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23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1

1巧借“概念图”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学习都存在片面性,无法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如果学生在课后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和巩固,就会导致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无法做到综合应用.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借“概念图”帮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直线与方程”的讲解中,教学内容既包括倾斜角和斜率等数学概念,又包括直线方程的表达形式、距离求解和两直线间位置关系等内容,而每部分教学内容又涉及很多的数学公式.学生在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一窥全貌.教师可以在整节知识讲解结束后,单独安排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引领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如图2),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师的概念图中,不仅将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逐一列出,而且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应用的条件也有详细的说明.同时,数学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2巧借“概念图”加强知识联系,帮助学生推导数学公式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很多数学公式,这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借“概念图”,将不同数学公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应用数学公式,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推导数学公式,降低学生记忆数学公式的难度.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的讲解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又要了解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尝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推导两角和与差及二倍角公式.很多学生对两角和与差及二倍角公式的运用较为熟练,但是对于其推导过程却不太熟悉,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数学公式.数学教师可以将和角公式、差角公式和二倍角公式以“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如图3),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数学公式.在概念图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数学公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推导的关键环节,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记忆数学公式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记忆数学公式的效率,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数学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为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公式解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襛巧借“概念图”进行解题,提高学生解题水平概念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求解较难数学题目,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概念图”指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题目,建立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之间的“概念图”.例题:已知函数f(x)=loga(2-ax)在区间[0,1]上为减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本题为对数函数中的综合题,虽然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较少,但是在底数和真数中均含有参数a,即使对底数进行分类讨论,也不太容易求解最终的答案.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讲解(如图4).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列举出来,如原函数是由u=2-ax和f(x)=logau构成的复合函数,定义域为[0,1],原函数在定义域中为减函数.然后教师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题目中复合函数同增异减性质和定义域及单调递减条件之间的联系.最后,学生很容易通过“概念图”,想到利用复合函数单调性进行求解,并得到正确答案.高中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可以巧借“概念图”帮助学生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抽象深奥,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较多,如果教师单纯以课堂理论知识讲解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就会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尽如人意.而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借“概念图”,利用其形象直观、层次分明和条理清晰等特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作者:周建平 单位:江苏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2

学生们在高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掌握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在大学期间学习数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最近几年的数学高考中,数列知识点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出题人比较看重的一项考点,甚至有一部分拔高题也都和数列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是在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很多的学生对于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还非常欠缺,对有一些问题和内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往往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探索和研究不同类型数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高中的数学。

一、高中数学数列试题教学中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1.对数列概念的考查

在高中数列试题中,有一些试题可以直接通过带入已学的通项公式或求和公式,就可以得到答案,面对这一种类型的试题,没有什么技巧而言,我们只需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列公式即可。

例如: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b}中,首项b1=3,b1+b2+b3=21,那么b3+b4+b5等于多少?

解析:(1)本道试题主要是对正项数列的概念以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知识点的考查,考查学生对数列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的掌握能力。

(2)本试题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3)首先让我们来求公比,很明显q不等1,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列出关于公比的方程,即3(1-q3)/(1-q)=21。

对于这个方程,我们首先要选择其运算的方式,要求学生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将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进行运算。

2.对数列性质的考察

有些数列的试题中,经常会变换一些说法来考查学生对数列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例如:己知等差数列{xn},其中xl+x7=27,求x2+x3+x5+x6等于多少?

解析: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过这样的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m+n=p+q,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来解此题,即:

xl+x7= x2+x6= x3+x5=27,

因此,x2+x3+x5+x6=(x2+x6)+(x3+x5)=27+27=54

这种类型的数列试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列的性质竟详细讲解,仔细推导。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数列性质的来源。

3.对求通项公式的考察

①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通项公式

②利用关系an={S1,n=1;Sn-Sn-1,n≥2}求通项公式

③利用叠加、叠乘法求通项公式

④利用数学归纳法求通项公式

⑤利用构造法求通项公式.

4.求前n项和的一些方法

在最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中,数列通项公式和数列求和这两个知识点是每年必考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数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数列求和通项公式这方面的知识点进行细致重点的讲解。数列求和的主要解题方法有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与合并求和法,下面对三种数列求和的解题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1)错位相减法

错位相减法主要应用于等比数列的求和中,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当中,以此方法来求解数列求和的试题经常会有所体现。这一类型的试题解题方法主要是运用于诸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前n项和的求和中。

例如:已知{xn}是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是Sn,{yn}是等比数列,且x1=y1=2, x4+y4=27, S4-y4=10,求(1)求数列{xn}与{yn}的通项公式;(2)Tn= xny1+xn-1y2+…+x1yn,n∈N*证明Tn+12=-2xn+10yn,n∈N*

解析:(1)xn=3n-1,yn=2n;

(2)Tn= 2xn+22xn-1+23xn-2+…+2nx1,

2Tn= 22xn+23xn-1+…+2nx2+2n+1x1

计算得,Tn=-2(3n-1)+3×22+3×23+…+3×2n+2n+1=12(1-2n+1)/(1-2+2n+2-6n+2)=10×2n-6n-10

-2an+10bn-12=-2(3n-1)+10×2n-12=10×2n-6n-10

所以,Tn+12=-2xn+10yn,n∈N*

错位相减法主要应用于形如an=bncn,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样的数列求和试题运算中,解此类题的技巧是:首先分别列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的和,即Sn,然后再分别将Sn的两侧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q,得出qSn;最后错一位,再将两边的式子进行相减就可以了。

(2)分组法求和

在高中数列的试题当中,往往会遇到一部分没有规律的数列试题,它们初看上去既不属于等差数列也不属于等比数列,但是如果将此类型的数列进行拆分,就可以得到我们所了解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遇到此类型的数列试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分组法求和的方法进行解题,首先将数列进行拆分,通过得到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运算,最后将其结合在一起得出试题的答案。

(3)合并法求和

在高考数列的试题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题型,它们初看上去没有规律可循,但是通过合并和拆分,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特殊性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锻炼学生对数列的合并能力,通过合并找出规律,最终成功地解决这类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

二、结束语

数列知识是各种数学知识的连接点,在数学考试中,往往是基于数列知识为基础,对学生的综合数学知识进行考查。在高中数列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数列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否则任何解题技巧都无济于事。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3

高中数学的数列问题解题方法思路灵活多样,其中包含递推思想、函数思想等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列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数学爱好者,结合高中数学学习实践,对数列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数列部分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运用化归的思想和方法求解数列问题

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和数列知识应用是整个高中数列解题的核心问题。在数列问题的解题中,求通项公式对解决数列问题来说非常重要。其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许多数列问题可以用化归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转化成等差(比)数列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能非常方便地进行求解。

例1.把数列问题转化成等差型数列an-an-1=f(n)形式求通项公式。

已知a1=1,an-an-1=n-1。求:an。

解题分析:对于此类等差型数列,常采用叠加法进行求解。

an-an-1=n-1,a2-a1=1,a3-a2=2,

a4-a3=3…可求出an-an-1=n-1。把上面式子相加能得到an-a1=1+2+3+…+n-1,an= 。

解题要点:用该方法求通项公式,一是叠加后等式左边能进行错项相消,二是等式右边要能容易求和。

例2.把数列问题转化成等比型数列 =f(n)形式求通项公式。

已知a1=1, = 求:通项公式an。

解题分析:对于等比型数列求通项公式,一般采用把若干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乘的方法,即累乘方法来求通项公式。

= , = , = … = 。

把这些等式左右分别相乘可得: = ,an= 。

要求:运用累乘方法求通项公式,要求等式两边能够化简。

二、运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求解数列问题

运用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对数列问题进行分析转化,从而使数列问题容易求解;运用方程的思想求解数列问题,就是从数列问题的数量关系出发,把数列问题转化成方程或不等式的形式来使问题得到解决。运用这两种方法求解数列问题,要注意挖掘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和方程式是其解题的重点。

例3.有等差数列an,其前n项之和是Sn,a3=12,S12>0,S13

(1)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2)求S1,S2,S3…S12中的最大值,并讲出原因。

解题分析:(1)在本题中利用方程(不等式)的思想就比较容易求解问题,通过利用通项公式an和前n项和公式Sn来构建不等式就能方便求出公差的范围。(2)对于在数列问题中求前n项和的最大值问题,利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把Sn的表达式转化成二次函数,这样问题就变成求函数的最值问题,此题就容易解

决了。

解题思路:(1)a3=a1+2d,可求出a1=12-2d,S12=12a1+66d=12(12-2d)+66d=144+42d>0,S13=13a1+78d=13(12-2d)+78d=156+52d0156+52d

(2)求Sn的函数表达式,Sn=na1+ n(n-1)d=n(12-2d)+ n(n-1)d= n- (5- )2- (5- )2,d

对于本题还可以换另一种思路来求解,即通过求出an>0,an+1a3>…>a13,根据S13=13a70,可得出S6的值最大。

三、运用数学归纳法求解数列问题

数学归纳法也是求解数列问题的常用基本方法之一,运用归纳法其关键是要证明n=k+1时命题成立,该方法也是由递推来进行归纳的解题方法。

例4.假设有an= + + +…+ ,n∈N

证明: n(n+1)

解题分析:此题和自然数n相关,可运用数学归纳法求解证明。当n=1容易求证,重点在于求n=k+1时,ak+1=ak+ 式子成立,因此,在n=k的式子中加入 ,再与所证明的结论进行比较来求解。根据归纳法的步骤,其求解思路如下:

当n=1时,an= , n(n+1)= , (n+1)2=2,n=1时结论成立。

假设n=k时结论成立,即有, k(k+1)

当n=k+1时,只要证明下式成立即可:

k(k+1)+

可先证明结论左边式子: k(k+1)+ > k(k+1)+(k+1)= (k+1)(k+3)> (k+1)(k+2)。

再证明结论右边式子: (k+1)2+ = (k+1)2+ < (k+1)2+(k+ )= (k+2)2。

(k+1)(k+2)

解题思路要点:本题在解题中适当运用了缩放法,即分别将 缩小成了k+1和将 放大成了k+ ,这两步的放与缩是证明结论成立的关键步骤,如何缩与放要与结论进行比较后确定,但要按照适当的原则进行缩与放。

总之,在数列问题的解题中思路方法比较多,只要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能高效快速地求解数列问题。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4

数学理解由浅到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后一层次包含前面的层次,每一层次具有质的不同,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按照数学理解的层次,可将数学理解分为正向理解,变式理解和反省理解.

1.正向理解

正向理解指能由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条件得出结论的理解.正向理解反应了学生的正向思维,是一种初步的理解.

一看到条件,就想到相应的结论是正向理解的标志.正向理解还包括能举出数学概念的正面例子,能学会数学定理的基本应用,能学会数学公式的正向应用等.正向理解是对学生数学理解的最基本要求,应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要求.

2.变式理解

变式理解指数学问题的形式虽然变化了,而数学本质仍然保持不变的一种理解.变式理解是数学理解的较高要求,力争使较好的学生达到这一水平.通过变式教学,学生可以达到变式理解的水平;学生不但掌握数学定理的正向应用,而且还可以变化条件应用;学生不但掌握数学公式的正向应用,而且还能掌握数学公式的逆向应用;学生可对数学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变式理解.

3.反省理解

反省理解也叫反思理解,是对数学理解的反思回顾和再理解.反省理解也可视作是透彻理解.学生达到这一理解层次后,便可知晓知识的来龙去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省理解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而增强,当学生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后,反省理解才有质的飞跃.培养反省理解不要急躁,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二、数学知识理解的分类

只有对被理解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更有助于数学理解.现按最常用的方法将被理解的数学知识分类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对数学定理的理解和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1.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理解概念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确切理解所讲述概念.另外,只理解概念的定义是不够的,还要掌握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不仅要理解概念的内涵,还要理解概念的外延,这是概念的质与量的表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2.对数学公式的理解

数学中存在大量数学公式,它们是推理和变形的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公式可概括为三用,即正着用、变着用、逆着用,这三用的难度是逐步增加的.如平方差公式(a+b)(a-b)=a-b,正着用就是指公式左边符合两项和两项差的乘积条件就可直接应用,得出简洁的结果.变着用:是指将暂时不能直接利用公式的变形后再利用公式.例如:(a+b-c)(a-b+c)=[a+(b-c)][a-(b-c)]后就可以利用前面的平方差公式.逆着用:是指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的利用.公式是一个恒等式(在一定条件下),左右两边互换后仍然成立.再以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为例,逆着用就是指a2-b2=(a+b)(a-b)也就变成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了,以上三种用法对应于数学理解的三个层次. 转贴于

3.对数学定理的理解

数学定理是推理的依据,在证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定理的正向理解是指能正确区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能直接利用数学定理.数学定理的变式理解指的是能直接创造定理成立的条件来利用定理解决问题,其中创造条件包括能挖掘隐藏的条件或能推出需要的条件,并会进行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数学定理的反省理解指能够解决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的开放题,提高学生的反省理解.

4.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基础性数学问题条件和结论都比较清晰,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只要弄清题意,就可逐步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难度系数较大,达到变式理解的学生基本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开放式问题条件或结论部分是开放的,思维要求具有灵活性,难度系数一般很大,具备反省理解的学生较有可能解决此类问题.

三、提高学生数学理解水平的途径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1.促进合作交流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可以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然后组内选代表和老师进行数学交流.通过数学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刻了,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学生之间的数学理解水平有差异,通过数学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提高和进步.

2.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指的是保持问题的本质特征不变,通过变化问题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练习的方法.变式包括概念变式、过程变式和问题变式.通过这三类变式,可使教学多变化,少重复,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水平.问题的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促进数学理解的水平的提高.在概念形成后,不要急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而应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设计变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

通过自我提问,这里的问题就变化为自己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

4.进行分层教学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5

1.概念记忆困难

虽然高中生已经初级的掌握了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三角函数本身的概念和定义还是十分的抽象,公式和定义十分的复杂,高中生对于诱导公式和转换公式的记忆还是比较模糊的,初中三角函数主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公式的理解,高中三角函数则主要考查学生们对公式的应用以及变形,进而对学生们的推导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2.公式推理困难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本身的定义和公式非常多,比如正弦定理、和差角公式以及和差化积公式等诸多公式的推理会给学生们学习三角函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三角函数做题的时候,并不难及时的确定其具体的公式内容,进而导致学生们难以熟练的掌握三角函数,要求学生们能够快速的反应、记忆众多三角函数也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必须要采取全新的、高效的公式转换记忆策略。

3.综合运用困难

三角函数知识已经逐渐的渗透到高中整个数学学科内,随着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的应用三角函数,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隐性的函数问题,另外,一部分学生们虽然意识到要用到三角函数,但是却不知道用哪种。高中数学对三角函数的考查十分的综合、全面,要求学生们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各类三角函数的概念以及性质等。三角函数往往会与向量、几何图形等知识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三角函数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综合性。

二、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教学策略

1.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本身知识和公式十分的枯燥、乏味,进而导致学生们对三角函数的学习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严重的阻碍了高效三角函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必须要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三角函数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比如钟面时针转动方向以及体操运动等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例,都含有一定的三角函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意境的引用,才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学习三角函数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突出三角函数的运用规律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有特定的解法,虽然三角函数的题型千变万化,但是其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所给的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内在本质还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们解惑一些解题技巧,培养学生们能够在解题的时候,能够分析出题人的意图,知道采用哪些三角函数的知识进行解题,并不用盲目的乱试,避免学生们学习时间方面的浪费。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解题,提高三角函数的学习效率,仅是掌握识题技巧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学生们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解题,进而保障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3.系统的进行归纳总结

三角函数公式千变万化,种类十分的繁多,如果要求学生们一个个记忆不仅不太现实,学生们也不会全部记住。所以,为了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好、更熟练的掌握,必须要对零散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直接将逻辑性强的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点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为了能够提高三角函数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总结教学口诀,提高学生们掌握三角函数解题的技巧。另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常的将流露出口诀,进而能够在教师外部和学生内部双重作用下熟练的掌握三角函数学习的技巧。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1-0284-02

一、引言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在高中数学中也不断涌现出全新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通过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达到针对性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中数学知识。在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纷繁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沮丧的情绪,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以下主要论述了在高中函数的教学中如何使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

二、函数概念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

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函数概念的学习是其他函数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函数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函数基础的教学。具体来说,在高中数学函数基础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这一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函数知识的概念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适当的总结在函数概念课程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这些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函数基础概念知识进总结和运用,也便于学生在今后探索更加高深的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般来说,函数基础概念课程上所提出的问题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函数概念的内涵内容;其二是考察了函数概念的外延内容;其三则是要求学生运用函数概念进行问题的判别。在具体的教学实例当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展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首先是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之前关于函数的知识提出来,让学生再次回归和复习关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础内容。然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相关教学问题,比如让学生观察等式:y=x,y=x2,y=x3,学生分别对其进行回答,为一次函数或者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然后让同学们观察y=x2,y=x-1,以上两个函数分别是哪种类型的函数。然后将上述讲解的五个函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共同观察其中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最终由教师将其中的特征进行引导表达出其中的共同点即:幂的底数是自变量,指数则是常数,并在最后引入幂函数的定义:一般的,类似y=xα(α∈R)的函数都被称之为幂函数,其中,α为常数。其次就是对函数概念的讲解,在这部分教学内容当中,教师可以将自己任务概念中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特别讲解UC胡来,然后让学生提出需要注意和忽略的地方,教师再进行概念上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函数知识的基本概念。

三、函数定理或公式中问题解决式的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概念是其基础,而定理和公式则是内容的核心。在高中函数知识当中,定理和公式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函数知识当中尤其是三角函数的部分,有许多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公式。学生只有记忆下这些需要明确的公式和定理,才能在学习当中遇到函数类型的题目时运用相关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函数定理的内容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的熟悉和了解函数知识当中的公式和定理,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的适用范围、使用时机等;其次是要让学生明确该项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和思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解题思维;然后是要让学生了解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并且记忆下来,教师要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让学生根据其中的联系来进行记忆,为今后的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是要总结公式和定理的解题技巧,这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际例题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实例当中,如下图图1-1所示,首先在单位圆当中,作出∠α,然后以逆时针方向在∠α上作∠β,以顺时针方向在∠α下做∠β,那么∠AOC=α+β,∠BOD=α+β。当A的坐标为(1,0),B的坐标为(cosα,sinα),C的坐标为(cos(α+β),sin(α+β)),D的坐标(cosβ,-sinβ)。得到:#AC#=#BD#解:√[cos(α+β)-1]2+sin2(α+β)=√(cosα-cosβ)2+(sinα+sinβ)2那么: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利用该式子,将其中的β替换成-β;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可以得到六个公式。证明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高中三角函数当中的核心内容。

四、函数课程中问题的问题解决式教学

在函数问题的解决教学当中,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完成学习;其次是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对数学函数知识进探究;然后要做到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创造更多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是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进行探讨,归纳函数问题解决方法的中心,将其概括成为一般定理。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例如在解决关于圆和直线联系的问题方面,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个会动的圆(见下图),让其在直线上运用并且归纳出其中的轨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和例题的了解圆中的轨迹问题。

五、结论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能够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体会和学习其中的知识内涵,达到深入探究高中数学知识的成效。以上主要是通过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知识来展示了具体的教学实例,说明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也希望能够为今后高中数学开发更多教学方式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马文杰.高一函数教学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1:21-26.

[2]任兴发.化归思想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2:45-49.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7

在数学教学中,多数的公式都有推导过程。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引领学生进行推导,但多数同学对公式的推导不重视,想着只要记着公式,并会应用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思想困扰了许多同学,没有理解公式的来源与推理,单纯的死记硬背,当时学时或公式少时还管用,到整章﹑整本书或整个高中复习时,很多公式或记不清或混在一起,结果一团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给学生讲清公式推导的重要性,然后每次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参与其中,讲清原理,这样即使忘记公式,学生也能推导出来。如在进行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根据其特点,采用首尾相加法求和,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的和相等,全为a1+an,且有 项,这样前项和公式即为sn= ,再结合an= a1+(n-1)d,也可是sn=n a1+ 。等到比数列的前n项和分q=1和q≠1,当q=1时sn= n a1,当q≠1时,根据其特点,采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先写出sn,再两边同乘公比q,然后相减,即可求出sn= 。重视公式推理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公式,还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如本例中数列求和的首尾相加法和错位相减法。

二.找特点与联系,对公式进行自我加工再记忆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再加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还可在长时间不遗忘,所以,在教学中,推导出公式后,我引导学生找公式的特点,对公式进行自己的加工,形成独特的记忆方法。三角函数部分公式多而杂,是令学生头痛的地方。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这样加工以下公式,如:

公式(1),角的顺序为 ,右边展开式中简记为赛考考赛(谐音),展开式中的符号与角之间的符号相同;公式(2),角的顺序为 ,右边展开式中简记为考考赛赛(谐音),展开式中的符号与角之间的符号相反;公式(3),展开式中分子符号与角之间的符号相同,分母符号与角之间的符号相反,而二倍角公式只是将 换成 再合并即可。又如,空间向量运算公式大多由平面向量公式类比而来,只要再加一个z坐标即可,等等。这样经过加工,学生记公式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在找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提高与发挥,也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转贴于

三.在做题目中记公式,不要单纯死记硬背公式。

数学的学习是灵活多变的,我们记公式的目的是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公式。在解题目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熟悉公式及其应用,更深刻地理解公式,这样也可加深记忆,并且使公式有了应用的生命力,但切忌一边做题一边看书查公式,而不作记忆,下次碰到再查,导致翻开书会做题,合上书做不下去的情况。当然,公式记得多少因学生而定,我经常对学生说:“基本公式要记牢记准,推理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推导其它公式,但过多的公式推导会影响解题的速度,记忆能力强的同学可记进一步推导出的公式,但必须记准确。”

四.将易混淆、易记错、难以记忆的公式进行整理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公式学生记起来容易混淆,我建议学生将此类公式专门进行整理,对这些公式特殊照顾,多看多记,而且记清楚,如定积分的题大多比较简单,但学生容易将y=sinx和y=cosx的导函数与原函数记混。又如二项式定理、点面距离、点线距离等公式,学生记起来有难度,这些公式归纳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特殊对待,逐一掌握。

五.分析同类型题目,引导学生总结常用公式

在高三的模拟题目复习时,当学生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后,我引导学生对同类型题目进行分析,总结常见类型题目解题思路和常用公式,分试题类型归纳公式,将知识系统化。如分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数列、解析几何、导数解决函数问题几大类,整理出常考知识点和常用公式,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够指导解题的公式大全。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07-02

数学始终是大部分同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初中数学也是一样,很多学生对数学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一旦掌握好了就能成为学生提高总体成绩的法宝;"恨"的是别人会而我不会。数学作为学生求学路上的必修课程,对同学们的顺利发展非常重要,初中数学不仅要求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若基础打好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就会更加顺利,但若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那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就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也是任重道远,要学好初中数学,我们首先就得掌握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是学习初中数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数学公式支撑起了整个数学课程的构架。据粗略统计,人教版的初中数学中公式就有150多条,相比于小学数学的简单数学公式,初中数学公式在难度和量上都有一个质的提升,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将浅论初中数学基本公式的学习,希望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学好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1.掌握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

一般情况下学习数学公式都是直接记住就可以了,学生不会问为什么,老师也不会讲解原因,只是大家都在潜意识里默认:不要问为什么,这就是真理。因此就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糊里糊涂,老师"假设"学生懂得,互不沟通,互相"误会"。学生对定理的推导知之不明,直接导致记忆困难,间接地也就是不会运用,即使背过也是纸上谈兵。要做到公式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就必须把公式掌握透彻。

首先,公式的最表象内容就是符号表达。由于数学公式繁多,数学符号也是多种多样,很多同学分不清所以然,就容易导致出错,其实,每个公式都是要表达一种意思的,其符号的表达也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比如sin、cos、tan、cot等分别表示的是正弦、余弦、正切、余切,这些符号都是有出处的,是英文单词的缩写,即使最简单的三角形边长也是有约定俗成的规范的,如最长的边一定用c表示等等。记住繁杂的符号是记住公式的第一步,只要同学们稍微用心区别就能把握住这些符号标志,这是学好公式也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

其次,掌握好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课本中的公式是直接给出的,没有详细的推导过程,因此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讲解,要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出处,这样既可以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运用效率。比如,学生都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公式定理,当b^2-4ac>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2-4ac

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2.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本文不具体详解)。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就得到方程的根。详细的讲解能够让人一目了然,这样同学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运用起来也就会比较灵活。

2.学一个掌握一个,切忌今日学今日忘

我们有句话叫:今日事,今日毕。学习也是这样,今天学习的东西就要在今天充分理解掌握,不至于到最后堆积成山,困难重重,不知从何处入手。每天学习的内容及时记忆,这样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还有一定的印象,课下复习巩固难度并不是很大。初中生学习能力快,但遗忘速度也很快,一旦耽搁下来,若没有人辅导就很难取得突破。初中阶段是每天必上数学课的,对于每天学习的知识,学生要尽量在课堂上把握本节课的定理公式,课下进行复习巩固,这样才能扎实掌握。

首先,学习新定理时要保持高度集中。由于数学有一定的难度,而老师讲课之时也要照顾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不可能一一指导,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一定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学习起来才能跟得上课堂进度,才能得心应手。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抓住课堂的重点,也要时刻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学习定理公式的时候。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9

在数学的学习中,解题的过程能让学习数学变得更加生动精彩,通过数学解题,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进一步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年来,在初等数学的考试中题目越来越灵活,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等选拔性考试中,不仅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解题时对有些题目采取正确的解题技巧,作出适当的变形,可以使解题过程充满趣味同时提高解题效率.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变形技巧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中或者是在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常常会通过适当的式求的方程的解.变形使问题简化.

二、三角函数化简的变形技巧

三角函数的化简就是对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使之成为最简形式.而化简的最重要策略就是进行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中包含的公式多,涉及的知识面广,题型变化大,若探索不出解题规律,就会无从下手.克服方法有:(1)要能灵活的运用公式,熟记三角公式,深刻领会公式的实质,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不但会顺用公式,而且能逆用公式,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情况及派生公式,还要明确各类公式的主要作用;(2)要能掌握三角变换的基本规律,如化复为单,化不同角为同角,化异名为同名,化高次为低次,化多项为单项等;(3)要注意代数式恒等变形法则的作用,如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分式运算、根式运算、配方等.

三、代数中的变形技巧

代数学习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及其重要,在代数学习中,掌握好变形技巧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明确解题方向,简化问题.代数中常见的变形有对数变形,指数变形等等.

1.指数的变形技巧

高一数学解题公式例10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29-03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强调了三角函数作为函数的作用,强调了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基本模型等,这是数学课程发展中的一个变化.虽然高中数学新课程已对一些内容降低了要求,但很多学生同样不适应,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高考试题中的三角函数题相对比较传统,位置靠前,通常以简单题形式出现。因此,在学习、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三角知识的基础性,突出三角函数的图象及其变换、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等性质,以及化简、求值和最值等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记忆和应用三角公式及其恒等变形,同时要注重三角知识的工具性.对此本人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在数学中的地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三角函数”知识脉络,学好三角函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一、解决角的问题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前提

(一)解决好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

在初中,学生对0°~90°之间的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已了如指掌,但到了高中,随着角度的扩展,求与特殊角有关的角的三角函数值也随之增多,如对120°、135°、330°、―30°等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开始出现了混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学习诱导公式,学生明白了求这一类角的三角函数值,看似众多,其实都与0°、30°、45°、60°、90°的三角函数值有关,且只有符号的异同。因此帮助学生弄清诱导公式所概括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一规律,计算这一类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解决好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在三角函数中,如例1:已知,cos(α+β)=-■,sinα=■,求cosβ.

相当多的学生直观地把cos(α+β)化为cosα+cosβ-sinαsinβ用于计算,造成运算烦琐或无功而返。究其原因是缺乏整体思想,没有注意到对角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事实上若清楚β=(α+β)-α,则问题迎刃而解。又如:

例2.已知cos(■-α)=■,■-α是第一象限角,求■的值.

本例的解法很多,学生若能发现(■-α)与(■+α)的关系及(■-α)与(■-2α)的关系,本例就好解了。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思想,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比较。(如: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关系,互补、互余关系等)总结基本的方法、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好隐含条件的问题

解题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一般过程是:问题条件知识方法结果,可见寻找问题条件是解题的第一步.可是在一些数学题中,它的某些条件较为隐蔽,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剖析题意.挖掘题设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中若明若暗、含蓄不露的条件,它们常常巧妙地隐蔽在题设的背后,不易被人们所觉察,或者极易被人忽视,而直接制约整个解题过程,三角函数在许多方面如定义、公式、三角函数值,条件等式中都存在着隐含条件。在解三角函数题时,常因未能发掘其隐含条件造成一开始解题就无法进行,或者解到某一个阶段而陷入困境,或者造成解题失误。

例3.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cos(A-C)+cosB=■,b2=ac,求B.

学生通过公式的变换及运算得sin2B=■,sinB=■或sinB=-■(舍去),于是B=■或B=■.这样的解法存在错误,其实在条件中cos(A-C)+cosB=■隐含着cosB>0的条件,即B为锐角。或由b2=ac知b≤a或b≤c得B为锐角。所以引导学生多观察条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以免造成解题失误。

二、熟记,灵活运用公式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基础

(一)熟练掌握三角变换的公式

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三角函数时,因为三角函数的公式太多,而造成混乱。其实公式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比如诱导公式sin(■±α)(k∈z)中,只需把“α”看成锐角,画出■的终边表示在X轴正半轴、X轴负半轴、Y轴正半轴、Y轴负半轴中的哪一个,终边在X轴上则函数名不变,终边在Y轴函数名改变;终边再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一个锐角定象限,确定函数符号。掌握了诱导公式以后,就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0°~90°间角的三角函数。又如:以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得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这些公式的内在联系及推导的线索,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这些公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是进行三角变换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在化简三角函数式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中要经常用到,必须熟记,并能熟练运用. 这也是学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二)灵活运用三角公式

熟练掌握三角变换的所有公式理解每个公式的意义,特征;熟悉三角变换常用的方法――化弦法、降幂法、角的变换法等;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证明;掌握三角变换公式在三角形中应用的特点,并能结合三角形中的有关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化弦(切)法:

例5:已知tanα=■,求:f(α)=-2cos2α-■sin2α+2的值。

把-2cos2α-■sin2α+2除以1得■,化为■,再弦化切。本题就好解了。

2.运用增减倍与升降幂法:在运用公式化简三角函数时,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分析采用增倍还是减倍,升幂还是降幂。

例6:设函数f(x)=2sinxcos2■+cosxsinφ-sinx(0

解:f(x)=2sinx・■+cosxsinφ-sinx=sinx+sinxcos φ+cosxsinφ-sinx=sinxcosφ+cosxsinφ=sin(x+φ)

因为函数f(x)在x=π处取最小值,所以sin(x+φ)=-1,由诱导公式知sinφ=1,因为0

例7:已知函数f(x)=sin2x+■sinxcosx+2cos2x,x∈R.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增区间;其中sinxcosx可转化为sin2x,所以将sin2x、cos2x降幂同时把角转化二倍角。

3.运用辅助角及常用模式的转换法。在三角函数中除了运用课本内的公式外,还利用类似辅助角公式asinθ+bcosθ=■sin(θ+φ)进行解题。(这里辅助角φ所在象限由a、b的符号确定,φ角的值由tanφ=■确定。)而且在实际解题中,这一类问题大部分集中在sinα±cosα=■sin(α±■)和■sinα±cosα=2sin(α±■)和等常用模式的转化。

如上例7函数化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