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4 15:12:10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1

交通基建项目具有建筑规模大、施工周期长、参与业主多和投资金额高等特点,因此,交通基建项目在管理方面面临着很多复杂的问题。对于交通基建项目而言,业主方的管理作用在整个工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基建项目的工作主要包括前期策划、勘察、招标与合同管理、施工以及竣工验收与移交,业主方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受益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责任意识,并且要善于总结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提高调解工程的分包管理的能力,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施工周期、降低工程造价和避免浪费。

一、交通基建项目业主方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交通基建项目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例如在施工过程中虚造报价、分包商之间存在争端、拖延工期和违法施工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业主方在知识管理和管理水平上要不断地积累、提高,使得交通基建项目能高质保量地进行。第一,业主方知识管理可以降低施工成本,有些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为了谋取私利,往往会虚报造价、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拖延工期,这就需要业主方要掌握一定的市场行情、熟悉材料价格,严厉打击这种做假账、抬造价的不正之风,并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杜绝偷工减料行为,从而降低施工的成本。第二,业主方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整个工程的宏观调控,交通基建项目工程浩大,往往进行分段承包,但是经常出现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这也是分包管理常见问题,为节约成本,保护自己,分包商总是专注于个体的施工管理等现象,这就需要业主方从中调解,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施工体系良性运作,缩短施工周期。第三,业主方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工程的参建者进行约束,对责、权、利三者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确保交通基建项目的合法性和经济性,并且依照法律划清各方的职责,实行责任制度,谁出现问题谁负责,减少不必要的争端,同时要保证各方的利益不被侵犯,使得施工方与业主方都能获得最大利益。

二、交通基建项目管理不同阶段业主方的知识管理

(一)前期策划

前期策划的主要工作就是工程设计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中,设计策划“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2],前期的策划设计决定了整个后期施工的进行,虽然也会出现突发状况需要对前期计划做出调整,但是项目工程的整体规划是基本确定的,前期策划设计的费用虽然只占总投资的2%左右,但是对后期资金投入的影响达到了总投资的80%,可以说前期策划是整个工程的主动脉。设计策划的不合理会引起后期大量的工程变更,将严重影响工程的资金投入、施工质量和项目进程。因此,在这一阶段,业主方需要对策划设计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咨询评估,选定最佳方案,减少后期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和工程洽谈。

(二)勘察

在前期策划完成后,项目业主方的管理部门或相关的施工勘察单位对所要施工的区域进行实地勘察。勘察的主要方面在施工环境、土质水文等方面,尤其是在陡峭的山地、干旱的荒漠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不但要勘察地质环境,同时也要考虑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施工者带来的不便,泥石流、高原反应都会影响施工的进程,并且要考虑到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紧急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业主方务必掌握准确、真实的资料,并根据所掌握的实际勘察情况对前期策划做出相应的修改,使得策划设计可行性高,减少后期施工中的工程变更和设计商谈。

(三)招标与合同管理

在招标阶段,作为基建项目的投资者和受益者,业主方要进行公正、公开地招标,掌握竞标单位的详细资料,筛除不具备竞标资格的单位,维护竞标单位之间的公平性,使得招标活动“进行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从而达到确保工程质量、控制施工周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3],同时,业主方要与施工方就施工周期、劳资费用等细节进行商谈,明确规定业主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重要的条款要使用专业的术语,签署得到法律认可的合同协议,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施工,可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划清责任,减少不必要的争端及时解决问题。合同也是基建项目能顺利施工的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可依靠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监管,有利于业主方对整个项目的宏观调控。

(四)施工

在施工的过程中,基建项目业主方并不是无事可做,相反,其需要做好大量的监管督察工作,同时要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在以往的项目中,曾经出现过“建设单位在财务资金的使用上随心所欲,根本不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费用结算,出现建筑材料购买费用在工程款中直接抵扣的非正常操作,打破了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的财务原则”[4]的现象,作为业主方应该根据签署的合同,对施工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管,杜绝施工款挪用、虚报造价等现象,保证施工过程中资金充足,可以圆满完成项目。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进度与质量,设计单位应当指派具有高水平设计能力、丰富施工经验的专业人员去工地长驻,以便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掌握,进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法,这样可以缩短因施工问题而拖延的时间,保证项目在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准时甚至提前完成项目。

(五)竣工验收与移交

在项目竣工后,项目管理部门要做好验收工作,验收内容包括材料合格证书、施工检验报告、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建成项目的测量数据以及相关技术参数的鉴定报告,确保工程的质量问题。另外,一定要做好材料、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及时将资料归档整理,以免丢失给后期工作带来麻烦。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切不可一拖再拖,以免日后人员变动、岗位交替而无法解决。在进行移交时,要做好交接工作,整理好交接文件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基建项目业主方要熟悉合同或者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清楚交通基建项目的保质期限和保质范围,如果日后在保质期限内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根据规定要求原施工方进行修补,减少了后期的维护费用。

三、交通基建项目业主方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一)营造出一种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

交通基建项目业主方实施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和最终归旨都是要探求知识运用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实现知识的高效利用。营造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关于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的思想教育,充分重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做好知识共享的组织建设,这既包括关于知识管理队伍建设的组织结构构建和人员配备,同时也要在组织内部、在管理人员中间实行绩效考核政策,使得知识管理工作有人来做、有标准可参考;三是要加强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要营造良好的知识环境,要对管理的对象之一的知识进行有序管理,选取对工程建设有用的、对提高员工技能有帮助的知识来共享;四是要为知识共享提供完备的软环境,即为知识管理做好服务建设工作,配套的硬件设施设备、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软、硬件同步着手,营造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为业主方工作开展保驾护航。

(二)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数字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综合考量交通基建项目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整体特征,业主方在知识管理工作中建立起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为组织、员工之间提供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公司显性知识进行存储以及及时的更新,同时还能够让员工通过该共享平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在组织内形成知识学习、管理的良性循环。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兼有知识的积累、储存和流通、运用的功能,是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业主方来说,建立起知识共享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交通基建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能,而且对于其组织自身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信息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助力,业主方在对交通基建项目进行知识管理时引入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知识管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功用,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利用既有信息,进一步推动交通基建项目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业主方对交通基建项目进行知识管理具有现实必要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基建项目的规模和速度都呈上升趋势,牵涉到的主体多、项目杂、数据密,要准确、清晰地记录各项数据需要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基于各项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建立起来的三维建筑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IM)就可以作为交通基建项目业主方进行信息化知识管理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能够“协助建立完整的建设项目知识信息库,为项目提供项目的数据化模型”“与物联网进行集成后,物联网将BIM提供的知识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并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互联”[5]。实行信息化管理,除了不断开发、引进先进的系统软件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营造、完善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四、结语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对交通基建项目的管理是促进工业、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交通基建项目的业主方要多角度、全方面地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对各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基础上有效保证工程建设速度,保证工程项目投资的高效实现,全方面做好把控。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环境下,做好交通基建项目业主方知识管理任重而道远,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各阶段,不断创新、探索,全力推进业主方知识管理工作和交通基建工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稳樑.面向决策分析的基本建设项目大数据体系研究[J].煤炭工程,2016,48(07):138-140.

[2]钟莉,任斌杰.工程造价全过程的投资管理[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33(03):84-85.

[3]刘慧萍.基本建设项目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初探[J].北京档案,2017,(02):24-25.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2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关联性;课程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3

工程管理是为了解决工程建设(主要是建筑项目,但不局限于建筑项目)中的时间、成本、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专业,其理论与方法可以直接为优化项目进度、降低建设成本、优化建设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1]从学科定位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属于跨学科范畴,其课程特征以交叉性为主。[2]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内容侧重点及课程名称主要有:①经济理论(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原理);②法律法规(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法律制度);③管理理论(财务管理、工程合同管理);④土木工程技术(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工程造价);⑤综合能力(工程项目管理、建设项目评估)。这五个方面的课程将经济学、管理学与专业技术等知识糅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从专业建设时间短、建筑法律教育的弱化以及高校任课教师间沟通乏力所致的知识架构碎片化的现状来看,相关人员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效率提出相应建议。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然后从学习角度出发,研究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与逻辑性,最后提炼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在提高个人技能方面的应用点以及具体的学习思路。

1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关联点与应用点挖掘

1.1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可应用于建设项目初期,其可以分析和控制各工程阶段的成本,全面衡量施工中的人工、材料与机械设备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对工程预算的影响程度。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还可应用于项目估算结果复核工作中,其有利于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工期的目标。成本管控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如现金流量表、资产偿债计划表、建设期利息表等),有利于统筹项目整体预算与规划。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理论计算方法,在强调项目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从国民经济角度来衡量项目的宏观效益。工作人员可以合理比选项目拟定的人员、材料、机械等方案,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层面来选取最优方案。工程经济学理论层面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项目建设初期,工作人员需要应用工程经济学理论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并且确定合理的项目规划、项目选址、项目建设设计等方案。选择投资方案是工程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工作人员应先确定项目筹资与融资方案,建立筹资主体和筹资机制,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如投资估算、资金的筹措、融资结构和资本成本等),再了解方案的相互关系与资金约束,比较和优化最终投资方案。工作人员还需结合财物评价指标与方法来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与风险(如确定性分析、投资风险及其控制、风险管理工具等)。

1.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筹资管理解决的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来源问题,在筹资活动中,工作人员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预测企业需要的资金量,不仅要保证筹集的资金能满足企业经营与投资的需要,还要在筹资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分析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重并且决定取得这些资本的方式。从企业角度来看,筹集资金的目的是维持生产经营以取得利润。因此,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将筹集资金应用于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上,并且加强投资风险控制。②营运资本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决定分配多少资金用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决定保留多少现金以备支付,以及对这些资金进行日常管理,并且尽可能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外营运资本筹资管理的内容是还涉及决定向谁借入短期资金、借入多少短期资金、是否需要采用赊购融资等。③利润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形成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分配:企业首先要依法纳税,其次用利润来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最后向投资人分配股利。财务人员需要确定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即将多大比例的税后利润用来支付给投资人。过高的支付比率会使大量资金流出企业,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而过低的支付比率可能引起投资人的不满,甚至导致股价下跌。因此,本课程学习需要初步了解财务部门是如何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最佳分配策略的。此外,财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管理经济事务以外,还需要管理相应的财务关系,即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如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股东与债权人的关系、股东与职工的关系、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关系等)。在这些利益关系中,主体所处地位不同,追求的利益也就不一样,甚至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以上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相应的财务控制和分析方法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根据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财务分析方法包括偿债能力分析法、营运能力分析法、盈利能力分析法以及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法。从财务管理与工程经济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工程经济学科既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定性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涉及许多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而采用的定量方案优选与财务评价方法,这些内容在财务管理学科中也有所体现。因此,这两门学科交叉点在于,工程经济为财务管理提供了许多工具性质的应用型基础知识。在实际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工程经济学中财务评价方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中,并且横向比较两个理论的侧重点。

1.3建筑法规

我国建筑法规体系由建筑法律、建筑法规、建筑规范及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组成,它们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建筑法规知识体系一般由建筑行政法规、建筑民事法规和建筑技术法规组成(见表1)。

1.4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准确地计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准确地计价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工程项目的价值量;而有效地控制造价则是围绕预定的造价目标,对造价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进行计算、监控,当出现偏差时,要分析偏差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建设项目全周期来看,本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如2表所示。工程造价是一门把专业技术知识点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宗旨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学科,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倡导“合理预测、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施工造价管理方式,正确处理工程造价、工期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这种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如质量、工期、造价等)的学科,与工程经济、财务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招投标等重点学科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笔者建议高校将工程造价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或反向总结学习的重难点,研究其中的工期、质量等理论与施工组织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1.5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招投标程序可以分为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订立合同五个阶段。[3]招标阶段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熟悉招标范围、方式及程序和招标文件的内容及编制原则,了解标底文件的作用及编制方法,独立编制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标底文件。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包括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程变更和索赔管理,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打下坚固的理论基础,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简单编写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内容、初步判断和处理合同中的管理问题,处理一般的合同争议;根据合同解除情况,认定合同解除后的责任。在学习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牢固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因此,工程合同管理知识体系与建筑法规课程知识体系的交叉点较多。此外,工程招投标知识体系中也涉及了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工程量初步概算,这部分知识内容在工程造价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1.6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规定,施工组织总设计包括工程概况、总体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总体施工准备与主要资源配置计划、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总平面布置。[4]建筑施工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从施工的全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条件,围绕施工项目目标,确定施工进度,合理布置施工现场,落实质量安全技术措施,协调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前方与后方、整体与局部以及项目各相关者之间、项目建设不同阶段之间、项目管理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生产要素,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证合同目标的顺利实现。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属于软科学的范畴,工作人员需要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与管理相关课程知识,如工程结构学、工程力学、施工技术学、建筑材料学、建筑设备学、建筑电气学、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知识。[5]

1.7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为最优地实现工程项目目标,根据工程项目目标、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对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完成(指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该工程项目在允许的费用和要求的质量标准下按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可按照工程参与方划分为建设项目管理、勘察设计管理、施工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监理)项目管理。[6]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领域基本涉及整个建设周期,如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以及相关方管理等,其中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为重点管理对象。为完成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这五个方面的控制目标,工作人员可应用成本、进度综合控制指标和方法来开展控制工作。在预定工期内,工作人员既不能过于追求质量而忽视建筑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也不能在进度与成本控制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忽视施工质量要求,而是要把握与协调这三者(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与重要性,这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宗旨(见表3)。

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逻辑挖掘

本文基于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内容侧重点及其课程名称,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优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来挖掘关联点并阐述课程内容间的横向联系与知识架构,得出的结论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关注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与逻辑性,采取逐步填补知识盲区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探索性思想;为提高大学生对工程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从工程建设全周期角度出发,结合经济管理学理论,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模块。

2.1全建设周期的系统性学习逻辑

学生需要结合建设工程全阶段来解读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工程建设全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这既能拓宽基础专业的知识面,又能增强课程学习的适应性。[7]这种从全局出发的学习思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梳理建设工程全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时,进一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管理技能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并产生前瞻性认知。BIM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贯穿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各参与方,[8]从而实现知识体系融合的学习目标。

2.2经济管理学理论渗透

结合前文课程之间关联性挖掘成果可知,经济学理论在土木工程技术课程的渗透点表现在地基基础与荷载设计的经济性、施工进度计划的经济性、时间成本、实际施工成本等方面。从管理学与专业基础课来看,财务管理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交叉点较多;此外,建筑法律是建筑设计、工程量计量与计价的主要依据,而工程合同设计索赔违约等法律与经济纠纷事务则属于经济学理论应用范畴。因此,学生把握经济学理论的侧重点,既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挖掘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工程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从工程建设全周期角度出发,工作人员结合经济管理学理论,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模块,能高效实现知识体系的融合。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人员需要不断研究知识体系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为该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3):11-17.

[2]陈洋.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5):163.

[3]王艳艳,黄伟典.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4]刘兵,刘广文.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M].3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5]曲赜胜,李捍无,赵春燕.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赵忠伟.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决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4

P键词: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教学研究;工业工程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teaching reform;industri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81-05

1 概述

工业工程是关于系统设计和改善的学科,是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制造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学科对世界的经济建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认为美国正是由于工业工程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领头羊地位。工业工程学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对于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具体实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制造系统相关的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管理理念及技能的培养,力求使学生成为具备工程实际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工业工程学科教育的骨干课程,主要关注项目的有效规划管理、执行与控制等内容。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项目的管控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帮助企业实施项目时达成Q(质量)、D(时间)、C(成本)等多维相互制约且矛盾的目标。目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改善等工作。据统计[1],国内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3%,吸纳了75.5% 的就业人口,创造40.3%的利税。而企业的项目管控工作,对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善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做好项目管理,可有效实现降低库存,缩短订单交货期,控制产品研发成本、生产成本,最终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的争力。因此,有效引导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好项目管理课程,让学生具备应用相关理念方法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工作也被大多数院校列为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课程理论性太强,学起来有些枯燥,兴趣不浓。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实验教学设施和手段的限制致使教师偏重理论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都难以发挥;此外大多数学生对项目没有感性确切的认知,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实际的联系,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

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许多教师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赵浩宇[2]分析了高校项目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和情景推演的教学方法;程敏[3]基于分布式认知视角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活动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项目管理课程分布式教学观的转向及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吴振华等[4]通过比较《项目管理》课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教学方式的差异,分析了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践性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董雄报等[5]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与项目管理的关系,总结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楚岩枫等[6]分析讨论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区别,从《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袁华[7]指出了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从教师能力,教学团队,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上教师的研究都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进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两个角度出发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参照已有教师的改革研究成果,结合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了探索实践,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2 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分析设计及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

2.1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简介

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指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来整合项目现有的生产、物资、技术、设备、材料、财务、管理等资源及时有效的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以便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对干系人的需求及满意度进行及时的干预,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促成项目的成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S着科技的发展,项目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工劳动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对项目管理的传统方式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引进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此外,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深化改革,促进企业效益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项目管理信息化工具进行项目管理,达到了企业简化管理流程和提高项目成功率,最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基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可移植性及便利性,信息化技术可以和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可以把具体的项目信息化模型在课堂里完整呈现给学生,让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空对空的填鸭式传授。

2.2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和一般管理类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会展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应做有效区分。我们认为应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以使该课程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项目管理课程,最终应对项目及其管理技术形成深入认识并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手法改善项目管控绩效的相关技能。课程的体系设计应紧扣工业工程师的能力培养目标,应围绕工业工程师对项目的掌握、认知及管理改善相关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考虑及未来智能制造、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等远景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体系内容,并制定了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内容对应表,如表1所示。

项目管理课程就是要在企业在面临项目多维度且互相矛盾的目标抉择时,提供恰当的管控技术与手段,尽最大可能满足各个目标,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学生要想掌握这一核心能力,必须构建必要的知识脉络体系。图1中,本文给出了由各知识点构建而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项目管理知识脉络体系。在该体系中,我们以对项目的基本认知和对项目管理的基本认知为基石,以项目外部环境的整体把控与分析及内部组织过程资产的使用及构建为支柱,以项目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及收尾各过程中所涉及的子过程为各层架,构筑了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屋,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全面达成企业的项目管理目标Q(质量)、D(交期)、C(成本)及满足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要搭建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脉络,就可以对项目管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认知,能够对项目管控过程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本着工业工程的问题意识,用工业工程的专业手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帮助企业提高项目成功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基于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教学,一定要从分析与改善着手;所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理论一定要和分析与改善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是能为企业创造真金白银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信息化技术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有了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可以对其分析,优化,改善,“实施”并确认改善效果。

2.3 信息化技术和项目管理课程的融合

信息化技术基于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快速的建立项目管控模型,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让理论教学言之有物。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可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的空洞无物等缺点,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及有效知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型构建完成后,基于该环境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项目管控的关键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任意调整项目计划模型,验证改善效果,从而深化工业工程改善意识,建立工业工程意识的项目管理理念;同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学习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在实践环节中,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设置项目模型各环节参数,自己建模,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项目,制定计划,模拟执行,模拟改善,形成执行――模拟――改善的PDCA循环。最终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理论教学、实践体验与课程设计的全方位体验式学习与实践,强化、固化关键知识点,形成具有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3 结合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实践案例

本节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给出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

在讲授项目管理的进度优化环节时,资源均衡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对该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首先在建立简单的项目模型(如图2所示),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现场资源分配,信息化管理软件会实时绘制出资源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让学生实时的看到资源在各任务之间的参与程度,理解资源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及逻辑。

在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未经优化的资源需求波动距离,非常不利于项目的有效管控。在讲解了资源平衡的基本概念后,就可以在信息化软件窗口中实时调整甘特图中的任务开始时间,资源需求曲线随之马上发生变化(如图4,图5所示),学生可实时看到资源平衡的动态过程。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以及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兴趣激发,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理论知识时都会兴趣盎然,参与讨论资源平衡的基本原则,最终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

通过对项目计划的动态调整,让学生充分对比各种进度计划下的资源需求情况,以及进一步讲解资源平衡的原则,从而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资源均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改善思路和方法,对进度优化中的关键概念也深入了解。

4 教学结果分析与讨论

笔者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和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前后学习该课程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92%的同学认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容易接受,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学生普遍反应,采用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项目管理课堂,感觉言之有物,学之有用,兴趣很浓。此外,笔者也对前后两年的考试卷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针对各知识点的得分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各知识点的得分率普遍获得提高。比较枯燥的环节各类计算部分,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后,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大幅度提高,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知识体系的掌握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充分扩展。

5 结论

本文基于信息化技术对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详细设计,教学体系和内容更加贴合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构建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实践体系和课程设计体系。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教学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昕,秦志辉.中国中小企业统计年签(2014)[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2:23-45.

[2]赵浩宇.高校《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35-36.

[3]程敏.基于分布式认知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6,8:27-28.

[4]吴振华,王亚蓓.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建议[J].大众科技,2015,4:82-84.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infrastructure file management work more and mor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ase the infrastructure file management face, therefor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File management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rastructure file management elaborate, and take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or counterparts reference!Keywords: fil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基建档案是指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在《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基建档案是指在整个建设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建成投产(使用)的全过程中形成、应归档保存的文件,包括基本建设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生产准备、竣工、试生产(使用)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声像材料等形式与载体的全部文件材料。同时规定各单位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管理好基本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基建档案记录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应始终同它所反映的工程实体保持一致。基建档案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首先它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稽查、审计、检查、监督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对工程事故原因分析、责任认定、提出改进方法的技术依据;第三是工程验收阶段,验收工程质量的必备条件;第四是建设单位维权的依据;第五是工程进行维修、管理、改扩建的凭证。 

二.基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采取规范标准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基建档案管理各环节不符合质量要求,由于工程参建单位多,档案工作标准得不到统一,如归档的基建档案质量不一,格式和内容不相同,给档案部门带来一定的负担。基建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程序不规范,没有履行监督、检查、指导等职能,基建档案管理措施不完善,对当前的改革形式和现代管理方法缺乏研究和思考。

(2)面对发展机遇,国家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也颁布了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档案管理法规、标准,在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产生了问题和困难。基建工程其有工程周期长、流程长、阶段多、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使基建档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成套性等特点,由于经济利益或赶工期等原因,人们只重视工程本身,轻视工程档案,基建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与工程建设不能协调开展,造成了摧建档案工作滞后,反而影响了工程各方面对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文件资料处在分散、损坏、丢失等情况下.制约了单位经济和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3)基建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档案保护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基建部门出于方便工作考虑,不能主动上交基建文件材料。从专业角度来讲,档案人员虽具备档案专业知识,但缺乏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不熟悉基建项目流程。而基建部门工作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虽有较丰富的基建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对于基建档案的日常积累和保管缺乏经验和必要的重视,双方各有所长却不能互通有无,缺乏沟通与交流,导致基建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4)收集难度大。基建档案收集难是众所周知的问题,由于基建档案具有成套性、专业性、形成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使基建档案的收集工作具有相当难度

(5)档案知识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基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6

一、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功能目标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卡尔·费拉保罗,2003)。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寻求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最终达到知识在群体范围内共享的过程,其功能目标是减少知识的流失,促进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促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企业效益,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则是指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工程项目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加以整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其功能目标是从项目中获取知识,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工程项目中知识流失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参与方(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和分包)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期,随着项目的进行,知识不断地流向项目参与者。工程项目的临时团队中,各参与方是单独的个体,团队成员之间缺少默契,缺少信任,形成沟通障碍,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得建设效率低下。随着项目的结束,项目临时性的组织机构随之解散,在一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随着项目的结束而丢失,在后续项目或其他项目中,当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人们只能重新从零开始,重复其他人员已经进行过的活动,造成知识浪费现象。

三、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难点

(一)显性知识难以共享

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实行项目中的知识管理,这些企业对知识管理实施的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对文件进行存档。这些存档的文件,例如可行性研究、总结、技术报告或用户手册等等,在编写上常常是很肤浅的,仅集中在把握标准的业务数据或是对项目结果进行描述,对失败的原因或如何解决某个特殊问题的记载常常被省略了,并且只有少数人知道文件的存放地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因此,这些文件很少会被利用。鉴于文档管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存储,而忽视了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基本上都是建筑企业为了要实行知识管理而做出的一个形式,没有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标。

(二)隐性知识难以管理

除了显性知识和已交付的项目所包含的知识外,项目知识还包括专门技术和经验这样的内隐知识。项目经验与参与相应的问题解决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常常不是项目文件的一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它也很少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这些知识难以编码、保存在项目成员的记忆之中,在完成项目任务后,项目成员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或转到了其他项目中,他们也将新的经验带走了。项目结束就是集体学习的结束,项目参与人员转向了新的项目或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中。如果他们所掌握的关于项目的特殊知识不是直接需要的,就会产生“组织健忘”,造成项目知识的丢失。从建筑企业的员工来看,由于缺乏对知识贡献、知识创新的激励措施,很多员工不愿意将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缺乏集体学习的动力。由于学习文化氛围的缺失,建筑企业部门的员工之间缺乏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意识,造成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甚至对一些毫无价值的知识保密,这严重阻碍了知识管理的实施。

四、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知识管理手段单一、知识传播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需要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支撑体系。

(一)技术支撑

基于项目的组织是按项目生命周期来运作的,它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不重复,而且是围绕特定项目团队而建立的,项目团队的多职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细分,使知识管理困难。尽管现在有了一些管理项目知识的方法,如项目事后总结、将具有专有知识的个体派到项目中、最佳实践指导、局域网等,但是它们的有效性不高。工程项目规模较大,管理过程复杂,如果将项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以文档的形式管理,不仅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而且当员工要使用这部分文件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降低了员工利用知识的积极性,造成知识利用率低下。此外,仅仅通过文档管理,员工之间的知识难以交流,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需要依赖一种更方便简捷的技术系统,即网络系统,以加速知识的传播速度,促进知识共享。本文介绍一种知识的共享平台——项目博客。

博客是用户用来表达个人思想而自己生成的网站,其内容按时间顺序显示。博客一直被认为是私人的媒介,由于其具有知识管理潜力,能够及时捕获和收集组织内部分散于各个角落的技能知识,近年来已经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比如IBM公司允许其分散在30多个分公司的员工在博客中讨论软件的开发过程和业务战略(LeeJ.,KangH.,JungT.,SeoJ.,2005)。

博客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工具,通过用户推动社会网络,是一种民主的、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有助于消除建筑企业内部由上而下严格控制而导致的障碍。建筑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取得成功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手段来实现知识的共享(Mills,2007)。项目博客,是以项目知识为基础,员工将项目中的知识写入自己的博客当中,以此作为个人知识库。不同的博客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链接,员工可以互相访问博客,可以就博客中的知识加以探讨和评论,有利于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基于项目的知识博客相互链接。

项目博客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不同的员工博客,员工是项目和博客之间的联系者,项目博客的内容来自于员工对项目中知识的整理和加工。管理部门的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直接访问,而分布于各地工程项目部的员工则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这样可以使知识在建筑企业内部最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避免了由于建筑企业分散生产所带来的知识管理障碍。同时,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的沟通,可以将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员的博客群集在一起,形成项目博客群,以实现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创新。

博客作为员工个体知识的基本载体,可以满足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个性化需求。员工可以以工程项目中的现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个人的思想和知识,储存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以方便将来调用及查看。员工之间可以相互访问博客,并且对对方博客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学习效应。通过这种形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可以适当地表达出来,而这种方式储存的知识超越了项目、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在整个建筑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

(二)文化支撑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共享,在项目知识管理的初期,知识共享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许多项目成员往往不愿将自己掌握的特别是自己的专有知识与别人分享。要促进项目成员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促使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

1.培养组织学习文化。组织学习的概念是从个人学习借鉴引申而来,指的是组织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它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全组织学习和组织之间的学习(黄健,2003)。组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不同,它不仅仅是补充丰富知识理论,还使知识化碎为整并且系统化,实现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工程项目团队中,经验工程师组成学习骨干,带领全体员工进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经验工程师和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促使组成工程项目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2.创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工程项目组织中的所有参与方把整个项目的利益作为最高的共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参与各方的自身利益。项目参与方能跨越组织边界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作,为了共同的项目利益在项目组织中积极地共享知识,进行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项目组织,创建一种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张立军、苏萍,2005)。基于信任的组织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更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在基于项目的文化中,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在相互竞争中取得共同进步,员工拥有共同的心智模式,拥有共同的愿景,具有与组织相一致的目标,员工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各自学习转化为团队学习的方式,员工的生存价值在于实现自我超越。

3.建立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实现知识共享、建立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的重要保证。工程项目具有工作周期长、任务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长时间的持续工作难免会搓减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就需要项目组织制定合理的物质和心理性质的奖励措施。如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可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额外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肯定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热情,激励员工自愿乐意地奉献出本属于自己的那种隐性知识。通过奖励对知识共享起推动作用的人员,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积极的知识创新欲望。由此可以将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利的人员潜力发掘出来,并且不断增强这种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

(三)组织结构支撑

传统的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见图-2),限制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各参与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参与方只需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完成工程项目,而忽视了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不同部门总会重复一些同样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改变这种知识垄断的现状,就要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有的组织结构变革成一个集散式的组织结构,使得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横向型、动态性的特征,促进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比如网络型结构。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7

工程项目过程中涉及3个主要的知识管理问题。一是知识流失严重:工程项目的一次性导致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流失严重,项目只对必须的资料进行存档且项目过程中生成的资料杂乱、信息不一致,一旦项目团队中某个关键成员离开,他所掌握的经验和技术也一同带走,没有留下任何文档增值空间有待提升;二是知识增值空间大:由于工程项目任务规模大、工期长、涉及面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文档、数据、信息量大,知识超载过多,无法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并丰富项目知识库,使得组织成员在各项活动中不能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知识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增值;三是知识运用存在壁垒:由于工程项目参与方多、涉及面广、技术高度综合、工艺复杂,工程项目组织内部成员来自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追求不同的个人目标,使得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应用和创造等方面存在阻碍。此外,由于不重视各参与者成员之间的交流,没有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和相应的软环境,比如配套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导致项目中出现类似问题时需要重新解决,团队整体效率降低。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和组织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知识管理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方向,以更好地提升工程项目组织或参与方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应用的能力,减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壁垒,达到优化工程项目进程,提高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及实施风险的目标,并最终提升知识价值。

2工程项目知识来源分析

工程项目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获取、共享、运用和创造不断循环的知识管理工程,工程项目系统分解为内部系统和外部关联系统,内部系统包括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而工程项目的分解决定了其生命周期;外部关联系统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供货商、政府主管与质量监督机构等。从这个角度分析工程项目知识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维度),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数据、信息等,多为显性知识;外部关联系统组成的工程项目组织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其组织成员自身具备的与项目任务相关的经验,多为隐性知识。工程项目知识来源示意图如图1所示。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知识来源于时间维度的项目生命周期和空间维度的工程项目组织,这里的工程项目组织包括所有外部关联者及其组成的项目管理临时组织,各参与成员由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目标等不同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工程项目风险增大。同时,工程项目过程中的知识由不同人员掌握,完成新的知识创造需要每个参与人员完成自己擅长的工作,并在组织层面上进行整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知识管理不仅重视个人,还应重视组织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知识的管理。所以工程项目组织从空间维度利用知识管理方法对时间维度产生的知识进行最大限度地挖掘、及时有效地存储、共享、应用和创造,以提升知识资产的价值并形成系统性资源。

2.1时间维度的知识

工程项目时间维度的知识来源于整个生命周期,由生命周期各阶段形成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工程项目生命周期是从投资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竣工投产,收回投资,达到预期投资目标的整个过程。一般分为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和投资运行期,具体细分包括项目建议书、批准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准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直至结束等阶段,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看,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服务于工程项目的目标、占用共同的资源,构成总投资的一部分,并且前期阶段的知识服务于后期阶段,为后期阶段的知识提供参考,后期知识对前期知识起到检验和修正的作用,知识在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价值都不容忽视。

2.2空间维度的知识

工程项目空间维度的知识来源于工程项目组织,指完成特定的工程项目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从事工程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是由主要负责完成工程项目分解结构图中的各项工作任务的个人、单位、部门组合起来的系统,包括各项工作的承担者、单位、部门组合起来的群体,如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供应商、监理单位等,还包括为项目提供服务或相关的部门等。工程项目知识管理中突出主体(成员、部门或组织)的作用,主体在自身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实践经验,学习新知识,更新现有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项目任务。由于项目主体各自目标、任务不同,其知识管理的对象和要求有所不同,但知识管理过程是相同的,且都是呈螺旋上升的。

2.3知识来源的交叉性

工程项目知识的两个主要来源渠道本身就是互相交叉的,所以知识也具有交叉性,如图2所示,图中条形方框表示工程项目主要参与方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知识来源。工程项目组织成员的个性专业化知识(显性知识)和各项创造性思维(隐性知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如果组织成员脱离具体项目活动或任务进行交流,难免会流于形式,有用的知识容易被忽视。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不断积累和获取有用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创造新知识,使知识的增值,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及效益。

2.4知识过程

知识管理需要遵循知识成长规律,塑造一个良好环境帮助知识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知识过程。不同学者对知识过程的描述有所区别,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知识积累、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4个过程,此外,知识过程的本质是沿知识螺旋上升,Nonaka[13]将知识创造分为本体论维度(个人、团队、组织、组织间)和认识论维度(显性、隐性)两个维度,关注个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动机、自的作用,组织和环境的波动及中断的影响。知识的螺旋转化模型的基础是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在化4种知识变化模式[14],将知识螺旋转化模型引入到知识过程中,得到知识过程螺旋图,如图3所示。知识过程螺旋图是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动态过程,随着项目的推进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其中,知识获取是指项目参与人员对项目现有知识进行收集、储存、整理和索引的过程,是个人和组织知识记忆的过程,包含外在化和内在化模式;知识共享决定了项目知识管理的成败,两者成正比关系,包含社会化和内在化模式;知识应用需结合工程项目实践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所获取的知识,加强各参与人员的交流以更好地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包含内在化和组合化模式;知识创造即知识螺旋,表示工程项目知识的整体提升,参与人员及组织通过项目知识管理获取新知识,显、隐性知识都得到质、量上的提升,包含4种模式,即知识过程的本质就是沿着知识螺旋不断上升的过程。

3工程知识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3.1构建思路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运用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先进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工程项目方案,改善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组织绩效。工程项目组织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工程项目组织知识管理体系,并依据体系评价自身知识管理水平,找出薄弱点并逐步改善,最终深入挖掘知识的价值。该体系涵盖工程项目组织、生命周期、知识(过程)、知识门户(工具)等内容,动态考核了工程项目整体知识管理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组织之间3个层次知识的不断转化、不断创新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体系中各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将隐性知识最大程度的显性化,从而促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的创新,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及效益,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3.2工程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工程知识管理体系由工程项目组织、生命周期、知识门户和知识(过程)构成,其中工程项目组织运用知识门户工具处理组织和各阶段形成的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分别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螺旋过程,使得知识增值,以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基本框架如图4所示。该框架有如下特点:一是体系从知识管理本质出发,即主体使用合适的技术或工具在特定时期内对知识及知识过程进行管理,逻辑思维清晰,便于理解;二是依据工程项目系统分解,突出工程项目知识的时空维度的来源,对源头上的知识进行管理效果更好;三是突出知识螺旋过程,它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关键过程,也是提升知识价值关键步骤;四是除了知识过程,技术和社会实现共同衡量知识管理的有效性[15],其中技术实现主要指信息和通信技术,即工程项目知识门户的实现,社会实现方面主要指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文化、制度的实现。

4对建立工程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议

(1)合理描述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为了实现知识管理体系的通用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采用开放式表述方法,描述了主要的3个关键步骤,具体运行中可以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比如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环境等,根据工程项目任务分解情况进行详细描述。(2)工程项目组织需要重视组织结构、制度与文化方面的建设。在知识管理的作用下,组织的结构、文化、权利、行政等内部特征的改进可以提升项目绩效[16],同时,各参与方之间通过合同采取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参与到项目中的成员受到原参与方企业文化的影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利益目的不同,冲突不可避免,改进其内部特征,可以减少冲突。传统的工程项目组织结构,各参与方对知识实行了垄断,限制了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利于组织内和各参与方之间的知识共享,应逐步调整为网络型工程项目组织结构,使得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横向化、动态化的特征,有助于内部各成员、各部门及各参与方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管理,并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供结构基础。另外在组织文化方面,要从组织战略、战术、执行层面上融入知识管理的文化,建立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知识共享、突显创新文化;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要同企业文化建设相配套,进行组织调整、建立知识共享制度、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等。(3)提高信息技术,完善工程项目知识门户。工程项目知识门户是融合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是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在项目建设或运营时所涉及相关主体内容的统一入口,各方相关人员通过它可以方便地了解目标控制情况,下一步工作的内容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等;也是项目组成员以及项目相关人员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项目主题内容的汇聚地,通过它方便地了解当天的最新消息,进行消息交换和知识交流,更容易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3]。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硬件建设的前提是大力吸纳和培养IT技术人才,并购买或研发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信息管理平台改进为知识管理平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应根据组织实际情况分步完善。(4)集中资源提升知识价值。采用标杆管理、IPA、CI-IPA方法[15]对知识积累、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进行评价,找出对提升知识价值、改善组织绩效最有效的过程,以便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提升知识价值。同时,还应定期对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重新评价,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改进方案。为了促进工程项目组织知识管理的实现,组织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构建适合自身知识管理需要的体系,并在该体系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改善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建设以建立学习型组织,升级知识门户,根据所处阶段完成个人、团队、部门和组织之间的知识螺旋过程,从而促进知识管理在工程项目的运用,最终解决工程项目中的知识问题,提升知识的价值。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8

根据笔者的调查,国内大型企业建立设计中心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为分布式,即各事业部(或业务单元)各自设立设计中心,设计中心由各事业部(或业务单元)独立管控;其二为集中平台式,即整个公司设立一个设计中心,设计中心分别为各事业部(或业务单元)提供设计服务,由公司总部管控。笔者所在的单位即采取的是后一种模式。为能更好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并能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本研究中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平台式设计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设计流程已经成为一个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循环的闭环,但产品开发实践中的情形略有不同。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为充分发挥公司内部各专业单位的特长,设计中心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了一定裁剪,其流程聚焦于具体的产品设计,而闭环中后续的工程设计、量产、上市及上市后跟踪等流程则分属于其他专业单位。由此推而广之,平台式设计中心的基本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所示的三个阶段。立项与设计研究处在流程的最前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方向。设计开发基于设计方向完成草图、二维图、三维数模及渲染图的设计,然后制作模型和样品验证设计方案,选中的设计方案在转移输出阶段输出给后续开发单位。同时表明该流程是一个持续筛选、反馈、完善的漏斗式流程,它不是单一流向的。以立项与设计研究阶段为例,项目只有在计划获得部门经理审批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否则项目经理(PM)需与项目管理人员(PMO)协商调整计划;而下一阶段工作开始的前提是设计方向通过专家评审,否则项目团队需要重新研讨设计方向。

1.2基于业务流程的工业设计知识流动分析

由实践得知,设计知识的产生、被利用和反馈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其流动过程。以设计开发阶段的部分流程为例,工业设计师首先要在设计方向的约束下绘制多张草图,而设计方案是在项目组内评议与筛选出的草图基础上的设计出的多个二维或三维制图。通过专家评审的设计方案会以实体模型的形式再次接受专家评审团的评审,如不能通过,则需要重新设计,流程会被酌情退回到草图或者方案设计阶段。各阶段的评审过程是评审专家与项目成员之间知识碰撞与知识创新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资源,而评审结论将是指导后续业务的重要知识。如此,流程的每一步都会沉淀出多样的设计知识与经验,将这些知识与经验存储于知识库中,可指导后续业务开展甚至为其他设计项目提供参考。

1.3基于业务流程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

依照流程运行过程中的知识需求情况,系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知识库中“推送”相关知识到活动执行人员或者接受员工的检索需求从知识库中匹配相应的知识输出。同时,各类业务活动产生的知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到知识库中供后续查询与利用。故而,基于业务流程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在业务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知识收集与存储、知识检索、知识推送、知识安全管理等四个方面,基于此构建的系统概念模型。

(1)知识收集与存储功能由前述分析可知,每一阶段的流程知识是下一阶段设计的基础,因而收集并存储流程知识对于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尤其重要。流程知识的收集与存储是随着设计流程的推进而同步进行的。例如,设计师绘制完草图后,直接在系统该流程位置上传草图,上传动作一方面标志着本任务的完成,触发相关项目人员开启下一步工作,另一方面草图也自动进入知识库。

(2)知识检索功能中的知识检索指用户主动从知识库中获取知识的行为。用户检索知识可能是设计项目的需要;也可能并非为完成项目,比如学习提升的目的。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在被检索利用后可能转化成用户的个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业务中,也可能被用户推送共享给其他项目组成员。知识检索是在知识存储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可提供基于多种属性的检索,比如知识所属的项目名称、等级;知识本身的类型、上传时间、上传人等。

(3)知识推送功能知识推送可实现将用户所需要或者偏好的知识自动送达给用户。在设计流程中需主要实现以下几类推送:①知识推送。依据确定的项目计划,将设计流程相关的如图2所示的各项具体知识推送给项目成员,包括项目输入书、计划书、授权书、设计参考资料(与本项目相关的设计资料,例如研究前沿、项目成员共享的其他资料等)、阶段交付物(如草图,草图评审结果等)以及项目总结等。当然,流程执行过程中的推送内容需与项目的进度相关。项目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的比较时间轴应当作为单独的内容推送给项目成员,成员查看比较时间轴就能及时了解项目运行状态并调整工作状态,而最终的比较时间轴亦是项目考核的依据之一。②任务提醒。依据项目进度计划,以一定的方式(比如Email、网页小窗口)向项目成员发送近期需要完成的工作或任务的提醒。③会议通知。其一,项目执行中需要讨论时,PM可在系统中创建讨论申请,然后系统自动向被邀人员分发讨论邀请。其二,项目执行到评审阶段时,PMO可在系统中创建会议通知,然后系统自动向评审专家分发会议通知。④系统消息。例如,当知识库中有项目相关知识更新时,系统自动以弹窗的形式通知相关项目成员。

(4)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存储、知识检索、知识推送三方面都需要知识安全管理。实现知识安全管理,一方面是对系统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是对用户权限的分配管理。比如,除开系统维护人员,不属于某一项目的设计师没有在系统该项目流程中上传文件的权限;用户没有删除非自己上传的文件的权限;非视频给定权限人员没有查看评审视频的权限等。当然,更多更细致的不同类别的用户的系统权限需在具体系统设计时进行更合乎实际的分配。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9

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往往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角色,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丧失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知道被动接受,无法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再加上一些教师往往倾向于偷懒的做法,不会针对课程内容去设置情景、布置任务,结合案例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长此以往也就丧失了职业教育本应具有的特点和目标。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知识讲授,而不去结合实际的项目管理去设置案例,就无法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实际项目管理的过程,那么学生学到的只能是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而已,根本无法将课程中的内容与未来的职业相联系,将来步入社会,面对具体的工作,根本无法下手。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体系的传授,而忽视了基于工作过程这一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根本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目标要求。因此,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课程的目标出发,找准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优化课程评价,以实际工作的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将理论体系融入其中,才能到的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1明确课程目标是前提。作为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必修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程范围管理、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够将这种方法和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从而提升他们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中,我们必须始终围绕这一课程目标,注重理论知识与工作过程的结合,使其真正成为衡量我们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标准。

2找准课程内容是核心。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而分解落实的过程就是课程内容确定的过程。就工程项目管理这一课程而言,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管理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不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还对其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点有所了解;二是让学生掌握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中有关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的基本管理方法和技术,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述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去实现工程管理的目标;三是让学生利用了解的基本知识、基本管理方法和技术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引入实际工作案例,实现学科教学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授课方式是关键。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把项目管理的一个个核心课程内容变成一个个实际的工作情景,采用案例授课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把教学内容通过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串联,让学生通过了解工作实际过程来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这种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提升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一个个学习小组本身就是一个个项目管理的小组,每个成员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任务,从而确保整个小组目标的实现,因此,小组学习本身就是体验项目管理的一个真实的过程。通过创新授课方式,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达到教学的目标。

4优化课程评价是保障。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保障,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但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程评价上,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在评价方式上要兼顾结果和过程。以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为例,在课程教学的前期就要明确的告诉学生,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课程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讨论和小组学习中,只要参与都会拿到一定的分数,这是对学习态度的奖励;其二就是小组的表现,每个小组的表现决定了个人的得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可以提高他们集体荣誉感,对于他们未来快速的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这是对团队意识的奖励。最后,通过课程的最终考核实现对个人能力的评价。通过优化课程评价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态度、团队意识和个人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达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能力。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例10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39-05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以代工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的方式成功地嵌入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参与全球生产制造体系中。代工生产成为我国制造业最主要的业务形式,也是我国制造业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合作,从外部获取知识和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国内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涨,内外部压力迫使国内制造业企业开始审视自身的生存发展,逐渐意识到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内生长之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逐步加剧和技术变革的飞速发展,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及能力提升的关键性资源――知识,备受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而产生,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对于代工企业来说,其本身知识、技术等资源匮乏,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有可能的学习机会,从外部获取新知识。代工模式刚好为本土代工企业获取外部先进知识和技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Hobday[1]以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代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代工是后进国家企业获取外国企业先进技术的重要机制。还有研究指出长期的代工合作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通过代工互动中的知识溢出,代工企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2]。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代工企业在代工项目合作互动中的知识管理过程,通过分析其可能面临的障碍因素,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后续代工企业基于自身知识积累与创新的内生成长动力提升给予一定参考。

1 代工企业引入项目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1 代工模式中的项目管理特征

项目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约束下,所开展的一种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等特征的工作[3]。Disterer[4]曾指出,项目是一种可以促进组织学习与创新的重要形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与知识。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对全球有限资源的争夺,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时间、质量和成本方面对资源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传统的项目管理重心就是时间、质量和成本,强调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满足客户要求,实现项目的预订目标。项目管理方法刚好符合了竞争环境动态变化下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项目开始逐步替代传统的日常运营方式,成为企业创造财富、提高绩效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凭借低廉的成本优势以“代工生产”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承接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转移来的产品组装、加工制造业务,OEM企业只需要根据发包商指定的产品规范、质量要求,甚至是生产流程来组装生产其指定的产品,所以,OEM企业普遍关注的是产品交货时间、质量与生产成本。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领先企业)与代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项目委托方与项目承接方之间的关系,两者间的合作围绕一个个的产品生产项目而展开,这种模式就像是基于项目为核心的合作关系,如今的项目管理已经从对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管理泛化为是一种“基于项目的管理(Management By Project,MBP)”的理念、方式,因此,代工模式中潜藏着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对代工企业的成长进行研究就可借助于MBP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1.2 知识管理应贯穿于代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纵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使得企业的运营精力与内部资源分散,难以聚焦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代工合作成为了国际领先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有力方式,他们把产品链上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组装、加工制造环节委托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来完成,而发展中国家的后进企业由于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选择以代工方式低端嵌入由发达国家领先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其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选择,也为代工企业通过合作学习获取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代工合作以项目为核心,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有知识转移与学习的动力[5]。对于国际领先企业来说,一方面,为了寻找到合适的代工企业并保证委托生产的产品品质、降低产品成本及缩短交货时间,其会不断地对代工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并有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向代工企业转移部分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新技术标准等知识,因为这符合国际领先企业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当前的企业竞争已转变为是国际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为了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提高,国际领先企业不得不做好向代工企业转移部分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准备[6]。

而对于代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自身在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创新等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出于对优秀企业的羡慕,会不自觉地以其为学习追逐的对象,从而自发产生通过模仿学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领先企业在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及产品成本上的精益求精,必然会对代工企业在客观上施加压力,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这样,代工企业又被推动着去学习。

因此,合作引致学习,知识流可以说是代工合作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国际领先企业的指导与代工企业的学习是代工合作过程中基于知识流而存在的一种互动,代工合作为代工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的知识与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然而诸多实践表明,对于代工企业来说,长期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底部,在获得部分的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后会遭遇国际领先企业有意识的低端压制,代工企业所能做的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摆脱国际领先企业的“低端锁定”。代工合作以项目为基础,项目一般都有一次性的特点,代工项目开展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过程,每一次的代工合作项目都会给企业带来知识经验的积累。

另外,代工项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也需要企业知识的支持,同时,代工项目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对代工企业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代工企业加强对合作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

1.3 代工企业成长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创造与运用,知识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受到高度重视,因此,管理知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要素。知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创新知识、具体化知识、传播与再利用知识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知识资产的应用价值,因为知识的价值只有通过具体应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7]。

企业的成长过程总体体现为是企业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过程,而企业目标又是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来实现的,所以,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成是企业项目的管理、实现过程。代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可以理解为是按照一个订单一个项目来进行的项目管理,而项目有其自身特殊性,即项目是一种临时性的活动,其中蕴含的知识与经验在项目结束后很有可能就分散各处,因此,必须把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措施来加强对代工企业项目知识的获取、处理与再利用,即加强代工企业的项目知识管理水平。项目知识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知识的识别、获取、传递、共享、运用与创新等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与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项目活动,来实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8]。代工企业承接一个个的代工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是有联系的,前些项目积累的知识是后续项目的既有知识,可以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指导,因此,项目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还在于实现项目知识转化升级为组织知识。

诸多研究已证实代工企业参与国际生产体系中,可以从协作伙伴(供应商、顾客等)那里转移或学习到有关产品开发生产的技术与知识,获取的这些知识与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代工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9],如图1所示。

2 代工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的可能障碍因素

项目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项目知识通过系列措施有效转化为企业知识,同时使企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项目。代工企业在承接国际领先企业的代工项目过程中,通过其组织中的知识为代工项目提供所必需的生产与管理知识,同时通过合作关系从外部获取代工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些原有知识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管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一步升华为企业知识,为下一个项目开展做准备,这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的知识库,如图2所示。

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代工企业在代工合作过程中对项目知识的管理情况并不理想,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以下三方面可能的障碍因素。

2.1 代工企业自身的学习观念疏忽

在代工生产模式中,代工企业能否通过合作互动实现对项目知识的有效管理,首先取决于代工企业自身的学习意愿与动机。学习意愿指的是在合作关系中的企业主体将彼此间的合作看作是学习的机会,是其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知识的期望与愿望的程度。学习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这种学习动机的推动[10]。Cummings的研究指出,在合作互动中,若知识接收方缺乏从对方那里获取知识的意愿,知识转移会很困难,而如果接收方有高度的学习意愿,那么他们就会有动力来制定基于企业自身知识缺口的相关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配合知识转移,同时在克服知识转移中的困难时展现出极大的耐力。

因此,如果代工企业参与代工生产,在主观上忽视了从外部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其意图仅仅停留在通过低成本优势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他们的组织学习观念是被动、消极的。在代工合作过程中,他们的目标仅仅是去满足国际领先企业在产品生产上的基本要求,在获取知识上也只是被动的满足于国际领先企业的意愿性的知识转移,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那些非意愿性的知识转移;反之,若代工企业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把代工看成是一种获取先进知识、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他们便会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不仅会去推动国际领先企业扩大意愿性的知识转移,还会在代工过程中对合作伙伴的产品进行反向工程分解,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有关知识等[5]。

2.2 代工企业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与知识共享氛围

项目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以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个体与项目团队之间以及项目团队与组织之间的传递与扩散的过程,意在增加组织整体的知识容量。项目知识共享一般包括有项目内部的知识共享、项目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组织级别的知识共享[11]。

代工企业内部专门负责代工业务的项目团队是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互动的主体。从知识的传递过程来看,这些跨职能组合在一起的项目团队成员是直接的知识获得者,他们在与国际领先企业的互动过程中有机会获得诸多新知识,然而获取知识并不意味着企业能力的直接提高,只有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有效地处理、整合并更新于企业原有知识中,才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现实情况中更多的是项目组成员出于对自身所获得知识资源的保护,往往不会主动地去传递、分享自己的知识。此外,由于项目组成员深知自己与项目经理的合作关系是暂时的,与职能部门经理的合作则是更永久的,所以从长远利益来考虑,项目组成员会更关心自己与职能经理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与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其在项目知识传递的过程中直接向职能部门经理传递信息,而使得项目经理不能及时而准确地获得有效的项目知识。

与此同时,代工企业针对项目知识共享的氛围营造措施是十分欠缺的,企业内部往往缺少可促进项目内部成员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激励机制,这使得在代工项目合作中获得的知识经验随着项目的结束或人员离开而流失,进而导致项目知识在企业内部无法得到有效的储存与转化。

2.3 国际领先企业的有意防范

从资源基础理论来看,具有价值的、稀缺性的、不可模仿与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代工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在代工项目的合作互动中获取来的知识对于代工企业来说是独特的、且难以复制的。然而,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关键性知识的有效转移与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会受到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尤其是利益关系与信任关系。国际领先企业对代工企业的意愿性的知识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转移知识所耗费的成本能否被代工企业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后给国际领先企业带来的收益所补偿,即成本效益比[12]。

国际领先企业对代工企业的知识转移与指导往往还具有阶段性与选择性的特征:在代工合作前期,国际领先企业会鼓励代工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仅会为其提供产品生产说明书、工艺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还会经常派出工程师来代工企业给予员工现场指导,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等,这为代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学习其隐性知识的机会;然而在代工合作后期,由于国际领先企业考虑到在代工企业完成了产品与工艺升级后会在横向市场上与其形成直接的竞争,由产业链上的合作者变成竞争者,因此,国际领先企业为了维护其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会对代工企业试图通过合作学习以实现进一步升级的意图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核心知识的溢出与扩散,如在技术上进行封锁、不断对代工企业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使其疲于应付产品升级与流程升级,而无暇顾及功能升级的学习与等[13]。

3 代工企业提高自身项目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代工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水平,对代工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应克服多种可能的障碍因素,从代工活动中获取项目知识,并对其进行共享、转化与升华,使其成为代工企业持续竞争力提升的不竭源泉。

3.1 转变发展观念,构建学习型组织

代工企业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逐步实现从纯粹的“为生存而代工”向“为发展而学习”观念的转变,从态度上重视通过代工项目的合作互动向国际领先企业学习先进知识的这个机会。在企业内部构建学习型组织,使学习行为融入到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的每一个阶段中,这有助于员工树立起一种明确的学习意愿,即当代工企业在与具有较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的国际领先企业取得联系时,代工企业内部存在着一种随时做好准备从外部获取新知识的意识[14]。

有研究指出,员工的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Murray和Myers(2005)的研究就指出,有将近85%的企业强调应从企业文化氛围塑造入手,营造企业成员主动追寻新知识的渴望,而不是让他们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习惯中[15]。

因此,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同时,还需打造一种更开放、具创新性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项目组成员能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创造和积累知识,把代工项目看成是自我知识与自我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当然,为了保障学习型组织成员自我知识的积累与企业知识的增长相协调一致,企业还需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以促使新知识在个体之间、个体与项目团队之间、项目团队与组织之间的有效传递与升华。

3.2 创建项目知识信息化管理平台

由于项目团队大部分都带有一次性、临时性等特征,基于项目而存在的团队知识若得不到统一管理,则极容易随着项目成员的离开或项目的结束而流失。因此,若条件允许,代工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由他们来负责管理企业知识,构建知识与信息共享环境,培育项目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能力并促进项目知识的交流与共享[16]。

在动态的环境中,项目新知识只有从个人、团队层面不断地向企业层面转移升华,才能不断丰富企业现有的知识库,为下一次、乃至下下次的项目提供指导。为提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效率,创建知识信息化管理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积累。项目知识在经过整理汇编后形成的文档化知识,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提交到企业知识库,采用文件的形式对企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加以分类储存,并向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开放。

如此一来,既可以使企业内的每个成员在最大程度上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积极主动地从企业知识库中获取其所需要的知识,提高项目知识的使用效率,还可以使知识成为企业今后相关项目知识创新的源泉[17]。

3.3 与外部协作伙伴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一切的合作以信任为基础。Inkpen(1998)在其研究中指出,随着合作关系中的信任不断增强及相互理解的加深,企业会减少对知识的保护措施,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外溢与学习,但合作伙伴之间也会因为信任的缺失而产生摩擦。

因此,代工企业若想从外部获取知识,必然需要与外界主体(客户、供应商等)建立相互信任、坦诚合作的关系,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会破坏双方信任关系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促使对方转移更多的知识,代工企业可以向国际领先企业作保密承诺或通过不向市场推出自有品牌与客户竞争、不为客户的竞争对手代工生产相同产品等做法,来降低国际领先企业因转移知识或分享技术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从而提高其对自己的信任程度,还要让对方相信他们的知识转移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和管理效率,能够为对方创造更大的价值。

此外,代工企业还应该主动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沟通,以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并为国际领先企业客户来现场指导、人员培训时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从而构建持续稳定的互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