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7 08:48:51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1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德汉科技翻译教学的可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女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甄选法,经莱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学翻译学教授弗米尔(H.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及女学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译行为论”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体系,又通过译员培训专家诺德(C. Nord)以英语撰写的理论总结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顾名思义,“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格外重视对翻译文本在目的语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认为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比孤立地忠实反映源文本意图或形式更为重要。在这一流派看来,译文虽需与源文本关联协调,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具备独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神圣原文”的束缚。据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确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译工作的首位,把与客户(翻译任务委托者)的沟通视为译者工作的基础及出发点。

“功能主义”理论因其倡导者皆有长期译者培训经验而与翻译教学结合紧密,操作性较强

。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理论对文本功能及类型的划分有过分简化之嫌,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适用性有限。但是对于各类功能较为单一、文体特征显著的应用文,“功能主义”却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译指导,所以尤其适合成为特定专业领域译者培训的理论依据。

“德汉科技翻译”在我国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德语系中主要被定为高年级学生的限制类选修课,其授课目标通常为提升学生的技术翻译水平,培养服务于特定行业的译员。但这门课的其实际授课效果却往往与预设目标相去甚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新编教材相对匮乏、学生语言能力及科普常识都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对“德汉科技翻译”的授课效果制约颇多。据笔者观察,一部分翻译教师沿袭了始于词句讲解,终于作业评价的传统教学法,授课形式与“高级德语”或“德语阅读”无异,只介绍微观的词类、句型翻译策略,不推广宏观的语篇、读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际视角,向学生传授的翻译法跟企事业单位中译者的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融入职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采取实践性极强的“功能主义”理论,除了培养单纯的语言应用能力外,也将对文本分析、文本编辑、客户沟通等实用能力的训练整合进授课内容。

“功能主义”理论在大学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学术界十分认可功能主义对实用文本翻译的指导,而常见的科技文献基本全部属于实用文本;二、功能主义强调翻译目的的确定性及翻译情境的真实性,而开设“德汉科技翻译”课程的大学基本都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因此可以为课堂练习提供大量真实且新鲜的翻译材料,还能一并附上翻译委托人及译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模拟译者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可邀请校内“双师型”技术人员(非语言教师)从可用性、合规范性等角度点评学生作业,使译文的评判标准包含更多的语外因素。

以下,笔者将主要从文本分析角度介绍“功能主义”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简介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2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辩证关系;基本原则

中D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2010805

一、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法纵观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因为它是语言教学,师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包括本族语在内的双语能力;二是因为翻译本身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精密的科学。“教授翻译的老师,自身起码也应该是一位译者,而译者也应该是‘有实无名’的作家兼学者,若以战争为喻,则翻译教师不但是军事学家,最好还是名将”[1]196。我国的翻译教学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一部系统的、全面的教科书,但专业教师和学者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已卓见成效,不仅研究出了好的教学法,而且在这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指导下,自编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翻译教学法已从过去单一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多层面、多角度教学法发展。有些学者借鉴西方教学法、教学理论和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教学提出了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功能目的论与翻译教学法;有些学者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网络交互式翻译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法;还有些学者研究和创新了操作性强的翻译教学法,如语篇翻译教学法、“自主―协作”翻译教学法,等等,无不为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在实际教学和教改过程中,如果长期盲从某一种教学方法,会使翻译教学片面、枯燥,失去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基于他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可用辩证关系来探讨翻译教学,进而比较以上各家长短,综合创新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法,提炼出相应的教学原则,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翻译课堂和课外予以实施。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好的翻译教学法必须有好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系统科学的教学理论,这就离不开辩证关系的指导。通过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翻译教学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不但有迹可寻,解决之道亦有章可循,如果能运用辩证关系着重处理好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则尤可得运用之妙。

(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

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必须密切联系翻译实践[2]73,指导翻译实践,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否则,翻译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翻译实践的发展,必然会牵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在中西翻译史上,只要翻译实践出现发展高潮,翻译理论就势必会随之出现发展高潮[3]214。各个时期的翻译实践总是带动了同期翻译理论的发展,因而使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在互动共进的传统中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翻译教学既要重视翻译理论,也要重视翻译实践。翻译实践决不是毫无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非凡的译品来自译者的素养和才智、原则和方法――即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必须有翻译理论的指导,决不是单凭翻译经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自己认为“应该怎么翻译”,不讲甚至不希望学生问“为什么只能这样翻译,而不能那样翻译”。这样就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只简单地回答:“这是语感问题,没有多少道理”或“一切凭经验”。这种长期止于感觉和表象的经验只是初级层次的感性认识。语感虽然是可贵的经验,但它只是一种表象,认识不能止于感觉、止于表象,必定要有超越具体经验的理性认识,才能获得理论的正确指导。

(二)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的辩证关系

巴黎大学让・德利尔教授在其专著《翻译研究与翻译》中把翻译划分为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注重作者的主观思想,文学文本所传达的是作者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和对现实的个体认识,作者总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反应和自己的情绪;而实用翻译注重客观事实,实用文本往往不署名作者,其指称意义多于内涵意义,主要目标是传递信息。

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两者并行不悖,并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两者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原则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翻译教学既要把文学翻译内容列入教学大纲,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想象能力等,同时要兼顾实用文本的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交际能力、语用能力等。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比较,相互借鉴,不可使两者孤立。鉴于文学翻译难度大,笔者在教学课时设置时笔墨浓重,并补充实用文本的翻译进行比较教学;同时,对于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实用文本的翻译,因课时有限,除进行基本翻译技能训练之外,更要鼓励学生多选择适应其志趣和能力发展的多样化选修课程,主要涉及新闻媒体、科技资讯、财经商务、法律政务等,以扩大知识面。

(三)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翻译的载体,翻译是语言学习的手段。对于翻译教学而言,两者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贯通的。因此要求既重视语言教学技巧,又重视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

如何学会应对与翻译相关的问题不完全等同于语言本身的学习,虽然它们经常结合在一起。如修饰性语言、特殊文化术语、宗教文本和其他与功能相关的文本类型的翻译都有很多困难[4]32。为了取得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双成功,教师应该把他们认为最好的语言教学技巧与翻译教学技巧结合起来。在揣摩翻译和语言技巧时,应注重翻译理论的回顾,忽略这一点易致学生思维混乱、缺乏动机、对课程失去兴趣。

要做到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的辩证统一,不仅要教学生英语学习技巧、正确的表达方式、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还要注意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以及文化差异,这有利于翻译教学的成功实施,因为“对于成功的翻译,译者的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为只有文化才赋予词语以真正的含义”[5]110-111;[6]75。但单靠教科书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再好的语言教程和翻译教程也难以弥补文化及常识方面的严重不足,而且文化及常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传授不了的。因此,教师在搞好课堂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养成学生课余积累与语言和翻译紧密相关的多民族文化常识的习惯,为翻译课堂教学打基础。笔者在翻译课堂教学时,常会有意识地插入一些因文化冲突而给语言学习或语言翻译带来的尴尬,既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强调异域文化习得的重要性。

(四)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辩证关系

个体思维是集体思维的构成因素,没有个体思维就没有集体思维。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个体思维,又要注意引导集体思维的交流与撞击。如果时间充分,最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不可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一咕脑儿“打包”给学生或一开始就讨论。知识是需要每个人独立掌握的,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也必须独立进行。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有了独立性,大脑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中,才能深入领会知识的真正奥妙。

有效的教育包括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法和小组讨论法来习得。教学应该采取阅读、演讲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因此,除学生的个体思维外,还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们互相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交换思想和看法。“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却各有两种思想”。小组讨论法能促进学生在比较和互助中学习,通过翻译实践学习翻译理论,这也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教师在小组翻译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既是组织者和监督者,又是向导和顾问,而学生是翻译过程的主体,是当事人、学习者和合作者。

笔者在翻译课堂教学时,总会把教学班级(30人一个班)分成6个翻译兴趣小组,每组5人(最好每组都有男生),学生自由组合。当课堂练习需要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时,先让大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再按组讨论。课堂上讲解练习时,每组自选一名代表按讨论后所达成的一致结果发言。通过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相结合的统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之后,课堂抢答声不断,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大增。这种教学法类似于“作坊式”翻译教学法,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通过提高翻译活动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学习翻译技能,而不是像传统翻译教学法那样用单纯由上而下的方式把翻译知识灌输给学生[7]32。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从个人到小组的课堂练习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外多参加各种翻译比赛、加入翻译协会、参加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承接翻译实务、帮亲戚朋友翻译各种说明书等。这些课外任务由公众和市场对他们做出评价,学生更乐于接受。笔者除教学生做好以上课外活动外,还别开生面地布置了一些课外作业,如要求学生检查校园内所有中英文标识语的翻译得体性、以分组的形式利用寒暑假到大城市宾馆、地铁、公厕以及旅游景区核实中英文的翻译情况等,小组通过BBS或QQ小群把得出的最后讨论稿和他们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做成PPT,再分组上交。收集上来的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大参考,到下学期再分析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外作业。这种课外作业的补充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并锻炼和交流了翻译技巧。

三、翻译教学原则设想

翻译教学课时有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材,正处在摸索阶段。根据上文所论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可以推演出以下四条翻译教学原则,以科学地、合理地实施翻译课堂教学。

(一)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原则

我国翻译教学和研究发展到现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仍然呈现“两张皮”现象,特别是科技文体教材及教学,大都是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的罗列,对于各种特殊句型“不惜笔墨,具体而微,但读后给人的印象却是杂乱、零散、不得要领”[8]52,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的宏观指导,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描写,不注重跨学科理论的指导,读者依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看着所提供的译文又是羡慕,又是嗟叹。

再好的翻译教材和教师都难以从微观的角度穷尽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问题,却可以尽可能多地从宏观的角度比较成熟地把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语用学理论、篇章分析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文体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美学理论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理论整合到教材中或直接传授给学生(见表1),而这些理论正是我们当今翻译教材和翻译课堂所缺乏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应该与这些跨学科理论相结合,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科学地把它们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当中去,打破以往仅介绍翻译技巧的教学模式,加强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翻译课堂除了介绍一般翻译理论知识和各类跨学科理论以外,国内重点介绍了严复、鲁迅、刘重德、傅雷、钱钟书、林语堂等的翻译思想,国外重点介绍了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策略等。同时,因材施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或例示)在整个课堂或教材中所占比重的协调合理(见表1)。

内容讲授内容约占全学期课时总数的比例理论

教学中外著名翻译理论;翻译史;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文体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美学理论等40%翻译

实践文学文本翻译;实用文本翻译;翻译测试;翻译竞赛;计算机辅助翻译;网络交互式翻译等60%(二)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原则

翻译实践课堂要做到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不可偏废。彭娜[9]指出,目前翻译教材和翻译课堂译例的选择大多倾向于文学文本题材,学生所学的基本上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技巧和评价标准,而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时,他们才发现文学翻译的经验并非对任何文体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他往往对实用文体翻译个案束手无策。非文学翻译在翻译技能课中也要占相当大的比重(见表2),原因很简单,包括商贸、医学等应用文体翻译在内的应用翻译“已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10]49。因此,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除了必须继续强调语言基本功训练和翻译技巧的传授以外,还要加强各类实用文体的翻译训练,多开设与实用文体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经贸、法律、新闻、医学、广告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其翻译技能培训(见表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程内容讲授内容约占翻译实践课内容的比例文学文

本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翻译;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翻译;国外现代文学文本翻译等60%实用文

本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菜单翻译;商务翻译;企业产品翻译;经贸翻译;政论文翻译;广告翻译;涉外合同翻译;外宣翻译等40%(三)语言能力培养与翻译能力培养并重原则

语言水平是翻译的根本,英、汉语言水平是英汉互译所依赖的根本语言能力。要想获得一定程度的翻译能力必须先从语言能力上开始,然后以英汉双语的形式对翻译学习者分别输入广博的知识,这是培养翻译人员要遵循的基本模式。因此,要想获得和提高翻译能力,译者必须从培养双语能力这一翻译的根本做起,同时兼顾,齐头并进。

双语水平是翻译的根本,提高翻译能力首先要加强语言能力。翻译能力是一种建立在语言能力根本之上的结合行业知识发挥出来的语际言语行为,要获得和提高这样的语际转换能力,首先就要具有足够的双语运用水平,然后在翻译工作过程中积累行业和专业知识以及翻译经验,从而逐步完善个人翻译能力的职业化。语言基础训练是翻译训练的第一基本功。没有语言能力作保障,就没有翻译输出的语言质量;没有充分的行业知识与专业术语,则没有专业的准确度和翻译职业水准。因此要搞好翻译教学,除了教好理论和指导实践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包括英语语言技巧和汉语水平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知识;同时,要多传授学生翻译技巧,多举实例进行练习、讲评、分析、对比和赏析,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见表3)。有了这样的充分准备才能使以后的翻译训练进行得更为顺利。

内容讲授内容约占翻译实践课内容的比例语言

技巧词汇;语法;句子;段落;篇章;修辞;语用;语义;现代汉语;文化知识;各行专业知识等50%翻译

技巧重复法;增译法;减译法;词类转译法;词序调整法;分译法;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法;语态变换法;释义加注法;褒贬法;具体抽象法等50%(四)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原则

翻译课的课时设置偏少,一般为两个学期72个课时,有的高校翻译教学课时甚至设置得更少。要想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既让学生掌握好上文提到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语言知识等,又做好课堂翻译实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在翻译理论的有力支撑下,把翻译教学延伸到课外,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见表4),以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消化课内知识。同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学生在互动和交往中能动地学习,互动和交往能引发、保持和促进对学科的兴趣[11]189。参与各种活动以后,学生能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也能借助工具和他人的帮助,相对独立地获得认识,并常常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推断式的思考。其中参与“作坊式”五人组活动,学生会关注他人的想法,通过了解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之间关系密切,彼此合作,互相帮助。

内容指导内容约占学生总活动的比例个人

活动参加翻译比赛;加入翻译协会;参加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承接翻译业务;帮亲戚朋友翻译相关资料等70%集体

活动“作坊式”五人组活动;班级活动;跨年级活动;自愿者活动;网络讨论活动;实习活动等30%四、结语

翻译教学有章可循。翻译教学存在着辩证关系,即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的辩证关系、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的辩证关系以及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辩证关系。专业教师、学者、编者明辨这些辩证关系无疑会给翻译教学带来长足的发展。而基于以上四种辩证关系所确立的翻译教学原则,即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原则、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原则、语言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并重原则以及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原则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很好的宏观指导,把握翻译教学的总体方向,在翻译教学原则的指导下综合、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法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成为“打开窗户让光线进入房间的人,敲开硬壳让大家吃到杏仁的人,拉开帷幕让大家看到更加神圣的地方的人,揭开井盖让大家取到井水的人”(钦定圣经英译本序言)。

参考文献:

[1]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刘晓丽,温惠娟. 翻译研究中的辩证思维[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71-73.

[3]谭载喜. 翻译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5]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6]Ma Huijuan,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7]Xiao Hong. Translation Workshop: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 J ]. 2005,(3):31-36.

[8]刘季春. 加强中译外教材的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3,(3):52-55.

[9]彭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C]//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10]n子满. 应用翻译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2005,(4):48-51.

[11]钟启泉. 教学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3

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研究逐渐深入以及四六级考试改革,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也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相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04-04

翻译教学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更是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渠道。然而,兼具良好专业素养和翻译能力的大学生的产出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并不理想,这不仅制约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对外交流。这一点在新建的本科院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终结性评价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的通过率上。升格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了教学的风向标。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了革新,其中一项便是将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用时由原来的5分钟调整为30分钟,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调整为15%。翻译分值的提升反映了大学生翻译能力日趋重要,更折射出考试委员会希望通过四六级考试改革来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翻译教学这个环节。然而,囿于升格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所学课文的重要词句进行英译汉或汉译英练习,一般不会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传授,更多时候则是老师直接将教参上的课文翻译过来念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难以应付四六级考试的翻译测试,更难以解决日后与英语紧密关联的各类学习或工作难题。因此,如何革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合理设计翻译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较强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便成了重要课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起步晚,而且在教育观念上狭隘,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方法滞后,教材选择受限,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

(一)传统观念制约

长久以来,在英语学界流行着翻译无理论的观点,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中更是如此。这种观点坚持:翻译教学重在实践,不需要讲理论。还有观点认为,翻译是一种灵感与悟性的碰撞,翻译工作者是有天赋的。许多翻译家未受过系统的翻译培训,同样能产出大量经典译作。因此,翻译不需要教,也不必学,翻译教学可有可无。更有人以为,翻译只是两种语言间的简单转换,只要通过输入足够的语言材料,拥有充足的词汇量和相当的语法积累,借助词典就可实现良好的翻译效果,因而不必将太多时间花在翻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专门的翻译训练上。各种认识误区及狭隘的观念使得翻译问题简单化、翻译教学边缘化。笔者也注意到,即使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翻译题在2013年12月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中被赋予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仍没有一席之地。当然,不管是四六级考试还是学生期末英语考试,与翻译相关的考题都较为固定,且模式相对简单,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及学生不重视翻译教学,导致翻译教学的效果一直得不到提升。

(二)学生基础制约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往往比较薄弱,语法知识不全面,基础词汇量未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导致翻译能力低下。中学阶段迫于应付高考,学生一般是考前强记词汇,教学过程重视语法灌输,强调做题目。因而,翻译训练的时间不足,量不够,翻译方法少,学生说不出,译不了,基本无法应用。特别是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语法试题训练上,理论灌输有余,实践活动稀有,导致学生的实际英语基础薄弱。在翻译实践中,常出现词不达意、语法结构混乱、表达错误等问题,致使教师很难完全进行翻译教学,而是教学翻译和语言教学并行。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手段,在中学、高中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翻译,都属于教学翻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词汇、短语、语法结构或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夯实英语语言的学习基础。后者适用于英语教学的较高阶段,目的是了解一些翻译理论和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张培基,2009)。教学翻译对翻译教学的负迁移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致使教师难以开展翻译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对翻译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英语能力只要把听、说、读、写学好了,翻译就会顺理成章了。事实并非如此。穆雷曾说:“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穆雷,1999)笔者认为,穆雷的论断同样也适用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的接受与输出o不依赖于与翻译的衔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欠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翻译实际上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只有对双方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有深入了解,翻译方可游刃有余。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认识句子中的单词或词组,却不能理解这段文字的真正含义。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就是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限定了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制约

传统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控制着整个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亦是如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梳通句子、逐段翻译为主,学生穿插翻译为辅,教师对学生的翻译点评多采用纠错法,对难度大的内容有时就直接给出“权威性”的标准译文,其间省去了两种语言的比较、字词用法的推敲,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对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不足,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无法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亦无处了解自己的缺点。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缺乏交流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学生篇章翻译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以篇章形式出现的翻译材料束手无策。

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不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这些都是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主要诱因。翻译师资紧张,许多翻译教师并非翻译专业出身,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职业的背景。有些教师一直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对于翻译和翻译教学仍处于摸石头过河和瞎子摸象阶段。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一般步骤是教师先介绍翻译方法和技能,然后通过例文进行分析、点评,再然后布置课堂练习,最后对练习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创新性发展,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缺乏对学生的引导,还容易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偏离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随着大学扩招和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师资严重不足,师生比例失衡,新增的教师也多为刚毕业的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更糟糕的是,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不少教师任教两到三种类型的课。备课、批改作业、科研、命题阅卷等各类工作,让教师累不堪言。教师虽然给学生布置了翻译作业,但由于工作繁重,精力有限,鲜有时间做深入细致的批改和点评,一般是教师提供翻译范文供学生参考对照。同时,考核评价难以对学生产生激励,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是欠缺,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对于英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不够扎实,使其在实际翻译中捉襟见肘,对于一些常见的应用文翻译(如求职简历、广告、产品说明书、商务信函等)无从下手。这样一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远远无法达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教材制约

面对新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要采用新的教材,这势必要有一个新的探索过程来适应新的教学。纵观当下大多数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用教材,基本是以读、写教程为主,辅以听、说教程。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单元练习中增加了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的单一的翻译练习版块。市面上还没有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专用教材,很显然,如果基于该类型的教材,翻译教学就很难开展下去。当然,有针对英语专业教学的专用翻译教材,但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各版本教材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促使编者注重教材质量,缺点是没有统编教材,难保翻译教学质量(曾建平,2010)。其中以张培基的《汉英和英汉翻译教程》使用最为广泛。然而,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非统编教材,总结看来,都有如下不足。其一,内容陈旧单一,且与需要相脱节。教材译例内容比较陈旧,且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政治、历史等方面。据统计,市场需求90%为非文学翻译 (李长栓,2004), 香港地区文学翻译比重已降到4% (陈善伟,2000)。其二,理环节薄弱,偏重于翻译技巧和方法。教材除了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翻译史、翻译标准及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理论,其余内容都是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如增词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并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又丰富了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难免走弯路。其三,重句子翻译,轻篇章的翻译。每一章节的译例几乎全部集中在句子的翻译上,在教材后面有大量的短文翻译,但对于短文翻译,教材只给出了参考译文,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基四,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和中心地位,适合教师讲授,却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偏重授之以鱼,忽略了授之以渔。

科学、系统的教材是翻译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总结来看,在当下,大部分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都未能对翻译能力的要求及考核标准有明确界定。其次,尽管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拥有多部全国性的统编教材,但大学英语翻译类的教材却实属罕见。除此之外,在为数不多的翻译教材中,基本内容及框架大同小异,且教材的质量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这便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另一个障碍。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起步晚,翻译教学更是滞后。笔者认为,必须要认真做到以下几方面才能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质性改革。

(一)提高师生对翻译教学的认识

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翻译无理论、无章法”“翻译无师自通”等狭隘观点。要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在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上,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要明白翻译作为外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尺。它要求学生对译文进行准确、透彻的理解,并运用扎实的语言基础客观、准确的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更有益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把握。为此,各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应当充分认识到翻译教学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加大翻译题在教学测验中的比重,从而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提高翻译教学质量与比重

所谓翻译教学即是将学生置于翻译活动中去理解将一种语言内容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思维过程并运用这些理论、规律及方法去指导翻译实践,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目的。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高低。可见,翻译应当和听、说、读、写等英语应用能力训练一样,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具体来讲,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适当提高翻译教学在总教学任务中的比重,使翻译教学和听、说、读、写教学并重。其次,教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翻译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各高校在翻译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注重认知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及目标,还要关注教学过程、方法、情感以及态度等方面目标的制订。同时,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学习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最好以40人为上限。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教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而就翻译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笔者认为,我们要坚持并深化两条道路:翻译技巧和翻译知识教学。在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适当运用减译法、分译法、增译法、调整翻译法和语态转换翻译法。以“语言”为核心考察对象,阐释翻译中科学的语言转换原则,以实现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当然,翻译的基本技巧不仅限于这六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具有普适性作用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该部分的教学可以从细微处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翻译人文常识教学也不可忽视,总结说来,在翻译知识教学中,要系统的让学生明白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哪些因素,同时又是如何反哺社会文化的。在翻译人文常识教学中,要简单梳理中国重大的翻译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与翻译相关的重要人物。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翻译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互动行为。我们并不希望大学英语教师督促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去从事文化翻译研究,去钻研翻译史,去背诵中国翻译大家作品,而是通过翻译理论知识和人文常识教学的合理嵌入,让学生了解语言差异、社会语言环境、译者主体、翻译发起人、权力关系等文化因子都与翻译有着关联。从学理层面进行翻译理论知识教育势必将有助于学生对翻译问题进行合理认识,避免将翻译简单化、公式化,为提升学生翻译能力铺设了道路。

(三)完善英语翻译教学条件

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明确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及目标,了解翻译题材,如文学作品,常见应用文,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闻。其次,严格挑选、编订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最好是编写时代感强的翻译教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反映时代特征。翻译教材要体现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并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章翻译、英汉对比翻译、各类问题翻译、摘译、译述以及编译等。将实务翻译(如学术论文、技术资料、产品说明书、法律文件、国际会议资料以及出国留学旅游文件等)作为翻译教材的重点,以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通过竞争的方式吸收英汉基础好并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充实到高校英语教学队伍中,并不断鼓励教师参加进修,以满足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需要。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还有明显的短板。高校应该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机会,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W习班”,也可以选拔教师参加在职进修或培训,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三、结论

在中国,9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翻译能力则是衡量这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尺。笔者所在学校为医学高校,医学与英语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每当有重大课题申报或是重要时,便会有非英语专业同事前来寻求课题或论文摘要的英文翻译,也有请求将全文翻译以便投稿给海外学术刊物的,且总认为短短的论文摘要翻译只需十几分钟便可完成。可见,要培养兼具良好专业素养和翻译能力的大学生,任重而道远。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在中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知识,在翻译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科技知识的缺乏。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又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因此,培养和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迫在眉睫。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重视翻译教学这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因为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所以要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这不仅是学生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还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来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翻译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英语翻译的教学条件,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应用能力的综合发展,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促使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水平有新的突破。最后要注意的是,本文的讨论并不主张将非外语类专业学生与外语类学生同化,而是在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中做翻译教学方面的改革。翻译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的游戏,而是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培养具备良好翻译能力又贮备丰富翻译知识的新型大学生成为时代强音。

[ 参 考 文 献 ]

[1] Nida,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鄄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Harmer,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M]. Beijing: For?鄄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1-7.

[4] 陈善伟.怎样教翻译理论[C].香港翻译学会,2000:357-389.

[5] 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42-44.

[6] 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7(4):11-12.

[7] 卢思源,吴启金. 展望 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41-43.

[8]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9] 刘晓明,刘金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J].山|外语教学,2013(5):69-73.

[10]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11] 罗选民,邵有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63-65.

[12] 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7-49.

[13]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14]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5] 穆雷.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翻译,2004(4):59-63,291-298.

[16] 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26-435.

[17] 陶丽,王腊宝.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与反思[J].外语学刊,2013(6):109-113.

[18] 王玉西. 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29-33.

[19]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20] 文旭,莫启扬.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6):97-101.

[21] 魏令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1(3):63-66.

[22] 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3] 严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4] 尹汝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山东外语教学,2004(6):96-97.

[25] 杨惠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93-297.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5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特点 借鉴 

 

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研究逐渐深入以及四六级考试改革,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也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相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

显的地方。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6

【基金项目】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02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85-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十分迅速,新增加了许多本科院校,其中应用型本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院校――就占了极大的比重,地方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其“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尤为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这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等学校发展序列中处于“中间地带”,其外语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综合类或研究型高校有着不同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计划,作为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翻译,自然也有其特殊的发展要求和特点。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翻译教学既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需,也是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技能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更是他们未来工作时的立身之本。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培养出复合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笔者拟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课程定位与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系统地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课程的建设,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定位与设置

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还是提升翻译能力?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翻译课程的定位举足轻重,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兴,我们应重新审视英语专业本科中的“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的分界最早是由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1988)提出,该主张在国内得到众多学者支持,并作为专用术语在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词典》(2011)中得到更为清晰全面的阐述――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翻译活动,一般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语言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而“翻译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两者对于译文的要求也不同。

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据统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的听说、读写、翻译的基本技能与雇用单位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42和0.83,由此可见,翻译能力高于听说和读写能力,是雇佣单位最为看重和认可的能力之一,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大纲要求和市场需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翻译课程应以翻译教学为主,教学翻译为辅,着重加强学生翻译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并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翻译课程,既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初级课程,又是巩固其英语基本功的高级课程,应处于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建议在高年级开设,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翻译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知识课程,教学内容需涵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翻译课程的文学文本翻译及各类翻译理论的教学,应用型高校翻译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据调查,在翻译市场上,非文学文本翻译占翻译总量的95%以上,从实践层面来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包含经贸、商务、科技、新闻、旅游、法律翻译等不同类型的非文学文本,从而培养出“以满足市场要求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注重实用型,偏重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文本,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可以商务方面的应用文本翻译作为教学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商务领域文本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商务英语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胜任翻译工作。

从理论层面来看,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内容 “包括人们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由于语言文字及文化上的差异,英汉同类型文本在体裁、格式及语域特征等方面大相径庭,译文若是完全忠实于原文,目的语读者恐怕难以理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如何调整、重组及改写译文?与之最为契合的是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应用翻译的文本具有信息性和引导特征,这决定了这类体裁是以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为主要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的形式与内容要服从于译文交际功能的需要,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读者和客户的要求,采取摘译、编译、译述、综述、评述、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策略进行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为应用翻译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教学方法也应摒弃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议开展校企合作的翻译教学模式,将现实中的翻译项目作为教学实训模块,或让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在岗翻译实训,了解工作流程,积累翻译经验,在实操中发现自身不足和弱项,完善自我。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翻译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共享,拓展课外实践学时,加强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

国内翻译专业硕士点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成立较晚,学校较少,导致高校多数翻译教师来自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者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于翻译领域,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授课多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学质量一般。而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注重实用性,不仅要求教师来自于翻译专业,最好同时兼顾另一专业,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优秀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成立专门的翻译课程的教研团队,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使翻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结合区域特色,重视地方需求。例如,我们武汉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经过各位专家指导,实地调研,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更名为《商务翻译》,旨在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湖北地区,立足武汉城市圈,着重培养学生在贸易、金融、投资、外事、旅游、汽车、体育等领域翻译方面的工作能力;建议翻译教研团队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开发更多的类似翻译工作坊、任务型教学、计算机翻译辅助教学等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要建设一支高品质的翻译教学团队,除引进合适的优秀人才外,第一,鼓励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研读翻译理论,特别是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书籍,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加强教学专业水平,参加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发展;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到翻译机构进行实训、实习,熟悉实际翻译工作流程,了解市场需求,丰富自身的翻译经验和教学内容;第三,和其他高校联合,并和企业加深合作,聘请翻译教授和资深翻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讲学,或做专题讲座。“复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通过以上方法,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改善翻译课程教师专业不对口,翻译经验不足的现状,提升翻译课程教学质量,丰富翻译课堂,加快翻译课程建设,满足市场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建设,结合翻译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对翻译课程进行了准确定位――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兼顾巩固其英语基本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应注重非文学文本翻译后的功能对等;最后,提出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团队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Snell- 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47.

[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黄忠廉.变译(翻译变体)论[J].外语学刊1999.(3):80-83.

[5]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1):9-14.

[6]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李祖军,司继涛.地方高校转型中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9-53.

[8]苏奕华.英语毕业生招聘态度的定量研究与翻译课程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81-183.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7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部分高校面向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有专家提出其“设置缺乏理论支撑,培养目标不明,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丰富其内涵”(许钧,2001:222)。本文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为基础,以译学建设与翻译教学之目的为切入点,认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称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一、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是译学思想具体化的过程

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看,翻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的学科发展同步而行,其指导思想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翻译是一门技能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所能做的只是传授自下而上的语言技能(bottomupskills)。当翻译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时,教学则根据语言学理论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当翻译被视为是一种跨语际文化交流活动时,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法兴起。从中外译学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看,主要有释意—交际型译员培训模式;翻译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翻译文化论的教学模式;文理渗透型翻译教学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是翻译教学的主干理论这一点,在中外翻译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一致。

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定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证实、证伪的科学论证过程,是使理论深化、升华、系统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等学科构建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译学建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虽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翻译过程本身却始终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因此,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研究就不能忽视两种语言文化转换规律的研究。所谓的转换规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所得的结果。

要对翻译进行理论探讨,首先应明确翻译的性质。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直接理论和方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在保持其内容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话语的过程,而转换这一术语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言语单位的等值关系。对于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威尔斯形象地描述为:翻译学好像古罗马神话中长着两副面孔的守门神雅努斯。一方面涉及翻译过程,并研究其内在的转换技巧,是一门前瞻式学科;另一方面又研究其推出的成品,是一门后顾式学科,从译语出发对比译作与原作的质量,通过对比两者以找出译语话语形成的过程,并确定如何恰当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廖七一,2000:112)。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旨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等同,这种等同不是以译出语和目的语为基础,而必须永远以两个篇章的种类、对象,以两国人民的文化、伦理、知识、感情氛围等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刘和平,2001:1)。“等同”即转换的单位与标准。

虽然,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但是,在理解原文、摆脱原语形式和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的研究描述和“等同”转换中,它始终都未离开对双语的对比分析。而“等同”的单位是语篇并非语词或句子这一点,恰好又与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相吻合。这就说明释意理论与语篇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殊途同归,摆脱语言形式并没有脱离双语的语篇表现形式所含意义的“等同”转换。同时也说明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不仅不再囿于语词、句子和语篇的范围,而且还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强调文化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文化对比的内容。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无不是为了寻求交际双方的沟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一不是要用译语形式所含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再现原语形式所承载的语义与交际功能的符号转换途径,而是否工于达意则是衡量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译者和论者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得以“传达”,怎样才能让交际的双方达到“相互理解”而实现交际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由于受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等值”的标准已被侧重目标语系统(targetsystem)的翻译规范所取代。翻译规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译文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将中心移向译文和译者;另一方面又将研究的目标和分析的对象从个别译者或个别作品的翻译转向有机连贯的翻译文本语料库。翻译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建立自己可靠的方法论和明确的研究步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使个人和局部的研究结果能够在“同一个语料库或另一个语料库中”得到重复或验证(廖七一,2001:394)。很显然,译者之所以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而放弃或避免另一些可能的翻译策略,恰恰说明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之后做出的抉择。因此,侧重目标语系统的翻译规范还是离不开双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况且,我们尚未建立起英汉翻译的语料库,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作为研究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二、英汉翻译文化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

语言对比层面的划分早已在一般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中达成共识,在此就不赘述。文化层面则需参照语言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划分。其中,物质形态层,涵盖人类以器物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及一切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典章制度层包括“为维护有序社会而创制的规约、体制和机构”;行为习俗层既包括集体性的习俗又有个体性的身势语言等(刘宓庆,1999:34-38);精神文化层主要指该语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陶嘉炜,1998:4—5)。深层的认知心理层对比可包括认知系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方面的研究。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工作对象是语言,就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对象和层次而言,两种语言的词语内涵和表现形式不仅在深层上与文化相融交汇,而且在各个层面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叠或完全重叠的现象。因此,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研究,始终都要面对如何跨越横亘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这种语言文化相互渗透、交织重叠的文化语言障碍,即交际载体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翻译和翻译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研究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连体。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比较与翻译,无论是作为一个基础科目,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其内涵都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合二为一,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系统。杨自俭(1997:616-619)先生认为,文化对比研究应以共时法为主,内容包括词汇—语义、词组—成语、句法—篇章、语用—交际、身势语、信号和标记等七个系统。由于普通文化的因素绝大部分蕴涵在常用词语、常用句法和常见语用系统中,普通交际文化的对比研究应与语言的对比研究同时进行,而且应从语言对比入手,从语言之间的差异追踪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刘宓庆(1999:28)先生认为,对比描写应当是汉语翻译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比应该是“多向度的”,特别是语义一文化及语用一文化方面的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人文关照,描述双语转换过程中的各个机制,找出客观规律与普遍性,即找出语言的哲学机制和文化深层的内核,以此确立语言翻译的科学依据和依归。正因为翻译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研究的对象、层级、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因此,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将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合二为一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教学的实际需要,是翻译应用研究的必然。正如许余龙(1997:58)先生所说,汉外翻译本质上就是在对比中展开的。对比语言学对翻译的理论、规律以及技巧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用它探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通过对比,可以确定两种语言中哪些语言成分是翻译对应的、在什么语言层面上对应、对应的程度如何等等。

三、结语

毛荣贵(2003:序言)先生在为邵志洪教授的《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的序言中写道:六年之前,杨自俭教授在为志洪的第一部专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写的序中,曾引用了赵元任先生的一句话: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大学者原来如此观察“语言学”,如此简单,又如此经典!在这里,我是否可以对赵元任先生的话略作推演:所谓翻译理论,实际上就是译文的比较,就是各种译文的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所谓的“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无论是作为一个科目,还是作为一个学科,都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二为一,既是英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班荣学、赵荣,2003:142-4)。由于学界在“对比”和“比较”两个术语的使用上彼此不分,从而造成术语概念混淆,导致学科界定不清。因此,用“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统一术语确立学科名称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许钧.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刘和平.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杨自俭.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8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has been discussed for many years in mainland china.some teachers of translation , however , still have some false perceptions in this regard. as they teach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at the levels ranging from undergraduates to postgraduates , such false perceptions may affect adversely their teaching. therefore ,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our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 translation practice , translation teaching

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翻译教学从新时期以来逐步繁荣,除外部因素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需求之外,翻译学的发展是翻译教学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而翻译学的发展则得益于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从上世纪60 年代以后进展迅猛,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纷纷涌现,翻译教学开始受到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 年有关保护翻译人员和改善翻译人员生活条件的文献中指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让·德利尔,1988 :96)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翻译人员的培训,许多大学设立了翻译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授予合格的毕业生翻译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参阅柯平鲍川运,2002) 。

我国的翻译研究繁荣于20 世纪80 年代,与翻译教学几乎同时起步。1987 年“全国第一次翻译理论研讨会”可视作我们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队伍的第一次大检阅,因为出席会议的100 多名代表绝大多数是大专院校的翻译教师以及他们所带的研究生,还有少数职业翻译中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队伍主要是由这两部分人组成,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一开始就与翻译教学关系密切。

在翻译教学,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中,翻译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即敏锐的学科意识、方法论意识、自觉的理论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挑战和创新意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意识也需要注意培养,如充分占有资料的意识、学术研究的规范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对话和宽容的态度等等) 。翻译教师只有注意将自己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这里重点讨论理论意识的重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翻译教师都对翻译理论的重要意义有足够的认识,有人认为,翻译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这一认识中包含了几个问题: 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②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③翻译教学的层次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2002) 已经有长文专论,笔者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故此不赘。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有许多学者讨论过(如杨自俭、许钧、谢天振、朱纯深、王东风、潘文国、张南峰等) ,本文只稍加补充并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

多年来,一谈到翻译理论,总有人提出资格问题,即什么人才有资格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也就是学术身份的合法性问题,甚至强调只有那些翻译出版过大量文学作品的文学翻译家才有“资格”谈论翻译,这是不恰当的。我们知道,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其他学科领域里,没有人要求从事理论研究者必须首先从事一定数量的实践才能取得研究资格, 也无人坚持要求实践家必须研究理论。有能力既从事实践又研究理论固然是好事,但毕竟只有少数人愿意并有能力为之,此其一。其二,翻译实践既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包括其他文体的翻译,如科技、政论、法律、实务等翻译。

在当今社会里,文学翻译在所有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文学翻译实践不能替代其他文体的翻译实践, 文学翻译家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一定对其他文体的翻译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尽管文学翻译作品比其他翻译作品容易出版并得到流传, 但是,没有或很少出版文学翻译作品不等于缺乏翻译实践。其三,根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翻译研究工作者绝大多数为高校翻译教师,而翻译教师几乎人人都从事翻译实践,担任各种口、笔、译工作,翻看各校外语教师的成果目录就不难看到,外语教师都不缺翻译成果(暂不论质量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 ,他们评职称、报奖项、申报学科点时都有大量的翻译成果,并非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对翻译实践一窍不通。也就是说,即使按照这些人“有了实践才可谈翻译”的“标准”来看,也没有什么人“不具备翻译研究的资格”。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从事翻译研究的真正资格倒应该是接受过严格的理论研究方法训练。再说,如果自己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出版了大量作品,也不一定就能跻身翻译家的行列,而总结提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最后,经常有人从翻译理论研究者的译作中挑出一些错误,并以此证明“理论无用”,或理论研究者没有资格谈论翻译,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样一个原文文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翻译是正常现象, 何以见得自己那种理解和翻译就是最佳版本呢? 优劣应由读者去加以判断。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再优秀的翻译家,也难保证自己所有的译作百分之百正确无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如果从其译作里挑出几个硬伤就断然说该译者翻译能力不行的话,恐怕就找不到翻译家了。擅长从别人译作中挑错并以此证明自己高明者,就敢保证自己的译作十全十美、没有硬伤吗? (这里还涉及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态度问题,在此不谈。)

诚然,的确有的理论研究者动手能力不如职业翻译家, “眼高手低”,这也不足为怪。一个人的10 根手指还各有短长,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不会齐头并进。举例来说,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但语言学并不能帮助小孩子学习讲话, 甚至无法让所有的语言学家自己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语言研究者不善言辞的并非罕见,许多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反倒出口成章、滔滔不绝。民间艺人和一些老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讲起话来却不乏机智幽默。这难道就可以证明语言学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学家没有讲话的资格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食家和营养学家不一定会亲自下厨, 是否就没有资格评论厨师的手艺呢?反过来,天天在家炒菜烧饭的家庭主妇对美食的门道大多也谈不出一二来。只知埋头搞翻译实践,而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了几百万字,充其量也只是个翻译匠,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更不用说获取所谓谈“翻译理论”的资格了。

有人指出翻译理论无用论的根据是理论与实践有距离。

不错,理论与实践之间确有一定的距离,不仅如此,这个距离还是必不可少的。并非所有的理论都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孙艺风和谢天振都有详细论证。理论与实践中间隔着经验,从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一部分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从而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或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义,另一部分则推演出具有认知意义的更高层次的理论,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翻译现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从事翻译活动具有间接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规律有所认识,或对翻译现象作出预测。如果只满足于经验层次, 翻译实践就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止步不前, 或一直在主观经验里徘徊,难于提高, 往往陷于就事论事而无法跳出局限。所谓“当局者迷”,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出“庐山真面目”,缺少客观的参照,缺乏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理论与实践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比较清楚、公正、客观地认识实践中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者有必要与他感受到的事物在真正的意义上保持距离。只有保持距离才能使研究者在思想和验证之间、理论想象和研究方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平衡并非意味着妥协性的折衷主义,而是为了在平衡中建构起系统性的翻译理论。保持距离也并非意味着逃避,而是为了更客观、更冷静地审视翻译。”(傅敬民,2002) 因此,理论与实践有距离并不等于理论就没有用了,相反,这样的理论往往用处更大,更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的传统译论,之所以多年来一直进展缓慢,就是因为满足于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当翻译实践快速发展以后,原有的经验就不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导致“翻译理论无用”论,其实“无用”的并非真正的理论,而是已经过时的经验。认清这一点对于翻译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翻译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指出各自的意义和局限。

对理论本身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有人认为,理论的特征或者说本质属性就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种(曾利沙,2002 ;钱冠连,2002) ,或者可以分为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两种。功利性或有意识性即指上文所说的对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非功利性或无意识性则指那些对实践具有间接指导意义或者对世界具有认知意义的理论。也有人认为,理论有两个来源,一种理论来自于实践,还有一种理论来自于公理,既由前一种理论或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经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因此,理论是分层次的,微观层次的理论对实践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中观层次的理论可以描写和解释现象,宏观层次的理论则具有再造理论的功能(杨自俭,2002) 。更有人认为,翻译理论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六大功能:认识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方法论功能、批判功能和实践与检验功能(侯向群,2002) 。

具有描写和解释功能的理论一定是“马后炮”,事件发生之后才去描述和阐释;具有认知功能或不需证伪的理论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预测某些尚未发生的事件。具体到翻译理论来说, 一部分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一部分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某些翻译现象,还有一部分理论则可以提出一些假设,做出某些预测,加深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深化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甚至可以由此推导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 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认识不到理论的层次性,把微观层次的理论误作理论及其意义的全部,就会一叶障目,得出片面的结论。“有些理论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思考过程,如想象、推测或者思辨。理论未必完全来自于实践性经验资料,因而翻译理论不能仅仅当作是翻译实践的附庸,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翻译实践的反映。翻译理论可以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翻译思考过程,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可以是一个与翻译实践乃至具体性翻译研究相对的学术过程。”(傅敬民, 2002) 作为翻译教师,认识到理论的层次性更加重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部分理论是必须教给学生的,同时如果自己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就可以发挥理论的“再造”功能,一方面不断反思并设法解决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在翻译研究中做出新贡献,这也为自己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治学和人生态度。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实用性,翻译界更是特别强调理论的实用性。然而,如果只看到并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忽略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会限制我们的研究视野,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说过,中国的数学虽然在历史上曾取得过一些成就,但由于中国的数学家过于重视应用而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很难对国际数学界产生影响,所起的作用自然也不会太大,不像阿基米德定律那样能持久地得以普及。目前中国的数学研究还比较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太讲求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应用科学,更应该重视基础科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乐思教授也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基础科学,就好像一个人只有身子,没有脑袋(《文汇报》,2002(8) :14) 。翻译研究也有同样的问题,过于强调能够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忽视对翻译基础理论的研究,导致翻译的地位一直不高,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为自己争取合法地位,这一过程历经20 年而进展缓慢艰难,跟我们自己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无关系。一个人没有脑袋如何生存? 一个学科没有基础理论或纯理论研究作支撑,如何能自立于学术之林?我国内地的翻译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部分: 外语专业专科和本科高年级的翻译课(人数最多) ,翻译专业或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培养,还有非外语专业各级学生公共外语学习中的翻译技巧、翻译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以及目前尚未普及规范的职业翻译在职培训。作为翻译教师来说,从事任何一类教学,都应了解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密切关系,并能结合理论对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翻译实践和教学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除翻译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外,其他的翻译教学都以教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知识为主要内容,似乎不需要直接讲授翻译理论,但是,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把翻译理论融会贯通在技巧和知识的传授中,会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译,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才能独立解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尽快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对于翻译方向的学生来说,翻译理论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区别只是根据不同的年级,翻译理论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所应掌握的理论内容不同而已。本科生只需了解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可,研究生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例如,对于本科生来说,只需了解翻译学的构成及其基本分类,学习和研究翻译必备的条件与方法,翻译的定义、分类、基本方法与技巧等。对于研究生来说,则要学习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翻译学基本原理、中外翻译实践简史、中外翻译思想沿革、各种翻译流派产生的背景、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及区别、翻译与各相关学科的关系等。这里还要呼吁,我们的翻译教学急需制定一套相应的、专门的教学规范,包括各级各类翻译教学的基本大纲、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必读书目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 —87》中明确规定了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生更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没有不学习理论的理由。如果我们的翻译教学只满足于单纯讲授翻译技巧,那也不用读什么本科生或研究生了,三年专科就够了,何必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 我们不妨试试,教师和学生通过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是否可以对学生有所帮助。有的翻译教师做过试验,给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授翻译课时,在不教授任何翻译技巧的情况下,让学生做翻译练习,结果证明,仅一次短文翻译实践,传统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翻译技巧,学生几乎全都能无师自通,而且运用自如。教师进一步结合学生的翻译实践,针对典型个案,随机插入相关的理论分析,如语言学的意义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衔接理论,文体学有关变异和常规的理论、文论中的陌生化和文学性理论、文化研究中的民族身份理论、修辞研究中的隐喻理论、美学研究中的言语美理论等等,有效地解决了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不仅翻译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而且加深了对翻译的认识,还提高了对理论的兴趣。也有的教师给本科生上课讲文本对照,给硕士生上课也是讲文本赏析,给博士生上课同样还是谈文本分析,而且他们的讲授并不结合什么理论,就是对照原文和译文,一词一句一章一节地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讲翻译技巧和翻译经验,学生从本科生读到博士生,都跳不出同一个文本的单纯的词句对比,接触不到任何理论,这其实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不是文本对比研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果只读文本不学理论,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 文本对照、文本赏析或文本分析,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简单的原文译文对比能看出什么问题? 有多少指导意义? 没有扎实的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没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训练,学生如何具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可能是生来就有的,只能是后天培养的,学校教育就担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任务。从高等教育史来看,现当代的大学理念与传统的大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学不是单纯积累知识和传播知识、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的机构, 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丁学良,2002) ,教师和研究生都必须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进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和充分的理论学习。因此,翻译专业教学必须包括翻译理论的传授和训练,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学教育不是传统中小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简单延伸,研究生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生教育时间和方法的简单延伸,决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灌输知识和提高实践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必不可少。

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之间,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之间, 不仅仅是教育时间量的积累差异, 而且是教学理念本质的差异。

研究生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的基础上, 扩大学术视野,培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把学生引入本门学科研究的前沿。否则的话,按照中小学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大学生,按照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研究生,会留下潜在的隐患,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后继队伍严重先天不足,难以承担翻译学建设的重任。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研究生们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所在学校的翻译教学是否重视理论的讲授,是否重视科研方法的培养。一部分研究生将来会从事职业翻译工作,接受过起码的理论训练,他们就能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加以解决,或者通过研究总结、归纳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对同行或后人有所帮助。另一部分研究生会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 不仅自己可以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高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教师本人对翻译理论持排斥的态度,在教学中只讲实践不讲理论, 他们指导的学生论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吗? 他们的学生如何才能站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上? 这些学生的研究如何才能具有新的见解或者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这些学生就算拿到学位,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我们的翻译教学,难道就仅仅满足于一年毕业多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有能力承担翻译事业发展的重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所说的翻译人才不仅仅包括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的职业译员,更要包括翻译教师、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管理人员。上述人才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接受过严格的科研方法训练,才能担当得起各类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和翻译管理工作。学习翻译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翻译活动的基本规律,更快更有效地提高翻译实践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翻译理论,才能认清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清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自己工作的社会文化价值,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因此,翻译理论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绝对离不开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

文的编写格式.

[2 ]傅敬民. 试论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关照[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9) .

[3 ]丁学良. 什么是一流大学[j ] . 中国大学教学,2002 (4) .

[4 ]侯向群. 翻译理论有用吗? ———论理论在学科研究中的作用

[j ] .“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年会”论文.

[5 ]柯平鲍川运.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 ] .

中国翻译, 2002 (4) 、(5) 、(6) .

[6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 ]让·德利尔著.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 . 孙慧双译. 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88.

[8 ]孙艺风. 理论·经验·实践———再论翻译理论研究[j ] . 中国翻译,

2002(6) .

[9 ]王东风. 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a] .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

研究[c]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 ]谢天振.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a] .

译学新探[c] .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1 ]杨自俭. 关于译学研究的一些想法[a] .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研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9

作者简介:王璐(1980-),女,黑龙江鸡西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35-02

21世纪各国间的经贸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对于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鉴于就业市场的需要,近几年来众多院校开始建立翻译系、翻译专业或开设翻译方向的课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它们严重制约了翻译教学水平和翻译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为了引起翻译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这些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翻译教学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本科的翻译课有一个十分有益的讨论,即翻译课有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分。为了优化课程设置大多教学者都赞成将两者区分开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根据翻译教学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充当外语教学辅助手段的教学翻译。其重点在于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相同与差异,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第二类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实际翻译能力,其目的是培养专业翻译工作者。第三类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是为非外语专业并且将来不以翻译为专职工作的大学生开设的翻译课,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而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鲍川运教授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大学本科非翻译专业的翻译课程,都应属于教学翻译。在南京翻译教学研讨会的综述中黄忠廉等学者明确指出,“在大会上大家基本上规范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间的界限。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最近一二十年间,国内各大翻译学研究杂志陆续刊登与翻译教学有关的文章,并不断呼吁要给“翻译教学”足够的重视。客观上说这些文章帮助澄清了一些翻译学上混淆的概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师生对“翻译教学”的推崇和对“教学翻译”的偏见,导致本科教学阶段过分侧重翻译教学。

本科阶段过分侧重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仅仅通过本科阶段的教学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首先,在各高校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中翻译课仅仅像听力课、写作课一样,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分配的学时有限。其次,学生实践的机会有限,所掌握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无法转换成实际的技能。再次,大多数学生的双语能力达不到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常常由于外语表达方式不恰当造成诸多笑话和错误,翻译课变相成为语法课或精读课,达不到真正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合格翻译人才不应寄托于大学本科外语教学。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他人的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不是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相反,硕士生才是各个行业中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博士生的教育基本上为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提供师资和科研人员。我国也应重新定位硕士生的位置,应该将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位在硕士生阶段。在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之间,本科阶段应重视教学翻译,大力提高学生对于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完善教学方法

在传统意义上,本科阶段翻译课程涵盖了诸多类似内容,如翻译理论的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和翻译实训练习。这种翻译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但其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基本上把学生物化为可以灌注的容器,可以编程的计算机,认为学生掌握了翻译技巧就等于具备了翻译能力;同时误导学生特别期待翻译技巧,以为那是一条学习翻译的捷径。这些所谓的翻译技巧有利于帮助人们在理论上认识翻译现象,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却是非常有限。一切所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都是出于目的语表达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变通的手段,由此笔者可以推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上。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阅读,再辅以写作和翻译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重点不应放在两种语言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上,而应重视阅读的作用。

另外,学生在接受翻译任务时对于翻译材料的背景、要求以及受众人群等因素一无所知,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学生而言,翻译任务主要的难度除了体现在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表达水平上,翻译的困难也与译者的知识能力水平、翻译目的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做任何翻译尤其是应用翻译之前,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译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即事先主动阅读大量与翻译材料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熟悉相关领域的词汇和表达法,弄清翻译的背景、受众等诸多因素,主动预测翻译问题,计划翻译策略,做好翻译的前期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降低专业知识困难和技术性困难。

三、切实提高翻译教学从业教师素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认为,中国市场专业翻译人才的实际缺口高达90%。与社会需求相悖,许多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却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结果不但导致许多翻译专业毕业生出了校门又入校门,社会翻译岗位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致使许多翻译教学从业教师素质与国家要求严重脱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办(2007)11号)中第九条曾作出要求:“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笔译教师应当承担过不少于30万字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当承担过不少于20场的口译经验。但现实情况却是大批翻译教学从业教师长久以来受限于外国语言和文学的教学环境,实际经验较少,与社会的实际翻译需求脱节,教学视野狭窄。许多翻译课的教师从来没有或基本没有从事过应用翻译的实践,也不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和进展,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知识,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很难对翻译文本做出适当正确的评论。因此首先应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为教师进入业界实习、掌握第一手理论研究数据和翻译实践提供便利,鼓励教师尽可能接受一些翻译任务,这样可以使教师保持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所需。其次可以效仿香港高校的翻译系/专业的做法,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专职翻译做兼职教师,教授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法庭传译、经贸翻译等实用翻译课程。应用翻译师资必须是另行打造的,因为完全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内部的自我培养和调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四、开设国学课程和“杂学”课程

人们普遍意识到国内高校外语院系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了外文,锈了中文。而翻译起码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外语水平过关只达到要求的一半,另一半的要求是译者的母语也要达到同样的水平。鉴于外语院系学生的弊病,我国各大高校本科阶段为学生开设了汉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修养,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但笔者认为对于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说,除了开设汉语课程,还应开设国学基础方面的课程和“杂学”课程。

我国外语教学目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倾向,即将外语从其所属国家的文化和人文传统中剥离开来,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纯粹放在语言本身上,根本不顾及外语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观念。这种学习语言的状况让人担忧,这种教学会教授“苍白外语”,至少是没有生命力的外语。然而更大的问题是大批学外文的学生对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片空白。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学习、了解汉文化之际,这个现象简直是一个令人无法解释的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使他们做翻译时“知己知彼”。因此本科阶段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开设国学基础方面的课程,弘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各高校还应对学习翻译的学生开设一门比较“厚实”的杂学课程。教师如果把翻译教学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文学文本的欣赏和翻译,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据有关学者统计,文学翻译只占现在全部翻译总量的不到百分之一,其余百分之九十九都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社会生活、对外宣传、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包括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等等。翻译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翻译全才。精通翻译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外语背景、熟悉语言文学之外,还应对农业科学、经济学、哲学、传播学、法律、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态势、科技词汇、修辞手段、文体形式、表达方式等有适度的掌握、了解和研究,也就是说做翻译的人应该是“杂家”,应具有杂学知识,故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为学生开设一门“杂学”课程。

五、结语

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需具备三种能力,分别为:第一语言能力,即本人驾驭母语的能力;第二语言能力,即本身熟练掌握目的语语言的能力;第三超语言能力,即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说明翻译工作不是任何一个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就能胜任的,语言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培养译才的道路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只有切实关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适时地采取相应的补救和完善的措施,才能有效推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宽广知识面、一定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李亚舒.译论研究及其教学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翻译,1997,(2):6-10.

[2]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68.

[3]Dollerup Cay.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126.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35-70.

[5]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5-9.

[6]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2006,(3):36-40.

[7]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50.

[8]林璋.翻译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外语研究,1997,(3):61-63.

[9]许钧.应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3-4.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例10

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但大学外语院系的本科仍是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外语专业课的翻译课程,它既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这个阶段的教学质量在满足各地区部分翻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职业译员培养的质量,翻译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翻译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技”和“道”两个层面。“技”指的是具体的翻译技巧,“道”则指的则是指导翻译行为的宏观翻

译理念和策略。许钧先生指出:我们既要重视“技”层面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层面的解惑。

一、困扰翻译教师的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达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要求,是长期困扰翻译教师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大点:

1.教学内容涉及广泛

一方面,学会翻译,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获得第一手经验。另一方面,翻译理论研究近年来呈现泛学科化,涉及学科众多。

2.翻译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本科翻译教学中,通常理论仅能作为知识性内容介绍,大都没有做到用理论去阐释翻译过程和分析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脱节。

3.课堂教学时间过少

受到专业学分的限制,翻译课程课时非常有限。

二、目前,中国大学本科翻译教学模式

1.传统的“结果对比”模式

传统翻译课使用“语法流派”的翻译教材,以句子为单位,介绍字、词、句的翻译技巧。沿用传统的“结果对比”教学模式,即学生做练习,教师用“标准译文”进行点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占中心位置,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教师的点评、接受教师的标准译文。

这种教学方法暴露了不少问题,翻译课上成了改错课。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过渡关注微观层面的词、句处理,忽视了对宏观层面(语篇和语篇外因素)的整体关照。

2.系统的理论模式

近20年兴起的理论模式的翻译课堂,强调翻译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着眼点,特点是将翻译现象纳入某个理论框架,然后对文本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避免经验层次的“随感式、印象式”色彩。但由于翻译研究的泛学科倾向,采用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都会存在主观定位和以偏概全的危险。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在此种教学模式尤其凸显,最终理论可能只能

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可以看到,以上两种模式均以教师为核心,学生是教学中配角,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三、实施范例教学

我们提出改革翻译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范例教学。即选择典型的材料作为范例,在翻译教学中强调范例翻译的过程,通过分析范例翻译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翻译观。范例教学以点带面,使课堂得以延伸。

“范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差异较大,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翻译的产品(结果),“范例教学”更加注重翻译的过程。采取“范例教学”需要解决范例的选择和翻译过程的组织两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范例教学”,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让学生对翻译有个基本的了解,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翻译观,并在建构观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

1.典型范例的选择

范例教学要求教师从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精选出适当的翻译观念,并围绕核心翻译观念精选范例材料,并将精选的范例材料以专题形式形成教学模块。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特定班级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范例材料。

2.教学组织和课内课外教学的合理安排

“范例教学”注重翻译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组织方式。“范例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课外活动,对教师合理安排、组织和控制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和“翻译工作坊”等各种讨论式、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得到广泛的运用,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分析翻译过程,反思翻译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翻译观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克服被动“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创造性,提倡小组讨论、互帮互学,培养学生负责任、独立工作以及了解不同译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季春.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中国科技翻译,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