育单位。就其经济性而言,由于三网一体的自建特性,全区每年教育系统内电话通讯将实现免费互通,教师个人和教育办公经费共节约资金至少600万元,其他相关的会务费、燃油费、餐饮费、课时费等累积节省至少1200万元。2014年海淀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申报的软件开发项目资金总计为5.5亿元。就开发内容和结构而言,成本高、产出低、重复性和技术面窄等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在指导学校使用生均经费以满足当前应用的同时,着手创建两大智慧平台,以之为枢纽激发我区教育智慧迸发。

构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跃升

“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是带动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飞跃发展的关键,对突破教育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系统难整合”“应用难推进”“共享难实施”等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云中心”包括以下三项建设内容。一是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云计算技术,聚集和整合基础硬件资源,实现动态调配和按需使用,解决硬件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灵活性和易管理性。以虚拟化技术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灵活分配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统筹管理,形成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撑能力,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云应用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定制和研发各种教育信息系统与开放的各种中间件平台,为统一数据管理与应用研发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教育服务总线平台集成各平台的服务,并统一进行服务的调度、事件感知、服务感知、质量保证,统一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内容聚合、在线分析挖掘等的标准和接口,为各类智慧教育应用提供支撑平台服务。围绕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的业务需求,以推进有效应用为核心,在已有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互联与整合为突破口,建设区域智慧教育云应用服务平台,为学校、社区提供公共性的教育信息与软件服务。三是教育内容库建设。高度重视智慧教育系统、平台中内容和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开展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可进化的开放课程库和学习资源库等基础性的数据建设。采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基本数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和管理,形成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加大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以不同的教学维度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库;采用购买与建设并重的方式,建设多种技术表现和教学形态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美丽园、健翔桥两地机房的利旧评估和相关建设论证工作。“智慧教育云中心”将为我区两委一室、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提供更优、更快、更稳的系统应用和计算应用,将全区的课堂教学、课业作业、测评考试、政务总务、电视电话等多种应用接入平台子系统,逐步在我区真正实现资源流通、资源均衡、资源共享,打好区域集约型教育公共环境建设基础。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3

十余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以其对我国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以倡导、协调、推进、创新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为宗旨,在开创、引导、发展、繁荣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作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同时也打造出了一个面向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学术交流平台——“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暨教学研讨会”。

在这个平台上,全国各高校的智能科技工作者针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问题,相互交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核心课程和教学实验体系,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4

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存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进程。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课程也能够作为各类学校教育对象所需要学校的内容编排。课程就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计划和规程,我国培智学校的培智课程属于国家和学校的两级管理。国家的职能视为培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建议,学校主要负责课程运作开发。建设培智课程主要有调查、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该秉持着特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有五个原则:生活化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以及支持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要就是指培智课程应该以教学生活化为基本导向,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纳入课程中,将生活适应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则主要就是关注学生最需要的,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为课程核心。从而进一步满足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生活适应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应该选择学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态性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语文课程中选择“我的祖国”“我的老师”等主题的课程内容;个别化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建设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支持性原则主要就是指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总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和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目标包括爱国主义、功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况的独立个体。

2.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培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还是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主要的各类问题是在试验中来总结课程设置的不理性。例如学科的比重过大、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后练习和问题设计不合理等。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缺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颁布指导方案就能够完成 [1 ]。其需要国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国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系列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但是这些方针和建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落实方针的主体、流程、负责人、评价标准、监督部门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坚实的保障,无法落实课程建设项目。即使政府的资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资金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有待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培智课程的建设要得到规范性的落实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切实提高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2 ]。

3. 培智课程建设的建议

3.1搭建理论框架与结构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还有待长时间的开发和总结。基于切实提高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培智课程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对事实认真分析的情况下了解培智课程建设的过程、策略与方式等。其次,根据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实践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论性问题。特别是培智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秉持着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则,建设出与我国培智课程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模式,从而进一步合理指导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2构建培智课程建设研究体系

课程是培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核心,其涉及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与培智学校实践研究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深入探索培智课程建设,从而探索获得培智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培智课程建设的价值理论与实践指导。另外,培智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者也应该在理论研究者的引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形成互动灵活的管理价值是构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目标,培智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3.3改善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5

【正文】

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根据《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关于办理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的实施意见》(桂协办发〔2021〕12号)的要求,现将我局2021年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是我局共收到并办理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6件,其中分办为1件,主办为1件,会办为4件。具体是:

1.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案,分办件,提案号20210081

2.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主办件,提案号20210436

3.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的建议,会办件,提案号20210078

4.关于推进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提案,会办件,提案号20210397

5.关于利用广播电视渠道建立“空中课堂”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建议,会办件,提案号20210440

6.关于加强边境中小学“国门教育”的提案,会办件,提案号20210374

二是我局已按照要求和规定格式答复办理,全部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并附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给政协委员反馈。其中我局主办、分办的两件政协提案均确定答复类型为“B”类。答复意见反馈给政协委员后,没有收到不满意的反映。

三是提案办理绩效考评工作自评情况。6月底前已按要求向主办单位报送4个会办件,9月底已按照要求前完成办理1个分办件和一个主办件,报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和提案者,并将提案复文电子版上传政协提案管理系统;加强与提案者联系,在书面答复前已与提案者沟通联系;提案者对分办件和主办件的办理结果反馈满意;10月向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报送年度提案办理工作总结和提案答复公开目录,推荐《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提案号20210436)为优秀提案。自评分:满分。

二、提案的特点

一是议题相对集中。提案重点就文化产业发展、智慧广电工程和公共服务、国际传播、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广播电视“空中课堂”、“国门教育”等有关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是更加注重提案质量,不追求数量。提案坚持问题导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的意见建议中肯实在、富有建设性。

三是对策建议实。提案人注重发挥专业特长,注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研,注重与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集中群众智慧,所提提案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集中反映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集中反映的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实力弱。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要提高到4%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按照近年增速,2020年实现规划目标已不可能。

二是智慧广电工程建设与公共服务有待加强。2019年初,广西启动了“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是全国率先实施“智慧广电”的省份之一。实施以来,实现了广电光纤覆盖所有行政村,覆盖农村用户850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6%。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工程也面临着较大问题和困难。由于工程建设投入巨大,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低,尚未形成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个人合理付费的良性机制,工程总体收益较低,对智慧广电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三是融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广西过去对东盟的国际传播工作主要依托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为适应融媒体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拓展对东盟国家的外宣能力和手段,急需建设提升新兴媒体国际传播的能力与水平。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推进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培育文化新业态,提高传媒业的整体竞争力,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以优质企业为龙头,做强做大出版产业;培育文创产业,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规模与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借力资本市场提升行业发展速度;加强项目储备,用足政策红利,助力产业发展。

二是以“看得好”为目标,完善广西地方广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用得好”为目标,将“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等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智慧广电支撑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是依托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党委书记新春会晤的契机,促进越南北方四省和广西边境8市县融媒体中心的合作;开展新媒体平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外宣频率北部湾之声的人工智能播报系统及东南亚译制传播中心多语种人工智能译制工程;按照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采用云计算等轻架构技术打造媒体融合的开放性平台,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

四、领导批示情况

暂时没有。

五、办理政协提案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办理责任。

成立以局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局办理政协提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管局领导为责任领导、承办处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具体承办人员为直接负责人的分级责任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明确分工,加强领导,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认真办理。局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对政协提案进行深入调研,各有关处室和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承办处室、配合处室、单位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落实。同时建立和完善交办、承办、审核、答复、督查等制度,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严控办理时限,提高办理效率。

在办理政协提案时,各承办处室和单位按照文件要求,增强办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采取电话、微信、走访、信函、座谈或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主动联系提出提案的政协委员,深入了解委员们的意图,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切实加强实地调查,摸清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局办公室负责在政协系统上统一签收,并上传经办人信息。各处室和单位办理提案时,与主办、会办单位积极联系。对涉及多个处室、单位联合办理的提案时,各牵头承办处室积极主动联系各有关处室、单位。全部提案按照具体办理时间节点完成: 4月30日前已将4个协办意见函报主办单位;5月15日前将协办意见上传系统;9月30日前全部办复1个分办件和1个主办件,寄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和提案人,附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并上传系统;10月将提案办理工作总结报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并上传系统。

(三)规范答复内容,保证办理质量。

全部提案的答复按照文件通知的格式撰写,确保答复内容规范化、标准化。局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对各承办处室答复情况进行“五查”:一查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查对政协委员提出的问题是否做到有问必答;三查办理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四查答复语气是否诚恳、谦虚;五查格式是否规范、准确。对不符合答复要求的,退回承办处室重新办理,保证办理质量。同时将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寄送政协委员,政协委员反馈的满意率达到100%。

(四)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办理落实。

此项工作已列入自治区绩效考核,我局高度重视,强化督促落实。局办公室加强与各承办处室的联系,采取电话催办、现场督办、书面督办等方式,加强对提案办理工作的督办落实,同时加强与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政协委员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的沟通联系,及时上报办理情况,确保办理工作全面落实。

六、提案所提意见建议采纳落实情况

(一)多措并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扶持管理办法》,设立扶持专项资金,遵循“公开公正、择优扶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原则,支持、扶持一批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等重点作品的创作;

二是推动出台《广西推进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其列入了2021年重点改革任务。今年将按照广电总局和自治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市、县广电媒体融合定位,打造优质平台和品牌,推动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激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发展潜力,推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

三是举办“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红色记忆·唱支山歌给党听”第三届“三月三”网络短视频大赛等系列大赛,引导创作出一批优秀广电视听作品并给予奖励;

四是举办或组织参加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六大工程”网络专题培训、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力”全员网络培训班、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的通知、2021年广西广播电视百名人才培养研讨会等系列培训班,为加快广电视听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推进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健全新型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继续争取广电总局和自治区的支持。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建设符合边境地区实际的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基础平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我局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全面推进我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印发了《2021年“壮美广西·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863”举措,对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组织全行业开展“感党恩 跟党走——‘壮美广西·智慧广电’乡村振兴行”活动,通过开展大宣讲、大调研、大推广、广惠民等举措,切实推进智慧广电进村入户。今年上半年新增发展农村智慧广电用户约9.2万户。在龙州县、东兴市开展智慧广电固边工程试点建设,推进边境县10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完成柳州市鹿寨县大村村智慧广电全媒体信息室示范点等16个站点建设和1093个智慧乡村“一村一屏”建设工作。在智慧应用上,除了不断推进视频会议、雪亮工程、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康养、空中课堂、特色电商、远程教育等应用之外,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推动智慧广电内容建设,优化提升广西数字网络图书馆服务效能。上线广西数字网络图书馆手机客户端“智广阅读”,累计新增电视端电子书1.8万种,手机端电子图书6万种。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组织开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等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内容、数量的课题研究,结合实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研究编制广播电视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报自治区财政厅审核。

(三)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

已将此项目上报广电总局,积极争取广电总局的支持。之前已对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项目给予经费支持。8月已争取到广电总局对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项目的经费支持。在5月28日至30日的第28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上,设立展位,加强对传播平台的宣传、推介。今后,将继续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争取自治区的支持。

(四)其他提案落实情况。

1.关于推进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提案。

指导、协调全区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大对广西非遗文化的宣传报道,扶持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民族文化》。通过电视化、故事化手段,展示、传播、普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宣传广西非遗文化。

2.关于利用广播电视渠道建立“空中课堂”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建议。

以“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为抓手,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政策支持“空中课堂”建设。一是整合、争取各项目资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建设; 二是加大推进智慧广电平台和应用升级,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服务智慧教育、智慧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广电总局等有关部委的政策支持,在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和智慧课堂服务产品上线播出审批等方面予以广西更大支持。

3.关于加强边境中小学“国门教育”的提案。

印发《宣传提示》,指导、协调全区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对“国门教育”建设的宣传报道,推广“国门教育”信息与知识,激发全社会关注边境中小学“国门教育”的浓厚氛围。

七、典型案例

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主办件,提案号20210436

八、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所有提案办理结果均已在我局网站公布。

九、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大力推进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由“办理型”向“落实型”转变,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加政协提案办理力度,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繁荣发展。对已经落实的,总结经验,巩固成效;正在落实的,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办理进度;暂时难以落实的,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促使具有重要价值和全局性指导意义、涉及民生的重点提案转化为促进民主、科学决策,改进工作的动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2021年自治区政协提案公开目录

自治区广电局

2021年10月8日

附件

2021年自治区政协提案公开目录

序号

案号

提案者

案由(标题)

办理类型(分办、主会办、会办)

公开情况(全部公开、部分公开、不予公开)

1

20210081

秦祖智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案

分办

全部公开

2

20210436

谢向阳

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

主办

全部公开

3

20210078

黄泽艺

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的建议

会办

全部公开

4

20210397

黄春艳

关于推进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提案

会办

全部公开

5

20210440

谢向阳

关于利用广播电视渠道建立“空中课堂”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建议

会办

全部公开

6

20210374

何清新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6

关键词:海淀区;智慧教育;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03-04

北京市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共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区教育、文化与科技的领先优势。但另一方面,区内人员结构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海淀区教委从实际区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并探索出一条通过全面建设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基础与统筹规划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资源积累,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为海淀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有力的保障。

从2013年4月开始,在主管教育的区领导的带领下,海淀区教委对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展开深入调研,具体调研结果如下:一是基础好。师机比达1:2(有效1:1.8),生机比达5:1(有效10:1);二是高标准。率先现宽带网络校校通(90%的学校带宽接入超过10M);三是高水平。全部学校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四是高效率。创新信息化经费管理模式,即实行生均经费+专项经费模式;五是高素养。师生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所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均达到中级以上。按照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海淀区已经有80%的校园处在由基本级向变革级过渡,即处在由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跃升的阶段。同时,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尚存在独立应用多而统筹规划少,硬件网络多而校园标准少等方面问题。这些情况令海淀区教委深刻认识到,技术推进教育变革的态势已愈加明显,数字教育跃升到智慧教育成为必然趋势,海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势在必行。

在全面掌握全区基本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海淀区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以促进教育公平与海淀优质资源共享为价值追求,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重要着眼点,组织编制并于2014年3月了《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海政发〔2014〕8号,下文简称《规划》)及《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海行规发〔2014〕6号,下文简称《管理办法》)。依据《规划》及《管理办法》,海淀区组建了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文简称“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下文简称“区智慧办”)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各项工作,统一负责全区智慧教育项目的规划、申报、评审、建设、监督和备案等工作。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及区智慧办的组织协调下,海淀区根据《规划》的指引,紧密依照《管理办法》,积极创建智慧校园,大力发展智慧教育,以促进海淀区优质教育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实现共享,从而推动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二、建设思路与经验做法

《规划》描绘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宏伟蓝图,《管理办法》则指明了通过智慧教育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途径。

《规划》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以党和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重要文件为依据,基于海淀区教育信息化现状及现存问题,明确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建设原则,提出并阐明了海淀区智慧教育“3456”的建设框架与建设内容。

“3456”的建设框架,即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具体来说,建设三类智慧环境:就是全面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以及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就是全面提升面向学生、教师、家长与管理者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就是全面建立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理念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标准保障等五大保障,为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保驾护航;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就是全面实施包括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以及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智慧学习应用推进、一体化智能运维等在内的六大板块工程,全面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

《管理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上述规划的理念精神及建设内容所设定的。在该管理办法中,明确了领导小组及区智慧办的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梳理了海淀区智慧教育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制定了海淀区智慧教育专项经费项目、常规经费及生均经费项目、学校等教育单位新扩建及翻新中所涉及智慧教育项目、智慧教育应用推进研究项目、智慧教育素养提升项目、智慧教育设施运维与信息内容服务项目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并明确了智慧教育项目变更办法及流程,还明确了一系列智慧教育建设管理机制。

依照《规划》和《管理办法》,海淀区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科学、高效发展为重要依托和重要动力,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建设:

1.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方面

一是推进实施海淀区智慧教育万兆光纤信息高速公路建设。2014年(一期)完成万兆核心环和4个汇聚接入环的铺建工作,实现81所学校先期接入。2015年(二期)将189所学校接入环网,2015年(三期)将41所民办校及他办学校接入环网,工程总计接入311家单位。

二是推进实施中小学智慧校园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为响应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工作部署及达标要求,在信息高速公路铺设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全区各中小学校园(单位)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三是着手研制“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及制订“海淀区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以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为主线,构建出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从低到高分别是初始级、基本级、变革级和融合级四个成熟度等级。每个等级又可从基础环境、软件与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教师信息化水平、学生信息化水平等六个维度来定义这一级目标的若干个关键过程域。由此,可形成一个包括四个等级、二十四个关键过程域的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体系。

“海淀区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将结合“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针对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实际,制订出智慧校园发展各个阶段的标准体系,以明确、具体、可参照的标准体系为指导进行智慧校园建设,在推动实现全区智慧校园基本达标的同时,促进各智慧校园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并鼓励各学校在整体标准体系框架内实现各项特色发展。

2.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方面

一是推进实施海淀区智慧教育视讯中心建设。该项建设是区域网络电视、网络电话、视频会议、远程培训和教学观摩等集约整合应用的基础性工程。2014年先期启动全区教育系统视频会议平台的建设工作,试点建设并实现幼儿园组、小学组和中学组共计31个集会点与4个主会场之间点对点会议、组对组会议、划片集中会议、视频电话会议和区域广播等应用。

二是筹划实施区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2014年,开展了区教育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区教育云管理中心硬件集群与虚拟化等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至2016年,预计基本完成软件平台层建设。2014至2020年,持续完成教育内容库建设。智慧教育云中心将成为海淀区优质教育的汇聚中心及创新生发中心。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将从实质层面推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共享问题。

三是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工作。在海淀区第90次政府常务会议上,已明确由区教委负责,会同海淀园管委会(区经信办)等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促进海淀区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的相关办法。目前,区教委已组织初步拟定了《海淀区互联网教育产业促进办法(试行)》提纲,相关调研及研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相信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完善与兴起必将有力推动海淀区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3.促进师资均衡方面

一是通过名校、优质校向相对薄弱校选派优秀教育管理人员或先进教师,采取对口帮扶、委托管理、合并管理等形式促进师资均衡。

二是通过“一校多址”办学、“名校带动”办学等方式增强优质师资对相对薄弱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师资的扩充与提升。

三是通过探索推进互联网教育、MOOC教学模式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形式,促使海淀优质名师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海淀区的实践表明,以上三种途径均需要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予以支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优质师资资源的均衡与共享。

4.促进生源均衡方面

首先,海淀区紧密围绕北京市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一系列相关政策精神,积极推进生源均衡工作。以2014年为例,海淀区教委依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结合海淀区实际,制定了《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既定目标与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招生工作。

其次,增强学校改扩建力度,增加优质学位。2014年,海淀区改扩建六一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新增2000余个入园学位;中关村三小新校区、五一小学新校区建成启用;新建、改扩建育英中学、六里屯配套小学等6所中小学,新增1万余个入学学位。

再次,加大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九年一贯制入学模式。海淀区在已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的基础上,2014年依托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名校多制办学的模式,新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十一学校的一分校,即把万寿路地区原来的群英小学和206中学合并。此外还有二十中永泰庄分校,以及将车道沟小学和理工附中合并兴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一系列举措的顺利实施,都与教育信息化的配套与支持分不开。2014年,海淀区通过电脑派位、对口直升方式,就近入学的学生比例达到83%,比去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进入2015年,海淀区以促进教育均衡为导向,展开了力度空前的综合教育改革。从2015年开始,将陆续新建扩建包括101中学温泉校区、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中关村三小万柳北校区、红英小学六里屯校区、二十中附属实验学校二期、航天城配套学校、首师大附中西北旺校区、育英中学(改建)等在内的8所学校或校区,撤并3所学校的同时承办3所学校,建设5对九年一贯制对口校,并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办学。以上举措为通过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智慧教育建设也必将在更高层面上支撑和促进海淀区教育均衡及教育整体高水平发展。

三、建设经验与发展特色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既有基础上,特别是《规划》及《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海淀区智慧教育驶入快车道。结合全区智慧教育建设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1.特别注重应用创新

根据《规划》与《管理办法》,海淀区已经制定实施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重点(2014-2015年)》(以下简称《工作重点》),按照《工作重点》要求,海淀区正着手开展一系列重点项目。其中,智慧教育万兆光纤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小学智慧校园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属于智慧教育建设的基础工程,以上两大项目的实施将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应用高位起步、高水平运行;而智慧教育视讯中心建设、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则直接为智慧教育各项应用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将有利于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2.不断加强机制创新

根据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实际,《管理办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的一系列管理机制:专项经费项目申报评审机制、常规经费及生均经费项目备案机制、企教合作机制、应用推进研究项目支持机制、智慧教育设施运维与信息内容服务统一招标机制、智慧教育素养培训提升机制、智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智慧教育建设奖励激励机制等等。

以上机制既是海淀区智慧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有机地构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将全面为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保驾护航。

3.高度重视专家支持

智慧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大课题,亟需专家力量和理论支持。为此,海淀区依托《规划》和《管理办法》,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是筹建成立了智慧教育专家库。专家库由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学校(单位)信息化主管、一线教师、会计师(项目管理师)等专家组成,专家队伍将全面支持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

二是经严格的公证程序,成立了“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并抽选成立了“海淀区2014年度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区智慧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协同区智慧办负责区智慧教育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区智慧教育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由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学校(单位)信息化主管、一线教师、会计师(项目管理师)按照2:1:1:1的比例构成,从而实现了专业理论、建设实施、应用发展、管理评估等各方面专家智慧的汇聚与发挥。

三是在区智慧办组建成立了技术创新推进会。技术创新推进会由一线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学校(单位)中青年骨干教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学生家长志愿者等专业人士组成。技术创新推进会将在增强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技能方面大显身手。相信专家队伍的聚集与理论研究的深入会大力支持海淀区智慧教育的集约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7

安徽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缪富国讲话。他代表省教育学会、教育厅基教处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当前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分会作为全省性教育学术团体,在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希望学会今后在加强教育研究上下工夫,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工夫,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工夫。希望各位理事不负众望,把分会建设成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未来学前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学前教育分会秘书长汪秋萍向大会汇报了第四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自第四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省教育厅基教处、省教科院、省教育学会领导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研讨活动,转变教师观念;搭建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工作,发挥学会职能;开展各种评选、展评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利用项目、课题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其他组织合作,为幼儿成长和幼儿园发展提供服务。此外,也提出一些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期待倾听到广大教师的诉求,更好地为安徽省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

本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学前教育分会章程,选举并产生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由阚智任理事长,夏业柱、吴玲、马玉龙等任副理事长,汪秋萍任秘书长,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共74人。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8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开始从事教育,1947年被任命为当地一农村小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此至1970年逝世,历时23年,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在任期间,他把帕夫雷什中学当做实验基地,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学校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教育问题,并将二者有机结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他一生论文、著作丰厚,有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等。他的著作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选取其部分著作,编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由于他的著作立足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工作实际,并经过升华,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理论,供人们借鉴。因此,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活的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二、内容简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写于1965―1967年的一本重要教育著作。该书针对广大教师,本书以“建议”的形式展开,主要内容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读来轻松易懂,颇具实践指导意义。

(一)上篇――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其中发展智力是主要任务,围绕发展智力,他为教师提出的建议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发展智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在他看来,“快而用心的读、写”“选择、综合、分析事实”等各项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而知识的积累又有利于能力的获得。知识、能力又是推动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的发展可以促使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知识、能力的发展最终指向智力发展。而教学是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智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善的教学乃是发展智力的教学”。

2.发展智力的途径与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智力主要有两大途径:课堂教学和各种智力活动。知识的积累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条件,而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3.发展智力必须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掌握基本技能是“顺利学习和智力发展极为重要的条件”,他还把基本技能具体归结为九种:读、写、算;观察、语言表达、思考;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自学能力。关于基本知识,他认为是建筑的“地基”,是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基础,要求学生在理解中牢记,实现方式为贯彻2个教学大纲。只有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实现“智力自修”,增强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能力,发展自身的智力。

(二)下篇――充分发挥几种教育力量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有六种起着教育作用的“雕塑家”:教师、家庭、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小伙伴。其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这些雕塑巧匠组成一个交响乐队,只有让这些雕塑家行动和谐一致,才能顺利解决“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有力地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

教师是雕塑巧匠合唱团“敏锐的、明智的、有经验的、细心的和勇敢的指挥者”,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为各个雕塑家分配责任与任务,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了解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了解各种力量应当怎样发挥作用并且要有对因果关系分析的能力,预见各种教育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只有如此,才能“照亮其他雕塑巧匠的工作”,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更顺利的发展。

2.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第52条建议中提到母育学校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德育、智育、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学校”,他认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

3.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智力、情感、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的力量十分强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的美”,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4.学生本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就是要培养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不能总是牵着他的走路,而应该让他自己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他指出“要教育人门从小就认识自己并进行自我教育”。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促进因素,为了使自我教育发挥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育中运用“纯人性”的教育手段。

5.书籍

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书籍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不仅如此,书籍在学生在道德、美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

三、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9

近年,在社会需求的强力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培养了大批高职业人才;办学主体多样化,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办学经费投入多元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贴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多样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某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成为大中专毕业生职业训练、提高的重要场所。高等职业教育在其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规律和特点,有着自己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型,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习教学为主,比较固定的外联对象——与产业界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联系等。这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社会上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仍较为严重,政府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校均学生规模较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落后,高职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保障系统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后劲,特别是严重影响高职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考察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接触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如“终身学习理念”、“市场理论理念”、“能力本位教育培训理念”、“劳动力本位理念”和“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职业教育理念和理论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理论,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尊重职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重道轻器”等观念比较普遍,例如中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强调高学历、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以及择业上大都迷恋于官场、官商、官办事业单位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活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广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理论型的人才,更加需要工程型、技术型和职业型的人才。特别是在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过程中,就更是迫切需要大量的职业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唯学历是才”的传统观念,倡导新时代的人才新观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努力营造尊重职业型人才、爱惜职业型人才的社会环境。当前,应建立职业型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职业型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完善职业型人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职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职业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中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做好职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高层管理协调作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均建立了由主要分管领导主持,计划、教育、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协调教育、劳动及有关行业部门的工作,制定和落实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应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一样享有相同的待遇。计划、财政、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在毕业证书、经费、招生、继续深造等方面享有相同的待遇。劳动人事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能力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等方面与高等职业院校享有相同的待遇。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师学院是培养职业人才的主要机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获得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这会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及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经过一定的验收评估程序之后,批准验收评估合格的高等职业院校享有颁发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资格,并享受与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相同的待遇。 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政府应从有利于发挥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加快职业人才培养、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各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实力和培养水平。可采取改革、重组、股份制、联合、撤并、国(公)有民办等多种形式,调整布局,形成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要打破条块分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淘汰一批规模小、效益差的高等职业院校,组建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高等职业院校。政府应集中精力对重点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相关投资与管理,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普遍面临的资金和实训等问题。同时在结构调整中,提倡社会力量按照有关规定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办学,努力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积极鼓励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以行业或区域为依托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层次 新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人才的职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近10年来,以培养职业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层次不断提高。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政府应积极规范和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承认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教育地位,在经过规范和一定程序的验收后,给予高等职业院校为毕业生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资格。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联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人才,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p#分页标题#e# 五、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教育界比较重视对学生数学逻辑和语言逻辑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这种思想对职业型人才培养有消极作用和影响。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且这些智能是有差异的。多元智能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一是改革学生专业选择办法,加强职业能力测试。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靠学生申请的志愿来决定学生学习的专业。这种方法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同个体具有的智能是不同的,不同的智能又表现为不同的职业能力倾向。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时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和心理测试,发现学生的不同智能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倾向,既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依据,又为提高培养效率、效果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通过职业能力测试、心理测试、社会实践与调查、职业活动的模拟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是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方法和手段。为了发展学生不同的智能和职业能力倾向,高等职业院校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统一课程,即必修课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选修课程。既然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状况,那就没有理由再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同的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应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智能组合的学科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力潜能,发展适合其智能状况的职业能力。 三是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评价观过分强调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是片面的和局限的,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从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目标等几个方面增加评价的综合性,以发现每个学生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使学生能够在智能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是提高教师素质,适应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要求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一般的职业能力外,还应拥有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素质。一是具有观察和区分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力,在区分学生智能分布状态方面独具慧眼。二是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强项,并使其强项不断地得到发展。三是具有多种评价的能力,在学生从事学习或创作活动的情景中进行评价,为学生反馈其强项与弱项领域,并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四是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将学生引向社会,让社会参与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应用性强,教学方法形式丰富多样。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基本条件。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总量不足表现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比过大,教师数量不能满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理论课教师相对充足,一体化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缺乏。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问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和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计划,强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工作;二是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体系,特别是一体化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体系;三是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多渠道聘用师资,特别是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人才中聘用师资,充实职业院校教学第一线;四是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七、建立综合性实训基地,搭建职业人才成长平台 实训设施不足,已成为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特别是职业培养质量的“瓶颈”。要解决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训问题,政府除积极支持重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外,还要建立面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公共综合性实训基地。建立综合性实训基地,一是照统筹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中心城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由行业、企业参与的布局合理、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面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和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高等职业院校及其他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提供服务。二是依托企业,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由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学校充分挖掘潜力,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三是建立企业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并建立学生实习安全保险制度。 八、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保障体系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培养、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已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要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和督导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和督导体系。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和督导队伍,科学制定评估标准,建立评估和督导制度,使之在监控办学质量,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沿着正确的轨道办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层次不断提高,急需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一是要增加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教学研究人员,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体系,重点建设省、市两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使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骨干和核心。二是要重点研究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解决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三是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基层教研组的功能。#p#分页标题#e# 第三,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的增加和职业教育的扩展,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体系和教材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一是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体系,成立国家和省级的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组织,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领导。二是要根据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规划,要重点建设新专业教材和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教材。 第四,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的职业技能鉴定,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各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程序,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结合。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学术团体的社团活动,增加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期刊,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例10

2省级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目前由国家到各省市县区都已建立一大批官方或民间的有关职业教育研究会(学会)与科研机构,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咨询、谋划、落实与引导作用。以福建省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官方与民间陆续成立建设了一批促进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会(学会)与科研机构,其中包括: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会(1984年成立,1992年并入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1992年成立)、福建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1990年)、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991年由原来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职教科”中剥离独立出来)、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2009年在厦门揭牌)、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省教育厅依托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福建分院(2014年经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批复在闽江学院成立)等。这些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研究会(学会),长期以来为福建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智库的角色,行使着着智库的职能,为福建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的存在为建设福建省职业教育智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给今后的智库建设提供了前车之鉴。

2.1具备的优势与基础

福建省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发起于是20世纪80年代,是福建省教育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研究机构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作体系,具有比较稳定的业务联系机制,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与优势,已初具现代职业教育智库的雏形,具备了智库的某些特质。同时,由于福建省目前所拥有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及研究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其研究侧重点在于对福建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重点就是为地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总体的规划与政策设计,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行政决策提供咨询,因此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常能够直接进入政府主要领导的决策视野,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在推动福建省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长期以来较注重研究队伍的建设,注重吸纳基层科研单位和学校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已逐渐造就了一批熟悉职业教育政策、了解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有着较丰富的决策咨询服务经验的专兼职研究队伍。

2.2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现阶段福建省已拥有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或研究会(学会)虽初具智库的雏型,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库,其地位与功能定位尚不清晰,宏观政策环境尚不成熟,研究的独立性不足,研究成果前瞻性不够,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不广。(1)智库的建设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与资金投入,目前福建省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宏观政策环境还不成熟,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也没有形成一个规模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咨询市场,因此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智库意义巨大但要走的路还很长。(2)福建省传统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中心、所)多由政府主办,直接或间接隶属于政府教育部门(如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区教育单位)内部,资金来源、人员编制、行政体系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现状难免存在着研究机构的研究目的与成果受政府官员意志的左右,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3)目前扮演着职业教育政府“智囊团”角色的教育科研机构的地位与功能定位尚不十分明确。在福建省,无论是政府教育部门或高等院校内设的研究机构,还是各类职业院校组成的民间研究会(学会)及民间教育研究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为政府职业教育决策提供咨询的功能,但它们之间的地位、分类都不明确,定位也不清晰,无法真正行使职业教育智库的职能。(4)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整体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研究水平不足,专业性不强。由于目前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构成不合理,其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背景相似,且以文科居多,自然科学及跨学科研究人员匮乏。由此导致研究层次单维化,应用研究少,研究方法传统,研究结果缺乏前瞻性,因而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决策的影响十分有限。(5)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组织构成上失衡,官民之间的反差较大。官方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身处体制之内,其信息来源、经费投入、成果影响和体制保证都远远超过民间机构,在话语权上占有绝对优势与主导地位;而民间的机构或组织受到许多限制,运行举步艰难,呈上的渠道缺乏,使得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难以获得重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省级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基本职能与特征

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智库已成为推进省域教育科研发展及提高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而厘清智库的基本职能与运行特征是打造具有特色、高效创新的职业教育智库的关键。

3.1基本职能

职业教育智库,是指由职业教育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从专业化的角度,客观、科学地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的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福建省职业教育智库作为地区智库与“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职能就是以服务福建省的战略发展为导向,为福建省的重大教育决策与职业教育提供决策咨询与建议,并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促进福建省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提供福建省职业教育决策咨询:围绕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根据福建省区域经济文化特点,开展福建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为职业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2)开展福建省职业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针对福建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政策调整的方案或终结的建议。(3)开展福建省职业教育应用研究:开展典型个案研究,研究省内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实践,并协助提供各院校发展的战略与策略。(4)开展福建省职业教育管理改革研究:在国家教育发展的在背景,为福建省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研究与依据。(5)促进职业教育学术交流:通过召开学术研究会、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学术访问及研究人员交流等形式促进福建省职业教育学术交流,为福建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广阔视野。

3.2特征

纵观“智库”的发展历史,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并具有特色的优秀“智库”,其组织管理与具体运行都具有功能专业性、运行独立性、研究实用性、视野前瞻性、模式多样性、管理科学性等基本特征。(1)功能的专业性:作为福建省职业教育方面的智库,其研究领域即要体现福建省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性,所研究的问题与提供的咨询建议应符合与适应福建省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专门性。(2)研究的实用性与中立性:福建省职业教育政策在形成与实施过程中,应将职业教育智库的研究纳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智库提供的研究成果、咨询建议与建议方案必须有效实用,价值中立,才能使决策失误最小化。(3)视野的广阔性与前瞻性:研究角度的大视野与研究内容的前瞻性是智库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福建省职业教育智库作为区域政府教育决策的重要咨询机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福建省职业教育发展所处的大背景与福建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对福建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可预见的问题进行深入与广泛的研究,以便更有效地解决福建省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4)运行的独立性:福建省政府对职业教育智库管理应持有“保护”与“保障”的开明态度,使之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既保持密切联系又保障独立运作,只有使“学术与政治保持距离”,才有助于提升决策咨询的质量。(5)运行模式的多样性:鉴于国家“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智库的建设以其主体的不同,运行模式也应呈现多样性,既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官方的职业教育智库,又可以依托高校建立高校职业教育智库,同时又要鼓励民办出资建立民间职业教育智库,通过不同模式的运行,使职业教育智库成为影响福建省职业教育决策的重要力量。(6)管理的科学性: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智库的客观、高效与科学运行,智库的建立、运行、管理与监督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模式与机制,同时对入库研究与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有严格的要求,并实行精细化分工。

4省级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考

4.1保障投入,构建利于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智库正常的运转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来保障,因此福建省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外建设智库的有效经验,出台相应的政策,一方面由省政府敦促省财政为职业教育智库建设投入专项经费,另一方面采取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成立社会基金会投资智库建设。只有保证智库建设资金来源的多渠道与多元化,才能有效地保证智库的运行不受公权的过多干涉,从而真正达到科学研究的自由独立,科研成果的公正客观。在保障投入的同时,省政府应该在体制机制的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定位与职能,加大支持力度;在微观层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与完善职业教育智库的管理运行机制,促成职业教育智库与省级学术研究部门、传播媒体、职业院校等各方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保证其对有效信息的获取、使用,并切实畅通智库成果有效的送达与转化。

4.2资源整合,促进省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向职业教育智库转型

福建省目前已拥有为数不少的省、市、区职业教育机构,还有部分民间职业教育机构与高校内设立的职业教育机构,这些都为建设发展省级职业教育智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福建省政府应当充分整合利用原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促使其向新型职业教育智库转型。要实现转型,首先要全面创新发展理念与组织管理方式,变体制依附为独立发展,充分保证研究思想的独立性和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并改变传统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多以阐释政府政策为注重创新、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发展为己任;同时还要应职业教育领域所面临问题的复杂化与交差性,注重引进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研究,以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咨询。

4.3促进公平,推进民间职业教育智库的发展

民间职业教育智库作为官方智库的有益补充与强大后盾,因其由民间出资,更多地体现民间的声音与需求,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理应得到政府的认同与鼓励。福建省政府应出台全额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并在全面放权,给予其充分研究自的同时,加强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的充分合作,拓展成果应用渠道,让民间智库的成果参与到政府职业教育决策中,从而全面推进民间职业教育智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公平。

4.4依托高校,使之成为职业教育智库的坚强后盾

高校因其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科研人才资源,为智库的建设提供了必须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是智库建设的最佳合作伙们。在福建省基金会体系尚不成熟,民间投资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尚未形成气候的现状下,依托福建省高校建设职业教育智库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快速途径。福建省的不少高校也成立从事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组织与机构,如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省教育厅依托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还有许多高校都成立了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研究院、所;2014年初,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随后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福建分院在福建省闽江学院成立,这就是福建省依托高校成立的首个职业教育智库。因此省政府在建设福建省职业教育智库的时候,为避免重复投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应充分发挥高校的智能优势,与高校密切合作,让高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成为智库建设的坚强后盾。

4.5协同创新,提升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智库研究能力

职业教育智库所面临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无论是宏观的政策研究还是微观的案例分析,涉及到的影响因素都是复杂而多元的,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大型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和利用,以及模拟决策的运用,已成为智库建设的主流趋势。因此,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应围绕福建省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与人口、教育财政、产业发展与教育等关键领域,加强与各方的协同合作,建立信息与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智库研究能力。

4.6凝聚力量,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智库研究团队

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是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智库实力的根本体现。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建设,首先要建立职业教育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其次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同时要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积淀,又有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研究骨干;此外,基于研究的多角度、全方位,还要重视完善多学科的专兼职研究队伍的建设。

作者:李晴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梁,郭万婷.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09):1-6.

[2]曾天山,王小飞,吴霓.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2013(08):35-40,53.

[3]刘国瑞,王少媛.推进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