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0 14:39:20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1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2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其中,南师大选取了234名调查对象,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分别为136人和60人。总共430人中,文科类的学生占54.4%,理工科的占45.6%。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为19.3岁,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23岁。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现状,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从大学生身体各项指数直接考察,也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卫生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间接考察。

1.体重偏轻。大学生的体重状况如何,按《华尔街日报》今年2月份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肥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那我们大学生的肥胖率如何,我们采用的是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被测的430同学中,423名同学对此进行了回答。有13.9%的大学生体重过轻(BMI值在18.0以下),82.3%的大学生是正常体重(BMI值在18.0~25.0之间),还有3.5%的大学生超重(BMI值在25.0~30.0之间),还有0.2%的大学生肥胖(BMI大于30.0)。其中男女的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女生体重过轻的比例大于男生,男生体重过轻的只有3.8%,而女生达到10.2%。在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里,男生的比例比女生大,在被调查对象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0%,男生占3.7%,这缘于女生追求以瘦为美,乐于减肥。

2.近视情况严峻。在大学校园里,可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戴着近视眼镜,眼镜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大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被调查的430名学生中,有221名同学戴眼镜,所占百分比为51.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情况的近视,其中轻度近视(屈光度小于300度)30.8%,中度近视(屈光度300~600度之间)为

55.7%,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度以上)为13.6%。综合类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近视情况相当严重,中度近视的比例最大,高度近视的情况也很严重。

3.作息不规律,贪睡和睡眠不足同时存在。在被测的430名大学生中,睡眠在6.5~7.5小时的占60%,有11.2%的学生睡眠为6~6.5小时,5.1%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还有17.0%的学生的睡眠时间在7.5~8小时,6.7%的学生睡眠在8小时以上。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睡眠都有保证,但是有16.3%的学生睡眠不足,还有23.7%的大学生贪睡。

4.缺乏锻炼。对于一周内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这个问题,42.8%的学生是0次,41.4%的大学生参加1~2次,一周内参加3~4次的大学生占10.4%,4次以上的只5.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在对为什么不参加锻炼时,我们给出了十项选择,可以按照重要性依次选择三项,其中57%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是因为没有人陪自己一起锻炼,还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来锻炼”,紧随的是“不喜欢锻炼”,选择这个选项的比例占34.1%。这是主要的三个原因,还有33.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锻炼什么好”,20.1%的学生选择“没有地方锻炼”,还有14.5%的学生选择“想锻炼没人教”,还有10.6%的人选择了“其他”。

5.沉迷游戏。在问到玩游戏的情况时,66.8%的同学每天花在玩游戏的时间不足一小时,24.8%的学生表示每天会用1~2.5小时来玩游戏,还有8.4%的人表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于2.5小时。其中,玩游戏的时间是男女区别明显,玩游戏的时间在一小时之内的,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而在一小时以上的,女生的比例明显少于男生,说明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比女生严重。

6.青春期知识缺乏。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91.5%、94.8%、94.4%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未采用保护措施发生性关系;还有23.2%和19.2%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唾液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的。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通过使用坐便式马桶、肢体接触和一起洗澡传播的,分别所占的比例为7%、2.8%、2.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与艾滋病传播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类似的知识不了解,对于已经是大学生的我们,这些数据很恐怖,值得反思。关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68.1%、59.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上网浏览网页”和“同性同学与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了解的,38.5%、29.8%的学生是通过生物老师的课堂上讲解和生殖及性方面的健康讲座了解的,还有20.1%、19.6%的学生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光碟录像了解的,只有8%的学生是通过与父母沟通获得的,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我们的同学,对与性知识的了解都是“自学成才”,这也是造成了部分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都不知道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

1.缺乏自信。大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在被调查的430名大学生中,又24%的人觉得自己很笨,如果有可能希望变成另一个人;45.9%的大学生绝的自己没有长处,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还有20.5%的大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时,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还有45.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发言时,由于紧张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忘了。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2.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在问到当你最后一个走出教室,有19.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去关灯关窗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当自己参与的团体比赛输掉了,自己不会感到内疚,有8.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符合自己的,还有31.0%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对于成绩差的同学,21.9%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负责辅导,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

3.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公共场合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体现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36.9%的大学生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在陌生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17.0%的大学生适应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有61.6%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其中女生和男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sig=0.000

4.婚恋观。现在大学对于学生的婚恋也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恋爱是什么态度呢?对于恋爱的年龄,男大学生的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1.6岁,女大学生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6.95岁,男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7.5岁,女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6.98岁。只5.3%的大学生希望在24之前结婚,大部分的大学生预期结婚年龄都集中在25-28岁之间,其中28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6.9%。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30岁的男生有11.2%而女生只有4.6%。这个显著性差异和性别有直接关系,按照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她们的最佳结婚年龄要比男生小。关于恋爱到底意味这什么,我们提供了五个选项,有424人对此进行了回答,83.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意味着情感交换,7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牵挂对方,其中,选择“牵挂对方”的男生占31.1%,而女生却占42.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女生的情感依赖要高于男生。6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对对方奉献、还有32.1%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喜悦对方,另外还有8.7%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可以发生性关系,选择此选项的男生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占7.3%,女生占1.4%,男生表现出对性更为冲动和主动。在访谈过程中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婚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但是大学阶段的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切要顺其自然,因为现在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现在的恋爱,多数是情感的寄托,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的恋爱对象和以后的结婚对象,没有必然联系。在和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异性知己最亲密的动作有哪些,我们给出了七个备选答案,被调查者可以任选三个。其中80%的同学的认为,异性知己直接仅限于握手,73.4%的学生认为可以有象征性的拥抱,还有50.7%的学生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在异性知己面前开带荤的玩笑,分别还有15.5%和14.3.%的学生能够接受异性知己同居一室和亲吻;还有12.8%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异性知己的,另外,还有4.6%的学生能够接受和异性知己直接发生性关系,其中男性(3.9%)所占比例突出。由此可知,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都比较开放,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过于开放,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三、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在大学阶段造成,但更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行程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虽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的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力度却不够,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这重要角色,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出生就倾注心血。在访谈的过程中,有83%的学生表示,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父母为其准备的各种辅导补课班。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现在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晚上和双休父母又为他们安排了课外辅导,现在的孩子除了功课还是功课,有做不完的作业,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肥胖率和近视率都在飙升,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的智育发展,完全忽视了孩子自身身心发展,最后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学生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所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长期形成的。另外,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谈性色变传统,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教育更是缺乏,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8%的学生表示,和父母谈论过关于青春期健康的知识,但也是点到即止,学生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十分有限,这也是部分大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不知道的原因。还有现在的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由于过份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造成部分大学生婚恋观的扭曲,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被包养,做小三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学的好不如娶的好的思想,把婚姻做为改变自己生活的筹码。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从孔孟的“学而优则仕”仕途化的教育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再到今天发展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将“应试”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其教育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学生、学校、老师都成了最求升学率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规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一切以“应试”为最终的教育目的的情况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被忽视了,现在很多高中,完全就取消了体育和声乐等课程,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是经常改上文化课,那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健康辅导了,所以,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进入高校以后,高校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院系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的教育倾向。该倾向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使大学职能与责任趋于简单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现代大学的责任是多元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应关注人的社会生存意义。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大学课程中,缺乏以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缺乏引导,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缺乏训练。

(三)社会因素诱导

首先,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诱导了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渗透进人们的心灵,腐蚀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陷入了适应上的困境。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熏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出现了扭曲,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把物质看的太重,17%的大学生表示受不了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交友过程中,有部分同学的思想也不是很纯粹,甚至把物质条件摆在首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业的压力的影响。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的学生涌人大学校园,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社会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相反某些热门行业出现岗位饱和的现象,残酷的社会就业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随之显现出来。出现了对自我的否定,缺乏自信心。行为主义桑代克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提到,“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欲望时,个体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达到满足,就产生了‘阻挠’,这种阻挠可能来自于客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欠缺或个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面对这种阻挠,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严重的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种紧张和焦虑,大学生就必须寻找就业途径。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现在主要忙于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忙着备考公务员,另一个就是忙于考研。在这情况下,他们又陷入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为了考试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饮食无规律,很少做运动,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等等,所以,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教育理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强调智育的同时要兼顾德育,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和能力的培养,把孩子从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充分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在具体来说需要把握的度有以下五个方面:目标上大而不急;环境上宽而不随;生活上爱而不溺;要求上严而不厉;配合上勤而不讳。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孩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各方位的优缺点。看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强加灌输。

(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的做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的培养。通很过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鉴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推动健康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很多高校都有青少年心理课程和健康讲座,我们现在就是完善这些课程。其次,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与指导工作,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原理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就是为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环节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部门的等多方面努力,在这只做简要论述。

参 考 文 献

[1]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出版社,2006:65~72

[2]张青兰,王欣.湖北省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1):64~66

[3]戚兴宇.对大学教育“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冷思考——论科学发展观下的大学职能与责任[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4]代荣荣.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5):117

[5]赵晟.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6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20~321

[7]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6):6~9

[8]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考[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43~4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定性。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是建立在师生心理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大学有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心理健康和谐的长效机制,建立三级工作网络,构建三级工作平台,五大服务机制。

而心理和谐不仅反映的是人自身的和谐,还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反映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社会的需要的关系,反映个体心理和谐与社会整体中间的和谐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涵盖的面更宽泛,更全面,层次更高,要求更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在对人对己对事上达到的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平衡状态。

和谐首先是人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进而达到心理环境的内部和谐,在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协调统一,做到善于“自调”;其次是人与事的和谐,在知识、能力、兴趣、言行和处事方式方面的协调统一,保持积极、冷静、适度与乐观,做到善于“处事”;再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主动积极地交往交流与沟通,在人际关系上适时适度、默契融洽,做到善于“为人”。这种对内协调、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人的心理是否和谐,取决于直接刺激人们心理活动的客观事件、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和谐度,既有客观原因,又取决于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才可以促进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的和谐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和谐,学生的心理和谐又反作用于大学校园和谐。心理和谐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焕发朝气、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人才,同时又可促进教育各项工作开展及教育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心理和谐与大学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和校园和谐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课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要达到这样教育目标,有必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工作网络,建立三大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全校资源。①一级工作平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于领导地位,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生工作处、校医院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构成,具体落实和实施教育工作。②二级工作平台:学院(系部)心理辅导站,处于中介地位。③三级工作平台:学生的自助组织为最基础的一级,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构成,班级心理委员由班级和学院推荐、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考核培训的要求产生,一般任期为三年,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知识、关注重点人群、反馈相关信息。心理协会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成,以自身素质提高、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为主,一般一年内新换届一次。学生自助组织的工作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共同指导。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平台管理,使各部门相互协调各有归属各负其责。在全校范围建设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教师和管理队伍,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骨干队伍,保证了人员全过程参与、管理全方位覆盖、工作全环节展开。

全过程落实积极指导关注个别的原则,建立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的五大通道的服务体系。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必须树立起服务与引导并重的理念,服务与引导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务与引导,心理监控干预也是服务与引导。学校的引导与服务机制必须包涵五大通道: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等渠道。①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包括三大内容,一是传统的报纸、广播、橱窗、展览等,二是宣传的专项活动,三就是网络信息阵地。②团体辅导:近年来,团体辅导在各校受到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推进。③个别咨询:采用一对一的面谈、信件往来、电话交流等方式进行,是最早进入高校的基本手段,现在仍是最有效和必然的方式之一。④测量建档: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可以用数学加以精确描述时才能称之为科学。”⑤跟踪转介:这是对心理疾患的最人文的关怀,从教育模式转向医学模式,帮助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尽早减轻症状,恢复健康,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学校建立一个有序高效的对应机制和应急机制,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共管和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事实证明,服务机制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化解了心理矛盾,促进心智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4

事实表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际关系的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并持续地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生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大学生体育教材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够,加上个别教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因此难以起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兴趣课的形式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课,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构成实验组,大学一年级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在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人作为对照组。

1.2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背景信息,包括年级、年龄、班级、干部、三好学生等;二是关于健康信念(个人对健康、健康原因的认识)与健康行为(个人为自己的健康行为所做的一切)的开放式问题;三是cawte健康量表,其中cawte健康量表是用来评估个人的健康水平,它包括2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每个分量表有10个有关身心症状的是非判断题目,分数越高,则健康水平越低。

1.3研究的组织

“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辅导”兴趣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开课前,先用健康教育信念和健康行为问卷及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进行前测。然后将实验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2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共为3o个课时。以华南师大应用心理教研室所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论、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困扰、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能。讲课时,教师着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教学方法根据主题需要而灵活变化,有讲座、讨论、座谈、观看实验录相及学生心理咨询课堂模仿训练等。再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学生健康问卷,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最后,对实验组被测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调查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健康概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分别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健康的前测结果不存在差异x2=0.22>0.5)。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2=5.96,p<0.o1),实验组本身的前、后测结果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15,p<0、01)。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对健康概念的理解的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单纯从生物学意义去理解健康的学生人数减少,更多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无残、无伤”,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关于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我们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对对照组被测、实验组被测的前测和后测的三个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性检验(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被测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前测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组被试健康方法信念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后测结果的差异增多。实验组被试健康信念的前测和后测结果在某些项目上有显著的变化,即认为体育锻炼和有病及时看医生是健康方法的人增多,主张乐观人生态度和认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人数增多。以上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实验有效地改进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特别是对有关心理调节方法的认识有了提高。

2.3被试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将对照组与实验组被试健康行为(%)的前测和后测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比较(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行为上,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前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后测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异,主要是实验组的有病及时看医生、体育锻炼、交友、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和个人和环境卫生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所增加,有病及时看医生的学生有所变化,丰富业余生活、交友和认知提高的学生明显增加。

以上结果证明:心理健康的实验明显改进了学生的健康行为,特别是有关心理调节的行为明显增多。

2.4被试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及其比较将对照组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与实验组前后两次健康水平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cawte健康测试的两个分量表分和总分上,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5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身心处于旺盛发展的群体。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在知识掌握、需求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身体状况、情绪或情感反应、人际关系等因素而产生挫折感,出现抑郁、焦虑、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使生活、学习的效率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对人生失去信心,出现危及生命的现象,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辅导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大学陈丽云教授提出并开创的,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本土化心理辅导模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心互动理论和养生观念,以道儒佛医为背景,从身体、情绪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全面介入,强调人个体的内在潜力,发掘人的正面能量,通过生理、心理和精神三者相互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

所谓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全人的概念”,是身、心、灵的统合体。我们有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存在,这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有我们意识能体验到的生命存在,这是心的部分;我们还有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或灵性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多层面的存在,在生命教育中引入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才能真正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一、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目标:

1、在身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珍惜生命,爱护身体

如果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则他的一切人生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好像人生突然失去了色彩,甚至走向消亡。保持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我们生存的条件。所以很多人强调,生活首先要“活着”,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正代表着我们不仅要健康的活着,还要有质量、有希望、快乐的生活。在身的层面,我们要进行珍惜生命教育,尊重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个体,生命具有不可逆性,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放弃了生命就放弃了存在的权利。在我们的一生中,除了生命开始的自然历程和身体死亡的最后宿命无法选择,其它时间我们都可以为我们的身体负责任,正如儒家提倡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界的事物以生为心,生命是宝贵的,必须给予重视。因此,关注个人生理与身体的发展成长,是我们生命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珍惜生命,才能对生命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另一方面依据身心灵理念,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有形之体,故老子将“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主张我们观之、修之、爱之,提倡人们珍惜生的状态。因此在生命教育“身”的层面,要提倡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爱护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2、在心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理解生命,和谐统一

生命教育不仅要珍惜生命,而且要使人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的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己;要使人能够自我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一种积极地态度,乐观的看待人生,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使人锻炼意志和品质,自信、坚强的面对生活。因此在“心”的层面的生命教育包括“知”、“情”、“意”三个方向。

首先,在“知”的方向,“知”是对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自己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要增强自我认识,实现自我身心和谐、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和谐,自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情”的方向,“情”是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本身就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态度会影响我们自己内心的存在状态进而对整个生命的存在状态产生影响。我们要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体验情感的满足和自尊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最后,在“意”的方向,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包括人的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的培养。是我们面对各种生命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抉择。生命教育使人树立自信和坚强的品质,不因为失败而气馁,面对挫折和困难,选择坚强面对,不放弃、不逃避,拒绝各种诱惑。

3、在灵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超越自我,天人合一

个人身心的统合走向灵,灵指向未来,能够指示引导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精神的存在是无限的,生命的发展是无限的。生命教育在灵性层面的目标是激发人的潜能,唤醒人的超越意识,以实现更好的身心生活和生命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资源和体验,一方面这些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往往会引发国人的共鸣,使人深刻感觉到生命为何存在,万物对人的意义,如何各安其位。另一方面,有关中国文化中对善与恶、苦与乐、得与失、生与死的思考,将会引导我们更好地解释生命的过程,这就是人生意义的所在。人都向往一个完整的生命,而灵的作用就在于整合人生,只有发展灵的力量,才能更好的激发创造力,发现生活的美好,不断自我超越,真正实现对生命的尊重。

二、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的应用途径: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辅导方式的目标在于改善身体、心理、精神三个方面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整体的健康。现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了积极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途径。在现有的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应用研究中,针对的都是特定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如大学生贫困生群体、大学生社交焦虑等群体,虽然团体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受益的人数较少,并不能被更广泛的应用。如何将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引入到大学教育之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对身体健康层面的引导:首先,要倡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多与大自然接触。其次,要倡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个人饮食的健康,减少抽烟酗酒的次数。最后,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

(2)在心的层面的引导:首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学会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应对困难和挫折。其次,学校提供大量的与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有关的资源,如专业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量的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等等。最后,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校-院-班-寝),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在灵的层面的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使学生找寻到生活的意义,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其次,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学会爱和感恩。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身心灵的整合,激发自身潜能,激发创造力。

这三个层面的引导,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样的观念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堂、职业规划课堂、成功学课堂、体育课堂、各种专业课堂及各类选修课课堂,包括学生的团活、班会、校园文化生活等等都可以作为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推广的载体,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将会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潜能,提升精神境界,使大学生们更有意义的生活,为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在生命教育中引入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更好地强调了生命的完整性,更容易使人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升心灵的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为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和全人辅导模式的发展应用提供了一个方向,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丽云等,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中国轻工业出报社,2009年1月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作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身心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具有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即将步入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一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征的基础上,如何将身心健康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两手同时抓,形成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教育模式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机制

从学院层面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并纳入教学计划,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重点放在高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如压力与挫折、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等,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2成立心理健康社团

在院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自己的团体组织,学生自愿加入,在专业知识方面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社团定期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还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心育赋于受教育者强大、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这无论是对于营造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氛围,还是使工作的触角更深入都十分有益。

1.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网上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或提问,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答疑,开展网上论谈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

1.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心里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关注的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时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构筑起个人、班级、系部、家庭、医院五级心理防护网络,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

2身体健康教育模式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体育课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1身体健康观的灌输与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体育教学是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其坚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最终养成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和,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2.2身体技能的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选项课程,提高运动技能,以达到身体健康、终身体育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区别的情况下,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2.3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仅仅靠每周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抓好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将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让广大学生来参与到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2.4建立体质健康档案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开据运动处方,搭建辅导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有针对性身体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身体健康为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加强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为手段,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升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护的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身体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学生可采取现场健康咨询、网上咨询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通过身体锻炼,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身体健康档案,通过运动处方和个别辅导等形式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高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7

1.前言

在现在的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健身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如何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成为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课题。为了推动以健身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音为重点。”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小学至高中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强调和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了学校体育为了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从实际行动上全面贯彻落实《纲要》。

2.学校体育基本情况分析

2.1学校体育目标要和全民健身相统一

与全民健身相衔接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各级学校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

2.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对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社会中,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的生长发育时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在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课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指的是“认知能力”,包括智育和德育。在这一时期,学生有健身、娱乐、交往、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意志品质等发展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具有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功能,所以应把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发展人的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目标和内容,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符合人的社会化需要。

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个体发展的要求。社会对其成员的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有一定要求,期望每个社会成员身体健康、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如果社会成员缺少这些能力,就无法实现文化的继承和创造,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我国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重视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把提高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作为我国体育的目的。对于体育目的的定位,决定了我国的学校体育应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由过去的“以工作为中心”向“工作和享受并重”转变。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利的潜在危害,如身体活动减少、营养过剩、生存环境恶化、精神压力增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减少等。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对我们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我们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剂心境,保持身心健康。近年来以健身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了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望未来,保持身心健康对我们来说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学校的体育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态度,把体质好、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喜爱体育活动、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习惯的学生输送给社会。

2.3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与全民健身紧密连接

为了达成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需要依据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建立由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构成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级学校的目标要有所侧重,目标之间要有连贯性,相互衔接。为了达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应建立“小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初中阶段侧重学生对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高中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阶段进一步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建立这一目标体系可使各级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下一级学校为上一级学校打基础,各级学校的目标有所侧重,目标之间有连贯性、相互衔接,在“侧重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侧重学习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侧重培养体育实践能力;进一步侧重培养体育实践能力”的体育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达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2.3.1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小学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作为目标和内容,在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小学生兴趣广泛,学习积极性高,但学习多从兴趣出发,对学习的目的性缺乏明确的认识,这些特点在中低学年表现尤其突出。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多采用游戏化的教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对体育感兴趣、喜爱体育。兴趣是激发人学习的动力,也是维持人学习活动的动力。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体育不感兴趣是人远离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由于兴趣在人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应及早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必须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

2.3.2初中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

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目的性有一定的认识,具备系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愿望。因此,在初中阶段应侧重学生对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目标和内容,在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良好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走向社会后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而且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以及可以从学校以外的很多渠道获取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所以可在不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学习内容,选择教育性和实用性强、学生喜爱的内容学习。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完成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进入高中和大学后,体育教育活动的重点应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自主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上来。

2.3.3在高中时期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高中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目标和内容,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态度。所谓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加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的基础上展开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由于高中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爱的体育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体育项目上,又有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作基础,所以高中阶段可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对体育项目的适应性和参加的体育项目数量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人在一生中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体育项目上。在完成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几个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不仅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

2.3.4在大学阶段要更进一步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大学阶段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体育基础,而且大学的体育教育条件整体上也比高中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着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目标和内容,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3.结语

随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学校的体育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学校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处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把“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作为本阶段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

参考文献:

[1]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编写组.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

[2]文部省体育局监修.体育指导实用手册(株式会社)行政[M].1997.4.

[3]王海光.社会运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8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资料,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2)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家进行走访,咨询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以及在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看法。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近期内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启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就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视为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空间,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及生活行为。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从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用体育的手段保持健康。

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忽视了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忽视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即使有健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问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没有融为一体,不能互相促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归根到底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道德、知识、理想、情操、信念等软件就没有可靠的载体。大学是人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冲刺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体育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通过体育和健康教育,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心理。此外,由于大学生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大学的体育和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还能通过他们对其父母、邻居、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并有可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能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第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因此,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和生活体育的轨道。其次,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中突出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其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其自主设计、自主锻炼和自主评价服务,使身体的形成为大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服务。即使大学生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实际需要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让大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最后,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大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以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和单向传授式教学改为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式的教学和互教互评式的教学。理论课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和答辩式教学,让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其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引导其增强体育意识,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练习方法供大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他们因身高、体重、智力、运动动机及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在教学中要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变主从型为合作型,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变传授型为进取型,并把课内体育健身教学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总之,教师要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大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这是提高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动作和过程反复多次呈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社会化方向迈进,必将成为体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深刻分析和学习教学战线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敢于突破自己和他人已有的经验和结论,提出新见解。

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需多方参与。教育工作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只有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理工科高校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时习惯于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特别是知识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更由于支持力度太小,形不成主干课程应有的影响力度,使体育与健康课在学校工作中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该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出发,把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使体育与健康课真正融入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并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切实发挥它的功能。其次,体育教学要解决好学生家长的淡出问题。目前的体育教学忽视调动家庭教育的潜在力量,使得课程教育的正面效应经常与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发生冲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利用全国高校的网络系统,让学生家长学到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家庭教育跟上学校素质教育的步伐,向健康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体育与健康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严防学生个体的淡漠。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与学校其他部门配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育比赛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直接感受、体验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健康美、自信和喜悦。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幕后走向幕前,让他们能在课堂上动脑、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

三、结论与建议

1.增强领导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意识,完善组织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开发领导层,其中包括决策者、立法人员、财政人员和资源分配者。必须劝说他们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重视。领导者是我们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才会得到增强。

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使体育锻炼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应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增加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一般医学知识,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写健康教育的卫生知识教材。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9

二、以多种手段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中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从教学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证”,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所以,在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主动从亊体育活动,养成体育緞炼的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终身进行体育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总目标。

(二)从教学内容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安排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新的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三)从教学模式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从系统的观点看,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利用体育教学优势,制定走班学习,选项学习,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向体育,走向健康,同时根据学生自已的强项、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項目进行学习。发挥学生充分的自,为他们所喜爱项目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空间,为体育课的有益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从教学评价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理念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的中心放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评上,对教学其他的目标,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顾,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已学校状况,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学采用的形式,制定出自己的评价体系,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热爱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直至终身体育,达到“健康第一”的目地。

三、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对教师要求

(一)思想重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必须牢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达到体制将抗标准。

(二)转变观念

教师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健康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新课改理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不知不觉学会体育技能,使学的开心、学的有趣、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健康第一”实施体育课程教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例10

健康体育教育是以提高个体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通过传授相应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运动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进行的终生受益的教育活动。

快乐体育理念是一种创新型体育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与学生个人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内容与身体技能教育,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大体育观。寓教于乐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突破传统限制,打造趣味性更高的课堂,从而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现代化与创新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健康体育与快乐体育相融合,那么不但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将改变学生热爱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怪象,将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事业发展。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大学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易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其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再次,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最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比较单调,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会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与快乐体育的融合

2.1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融合

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是一项大工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加强体育教学结构的快乐化改革。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简单、枯燥。因此,要运用快乐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具体来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降低运动项目的技术难度,简化体育运动规则,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结构的优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对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快乐感很有帮助。其次,应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改革。将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乐教,更需要学生乐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趣味性体育学习内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促进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通过自己示范反面体育技术动作加大体育课堂中的诙谐度,实现快乐体育教学。第三,加强体育教学方法个性化改革。教学方法的快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快乐性。要将快乐体育理念成功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减负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心理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制定和安排不同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体育带来成功的快乐感,从而提高学习体育的快乐感。

2.2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体育的融合

健康体育锻炼是一个动态连续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健康体育锻炼的意义更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趋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必要的休息和饮食外,健康体育锻炼已是现代大学生唯一或主要的身体活动方式。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必须融入健康体育,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适应不同工作奠定身体基础。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要求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改善、维护和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体育不等于健康,但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加强健康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转变大学生的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完善的状态。”从现代化健康观点来看,健康应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二者互相影响、密切联系,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社会健康。大学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培养大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摆正健身与增进健康的关系,并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体现健康教育。

“健康体育”是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快乐体育”则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势必会给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