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18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4—065—05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所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同时并存,又出现巨大反差的现象描绘得既经典又现实。这种现象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改革和科学发展。本文以我国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大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情况和应对之策(台湾、香港、澳门不在此研究区域范围之内)。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指标

如何对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具体的评定和测度,以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显性化的判断,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评判和测度指标体系。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来讲,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判断指标体系,需要从收入差异值、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衡量。

1.收入差异值。也就是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和工业部门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它表示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比值与工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比值。从数学意义上的可能性来说,这个比值的范围是0~∞。把它划分为0~1和1~∞两个区间。但是在经济增长实际中,农业的收入弹性要低于工业,也就是说,工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对比值要大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对比值,所以收入差异值只能在0—1的范围内。如果差异值接近于0,表明收入就极为不公平,第一产业的收入极为低下,二元经济的差异性就越大。

2.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能够基本上反映一个部门在某个时候的劳动生产率高低。通常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也正是因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两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在二元结构加剧阶段,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二者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在二元结构弱化阶段,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二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就表明,农业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经济的二元性就越显著。

3.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是建立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的,它表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由于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小于1,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因此,二元对比系数一般为0~1之间,当二元对比系数为0,即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经济二元性就最大化。如果为1,表明农业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就完全转变成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就消失。如果在一定时期,二元对比系数不断缩小,两个部门的结构的反差就越大,二元结构就越显著。

4.二元反差指数。也就是工业或非农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这个指数表明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之间的产出比的差异值。二元反差指数基本上介于0~1之间,当二元反差指数为0时,表明工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相同,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二元性消失。由此可见,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指数越小,表明农业和工业的差距就越大,经济的二元性就会越明显。

二、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比较

为详实地反映各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指标和评价体系,着重从以下几个主要因子对三大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情况进行实证考察比较,进一步揭示各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内部差异和演变规律。

1.收入水平的差异情况。收入状况是能够最为直观地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指标,这个指标直接地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联系,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应地较高;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其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就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收入水平也就高;反之,则低。城乡差别不大的地区,其收入水平的差别就小;反之则大。这一情况在我国各区域间表现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整体基尼系数和各区域的基尼系数的日益增长,也反应了各地区收入的差距正在扩大、贫富不均的显现化。我国各区域之间收入的差异及其变动情况,随着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不同而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整体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与三大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相一致,与三大区域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状况相一致。

2.二元反差指数的差异情况。各区域间的二元反差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出该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选择三大区域的基本数据,经过计算得出如下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三大区域的二元结构变化和全国二元结构变化的一致性。从1978~2010年,二元反差指数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经历了一个急速下降一有所回升一缓慢下降的过程,这表明了整体和各区域间变化的一致性,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这种整体的相对稳定不排除各区域间的变化波动。三大区域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异系数在不断变化中,它的急剧下降和快速下降主要集中在东部,而中西部地区大多为缓慢下降状态,这说明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不同步,其背后原因主要是由于东部比中西部有更快的发展。其次,东部地区的变化的快速性。就加权平均值而言,东部始终处于最下端,西部始终处于最上端,中部地区则处在东西部的中间,东、中、西部的二元反差指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排列次序。但是,三大地区的二元反差指数加权平均值的相对位置却在发生变化。虽然三大地区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然而东部下降得最为迅速,中西部下降相对较慢,结果是中部和西部的差距相对稳定,而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差距却呈现出很大的反差,这说明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异系数扩大主要是因为东部具有相对于中西部更快的下降速度,而中部和西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较强的同步性。

3.产业结构差异情况。三次产业的演变情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其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如果一个地区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低,而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则该地区的农业部门越少,则其二元性最弱。与此相适应,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和工业部门(第二产业)的差异,进一步反映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异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变,从总体上看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基本相一致,则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但是这种演变的程度从相对意义上来说,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还比较高,特别是西部地区要高出东部地区很多。这表明西部地区的传统农业部门还占很大比重,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透过产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洞察其内部的产业结构效益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发现,第一产业结构效益逐步下降,证明剩余劳动力来自于农业;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不断上升,表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但从三大区域间来看,东部第三产业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但其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指数相对都比较高,甚至与东部地区相比,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较高;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但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以上情况表明,三大地区间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的存在,反映了传统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在发展上的差距,突出了两大部门间的分化和极化,进一步表明了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内部非均衡性。

三、缩小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国家在整体上作出努力,还需要各区域从自身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协调转化。

1.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是全局性、深远性和战略性的。我们看到,目前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曾经较长一段时期实行的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现在需要根据发展的现实来调整这种战略,从过去的农业支持工业和城市转向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这种新的战略调整,我国目前也具备了相应的经济条件和其它技术保障条件。

2.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有效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并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把就业优先、社会保障优先、文化教育优先作为重点,在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乡差别的缩小、乡村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等逐渐向城市接近,乃至融为一体。

3.加强贯彻落实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机制建设。党和国家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先后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这为我们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政策保障,现在关键在于真正地落实和执行。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要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形式,帮扶欠发达地区。要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4.加快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归。一是要取消城市户口背后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这里有政策改革和社会改革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认真清理与户籍相连的各种附带功能,清理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必须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联系起来,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基本保险。二是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从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人手。搞活使用权,明晰产权,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三是要实行平等的就业教育培训政策。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在就业的岗位提供、就业前的培训教育以及工作所得的收入等方面,都应该一视同仁,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下”。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Chi-Square=70.567,df=1,Asymp.Sig.(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4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00-03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有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及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黑龙江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中选取关键几项来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情况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一、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因子分析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个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的特点是降低维数、简化数据。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将相关的变量归为一组,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分组后对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每一分量都可以用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来描述。而原始众多个变量最终可以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来反映。

二、对黑龙江省地级市经济情况的因子分析

1.黑龙江省基本情况。笔者的故乡黑龙江省林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以石油、木材、机械等为主体,其中原油、木材、汽油等产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及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黑龙江省各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将影响黑龙江省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本文便选取了10项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用多元统计学中常用的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各地级市作相关研究,评估出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2.样本的选取。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及国家统计局和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为样本,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选取能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10项统计指标,建立起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城市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3.评价体系的建立。本文中选取的10项评价指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3)、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万元)(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5)、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X6)、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万元)(X7)、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万元)(X8)、X9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万元)(X9)、职工平均工资(元)(X10)。

4.具体计算过程。

(1)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为消除量纲影响,首先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的均值为0,方差为1。变换公式为Z=x-u/σ。

(2)确定待分析的原有若干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对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的判断主要是应用SPSS软件对所要分析的数据进行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通过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可判断出观测数据是否适宜做因子分析。

表1给出了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MO值为0.703,根据统计学家Kaise给出的标准,KMO值大于0.7,适合因子分析; 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01.692,自由度为45,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原始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3)判断因子提取效果。即通过指标的共同度来判断所提取的因子是否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表2给出了10个原始变量的共同度。从表2可以看到,除职工平均工资外,几乎所有的变量共同度都在90%以上,可见提取的因子能很好的描述原有指标,因子提取效果较理想。

(4)计算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公共因子相对越重要,或者说,方差越大,表明公共因子对变量的贡献越大。

在表3中,第一列(Component)为各因子编号。

第二列Initial Eigenvalues为相关系数矩阵的初始特征值情况,其中“Total”为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 of Variance为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Cumulative %为累计方差贡献率。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为8.035,解释原有10个变量总方差的80.34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349%。可以看到,在本文中有2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故应提取2个公共因子。

第三列(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s)为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公共因子后的特征值情况。可以看到,前2个公共因子共解释了原有10项指标的80.349%的信息,进一步验证了提取2个公共因子是比较合适的,因子分析效果也较理想。

第四列(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是我们所提取的两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情况,旋转后,2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并没有改变,但方差贡献率却发生了改变,这使得公共因子更易于解释和命名。

(5)输出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见表4。

表4列出了各因子在不同原始变量上的荷载值。从表4可以看出,2个因子在原变量上的载荷值都相差较大,无需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即可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F1在X1、X3、X4、X5、X6、X7、X8、X9八个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说明它主要解释了这八个变量,可以命名为“规模因子”。这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达到约80.349%,对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评估起到主要作用。

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X2、X10上有较大的载荷,说明它主要解释了这2个变量,可以命名为“人均因子”,这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达到约15.638%,对各个城市经济发展评估起到次要作用。

(6)计算因子得分。

表5给出了公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表中的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标准化值可以计算出个各个样本的因子得分F1及F2(其中F1为规模因子,F2为人均因子),然后用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评价的权重,得到各城市的总因子得分:即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F=0.80349*F1+0.15.638*F2,结果见表5。由F1、F2及综合得分值的大小来评价黑龙江省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按F1得分所得到的评估结果说明了各市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X9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8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按F2得分所得到的评估结果说明了各市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2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按综合得分得到的评估结果说明了各市在我们所选取的10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从表6可以看出,根据综合得分对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进行排名如下:

第一层次:哈尔滨、大庆。

第二层次:齐齐哈尔、牡丹江、伊春、佳木斯、鸡西、七台河、绥化、双鸭山、黑河。

依据综合排名可以把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两个层次:哈尔滨、大庆的综合得分大于零,属于第一个层次;其余城市: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佳木斯、黑河、七台河、双鸭山、鹤岗、伊春的得分小于零,属于第二个层次。这样的划分基本符合黑龙江省12个地级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这也和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吻合。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梯度。以哈尔滨为代表的第一个层次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以牡丹江为代表的第二个层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针对上述实证结果,今后一段时期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可以采取“12个地级市的发展按二个层面同时推进”。具体来讲第一个层次要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增强对第二层次的辐射和拉动作用;第二个层次要继续加快发展,和第一个层次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省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省域内各城市的合作力度,把哈尔滨、大庆地区资金、技术等优势与第二层次城市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例如,可以利用伊春地区劳动力低廉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总之,在继续保持哈尔滨、大庆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其他地区的发展,最终推动全省各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结论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样的划分是比较符合黑龙江省12个地级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黑龙江省各地级城市由于发展条件不一、地区差距等多种原因导致各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虽然区域差异的存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有其合理性一面,但差距过大势必将制约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为了缓解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各市应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同时应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发展策略。

[本文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82014)]

参考文献:

1.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李莉,汤银英.因子分析法在乌鲁木齐城市物流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王吉利,和书元.统计学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任福匀.因子分析法在我国股票市场行业投资价值评价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5

5.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尹子民,罗丽兮.因子分析在企业增长方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

7.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

出版社,2006

8.谭荣波,梅晓仁.SPSS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9.如孙伟,王其元.黑龙江省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2)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5

审查委员会认为:*年,全市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收支预算,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71.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8.5%,增长28.6%。

2.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06.83亿元,完成预算的92.8%,增长21.1%。

根据上述收支预计完成情况以及现行的财政体制和结算办法,全市财政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为25.95亿元,增长15.4%。预计完成25.9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5.4%,其中:徐州经济开发区完成3.48亿元,增长52.8%。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为22.82亿元,增长23.96%,其中:徐州经济开发区1.37亿元,增长48.9%。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调整为24.14亿元。年终因预留公务员工改资金、弥补养老金缺口等追加支出3.42亿元,连同省财政下达指标及上年结转8.56亿元,行政性收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列收列支3.99亿元,市本级一般支出预算调整为40.11亿元。预计完成34.16亿元,完成预算的85.2%,增长14.3%,其中:徐州经济开发区完成1.8亿元,增长30.9%。

根据上述收支预计完成情况及现行财政体制和结算办法,市本级财政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年,我市财政收入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市本级收入增长趋缓,社会保障、企事业单位改革、新农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刚性增支的压力依然较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对于以上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为82.4亿元,增长16%。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为97.18亿元(包括省对县的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7.3%。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为30.36亿元,增长17%,其中:市直26.09亿元,增长16%;徐州经济开发区4.27亿元,增长22.8%。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为27.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8%,其中:市直24.87亿元,增长15.9%;徐州经济开发区2.43亿元,增长45.08%。

审查委员会认为:*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本级预算指标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以及保证重点支出的原则,符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量力而行、尽力可为的指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建议本次大会批准市政府提出的*年市本级预算草案。

三、关于完成*年财政预算的建议

*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审查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着力培育新的财力增长点,巩固和壮大支柱财源。要坚持巩固现实财源、壮大骨干财源、拉动梯度财源、培植新兴财源的原则,大力开展财源建设,努力促进可用财力增长。要强化支柱产业对财源的主导作用,着力增强骨干企业对财政的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税收新的增长点。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工业重大项目,着力培育新兴财源。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实现县域财政收入再提速。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6

2015年公司总收入747.9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34万元,增加113万元,增长11.2%。全年支付利息84.14万元,占总收入的11.3%,上缴各类税款95.27万元,增加14.96万元,占总收入的12.8%。经营管理费用支出584万元,占总收入的78.2%。2015年公司以及下属集体企业营业收入6188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2125万元,减少0.38%。具体的收支情况为:

(一)信用贷款方面

公司及下属企业货款合计共4188.8万元,压减本金267.2万元(其中农行1581.3万元,农商行羊城支行2607.8万元),全年交付利息84.14万元。基于金融政策性调控,审批严格程序复杂,几笔贷款不准转贷,遇着这难题,公司领导硬着头皮向上级申请,寻找解决办法,也有赖于公司与银信部门一直以来的友好沟通关系,暂时解决缓充的办法,被免了银行的逾期贷款罚息,为公司节约了开支。

(二)劳动服务方面

1、XX劳动服务中心经营总收入8175.90元,比2012年总收入(5217.59元)增加了56.7%;支出总额为323282.84元,比2012年的支出总额(256787.82元)增加了25.89%。

2、交管部门2015年总收入18100元,比2012年总收入(19710元)减少了8.17%。

3、2015年公司的地税临商税款为36828.80元,比2012年的税款(50735.44元)减少了27.41%,另外,2015年地税返还的手续费为50920.18元。

4、2015年公司协助镇政府、地税所催报催缴土地使用税5881519.77元,比2012年(633.5万元)减少了7.16%,钟落潭片区各村平均完成比例为88.11%。

(三)停车场及商铺方面

2015年公司承租商铺管理全年收入79.8万元,同比去年增41.7万元,管理员每月都能监督租户在28日前收缴租费上交公司结存。河东停车场收入25.4万元,增2.8万元,河西停车场收入9.4万元,同比去年增1.2万元。另外,2015年镇自来水厂全年产值和利润也比去年同期产值分别增加1.79%和15.82%。

(四)办公室方面

1、能认真做好对各企业的卫生,饭堂的管理,工厂的消防设施,每季都有到企业巡查,督促、落实,落厂138人/次,协助工厂处理劳动纠纷5次,无收到下辖企业的投诉。2、对本单位和企业职工有关“社保”的宣传,及时做好职工的社保工作,积极配合镇劳动保障部门到企业处理劳动纠纷等。3、定期协调对企业检查职工的劳动安全和生活保障,认真负责有效地协助企业解决劳资纠纷及工伤赔偿问题,使各方面得到了认可。4、较好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对企业服务管理费11万元,治安费收取金额9.8万元,同比上年减少几千元(工业园区减少几家企业),工商年审工作也完全按要求完成。5、在工资监控方面管理,依照政府劳动中心的有关指示,每月26日前收缴工厂发放表情况汇总,到目前止未发现一间工厂拖欠员工工资及漏发工资或上访。

二、公司2015紧抓的工作情况

(一)紧抓服务工作,树立公司形象

在过去的一年,公司从干部到职工,狠抓了服务意识,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服务于企业。由于近年来企业在发展经济中所遇到的竞争非常激烈,困难也比较多,作为公司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从各方面协助企业发展,比如人力资源的吸收,XX劳动服务公司多次为企业作招工宣传,协助网上招工等。公司管辖的民兵队日以继夜地做好企业的保护神,只要企业提出治安协助,我们的民兵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紧抓盘活资产,整合公司资源

由于公司所属的资产厂房经过多年的运营已经破损严重,而且较陈旧,公司利用有限的资金对厂房进行修缮改造,基本上将现有的厂房租赁出去,保证了公司的经济收入。

(三)紧抓水厂改造,保证用水健康

为了保证公司能继续向前发展,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借助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筹集资金对镇自来水厂进行改造,现正加大维护日供水量2万立方的供水系统,保障我镇的用水和人民的健康。

(四)紧抓债务问题,解决公司困难

由于公司背负的债务相当沉重,经济收入状况又较差,但在过去的一年公司能与银信部门周旋寻求解决历史遗留的贷款,同时压缩本金267.2万元,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解除了公司被法院上诉的麻烦。

(五)紧抓沟通工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配合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和完成镇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与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筑桥铺路。

(六)紧抓安全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在抓企业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狠抓企业的安全生产不放松。在过去的一年,XX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对下属的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去抓,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摆在每次会议的议事日程上,而且借助综管办对企业勤查勤管,发现隐患立即整改,而且搞好各方面的安全宣传工作,杜绝危险事故的发生,使企业在多年的消防安全考核中都将得到了优异成绩。

三、公司2015年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经济增速偏低,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二是,体制改革存在薄弱环节,任务繁重而艰巨,银信部门基于政策不放,不批转贷,资金困难,利息及本金末有迅速下降。三是,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四是,引资意识不强,招法不活,还需创新思维,灵活运作,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四、公司2015年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债务问题,化解公司危机

债务负担太重,是公司面临法院的上诉,应如何解决和寻求出路呢?一是希望得到镇政府的协助,二是希望得到银信部门的大力支持,采用保息还本的方法,申请减免利息,尽快解决、理顺历史债务,使公司能轻装上阵,谋求新的发展。

(二)强化服务工作,保障公司发展

由于厂房逐渐陈旧老化,而且对现在的企业发展和使用开始不适应,为了能保证公司的正常收入,我们要着手考虑,从多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使现有企业能稳定发展。

(三)争取政府帮助,突出公司职能

争取镇政府能给予大力的支持,把公司办成我镇经济发展的窗口,使公司真正成为发展经济的职能作用。

四、公司2016年工作设想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7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和珠江源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带、四区、三个中心”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财源建设项目(企业)为扶持对象,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扶持办法,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财政引导、市场运作、业主投资、社会参与”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扶持对象

(一)烟草、能源、化工、矿冶、机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六大支柱产业及其配套项目;

(二)工业园区和与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基地建设项目;

(三)体现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项目;

(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技改项目;

(五)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三、扶持方式

(一)项目贴息:对确定的市级重点发展项目,进行贷款贴息,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对省级确定的贷款贴息项目,市级不再进行贴息扶持。

(二)投资参股:对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项目,由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采取适当方式参股投资。参股项目建成投产三年内不参与分红、分利,三年后按照股权平等的原则由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代表政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

(三)融资担保:在整合壮大现有融资担保机构实力的同时,对经济效益好、偿债能力强、建设条件成熟、银行贷款落实的市级项目,由市融资担保公司按规定程序给予贷款担保。

(四)以奖代补:对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基地建设项目、“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

(五)项目补助:对被“*”发展规划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进入项目库尚未启动建设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前期工作经费补助,主要用于项目研究、前期论证、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和信息整理等。

四、资金筹措

(一)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各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经费补助、基地建设补助、贷款贴息等。

(二)整合财源建设和县域经济相关工作考核奖励资金,每年筹措安排2000万元。

(三)每年从收回的市级财政周转金和扶持项目新增土地出让金返还中安排1000万元。

(四)每年整合中央、省、市对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资金1000万元。

五、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各县(市)区申报的项目必须完成立项、评估、备案等前期工作,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才能申报填写县域经济发展扶持项目申报表,并附相关材料。

(二)建立项目库。对各县(市)区实时申报的项目通过筛选论证排序建立扶持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对排序在项目库后五名的项目予以淘汰。

(三)确定扶持项目。每年对排序在扶持项目库前10名的项目,确定具体的扶持方式和配套扶持办法,作为下一年度的扶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四)项目跟踪管理。确定的扶持项目,实施单位要定期向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报告项目建设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和扶持资金使用情况。

(五)项目绩效考核。扶持项目建设投产后或扶持期结束后,由财政投资评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扶持发展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评价。

六、奖励措施

(一)建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激励考核机制。对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初收入预算目标的县(市)区给予基本奖励20万元;对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的县(市)区给予收入超收奖,奖给收入超收部份的5%;对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和增收额度较大的县(市)区,给予一次性收入特别贡献奖。奖励资金除用于个人奖励外,主要用于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建设。(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若遇重大政策调整变动而对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在考核时予以剔出。)

(二)建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奖惩激励机制。根据《*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曲发〔*〕7号)的要求,以*年为基数,对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序位次进行考核奖励,三项指标五年期满位次同时前移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有两个指标位次下降或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一个指标位次下降的惩30万元。对新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或被评定为“发展潜力、发展活力先进县”的县(市)区,一次性加奖100万元。对新进入全省“50强企业”或全市“10强”企业的,一次性奖励企业经营管理领导班子50万元。

七、组织实施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8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1.环渤海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环渤海第一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6574.64亿元,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40505.92亿元,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0484.08亿元。2008年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8.48%,第二产业占52.22%,第三产业占39.30%。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2.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环渤海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其中山东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达到3002.6亿元。河北省第一产业也发展较好,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两千亿元,达到2034.6亿元。

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其中山东省第二产业最强,2008年实现增加值17702.2亿元。其后的河北省2008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77.4亿元,辽宁省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7512.1亿元。

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北京、河北、辽宁四省市。山东省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10367.2亿元,北京市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7682.1亿元,河北省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5376.6亿元。

二、环渤海区域各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197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1:71.1:23.8,到200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5.7∶73.2。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北京已经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以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北京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成为北京市的主导产业。

(2)第二产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在第二产业,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23.2%;现代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19.2%;这二者总共占到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7%。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撑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以联想、北大方正等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北京走向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现代制造业,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首都工业的支柱产业。

(4)第三产业在首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带动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第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接近70%。到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73.2%。

2.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山东省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强省。从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看,1978年的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9:50.5:14.6。到2008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6∶57.0∶33.4。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被转移到非农就业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机械设备产业、化工产业、食品、纺织服装等。近年来,山东省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高端制造业的比重,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速治理和转移,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成效。

(3)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培植新兴高技术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山东目前已形成家电产业、软件、通信产业、计算机及外设产品、光电子、RFID六大产业链条。并形成了以消费电子和工业电子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4)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此外,进入21世纪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在获得了较好发展。尤其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

3.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年的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0:52.4:16.6。到200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6∶54.2∶33.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递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增长的速度较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2)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河北省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河北省在07年和08年两年内淘汰了上千万吨的落后产能。二是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通过完善产业政策、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河北省在优势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逐渐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

(3)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河北省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十五”以来,河北省已形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半合成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优势产业竞争力强大。此外,河北省还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优势。

(4)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第三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得到较大改善。目前,河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体系。

4.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随着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视,辽宁省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发展,辽宁省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10.8:50.2:39转变为2008年的9.7:55.8:34.5[1]。一、二次产业所占比重呈缩小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则逐步加大。这反映出了最近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效果。这种产业所占比重变动趋势,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以来,辽宁省花大力气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技术自主化水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大力发展基础设备与成套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工业的产品开发和配套、集成能力。目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此外,辽宁省还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石化、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

(3)第三产业发展较好。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注重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扩大就业容量。此外,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业。目前,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良好,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长。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辽宁省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四大领域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辽宁省的基因工程药物、微生态制剂等产品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5.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

(1)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1978年的6.1 : 69.6 : 24.3演变为2008年的1.9∶60.1∶37.9。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大幅上升,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天津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但第三产业发展与北京、上海相比相对滞后。

(2)工业在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已经形成六大优势产业。改革开放30年,天津工业结构经历了由以基础工业为主向以高加工度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结构演变历程。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动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2008年这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8.6%,对天津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0%。

(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9年的53.2%下降至2007年的43.2%,下降10个百分点。而金融、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则大幅上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天津市具有良好工业基础,较强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科技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进入21世纪,天津市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尤其是在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给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2009年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2141.37亿元增加到3920.63亿元,提高了83.09%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环渤海区域工业化程度较高

通过对环渤海五省市产业结构的分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超过50%(北京除外),其中天津市第二产业的所占比重最高,达到60.1%。在产业发展方面,渤海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培育与发展了一批优势产业。在港口经济、煤炭、石油化工、钢铁、船舶制造、加工制造等行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经济效益,在国内都具有交大的竞争优势。从产业的发展状况看,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

2.环渤海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优化了环渤海产业结构

从1996年中关村园区成立,到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渤海区域的高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环渤海地区具有技术禀赋优势,庞大的科研队伍与科技投入,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近年来,环渤海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3.环渤海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环渤海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集中表现在: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9

要求坎湿透时定植(正常造林季节坎湿润了即可),定植时在靠坎内挖深度比营养杯深3~5厘米的定植坑,将苗木除塑料袋后(塑料袋要收集清理)放于定植坑中扶正后用湿土回坑压实,再盖上一层松土,使坑面呈碟形。造林后一个月内及时检查成活率并及时进行补植。要求成活率不得低于90%。如当年成活率不达90%,次年春季继续补植至合格为止,次年底验收保存率必须达90%才为合格。

除草抚育方法

第一年第一次为带状挖草头,以种植行为中线,树上方60cm,下方40cm范围内的草头挖干净,带外的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第一年第二次为带铲,带内草头全部铲干净,带外的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第二年,两次均为带铲,带内草头全部铲干净,带外的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第三年抚育为砍草两次。砍草抚育要求将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造林前尽可能先喷除草剂,然后再定植,一般情况下,喷除草剂后当年只做一次带状挖草头抚育。

抚育间伐

幼林郁闭后至主伐前,一般要进行两次间伐。

1间伐时间

一般幼林郁闭后二至三年,林下阳生草稀少,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被压木占30%左右。通常年龄在5~7年,进行第一次间伐。间隔后3~5年后,当林分郁闭度恢复到0.8—0.9时,林内又出现大量被压木时进行第二次间伐。

2间伐强度

间伐强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经营目的、林分特性、林龄、立地条件及经营条件等因素。一般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下降到0.6—0.7为宜。第一次间伐强度为30%,间伐后保留株数为130株左右。第二次间伐强度为25%,间伐后保留株数为90株左右。

3间伐方法

采取下层抚育法,即砍去被压木、弯曲木、枯死木、病虫害木等。抚育间伐的一般原则: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弯留直,适当照顾均匀的原则。

投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经济投入费用主要包括:人工直接费用、材料运费及工具费用、材料费、林区设施费用,幼苗管理费用及共他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1)人工管理费用主要包括:林地清理费用、挖暗坎的费用、定植和补植的费用、第一次抚育和第二次抚育的费用。此部分费用计算下来,大约为348.00元/亩。(2)材料运费及工具费用主要包括苗木运费和短途运费、工棚、工具费。此部分合计约为200元/亩。(3)材料费则主要包括苗木费用和除草剂费用。合计137.4元/亩。(4)林区设施费用主要包括新开便道、便道维修和开设维修固定防火线的费用。合计67.5元/亩。(5)幼苗管理费用大约为15.00元/亩。(6)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大约为19.00元/亩。综合以上费用,杉树每亩的造林投资为608.9元。

2投资效益分析

杉树的实用价值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木材进行出售,另一种作为园林绿化的树种进行出售。以下,将对两种收益形式进行杉树的投资效益分析。(1)我们就用于木材加工的杉树进行分析,种植杉树的收益。根据检尺径自4~12cm的小径原木材积由公式V=0.7854L(D+0.45L+0.2)(D+0.45L+0.2)÷10000V——材积,m3;L——检尺长,m;D——检尺径,cm。杉树10年成材,直径大概是10cm,即半径为0.05m。有效的高度大概是10m。计算得出:体积约为0.18立方米一立方米的杉树的价格为300元,则一棵成材树的经济收益为300元×0.18立方米=54元以一亩地种植200棵杉树计算得出一亩地可取得的经济效益为54×200-608.9(每亩地的投入成本)=10191.1元那么,每亩地的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10191.1元。(2)用于绿化的水杉投资分析,每亩地种植杉树200棵;树的直径成长为4.5厘米,需要5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25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为10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878元。树的直径成长为7.5厘米,需要8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4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为10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924元。树的直径成长为10.5厘米,需要10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7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为14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1339元。树的直径成长为10~13厘米,高10米,需要10~13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10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约为17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1616元。树的直径成长为13~15厘米,高12米,需要15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20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约为27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2626元。

3社会效益

我国林业产业还有很不多规范的地方,林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这种大型林场的建立,是立足于我国山多林少、人多田少、劳动力充足、人均资源少的国情与林情,转变观念,实行的新型体制改革。这种大规模的林场建设,既能够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在管理上可以实现科学化、统一化,而且还可以提高当地林农的林业生产技术和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是当地林业发展的一次突破。林业的循环性、可持续性还将促进运输、物流、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也会增加当地政府的收入。因此,社会效益显著。

4生态效益

林业的发展能够对生态效益做出巨大的贡献。寻找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点是林业生产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充分发挥森林在城市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绿色增长是林业发展所取得的生态效益。林场大规模的建设,对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及相关问题都会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

林场杉木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1杉树的成长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

当地部门可以采取两种措施进行解决:第一,就是政府进行投资。对于大型林场而言,巨额的投资和缓慢的效益,要想建设与发展,只能由政府出资进行生产。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一个长期规划,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杉树的种植生产,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要综合考虑杉树种植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协助林杉树林场的规模建设。第二,采取承包责任制,将林场分包给当地林农,这样可以解决资金的压力,也可以调动当地林农种植杉树的积极性。林场的工作人员要对杉树的种植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指导,让林农使用先进的技术,少走弯路,这种“集体管理+个人生产”的方式,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岗位,可以将林场的建设投资降到最低。

2针对投资单价过低的问题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例10

(一)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我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为区委区政府谋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研究起草《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区政府审议通过,经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实施;研究起草《关于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撰写《2013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及后三季度经济形势预测》、《201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及第四季度工作建议》、《关于201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汇报》、《近五年(2008—2012年)产业发展现状及2013年产业发展重点》,为区政府做好决策提供了经济社会运行方面的参考材料。2.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编制并实施《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织申报百个统筹城乡示范项目;牵头撰写《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调研报告》;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

3.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区政府办已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并付诸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经两轮征求各镇(街)、部门意见和一次专家评审,历经六次修改,已基本形成送审稿,评估工作按预期时序进行中。

(二)服务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我委把服务项目作为发展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机遇,讲究方法,主动跟进,在服务项目上取得新成效。

1.编制并申报2014年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共申报项目40个,计划总投资346145万元,2014年度计划投资126373万元。

2.编制并报送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社会投资部分),共提出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1943452万元,2014年计划投资380080万元。

3.编制并上报2013—2018年省级项目库入库项目计划表,涉及现代农业(1个)高新技术和新型工业(1个)现代服务业(19个)社会事业和民生(5个)基础设施(5个)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2个)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2个)及其它类(3个)共3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41.78亿元。

4.今年截至目前,我委共批准项目立项(备案)41个,投资额共94.25亿元。计划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分别是:榕庄商业街、佳元·柳风水韵一期、滨江帝景四期、世界华侨华人交流中心、海航城二期、南国威尼斯城三期米兰园、“天街华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建及改造项目、湖度假区一期、庆豪·万景峯(一期)、荣达花园、荣丰·名苑、乾坤吉祥花园项目(一期)、水郡(一期)等项目。

5.为了建立“尚未硬化农村公路项目库”,按照市交通部门的要求,我委从今年6月初开始对全区未硬化农村公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面调查,初步统计全区有391条里程863.28公里农村公路未硬化,农村公路建设事关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委将积极做好计划上报,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逐年安排建设,以实现自然村公路全部硬板化。

6.村邮站建设是为民办实事项目,我委按照《村邮站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村邮站建设试点和项目选址、村邮站的简单装修与设施设备的安装、村邮员的选定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2013年22个村邮站建设任务,争取明年再造51个村邮站,以实现“村村通站、户户通邮”的目标。

(三)车编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成立区小汽车定编办公室,对全区公务用车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调整党政机关及区直事业单位一般公务用车编制,出台《公务用车使用及管理暂行规定》,严格公务用车配备的审批,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监督管理。

(四)加强政治、业务学习

1.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组织讨论相结合、学习贯彻精神与扎实推进工作相结合等方式,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掀起学习党代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学习,理清了下阶段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突出了工作重点,收到了良好效果。

2.业务学习。组织业务骨干参加省发改委组织的“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

3.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体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齐抓共管,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13年度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深刻对照检查,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做好整改落实。

(五)其他工作

1.根据上级安排和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相关工作。

2.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夏瑶拆迁任务,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做好海航空乘学院、儒传村、景观大道等征地工作。

3.支持联系点工作,围绕委镇政府中心任务,配合做好产业园征地等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4.2013年,我委答复省政协委员提案2件(均为协办件)。答复市人大建议11件,主办2件,协办9件,答复市政协提案6件(均为协办件)。答复区人大建议32件,主办25件,协办7件。省、市、区三级的建议、提案主要涉及经济发展、农村道路等方面,特别是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重点提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物价工作的建议》,我单位从菜篮子工程方面提出稳定物价的协办意见,并参与了协商督办会。

二、2014年工作计划

(一)根据区“十二五”规划以及区委区政府工作思路,通过调查研究,起草、完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并做好计划报告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及形成报告草案报2014年度人大例会批准实施工作。

(二)抓好申报项目计划编制及上报。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全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计划上报和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上报,加强与市发改委的沟通协调,争取我区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投资计划的盘子。

(三)抓好项目跟踪服务。积极跟踪项目进展,加强与项目单位联系沟通,优化项目跟踪服务,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协助区委区政府推动前期项目及早开工,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建成项目尽快达产,形成持续不断的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

(四)做好项目立项(备案)工作。

(五)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尤其是继续协调做好百个城乡统筹项目协调衔接工作。

(六)深入基层,跟踪年度计划报告实施情况,调研提出201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七)切实做好我区农村公路现状调查及2014年计划上报工作和落实市下达给我区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八)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