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16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1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建设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决策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二、中石油物资信息化建设已具规模

近几年来,中石油信息化建设已具规模,中石油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也逐渐取得了一定成果,物资采购信息化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1998年按照大庆石油管理局物资系统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庆油田物资集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系统建设遵循“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将物资集团所属单位各自独立的账目整合到一起,实现了业务、财务、库房数据的集中统一,达到了物资管理和信息化的高度结合。

2000年中石油建立了“能源一号”物资交易平台,实现了大宗物资、战略物资的交易管理。

2002年,长庆油田电子商务系统着手建设,长庆油田分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了覆盖全油田公司陕甘宁蒙四省区的统一电子商务平台物资管理平台,实现了全油田公司的数据共享,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手工运作模式,缩短了物资的采供时间。

2000年至2008年间中石油下属地区公司等多家单位相继建设了地区公司级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物资采购业务“计划、交易、仓储、配送、结算”的全过程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以手工单据传递来处理业务的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传统物流向以“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转变。

2008年,集团公司开始着手信息化“顶层”建设,实现集团公司范围内信息共享,ERP信息管理平台应运而生。以SAP系统为代表的各专业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

2010年7月集团公司物资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开始着手建设,物采系统是集团公司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也是支撑集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业务系统,物采平台通过与ERP系统双向集成,实现物资采购从计划到采购交易,直至结算的全过程管理,并将供应商、目录、价格等管理环节融入其中,并通过外部门户实现了和供应商的协同,实现了物资采购交易与管理一体化。

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规范了油田物资采购行为,统一了物资采供业务处理流程,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从基础性向应用性、从局部性向全局性、从分散性向集中性建设与管理的转变,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

三、物资信息化高速发展背后的问题

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收到了一定效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积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但物资采购信息化的实施还面临着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首先是业务的复杂多变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重组和资产重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业务模式等更加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信息化项目就必须具备能满足这些变化要求的能力。

其次是IT产业格局和技术快速发展,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保护、IT成本控制等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在众多中石油物资采购所涉及的信息系统中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点:一是信息不共享,现有的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二是行业应用系统的开发、推广、应用多是以条、块为主,开发比较分散,也基本是相互独立的,形成较多的“信息烟囱”;三是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对总体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要求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

四、怎么去建设物资采购信息化系统是当前要探讨的问题

根据诺兰模型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论”研究成果表明,信息系统发展可概括为: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及五要素模型。中石油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整体上处于普及阶段,其典型特征就是系统林立,耗资甚大,而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并不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行业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综合利用、深度挖掘等问题,也就是向成熟阶段过渡。

(一)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是坚持以信息化促进采购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建立统一标准业务流、统一操作平台、统一数据库的物资采购信息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面向用户端集成,努力实现系统集成、有效整合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二是在采购企业上下贯通并与供应商之间搭起了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采购透明度,实现物资采购“高效、公平、公正”的管理目标。

(二)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

一是在集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部为核心的领导下建设物资采购信息数据中心,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数据集中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加强物资采购业务流程信息化标准制定。标准化工作是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是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前提。

三是加强与勘探生产版块中其它专业系统的对接和融合。“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体现了物资采购工作在生产企业中地位的重要性,同时,要充分考虑与“跨部门、跨行业”系统的无缝对接,确保顶层专业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准确分析物资采购信息与生产建设信息,做到合理组织供应、节约运营成本。

四是强化信息系统建设与经营管理实际的有机结合。信息化项目建设不能停留在纯技术层面,系统构建不能脱离经营业务和管理实际。具体表现在,信息系统有一套理想化设计的流程,而经营业务却在走另一条传统的程序。

五是加强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在不同的关联系统中不能完整传递,信息数据的不完整,影响整体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决策失去参考价值。

从中石油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来看,中石油正在朝以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企业转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现阶段,需要突出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网络整合、平台整合、数据整合、安策整合、技能整合、制度整合、观念整合。但是信息化建设由分散到统一、由增长到成熟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玉凯.如何走高效电子政务之路[J].数码世界2008,(8).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2

伴随着现代信心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信息科学这一研究性学科已逐渐成形,人们对地质信息及地球本质特征、相关运动规律的探析工作又更进一步。从形成时间来看,地质信息科学应该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的形成借助于地质学、地质工程等多个学科综合发展。但从更大的程度上来说,地质信息科学的主要形成原因还是计算机的引进和使用,因此推论,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集成与应用过程就是地质勘察信心化的全过程。

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地质勘察中,地质的测绘、钻探以及山地等工程中所产生和获取的数据均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参考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便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开端。在地质测绘等工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大多具有着来源广、数量多、种类繁杂和应用主题多等特点,且同时兼顾着可集性、可存储性以及可管理、复制和共享的性质。水利水电地质信息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勘察图件制作以及地质体空间分析、成果编制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处理环节中,任意一个环节都对应一种合适的信息处理技术,并通过这一处理技术来完成处理环节的工作。比如勘察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环节对应数据库技术,由数据库来收藏和整理勘察获取的数据等等。

1.2 信息处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采集仅仅只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起点,但其却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结果和勘察质量的关键内容之一。勘察中所采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前期资料数据以及工程勘察数据两大类。一般来说,资料数据和勘察数据是可以直接录入和导入的,且可以采用二维平面图和三维模型输入方式进行处理。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

1.3.1 数据采集阶段。采集阶段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工作目标,等待目标确定之后,再仔细搜集已有的各种资料,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标记出可能成为工作区域的地方;随后,对所标记的,可能成为工作作区域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确定下该工程的工作区域;最后,在基本确定下的工作区域内进行测量和测绘工作,勘察该工作区域地质条件是否满足施工需求。测绘完成后,可现场采用钻探、物探以及地质实验等方法来开展深入的地质勘察工作。

1.3.2 室内整理阶段。之所以叫室内整理阶段,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内所进行的地质资料校对、分析、分类等管理工作都是在室内进行的,无需到室外进行。事实上,室内整理阶段和数据采集阶段是可以同时进行,或者顺序颠倒的,实际执行时,可先进行室内整理,再进行室外出具采集,也可先采集数据,后整理数据。

1.3.3 数据分析处理阶段。顾名思义,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前两个阶段搜集、整理得到的勘察数据进行处理,将现有的勘察数据加以编制,形成各种类型的资质图件。野外勘察数据的处理可采取统一、分析、计算等方法作简便处理,编制成相关的图件资料,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和形成提供参考。

1.3.4 报告编制阶段。数据分析处理完成之后,便是数据报告编制,最终得出勘察成果。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来说,数据经采集、整理、处理以及编制之后所形成的编制报告,便是勘察的最终成果。报告编制阶段,相关技术人员编制报告内容时主要以来自身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

1.3.5 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

1.3.6 资料归档阶段。数据资料归档阶段是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终点,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 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结束语

工程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3

一、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劳动用工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劳动用工制度等职业信息的采集和传递有助于学生掌握就业政策,掌握最基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维护劳动权益,促进就业政策和劳动用工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如了解国家颁布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聘用大学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政策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提早进行规划;大学生了解劳动用工制度,可维护和确保自己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重要权益不受侵犯。

(二)促进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同行业和地域的用人单位需求的职业信息,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调整就业期望值、薪酬和职位层次。如毕业生通过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就业需求情况,在求职择业中,避开制约自身求职的不利条件,避免出现择业地区、行业热的矛盾,促进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三)帮助用人单位获得高素质的劳动力

大学生就业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对求职者文化程度、专业能力、技能等级、职业经历等的要求信息,可帮助大学生对照自己的求职者状况(如个人的学历、专业、技能、需求等)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规避对自身不利的求职单位去求职面试。结果用人单位获得满意的劳动力;学生在求职面试中成功率增大。

二、高校职业信息采集的不足

(一)职业信息采集来源局限

高校职业信息一般都是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向毕业生、少数职业信息业务机构和部分企业,通过调查、统计和直接转载来采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角色既不是用人单位也不是劳动者,所以高校的职业信息采集以就业信息为主,没有完全体现当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需求,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其职业信息来源局限。

(二)职业信息适用性不强、类型单一

高校从事职业信息采集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知识薄弱,没有时间、也不能够对采集的职业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不能做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合的职业信息。此外,高校职业信息以招聘信息、公布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法规为主,对其他如社会职业状况、职业说明书等职业信息很少采集。

(三)职业信息的使用不广

只有合理的使用才能体现职业信息的价值。目前高校对所采集的职业信息一般通过学校宣传栏、QQ群和学院就业网站,一般毕业生才会关注这些信息,大部分非毕业生接触不到这些职业信息也不清楚这些信息的价值,从而使很多有价值的职业信息被忽略,也谈不上对这些信息加以利用。最终导致相当多的信息被遗弃,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对大学生职业信息采集方法的指导缺失

很多毕业生不懂得自身是职业信息采集的参与者,没有接受到职业信息采集方法的指导,毕业生被动地接受职业信息,没有主动去参与职业信息的采集。大学生面对繁杂的职业信息缺乏整理、分析,合理利用的能力。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掌握收集、加工职业信息的方法,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三、探索高校职业信息采集新方法

(一)拓宽职业信息采集渠道

职业信息采集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更新快,面对新形势下职业信息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急剧增长,高校职业信息采集不能局限于就业指导中心、少数职业信息业务机构和部分企业,应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提高职业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广泛性。如加强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合作,亲自参与其职业信息采集工作,获得第一手的职业信息;其次探索与企业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与企业合办人才培训班,了解企业用工要求,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职业信息。

(二)提高职业信息的适用性

高校根据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类型的职业信息指导,提高职业信息的适用性。在新生入学阶段进行专业教育、社会劳动力需求信息指导,让学生明确专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大二阶段进行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等信息分析,认识该职业的内涵以及该职业在经济所处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大三阶段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综合利用社会职业状况、职业说明书,作出正确的职业倾向决策,找到自身合理的职业定位并付诸实施;毕业阶段,进行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用工制度指导,使毕业生调整个人求职的预期目标,合理选择就业,并通过不断调整自我,努力尝试,寻求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需求的平衡点,顺利就业。

(三)建立完善的职业信息网络平台

高校要加大经费、人员配置,安排专门职业指导人员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传递等活动,建立完善的职业信息网络平台,开展职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拓宽职业指信息采集应用领域。高校职业信息网络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板块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毕业生信息和政策信息。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信息网络平台,使职业信息采集更全面、更精准,更快捷。

(四)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职业信息采集

如组织大学生查找资料、职场人物访谈、考察、调研完成《职业信息采集表》;开展职业跟踪,进入真实的工作场景,观察、记录在职人员完成的工作任务、遇到的人事物、解决的工作难题等;通过实习辨别自己的职业适应性,了解实习岗位是否适合自己。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在职业信息采集方法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投入到职业信息采集中,主动进行体验和实践,不断提出反馈,在职业信息的采集和运用中和明确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99

[中D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网络的危险性也威胁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但是,现在很多部门和组织对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认识度不足,不能认识到安全性对档案信息的重要性,过于重视对档案系统的基础建设,忽视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这导致许多网上违规行为的产生。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的安全意识,也导致许多安全隐患的出现。

1 网络时代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现状

1.1 部分部门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方式落后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档案信息采集工作网络化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使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但是,当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档案信息采集方法和系统,没有有效、全面的管理措施,在限制自身发展的同时,影响了档案信息采集的标准程度和信息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网络技术在当前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档案管理方面,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充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增加,时常发生一些档案信息采集的不准确,对档案信息采集的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1.3 进行档案信息采集的工作人员计算机技能不足

档案信息采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需要档案信息采集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而当前部分区域档案信息采集工作人员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较低,过于重视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忽视了档案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忽视了对计算机技术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档案信息采集工作的效率低且质量低。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且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工作。

1.4 档案管理方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与软件开发程度不足

在我国,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多存在老化的现象。关于档案管理的软件开发力度不大,大多数软件都是进口而来,且网络环境中漏洞颇多,很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外泄和损坏。当前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防范等级不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1.5 没有完善的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都需要制度的约束。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并不单纯,还夹杂着政治和经济性质,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安全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自身进行努力,还需要政府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支持。档案信息的管理不仅需要规章制度的严格要求,档案信息在采集和录入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此来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合理、有序。

2 网络时代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社会,随着网络化的日新月异,只有促进当前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使档案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工作更加跟紧时代的步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保障档案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使档案信息采集的收集、整理更加便捷,且准确率较高。与时展不相符的都会被时代所抛弃。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文件也越来越多,学校中的学生档案资料、医院中的患者信息资料等都对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提出了要求。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可以减小档案管理的难度,提高管理效率。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好档案工作首先要做好这两项内容。但是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普遍问题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的安全意识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得不到切实的认识,对档案的保管没有做到整齐分类和定期保养,在档案发挥使用价值时,过多无价值的信息或者保存不完善的情况时有发生。

只有加大对档案管理的工作强度和重视力度,才能使档案在使用时能够迅速发挥作用。档案保存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对资料内容的价值维护,因此,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关系到档案资料的价值体现。

3 网络时代加强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实际工作的广泛应用

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档案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硬件平台,落实档案信息采集录入的系统化管理,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

3.2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

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信息化,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掌握熟练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定期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为工作人员提供信息化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学习机会,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开展网络时代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讲座和讨论会议,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断升华自我。

3.3 完善档案信息管理方面的硬件与软件设施

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老化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后勤部门要做好相关的购置工作,比如计算机、打印机等,先进的设备对提高档案信息采集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要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开发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对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完善各种管理数据的录入和管理,使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优质,保障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4 建立健全相关的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通过内部努力与外部支持,认真严格履行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操作规则,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重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

3.5 提高网络时代档案信息采集与安全管理的安全防范技术

加强对档案信息电子档案的管理,对重要文件进行加密储存和管理,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提高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的安全性,提高技术水平,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测评,及时弥补系统漏洞,降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外泄的风险,提高防范能力。

4 结 语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面“双刃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巨大进步,不仅可以减轻人力负担,还为档案信息的储存和采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但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在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过程中,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降低档案信息资料的外泄风险,确保保密级别高的档案信息的绝密保存,是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网络时代,相关人员要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信息化带来的积极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困难,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丽娜.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防范措施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2(6).

[2]李牧.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及其保密技术[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2).

[3]盛杨华.浅谈新形势下的档案创新管理与信息安全[J].办公室业务,2015(5).

[4]王秀华,霍东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陈静.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强化策略[J].黑龙江档案,2014(2).

[6]刘生湘.基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4(6).

[7]李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0).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5

分类号:U28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1

Oil Fact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Study

Ma Xin

(Shengli Oilfiel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Dongying257000,China)

Abstract:Oil production pla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formed to enhance oil production pla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ystems integration;around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the three main line of efforts to promote integration of applications integration;the formation of sub-areas, according to their professional integrate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form professional sector overall solution.Oil Production Plant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has laid a theoretical, technical,implementation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Keywords: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Matching technology systems; Professional services;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一、概况

目前信息化建设重点是突出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在重点强化数据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围绕勘探开发、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三条主线全力推进信息应用的集成整合;信息应用的整合以强化专业业务的支撑能力和对专业业务流程的全面支撑为特点;注重队、矿、厂、局的基层信息应用对专业部门生产过程的管理、衔接、优化。

二、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状况

经过10余年的探索,通过滚动建设、逐步完善,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开发数据微机处理、数据终端综合查询、应用系统高速建设等主要阶段。

(一)开发数据微机处理阶段

该阶段以实现开发月度数据计算机处理为特征,代替了大量油水井、开发区块、单元月度数据计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二)开发数据综合查询

依托电话线+调制解调器+数据终端为平台,开发了《开发数据综合查询系统》,实现油水井单井日生产数据的采油队远程录入及厂、矿、队全厂查询应用。是采油厂首个实质性的网络化生产应用系统。

(三)应用系统高速建设

该阶段以光纤网络、ORACLE关系型数据库、勘探开发数据库、采油工程数据库等信息化基础建设迅猛发展为基础;完成开发30年的数据入库。开发推广了采油队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作业生产信息系统、单井综合查询等信息应用,奠定了采油厂信息应用基础。

(四)较高层次的信息应用阶段带来的信息建设问题

在目前较高层次的信息应用阶段,信息化建设在采油厂油藏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一些新的、专业部门信息应用共享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1.专业系统信息应用缺乏统一规划,影响建设部署的整体性

2.业务流程缺乏系统分析,影响信息建设的整体推进

3.信息应用孤岛以较高的层次形式存在,造成应用的不方便

4.专业需求与信息建设沟通方式,影响信息应用推广效果

二、信息建设整合提升配套技术研究应用

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专业业务梳理、业务节点信息应用定制、专业系统信息应用整体建设、业务系统间沟通整合等核心内容出发,通过研究、提炼、实验、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信息建设整合提升配套技术体系。

(一)信息化采油厂建设技术

通过该配套技术的研究,实现采油厂信息化建设内容的清晰梳理与科学分解,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中心、应用中心、决策中心、队伍保障、设施保障”。通过应用,实现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标准、建设、应用、管理”的“五统一”,采油厂信息化建设实现快速、整体推进。

(二)定制化源头数据管理

通过定制化源头数据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数据采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准确化数据采集、可靠化应用支持,数据管理实现统一部署、集中采集、统一管理、授权应用的科学管理,形成信息应用的高效、可靠支持。

(三)采油厂主干业务流程梳理

通过主干业务流程的清理,建立生产管理专业部门的业务流程部署与优化平台,为信息建设提供看得见的整体部署“战略图”,有效加强信息应用建设的统一规划,提升专业业务间的衔接与沟通,协调、解决专业应用间孤岛。通过与主要业务信息应用业务流程的配套,形成纵向业务流程、横向部门协调的生产指挥,引导专业部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形成信息建设看得见的“里程表”。

(四)流程化专业业务梳理

通过流程化专业业务描述和信息建设思路的突破,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专业业务流程梳理为手段,探索信息建设规划、应用建设部署、专业业务与信息的沟通等信息系统规范、建设模式,实现引导信息建设从支撑专业业务信息需求的建设模式,向引领专业部门信息应用建设在更加满足需求的同时,着重考虑整体建设规划的纵向业务流程、横向部门的协助与信息沟通。

借助信息流程描述软件支持,实现专业部门和信息人员通过专业业务梳理、专业业务节点、节点信息描述的图示化交流,建立专业与信息良好的沟通桥梁,保证应用需求的全面、完整、准确传递,开创信息建设看得见的“施工图”。

(五)流程化信息应用整合提升

通过研究和近两年的流程化建设技术的探索,形成了采油厂专业业务流程化信息应用建设配套技术解决方案。方案强调专业岗位与信息应用紧密相关,信息应用与具体应用人员松耦合,信息应用与业务流程驱动分离。改造后的应用系统可以更加贴近专业应用,并在业务变更、流程变化时,能够通过简单的业务点信息页面调整和流程驱动的调整,快速满足业务的变化需求。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8-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随即改变。从而,迫使学生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背景下,需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自身实力。同时,对职业指导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职业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职业信息采集有利于拓宽高校就业渠道、甚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信息的含义

职业信息有别于就业信息,其通常被定义为与个人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将职业信息分为三大类:职业资源环境信息、职业需求信息、职业供求信息。三者联系密切,缺一不可。

职业资源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就业形势等。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常被称为在特定时期内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状况的整体评估。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职业的长期发展。

职业需求信息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及企业。它通常包括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公司的组织结构等。职业需求信息是否完善,决定着大学生的求职意向。

职业供求信息主要来源于从业者、劳动力。在本文中,劳动力主要是大学生。因此,职业供求信息包含的内容为: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等。同时,职业供求信息还包括大学生的求职条件信息,如:企业经济性质、企业类型、工资水平等。

二、职业信息采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不断涌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追本溯源在于就业信息交流不够,职业信息库的数据缺乏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然而,职业信息采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信息的采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

职业信息的采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伴随着整个就业指导过程。高校必须加强就业信息的交流程度,运用专业的技术采集,建立完整的职业信息数据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趋势,收集各行各业对毕业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甄选与整理,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完成。

(二)职业信息采集有利于拓宽高校就业渠道

调查指出:现阶段,较多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亲戚朋友获得职业信息。单一的渠道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多种渠道采集职业信息,才能发散大学生就业思维,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职业信息的采集工作,不仅要求掌握就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还要求掌握用人单位选材的标准。大学生通过所采集的职业信息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求学深造、直接就业、努力创业等等。

(三)职业信息采集有利于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加大职业信息的采集力度,能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据调查显示,许多高校通过长期的职业信息采集,对不同专业及各个年级阶段,提供相应的职业指导。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业、职业生涯。一是新生,职业信息采集方面要求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专业信息。如:专业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等、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大二学生,面对该阶段的学生,职业信息采集的重点应放在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选人的基本要求及招聘流程。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三是大三、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进行职业信息采集,以此缓解就业压力。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职欲望,其渴望学校传授就业政策、求职技巧以及就业渠道。

三、目前高校中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将大学生就业问题列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优秀的职业指导师、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等。虽然相应的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总体而言,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职业信息采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能充分发挥职业信息采集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职业信息收集渠道有限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对如何开展职业指导认识还比较模糊,能提供给毕业生的职业信息十分有限,不能真正起到对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应用。

在职业信息收集方面,一些高校甚至采取坐井观天的方式,等待用人企业进入学校。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传递信息不及时。同时,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职业信息网络平台。2012年9月,笔者以《广州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个案为例,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在“您是采取何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多选)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41%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就业信息;35%的学生选择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导师推荐工作等渠道获取用人信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工作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5%。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寻求工作信息的学生大约占调查人数的20%。

(二)缺乏专业的分析处理职业信息技术

一名优秀的就业指导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如必须具有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能够清楚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但目前少数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人员配备不齐。较多的工作人员都是由思政教师或辅导员转岗而来。

根据往年就业工作开展的情况,有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只局限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是否达成就业意向上,而忽视了对工作岗位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与处理,这样造成就业岗位信息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无法更好帮助在校生正确认识与把握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因此,毕业生无法及时获取就业后的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与反馈也是今后高校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

(三)职业信息库的数据缺乏深度和广度

目前,职业信息采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还有职业信息库的数据缺乏深度和广度。据调查分析表明,80%的高校已经建立职业信息库,但还只处于建立职业需求信息库的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信息库的内容相对简单,通常只包括企业的名称、单位简介、公司地址等基本职业信息。信息库中缺乏对学生今后发展空间、专业水平再深造以及所在单位在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做进一步说明与描述。

同样,对于职业供求信息库方面,往往仅采集大学生的个人自然情况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在校表现、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料,无法从职业需求等角度广泛采集求职条件信息。

四、解决高等院校职业信息采集问题的对策

职业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分析,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职业信息采集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现阶段关于职业信息采集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有效改善高校职业信息采集的现状。

(一)拓宽高校职业信息收集的渠道

1.利用传媒,快速采集信息

现如今,各用人单位在信息收集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其主要利用新闻媒体如:新闻、报纸、杂志等传媒企业招聘信息,大学生们也日益依靠媒体搜寻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信息,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新兴网络的广泛应用,备受当今大学生的青睐,其凭借求职信息量大、交流便捷、更新迅速的优势,日益成为大学毕业生们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媒介。

2.通过人际关系,有效采集信息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空间,优化群体的整体效应。在采集职业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的特点、沟通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求职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也更愿意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的求职者。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采集者的专业水平

高等院校信息采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及综合素质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职业信息的收集质量。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根本在于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队伍。

其一,各高校要求在调整采集者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就业服务、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鼓励其加强专业知识、实操能力。

其二,建议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联合办学。利用企业家的经验和技术,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水平。特别是要求完善校外实习监督机制、顶岗实习的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获取市场的转换信息,调整教学与育人的目标,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建立采集职业信息的长效机制

高校采集职业信息应根据大学生自身条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机构逐步、有层次的建立符合职业指导信息库。同时也要求将职业信息的侧重点相互区别。对待大一新生,应将其工作重点放在采集职业供求信息等方面,以帮助新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待大二学生,职业信息采集主要侧重点在于提供职业需求信息中的专业技能,要求其在重新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需的技能、专业素养、工作经验等条件进行重点学习和锻炼。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应该以为其提供工作岗位、职业需求信息为主,多渠道收集、整理和用人单位信息;接待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教导其学习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顺利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胡纬华.论就业信息的处理策略[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7

建立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的具体目标是:

1、行政部门加入外来人员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目标是:凡工作中涉及外来人员的公安、劳动社保、计生、卫生、教育、工商等部门,原则上均要加入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信息交换共享,以减少重复劳动。上述部门的下属单位同步纳入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系统,做到即时采集、即时输入。

2、企业加入外来人员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目标是:外来务工人员数在300人以上的企业,或内部有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入住人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年内力争50%加入外来人员社会化采集共享计算机管理系统,明年达80%以上;全市所有专业外来人员集宿区必须全部加入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内部员工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其他企业加入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

3、各镇(区)必须确定参加社会化信息采集的企业,并按要求上报市外管办,起正式启用。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系统,采集登记数必须占该镇(区)外来人员登记总数的90%以上,以社会化促进专业化,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

二、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建立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市政府将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列为年实事工程之一。各镇(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迅速开展。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急剧增多,如果不整合政府部门资源、不整合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等社会资源,仅靠单纯增加专业管理队伍是难以为继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要狠抓宣传发动,动员涉及外来人员管理及用工的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化信息采集系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会议动员、上门宣传等工作,使企业认识到加入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原则上不需要增加设备,不需要增加投入,只需利用企业现有的电脑、数码相机等,结合员工人事档案基本情况及登记工作,按“系统”的固定格式,登陆指定的网址就可以实现数据上传,从而避免了外来员工为登记、办证多次往返公安机关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要让企业认识到社会化信息采集系统具有可靠的保密性、安全性,每个企事业单位只能根据自己的密码上网查询本单位的员工信息,且企业登陆密码可随时修改。参与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的政府部门,可查询本部门登记的经过多个部门数据叠加、整合的信息及其他与该部门工作相关的信息,减少本部门登记信息的缺项、漏项;其他部门只能查询全市、镇区的统计信息,但不提供查询具体外来员工基本情况信息及企业用工数量的统计信息。

(二)认真做好调查登记、准备工作。

1、要及时上报参与社会化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企业单位名单。各镇(区)要做好辖区内参与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企业的登记工作,具体登记企业名称、单位地址、企业代码、联系电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计生委、工商局、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要做好本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参与社会化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登记工作。原则上不仅要使本部门参与信息共享机制,而且要使下属的劳动就业管理所、社保村村通、计生办、工商所、学校、医院等参与信息共享机制,并将本部门及下属机构参与社会化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单位名称、地址、单位代码、联系电话登记造册,于前上报市外管办。

2、凡参与社会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单位,必须配有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可以兼用),参与社会化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企业还必须配备数码相机,以便在采集企业员工基本情况时采集照片信息。

3、凡参与社会化信息采集共享机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确定一名信息采集专管员(可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但必须是与信息录入管理相关的岗位)。

(三)加强协调配合,切实推进外来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共享机制建立。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8

【中图分类号】TM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87-02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日趋精细化、过程化和数字化,电网电能计量系统(简称TMR)、现场管理系统和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得到推广运用;但是由于各系统的建设是分阶段独立完成的,各自侧重点不同,系统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限制了已有功能的发挥,且配变终端和低压集抄在功能上存在配置重复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一体化的电能量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对输电、配电、用电各层次的电能量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和管理,实现自动抄表、用电监测、负荷管理以及全方位的线损分析。本文针对现状提出了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一、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分析

1、系统建设要求

整合TMR、低压集抄系统和现场管理系统的数据,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储存,辅助好各项管理,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1)对各项必要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收集,综合利用;

2)按照既定周期要求存贮各项数据和信息,以供随时取用和查询,便于管理。

3)自动传送所要上报的数据,减少手工工作量;自动产生必要的统计报表,让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加强技术性指导工作。

4)与营销信息系统有效接口,达到“数字化”营销水平。

5)使用Web方式实现各功能模块,便于使用;人机交互对话方便,屏幕提示直观明了,画面整齐美观、操作简单。

6)系统具有实用性、高可靠性、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展性。

2、系功能分析

系统具备强大的开放性、扩展性,能够对已有的计量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与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使用统一的界面,进行业务管理。如图所示,现场管理、电网电能计量系统(简称TMR)、配变监测系统、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四个业务应用系统通过各自提供的Web服务,与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从而实现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系统设计

整个系统由主站、现场终端(分站)和通信网络三大部分组成。现场终端主要负责电表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上传以及对用户用电的控制。主站系统负责对上传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存储、交换、,是一个高速的计算机局域网建立起来的应用平台。通信网络负责终端与主站之间的数据传输。

数据采集层以各种通信方式接入各种类型终端,按照规定的通信协议解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监视通信质量,管理通信资源。它主要由通信接入设备、采集服务器、支持软件、通信协议解析软件等构成。数据采集层还可以通过数据接口接入其他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如TMR系统、配变监测系统等),对接入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数据管理层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类存储,建立电能信息一体化数据平台,并与外部的营销信息系统等系统接换数据。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和备份设备、接口设备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等构成。

根据应用需求,开发应用软件实现数据的综合应用,如有序用电管理、异常用电分析、汇总报表、客户增值服务、线损分析等应用功能。主要由应用服务器、应用工作站、WEB服务器等构成。

三、系统实现

整合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业务数据模型、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方案和共享数据视图的集成方案。整个系统的人机交互全部采用B/S架构,提供基于WEB模式的平台实现的各种应用以及管理功能,如图2所示。

1、业务数据模型

由于TMR、现场管理系统和低压集抄系统分别采用了各自的方式,来描述电能量数据对象和档案对象,因此,要整合它们就需要用统一的对象格式来描述电能量数据以及档案数据。根据这三个业务子系统处理的数据具有共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和抽象,建立统一的业务数据模型,用来描述电能量数据对象。

档案信息包括基础档案资料(如组织机构、变电站、线路、用户等)和终端、表计资料。档案数据分为公共对象数据、现场管理对象数据、厂站计量对象数据、配备检测系统数据、低压集抄系统数据五大类。如各系统共享档案对象的类型及其属性为。

计量一体化系统:供电公司、区县公司、供电所

现场管理(LAP);馈线、大客户、大客户表计

厂站计量系统(TMR):厂站、主变、站用变、母线、联络线、馈线、计量点、旁路配变计量监测系统(DMR):线路、台区、联络开关、计量终端低压集抄系统(LAM):台区、低压、客户电表。

2、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方案

集抄用户通过集中器接入集抄整合系统,由前置机数据采集程序进行规约解析、数据预处理,送入集抄整合系统数据库。现场管理系统、TMR和集抄系统通过Web服务接口接入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由系统提供Web服务,分别部署在现场管理系统、TMR和集抄系统的Web服务器上。整合系统通过调用Web服务接口,从现场管理系统、TMR和集抄系统获取相关资料数据和电能量数据。该方案通过Web服务的方式从原系统主站获取数据,保证原系统的独立正常运行不受影响,同时对原系统所做的改动最小。

四、系统应用效果

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整合了原有的TMR、现场管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和低压集中抄表系统中的数据,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把所有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了集中采集和分析,改变了以前不同用户用电数据分离割裂的局面,为企业实现电力营销—体化提供了平台。

五、不足与展望

本文设计的系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前期建设了一些用户信息采集方案(如TMR、现场管理系统和低压集中抄表系统)的电力企业。要使本系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需通过局部调整和重新设计,扩展到一些从未使用过任何电量采集系统的电力企业。

参考文献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9

中图分类号:T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44-01

1 现河采油厂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随着油田“四化”建设和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实施,现河采油厂在生产运行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方面逐步向集成、统一的方式进行转变。目前采油厂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应用较为完善的各类应用系统51个,其中油田推广23个,自筹及自建系统28个,较好的辅助了采油厂各专业领域的研究和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但由于各应用系统分别独立建设,设计时未考虑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技术标准、建设标准、技术协议、整合程度都不统一,以至于目前各应用系统信息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降低了系统资源利用率,难以支持业务一体化高效运行。结合胜利油田“四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要求,针对采油厂现有信息化现状,把相关的信息化系统进行系统和功能整合,最终实现数据、应用、用户的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

2 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思路分析

2.1 系统功能梳理

面向采油厂每个应用系统,针对业务覆盖、功能组成、数据流向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对应至生产指挥系统功能中,比较是否能满足原有应用系统用户需求。对所有应用系统功能收集梳理完毕后,形成统一的功能汇总,对重复功能及相似需求进行整合划分,指导后续的功能设计。通过与生产指挥系统平台的对接,实现新岗位模式下各系统的统一集成应用(图1)。

2.2 数据来源分析

对所有系统底层数据来源进行统一分析,主要涉及用户、单位、专业基础数据、附录表分类数据等,看各系统的应用数据采集是否存在交叉,如果存在交叉的情况,需要对该采集部分进行整体设计,最终实现采油厂内部的源点唯一,避免重复采集。

对不同应用系统数据源采用不同方式集成,涉及源头库业务内容建议在源头结构上新增采集;非源头采集内容建议在生产指挥系统中新增采集;视频及自动化数据采用数据同步和接口的方式读取。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对于重复的数据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新设计,形成一套适于采油厂生产指挥应用的底层数据规范。

2.3 集成功能开发

主要包括功能重构开发和功能集成开发两种方式。

功能重构开发:对与生产指挥系统技术实现相同,被集成系统应用功能相对较少、业务功能相对简单的系统。老系统与生产指挥系统数据库对接分析,形成统一的数据结构,对各业务功能进行重构开发,将老系统功能统一整合到生产指挥系统,老系统逐步替代停用。

功能集成开发:对系统功能点多,在用功能较多,技术实现上难以统一的应用系统。采用单点登录改造的功能集成方式,实现系统整合应用。老系统需单独根据新的组织模式进行功能改造,支持新的油公司扁平化岗位设置的应用需要。

2.4 历史数据迁移

通过ETL模块实现所有系统业务数据内容统一汇聚到生产指挥数据库中,整个加载过程通过ETL模块实现,具备可配置、可监控、可追溯功能。由于不同应用系统涉及到不同的数据表和数据项,需要对各应用系统进行对比处理,迁移方法和步骤如下:

数据检查:梳理数据资源情况,确定需要加载的系统和数据范围,针对每张数据表从数据的齐全性、准确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将检查未通过数据内容的进行整理汇总。

数据修订:各相关部门业务专家核实基础准确数据,处理不规范的数据内容。

数据替换:按照处理规则进行数据替换。

3 现河采油厂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内容

需要整合、集成的生产管理类应用系统13个,其中:对确定要集成的5个应用系统(作业生产管理系统、井下作业数据中心、生产信息网络办公系统、GPS车辆监控管理系统、生产技术科主页)进行业务、功能、数据分析,按照油田集成应用平台组件的封装标准,进行功能拆分和组件化封装,基于生产指挥系统的技术架构进行集成整合开发。

通过对应用系统的分析及集成,最终实现停用4个应用系统(作业生产管理系统、井下作业数据中心、生产信息网络办公系统、生产技术科主页),重构66个功能模块,替代22个功能模块,停用16个功能模块。

对本次不进行模块化改造的8个应用系统,结合油田的统一身份认证技术,分析各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方式,分别选择java系统和.net系统各一个进行单点登录改造测试,制定统一的改造规范,指导各系统进行单点登录改造,挂接在生产指挥平台相应的功能模块下。

4 效果分析

4.1 探索企业应用的集成方式,打造采油厂级示范效益

通过集成各应用系统,探索一套企业级应用的集成方式,打造采油厂级集成应用的典范,为油田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集成应用、规范应用上,为以后的各系统的集成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积累经验和技术储备。

4.2 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冲破信息孤岛

统一规范、整合各系统的业务,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采油厂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于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实现不同系统间业务的互联互通,打通各系统之间信息壁垒,冲破信息孤岛。

4.3 统一应用,避免多系统切换访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各系统统一应用,功能统一授权、用户统一管理,减少了各系统的重复录入,提高工作效率,淘汰整合相关系统,降低原系统的运维成本。通过系统集成,合理规划数据及信息,减少数据冗余,实现了信息共享,使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信息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

4.4 提高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集中、高效、安全的管理

构建采油厂的应用数据中心,将已有数据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进行规范和集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同时可以基于y一的信息库进行新的综合信息应用,提高了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基于统一身份认证技术及权限管理,使各级用户能够根据相应的权限、角色访问其所关心的信息,确保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例10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5-62-04

Design of searching engine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based on government network

Huang Xiaoqin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China)

Abstract: Since information generated by government network has increased greatly, decentralized, and diversified, it is a problem how to unify and manage them effective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search engine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Application goals of government i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are discussed. The system's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are analyzed. The developing ideas, the general framework and main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chief network; search engine;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government information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机关网站内容的不断丰富,网页数量也呈几何式增加,由此也带来了一个结果:政府门户网站或网站群信息量巨大,缺乏一条有效的信息快速获取的途径,导致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用户在相关的政府门户网站上不知道如何快速找到自己需要或最感兴趣的内容,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络信息利用率低。鉴于此,在政务网建设搜索引擎系统,采集、处理、存储政务网上网页信息,建立网页文件信息资源库,向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从而实现信息整合和有效利用,就显得比较重要和必要。

1 基于政务网的搜索引擎及信息检索系统应用目标

⑴ 网络信息搜索采集智能化。通过采用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技术及开发定制的产品,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信息网上各类信息资源的搜索、自动跟踪与采集,自动化程度高。

⑵ 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自动化。对于采集下来的Web页面及其他格式的信息资源,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分类、聚类、自动摘要、信息自动抽取及自动标引等应用技术,达到对所采集的信息内容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与挖掘。

⑶ 海量信息内容的统一管理。通过数据库仓库系统,实现对采集入库的各类格式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⑷ 灵活高效的查询手段。对于采集与分析的各类Web页面库、Web页面信息索引数据库等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挂接到网站上,提供灵活多样的查询方式,满足各层次用户的实际查询的需要。

2 基于政务网的搜索引擎及信息检索系统分析

2.1 应用需求及分析

⑴ 政务网信息资源组织和利用。通过系统的建设,在已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建立完整规范的系统信息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对资源的组织进行规范和整合,实现对信息服务系统资源的有效分类和管理利用。

⑵ 政务网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尽量依靠对口的业务信息组织人员负责信息的组织和提供维护,从技术上尽量提供方便的手段;尽量加强对已有系统中资源的利用,技术上采取自动的数据采集。通过让业务人员而不是技术人员直接完成信息的组织提供业务系统信息的自动采集,保证资源组织的效率和及时的更新。

⑶ 政务网信息资源个性化检索服务。对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与配置,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检索服务。

⑷ 业务系统应用接口。结合典型业务系统数据交换体系建设,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各单位信息的自动采集,在进一步充实信息资源的同时大大提高信息提供的效率,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

2.2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该系统应适应政务网信息安全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环境,为便于系统扩展和获得较高的性价比,我们考虑采用分层功能结构。

⑴ 信息搜索采集

系统要能够全面完整地搜索采集各级政府机关网页信息,随时搜索采集重点网站和网页的动态信息;可以根据授权搜索采集政务网页信息,并提供方便的权限设置功能;可以按定义自动搜索采集政务网页信息,可以记录网页中的单位名称、系统名称等标识网页属性的信息;能够提供超链拓扑搜索,自动地搜索整个政务网中的超链信息;提供政务网信息更新搜索;支持用户自行制定对网页信息采集和更新的搜索方案和策略,包括设置搜索的范围、内容、网页文件类型等;支持对框架(Frame)网页结构的搜索。

⑵ 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作为政府信息网搜索引擎及信息检索系统分析挖掘的工具,主要提供对采集的Web信息内容进行分析与挖掘等信息二次利用,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系统应提供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功能,并提供方便的人工维护手段,可以依据政府信息类别及用户提出的其他标准和参考信息,对搜集到的政务网上全部网页信息自动分类,具有多类内容的网页应分别归入相应类中,并显现归属类的网页内容。

⑶ 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管理作为下载网页内容、网页超链拓扑及用户的客户端内容管理平台,向请求服务系统提供各类应用资源库。资源库类型如图1所示。

[数据库管理][聚类信息数据库][主题词词库 ][同义词词库 ][近义词词库 ][热点词词库 ][限制词词库 ]

图1 数据库分类图

另外,通过数据库镜像功能,从提供镜像服务的其他搜索引擎服务网站下载数据,复制数据库。系统提供完备的数据库管理工具,便于维护数据库,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可以便捷地建立新的数据库。

⑷ 信息服务

系统提供对网页内容较全面的查询服务,包括网页中文本的索引与摘要信息、全文信息、应用系统定位信息和政务网上的其他信息;网页间超链拓扑结构信息;信息查询可以提供统一格式的查询页面,可以将采集的网页转换为格式统一的查询页面供查询用户浏览,查询页面应具有特色,方便实用。

查询系统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包括:类目查询、查询词查询、任务定制查询、栏目定制查询等,并可以将多种查询方式结合使用。

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多种查询方法,包括模糊查询、精确查询、外部特征与正文内容的各种逻辑组合查询、全方位的位置查询、二次查询、渐进查询等。

⑸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作为整个系统的管理工具,应提供实用的管理控制功能,保证用户可以协调并控制系统运行,进行参数设置,具有完整的容错、备份、崩溃修复机制,便于用户对镜像站下载、复制数据库。系统具备用户权限管理功能,提供实用方便的用户管理界面和查询界面的维护、修改工具。便于用户管理人员查询网页信息和管理系统。

系统应提供方便的查询页面维护手段,以便用户管理人员自行对页面增、删、改。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方便地链接到各级政府机关网站。

系统应提供系统日志及管理日志功能。

⑹ 应用接口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并能提供相应的开发接口(包括COM、JavaBeans、C/C++等开发接口),能够检索、处理各种关系型数据库、非结构化数据库中的内容,提供与请求服务系统和其他应用软件的接口,便于输出和利用搜索引擎所收集的信息。

2.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⑴ 查询性能指标

系统的查询速度在百G级以下数据集合上达到亚秒级,对于查询请求,应在秒级显示查询结果,并且不随文件数量增大而降低效率。搜索引擎应具有较强的并发访问性能,近期应支持500个用户同时查询的要求,查询速度小于1秒。

系统的查准率应达到90%以上,查全率应达到99%以上。

⑵ 采集更新性能指标

系统按照授权采集政务网上的所有网页信息,应具有较高的网页信息更新速度,在传输速率10Mb以上的网络环境中,网页信息可以每日更新,在传输速率10MB以下的网络环境中,网页信息可以每周更新,任务定制查询中所需网页信息可随时更新。数据索引更新时间平均小于0.02秒/记录(每条记录4Kb)。

⑶ 网页文件数据库性能指标

系统采用的网页文件数据库满足以下性能指标要求:

① 支持跨平台的应用,支持各种主流的操作系统;

② 支持数据库一对多的单向镜像;

③ 多线程设计,支持SMP体系结构,支持大量并发用户访问,峰值访问量满足1000人/秒。

3 基于政务网的搜索引擎及信息检索管理系统设计

3.1 总体架构

整个系统采用三层体系框架,①门户接口层:检索与服务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资源注册子系统和交换接口子系统;②资源库子系统:网页数据库、文本数据库和词典库;③核心功能层:搜索采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子系统、索引子系统和统计分析子系统。

利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以达到门户接口层和核心功能层的分离。

整个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技术标准规范] [网页数据库] [文本数据库] [词典库][资源库子系统][核心功能层][搜索采集

子系统][信息分析

子系统][索引

子系统][统计分析

子系统] [门户接口层][检索与服务

子系统][管理

子系统][资源注册

子系统][交换接口

子系统] [安全保障体系]

图2 系统框架结构图

3.2 网络拓扑结构

基于以上的分布式搜索引擎设计及项目的性能要求,建议采用以下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网络拓扑结构图

两台数据库服务器为一组,互为镜像、动态切换,一组数据库服务器连接两台采集服务器。

在系统运行初期,建议部署两组数据库服务器,共4台数据库服务器,配4台采集服务器。今后随着网页数据库内容的增长,可再以组为单位扩充数据库服务器。

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可配置在一台PC服务器上,安装搜索引擎门户软件。

另外再部署一台控制服务器,用以安装分布式搜索引擎的并发控制中心以及报错系统日志。

3.3 功能模块

[搜索采集 ][信息分析 ][交换与接口][用户权限][检索与服务][系统控制 ][统计分析 ][索引资源库][系统功能]

图4 系统功能模块图

⑴ 搜索采集子系统

网站搜索采集是搜索引擎系统的第一个关键性环节。只有首先从浩如烟海的网页中采集到与目标主题相关的大批量的数据,并且尽量做到完整与准确,才能保证后续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加工等处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⑵ 信息分析子系统

采集子系统已经生成了原始网页数据集,信息分析子系统是在此基础之上对网页内容进行分析处理,生成网页元数据信息、网页文本摘要、内容分类、关键词等信息,以备后续的索引和利用。

信息分析子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内容提取模块、分类和聚类模块、文本过滤模块、词典自动生成模块。

⑶ 交换与接口子系统

经过分析的数据,在检索门户上提供查询请求的WebService服务,以利于其他应用系统查询和获取搜索引擎资源库中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交换区进行信息安全交换,最终进入数据库服务器。安全交换如图5所示。

图5 安全交换示意图

⑷ 检索与服务子系统

支持多种检索运算符;支持包括外部特征与正文内容的各种逻辑组合检索、多字段复合检索、距离检索、二次检索、历史检索、相关词扩展检索、分类导航检索、西文(字符)字段支持前方一致检索、短语与句子检索功能等。系统提供基于知识或同义词典的扩展检索功能,能够满足特殊应用领域的高查准率和高查全率的要求,词典可维护。支持对检索结果的各种排序;对检索结果可按与检索表达式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程度排序;基于字段的排序;后进先出的快速排序;系统和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无缝集成;支持对关系型数据库的文本数据的检索能力。

⑸ 用户权限子系统

系统将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搜索采集员、数据库管理员、普通查询用户四个等级的用户。用户根据自己的权限,各司其职,完成相应的系统维护任务。

表1 用户角色和操作关系表

[用户\&操作\&系统管理员\&管理用户、分配管理权限、设置系统运行参数、管理系统日志\&搜索采集员\&定义和配置采集域、监控采集程序运行、设置采集策略\&数据管理员\&管理和维护资源库,分配资源库权限,备份、复制数据库\&普通查询用户\&根据授权访问和查询资源库,获得个性化服务\&]

⑹ 系统控制子系统

控制子系统实现对分布式搜索引擎系统的并发调度。

分布式搜索引擎是根据地域、分类、IP地址及其他的划分标准将全网分成若干个自治区域,在每个自治区域内设立一个检索服务器,而每个检索服务器由信息搜索机器人、网页索引数据库和检索三部分组成。

⑺ 索引子系统与资源库

经过信息分析子系统生成的数据,由索引子系统加载入网页资源库中。网页资源库包括网页数据库、网页文本库和词典库三类。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

[索引数据缓存区] [检索门户][检索] [检索库][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索引模块] [索引库][切换控制

模块]

图6 索引子系统于资源库流程图

⑻ 统计分析子系统

统计管理是在日志的基础上,提供用户操作统计、资源分布统计、网站访问统计等几种统计功能。

统计项目有:信息资源量;统计按地域、按单位的信息资源量及分布状况;统计网站网页数量;统计查询词频、分类查询频度、栏目查询频度;统计用户的访问频度和分布状况。

4 结束语

本文探索研究了政务网搜索引擎及信息检索系统,实现了政务网上的网页文件信息的抓取,通过加工整合,构建起政务网网页信息资源库,实现对网页信息二次开发利用,为政务网内各级机关提供快速、简便地查找信息提供了参考,为推进政务网业务应用建设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政务网上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做好采集后多媒体信息的检索和关联利用是下一步关注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GB/T 9385-1988.计算机软件需求编制指南,2012.

[2]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电子政务标

准化指南(第二版),2010.

[3] 穆勇,彭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