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记文学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37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1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

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

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适合传记的教学方法,优化传记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2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简称为“blog”,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记最早出现在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但作为一种文体,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发表看法,篇幅一般短小,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的‘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简称为blog,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者,即博文的发表者,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博主的角色看,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单位,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自由地博主(个体或集体)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从内容上看,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到宋展成为繁盛的局面,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都可以说无所不包,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见闻的记载,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从表现形式看,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如刘叶秋将古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但从行文看,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看似无意为文,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意兴所至,笔亦随之,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考核名物,或考论经史,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形式上不拘一格,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却能做到内容充实,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充满趣味性,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给予作家以思想表现、情志抒写的充分自由。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其中。”[1]这很好地概括了古记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博客也是一样,虽然内容多样化,有文学、政治、财经、体育、医药等不同类别的区别,但不同类别的博客形式也是自由灵活的,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几千或上万,最短的十几或几十个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议论、记叙、抒情,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甚至小说。所以,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转贴于

再次,从承担的功能看,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文字未产生以前,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自文字产生以后,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容,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但随着博客的出现,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博客,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整个社会变小了,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 语

笔记与博客,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介有差别,前者主要是文字的记载或著述,随着社会的变化,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或许会束缚后来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如我们现在阅读古人的笔记作品,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后,笔记这种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许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是,由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具有稳固、长久的特点,使得笔记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它可以千年地流传下去。

因此,现代网络的高速运转,使笔记与博客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后者通过网络的手段,其借助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参与博客的传播者也是各阶层均有,但大多数是普通大众,如草根博客;有专家学者,如精英博客。所以,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还是一个未知。当然,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3

捧在我手里的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是传记文学作家郭久麟教授继《传记文学写作论》和《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之后连续撰写出版的第三部传记文学的理论专著。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郭久麟教授一鼓作气,连续出版三部近百万字的有质量、有份量的传记文学理论专著,这在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我为郭久麟在传记文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感到由衷的高兴。 中国是传记文学大国,从《史记》开始,两千多年来,我们不但有二十五史中的浩如烟海的史传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传记文学佳作),而且还有被称为杂传的散见在各种书籍中的传记文学精品。二十世纪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世纪,传记文学也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巨大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记文学大家,涌现出大量的传记文学佳作。世纪初有梁启超、章炳麟、蔡元培等,“五四”以来,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胡适、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张默生、朱东润、谢冰莹、沙汀、周而复、吴其昌等传记文学作家。当代传记文学成绩更大,而且作家更多、品种更多、数量更多、影响更大。建国初期,主要是青年英雄、革命家、革命烈士的传记,这就是《刘胡兰》、《董承瑞》《》、《》、《丁佑君》、《向秀丽》、《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王若飞在狱中》、《战斗的一生》等;六十年代初期还出现了《雷锋》、《焦裕禄》等传记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发行量大,流传甚广,受到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欢迎,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导师和朋友,对塑造新一代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传记人物,至今影响不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是传记文学创作和出版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如刘白羽、叶永烈、王朝柱、毛毛、匡亚明、铁竹伟、权延赤、陈廷一、杨绛、王火、张紫葛、陈晋、廖静文、陈贻焮、邓在军、戴煌、桑逢康、徐铸成、胡辛、郭宝林、陈白尘、韦君宜、许渊冲、张俊彪、张维、王晓明、章诒和、余德庄、郭久麟、陈祖德、刘晓庆、袁世海、新凤霞、赵宗祥、黄昌勇等。随着思想的解放、的冲破,传记文学创作的领域拓宽了,从领袖人物到党政军杰出人物,从革命英雄到革命烈士,从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到民主人士、海外侨胞,从当代名人名星到中外历史名人到普通百姓,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到有争议的人物,方方面面的人物,都有人写了。传主的类型,传记的范围、传记的内容大大扩展;出版的品种多,数量大;传记的写作水平和质量更大大提高。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传记文学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传记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可是相对于传记文学的兴盛,传记文学的研究却相当滞后。“五四”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传记文学的研究专著;直到新时期,才出现了几部关于《史记》及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史的研究著作;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郭久麟决定总结自己多年从事传记文学写作的经验和教训、心得和体会,从事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他写的第一部传记理论著作是《传记文学写作论》,该书在论述传记文学的性质、特点、作用、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及传记文学作家修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记文学写作的规律和方法。 该书于1999年出版,是中国新时期以来较早出版的传记文学理论专著。2003年,他又出版了《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该书对从古到今的八十余篇优秀传记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鉴赏和评析,是第一部把传记文学理论研讨同传记文学作品分析评价结合起来的专著。在这个基础上,郭久麟针对二十世纪末只有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史,而没有二十世纪及当代传记文学史的状况,决定撰写一部《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如果说《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是对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的散点式赏析,有较大的随意性的话;那么,《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则要求对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作历史性的、系统性的、科学性的研究和评价,要求对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精品作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分门别类,分类排列,然后系统地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二十一世纪传记文学的发展。这是郭久麟传记文学研究工作的又一次飞跃,也是传记文学史上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书虽名为二十世纪传记史,可是在写作时却扩大到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叶,较二十世纪略有扩张,为的是更清醒地认识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本书最大的成功是作者完全按照自己的认识来选择作品、安排纲目,并独立地进行评价。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传记文学不但数量极大,而且每部作品字数又很多(一般都是三十多万字),并且几乎没有人做过评价。这就给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的写作提出了极大的难题和挑战:你怎么去认识、评价和选择那浩如烟海的传记文学作品?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可以进入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的入围范畴?其中又有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可以真正地入选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对此,郭久麟就不得不阅读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并在研究分析中制定了把握的标准:那就是在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有突出贡献和显著特色,首先要求该作品是传记文学或者说是文学的传记,即要用文学的立意、文学的手法、文学的语言,写出真实的、历史或现实的人物的经历及其性格乃至于心灵、性格和感情。从这个标准出发,凡是史传性的传记,作者一般不选;传记小说,一般不选;一些评价甚高,但没有以人物为中心或是没有很好地写出传主的经历及个性的传记,也没有选用。其次,则是对属于文学传记的作品,因数量太大,而能选入传记史的则应是有相当水平、相当质量和相当有代表性的。因此,作者又拟定了几个条件:首先是在中国文学史、传记发展史上有重大成就、巨大影响、突出地位的作家作品;其次是在传记的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与文学性、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或者在传记写作的某些方面有突出特色的作品:或者在传主的选择、传记形式的开拓、人物的塑造、人物心灵和感情世界的开掘、艺术的手法及语言的创新上,或者在传记理论研与创作的结合上有贡献的。总之,郭久麟完全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标准,确定了入选作品。#p#分页标题#e# 在初步选好入围作品后,作者再按纵的时间线索和横的逻辑关系,安排出全书的构架及纲目。本书的结构安排较为科学;材料取舍也很得当:全书分为六篇:绪论、近代、现代、建国后、新时期、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全面涵盖了二十世纪中国(包括海内外华人)的传记文学。近代部分最少,现代部分较多,而当代部分最多,这充分反映了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实际;这个结构显然是非常清晰的、合理的,也是高明的。 在对所选传记文学作品的评价上,作者没有按照正统的、一般的文学史的写法:由编写组共同讨论,分头执笔,限定每篇、每章、每节的字数,然后由主编或副主编定稿;而是根据他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融合着他的文艺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观点,对作品进行比较自由的、文学的、审美的、历史的、社会的评价。郭久麟往往是抓住作品突出的特点展开论述,灌注进他的感情,他的体验,他的共鸣;所以,他的评论写得舒展自如,摇曳生姿,文采焕然,并显得很有感情,很有个性,很有特点。评论的篇幅,也不完全固定,有的很长,有的较短,不象一般文学史那般拘谨、死板。评论的长短并不完全同作品的质量成正比。 由于是个人写史,所以在本书中郭久麟大胆地、酣畅淋漓地融入了个人的独特、新鲜的见解。作者大胆地为四川大学教授、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张默生恢复名誉,对其平民传记文学作品《义乞武训传》、《厚黑教主传》给予了如实的评价。郭久麟还对瞿秋白的《多余的话》、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萧红的《回忆鲁迅》、陈晋的领袖电视传记片等做了较高的评价。此外,对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如刘晓庆的《我的路》、《心香泪酒祭吴宓》,作者在认真研读了作品、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出了自己的评论。为了对《心香泪酒祭吴宓》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甚至专程到成都采访了张紫葛先生。作者对作家作品,不但谈优点,谈成就,谈贡献,而且也敢于谈缺点、谈不足、谈教训。如对朱东润、对权延赤、对王朝柱、对王晓明,甚至对李敖等,郭久麟都在高度评价其成就的同时,也如实地、甚至是比较尖锐地指出其不足或缺点。作者绝不风大随风、雨大随雨,也不为名人或领导的言论所左右,而是凭着自己的良心、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感受来独立地评价作家作品。作者对我讲:“我的观点可能有偏颇,甚至可能有错误,但是,它绝对是我的一家之言,是我对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独立见解。而且我的用心绝对是好的、真诚的、坦白的,是为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更好地发展。我非常欢迎专家、作家、学者、读者对我提出批评指正。我很高兴,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给了我发表独立见解的条件和机会。”对郭久麟的这种学术观点和立场,我是很欣赏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郭久麟能在十年时间里推出三部传记文学理论著作,是他对传记文学矢志不移的爱的结晶,是他几十年在传记文学写作与研究上艰辛奋斗的结果。据我所知,郭久麟从中学起就热爱传记文学,粉碎“”以后即开始从事传记文学写作,出版了五、六部传记文学作品。尽管他有数千册书籍,但是,他却感到大大不够;为了写好《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他不得不经常到市区和学院的图书馆去查阅、借阅、复印有关资料,到各大书店和旧书店去寻找、去掏宝;他放弃了所有的爱好和兴趣,把教学以外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投入了传记文学的阅读、研究和写作之中,他也在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钻研之中,感受到精神的快乐和充实,感受到思想的提升和生命的价值。 这部书气象宏大,内容丰赡,论述深刻,文笔畅达,对于广大的传记作家,传记爱好者,大中小学的语文、历史教师,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史志编修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以作为大学文科院系的补充教材。我特向大家推荐,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它!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4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5

传记,作为一种记录人物生平的叙事性文体,写人记事是其本事。人物的行动、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抒情、议论,都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进行的。读一部传记,最起码的就是要了解文本所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例如,读朱东润的《李方舟传》,应了解选文写了李方舟哪几方面的事迹,从中折射出了她的哪些品质。细读文章可以发现,李方舟是个普通的女性,传记记取的也是她的日常生活,通过她“积极参加兴办公共食堂”“帮助乡村妇女”“到南翔给丈夫过七十岁生日”等,从社会、他人、家庭三个方面写出了她办事认真、对人热忱、无私奉献的品质,塑造出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寻常妇女,从中也可领略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感。

传主的人生阅历,尤其是一生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与其生活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的。连“李方舟”这样寻常巷陌中的寻常女性的一生也折射出了中国跌宕多灾的艰难时代。因此,在基于对“何人、何地、何事”的基本了解后,还要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深刻思考传记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和卓越贡献。如学习《马克思传》,不仅要了解马克思在完成和出版《资本论》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生活磨难,了解他对信仰的苦苦探索和追求,更要了解其巨著《资本论》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这样,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动中体现的对民族、对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关注及其远见卓识对人类历史的推动。

此外,传记虽然是一种纪实性作品,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正如没有纯然的历史一样,所有的传主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传主,作者的思想、个性乃至喜好都可能投射到传主身上。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同一传主不同的灵魂风貌。因此,阅读传记,既要读反映传主生平的事实叙述部分,还要读作者对传主及相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理解作者的情感、观点。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书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作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精神世界的生成和发展,因此行文不沉溺于繁枝末节而以彰显传主的精神取胜,自成一家。要真正读懂这部传记,不仅要研究传主,更要研究作者。为此,更需读一读罗曼·罗兰,只有在了解作者和传主在个性、思想上的相近、相通之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眼中的传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再读一读其他作家撰写的同一传主的传记。在比较中阅读,才有辨别;有辨别,才会引发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真正的自我理解。

就一门选修课程而言,学习《传记选读》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了解体类特征,注重知识积累

传记是一种纪实性文体,类型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常见的传记有自传、他传、评传、小传、画传等。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不同形式的传记写法不同,具有的情态韵味也不同。

如自传和他传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叙述角度上,而且体现在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风格上。前者为自我所写,翔实可靠,自然亲切;后者从旁观者的角度,跳脱现实利害关系,更为客观公允。又如评传,则由传主、本事、作者的评析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兼具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因而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画传则将图画和文字熔为一炉,形象、丰富。小传则是相对于大传而言,不是全面详尽地介绍传主,而是撷取传主的一个或某几个侧面加以介绍,往往更具情趣。如《启功传奇》记叙了启功先生的许多逸事,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明确不同传记的基本区别,懂得不同传记的具体侧重点,有助于我们准确解读作品。

二、 掌握文体特点,赏析艺术手法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其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学习这类作品,当然需要掌握写人叙事类作品的写法特点。比如选材的典型性,传记作者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特别注重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特点。为了渲染人物个性,作者往往还选择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叙述的方法和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都是应该重视的。如《居里夫人》(艾芙·居里著)中,作者从女儿的视角描写了一些惟妙惟肖的细节,使得居里夫人的形象鲜明灵动,使读者感受到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品格高尚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母亲,更是位个性鲜明的伟大女性。学习传记作品,需注意文本选材的特点,赏析其叙述技巧、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 扩大阅读视野,促进读写结合

教材中人物传记多为节选,虽然窥一斑也可见其一斑,但更好的理解还需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走向课文外面,阅读全传,至少应选择部分全传来读。这“部分”可以是一些典范的优秀传记,如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坡传》(林语堂著),就应该通篇阅读。只有完整阅读,知人论世,才能具体感受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才能感受其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才能感知其豁达乐观、幽默智慧、热爱生活的可爱天性,才能给我们的心灵提供无穷的滋养。同时,也不必局限于教材所选的篇目,更广泛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甚至是当下的一些时代人物的传记也非常值得一读,如《乔布斯传》。此外,还可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不同作者撰写的同一传主的传记,分析不同的作者在材料选用、主旨提炼、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得失与优劣,如梅林的《马克思传》和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的《马克思传》就很值得比较阅读;或比较阅读同一位作家写的若干篇传记,分析作家创作的风格特点,如罗曼·罗兰《巨人三传》或茨威格的《三大师》;或者比较阅读社会身份、历史地位等有相同之处的两位人物的传记,谈谈对两部作品的评价。

传记学习还可因“课”制宜,读中学写。阅读传记是体验,是感受,滋味无穷。若将这种感受体验转化为文字,可以是精彩片段的欣赏,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小论文、剧本改编等,更可以是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对象而尝试写作的人物传记。读写相互促进,语文能力自然也就长进了。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6

在语文考纲中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重中之重。高考中科技文和散文阅读已不能统一天下了,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一般论述性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已不同程度出现在了高考语文的试卷中。我们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现代文,让学生能够把握精髓,掌握作者思路,评论作者观点态度,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表达技巧。下面我就谈一下人物传记类文章的有效答题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把握传记主人公形象,概括传主精神品质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实际中的表现来把握形象。学生要尤其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并对其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另外,学生还需要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中去把握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的人际关系去把握传主的形象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二、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品味语言表达魅力

语言是传记表达的基础。不同类别的传记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应该总结和分析这些特点,并且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例如自转往往采取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例如在阅读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这篇文章时,学生会感觉到此文诙谐幽默,有些句子读后会令人忍俊不禁。我提醒学生作者用到了这样一句话:“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这个句子暗示丘吉尔成为了倒数第一,和另外两个人对于成绩不好的逃避作对比,突出了丘吉尔坚毅的性格、不服输的精神,给下文丘吉尔留级,成绩差,却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以及考取了军校做了铺垫。这句话用一种轻松的语气就写出了丘吉尔的坚忍不拔、越挫越勇的品质,学生不但要看到语言的表面,还要看到文章语言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和语言魅力。

三、探究传记的表现手法,了解传记的文本特征

学生通过对传记的阅读,应该了解传记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另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例如《悼念鲁迅先生》,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遗体等有关的情况,我问到: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想要描写、介绍鲁迅却写了很多孙中山的情况,这明显是衬托手法,用孙中三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衬托对鲁迅先生的敬意。衬托是传记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写作手法,这样写可以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对他的了解更加全面。

四、鉴赏传记的材料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影响

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所以,学生要学会鉴赏传记材料。首先,阅读时要体会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地表现传主的特点,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够准确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其次,学生要了解传记阅读的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传主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最后,学生要把自己置于文中,阅读传记就像和传主交朋友一样。

例如在阅读《解读毕加索》的时候,学生会看到文中说:“这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出了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文章中仅用了“双重悲剧”四个字,却表达出了令人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内涵。学生只有深刻体会才能够领悟作品的艺术影响。

总之,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需要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了解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态度;掌握传记的常用写作手法,熟练传记的文本特征;掌握文章的内涵,了解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品质。经过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7

《史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恢宏的构思,高超的叙述,复活了中华民族自人文始祖黄帝至汉武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使众多历史人物形具神生。中学生较为系统阅读《史记》十分必要,一方面《史记》中规范流畅的文言文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汲取传主精神智慧的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

苏教版《〈史记〉选读》自开发以来,已成为使用苏教版教材地区的必选修课程,影响之广之大自不必说。本文试就这一选修教材的编写做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史记〉选读》的选修定位

苏教版编者将《〈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程”。这样的定位值得商榷。关于“文化”,有很多定义,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论著”则是有关文化方面的带有研究性的著作。将《史记》看作是文化论著,其理由大致有这样几个: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思想性很高的著作,如表现出进步的民族观和进步的经济思想,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贯彻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等等;《史记》中的“序”和“赞”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各篇内容的关键所在;《史记》是一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史记》无疑是一部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但它并不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中的“经”,历代编家都将其归到“史”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史记》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部开创性和批判性很强的史学著作,又由于叙事的生动性,人物的鲜明性,抒情的浓郁性而公认是一部文学著作,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秀的叙述性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都与它们有巨大的思想价值有关。叙述性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主要是因为其形象大于思想,其原生态的描写穿越时空,永葆鲜活,让代代读者久久回味,这正是《史记》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丰富营养,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若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岂不是乱贴标签,或根据次性特征,轻率地做变性手术?

二、《〈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

苏教版《〈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是这样阐述的: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这几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和鉴赏语言的能力”,从而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此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都要面面俱到,不可或缺,并要一一显现,否则就会遭到新课标落实不够的指责。语文教学的负荷何其重啊,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文化论著研读的课程目标应当是什么呢?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二是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三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所谓“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人们自学和独立钻研、主动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研读文化论著,就是对值得探讨的论述性著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帮助学生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研读的能力,这是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文化论著中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社会生活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传播和交流先进文化。

鉴赏《史记》的语言,感悟其艺术魅力,这是鉴赏性阅读,不是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是对象的不尽相同,很多供鉴赏评价的材料已无多大疑点和难点,无需深入探究,适合研究的材料也不是都有可赏之处;其次是能力的要求不同,前者需要培养的是探究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后者需要培养的是鉴赏评价能力,是一种以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上,往往求多求全,课堂教学琐碎不整,纵深不够,广种薄收。选修课程作为拓展和提高的选择性课程,应当根据教材的性质突出某一方面的课程目标,如文化论著研读突出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断其一指”的集中力达成课程目标。

三、《〈史记〉选读》的内容编排

《〈史记〉选读》以八个专题编排材料。前六个专题,每个专题选了两到四个文本,所有文本均为节选,无一完整,每个文本后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有“积累与应用”。第七八专题无文本,只有概述、书目或研究选题。现以第三专题和第四专题为例来分析《〈史记〉选读》的编排。第三专题为“史家的传统”,主旨是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选了《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两个文本,在两个文本后的“阅读与探讨”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学生用课文细节说说司马迁在对刘邦、李广持不同感情的同时,所秉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是一个理解性而无需探究的问题,此外,找出文中对比手法并说说作用,互见法的运用和细节描写的评析,都是鉴赏性的要求;只有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需要探究:“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增加这个问题探究的张力,如李广一生的悲剧是什么?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司马迁是如何看的?历代评家是如何看的?你是如何看待的?你从李广的人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综观李广的一生,联系汉代社会政治体制、军事状况等背景,思考他的遭遇命运与他的品质、心性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探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教材应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提供帮助,如文本完整,链接资料。本专题的“积累与应用”主要是介绍词类活用知识,与文本内容研讨没有关系。第四专题“《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主旨是认识《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特色。本专题有四个文本节选:《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阅读与探讨”中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于人物刻画手法的鉴赏,少数问题要求分析传主的品质,体会作者在叙述性文字中寄寓的感情和慨叹,可以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的看法。“积累与应用”里只介绍了宾语前置的知识。再来说说第八专题——“《史记》的研究”,本专题并没有提供《史记》研究概述之类的文本,只列出了一些对中学生来说特别大而深的研究课题,如“试论《史记》的戏剧因素”,“谈谈《史记》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评论人物的标准”,“《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适合中学生研究,而且很少联系现实中的文化现象,但编者却要求中学生“沟通历史,激活古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记〉选读》编者虽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并提出一个全面的包含探究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但实际编排上侧重于《史记》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鉴赏,大略地兼顾了文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供探究和培养探究能力的内容严重薄弱。这反映了《〈史记〉选读》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编排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思想,导致一线教师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此外,《〈史记〉选读》的文本编排在文言知识和阅读上的难度是前难后易,严重倒置,第一第二专题所选文本语言古奥艰深,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有译文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四、《〈史记〉选读》的编写建议

在语文选修课程五大系列中,《史记》究竟归属哪一系列?我们的定位首先应根据《史记》的最重要的特征,《史记》是一部传记性文学著作,本质是传记;其次应根据中学生阅读《史记》的关注点、兴趣点、思考点来定位。费孝通先生中学时喜爱《史记》“太史公文中有我,把人物写活了”,今天的中学生同样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遭遇、命运以及精神品质,他们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感受司马迁,也通过这些历史人物观照自己,他们感佩、惊叹、惋惜、思索,不知不觉中汲取了精神营养,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正是“新闻与传记”选修系列的重要的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传记学习还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传记的特征,如材料真实并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示人物心灵发展的轨迹,这些方面,《史记》都堪称典范。关于传记的写作,《史记》的作者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最真实最丰富的材料——《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文本,让中学生了解司马迁,研究司马迁,搜集司马迁的史料,为司马迁写传记,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目标的境界。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8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例如:(1)有哪些人物形象评价?(2)提出了哪些主张?(3)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方法: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想”,与此无关都应淘汰。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寻找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如人物刻画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多样描写的特色与表达效果;能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 (1)对传记文本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从文章结构角度说和从文章内容上讲

(2)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

(3)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4)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5)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评传等一般写作特点。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描写技法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修辞手法有引用、比喻等等。

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主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鉴赏评价(探究试题)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题方法: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答题方法: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出”)。

三、探究

1.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题方法: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分析归纳出文本中所写人物的人生观,探讨其人生价值,揭示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组织答案时应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将意义分点列述,力求每个点体现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9

在先秦典籍《尚书》《礼记》等书中就有对中国古代史传文的记载,但是直到司马迁创作了《史记》之后才进入了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的成熟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我们在寻找这些因素时,可能重点都会放在司马迁的家世与个人才能上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战国诸子叙事所带来的重要作用。

一、以特定人物为核心的叙事结构

《史记》从编撰结构看,是以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列传的比例是最大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人的影响深远。后面出现的家传、祭文、碑文等的叙事手法都源自《史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列传是作为成熟的史传文的代表。这种史传文的写作是取材于特定的历史人物,依照时间的秩序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且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但是这种叙事手法在战国诸子的著作里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已经熟读战国诸子的各类著作,且他的生活年代相距战国时期并不久远,因此,《史记》的创作必然是受到了诸子百家叙事实践的影响。

自孔子逝世到秦统一以及中间历经的韩非子时代,都是战国时代,而在战国前后期诸子在叙事的手法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论语》《孟子》以记录师门言行为主,《晏子春秋》《管子》以记录贤人事迹为主,《韩非子》《荀子》以个人独创为主等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诸子著作。其中师门言行记录对司马迁列传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大多数篇章都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进行叙事的,叙法很类似,以核心人物作为写作中心,例如《论语》以孔子作为核心,《晏子春秋》以晏子为核心。不过,由于作者对于叙事材料的选取不同,叙事者和叙述对象之间的身份差异,导致这两种史传文的著作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是夫子卒后,由孔门弟子所记载的,这与当时的授问教学有关,因为在当时弟子们都是把夫子作为学习的榜样,然后对夫子所教导的内容进行重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迁对孔子及其弟子作传时,都是以《论语》中所记载的内容作为依据的,与《论语》是孔门弟子编纂所处的角度和位置都是不相同的。这类师门记,在战国诸子学派中出现过很多,但是在发展中又存在着变化。以《孟子》为例,《史记》上记载这本书是由孟子在晚年与其弟子共同编纂而成的。但是以现在的考究对于孟子是否真正地参与了《孟子》的编纂存在争议。《庄子》《韩非子》大多数的篇章是庄、韩两人的独创,而孟子处在诸子自著风气之初,难免会受孔子述而不作思想的影响,但是孟子的生存年代略同庄周,因此,孟子亲自参加《孟子》一书的编纂也是有可能的。通过弟子来对自己生平进行词,从《论语》到《孟子》的演变可以看到,诸子越来越偏向于自著新书从而使师门记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如《庄子》一书除庄周独作之外,还有一些庄周后学所写,所记录的并不是庄周的言行,而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发扬庄周的思想,这与之前孔子弟子注重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以《论语》作为开创先锋的师门记虽然受到战国诸子自行著书立说的风气的影响,但是也并未因此而完全没落。如《晏子春秋》并丰晏子的弟子所作,而是晏子去世百年之后由晏子的仰慕者广泛搜集材料编纂而成的,与《论语》《孟子》相比这类著作相对于师门记更加自由。

当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师门记转变到以《晏子春秋》为代表的记古类诸子叙事时,在叙事方式上无疑是一种突破。《晏子春秋》单独进行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晏子春秋》与战国诸子叙事联系到一起来看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演变,才能对其有本质的认识。当《晏子春秋》在战国时期的大量出现,无疑促使司马迁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核心,以核心人物的成长次序来进行编排,从而使列传体史传文开始诞生。

二、多元化的叙事人物

战国诸子在叙事时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诸子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同,如《论语》《孟子》是以学派宗师以及其优秀弟子为表现对象,而《晏子春秋》《管子》则是以历史人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每类诸子在叙事时都会因为学派的不同所写作出来的多元化因素也是不同的,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局面。师门记中各学者所属的学派不同,叙写的对象也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以及所处的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些都是叙述的核心。在战国时期,有许多的诸子学派,而诸子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则成为了叙述的重点。战国时期不稳定的局面,每个诸子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以及思想报复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在客观上,诸子叙事延及到当时社会中的各阶级的人物,如《论语》中童子、荷老人等,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存在于诸子叙事的实践中。这就代表着上层人物并不是唯一的叙事对象,各社会阶层的代表的人物才能在整体上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战国诸子在叙事时将人物的范围扩大,将人物的特征和事迹变得多元化,叙述者与叙写对象的差异使其在进行人物特征的描述时手法细腻。如《论语》,基本上采用的是实录,重在记录夫子与弟子之间授学的情景,与周王朝记录上层人士存在很大的不同,将严肃和厚重的气息褪去了,用亲切、随和的氛围代替。如《晏子春秋》中多次叙述了晏子具有戏剧性的言谈举止,有些甚至是在非常庄重的场合也出现过这样的行为。因此,以战国诸子叙事的整体看,在叙事手法上向生动细腻的方向靠近,这一点代表着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战国出现的《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史传为例,它们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以小见大,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写作手法很明显地受到了战国诸子的影响,按照传统的说法,《左传》《国语》与孔子的弟子之间有莫大的关联。

战国诸子叙事人物范围的扩大,以及以细腻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样的两个特点对于中国古代史传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战国诸子叙事的演变为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主要表现在:其一,战国诸子以特定的人物作为核心直接启发了司马迁在对《史记》创作是以单篇传记来记录历史人物;其二,战国诸子后期所形成的生动细腻手法的叙事特征对于《史记》中人物的刻画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三,战国诸子重义理的精神对后世史家所带来的深刻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君辉.战国诸子与民间智慧[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刘敏锐.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10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也称人物传记。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两种。前者是作者自述生平,把自己一生中经历过的事件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自己所走过的路,如《巴金自传》《甘地自传》、水均益的《我与“东方时空”》等;后者是作者记述他人生平,如力平的《传》、李其荣的《爱迪生传》、李广德的《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等。

传记文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真实性。传记首先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人物、叙述事件,这是传记的生命;离开了这一点,传记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当然,传记的真实性并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均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生活逻辑及事物发展的趋势。

(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了解了传记文体的基本特点,我们阅读时就会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

2.明确阅读重点,掌握阅读要领

(1)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

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应牢牢抓住时间这条“经线”,看作品是怎样将人物的生平事迹贯穿起来的。在此基础上,还应重点把握如下内容:

一是人物的生平经历。传记离不开对人物生平的记述,在阅读时,我们应对人物生平有个基本了解。如阅读周天度写的《蔡元培传》时,我们要弄清楚蔡元培生平经历过的三次重大历史转折和三次重大历史考验。作为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又是怎样走在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前列的。

二是人物的主要事迹。人物的事迹是传记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我们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突出地写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从卫青击匈奴一战”四次战例,表现了李广非凡的胆略,反映了李广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屡受罪责的坎坷遭际。阅读此文时,我们应对李广抗击匈奴的主要事迹进行整体的把握。

三是作者的观点及态度。传记中鲜明地蕴涵了作者的观点及态度,这观点及态度或见诸作品中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文字,或贯穿于事件情节中,或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阅读时,我们要重点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全面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分析传记的写作特色

优秀的传记,应是文学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上乘之作。阅读传记时,我们还应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传记突出的写作特色。这主要包括:①传记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及材料安排上的技巧;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作品在描写人物时采用的手法;③传记作品的语言特色、修辞技巧。

3.联系历史背景,客观评价人物

了解和评价人物,是阅读传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客观评价人物,必须联系历史背景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每个时期又都有它突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不同的人物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人物就会失去光彩,我们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人物。因此,阅读传记时,我们应设身处地地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生平情况、所遇到的重大事件及各个时期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从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阅读训练一

老舍自传(节选)

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十年来,我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与戏曲。其中有的被剧院演用,有的扔掉。我是在学习。出废品正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一次就长一次经验。因此,即使失败了,也不无乐趣。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功夫是不亏负人的。写完一本戏,当然要去找导演与演员们讨论讨论。他们是内行。跟内行人谈谈,自然而然地就会长见识。就是这样,我慢慢地理解了一些舞台技巧。这又是一种乐趣。在新社会里,人人愿把本领传给别人。只要肯学习,机会就很多。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这就是说,我欢迎大家提意见,以便修改得更好一些。当然,修改是相当麻烦的。可是,只要不怕麻烦,麻烦便带来乐趣。况且,导演与演员并不只诚恳地提意见,他们也热诚地帮助我。我有相当严重的腿病。为打听一件事,他们会替我跑许多路;为深入地了解一件事,他们会替我下乡或下工厂,住在那里,进行体验。这十年来,我交了多少朋友啊!我的民主剧本得到多少导演与演员的支持啊!这难道不是乐事么?大家协作是新社会里的一种好风气。剧本演出后,观众们也热情地提意见,这又是一种协作。

人与人的关系变了。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我写了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在从前怎样受着剥削与虐待,而在解放后他们却被视为艺术家,不但不再受剥削与虐待,而且得到政治地位――是呀,现在全国有不少男女艺人做了地方的和全国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我在解放前就与他们为友,但是除了有时候给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他的问题。现在,不但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不少人也有了文化,会自己编写唱词了。

我也写了一般的贫苦劳动人民如何改善了环境,既不再受恶霸们的欺压,又得到了不脏不臭的地方进行劳动。这就是我的《龙须沟》的主题。

在我的剧本中,我写出许多妇女的形象。在旧社会里,一般的人民都很苦,妇女特别苦。在新社会里,首先叫我受到极大感动的就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从一个欢欢喜喜地去工作的媳妇或姑娘身上,我看见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变化。男女平等了。我不能不歌颂这个大变化!妇女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去年我写的《红大院》,和今年写的《女店员》与《全家福》都涉及妇女解放这个振奋人心的主题。戏也许没有写好,但是我的喜悦是无法扼制的。

是的,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因为这些事实与问题就都在我的眼前。看见了,我就要写。而且我不能作为旁观者去写,我要立在剧中人物中间,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假若我的作品缺乏艺术性,不能成为杰作,那只是因为我向人民学习得还太不够,脱离了群众。哪里去找创作的源泉呢?难道只凭我个人的想象,就能找到新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新颖的艺术形式,与活生生的语言么?我不敢那么狂妄!

十年来,我写了一些作品,应当感谢人民!是人民给了我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我简练有力的语言。我要继续向他们学习,以期得到更好一些的创作成就。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

2.“人与人的关系变了。”在老舍看来,人们在新社会里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3.结合全文,说说老舍感谢人民的原因。

阅读训练二

爱因斯坦传(节选)

聂运伟

1879年3月14日,德国乌尔姆小城。

这一天,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带着茫然的神情降生?不知道。但历史注定要把这一天变得无比神圣。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无数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类沟通了文明的信息,他们也会为这一天脱帽致敬。

这一天的荣耀,就来自于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婴孩的第一声啼哭。

遗憾的是,人类在经历伟大瞬间时,又总生不出伟大的感觉。平凡、普通、没有喧哗、也无激动,爱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过给他的父母带来常人的欢乐。

爱因斯坦的双亲都是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赚钱的传统没有在赫尔曼・爱因斯坦身上得到骄傲的体现,或是漫不经心,或是不善投机,赫尔曼・爱因斯坦在生意场上表现平平,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但他是一个精神上的乐天派,心灵平静,诚实温和,德意志民族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韵味让他如痴如醉。赫尔曼・爱因斯坦本来极有数学天赋,中学时代就引人注目,可父母没钱供他上大学,他不得不弃学经商。

爱因斯坦的母亲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贤惠能干。她的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极高,爱文学,更爱音乐。共同的爱好使得爱因斯坦的父母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更为爱因斯坦的诞生和成长孕育出品位极高的文化氛围。

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还不可能向世人解释自己个性的内涵。他独来独往,时常故意躲开小伙伴、同学,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一向沉静的他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情绪。爱因斯坦的妹妹后来回忆说:“每逢那样的时刻,他会变得脸色苍白,鼻尖发白,不能自制。”有几次,爱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2岁的妹妹扔东西,大发脾气。爱因斯坦5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个家庭女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爱因斯坦大概发现自己将失去自由的个人世界,又一次大发脾气,向老师扔椅子以示抗议,爱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结束这第一次还未开始的教育。不爱和人交往的小爱因斯坦偏喜爱那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比如用薄薄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绝不罢休。

对于童年的爱因斯坦来说,独立的个性还只是一只“空筐”,它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的内涵。第一个装进这只“空筐”的是什么?是音乐。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一天,母亲波林坐在钢琴旁,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溪水,从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觉得背后有人,她回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乐声。年轻的母亲高兴了,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像个大教授!哎,亲爱的,怎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没有回答,他只有3岁,还无法说清激起心灵感应的音乐到底是什么,他那对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却又分明闪烁着快乐的光辉。琴声又响了,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小爱因斯坦迈着摇晃的步子,无声地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不爱说话的小爱因斯坦对音乐入迷了,6岁起练习拉小提琴。几年后,爱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乐,在母亲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

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开头六个自然段,主要记述了爱因斯坦哪些方面的情况?开篇写法与一般的传记有什么不同?

2.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

3.爱因斯坦是怎样爱上音乐的?请结合爱因斯坦的生平,说说音乐对他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阅读训练一:

1.从中可看出老舍是一位虚心学习,诚恳接受别人意见,不断追求进步的人民艺术家。

2.(1)变化:①政治地位改变,受剥削与虐待的艺人成为自由的、受人民尊敬的艺术家;②劳动环境得到改善,贫苦人民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从事劳动;③男女平等,妇女得到了解放,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

(2)老舍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通过对比,集中笔墨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变化,尤其是通过妇女形象的塑造来反映这种变化,如《龙须沟》《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等。

3.人民给了老舍创作的热情和动力,给了他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阅读训练二:

1.(1)主要记述爱因斯坦出生的时间、地点,介绍爱因斯坦的双亲及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2)开篇与一般传记写法不同,一般的传记多以平实、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的生平,而这篇传记开头则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用以突出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日在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