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7 13:38:45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1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41-02

电子商务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成为各类院校竞相设立的热门专业。由于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未经专业英语训练,在课程的学习中,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教材或资料的阅读与理解,由此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忽视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尝试采用教学目的和知识结构图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目的体现在知识结构图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并借此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一、电子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第一教学目的,即在于向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在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基础上,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具体业务的结合方式,并就此使学生深刻理解“以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电子商务的实质。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

1.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形成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治学素养,从而为未来的深造、工作及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是教学的言语手段,而教学的核心,仍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本身。

2.促使学生从“应试”英语学习向“应用”英语学习转变。过去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侧重于应试,主要面向四、六级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推行双语教学,将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向实际应用转变。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熟悉专业领域的英文表达和运用方式,再加之对理论知识本身的深入学习了解,将得以以双语形式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增强英文表达与交流能力,将自身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探索课堂双语教学模式

结合信息管理专业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特点与双语教学特点,作者尝试采用图1所示的课堂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确的教学目的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但教学模式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管模式如何变化,均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遵循体现认识论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不能倒置的原则。

2.遵循先认知后养成、二者不可偏废的原则。认知过程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养成教育是将内化的知识外化,形成学生应用内化知识的行为和技能。信息管理理论,在学生内化前是社会的、外在的,经内化才是个体的,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用内化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从事高效、创新的工作,这才是个体技能的养成。

3.遵循重视学生参与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主体的参与,安排学生足够的活动,引发学生主动内化知识和养成技能的积极性,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摸索、总结课程双语教学方法

(一)课堂上处理好两个关系、利用好一个图示

1.处理好“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双语教学不是一门语言课,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课本身的内容。为此,采用直接联系原则,让语言形式与所代表的事物直接发生联系,即以英语这种语言形式直接表述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的内容,通过英语教学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该专业领域查阅文献与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英中文对照“三步走”的方式,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原版英文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第一步。之后,针对阅读难点,对学生予以讲解,并给出译文,这样便迈出了双语教学的第二步,使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课程知识进行详解,这是第三步。

2.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每一部分内容讲完之后,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之后,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肯定、更正和补充。要引导学生在英文阅读记忆的基础上,重点思考课程的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所讲授知识的及时掌握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大脑中建立起知识体系,形成逻辑框架,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目的。

3.合理利用知识结构图。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为“归纳性”为主的课程,而非“演绎性”为主的课程。对于归纳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常会感到空洞和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大量例举从而加深学生对“归纳”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如此,英文、理论、例举仍会让不少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杂乱且主次不清。为破解这一教学难题,可考虑引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在图中明确标示引例与要说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与相应的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不仅在微观上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且在宏观上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二)课下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方法

1.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针对课堂讲述内容,每堂课给学生指定2~3篇英文相关参考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理论知识视野,更好地理解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内容。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查找与课堂所讲授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提高学生英文资料的查阅能力。

2.撰写个人学结。通过课堂知识的讲授、课外参考文献的阅读,让学生在每一章课程内容结束后用英文写出本章的个人学结。总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归纳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说明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讲述本章学习的心得体会,重点总结在学习方法上的经验与不足;第三部分为本章学习的课外参考文献列表。

通过对所学课程深入、系统的总结,可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专业领域的英文写作能力;二是使内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三是明确了自身在学习经验和方法上的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撰写总结的过程,也是蕴含着养成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龙琪.理科双语教学[M].科学出版社,2009.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3

进行多媒体教学旨在让课堂教学更生动, 降低学生对于单调、枯燥的书本知识的理解难度。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应时刻明确教学目的, 进行有效的探究式多媒体教学, 切实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烃时, 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认真、充分地准备PPT内容。可先将教材基本知识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初步了解甲烷及其他烷烃的基本化学性质以及大部分烷烃燃烧时的化学现象。然后, 通过有关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甲烷燃烧的化学现象。在视频播放过程中, 教师在一旁不时为学生指出印证教材内容的燃烧现象:甲烷燃烧时产生了明亮、蓝色火焰, 在这蓝色火焰上方有水珠生成, 期间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期达到加深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印象的教学目的。紧接着, 又为学生播放了乙烯燃烧的化学实验教学视频。先让学生通过对比两者实验现象的不同, 让学生进行思考, 调动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 使其充分参与到高中化学课堂中。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 再根据教材知识为学生总结两者的不同之处, 讲到两者燃烧现象不同的细节时, 及时将两段视频的不同之处再对比重播, 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于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来说, 多媒体教学对于化学知识的讲解有着较大的帮助, 然而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教师, 应做到与时俱进,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多媒体教学, 能更好地降低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中枯燥知识的理解难度, 有效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团队合作, 探究实验当中提效率

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知识是高考对于高中生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明白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面向高考, 更要注重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 团队合作是当今众多科研成果的主要研究方式, 有效的团队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实验效率。因此, 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团体合作、提升探究实验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实验, 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效率, 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现象的印象。如在进行化学元素的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 按照实验室的布局与器材分布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学生通过分工实验提升实验效率。如果A同学负责检验硫酸根离子, 那么B同学就负责氯元素的检验, 一旁的C就可以为两位同学帮忙并及时帮两位同学纠正实验当中的小错误等。人尽其用, 团队合作提升实验效率。实验课后, 及时总结学生在当天的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鼓励学生不仅在化学实验中重视团队合作, 在日常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应互相帮助, 进行自我探究式的化学学习, 进而有效地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高中化学教师应认识到团队合作教学对于学生成绩、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高中教师在日常化学实验知识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将团队合作精神落实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 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三、结合自我小结, 让学生探究式学习更有效

经验的总结是知识的雏形, 人类正是因为长期的总结自我的生活经验才有了文字和知识。善于总结是多数成功人士的秘诀,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我总结良好习惯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学习, 进而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效率。

化学教师不仅应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好知识总结, 在习题讲解方面也应做好总结示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自我小结, 有效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完卤族元素相关知识后, 教师可专门挤出一节课为学生复习卤族元素的化学特性。先为学生总结氮与氨的作用, 分别列出高中常见的含氮化合物、含氮元素的酸, 对两者的化学性质做了简洁的回顾, 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又为学生列举了氨水的重要性质以及与氨水有关的一些重要化学方程式。最后, 为学生介绍了两种元素在农业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 扩宽学生的化学视野。鼓励学生课后自我总结学习卤族元素这一章遇到的困难, 通过自我总结该章的化学错题经验, 重做这些错题, 切实提升自身化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结对于高中生的化学学习作用不可忽视,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有效的探究式总结教学。善于将主导转换为指导, 为学生做好总结示范, 引导学生总结自我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不断纠正错误、不断进步。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自我总结作用不仅体现在做化学题上, 也体现在生活细节之处。高中化学教师应指导学生自我总结,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总结习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

总之, 高中化学成绩在高中生的综合评分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对于高中生来说, 教师进行良好的探究式化学教学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效率。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实际明确自身教学目标, 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团体合作、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 切实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4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1反应热 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1

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燃料的燃烧 C+CO2 , H2+CuO

酸碱中和反应 C+H2O

金属与酸 Ba(OH)2.8H2O+NH4Cl

大多数化合反应 CaCO3高温分解

大多数分解反应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

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3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

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

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2、理论推算反应热:

依据:物质变化决定能量变化

(1)盖斯定律 设计合理路径

路径1总能量变化等于路径2总能量变化 (2)通过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得出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叠加,反应热的叠加

小结:

a: 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H ’,这两者和为0。

即H+ H ’ = 0

b: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9-0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化学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已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深入全国各大中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目标,这给新时代的高中化学教学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高中化学教学已经不单单只是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以实验教学的发展愈发注重探究与实践,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展开讨论。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准备阶段

高中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课程做了相关要求阐述,倡导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强化其探究意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开展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创设引入实验的情境,提出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实验问题,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探究式化学实验的兴趣。

1.巧妙创设实验情境,合理提出实验问题

实验情境的创设本质是设置实验背景,目的是通过一个日常可见的案例或者提出一个浅显却能切入实验主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学习积极性,以此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实验的课程中来,而后对化学现象后的本质探索研究,最终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学生对燃烧的铁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在实验材料面前跃跃欲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是什么气体能让铁丝都能燃烧,并且燃烧的如此剧烈呢?此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就是探究式实验课程开展的第一步。

2.结合教材实际,制定实验方案

结合教材实际就是进行知识准备,知识准备的主体包括学生,同样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师。理论基础是探究式实验得以开展的保障。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实验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就是为了能够在日常实验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在高中化学理论课程中,涉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反应规律与原理等重要实验教学。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启发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思路,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的认识。教师也要关注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以阶段性知识为主,设计相关探究实验,强化本阶段的理论知识。

3.优化实验环境,仪器用品得当

探究式实验讲究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中国人口基数大,学生人数众多,师资与教学资源短缺,实验教学更是很难惠及到每一个学生,仪器用品等硬件设备的优良与数量的齐全是一堂实验课程成功开展的保证。在开展探究式实验之前,教师务必要通过理论教学将仪器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化学实验主要以药品实验为主,学生安全、正规地实验操作是对其人生安全的保证。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进行阶段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组成成分,为了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是保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实验课程的进行阶段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

1.认清实验理论本质,先观察,后动手

化学探究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进行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讲明此次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要点,注意事项等,先让学生以观察为主,弄清实验本质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实验操作。

2.深入浅出进行实验,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高中化学实验的组成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制备与合成、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实验的基础性教学较强,教师进行深入浅出式的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更能领悟实验课程所要表达的能力教学目标。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化学实验是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的主要形式,理论与实验教学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实验合作进行,提高效率

强调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与组员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试验任务,让因人为因素产生的实验误差降到最低。合作交流不仅仅是将实验任务分摊到团队来完成那么简单,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同时进行的知识交流、思维交流能够最大范围的将学生个体之间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更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探究式实验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总结交流阶段

一个成功的探究实验的完成,不仅只是引导学生完成一堂实验课那么简单。课堂实验只是探究实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进行课后的总结与交流。总结与交流可以使分散的探究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

1.把握探究实验内容总结,将知识化零为整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过程。探究性实验的实质,就是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后上升为理论高度。学生更深度的理解化学概念、化学解析式、化学方法等教材内容,并将实验总结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2.多种交流总结形式相结合,深度挖掘实验知识

就开展的实验总结形式而言,同样是可以多角度、多主体进行交流的。比如在探究式实验后,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向学生提出实验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讨论后得出结果,也可以让学生与第三方教学设备互动,比如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丰富课后知识。

四、高中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以上笔者的观点与理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且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才能进行探究式实验。探究式实验教学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教学思路,此教育模式可大力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科创新能力。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进行实验课程的设计,真正做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车延平.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方法的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2011(12):105.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6

经过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处于处于一知半解,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不知道如何把化学学透彻;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初中化学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第二、高中必修课程又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内容来探讨如何用整体学习法来学好高中化学。

一、初中化学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学习了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学习了酸碱盐及相互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等。

二、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

要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仅仅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应做到从化合价的角度和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来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对置换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时,是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定一个反应是否发生的。通过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我认为学生对置换反应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层面的扩充:

第一,置换反应是“强制备弱”思想的体现;

第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没有的金属元素,我们可以依据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来判定金属性的强弱,从而判定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第三,不仅金属能置换,非金属也能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元素周期律是判断该类反应能否发生的工具。

第四,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类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满足“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层次上的扩充,学生对置换反应就非常透彻了,也就不会觉得化学难学了,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系统化。

3.对复分解反应的扩充。

通过必修1的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复分解反应,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使离子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向着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

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做好对知识的提炼与重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1.学会“一个工具”――物质的量

要熟练掌握m、N、V(气)、c与n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量n是立交桥,)

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其余量先转化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的思路。

2.掌握“两大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

(1)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有关知识点的记忆,可提炼关键字“升、失、氧、还”和“降、得、还、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升降是放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先看化合价变化”的思路来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第三,掌握原电池的基本知识。

(2)元素周期律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位―构―性”的思路。位置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问题先看位置,所以要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周期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这样运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第二,熟悉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第三,熟悉微粒半径的判断依据。

3.会用“三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电子式

(1)化学方程式

要会写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方程式,而不是单靠死记硬背。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引导学生总结书写步骤――首先写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时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然后再按照“金、非、氢、氧”的顺序来配平。

(2)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学生往往在“拆”和“查”两个步骤上出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总结要拆成离子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第二,检查离子方程式查三项:要符合客观事实、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3)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很好写,活泼金属将电子给活泼非金属。最难处理的是非金属之间共用电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缺几个电子、拿出几个电子、共用几对电子”来指导共价键电子式的书写。

在学习完电子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化学键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就容易多了。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学好化学必须有一些化学思想做支撑和一些具体措施来实践,最关键就是首先把初中和必修的知识整体划分成以上几大部分。然后确定每一部分整体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化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道题都要有自己的重构,这样化学也就非常容易学好了。

1.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日常的学习

第一,守恒的思想。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强制备弱的思想。该思想在化学中有很多内涵,如: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注意Na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元素)、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强酸制备弱酸(CaCO3和HCL反应)、强碱制备弱碱、强氧化剂制备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备弱还原剂、溶解性强的制备溶解性弱的(即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等。

第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此思想在有机化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内容将非常有系统性。如:CH3OH和C2H5OH都含有羟基,因此有相似的性质――酯化反应等

原子结构决定性质――如碱金属元素的相似性、卤族元素的相似性等。

分子结构决定性质――如在氮气分子中,NN键能大,所以分子能量低,比较稳定,因此可用作保护气。

2.不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

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在学完一节课后,要问自己“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章课后,要问自己“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册内容后,要问自己“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第二,对于陌生或者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至少总结出一条结论或者记住一些特例。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53-05

20世纪90年代,Hidi和Krapp在兴趣研究中将兴趣分成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1,2],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多的从受情境兴趣影响而转为受个人兴趣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初更多地依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18。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科本身魅力以及学生自身经验的增加,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他们对学科的长远规划和对生活的目标就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个人动力。Hidi认为情境兴趣与个人兴趣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凡是与学生的需要及已有知识经验相符合的事物,就会使他们产生情境兴趣;当遇到困难,感到乏味,不愿意再学习的时候,就需要把情境兴趣转化成个人兴趣来推动他们的学习。对某一事物的情境兴趣,只有向个人兴趣发展,这种兴趣才能具有持久性和方向性[3]19。我们所做的研究就是要弄清文化教学在英语学习兴趣中所起的作用。

自上世纪4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的教学法学家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语言与文化的讨论就一直是外语教学的热点。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掀起过轰轰烈烈语言文化大讨论,至今对语言文化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探究仍方兴未艾。纵观前人研究,多针对外语专业学习者,强调文化教学作为外语学习的一个部分,论述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文化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其中零星提到文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真正探究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理论和研究很难见到,笔者曾就文化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行性作过理论论证[4],本研究则是从实证出发,用调查数据来说明文化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并尝试寻找一条较为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

一、研究设计

1.测试。被试者为本校大一学生。测试时间为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有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四级考试。按照文理科专业,随机抽取会计、会展、汉语言文学、新媒体、信息工程和信计科学六个专业90名学生,发放问卷90份,回收85份。

2.测试工具及预测。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法。测试工具是自行编制的问卷,计分方法采用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问卷首先将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区分,分别为性别、专业(非英语专业)和目前英语水平(是否过四级)。测试题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英语的内在兴趣,命名为个人兴趣。其后测试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Q2-Q14)为文化类型兴趣,测试题来自各种文化类资料以及学生的预测调查结果的整合。第二部分(Q15-Q24)为努力程度,参考的是高一虹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中的部分试题[5,6]。第三部分(Q25-Q36)为文化教学模式,主要参考陈申对文化教学的分类[6]102-156。调查问卷在正式发放前在学生中进行预测,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改进。实测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达到.913,三部分各自信度分别为.899、.791、.861。

3.数据统计。问卷所得结果全部转换成数字形式后,输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第一部分的文化类型兴趣和第三部分的文化模式进行因子分析。第一部分结果显示KMO=.813,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为显著(p=.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提取出三个公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包含8、9、10题)解释性不强。当规定因子为2个时,这3题与2至7题归为同一个公因子,概括性更强。2个公因子累计解释百分比69.293%。对文化类型的归类此处采用语言文化教学中的文化分类方法,将因子1归纳为“大写字母C文化”,因子2为“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人类文明成果和对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之总和”;后者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传统等”[7]325。因子结构及载荷见表1。

第三部分结果显示KMO=.80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为显著(p=.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提取出三个公因子,累计解释百分比60.364%。分别命名为交互模式、传统模式、综合模式。因子结构及载荷见表2。

2.文化兴趣、努力程度、文化模式的组间差异。将第一部分的文化类型兴趣13个题目相加之和的均值命名为总体文化兴趣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将第二部分努力程度10个题目相加之和的均值命名为努力程度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5个反向选择负值题在计分时已反转。以性别、专业、目前英语水平为自变量,以文化类型兴趣(取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正交旋转得出的公因子值)、总体文化兴趣、个人兴趣、努力程度、文化模式(取交互模式、传统模式、综合模式正交旋转得出的公因子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英语水平对个人兴趣和努力程度有显著效应(分别为F[1,77]=14.424,p=.000和F[1,77]=6.082,p=.016);性别对交互模式有显著效应(F[1,77]=7.905,p=.006)。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估算边际均值如图1。

从总体上来看,女性、文科和已过四级的学生在各项指标上分值都要比男性、理科、和未过四级的学生高些。语言文化在我们教育体系文理分科中属于文科,更侧重于情感理解和欣赏。而女性情感边界相对更敏感,文科生又比理科生接触语言文化的机会更多,语言文化水平较好的学生对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因此他们对语言文化的兴趣会更浓厚,也会相应投入更大精力,对各种文化模式也具有更大的接纳度。

(1)兴趣的组间差异。具体来看,两种文化类型兴趣与总体文化兴趣以及个人兴趣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在个人因素存在情况下,文化兴趣对个人英语兴趣是有促进作用的。总均值上看,大写字母C文化为-0.3869,小写字母c文化为0.1235,也就是说学生更倾向于小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从生活方式的视角诠释文化,更贴近现实,也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三组自变量中,目前英语水平与个人英语兴趣关系呈显著水平。可以看出,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有更广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包容性也更强,因为了解而喜爱,更容易建立起个人兴趣。各兴趣结构中,小写字母c文化和个人兴趣在专业上的变化与总体变化有异。文科生的大写字母C文化和总体文化兴趣值都高于理科生,但小写字母c文化分值要小于理科生,而这一变化也导致个人兴趣值上文科生也略微低于理科生。从中可以看到大写字母C文化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及其对文科生的深远影响。而对于文理专业学生相对接触较少的小写字母c文化,它的变化对个人英语兴趣的影响却直接而有效,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

(2)努力程度的组间差异。努力程度在三组自变量上的变化依然与总变化一致,其中目前英语水平对努力程度关系呈显著水平,说明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其在英语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多。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越深入,也越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能激发起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懂得越多,其投入也相应较高。

(3)文化模式的组间差异。文化三模式按总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交互模式(0.567),传统模式(0.345),综合模式(0.302)。相比之下,交互模式更受学生喜欢。交互模式的教学方式以体验、互动为主,学生能亲自参与并能直观感受,即时思考、消化、领悟,这样的形式活泼且有效,更受学生欢迎。传统模式中的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身参与度较小。综合模式兼有传统模式和交互模式的特点,但被动性和互动性都没有前两种模式那么突出,其对文化的探讨上要更加深入,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因而两者接受程度都不高。文化模式在三组自变量上的变化延续总体趋势,特别是交互模式在性别方面呈现显著水平。大体上女生与男生相比,其与人交流欲望和沟通技巧更高些,在人际交往方面边际更开放,而男生可能更加内敛和封闭些。

3.兴趣结构内部关系及兴趣与努力程度、文化模式的关系。

(1)文化兴趣与个人英语兴趣。以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总体文化兴趣为自变量,个人兴趣为因变量做单变量方差分析,均值统计如图2所示。

两种文化类型和总体文化兴趣对个人兴趣的估算边际均值总的走向是由低到高,也就是说学生对文化的喜爱或多或少都能促进其对英语的个人兴趣。三条折线中,大写字母C文化与总体文化兴趣在起伏走向上非常接近,从低点开始,起伏向上,到中高兴趣区间,兴趣值都是急剧升高,在各自最高值处,个人兴趣值也达到最高。而小写字母c文化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起点相对较高,在中高兴趣区间也有急剧升高的表现,但到文化兴趣最高值处却反而下落到中等水平。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兴趣促进个人英语兴趣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个人兴趣,必须使学生的文化兴趣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大写字母C文化在此发挥的作用更重要更有效。如前所述,大写字母C文化是以往文明的提纯和精粹,是人类智慧的尽善尽美,因此其对人内心的影响和触动应是深入和持久的。另外,这与我们传统的文化教学也有关,传统的外语教学把阅读书面语言和了解外国文学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而不是把交际能力放在首位。这是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协调的。因此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文化知识是以大写字母C文化为主,因此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最主要的。

(2)兴趣与努力程度以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总体文化兴趣和个人兴趣为自变量,努力程度为因变量做单变量方差分析,均值结果如图3。

努力程度总体是随兴趣值增高而增高。其中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总体文化兴趣三折线都是起伏向上,在中低兴趣值区间,起伏较多,到中高值区间,一路升高;而个人兴趣始终保持向上趋势。大写字母C文化和总体文化兴趣较小写字母c文化和个人兴趣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兴趣中高值区间,两组自变量对努力程度的值都急剧升高并各自达到最大值,但前者的急剧拉升幅度和最高值都要大于后者。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8

问题是数学学科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提升的重要平台.教育实践学指出,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策略形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提炼的发展和前进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策略过程中,要将问题案例教学作为重要抓手,设置贴近教材教学重难点和目标要义的问题案例,在学生有效解题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解题思想策略.

如,在不等式章节教学中,通过对不等式章节问题解答方法的研析归纳,可以发现,本章节涉及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反证法、比较法、综合法等,数学思想有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说明不等式章节教材中十分重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灵活应用.因此,教师在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点教学活动中,设置了“某游泳馆出售冬季游泳卡,每张240元,使用规则:不记名,每卡每次只限1人,每天只限一次.某班有48名学生,老师打算组织学生集体去游泳,除需要购买若干张游泳卡外每次还要包一辆汽车,无论乘坐多少名学生,每次的包车费多是40元,如果每名学生游8次,那么购买几张游泳卡最合算?每人最少要交多少钱?”问题案例,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经过教师指导,认识到游泳的总费用包括两个方面,即包车费和游泳卡费.在解答时,可以先建立函数关系式,然后在利用不等式进行求最值.此时,教师在学生解题基础上,向学生指出,在该问题案例的解答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形式,采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题中的数量关系把应用题转化为单纯的数学问题,同时,在解答方式运用上,通过函数思想,建立函数关系式,进行解答活动.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借助典型问题案例教学活动,将数学思想融入到问题解答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

二、注重解题方法策略的归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思想策略的教学中,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问题案例有效教学活动中,在学生有效解答问题过程中,要注重对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向学生阐明解题的思想性和方法性,逐步帮助学生明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规律,促进高中生良好数学思想的形成.

问题: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数列{b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1=b1,a2=b2≠a1,记Sn为数列{bn}的前n项和.(1)若bk=am,(m,k是大于2的正整数),求证Sk-1=(m-1)a1;(2)若b3=ai(i是某个正整数),求证q是整数,且数列{bn}中的每一项都是数列{an}中的项;(3)是否存在这样的正数q,使等比数列{bn}中有三项成等差数列?若存在,写出一个q的值,并加以说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在该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条件分析活动,认为该问题解答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抓住数列{an}为等差数列,数列{bn}为等比数列这一前提条件,然后结合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的相关公式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教师在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过程后,发挥主导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该问题的解题策略进行归纳小结,一方面向学生指出,解答该类型问题等比数列的求和时不能忽略公比q≠1,不能套用公式Sn=a1(1-qn)/(1-q).另一方面,向学生指出,在解答该问题案例中,在运用解题策略进行问题解答中,使用了方程、分类讨论思想进行分析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他人指点双重作用下,运用数学思想策略更加灵活和高效.

三、强化数学思想策略的运用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高中生数学思想策略的培养同样如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高中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策略的实际情况,提供进行锻炼和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运用和实践中数学思想解题策略得到有效巩固和锻炼,促进高中生良好数学学习品质的养成.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83-03

随着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时代必然要求,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对高校来说,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校的学生是分专业进行教学活动的,显然,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起创新的理念,激发创新精神,是高等学校适应时展要求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教学的总体目标,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符合信息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加强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依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学经验确定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的指导思想,以下是本人制定的教学指导思想。

1.1 创新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机制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观念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上来,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1]。

1.2 精心设计-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既要做好全课程的教学设计,又要精心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工作。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对每一堂课,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系统合理的安排教学中哪些内容是需要课堂讲授的,哪些内容是需要课堂讨论的,哪些内容是安排自学的。

1.3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现代科学知识、实践知识、自身的思想与感受传授给学生,综合性地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对于教师,应结合课程知识的特点,努力研究和探索一种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1.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

人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就能显著的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若再以交互式方式进行学习,其效果更加显著,这也是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能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而且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将启发式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效果是突出的,全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启发式、创新性教学方法

2.1六大启发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创新性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总结归纳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式、问题思考式、故意出错式、案例分析式、回顾总结式和多媒体教学等六种。

1)循序渐进式启发

循序渐进式启发就是把比较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细化,通过适当的引导,循序渐进,并让学生参与互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例如在讲解数据结构中栈的概念时,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安排直接给学生解释,学生肯定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启发式,先从学生熟悉的链表讲起,通过解释讲链表的一头加以限制,只允许在另外一头进行插入和删除,则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再例如在讲解VC++中类的概念时,如果从他们所熟悉的C语言中的结构体引入,一步步的导入到类的成员变量,再增加成员函数,再解释特殊的成员函数: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则学生比较容易记忆和学习。

2)问题思考式启发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考式启发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自问自答方式,另一种是教师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思考方式。对于第一种,学生只需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无须回答[2],当然,教师必须控制好问与答的时间。第二种方式由教师设计问题,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难度,甚至可能带有一些争议性,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问题的多种求解路径,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分析。比如,讲完树的遍历一节后,可以设计一个能把相关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最后对各种求解方法进行分析点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故意出错式启发

所谓故意出错式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用错误的观点讲解相关内容,从而引起学生对错误观点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由此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随处使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信手拈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案例分析式启发

有些问题单靠理论解释不能解释清楚,学生总是不很明白,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将知识点相关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详细描述对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思想,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当然,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去。例如在讲解静态链表时,学生对于游标(Cur)作为指针的变化总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通过将一个实际项目使用的基于静态链表的顺序flash描述成一个链表来讲解应用,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5)回顾总结式启发

回顾总结式启发实际上就是通过总结回顾以往的知识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回顾方式多种多样,常用方式包括讲解、提问、讨论或多媒体演示等,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使内容与即将讲解的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承继性,学生则比较容易把握课堂内容。该方法是本人在教学中一直使用一个方法,一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每次回顾总结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将上次内容进行回顾,而是将前面的可能相关的内容都进行总结,方法不局限于教师讲解,有时要学生参与其中。

6)多媒体教学式启发

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在解释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时的优势,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手段,进行变量变化跟踪、内存变化的动态演示等以往板书无法解决的问题中[3]。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在递归程序总变量和内存的变化,使学生对这个非常难以把握的设计方法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五大创新性教学方法

1)新颖的讲课方法

在授课方法上求变、求新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4]。数据结构和VC++程序设计都是和实际生产、生活和工程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新的技术应用、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讲解所涉及到的算法或程序,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一些经典的案例或典型的应用,除了的网络课堂中有所解释外,还采用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和小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

2)实验创新-设计性、开放性实验

对数据结构实验环节,按照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对试验进行分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高级要求的内容。对数据结构增加设计性试验,该类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出选择。对VC++程序设计,对实验的要求采用开放式,首先是实验的时间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但必须在下次课之前将实验结果交给任课教师。同时每次课程的最后一个实验是前面几个实验的综合,但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需要用到前面所设计的基本要素,这样给学生一个总体上把握课程要求的实践锻炼。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最主要的考核方式就是考试,考试是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检查的主要方式。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改进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例如,数据结构经过几年的不断建设,设计了题库,采用教考分离,由任课教师采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试卷的批改。这样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同时也便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VC++程序设计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大作业的形式完成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各个实践环节的分数。期末的大作业采用的是一个综合的题目,是对前面各次实验环节的一个综合和提高。

4)多媒体教学

不断改进和充实多媒体教学,多次参与和立项学校支持的数据结构和VC++多媒体教学改革。建立两个课程的教学网站,不断的丰富网站的内容,并将网站资源应用到教学中,数据结构的资源在近几年的超过了5000人次的使用频率。同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和视频能力,较好的解决了数据结构中比较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算法,例如关于栈、队列、树、图等一些经典算法的变量、以及内存空间的变化情况,形象化的展示了极度抽象的问题,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教师的科研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人员组成采用招标方法,人人都能参与,公平竞争。在第一课堂上把题目发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选题。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这些题目中来。例如其中一个学生利用VC++编写了网络视频传输程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学毕业后就到腾讯公司从事底层传输开发,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课题中得到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积累开发经验。

3 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新研究,六种启发式和五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在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与学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教师也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成果。教无定法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因课制宜、因人而异,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于洪珍.启发式创新性教学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7 (1):111-112.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例10

高中化学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元素及其规律、物质的结构、基本化学反应以及基础化学实验等内容。其知识点较为分散、繁多,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熟记,同时对其化学元素、化学规律的应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同时也要在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从而实现高中化学课堂的高效化。笔者通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作出如下几方面的总结。

1.“重内容”与“重结构”并举,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健康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众多化学元素、方程式以及性质、反应规律等基础知识,学习内容细致且零散,结构性较差,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和把握。而部分教师在进行化学基本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盲目遵照教材的知识安排展开教学,并没有对已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总结,导致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出现易忘、似懂非懂的现象,对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教师应将传统的“重内容”转变为“重内容”与“重结构”并举的教学模式,通过帮助学生建立高中化学知识的各层级构架而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安排顺序,构建符合本书内容逻辑关系的树状组织架构图。通过将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和构架,可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掌握教材的编制内容和目的,并从中理解各部分教材内容的联系。另外,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科学的化学知识体系后,可鼓励学生从自我认知风格出发,自行编制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知识体系,并以该体系为基础加强对基本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目的。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工、合作以及竞争水平

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指学生通过分组,以一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为核心,通过分工、合作以及竞争的方式完成某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因此,教师可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为例,教师在进行“物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学生性格以及认知水平、课程时间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尽可能使各组间差异最小化,组内差异平衡化;其次,布置每组学生对本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表”三节内容进行自学,由组长进行自学任务的分配;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通过组织每位成员进行知识分享,确保每位同学均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最后,小组组内分享学习结束,抽签由一名学生进行学习汇报,教师通过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准备,通过有效组织和控制,可促进学生分工、合作以及竞争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