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29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1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83

手足口病是由体内多种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 患病人群多见于婴幼儿[1]。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微,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口腔、手足等部位疱疹或皮疹以及发热;少数患儿将并发脑炎、心肌炎及急性迟缓性瘫痪, 严重者病情发展快较易发生死亡[2]。近几年来本院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卫计委(原卫生部)制订的《2010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有关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而急性迟缓性瘫痪则经患儿临床症状、MRI及心电图确诊, 且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心、肝、肺、肾等器官障碍及无脊髓灰质炎。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2例。对照组女15例, 男17例, 年龄0.5~3岁, 平均年龄(1.5±0.7)岁, 左上肢迟缓性瘫痪10例、右上肢迟缓性瘫痪9例、右下肢迟缓性瘫痪13例;实验组女12例, 男20例, 年龄0.4~2.8岁, 平均年龄(1.7±0.6)岁, 左上肢迟缓性瘫痪13例、右上肢迟缓性瘫痪7例、右下肢迟缓性瘫痪12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瘫痪肢体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包括针灸护理及肌力锻炼, 具体包括:①针灸康复护理:患儿上肢瘫痪针灸穴位以手阳明经穴为主, 下肢瘫痪选取胆经、胃经和局部穴位相配合;②肌力锻炼和偏瘫肢体综合锻炼。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为患儿提供整洁、美观、舒适、安全和安静的环境, 被动活动或轻揉患儿患肢30 min,

动作需尽量轻柔, 医护人员在与患儿交流过程中需保持声音大小适宜、面带微笑、语言轻柔及举止得体, 同时为患儿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儿患肢体功能恢复2级

以上;有效:治疗后患儿肢体功能恢复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患儿肢体功能未见恢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 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1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4.38%(27/32);实验组显效13例, 有效19例, 无效

0例, 总有效率为100.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 高压氧治疗可恢复损伤神经, 同时还能较好的减轻损伤后遗症[3]。文献报道[4], 高压氧治疗1个疗程后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患儿神经细胞的恢复, 还能加快侧肢循环的建立, 促进大脑代谢循环, 改善大脑功能。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实施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 使患儿及其家属具有安全感和满足感, 为患儿创造一个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的充分条件;同时护理人员通过舒适护理可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地心理辅导, 并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树立康复信心,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5, 6]。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 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1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4.38%(27/32);实验组显效13例, 有效19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0%(32/32),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与康复护理相比, 舒适护理在治疗患儿手足口病合并迟缓性瘫痪方面临床效果明显, 该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游石琼, 陈婷婷, 张曦, 等. 早期康复对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的影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2):176-177.

[2] 袁记霞.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迟缓性瘫痪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4):351-352.

[3] 汤红艳. 高压氧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护理.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11):1575-1576.

[4] 黄永生, 严健华.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迟缓性瘫痪临床研究.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5):657, 658.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2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其临床经验及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的决策依据过程,其基本要素包括:获得最新、最佳护理研究证据,充分应用护理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技能,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三个方面。瘫痪患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家庭负担主要指疾病对家庭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对家庭经济、日常生活、娱乐、家庭成员内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家庭成员躯体、心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社会负担主要指国家在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瘫痪患者的生存质量更是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三高”征也不断增加,甚至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三高”征导致的脑卒中患者也越来越多。脑卒中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我国脑卒中导致的中风病的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有很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等。据临床实践表明,因中风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偏瘫、或单肢瘫、以及两次发作累及双侧肢体瘫痪,患者常伴语言障碍,呛咳,或某种程度的智力下降。而中风导致的瘫痪不仅对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这类患者在医院经过正规的长达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后,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可以康复出院,有的效果不理想,但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于家庭经济、人力、时间等原因,出院后有的进入了社区养老院,有的直接回家,由家人或外聘的照护者照顾患者。由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自理缺陷以及照护者的知识缺失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都会对瘫痪患者的病情转归和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出院回家的瘫痪患者60例,其中双侧肢体瘫痪和单侧肢体瘫痪各30例,每组男女各50%,年龄为40~65岁,连续住院6个月以上,出院后病程为8个月以上以及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双侧肢体瘫痪和单侧肢体瘫痪的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将60例瘫痪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男女各15例,全身瘫痪和部分肢体瘫痪各15例,两组的平均年龄相当,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2.2建立循证小组 由科护士长带头,成员有护士长、责任护士、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以及主管医生等。护士长对所有参与的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和工作分配。

1.2.3实施循证护理

1.2.3.1评估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护理计划 瘫痪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机能下降和自理能力缺陷。轻者行动不便,生活自理部分需人帮助,重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靠别人照料。循证护理小组的护理人员应认真,仔细的评估每位瘫痪患者在进食、语言表达、行动能力等方面的自理程度,为其建立健康护理档案,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予以实施。循证小组的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上门为患者服务,如留置、更换胃管、尿管等,并检查患者的健康恢复情况,收集记录患者的所有信息。

1.2.3.2评估照护者的能力,建立帮扶计划 瘫痪患者的照护者,有的是家庭成员,有的是根据其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而外聘的有一定护理经验的社会人员。这些照护者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护理人员,护理经验参差不齐,全凭护理患者时间的长短而积累经验,大多数照护者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护理培训,而且外聘的护理人员年龄都偏大。循证护理小组的护理人员应对照护者的护理知识、身体健康状况,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后建立档案,并建立相应的帮扶计划,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指导和心理疏导。如抬高床头、鼻饲、吸痰、翻身、肢体功能锻炼,服药的正确方法等,防止患者误吸导致吸人性肺炎和肢体孪缩、僵硬以及发生褥疮。有研究表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吸人性肺炎发生率高达37%~78%,故应高度重视。瘫痪患者的照护者,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繁重又脏又累的护理工作,会产生心里疲惫和工作懈怠,循证小组的护理人员应不仅给予其护理指导,还要对其进行心里疏导。并叮嘱照护者如有任何疑难问题均可打电话咨询相关医护人员。对照护者从以下方面给予适时指导。

1.2.3.2.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瘫痪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对意识清楚的患者,照o者须鼓励患者乐观豁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与照护者和家庭成员配合,尽早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1.2.3.2.2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肘关节应微屈,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为防止足下垂,应使踝关节背曲。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撑物。尤其翻身后应保持肢体功能位。

1.2.3.2.3预防并发症 加强瘫痪肢体的活动,帮助患者被动活动及肢体按摩,鼓励自助运动,协助其坐起、站立、步行等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由于瘫痪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如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褥疮,故应翻身1次/2 h,对被压红的部位轻轻按摩,也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床铺要平整干燥,在翻身时应适当叩击背部,鼓励咳痰,以防坠积性肺炎。注意个人卫生,擦浴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或洗浴时水温要适当,防止皮肤烫伤。要有足够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保证足够营养,选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养成排便习惯,防止大便秘结。在早饭前可给一杯热饮料,可促使肠蠕动增加而刺激直肠的排便反射。为了促进排便,还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转向左上腹,再转向左下腹,反复按摩5-10次,促进结肠内上端内容物往下蠕动,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时,口服蓖麻油或开塞露塞肛,仍然不能排便时,应通知护理人员灌肠。对意识清楚能正常排便的患者可用便壶或便盆,对意识不清又能自行排小便的男患者,可用大小适当的保鲜袋开口端松紧适宜地系于患者的外生殖器上,排便后及时更换;对意识不清的女患者或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由护理人员留置导尿管,导尿管应定期更换。

1.2.3.2.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 瘫痪有好转时,应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锻炼日常生活技能,照护者;和家属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脱衣服、洗脸、吃饭,行走等。

1.2.3.4收集与反馈信息 循证护理小组的人员应与观察组瘫痪患者的家属或照护者互留联系电话,定期通过电话回访和家庭探访了解患者的康复信息,把反馈回来的患者的康复状况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3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方法

        2.1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结果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4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方法

        2.1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0.0l。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R4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84-02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在0―2级;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患者,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

1.2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呈90度角,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被动运动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动活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肌力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和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1.3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1.4 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足。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2 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体会

3.1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3.2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语言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极小。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6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年月~年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例,年龄在~岁之间,男性人,女性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例,年龄在~岁,男性人,女性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例,肌力~级以下。

        方法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次,每次~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结果

        经过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l。

        体会

 &n

  

bsp;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7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方法

        2.1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0.0l。

        4体会

  &

[1] [2] 

nbsp;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8

【中图分类号】R4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28-02

对于我国而言,最为常见且发病率最高的老年疾病之一则是卒中,其发病率高达220/10万。其主要临床表现有猝然晕倒、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是一种典型的脑血管疾病[1]。可随着现如今我国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卒中瘫痪病人的死亡率大大减少,可是因得此病而导致致残的患者却越来越多[2]。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卒中将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严重时更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会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使其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本研究除了使用传统的益气活血法来治疗脑梗死之外,还配合中医特色的推拿护理,帮助卒中瘫痪病人恢复四肢肌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使致残率有所下降,现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卒中瘫痪病人120例,诊断为中经络卒中,120例卒中患者均符合我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的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70.3±5.2)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0.4±5.4)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无论是上下肢活动、语言表达能力或自理能力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20ml的灯盏花注射液以及60ml的生脉注射液中分别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有血糖较高的患者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输注,每天1次,1个疗程为15d。当患者入院3d后,对患者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承山穴、涌泉穴等穴位进行推拿护理,并轻轻按压。护理人员应掌握简单的推拿方法以及取穴方法,当患者在静脉输注以后,对每个穴位进行按压旋摩,以病人出现酸、胀、痛为度,在进行推拿护理时,应首先顺时针10圈,再逆时针10圈,当患者经过1w护理之后,对其进行评定。

对照组:单纯使用20ml的灯盏花注射液以及60ml的生脉注射液中分别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注,每天1次,1个疗程为14d,对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

1.2.2评价指标

使用《中药治疗卒中临床研究指导》中标准,用尼莫地平评分方法对患者疗效进行测评,其肌力评定:显效:肌力改善3级。有效:肌力改善1-2级。无效:通过推拿护理后患者肌力无改善情况。

1.2.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尼莫地平评分[n(%)]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对比

3 讨论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使用配三焦、肾经等穴进行推拿按揉护理,使总有效率达到93.3%,明显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86.7%,通过此次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郁秋华.推拿在卒中瘫痪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3(8):687-68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08.015.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9

脑瘫(CP)是造成人体致残尤其是儿童致残主要疾患之一[1],近几年来,国内外虽然对CP开展了大量研究,临床上也开展了好多新的手术方法,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虽然效果显著,但从远期疗效来看,还存在好多未知的问题,因此,临床上目前仍然以矫形手术做为治疗脑性瘫痪下肢畸形的主要手术方法。2007年4月~2009年4月,共开展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矫形手术204例,在手术前后,对患者实施整体身心护理管理,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提高了手术的疗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残疾程度,使患者残存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现将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204例脑性瘫痪患者中,男130例,女74例,年龄6个月~18岁。

手术方法:实施跟腱延长术72例,内收肌松解术8例,跟腱延长术+内收肌松解术+胫前肌外置术109例,其他手术(膝关节松解术、三关节融合术、伸肌代替股四头肌术、筋膜切断术、股四头肌替代术、腓肠肌替代跟腱术)15例。

结 果

204例脑性瘫痪患者经下肢矫形手术治疗后,均没有发生感染和其他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有19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96.57%,随访时间1年,疗效满意。

护理管理

术前护理:由于下肢脑性瘫痪患者大多为少年儿童,而且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刺激源,可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在手术前难免会出现恐惧,焦躁等情绪,可以影响麻醉和手术效果[2],因此,了解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和有效护理,让患者消除紧张和焦躁情绪,对减少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所以,手术前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在手术前多和患者沟通:①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向主治医师了解手术方案,及时参加术前讨论。②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要赢得患者的信任,彼此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但要注意不要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告诉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所带来的好处,使患者树立良好的战胜病痛的信心,要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家属在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③提前协助患者练习床上翻身以防术后褥疮的发生,练习床上大小便等方法,以使其能很快适应术后的床上生活。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的主要主诉是疼痛,因此,要在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及石膏绷带固定术后下肢的末梢血运和感觉运动情况,做好伤口护理。①石膏绷带固定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石膏边缘皮肤及易受压部位,有无颜色、温度改变,有无压疮,注意有无疼痛、苍白、麻痹、脉搏消失;石膏有无潮湿、污染、变形或断裂;注意保持石膏的清洁及干燥;注意石膏肢体的保暖,防止冻伤;若发现局部压迫症状,应及时在疼痛处开窗或更换石膏;注意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如生命体征变化、石膏内异味或臭味及血象异常等,发现有异常就及时告知主治医师。②指导患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在饮食上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高纤维素、易于消化的食物,中后期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③功能锻炼:患者往往由于惧怕疼痛及造成伤害或由于缺乏功能锻炼的知识而不敢或难以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早期开展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活动石膏近端及远端的关节,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被动运动及主动辅助运动等方法进行运动疗法治疗,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大到精细,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由于患者功能障碍的实际情况及潜在能力的大小不同,应当为患者选择正确的行为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在治疗中密切观察疗效,随时修改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④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在治疗、护理、日常生活活动时,加强安全保护,防止坠床和跌伤等意外的发生;在卫生间安装把手,有利于患者独立进行个人卫生处置,防止意外;告知患者家属出院后要坚持按计划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使残存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讨 论

脑性瘫痪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导致新生儿脑性瘫痪。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盘异常、胎位不正、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出生时窒息,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感染、外伤、脑出血、脑部畸形等。缺氧窒息包括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缺氧窒息、分娩时新生儿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脑部受伤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等。

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矫形手术治疗的护理管理非常重要,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要,耐心解答疑问,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依赖;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经常性的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心,使患者既要敢于面对现实,承认残疾,又要树立战胜伤残的勇气,术前的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减少紧张情绪,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和护士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患者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在整个下肢脑性瘫痪患者矫形手术后非常重要,可以使患者尽早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例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8―64岁,其中脑出血9例,重型颅脑损伤7例,一侧肢体瘫痪者13例,完全性瘫痪者3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11例。卧床时间15-42 d,平均28.5 d。3 d未大便发热者1例,4 d未大便发热者5例,5 d以上10例。

1.2 发热特点 ①不规则热:多数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为不规则热,患者体温可突然升高或逐渐升高,一般不超过38.5℃,当予以彻底通便后,体温数小时可恢复正常。②似波浪热:少数瘫痪患者便秘所致发热似波浪热,体温逐渐升高,多在38℃左右,排便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不彻底治疗便秘,以后每隔4―5 d重复发热1次,如此反复形成波浪热。③年龄与便秘的关系:年龄大者易产生便秘和发热,便秘时间越长,体温越高。

2 护理

2.1 观察发热与便秘的关系 瘫痪患者出现发热时,首先观察发热与便秘是否有关,并注意其热型特点。我们观察的16例中,12例为不规则热,4例为波浪热。感染发热,病人常有精神不振,不思饮食。便秘引起发热的病人,常有烦躁,胸部不适感,但食欲无明显改变。

2.2 心理干预 经常巡视病人与其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既往的排便习惯,近日排便情况,生活所需等,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和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方法,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瘫痪患者所致便秘首先选用灌肠通便和用栓剂。优点是见效快,体温恢复正常快。本组1例脑出血致偏瘫失语患者6 d未大便,体温突然升高至38.7度,伴有腹胀、腹部硬块。我们用0.1%肥皂水1000ml灌肠,35min后排出较多干硬粪便,约2h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以后每晚给予果导0.2g,保证每日排便1次,未再发热。其次是用自制方剂,大黄2g,番泻叶4g,加沸水300ml浸泡30min,去渣饮用,隔日1次。优点:作用缓和,排便彻底,服药后最短5h,最长24h排便。用此法治疗10例均能保证每日排便1次,每次排便彻底,但不能做应急用。灌肠是行之有效的治疗便秘的方法,向大肠内灌入液体以协助病人排便、排气的方法。常用的溶液有清水、生理盐水、肥皂水、1.2.3灌肠液等。一般水温约在38~43℃。灌入量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灌肠方法而异,大量不保留灌肠灌入量500~1000ml;小量不保留灌肠灌入量300―500ml,小量保留灌肠灌入量200ML左右。在灌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在操作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剧烈腹痛、心慌、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寒战等,要暂停操作,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用栓剂是一种圆锥形或椭圆形的制剂以便于插人体腔使之在体腔温度下融化,用以帮助刺激肠蠕动和排便。常用的有甘油栓、开塞露等。为了使栓剂达到良好的效果,放人位置应在括约肌以上,放入栓剂后最好压紧病人部以防病人迅速将栓剂排出而影响效果。

2.4 手法按摩 手法按摩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由护士操作或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操作。按摩时可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以结肠走形方向,由升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作环形按摩,每天晚上进行,每次30分钟,可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根据病情主动或被动活动四肢,绝对卧床时应被动活动患者四肢,不能活动过度和用力,改善胃肠供血,促进胃肠蠕动,有效改善便秘症状。

2.5 针刺疗法 针刺可有效促进胃肠平滑肌兴奋,促进排气排便,缓解腹胀。常用的穴位有大肠俞、天枢、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