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3 15:49:09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1

二手货市场在中国发达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商品种类也不断丰富。面对日益蓬勃的二手市场,各地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予以规范。那么如何使二手市场健康发展以发掘其巨大潜力呢?本文通过博弈论对柠檬货模型进行修改给出了简单解释。

一、柠檬货模型

二手市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即消费者与商家对商品质量存在不同的私人信息。基本的柠檬货模型里的参与人包括数量对等的消费者和商家。基本的柠檬货模型有两条基本假设。

第一,自然根据分布均匀分布F(θ)选择商品质量类型θ。假定θ均匀分布在1~100,1表示最差质量的二手商品,100表示最优质量的二手商品。

第二,对随机一件商品,消费者缺乏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质量估计,由于商品质量均匀分布,所以商品的平均质量为50,缺乏信息的消费者只愿意提供一个平均价格即50.

博弈双方为消费者和商家,博弈开始时,市场的均衡价是50,但市场上质量高于50的优质商品,不能接受如此低价,渐渐的这些商品将选择退出市场,而质量低于50的商品能够在此价格上成交,它们留在市场,这就是逆向选择――劣胜优汰,由于信息不对称,优质商品被劣质商品淘汰出市场。当质量在50以上的商品退出市场后,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就均匀分布在1~50之间,平均质量下降到25,消费者将只提供25的平均价格,同理,质量高于25的商品被质量低于25的商品淘汰出市场,如此循环,劣胜优汰过程持续进行至平均价格低到最小(模型中为1),商品数量也会低到最小(几乎没有成交量),市场将不存在!

二、二手市场的假设调整

现实中的市场数据表明柠檬货模型和实际存在差距。而每个理论和现实的差距都在于理论的假设将现实简化了。二手市场的现实发展说明了柠檬货模型的假设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观察,对二手市场模型设定以下假设。

第一,商品质量并非均匀分布,现实中商品的质量很难满足均匀分布条件,最为现实的是商品质量满足正态分布,这也是自然最易出现的状态。所以质量分布函数有

第二,消费者并非完全无法获得二手车质量信息。当一个消费者想要去二手市场购物时,他往往会请教对他要买的商品性能熟悉的人,这样能比较准确得到商品的质量信息。从商品本身消费者也可以得到重要的质量信息,比如,对于二手车,最令人关注的是行车里程和维修记录。通过这些途径,消费者虽然跟商家的信息还是不完全对称,但差距已经不大。所以对随机一件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只给出平均价格,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一个价格,而这个价格通常离商品的真实价值不会很远,所以,具有优质商品的商家不会轻易退出市场,劣胜优汰将不起作用。此外,在信息不对称下,商家也会主动通过信息传递表达自己商品的质量,例如通过建立长久的声誉,许诺三包等。

第三,假设二手市场中,供不应求。鉴于二手市场在发达地区的发展,假设市场中的消费者数量多于商家,那么市场达到出清。这种条件下,劣胜优汰将更没有理由出现,高质量的二手商品不会轻易出场直到价码合适为止。

第四,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同。不同商家之间,不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对风险的偏好不可能一致。风险偏好的程度对市场的均衡状态和市场稳定度有关键的影响。

最后,引进一条先验信念:开高价的二手商品一般有高质量。这条在正常商品市场中通用的先验信念是触发二手市场博弈开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三、二手市场的支付矩阵分析

基于假设调整,通过分析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来探索二手市场的均衡状态。首先,根据先验信念,有相当一部分愿意买二手商品的消费者存在,而且他们愿意对高质的二手商品出高价。其次,商家可以选择出售高质或劣质商品。引进社会福利博弈模型对博弈双方进行支付矩阵分析。

矩阵数值的意义如下:消费者以高价买到高质的二手商品时,他的效用为10,如果不小心看走了眼,买到了柠檬货,他的效用只有4 。对商家来说,用高质商品卖出高价的效用6,如果以次充好,得效用为12 。当消费者害怕上当,不购买二手商品时,如果此时证明该商品是高质量的,消费者的保留效用3,如果,该商品被证明是劣质的,他会很庆幸并为自己的准确判断而高兴,所以得到效用5 。之所以不买劣质品的效用高于不买高质品,是因为考虑给消费者的准确判断附加了效用。对商家,他留下高质商品有保留效用3,留下劣质商品则的效用仅为1。支付矩阵的具体数值便于直观理解,不同的参与人可以给上文的支付矩阵赋予不同的值,但这并不会影响分析结果,因为博弈论的均衡解是由博弈结构决定的,并非由支付矩阵的数值决定的,下面就给支付矩阵赋予变量,分析一般二手市场均衡解。

二手市场的一般支付矩阵如下。

对变量间相互关系做如下规定:a>d>b>c, x>w>y>z. 这是为了该博弈模型能满足对二手市场的假设,它的具体意义跟上文具体数值一致。容易验证该矩阵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当商家提供高质量二手货时,对消费者最好的策略是购买,商家提供劣质二手货时,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反之,当消费者购买时,商家提供劣质品以谋求暴利;无人问津时,最好保留高质量商品吸引其他潜在顾客。这个市场对任何一方不存在优势策略(否则,拥有优势策略方不会同意混合均衡)。

现在对上述博弈求解。用p表示消费者愿意进入二手市场的概率,用q表示商家是诚实的并提供高质量二手货的概率。

对消费者来说,当他进入二手市场,他的期望效用为:

(购买)=qa+(1-q)b

他不进入二手市场,期望效用为:

(不买)=qc+(1-q)d

将两个方程设为相等,有

q*(a+d-b-c)+b-d=0

得到

同理,让商家在提供高质货和提供柠檬货之间效用相等时,可以得到方程式:

(高质)=pw+(1-p)y=(劣质)=px+(1-p)z

p*和q*就是一般二手市场的混合策略解(临界值)。这个解的形式在博弈论中具有基础性。按照拉斯缪森的说法2×2博弈主要有三种类型,他们是非协调博弈,协调博弈和贡献博弈。三种博弈的不同之处在于2×2支付距阵的支付参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一样。股东与经理的委托模型,审计博弈,社会福利博弈的结构与本文的二手市场博弈是一样的,他们的一般解具有通用性,只是在于对不同现实的解释不同。

四、解的现实意义

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当消费者和商家群体的行为特征固定时,即(a、b、c、d、x、w、x、y、z)有一个现实统计意义上的值,这时均衡解(p*,q*)就是一个具体数值,它就是该地区,该消费群体在二手市场的均衡临界点。如果消费者进入市场的概率恰好等于p*,那商家提供优质商品和提供柠檬货的效用是相等的。反之,商家提供优质商品的概率正好是q*时,消费者去不去购买二手货的效用相等的,这样就形成了混合策略均衡,即按照(p*,q*)的概率一部分消费者回去购买二手商品,一部分商家会提供高质量二手商品。在发生重大事件改变消费者和商家的行为模式之前,这个均衡将是稳定的。但如果有重大事件足以影响消费者或商家的行为模式,例如媒体对某些不良商贩的大面积报道,令消费者对商家的信心受挫,风险规避情绪上升,从而支付矩阵中a、b等值发生变化,使得当前消费者进入市场的p值不等于临界值p*,那均衡将被打破,商家也会调整行为,从而形成新的均衡。以上述为例,p值变小时,商家必须提高自身q值以使它大于新的q*,否则市场将崩溃,形成一个很少人进入二手市场,很少商家提供优质二手货的局面。也就是二手市场中只有最差的商品以最低的价格出售,优质商品被淘汰。

进一步研究临界均衡的意义。求p*的倒数为:

根据矩阵赋值规定,是一个正数,这保证了大于1,p*小于1(概率P*大于1是不可理喻的)。W-X意义是商家提供柠檬货比提供高质货多得的效用,通常可以把它当成以次充好的暴利程度。Z-Y是说商家积压柠檬货比积压高质货的负效用,即损失程度。根据p*的表达式,的越大,P*越小。现在真相大白,矩阵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二手市场的暴利程度越高,风险越小,消费者进入二手市场的积极性越低,因为理智的消费者会觉得,二手市场的猫腻太多,很难得到什么好处,他选择进入二手市场的概率就很比较小。

同样对商家提供高质量二手货的概率q*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的值决定了q的取值。(a-c)是消费者购得高质量二手货的效用,(d-b)是消费者规避了柠檬货的效用。风险与效用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假设这个正相关系数为k,风险设为ε。所以是消费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如果>1,消费者是风险偏好者,他更倾向于去攫取二手市场中的潜在效用,如果<1,该消费者是风险厌恶者,他倾向于规避二手市场中的潜在风险即效用损失即从二手市场中获得额外效用的期望不能补偿他所承担的风险。由q*的表达式可以得出,消费者越是风险喜好者即越大,q*的值就越小,临界均衡中商家提供高质货的概率越小,或者说在所有商家中提供高质量二手货的比例越小。这很好的解释了大城市尤其像上海、广州这样的都市,二手市场的稳定性。原因就在于大城市的消费者的风险爱好程度相对较高,所以即使只有小比例的商家提供高质二手货可以也能保持市场处在稳定的均衡上。当大部分消费者是风险规避型时,商家必须有一个较高的概率提供高质量二手货,才能维持市场的均衡,而商家的本能利益驱动使这个条件比较难以实现,尤其是商家之间的博弈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使这个均衡更难以实现。一旦市场中的q值无法到达均衡值q*,市场将被一步步瓦解。

五、小结

对于经济发展,一个稳定的二手市场可以更好的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减少资源浪费。而理想的二手市场,应该是消费者群体乐意参与二手商品消费,并且广大商家以较大概率提供高质量的二手商品,市场处于(购买,高质量)的均衡下实习公平交易。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市场管理者可以有两条途径去维护市场的稳定,第一是努力提高消费者群体的风险偏好程度,第二就是建立相应的规章去增加二手市场的透明度,减低商家谋求暴利的程度,具体的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rtin J. Osborne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03

[2]郑:盗版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7.07 P34-35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2

Summar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s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lso undergoing rapid changes, emerging new materials, new processes, which have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project cost, the new specification, the new quota, announc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standards, but also Updat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ace of progress, the paper through bidding and tendering two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 business contract price risks against the risks, develop appropriate risk control measures, the cost of the contract to talk about their risk control Some easy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encourage each other.

Keywords:Link risk; control; maximization;

中国分类号:F(经济)文献标识码:B(科技)

在建设工程领域,作为工程投资费用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三大控制目标之一的投资费用成本控制,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合同造价的多少是直接控制投资费用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合同造价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要从分析风险因素控制风险因素入手,最终达到控制投资费用成本的目的。

在这里,只是谈谈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合同造价方面如何分析控制风险。合同造价有两个环节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承包方通过参与投标的环节,由投标价中标后作为承包合同的合同造价,二是作为发包方通过招标谈判的环节,确定各分包及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的合同造价。由于投标招标的内容不同,合同造价的风险因素也不相同,控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在投标环节方面:评标的一般要求是合理低价中标,投标报价的原则是“定额量、市场价、指导费”,各个投标方都遵循相同的原则,投标报价可能会相差无几,也可能会相差悬殊。施工总承包企业为能确保合理低价中标,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一是费用优化,二是盈亏平衡分析,三是偏差分析。

“定额量、市场价、指导费”原则要求,在核准工程量的前提下,执行定额消耗量,必须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市场信息价,要有众多材料供应商的价格支撑,通过比选确定满足投标条件要求的合格的合理低的市场价格,在措施费、管理费、利润取费方面,要有企业内部消耗量定额做支撑,综合考虑企业利益,通过费用优化,确定合理低的综合费用,确保合理低价中标。

费用优化:就是降低造价。通过招标文件对工期的要求,画出双代号网络图,分析确定影响工期的各条线路和主要线路;通过对质量的要求,分析保证质量所采取的各项必要措施和主要措施以及主要方案;通过组价,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大宗材料和高端价格,把这些主要内容排列组合,选择最佳组合方案,优化综合费用,达到费用最低目标。

盈亏平衡分析:就是榨干水分,确定盈亏点。在费用优化的基础上,做出预算的盈亏平衡分析,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确认企业合理利润,确定公司企业的投标报价,确保在合理低价中标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偏差分析:就是知己知彼,确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值。根据本企业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分析确定利润空间的可调幅度差值,分析有可能作为竞争对手的实力及成本情况,判断对方有可能的投标报价范围,分析本企业经过盈亏平衡分析的投标报价是否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再分析去掉差值的投标报价是否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选择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投标报价作为本企业最终报价,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招标环节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是FIDIC合同条款和市场化原则,确定中标方的合同造价最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一是风险因素识别分析,二是风险评估,三是风险对策,四是挣值分析。

FIDIC合同条款是国际公认的合同条款,在遵循国际合同条款的原则上,结合本企业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条款。本企业能够中标以及承包合同价格的确定来之不易,对外分包及采购的管理更要深化二次经营,根据市场行情及市场分包习惯,研究制定工程控制成本,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招标的方式优选确定分包队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最终确定低于控制成本的各分包及材料设备采购合同价格。例如,模板工程在定额中是按照不同部位构件接触面积计算确定造价,而按照市场上的原则,是按照建筑面积计算确定造价的。这样计算原则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造价,这就要求必须深化二次经营,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实现企业预期利润目标。

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的处理。通过分析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并确定主要风险因素的主要方面。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分包合同的造价,确定对合同造价影响大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策略。

风险评估: 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评估对合同造价影响大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确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风险对策:针对风险因素类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分别采用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担等不同的对策,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挣值分析:就是动态控制,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在合同实施期间,通过分析对比已完工程预算费用、拟完工程预算费用、已完工程实际费用三个参数,随时掌握费用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费用偏差,控制风险在预定目标内。

以上只是对合同造价风险控制的简单概括,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主次矛盾中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将合同造价风险控制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盛集团、瑞银华宝德威著, 《风险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

[2]蒋景楠,佘金凤,陆雷,《工程经济理论与实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3)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3

(二)主要人员的名称、地址、电话、背景资料。

(三)单位的主要业务。

(四)研究和开况。

(五)市场情况。

(六)发展战略。

(七)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

(八)近三年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

二、计划详述:

(一)单位业务背景。主要叙述单位的发展历史,包括成立时间、主要历史事件等。

(二)单位业务的详述:

1、单位业务现状。包括单位产品(服务)介绍、业务的独特性及市场情况等。

2、单位的经营规划。包括单位的主要业务和业务的发展目标。

3、影响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价格、质量、耐用性、可信性、技术性、特色等。

(三)市场分析

1、产品的潜在购买者。

2、市场中的用户数量。

3、年购买力、总需求、单位产品(服务)的市场份额。

4、用户购买行为的周期性分析:

(1)单位产品(服务)是耐用品还是常规消费品。

(2)单位产品(服务)是否有季节性。

5、市场目标。主要分析对潜在用户的了解情况。

(1)分析单位产品(服务)有哪些特性能影响客户的购买决策。

(2)单位的产品(服务)与市场中同类产品(服务)的比较。

(3)分析用户在选择同类产品时有哪些偏爱的程度。

6、市场外的影响因素:

(1)经济环境因素,包括分析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低等。

(2)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构成,销售地区的人口结构、收水平、家庭规模等。

(四)竞争对手分析

1、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

(1)已知的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2)分析目标市场中顾客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原因。

2、可能进入市场成为竞争对手的单位。

(1)这些单位会在何时进入市场,它们要进入市场的原因。

(2)这些单位进入市场后对本单位市场占有率可能造成的影响。

3、每个竞争对手的业务优势和劣势。包括对手向目标市场推广的产品计划、定价策略、推广和广告策略等。

(五)单位的组织和管理情况

1、单位的组织状况

(1)单位的性质(股份制单位、合作经营单位、个人独资)。

(2)股本情况和股权结构。

(3)组织结构图及各部门的职能。

2、当前或未来可能参与单位经营和业务研究开发的主要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技术人员)介绍他们的背景和能够为单位业务发展做出贡献的特殊才能。

3、单位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包括人才招聘计划、员工培训计划、报酬及分红体系和激励机制等。

4、介绍单位聘请的财务顾问、会计师、律师、银行,包括费用情况和业务往来情况。

(六)财务计划

1、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及当期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动表、利润表及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2、单位的融资计划。

(1)融资方案,包括方式、时机、条件、资金数量等。

(2)融资前后的资本及股权结构变化情况。

(3)资金预算,包括何时需要资金,何时和通过何种方式产生回报。

(4)经营成本预算,包括:原材料、人工、设备、营销及管理费用和其他成本(如开办费用等)。

(5)未来的盈利预测,预计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6)盈亏分析,分析盈亏平衡点及预计投资回收情况。

(7)资金退出计划及可能的方式:向社会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出售等。

(七)风险因素。对可以预见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政策性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其他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4

(二)主要人员的名称、地址、电话、背景资料。

(三)单位的主要业务。

(四)研究和开发情况。

(五)市场情况。

(六)发展战略。

(七)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

(八)近三年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

二、计划详述

XXXXXXXXXXXX

(一)单位业务背景。

主要叙述单位的发展历史,包括成立时间、主要历史事件等。

(二)单位业务的详述:

1、单位业务现状。包括单位产品(服务)介绍、业务的独特性及市场情况等。

2、单位的经营规划。包括单位的主要业务和业务的发展目标。

3、影响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价格、质量、耐用性、可信性、技术性、特色等。

(三)市场分析

1、产品的潜在购买者。

2、市场中的用户数量。

3、年购买力、总需求、单位产品(服务)的市场份额。

4、用户购买行为的周期性分析:

(1)单位产品(服务)是耐用品还是常规消费品。

(2)单位产品(服务)是否有季节性。

5、市场目标。主要分析对潜在用户的了解情况。

(1)分析单位产品(服务)有哪些特性能影响客户的购买决策。

(2)单位的产品(服务)与市场中同类产品(服务)的比较。

(3)分析用户在选择同类产品时有哪些偏爱的程度。

6、市场外的影响因素:

(1)经济环境因素,包括分析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低等。

(2)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构成,销售地区的人口结构、收水平、家庭规模等。

(四)竞争对手分析

1、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

(1)已知的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2)分析目标市场中顾客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原因。

2、可能进入市场成为竞争对手的单位。

(1)这些单位会在何时进入市场,它们要进入市场的原因。

(2)这些单位进入市场后对本单位市场占有率可能造成的影响。

3、每个竞争对手的业务优势和劣势。包括对手向目标市场推广的产品计划、定价策略、推广和广告策略等。

(五)单位的组织和管理情况

1、单位的组织状况

(1)单位的性质(股份制单位、合作经营单位、个人独资)。

(2)股本情况和股权结构。

(3)组织结构图及各部门的职能。

2、当前或未来可能参与单位经营和业务研究开发的主要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技术人员)介绍他们的背景和能够为单位业务发展做出贡献的特殊才能。

3、单位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包括人才招聘计划、员工培训计划、报酬及分红体系和激励机制等。

4、介绍单位聘请的财务顾问、会计师、律师、银行,包括费用情况和业务往来情况。

(六)财务计划

1、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及当期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动表、利润表及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2、单位的融资计划。

(1)融资方案,包括方式、时机、条件、资金数量等。

(2)融资前后的资本及股权结构变化情况。

(3)资金预算,包括何时需要资金,何时和通过何种方式产生回报。

(4)经营成本预算,包括:原材料、人工、设备、营销及管理费用和其他成本(如开办费用等)。

(5)未来的盈利预测,预计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6)盈亏分析,分析盈亏平衡点及预计投资回收情况。

(7)资金退出计划及可能的方式:向社会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出售等。

(七)风险因素。

对可以预见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政策性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其他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八)分项实施进度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5

一、从业务构成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

我国证券公司(指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有经纪、承销、自营、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根据业务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证券经纪业务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一般达到40—50%以上,因此经纪业务风险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主要表现有:

1.经营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性增强,二级市场行情波动对证券公司收益影响较大,当行情低迷时,固定成本(如通讯费用、场地租金等)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凸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结果显示,96家证券公司类会员只有32%被列为年检好会员,与99年相比在总体规模、盈利水平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仍有近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净资产低于平均水平,在资产经营安全性、合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拓展业务风险

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业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措施,面临较大风险:

(1)向客户融资。由于向客户透支资金的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变相透支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利用国债交易向客户融资等),有的还与银行共同协作,使融资行为不易被发现。(2)返佣。返佣使经营成本加大,一旦行情不好,返佣成为节约费用的包袱;返佣的帐务处理有的返还现金,管理漏洞较多;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规范管理的难度;同时返佣税金的收取有的只代扣了个人所得税,未扣所得税、营业税,留下了隐患。(3)提供担保。证券公司有的分支机构为客户贷款资金提供担保,因担保方比较隐蔽,只有在资金链出现断裂,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这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已十分严重。(4)三方监管。有的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一客户提供资金给另一客户买股票,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客户的股票,以保证另一客户资金安全),这是《证券法》不允许的行为,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一旦发生纠纷,证券公司十分被动。(5)业务创新。为追求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增加,证券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并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业务创新遇到来自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3.系统网络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是否安全可靠、网络是否便捷高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证券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及抗风险能力仍不容乐观。

(二)证券承销业务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项目周期长,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公司各项风险增大。

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研究不够,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遭受利润和信誉损失的风险。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错误,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或债券的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券商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或者在增发配股时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证券公司资金被大量占用引发财务风险。随着B股市场将率先成为全流通市场,B股承销业务将有较大发展,如果履行包销责任,还可能出现外汇风险。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过错,误导投资人,造成违规违法的风险。

(三)自营业务风险

作为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证券自营收入约占中国证券公司总收入的30%,但其风险却比较巨大。首先是市场风险,自营收益与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证券二级市场整体来讲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波动相对频繁,很多证券公司未建立有效的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面对相对较少的投资品种,证券公司无法利用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证券市场波动的系统风险,因此,二级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很多新的交易品种即将推出,但由于业务新、经验少,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它在能够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有放大风险的效应。“李森事件”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就是典型的案例。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追求自营业务收益增加,恶意炒作使股价震荡加剧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是《证券法》所严厉禁止的。一旦受到查处,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其他业务风险

在上述三大业务之外,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带来的风险在200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但是不少证券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时,还是违规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在操作不当时,易使应由客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承担实际的亏损。同时该业务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致使收益分配的品种单一、凭经验确定,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证券公司遇行情波动较大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欠佳。假设某证券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实际资产管理的资金100亿元。允诺资金的保底利润率是10%。按此计算,其年成本在10亿元左右,在大盘下跌20%,损失应超过15%达8.5亿元,加上公司自有的自营资金按10亿元计算,大盘下跌损失2亿元,则两者合计损失超过20.5亿元,对该证券公司来说已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因此,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一定要注意风险。不能盲目扩展。其他如国外证券公司获利丰厚的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在我国虽然也开展,但业务量较小,所以其风险并不明显。

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证券监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得以稳健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不仅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从认识、衡量、评价到控制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在惨痛教训中积累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组织架构上的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证券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如美林公司的管理体系:一名公司副总裁具体分管公司全面的风险管理事务,由其领导公司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修订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及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风险等。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风险与信用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未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但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亟待完善。

(三)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的证券公司对风险不仅能定性分析,而且能量化分析,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手段来定量分析风险。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不仅是证券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在中国,很少有证券公司对市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大多是仅凭经验判断风险,并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四)经营规模上的差距

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的现象。1998年全球十大证券公司平均资本(折合人民币,下同)为2334亿元,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分列一二位,资本规模分别为5618亿元、3448亿元。1999年底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90余家,累计总股本为286.56亿元,平均每家股本只有3.184亿元。这样的规模难以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面临较大风险的现状,更不要谈与国际证券公司竞争了。

三、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对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其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风险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证券公司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其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风险管理技术(或模型)是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首先是各业务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它包括风险所在、风险所引起损失的时机、可能发生的损失原因、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损失预测的可信度、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损失应对措施等。其次是整体风险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最终都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公司整体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安全性指标:对外担保比例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0%;自营股票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自营债券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等。(2)流动性指标:流动资产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30%。(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公司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2.风险控制:完善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1).经纪业务风险控制。公司要对营业网点合理安排,防止盲目扩张。建立和完善交易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操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部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加强财务稽核和现场监督。

(2).承销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业务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承销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执业水准。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6

一、从业务构成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

我国证券公司(指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有经纪、承销、自营、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根据业务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证券经纪业务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一般达到40—50%以上,因此经纪业务风险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主要表现有:

1.经营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性增强,二级市场行情波动对证券公司收益影响较大,当行情低迷时,固定成本(如通讯费用、场地租金等)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凸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结果显示,96家证券公司类会员只有32%被列为年检好会员,与99年相比在总体规模、盈利水平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仍有近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净资产低于平均水平,在资产经营安全性、合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拓展业务风险

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业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措施,面临较大风险:

(1)向客户融资。由于向客户透支资金的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变相透支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利用国债交易向客户融资等),有的还与银行共同协作,使融资行为不易被发现。(2)返佣。返佣使经营成本加大,一旦行情不好,返佣成为节约费用的包袱;返佣的帐务处理有的返还现金,管理漏洞较多;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规范管理的难度;同时返佣税金的收取有的只代扣了个人所得税,未扣所得税、营业税,留下了隐患。(3)提供担保。证券公司有的分支机构为客户贷款资金提供担保,因担保方比较隐蔽,只有在资金链出现断裂,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这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已十分严重。(4)三方监管。有的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一客户提供资金给另一客户买股票,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客户的股票,以保证另一客户资金安全),这是《证券法》不允许的行为,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一旦发生纠纷,证券公司十分被动。(5)业务创新。为追求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增加,证券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并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业务创新遇到来自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3.系统网络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是否安全可靠、网络是否便捷高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证券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及抗风险能力仍不容乐观。

(二)证券承销业务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项目周期长,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公司各项风险增大。

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研究不够,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遭受利润和信誉损失的风险。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错误,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或债券的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券商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或者在增发配股时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证券公司资金被大量占用引发财务风险。随着B股市场将率先成为全流通市场,B股承销业务将有较大发展,如果履行包销责任,还可能出现外汇风险。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过错,误导投资人,造成违规违法的风险。

(三)自营业务风险

作为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证券自营收入约占中国证券公司总收入的30%,但其风险却比较巨大。首先是市场风险,自营收益与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证券二级市场整体来讲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波动相对频繁,很多证券公司未建立有效的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面对相对较少的投资品种,证券公司无法利用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证券市场波动的系统风险,因此,二级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很多新的交易品种即将推出,但由于业务新、经验少,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它在能够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有放大风险的效应。“李森事件”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就是典型的案例。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追求自营业务收益增加,恶意炒作使股价震荡加剧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是《证券法》所严厉禁止的。一旦受到查处,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其他业务风险

在上述三大业务之外,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带来的风险在200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但是不少证券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时,还是违规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在操作不当时,易使应由客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承担实际的亏损。同时该业务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致使收益分配的品种单一、凭经验确定,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证券公司遇行情波动较大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欠佳。假设某证券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实际资产管理的资金100亿元。允诺资金的保底利润率是10%。按此计算,其年成本在10亿元左右,在大盘下跌20%,损失应超过15%达8.5亿元,加上公司自有的自营资金按10亿元计算,大盘下跌损失2亿元,则两者合计损失超过20.5亿元,对该证券公司来说已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因此,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一定要注意风险。不能盲目扩展。其他如国外证券公司获利丰厚的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在我国虽然也开展,但业务量较小,所以其风险并不明显。

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证券监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得以稳健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不仅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从认识、衡量、评价到控制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在惨痛教训中积累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组织架构上的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证券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如美林公司的管理体系:一名公司副总裁具体分管公司全面的风险管理事务,由其领导公司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修订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及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风险等。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风险与信用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未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但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亟待完善。

(三)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的证券公司对风险不仅能定性分析,而且能量化分析,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手段来定量分析风险。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不仅是证券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在中国,很少有证券公司对市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大多是仅凭经验判断风险,并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四)经营规模上的差距

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的现象。1998年全球十大证券公司平均资本(折合人民币,下同)为2334亿元,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分列一二位,资本规模分别为5618亿元、3448亿元。1999年底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90余家,累计总股本为286.56亿元,平均每家股本只有3.184亿元。这样的规模难以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面临较大风险的现状,更不要谈与国际证券公司竞争了。

三、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对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其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风险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证券公司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其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风险管理技术(或模型)是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首先是各业务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它包括风险所在、风险所引起损失的时机、可能发生的损失原因、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损失预测的可信度、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损失应对措施等。其次是整体风险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最终都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公司整体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安全性指标:对外担保比例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0%;自营股票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自营债券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等。(2)流动性指标:流动资产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30%。(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公司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2.风险控制:完善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1).经纪业务风险控制。公司要对营业网点合理安排,防止盲目扩张。建立和完善交易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操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部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加强财务稽核和现场监督。

(2).承销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业务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承销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执业水准。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7

一、从业务构成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

我国证券公司(指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有经纪、承销、自营、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根据业务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证券经纪业务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一般达到40—50%以上,因此经纪业务风险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主要表现有:

1.经营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性增强,二级市场行情波动对证券公司收益影响较大,当行情低迷时,固定成本(如通讯费用、场地租金等)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凸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结果显示,96家证券公司类会员只有32%被列为年检好会员,与99年相比在总体规模、盈利水平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仍有近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净资产低于平均水平,在资产经营安全性、合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拓展业务风险

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业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措施,面临较大风险:

(1)向客户融资。由于向客户透支资金的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变相透支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利用国债交易向客户融资等),有的还与银行共同协作,使融资行为不易被发现。(2)返佣。返佣使经营成本加大,一旦行情不好,返佣成为节约费用的包袱;返佣的帐务处理有的返还现金,管理漏洞较多;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规范管理的难度;同时返佣税金的收取有的只代扣了个人所得税,未扣所得税、营业税,留下了隐患。(3)提供担保。证券公司有的分支机构为客户贷款资金提供担保,因担保方比较隐蔽,只有在资金链出现断裂,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这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已十分严重。(4)三方监管。有的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一客户提供资金给另一客户买股票,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客户的股票,以保证另一客户资金安全),这是《证券法》不允许的行为,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一旦发生纠纷,证券公司十分被动。(5)业务创新。为追求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增加,证券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并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业务创新遇到来自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3.系统网络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是否安全可靠、网络是否便捷高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证券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及抗风险能力仍不容乐观。

(二)证券承销业务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项目周期长,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公司各项风险增大。

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研究不够,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遭受利润和信誉损失的风险。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错误,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或债券的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券商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或者在增发配股时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证券公司资金被大量占用引发财务风险。随着B股市场将率先成为全流通市场,B股承销业务将有较大发展,如果履行包销责任,还可能出现外汇风险。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过错,误导投资人,造成违规违法的风险。

(三)自营业务风险

作为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证券自营收入约占中国证券公司总收入的30%,但其风险却比较巨大。首先是市场风险,自营收益与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证券二级市场整体来讲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波动相对频繁,很多证券公司未建立有效的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面对相对较少的投资品种,证券公司无法利用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证券市场波动的系统风险,因此,二级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很多新的交易品种即将推出,但由于业务新、经验少,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它在能够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有放大风险的效应。“李森事件”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就是典型的案例。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追求自营业务收益增加,恶意炒作使股价震荡加剧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是《证券法》所严厉禁止的。一旦受到查处,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其他业务风险

在上述三大业务之外,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带来的风险在200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但是不少证券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时,还是违规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在操作不当时,易使应由客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承担实际的亏损。同时该业务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致使收益分配的品种单一、凭经验确定,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证券公司遇行情波动较大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欠佳。假设某证券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实际资产管理的资金100亿元。允诺资金的保底利润率是10%。按此计算,其年成本在10亿元左右,在大盘下跌20%,损失应超过15%达8.5亿元,加上公司自有的自营资金按10亿元计算,大盘下跌损失2亿元,则两者合计损失超过20.5亿元,对该证券公司来说已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因此,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一定要注意风险。不能盲目扩展。其他如国外证券公司获利丰厚的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在我国虽然也开展,但业务量较小,所以其风险并不明显。

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证券监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得以稳健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不仅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从认识、衡量、评价到控制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在惨痛教训中积累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组织架构上的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证券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如美林公司的管理体系:一名公司副总裁具体分管公司全面的风险管理事务,由其领导公司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修订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及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风险等。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风险与信用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未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但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亟待完善。

(三)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的证券公司对风险不仅能定性分析,而且能量化分析,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手段来定量分析风险。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不仅是证券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在中国,很少有证券公司对市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大多是仅凭经验判断风险,并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四)经营规模上的差距

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的现象。1998年全球十大证券公司平均资本(折合人民币,下同)为2334亿元,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分列一二位,资本规模分别为5618亿元、3448亿元。1999年底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90余家,累计总股本为286.56亿元,平均每家股本只有3.184亿元。这样的规模难以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面临较大风险的现状,更不要谈与国际证券公司竞争了。

三、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对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其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风险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证券公司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其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风险管理技术(或模型)是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首先是各业务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它包括风险所在、风险所引起损失的时机、可能发生的损失原因、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损失预测的可信度、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损失应对措施等。其次是整体风险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最终都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公司整体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安全性指标:对外担保比例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0%;自营股票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自营债券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等。(2)流动性指标:流动资产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30%。(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公司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2.风险控制:完善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1).经纪业务风险控制。公司要对营业网点合理安排,防止盲目扩张。建立和完善交易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操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部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加强财务稽核和现场监督。

(2).承销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业务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承销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执业水准。

(3).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自营业务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部门、财务资金部门、风险控制小组、投资决策部门等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决策系统中,投资决策部门是最高决策机构;研究部门对市场分析和投资品种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财务资金部门负责资金调拨、核算;风险小组对自营业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加强自营资金的管理;加强自营队伍建设;公司总部对整个系统的资金运作、自营操作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8

一、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

防范、化解风险是我国证券监管的长期任务。加入WTO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会提高。外国资本虽不能直接购买A股,但可通过证券公司等间接进入资本市场。这一方面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证券风险监管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防范、化解风险也就变得更加重要。要防范化解风险,管理者必须要有科学的行为依据,这就需要管理者首先认清什么是管理层需要关注的风险,风险反映在哪些方面,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潜在风险分析评估体系,以实施长期监测。本文从风险的定义、内涵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提供构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证券市场风险作为一种风险,其内涵首先是由风险的内涵所赋予的。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以相应的风险因素为必要条件,以相应的风险事故为充分条件,有关经济主体承受相应的风险结果的可能性。(一)证券市场风险因素证券市场风险因素是证券市场风险事故(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巨幅波动)赖以发生的客观条件。无论何种风险,其风险结果都是直接由风险事故的发生所导致的,证券市场风险也不例外。然而任何风险事故都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的诱因才能发生。这种客观条件和诱因都是风险因素。证券市场是一个涉及筹资者(政府、企业、机构)、证券商、证券专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等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筹资者通过证券商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同时,也可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实施配股方案,再次筹得资金。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从证券商手中买入股票、债券,也可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炒作,以获取红利和差价。证券商是联接筹资者和投资人的桥梁和纽带,在一级市场的发行、申购和二级市场的、委托交易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同时券商作为机构投资者又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操作。因此筹资者、投资者、证券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操纵者,其利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一主体行为的不规范,都会引发风险事故。同时,证券市场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系统外部环境如国家政治、政策、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对系统产生影响,所以,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有来自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系统外的原因,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我们将这些因素按照其对市场的影响范围具体划分为系统因素和非系统因素。由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造成,对市场整体发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称为系统因素。具体包括市场行为风险因素、政策和制度风险因素、利率风险因素、汇率风险因素、通胀风险因素和政治风险因素等。非系统因素对市场整体影响不大,只影响某种或某类证券的价格。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本身,具体包括公司财务风险因素、违约风险因素、流动风险因素和偶然事件风险因素等。(二)证券市场风险事故。证券市场风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影响和决定着市场的风险程度。如果这些因素正常地合理地发挥着调节证券价格的作用,那么市场将按照它必然的规律运行。问题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成长期很短,发育很不成熟的市场,随时都会有风险因素的非正常的、非合理的变异(如投资者对市场的心理预期,心理预期是一风险因素,理性的心理预期将会对市场正常地发挥作用,非理性预期则是心理预期这一风险因素的非正常非合理变异;又如,证券法规、制度是一风险因素,健全规范的法规制度可以起到抑制风险的作用,而不健全不规范的法规制度则是制度风险因素的非正常非合理的变异),一种非正常非合理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在时间上的累积或者多种变异了的风险因素聚积,必将产生风险事故。证券市场的风险事故由变异风险因素引起,是导致风险结果的直接原因。在证券市场中,变异风险因素累积和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引起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巨幅波动,即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偏离其正常、合理范围或某种正常状态,这种非理性波动(或称价格波动偏离)必将导致证券资产虚假增值随后迅速贬值(向上偏离时)或大幅度贬值随后迅速增值(向下偏离时),从而对投资者、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或价格波动偏离)是由风险因素引起的,并且是导致风险结果的原因,它是证券市场风险事故。(三)证券市场风险结果证券市场风险结果是由证券市场风险事故给证券市场主体带来的直接影响。根据前面的定义,由证券市场风险事故给证券市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证券资产迅速贬值(股灾),各经济主体(投资者、筹资者、国家)蒙受损失。这里,损失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损失,不仅包括有形损失如投资者资产价值损失,而且包括无形损失如投资者信心丧失;企业融资面临困难;经济发展遭受重创。证券市场风险结果一旦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性和对投资者的打击很大。从证券监管角度,它是需要防范的。

二、我国证券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框架构建

上述分析表明,风险因素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风险事故则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充分条件。这也就是说,风险结果的发生必然要受到风险因素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因素都会产生我们所指的风险,只有那些变异了的风险因素产生的风险事故才最终会导致风险的发生(风险结果)。比如利率变动,证券市场价格随之相应变化,可以看着这是证券市场价格对利率这一风险因素作出的正常反应,是利率杠杆作用下证券市场的必然运行规律,而不是宏观管理意义上需要加以控制的风险。只有当市场对利率的反应超过合理限度,利率这一风险因素才会通过市场交易人行为的变异产生风险事故———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不协调,最终导致市场风险发生(风险结果)。可以看出,风险事故是联接风险因素和风险结果的桥梁和媒介,它潜伏在市场中,风险事故一旦显露,说明市场存在着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危机的种子已经埋伏。因而,从控制防范化解风险的目的出发,对证券市场风险进行分析、监测,就是要分析、监测风险事故是否已经显露,市场是否有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存在。通过改变风险因素变异的条件和性质,达到防范、化解风险目的。在证券市场中,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单个作用或综合作用产生的风险事故是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即价格波动偏离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运行状态。价格波动偏离程度大,表明市场中非理性变异因素聚积的能量大,市场发生倒塌的可能性即市场潜在风险程度大。对于价格偏离,投资者的理解和证券监管者的理解是会有差异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实际价格(或收益)对预期价格(收益)的偏离,关心的是现实的偏离方向是否会带来资金损失(或机会成本);而证券监管者关心的是证券市场是否健康理性,市场价格是否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波动,因此,他所关注的是证券价格波动是否偏离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运行状态。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的价格运行状态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证券价格充分反映有关信息。按照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如果价格充分反映有关信息,则市场是高效率的,当前定价是合理的。如果市场是低效的(证券市场低效的三个特征:价格变化的非随机性、对信息延迟或过度反应、公司业绩与其市场表现异向变动),则表明市场定价或定价机制是不合理的。从价格变化的非随机性特征来看,如果市场价格变化是非随机的,则市场是非有效市场,说明过去的价格变动和预期之外的价格震荡对价格的未来变化有强烈的影响,价格波动在很大程度上由过去价格震荡和过去误差所决定。那么,投资者(投机者)能够基于对过去价格变动的分析获取超额利润,从而这种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使得投机成为一种可取的市场策略。从价格对信息延迟或过度反应特征来看,延迟反应说明新信息没有及时反映到当前价格中去,当前价格是不合理的;过度反应说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大大偏离了新信息所决定的正常价位,则当前价格可能高估或低估。从市场异向变动特征来看,市场回报(或价格)与公司业绩逆向变动,说明市场定价中非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市场定价有误。市场低效所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市场价格可以看作是对充分准确反映信息的合理价格的一种偏离,其市场低效程度越强(如同时具有三个特征),表明这种偏离程度越大,则市场潜在风险越大。第二,证券价格变化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相协调。证券市场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协调”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一种变化规律,即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会受到现实经济的制约并将伴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这样一种长期稳定的动态关系。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决定理论告诉我们,如果经济变量(经济杠杆)对证券市场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市场交易者按照对宏观经济的理性预期做出行为决策,那么证券市场价格走势必然与宏观经济走势紧密相联,证券市场价格走势也将是正常的和理性的。这也就是说,如果证券价格走势和波动周期与经济景气变化相互协调,说明证券价格趋势和波动周期的形成有着经济背景的支持,从二者关系方面(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评价方面)可以认为证券市场是健康的和理性的;反之,如果二者的关系严重背离,可能预示市场潜伏着问题和危机(风险)。由于证券市场风险结果从本质上讲直接由风险事故:价格波动偏离正常合理价格引起,而这种偏离实际上表现为价格对其价值(或均衡价格)的偏离,对充分正确反映有关信息的合理价格的偏离,对宏观经济的背离。因此,对证券市场风险的分析可以通过价格偏离价值(或均衡价格)的测量和分析,市场效率的分析、价格变化与经济景气变化关系的分析,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考察市场价格是否偏离以及偏离的程度(市场中非理性波动是否存在,是否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波动)。其中,市场价格偏离价值(均衡价格)的分析,侧重从市场内在价值角度分析市场潜在风险,是认识市场潜在风险的起点,它可以通过构造价格偏离度、市盈率偏离度、市场VaR值等指标进行分析。市场效率的分析和价格变化与经济景气变化关系的分析是对市场潜在风险的进一步分析和认识。市场效率分析侧重从信息有效性角度通过分析检验证券市场的低效特征揭示市场潜在风险,可以采用游程检验、自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检验价格变化的随机性;采用超常收益(CAR)分析法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过度反映进行分析检验;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公司业绩与其市场表现异向变动进行分析。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关系分析将证券市场放在经济大背景下考察市场的潜在风险,可以应用相关分析、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虚拟变量回归、SWARCH模型等方面分别从趋势(牛市、熊市)和周期两个层次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以从二者关系角度揭示市场潜在风险。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构成潜在风险分析的基本内容。

三、结论

总之,我们认为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因素可能正常地起作用,也可能非正常地起作用(风险因素变异)。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并不一定就是监管意义上的风险,变异风险因素引起的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才是监管者需要加以关注的风险。非理性波动集中表现为价格波动偏离,偏离包含三个方面:市场价格对其价值(或均衡价格)的严重偏离;对其充分正确反映信息的合理价格的偏离;市场价格走势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长期严重背离。因此,通过对这三个大方面的测定与分析,可以认识市场潜在风险的程度。潜在风险程度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为监管者正确选择干预时机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为发现证券市场中的问题提供信号指引。

参考文献:

[1]管理编写组.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刘亚著.国际金融风险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9月

[3]叶青.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监测体系构建.金融与经济,1999(5)

[4]C.ArtharWilliams,Jr(1985),“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fifthedition.

[5]PhilippeJorionandSarkisJkhoury(1996),“FinancialRiskMangem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Dimension”,PrintedinUSA.

[6]Fong,g.(1997),“AMultidimensionalFrameworkforRiskAnalysis”,FinancialAnalystsJournal,July/August,1997,p51-57.

[7]CharlesW.Smithson(1998),ManagingFinancialRisk,McGraHill,1998.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9

一、从业务构成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

我国证券公司(指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有经纪、承销、自营、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根据业务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证券经纪业务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一般达到40—50%以上,因此经纪业务风险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主要表现有:

1.经营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性增强,二级市场行情波动对证券公司收益影响较大,当行情低迷时,固定成本(如通讯费用、场地租金等)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凸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结果显示,96家证券公司类会员只有32%被列为年检好会员,与99年相比在总体规模、盈利水平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仍有近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净资产低于平均水平,在资产经营安全性、合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拓展业务风险

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业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措施,面临较大风险:

(1)向客户融资。由于向客户透支资金的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变相透支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利用国债交易向客户融资等),有的还与银行共同协作,使融资行为不易被发现。(2)返佣。返佣使经营成本加大,一旦行情不好,返佣成为节约费用的包袱;返佣的帐务处理有的返还现金,管理漏洞较多;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规范管理的难度;同时返佣税金的收取有的只代扣了个人所得税,未扣所得税、营业税,留下了隐患。(3)提供担保。证券公司有的分支机构为客户贷款资金提供担保,因担保方比较隐蔽,只有在资金链出现断裂,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这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已十分严重。(4)三方监管。有的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一客户提供资金给另一客户买股票,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客户的股票,以保证另一客户资金安全),这是《证券法》不允许的行为,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一旦发生纠纷,证券公司十分被动。(5)业务创新。为追求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增加,证券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并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业务创新遇到来自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3.系统网络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是否安全可靠、网络是否便捷高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证券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及抗风险能力仍不容乐观。

(二)证券承销业务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项目周期长,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公司各项风险增大。

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研究不够,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遭受利润和信誉损失的风险。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错误,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或债券的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券商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或者在增发配股时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证券公司资金被大量占用引发财务风险。随着B股市场将率先成为全流通市场,B股承销业务将有较大发展,如果履行包销责任,还可能出现外汇风险。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过错,误导投资人,造成违规违法的风险。

(三)自营业务风险

作为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证券自营收入约占中国证券公司总收入的30%,但其风险却比较巨大。首先是市场风险,自营收益与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证券二级市场整体来讲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波动相对频繁,很多证券公司未建立有效的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面对相对较少的投资品种,证券公司无法利用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证券市场波动的系统风险,因此,二级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很多新的交易品种即将推出,但由于业务新、经验少,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它在能够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有放大风险的效应。“李森事件”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就是典型的案例。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追求自营业务收益增加,恶意炒作使股价震荡加剧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是《证券法》所严厉禁止的。一旦受到查处,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其他业务风险

在上述三大业务之外,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带来的风险在200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但是不少证券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时,还是违规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在操作不当时,易使应由客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承担实际的亏损。同时该业务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致使收益分配的品种单一、凭经验确定,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证券公司遇行情波动较大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欠佳。假设某证券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实际资产管理的资金100亿元。允诺资金的保底利润率是10%。按此计算,其年成本在10亿元左右,在大盘下跌20%,损失应超过15%达8.5亿元,加上公司自有的自营资金按10亿元计算,大盘下跌损失2亿元,则两者合计损失超过20.5亿元,对该证券公司来说已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因此,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一定要注意风险。不能盲目扩展。其他如国外证券公司获利丰厚的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在我国虽然也开展,但业务量较小,所以其风险并不明显。

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证券监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得以稳健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不仅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从认识、衡量、评价到控制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在惨痛教训中积累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组织架构上的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证券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如美林公司的管理体系:一名公司副总裁具体分管公司全面的风险管理事务,由其领导公司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修订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及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风险等。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风险与信用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未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但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亟待完善。

(三)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的证券公司对风险不仅能定性分析,而且能量化分析,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手段来定量分析风险。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不仅是证券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在中国,很少有证券公司对市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大多是仅凭经验判断风险,并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四)经营规模上的差距

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的现象。1998年全球十大证券公司平均资本(折合人民币,下同)为2334亿元,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分列一二位,资本规模分别为5618亿元、3448亿元。1999年底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90余家,累计总股本为286.56亿元,平均每家股本只有3.184亿元。这样的规模难以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面临较大风险的现状,更不要谈与国际证券公司竞争了。

三、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对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其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风险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证券公司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其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风险管理技术(或模型)是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首先是各业务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它包括风险所在、风险所引起损失的时机、可能发生的损失原因、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损失预测的可信度、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损失应对措施等。其次是整体风险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最终都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公司整体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安全性指标:对外担保比例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0%;自营股票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自营债券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等。(2)流动性指标:流动资产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30%。(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公司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2.风险控制:完善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1).经纪业务风险控制。公司要对营业网点合理安排,防止盲目扩张。建立和完善交易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操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部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加强财务稽核和现场监督。

(2).承销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业务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承销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执业水准。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例10

美国证监会主席阿翌・荣维特曾说:“从事期货交易如同用电一样,错误的方法导致巨大危害,而正确利用则会扬长避短,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期货交易暂行管理条例》中规定,期货经纪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接受客户委托并按照客户指令以自己名义为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和交割手续费的中介组织。

期货公司在十几年实践中,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风险控制模式。但是,期货公司风险控制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期货行业因其高于股票和债券的风险而成为人们一般性认为的高风险行业,期货公司作为期货市场的中间商和重要参与者,对其的风险管理更是关系到期货市场的稳定。中国期货市场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更容易造成行业中鱼龙混杂的现象。这不仅会使投资者无法正确识别风险控制良好的期货公司,也会使监管当局无法快速有效的发现和监管期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此外,如果期货公司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方式,期货公司对自己交易与管理所面临的分析不甚了解,导致当风险暴露时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而造成市场波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对于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期货公司作为期货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目前在我国的学术领域中对期货经纪公司的风险方面的论述比较少,关注期货经纪公司的风险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一、文献综述

对于期货公司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国内外的学者都做了一些研究。

RubenLee(1998)叙述了期货交易的风险和主要特征,他认为期货交易在为人们提供风险回避的手段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带来更大的风险。Francois M.Longin(1999)提出了期货的风险控制已经从期货市场过渡到期货经纪公司,如何从保证金等方面控制期货风险己成为世界期货发展的主题之一,即期货经纪公司风险控制研究。张书帮(2000)通过期货市场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风险分析,认为中国期货市场的主要风险已经从市场风险转为了期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对于经纪公司的规范发展将会是中国期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吴元贞(2004)通过对期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期货公司应从三个方面控制风险:一、控制风险的指导思想定位于市场风险的“可控、在控”;二、期货公司风险的控制的出发点应是充分保证客户和公司利益;三、以规范发展为主,在发展与风险控制矛盾时,这两者的关系应是发展服从规范。蒋逸波(2005)认为要对期货公司进行风险控制,除了必要的技术外,更加突出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的难点表现在市场与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朱镇琦(2005)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认识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认为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是一个整体,涉及到期货公司的市场研究、结算、内部稽核、财务等部门,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部分。需要采取更为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来分析期货公司所面临的分析,并建议采取合理的公司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做好流程的风险控制工作。黄运成(2006)把银行、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经验运用到期货公司上,认为应该借鉴如巴塞尔协议的监督文件,对于诸如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加以强制性的限制。并且他认为,期货公司尤其需要在公司资本金管理、客户保证金管理以及交易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二、期货公司面临的风险

期货公司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可以简单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技术系统风险等。但是对于风险的分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对笔者认为重点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与控制研究。

(一)行业风险

行业风险是各个行业中公司都会面临的风险。对于中国期货行业,这种风险显的尤为突出。赵俊(2009)年通过对中外期货公司的对比后发现,认为我国期货业同质化经营严重。由于我国大部分期货公司只进行经纪业务,经营范围狭窄,公司的收入结构也十分简单,只有手续费(佣金)和保证金利息收入。后者尽管不来源于正式的经营业务,但在国外期货公司的收入结构中占据不小的比例,比如在以资产管理规模著称的曼金融,2004年保证金利息收入就占到其总收入的19%。但在国内,尽管期货公司理论上属于金融服务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享受到金融企业的待遇,保证金利息收入在国内期货公司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到不到5%,手续费收入则普遍占到收入来源的95%以上(赵俊2009)。而前述附带开展的投资咨询等业务由于只是一项辅助服务,尚不具备完整的收入和盈利模式,基本不构成经营收入。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风险,会计数据为管理层提供了可以对公司进行实时监管的有效支持。在期货业务中,财务部门不仅要保证静态的会计数据真实、准确,而且还要对数据的来源进行监督,采取动静结合,对业务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财务数据中的几项关键指标可以对期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价,所以,财务指标是对期货公司进行风险控制的一个关键的分析点,诸如ROA、ROE、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资本比率等常规指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期货公司自己经营的特点,将经纪业务收入,保证金利息收入以及客户规模等纳入考察系统。

(三)市场风险

期货市场的风险是由期货市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期货市场的高风险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期货市场集中交易的方式和价格变动的连续性,使期货市场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浓缩了现货市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所发生的价格波动。第二,期货市场实施交易保证金制度,其高杠杆作用是加大市场风险的内在动因。第三,期货市场允许投机者合法进入,也是造成市场风险的重要原因。

市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现货市场不发达。主要表现在现货市场对现货商品价格的形成未能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现货市场规模小,成熟度低,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品种问题。不是每一种商品都可以成为期货交易的品种。有的期货品种过小,没有代表性,它的存在可能成为市场操纵者青睐的对象。再次,市场参与者不够理性。市场参与者投机心太重,急功近利,用非正常手段参与期货交易,垄断市场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对期货公司造成伤害。

(四)信用风险

期货交易是一种信用交易,必须以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为依托,期货市场依赖于信用关系、信誉基础。期货公司不仅是交易行为的中介,还充当了信用中介的角色。期货公司是期货市场信用链的中心和信用传导机制的关键,任何一方的信用风险都将引起期货公司的信用连锁反应,期货公司的风险的聚焦性和全面性,使得期货市场上的各种风险均可在期货公司聚焦反应出来。另一方面,期货公司自身的信用、信誉,对整个期货公司自己乃至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现阶段,信用对期货市场风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信用观念的落后,表现在具体期货交易上就是没有契约观念,故意违约;二是我国信用体制的落后,不能适应期货市场的需要。

三、针对风险的模型设计

对于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我们的选定如下指标:

1.行业风险:行业集中度(行业规模、行业中公司数量);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

2.信用风险:期货公司信用;客户信用

3.财务风险:资本结构比率(股东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资本比率、核心资本率等);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经营效率、盈利能力比率(经济业务增长率、经济业务利润率);投资收益(每股净收益、每股净资产);期货公司经济状况(客户规模、经纪人队伍、研究能力)

4.市场风险:交易品种风险(交易品种的波动性和流动性,现货市场规模);业务范围(公司主要交易品种、公司经纪业务以及其他业务范围);交易风险(公司保证金比率、保证金交易规模)

从上述指标的选择过程来看,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本身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都是比较粗略的。本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来计算各项权重,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模型原理如下:

1.建立目标集。将指标中的行业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四类因素组成一级评价指标,各个具体的指标构成二级评价指标, U代表总目标-期货经纪公司风险控制有效性,u1,u2,u3,u4分别代表一级指标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信用风险评价指标、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和市场风险评价指标。第二层级U={u11,u12,……u14},……,U={u41,u42,……u44}。

2.评语集的建立。评语集表示被评价项目的优差程度。用V={v1,v2,……vn}表示该评语集,本模型将V1,V2,,V3,V4定义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再设分数集F=(f1,f2,f3,f4,),以1分为满分,f1,f2,f3,f4分别对应1,0.8,0.6,和0.45 分。

3.权重集的确定和建立。权重集W={w1,w2,……wn}表示指标在所属层次中的重要程度。对于各个二级指标,本文选取专家法确定其权重。对全部专家的判断结果加权,再用解特征根的方法,求得每个要素所占的比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4.利用模糊运算,进行综合评价。从U 到V 的模糊关系,用模糊评价矩阵R 表示:R=|rij|,其中,rij表示第i 评价指标因素对第j 级评语的隶属度。其计算结果为评价人员对第三层次的指标进行评价,再进行加权。以此类推求得评价模型B,B=WoR=(b1,b2……,bn),在该模糊矩阵的乘法运算采用主要因素决定性模型M=(∧,∨)。当i =1Σb=1 时,采用归一化处理。由于存在三层级的指标,所以必须进行三次模糊综合运算才能得出对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向量。

5.评价结果和结论。利用B与F分数集(列向量)的乘积,根据公式S=B×F 计算最终评价结果S。根据评价模型B和最终结果S对综合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本模型采用专家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评判结果也较符合实际。但专家一般是凭经验给出权重,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存在不客观反映的情况,导致评判结果“失真”,同时,本模型在专家人数小于30 时才比较适合用加权统计法计算权重。

四、实证分析

(一)选取实例进行分析检验

1.权重的确定方法。选取某期货经纪公司进行调查,获得其经营风险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征询15位专家的意见,对每两个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进行判断。对全部专家的判断结果加权,就得到矩阵A=(aij)n×n,再用解特征根的方法,求得每个要素所占的比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根据这样的方法,得出第一层次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结果和计算权重,

2、进行模糊运算和综合评价。

三者的评价矩阵为R11,则

R11=0.1333,0.6667,0.2,00,0.5333,0.4667,0 ,权重A11 ={0.5,0.5}(见表3),用M=(∧,∨)得B11 =A11oR11{0.1333,0.5,0.4667,0},归一化处理得B1a ={0.1212,0.4545,0.4243,0},B1a是对U11的评价向量,乘以分数列向量{1,0.8,0.6,0.45}T得到0.7394,评语为良好,表明该期货公司的行业集中度为良好。类似的计算B1b={0.2286,0.4286,0.3428,0},B1′=B1aB1b=0.1212,0.4545,0.4243,00.2286,0.4286,0.3428,0,又A1′={0.33,0.67},故B1=A1′oB1′={0.2286,0.4283,0.3428,0}

由上述方法同理可得

B2={0.3333,0.3333,0.3333,0};B3={0.3218,0.3218,0.1408,0.2155}; B4={0.2986,0.3266,0.3155,0.0593}

由 B1- B4构成 U1- U4的模糊评价

R=0.2286,0.4286,0.3428,00.3333,0.3333,0.3333,0.33330.3218,0.3218,0.1408,0.21550.2986,0.3266,0.3155,0.0593

权重A={0.3904,0.2876,0.3428,0.2876}(见表3),则得到的风险评估体系的评价模型为B=RoA={0.2876,0.3904,0.3428,0.2876},S=B×F={0.2876,0.3904,0.3428,0.2876}×{1,0.8,0.6,0.45}T=0.71455

通过模糊运算得出该指标体系综合得分为0.71455,评语为良好,说明该期货公司风险控制的总体有效性水平良好,风险控制的各个要素有效,但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有一些个别环节仍然相对薄弱。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作为期货公司风险控制制度创新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可适时建立与本文模型相似的期货公司信用评级制度。开展会员的信用评级在国外期货交易所被广为采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一般每隔3年举行一次会员的信用评级活动,其评估内容紧紧围绕期货市场监管的内容展开。在我国对期货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实际上是对公司的综合债务清偿能力和可信任程度的科学评估,一方面,期货公司依据交易所评定的信用等级享受相应的信用优惠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较高的信用等级无疑会为期货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信用评级制度将从另一个侧面规范期货公司的运行,不断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水平。

(二)健全组织架构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期货公司执行其风险管理制度的载体。一方面,由于期货市场瞬息万变,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风险要求期货公司反应灵敏、处置果断。要达到这种要求,衔接紧密的组织机构、快速高效的指挥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一线营业部、二线的风控稽核交易结算部门、风控以及高管对公司的客户,从订立期货经纪合同起,都应有不同的部门履行相应的职责,实行有分级并紧密衔接的授权审核,使公司经营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都有相应的部门进行有叠加的管理,最大幅度地降低公司的管理风险。

(三)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巴林银行的破产使人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对期货公司的违规行为的监控的重要性。应要求期货公司建立和加强内部风险监控机制,指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和程序,建立相互制约的业务操作流程,并加强对其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同时,通过交易所的具体交易规则,对机构投资者的持仓作相应规定,核定其持仓所对应的保证金比例,建立大户报告制度,实时监控其交易行为。

除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外,笔者认为目前对期货公司行为的规范还应辅助于宣传和教育,应充分发挥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的自律管理职能。首先,期货业协会可借鉴美国期货业协会的做法,通过专题演讲、安排期货业务训练课程和出版专业书籍来推广期货教育。其次,期货交易所可通过不定期的组织股指期货品种推介会,开展大型媒体宣传,通过出具各种研究报告,举办专业讲座来引导期货公司更为理性地从事交易,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德尔.全球证券市场风险及监管.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9,63-64

[2]朱国华.中国期货市场分析与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53-54

[3]黄方.谈期货经纪公司业务中的风险控制.事业财会,1999,(60):37-38

[4]张书帮.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化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31-133

[5]张天明,付朝辉.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中国期货业协会,2002,(4):56-57

[6]徐伟珠.期货经纪公司风险管理探讨.业务与技术,2001,(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