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据调查方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6 16:08:57

数据调查方式

数据调查方式例1

一、沂水经济普查数据质量中的问题表现及原因

(一)普查部门协调不通畅,经济普查责任分割难以落实

在经济普查的过程中的小组人员主要来自于各个单位、相关组织及附属机构,就我国目前经济普查情况来看,一部分小组人员来自国家所规定的需要单独进行普查的系统及系统性较强的单位,比如海关和电力。而另一部分则按照行动区域进行抽调。此两种抽调方式,由于相互之间的协调不够畅通,比如邮政保险铁路等机构,与同级普查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较少,基本不会主动向普查机构主动提供本系统的名录,就会变相造成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量的增加。此类系统同样与政府普查工作所进行的磋商较少,普查进度明显低于政府复查机构。在具体的普查过程中,隶属于系统性较强或国家要求需要单独进行普查的系统,便存在对普查认识不够、人员专业性不强、轻视是统计系统等行为,尤其一些中央隶属的单位,认为自身的普查数据认为自身的工作不需要受到地方的监管,这就导致地方普查机构屡次上门却无法获取报表,普查工作难度加大的同时,很多无用功也同时存在。

(二)参与普查人员专业度不足,统计部门任务责任过大

由于经济普查本身是隶属于政府行为,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进行,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都会被抽调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并需要制定相关人参与经济普查。但就实际工作中来看,由于被抽调的各部门人员构成的小组合作性较低,小组本身架构组织也不够合理,尤其部分单位、员工仅仅是在开会时到会,不积极主动参与到经济普查中来,也缺乏建设性的意见,本应该隶属于其自身负责经济普查内容,提交上来的数据却存在数据差别较大、调查口径不够统一、数据缺失等大量问题,普查办对此类数据进行重新梳理时,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部分部门还认为经济普查暨市统计局的工作,与自身无任何关系,因此配合工作中也敷衍了事,这就导致统计部门的责任过重,在统计部门人员比例较低的情况下,普查任务和自身能力之间不够匹配,就有可能影响到普查的结果,尤其是数据的质量。以沂水经济普查数据统计结果为例,沂水经济普查期间,统计部门正处于年初或年终报表比较多的时期,由于一季度经济普查与日常工作混为一起,在专业科室内容并未相应减少的前提下,统计局各个专业级骨干还要被抽调到普查小组中来,统计局日常工作难度就必然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普查任务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在初期时专业参与度要求并不高,专业骨干级人才从日常工作需要中脱离出来,就有可能造成人员的浪费。经过本次经济普查,统计基层团队力量不足的问题明显突出,专业人员短缺,基于普查需要身兼数职的情况都有大有存在,这就等于变相的增加统计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此外由于普查办的工作人员也并非专业全才,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限,在清查摸底阶段,有可能因为对于行业划分和单位界定的不够清晰,进而影响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统计。

(三)普查对象复杂多变,数据处理监管缺乏稳定性

随着沂水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经济主体的活动方式也具有多样化,在企业日常运作中,其业务核算、统计等方面的形势也具有极大的差别。尽管,沂水经济普查的方法、体系、制度具有统一性,但是在面对诸多调查对象和复杂多样的企业统计方式的情况下,传统统计方式依然在使。比如,经济普查工作时用全面调查方式,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无法对调查对象进行精准定位,只能地毯式登记和清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企业存在频繁变动的情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调查对象也可能成倍增长,因此在调查的过程中,比如企业法人的所在地确定,企业所在地确定、企业业务形式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变动,均需要详实的调查和记录。但是在一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企业在不同的城市成立分公司,那么按照目前调查原则这要求,如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以上因素进行判断和分辨,同样也是难题。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人为的将经济普查按照试点、登记、基础整顿等多阶段进行划分,不但耗费人力和物力,容易造成普查的重复性,还会导致普查难度的大幅度提升。就当前沂水经济普查的情况来看,依然使用自下而上一刀切的报表上报方式,层层的向上递交和汇总同样也会导致数据在此过程中出现偏差和缺失。此外统计方式、制度、体系等方面的不够健全,普查指标的繁琐性同样也会增加普查和企业登记的复杂程度。此外,就普查数据的处理问题来说,数据源头质量的监管不够,程序设计的缺少统筹性和稳定性,数据处理和审核功能不足,尤其在查证核实不到位的前提下,随着数据平台和审核程序的不定时更新,有可能导致数据错位和丢失。

二、基于质量控制的沂水经济普查总体设计

(一)科学规划普查方案,加大宣传增加部门协调性

普查方案的科学设计和规划,必须常规统计这种融合起来,主要在调查方法、统计方式、统计标准、核查原则、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相互衔接,以保障数据统计的及时性和连续性,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处理、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案必须普查方案的科学规划融合起来,保障质量控制贯穿普查方案始终。按照基层实际工作情况,尽可能调整普查方案,在突出工作重点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基层的工作负担。合理确定普查区和组织模式,是构建协调统一、灵敏高效在经济普查工作模式的基础,就普查方案而言,还需要制定如何选择一个高素质、专业性较强的基层调研和征集队伍基层调研和登记队伍。普查的宣传工作是增强不同部门正确认识普查工作、强化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性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获得被调查单位认可和支持的有效方法。在具体普普查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除发动沂水现有各大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以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和每次经济普查之前,为普查目的、价值的宣传广泛造势。经济普查的对象相对人口普查较少,进行针对性的宣传难度较低,因此可以从此方面出发按照普查对象的种类、参与普查部门的种类进行划分,并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普查宣传推广,尤其需要借助宣传普查推广引导参与宣传部长的工作人员、部门、组织明确认识到经济普查过程中,增加部门之间协调性、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加大信息沟通力度的重要性。通过此种方式以尽量降低经济普查过程中所存在的不配合、虚报、漏报、瞒报等问题,以保证数据质量的真实性。

(二)调整人员选调要求,重新构建普查制度

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普查的人员选调模式已经国有化,为了进一步保证经济普查项目数据质量,可以考虑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择对经济指标熟悉、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具有统计和财务相关工作经验人员作为普查员,尤其是从事社会进行公开选招的方式,也可以增加社会人员对经济普查工作的认知度。一旦此类人员被选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其敬业精神、工作能力、专业程度等方面进行统一性的培养。按照经济普查各环节关联度的需要,将经济普查各个环节,如名录库清查、数据调查、数据填报和审核等环节的工作需要,统一就一批人进行整体性的培养,一人可以身兼数职的情况下,人员调配更为灵活,调查的成功率必然提升。专业组织团队的构建,同时可以缓解经济普查时从各个部门选调人员而导致的各部门人员不足的情况所对各部门工作造成的影响。此外,普查制度的重新构建,主要立足在对普查区和普查组织形式清晰划分合理确定的基础上,比如,农村地区的普查对象相对于城市较少,就无需继续在农村划分小区。普查区本身是一个封闭而完整的区域,在普查制度制定时就必须考虑到,不能出现重叠和遗漏等现象。对于农居混杂区的普查制度,具体使用农村结合部方式的普查制度还是乡、镇行政区域划分方式普查制度,还需要立足现实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划。

(三)及时更新普查对象资料,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针对沂水经济普查中所存在的普查对象多变化的问题,在经济普查之前务必进行对中小企业现有资料的核查和整顿。以普查对象的差异性,进行相关类别的划分,并设定针对性的个体经营户的调查表、产业活动单位的调查表,法人单位的调查表等;按照普普查对象行业的差异性,设定批发零售行业调查表、房地产企业调查表、电信企业调查表、行政单位调查表以及铁路、银行、证券行业等的针对性调查。按照普查对象种类的复杂性,准确按照其具体情况设计调查表是经济普查项目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针对包含个体经营户在内的普查对象可以使用“地毯式”摸底登记,具体调查普查对象的行业、单位情况、规模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核对及与常规统计目前现有数字的对比和核对,以此为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就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工作来看,不但需要数据采集环节的质量监控,比如进行普查登记的科学组织,按照工作流程的需要对数据采集工作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加强对执法检查和工作监查,增强对普查表的审核等,还需要在数据处理阶段,进行及时的、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综上,经济普查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无法预估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普查过程中,还存在大量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需要调整,但此调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由于经济普查过程中不同的普查对象在不同专业性操作人员的具体调查中所提交上来的数据质量都会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数据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密切联系,其有效性和准确性可能会存在成冲突,因此在统计的过程中必须就各方面数据具体情况进行从整体层面的把握,寻求最佳平衡点,来满足经济普查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鹏.大庆市经济普查项目数据的质量控制研究[D]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6)

数据调查方式例2

一是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统计数据的需求。人类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对全世界的自然资源状况有更好的分析手段和充足的信息资源。生存环境在信息时代将更加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大量的有关环境的统计数据的具体需求将剧增。而各种环境统计数据中,首要的是如何计算绿色GDP,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何对环境问题进行量化并进行统计研究正面临巨大的挑战。环境领域研究中,其他一些重要统计指标也开始出现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如生物变异指标、水资源供应指标等等。

二是经济发展对统计数据的需求。除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关于市场经济结构的分析与预测、市场定位与战略研究对统计信息的进一步需求,以及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对财政、金融、外贸等统计信息的进一步需求外,“新经济学”、“知识经济”的观念对统计信息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如何对知识经济中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知识”进行统计测定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也将会对世界统计数据信息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社会发展对统计数据的需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增加人均产出,也不在于最大限度地扩大贸易或把生产率提高到创记录的水平,而在于使个人及国家福利得到满足。这就引起未来社会发展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事实上,对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研究都需要统计的参与,并且统计数据的位置比以前更为优先。如人口问题、人类发展问题等等。

四是科技进步对统计数据的需求。由于信息及通讯革命,目前每隔7年整个知识就要进行一次更新。其结果是科学研究机构的迅速发展,为了人类的进步,为进一步支持这些机构的研究活动,必然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有关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效益等多方面的统计数据,新的更深层次的统计数据需求必然增加。

二、统计输入技术的多样化

首先,统计被调查者原始记录保存技术的变化。

健全甚至重新构造统计调查过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不断地改善统计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政府、企业、住户是统计数据的主要用户,又是统计原始数据的主要来源。统计工作不仅要满足数据用户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原始记录保存的实际状况、技术及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被调查者原始记录保存的实际状况、技术及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继续向基层调查单位寄出许多纸张表格等待他们回答上报,已是无法想象的,对于目前正在使用的未经协调的纸张表格的数据搜集方法,被调查者的阻力正在增加。在美国,一些大的公司反对应用纸张表格而鼓励普查局采用电子方式报告统计数据。最近一项估计美国联邦调查局回答率变化趋势的研究发现,几项大的经济调查中,由于考虑了被调查者原始记录保存现状,而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调查、触摸式数据登记、声音识别登记等新技术代替或补充了原来纸张表格的纸张,结果大大提高了回答率。所以适应被调查者原始记录保存技术的变化,对改进统计机构与被调查者基层单位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技术是影响被调查者记录保存的三个主要方面。不论是高存储容量、高速度平行处理数据的超级计算机,还是微型计算机都能够搜集和处理大量的、综合的原始记录。全球网络能够使各类记录信息以最低的费用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正以一种连续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由一般的管理简单文件发展到更为复杂的战略信息系统,这种复杂的信息系统通过智能化的专业软件管理着各种相关的存在于政府的行政记录中、企业经济数据的原始记录中,住户的记录保存中,如旨在提供住户记录保存所使用的家政管理程序已经产生。

原始记录保存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原始记录本身的变化。一是登记手段发生变化,新技术将提高登记手段的质量。二是数据记录的类型变化,由单纯的数字或文字,发展为图像、声音、文字、数字多媒体形式。同时,随着记录标准化的发展,自动分类技术的运用,使原始记录的统计单位、统计分类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如何对统计数据搜集过程进行改进,以适应被调查者原始记录保存技术以及原始记录本身的变化,是统计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其次,统计数据搜集技术方法的变化。

第一、伴随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新的调查方法正不断出现,网络调查正在成为一种效率更高的调查方法。

网上调查是针对那些对信息极为敏感,具备高度的信息收集和选择能力的网络用户群体而产生的调查方式。典型的网上调查方式主要包括:一是网上普查或抽样调查,以较为完整的E―mail地址清单作为样本框,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E―mail调查表,调查表将自动生成并放往被调查者的电子邮件地址,被调查者将在他们方便的时候通过电子邮件填报并回答表格。对回答进行自动检查和编辑,经过编辑失败的内容再通过电子邮件原路返回被调查者以求得协调一致。在调查实施中,访问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回答者展示包括问卷、图像、样品在内的多种测试工具。这种调查方法在样本框较为全面的情况下,调查结果可用于推论研究网民总体的多方面资料。二是网上典型调查。运用NetMeeting直接在网民中征集与会者,并在约定时间举行网上座谈。该方法适合于对某项专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三是主动浏览访问。在高访问率的网页上设置调查专项,访问者按个人兴趣,选择是否回答有关问题。这种调查方法只能反映对调查专项感兴趣的网民群体的态度,调查专项所在网页的访问率越高调查结果反映的网民意见的可能性也越大。

网上调查与传统调查手段相比,具有高效、准确、更好的接触效果以及更低成本的优点。但网上调查也存在只能反映网民的意见,代表群体有限,以及面临着网络的保密性、安全性、超载等许多潜在问题。

第二、伴随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新的调查技术在不断创新,计算机辅助调查等新的调查技术正逐渐被应用。

一是计算机辅助调查(CAI)。CAI是指整个统计数据搜集、传输过程中,不论是从回答者那里直接搜集数据,还是采用邮寄调查,或者是通过回答者进行填报,都把运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搜集方法总称。与传统的数据搜集方法比较,CAI的特点在于,(1)CAI是以应用计算机为主,把传统的统计工作步骤从数据搜集、录入到数据编辑,都在调查员的个人微机上来完成,形成回答者――调查者――数据用户之间一个有机结合的相互作用的循环;(2)CAI的数据处理是采用分散化、以原始记录为基础、交互作用的方式进行。CAI是未来数据搜集和编辑的典型方法,而且也适合于调查过程的其他步骤,如编码、估算、修匀和汇总等。

计算机辅助调查包括,计算机辅助的个人访问调查(CAPI),计算机辅助的电话调查(CATI)和计算机辅助的自我回答调查(CASI)。共同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几个统计调查步骤结合为一个,其优点,(1)可以使访问结束后取得十分清晰的记录,机器直接可读;(2)从问卷设计到数据编辑都得到计算机的支持,实现自动化,克服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了不必要的误差,改进数据质量;(3)从数据收集到数据编辑过程缩短,改进数据搜集的时效性。

二是电话输入数据搜集系统。电话输入数据搜集系统是为了节约调查员以及调查费用,通过事先安排,让被调查者在约定的时间向统计局打电话的数据搜集方式。电话输入数据搜集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自动和有效。电话输入系统主要应用于对固定样本进行简单访问的情况。

三是新的纸张表调查技术。传统的纸张表格调查方法受到日益挑战的同时,四项新技术的发展也在为纸张表格问卷带来延长寿命的期望。表现在:(1)通过传真机既能够发送又能够接收调查表的方式,可以提高调查速度。(2)心理学和绘图学原理在纸张调查表设计的应用具有不可代替的效果和价值。(3)电子化根据需要进行打印技术的发展,是对纸张表格调查方法重要的技术革新。(4)光学扫描和手写符号识别的迅速发展。这些先进技术都支持和鼓励纸张表格方法的改进和进一步应用。

四是数据搜集方法的选择。随着信息技术使多种数据搜集方法的出现,以及未来统计机构为了更好地处理与它们的数据提供者的关系。数据搜集方法的选择也成为十分必要。在同一调查和普查中,为了让不同调查者选择出最方便的方式,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数据搜集方法选择的菜单,包括电子信息以及其他的替代方法。不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调查活动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在普查中也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调查技术。

三、统计输出更方便快捷

数据调查方式例3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10-01

1 目标

为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加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6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国土资源部也相继制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明确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任务、范围、内容、指标、流程、方法及要求。

建设二次调查省级数据库,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2 任务分析

主要任务:建立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影像、遥感监测等内容的省级数据库;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互联共享功能的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实现资源动态监管,实现“一张图”管理工程,并且建立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

2.1 建立省土地调查数据库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

2.2 建立省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中心设计和数据分发服务,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年度变更数据增量更新,数据的分析统计、智能分析、大数据量的存储备份等内容。

2.3 建立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3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3.1 参照标准规范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6)《城镇地籍数据标准》(TD/T 1015―2007)

(7)《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

(8)《二次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全国土地调查办。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6

3.2 数据库体系结构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以下三种不同比例尺数据库构成:

1:2 000-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2 000-50 000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1:100 000-2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综合而成。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

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由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

3.4 数据分层、字典

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根据数据库内容和空间要素的逻辑一致性进行空间要素数据分层,各层要素的命名及定义以及数据字典参见《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中的相关内容。

3.5 数学基础

a)以分层分块形式存储的数据,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5000和1:10 000空间数据采用3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1:50 000空间数据采用6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

b)以分层形式存储的拼接数据,采用球面坐标系,椭球体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

3.6 数据库整合

将各级(地(市) 、县级)分散的资源和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要求组织在一起,形成省级结构一体化的数据库。

3.6.1 数据库整合任务

在对地市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质量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市级数据接边、数据格式转换、坐标及投影转换等工作,开展对全省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3.6.2 数据组织方式

数据调查方式例4

1 设计原理

1.1 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手机端的交通调查及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分为两大模块:手机端数据采集模块和电脑端数据分析模块。手机端数据采集模块具有交通数据调查功能,并且可以将手机端采集的数据上传至电脑端,在电脑端完成交通数据的处理分析系统,进一步得到交通分析图表。项目流程图如图1所示。

1.2 手机端数据采集系统原理

手机端的设计是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主要包括4个子模块:调查资料填写模块;调查内容选择模块;交通量计数模块;Android调查数据上传模块。手机端软件设计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1.3 电脑端数据分析系统原理

电脑端的开发是基于VB.NET语言和MySQL数据库进行软件开发的,主要功能包括:接收手机端发送过来的交通调查数据,利用MySQL数据库语言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采用VB.NET中Chart插件完成对数据图表化的直观显示。

图1 项目流程图

图2 手机端整体框架图

2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2.1 手机端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的4个子模块中,调查资料填写模块是此次调查的重要信息模块,包含调查基本资料,如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类型选择、服务器的IP地址等;交通量计数模块是交通调查仪的核心模块,通过为不同车型的Button按钮添加事件监听器,调用方法实现点击计数功能;发送数据模块是调用多线程结构实现数据的传输,采用Socket通信机制,将交通量调查数据以特定的格式发送至服务器,等待后续数据处理工作。

2.1.1 主要关键技术

(1) XML布局

该应用使用XML布局文件来控制视图,这样不仅实现简单,而且可以将应用的视图控制逻辑从Java代码中分离出来,放入XML文件中,对组件的控制更加简单,使用如下Java代码即可在Activity中显示对应的视图文件:

setContentView(R.layout.<资源文件名>);

通过如下代码即可在Java代码中访问指定UI组件,通过事件监听器以及创建方法实现对不同组件的控制。

findViewById(R.id.);

(2) 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

TCP/IP是一种可靠的网络协议,它在通信的两端各建立一个Socket,从而在通信的两端建立虚拟链路,然后服务器和客户端即可相互通信,TCP协议使用重发机制,能够保证数据准确无误的在端对端之间传输。本设计使用TC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不仅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而且也便于后续的功能扩展。如图3所示。

图3 通信协议

2.2 电脑端数据管理分析系统设计

2.2.1 界面组成

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用户登录界面和用户操作主界面。

登录界面工作流程为:用户名密码系统验证(出错提醒机制)登录操作主界面。如图4所示。

图4 登录界面

2.2.2 数据读取并存储模块

用户通过此模块来管理手机端传送至电脑端的交通调查数据,包括数据接收、数据读取、数据存储:

(1) 将手机端发送过来的数据以文本的形式存储于电脑端,采用TCP/IP网络传输协议。

(2) 数据的读取采用VB.NET中对于文本文件的读取,用到的关键技术是READALLTEXT(文本文件)和Split函数(文件数据的分割)

(3) 数据的存储主要采用将读取的数据存储入MYSQL数据库中,主要采用 ADO.NET建立数据库连接,并将读取到数据存入MySQL数据库中对应的表格中。

2.2.3 数据分析模块

本模块能够将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读取出来并分析为相对应的柱状图。其中采用DataGridView插件来读取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将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分析出来。本文采用Chart插件将读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表示出来。

3 功能实现

在上述的环境、设计和开发规程步骤情况下实现了基于手机端的交通数据分析统计系统,以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口为例,对软件功能进行调试。

3.1 手机端调查软件的功能

(1) 具有断面流量调查和交叉口流量调查功能,实现对各种路口的流量统计功能。

(2) 具有调用系统实时时间记录调查时间的功能,可以准确记录调查时间,保证数据采集的实时性。

(3) 软件通过计时器设置每次采集流量的短周期,并在短周期时间范围内发送数据,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4) 软件能够在WiFi热点创建的局域网中,将调查数据通过可靠传输控制协议(TCP协议)按设定周期上传至服务器,在电脑上进行数据分析、整理。

实际应用效果图如图5所示:(a)为登陆界面,验证调查员的验证信息;(b)是调查前的调查资料填写界面,完成资料填写后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c)为调查计数界面,通过点击按钮实现计数功能,并且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将数据实时上传。

图5 交通调查仪界面

3.2 电脑端的数据管理分析系统

系统集数据输入、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数据的前台可视化界面和调查信息存储的后台数据库的结合,并且完成对交通状况趋势的分析。通过对大客车和小汽车数量的统计分析,最终的数据结果如图6所示,证明了软件的有效性。

图6 数据分析结果

4 结 语

本文针对交通调查难度大、组织难、数据处理不方便的特点,设计了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基于Android手机的智能交通调查仪,在保证调查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管理,实现了交通量调查的系统化管理。该软件系统的实现,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 调查效率,节约交通数据统计和分析时间,适应新形式下交通调查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王建军,严宝杰.交通调查与分析.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数据调查方式例5

2浙江省公路交通量调查现状

2003年以来,浙江省公路行业主管部门安装的自动化观测设备,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计数、分车型、自动上报数据等功能。到2015年为止,浙江公路主管部门每年固定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自动化设备的购置。根据2014年浙江省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资料汇编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国省干线公路上共设有观测站349个,其中国道观测里程3281.15公里,观测里程覆盖率为75.87%,省道观测里程5313.303公里,观测里程覆盖率为84.08%,已初步形成了浙江省干线公路交通量调查站点布局,基本实现了国省道干线公路全自动化调查的目标。随着交通量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投入建设,浙江省公路主管部门建立了浙江省交调数据中心,运用多个公路交通量调查系统平台进行交通量调查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同时,浙江省公路主管部门还自行研发了《浙江省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平台》、《浙江省干线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等交通量调查数据信息化平台。这些平台的实施与部规划院研发的《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系统》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旨在建设交通量调查数据接收平台、交通量调查数据基础数据库、交通量调查数据处理系统、路网状况分析和预测系统、信息平台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3浙江省交通量调查数据处理分析

3.1交调设备位置设置分析

交通量观测站位置的设置往往影响着交调数据的质量。现有交通量调查设备在位置设置上往往更倾向于交通量比较大的路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量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部分交通量调查站点的设置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往往由地区交调工作负责人主观意见决定。交调工作负责人员往往会考虑靠近站房、便于管理的位置来设置站点,从而忽略了交通量调查的实质意义,造成许多交调站点采购和设置的浪费。同时,固定式交通量调查设备往往受电路、网络、建设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种类的交通量调查设备需要架设龙门架、立杆等昂贵的辅助设备,公路管理部门考虑到财政经费有限、费用过高等因素,通常会选择现成的辅助设备来布设交通量调查设备,使设备设置的位置与原先设想的布设位置造成偏差,影响交通量调查数据的科学性。最后,交通量调查资金匮乏、交通量调查人员责任心不强、人员流动较大等问题都会影响交通量调查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交通量调查站点设置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合适、科学的站点设置方案。

3.2交调数据采集方式分析

浙江省交通量调查目前主要采用是线圈、激光、微波三种交通量调查设备,并在部分设备上加装视频监控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但是这几种设备都有其局限性:如线圈式设备安装、维护比较复杂,且地感线圈受地面温度等客观条件影响较大;激光式设备对激光角度设置、参数设置要求比较高,需要反复调教;微波式设备对部分车型分辨率不高,不能达到交通运输部要求的一类设备分车型标准。同时针对浙江省复杂的道路状况复杂,行车过程变道情况多,设备维护和调教及时程度不够,高速公路施工难、不同厂家设备参数有差异等多种问题,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数据采集环节提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3.3交调数据处理过程传输完整性分析

由于电路断电、网络中断、人工错误操作、交通量调查设备故障等原因,所传输的交调数据会存在缺失现象,对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误差,影响统计数据的精度。因此如何保证数据完整性以及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用科学的方法补足缺失数据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浙江省交调数据中心对数据的长期检测和研究,交调设备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数据的,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多种客观问题使采集到的数据无法按照制定的时间间隔上传,造成多个时段内数据缺失的现象。这种数据缺失现象理论上可以通过数据补发等措施弥补,但无法完全避免。所以在具体的数据传输中,除了采用一定方式补发或找回数据,还需要对无法上传的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补足。在数据补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数据补发功能并非适用于所有设备供应商的交通量调查设备,不同设备厂家在数据补发机制研究水平上参差不齐,且《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系统》的数据接收程序也存在部分数据无法接收的现象。因此,急需对数据补发机制进行剖析和研究,对数据补发机制的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在数据补足方面,目前的数据模型需要基于已上传的数据进行换算,从而对缺失数据进行补足,但对于一个时段内缺失过多数据包时是无法进行数据补足的。这种补足机制在正确性、持续性、偶然性方面都有明显的问题,故需对数据补足机制做出详细的研究。

3.4交调数据传输准确性分析

当交通量调查设备或传输线路出现故障时,如线圈式设备线圈破损、设备参数标定错误、激光式设备角度偏差等问题都会造成交调数据的错误,从而不能反映真实的交通状况。因此目前采用一定时期交通量数据同比、环比的方式进行数据错误判断。目前浙江省交通量调查中会以半个月为一周期,对全省交通量调查设备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该周期的日均交通量数据CTV(N)。运用该周期的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若同比数据大于或小于30%,环比大于或小于20%,则设定该周期数据异常,需要工作人员对该周期数据进行说明。若该周期的日均交通量数据满足以下算法中的一条,即为数据异常:其中CTV为该周期日均交通量;(N)我周期序号;(N-1)为上一周期序号,即同比序号;(N-2)为上两期周期序号,即环比序号。运用该组数学模型得到异常数据后仍需与具体交调站点所在区域的负责人员进行确认,若异常数据情况属于真实交通量的反映,如节假日、道路维修等问题造成交通量变化,则需要交调工作人员对异常原因进行说明,这种运作模式需要交调工作人员具有比较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而如何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或剔除,使其符合真实的交通量水平的方法尚未有实质性的研究和应用。

3.5交调数据应用科学性分析

由于交调设备上传的数据为5分钟一个的原始数据包,所以需要针对公路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把经过预处理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并加工为可以直接应用的信息。根据不同交通量指标的含义及换算关系,将交通量指标数据模型化,以满通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以及公众出行的需求。目前,交通量调查的各类分析报表往往仅限于年(月、周、小时)平均日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断面交通量、路线交通量等交通数据方面的分析,没有对公众出行、应急指挥等方面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未将交调数据与其他行业进行关联和分析。

数据调查方式例6

一、引言

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县级成果的提交,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通过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全州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为国土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快速提供准确、详实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满足地州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主要以县级辖区为基本单元,根据市(地)、县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模式,构建相应的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县级土地调查基础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为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持,同时支持海量数据管理功能,支持土地调查数据网络互联互通,满足国家对土地调查数据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的要求。以苍穹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平台,巴州数据库建设为例,简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及应用。

二、地州级数据库建设及应用展望

(一)地州级数据库建设内容及技术路线

1、地州级数据库内容:

数据源内容:

土地利用矢量数据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

坡度图数据

元数据

其他相关数据

数学基础 :

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分带方式:按3°分带;

分幅和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

数据量的估算: 数据量初期达到1.5TB,备份数据量约3TB 。

数据格式:

现有土地利用数据是以县为单位,可导出成空间数据标准交换格式(VCT)数据、Shape File数据、MDB数据等。

DOM数据为以单幅图存放的基于文件的GeoTIFF数据。

2、技术路线

利用网络技术、GIS技术、空间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组件技术等,采用系统协同工作方式,建立集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数据管理、更新、图形编绘、显示、管理、应用为一体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地州级数据库建设

苍穹地州级数据库管理平台主要分为四个模块: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系统管理、数据汇交,其内部细分功能见下表:

1、数据整合入库

质量合格的数据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数据分层、处理、入库,VCT、SHP、MDB等质检软件要求的格式均可接收数据直接转入(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录入、DOM数据录入、扫描影像数据等)。其中影像数据单个文件以栅格目录的方式存储,相同投影带的数据存储到一个栅格目录中。

2、数据检查

以交互式和批量进行,支持多用户并检查。包括资料完整性检查、数据库质量检查、基本农田上图方法及面积检查、各类面积汇总检查、地类一致性等检查,以达到规范数据质量的要求。

3、地图综合

此次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库目的是要管理到每一个图斑,管理的基本比例尺还是1:10000比例尺,但将图层也综合缩编了1:50000、1:100000、1:50万、1:100万等几个小比例尺,考虑很多规划、统计和分析还只能在小比例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可以设定一定的综合规则,根据各种预先确立的规则进行图斑综合处理。在土地综合后,系统可以进行土地综合前后面积和数量的对比,具有完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提供统计图表。

4、元数据管理

我们按照二调标准的元数据结构,分别生成:数据库级别、要素级别、图幅级别、影像级别的元数据,能保存与浏览,元数据可以入库;维护元数据与数据的关联;对元数据进行浏览、查询和统计汇总;在数据经历重要处理时追加或更新相关元数据信息;实现元数据的输出与打印。

5、数据库备份还原

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对于数据库成果进行数据备份,可以进行所有数据库的备份,也可以选择单个数据表进行备份。

6、数据汇总更新

通过建立州级数据库,以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对各个县数据汇总到地市再汇总到省级数据库中。

更新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网络更新,直接从网络上将县市数据库中更新的部分上传到州级临时库,检查上传的临时库中的数据如果正确将变更的数据跟新到州级数据库中,如果有错误,返回地县市局进行检查;另一种方式,采用离线的变更方式,定期将变更的数据导出到VCT,SHP,MDB等数据格式的文件中,再用移动硬盘提交到州级临时数据库中,使用专用工具检查通过后,导入到州级数据库中,并可以对变更数据进行撤销。

7、数据汇交

由数据汇交子系统实现数据通过数据交换服务区进行数据汇交,数据汇交的格式即支持用户自定义,也可按“金土工程”的汇交要求输出,汇交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或数据传送等多种方式。

8、数据应用

(1)数据浏览

数据库建立后应根据用户对州级数据库管理的需要建立图形索引信息并进行图件配置,一般包括分幅图配置、行政辖区图件配置、图形显示比例配置等,当用户在州级数据库管理应用时,用户查询图形信息应可以按照行政辖区、地名、分幅图、比例尺等进行查询,例如当用户初始进行系统查询数据库数据时,可以通过不同比例尺的显示,查看不同级别的信息,这样即方便了用户对数据的查询,又方便了数据库的管理。同样,对影像数据应也需建立相应的索引,以便利用索引进行影像数据的管理与导航。

(2) 报表统计

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输出二调标准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还可以把县级提交的各种报表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然后根据上报的报表数据出各类统计报表。

(3) 出图打印

按二次调查要求定义有全套标准制图模板,包括图名、接图表、内外图廓、经纬网、四角坐标、比例尺、指北针、图例、制作单位等信息。在模板的基础上输出各种级别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图以及专题图,如基本农田图、耕地坡度分级图等, 并对图件编辑修饰。同时也可以对各种图件保存为JPG、BMP等格式进行打印。

(4)查询分析

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查询、分析等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并将查询分析的结果以统计报表的方式输出。

(5)历史数据查询浏览

在国家进行同一时点的数据变更后,县级数据库提交变更更新包,州级数据库导入更新包对本级数据进行变更。变更后把历史数据导入到数据库的历史表中存放,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浏览、回溯等操作。

(6)数据分发与交换

根据要求进行交换数据的导入、导出;支持对数据的存储格式与交换格式的转换,支持对交换数据的加密和压缩;根据情况生成、提交或接收交换数据。

数据成果分发主要包括身份注册、查询、检索、浏览、申请、审核、下载(或离线分发)、用户访问等功能。

(7)数据

实现数据在网络上的,此次数据库建设分为十级,按所需在不同级别进行数据浏览、查询、统计等功能操作。

(8)应用展望

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

为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所建成果基础上加入土地规划信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数据库,使其能统筹科学化地安排各行业用地,建立合理的城镇及相关规划体系,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权威性。

② 建立土地利用年度管理监督

在所建成的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增加年度计划管理监督数据,与基础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并充分运用全地州已建立的三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建设用地总量,使其能充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促进全地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更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③ 建立土地动态监察管理

利用地州级数据库建设成果,增加扩充土地动态监察数据,排点发生区域,实行实时监察和巡察,控制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全面提高各级国土资源监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成效。

④ 建立土地利用监测信息管理

充分利用已建设完成的全地州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将重点区域各类地类数据,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分时间段对同一地区进行监测,提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原有的现状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土地类型变化的区域,以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为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⑤ 土地交易信息管理

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并借助建成的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平台把房地产开发商、中介机构等相关信息有机的联系起来,充分实现对土地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土地市场信息的。

⑥ 矿产管理、采矿权交易管理

利用已建成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叠加矿产管理和采矿权交易等管理数据,进行信息叠加与分析,在现有的数据库的基础上, 扩展对矿产资源政务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对于矿业权审批流程管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⑦ 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利用建成的地州级数据库管理成果,叠加土地复垦管理信息数据,实现制定合理的土地复垦规划方案和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⑧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结合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建设用地报批系统,与地州级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成果进行有机的衔接,实现图、数据、实地三者的资源共享和管理,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和信息化的审批。提高建设用地申报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实现信息的社会共享与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10、数据安全

用户权限管理员可采用机构用户的管理模式,按照用户所处的部门创建用户管理群,选择用户所属的部门,输入用户名称、工号、密码即可创建用户,用户可以按部门分配,也可按职务分配,也可按个人分配指定权限,通过用户权限的控制和数据访问限制进行保障。

三、结束语

地州级土地利用库是建设“金土工程”的基石,其数据的可靠程度和系统的先进性都是非常关键的。充分利用建成的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在其基础上扩充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各类数据,进行信息叠加与分析,并应用于国土资源相应的管理业务中,使其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国土”。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背景下,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从而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07

数据调查方式例7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30-01

地籍信息描述的是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利用状况、面积和质量等土地基本信息。本文拟简要介绍村庄地籍调查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措施,结合喀什地区疏勒县洋大曼乡农村地籍试点工作,总结出了几点心得,为即将在全疆展开的新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村庄地籍调查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1 村庄地籍调查的流程方法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地籍调查流程为:基本控制测量—航空摄影—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线划图(DLG)—村庄权属调查、调绘—界址点求取—初始地籍图制作—数据建库—检查验收。

1.1村庄权属调查

地籍调查表封面编号是宗地的正式地籍号,地籍号由乡镇编码(3位数)+行政村编码(3位数)+宗地编号(四位数)组成,其中宗地编号的第一位数为组编码,地籍调查表(第一页)初始、变更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全称(以单位公章为准);个人用地则填土地使用者姓名。上级主管部门为单位有行政、资产等关系的上级主管部门;土地坐落与封面相同。

地籍调查表(第二页)界址点号以行政村(街坊)为单位统一编号,编号前冠字母“J”,如J06。要求不重号,不漏号。界址点均要实地照相,保留影像资料,按街坊和界址点编号存储。

地籍调查表(第三页)起点号和终点号是指界址线的起始界址点编号和终止界址点编号,一般按顺时针的顺序填写。邻宗地地籍号为邻宗地正式的地籍号。

1.2界址点解析

在村庄权属调查的同时,根据界址点位置,在影像调查底图上标注正确位置及界址点号,墙体上下不一致的情况有二种:一是下面大,上面小,要向外做墙体改正;二是墙体上部向外斜,要向内做墙体改正。改正值公式为:(下底-上底)/2。

1.3界址边的检核和简易平差

通过上边方法解求的界址点,计算出界址边长,与地籍调查表中的界址边长比较,来进行界址点和界址边的检核。

1.4线划图地物调绘补测及权属图的生成

村庄权属调查同时,应将航测内业测定的线划图(DLG)带到现场,对房屋属性、道路、河流等地籍要素内容进行调查,并标注在线划图上。在内业通过计算机,根据调绘和补测的资料,对线划图进行修改和完善,将解析平差后的界址点上图。在Cass中回读宗地属性,还要针对房屋属性、道路、河流等地籍要素内容构面,形成完整的以村为单位的的初始地籍图,编辑整理后进行图形实体检查。

1.5土地登记申请书使用

申请书以宗地为单位填写。一个土地使用权人或所有权人使用或拥有两宗以上土地的,按宗地分别填写申请书。一宗地有多个土地使用权人的,由各共有土地使用权人分别填写申请书。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登记的,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填写一份申请书。单位填写单位全称,个人填写姓名,通讯地址填写申请登记的联系地址及邮编。

2 村庄地籍调查数据转换及检查

目前我们最常用的绘图平台是Autocad,外业大量数据通常以Cass数据格式保存。Arc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通常直接从cad到Kanqlandps进行转换信息丢失严重,需要借助第Arcgis软件进行转换。一般来说数据读取之后需要进行处理,使其规范化,再进行数据的入库。

2.1数据格式转换

Cass图形数据向gis转换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利用Cass软件生成的dwg文件,因为文件字段中包含有很多属性内容,所以我们先将DWG格式的文件转换为MDB格式,再通过MDB转换为SHP格式数据进行整理。

2.2数据检查及叠加检查

利用程序的单层检查、图形常规检查、悬链检查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多种叠加检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检查要点针对不同的图层有不同的规定,首先对于宗地层要进行检查保证图形不能有相交、重叠、自相交、共点、重点、未封闭、空洞的错误最优先精度级别为1,打开“系统设置”下的“检查处理设置”,宗地精度级别为2,房屋精度级为4,宗地精度级高于房屋,方可进行叠加检查。

3 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入库

3.1数据库的创建

新建苍穹标准数据库,登陆KANQ LANDPS(北京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选择系统设置标准MDB数据库创建或标准SQL数据库创建。

3.2数据入库及维护

将图形及属性均检查好的数据进行入库。注意:界址点,界址线不要入库,并将通用字典设置里的字典编码设置为07,字典名称设置为宗地层捆绑模式,字典值设置为独立加载处理各层。

宗地维护中宗地建筑密度容积率维护和宗地的拓扑维护(注意:这里的界值点线不要通过数据库维护里面的功能),拓扑出界值点线后将通用字典设置改为捆绑界点、线加载。加载宗地到当前页面,我们发现界值点线业自动被加载进来了,此时将其他软件转出的界值点、线加载进来,利用系统提供的空间关系拷贝功能将界值点号及界址线的相关属性维护上即可,必须保证数据的无缝性。

3.3苍穹标准转二调标准库及数据库输出VCT

新建“KqGis版二调标准城镇地籍数据库”,建好后点击“数据交换”下的“数据库转换”,将厂家数据库转到国标数据库,配置厂家图形库、国标数据库好后,全选要转换的图形表,点击“转换”即可,苍穹标准的数据库建库完成后,需要提交二调标准的VCT格式进行检查。

4 结语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村庄地籍调查的大规模开展提出了迫切要求。通过喀什地区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的成功实施,能够有效改进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作业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工作中外业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更趋合理高效。从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能够减轻外业工作的负担,减少该项工作中由于手工作业所造成的差错,快速高效地提供地籍成果,使村庄地籍成果又快又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疏勒县洋大曼乡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实现了土地登记、发证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日常地籍变更管理;宗地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输出;宗地信息的历史变化跟踪管理和计算机辅助进行地籍调查等工作。实现了数据的管理、更新、分发与应用。极大地拓宽了数字地籍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丰富完善了二调数据库,为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数据调查方式例8

关键词 :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环境信息化;环境监管

为摸清我国十年来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系统、可靠、及时的科学依据,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到2013年历时两年三个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项目对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工作既是重大挑战,也是战略机遇。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变传统资源调查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调查评估技术方法,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快工作效率、节约经济成本。

当前,“一张图”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009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国土部门提出了国土资源“一张图”的概念,即以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所形成的全国遥感影像一张图为基础,逐步完善健全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新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系技术平台。“一张图”系统的建设为土地调查与管理提供了科技信息支撑平台。随着遥感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一张图”应用领域不断地提升和扩展,在森林资源清查、水利普查等重大专项调查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现有系统主要面向资源调查及成果应用,而对评估工作缺乏支撑,同时,生态环境调查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借鉴“一张图”的基本构架和设计理念,立足于对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调查阶段、评估阶段、数据汇总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和成果服务阶段的全过程支撑,探讨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核心功能,构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进而设计并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解决方案。

“一张图”系统总体目标

面向生态十年项目调查与评估数据成果的集成、共享、与信息服务需求,利用计算机、GIS、数据库和现代通信等技术,实现对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的综合集成与共享,建成具有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应用分析、查询检索、统计制图、共享等功能完备的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系统平台,促进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环境管理与科研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一张图”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由“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及数据管理系统、调查评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组成(见图1)。数据管理系统围绕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核心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实现数据质检、转换、入库、更新、维护等功能,为调查评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调查评估平台是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支撑平台,包括野外数据采集、评估分析、综合集成3个系统,为野外调查、生态评估、总体集成、决策会商提供技术支撑;共享服务平台是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工作交流、成果服务平台,通过门户网站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和成果共享服务。

鉴于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内容的丰富性、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为能够适应工作调整而必需的技术灵活性,系统采用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技术进行架构设计。系统总体架构由5层组成,每一层相对独立,并以技术服务的方式提供对上、下两层的接口,通过信息化制度与标准保障它们可以协调工作。

第一,支撑层:提供对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的软硬件支撑,是系统正常、稳定、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包括硬件平台、网络环境和基础软件平台。

第二,数据层:负责对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数据库所有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结构化文件和非结构化文件,通过数据存取接口、数据管理接口和空间数据接口为应用层各个系统的应用提供数据接口服务。在“一张图”框架下主要建设5类核心数据库,包括生态遥感数据库、环境背景数据库、地面调查数据库、评估成果数据库以及基础支撑数据库。为了便于管理和更新,将核心数据库逻辑上划分为基础层、专业层和管理层。基础层为基础地理和生态遥感数据,专业层是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和规划产生的数据,管理层是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产生的数据。

第三,模块层:以松藕合方式搭建,为系统提供数据管理、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统计分析、空间运算、位置定位等功能和模块调用库。

第四,应用层:对多个模块组合封装,形成对数据管理、数据采集、分析评估、综合集成、信息、数据服务等业务管理应用的逻辑实现。

第五,用户层:基于门户、平台和地图等形式,综合展示数据管理、调查评估、共享服务等应用,为项目承担单位、地方环保部门、生态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一张图”系统关键技术

基于移动GIS的数据采集技术

移动GIS集成了gps、GIS、无线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特别是无线网络(3G、Wi-Fi)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空间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野外数据采集与信息录入。针对快速、实时、有效采集并录人生态环境野外调查大样本量、多源数据的需求,本研究采用APP应用运行机制、在线与离线混合数据访问模式、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等,解决了野外调查实时交互性差、缺乏审核校验、数据处理量大等难题,提出了基于ArcGIS for Mobile的部级移动数据采集方案,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的数字采集、智能校验、实时上传与有效管理。

基于SOA和ETL的信息整合技术

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多尺度、更新频度不一等特征,不论是核心数据库的初始构建还是其后续更新,都涉及数据的处理、加工、整合和集成等方面,而它们离不开强大而灵活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的支持。本研究采用SOA技术与ETL (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Loading,抽取、转换和加载)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整合。

采用SOA技术,使系统可以按照模块化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从而解决新业务需要,这样既方便了系统的扩展,同时又保护了原有系统。采用ETL技术进行数据整合集成,既可加强数据管理的一致性,又可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对于各类数据及成果,通过采用ETL方式,按照“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要素编码和分类标准,结合业务系统应用需求,进行整合改造,实现逻辑对象和物理对象的分离和数据分类的动态编目。通过逻辑数据组织模型的设计和应用,即使数据组织发生变化,系统代码也无需做任何修改,使得整个系统具备开放、易扩展、易维护、工具化等优点。

基于模型库的自动化生产技术

为揭示我国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生态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了“生态系统格局一质量一服务功能一生态问题一生态胁迫”的全国生态系统评估框架和25个指标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国家、典型区域和省域3个空间尺度。评估指标种类众多、类型各异、结果多样、数据处理量大,如何实现各项指标的迅速、自动生产,并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快速、有效地形成专题图和评估报告,也是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评估系统通过构建模型库,将业务模型与实现技术相分离,以达到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移植性的目的。针对生态系统分类数据,采用ArcGIS文件地理数据库格式进行计算,解决海量矢量空间数据运算难题,同时,应用自动化生产技术,充分结合业务工作流技术、自动分割、并行计算、多任务调度和多线程并行技术,实现评估指标“数据一模型一统计一制图”的一键式自动生成。

基于空间关系的三维可视化与分析技术

应用空间三维可视化手段,构建评估成果的综合展示和应用集成三维场景,可以很好地为生态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数据目录庞大,达到2000多个,同时数据尺度不一、应用多样化,需要解决三维场景下的数据快速定位、自动加载、空间关联、多维统计等难题。系统综合考虑评估主题和空间尺度,构建了两层五级数据目录体系,大大提高了图层定位速度。针对图例信息显示信息不够丰富灵活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三维场景下地图图例的配置方法,在不同三维视野高程下自动配置并显示不同的图例,随着高程的变化实现多个图例之间的切换,以确保空间数据显示内容与图例信息的一致性。基于空间关系,通过省一典型区的关联以及典型区一典型区的关联,实现灵活的区域关联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

“一张图”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要点分析

本研究采取Oracle (10G)+ArcGIS(10.1)模式建立了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核心数据库,集成了遥感数据集、生态背景数据集、调查评估专题数据集3大类21个子类数据,数据量达10TB,具备了支撑和服务国家生态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数据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C#和Java语言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研制完成了由数据管理系统、共享服务平台和调查评估平台组成的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形成了多专题、多尺度和多时相的综合展示、统计分析和应用集成能力。

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是由多个复杂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的复合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野外数据采集、评估分析、综合集成以及共享服务等系统功能。

数据管理

依托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设完成了“一张图”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整理、建库、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标准化检查和批量入库、数据处理、数据维护及权限和日志管理等,实现核心数据库的高效管理,为环境调查、系统应用和服务提供有效支撑。“一张图”中所有数据由数据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维护,调查、评估和管理产生的各种来源数据通过统一的入口进入“一张图”,通过统一开放的数据接口为调查评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野外数据采集

充分应用移动GIS技术、移动智能终端、3G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采用APP应用运行机制、在线与离线混合数据访问模式、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等,设计并研发了野外调查移动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的数字采集、智能校验、实时上传与有效管理。数据采集系统在土地覆盖类型地面核查、生态系统参数野外观测等工作中得到了应用,规范了填报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集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分析评估

基于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研制完成了分析评估系统,实现了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的自动计算,为生态服务功能、胁迫和环境问题的评估分析提供了统计制图能力支撑。该系统在25个省级和国家专题中得到了应用,计算效率和成果规范性大幅提高,为开展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提供了工作平台支撑。

综合集成

基于三维地球技术,设计研发了综合集成系统(见图2),实现了动态展示、统计查询、分析评估、专题制图等不同功能的集成,满足了数据成果综合管理、分析和应用的需要。综合集成系统为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并在项目成果汇报会中通过现场演示,对评估成果进行了立体、动态、直观的展示,提升了汇报效果。此外,利用该系统可开展行政区域与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关联分析,促进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成果的综合利用,为生态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共享服务

基于权限管理,采用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构建了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成果服务共享门户,实现了集信’息交流、成果、数据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为生态管理部门、地方环保部门、研究院校以及社会公众提供高效权威的生态环境信息服务,促进了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成果的充分和长效应用。同时,通过网站建设,实现新闻、进展情况及各类技术文件的综合,为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提供交流和宣传平台,有效支持了生态环境调查信息公开工作,保障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总结与展望

“一张图”系统工程建设为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了全过程支撑,促进了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大大加快了工作效率,实际应用效果显著。“一张图”核心数据库集成了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和统计数据,既是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各项涉及生态环境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一张图”系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集成分析与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对生态环境监管与决策的技术支撑能力。今后,一方面,应结合国家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固化,进一步加强“一张图”系统的调查评估支撑能力建设,为定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应强化调查评估成果应用能力,紧密结合生态环境管理需求,逐步完善和建成全国“生态一张图”,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与电子政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全面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态资产核算、生态绩效考核等新时期生态保护工作。

主要

参考文献

[1]厉青,王桥,魏斌,等.基于WebGIS的西部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4 (1):11-15.

[2]王桥,王文杰,郑丙辉,等,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J].遥感学报,2003 (6):490 497,529

[3]高占普,李铁钢.浅谈“一张图”建设意义及思路[J].国土资源,2012 (10):47.

[4]李华,孟宪素,翟刚,等.基于国土资源“一张图”的综合监管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4):27-31.

[5]张盼盼,蒋之富,张成程.浅议全国林地“一张图”的推广应用[J].林业建设,2013(4):65-69.

[6]申邵洪,谢文君,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普查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30 (10):109 -113.

[7]申文明,孙中平,张雪,等,生态环境移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J].生态学报.2013,33(24): 7846-7852

[8]唐权,吴勤书,曹全龙,空间ETL技术在省级标准地址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13 (5):80 83.

数据调查方式例9

在当今的企业经营中,为了实现有效的市场规划与决策,就必须借助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与分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需要测试和研究其产品或服务,这些公司通常是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来进行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是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中国市场研究协会(China Marke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对市场调查给出的标准定义为:“是指为实现信息目的而进行研究的过程,包括将相应问题所需的信息具体化、设计信息收集的方法、管理并实施数据收集过程、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确定其含义等。在分类中,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零售研究、媒介和广告研究、商业和工业研究、对少数民族和特殊群体的研究、民意调查以及桌面研究等。”

按照市场调查的方法分类,大致可以将市场调查划分为传统市场调查和网络市场调查。嵌入式网络调查属于网络市场调查,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在线网络调查模式。传统网络调查模式是通过独立的自有平台开展数据调研工作,而嵌入式网络调查是将网络调查工具嵌入第三方网站(门户网站、SNS网站、网络游戏、BBS等),利用第三方网站的访问流量和不同的用户类型选择特定的被调查者完成调查任务。受访者完成调查任务便可以得到积分、电子货币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

目前,国内网络调查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嵌入式网络调查在样本容量大、调查成本低的优势基础上,克服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吸引网络人群进行调查方式的不足,通过与第三方网站平台的合作,利用其已有的巨大用户流量和细分用户群体,能很好地解决受访人群的流量问题和具体细分人群的需要。而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最大的问题是用户流量过少,并且所设奖励没有针对性,因而不能吸引众多的网络人群,同时也增加了调查机构自身的调查成本。

■ 嵌入式网络调查的竞争优势与延伸机遇

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市场调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细分的网络调查行业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网络调查行业的兴起,已成为我国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重要延伸,也将为我国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网络调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特点,能为企业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第二,中国巨大的网络用户群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采样来源的广泛,网络商业调查访问样本数量众多是其商用价值的重要保证,同时网络经济的粘性是其运用的基础。

第三,依托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利用其巨大的流量和忠实的网络用户来进行细分调查,一方面能很好地解决拓展市场的难度和市场营销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性、细分化的网络进行分类调查以获取高价值的调查信息。

第四,目前网络调查市场发展迅猛,而行业中还没有领先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几大调查公司,其市场占有份额也不高。由于网络调查市场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为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成长和发展减少了一定阻力,企业应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自身差异化的定位和创新型的商业模式,稳步推进,可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在商业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之外,嵌入式网络调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开拓相关的新产品领域。这主要包括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企业咨询服务等。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是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基础,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将在拥有大量可靠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专项研究员的研究,为企业提供市场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等服务。咨询服务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调研、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方案的推行实施,以解决企业经营问题,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推动企业健康稳定高速发展。

■ 嵌入式网络调查数据采集方式与实施方案

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调查平台收集第三方数据,可提供以下两种方式服务:针对在线可访问样组(OAP)实施在线调查服务,或针对客户端样本数据库实施在线调查服务。下图为这两种在线数据采集服务方式的流程作业图。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SNS网站中的实施

继美国的MySpace以及Facebook等社交网站都推出开放平台之后,国内的著名SNS(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如51交友、校内网、开心网等纷纷宣布推出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开放平台的意义在于,网站将程序接口与协议、架构全面开放,将大量的注册用户资源与第三方共享。诸多第三方可以通过开发插件,接近这些交友网站的核心用户,网站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些插件获得更多内容与功能。嵌入式网络调查将根据客户的需要制作调查插件,通过SNS网站开放的API接口植入网站,完成网络调查工作。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门户、BBS等网站中的实施

在门户网站、BBS论坛等网站,利用Flash或Iframe等形式将问卷直接嵌入到公司网站或博客页面等,利用此项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其一,便于设计与填答。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填答,既简单又快捷,题目、选项、题目属性(如单选、多选等)都可以在点击之间填选完成。

其二,调查模板灵活多样。可以设计提供多种调查样板,比如用户调查、市场调查、活动报名、方案征集投票等。

其三,形式灵活多样。支持多种方式来问卷调查。包括链接、flash嵌入、iframe嵌入等。

其四,提交形式丰富多彩。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较为全面、直观,支持表格、饼图、柱形图等多种方式。

其五,服务功能多种多样。其他支持功能,比如对问卷发表评论、订阅结构、生成报表、导出数据等。

■ 嵌入式网络调查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调查将成为21世纪应用领域最广泛的主流调查方法之一。网络调查既适合于个案调查也适合于统计调查,对于从事专业调查的调查组织来说,可以开展盈利性的网络调查业务。

从国际互联网应用的现状来考察,今天城市中知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群的想法,代表着明天城市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超前的网络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市场调查发展趋势方面来考察,在欧美等国际互联网发达国家,关于市场调查和民意调查的网络调查已经相当广泛。而这几年,随着中国网络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各种盈利性、非盈利性的网络调查发展迅猛,特别是商用调查市场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在美国,GlobalTestMark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调查公司,能跨越多个国家实施在线消费者调查,并能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国内,商用调查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而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出现,必将成为市场调查领域的一片广阔蓝海!

数据调查方式例10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82-1

1 概述

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覆盖到全部农村集体土地,不得遗漏。逐步实现土地登记资料网上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建立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地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地籍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程度。

2数据库建立的内容要点

2.1 参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等技术标准,以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建设以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要求为标准,能与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相关要求相适应的数据库。

2.2数学基础及分幅编号,沿用当地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确定的数据基础,分别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分幅及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2.3数据内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地籍调查、所有权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等相关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零星地物、线状地物等。地籍调查数据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四至、权属界线协议书、示意图等地籍调查成果。登记发证数据包括登记发证过程中相关申请、审批、注册、发证等资料数据。土地权属争议数据包括争议界线、权属调查情况、调解情况等数据。

3 建立数据库的流程要素

3.1编制县级数据库建设方案

由市(州)组织专家评审。

3.2资料收集、整理及扫描,这次数据库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最新土地调查成果和对以往已调查登记、发证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录入。要求纸质资料扫描质量达到200dpi以上。

3.3图形和属性数据采集,图形和属性数据采集就是我们常说的矢量化,属性数据的采集分2种,一种是单纪录的录入,还有一种是批处理,利用一些关键的属性字段进行挂接批量转换。

3.4拓扑关系构建,拓扑就是空间关系的描述,对于我们所建的数据库来说,就是点、线、面空间位置关系的描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对拓扑关系的要求与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相一致。

3.5数据检查与入库,数据入库前数据的质量检查非常重要,必须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比如图形和属性对应或者是挂接等要做一次系统性的检查,也相当于对入库前的成果进行一次的系统的整理。

4数据源质量控制

4.1根据数据源质量要求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并填写数据源质量检查表;检查图形数据精度是否在限差范围之内;检查DOM等数据源的点位精度时,可选择明显地物点,与GPS测量实地坐标进行对比检查;检查地籍调查表、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等的规范性、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并对照图件检查对应关系;检查数据源的数据格式、数学基础和数据精度等。

4.2数据采集质量控制,采用环节质量控制和交接检查的方法,对过程质量进行控制。作业员对其作业过程及重大问题应当记录;作业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自查,技术负责人组织作业员互查;由专业质量检查员对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并填写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专业质量检查员要不定期的进行抽查,确保数据质量;不同作业员进行不同作业环节的数据交接时,进行数据交接检查,交接检查卡。

4.3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数据入库前应对数据进行100%的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入库后要对计算机自动输出成果进行检查。数据运行过程中要对数据库整体安全性运行检查。

5数据库标准规范化

5.1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两个标准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标准》,此次数据库建设要求依照这个标准执行。

5.2数据库建库软件,不统一数据库建库软件,地方各级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软件由地方自主选择,由于数据库结构、数据库标准、数据内容基本一致,建议沿用二次土地调查、变更调查,所采用的建库软件。

5.3数据库建设单位,全国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变更调查数据库更新已经历练出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强、服务质量好的建库单位,建议选择有一定行业知识和建库经验的单位。

5.4标准数据交换格式,为了保持与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库相衔接,并能与目前国家正在推动的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工作相适应,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参照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5.5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对于数据库建设属于至关重要的环节,各单位在二次调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较好的控制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特别提出,此次针对各县级单位控制面积的调平,要求必须与省里下发的控制面积完全一致。

5.6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库建完以后能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质量检查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数据库成果是本次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最重要的内容,此次数据库检查除拓扑关系采用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质检软件检查外,其他的采用人工检查方式。

6 登记发证相关数据的处理方式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中登记发证的相关数据可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6.1对已登记发证的所有权,可将权属界线协议书、示意图、土地证书等资料进行扫描并以附件形式录入数据库,对其他必要数据可根据已有资料或开展补充调查进行补充录入。

6.2对还未登记发证的所有权和部分有意愿申请登记发证的所有权,应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标准中有关登记所需的宗地的权利人、权属来源证明、权属调查、注册登记、权属审批等信息进行调查、审核、并按要求录入。

7 结论

农村集体所有权登记发证数据库的建立不但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程序,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