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4 01:41:57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1

一、两面针公司案例简介

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249,以下简称为“两面针”公司),生产产品主要包括口腔护理用品、植物药、卫生纸制品、洗涤护肤用品、酒店用品、竹木制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等。1999年8月,两面针公司作为发起人参股中信证券(股票代码600030),持股9500万股,投资成本为1.52亿元,折合为1.60元/股,两面针公司按当时的会计制度将此投资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

(一)两面针公司2007年年报利润突变 表1、表2是根据2006、2007、2008年两面针公司年度报告所得到的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面针公司净利润总额由2006年的3201万元突变为2007年的62508万元,到2008年减少为526万元;从净利润变动幅度看,2007年的变动幅度为1852.8%,2008年的变动幅度为-99.2%,可见,两面针公司2007年净利润发生了“突变”现象。

(二)两面针公司2007年年报利润突变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两面针公司2006,2007、2008年年报中,投资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率十分突出,分别为472.6%、141.9%、1287.64%。从表2可以看出,投资收益增长率在2007年为486.3%,也表现为“突变”。如果剔除投资收益项目,两面针公司2006~2008年将连续3年均为亏损。换言之,两面针公司2006至2008年年报盈利是投资收益带来的。即2007年净利润“突变”现象与投资收益“突变”直接相关。“投资收益”突变的原因是两面针公司处置所持有的中信证券。查阅中信证券2006至2008年年报中“公司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两面针公司2006至2008年持有中信证券的股数分别为45628048股、33265000股、66530000股,即两面针公司在2007年度减少了中信证券12363048股。查阅两面针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在“其他重大事项及其影响和解决方案的分析说明”第2条、第4条表明,2007年两面针公司共出售中信证券15,863,048股,实现投资收益为849,895A91.96元,占2007年两面针公司“投资收益”的95.8%。2008年度因中信证券市价大幅下挫,两面针公司未能按股东大会决议出售中信证券股票及受年初冰冻灾害及原材料、能源、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利润大幅度下降。因此出售中信证券产生的“投资收益”突变是两面针公司2007年度利润“突变”最直接的因素。

二、两面针公司案例分析:基于金融资产分类视角

基于两面针公司的具体案例,可以从金融资产分类的视角来予以分析,具体如下:

(一)首次执行现“利润堰塞湖”1999年两面针公司参股中信证券,按当时的会计制度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计量。2007年1月1日,两面针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两面针公司需要将前述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两面针公司2007年年报“会计政策的变更”,在首次执行日,对其中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部分,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151132531.75元调整增加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1026719116.59元,在调整了首次执行日的留存收益后,同时将该差额自留存收益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即2007年年初两面针公司首次执行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部分直接增加留存收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累积了1026719116.59元的“利润堰塞湖”。

(二)“利润堰塞湖”源自金融资产分类及后续处理两面针公司在首次执行日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根据CAS22的规定,两类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者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前者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体现在损益表中,并不形成“利润堰塞湖”,后者持有期间形成的持产利得可以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进行累积,时机成熟时会形成“利润堰塞湖”。两面针公司2007年度处置中信证券“利润堰塞湖”形成的“利润突变”应包括以下两部分来源:1999年至2006年期间的持产利得和2007年度股价上涨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者均隐藏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中。表3是对2007年度两面针公司分季度分析资料:

以上数据依据为两面针公司2007年各定期报告。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两面针公司各季度净利润中,投资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2007年半年报显示,两面针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包含中信证券。而表3数据反映出2007年两面针各期的投资收益额增长幅度相当大。造成利润剧增的原因是,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不仅是将当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投资收益,而且把以前年度因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全部转入投资收益,对利润造成“突变”影响。处置“利润堰塞湖”和

自然界因地震等原因形成的“堰塞湖”溃坝道理一样,下泻的洪水是“堰塞湖”累积形成的库容量,而且是在溃坝时点集中下泻,自然会形成洪峰,即“突变”现象。

(三)“利润堰塞湖”深度分析:准则之间的协调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一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CAS38”)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CAS22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这就形成一个CAS22与CAS38之间没有明确的问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首次执行日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后,能否从“留存收益”项目再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中。两面针公司利用准则规定之间的空白,首次执行日将持有的中信证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CAS38先调整“留存收益”1026719116.59元,同时将该差额自留存收益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两面针公司利用准则之间规范的空白,形成了“利润堰塞湖”。查阅两面针公司2007年年度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会计师事务所也默认了两面针公司的会计处理及影响。这一问题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81段有明确的阐述,“可能存在允许选择性地将存在累积利得的资产划归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随后在处置时再转结到收益表中)和将存在累积损失的资产划归为交易而持有的资产(在处置时不作结转)。”

三、IASB修订金融工具分类的政策建议

针对实际情况,IASB修订金融工具分类的政策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2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29-06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印度的农业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如政府的补贴、贷款优惠等,而金融在这其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印度支持农业的金融概况

印度在不同时期, 重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主要是由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重点转移到了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改革则进行了银行重组,出现了自助团体和大量的小额信贷机构。这样,印度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 截至2005年3月末,银行业在农村的机构网点达到15.3万个,平均每百万名农村人口服务网点数2个(我国仅为0.36个),有贷款账户的农户占所有农户的比例为16%(我国已达31%)。 [1]

(一)印度支持农业的金融机构

1. 农村合作银行

现在,印度每6个村子就有一个合作机构,它的70%的客户是边远地区或半边远地区的农民。 印度农村的合作银行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短、中期贷款的合作机构,主要是信贷合作社;另一类是提供长期信贷的合作机构,主要是土地开发银行。信贷合作社是向农民提供廉价信贷的来源,它有三个层次:

一是初级农业信用社。 它是农村信贷合作的基层机构,一般最少由10个人组成,而这10个人通常是一个村的村民,每个村民都能成为社员,即使是最贫困的农民。成为会员后,就有一票的投票权,并且负无限责任,对合作社的经营成败承担全部损失。它的资金来源于社员购买的股票和社内外存款, 如果有不足部分,则由上一级信贷机构弥补。它主要向社员提供短、中期贷款,以满足农民在种子、化肥、农机设施、灌溉、投资等方面的需要。这种贷款期限一般是一年,利率比较低。它除提供贷款外,还向社员提供如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供应、安排产品存储、加工、剩余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二是中心合作银行。它是中层信贷合作机构,是联系初级农业信用社和邦合作银行的桥梁。 它的经营活动限定于某一特定区域, 主要是向由农民组成的初级农业信用社发放贷款, 以解决其成员即初级农业信用社资金不足的困难。 它的资金来源是各成员认缴的股本,也接受公众存款,并可以从邦合作银行获得贷款。

三是邦合作银行。 邦合作银行是合作信贷机构的最高形式,其成员为邦内所有的中心合作银行。它主要通过资金运营,把从印度储备银行取得的短、中期贷款以及吸收的一部分个人存款提供给中心合作银行,以满足他们的信贷需求。

土地开发银行的设立是为了适应长期信贷的需要, 其贷款期限长且利率低, 期限可延长到15~20年,主要是为农民购买价值较高的农业设备、改良土壤、 偿还国债和为赎回抵押土地提供信贷。 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本和发行债券, 股东主要是合作社和邦政府,债券先由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认购,其余部分由印度储备银行认购。它分两级,一是基层的初级土地开发银行,直接与农民有货币资金的往来;二是每个邦的中心土地开发银行, 它主要是向初级土地开发银行提供资金, 是连接初级土地开发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纽带。

2. 商业银行

印度商业银行在经过国有化改造以后, 把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从而使得其对农村和偏僻地区的贷款不断增加, 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印度商业银行除了向农民提供购买高价值的农机具、购买牲畜、发展果园等直接贷款外,还向有关农业机构提供间接贷款,如向农产品销售和加工机构、 以分期付款方式向农民出售农业机械的机构、初级农业信用社、土地开发银行、采购粮食的机构等提供贷款。

3. 地区农业银行

为了满足农村地区被忽视的农民、 手工业者等部分人的专门需要, 印度于1975年设立了地区农业银行。设立以后,地区农业银行发展迅速:1975年只有5家,1980年已经发展到121家,5400个分支机构,2003年有196家,14522个分支机构。 [4] 每个地区农业银行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主办, 该商业银行认缴股份总额的35%, 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分别认缴50%和15%。 地区农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在一个县或几个县区, 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享有印度储备银行给予的特许权,如提取现金和动用准备金的便利。并且地区农业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向生产急需的贫苦农民提供与农业直接有关的贷款以及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且贷款利率不高于当地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目前, 地区农业银行已日益成为不发达地区贫苦农民直接得到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

4. 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是印度当前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 它为那些在农村地区提供开发性生产信贷和投资的机构提供再融资, 如向合作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提供季节性农业信贷、 中期可转换信贷(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农业和相关活动的中期信贷(非计划性),向合作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提供以投资为目的的定期贷款,向邦政府、地方议会、 自助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提供乡村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等等。而且,它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信贷合作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工作,并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

5. 农业保险机构

印度的农业保险几经波折直到1972年才得以迅速发展。这一年,印度政府决定由政府直接组织和试办保险,由全国性保险机构负责其业务,并且保险责任由中央政府与邦政府两级按比例分摊, 经营管理费用全部由国家负责。 它实行自愿保险与有条件的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 即只对那些种植被保险农作物并申请到这种农作物生产贷款的农户实行依法强制保险, 其他的保险如牲畜保险则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是否参加。 新的全国农业保险计划从1999年3月起实施,它由印度保险总公司执行,承保面扩大到所有农户, 不但中央政府对开办农作物保险计划进行补贴, 而且各邦也根据实际情况办理没有政府补贴的农作物保险。另外,印度最近开始办理经济作物保险, 并且印度农业保险公司也制定了多个专项保险计划,主要针对茶叶、橡胶、棉花和甘蔗种植。

(二)印度支持农业的金融计划

1. 领头银行计划

1969年,印度主要的商业银行被逐渐收归国有,开始了农村银行网点和又一轮的对农村地区信贷提供的扩张。 原来由合作机构一家提供变为了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提供。 如果没有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农村信贷计划, 政策计划者的发展农村地区和减少贫困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在这种背景下,“领头银行计划”(LBS)被正式启动。这个计划于1969年12月由印度储备银行在Gadgil研究小组的建议下实行。 研究小组发现了银行发展中的严重缺口, 并建议通过银行的地区发展计划弥补缺口。 他们建议逐步形成一个计划, 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起为农村地区扩张金融服务便利的领导责任。

在这个计划下, 每个农村地区都有一个领头银行负责该地区的信贷计划的编制、 信贷资源的安排与协调, 确定各个地区发展需要的资金以及如何由银行共同提供。同时,他们还要做一个快速调查,以确定哪些地区尤其是迄今还没有银行的地区需要扩张网点, 随后将由领头银行包括非领头银行在这些地区开设网点。1969年7月全国仅有8321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其中农村地区仅有1860家,大约占总数的22%),到1980年6月新开了24098个分支机构点,其中大部分(17975家,占74.6%)在农村和半城镇化地区。 {1} 这要得益于印度储备银行的分支机构证书政策的合理化, 它的目标是把银行服务便利扩展到迄今没有银行的地区。

随后,作为领头银行计划的最重要的特点,地区信贷计划(DCPs)开始实施。1989年4月推出了针对农村信贷的服务区域计划(SAA),根据该计划,每个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被分配一些村庄, 这些分支机构要负责准备这些村的信贷计划。 这些措施对提高农村地区的信贷质量、 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

自助团体是一种人们自愿参加的组织, 它通常由10~20个成员组成, 这些成员一般有相似的经济社会背景, 并且所处的距离比较近, 通常是在一个村。他们通过选举产生领导人,并且定期召开会议。他们成立了一个由成员的储蓄、 贷款的利息及捐赠组成的共同基金, 并且根据需要向成员发放农业、消费、教育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贷款。印度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自助团体向其成员发放贷款。 随着对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直接为农村地区穷人提供贷款能力的质疑, 就出现了这些团体与银行建立联系的建议, 并且认为这将是一个把机构贷款引向穷人的重要渠道。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就有了银行―自助团体联系项目的萌芽,1992年, 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正式宣布了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通过该计划,银行向自助团体的成员发放贷款,并且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在这其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除了指导和培训自助团体,还起到了金融中介的作用。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关注, 并且办得也比较成功。 与银行建立联系的自助团体从1993年3月的255家增长到了2005年3月底的161万家。 相应的, 在这期间银行累计贷款也有了巨额增长,从大约300万卢比增长到大约6800万卢比。 [6]

3. 小额信贷计划

小额信贷在印度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它的规模巨大,参与的部门众多,有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地区农业银行、信贷合作社团体、NGOs、 专门组建成信贷合作社的小额信贷机构等等。它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贷款者组成互助小组, 成员之间互相担保, 而且它们内部要进行储蓄,作为小组内部的资金。二是组织培训。在向穷人提供贷款的同时提供技术培训, 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它们主要通过银行拆借(最主要的筹资方式)、资产证券化、 吸收股本金、 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筹资。在这些众多的参与部门当中,非政府的小额信贷机构是当前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的许多小额信贷机构弥补了资金需求和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缺口。 印度成功的小额信贷项目是1974年建立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一个非盈利、非政府的准金融机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SEWA)银行对个人提供两类贷款:需要担保和不用担保的贷款。不用担保的贷款贷给一个人或两人; 对需要担保的贷款,银行接受珠宝、 定期存款或抵押契据作为担保,但一般是珠宝。

Rangarajan委员会描述了小额信贷机构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NGOs发展成的小额信贷机构,大约有1000家; 第二种是合作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 大约有3000家; 第三种是公司型的小额信贷机构,仅有不到20家。2000年,印度储备银行批准银行可以贷款给小额信贷机构以帮助他们偿还先前的负债。随后,一些私人银行,如ICICI银行通过“合伙人方式”为小额信贷机构开发了创新的融资产品。ICICI银行通过小额信贷机构支持小额信贷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募集资金的渠道。它的创新之处在于, 它们依靠小额信贷机构与客户签约提供贷款,并没有只是把小额信贷机构当作金融中介。

4.Kisan信用卡计划

1998~1999年度,Kisan信用卡计划被推出,目的是由银行系统为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提供充足及时的支持。 该卡有一个额度的限制,在额度以内农民可以根据需要提取现金。这个额度是固定的, 并且是建立在一个农民全年的所有农业信贷需求的基础上, 包括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一些活动所需的资金,如农机具的维修资金、电费缴纳所需的资金等等。在额度超过1万卢比时就需要抵押品来保证借款的安全。 除此之外, 保险人还通过kisan信用卡推销自己的产品,利用该平台设计针对农户的养老保险产品,开发寿险、非寿险捆绑式保险产品。 印度农民信用卡发行张数已逾5500万张,也就是逾五分之一的农民拥有信用卡, 此将成为保险业者销售保单的最佳渠道和资料库。

5.农民收入保险计划

2003~2004年度, 小规模的实验性农民收入保险计划首先在18个地区进行, 随后2004~2005年度扩张到了100个地区。 该计划由印度农业保险公司(AICI)执行,它对贷款的农户是强制性的,而对其他的农户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与国家农业保险计划只对农作物产量的波动情况承保不同, 它将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农作物产量和价格承保。如果农民的实际收入少于承保的收入,农民将能够从印度农业保险公司得到赔偿。 边缘农户和小农户能够得到75%的保险费的额外补贴, 其他农民则可以得到50%的补贴。 除了为农户提供收入保护外, 农民收入保险计划旨在保证农业生产部门的可持续性、食品安全、农作物的不同性并确保出口部门的竞争性。如果成功,该计划将取代国家农业保险计划。但是,在该计划没有覆盖的地区,国家农业保险计划将继续实施。而且,在它还没有覆盖每个地区每个农民之前,MSP计划、 农作物/牲畜保险计划等一系列保险计划同样要继续实施。

二、印度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通过一系列金融计划支持农业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印度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对金融的需求情况以及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金融支持计划。1969年,为了更好地领导和协调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 为其提供更好的银行服务便利,印度推出了领头银行计划;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给有共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穷人提供金融服务而推出的;有众多参与者的小额信贷计划减少了贫穷, 满足了农村地区穷人尤其是妇女的资金及金融服务与需求;Kisan卡计划从1998~1999年度开始实施, 为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有关活动的资金支持; 农民收入保险计划从2003~2004年度开始小规模实行,2004~2005年度开始在大范围内实施, 为农民的价格和产出风险提供了保障。 这些计划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为农村、农民提供了金融服务便利。

(二)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可以说多种多样。起初,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地区农业银行等作为主体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微型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一些非政府组织等也加入了向农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行列。 微型金融机构主要是在小额信贷领域, 而私人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功能有共同的信贷目标。 如,ICICI银行在加入印度的农村金融领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已经向农村地区的穷人推出了创新的方法和金融产品。 甚至, 印度鼓励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地区农业银行以及合作信贷机构通过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进入小额信贷领域。同时,印度的保险公司在涉及农业生产、 销售等方面提供了一条龙的保险服务。 这些保险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大大降低了农村地区的信贷风险,对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式的农户自助团体联合

自助团体是印度穷人融资的重要渠道。 想建立自助团体的人在学习了其他团体的经验后, 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以自愿的方式建立自助团体。 它一般有10~20名成员, 这些成员通常有共同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自助团体内部先进行储蓄并以成员共同账户存入某家银行, 然后根据成员需要发放贷款。如果团体资金不够,可以以团体名义向银行贷款。银行会对团体的业务开展进行指导,并且贷款利率相对比较低。 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 银行可以采取成员互相担保、点名以引起公众注意、提讼、强制储蓄等方式来减少贷款风险,以保证到期能及时收回贷款。 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为这些给自助团体提供贷款支持的银行等机构提供再贷款, 并为他们提供能力建设和员工培训支持。对那些还款记录优良的自助团体, 可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甚至可以支持其成为微型企业。

这种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式的农户自助团体联合方式,为银行和贫困农户搭建了联系的桥梁,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户筹集资金拓宽了渠道,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四)为农业发展提供多样化、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

金融产品如何设计、金融服务如何提供、员工的素质如何,这都会影响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率。印度在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非常注重金融产品的开发、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

印度金融机构为支持农业发展, 向农户及相关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并且适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户的借贷一般时间短,次数频繁,额度小,而且一般没有合适的担保品, 小额信贷机构就为其提供了以小组为基础的、专门面向穷人的金融服务。例如吸收存款、发放免抵押品的贷款、保险服务、支付服务等,甚至指导他们投资,帮助他们理财,还鼓励他们储蓄,从而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为了满足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等生产资金的需要,印度推出了Kisan卡计划,为他们提供信用额度;为了减少农民的风险, 印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推出了有关农作物的保险计划,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出新险种,更新旧险种。从2003~2004年度开始小规模实验的农民收入保险计划就是为了减少农民的价格和产出风险而推出的。 它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而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有的周期比较长,这主要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中长期贷款、融资等服务。

近年来,私人银行如ICICI银行也逐渐进入农业领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则主要为这些提供农业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再融资及其他便利, 协调参与基层金融机构的农村融资活动, 并协调与印度政府、 邦政府、印度储备银行及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 从而间接支持了农业发展。

在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印度的金融机构还非常注重提升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印度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农村信贷系统的服务能力,监督、恢复以及改组信贷机构、培训人员等。印度农村和农业开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培训组织体系。 他们结合农村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培训员工,甚至还从当地招聘一些员工,因为他们更懂得农户的需要。除了培训员工外, 他们还培训客户, 既培训与农业信贷相关的内容,又提供一定的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五)法律保障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

为了确保资金流向农业,印度运用了强制手段,构建了有利于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法》 在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成立之前就已经通过。 该法规定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是一个最高再融资机构, 它可以对那些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机构如邦土地开发银行、 邦合作银行、 地区农业银行、 商业银行等提供再融资便利, 提供并管理为促进和发展农业的相关经济活动的信贷和其他便利。《银行国有化法案》 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把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并且要在农村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地区农业银行法》规定其经营目的是“满足农村地区到目前为止受到忽视的那部分人的专门需要”,其营业机构主要建立在农村信贷机构薄弱的地区。 印度还要求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必须增加农村网点。此外,印度储备银行还规定,本国银行对包括农业、小型企业等的优先部门贷款不得低于贷款净额的40%, 外商银行不得低于32%, 其中对直接用于农业部分不得低于贷款净额的18%。

三、印度经验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2007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金融支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印度金融支持农业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借鉴。

(一)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金融支持计划

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 而且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金融支持计划, 以推动农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印度针对农村地区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实施了领头银行计划;针对贫穷农民没有抵押品、贷款难,推出了小额信贷计划; 为了使农民能够在生产活动中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不因资金不足而耽误农业生产推出了Kisan卡计划; 为了降低农民的产出和价格风险,在风险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推出了农民收入保险计划。这些计划为增加农业资金供给、支持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国应借鉴印度经验,针对农业对金融的需求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资金及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 单一性质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不同需求。 印度农业发展过程中,有政策性银行、合作性的银行、小额信贷机构、保险公司甚至一些非政府组织等各种机构提供的金融支持。20世纪60年代印度就实行了商业银行国有化以提供农业信贷, 后来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为农村的弱势群体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信贷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是农业信贷领域的重要金融机构, 其覆盖面广泛, 触及到偏远地区。1982年建立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则除了向个人提供生产性信贷外, 还对那些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机构给予再融资便利。近年来,私人银行也开始逐步进入农业领域, 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也不断扩大。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不同的支持范围,为印度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网点逐渐收缩, 虽然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还在部分地区建立了村镇银行及其他类型的机构以对农业提供支持, 但是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远未满足, 甚至有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应借鉴印度经验,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发展农民自助小组,密切与银行的联系

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要获得金融服务一般比较困难, 而且可融资渠道比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农村的自助团体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自助团体一般由有共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穷人组成,一般都有相应的运行机制,对于增加资金积累、扩大经营规模等方面都要达成共识, 并且其他成员有困难时要给予帮助。 他们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担保,内部主要进行互助储蓄、贷款以及其他活动。自助团体如果经过了银行的验收, 还款及其他状况比较好,就可以从正式银行机构获得低利率的贷款。而且,这些团体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而我国的农村虽然近两年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贷款公司、 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的机构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但是,与我国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还相差很远, 尤其是贫穷地区农民往往由于没有抵押而不能获得贷款。成立农民互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担保, 不失为一个比较好地解决贷款难问题的办法。

(四)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人员素质

印度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要及客户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并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 为了适应农业的周期性、 季节性的特点,向农户和相关企业发放不同期限的贷款,而且还向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仓储、包装、运输、加工等环节提供一条龙的信贷资金服务, 从而便利了农户和相关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注意简化开户和获得贷款的程序,使他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而且,印度把银行开到了家门口,在当地招聘一些员工,这些人员更懂得农户的需要, 从而银行能更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印度的银行还注意使用新技术,如向农民发放信用卡,使他们在急需资金时可以提现。金融机构还组织一些培训,一方面培训贷款者,为他们提供生产经营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指导, 另一方面培训员工,以提高员工素质,从而使员工更加精通业务,更好地为贷款者服务。 我国的金融机构目前面向农户和相关企业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少, 金融服务范围比较狭窄,而且员工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在以后发展中, 要注重开发新的适合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且,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为贷款者提供专业技术及市场服务。

(五)通过立法确保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

农业一般被认为是弱势产业, 农业投资回报率相对比较低,一般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农业领域。印度通过立法要求各类机构在农村设立网点, 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如,印度通过立法要求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农村, 而且要在农村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网点。 而我国现在并没有相关的用于规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法律。 金融机构向农业提供的贷款很少,而且有大量资金从农村地区流出,使得农村资金投入更加不足。因此,借鉴印度经验,我们应通过立法确保金融机构向农业的资金投放度,使信贷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向农业。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赴印度农村金融服务考察团. 印度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金融,2007(2).

[2] 白钦先等.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朱超. 印度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及对中国的启示[J]. 金融与保险,2006(11).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3

中图分类号:F275.6(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2-0179-06

一、虚拟经济理论述要

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教授还给出了更为严密的界定:“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与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主要依托所进行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综合”。而虚拟资本运动有它自身的规律,交换一再交换是虚拟资本的主要运动过程。交换过程主要包括实际资本与所有权证的交换(实际资本的虚拟化),再交换过程则是虚拟资本的变现过程,包括在金融市场中卖出或私下转让。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虚拟经济可视为一个系统,具备以下特性:

第一,复杂性。虚拟经济属于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包括投资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者等,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经济活动,在自由独立决策的同时也受其他人决策的影响。虽然在系统中由于组分之间的非线性而容易产生混沌现象,但由于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整个虚拟经济系统总体上仍然保持着相对的有序和稳定。

第二,介稳性。虚拟经济是一个介稳系统,即远离平衡状态、但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能够通过和外界的资金交换,通过自组织作用来维持相对稳定。介稳系统的稳定性也很容易被外界的扰动所破坏。

第三,高风险性。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是指人们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两类。由于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股票价值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就会造成客观风险。另外,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主观估计错误,或者为了追求高收益而甘愿承担高风险,以及信息披露不真实的违法行为存在,都可能造成虚拟经济的高风险。

第四,寄生性。虚拟经济的寄生性表现在它的运行周期大体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周期,但短期的背离可能发生。虚拟经济系统在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

第五,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出现出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令经济泡沫破灭、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并不是简单地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地不断向前推进。

虚拟经济理论强调从研究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人手。把握系统的宏观性质。美国企业年金(也称为私营养老金)通过投资资本市场保值增值,根据虚拟经济的定义,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可将其视为一个虚拟经济系统。企业年金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获取回报,而这些市场又构成了一个综合的虚拟经济系统,企业年金基金与其投资环境——综合的虚拟经济系统之间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二、虚拟经济发展与企业年金投资

金融市场也属于虚拟经济系统。金融创新促进美国虚拟经济迅速发展。虚拟经济与企业年金投资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金融新产品在美国投资领域广泛应用,私营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投资领域其他主体的决策及环境影响,将部分养老基金投入金融新产品的流通市场,从思想理念到投资行为产生深刻的变化。

虚拟经济研究是对最近几十年经济生活新实践的理论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的性质经历了由偏重实体经济到偏重虚拟经济的转变。埃里克·J·弗莱(Eric J.Fry)的研究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经济生活有精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弱美元刺激了美国的出口,也刺激了生产制造活动。美国经济的定位更偏于生产产品,而不是仅仅进行金融交易。不幸的是,刺激了实体经济的弱美元却削弱了虚拟经济。”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金融创新,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美国超低的利率和宽松的信贷(两者与所有的资产暴涨密切相关)催生了投机活动,而正是在投机活动的作用下,美国的虚拟经济繁荣了多年。”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产生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以及回购协议(repo)等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70年代之后出现了金融衍生物市场,金融衍生物市场交易的产品包括远期合约和金融期货期权等。在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繁荣的大环境中,企业年金投资必须不断提升虚拟经济活动水平,才能保值增值。美国虚拟经济发展促使企业年金投资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监管法规的调整。美国企业年金主要的计划类型是DB和DC型计划。20世纪70年代之前,传统的投资工具是股票、债券和现金。70年代后。随着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地涌入投资领域。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可降低成本、分解风险、套期保值、提高收益率。对于私营养老金而言,资产配置中金融衍生工具属于非传统投资,也称为另类投资。1979年以前,这类投资都被视为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潜在性违反,这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与股票或债券等的投资风险相比,在价格和收益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尽管如此,在金融衍生物市场,“交易先于规则”的规律对于企业年金投资也不例外。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不能不跟上投资领域的新发展,积极研究关于金融衍生物的知识及操作技巧。并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配置。市场的深刻变化促使政府修改法规,1979年美国劳工部做出澄清声明,阐明养老金计划可以投资具有一定风险的资产(风险资本,收购基金等),此后,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在投资理念、投资决策及资产配置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二,投资理念的变化。企业年金投资运营作为虚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和周期性等一系列基本特性。复杂性表现在系统内部,诸如计划发起人的财务状况、发起人与雇员的劳务合同、年金基金投资运作的法律规范、DB型计划的融资与负债情况等因素,都能对年金基金的投资产生重大的影响。介稳性表现为受通货膨胀、投资回报波动等的影响,年金基金资产积累呈现不稳定的状况,只能保持相对稳定。年金基金投资面临的高风险性与资本市场的高风险性相关。寄生性表现为年金基金的资产价值源于实体经济产生的市场价值。年金基金投资绩效的周期性变化与资本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正相关。

投资管理人如果能把握虚拟经济系统的上述特性,将有益于投资决策。据了解,直到目前,美国还只在宏观经济领域展开虚拟经济研究,企业年金业界并无虚拟经济概念。但是,虚拟经济活动及其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有识见的理论研究者与有经验的投资管理者完全可能触摸到它。美国养老金研究专家罗格指出:“养老金计划管理曾被视为单纯的投资管理,果真如此,那世界就未免太单纯了!诚然,确定投资原则和制定决策的确非常重要,其他众多因素也不可低估,其重要性有时甚至会决定养老金投资过程的成败”。这一论述与虚拟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务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投资管理人的投资与投资背景环境相关。需要考察分析委托方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行业特点、计划发起人与雇员之间的劳务合同、预期的风险水平、劳动力的特征(如平均年龄、预期退休年龄等)、投资目标等方面。所有这些分析,都与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系统的复杂性相关。

在充分明了上述情况之后,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必须将当前各类资产的预期收益、收益的波动性、不同资产的收益关系量化。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除了研究传统的投资工具外,还要了解当前投资领域的发展动向,研究新出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观察其他投资经理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审慎地对待。力求正确地加以使用,构建最优的资产配置框架。在投资实务中,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逐步形成又一个投资理念,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对于新出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诸多专业知识,必须尽快掌握,使自己达到投资专家的水平,这样才能够保证养老金资产的价值,否则,对于新知识,新技巧的盲目和匮乏也是一种风险,有人称之为“无知风险”。

第三,投资决策变化。养老金投资决策在操作层面将养老基金按一定比例分配于已选择的金融产品,确定一系列资产组合,决定一系列最优资产组合的集合即有效边界。投资决策所包含的战略性因素有:投资多样化的程度。市场风险程度,应对市场变化行动步骤,偏好积极投资还是消极投资,选择何种投资风格,管理费的合适水平,是否允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重大的资产配置之类的操作性因素。980年后,提供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指南成为养老金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和其他监管措施反对基于投机目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因此,养老基金投资决策制定者必须理解所使用的衍生品的现金流结构和风险/收益状况,必须明确在进行套期保值或增加收益等风险管理活动时,是否许可其使用衍生品:还应该清楚地规定衍生品的使用目的、使用条件以及怎样对衍生品的风险进行监控。

计划投资政策说明中列出投资目标,为投资经理人设定了在选择适合计划的投资时遵循的指导方针。根据计划投资政策的指导原则,养老基金力争获取最多的回报以降低养老金债务成本。养老基金不仅包括权益类投资,还包括固定收入型投资,这是应对养老金债务时养老金资产配置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资产配置的变化。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关键的资产配置是战略性资产配置,它是养老基金初始和基础的配置,着眼于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选择和决定最优的资产组合。传统的最优资产组合是由股票、债券和现金构成,随着监管法规的调整,以金融衍生品为主体的其他资产在战略性资产配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1993年为例,美国私营养老基金总资产25050亿美元,资产配置中其他类资产4920亿美元,占比19.6%。其中,单雇主DB型计划总资产11340亿美元,其他类资产2390亿美元,占比高达21.1%;单雇主DC型计划总资产10630亿美元,其他类资产2030亿美元,占比为19.1%;多雇主计划总资产3080亿美元,其他类资产500亿美元,占比为162%。

在虚拟经济高度膨胀的时期。有些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表现出了较强的投机目的,另类投资呈现冲高趋势。根据美国相关的监管法规,DB型企业年金计划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可豁免联邦监管。如图1所示,2001-2010年,规模较大的DB型计划投资对冲基金的比例从11%增至60%。与此同时,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比例在经历了小幅下降后也有所增加,从71%上升至92%,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但是,从总体上讲,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还是比较理性的。表1中数据显示,1985至2007年,DB与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另类投资比例基本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DB型计划的缩减幅度比DC型计划的幅度更大,但两种计划仍有一定比例的资产配置于另类投资。

三、企业年金与金融危机

贝琪·鲍曼(Betsy Bowman)在评论文章《完美风暴》中指出:“一个社会产生价值增值的传统方式是生产产品或是提供服务。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利润更多地来自于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和销售,而且它们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没有任何新的价值被创造出来,只是在重新分配经济中已有的价值。这样发展下去既不可持续。也不稳定……当前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美国的实体经济已受到虚拟经济的金融化以及债务的严重损害,需要全面革新。”鲍曼清醒地看到美国虚拟经济膨胀的严重后果。

当代的经济活动模式是虚拟经济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并存。虚拟经济理论认为。虚拟经济依附于实体经济。如果二者的关系倒置,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证券、银行、保险、外汇等市场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年金投资证券。银行、保险期货等市场,从事虚拟经济活动,在金融危机形成过程中及金融危机爆发后都会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及影响。

第一,“经济泡沫”与金融危机。在虚拟经济的范围内,“经济泡沫”是指金融市场中伴随虚拟经济运动产生的某种或某些资产的价格上涨幅度远离其合理预期的现象。

“经济泡沫”的产生基于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系统的特性。虚拟经济系统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当投资者将实际资本购买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现金、金融衍生产品以后,实际资本就转化为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再交换的循环运动能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即利润。“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规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就是为了生产这一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劳动量,因此它就不具有价值。”正因为虚拟资本本身不具有价值,所以其价格的确定不是按照客观的价值规律,其理性价格通常应当是未来收益折现的现值。任何金融工具未来的收益都是投资者估算出来,即使正确地使用了现资组合理论,研究了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某些不可预测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对金融工具价格的预测千差万别,价格的不确定性造成投机的可能。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正反馈作用有时会造成放大效应,使得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的盈利前景被人们特别看好,争相购买,引起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飙涨,远远偏离其理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可以说,有金融市场的买卖交易,就有虚拟经济运动;有虚拟经济运动,就有“经济泡沫”存在。“经济泡沫”是虚拟经济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虚拟经济内在特性的一种表现。

有“经济泡沫”不一定就造成金融危机。一般情况下,如果“泡沫”不过度急剧膨胀,那么“泡沫”膨胀后破灭,只会造成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或震荡。只要金融市场的经济基本面未遭大的破坏,又有外界资金的注入维持其价格的稳定,就不会出现金融危机。从这个层面看,“经济泡沫”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它对增加交易量,活跃市场有益,对于企业融资也还是有利的。以计划参与者人数大于等于100的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为例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1987年至2006年间的大部分年份里,计划的总收益率为正数,其中超过一半的年份里取得了高达两位数的收益率。而负收益率的情况仅出现在2000-2002年股市危机时期。另一方面,经过20年的积累,企业年金计划总的投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尽管经历了21世纪初的股市动荡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投资总收人大幅缩水,但截至2009年,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总的投资收入已达0.63万亿美元。

如果“泡沫”过度急剧膨胀,使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的价格飞涨。那么,“泡沫”破灭使得金融市场价格暴跌,外界注入的资金不足,使投资者对盈利前景失去信心,纷纷怀着恐慌心理抛售变现其虚拟资本,进而引起经济衰退,虚拟经济系统崩溃,就会产生金融危机。

第二,企业年金与“经济泡沫”。美国企业年金投资金融市场,不能与“经济泡沫”毫无关系。美国金融市场上有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从事虚拟经济活动,在这些投资者中,企业年金属于机构投资者,投资金额巨大,投资管理人专业化水平较高。企业年金投资金融市场中任何金融工具,都会对投资对象及其他投资者的经济活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年金的地位和影响决定了它是美国虚拟经济系统自组织作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这个视角考察,美国企业年金与美国金融市场中“经济泡沫”的关系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美国企业年金投资对于“经济泡沫”膨胀有一定的助长作用。美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进行资产配置决策时,对年金资产增值期望普遍较高。如图2所示,债券投资的比例不断缩减,而股票投资的比例则持续上升,企业年金计划的资产配置呈现出从固定收入型投资转向股票投资的趋势。同样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401(k)计划资产配置中股票的比例也很高,因而回报也较高。

2002年后,美国劳工部建议允许企业年金基金购买信用等级较低的住房抵押支持债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MBS),这是一些以银行信贷为支持的固定收入投资工具。美国银行将MBS打包和售卖给美国养老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当时看来,这类投资工具信用评级较低,但与其他固定收入证券相比,风险较小,回报较高。这种投资背景势必影响资产配置决策,改变美国养老金的资产配置状况,将MBS以相当比例纳入配置中。作为机构投资者所进行的虚拟经济活动及其显著绩效,必然会对其他投资者释放利好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乐观情绪,引发正反馈作用,或多或少地助长“泡沫”膨胀。

另一方面,企业年金投资对消除“经济泡沫”恶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前分析,“经济泡沫”破灭或者造成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甚至震荡,或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虚拟经济系统崩溃,诱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会出现过度恐慌,导致资本逆转,致使有偿还能力但缺乏流动性的公司融资困难,连锁效应不仅会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而且还会影响实体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华信惠悦咨询公司围绕经济危机中美国公司对养老金投资策略的调整。对85家有代表性的公司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2009年8月了相关的研究报告。调查发现,2008年6月,41%的公司已经对其DB型资产配置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这些公司会基于2008年的资产配置,减少他们的目标股票配置达10%,59%的公司暂未做出政策调整。报告还指出,自2008年6月底,美国DC型养老金计划的基金类型调整情况为:51%的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了基金增减;49%的公司还未做出调整。

以上事实说明,企业年金基金属于巨额资金。其投资运营着眼于长期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构建,注重选择经营业绩稳定的上市公司进行长线投资,并与之共担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附性。养老基金的经理人一般着眼于长期投资,而不是在市场低迷期抛售资产,因此养老基金被视为“市场稳定器”,可以防止大幅的市场动荡。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年金计划仍不断向市场注入资金投资,对促成美国虚拟经济系统重新回到介稳状态,对减轻美国经济与社会的震荡有积极作用。

第三,金融危机对企业年金的影响。金融危机主要对企业年金投资、计划参与者退休收入以及制度形式演化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企业年金投资严重亏损。据经合组织的统计,2008年1月至10月,美国私营养老基金的名义投资回报率跌至-23%,实际投资回报率约为-25%。具体来看,美国波士顿大学养老研究中心的2008年11月的报告显示,2007年10月初至2008年10月初,美国私营DB型计划由于大量投资权益类资产,其资产价值减少了0.9万亿美元,同期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股票价值缩水1.1万亿美元。

本轮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大幅亏损,直接影响了短期回报率的水平,截至2008年10月,近5年来,美国私营养老金基金的年名义回报率仅为2.6%。但以长期的视角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私营养老金资产的长期价值。近10年来,美国私营养老金基金的年名义回报率为3.4%,近15年以来,美国私营养老金基金年名义回报率高达10.6%(实际回报率为6.1%)。尽管在投资长期回报率的考察期内,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经历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所引起的严重股市动荡,资产的长期回报率仍然相当可观。

其次,金融危机对DB和DC型养老金计划参与者的影响不尽相同。就DB型计划而言,养老金待遇与个人收入相关。计划缴费者面临的风险是主办养老金计划的公司破产,从而导致待遇的减少。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计划出现筹资缺口的风险显著增加。在DB型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营过程中,筹资水平不断下降是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之一。计划筹资状态的通常衡量指标是资产与预期待遇债务之比。据统计,2007年末,私营DB型计划资产的74%持有的是股票,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其价值减少了9000亿美元。截至2008年10月初,对美国1800家公司DB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统计显示,计划的资产债务比从2007年的98%降至85%。如果股市行情继续低迷,计划主办者则需提高次年的缴费。按照《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计划需要在7年内消除资金积累不足的债务——承诺的待遇和资产之间的缺口。资金积累不足可能使部分公司难以弥补债务,进而导致公司裁员、养老金计划冻结或是申请破产。由于退休待遇是基于公司裁员、破产或冻结企业年金计划时的收入水平,而不是雇员退休时的正常收入水平,即使有养老金待遇担保公司的支持,雇员最终的退休收入也比他们预期的要少。

就DC型计划而言,计划参与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后果。DC型计划中设立了个人账户,资产价值下跌导致退休资产和未来的退休收入减少。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资产配置方式、缴费者年龄等。如果缴费者年龄较大,其投资组合中有相当比例选择股票,金融危机将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他们缺少等待资产价格恢复的时间。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防止即将退休的计划参与者过多地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一是生命周期基金根据参与者年龄调整投资,以便使参与者在年轻时承担更多的风险,临近退休时承担较少的风险。生命周期基金还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二是认真设计默认投资选择方案。大部分计划参与者都加入了默认投资选择,因为其设计有利于获得较稳定的退休收入。

再次,制度形式演化骤然加剧。学界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支较为正式的企业年金计划是美国运通公司1875年建立的养老金计划。从那时至1915年底,美国早期的企业年金计划大都在铁路行业建立,均属于DB型。美国较早的DC型计划是1926年后出现的货币购买型计划。在1985年之前,DB型计划在美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DB型计划的数量已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DC型计划的规模却日益扩大,DB型计划在美国企业年金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DC型计划所取代。金融危机“将已是山穷水尽的美国DB养老金系统进一步推向深渊。同时,这场危机还大大加快了美国的DC养老金系统成为美国养老金体制中流砥柱的进程。”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产生的投资、融资、还贷、贴息行为。

政府建设财力资金主要来源包括:区财政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区属投资公司代表政府进行的债务融资。

第三条统筹建设财力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分结合,以统为主。围绕全区建设项目统筹建设财力,统一安排政府投资项目、统一协调筹资、统一调度还债,构建区政府主导的财力循环体系。

(二)适度集中,确保重点。适度集中区级建设财力,确保对重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资。

(三)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加强对政府投资、融资、还贷、贴息的全程监管,规范投资项目运作,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第四条区计委履行综合平衡和统筹管理全区政府建设财力的工作职责,主要职能是:统筹、安排、使用建设财力资金;编制年度投资项目计划、融资计划、还贷计划、贴息计划;全程监管投资项目;融资协调与创新;控制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区属投资公司涉及建设财力统筹的领域。

第二章建设财力资金管理

第五条区计委统筹、安排、使用区建设财力专户资金和区属投资公司政府性融资资金。

区建设财力专户设在区财政局,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纳入建设财力部分要按时足额划入。区属投资公司要根据建设财力资金安排计划,及时融通建设资金。

第六条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区计委制订年度建设财力资金安排计划,列明用于项目直接投资、贴息、投资公司还本付息、补充完善投资公司资本金的份额,报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实施。

第七条区计委按照下达的建设财力资金安排计划,适时开具资金拨付通知单,区财政局、区属投资公司见单足额拨付。

第八条区计委会同区财政局定期向区政府汇报建设财力资金的执行情况。

第三章投资管理

第九条政府投资项目应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有利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十条各部门根据规划,按轻重缓急上报年度建设项目和储备项目,区计委编制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含储备项目),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下达;可根据实际每半年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年度政府投资总规模;续建、新开工和拟安排项目的名称、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资额、累计安排资金额、本年度区投资额、区级投资主体。

第十一条区统筹建设财力原则上负责本级的基础设施、公益社会事业项目投资建设。为加快重点地区的发展,区建设财力将优先实施相关的道路、环保、医院等项目设施。区计委将会同具体职能部门另行制订相关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审批、管理和监督按照《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南府办[]95号)执行。

第四章融资管理

第十三条区土地储备中心和城乡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以下简称城司)作为区政府主要融资平台,负责建设财力的对外筹集。必要时区计委可统筹协调其他区直属公司进行项目融资;可安排区属公司和专业公司实施“代建制”。

第十四条根据资金需求决定融资规模,降低资金闲置成本。区计委综合平衡项目和资金后,编制年度建设财力项目融资计划,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必要时可根据资金供求状况,报区政府批准后进行提前融资,然后进行项目综合平衡。

第十五条以向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借贷为主要融资方式,积极与有关银行建立战略协作关系。探索创新融资品种,降低融资成本。

第五章还贷管理

第十六条为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严格控制政府负债规模。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将政府负债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十七条区计委每年编制政府债务偿还计划和补充完善投资公司资本金计划,有序开展债务偿还。

第十八条对各投资主体出现的短期资金周转困难,区计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短期周转资金,或协调各公司进行内部调剂。

第六章贴息管理

第十九条原则上对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列入区重点工程的非经营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贴息。年初由区计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贴息计划,报区政府审定后实施。

第二十条贴息资金由区计委在建设财力中统筹安排使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具体操作,结余可滚存下年使用。

第七章其它管理

第二十一条加大对区属投资公司的培育扶持力度,完善股本结构,增强其自身融资能力。明晰土地储备中心和城司代表政府的重点融资平台职能,明确国资公司代表政府对开发区和政府控股国有企业进行股权管理。

第二十二条建设财力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监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投资项目和资金进行监管。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5

一、美国养老保险计划的简单介绍

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国家通过税收筹资的基本养老基金、企业建立的以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帐户(IRAs)为主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储蓄以及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共同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三支柱模式,被形象的称为三条腿的板凳。其中,美国国家养老金和企业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了绝大多数美国老人退休收入的主体。

1.国家基本养老计划

简称为OASDI方案,包括老年养老金、遗属养老金和伤残养老金三个部分,由国会立法强制实施,是美国最重要的收入保障项目。该制度是全国性的,覆盖了美国约96%的劳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联邦收入税、社会保障收入本身的课税、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等,账户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并依据社会保障法的规定进行运作,实行现收现付制。

2.企业职业养老计划

企业养老金计划比较复杂,包含了多种不同种类的养老金计划。其中,最主要、也最受欢迎的计划是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帐户(IRAs),共包含两种框架:一种为待遇确定型计划(DB),相对高度规制,由雇主支付;另一种为缴费确定型计划(DC),雇主和雇员都可以缴费。无论是DB型计划还是DC型计划,收入主要来自雇主、雇员缴费和投资收益。企业定期向该计划交纳资金,养老金管理机构通过基金投资行为对养老金进行保值增值,它没有固定利率,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3.个人养老储蓄以及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

美国养老保障体系除了上面介绍的作为基石的OASDI和作为其重要补充的第二层次的雇主养老金计划,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构成了重要的第三层次。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是一个完全由个人决定是否愿意参加的养老金计划,它不属于企业养老金的范畴。在美国,个人退休储蓄与保险投资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退休养老为目的“退休储蓄账户”,这是一种税收优惠的退休储蓄计划,但该账户存款只能在你年老时方可提取;二是以家庭或个人为主体进行的保险投资,即向商业保险公司定期缴纳保费,购买人寿保险或养老保障。美国保险市场十分发达,国民保险意识较强,因此,美国人购买商业保险养老也是极流行的投资方式。

二、金融危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1.对国家养老计划的影响

由于这部分覆盖面广,统筹层次高,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是美国社会保障养老金的第一支柱,而且基金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因为这部分资金是当期收缴当期利用的,对资金的保值增值要求不大,不必再资金市场上运行很久,更兼有强大的国家政策作为支撑和后盾,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其稳妥的投资策略,既没有投资股票市场,也没有投资于房地产,避免了这次由房地产市场下跌而引起连锁反应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所以金融危机并未对这部分的资金产生较大的影响。

2.对企业职业养老计划的影响

债务是风险的源泉,次贷危机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解释就是:让不具备购房能力的人群购买了房产,而无法持续还贷就引爆了整个金融体系。如果承诺的养老金待遇无法实现,势必引起劳资冲突,而如果让不可能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付诸实施,则大量的养老金债务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危机的发端。对这部分的探讨主要从它的构成两大框架入手。

(1)对DB型养老金计划的影响

DB型计划预先确定雇员退休时的待遇水平,养老金资产的投资风险完全由雇主承担。DB型计划由养老金给付担保公司(PBGC)对员工的退休金待遇担保,在基金积累出现供款不足时保证员工的退休金安全。

参与DB型计划的员工退休待遇在员工加入公司时就已经确定,因而不会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二作为退休金给付来源之一的投资收益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起起伏伏。要保证DB型养老金计划的稳定性就必须保证其资产与负债平衡,在投资收益不能完全满足养老金支付时由企业向其注资,避免出现融资缺口。

事实上,美国DB型养老金计划在2011年就已经出现财务危机,其后每年融资缺口不断扩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无疑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后果,更加重DB型养老金计划的财务困境,使其供款充足率普遍下降。

对DB型养老金计划来说,收益率急剧下降对当期退休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是很大,但资产价格答复下降不进讲恶化其财务支付能力,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长期利益下降,必将导致其融资缺口不断扩大。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6

关键词:401(k)计划金融危机企业年金

Key words:401(k) plan financial crisis occupational pension plan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遭受了重大打击。严峻的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私人养老金401(k)计划亦没能幸免于难。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2009年养老金概览――OECD国家的退休收入制度》报告,2008年经合组织各国私人养老基金的投资价值损失达23%,约5万4千亿美元。而在所有OECD国家当中,美国私人养老金所遭受的损失尤其严重(仅次于爱尔兰和澳大利亚),其资产缩减高达26%。作为养老金体系改革的典型案例,美国401(k)计划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401(k)计划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启示(邓聪(2009),闻岳春、谢学勤(2005),黄勤(2003)等)。2001年“安然事件”爆发后,一些学者转而关注401(k)计划中的投资风险和运营监管问题(张家忠(2003)、闻岳春、谢学勤(2005)等)。2008年、200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之中,401(k)计划在制度设计和投资运营上的问题暴露地更加明显。殷俊、许晓辉(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美国企业年金的影响及政府责任,阎建军(2009)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本文结合2009年OECD的《养老金概览》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具体分析了金融危机对401(k)计划的影响以及该计划在金融危机当中暴露出的问题,希望为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一、美国401(k)计划的内容及其特点

美国的养老金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政府开支建立的公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主要来源为社会安全税,此部分提供的退休收入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工作时的个人收入水平;二是自愿参加的养老金计划,其主要来源为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按照给付刚性不同,自愿养老金计划可以分为收益确定型(DefinedBenefit)计划和缴费确定型(DefinedContribution)计划,401(k)计划就属于后者。

401(k)计划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InternalRevenueCode)新增的第401条K项条款的规定。该计划具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为员工设立养老金个人账户,由企业和员工共同缴费。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不能超过员工存入的数额)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的资金。

(二)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基金享受税收优惠。一方面,企业为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作为公司运营成本的一部分,不必缴纳税收;另一方面,雇员在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阶段以及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增值阶段不必缴税,而只在领取养老金阶段缴税,起到了税收递延的效果。

(三)员工个人享受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401(k)计划下,员工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投资组合,基金的投资收益纳入401(k)账户,投资风险由员工自己承担。员工退休后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数额直接与投资业绩相关,取决于缴费额的高低,也取决于资金管理的状况,还取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情况,因此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四)缴费灵活机动,且具有可转移性。401(k)计划下,企业和雇员每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存款额,但雇员每月缴费最高不得超过其月收入的25%。当雇员更换工作时,个人账户内的养老金余额可跟随雇员转移至新的企业,保证了账户基金积累的连续性。

二、金融危机下401(k)计划暴露出的问题

由于养老金基金的投资收益与整个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公共基本养老金还是私人养老金,不论是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还是收益确定型养老金均遭受了重大损失。但美国401(k)计划下的私人养老金体系遭受的损失尤其严重,高达26%,这与其在制度设计和经营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

(一)401(k)账户基金过多投资于股市,致使投资风险加大。按照401(k)计划的规定,企业向员工推荐多种投资计划,按风险大小一般包括投资股票、投资基金、债券和专项定期存储等,员工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投资产品。图1.1显示了OECD国家2008年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以及2007年各国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占养老金总额的比例。

通过该图可以看出:爱尔兰、澳大利亚、美国的基金投资于股市的比例最大,其基金遭受的损失也最大;德国、斯洛伐克、墨西哥、捷克等国的基金投资于股市的比例较小(这些国家的基金较多地投资于债券,特别是政府债券),其基金遭受的损失也较小。由此可知,养老金基金的投资方式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关系:总的来说,投资于股市的比例越大,基金在金融危机当中的损失就越多。美国私人养老金基金的重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方式不当引起的。

(二)401(k)计划下的养老金在整个养老金体系中所占份额过重。

1、公共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过低,退休收入过多依赖于自愿参与的私人养老金计划。美国公共基本养老金计划为雇员提供的退休金只能覆盖其退休前收入的38.7%([1]:97),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59%([1]:117),这意味着美国劳动者需要更多地依靠自愿的私人养老金计划来弥补退休保障的不足。根据OECD统计,自愿私人养老计划在美国的覆盖率已达到57.7%,私人养老金总资产占整个GDP的76.7%(未经加权处理的OECD国家平均值为33.1%)([1]:141)。

2、自愿参与的私人养老金计划中,缴费确定型(401(k))计划所占比重过大。在过去的20年中,西方的养老金体制经历了逐步由收益确定型年金向缴费确定型年金转变的改革。美国是将这种改革推行得最早、最快的国家。1980年,美国职业养老金体系中有32%为缴费确定型,1995年缴费确定型所占比例翻了一番达到64%,2003年则达到了71%。([1]:28)可见,经过改革,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在美国的私人养老金计划中早已成为了主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企业开始设立缴费确定型年金时,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缴费负担和给付风险。然而经过三十年的发展,401(k)计划逐渐成为主流,风险承担主体发生了转移,员工的养老安全受到了威胁。

(三)对接近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的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方式缺乏限制机制。金融危机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劳动者的养老安全所造成的威胁程度是不同的。由图2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处于45―54岁的劳动者的账户,其次是55―64岁的劳动者的账户。金融危机给接近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带来的损失是最严重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较长,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基金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即将退休,没有充足的时间等待金融危机过后资产价值的恢复。

加入401(k)计划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基金的投资方式,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账户基金投资方式中股票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但是仍有超过40%的处于55―65岁年龄段的账户持有者选择了股票占比大于70%的投资组合。

三、401(k)计划给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已有14年历史,最初以补充养老保险的形式出现,2000年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在我国不断发展,其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总规模将达1.8万亿元,将超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不断发展的企业年金市场和不断扩大的基金规模都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企业年金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分析美国401(k)计划在此次金融危机当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发现一些我国企业年金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拓展资金投资渠道,防范和控制风险,实现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并未对企业年金的投资领域进行限制,企业年金的资产分布情况也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中国企业年金要吸取美国401(k)计划过度投资于风险高的股票市场中造成严重损失的教训,适当控制投资股票的比例,使企业年金的投资实现多样化。这样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而且可以对投资工具组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

(二)健全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防止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过多依赖于企业年金。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分别为: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养老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为员工设立的企业年金,以及商业保险中的年金保险。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补充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不足的问题,且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但在今后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过程当中,仍需保证养老保险层次的多样化,防范过度依赖单一养老金来源所造成的风险。

(三)发展多种企业年金运作方式,缴费确定型年金和收益确定型企业年金均衡发展。虽然我国的企业年金目前均为缴费确定型年金,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趋势也是由收益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但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缴费确定型年金给员工的养老安全带来了过大风险。因此我国今后的企业年金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和员工的类型和风险承受能力来确定给付类型。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企业,可以采取收益确定型养老金计划,这样可以利用养老金计划上的安全性来增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弱、对员工技能的专业性要求不高的企业,可以采取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并在此基础上为员工提供多种不同的投资组合。

(四)对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的账户基金的投资方式设置限制,防止其账户基金在临近退休时遭受重大损失。虽然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账户基金投资方式是养老金个人账户持有者的权利,但对于接近退休年龄的账户持有者来说,由于其账户在多年工作过程中积累了较大数额基金,且一旦遭受损失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所以有必要设置一些限制机制,避免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选择风险过高的投资组合。

养老金体系的改革在过去二十年中出现在许多国家中,由政府提供公共养老金保障向公共养老金与私人养老金结合、由收益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已成为各国改革的主要趋势。美国是最早、最快实现这种改革的国家,401(k)计划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效仿。但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401(k)计划带来的损失迫使人们对企业年金的改革和发展进行冷静的思考:究竟应该如何控制养老金基金的投资风险,如何设置养老保障体系才能既保障养老安全又减少负担。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借鉴美国401(k)计划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将十分有助于我国企业年金在今后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OECD(2009),Pensionataglance:RetirementincomesystemsinOECDcountries,OECD,Paris.

[2]闻岳春,谢学勤.美国401(k)条款及对中国发展企业年金的借鉴[J].保险研究,2005,(10):85-89.

[3]邓聪.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09,(7):134-135.

[4]黄勤.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经济研究,2003,(3):65-71.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7

一、2018年度工作总结

2018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其他部门大力支持下,财务部全体工作人员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和目标责任书,按照公司年初工作会议要求,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团结协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着力从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入手,注重质量、讲求实效,努力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公司董事会下达的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XX竣工决算报告编制以及审计配合工作

完成吉惠园竣工决算报告编制以及审计配合工作,并取得昆明市20XX年XX市级统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X审政报〔20XX〕X号),下一步我们按审计要求做好审计整改、账务调整工作。

2、XX竣工决算报告编制以及审计配合工作

因市审计局将XX项目调整至20XX年审计计划,目前该项目竣工审计主要是开展前期对接和准备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要求做好该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以及审计配合工作。

3、强化资金计划管理

已按重点工作目标完成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月度、季度)计划、偿债资金月度计划,并根据公司融资情况、项目投资、偿还债务、对外投资等等情况,完善资金调度安排。

4、加强公司税务管理,配合税务稽查

于2018年3月20日完成公司20XX-20XX年的税务情况进行自查,并按要求上报《自查报告》,同时补缴税金,接受市地税稽查局对公司20XX-20XX年的税务情况进行稽查。

5、完善公司预算管理工作

完成公司20XX年度企业预算报表(按国资委要求)编制工作、20XX年度公司日常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工作、20XX年度日常费用预算编制工作、20XX年度日常费用预算的调整工作,并上报公司党委会、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审议通过。

6、加强公司会计决算管理工作

做好年终对帐、盘点工作,完成20XX年度公司个别财务决算报表及集团合并财务决算报表(报国资委、报市财政局)编报;根据国资委绩效考核指标,融资部门人员配合,测算目标年度内的综合融资成本率、亿元净资产融资额、投资收益率等指标,结合其他指标(如100%偿还到期债务、融资总额等)的实际情况,完成国资委20XX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完成20XX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及经营业绩考核完成情况的审计工作,并按审定结果做好软件的填制上报工作。

7、继续推进XX“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与委托进行租金收取的子公司积极对接,做好租金台账管理,按月度完成至12月份《租金收支情况表》编制,按相关部门要求上报租金收支情况,为上缴公租房租金提供依据。同时,对接市财政非税局、城建处及住保局等部门,按预算管理要求上缴公租房租金,同时积极协调租金下拨事宜。

(二)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

已完成XX竣工决算报告编制以及审计配合工作并取得该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X审政报〔20XX〕X号);XX项目决算审计工作因市审计局将该项目调整至20XX年审计计划,目前该项目竣工审计主要是开展前期对接和准备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要求做好该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以及审计配合工作。

(三)其他工作

1、公司审计及审计配合工作

已经完成的审计及审计配合工作有:(1)根据审计局的审计决定书,完成XX、XX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整改、账务调整工作;(2)牵头配合省审计厅2017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工作,参加审计情况反馈会,牵头完成审计整改报告;(3)牵头配合审计署地方债务审计工作,牵头完成审计整改报告;(4)牵头配合市国资委关于公司董事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第一阶段);(5)牵头配合市审计局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工作。

2、公司融资财务配合工作

结合公司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配合会计师事务所按时完成季度报表的编制及提交工作;积极配合公司中票发行及拟发行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商对公司财务数据的解释说明工作;配合做好公司主体及债项评级的财务数据更新工作;配合融资部日常财务数据的查询需求;配合融资部填报与债务监测相关的各类报表;参与融资部牵头的各类金融中介的调研或访谈会议等。

3、其他日常工作

积极做好公司税收工作,包括201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税收减免备案、电子发票工作;结合各级检查、审计,严格规范公司工程款项、“三公经费”支出,完善相应财务管理制度、办法和流程;加强集团财务管理、沟通与指导,向子总司派驻(出)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参加子公司董事会会议、总经会会议,切实履行公司出资人职能和权力;配合完成监事会20XX年度监督检查及整改工作;组织完成工会、党委财务预算、决算、收支及账务处理等工作;组织完成公司20XX年财务、税务咨询机构的选聘工作;配合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进行相关工作。

(四)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随着公司创新融资工作、各项审计工作的推进,创新融资会计报表季度信息披露、企业信用评级、融资机构财务信息提供及解释,审计资料提供等工作需及时跟进,工作量较大。财务部难以全面解决创新融资工作、各项审计工作的问题及要求。建议加强部门间协助,做好相关需重复解释、重复提供资料的备份与学习,确保对外提供资料的准确和口径一致。

此外,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模式的改变,集团化财务管理日趋复杂,问题不断增多,财务监控的力度弱化,给财务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建议公司层面加强学习和培训,借助公司财务税务咨询中介机构的力量,理顺集团财务管理流程;并在后续公司信息化平台规划中,充分考虑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业务的需要,简化程序、信息共享,降低财务管理工作劳动强度,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

二、2019年度工作计划

(一)全年重点工作目标计划

1、XX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及审计配合工作

按时完成XX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并按审计安排积极做好XX竣工决算审计配合工作。

2、继续做好强化资金计划管理

根据公司安排,继续做好资金管理及债务偿还工作,完善资金调度安排与编制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月度、季度)计划,偿债资金月度计划编制责任制度,保证公司资金使用计划性。

3、进一步完善公司日常费用预算管理工作

做好20XX年度日常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及20XX年度日常费用预算编制、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年度预算调整工作。

4、加强公司会计决算管理工作

做好20XX年度公司个别财务决算报表及集团合并财务决算报表编报及软件的填制上报工作;完成20XX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按照金融机构要求按时完成20XX年度季度报表的编制及提交工作,同时配合融资部做好报表的解释说明工作。

5、XX“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继续按月度做好20XX年度公租房租金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二)其他方面的工作计划

1、继续做好财务日常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税收管理工作、租金收入管理工作、资金管理及债务偿还工作以及20XX年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

2、根据公司业务内容不断健全财务核算与监督体系,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8

发展公路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陕西省经济落后的形势下,公路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更具紧迫感。陕西省2005年高速公路已达到1500公里:到2010年,高速公路要达到2890公里;远期到2020年,高速公路要达到3800公里,各类公路建设的资金总需求量约2480亿元。高速集团作为陕西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的主力军,任务艰巨而光荣。要实现以上公路发展目标,达到多快好省地建设公路的目的,必须解决好建设资金筹集和合理调配使用的问题。既要以足够的资金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又要充分发挥资金投资效果,节约资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政策调整也正在深化。金融机构逐步增多,资金量充裕,金融业的商业化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局面已经形成。各金融机构看好了收费的高速公路项目,竞相为公路项目提供资金,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这种状况,不仅改变了以往公路项目贷款难的现象,而且对公路项目而言,金融市场形成了一种买方市场,对公路建设融资极为有利。

因此,目前保证公路建设资金需求量不存在问题。认真筹划融资方案,合理安排用款计划,避免资金沉淀,用活资金、节约筹资成本,才是财务工作的主题。在争取公路建设项目资本金的同时,要根据金融市场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在尽量利用目前金融市场利率、贷款期等有利因素,争取理想优惠条件的同时,开拓创新,采用不同金融品种、短期贷款、长期贷款,票据结算相结合,拼盘组合借贷的模式,以取得节约利息开支、降低公路工程成本的良好效果。在公路建设投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大的项目,此融资模式节约投资的效果更为明显。

二、合理科学的融资模式是节约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以某公路工程项目为例,其建设期45年,信贷资金需求100亿元。采用上述融资模式,比常规的融资方法节约成本效果非常明显。如果100亿元全面按长期建设贷款,全部贷款在建设期4年6个月内,按年分月均衡提款。以目前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年利率5.76%计算利息,与争取到利率平均优惠5%计算的利息比较,后者则可节约利息开支6623万元。考虑到工程建设初期征地拆迁款,工程预付款数额较大,而工程价款结算支付量小,并且工程,材料款付款以后逐步扣回等因素,可在建设期头两年采用买方付息票据、银行承兑票等票据结算方式和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三种方式各占三分之一的数额融资。第三年起逐步增加长期贷款比重,第三年按票据结算和短期贷款各占四分之一,长期贷款占四分之二的比例融资。第四年全部为长期贷款。在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利率仍然优惠5%情况下,计算利息的结构是:比全部按长期贷款并优惠5%的利息额,节约利息开支1.02亿元;比全部按长期贷款,以国家规定基准利率计算的利息,节约利息开支1.68亿元。这只是按贷款总额的不同贷款方式比较,直接减少的筹资费用。在工程投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减少利息开支,降低成本,相应减少贷款额,减少的贷款又能节约利息开支4000多万元,实际节约利息开支可达2亿元以上。以上贷款组合比例,银行优惠条件和计算方法是较为保守的考虑了各种因素,实际仍有节约利息开支的空间。以上测算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分析比较,仅为工程建设期4年6个月内测算开支利息的情况。在建成运营后若干年的还款期,由于不同贷款期限、利率、金融品种和贷款模式所应承担的利息开支差别较大,所以将影响运营成本升降程度更大。

由于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其投资需要量越来越大,信贷资金所占公路建设投资比重更大。以陕西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正在建设和已建设成运营的几条公路为例:1997年以前建成的5条公路,国内外银行和外国政府贷款占总投资的31%;1998年到2001年建成的4条公路,贷款占总投资的70%;2001年以来开始建设的4条公路,贷款占总投资的76%以上,个别项目贷款为百分之百。如果在建的三个大型工程项目计划投入的资金得不到保证,贷款所占总投资的比重还要增大,使建设成本上升。这些工程项目基金都在陕南、陕北山区,建设任务艰巨,投资大,预计车流量较小,收益差,负债重。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款源,目前尚有很多不定因素。对有关公路项目投资构成粗略计算如表2所示。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9

——加强对监管执法工作的统一领导,成立央行执法领导机构。现在具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职能的各级人民银行相应成立了行政处罚委员会和行政复议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功能相对单一。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央行执法委员会。该机构可作为人民银行的非常设机构,不占人员和机构编制。该委员会按照监管工作“一盘棋”的思路运作,职能涵盖对监管工作的全面部署和统一安排、监管实施、案件会审、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组织培训。每年年初各监管部门将全年监管工作计划报送委员会,委员会召开各监管部门参加的协商会议,据此对全年监管工作进行综合安排,制定该分支机构对辖区内金融机构年度现场检查计划。在对外开展检查时,由执法领导机构一个口子对外,统一配置和调度检查人员,杜绝以往的“各自为政、各路出击”的现象

金融年度工作计划例10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谨慎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划分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中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均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看出,一项资产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企业持有该资产是为了交易,是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投资;另一个是该项金融资产要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在市场上有报价,其公允价值能够从活跃的市场上取得。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定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原则如下,满足其中一项即可: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三)谨慎性的概念

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分析

(一)账户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应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其余额对企业当期利润或亏损会形成直接影响。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核心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投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实现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时间,只要是近期内持有的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金融资产,就可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这就存在了两个问题:

1.持有期间的不确定造成会计判断时的不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就不能再划分为其他类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该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不包括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其他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则包括了交易费用。时间范围的不确定需要会计工作者很高的判断力,由于会计工作者的经验和会计估计不足,可能导致会计计量时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判断失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例:甲公司2007年购入金融资产A,公允价值为10万元,另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2万元,相关交易费用3 000元。

(1)如果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0 000

应收股利 20 000

投资收益3 000

贷:银行存款123 000

在年末“投资收益”直接转入“本年利润”,减少了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本年利润”数额。

(2)如果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103 000

应收股利 20 000

贷:银行存款123 000

显然,上述两种计量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所得的利润低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所得的利润。

2.持有期间跨年度时造成的信息误导问题

若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是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则处置该项资产时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可。若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其持有期间跨年度,那么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发生变动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年终无余额,其发生的变动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符合损益类账户结构设置要求。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确认了并没有真正实现的收益或者损失,在会计年末虚增或者虚减企业利润,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

例:甲公司2007年末金融资产A(初始已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2万元,变动了2万元,则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 000

同时将变动的损益结转到“本年利润”: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 000

贷:本年利润20 000

即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年实现收益,但在实务操作中该项变动形成的收益并未真正实现,虚增企业当年的未分配利润,高估了企业的收益,使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调增了20 000元,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

(三)总结

总之,甲公司的这种会计处理方法虽然符合损益类账户特点,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并且这种处理方法还存在人为调整企业年终利润的可能,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建议处理方法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和可靠性,针对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年末结转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参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可以避免将账面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利润,导致企业利润增减变动不谨慎的账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D].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丁晓燕.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及相关问题解析[J].特区经济,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