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7 16:21: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农业市场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

篇1

2011年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资本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而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证券市场引导资源流向农业,使社会资源向农业和农村优先配置。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①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与综述

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课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戴宪生提出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即通过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股份化—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的途径利用股票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利用债券市场;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利用基金市场。罗宜成、郭丽华指出证券市场可以从资本、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将社会稀缺性经济资源优先向农业和农村进行配置。

目前,有关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方面还比较欠缺。本文拟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并结合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就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本文选取近几年各区域中农业总产值较大的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个省份作为样本,研究这些地区农业发展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文中“农业上市公司”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农林牧副渔板块和食品加工及饮料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

指标选取。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土地、环境、人力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其主要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以农业总产值最具代表性。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2005~2009年作为分析期),选取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指首发融资额)作为证券市场资金投入的代表,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通过这两个指标分析说明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分析方法与结论。为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需要证明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额与平均农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方法是:首先画出如下散点图做初步分析,然后计算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判定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测算,得出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0.798766≈0.8,在小样本情况下,采用t检验方法对样本相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通过。这说明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因此,证券市场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业较为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证券市场的利用程度较高,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和支持较大。这与当前学术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界定是一致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证券市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市场化、工业化活动框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科技研发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较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周期长、自然灾害风险较大等天然弱质性,其发展一直存在资金瓶颈,进而制约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财政投入有限、信贷扶持不足、农户自身投入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必须摆脱单纯依靠现有资金来源的局面,拓宽融资渠道,广泛调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而农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基础主要是企业化经营,可以说,农业企业化是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近500家。但是,在A股市场,河南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只有2家,即雏鹰农牧和华英农业,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有4家,即双汇发展、好想你、莲花味精、三全食品。在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方面,除了上述几家农业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外,在其他直接融资方面几乎都是空白。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农业企业利用证券市场水平较低,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对策与建议

鼓励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培育和规范证券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积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区域特色、有优势、有前景、有基础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这类企业如果能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将会推进农业高新科技革命,加快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较好的平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借助证券市场,扶持、发展和壮大一批像双汇、三全、思念这样的以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科研为龙头、产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实现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借助债券市场,建立资产支撑证券化融资方式。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重视和加强债券市场的作用,运用债券工具融资。当前地方债债务率较高,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券应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综合这些因素,农业现代化在债券市场上可采用新型融资方式,可借鉴国际新型融资方式—资产支撑证券化。该种融资方式适用于规模大、期限长的项目建设,是将较稳定的项目收入权利转让给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以此将项目风险与原始收益人自身风险隔断。SPC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升级,直接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同其他机构组织债券发行,并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采用这种融资方式。

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可以采用地方政府控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由相关金融机构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按市场规则共同发起设立,委托或成立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面向社会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进入产业投资市场。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大型农机具生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科技研发推广等领域的优质农业企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金的具体存续期和募集规模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篇2

二随着农业推广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比例不平衡。

从整个农业推广硕士十五大领域报考、录取看,各领域间差异较大,一些传统技术性的农业推广领域,报考人员较少,而一些对农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经营管理科学等领域报考人员相对较多。据统计,2009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仅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就占总录取人数的45.8%以上[4]。目前,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和扩大。

2.农业推广硕士人员结构的不平衡,农业推广一线特别是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来源看,真正来自农业和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足1/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现代农业推广过程中如何实现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和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有效结合,影响现代农业推广的前瞻性、时效性、引领性、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农业推广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单一的传统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要。农业推广也开始更多的集中在非物质形态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上,因而,在农业推广各个领域中,一些“软科学”领域的报考、学习人员相对较多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其次,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领域宽泛,职业背景要求不具体,因而,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报考生源中非涉农类的人员相对增多,其中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行政干部比例较高,真正工作在农业推广一线的报考人员少。因此,一部分培养出来的学员难以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员无意于农业推广一线工作,仅仅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作为改变自己学历结构、进入涉农及非农行政管理机构、晋级增资的渠道和砝码。再次,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学术化、培训化倾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中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物化技术领域,囿于传统的物质技术的传承模式,缺乏现代农业面向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所必须的市场分析、信息处理、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术;而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些软科学领域,则缺乏必要的农业物质生产技术的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于部分非农专业背景的学员来讲,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农业推广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国家政策优惠对于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普遍待遇较低,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压力大,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仅仅依靠基层农技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承受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成本,使得部分希望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面的广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基层生产经营一线高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偏低。

三按照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原则

结合现代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非均衡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就农业推广的功能以及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应该逐步改变目前的非均衡发展格局,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推广人才的需要。

1.适当调整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的内容结构。

具体来讲,对于一些传统农业领域,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领域,适当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分析、农业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拓展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视野,使得他们从单一的农业技术研究、指导、服务与咨询向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之路进步;而对于一些侧重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的“软科学”领域,尤其是一些非农学校、非农专业生源相对集中的领域,除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内容外,也应该适当增加基本的农业应用技术、知识等相关内容。这样,既突出和体现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的特色,又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内容的结构调整,使得所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学员在知识结构上能了解和把握相关农业推广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特点。

2.克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功利化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克服这一问题必须要多方面通力合作,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机构来看,切忌急功近利。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和完善办学机构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实实在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忌盲目扩张;从学员方面来看,应该尽可能招收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既能够也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看,必须严格按照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制度和规范,从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加强对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办学机构、办学过程、办学效益的监管,杜绝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形式化、功利化。

篇3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13-02

Abstract With the case of Tong'an agricultural park in Xiamen City,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conceptual plan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nature,the target,the resource and the tourist resource market of parks.It showed that the conceptual plan should become a suppleme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conceptual plan;Xiamen Fujian;Tong'an District

概念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新星,通常不被列入传统完整的规格体系中,其与总体规划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成型的总体规划,属于一个可修改的变量型规划;概念规划更着重于对未来发展、可能的经济效益、市场增长点等内容的预测,更侧重理论上的参考意义;而总体规划着重界定园区的建设格局、内容、方向、步骤等,其约束力和指导性更强。

国内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概念规划热潮,从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规划逐步向其他行业规划领域延伸,但在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规划实践中概念规划的应用极为罕见。2012年受到委托对厦门同安农科乐园进行概念规划,以帮助投资方和有关政府部门判定该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本文以此案为例,探析农业观光园区概念规划对项目目标定位、功能模块、开发方向、资源及客源分析等内容的参考指导意义。

1 项目现状

园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交通便捷,厦门本岛可30 min内方便到达,同安区内10 min即可到达。场地周边现为大型蔬菜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享有一定的声誉,农业景观本底较好,具有与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异质性,具有强烈的景观吸引力与开发潜力[1-2]。

2 项目性质与目标

2.1 性质

本园区将建设成为都市高效植物工厂样本,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现代农业休闲园区,融研究、生产、示范、教育、休闲、产业模式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现代农业园。

2.2 目标定位

本园区建成后,在市域、省域范围内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现代农业展示与体验中心、商业城市高效现代农业模式推广示范中心、现代智能化农业研究中试基地、厦门新兴农业休闲观光胜地。

3 发展战略

3.1 园区景观吸引力营造

建设区域范围内技术与设施水平领先的智能化现代植物工厂,展示新型都市(市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科技景观,凸显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一层面。展示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高效、安全与可控、可追溯的生产体系与产品;展示现代农业文明,构成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二层面。设立温室花园餐厅和蔬菜卖场,强化休闲观光设施和功能建设,促使产业模式的当场转化,提高生产经济效益。集农业文化、现代温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科教文化于一体,通过文化创意展示园区景观吸引力第三层面。通过区域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间的异质性比较,园区现代农业景观与周边传统农业景观异质性比较,创意休闲景观与自然景观异质性比较三方面提升园区景观异质性和吸引力。

3.2 宣传与市场运营策略

借助政府与公众媒介平台宣传迅速打开知名度;通过诸如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等热点话题提高园区知名度;融入区域旅游系统,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通过各类旅游创意、文化创意活动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结合科教宣传,赢取基础游客群体。

4 重点分区与项目

根据融合园区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工生态、景观体系,并使各分区拥有不同于其他分区的景观中心点。有利于行政管理、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设简明的游览组织结构的原则进行园区内部分区。将园区分成植物工厂、休闲观光温室、附属综合服务休闲区3个功能模块。3个分区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需求,展现不同的特色景观。

4.1 综合服务休闲区

建设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品商店、电教宣传室及休闲景观区。总体风格控制为现代自然式景观,建筑为与智能化玻璃温室相协调,强调线条形式美,糅合古典和地方特色的小组团形式。停车场为树阵隔离的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品商店可以互相依存,提供各类商务服务,并与电教宣传室一起构成室外建筑主群体;电教宣传室主要承担科普教育的功能,拓展、弘扬传统与现代农业文化,增加园区服务与赏玩项目,提领园区农业文化创意;景观区以园林植物与果菜作物混合造景,营建优美景观,着力营造3类公共空间以达到增加园区空间容量,延长旅客在园区停留和消费时间从而提高园区效益的目的。3类公共空间分别为儿童活动空间、游客休憩空间、游客过渡休闲空间。

4.2 植物工厂区

植物工厂区内,根据作物生长所需最佳条件,由智能化系统协调有关系统、装置及设备有规律运作,综合调控各环境因素,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农产品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实现生产高速度、高产出和高效益。

植物工厂区以高顶玻璃大棚为基础结构,外观加以现代建筑形式的美化修饰。植物工厂主要包含四大区域,分别为组培播种区、育(炼)苗区、生产收获区和包装储藏区。为了方便展示、参观和示范,设有3.0 m宽的参观走廊。

4.3 休闲温室区

休闲观光温室以蔬菜主题餐厅的形式加以体现;以食品安全、绿色蔬菜为基本要素,开发主体餐饮系列,融合文化创意,成为园区主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

5 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围绕食品安全,技术创新传播,商品创意新颖、人性可爱,服务贴心到家这四大特色从两大商品品系3个层次进行园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两大商品品系分别为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和科教及服务商品品系。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是是一个以实物商品开发为主的商品品系,分为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售(绿色、反季节、高附加值品种)、专题饮食创意蔬菜饮品等附加服务、衍生的旅游农产商品三大类。

科教产品品系:以思维与服务产品为主体,适当的实物支持为体现的一个产品品系,分为科教服务与宣传、科教商品销售服务(书籍、光盘、培训、讲座、咨询等)、创意科教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家庭菜园的设计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技术壁垒的创意型服务项目)。

6 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6.1 景观资源分析

借鉴目前国内风景区总体规划通用的景观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对未来本园区建成后的设施和景物进行评价与分析的结果见表1,综合评定本园区的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自然景观以现代农业科技建筑、农田自然景观、乡村自然景观为主,与都市景观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景观吸引力;现代化全智能温室蔬菜工厂具有独特性和显著性的吸引力,在厦门市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显著性是园区主要吸引力所在;人文景观以农业科教景观为主,虽然比较单调,但科普宣教活动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典型性吸引力,可以作为园区辅助吸引力。

6.2 客源市场分析

据资料显示,福建总人口约3 700万人,城镇人口约占40%;而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厦门人口约为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更高达约80%;厦、漳、泉闽南三角地区普遍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总数约1 00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较高,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出行潜力。因此,分析园区客源分级如下。

主客源来自厦门市区的常住人口,前期以散客游或者自驾游形式居多,中线以后要通过旅行社组织客源为常态客源,散客自助为节假日重要客源。第二客源来自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的城乡居民。借助发达的区域交通和大力宣传以及厦门本岛的旅游中心城市优势,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的城乡居民很快将成为本园区的主要客源组成部分之一。第三线客源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比如福州等省内中心城市的游客,在交通、宣传和接待工作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也会成为园区客源的一个重要组分。第四线客源为特定的参观人群和部分来厦门旅游的省内、国内游客。这部分客源的可预期值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整个旅游系统的资源整合和融入,但对于提升园区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3 客源组织策略

融入区域旅游大体系,开发以组团游和自驾游等各种形式一日游为主线策略。以各种群体的科普教育游为另一类组团游的重要形式。以绿色蔬菜配送和家庭菜园服务等延伸服务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固定一部分基础客户群。

7 结语

农业观光园区的概念规划可以在项目投资建设之前预测明晰项目性质、目标、投资方向、效益增长点、客户市场、建设格局等关键因素趋势状况,对判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合理性,投资的安全性、回收预期等具有相当的参考指导意义,是对现行园区规划设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园区建设前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8 参考文献

[1] 吴春波,于强.我国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7):25-28.

[2] 李志强,黄锡隆,李超.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初探:以眉山农业观光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55-57.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0-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出发。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合理造成农民的耕地减少,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造成很多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加深等很多问题。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高品质的提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个问题,分别为: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以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慢以及国家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1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国家的投入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上,仍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闫宝芳,刘芳,王淑梅,宫文明,刘波.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1,(03).

[2] 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

篇5

卫辉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北岸。位于东经113°51'至114°19',北纬35°19'至35°42'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利用地域资源,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与气候资源密不可分。通过对卫辉市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建设现代化农业城市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推进卫辉市现代农业建设。文中所用资料为卫辉市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资料序列时间长度为1971~2010年。

1、气候资料统计分析

卫辉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8℃,年均日照时数2446.9小时,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无霜期209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寒暑适中。

1.1 温度

卫辉市四季气温的平均值变化与各年平均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上升趋势,各季平均增温幅度差异大。其中卫辉市春季和冬季的变化幅度比夏、秋季大;特别是冬季气温变暖比较明显,并且近几年冬季气温升高更为明显。

1.2 降水量

卫辉市40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576.5mm。卫辉市各季、年降水平均值的变化基本呈波动下降趋势。

1.3 日照时数

1971年至今的日照时数统计发现,年总日照时数一直趋于减少趋势,从70年代的2682.1h减少到2446.9h,减少了235.2h。

1.4 蒸发量

通过对卫辉市近40年间蒸发量的变化分析,得出卫辉市的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2、卫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卫辉市农业稳步发展,逐渐成为全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和中原地区最大的林果蔬菜基地。特别是高效农业发展很快,21个基地通过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省十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上乐村镇的凯特杏基地、唐庄镇的万亩桃花园已名扬省内外。

3、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较大,重点分析气候变暖对卫辉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建设卫辉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主要有: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减小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加强农业气象监测等。

(1)卫辉市气温呈逐年增高趋势,为本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比过去更好的基础条件,作物生长期气温升高,生长发育进程加快,对调整农业品种布局、延长作物生长期、改进种植制度均非常有利。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幅度大,使得初(早)、终(晚)霜冻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霜冻出现日期明显推迟,终霜冻出现日期提前,无霜期间隔日数较60年代延长8~15天。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使卫辉市的农业生产潜力增加,但是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蔓延。

(2)卫辉市的降水有波动减少的趋势,但不是很明显。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但是近些年来气候异常,干旱、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风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繁,尤其是干旱连年发生,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3)日照时数反映了一地接受太阳辐射时间的长短,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表征一地气候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之一。在同等条件下,日照时数相对偏大的地区,作物的生物产量就比较高。近些年来,由于卫辉市工业及汽车发展迅速,大气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降低,使日照时数偏少趋势明显,对现代农业的产量造成了不利影响。

(4)蒸发量是气候因子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它的变化不仅关系到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而且关系到区域农业的水分分析。从资料看,卫辉市的蒸发量有减少的趋势,蒸腾作用减小,减少了水分流失,这对现代农业生产是有利的因素。

4、卫辉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气候变化趋势不可逆转,但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措施,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卫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1)改善农业生产力和增加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严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草地。

(2)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3)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采用科学灌溉技术,进一步推广秸秆处理技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4)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

(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农技装备的研制及推广。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依托乡镇公共服务机构,推进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加快建设集政策、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市场分析、电子商务、气象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网络信息平台。

(6)着力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强化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重点培育一流的规模化合作社,基本实现“村村有社、户户入社”目标。集中支持一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项目资金效应。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要依靠大量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才能有效提高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制造到创造的产业升级除了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外,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为确保产品和技术成果顺利占领市场,也迫切需要大量懂市场会营销的一线营销人员。

广东农垦是国家农业部直属垦区,在国内拥有南亚作物生产、加工(农场)企业200多家,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贝宁、北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许多实业项目,橡胶、剑麻和蔗糖生产位居国内前三名,松香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已发展成为拥有260多家企业总资产150多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内最大、最强的南亚作物产业集团。广东农垦以“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为发展理念,现已拥有广垦橡胶、丰收糖业、燕塘乳业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东方剑麻、广垦糖业、广垦畜牧、华海糖业等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广东农垦对农产品商贸流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为重视,近年来,广东农垦对农产品商贸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特别是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扩大。广东农垦正在全面迈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轨道。市场经济环境下,垦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既需要大龙头企业做载体,也需要大量熟悉南亚热带作物,掌握现代营销技术和服务手段的农产品营销和现代服务业营销一线岗位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广东从2004年起约有3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广东一直处于需求的前列。随着农产品商贸流通在广东的快速发展,农工品方向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升温。而省内本专业开设农产品营销方向的院校寥寥无几,农产品营销人才培养滞后不仅影响省内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而且制约广东农垦企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各类农产品贸易企业对具备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农产品营销方向专业人才形成了大量需求。

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由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同组建一个集教学、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综合性的校内工学结合的农产品营销中心,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供销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服务“三农”和提升供销行业为目标,以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端技能型商贸营销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效益共增”为运行机制,以项目建设为合作纽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下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中心为例,以市场营销为核心的商贸流通类专业农产品营销方向所开展的实训项目,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开创性地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在此方面的建设发展过程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建设目标:使学院的农产品实践基地和广东农垦企业合作,成为其线上(农产品网络营销)和线下(农产品营销中心)展示中心和农产品营销实体之一。

主要功能:满足农产品专业教学实训、实习需要,可以同时提供200个学生的实训和实践,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冷链物流等技能训练;能够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科研活动;能为社会和广东农垦企业提供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等培训服务。

建设内容:建立学院农产品基地和农垦企业新产品展示推广区,主销产品销售区、网络农产品销售区;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产品储藏区;冷链物流区。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是由农产品流通运营实训中心和农产品流通岗前实训中心组成。结合学院地处广州市商业中心和依托广东农垦企业的优势,随着农业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中心特色,就是培养服务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营销人才,能够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科研活动;能为社会和广东农垦企业提供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等培训服务。为了强化学生的市场营销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农产品营销的实际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关注特色,即要求学生认真研究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和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提炼,做好记录。凡是参与的时间活动,学生都应该详细记录实习的主题、时间、地点、方式、参与人、心得等内容,形成工作日记。

学院通过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建立学院农产品基地和农垦企业新产品展示推广区,主销产品销售区、网络农产品销售区,分设了茶叶经营、农特产品展销、网络营销、生鲜经营等四大区域。农产品实训基地运行遵循“校企一体”的运行机制,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由学院和参与企业共同成立了理事会,实行共同经营,共同管理。管理人员由企业管理骨干和学院挂职的专任教师组成,员工则由市场营销(农产品营销)专业的学生担任,由企业一线专家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指导工作。农产品实训基地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现学生即员工,教学即经营,学业即创业。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学院农产品营销专业群学生进行各类农产品营销、店面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等相关专业技能生产性实训和举办各种相关技能竞赛、进行顶岗实习的场所。同时,基地还可以成为专任教师挂职锻炼、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不但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网点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而且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与真实工作岗位脱节的难题,实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掌握了农产品营销学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又了解了农产品营销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篇7

1.1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1.3 我国现阶段的所呈现的土地资源较少,而且单位产量较低

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人们大量的屯田,造成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沙漠化现象逐年加重,城市不断侵占地方土地,而且在一些地方不断进行厂房建设,对场地造成了缩减。这些类似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影响,也别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滞后。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2.3 积极宣传先进思想,转变农民旧思想

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人口数量也较多。这就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大,而且少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这种破坏实际上就是到与自然不能共同发展。这就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及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真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未来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2.4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篇8

1.1形成都市农业布局

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基本形成。在城市农业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园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平原农业圈中,接受城市农业圈产业的转移,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农业圈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桑、果、林、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

1.2建成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50条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蚕茧、茶叶、淡水产品、竹业产量产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219.5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9.4%,在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1.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主导产业状元镇(乡)20个、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县14个、产业强镇(乡)18个,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9家,出现了“南有传化、北有森禾”的农业示范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完成项目183个,实施叶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建成叶菜基地5000亩,粮食、蔬菜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1.4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4.39万亩。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农机具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和大棚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1.5发展物流会展产业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发展农业会展业,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提升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两大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迎新春农展会,参加京、沪、粤、港、台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杭产农产品品牌。

2统筹发展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虽然杭州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2.1结构分析

2.1.1产销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笔者对余杭区的种养销大户调查发现,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50%以上,而农产品经营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调查,从事种植业的接近80%,从事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在20%以下,从事农机、植保在10%以下。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变成2010年的3.5∶47.8∶48.7,农业经济比重迅速变小。在“三二一”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政府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城市绿肺的作用、有效保障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统筹城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2.1.3就业结构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笔者对余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250位从业人员调查,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有41人,40~49岁的120人,50~59岁的77人,60岁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专53人,中专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资料显示,在种养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结构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总体较低,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被调查的250位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为18人,中级70人,初级45人,无职称117人。资料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对于先进科技的掌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瓶颈分析

2.2.1资源禀赋不足杭州市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强,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资源禀赋下,仍然存在冬夏两季农田抛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鱼种急剧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威胁。

2.2.2发展空间有限杭州自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用地面积有限,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被蚕食,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发展“落地难”现象存在,并趋加剧的态势。

2.2.3基础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上,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则是杯水车薪。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设施连正常状况都很难维持,更难抵御旱涝灾害。再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的大项目和线形工程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统雪上加霜,农民仍在“靠天吃饭”。

3统筹发展对策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觉”,强化政府责任;需要“民本自发”,尊重农民意愿;需要社会共谋,把握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

3.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要坚决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统筹用地规划。抓住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其他村镇规划修编、新编之机,设定发展规模,明确中心镇、中心村位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空间发展农业。要统筹产业规划,在认同三二一产业比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守住230万亩粮田,建设100万亩吨粮田、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

3.2强化农业功能区建设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功能区,以明确的土地功能来达到稳定农业产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优质特色区域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3.3培育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乡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着力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条件。加强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优先”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农机(技)推广、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绿色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涉农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担”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推动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3.5积极创建区域品牌

引导杭州农业产业集聚性建设,打响杭州农产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按产业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和高标准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聚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了解杭州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双赢”。

3.6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

篇9

2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体系结构的设计

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农业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管理、控制和决策的信息系统.它能提高对用户需求和农业物流服务的响应性;保证农产品运输的快速、可靠、准时;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农产品库存和管理成本;整合物流资源,使农业物流资源配置更合理、更优化;提高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决策的科学性;强化政府对农业物流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6-7].

2.1系统功能设计

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农业物流的数据采集功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实体相关数据采集,包括农业政策法规、要闻和热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如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物流流程数据.这里的数据可以是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

(2)农业物流的运输管理功能.农业物流的运输综合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及时跟踪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并优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路线和快速响应,节约运输成本和减少时间,同时注意农产品流通保鲜特点,采用不同运输方式.

(3)农业物流的储存管理功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储存管理既要满足现有的储存要求,又要为预期的农产品储存高峰做准备,同时农产品的季节性脉动产出与连续性消费之间的矛盾需要农产品物流的储存活动来调节.储存管理包括农产品或农业生产资料出入库信息管理、库位资源管理、库存管理、报表管理以及流程监控,并提供计算机辅助决策,对即将达到或超过上下限库存量范围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级预警.

(4)农业物流的流通加工与配送管理功能.农业生产结束后,农产品进入后续加工及物流阶段,其“生长”活动的生命属性和生化特征还将不同程度地延续至最终消费,因而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兼具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如连锁超市所需农产品的加工配送、分类分级、管理、包装、营销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和配选中心等.

(5)农业物流的包装管理功能.包装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和标识功能.改进特色农产品包装,分级分类包装、加工后小包装,实现包装增值服务.

(6)决策支持功能.在现代农业物流中,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库存控制、运输车辆调配、流通加工与配送中心的选址、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等,需要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智能计算方法提供决策支持,分析和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

(7)接口管理功能.上述各功能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接口,与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数据接口之间的数据融合等.

2.2体系结构设计

从现代农业物流管理现状和需求出发,综合国内外最新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专业模型等,对现代农业物流进行实时监控和综合管理与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划分为现代农业物流实时信息采集综合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知识库、用户接口等4个层次.

(1)信息采集传输和综合数据库、数据仓库子系统.此子系统是由信息采集传输、综合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对数据的存取、查询、更新、维护等功能,并实现对模型库、知识库的连接和会话功能.数据包括农业物流经营主体数据、经营企业成员和农户数据、主体经营报告数据和公共信息等,这些数据大多汇总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提取处理、转化加工,成为数据挖掘的数据源.数据可以是Web数据、GPS数据、GIS数据和其他农业物流相关数据.此子系统能够完整地描述、组织和管理农业物流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使农户、农产品配送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

(2)模型库和方法库子系统.模型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存储所有的计算公式、预测模型与仿真模型.通过人机交互,使决策者能够方便地利用模型库中的各种模型支持决策,得到的结果通过中间数据库输出到用户接口系统.方法库建立在模型库基础上,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提供求解算法,并依据模型进行预测和优化.

(3)知识库子系统.知识库是应用人工智能原理、方法和技术,根据技术指标和专家知识、经验建立规则库.它支持知识的入库、链接、修改、删除、分类及调用和维护等.知识库中存储的农业物流领域知识是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及其他智能处理方法、技术发现的知识.一般是在确定决策的需要和任务的基础上,对于经验性强、较为模糊的知识可以从领域专家那里直接抽取;对于系统性强、需要精确描述的知识可以选择适当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其他智能技术或统计分析技术,如关联规则、神经网络、决策树、聚类、粗糙集、支持向量机、时间序列等,从数据库、数据仓库中提取出隐藏的、新颖、有效的模式或规则,即知识,加入到知识库[8].知识表现形式可以是图表、图形,也可以是规则,为决策者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4)用户接口子系统.用户接口子系统是系统的人机接口界面.它负责协调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之间的通信,输出系统的结果、信息供决策人参考.

3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

篇10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