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50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1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严密观察病情,护理重点在于采用一切措施使颅内高压状态得以部分缓解,同时要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导致脑疝发生,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观察时间可根据病情每15~60分钟一次,稳定后可适当延长。

1.1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结构的功能状态。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朦胧、半昏迷和昏迷4种状态,意识障碍的有无、深浅度、时间长短及期演变过程是分析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护理人员要会识别患者的意识模糊(包括嗜睡和朦胧)、半昏迷和昏迷。观察患者的表情与姿势,并通过语言刺激,即定时唤醒患者作出简单对话,如无反应则进一步用疼痛刺激,即压迫眶上神经,或用针刺,或以手捏胸大肌外侧缘等方法。此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部表情、肢体活动等),检查有无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有无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神经系统改变等。

记录时应动态分析,判断意识状态是好转或恶化。

1.2瞳孔观察

在自然光下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和瞳孔对光反应,两侧是否对称、等圆,并应连续了解其动态改变。观察瞳孔变化要结合患者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判断瞳孔的正常与异常变化,此外还要考虑年龄与药物因素的影响。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小脑幕切迹疝非常重要,小脑幕切迹疝时瞳孔性扩大变化,是最应引起关注的。

1.3生命体征变化 一般应于0.5~1小时测量1次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等。在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急性脑受压时,早期表现为脉搏缓慢而有力,每分钟少于60次;呼吸深而慢,血夺升高。颅脑损伤患者多有低热,体温常为38℃左右,而中枢性高热多出现于丘脑下部损伤或手术以后,为间歇性高热,四肢远端部分厥冷,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当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升高,应考虑有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性。体温低于正常或不升,表明患者周身衰竭,也为濒危征象。

1.4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 观察头痛时应不部位、持续的时间、严重的程度,并加以记录。头痛剧烈且伴有频繁呕吐,患者躁动,常为颅内压急剧增高的表现,应警惕颅内血肿及脑疝发生的可能性。颅内血管性疾病出现急剧头痛、呕吐时,应注意血管破裂的可能性,需加强病情观察。

1.5肢体活动和癫痫发作情况 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瘫痪或癫癎发作对判断损伤部位与程度具有一定意义。伤后立即出现的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而且相对稳定,多是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广泛性原发性损伤所致。脑干损伤常出现上下肢交叉性瘫痪可发生于颅后窝延髓锥体交叉部位的损伤。这类损伤通常都很严重,可合并舌咽、迷走、副神经麻痹。对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抽搐的部位、眼球和头部转动的分析及发作后有无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并详细记录,癫痫大发作常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常伴有眼球向上凝视。

如发现上列变化之一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协助抢救。

2 护理

2.1保持安静病人须绝对保持卧床休息,并避免约束病人,以防止因病人挣扎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的增高,如果病人出现躁动不安,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2 抬高床头15~30度,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颈部应放置在一直线上,不要压迫和扭转颈静脉。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高热病人戴冰帽,降低脑耗氧量。

2.3控制液体人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ml,神志清醒者可给予普食,但应限制钠盐摄入,以免加重脑水肿。高热时及时给予降温处理。稳定病人情绪,切勿因情绪急躁致血压升高,加重头痛。

2.4头痛的护理 耐心倾听病人的感受,并给予同情,分析引起头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提高痛阈,对不能忍受的头痛,可遵医嘱使用适量镇痛剂以缓解疼痛,但禁用吗啡、哌替啶(度冷丁)等,以免抑制呼吸中枢。避免病也能受凉、感冒。防止剧烈咳嗽、呛咳、低头及用力活动,以免加重头痛。

2.5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颅内压增高患者应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的供给,必要时给予辅助喂养,以达到基本满意的营养需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剧痛、情绪波动、癫痫发作引起颅内压增高。

2.6呕吐的护理 吸痰时,勿刺激病人剧烈咳嗽,以免诱发呕吐;对出现呃逆的病人,采用压眶,呕吐时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头应偏向一侧,遵医嘱肌注药物进行控制;以免频繁呃逆引起呕吐;密切观察呕吐的伴随症状,呕吐物的量、气味,呕吐次数,并准确做好记录;病人呕吐时给予安慰,并随时清除呕吐物,呕吐期间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症状。

2.7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保持肢体功能位,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意外损伤。

3 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系统的观察并综合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患者提高对身边事物辨识。异常心理状态影响患者情绪、饮食、休息等,会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关心照顾具有恐惧心理的患者,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2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33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发病急,进展快,治愈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1],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并结合术后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8~77岁,平均(62.5±3.6)岁。入院时临床表现:17例头痛,19例呕吐,23例昏迷,7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肢体偏瘫,21例失语。其中一侧瞳孔散大27例,两侧瞳孔散大2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的诊断标准,且经CT检查血肿部位包括:13例基底节区内囊出血,17例外囊出血,5例丘脑出血,4例枕叶皮质下出血,3例额叶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5例小脑半球出血。血肿量为30~110 ml,平均血肿量为53 ml。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9~73岁,平均(59.7±4.1)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8~77岁,平均(63.8.7±3.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患者头部备皮后将眶耳(OM)线和矢状线标出,参照头部CT片确定血肿的最大层面,同时,将穿刺点在头皮上明确标出,其穿刺针的进针深度为该层面血肿正中心矢状线与头皮的垂直交点间的距离。根据进针深度选择相对应的一次性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并将限位器安装好,手枪式可变速充电电钻连接好,且按照常规进行消毒后,自穿刺点经头发向血肿中心点快速钻颅骨,直至有明显性突破方可停止。此时,将限位器取下,将针托部塑料卡环剪断,除去电钻和针芯,并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后将针缓慢刺入血肿中心,再次将圆钝头塑料针芯拔出并将塑料帽盖紧。引流短管连接在侧孔处,选用容量为5 ml的注射器将血肿缓慢吸出,抽吸完毕插入粉碎针,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之后,注入4 ml血肿液化剂(将2万单位的尿激酶与12 500单位的肝素加至生理盐水中),3~4 h的闭管后再进行闭式引流。此后可依据血肿引流量,每天给予2~3次的冲吸和液化剂注入,滞留引流3~5 d后拔针。

1.3 术后护理

1.3.1 意识及瞳孔的观察 若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统一,对光反射迟钝,且伴有意识障碍多为颅内高压、脑疝先兆,说明有再次出血可能,应马上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术前已有脑疝者,术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反射灵敏,则说明脑疝消失。

1.3.2 血压的观察 血压过高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80 mm Hg上下,同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但血压下降不能过快,以防发生继续出血。每30~60分钟监测1次,若出现呼吸不规则、脉搏减慢或血压升高等,要及时报告医生。

1.3.3 引流管护理 (1)确定引流管高度:脑室无积血者将引流管自然放置在床头低于血肿水平进行引流;侧脑室引流时,引流高度为侧脑室水平上10~15 cm。(2)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引流管堵塞需及时处理,烦躁不安患者应制动,必要时予以镇静处理。(3)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引流液初为深红色混有血凝块,逐渐变淡直至正常颜色。若引流液突然出血或颜色加深,及时报告医师处理。(4)记录引流量:一般24 h引流量约200~400 ml,引流量反映患者的颅内压,以此指导脱水剂用量和补液量。(5)引流管放置时间:置管时间一般为6~8 d,对采取高位引流的患者,携带引流管复查CT时,应暂时关闭引流管,以防颅内低压。拔管后可取头高卧位,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降低颅内压,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2]。

1.3.4 一般护理 每天采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两次,并及时清除口鼻、气管内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坠积性肺炎。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并进行局部按摩和温水擦洗以防止褥疮[3]。昏迷患者吸痰时,注意吸痰方式和时间,避免患者过度刺激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继续出血。(5)饮食护理:由于意识障碍导致24 h不能进食者,要给予高热量、高营养鼻饲饮食,鼻饲前先回抽胃液,如抽出胃液为暗红色,应暂停鼻饲。采用止血药物治疗,直至出血停止,继续给鼻饲饮食。

1.4 疗效标准 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疗效标准划分为以下5个等级: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8%或增加18%以内;死亡[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治愈难,对患者的构成严重的威胁。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而术后给予精心护理,对病情发展进行严密细致地观察也是关系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4],本研究发现,对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其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疗效显著,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高,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施雪英,袁良津,蒋鸣坤,等.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3):314-315.

[2] 黄有能,黄甫沿.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2007,2(6):572-573.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3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根据《实用神经病学》中颅内高压的诊断标准[2],对具有以下2条以上颅内高压临床表现,需要做腰椎穿刺的102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1)头痛:头部持续性胀痛或额部、两颞部搏动性头痛,体位改变、咳嗽或用力时加重;(2)脱水剂使用后头痛明显减轻;(3)呕吐,典型者呈喷射性;(4)脉搏徐缓,血压升高;(5)脑膜刺激征阳性;(6)眼底检查见视神经乳头水肿。102例中男58例,女44例;颅内感染72例,脑血管疾病16例,其他14例;年龄16~73(42.4±9.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中学39例,大专及以上15例。均为首次接受腰椎穿刺术。已排除:(1)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者;(3)脊柱畸形、局部皮肤感染者;(4)有精神病病史者。

1.2 护理干预措施

患者腰椎穿刺前,由统一培训的主管护师对其实施认知干预、情绪干预、行为干预、危险因素干预。(1)认知干预:评估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教方法,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采取口头讲述为主,配合看图说明、观看录象及动作演示等,对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书面与口头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解释腰椎穿刺的整个操作过程、目的和注意事项等,使患者从主观上能积极配合腰椎穿刺术。(2)情绪干预:首先要态度和蔼、技术过硬,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再针对产生焦虑的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请病区内做过腰椎穿刺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减轻患者对腰椎穿刺的顾虑;介绍施行腰椎穿刺的医生的相关信息,联系医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请患者家属参与心理支持的全过程,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对实施认知、情绪干预后仍有焦虑或躁动不合作的患者在腰椎穿刺前5~10min遵医嘱予安定针5~10mg缓慢静脉注射。(3)行为干预:训练患者床上排尿,预防尿潴留;做腰椎穿刺体位训练,使在腰椎穿刺时能更好地暴露穿刺部位;对患者进行肌肉放松和深呼吸训练,使其在心理紧张时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4)危险因素干预: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体位改变时动作宜缓慢,以免诱发脑疝;在腰椎穿刺前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在腰椎穿刺前30~40min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半小时内滴完);甘露醇输完后血压仍过高的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给予合适的降压药,以控制血压,减轻头痛,降低颅内压,预防腰椎穿刺过程中发生脑疝。

1.3 效果评价

发调查表,向患者做好解释后,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自行填写,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征得同意后,根据患者的口述记录。分别于实施护理干预前及腰椎穿刺前10min对患者进行测评。并在腰椎穿刺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患者的配合情况、穿刺成功率、有无并发脑疝、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分认知评价、焦虑评定、头痛评定和血压过高评定。(1)认知评价:一般情况,腰穿知识认知是否正确,是否愿意接受腰椎穿刺。(2)焦虑评定: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共20个项目4级,20题的得分相加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出标准分,≥50分即评定该患者存在焦虑。(3)头痛评定:依据WHO疼痛程度4级评估法[4],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1级:轻微疼痛,可忍受;2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3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或大喊大叫。评分≥2级即评定存在头痛。(4)血压过高评定: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评定该患者血压过高。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从患者对腰椎穿刺的认知是否正确、是否感到焦虑、是否愿意腰椎穿刺、是否感到头痛和血压是否过高5个方面进行比较,经配对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

护士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首先必须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科挑选了态度和蔼、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主管护师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使护理干预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改变错误认知是提高腰椎穿刺依从性的前提

错误认知会导致患者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及行为障碍[5]。患者由于缺乏腰椎穿刺的相关知识,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腰椎穿刺的误解,使患者拒绝或不愿意进行腰椎穿刺术。本组干预前有62例对腰椎穿刺的相关知识认知错误,21例不愿意进行腰椎穿刺术,经过进行认知干预,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了错误认识,减轻了焦虑、恐惧,使102名患者全部愿意并接受了腰椎穿刺术,而且在腰椎穿刺过程中能积极配合。

3.3 正性情绪是保证腰椎穿刺质量的内在条件

腰椎穿刺术是一项侵入性的诊疗技术,对患者来说是负性的生活事件,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引起机体的痛苦体验,表现为心跳呼吸加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肌肉紧张、身体僵硬甚至全身颤抖,易造成腰椎穿刺时患者主动配合差,体位摆放困难,穿刺时间延长和反复穿刺。情绪干预和行为训练有效的缓解或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肌肉放松,在腰椎穿刺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积极主动地配合腰椎穿刺术,保证了腰椎穿刺的质量。安定针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也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6],静脉注射安定针能迅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3min起效,所以术前5~10min静脉注射安定后,能有效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使患者保持安静甚至进入睡眠状态。患者全身的肌肉放松,能帮助患者在腰椎穿刺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缩短操作过程所需的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姿势不当而造成的韧带和肌膜损伤[7]。由于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静脉注射速度宜缓慢,不应超过2mg/min,并注意观察呼吸情况。本组85例患者在干预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经过情绪干预、行为训练,77例情绪转稳定,8例情绪干预后仍感焦虑的患者遵医嘱使用安定针,为腰椎穿刺术中的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无呼吸抑制等副反应发生,腰椎穿刺成功率达到了98%。

3.4 危险因素干预是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安全的保证

脑疝是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的最危险的并发症,可压迫延髓引起患者神志昏迷,呼吸突然停止而死亡,因此颅内高压患者必须严格掌握腰椎穿刺指征。如果颅内高压患者必须做腰椎穿刺明确诊断和治疗时,应先使用脱水剂,缩小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差,预防脑疝的发生[8]。20%甘露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高渗性降颅内高压。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颅内高压因素同时,使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在腰椎穿刺前30~40min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并观察脱水降颅内压的效果,血压仍过高的患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在腰椎穿刺过程中专人护理,加强监护,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先兆,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本组有90例感到头痛的患者,使用甘露醇后68例头痛缓解,22例仍感到头痛的患者头痛程度较干预前明显减轻;66例血压过高的患者,干预后51例血压降至正常,15例血压仍过高的患者血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无1例发生脑疝,保证了颅内高压患者在进行腰椎穿刺过程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红艳.腰椎穿刺术.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2):76~77.

2 史玉泉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02.

3 汪向东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4 薛萍,贾萍,王郁,等.心理护理对大肠镜检查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48.

5 曾文星,徐静,编.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4.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4

本研究中,笔者从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创颅内压(ICP)监测的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8~71岁。所有患者均经检查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在患者手术期间,在患者脑组织内或脑室之内留置引流管,外接传感器、三通管连接颅内压(ICP)监测器及无菌颅外引流瓶,观察具体的压力参数和波形,术后继续进行监测。并给予全程针对性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护理等。对照组: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神经外科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情况。预后情况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标准进行评价,其中:①预后恶劣:1~3分;②预后良好4~5分。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并发症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预后 伤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颅内压(ICP) 颅内压(ICP)又称脑压,是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各种颅脑损伤极易引起颅内压(ICP)的增高,但持续性的颅内压增高会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情况。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死亡[1]。

3.2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较为直观的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了解到患者的颅内顺应性变化。并按照监测的具体结果,合理使用脱水剂,并可以有效的避免脱水剂的过量使用,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有效的改善预后。本研究中,在观察组患者手术期间,即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颅内压(ICP)监测,且术后继续进行监测。并给予全程针对性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护理等。在伤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可知观察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即说明颅内压(ICP)监测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3.3护理体会

3.2.1基础护理 身体以及外界的各种刺激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的基础护理,保证病房的安静和整洁。并做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和疼痛护理等,尽可能的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避免患者颅内压上升[2]。

3.2.2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会随着头部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将患者的头部适当抬高。但头部太高还会导致脑组织灌注压的降低,因此,在太高患者的头部的的时候要注意适度,一般情况下,抬高30°即可。

3.2.3呼吸道护理 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以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缺氧现象,导致颅内压升高。可以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气管切开,并注意吸痰护理。并注意做好常规监测,保证患者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处于正常状态。

3.2.4并发症护理 术后1~2d较易出现出血现象,导致颅内压的升高。本研究中,对照组即有3例出现脑内再次出血现象。出血患者大多表现为意识发生改变,四肢体活动改变等。因此,在术后做好对患者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另外,颅内压监测时间越长,患者越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的预防感染护理。要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并注意维持监测系统的完整。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出现感染。本研究中,对照组即有3例因护理不当出现了颅内感染。

总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显著改善预后。因此,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和术后护理的时候,要注意积极的进行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5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126-03

颅脑损伤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病症[1-2],也是较为常见的急重症,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由于病情复杂且进展快,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影响患者的预后。实施有效的颅内压监测是评定患者病情的客观指标[3]。为了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使用有创颅内压监护中出现颅内压波动的相关护理因素和治疗原则,本院选取行有创颅内压监护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行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预后情况,同时分析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后颅内压波动的改变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行有创颅内压监护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年龄为23~69岁,平均(46.9±8.2)岁,男性27例,女性19例。观察组:年龄为24~67岁,平均(46.5±6.9)岁,男性28例,女性18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行24 h动态监测,认真记录患者每个时段的颅内压数据,出现问题时,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并给予对症治疗。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要保持患者病房的通风良好和环境的整洁卫生,定时更换患者的床单被褥等。

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通过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列举成功的治疗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让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②护理:术后清醒的患者可采用半卧位,将头偏向一侧,不要影响脑部静脉血回流,昏迷患者可采用去枕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将床头适度太高,避免鼻饲后的误吸,操作时,动作要轻柔。③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减少患者咳嗽、喷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治疗,对于气道堵塞的患者要做好呼吸道管理。④管路护理:一定要确保患者各个管路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质与量,避免弯折、压迫、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出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并给予患者有效的对症处理。⑤饮食干预:为患者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多食用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则,禁食刺激性食物,一定要确保患者的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开塞露等缓泻剂治疗。

1.3 评定标准

患者预后情况的评定标准[4]:治愈为患者的临床病症与体征均消失,生活可自理;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病症与体征均明显改善,生活部分自理;好转为患者的临床病症与体征均有所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死亡。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家属满意度的评定标准:采用自制调查表,由患者家属进行画钩评定。非常满意: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与肯定;满意: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给予了认可与肯定;不满意: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未给予认可与肯定。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情况与颅内压波动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颅内压波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置管情况与颅内压波动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同指标比较,χ2=4.039,*P=0.044;χ2=13.043,#P=0.000

2.2 两组预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预后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预后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3.866,*P=0.049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4.929,*P=0.026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是临床的常见外伤性损伤,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指伤后昏迷12 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的情况,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社会功能缺失,由于病情严重,进展快,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影响患者的预后[5-6]。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患者治疗的标准配置,可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7-8]。

颅内压监测的相关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加速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均有明显的临床意义[9-10]。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确保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对于控制患者的病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实施有效的饮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助于术后的及早康复。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颅内压波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对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有助于稳定患者的内环境,进而降低颅内压波动发生率。观察组的预后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与肯定,更易为患者及家属所接受。

综上所述,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使用有创颅内压监护中出现颅内压波动的相关护理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波动的发生率,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雷军,王飚,谢锐锋,等.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5):226-227.

[2] 李侠,李兵,杨黎,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J].医学杂志,2011,36(12):1323-1325.

[3] 刘国华,朱剑锋,刘树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C):109-110.

[4] 刘媛,戴敏,张宇.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行动态颅内压监测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1):57-58.

[5] ,蒋栋毅,陈寒春,等.持续颅内压监护和脑灌注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15(5):386-388.

[6] 苏国军,韩瑞璋,于烽,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7-29.

[7] 曾上飞,吴惺,娄晓辉,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44-1845.

[8] 陶燕平,王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02-1103.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6

【关键词】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护理效果;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或颅内占位性病变都会造成颅内压升高,使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1],因此,如何快速的降低颅内压,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是治疗这类疾病首要考虑的问题。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将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腰大池,使脑脊液持续缓慢的流出体外,从而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降低脑疝、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缓慢、持续、可控、损伤小、见效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被广大临床工作者广泛应用。本研究针对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颅脑损伤或颅脑内占位性病变需行颅内降压的患者150例,其中男性患者97例,女性患者53例,时间为2012年1月――2013年11月,年龄为21-72岁,平均年龄为(50±18)岁。所有患者中包括急性颅脑损伤(重型或特重型)患者26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16例,颅内肿瘤患者48例,颅内感染患者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所有患者复合颅内降压指征且置管时间为7-14d。

1.2方法麻醉医生在护士协助下进行腰椎穿刺,穿刺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成功后固定导管并连接一次性脑室引流瓶,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调节引流瓶的高度,从而调节脑脊液引流速度,穿刺前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熟练掌握护理技巧,明确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知识,患者一旦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要点如下:

1.2.1术前护理患者本身存在的颅脑损伤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的心理,腰椎穿刺会加剧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因此,在穿刺前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详细的解释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说明操作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适时安慰患者及家属,使患者保持稳定、放松的心情。恰当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困扰,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情况紧急继续降低颅内压的患者,应在穿刺前30min快速静滴250ml20%甘露醇,这种处理方法也可以避免脑疝形成。当患者情绪躁动时应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或给予约束带保护,与此同时还应准备相关药物以备穿刺时使用。

1.2.2术中护理穿刺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和血压。当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穿刺进行抢救。穿刺应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提示患者保持正确,不要随意移动,当患者意识障碍时应固定好患者。穿刺操作应熟练轻柔,尽量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脑脊液引流速度不宜过快,避免颅内压下降过快引起严重并发症。

1.2.3术后护理穿刺结束后应进一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为了便于脑脊液的流出,患者头部应略高,病房应保持安静清洁,定期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等体征,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加重时应区分颅内高压还是低压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当头痛由颅内压引起时,抬高床头可加重头痛,放低或减慢引流速度后头痛会得到缓解;当头痛由颅内高压引起时,患者常有喷射性呕吐,头痛较剧烈,可通过调整引流速度得到缓解。患者应保持平稳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使脑脊液排出过多造成颅内低压。当患者情绪躁动不稳定时,应给与适量镇静药物,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引流管的固定及位置,防止患者移动或其他因素造成引流管折叠、受压、脱落,当发现引流不畅时,应及时发现原因并处理。引流速度应根据患者实际颅内压高低进行调整,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维持在2-5滴/min;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或颅内感染患者,还应记录引流液颜色,一旦颜色出现变化,应立即处理。由于引流管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所以可以认为颅腔也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因此颅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所以还应注意预防颅内感染,具体措施有:保持病房通风,减少人员走动,控制探视时间和探视次数;操作时注意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调整或更换一流袋时先关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保持穿刺点皮肤的清洁和干爽,若有红肿、渗出时应立即处理。对于昏迷患者应给与高蛋白、高热量鼻饲,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保持口腔卫生。

2结果

所有患者颅内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采用上述护理方法后,无患者出现引流管的折叠、受压以及脱落,引流治疗中也没有发生颅内感染、脑疝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良好。

3总结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将脑脊液持续缓慢的流出体外,具有缓慢、持续、可控、损伤小、见效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可在颅脑损伤后有效的控制颅内压,也可以清楚颅内出血产生的血性脑脊液,但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要求较高,由于该方法使颅腔与外界相通,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而且一些偶然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移动等都会造成颅内压突然改变,为护理带来难度,因此,对于这类病人的护理应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护理技巧,发现问题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使临床效果得到提高。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7

临床表现:25例患者均有外伤且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躁动不安。

辅助检查:头颅CT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护理体会:

1 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管,并正常连接监测装量,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调节监测仪的数据与患者头部外引流管的号码相同,然后调节报警限,减少故障报警。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断管等。

2 术后即给氧气吸入5升/分,患者取15°―30°卧位,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做好安全防护,根据病情需要,适当使用镇静剂。

3 密切观察患者ICP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正常ICP位于5―15mmHg,当ICP>20mmHg时称ICP升高。ICP升高时应注意区别如躁动,吸痰,翻身叩背,尿潴留等外因所致ICP增高还是真正ICP增高。若病人安静后ICP增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如快速滴入甘露醇,应用速尿,若病人ICP降低要注意是否过度引流,引流管的高度是否合适,以防止脑疝的发生。

4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并结合颅内压监测数据进行准确的判断,经观察发现,当患者颅内压>20mmHg时血压上升,脉搏缓而有力,呼吸深而匀。当颅内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时生命体征平稳。

5 保持引流管通常,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扭曲、打折,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一般24小时不得多于500ml,术后监测7天左右,若患者ICP连续2―3天监测值在正常范围内,且患者病情稳定,可拔管,避免发生颅内感染。

6 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8

结果:在43例护理对象中有39例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1例患者因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出血死亡,2例患者脑疝死亡,1例患者因合并颅盖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致颅内感染。

结论:正确判断患者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状况,选用合理的防感染方式和人性化的护理方法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颅底骨折 脑脊液漏 颅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06-01

颅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颅脑损伤病症,其发病率约占颅脑损伤中的1/3,成为目前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病症之一[1]。颅底与硬脑膜部位非常接近,并且存在一定的粘连性,患者如果出现颅底骨折很容易发生硬脑膜破裂进而引发脑脊液漏[2]。脑脊液一般从硬脑膜破裂处流至鼻腔或耳道,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严重的颅内感染,进而危及患者生命[3]。临床护理干预是预防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的有效措施,本文研究了对我院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进行的护理工作,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脑脊液漏,GCS评分情况为:3~8分19例,9~12分12例,13~15分12例。这43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范围为9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42.6岁。脑脊液漏类型:耳漏22例,鼻漏16例,合并耳鼻漏5例。合并脑挫伤37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硬膜下血肿3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

1.2 脑脊液漏临床症状。患者如果发生颅前凹骨折,通常情况下骨折部位会伤及筛板,如果是颅中凹骨折,则会伤及蝶骨和颞骨,这种状况下脑脊液就会经蝶窦流出,形成鼻漏;如果骨折伤及颞骨岩部,脑脊液通常会经中耳或者损伤鼓膜流出,形成耳漏,在鼓膜为损伤或为破损情况下,脑脊液会经耳咽管流入鼻腔,形成鼻漏。

脑脊液漏大多发生在颅骨骨折后不久,也有少数患者在数日后出现脑脊液漏。急性期脑脊液漏表现为血性,一般2~3d后转为黄色。慢性期则表现为清水样,脑脊液通常会与鼻腔耳道等损伤血液相混合,在判断是否有脑脊液漏时可将渗出液体置于吸水纸上,如果发现血迹外侧出现淡红色浸润圈,则表明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症状。

1.3 治疗护理结果。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进行了相应手术处理,具体为:骨瓣减压术20例,血肿清除术23例。43例患者中有39例(90.70%)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1例(2.33%)患者因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出血死亡,2例(4.65%)患者脑疝死亡,1例(2.33%)患者因合并颅盖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致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均在3~14d停止,平均止漏时间为3.4d。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1 颅内低压观察与护理。患者颅底骨折严重脑脊液流出量较大以及摄入不足时往往表现出剧烈呕吐、头痛、嗜睡、反应迟钝、体温升高等颅内低压综合征,颅内低压症状通常会和颅内高压相混淆,因此要加强对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引发颅内低压的判断,判断高颅压和颅内低压的方法见表1[4]。

在护理工作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颅内低压症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如实告诉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护理措施,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嘱咐患者多饮水,静脉滴注补充液体及所需营养,通常采用5%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进行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脑脊液的再生,及时改善患者颅内低压症状。要注意在平时是患者保持平卧位或者头低足高位,缓解患者头痛状况。

2.1.2 颅内血肿观察与护理。患者发生颅骨骨折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颅内组织挫伤,进而引发血肿症状。脑脊液外流能够使颅内高压得到减轻,但是由于容积代偿机制的作用会引发颅内血肿出现加重等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对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患者颅内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2.2 颅内感染预防护理。

2.2.1 局部清洁。定时运用无菌操作模式对患者鼻腔、耳道、眼部血污等进行细致的清理,保证每日早晚两次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采用无菌干棉球对从的、鼻腔、耳道流出的脑脊液进行吸附,观察脑脊液量以及状态,注意不能将棉球堵塞鼻腔或耳道,避免出现脑脊液逆流现象的发生;对患者被单、枕头及时更换消毒处理;切勿对鼻腔和耳道进行滴药处理或插管吸痰等行为,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进行气管插管。

2.2.2 漏口护理。尽量使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状态和正确的,确保重力作用能够将患者脑组织引入硬膜损伤处,促进漏口的闭合。对于昏迷患者应是床头升高25°左右,脑脊液耳漏患者应将头偏向患处,促进脑脊液的流出,保持至漏3d后。对于清醒患者要注意防止咳嗽、喷嚏等造成的颅内压急剧上升状况,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造成颅压升高。

2.2.3 心理护理。如果患者意识较为清醒,则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流通畅会引发焦虑、恐惧。烦躁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解释说明,在交谈中把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通过鼓励患者,加强教育等方式使患者建立起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任海云,张俊青.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预防颅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3):111-113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9

颅底骨折皆因外伤暴力作用于颅底所致,因颅底部硬模粘连紧密,颅底骨折往往连同硬模一起裂伤,引起脑脊液漏如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会发生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颅底骨折致脑脊液漏患者33例,皆行保守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3例患者,男21例,女12例,年龄18~7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2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3例,摔倒伤3例,前颅底骨折14例,中颅底骨折12例,后颅底骨折7例,单纯耳漏11例,单纯鼻漏16例,鼻漏合并耳漏6例,合并颅内积气22例,合并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18例。GCS评分:3~8分6例,9~12分18例,13~15分9例。

2 治疗及护理

2.1颅内压观察 颅底骨折多合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往往继发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颅内压观察,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肢体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等脑疝早期迹象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应引起警惕的是。脑脊液外漏可降低颅内压,因此可使颅内压增高症状延迟出现,在此基础上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往往给救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严密细心地观察病情显得尤为重要。若脑脊液外漏过多,可出现颅内低压综合征,颅内压过低,引起颅内血管扩张,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此时应增加补液量缓解症状。

2.2脑脊液漏的观察 明确外伤史是诊断的前提,如熊猫眼征提示前颅窝底骨折,出现脑脊液鼻漏,确定是否是脑脊液可以将漏出液滴于白色吸水纸或纱布上,血迹外有淡黄色晕圈,干后变硬,可高度怀疑为脑脊液漏,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应询问患者是否有咸味液体流至咽部的感觉。脑脊液漏患者应绝对卧床,耳漏患者,检查有无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情况,检查鼓膜裂伤程度,鼻漏者观察脑脊液流出部位及脑脊液的性质,禁忌填塞抠挖鼻腔及耳道,禁忌用力大声喷嚏。颅底骨折患者一般轴位CT平扫很难发现骨折,可通过间接征象如:副鼻窦积液,颅内积气等来协助诊断,若条件允许,可以行颅底薄层CT扫描加三维影像重建进一步明确诊断。

2.3预防感染 颅底骨折发生脑脊液漏为开放性颅脑损伤,需给予破伤风抗毒素及应用抗生素。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静脉注射给药,足量应用,及时清除鼻腔及外耳道的血痂,每日消毒,局部清洁,昏迷患者做好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d,保持口腔清洁。脑脊液鼻漏患者,严禁从鼻腔插胃管,禁止掏耳鼻,禁止进行耳鼻冲洗及从鼻腔吸痰等操作。对于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患者,引流管各接头处需皆用无菌纱布包扎,并且每天要更换敷料,改变时,要注意勿发生引流管扭曲、折叠机接头松动脱落,如果脱落后引起脑脊液漏,很容易发生感染。同时,引流袋要悬挂一定的高度,引流量保持在150~300ml/d最为适宜,若引流量过小,则引流效果欠佳,引流量过大,会出现低颅压综合征,严重者可拉断颅内血管致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2.4合理的 脑脊液漏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合理地对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昏迷患者应采用平卧位头偏向患侧,头部抬高30°,可以防止血液逆流进入颅内,头偏向患侧还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破口处,这样可尽早使漏口粘连闭合,还可以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本组33例患者采用此,皆于2w内治愈。也有人提出,当漏出液变清亮时,应采取头偏向健侧,这样可减少液体流出,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促进漏口的愈合。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例10

[中图分类号] R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a)-0001-03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Ventricular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to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HEN Haip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Zhangzhou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3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entricular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on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100 cases with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ll the 100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ventricular test set implantation opera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of the patients was monitored and observed for 4-15 days for assessing whether certain clinical effect was achieved. Results GO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Of the 100 cases with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here are 50 cases with good recovery, 25 cases with moderate disability, 15 cases with severe disability, 4 cases of death, and 6 cases with vegetative state. Conclusion Ventricular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pplied to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patient's condition.

[Key word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达30%以上,要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有效控制患者的颅内压是关键。临床采用内颅压监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情况,为医务人员提供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为探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对2013年5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内颅压监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0~76岁,平均(55.61±10.43)岁。100例患者中,造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有,35例患者为车祸致伤,25例患者为高空坠落致伤,28例患者为砸伤以及22例患者诶跌伤。在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GCS评分与CT检查,经过CT检查发现,38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22例患者出现单纯性硬膜外血肿,29例患者出现硬膜下血肿以及11例患者出现弥漫性轴索伤。颅内压>40 mmHg的患者有25例,颅内压

1.2 方法

100例患者,均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进行监测,该仪器由强生公司所生产。监测时,均使用脑室监护探头。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于可进行脑室穿刺的患者,需要放置脑室监护探头,目的是可进行引流脑脊液,达到降低颅内压效果的同时,可进行指导降压治疗[1]。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患者完成手术治疗之后,进行GOS评分,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5大类,即死亡、植物生存、重残、中惨以及良好。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置入脑内压监测仪,100例患者中,有75例患者成功进行一次性穿刺,而25例患者第二次穿刺才可成功。监护仪的留置时间控制在4~15 d,平均置留(7.82±3.18) d,在置留的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患者进行脑脊液引流,平均流量为(185.27±5.12)mL/d。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有28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脑内压力增高,无法有效控制,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19例患者为迟发性血肿,9例患者为脑肿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GOS评分,发现100例患者中,50例患者恢复良好,25例患者为中度残疾,以及15例患者为严重残疾,并有4例患者死亡,植物生存的患者有6例,见表1。

表1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3 讨论

3.1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分析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外科创伤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是由于车祸事故,高空坠落或是严重撞击致伤,其伤情严重,而且病情发展迅速,给患者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患者受伤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发现异常现象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颅内压进行监测,为医务人员提供重要的治疗参考信息[2]。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需要考虑量大因素,一个是手术所采用的方式,另外一个是手术所需的时间,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脑部会出现出血现象,在出血之后的6 h左右,在脑内累积成为水肿,若是没有及时的控制,则会恶化成为细胞性水肿,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出血对患者所造成的伤害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微创手术是现如今临床治疗比较理想的方法,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大,患者很难恢复[3]。为了实时掌握重型颅内损伤患者颅内压水平变化情况,临床上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护仪进行监测,时刻了解到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4]。

3.2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分析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神经外科监护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疾病的监护上,采用了新的监护技术,时刻掌握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检测仪立马会向医务人员反馈,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措施治疗。以往一直是采用脑组织氧分压法进行急性重型路脑损伤的监测,该方法进行监测,操作步骤复杂,医务人员不可在短暂的时间里对患者进行监测,所得到的监测信息准确性不高,为此,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监测中,提倡使用颅内压监测法进行监测[5]。现如今,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采用了颅内压监测技术,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严密的检测,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中一种重要的环节[6]。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中,颅内压的有效控制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医务人员通过颅内压的监测,掌握患者的颅内压情况,采用更适合的药物对患者展开治疗。健康人体的颅内压数值为0.67~2.0 kPa这个区域范围内,而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明显高于正常人,升高率高达40%~80%,经过手术之后,患者的颅内压会有所下降,但是,在手术也存在颅内压继续上升的可能,若是术后医务人员没法觉察到患者颅内压上升,没有在第一时间里展开治疗,患者病情即将恶化[7]。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完成手术之后,颅内压会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顺利完成开颅减压手术之后,患者的脑血液通路,可进行循环流动,此时,脑组织出现水肿,会造成颅内压有所升高,另外一个原因是,术后患者出现进展性血肿,颅内压在此情况下会升高。在患者完成手术后,引用了颅内压监测,实时掌握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颅内压升高,会造成CPP显著下降,颅内压监测同样可掌握到CPP的变化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监测掌握到患者脑血流量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信息。

3.3 研究结果分析

该研究对2013年5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内颅压监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GOS行评分,发现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50例(50.00%)患者恢复良好,25例(25.00%)患者为中度残疾,以及15例(15.00%)患者为严重残疾,并有4例(4.00%)患者死亡,植物生存的患者有6例(6.00%)。GCS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并且该研究中,脑内血肿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比例,和其他病灶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比例进行对比,发现脑内血肿患者颅内压升高比较较高,差异显著[8]。由此可知,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动脉压与血压存在一定的联系,血压升高,患者的颅内动脉压力也会随之升高,从而致使患者脑部组织受到不良影响,出现组织灌注现象,对患者的康复造成阻碍作用。采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颅内血液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9]。曾上飞、 吴惺、娄晓辉、蒋聚洪、余一骏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中指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内损伤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医务人员展开指导工作进行指导[10]。与该研究的结论一直,可见,该研究结论成立。

3.4 展望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十分紧急,医务人员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法进行监测,医务人员可通过监测控制患者的颅内血液,达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目的[11]。但是,我国医疗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有条件使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医院并不多,即便颅内压监测仪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12]。

该研究对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内颅压监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发现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医务人员掌握患者的病情,在第一时间里对术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采用有效措施治疗,降低死亡率,对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绍鹏,林庭凯,詹锡康,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呼吸困难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9(12):110-112.

[2] 曾上飞,吴惺,娄晓辉,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18(14):517-518.

[3] 罗丹华,林莉珍.经口插胃管法在颅底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1,10(13):114-115.

[4] 徐伦山,许民辉,邹咏文,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创伤外科杂志,2010,21(13):151-153.

[5] 兰荣宝.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09,19(14):332-334.

[6] 徐敏,郑叶平,方莉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应用的护理干预[C]//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首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暨2011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杭州: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11:109-110.

[7] 李成宇,叶奇勋,吴天顺,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现代医院,2013,10(11):12-13.

[8] 高亮,周良辅,黄峰平,等.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19(7):507-509.

[9] 余丰平.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2841-2842.

[10] 王康,孙晓川,刘科.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临床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4(4):37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