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德育教育方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45

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方式例1

第一种形式是教师主讲。主要是班主任老师选择一些短小的,有启发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或者具体、感人、生动的文章作为教材来讲读。学生主要是听、记、议。如:我们学习过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的一些内容;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教育动态等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其次要讲的有深度、有意思使学生听后有收获,最好使这些素材与班中的一些现象对上号,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第二种形式是围绕德育主题,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讨论,谈自己的观点、认识等。如:我们在高一进行“尊重”这个德育主题时主要采用了这一形式,因为对于尊重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深刻,教师不讲,他的认识程度不会有大的提高,我们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文章,先了解尊重的内涵,介绍了“尊重”的五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开展这一主题的意义,通过几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请每个同学谈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个主题同学平时接触多,感受也多,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懂得了尊重的相互性,懂得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从尊重别人开始,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讲,同学参与讨论。如我们高二的德育主题“学会负责”,主要采取了这种形式“。学会负责”这个德育主题是我们继“三谈情商”和“学会尊重”之后进行的,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比较熟悉,关键是在这个领域再有新突破,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放手让同学来搞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把这个主题交给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的热情比我想象的还高,广泛收集素材,还买了有关的德育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德育教育方式例2

2.结合教学内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制订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前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响后才能起跑,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因而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针对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告诉学生科学训练的方法,安排适宜的跑速、距离等;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或落在后面的学生,教师及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发扬“拼搏精神”,以增强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3)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尝试。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对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体育课程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风吹日晒,恰恰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能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借还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和正确使用场地器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学,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4.结合课堂偶发事件、学生表现进行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方式例3

    我们的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必须加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要搞清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素质?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个最理想、最全面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对生命的认知、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对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可以把这三种素质比作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校教育要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这三棵素质树,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施肥、浇灌、丰富,使其不断长粗、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教育者就是要播撒种子,播种希望。

    本文着重谈谈在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即谈谈学校应从那些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只是谈谈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敬请指正。

    一、培养学生几种素质

    人总要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与社会交往,我们要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一些自然规律:个体和集体相互依存,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和利益,又要考虑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怎样教给学生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动物中得到启迪:大雁在飞行的时候往往排成一字形,这是为什么?飞行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会与领头的大雁调换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如此教育学生总比空洞的说教有力: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作出贡献,同时也享受集体给予的力量和恩惠,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狼孩的事实说明离开了集体,智力损失不可弥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清道理,让同学们相互感染,形成优秀品德。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德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尊、善、爱、信、谦。

    尊即要尊敬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有好多同学尊敬人是有条件的,他尊敬领导、尊敬有钱人、尊敬对他有用的人,这就要正确加以引导。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回避你,你就应该主动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满脸通红,一定会体验到一种滋味,他今后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得最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气氛中,这种气氛要靠大家去创造。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应该为人师表,从我做起,先尊重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善即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互依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宜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有一些家长可能在教育子女为自己谋利益方面多一些,那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就更应该要强化教育青少年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爱即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爱和被爱都是人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有这样一个学生跟我说过,有时他也想玩,可一想到老师为他们操碎了心,又真的不好意思去玩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回报了学校和社会。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简单说教,有句话说得好,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老师,他的学生一定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祖国,他一定是祖国的希望。

    信即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应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人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自己要说话算数,我们很多时候发现同学所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不去努力实现,所作的保证也难以坚决执行到底,这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同学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哪谈得上真诚友爱?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一起努力植“信”于孩子心中,让孩子从小就讲信用、守诺言,这对孩子个人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前途大有好处。

    谦有两层含义谦虚和谦让。我认为谦虚是

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多同学在成绩落后时能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而一旦取得成绩则沾沾自喜,再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肯向他人学习。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进步不大,甚至会出现大的倒退,即使自己是出众的,我们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追求更高更强。同学之间谦虚相处还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在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友爱互助,整体提高。而谦让则是同学之间化解矛盾的最好的武器。在班集体中要教育学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大家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以上五种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不太成熟的,一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十分慎重。我们要选择、研究教育方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选择、研究教育方式

    1、尊重学生,减少伤害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虽小,他们也具备了做人的尊严,有句名言就表达了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学生再不能频繁罗嗦,居高临下地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好多学校有一些告示牌,时见上面贴有检讨书、悔过书之类;也有些学校为了杀一儆百,在学校大会上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样做可能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对其本人若不正确引导,或许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学生,今后同学们如何看他们?他们会不会滑向破罐子破摔的泥潭?这都值得教育者去思考。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校内刚受到刺激,回到家,如果家长再一阵暴风骤雨,想想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能承受?如此这般,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可对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那我们的教育真是来不得一点儿简单粗暴。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听到一些语言暴力伤害学生,个别老师一时激动,口不择言,甚至对学生人格侮辱,诸如:“笨蛋、傻瓜、无用的东西、猪”等等,这些话对学生的伤害比用刀割肉还严重,学生会终身难忘,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老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可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学生自尊。所以,凡事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意义还在于孩子终会长大,但愿这种方式不会代代相传。试想:从来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又如何去尊重别人?那我们的民族不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又如何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多体谅、多期待、多鼓励、多沟通,当然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自责、反省,留给违纪学生时间去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等等。

    2、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往往因为不太细心发现不了,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唤起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奋发向上。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意无意中暗示给他们老师的较高期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往往真的就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原谅学生的小问题,老是抓住某些事跟学生算帐,班级管理可能就会出麻烦了。我见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班长,一次犯了一个小小的过失,班主任一时气愤撤了他的职,从此不见了那个积极向上的男孩,他情绪低落,处处逆反,不求上进,让班主任伤透脑筋。看来,作为老师有时可以故意不看学生那些不太重要的毛病和缺点,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多让问题学生为班级做事,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学生从小事中往往会体验到成功,增强了自信,最终可能会出现全面成功。优秀教育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多批评学生的方法,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这些都是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如果学生过多的生活在批评中,那他同时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过多的敌意之中,他同时就学会了斗争;相反如果他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和善待他人;如果他生活在表扬、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自爱。可见,这些优秀的品德,就靠我们教育者提供环境去培养。

    过去,我们往往是用命令

的式进行品德教育,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应现代教育,效果不会很明显。怎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课题。《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为什么要爱呢?我们如何去实施呢?这不是靠老师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美,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其效果会十分明显。

德育教育方式例4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德育教育方式例5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方式例6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德育教育方式例7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指向诸如高考在内的选拔评价式的教学成果,而是注重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启发,体现为职业素养养成、发展服务的引导式的教学目的。因此,要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当前“只有管教,没有教养”的传统模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达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进行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所谓的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启动学生情智去感知、参与、体验、领悟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并非从根本上反对知识论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是一种扬弃与超越,是寻求一种新的“视界融合”。它更加突出道德教育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不仅注重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诱导和激发,以及情感和认知的涵容互摄,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道德觉悟能力和道德境界,实现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

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实践运用上要突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启发、引导体验。

(一)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启发感悟体验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它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内容,但不应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讲述“职业能力的形成”时,笔者结合很多学生只看到成功人士成功的结果,很少了解其奋斗过程的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谈他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成龙、李嘉诚,然后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编辑的视频资料《成功的背后》,把德育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了解盖茨、成龙、李嘉诚在奋斗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的历程的真实情境。学生在那逼真的情境中对职业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情境进行体验,受到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盖茨、成龙、李嘉诚成功的原因何在?我们烹饪和导游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哪些?你是否具备?有何差距?如何提高?学生在讨论中思想碰撞,理性感悟,认识到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重平时积累,才会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获得事业成功,从而自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就在教学情境中水到渠成。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笔者一般采取引导学生“读书、看报”的方式实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有目的地为学生选择有关阅读资料、书籍和指定每周的看报、点评时事活动等,大家接触的信息差不多,头脑里总会有些共同的东西,这样使彼此间的距离拉近。而把学生自发形成的意识情感与课堂上由教师创设的情景氛围内外结合,有效地达到共鸣体验,从而理解领悟德育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凸显体验特点上,笔者还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存在的问题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生活实际,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人情境中“亲心”体验。这样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们感到德育课亲切、实际、可信、可行和适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

(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除了从教学内容上创设内容和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外,还注重从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直观感受、角色模拟、动手操作、师生角色置换、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尽可能把德育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的过程,感受到引人人胜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共同发展。

三、结语

中国有句谚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人生经历而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所以,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尝试是广大德育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是贯彻有效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更是时代的呼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它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帮助,更符合教育的本意与发展趋势。

德育教育方式例8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能力,引导学生在各种日常活动中逐步提升德育水平,这是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所必须满足的一个要求,为此,班主任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小学生与游戏是不分家的,很多小学生对做游戏非常感兴趣,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当地开展各种趣味游戏,并在游戏中加入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道德修养。这里所涉及的知识可以是各种知识,也可以是一些趣味的知识竞赛,只要能让学生感到有趣、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活动就可以组织参加,从而让学生在参加游戏中逐渐增长知识。

比如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互相谦让协作的重要性,带领学生玩了“过独木桥”的游戏,首先教师在操场上画了四个长为4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将小组同学分为4组,每组6人,随后教师给学生说了这样一个场景:“大家都在一个小岛中游玩,哨声一响意味着小岛发生地震,大家必须迅速通过独木桥,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全部通过,哪个小组就是获胜者。”这样一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学生如果不能有较强的互相协助的心理,很难顺利通过,因为一出事大家就喜欢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经过一次演示,全班同学都没有通过。大家都非常沮丧,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小朋友听到哨声后手拉手一字排开顺利通过,大家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通过这个独木桥并不难,关键在于齐心协力。

二、相互平等,让学生在和谐中逐渐成长

教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管理过程中的平等问题,很多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是可以给予各种优越条件的,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班级中没有太高地位,也往往受到冷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素质。为此,教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以更加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中逐渐成长。

比如某位班主任发现班级中有一位同学经常被其他同学告状,说他喜欢管闲事,且不喜欢学习,于是教师将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询问,经过交流教师了解到这位同学爸爸是领导,常常到处巡视,他也想想爸爸一样当领导,于是教师第二天让这位同学当上了副班长,并承诺一个月后班级同学支持可以一直做下去,但必须得到班级同学的好评。这位同学回去后很兴奋,每天继续巡视班级,但发现大家都不喜欢他,于是他询问教师,教师耐心地给这位同学讲了做领导的艺术:“领导要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应该管事但不能管闲事。”这位同学听到教师的教诲后尝试着改变,并向父亲请教,最后终于获得同学的认可。这个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三、巧妙批评,让学生在反思中自我改正

任何学生都会犯错,犯错后如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目前很多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一旦犯错就应给予严厉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学生犯错后,教师应该巧妙合理地给予批评,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主地改正错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当校长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他看到一位同学在操场上拿着砖头砸人,于是将其制止,并让他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他随后就到。陶行知先去询问周围同学为什么这位同学砸人,得知他是因为有人欺负女同学才出手砸人。回到办公室发现这位同学已经到了办公室,于是拿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守时先到了。”学生以为校长要批评他,却得到一块糖,随后校长又拿出一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住手你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最后校长递给他一块糖,并说道:“这块是奖励你主持正义,让受欺负的人得到了保护。”说到这这位同学已经无法忍受,痛哭流涕:“老师,我错了,我不该拿砖头砸人,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陶行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从而让学生自主改正错误。

总之,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德育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德育水平,帮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教师应注意多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其次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采用巧妙的批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改正,从而让学生道德水平逐步提升。

德育教育方式例9

二、充分利用教材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德育教育方式例10

    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要充分发挥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必须从多方面加强道 德教育,着重从正面灌输,而不能听其自流,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

    (1)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要同建设有中国特色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才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才能避免空调的说教。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首先 ,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以一心为公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以诚实劳动为核 心的热爱劳动的教育,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教育,把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以投 身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经济体制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市 场经济常识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改革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法治观念等一系列新的道德 观念,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2)摒弃和改变一切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立独立性,其表现之一是它们滞后性。原有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旧道 德观念,在其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改变之后,还将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剥削制度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 存在并产生着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意识、等级观念等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 活方式,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所 形成的僵化意识、封闭意识、依赖意识、懒汉意识、人治意识等陈旧的道德观念,必须予以变革。这样才能克 服在道德观念上的滞后性,清除其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3)大力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另一表现是它的超前性。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 说(包括毛泽东思想),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这一科学理论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前 景作出了科学预见。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指导和动员作用。因而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深刻指出,无论当时 的新民主主义,还是尔后的社会主义,都是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当 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当年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为 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都充满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辉,他在建国 后所树立的先进典型: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都是我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光辉榜样。在这 些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带动和影响下,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决心及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念。

    (4)大力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再一个表现是它的历史继承性。它同先前在道德伦理方面的 思想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无产阶级这一先进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继承和发扬我国 历史上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历史遗产和积极的文明成果。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大力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英 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 理想主义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的团结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等等,这是我们革命事 业的传家宝,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正是靠着这些可贵的革命精神,使我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实现了“一化三改”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天行 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 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和为贵”的团结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 尊者爱幼精神,“言必信,行为果”的言行一致精神,“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择善而从”的自 我批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几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 加以继承和发扬。

    (二)多层次进行道德教育

    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于道德建设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原则: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出发,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道德教育的要求上,决不能搞“一 刀切”,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注意广泛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1)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干部是人民公仆,他们都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对其提出高标准和严要 求,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带领广大群众为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而奋斗。在道德建设上,只有先从党内抓起,从干部抓起,才能 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通过端正党风、政风进而改善社会风气。

    (2)对青少年进行“四有”教育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成为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要从娃娃抓起”对他们要着重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还 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纪律和制度,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 来,特别要引导他们抵制那些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3)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对广大群众,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必要而又切实 的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 要提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以及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心爱护孤寡伤残等社会公德的教 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我们祖国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4)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对各行各业都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要教育党政机关干部起表率作用,当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 作官当老爷,那种作威作福,以权谋私的行为是干部中最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还要对那些直接为人民群众日 常生活服务的部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特别是对商业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尤 其是加强行业道德教育,那种欺行霸市、投机倒把、抬高市价、缺斤缺两,以至销售伪劣产品,坑害蒙骗顾客 的行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要大力提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要把顾客当 成“上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良好的经营作风。

    (三)多形式实施道德教育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

    (1)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模范的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介和文艺作品,大力宣传报导他 们的模范事迹,以教育和鼓舞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毛泽东曾为 我们对立了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一些光辉的典范,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今天我们要在学习这 些先进典型的过程中,赋予新时代内容,同时发现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涌现出的新典型,并在此 基础上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以鼓舞和教育新的一代继续奋进。

    (2)道德教育应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将其寓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通过青少年 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四有”新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