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论德育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45

论德育的重要性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1

有人曾经说过"要想消灭一个民族,首先消灭它的文化"。文化是定义一个民族的主要要素,是区分一个民族的重要指征。每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文化,并能得以传承。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它有着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积淀了丰富、优秀的道德文化,它崇尚"仁义礼智信",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每一个思想信条无不折射出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它也有近代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有当代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我们永远不能丢,今天的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民族问题,正是靠这些民族精神和气节维护的。

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广大教育者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传承好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意识,让中华民族、华夏子孙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2.培养爱国思想,支撑国家建设

通俗说来,德育是对人的内在意识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念,并生成与之对应的行为和习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在国家和阶级还存在的前提下,德育就不得不背上国家和阶级的影子。说到底,德育是为阶级统治服务的,是为推行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什么样的国家性质,就需要什么样的德育工作。

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忘我之心不死,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也面临很多难题,各种境外思潮也不断冲击,青少年家国思想越来越淡薄,个人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当青年一代在思想意识上失去了国家的概念,没有了国家主权意识,谁能保证多少年后我们的国家还是这样的完整独立,富强文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近代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国家重蹈覆辙,不能让我们的人民再回到水深火热的生活当中。

3.抵制消极思想的侵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往往被忽视,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德育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强化家校合作,不仅需要在学校接受教师的德育,在家里,学生家长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德育的重视度,并且积极采取行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孩子)的言行举止,注重细节,从小事抓起,帮助学生(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孩子)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要加强正确引导,告知学生(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学生(孩子)的一点一滴抓起,并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要保持积极的思想观念,给学生(孩子)传输正确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抵制消极思想对学生(孩子)的侵蚀,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自从小学开始后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所以这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不仅仅是要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要培养其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4.1言行举止文明的习惯。在小学生活的这个过程中,最基础的就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文明的习惯。看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从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我们老师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文明习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进行开展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可以从身边的小事情入手,比如在见到我们老师,或者是家里来客人了,我们要主动的去问好,并自觉使用"谢谢""您好"等等礼貌用语。让学生们对文明习惯的行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2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目前的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模式呆板,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教育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其教学模式仍沿用最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无暇去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容易形成自私狭隘的道德观。

2.德育教育注重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教育

虽然不少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但教育内容基本都以书上空泛的例子作基础,学生听起来乏味不堪,失去对德育教育的兴趣,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作用。

3.现代中职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

中职院校的学生充斥在形形的社会潮流中,其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学生思想的侵蚀逐渐严重。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忽视这些内容,空洞的教学、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其成长期的重要阶段,易形成错误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其就业积极性。

二、中职院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理念相互撞击,社会普遍存在功利心理,这些负面现象使得中职教育也只看重实在的利益。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观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时代的发展是双向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要实现统一,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回报社会的思想。中职院校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外,更需要注意在思想教育、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具备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将做人做事的道德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精髓里。通过有效的培养机制所锻炼出来的学生,无论将来在任何岗位上工作,其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才是最成功的,也是最符合时展需要的。

三、对于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督导组、师德考评组,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水平进行考核,从而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表彰激励的形式,养成讲奉献、比贡献的良好风气,促进广大教师严格自律,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2.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

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不同的生物群体。学生的成长同样受制于跟他朝夕相处的环境。其中,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中职院校应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制度规范、活动倡导、舆论影响,使学生在健康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3.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所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通过行为训练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待人礼貌,可以培养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文明交往的品德;整洁内务,能够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规律、讲质量、讲认真的品质;砺志晨练,能够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意志坚定的品质。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3

[中图分类号]G42-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54-01

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二是思想品德教育。其中,培育学生政治素质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学生政治素质的培育基础是建立在思想品德培育之上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先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再重其政治素质教育,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校学生施加社会主义教育影响,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组织纪律、有能力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1.德育及其内涵

广义的德育是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而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学校老师或领导对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以及道德上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灵魂,不管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实践能力、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三者并驾齐驱,三者都要抓,且三者都要硬。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社会大众对其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过人的头脑,超前的意识,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古人曾将“立德”作为“三不朽”之一。把“明德”、“传道”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我们今天培养人才,教育下一代的学校,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列宁曾明确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同志曾着重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志在1989年国庆讲话中郑重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端正正确的政治方向。

2.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更加偏重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忽视。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并且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惧怕和厌恶的心理。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变相体罚,家长对考试考砸了的学生的厉声训斥,再加上同学的嘲笑和鄙夷,生活中这些屡见不鲜的现象极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让学生变得内向而自卑,甚至做出傻事。

2.2重文化知识教育,轻道德品质培养

众所周知,学校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人才培养基地,它的主要工作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并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应该是纸上谈兵,德育教育也不应该是面子工程,光说不做。但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一些学校将德育教育当作城市道路上的“红绿灯”,认为教师就是红绿灯的控制者,其手里掌控着对学生学习的绝对控制权。且有这种认知的还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就连某些家长都这样认为,老师说学什么好,那便学什么好,只要学生成绩上去了,那便什么都好。这样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缺失,要么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要么就是将学生推向歧途,扭曲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校德育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百年树人,德为本。然而在当代,青少年批判地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某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在琴房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一袋垃圾放在钢琴旁边,一周后从钢琴旁边经过的学生达到200余人。却无一人“理睬垃圾”。这种行为有力地说明了青少年德育培养是很重要的。

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动用激励论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进步目标,纠正不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而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青年学生应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科学信念,用艰苦奋斗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理想之花,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此外,诚实守信也是青少年品德中必不可少的,已经作为衡量一个人在道德上是否合格的最基本标准,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往往被看作是不值得交往的人,如冠以“不讲信用”的评价,他在社会中将寸步难行。例如,现在可利用班会、营造争做“文明学生”的氛围。学校能为青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4.学校德育教育是重中之中,它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4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38-02

1 强化德育工作的开展

1.1 构建德育教育工作体系

德育教师必须由德才兼备、高学历、高职称的老、中、青教师组成。努力培养新教师,鼓励教师努力钻研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并将先进经验、方法在教师中推广,使之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建立和完善以班主任为核心,政治组教师及其他方面协助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认真选拔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言行举止有表率作用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班主任为核心,学院团委、学生会以及学校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群众优势,抓好学院德育工作。

1.3 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内容

我院各系部所有班级都开设了德育课,以《人生篇》、《心理篇》、《法律篇》、《经济篇》、《政治篇》及《学生手册》、《校规校纪》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力争促进我院学生健康成长,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并学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适 应。

1.4 科学合理地实施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处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力求做到使开展的活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1.5.1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育。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5.2 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1.5.3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和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1.5.4 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族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青少年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5.5 开展《幸福、乐观与积极心理学》、《立志成才》及《做合格劳动者》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健康、文明向上的奋斗目标。

2 技校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条基本途径,各方面齐抓共管,技校生思想道德素质近年来逐步提高。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集体观念强,能以《学生手册》、《校规校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讲文明,懂礼貌,思想进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适应。

必须看到,技校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尽管学校加强了教育,仍有小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打架、骂人、说脏话、学习态度不端正、自觉性差、抽烟、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学生在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爱护学校环境卫生、爱护学校公共财物等方面做得较差,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强调要求,学生中乱扔纸屑、垃圾以及故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的现象依然存在。凡此种种,虽只是少数个别,但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 德育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的模仿性极强,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师长及其刻意模仿的人们都以身作则,塑造良好形象,发挥表率作用,那我们就不必过于担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外,要根据青少年热衷于“追星”的特点,注意发现、总结、推广现实中的好典型,充分运用身边的先进榜样力量,在青少年中形成崇尚学习、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3.2 举办主题班会或讲座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和树立学生自尊自爱,坚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必须狠抓校风、班风,使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奠定做人的基础。

3.3 要因年龄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要根据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如对中技生,主要应使他们多从切身的小事做起。譬如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国旗,唱国歌要起立;遵守社会秩序,购物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物;拾他人遗失的物品一定要设法归还;在公共场所不袒身露体、不说污言秽语等,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年后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更高要求,容易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其理论。又如对高技生,重点抓好教育,主要是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理想信念、纪律、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的教育,以解决其理想、信念问题;要根据青年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举办“扬起时代风帆,铸造时代精神演讲会”征文比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苦乐观;通过组织观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魂》等,开展“立足学校学英雄,学好本领做贡献”大讨论,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革命精神;通过开辟“青年园地”和编辑《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把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写出来、贴出去,把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启发同龄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3.4 加强对学生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体同学的环境卫生意识。同时,以抓学校清洁卫生工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开展“远离陋习、走进文明、禁止随地吐痰”以及“校园内禁止吸烟”的活动,争创绿色文明学校。

3.5 开展“优秀班风”和“清洁卫生优秀班级”评比活动

培养学生尊章守纪、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观念。

3.6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存在决定意识。古代孟母为子三迁、择邻而居,就是因为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而环境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此,要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5

1.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体育运动员在名与利的驱动下,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观众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方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体育道德现象在运动场上频繁发生,并愈演愈烈。例如“假球”、“黑哨”、“兴奋剂”、“高科技泳衣”、“”等体育社会问题,这些都属于道德失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健康,良性的发展,呼吁竞技体育参与者了解体育道德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是笔者的初衷。

2. 竞技体育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竞技体育道德即竞技体育伦理所要关注的内容和对象,人们更多是在竞技体育道德的称谓上来认识和探讨竞技体育伦理的。周博[1]在研究中提出了竞技体育伦理就是体育工作者以及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在从事体育竞赛、体育管理、和参加体育活动是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笔者认为,竞技体育道德就是指竞技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行为及品质。

3.当代竞技体育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迅速发展,但问题出现的也越来越多,道德问题尤为严重。王革[2]对21世纪竞技运动中的体育道德问题作出以下总结:(1)信息不平等现象将变相剥夺信息贫国的参赛权力;(2)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与体育的“善”的背离;(3)竞技体育国际化与爱国主义及政治干预的矛盾;(4)新科技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5)兴奋剂问题将会愈演愈烈;(6)裁判员与观众的道德问题将日趋严重。孙卫欣[3]将道德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挑战极限威胁运动员的身心底限;(2)重复单一枯燥的训练;(3)兴奋剂和高科技运动装备的滥用;(4)竞技赛场被政治势力和民族主义者利用;(5)故意曲解规则、规避规则。张婷[4]认为有三方面引发了道德问题,(1)高新技术的异化;(2)竞技体育商业化;(3)人文教育的匮乏。刘相荣[5]造成的竞技体育实质性的道德问题,是一系列针对原始异化的出现,竞技体育的异化的目的;其二是竞技体育手段的异化问题;其三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无一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平衡发展。在专家学者的研究当中,不仅指出了相关问题,还给予了建设性意见及解决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同时,这也体现了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

4.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与作用。作为调节社会体育关系的一种提示形态,体育道德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就是竞技体育道德对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进行教育、规范其行为,使得参与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功效。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的一员,竞技体育道德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尤为重要的,或关系着个人的比赛成绩、或关系着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亦或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竞技体育道德的价值正是通过其道德的功能来体现的。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就是:认识功能、规范功能、教育功能及评价功能。

4.1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功能

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竞技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竞技体育道德的自觉性。竞技体育参与者对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根据体育道德准则,善、良知、荣辱等体育道德观念来分析和评价自己或者其他参与者的道德现象,从而判断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另一方面是通过自身实践对竞技体育道德规范和原则进行深刻理解,并凝结内心的道德信念,使得自己自觉的遵守竞技体育道德。

4.2竞技体育道德的规范功能

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它对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于竞技体育相关人员的行为的导向与约束作用[4]。李克建[5]在研究中认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规范行为功能具体说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导向作用,竞技体育伦理道德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规范,为道德主体提供社会化的行为模式,即理想道德角色模型,引导道德主体在行为上追求一定的目标和方向,使其行为有章可循,而不会迷失方向;第二是一种约束,为道德的体育道德规范的核心,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和定义各种约束而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人格追求又直接对其自律品质的形成起指导、监督和自我评价作用。这种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了竞技体育道德原则和体育道德规范转化为竞技体育参与者内心的体育信念,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评价标准,从而自觉地按照竞技体育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动调整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关系。

4.3竞技体育道德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通过宣传、教育、激励等道德活动方式,借助社会舆论、竞技体育的传统习惯,特别是良知和高尚的品格的示范作用,培养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意识、观念、品质和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正、反面教材让参与者懂得善与恶、是与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认识,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

4.4竞技体育道德的评价功能

在竞技体育道德中的好与坏其实就是善与恶。在竞技体育活动实践中,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善与恶来评价其行为,并进行对自身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弃恶从善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善”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激励,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团队的凝聚力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整个团队在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时可能代表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这时,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民族振兴的自豪感,成为激励参与者为发展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们亦可以用“恶”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谴责,谴责也是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从批评、指责的角度教育竞技体育参与者,警示和告诫他们什么是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什么是背离体育道德的行为。这种评价形式也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5.结语

众多专家学者提出,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刻不容缓和迫在眉睫出现在众多的呼声里,还不足以说明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吗?当今社会已被“绿色”所染满了,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呈现出“绿色”、“无污染”的画面。我国应重塑新时期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新时代,我们应加强以义利观、胜负观、荣辱观、公私观、苦乐观作为主要内容的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竞技体育道德,加强教育、提高修养,使竞技体育参与者在实践中表现出“善”的言行、思想,使竞技体育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博.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分析及其建构[D].导师:赵忠祥.:河北师范大学,2007.

[2]王革,卓莉.浅析21世纪竞技运动中体育道德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3):100-103+109.?

[3]孙卫欣.浅析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322.

[4]张婷.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9,(05):74-76.

[5]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03):88-91.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各个环节实现默契配合与有效衔接对于确保德育质量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受经济态势、社会因素、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引人忧虑。严格地说,高校和中学德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德育目标有高低之分、内容有深浅之异,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也是有差别的。然而,现实中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并没有到位。主要原因是除高考和大学录取之外,高校和中学很少有互动。

一、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涉及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等诸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上脱节。在德育内容上,从中学到大学,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往往简单重复,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从中学到大学,德育内容本应具有从浅人深、由低到高的特性,有些内容必须重复,如爱国主义、理想、人生价值观理论等。但一些大学教师对中学德育内容不甚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德育内容的重复,致使大学德育难有深度、难有新意,学生总有似曾相识之感,缺乏兴趣甚至厌学。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内容倒挂有两种表现:一是在高中阶段,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追求内容的难度、深度,不时将本属于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到高中阶段讲授,学生学得似懂非懂,造成了高中德育知识点的超饱和及大学德育知识点的减少和重复;二是在大学阶段,由于部分学生文明基础较差,道德水平和社会公德水平不高,大学德育不得不给学生补授“养成教育”课,而这又正是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德育目标上,中学应侧重于对学生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重在培养“合格公民”,高校德育工作应着力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旨在培养优秀人才。如果中学德育的基础不够扎实,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在工作目标和内容上就难以有机联动,结果造成本该中学德育完成的任务却要在大学里“补课”。

2.高校和中学在德育途径上缺乏衔接。学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各学科教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党团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

总的来说,上述方面的衔接情况都比较正常,但有些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发展党员是重要的德育途径之一,但由于高校和中学在德育途径上缺乏衔接性,造成大学党组织对于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中学的表现并不了解,使组织发展工作出现迟缓甚至停顿的现象,形成大学里集中在三、四年级发展党员的状况。再如,大学辅导员工作和中学班主任工作相比,在力度上有明显的削弱。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普遍高于中学生,对大学生的管理强调自我管理是正常的。但如果辅导员的设置流于形式,工作如蜻蜓点水,一味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就会造成学生缺乏凝聚力,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情况。因此,必须改进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当然也要避免简单回复到中学的工作状态。

3.在德育管理体系上缺乏衔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涉及领导机制、师资队伍、规章制度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比较高校和中学德育管理状况,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上区别明显。在中学,学校和家庭一般相距较近,容易联络和沟通。

大学则不然,它生源量大,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相距甚远,往往只能通过一纸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身体、家庭情况,难免主观和片面,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高校和中学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缺乏合作与沟通。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和中学在这方面的脱节。造成了高校不了解中学的德育内容和规律,中学德育工作者也不了解大学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这使高校和中学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有效利用。

二、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缺乏衔接的消极影响

当前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无疑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1.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学校德育的功能是通过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评价几个环节来实现的。这几个环节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削弱学校德育功能。高校和中学德育目标的颠倒、混淆,破坏了德育目标的阶段性,给德育教学带来混乱,给受教育者带来不适,最终也会使德育工作失去它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高校和中学德育内容的倒挂、脱节、简单重复,破坏了德育内容的整体性、层次性,影响了德育内容的正常实施。高校和中学德育途径和管理中某些环节的中断或削弱,破坏了学校德育渠道的畅通运行,使德育工作缺乏合力。

2.影响了人才素质的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展开来实现。如果学校德育目标不明确,德育内容不确定,德育管理不科学,无疑会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消极作用。特别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社会上形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德育工作难度更大。

3.浪费了德育资源。前述问题的存在,必然会给学生的德育学习带来压力:德育目标不明确,学生无所适从;德育内容不确定,学生无法适应;无论是教还是学,付出心血却收效甚微。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增加德育教师教学、备课的工作量,也必然会给学校德育管理、评估工作带来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

三、实现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基本策略

我国德育改革2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效,现在已经到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正是必须突破的问题。因此,搞好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势在必行。

1.要转变教育机制。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否则,无论是教师、学校、学生还是家长、社会的关注点仍然会停留在智育、分数、高考上面,德育仍会受到冷落、歧视。要加强素质教育,首先,政府应转变政策导向,通过出台政策、法律、纲领性文件,在整个社会推行素质教育机制;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从整顿管理入手,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监督。此外,教师、学生、家长也要在认识上、行动上摆正素质教育的位置。

2.要摆正德育位置。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两大问题上进行突破,要统一思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德育的重要性,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来理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着眼于行动,不能光从口头上重视德育,必须把德育首位的思想树立和实现在德育教学、管理、评估的各个环节。

3.要树立衔接意识。首先,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从理论高度整体把握德育,树立大德育、整体德育的观念。其次,要在实践中加强衔接。如对高校、中学德育内容要有整体把握;对高校与中学的德育目标要深刻理解,掌握分寸;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要多做调查分析;家庭、社会、学校要密切配合;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党团社团活动等要共同发挥作用。

4.要提高教师素质。这里的教师包括德育教师、专业(科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其中主要是德育教师。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外,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还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勇气、有能力、有信心去从事德育工作,才会真正做一个加强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7

传统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教育子女的重担主要落到了家庭。在长期的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摸索积累了丰硕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道德教育文化。孔子在《论语》中记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则指出“远邪佞,是富家教子第一要义;远耻辱,是贫家教子第一义;至于科第文章,剖民儿郎自家本事”。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我国古代关于“家训”“家范”一类的著述,公开印刷发行的就有120多种,那些家族谱牒中记载的相关家庭道德教育,更是不胜枚举。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之所以受到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重视,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统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体现出家国一体

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注重“小家”与“大家”的结合。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不仅涵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家庭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拉近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统一。如先秦儒家推行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的思想,发展到后期出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的论断。宋代更有“民胞物与”“仁者与物浑然同体”的学说。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认为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把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孝悌思想带入到社会中,使其得以推广,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认为“孝”是“德之本”“人伦之始”。它不仅指孝敬父母长辈,还上升到了“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甚至成为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重要凭证和基础。《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熏陶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齐家”则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同时“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才学,才可以在社会上大展拳脚,在治国平天下的进程中一展所学,建功立业。

(二)传统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体现出与宗教相结合

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中还夹杂着一丝宗教思想的痕迹,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子”,郭巨因为家里贫穷,为赡养年迈的母亲,他将自己的小孩子埋在土里。在挖土的时候,竟然挖到了金子……这个传说明显带有佛教的因果循环的思想。宗教思想在反映某种现象的时候非常形象化。因此,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总的来说,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在家国一体的大环境下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二、当代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只能由家庭承担。由于物质的匮乏、娱乐项目的缺失,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只能是读书学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诱惑也在增加,青少年整体素质教育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归结起来主要受以下两大原因影响。

(一)诱惑陡增的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产业的繁荣,诸如夜店、酒吧、游乐场等娱乐场所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青少年一方面年龄尚小、见识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对新鲜事物充满新鲜,稍有放松管束便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而失足。

(二)失于管教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而贫瘠的土壤是不可能结出好果实的。据调查,对吉林省190名违法犯罪学生的了解发现,近60%的学生犯罪是受其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在河北省对100名犯罪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将近25%的学生家长有着犯罪前科或是犯罪倾向。由此可见,“问题父母”导致“问题少年”,家庭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古今家庭道德教育的状况可以看出,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结构,家庭法制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法制教育,会培养出遵规守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才。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倾向,是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严旭 单位: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G631;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08-01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其提高学科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在学生自主预学、合作探究和主动展示中加大德育引导力度,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升素养,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坚强意志、坚韧品质、乐观精神和自信动力,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深化理解,全面认知。

一、预学探疑,培养独立质疑精神

独立自强,敢于质疑思考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也能体现自我发展的价值。以预学为引导,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疑,能使他们在深入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发展潜力,生成独立探疑中的问题意识,以获得丰富体验。预学探疑,能够让学生在研读阅读素材中获得更多新发现。如,在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第5单元“Reading When in Rome”预学引导中,结合“Welcome to the unit”内容,可就“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greet”表达内容,建议学生就“Do you know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主动找出自己发现的素材,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交流。通过预学,学生对怎样入乡随俗和随俗中应该怎样符合礼仪习惯等都有了深刻的认知。有的同学结合自我探学质疑,对对话中的相关内容予以深入思考,从习惯形成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了更多有意义的问题。有的同学围绕预学搜集素材,从民族文化的异同角度分析了相关内容,进一步展现了自己的主观阅读理解和探知能动性。教师应多给学生设计具有导思性的话题,组织他们根据自己在预学中发现的问题,梳理相关思考策略,生成丰富的理解方法。还要多给学生自我深思表达的机会,引导他们结合预学发现问题,深入质疑和主动查找资料,提供更为广阔的深思探学平台。同r,组织学生运用同桌对话、问题讨论等方式,说出自己的疑问,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化识记运用,开拓思维,达到预学的目的。

二、群体讨论,融入团结协作思想

运用群体交流,彰显了英语交际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使得学生在集思广益的过程采众长,深化感悟。群体讨论帮助学生走出过度依赖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主动合作的过程中团结协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群体讨论使得英语课堂更加富有动感,使课堂更富有凝聚力,利于培养合作精神。群体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的“Reading A Giant pandas”教学中,就“Can you tell us the knowledge about giant panda”和“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character of giant panda’s growth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围绕教材文本内容主动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以阅读素材为模本,主动从相关的知识要点中理出信息,渗透德育。交流中,学生主动协作沟通,深化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围绕群体讨论的过程,注重从学生认知发展需要角度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能让学生明确目标和方向,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教师要鼓励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说出自己的认知体验,主动深入挖掘有价值信息,在博采众长中发展自我。

三、自由展露,激活自信潜能

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让他们在保持乐观自信的前提下将德育主动融入课堂,从而获得积极进取的动力。运用自由展露的方式鼓励学生凸显自身才能,便于他们在最大限度激活自身潜能动力中产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力。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也是自信潜能动力不断孕育和发展的过程。运用自由展露,能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深学运用机会。例如,在八年级英语下册第6单元的“Reading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拓展延伸过程中,不妨建议学生根据“How to have an interview”模拟电视采访的形式主动提出相应的话题,帮助他们围绕相应话题进行主动交流。要通过采访交流,让学生从彼此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梳理思维感知,获得更多的认知素材和丰富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展示表演,多给他们营造民主、快乐的学习互动情境,让他们在深入互动中不断深化感知,给他们更多的自我尝试和运用的机会。运用形成评价,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进步,让他们在不断受到激励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信,保持高涨的探学激情。

四、结束语

突出德育,让学生在主动探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利于其在实践运用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注重从合作探学、情境活动、成果展示中鼓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利于其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语言感知,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学习品质。总之,抓住德育这个主线,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提高他们学科综合素养,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起了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关注。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安定、民族的兴衰。

一、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学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其生理、心理处在一个剧变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躁动的时期。他(她)们表现出独立性强、反叛心理突出、对事物好奇的特点。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学生学习氛围的优劣以及班级其他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这也是整个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对班上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德育效果不明显等一些问题。

2.1把德育教育知识化、理性化,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教师用传授知识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2.2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对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作用研究不够,同时与学生的思想实践结合的也不够紧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2.3为了应试而注重思想道德理论教条的传授、背诵,忽视了学生起码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还有一些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发挥不够。

三、开展好隐性德育课程

针对以往德育教育的缺陷,我认为在初中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加强隐性德育教育。所谓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这是与显性的专门德育课程相对而言的,专门德育课程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它的说教成分多,约束成分多,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不满。而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

在学生思想品德内化过程中有许多中介,其中隐性德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中介,把学生的外在影响因素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品质,逐步达到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它更多强调的用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得到教育者在德育中所要得到的效果。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要求我们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尤显得重要。

四、如何开展班级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4.1平时注重教师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中学德育的手段和途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示范教育,即教师或其他长者通过一定的示范行为或示范行为的列举和描述,使学生对其产生认同并确立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示范的主体是多角色、多层面的。如父母、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学校行政领导、社会其他方面上的行为主体、学生群自身的参照体以及文艺作品中的模范人物等。教师可在平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从而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4.2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理解。教师要想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容易打交道,也就是说要理解关心学生。理解体现的是一种沟通的立场和能力。班主任老师应该暂时放弃自身的参照标准,尤其要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即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

4.3接纳新生事物,拉近师生距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合理的消费方式也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新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应从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量人为出、文明休闲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关注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虽然离中学生比较远,但是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现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冲击,特别是对中学德育冲击颇大,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发生的政治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

4.4优化班级环境。教师可通过优化班级环境来构建优良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群体心理。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驱动、规范和陶冶效应。因此,我们努力创建以班级文化为主导的德育环境。

论德育的重要性例10

关键词 :品德教育 职业院校 德育影响

德育,实质上在婴儿诞生之后便贯穿于个人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多数人并不十分关心身边的职业院校学生,尽管这些学生将会为社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们也是社会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学生到初中阶段后,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转而选择职业学校后,可能产生心理压力。虽然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存在行为、学习等方面的不成熟,但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在直面这些学生时,应感到责任的重大,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教师应当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科学技术、传播先进文明的伟大责任,为民族进步付出自己的心血。培育优秀的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最终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德育不是孤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还应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德育和技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位列第一,首先就要求教师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老师不仅是教书,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学生形成可贵的品质。“授业”第二,教师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吸收与利用。“解惑”位列第三,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教师要耐心地解答学生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解答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恰当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走出迷茫。

道德对个人、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崇德修身。由此可见,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交融渗透、互为倚重的。经济发展是现今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但是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德育是比知识、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教育,而最终德育的质量、效果将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笔者仅从三个角度阐述职业院校德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对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将走上技术工人的岗位,他们将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作为高技能人才,将是社会需求的中坚力量。同时,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他们的技术能力,而且需要他们始终坚持个人职业道德操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技术创新进步、科技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职业学校教师要寓德于教,以德治教,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出品德优秀的技术人才。社会还应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德才兼备的人,不是只懂技术而道德不及格的人。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我们祖国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以及我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都将成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二、德育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符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高技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既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和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只有以“人才资源强国”做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对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予以引导、改善,这都更加突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甚至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才能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把人口压力变为人才素质优势,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总书记引用古人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都表明了职业院校教师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让学生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使他们敬岗爱业、洁身自好、廉洁奉公。

三、德育对健全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产生回报社会的良好心态,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得到社会的承认,保持健康心态。德育实质上是对学生美丽心灵的雕塑和保护,体现了社会和亲人、师生和朋友对学生的温暖呵护。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定位个人目标,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少走弯路。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教育方式、方法对这个时期学生的影响将是持久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协作,把德育融入所讲授的课程中,将德育切实落实到教学内容里。

通过德育教育,笔者希望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获得内在的精神力量,当他们进入社会后,面对社会角色的转换时,能积极主动地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顺利投入到新的工作生活中,这将与他们通过职业教育改变个人命运的期望相契合。在新的工作生活开始之后,学生在面对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时,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而创造出优异的工作成绩。最终,学生能够爱岗敬业,创造社会价值,依靠劳动和努力赢得个人的幸福生活。

不可忽略的是,在德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学生消极对抗、好高骛远、个人定位不准、感情生活不顺利等。在具体应对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当及时掌握并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与学生交流讨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感化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受益一生。

理想的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是劳动市场的主要成员,恰当的德育教育对社会良好职业道德氛围的形成、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确保市场经济稳定运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