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3 09:16:20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1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目前省、市、区环保职能部门都相应成立了,专门从事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区环保局固废科负责全区的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的日常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检查等工作。望各单位(产生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机构或组织(可兼职),明确其职能,并报区环保局备案。

2.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相对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宣传,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污染防治的专题宣传还很落后。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提高公众参与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管理。我们每一位具体工作负责人都是一名宣传员,不但要把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污

染防治带向社会,同时也要及时向单位领导宣传,引起足够重视,要知道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方面出问题都是大问题,容不得丝豪马虎。

二、*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1.认真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置工作。我区所有医院、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年我们将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产生危险固废的工业企业不少于四次的现场监察;一级医疗机构和产生普通固废的工业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的现场监察;一级以下医疗机构每年不少于一次的现场监察。坚决杜绝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件的发生。我们要加强对医疗危险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的贮存、收集、转移、处置活动过程中的监管,加强日常巡查,发现一起违法行为,查处一起。

2.依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①申报:凡产生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每年年初必须依法向环保局进行专项申报。没有危险废物排放的单位进行零申报。②申请:医疗危险废物每年填报一次《江苏省危险废物交换、转移申请表》。工业危险废物每转移一次填报一次《江苏省危险废物交换、转移申请表》。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购买核素、处置废源、添置和报废射线装置的必须向环保局提出申请。③转移联单:医疗危险废物采取月报{《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格式}的形式,每月5日前报环保局。工业危险废物每转移一次填写一次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五联单七张纸),并把其中二张交回环保局。④许可:持有原卫生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必须于20*年6月30日前按照许可条件到环保部门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逾期未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原卫生许可证一律视为无效,并将依法予以查处。⑤标识:凡产生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都应在危险废物暂存点和辐射工作场所设立警示标志。⑥规章制度:凡产生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都应在危险废物暂存点和辐射工作场所悬挂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台帐记录、应急预案和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等。

3.加强事故应急能力建设,确保环境安全。为保障环境安全,确保危险废物和辐射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高效地做出响应,减少或消除事故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各单位应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危险废物事故应急预案》,增强事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年内我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4.建立、健全辐射工作单位的网络档案。我们将建立辖区内所有核技术、射线装置应用等单位的台帐、档案,各单位对核技术、射线装置的购置、转移、处置和分管领导、负责人、工作人员的变动应及时更新,并上报我局,确保准确与全面,及时与有效,有利于实施跟踪管理。我局将对辖区内所有核技术、射线装置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适时开展辖区内核技术、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的例行监督监测工作。

三、工作要求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2

随着社会人群乙肝的高发和结核病、艾滋病、梅毒等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医务人员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性,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和关注。为了解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以便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工作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共发生职业暴露37例,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发生的职业暴露个案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调查对象均为医院的工作人员。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职业暴露发生的个案记录,对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及导致发生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工作类别分有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清洁工及医疗废物专职人员)、医生、检验人员、麻醉师,见表1。

2.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可分为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空气污染、其它相关因素,见表2。

3 讨论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基层医院不同工作类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分别是护士、处理医疗废物人员、医生,医护人员发生率高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由于每天都要接触感染性及损伤性医疗废物,所以也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 基层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因素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缺乏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没有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表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表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构成比(%)

4 防范措施

4.1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为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除了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防护培训,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于防护培训基层医院不够重视,工作人员对防护知识不熟悉,自我防护意识也不高,特别是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护士。有一些调查显示[1],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缺乏,对那些患者的血液、体液有传染性知晓率仅为36.2%,有37.9%的人不知道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而且防护意识淡薄,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工作,是减低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防范措施之一。

4.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2]由美国cdc1995年提出,我国于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中。标准预防就是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粘膜, 均需进行隔离,它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更是预防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4.2.1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及其污染物品,医务人员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接触清洁与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当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污染。被污染的医疗用品、仪器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污染的床单要及时处理,对传染病病人应针对相应的隔离要求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在戴手套前要检查有无破漏,在操作中要注意防止损坏。据报道[3],英国一位护士被一名患艾滋病的非洲病人的含有新鲜动脉血的注射针头刺破皮肤,两周后,她的血样检查呈阳性。因此,工作中使用一些防护用具非常重要,国外有些医院已经提倡使用双层手套,这样有助于更有效地隔断肝炎病毒等感染。

4.2.2 利器损伤的防范措施[4] ① 医务人员执行注射、手术、传递锐利器械、侵入性等高危险技术操作时,应注意力集中;② 工作环境光线充足,区域宽敞;③ 物品摆放整齐、有序,锐器盒放置在离操作者最近的位置;④ 对不合作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可多人协助,必要时做好约束工作;⑤ 充分暴露注射、手术部位;⑥ 选择使用安全的医疗护理用具;⑦ 操作过程中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针头等锐器,避免徒手将针头插入肝素帽、上手术刀片及将针头帽回套、徒手捡玻璃碎片等;⑧ 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⑨ 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使用真空试管并使用防护用具。

4.2.3 保持医院工作人员有良好免疫状态 由于医院工作人员经常处于接触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危险中,因此保持他们的良好免疫状态是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医务人员接触的感染中较为常见的是肝炎。据报道[3],医院职工乙型肝炎的感染机会比一般人多得多,并被一些机构视为一种职业病予以考虑。一些研究表明,医院职工的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比其它人群高2倍,而且随着在医院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对经常接触乙肝病人的工作人员应注射乙肝疫苗,合理使用免疫制剂,不仅能保护工作人员,而且也能使病人免受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小英,王绿环.护理人员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5,3:50.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3

随着社会人群乙肝的高发和结核病、艾滋病、梅毒等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医务人员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性,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和关注。为了解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以便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工作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共发生职业暴露37例,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发生的职业暴露个案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调查对象均为医院的工作人员。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职业暴露发生的个案记录,对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及导致发生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工作类别分有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清洁工及医疗废物专职人员)、医生、检验人员、麻醉师,见表1。

2.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可分为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空气污染、其它相关因素,见表2。

3 讨论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基层医院不同工作类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分别是护士、处理医疗废物人员、医生,医护人员发生率高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由于每天都要接触感染性及损伤性医疗废物,所以也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 基层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因素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缺乏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没有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表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表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构成比(%)

4 防范措施

4.1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为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除了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防护培训,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于防护培训基层医院不够重视,工作人员对防护知识不熟悉,自我防护意识也不高,特别是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护士。有一些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缺乏,对那些患者的血液、体液有传染性知晓率仅为36.2%,有37.9%的人不知道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而且防护意识淡薄,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工作,是减低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防范措施之一。

4.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由美国CDC1995年提出,我国于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中。标准预防就是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粘膜, 均需进行隔离,它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更是预防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4.2.1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及其污染物品,医务人员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接触清洁与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当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污染。被污染的医疗用品、仪器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污染的床单要及时处理,对传染病病人应针对相应的隔离要求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在戴手套前要检查有无破漏,在操作中要注意防止损坏。据报道[3],英国一位护士被一名患艾滋病的非洲病人的含有新鲜动脉血的注射针头刺破皮肤,两周后,她的血样检查呈阳性。因此,工作中使用一些防护用具非常重要,国外有些医院已经提倡使用双层手套,这样有助于更有效地隔断肝炎病毒等感染。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4

【关键词】产科 医疗护理问题探析

一、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在治疗中获得身心安全。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带来终生遗憾。因此,护理安全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护理安全是护理道德的体现,护士道德修养尤为重要护理安全不仅是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水准,高度的职业责任、道德、情操和慎独精神,要把职业的责任感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信赖感。护理工作往往是一个人独自进行,服务对象千差万别,他们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完全依靠护士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因而,护理行为的正确与否、意义大小,是由医护人员单方认可的,如危重患者的翻身、捶背、口腔护理、配药剂量的准确等,各种操作都要按照无菌技术和操作规程进行。

二、产科存在安全问题的因素

近年来医疗护理纠纷增多 ,不仅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同时也使医护人员身心疲惫与焦虑 ,对医护患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作为护士 ,如何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过程中 ,避免陷入“纠纷”的漩涡 ,成为护理人员深思的问题。

1、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疗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存在不安全因素,医疗风险程度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点。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各级医院与医务人员面临着比以往更高的职业风险和压力。据报道:在医疗职业风险因素中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技术难度(工作量)、值班。既往差错与纠纷发生率、职称。可见影响职业风险的首要因素是专业(工作量)、纠纷率。在许多西方国家医疗职业保险都是以专业划分,其中保险费以妇产科医师最高,由此可见妇产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医疗风险更大、医疗风险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

2、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产科服务的对象大多为20~35 岁的育龄妇女。从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分析,这个时期人体是处于一个相对健康和生理机能平稳阶段。其次,接诊对象中病理产科虽然只是少部分,但就诊对象实际是孕产妇和胎婴儿两个人,此期也是母婴死亡的高发阶段,一旦发生意外,不但对女性今后的健康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且严重者将危及母婴生命。因此,产科疾病影响的不仅是女性本人,而是牵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3、手术操作多。产科工作人员责任大,工作压力大。他们的工作关系到母婴双方安全,在产科领域,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是许多医生、助产师感到忧虑和困惑。如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有时宫口开全后出现难产因素而改剖宫产术时,患方由于没有足够的认识,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这种专业认知的水平,常难以接受,而这一医疗行为本身却是正常的,由此造成医患双方的误解。当结局不尽人意时,自然就会产生纠纷,结果往往是医生为了避免纠纷常常回避处理复杂的临床医疗问题、回避复杂的治疗措施而动辄采取剖宫产术,这也是目前产科剖宫产率呈迅速上升趋势的社会因素之一。因此,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检查、不必要的干预及不必要的住院、进行防御性行医,从而增加了过度检查、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医疗费和与之有关的另一些风险。

二、产科医疗护理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

1.根据国家法律及医院的规章制度,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等教育,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认识,严谨执业作风,在诊疗工中作到“四有”: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证可举。为病人提供精细、准确、及时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 

2.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控网,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

3.始终坚持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对诊疗措施的选择权。对住院病人应作好“五次谈话”:(1)病员入院时,(2)病情变化时,(3)手术前各种有创检查和治疗前采用高风险诊疗手段前,(4)家属或病人有意见时,(5)病人出院时。作好这五次谈话有利于消除医患分歧,减少医患纠纷。 

凡有风险或可能产生危害后果的诊疗手段,医务人员应详细告诉患方拟采用诊疗手段名称、预期目的、风险及其危害后果、医院对这些风险和后果的防范措施、采用这些防范措施后仍有可能出现的难于防范的不良后果等。在此基础上病人或家属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

4.加强院内会诊管理。提倡多科性会诊,有效提高医疗抢救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地改善病人的预后,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

5.加强重危病人及门急诊工作的管理,提高我院重危病人的抢救治疗水平。 

6.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血的管理。 

7.加强重点监测科室的管理,如手术科室手术意外伤害的监测;麻醉科麻醉意外的监测;输血科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监测;儿科对儿童院内交叉感染的情况监测等。

总结: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方向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点的时候,降低医疗风险与保证病人安全更具可操作性:医疗存在风险已是业内共识;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不乏借鉴价值;医疗机构多年来的自我审视以及行业协(学)会功能的发挥,使政府管理部门推行研讨工作有相对成熟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病人安全有更多保障、医疗纠纷数量减少或得到更为合理地解决,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改进程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5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不断增强,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正日益受到重视。据相关报道:在各级医院职业损伤调查中,医、护、技的职业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37.98%[1],加之肛肠疾病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在实施治疗、操作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复杂及危险的因素。本文针对肛肠科临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增强防护意识、制订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达到保障职业安全、减少和避免职业性健康损害发生的目的。

1 职业危险因素

由于肛肠疾病病变部位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多数操作如指检、手术、术口处理、换药、清洁灌肠、中药熏洗、中药肛部坐浴、术口理疗等各项外治等均在、会进行,肛肠科医护人员最直接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排泄物、分泌物、血液,间接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飞溅到皮肤上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气雾中的微生物。另外,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的化学元素物质、高科技在肛肠疾病患者中的广泛应用,如激光、微波、远红外线等亦带来新的危害。

1.1 生物因素 引起医护人员临床感染的病原体很多,但是目前最引人重视的是病毒感染,特别是乙肝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 在全球流行日趋广泛,且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生活在我们中间,hiv可以从几乎所有的体液中分离得到,主要是通过血液、、阴道分泌物和母婴传播[2],肛肠科医护人员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每天都要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脓液、尿液、粪便以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敷料,从而暴露在更加危险因素当中。此外,医护人员在进行指检、直肠镜检、清洁灌肠、肛部中药熏蒸、中药坐浴及外治等近距离治疗时,均易受到感染。

1.2 化学因素 为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医院各科都采用了不同的化学消毒灭菌措施,其中以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为多见,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都密切接触到这些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挥发性强、刺激性大,长期接触含有高浓度的空气,刺激视网膜、呼吸道黏膜可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鼻炎等。

1.3 物理因素 锐器伤害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因素。研究表明,针刺伤传播职业、血液性传染病的危险性,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性传播[3]。在实施肛肠手术、术后患者每天的术口清创换药、脓肿切开引流冲洗、采集血标本、静脉穿刺等操作中,医护人员密切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玻璃等锐利器械,发生意外切割伤、针刺伤的机会更多,经针刺或经破损皮肤黏膜传播的疾病最常见的有乙肝、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此外,在术后患者每天进行的微波辐射、远红外线照射、激光治疗等操作中,均可对医护人员形成物理性危害,导致视网膜的损伤[3]。

1.4 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医护人员短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只能简化工作程序,难以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极大影响医护人员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加之长年三班倒,导致生物规律紊乱,心理压力增加,抵抗力下降,长期工作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易引起身心耗竭综合症、工作疲劳感、焦虑等。

1.5 职业暴力 由于对肛肠疾病知识的缺乏,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为对治愈的急切心情而造成误会、不配合等,甚至发展至对医务人员实施暴力、辱骂。

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树立标准性预防观念 科室按照医院《感染消毒控制规范》,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防范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并与质控员对各班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指导,考核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指导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正确及时处理,不断改进工作程序,健全医疗安全和标准预防的管理。

2.2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2.2.1 保证手卫生和防护用具的使用 洗手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5],当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脓液、体液、排泄物及处理患者用物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立即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或手消消毒双手,擦手的毛巾最好使用一次性,如手有破损应用创口贴等保护,再戴双层手套,在治疗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飞溅到医护人员面部或身体时应戴防止渗透的口罩。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肛窥、灌肠袋、备皮刀、手套等;病房每日湿扫湿拖2次,定时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细菌密度,诊室、治疗室每日还应用紫外线照射30~60min,紫外线灯管距地面距离不少于2m。

2.2.2避免针刺伤和利器损伤 严格、规范地操作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暴露的皮肤和伤口创面,安全置锐利器具,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必须时应用钳子夹取,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将利器直接传递,使用后的锐利用具应直接放入利器盒内,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如发生锐器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把损伤处的血液挤出,用流动水或者肥皂液进行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伤口,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评估刺伤程度并采取必要的预防用药,定期随访。

2.2.3化学因素的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注意防止药物过敏和对皮肤、粘膜造成的刺激,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的消毒制剂浓度;在浸泡消毒物品时加盖密封,保存消毒剂时要根据各消毒剂化学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

2.4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临床医护人员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从职业道德和患者利益出发,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减少心理、生理疲劳的发生;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专科服务。

2.2.5暴力防护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小结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医务人员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因此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持续常规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双向防护意识,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认真遵守操作规程,掌握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的方法,对确保肛肠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安全、降低职业伤害发生起到着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唐彪,杨玉龙. 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26-127.

[2] 潘晓英,赵桂珍,张丽君.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9:2(08):42.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6

口腔内存有大量细菌, 在口腔科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体液成分, 尤其是面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性病患者, 以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时, 口腔科护理人员就会处于职业危险因素中, 面临院内感染的职业危害[1]。本研究中, 从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以及尖锐器械伤害等方面, 对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生物因素及防护措施

1. 1 生物职业危险因素 口腔科患者多, 流动性大, 并且诊疗过程中应用多种特殊器材时, 产生大量携带病原体的气溶胶, 悬浮于空气中, 增加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 医护人员手面部随时可能接触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导致院内感染。

1. 2 防护措施 (1)加强个人防护:口腔检查、口内治疗时、接触使用过器械时、接触患者体液时, 必须穿戴工作服, 戴口罩、帽子、手套、眼罩等, 减少直接接触危险因素的风险和几率。(2)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每日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 紫外线空气消毒, 维持室内环境的洁净度。治疗前, 告知患者应用1%过氧化氢漱口, 降低口内细菌含量。(3)洗手:患者诊疗前, 护理人员需要洗手, 佩戴手套, 并且做好检查, 及时发现手套破损情况, 及时更换破损、污染的手套等防护设备, 避免双手被血液、唾液污染, 尽可能避免医源性的交叉感染。(4)消毒灭菌:口腔器械相对繁多, 也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 所以, 口腔科器械要做到“一人一用”的治疗原则, 严格根据诊疗器械的材质、危险程度, 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避免交叉感染[2]。(5)定期体检:每年组织一次常规体检, 对于免疫力低下或丧失的护理人员, 及时进行疫苗的补种或者接种, 提高机体免疫力。(6)增强防护意识:定期组织抗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对传染病的感染途径、预防, 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 进行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对生物职业危险因素的认知能力, 增强防护意识, 避免院内感染。

2 化学因素及防护措施

2. 1 化学药物 砷类、醛类、过氧化氢等口腔诊疗过程中常用的化学药物, 以及器械浸泡、地面清洁时, 散发的氯味、醛味, 长期处于这些有毒化学药物中, 对护理人员皮肤黏膜造成较强的刺激, 甚至出现过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等。防护措施:严格根据配方, 进行化学药物的配制, 加盖保存, 避免挥发, 污染空气;化学药物配制和应用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佩戴口罩、手套, 减少药物对呼吸道、皮肤的强烈刺激;加强空气流通, 保持空气清新, 降低空气中化学药物的浓度。

2. 2 汞 口腔科诊疗过程中, 尤其是充填过程中, 会接触到重金属汞, 汞蒸气会弥漫在诊疗室内, 护理人员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汞蒸气, 导致过敏性皮炎、汞中毒。防护措施:诊疗室保持空气流通, 治疗完毕后, 墙面、地面应用过氧乙烯进行消毒喷刷处理;应用密闭自动银汞调和器, 充填过程中, 护理人员佩戴口罩、帽子、手套, 减少与汞的直接接触;充填过程中多余的汞不要随意撒落, 需要收集在盛放饱和盐水的容器内, 避免空气中汞蒸发;护理人员不在诊疗室内进饮食, 避免接触有毒气体和物质, 定期进行汞含量的检测,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诊治[3]。

3 物理因素及防护措施

3. 1 噪声 口腔科诊疗室内涡旋机、吸唾器、电机、抛光机等器械工作时, 都会发出较大声音, 对患者和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刺激。防护措施:定期清洗和保养医疗器械, 对于石膏修理机、抛光机等安放位置应远离办公室, 使用时关闭门窗, 及时淘汰和更新设备。

3. 2 石膏 粉尘吸入呼吸道, 容易导致矽肺, 所以, 口腔科护理人员灌模时, 双手长期接触石膏, 容易导致皮肤粗糙、皲裂等。防护措施:口腔护理人员操作时, 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措施。

4 尖锐器械及防护措施

4. 1 尖锐器械职业危险因素 口腔科尖锐器械分为一次性尖锐器械(一次性探针、外科刀片、缝合针等)和重复利用的尖锐器械(冲洗针头、牙周刮治器、根管扩大针等)。口腔诊疗过程中, 尖锐器械的频繁应用,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刺伤的意外情况, 这也是护理人员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

4. 2 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尖锐器械的应用和废弃原则, 减少刺伤皮肤的几率, 对于一次性尖锐器械, 用完及时置于尖锐器械容器内, 重复利用的尖锐器械使用完毕后, 置于带盖金属盒内, 及时消毒、灭菌, 以备下次使用。一旦发生刺伤意外, 需要保持冷静, 及时进行急救处理[4]。

5 讨论

口腔科护理人员处于高危职业危险因素中, 这是世界公认的问题, 所以, 在口腔科实际工作中, 护理人员不仅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 医院管理部门制定相关防护制度和应急措施, 做好监管工作, 定期组织医院感染相关培训,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医护人员的健康异常情况, 并给予及时治疗, 尽量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对医护人员的危害,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诊疗环境, 确保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谭秋红. 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中国实用医药, 2012,7(4):267.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7

手术室中的护理人员是在特殊环境中工作的专业群体,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手术室中存在很多的危险因素,还有就是手术室的工作是不规律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会给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防护措施,避免受到危险因素的侵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

1、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引起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严重的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健康,是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的乙肝患者的数量不断的增多,护理人员的危险程度也有所提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会频繁的接触到患者,患者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和皮肤都会造成护理人员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皮肤组织受损的患者,感染病毒的几率会上升,危险程度也会加大。在护理工作进行中,要做好手部的防护措施,因为护理人员的手部是接触患者最多的部位,包括换药和输液操作过程,手部的接触频率是最多的,因此就要做好手部卫生。

2、化学因素。因为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护理人员工作的环境中存在许多隐形的化学因素的危害。医院中潜在的化学危险到处可见,像水银、麻醉废气和化学消毒剂等。护理人员频繁过多的接触消毒剂和固定剂等化学药品,会对人体的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一个人如果生活在甲醛超过20mg/m?的环境中,会引起食欲不振、体重超标等问题,严重的话还会产生头痛、失眠等疾病。化学药物通常是细胞毒性的药物,在护理人员为患者输液护理过程中会接触到患者的皮肤,会吸收一部分的药液,长期会对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医院的环境是极为复杂的、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大,各种气体的废置污染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3、物理因素。现阶段医院对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会采用激光、X线、磁共振等放射性元素和各种常见医疗器械,这些工具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尽管医疗中的辐射量较小,但也会对人体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锐器伤在护理操作中是一种常见危险因素,会造成受伤者的伤口较深,出血量也很高,是护理工作中出现最多的职业危害之一。医疗器械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噪音,不同程度的噪音对护理人员的听觉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之一。

4、心理因素。随着医疗事业的不算发展,手术室护理工作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众多职业危险因素的存在使得,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患者的患病和意外死亡都会给护理人员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是使护理人员的精神状况不佳、生活态度也不是很积极,长期下来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指数会明显下降,严重的话还会得心理疾病。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不规则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意外,所以护理人员就要时刻保持紧张的精神状态,加班是护理人员的生活常态,会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生物钟,使工作量大大增加,医疗器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先进的技术,否则就会有淘汰的可能,造成护理人员的强大心理压力。心理因素会增加护理人员的疲惫程度,对护理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措施

1、加强岗前培训,创建护理安全文化岗前培训工作对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健康教育,并对教育知识进行培训后测试。通过编发职业感染防护手册,将一些常用的职业感染防护知识以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形式编写成手册发给护理人员,方便了其携带学习参考,对容易忽视的职业感染防护知识,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预防对象掌握,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职业感染防护责任,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护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护理管理思路,营造一种氛围,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仅仅是只给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还包括工作中保护工作人员兔受损伤,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

2、加大社会资源投入,完善防护制度加大护理人员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改进医疗设备,完善护理措施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制定并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管理制度,根据各科室部门特点结合相关要求分别制定职业感染防护要求、流程及措施,为护理将职业感染防护知识转化为职业感染防护行为提供规范和行为指南。

3、纠正不良护理行为,预防锐器伤护士是发生针刺及感染损伤的高危职业人群。有资料显示,针刺率最高为拔针后处置时占30.0%,所以规范护理操作,纠正不良护理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护理操作,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改变在护理操作结束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必须分离针头锐器时要小心。合理使用安全保护装置,使用锐器收集盒是防止和减少操作者锐器伤的有效措施。锐器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 /4时即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更换时要确保盒盖关闭严密,并送指定地点统一销毁。针刺伤不是随机的,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可以避免的。针刺后建立合理的处理流程,有助于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三、结语

通多对手术室中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的论述,了解到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是不安全的,存在物理、化学、社会等层面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一定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护理管理者还要加强监管力度,使用先进科学的医疗器械,减少危害护理人员的因素,促进护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任俊萍. 手术室护士疲劳现状调查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24)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8

职工健康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呵护管理,表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地质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职工健康素质,保护职工健康和安全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地质职工的健康管理有史以来都受到单位组织和个人的高度重视,就天津市某地质单位为例,其成立于1983年,从那时起,职工健康管理便伴随着地质队的成立而拥有,在历经30年的历史变革中,其管理内容和方式也随之不断地调整。

一、预防医疗

健康管理从解决职工缺医少药开始,单位成立之初由于地处城市边缘,地质队450人左右的职工、家属及子女存在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队领导在组建地质队的同时开始组织筹建医务室,当时调入的人员有中西医大夫和护士长各1人,共3人组成。购置西药、中草药和中成药开始了医疗保健工作,后发展成保健站。主要负责地质队常见病中西医药物处方用药,针灸、耳穴、拔罐、注射、输液,心电图检查,慢性病防治,职工查体,职工健康档案管理,集体防疫的药物注射和中药药物发放,野外队外出预防用药;职工、家属、子女的医疗和医疗费单据审核;职工食堂从业人员查体及卫生防御。在那时,保健站为职工健康管理提供常规服务做出了历史贡献。它在公费医疗制度实行期,曾起到很大积极作用。它适应当时缺医少药的状况,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

二、社会保障

2002年,公费医疗制度退场,社会保障登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开始实施。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成为职工健康管理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在十年的社会保障推进中,首先是医疗保险:2002年办理职工医保卡,宣讲医保办事流程,如特殊病要提前申请,不能超支药费后办理等。申报职工一、二类特殊病的申请和报销,异地住院、住院留观医保报销,制定职工门诊医疗补贴。2009年事业单位增加门诊医疗保险申报。2010年出台退休劳模医保报销比例提高为95%,医疗保险报销后,再由所在单位进行二次报销。2011年变更职工医保卡升级为社会保障卡。单位负责申报:异地医疗、急诊、急诊住院留观、120急诊抢救、糖尿病年内医药费超1万元的部分单位核对。其次是生育保险:2005年计划生育保险政策出台,单位负责出具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准许生育证明,申报有关生育费用和生育津贴。再次是工伤保险:2009年事业单位工伤医疗统一纳入工伤保险,由劳动局做老工伤认定、新工伤鉴定,医疗费用在工伤保险部门申报。2011年增加工伤住院伙食补贴保险申报。

社会保障是大的发展趋势,职工的医疗、生育、工伤保险的费用将逐步从单位报销中转移到社会保障中去。单位承担保障费用的扣缴,社会保障对职工医疗、生育、工伤所产生的费用给出一个解决渠道。但是,现有的医保只能满足职工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当职工生病、住院之后才能使用,是通过保险的方式给予事后经济补偿,而非具备预防保健和疾病保障。

参加社会保险后,单位职工健康管理工作并不能放松,就社会保障方面依然要求单位必须做好职工健康防御管理工作。工伤保险征缴实行浮动费率,即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用人单位按行业基准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工伤保险支费率,核定其在本年度应当适用的工伤保险费率。工伤保险实行浮动费率,奖优罚劣,鼓励预防,这也是国际上对工伤保险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通行做法,就是通过奖励手段解决和督促各单位加强职工健康防范管理。

如今的职工健康管理对管理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管理者具备强烈责任心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健康和疾病要有基本了解,并不断充实相关的基础知识,关注有关政策调整,能够为职工提供健康管理、保险咨询指导及办理服务,使职工符合报销的保险费用应报尽报,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时时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日常管理

1.应急预防。面对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单位参与集体防范是应对之策,如1988年甲肝全国防疫中药保健投放。1996年职工乙肝疫苗接种。再如2003年4月“非典”防御,当时疫情来势凶猛,使全国上下处于临战状态,单位开展的防疫措施:为职工发放口罩,上班前体温检测,落实各科室、部门对职工出勤、请假统计,野外工作人员进出做消毒防疫,给每个退休职工进行电话慰问。“非典”过后,紧接着是“禽流感”防疫,为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单位领导决定为全体在职及退休人员进行春季流感疫苗接种,后来在流感流行期间进行中药预防。加强职工食堂卫生管理,降低职工患病几率和流行病传染几率,以确保集体安康。

2.组织体检。健康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是职工健康体检。体检是了解自身健康隐患防病治病的关键问题。地质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职工健康体检(含退休职工),通过体检了解职工健康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或督促进一步检查与治疗。书面体检报告交由本人,作为个性化健康查体记录,用来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单位保存职工电子健康档案。对体检数据意义由医生进行解答。在健康查体中,单位聘请了医院的主任针对查体出现的情况做健康知识讲座,解答职工有关问题,提供职工参加体检中心的健康讲座、体检中心的专家门诊解答和电话咨询,以便使职工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职工参与健康管理可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健康的危险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其单位每次查体都可查出平时没有发病征兆、自认为是“正常人”的患者 ,查出的新增疾病多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妇科乳腺增生、宫糜等。其中血糖超标情况近年在加速提高(血糖指标超标人数占到总查体人数的15%以上),可以说高血糖是目前威胁地质职工健康的头号杀手,说明职工在关心身体健康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干预。早期干预是提高生存质量健康长寿的关键。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对健康的管理与维护应该是在疾病没有到来之前的预防。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从发生早期病变,到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帮助个人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降低其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己的健康,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3.健康安全培训。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是政府的监管职责,是单位管理者的义务,是职工的权利,也是单位组织应尽的社会责任。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是高流动、分散,作业环境条件不确定,工作地点人烟稀少,地理、气候复杂,工作地点周围有害因素和危险因素较多,交通和通讯都极为不便等情况,对其潜在的危险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健康安全教育中,强调野外地质勘察项目工作安全防护和保健培训,以及重视防范野外集体食物中毒事故。每人配发一本《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它为野外地质工作者在保障野外工作期间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支持,是野外地质工作的必备安全手册。组织安全防火培训及演练,重视组织新职工岗前培训及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和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培训。通过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教育管理,降低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将安全就是效益放在首位。

4.落实地质项目中必要的防御。外出前要求做好野外勘察项目中规定的健康保健防御,国外地质勘察项目出境人员的防疫与保健防御,为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效支持。

四、健身运动

开展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健身运动,如健身操运动,设立职工健身器械室,每年轮流举行各类职工体育运动比赛,以及和兄弟单位举行友谊赛,如:排球、篮球、乒乓球、拔河、跳绳、踢毽,游泳等,用来加强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9

一.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制度分析

台湾地区健康保险制度源于1950年的劳工保险,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13种健康保险。由于当时这种保险制度存在着如保险费交纳不

一、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不一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从1988年开始台湾当局就组织人员着手规划实施全民健康保险,简称全民健保。1994年8月9日,台湾当局公布了“全民健康保险法”,1995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

(一)台湾全民健保的制度模式

台湾全民健保前后规划了6年,台湾当局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实施经验,同时结合台湾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民众需要,创立了具有特色的社会健康保险体制。其制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央集权的单一公营体制。在台湾的全民健保体系中,中央健康保险局是整个健保运作的具体承担者,充当保险人的角色。健保局总局综合管理全局业务,负责业务制度规划、督导、研究发展、人力培训、信息管理等。健保局总局下设6个分局,直接办理承保业务、保险费收缴、医疗费用审查核对及特约医疗机构管理等业务。在台湾,负责监督全民健保运作的机构有:负责监督保险业务的“全民健康保险监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各项争议的“全民健康保险争议审议委员会”、负责协议与分配健保年度所需医疗费用总额的“全民健康保险医疗费用协议委员会”。这三个监督机构同健保局总局一起,向上对“行政院卫生署”负责,构成了全民健保的行政体系。

2.全民强制纳保。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法”中规定,凡是“中华民国”国民,在台湾地区设有户籍满四个月以上,都必须参加全民健保。此外,领有台湾地区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士,在台湾居留满四个月,也应该参加健保。可见,台湾全民健保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被保险人依其职业类别与所属投保单位,共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公营事业机构公务或公职人员,私立学校教职员,自营作业主和雇主;第二类为职业工人,外雇船员,自营作业和雇主;第三类为农民和渔民;第四类为军人眷属;第五类为低收入户;第六类为荣民(指早期的退伍军人)、荣眷等。投保者中有职业者应透过所属单位投保,没有职业的可透过乡(镇、市、区)公所投保。

3.保险费收缴以薪资为依据。在台湾全民健保中,保费收入是健保资金的主要来源。具体由三部分负担:一是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二是被保险人所在单位(雇主)为被保险人所缴的保险费;三是“政府”为一些特定被保险人(第四类、第五类低收入户和第六类无职业荣民)所提供的补贴。在所有的保险对象中,除第

四、

五、六类保险对象以全体保险对象每人平均保险费作为计算基础,其它都以被保险人的薪资所得为计算基础。被保险人的资本所得,包括营利所得和财产所得,则未列入费基计算。

4.自负盈亏的财务责任制度。为避免全民健保拖垮财政,台湾健保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健保必须负责自身的财务平衡。为了健全健保财务制度,台湾当局制定了一些措施:(1)允许及时调整保险费率。健保法规定保险费率最高上限为6%,开办第一年为4.25%,至少每两年精算一次。根据精算的结果和财务收支情况,可以对费率加以调整。(2)提取安全准备金。为了避免医疗费暴增或因经济不景气、失业等原因导致的保险费收人减少和保险财务短期失衡,健保法规定每年应从保费收入总额中提取5%的安全准备金,以保证健保财务的稳健运行。

廖添土: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论析5.医疗费用部分负担制度。所谓的“部分负担”是指,民众就医除了健保给付外,仍须自己负担部分医疗费用。推行部分负担制度,是为了强化患者的医疗成本意识及个人责任,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当使用。同时,为了避免因实施部分负担制度加重一些贫困民众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其正常就医,又订立了免除部分负担的相关措施。免除项目包括重大伤病、分娩、预防保健、山地离岛、慢性病连续处方笺等,免除对象涵盖低收入者、职业伤病患者、结核病患者及3岁以下儿童等弱势群体。

6.保险医疗给付范围广。参加了全民健保的台湾民众,在缴交保险费并领取健保卡后就可享受范围非常广的保险医疗给付。不管是牙医、西医还是中医门诊、急诊、住院、生育、预防保健、家庭病房、精神病社区康复等医疗服务都涵盖在保险给付的范围内,民众从小感冒到住院手术或重大疾病,仅需要担负部分负担费用,其余皆为保险给付。

(二)实施效果简评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例10

在工伤保险基金征缴中,用人单位应按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费,但有些企业瞒报、少报职工工资总额,按照当地规定的最低缴费基数为职工申报缴费工资。其行为,一方面侵蚀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伤职工享受不到法定的待遇标准。在工伤保险待遇给付中,仍然存在医疗机构过度治疗的情况。有些医疗机构将工伤职工视作“唐僧肉”,在住院治疗和检查中“大手大脚”,可做可不做的都做,不该做的也做,可在门诊救治的却尽量鼓动住院;在收费上或将手术分解收费,或擅自改变手术收费项目。有些医疗机构甚至私下承诺工伤职工住院给补助。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侵蚀了工伤保险基金,并危及基金安全。

2扩面任重而道远

伴随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来自职业介绍机构或个人雇佣,如临时工、季节工、家庭保姆、家政清洁工等。他们和雇主之间往往只存在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当前工伤保险参保的前提却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建立劳动关系,这些人员自然被排除在工伤保障之外,一旦发生工伤,只能走艰辛的维权之路。而且,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大多规模小,用工随意,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经常忽视职工参保权益,即使参保中途退保现象也时有发生。当然,有些职工主观上也不配合,尤其是农民工因流动性强、工作不固定等原因,缺乏对工伤保险的正确认识,维权意识弱,工伤保险扩面工作难以推进。

3费率不尽合理

当前,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费率标准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2-2%,平均1%,高风险行业费率最高不超过3%。行业本身分类繁多,与行业相关的风险千差万别,而现行工伤保险费率水平偏低,划分档次过粗,没有按事故发生率及不同行业特点确定费率,达不到费率与风险互相制约的目的。费率机制的缺陷既不利于调动生产事故少的行业和企业参保,也不能对生产事故多的企业起到应有的警示和制约作用。

4预防、康复功能发挥不够

从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原因来分析,多数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伤害除了生产技术、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外,还存在着劳动者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缺乏专门安全技术培训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然而,当前工伤保险仍以事后经济补偿为主,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人社、安监及工会等各部门间的衔接和配合,无法形成有机、统一、综合协调的工伤预防机制。由于工伤康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专业康复技术人员,在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尚缺乏经验。用人单位、多数医疗机构及临床医生对工伤康复不了解、不信任,认为康复就是疗养,对早期介入更存在误解。对绝大多数工伤职工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工伤赔偿金是其首要关注的事情,而关于康复治疗和培训以及如何重返工作岗位等问题却根本不重视,由此也出现了部分劳动者为获得高赔偿而放弃康复的怪象,以至某些工伤职工不残变残、小残变大残。

优化工伤保险制度的思考

1严格审核,规范基金使用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待遇审核支付中,应认真核实工伤职工及用人单位的工资基数、劳动合同,还要核实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情况,严格按照工伤认定书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执行统一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和待遇支付标准。加强对工伤医疗机构监管,通过社会举报、随机抽查、定期考核等方式,控制医疗机构费用的恶性膨胀,杜绝小伤大养、挂床住院、大处方、大检查及无关治疗,区分治疗期与康复期等。

2加强扩面工作

以实现工伤保险参保全覆盖为目标,深入基层、企业,尤其是新社会企业,耐心细致的开展工作,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规范劳动用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过拓宽信息渠道,普及《工伤保险条例》等政策知识,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对用工人数多、扩面难度大的企业做到重点突破,强制参保。

3建立科学规范的费率机制

根据行业风险程度,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完善行业差别费率,充分体现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差异。对于危险性高的行业,用工伤保险费率浮动这一经济杠杆,促进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制定更科学的工作规范,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预防措施,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率。

4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工伤

预防和工伤康复开展鼓励用人单位在安全生产设施、预防措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开展职业危害防护技术研究与高危行业、工种岗位改善劳动条件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开展定期职工(尤其是遭受职业病危害的人群)身体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危害作业网点和人员管理台帐以及健康档案;为职工发放工伤保险宣传教育手册,加强培训,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工伤保险意识。试行先康复后评残机制,采取主动康复和被动康复相结合,确保早期康复的及时介入。对于因用人单位或经治医院拒绝将工伤职工转入康复,延误康复治疗的,必须明确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