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生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4 06:47:00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例1

中共中央《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廉育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合格人才和后备干部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构建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高等教育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

一、廉育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肩负民族使命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薄弱和最易忽视的一环

何为廉育?在这里,笔者所称的廉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廉洁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大学生廉育教育是指高校按照国家法律和制度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施加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大学生的积极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需的廉洁自律品德的教育活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目标任务方面得以明确和统一,很好地推动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的内容需要不断的丰富和注入时代使命的课题和内容。现时代的反腐和高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需要我培养的不仅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大学生,同时是有着公正廉洁的一代接班人。

1、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形势,需要将反腐意识教育延伸至学校,将廉育融入高校德育之中。

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在我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反腐倡廉仍将是一场复杂、艰巨、长期的斗争。人民群众要求反腐的呼声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目前我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凡进必考、应考必须是大学生的基本态势业已形成。因而,大学就成了进入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最后一站国民教育阵地。“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抓好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各项工作,对净化校园风气、培育廉洁理念、培养合格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社会意义。”[1]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在高校德育中加强廉育内涵

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和人才选拔观是以“贤能”而论。“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不仅应该是高级‘知识人’、高级‘技能人’,更应该是比普通人水准更高的‘道德人’。”[2]从国家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接班人的人才基地,把廉育的纳入德育体系中,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就个人发展而言,在高校德育中融入廉育的内容,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还能提高大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和自觉抵御腐败的能力,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3、廉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尚未被充分重视,有弱化、虚化的的危险。

高校德育中,尽管在法律基础教育中和道德修养教育中或多或少会提及到反腐教育的内容,但和时代的要求、培养的目标、教育的效果等上有很大差异。

一是高校廉育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廉育教育合力。高校纪检监察一般只管干部、宣传部门是弘扬主旋律、两课有教学方案须执行、学工和共青团也只能见缝插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方案,加之目标和内容不明确,高校各种教育力量在学生廉育方面形成打烂仗或者忽视忽略的状况。

二是高校德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中的《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修养》中,尽管都可能提示到廉育相关的内容,但针对性不强,也非专题性的,从内容和课时分配上都显得微不足道。“腐败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一点也是‘两课’不可回避的、必须要面对的热点、难点问题。”[3]

三是将高校廉育等同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和大学生是空对空,不切合实际。廉政教育针对的是党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内容是以政养廉、以德养廉、以俭养廉、以知养廉的廉洁品格和行为实践,内容和针对的对象都在较小的范围。大学生的廉育教育重在廉洁意识和品格的培育,既有廉洁自律的素养,也有自主监督社会反腐的责任意识。无论毕业从事何种职业,廉洁意识一样需要。

二、加强和完善高校廉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校廉育教育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纪检监察部门依据中共中央《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规定,制定《高等学校大学生廉育教育实施方案》或者《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廉育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也可在其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廉育教育内容、措施、目标任务等。

2、疏通高校廉育实施的主渠道,整合形成高校廉育教育合力。

高校廉育教育应当党委统筹规划,形成第一、二课堂协作、党团齐心、宣传学工部门合力实施,分工合作、协同完成的廉育系统工程。“大学生廉洁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课时,落实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推动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4]制定“两课”廉洁教育的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课时,落实“两课”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

3、加强校园文化中廉洁文化建设和宣传。廉洁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凝聚、规范等重要功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廉洁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校园网、校报、校刊等媒体宣传廉洁文化;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组织开展以弘扬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征文、书法展、反腐倡廉事迹报告会、图片展等,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拓宽廉洁教育的渠道。通过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用健康向上、清正廉明的文化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廉洁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廉洁教育的文化品位。[5]

4、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廉育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廉洁的高尚和快乐。廉育教育应该突出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重要环节,使廉洁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团委等团学组织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各种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爱心,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之快乐,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形成廉的品格的基本面。同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学知识、长才干、做奉献。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加廉洁教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廉政调查、反腐倡廉宣传,参观革命纪念地,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到法庭旁听,参观监狱等等。通过练级实践活动,形成廉洁的可贵、可敬的情感体验。

“开展廉洁教育是一项‘种子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6]高校廉育教育将为大学生人生打开自主廉洁修身的窗户,也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清明廉洁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霞,朱晓东.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工作思路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刘和贤,张传航.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

[3] 海萨尔·夏班拜.反腐倡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

[4] 阮传瞰.关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7).

学生教育例2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学生教育例3

教师教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注自然,关爱生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成长,促进其思想、智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教学,使得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当前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区别以往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法。要想育好人,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研究教育对象,去思考教育方法,用灵魂去感动,用人格去熏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构成学生品德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立足讲台,创造教学的美感

文道结合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智慧,才能及教材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美的境界,创造一种教学的美感,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活泼鲜明。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甘平庸的勇气和决心,对自己的教学艺术要有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它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内容美、气氛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抓住教学美的功能,以文雅谦逊的气质美、端庄大方的教态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工整规范的板书美,博学机敏的智慧美、敬业奉献的心灵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去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教学美的愉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思维、理解等心理活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情境,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的美感。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生硬地搬弄书本,那势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可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安排。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复习什么,提示什么,思考什么,解释什么,总结归纳明确什么,每一部分采用什么教具,什么学方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教学安排、严密、紧凑、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是教学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求简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甚至还需要有适度的诙谐与幽默。教师在讲解时务必要准确精炼,字斟句酌。关键词句要一字一顿,突出重点。在难点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就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给以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给人以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师所讲的课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自己必先为所教作品的情感所感染,而且在讲课中,教师由衷地陶醉在所教的内容中,自然地产生深刻的赞美或慨叹,要与作品的人物情感息息相通,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觉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美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通常的教学气氛往往是严肃、认真、紧张、热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如组织教学,学生迅速起立,老师居高临下目视全班,给学生以严肃的美。在讲解过程中,环环紧扣,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又创造了一种紧张、严密的逻辑美。适当插入相关的故事或幽默的语言或相关影片、音乐会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感到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使紧张,严肃、热烈的气氛与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很可贵的和谐、自然的教学气氛美。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现在不少教师是传统教育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利的教育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尊重、了解、理解和研究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多鼓励、激励、赞赏,增强“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还有潜力,我会更优秀”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成长。要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不行,要研究爱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能够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家,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预见教育的未来。为此,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用明确的、宏远的教育理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去照亮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航程,去追求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以德育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美怡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努力成为学生愉快乐观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好教师如何尽展魅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总有追求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位教师曾这样说:“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班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象保护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我们互融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发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境界。

学生教育例4

榜样,是影响人、作用于人的积极、向上的典范,也成为他者的标杆。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惯用的方略之一,作为积极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励、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向上、奋进。因此,榜样教育也便成为了教育人、影响人、发展人的教育范型。

 

小学教育阶段,为整个人的人生雏形奠定了基础。小学生有着向师性、向学性、向榜样性的天然特性,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需要在小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用榜样教育的方略来激发人、影响人、培育人。榜样教育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人真善美的教育过程中起着良好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有正面的榜样教育,也有负面的榜样教育,积极的榜样教育能促进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负面的榜样教育则反之。小学生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因此榜样教育需要针对其特殊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教育。

 

1榜样教育的内涵界定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就明确指出,“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从这一文件中,我们可以知道榜样就是人们模仿的形象,榜样是人们的模范,也是人们学习的典型,榜样具有标杆作用,是他者的典范。

 

那么何谓榜样教育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对榜样教育的内涵界定不一。有的从榜样教育的对象角度对榜样教育进行内涵界定,“榜样教育就是通过进步性、图强性、接近性和综合性的典型群体形象,结合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和时代环境,对学生起参照示范或警示作用,运用榜样的理想、志趣、信念、追求等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示,突出他们的人格力量,去感化青年人的灵魂,激励人们去学习、效仿。”有的以社会实践为视角,对榜样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与行为,使人们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还有的则从榜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对榜样教育进行了界定,“傍样教育主要是通过榜样人物的言行,把道德信念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从那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权威性、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综合上述定义分析,不同的人对榜样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但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即榜样教育是一典范教育,是借助先进人物或事迹来给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典范或典型,以给受教育者鼓舞、激励与引领作用。本文认为所谓榜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身体与心理发展特点与特质,用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特质的榜样或事迹,以通过宣扬树立榜样或事迹的典范来鼓舞、激发并引领受教育者向上发展、积极进取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特质

 

小学生年龄一般处在6/7岁—12/13岁之间的年龄段,这也是人的童年期,在童年期的小学生有着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质与特点。榜样教育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依赖心理比较强

 

小学生的依赖心理特别强,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小学阶段,他们刚刚入学,在学校上学学习期间离开了由父母安排一切事情的臂膀,而是由教师来安排,小学生在校期间自然而然由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转而依赖并信任教师。小学生做事情、想事情都会依赖教师,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事,促使教师的想法、做法以及教师的意见都会对学生的言行处事起着关键性、主动性的影响作用。

 

2.2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分散性强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而言,小学生更加是处于活泼好动的群体,他们精力不注意,难于集中,分散性强。小学生好奇心格外强烈,一点小波动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其去观看所波动的人或事。外界新鲜、有趣味的事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分散了其应有的注意力,很多无意注意的事情都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力。

 

2.3情感易外露,且不稳定

 

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这是由他们的心智特征所决定的,即他们的心智处于懵懂期,对于外界的事物不知晓,更别说知晓其所以然与如何然了。他们只会凭借眼前所看到的表面现象来表达他们对事物的情感,来表露他们的喜爱与厌恶,这是他们的情感的易外露性,并且他们的情感也不稳定,对于一好的事物或现象,他们此时热爱,彼时却厌恶,此时决定向好的事物或人的行为学习、以其为榜样或典范,彼时却一下削减了当初的热度,这是他们的情感的不稳定性。

 

3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榜样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小学生的依赖心理强,这说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这里的师既可以指教师,也可以指非教师群体,同时针对小学生又有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时间短,分散性强,以及情感易外露且不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小学教师,有必要为小学生做好相关榜样教育,以激发、引领、促进小学生向上、积极、健康的成长,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小学生的榜样教育工作,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3.1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以身作则

 

小学生对教师具有极强的依赖心理,同时也十分信任自己的老师,他们完全按照老师的所言、所行去想事、做事,这是小学生的向师性的重要的特质。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良好的形象与道德情操、品德操行来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促使他们在积极、健康、向上之途上发展。

 

3.2塑造具有典范性的榜样人物或事迹

 

对于具有正面且有典范作用的人与新鲜事物,小学生具有极强的亲近感与好奇心,同时他们更易于、善于接受与发现新鲜事物, 针对小学生的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具有典范作用的人物或事迹。在塑造具有典范作用的人物或事迹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强化的作用。强化榜样教育,能增强榜样教育的后续发展,即榜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力,只有增强了榜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力,才能用好的榜样教育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品行,因为强化具有正强化与负强化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用正强化是最为有效果的。

 

3.3榜样教育要张扬生命价值

 

学生教育例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98-0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而小学德育就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到底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应理解、尊重学生,爱学生

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情况。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些人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我却认为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犯错的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会使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另外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要有爱心。爱心是进行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是真心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他们都能成材。老师对学生有爱心,学生也会爱老师,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应严抓纪律,活泼班风

一个班级具有严肃的纪律是每个学生顺利学习的保证,而活泼的班风又能使每个学生以更加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班风,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只有严肃的纪律才能创造一个具有朝气的班集体,而在一个积极上进的班集体中,每个学生会更加遵守纪律。所以在我担任班主任时,根据班级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一旦有人违背这个制度,将要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与此同时,我又千方百计地创造一个活泼的班风,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以及上级组织的各项有意义活动。比如各类征文活动、学雷锋活动、献爱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而且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等精神品质。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造就人才、助人成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能埋没人才、毁人一生。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行为习惯教育,平时要求学生自觉从《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具体做法为:一要礼貌待人;二要团结同学;三要尊敬师长;四要助人为乐。一争做好人好事;二争说真话;三争做三好全优。及时开展例如上述。“四要三争”的行为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相互监督,互评互学,短期内可使学生中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才能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勉励和期望,坚持周一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从庄严的国歌声中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鼓舞下增添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课余聘请老红军和校外辅导员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会祖国创业的艰辛不易,让学生从小自觉地崇敬英雄,自觉地向英雄人物靠拢,时刻不忘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学生教育例6

一、体育课堂组织

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课堂组织,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需要课堂管理的一些方式的创新转变。本文从课堂组织的队形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管理、竞赛与游戏四方面进行分析、实践。

1.队形变化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在选择队形时,不约而同采用 “横排站立(即四列横队)”。无论是上课队形、技术讲解、动作示范、下课队形等,“横排站立”似乎成了万能的队形。其实这种站队方式有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考虑省时省力,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当班级人数较多时,老师讲解示范,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清,看不准,很难领会动作要领。这样导致后排同学往前挤,难免出现推、拥等现象;另外这种队形太单调、死板,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合理的教学队形选择与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对于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体验成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做到了相信生命,同时在合作中做到了尊重生命。在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生命也变得丰富精彩。例如在进行耐久跑12分钟定时跑的练习中,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自己安排训练方法和合作模式。在跑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体力不支的时候,其他同学给予鼓励,也能坚持到最后。

3.团队管理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管理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促进他们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并最终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体育课堂管理中,也需要学生进行团队管理。在一学期的教学中,定期更换班级体育委员,实行小组合作组长轮换制,尽量安排到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体育课堂的管理中。这是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一种锻炼,同时也会让他们意识到对生命的相互尊重。

4.竞赛与游戏

体育课堂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竞争通常是一种通过激励使自我得到提高的动机形式。课堂中采用小型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例如在进行快速跑的教学中,设置小型课堂竞赛,结合小组合作模式,每组选派选手参加比赛,其他同学作为拉拉队,给选手加油鼓劲;或者采用竞赛接力的方式,大家一起团结协作,力争第一。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也很乐于参与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可以引导和教会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体育游戏的方法和种类较多,如“瞎子走路”等游戏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信任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受益。

二、师生关系

学生教育例7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

学生教育例8

一、引言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就像播撒在花园里的种子,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最后绽放花朵的过程,一定是需要园丁们辛勤地浇灌与施肥的,教师所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在现在的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种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了各种新知识,新思维,而处于新知识下的青少年们,敢于创新,勇于质疑,向旧思维说不。他们对自身现状不满,愿意去不断挑战旧秩序,获取新的思想和事物。但是同时,处在我们这个时代下的年轻人,也普遍存在着一些这个时代所特有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有很大的虚荣心理,互相攀比,崇尚名牌[2]。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像青少年们传授知识,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导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才能指导我们的青少年向着光明的道路前进,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这正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巨大挑战。

二、背景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因而青少年的心理是我教育工作展开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而心理学的理论则是我们展开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指的是一个人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一段时期,一般为13-18岁之间[3]。这段时间是人一生中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时期,也是最为叛逆桀骜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当中树立正确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在青少年时期里,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智力都在迅速发展,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是由于心理尚不成熟,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极端性,这是所谓的“叛逆期”。人们在这个时期,往往习惯向同龄人敞开心扉,而不愿意与长辈进行交流,对于长辈们的教导更是不屑一顾,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反叛性,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把握这个时期,把握住群体的共性和个体的个性,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三、思维方法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当一名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他的教学水平能否提高将取决于他是否具有一种理性的教学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本身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几种思维方法必须牢记。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期望

“毕马龙效应”指出,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对于青少年来说,教师毫无疑问地在极大程度上会是他们信任和崇拜的对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和每一名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反之,由于青少年通常心理较为敏感,当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可能并没有很大的期望甚至是失望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也常常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慢慢地开始抗拒和老师的接触,并且拒绝老师的要求,表现出叛逆的心理。对于一些性格更为内向敏感的学生,可能老师一次的冷淡,便会让他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留下心理阴影,最后导致成绩的下滑和品行的变坏。因此,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来说,他的一切行为都有可能对学生影响深远,作为教师,必须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信任。

(二)经常鼓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很多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而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开始讨厌这位老师,甚至开始讨厌这门课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继续前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足够的动力。

(三)巧妙应用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和语言,对其他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些暂时落后的同学,任何老师或者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其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善学生的自卑感,发现自身的优点,积极主动地向成年人袒露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这对于提高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的自信心是行之有效的。

(四)倾听学生,进行相互沟通

学生遇到问题时,很有可能寻求老师的帮忙,首先我们要仔细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可以完全放松,然后根据学生们的问题和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导。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倾听者,因此,我们必须应该承担起这个身份的责任。

四、总结

从以上的叙述来看,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实际中的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要想新时代下的教育更加的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在正确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开展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9):197-198.

学生教育例9

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农田、牧场、渔村,如今他们要过一种新生活,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学,唯有读大学才能让他们不再像祖祖辈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人们的理念一夜间更新了,民众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杂文《所谓教育》被一些人从中窥见了先机,从而让一群新上任的教师懂得了一条新“思路”。

这位聪明的校长面授机宜,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说也明白;那么,对于学习次些的呢?当教师吧!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北京一个教育座谈会上有位中学校长的发言,他说:“三流学生上师范(院校),三流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小学,三三见九,我们的教师会是什么水平。”

这位校长的发言,不会有代表性。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我们听到有校长告诉一群新上任的教师:学生考试得C,将来可能当老板,“会给学校很多钱”。这位校长眼睛盯着的是钱,那么 ,他的学生会把前途、奋斗目标放在什么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吧!

校长最后“耳提面命”的一句话:“假如有学生作弊被抓到,那么你更应该对他好,因为他以后会是政坛显赫的高官,不能得罪!”这让人既感慨又悲哀。

这既是一句对当今社会某些真实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小小校长无可奈何的表白。这是一句你不可以全信又不可以不信的“经验之谈”。我们的社会,官还是主宰一切的,这看一看每年公务员的招聘,几十甚至数百人争一个名额,一切就都明白了。

如此说来,我们还不能认为《所谓教育》中这全是无稽之谈,它确实击中了当今我们社会的一些弊端。

学生教育例10

1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科目,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中各种各样的心理过程变化。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教学心理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学习心理特点、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心理规律、道德素养的形成模式等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一种研究范围,在教育学领域和心理学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适用于现代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重点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心理特征帮助教学过程顺利开展。

2德育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1带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教育工作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现代化教学中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过于流于形式,没有贯彻落实整体德育教育方针,导致德育教育效果没有达到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对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从而带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2.2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状态

教育心理学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环境以及生活中有着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积极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养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成长过程中的不良情况,使之达到一个健康的成长状态。因此,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国,心理学的引入和应用必不可少。

2.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

学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全方面培养过程,长期的引导教育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系统教学,可以使得德育教育提升一个高度。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得到更好发展。

3在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3.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也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放下心理防备,使得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感素质、心理素质和学习状态等等,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德育工作,完成德育教育目标。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而努力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情况以及德育素质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结束后,可以找到个别状态不够好的学生进行主动交流,询问学生生活上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与学生打开心扉地聊一聊学习和生活。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茶话会、学生座谈会、学生干部分析会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以及学习方面进行探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同学甲对于自己乱认垃圾的事情一直很内疚,教师可以根据这位学生的心理来引导他,这位学生认为自己乱认垃圾不对,这正证明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我反省,学生以及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了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这一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做错事能够自省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3.2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传授知识,具体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没有互动,学生如同旁观者置于课堂之中。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反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学校教育以及课堂学习产生厌烦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心理学的引入和运用给现代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契机,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化自己的教学观念,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正视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主导地位。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教学帮助提高课堂互动率,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系统给学生播放爱国思想视频和音乐,然后问学生对视频以及音乐的看法和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和看法来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在课堂中还可以进行小游戏的互动,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爱国精神”。

4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