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学历人才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4 15:56:45

高学历人才培养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1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兴起,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任务,为军队高层次人才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新型院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军队高技术人才教育和培养拓展了新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对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及培养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认识。

一、军队高学历人才的内涵

在未来以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为突出特点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无论是缺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指挥型军官,还是缺乏指挥管理知识的技术型军官都难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只有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是信息化战争的首要需要。军队高学历人才作为复合型军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集指挥、管理、技术于一身。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承担起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军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军事人才政治素质培养的核心。要加强军队管理,搞好军队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育军事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军队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条件。军队高学历人才只有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与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军队高学历人才只有政治方向坚定,才能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继承,也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现代高技术领域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定向能技术等,正在改变着武器装备性能和军人的思维方式,它迫使人们必须以新武器系统、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战略战术进行战争。这既是高技术战争的时代特点,也是高技术战争对军事人才提出的时代要求。高技术战争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高水平,既懂军事指挥,又懂军事技术,特别是能够掌握军事高技术的军事人才。军人素质要适应战争的要求,并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没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军队高层次人才必须努力成为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而且军事谋略丰富,熟悉战略战术,可以灵活运用军事技术,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高档次复合人才。

军队高层次人才要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造性工作。伴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术战略理论的创新,军事武器装备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将难以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战争必将不断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以变求实,以创新求发展;因循守旧,呆板盲从的思想,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世界军事领域里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合格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军队高学历人才的物质基础,是高素质特征。高技术战争要比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都复杂,其作战范围、发展变化、激烈程度都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所未曾达到的。此外,战争的环境具有巨大的破坏和残酷性,这就要求军队高学历人才能够在异常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和指挥战斗,在复杂多变严酷的环境中从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因此,我们在培养军事人才上要特别重视增进体质的训练,锻造军人的体质、意志,激发进取精神,培养勇猛顽强的作风,不断提高战斗力。

二、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军队高学历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点是实现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军事院校担负着培养军队高学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实现军事高学历人才的全面综合发展,是院校培养军队高学历人才的最终目的。只有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进行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于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从硬件上说,一方面就是要创造适合军队高学历人才知识能力水平提高的设施条件。硬件设施的建设既包括适合专业知识学习的实验场所,也包括增强军事体能技能训练场馆。只有不断改善学习环境,实现现有实验设施的不断更新,进行科研技术的更新,才能保证高学历人才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会刺激高学历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从师资力量上进行有效、科学的设置。这主要是指着力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要通过资格审核、公开选拔,函审评议等办法,把优秀师资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确保拥有一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导师队伍,并不断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只有导师的能力素质水平过硬,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软件配套上来说,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适于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外部环境。院校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既要让高学历人才及时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又能让他们在自我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灵感,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保持高学历人才进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高学历人才到其他知名学府进行跨学科交流,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特别是要加强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熏陶。此外,还要根据育人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育人标准,改变过去高学历人才在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道德素质要求中的倚重倚轻现象,做到两手都要硬,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化。

参考文献: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33-02

21世纪,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促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而高职院校生源自身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点,也促使着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多元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高职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12年《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明确指出,“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多元化人才培养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催生了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承担着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高职历史课自然也在其中。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人才培养通常具有适应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和满足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所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能够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引发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正是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结果。

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确定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标准及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分制为切入点,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力求做到“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考核等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当前高职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普遍对历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把历史类课程当作拓展选修类课程,以供学生自由选修。

第二,高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偏低。高职学生对待专业技能课与人文素养课程包括历史课程在学习态度上区别明显。在他们看来,就读职业院校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养课程包括历史课程明显忽视。

第三,高职院校的历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师基本上没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当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了解,也很难消化吸收。很多教师只能凭借个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授课,很难跟上现今高职课改的步伐,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必然显得陈旧和老套。因此,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在内的历史课程体系都亟待改革和完善。

第四,考核方法单一。对于学习课程的考核,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采取终结性考核的方式,即实行期末考试闭卷或根据学生完成考查作业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考核内容基本为书本知识和笔记内容,更多地侧重于认知性考核。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历史课程改革措施

(一)确立完善的高职历史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支撑。在高职课程中,历史课程属于人文教育类课程。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它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和潜能。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承担人文教育功能的历史课程其教育培养目标也应随之变化,历史课程的教学不应只是传授历史知识,还应包括素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积淀,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历史观,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终极目标就是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做好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确定“以生为本”的选课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教育中,只有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针对高职历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不新颖等问题,尤其是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已对历史有接触和学习的现状,高职阶段的历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驱动下则应有所变革。

历史浩瀚,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历史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高职学生专业不一、个性不一、兴趣也不尽相同。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专题的历史选修课,如按史类领域分门别类开设诸如中外艺术史、中外汽车史、广西地方史、中外军事史等选修课以供学生自由选择。这种“以生为本”的选课模式符合大众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还将把历史的人文精神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成为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一元式的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师生的课堂互动极少。因此,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有必要的。改革和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者,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电影教学、辩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交叉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史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将有极大的好处。

21世纪,在互联网世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控制者。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对学生给予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于是,契合时代步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创新式地打造了“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课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开始发生转化,从教材转向网络,从记忆转向探究,从接受转向合作。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这些创新教学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性评价。传统的历史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以选择、填空、简答、理解分析的模式设置考核题型,大部分是考核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考试内容相对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能动性缺失,素质培养和人文积淀十分有限。这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高职历史教育目标相悖。因此,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考核方式也应相应变化。

学生评价目标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多元化评价应为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过程性考核具体表现在上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判。对于评价过程中如能力、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的非智力因素应予以更多关注。即在终结性考核时,突破传统笔试考核的方式,减少记忆性考试内容,把课程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构建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加强考核的实用性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要求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时事新闻进行即兴评价。“奥巴马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发表书面讲话,声称美日关系已成和解力量的国际典范。对此,日方今日已有明确回应。对此,你有何看法?”“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宣布裁军30万,这样会削弱中国的国防力量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定历史感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只是评论水平因人而异。这种考核模式改变了“一纸试卷定能力”的弊端,断绝了学生作弊的想法,有助于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对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大有益处。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担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人文素养课程尤其是高职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会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史秋衡.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

[2]彭腾,阚小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陆锋锐. 试析高职历史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3(10)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历史教学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历史教学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在人文素质教育、德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些作用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历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历史教学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1.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历史教学,纵观几千年人类发展史,高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看到人才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人才是立国之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姜尚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等事例不胜枚举。“人才聚,事业举”,“得人者得天下”在历史中不断得到体现。第二,无人才无以安邦。人才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邓小平讲得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第三,人才是兴国、强国之本,当今社会的竞争重在人才。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充分显示出人才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而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

2.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的教学能够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学生会了解到: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人民的使命,也是包括当代高职生在内的所有青年的历史使命。

通过世界近现代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的教学,高职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国家现在重视高职人才的培养也是借鉴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的经验。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是由于重视高职人才的培养,使美国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国民素质日益提高,促进了美国经济、科技的发展;战后的德国,在一片废墟上,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就跻身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这一奇迹性的变化主要原因之一是德国让人民普遍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如今,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不仅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一批既有科技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当代高职生要肩负起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树立起正确的成才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责任。

二、历史教学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具有文化素质教育、德育功能。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和内容,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

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具体形象地认识到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培育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德育方面,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岳飞、戚继光、大禹、李冰父子、等老一辈革命家、越王勾践等具体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的讲述,突出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多方面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形象而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和学习历史人物精忠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集体观念,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公德意识,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立志勤学、严以律己的良好品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在高职历史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资源极为广泛。圆明园、颐和园、拙政园等精美的园林,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等雄伟的建筑,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王羲之、颜真卿等的美妙的书法,吴道子、达芬奇等的传神的绘画,《史记》、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的文学作品,古今中外优美的音乐舞蹈,等等,无不体现着先人对美的追求,具体而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美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古代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品质美、精神美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资源。

通过挖掘历史教材,开发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资源,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步入美的殿堂,让学生领略自然美、体会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进而培养学生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挖掘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德育和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三、历史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

1.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学生处在一个求知欲特强、兴趣特广泛的年龄段,对中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关注,而中外历史的许多内容特别是现当代史与今天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普遍对这此感兴趣,喜欢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认真引导,注重启发,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还可以通过研究型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高职历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细心寻找,从身边发现一些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撰写相关的论文。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2.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形式。在高职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旧课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提问、讲授启发提问、内容总结提问、活动探究讨论和专题演讲等形式不断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以此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历史人物的为人处世经历给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既生动活泼又典型的事例,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身示范,充分展示人际交往艺术,比如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赞美学生,用心倾听学生的意见等等。这种身教也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3.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历史课程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独到的作用,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主张“以史为镜”。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可以指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借鉴历史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依此指导自己的就业和创业实践,以便少走弯路,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国历代的明君名臣都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教训,用于国家的治理,这为高职生提供了典型的实例。“二十五史”等历史典籍记录了我国古代各个领域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其间的价值判断、利益选择、处理方法等都可以作为高职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理论指导。

具体而言,历史教学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述可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讲述可以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敬业意识、勤业精神、创业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走上社会后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家华,黄天贵.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兵.历史教学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J].学理论,2009.26.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4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有的直接在历史课教学内容中体现,有的则是通过间接形式表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处于前列地位。我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雕版印刷术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建筑、天文、医学等科学技术中有许多成就名列前茅,而且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懂得人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行为品德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更是经常的、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这方面的题材,在这一点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有很多事学生是自己去学习的。历史学习内容浩繁,每一段历史都涉及到一些生动的感人的事例、典故,我们可以提取出来,精心设计,作为好的素材为我所用。比如通过学习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医学家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那高尚的医德,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些实例比起空洞的说教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结合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品德,认真加以纠正。比如有的学生表现出的自私、懒惰、纪律性差等,我们可以结合教学来帮助他们纠正这些缺点。

(3)个性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要成为未来中国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的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等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并结合历史上的优秀人物进行切实细致的教育。比如通过学习贝多芬扼住命运之喉的豪迈誓言,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一辈革命家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发挥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1)树立全面发展、突出德育的教书育人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其中知识教学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特色和内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不同时期的人和事,寻找思想教育与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德育纳入历史教学中。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5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 人才培养 滞后性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已经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在“人才最贵”的21世纪,“异化”也成为理解和分析人才培养问题的一个角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从2008年以来,我国各个高校不断扩招名额。而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面临“求职难”的现状;作为需求的一方,用人单位却苦于无法招聘到能够胜任工作的优秀员工。本文便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当下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异化的现状、原因以及消解异化的措施。

1.马克思异化理论简析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①异化最初是哲学概念,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从抽象的人的本质转至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使异化理论脱离纯粹哲学意义上的概念,有了现实活力。在《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使用“异化”一词,认为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就是异化。而后,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认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又指出“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②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理论,把它阐述为“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即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异化扩展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异化。“自我异化”被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取代,人创造的环境和人相异化,异化了的环境反过来压抑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整个理论的最终旨归。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虽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导向,但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导致了人才培养中的异化。

2.中国当下人才培养异化情况分析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中的异化现象。

2.1高校专业设置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格局的巨大调整引起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由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未从根本上展开,部分高学历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近些年来,结构性失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课程结构不合理、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滞后性是高校不能准确地对未来的专业需求进行预测,造成大学生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③

2.2学生选报专业的异化

学生选报专业时,本来应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高中生在选报专业时不能随心所愿。那些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又不能转专业的学生,会出现种种消极的思想和行动。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选报专业的异化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割裂。随着教育的推进,专业的细化程度也深入下去。专业的细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去通盘考虑问题。除了自己研究的那一小片领域之外,高学历人士不敢轻易聊起自己专业以外的话题。

2.3社会导向的异化

学生选报专业时,往往需要向别人询问相关信息。而被咨询人自己本身可能并没有做充分的了解,会给予盲目的指导。由于家长的观念: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的,高校文学、数学、英语等专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生源,而一些稀缺专业和技术性行业则成为鲜有人知而成为冷门。这种情况导致一些行业呈现出出现饱和甚至过剩状态,而另一些行业却因为没有人才而无法取得进展。

在高学历人才培养中,社会导向的异化另一个方面的体现就是行业待遇的指导作用。比如说,相对于那些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心血仍然收入一般且没有保障的行业来说,公务员稳定的薪水和优越的待遇对高学历人才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3.改进人才培养的措施

3.1从窗内转向窗外,认真收集专业及就业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足够信息的前提下,才能随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并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可以注意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对。选好自己喜欢的专业是第一步,在学习以及找工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足够的信息。因此,现代的高学历人才应当从窗内转向窗外,根据外部情况作出即时反应。

3.2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先首先融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张条件成熟时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④

3.3设置专业预测系统

高校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之间不是即时性关系,因此设置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遵照学科分化组合的内在逻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变化的方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超前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平衡,从源头上破解我国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难题。

3.4平衡资源分配比例

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与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岗位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越来越成为一个大难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在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基础上还有赖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不仅表现在吸引人才的措施上,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和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加强。

资源分配的平均问题还涉及到行业待遇的公平。尽管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人才市场却依然有很大需求缺口。排在前列的大都属于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的行业如果能够提高工资待遇,上述矛盾便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城市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仍然没有平等的对话权。

用人单位拥有资金和社会关系作保障,而大部分的劳动者只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如果二者产生劳动纠纷,劳动者很少有力量可以和用人单位进行平等的商讨。劳动合法权益缺乏足够的保障,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其劳动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即需要劳动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更有待于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公平性。(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文学院;2.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思想启示[J]兰州学刊哲学研究,2006,(5).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6

在成人高校中,目前仍然以学历教育为主,各校虽设有培训机构,大多与学校学历教育相脱节,纯粹是为社会人员取证或培训服务的。要使成人高校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将非学历教育融合进来,使其学生在毕生时可以同时获得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教育教学的创新。

1 要有与“双证书”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模式

建立由校领导、教务部门及各教学部门等组成的教育教学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安排、组织、协调、处理教育中的各项事宜,制定完备的教育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在双证书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办法等方面做好决策与管理,使双证书制度的推行有章可循,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国家有关部门联系,在校内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或与有关机构进行合作,有利于“双证书”的落实,有利于组织安排教育教学,更有利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2 教学计划要与“双证书”及社会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相对来说较灵活多变,对市场的变化适应较快,能够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层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成绩考核等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应将职业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基础课的安排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够用”为度,专业教学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的课时应占总课时的30%~60%。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及时做相应的调整。

3 教材教参、教学仪器、实验设备等,都要满足教学的需要,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

一方面,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使其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及时跟踪科技的发展,应着力开发专门适用于成人高校教学需求的教材。另一方面,要重视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特别要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 要有与双证书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行为实施和教育目的实现的有力支撑。基于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成为成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在国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的同时,学校也需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比如让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增强实践能力;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校任课,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等。教师也应在教授好理论课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努力使学生达到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

二、目前部分成人高校在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改革中的成功经验

1 “双证书”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所谓“一体”是指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三位一体的方向构建课程体系主体,“两翼”指的是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资格标准。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首先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进行分析,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对能力的要求,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迁移能力、职业能力、职业技术技能,操作技能6个能力模块,然后将构成各模块的众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集合,组成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体素质、英语、计算机应用、应用数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管理决策、职业技术技能、操作技能等课程群。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一些学科界限,并将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使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构建起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有机衔接。

2 “双证书”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双证书”课程体系时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1)明确理论课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问题。在对国外的职业教育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后,我们意识到,基础理论课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而“专业基础”教学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调整,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这样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职业发展的趋势和环境的调整变化。例如,在基础理论课中,将原有的高等数学课调整为经济数学课,从而将数学中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等与实际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专业知识所需的基础运算能力与理解能力。(2)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对专业课课程群进行整合。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中,我们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的讲解依据资格证书的六大模块外,增设了与之相关的人才测评、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形成专业课课程群,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得以提升,并为其顺利通过证书的考核打下基础。

3 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

“双证书”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课堂讨论与典型案例分析、仿真式实践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造性工作的态度,实施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向性、发展性的教学模式。

三、成人高校在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针对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才能真正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但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各个学校采取的实施方式种类还很少,缺乏真正进入一线实践的手段。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7

一、引言

我国的国民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大学后继续教育、各式各样的岗位培训、不同层次的项目培训和社会教育等。目前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是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体需要进行的专业技术、特殊行业等多层次的后续教育,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更专业、更具体,必须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对管理者的素质更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从业者的技能和管理者的素质根本在于培养机构的转变。目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决定了非学历教育要由边缘走向核心,把非学历教育提到一个新的战略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需要教育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支持及储备,需要教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教育为适应市场机制及企业机制的转型,有一大批受业者需要重新转换工作岗位,其中包括管理者及从事各种行业的在岗人员,他们需要重新上岗、转岗或轮岗,这些都需要进行各种适合个体的教育;三是在岗人员在开拓创新中更新和补充新技术、新知识,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和后续教育;四是受业者需要终身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为全社会创造多元化和灵活的学习机会,而这些功能只能由非学历教育完成;五是非学历教育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能够提供受教育者间断地或不间断的学习机会,灵活地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六是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投入成本和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增加了受教育者教育机会,不仅提高了就业几率和竞争几率,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缓解了受教育者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缓解了办学者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

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模式相比,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更强调以能力和岗位需求培养为目标,按市场需求的职业及其职业能力来培养和组织实施教学,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与获得,对高端科学知识强调够用即可,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群体选择接受教育的机会,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又拓展了职业选择空间和生存空间,为不同受业者增强了发挥自我的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目前非学历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部分高校通过挖掘教育资源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举办计划外各类教育,不仅服务社会,而且扩大了学校影响,缓解了办学经费的不足,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职工福利待遇,促进了学校发展,但在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非学历教育认识不够,实践力度不强。就普通高校领导层的认识来说,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合格人才,搞好学历教育,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必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高校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扩大了非学历教育的招生,各种类型培训项目增多,确实填补了部分经费短缺,但在重视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思想意识形态下,又无形中阻碍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是教育缺一不可的部分,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说,全日制学历教育有较好的市场,因此对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不是特别重视。就受业者个体来说,受当前我国人事招聘制度的影响,大企业、好单位看重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的学生,学历高的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岗位,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一些低文凭的受业者在就业方面无形中受到阻碍。学历的差异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岗位和收入,而其他类型的项目培训与个人发展、工资收入、岗位好坏没有直接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受业者接受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在这种社会现状下,受业者的意识形态是学历主义者至高无上,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学历,而个人兴趣爱好没有全面考虑,不论专业是否与自己合适,不论所学的知识是否能用,只要能拿到全日制文凭,就达到了学习目的。

2.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日益扩大,但针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制约,因此导致非学历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加上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思想依然存在,导致高校及具有办学实力的机构难以开展本行业和跨行业的项目培训,造成高校资源的极大闲置和浪费,使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入;在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规模上得不到壮大和发展,导致国家教委颁布的一些规定和措施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导致有的普通高校及二级学院在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方面办学不严谨,在招生、收费、课程安排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文,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有的培训机构借高校的名义进行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给普通高校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3.培训模式陈旧,实用性不强。有些高校的培训机构由于在培训项目上已经成形多年,形成了固定模式,没有针对市场做深入彻底的调查了解,自然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培养方向、培训目标、项目设置等方面凭经验甚至沿用陈旧的培训课程。所开办的培训项目达不到市场需求,理论性强,实用性弱,达不到应用效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概念模糊不清,非学历教育办学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沿袭学历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技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培训内容沿用老教材,内容空洞老套,无前瞻性和创新性,既达不到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又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普通高校的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声誉。

三、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分阶段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为体现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本着注重能力、个性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构建了“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非学历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来培养人才。分阶段实践教学是根据学生各个时期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个体的实际情况设定的非学历教育,低年级阶段学生(1、2年级)的实践教学重点在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上针对学生个体需求进行;高年级阶段学生(3、4年级)主要根据个人需求参加有益于本人发展和针对就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全体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均可在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和根据自身的需求参加项目培训。

多层次的非学历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类型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设置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培训,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对各门所学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开展非学历教育夯实了学历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针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根据专业类型和学生的需求设置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层次的实践活动,逐步推行从验证、模仿性等基础性实践向综合、设计、创新性实践转变,既充实了学历教育课程,又拓展了非学历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互补和沟通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多证培训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在非学历教育培养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以职业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动员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多种项目培训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取得各种技能等级证书,按市场需求和与企业岗位对接需要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类专业开展数控培训、操作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制图员(Pro/Engineer)等培训。数控技术培训针对冶金机械及控制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操作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主要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制图员(Pro/Engineer)认证培训,针对工业造型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工程图输出、产品装配设计、模具设计和数控加工等模块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语言表达、计算能力等。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模式创新,学生掌握了实用型技术,提前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

3.多渠道拓展市场,建立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多种职业培训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填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弱点,增强学生操作生产设备和进行生产全过程技能的训练。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外部资源,多渠道开拓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和厂矿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实习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保证,夯实非学历教育基础。

高校要依托专业优势和优质教学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按照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市场需求调整培训项目,同时利用地方优势与企业合作,建立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定向培养,与用人单位合作制订培训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定向培养方式的培训达到与企业岗位对接,企业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全程参与,对学生有多方位的了解,不仅了解其专业能力,而且其了解个性、职业观念和团队精神等,有益于将来的岗位管理。通过这种模式,企业节省了人才招聘成本,避免了人才流失,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高校提升了培训知名度,实现了三赢,为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质量保证。

四、结语

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模式 ,与企业联动,与周边地区建立联系网络,同时根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通过对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机械类学科建设力度加强,非学历教育与项目培训进一步完善,非学历教育及培训项目日益突出特色和优势;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竞争能力与办学实力逐步增强,教学手段越来越实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强;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内容更加完善、科学,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加强,为我国的机械行业培养了大批“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8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兼顾学习年限和学位高低,将高等教育分为两大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即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A)和实用职业技术型(B)两类。A类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进入高级研究领域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B类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能够适应具体职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即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A类进一步细分为A1和A2两类,A1类一般依学科设置专业,培养为研究作准备的人才,A2一般依行业设置专业,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每种类型的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同。当高校类型与所培养人才类型相匹配时,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方能符合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才能办出特色、获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如此以来,逐渐导致了学校类型与人才培养类型不匹配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学术性研究型(精英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使得研究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一、研究型教育大学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培养

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是培养理论基础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的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而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曾在高职高专就读,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其所在行业的一线工作经验,一般通过半脱产、全脱产、函授、网络学习等形式继续学习,以获得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更高层次的学历,应属于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尽管他们通过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的方式进入了重点大学(成教学院),但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依然是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学生。

(二)精英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

由于精英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对于他们的培养方案、计划自然也不同,进而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也有很大差异。而我国目前成人教育中普教化问题严重: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由于生搬硬套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方式,而未能充分体现成教学生的特点,课程多而不精,教学内容泛而缺乏针对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岗位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在承担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型高校,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研究型高校往往不能适应成人实用性、职业技术型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师资方面。照搬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往往造成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彼此不适应。潘懋元教授很恰当地描述道:“正如五星级宾馆的高级厨师到大排档未必能做出适合大众口味、物美价廉的菜肴,学术水平高的理论型教授也当不了‘双师型’的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是不易改变的,当学术性、研究型教师在承担成人教育课程时,会不自觉地按照精英教育的思想或教学模式教授职业技术型学生,最终结果是学术性教师不能适应理论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弱和创新意识不足的成人学生,而成人学生也跟不上教授所讲的高深难懂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学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师生彼此不适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研究型高校培养实用职业技术人才未必“双赢”

研究型高校能够培养出杰出的研究者或科学家,但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优秀实用职业技术人才。首先,介于以上两个原因,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在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方面不见得比专门的职业技术类学校有优势。对于成人学生来说,是在其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接受教育,其学习目的性比较强,知道自己需要补充和提高什么知识技能(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大量只为获得一纸文凭的学生存在),然而研究型高校提供的再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其实用性、职业性的需求。虽然学生暂时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学历,但并未学习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从长远来看对其发展的后劲有限。其次,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其教育教学重点并不在成人学历教育这块,成人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不为大家所重视,更多的是被作为学校的一种创收来源,因此教学资源供给一般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质量。高校的长足发展在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便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许多高校成人学生在校生规模堪比甚至超过全日制学生,如此大规模的成人学生戴着“XX大学”的光环进入劳动力市场,若不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社会逐渐会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质疑,长此以往也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二、研究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

不同类型的大学,其社会功能定位不同,所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也不同,只有当大学的类型与其培养的人才类型相匹配时,方能发挥大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培养出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学校后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成人教育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使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定位的同时也指出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成人教育不再单纯是学历补偿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将逐渐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

作为承担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A类),在成人教育方面应逐渐由“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方向发展,开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基础,既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的精英人才,也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关注精英人才的大学后职业培训教育,集中精力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非学历、非学位的高端、精品教育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三高三不(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不搞学历教育、不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不影响学校声誉)”原则,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将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做大做强,已成为中国一流大学成功发展非学历、非学位教育培训的先驱。清华大学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值得国内研究型大学借鉴。

而对于成人学历教育,要在研究型大学中可持续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明确成人学历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积极调整成教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建立针对成人学生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符合成人学生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ike L.Schneider and Irena Kogan(1997).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of Education 1997:challenges in the appliction to national da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n cross-national surveys[EB/OL].http:/// uploaded_files/publications/schn08b_theinternationa1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pdf.[2]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3]汪全海,陆琳琳等.适应成教特点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机

制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3).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62-0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应用科技人才的教育塑造。目前,由于教育目的过于偏向职业教育,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地将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认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只是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岗位一线教育塑造专项人才。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教育偏差现象的出现。

一 高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是反应人类社会建设发展实践过程与客观规律、特征的基础学科,对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明确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同时,历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意识素养,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建立社会道德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历史课程的课时比例,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清自我,培养良好的文化内涵,促进人格的升华,进而在未来的就业中很好地适应社会多变的环境,提升综合技能水平,在岗位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核心服务价值作用。

二 高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1.利用历史人物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历史学科中,涉及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都有着鲜活的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例如,在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从介绍秦的历史年代开始,也就是战国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在人们心中却一直渴望能够实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功绩。但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他,比如他的残暴统治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人物,从而获得启迪,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价值和意义。

2.培育学生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时,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越多,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历史人文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养成,历史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时,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和教学,强化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认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学生讲述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激发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起科学的历史情怀。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高职院校历史教学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在开展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特征,激发其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史鉴培养功能,凸显时效性。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民族意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此外,高职历史教师应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年龄尚未成熟、生活经验有限的状况,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引导他们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通过历史人物、典型事例来感化学生。同时应引导学生注重实际,学以致用,可引入专题讲座模式,结合历史内容与现实事件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理论与实际结合,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

三 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学校应该注重历史教育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功能,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方法,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光彩.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外教学研究,2006(10)

[2]韩琴英.论大学历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独特优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高学历人才培养例10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白浔(1961―),男,汉族,河南上祭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口,一方面,2004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高速增长,GDP增长率达到9.1%,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这些成绩与矛盾都对我国人才培养这个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地要求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重新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的市场位置,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结构进行新一轮调整与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变化凸显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窘境

1.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市场新变化。我国人事部《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在经历了20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后,我国人才市场逐步实现从政府延伸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把市场与人才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重置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让人才成为市场要素的一部分。而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不再直接引导人才培养机构的发展,工作职能转变为,树立牢固的“管理即服务”观念,加强人才市场的立法与管理,提高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建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这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人才市场最显著的变化。

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明显滞后于人才市场的变化,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服务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尚未成为业内共识,社会、学校甚至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内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仍停留在补偿教育和另类教育的层面上,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争议与质疑至今未休,表现出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地位与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漠然。其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成人高等教育迄今未能很好解决人才培养市场定位问题,所培养的人才鲜有自身特色与明显标签,深受市场青睐的人才更是廖若晨星,难以折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其三,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落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在招生指标,学习方式、资源投入等重要方面均严重依赖政府的计划与调拨,在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建立相对独立的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还停留在口头与纸面上,而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整体缄默,极大地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滞后市场变化,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历史惯性作用与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突破现行体制与传统理念的障碍,完成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与任重道远的困境,同时也表明,我们对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的把握还不准确。以上这些状况的改变,必定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走入广阔的市场,深入了解和把握现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现实与历史意义,重新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市场新坐标。

2.人才培养结构难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近年来,我国市场人才流动出现新格局。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类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人才需求总量中将占有重大份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10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5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从用人单位上看,企业用人将在市场人才需求中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到95.1%,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用人数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8.3%和22.1%,而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仅占3%;从供求关系上看,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人缺口最大,而财会、文秘等通识型人才供远大于求。

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成人高等教育,理应高度关注市场,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规格,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但在人才培养实际中,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沉疴痼疾。许多办学单位尚未摆脱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项目的窠臼,片面理解成人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既没有对市场人才需求动态的调研,更没有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对市场人才需求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相对性不断增强趋势反应迟钝。浮躁的功利意识抹杀了社会服务意识,对关注经济效益的力量超过关注社会效益的力量,对人才培养规模的追求远胜于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追求;重文轻理、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重城镇轻农村的现象十分普通,所培养的大量人才有低层次重复与雷同之嫌疑。因而,尽管成人高等教育举办了函授、夜大学、业余制、全日制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但事实上,成人高等教育至今尚未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毋庸置疑,人才市场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形势的逆转。

3.人才培养标准难以适应市场新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在经历了一个唯学历论的喧嚣时期后,正在回归务实的理性轨道。曾经一个时期内,人才市场唯学历论大行其道,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开出“大专生免谈,本科生起步,研究生正好”的苛刻条件,忽视了应聘者对工作的实际胜任能力,造成人为的学历歧视,致使大批有识有才之士由于学历、职称、身份和资历的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如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进入人才市场,市场对人才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志提出的“只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的科学人才观正成为我国市场对人才评价的主导意识。现今用人单位更注重人才实际能力,他们在录用人员时主要是以能否胜任工作为标准,学历文凭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

市场人才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必然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在唯学历论的年代,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为底气,以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为亮点,以高等学校优良的社会品牌为依托,因而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一度成为求职者与从业人员的首选学习类型。前几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明证。但随着市场人才评价标准的变革,学历文凭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光环不断褪色,作为求职砝码分量持续减弱。同时又由于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僵化,知识内容陈旧简化,以及由于工学矛盾的激化造成的学员学习时间萎缩,凸显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导致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成人高等教育毕业学员在基本素质上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在职业技能素质上比不上职业教育学生,除了手中握有一张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外几乎身无长物。面对着愈演愈烈的市场人才竞争,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在市场人才竞争中处境每况愈下,将迫使求职者与从业者寻求更多的途径去完善自我,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他们惟一或最佳的选择,成人高等教育市场需求高峰期也就不可避免地终结。

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要素

1.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内涵。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实质是成人高等教育在清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把握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规律,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特点,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的理念思维与行为方式。

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关于人才培养市场化过程的动态与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规模、规划的总体设计上,力求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接轨;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事物关系规律的深刻表象,是一个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确定自身在市场人才需求整体结构中的坐标位置;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市场定位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培养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原则。在市场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转型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的跳跃式发展趋势,在不确定的市场需求条件下,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就必须确立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引导和政府职能相结合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逐步推进人才培养市场化进程,突出人才培养市场化特征,促使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市场需求中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同层次、同规格、同水平。在肯定市场引导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限责任政府、统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下的有限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体制与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与创新。

二是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目标必须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按成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确定整体人才培养市场目标;又要在充分理解成人高等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位置与作用基础上,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形式的特点及所设置专业特色,结合具体形式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确立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市场目标,使人才培养市场目标体系更彰显特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是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出发,坚持立足于当前,适应现实要求,又要全面体现人才培养“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把对现实的适应性与超前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人才培养现有的规模、效益、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对人才的数量、规格、素质需求趋势预测,并据此不断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取向,使人才培养更具适时性和前瞻性特点,能充分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格局,重构目标清晰、结构完备、范围广阔、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3.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目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对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新认知,结合成人教育办学传统,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在解读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素质新要求,把握自身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基础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实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结构的相互渗透,体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的精神,而且要科学合理设计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个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既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要求,更彰显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创新和特色。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设计

1.人才培养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运作机制转变。构建市场运作机制,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核心课题,然而,这种机制构建过程又必定是一个艰难与复杂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的历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审视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复杂关系,通过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突破体制,加快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化改革进程,逐步实现招生模式市场化、教育资源投入市场化、教学管理市场化,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构建市场运作机制离不开创新精神指引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需要明确以市场经济为原点的发展意识,树立牢固的全局观念,加强内部的统筹与协调,彻底摒弃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内愈演愈烈的低层次恶性市场竞争,创立新的社会整体形象。无疑,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必定需要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社会机构以及更多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和社会力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更多地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地改革与创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水平,创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互动式市场运作机制。

2.人才培养结构:由简单培养结构向多样化的分流与分层培养转变。重构人才培养结构,突出人才培养市场特征,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关键所在。可以断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既是成人高等教育获取市场的基础,亦是各类人才培养形式开展市场竞争的逻辑前提。因而,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现状,进行人才培养结构实态研究,透过扑朔迷离的市场现象,着力清楚解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究竟需要怎样一种主体结构和体系结构,在对人才培养时空分布与层次形成、内容构架与方式选择、实施过程与行为推进、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汲取其他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适时把简单划一的人才培养结构向多样化的分流、分层培养方式转变,即对人才培养实行专业分流与教学分层。主要内容是:学校或办学机构不按专业而按学科招收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后,根据学生志愿和对市场人才需求总体趋势预测,对学生进行第一次专业方向分流和第二次特色专业分流,分流后,学校按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使培养人才的规格贴紧市场需求。如此,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结构体系”将得到初步构建,具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格局将得到初步确立,与此相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会变得更清晰,具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的途径会变得更通畅,人才培养的空间就会得到逻辑延伸,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就会经得起市场激烈竞争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