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疼痛护理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2 01:00:30

疼痛护理管理

疼痛护理管理例1

【摘要】 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本科收治的并需要手术治疗的8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疼痛管理模式治疗术后疼痛,对照组按传统疼痛管理模式护理。采用长海疼痛评分标准对照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结论 实施疼痛管理模式护理,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 疼痛; 手术后; 术后护理 疼痛是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情绪的体验[1]。骨科患者术后剧烈的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严重影响术后康复,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如何更好的术后镇痛一直是困扰骨科广大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采用镇痛药物,仍有74%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2]。本研究尝试采用疼痛管理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术后患者的镇痛中,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08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骨科住院的单纯股骨骨折、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5±16.8)岁;致伤原因均为外伤,无病理性因素,其中车祸46例,砸伤18例,摔伤12例,高处坠落4例;股骨骨折21例,胫腓骨骨折5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各4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给予以术前健康教育,术后疼痛评估以及疼痛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疼痛管理。(1)术前健康教育包括:纠正患者自我认为必须承受术后剧痛的错误思想,让患者明白疼痛不仅是一种严重的不能忍受的感觉,而且不利于术后康复,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促进术后康复,而且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的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2)术后疼痛评估:每位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笔者采用长海痛尺标准评分。①无痛(无不良感觉);②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和睡眠);③中度疼痛(可影响睡眠,需用止痛药);④重度疼痛(影响睡眠,需用麻醉止痛药);⑤剧烈疼痛(影响睡眠较重,伴有其他症状);⑥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手术后当患者主诉切口疼痛时,护士加强对患者疼痛感受的主动询问,先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长海痛尺标准评分,然后进行疼痛综合评估,标准如下。①患者的主管感受评分;②所测血压、脉搏、呼吸数值;③患者的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肌紧张度等。根据综合评估情况及长海痛尺评分标准将疼痛分为: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3)术后疼痛控制:根据疼痛分类,对中度疼痛患者(疼痛程度≤5分),护士指导其采取以下非药物疗法减轻疼痛。①呼吸止痛法。疼痛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而后慢吸慢呼,呼吸时双目闭合,想象新鲜空气缓慢进入肺内。②松弛止痛法。松弛肌肉如叹气、打哈欠、深呼吸、闭目冥思等方法能减轻或阻断疼痛反应,起到止痛作用。③音乐止痛法。通过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缓解疼痛,既可以边听边唱,也可以闭目静听,并伴手脚节拍轻动。④转移止痛法。可通过多种形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如看电视、讲故事、创造欢乐的气氛、与亲近的家属、朋友相互交谈等。若非药物疗法无效或重度疼痛(疼痛程度≥6分)时,护士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并配合使用上述非药物镇痛疗法。 1.2.2 对照组患者按传统疼痛管理模式 将患者主观感受简单汇报给医生,由医生开出镇痛医嘱,护士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不采用术前健康教育及非药物镇痛疗法。采用同样的方法及同样的评分标准(长海痛尺标准)进行镇痛效果综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并对照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有无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将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综合评估得分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康复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无术后感染、二次骨折、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术后并发症。 2.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及住院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效果,采用相同的镇痛评分标准。结果显示,术后6 h即麻醉完全清醒时,患者疼痛评估得分最高,即疼痛感最明显。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住院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骨科手术患者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有效的镇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3]。严重的术后疼痛常常导致患者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康复。因此迅速有效地控制疼痛,是护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除了医疗镇痛药物以外,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疼痛管理模式联合传统药物镇痛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镇痛效果及社会效益,现总结如下。(1)改变患者的镇痛观念:一部分患者认为,只有在疼痛难以忍耐时才可以实施镇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连续使用即可成瘾或影响伤口愈合[4];通过术前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其本身具有享受镇痛的权利,正规使用镇痛药物,其成瘾性极低。(2)改变护理人员的镇痛观念:以往相当多的护理人员不相信患者对疼痛的诉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中经常“我认为”,不知道疼痛的评估标准。通过本研究,护理人员了解到疼痛评估及镇痛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过去机械执行医嘱的镇痛模式,取得了更好的镇痛效果。(3)良好医患和(或)医护关系的形成,社会效益的升华。疼痛常常影响情绪,导致极坏的心情,容易出现医患冲突及医护冲突,良好的镇痛效果往往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及医护关系,在不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基础上,产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通过本研究证实,在传统术后镇痛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良好的疼痛管理模式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81. [2] 李漓,刘雪琴.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4, 39 (8): 632-634. [3] Stanik2Hutt JA. Pain management in the critically ill. Crit. Care Nurse, 2003, 23 (2): 992103. [4] 郭晓燕,张俊华.术后 疼痛护理误区探讨.护理研究,2003, 17(4):385-386. (收稿日期:2011-05-25) (本文编辑:车艳)

疼痛护理管理例2

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

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外界因素护理

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医疗技术日益进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水平和治愈信心,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实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准确熟练地加以应用,使其具备提前镇痛、按时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并对患者进行适时疼痛评分;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知识教育,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疼痛且及时镇痛,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理负担;其次优化患者生活环境,使其心情保持轻松愉悦,早日康复。并应借鉴国际疼痛护理管理经验,提高医师、护师、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

疼痛护理管理例3

1.1一般资料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外界因素护理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疼痛护理管理例4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是糖尿病治疗费用最昂贵、最具破坏性的并发症[1]。SanniecK[2]等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溃烂(diabeticfootulcers,DFU)影响着15%的糖尿病患者,它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创伤,对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长期影响。血糖控制,先进的创面治疗和敷料始终是DF治疗主要部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是一种新型引流、创面治疗方式,可有效清理创面坏死组织及渗液,为创面修复和后期创造良好生长环境。游离皮片植皮治疗将身体某部位的部分或全层皮片完全分离,移植至缺损部位,并保持皮肤活力,建立血液循环达到修复目的。张安冬[3]研究发现,VSD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治疗下肢溃疡效果显著,对创面的修复效果明显。但糖尿病足患者因足部溃烂疼痛难耐无法正常休息,影响术后恢复。因此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疼痛缓解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使用疼痛护理管理在VSD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治疗糖尿病足患者感染创面时的临床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皮肤外科诊治的6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商讨同意,64例患者及其家属完全知晓研究内容和检查诊治措施,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理情况符合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IDSA)的《2012糖尿病足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4]诊断标准;(2)Wagner分级为6个等级[5]。0级,患者的足部有糖尿病足高风险的因素,无溃疡;1级,病人足部出现破损,表浅溃疡,且一般无感染;2级,病人溃疡向深部发展,有感染;3级,深部组织感染,伴随骨骼感染,骨髓炎或有深部脓肿形成;4级,骨质坏死、骨质缺损,其它软组织丢失;5级,通常为坏疽状态,可出现干性坏疽或湿性坏疽,为最严重症状。选取患者均符合0~5级分级;(3)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且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严重心、肾、肺等脏器疾病及其他恶性肿瘤,无法承受手术治疗;(2)患者伴有精神障碍;(3)患者基线资料不全;(4)患者凝血功能障碍[6]。

1.3方法

1.3.1治疗方案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VSD治疗+游离皮片植皮进行足部治疗:(1)基础治疗:控制患者高血压,必要时给予患者胰岛素降糖治疗,保证患者血糖正常,合理使用抗生素[7]。(2)VSD治疗: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确保吸引负压在-125~-450mmHg(-0.017~-0.060MPa)。将敷料裁至创面吻合,覆盖患者创面上方,保持封闭完好。创面过深使用敷料填充,生物半透膜密封包裹创面进行治疗。每2h评估情况作出压力调整。(3)自体游离皮片植皮[8]:根据创面面积大小及深厚程度选取植皮厚度。去皮方法使用徒手取皮法或鼓式取皮机取皮法。1.3.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管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饮食及用药指导,给予心理指导、定时查房,关注患者创面恢复情况,给予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织基础上采用疼痛护理管理。疼痛护理管理:设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以护士长为小组组长,5名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制定护理流程规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1)加强疼痛管理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进行系统培训。每月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参考评估结果,拟定针对性镇痛方案;(2)健康教育: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普及糖尿病足风险筛查、危险评估的意义,指导患者掌握创面感染的护理及科学镇痛方法,部分疼痛强烈患者可给予药物镇痛。(3)认知护理:采用音乐疗法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疼痛,叮嘱患者放松肌肉,增加疼痛耐受力;(4)舒适护理:调节病房温湿度,保持病房安静,定期更换床单,保持清洁。(5)护理:抬高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促进血液循环,适当给予冰敷。1.4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创面愈合所需时间,住院平均时间及住院平均费用。采用NRS(numericalratingscale,NRS)数字分级法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植皮治疗后5d,10d及15d疼痛进行评分。护理满意度:(1)非常满意:患者对护理过程及措施感到十分满意,治疗体验极好;(2)基本满意:患者对护理过程及措施感到满意,但还需改进;(3)不满意:患者护理体验很差,对护理措施感到失望。护理满意率=(基本满意+非常满意)/64×100%。患者疗效:(1)显效:患者足部感染及脓肿完全根治,植皮部位贴合生长快速,治疗效果优异;(2)有效:患者足部感染脓肿经过治疗后得到大部分改善,植皮部位生长良好;(3)无效:患者足部创面植皮后部位无明显变化,无好转。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64×100%。1.5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处理,正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创面愈合时间、住院平均时间、住院平均费用、疼痛评分组间数据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等级疗效、满意度数据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满意率、治疗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愈合及住院数据对比

表格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平均时间、住院平均费用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且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表格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植皮治疗后5d、10d、15d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满意率为93.75%(30/32)明显高于对照组71.88%(23/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表格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88%>81.25%),且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疼痛护理管理例5

疼痛属于病人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各类疾病导致的疼痛给病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导致病人消极情绪的产生等[2],故加强病人的疼痛管理对病人疾病健康的转归至关重要。护士是多学科疼痛管理中的重要成员,护士的疼痛管理能力和知识直接影响护理实践,并最终影响护理质量[3]。同时,有研究表明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能力培训,可有效提高护士对病人的疼痛管理,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4]。我院为提高病床使用率,现实行一床式管理,即本专科的床位收满病人后,若有需入院的病人,可经由床位管理中心进行协调,疼痛专科的病人能跨科收治到内外科的空床位,如腹壁疝外科,乳腺外科,风湿免疫内科,呼吸内科等,故对相关科室护士疼痛管理能力进行规范化与同质化培训迫在眉睫,进一步优化护理服务质量。结构化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循证依据,对其实施计划性、系统性及阶段性的干预[5]。目前结构化教育作为健康教育方式已在慢性病自我管理、肿瘤护理中取得较为良好的干预效果[6]。因而,本研究基于评估我院护士疼痛管理现存的问题制定结构化教育方案,以期提高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疼痛管理能力,降低病人的疼痛程度。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以跨科收治疼痛专科病人的内外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③专科及以上学历;④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在本科室轮岗、进修、实习的护士;②拒绝参与本研究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06名,其中男4名,女102名,年龄(31.13±5.34)岁;学历:本科81名,专科25名;工作1~5年护士或1~3年护师36名,工作5年以上护士或3年以上护师28名,聘任主管护师且工作5年以上31名,聘任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1名。

1.2方法

结构化教育:通过评估临床护士的学习与培训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内容,开展有计划的护士疼痛管理能力培训。干预地点:病区示教室。干预形式:将研究对象分为8组,每组采用投票制的方式选出组长,并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参与培训,通过PPT、视频、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方式对护士进行结构化培训。评估护士现存的疼痛管理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疼痛评估的方法及常见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疼痛评估知识掌握情况;处理常见疼痛的护理措施;常用镇痛装置的操作。干预内容根据评估制定相关课程进行干预,时间为6周。具体内容见表1。

1.3观察指标

1.3.1护士疼痛管理相关知识采用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测评,由2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第2部分为疼痛知识与态度的测试题目。该问卷包括疼痛知识、疼痛评估、疼痛药物、疼痛干预4个维度共40个条目。1.3.2护士疼痛管理能力采用疼痛管理效能问卷,该问卷共3个维度,包括疼痛评估的能力、疼痛干预的能力、配合医生为病人减轻疼痛的合作能力,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不自信,2=有点自信,3=一般自信,4=较为自信,5=非常自信),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管理能力越好。1.3.3病人疼痛程度采用直观模拟疼痛标度表(VAS)进行测评:以10cm的直线为标准,直线一端定为无疼痛,另一端定为超出忍耐范围的剧烈疼痛,嘱病人将自觉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记出来,然后测量标记点距离直线起点的长度,长度即为疼痛的强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其中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得分比较

本研究中,干预后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护士疼痛管理能力与病人疼痛改善程度比较

本研究中,干预后护士疼痛管理能力与病人疼痛改善程度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结构化教育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

疼痛管理是临床护士对疼痛控制的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以达到疼痛治疗的最佳效率和效果。护士开展疼痛管理,根据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疼痛治疗、疼痛安全教育,是疼痛专科护士直接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特征[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护士疼痛知识问卷各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结构化教育可以促进护士掌握疼痛管理知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结构化教育,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施讲授法结合小组讨论法,有利于护士相互学习,可以在小组内部取长补短,克服片面,实现1+1>2的效果[8-9]。结构化教育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教育背景和具体情况而进行的有目的、个体化、分阶段全面灵活的健康教育,适用于不同知识水平的个体[10]。同时,结构化教育学习方式多样,护士不仅可以在组内进行知识共享,还可以实现组间的协作、交流[11]。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加深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

疼痛护理管理例6

儿科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疼痛管理已被宣布为人权,并成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除了不愉快的感觉[2],未被治疗的疼痛会给患儿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如心率增加、呼吸问题、手掌出汗,引起高血糖和炎症反应增加,导致持续疼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情感紊乱等[3],延长恢复时间。儿童疼痛相关报道显示,疾病患儿仍存在中度至重度疼痛[4]。国外疼痛管理中主导地位由疼痛专科护士承担,我国疼痛专科护理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儿童疼痛管理知识的匮乏对儿科临床护理带来了考验,儿科疼痛管理的临床护理实践效果仍不理想[5],儿童疼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患儿疼痛状态的评估者和大部分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又是医师的协作者、患儿和家属疼痛知识的宣教者,其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不仅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调查临床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旨在提高儿科护士疼痛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4月至5月对西安市儿童医院961名临床护士进行疼痛管理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临床一线护士;②工作满1年。排除标准:①非临床护理实践的护士;②实习见习护士;③外院进修护士。纳入护士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调查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研究[6-8]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最高学历、护龄、职称、科室、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是否借助工具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常规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过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问卷内容经过10名儿科护理专家评价结果为:内容全面,内容效度为0.9~1.0。②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pediatricnurses'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PNKAS):该表由美国疼痛管理专科护士Renee设计,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7,Rieman等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8]。英文原始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重测信度r为0.6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应用可行性。国内学者柳韦华等[9]将其翻译成中文。中文版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共有41项条目,分为4个维度、三种题型,4个维度包含药物镇痛18项、疼痛基本知识10项、疼痛评估8项、镇痛措施5项。题型分布上,是非题1~24项,单选题25~37项,案例分析题38~41项。计分规制:各条目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答计0分,合计41分,分值越高表明对患儿疼痛管理的认知情况越好。汇总问卷答题正确率及各条目回答正确人数占比。

1.2.2资料收集。首先征得护理部同意,由研究者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获得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同意和支持后,在统一指导下,现场发放问卷,要求接受调查的临床护士在20~30min独立完成,匿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组成员对所有回收的问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阅评,双人录入问卷结果并核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961份,问卷回收率98.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应用n/%描述,并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的961名儿科临床护士均来自西安市儿童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时间(6.3±4.8)年,小于10年的占85.0%,本科及以上护士占73.2%,初级职称及以下护士占68.9%,有护士长管理经验者占6.7%;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占28.4%,有疼痛知识培训经历者占22.4%,借助疼痛评估工具者占27.5%。见表1。

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评估情况

2.2.1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率情况。调查量表41项条目中正确个数范围为7~28个,答对平均个数为(15.9±3.2)个,正确率为17.1%~68.3%,答题平均正确率为(38.8±7.8)%。各条目答对人数比率为0.0%~81.3%。其中,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

2.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人数比率最高与最低的5个条目。量表中总正确率排名前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50%)、总正确率排名后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10%)见表2。

2.3研究对象疼痛管理工具使用情况

本研究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的护士共264名,占27.5%。对儿科护士使用疼痛评估量表的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研究对象对临床常用的3种疼痛评估工具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结果最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其次为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再次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疼痛评估、记录等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

2.4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得分为因变量,护士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回归方程的进入水平为α入=0.05,剔除水平为α出=0.10。纳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表明该三项指标影响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P0.05,表4),解释了29.7%的变异。

3讨论

3.1调查中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水平总体偏低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科临床护士疼痛调查问卷平均正确个数(15.9±3.2)个,平均正确率为(38.8±7.8)%,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其中41项条目中仅有5条的正确率在50%以上,表明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较低,这与王婷等[10]对华中地区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占7.3%的研究一致。张文燕等[11]研究显示江苏省三级儿童医院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仅9条项目总正确率超过60%,以上均提示儿科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总体偏低,亟需引起重视。此外,正确率后5项条目中有3条为临床给药,2条为疼痛评估,说明儿科护士对阿片类药物知识掌握不足,临床实践能力较低。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一直是由医生开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因此镇痛药物的使用与否医生起着主要作用。一方面,提示儿科护士缺乏对阿片类药物的了解,同时也提示儿科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疼痛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此外,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指导性资源的缺乏也是儿科护士疼痛管理面临的现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疼痛管理过程中护士应为疼痛的处理起主导作用,特别是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处理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12]。临床工作中,若出现患儿镇痛用药医嘱不足,护士多只能通过非药物干预有限地缓解患儿疼痛。另外,国家药监局对阿片类毒麻危险药品的储藏和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这也降低了护士处理疼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比例偏低,疼痛评估工具单一

本研究结果发现,儿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共264名,占27.5%。疼痛评估工具使用频率最高的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提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的应用较广,原因为面部表情评估较直观简单,容易使用。与王英杰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受到缺乏获得汉化版儿童疼痛评估工具途径的限制,尽管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应用较广,但评估工具相对单一,缺乏了解其他评估工具,不利于对患儿疼痛的评估,同时会给儿童疼痛治疗带来误导[14]。目前国内缺少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评估、记录疼痛等很难形成一致的标准。只有综合性多参数评估才能多方面反映患儿的疼痛感受。

3.3影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因素众多

疼痛护理管理例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75-01

【Abstract】vascular pain patients in clinical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emerging topic,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ain has been the nurs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in contro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ndards of quality management of medical care. Pain is an unpleasant physical experience, it occurs widely in the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course of. Pain not only bring the patient body, but also affect the spiritual, mental, physical, directly of life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important postoperative pain.

【keyword】post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nursing

血管外科疼痛是护理工作中最常遇见的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气滞血郁,不通则痛”[1]。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指疼痛时间短于3个月,而于疼痛强度无关。急性疼痛是疾病的症状,因而反应强烈,严重疼痛可伴有挣扎、对抗、瞳孔散大、出汗、气促、心率加快,经医疗干预后疼痛逐渐缓解,病情得到控制,从而可减轻患者痛苦,减轻疼痛对机体的有害影响。现报告如下。

1疼痛评估

1.1 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⑴疼痛的性质。是钝痛、酸痛、绞痛、刺痛、灼痛、胀痛、麻痛、跳痛或刀割样痛。⑵疼痛的部位。是一处疼痛或多处疼痛。⑶疼痛的程度。常用文字描述评定法(VDS),0=无痛,1=轻度疼痛,2=中度疼痛,3=重度疼痛,4=非常严重的疼痛,5=无法忍受的疼痛。⑷疼痛持续时间。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隔性,有无放射,是否逐渐加重等。

1.2 评估方法按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疼痛分为4级,O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平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有轻微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静卧时痛,翻身咳嗽时加剧,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3级(重度疼痛):静卧时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觉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除上述方法外,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疼痛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饮食等。

2 疼痛的表现

肢体疼痛是血管外科常见症状,主要是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障碍所致,通常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大类[2]。

2.1 间歇性疼痛血管疾病引起的间歇性疼痛有下列3种类型。①间歇性跛行。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患者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②性疼痛。肢体所处的与心脏平面的关系,可以影响血流状况,激发或缓解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因供血减少而加重症状,伴有肢体远端皮肤苍白;患肢下垂则可增加血供而缓解疼痛,但浅静脉充盈延迟。相反静脉疾病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淤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③温度差疼痛。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血管舒张,疼痛减轻,寒冷刺激则使血管痉挛及疼痛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症状加重。

2.2 持续性疼痛严重的血管疾病,静息状态下人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分为①动脉性静息痛。②静脉性静息痛。③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

3 治疗与护理

3.1 治疗

治疗原则为明确诊断,祛除病因,缓解疼痛,了解影响疼痛的因素,再实施针对性措施。

3.1.1 影响控制疼痛的因素疼痛最直接的控制手段是应用有效的镇痛药物,有些患者和医务人员就过分的强调了镇痛药物和物,存在着成瘾性。只有在无法忍受时才给予止痛药。所以患者对疼痛在能忍受的情况下,大多采取忍受疼痛。但疼痛能引起的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会产生影响,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加,纤溶功能降低,以致机体处在高凝状态[3]。

3.1.2 镇痛措施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疼痛给予相应不同的处理。镇痛药物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直肠给药、经黏膜给药,

3.2 护理

3.2.1 一般护理①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陪伴制度等,使患者感到放心。②减少不良刺激。保持整洁的环境,空气流通,开导患者家属,避免一切不良的情绪刺激,防止消极暗示。③减少局部疼痛刺激,更换等,防止因不当姿势造成肌肉、韧带或关节牵扯而引起的疼痛。

3.2.2 预防疼痛在疼痛发生前告诉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一同参与护理及治疗计划,改变对疼痛的反应及态度。

3.2.3 掌握患者的疼痛状况善于观察疼痛的反应,认真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并对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给予肯定。

3.2.4 做好心理护理 对行为过激的患者要耐心劝解,多给予鼓励、体贴。同时向患者解释疼痛产生的机制,让患者提高对疼痛的认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以及多年来血管外科的疼痛护理工作,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患者有陈述疼痛,表达疼痛程度,得到完全镇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权利和知情权。疼痛是疾病的症状,是患者的主观体验,也存在个体差异,掌握不同疾病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观察病情变化,减轻疼痛有重要意义,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疼痛护理管理例8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52例创伤骨科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性别上,男女34例,女18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为(39.8±4.2)岁,其中胫腓骨骨折12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髌骨骨折17例,足踝骨折10例,在致伤原因上,41例交通事故,9例坠落伤,2例机器绞伤,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52例患者分为疼痛护理管理组(n=26)与对照组(n=2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1.2 护理方式

1.2.1 对照组

对于本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用药护理、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等内容。

1.2.2 疼痛护理管理组

对于疼痛护理管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护理理念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都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开展工作,以为只有患者在无法忍受痛楚时才有必要止痛,没有意识到提前镇痛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下,疼痛理念在不断的更新,为了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患者疼痛,为此,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常规护理观念,加强对患者的关爱[1]。

第二,开展系统的培训考核

对于护理人员,需要开展系统、针对性的疼痛知识培训,邀请专门的药物镇痛专家与疼痛管理专家开展全方位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掌握疼痛相关概念、疼痛护理措施、骨科治疗方法、镇痛药物作用、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

第三,成立管理小组

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我科室成立了专门的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由护士长负责指导、护理业务查房、小组讨论、实践指导等工作,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可以掌握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综合水平。此外,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会帮助医师科学评估疼痛原因,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观察患者疼痛表现,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第四,疼痛护理

疼痛护理措施有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两种类型,其中,非药物干预包括环境处理、体位护理、早期冰敷等内容,在患者入院后,要为其安排通风与采光环境好的病房,避免由于环境因素让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同时,对患者开展正确的体位护理,降低局部疼痛与软组织挫伤发生率。此外,在骨折早期,要为患者科学采用冰敷处理法,减少局部出血与水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使用音乐疗法,该种方式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提升舒适感[2]。

第五,疼痛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与家属开展针对性的疼痛教育,目前,很多患者与家属对于疼痛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使用镇痛药物会出现毒副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转变这种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疼痛治疗。

1.3 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分为完全缓解、中度缓解、轻度缓解几个部分,完全缓解即患者疼痛症状全部消失,患者无痛感;中度缓解与患者疼痛症状未完全消失,但是影响不大;轻度缓解即疼痛未消失,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以完全缓解来计算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疼痛管理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73.1%,前者显著优于后者,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护理管理组、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缓解程度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表1:疼痛护理管理组、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缓解程度对比示意表

3 讨论

疼痛护理管理例9

【摘 要】目的:观察在骨折患者中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100 例,将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50 例患者)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导管护理、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则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与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评分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0%,远小于观察组(98.0%),差异显著。结论: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减轻其疼痛程度,缓解消极心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骨折患者;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效果;满意度

近年,我国的骨折发生率持续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伤后因为失去行走及自理能力,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身体上的疼痛则会促使其出现烦躁、焦虑等消极心理,不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康复进程[1]。所以,在常规护理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给予一定的疼痛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生活质量。笔者观察了在骨折患者中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之间我院骨科收治的100 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没有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共50 例患者,包括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19-65 岁,平均(37.5±3.1)岁,骨折部位:下肢骨折29 例,上肢骨折15 例,其他6 例;观察组共50 例患者,包括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龄18-66 岁,平均(37.8±2.6)岁,骨折部位:下肢骨折28 例,上肢骨折16 例,其他6 例。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基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导管护理、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则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针对疼痛给予以下各方面管理:

一是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二是系统考察与培训护士;三是知识宣教;四是外界因素护理。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疼痛评分标准:重度疼痛7-10 分,中度疼痛4-6 分,轻微疼痛1-3 分,无疼痛0 分,疼痛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最终评价为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满意率与非常满意率之和即为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时采用了统计学软件spss19.0, 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计数数据,采用(均数± 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计量数据,其组间比较则分别采用X2 与t 加以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评分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分结果:对照组不满意7 例,满意28 例,非常满意15 例。护理满意度为86.0%;观察组不满意1 例,满意11 例,非常满意38 例。护理满意度为98.0%,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于身体上的剧烈疼痛,很容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各项生命体征异常,不利于展开后续治疗。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个性化的疼痛护理,从而有效减轻其心理压力与生理疼痛[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评分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0%,远小于观察组(98.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减轻其疼痛程度,缓解消极心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疼痛护理管理例10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肛肠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诊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手术;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③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理解能力过于低下者;②造血功能异常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具有其他重大器质性病变者;④患有直肠癌或肛门炎症感染者;⑤不能完成该研究或临床依从性过差者。根据入院时间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26±4.18)岁,病程1~7年,平均(2.32±0.87)年,其中肛瘘者20例,混合痔17例,内痔6例,外痔7例,肛裂10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18~63岁,平均(34.15±4.32)岁,病程1~6年,平均(2.44±0.95)年,其中肛瘘者21例,混合痔18例,内痔5例,外痔7例,肛裂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整体情况,定时换药,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注意患者情绪,给予及时安抚以及镇痛护理;观察组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①成立专业小组。由医院主任、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相关专家以及护士长等建立专业的疼痛护理小组,分析患者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疼痛情况较为严重的时段,制定护理方案进行重点护理,并制定监督方案。②临床实施。对临床护士进行定期培训,讲解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以及个体化镇痛的理念,在患者围术期进行合理镇痛,缓解患者痛苦,防止伤口撕裂以及伤口感染等相关要点,由专业小组人员每天不定时进行临床检查,了解护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案的漏洞及不足,并进行适当整改。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到配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的重要性,缓解对换药以及手术的排斥感,指导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促进伤口愈合。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受患病部位以及检查治疗方式影响,患者往往出现紧张、羞耻、排斥甚至厌恶等情况,患者临床依从性不佳,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治疗,积极配合。 

1.3 观察指标 

1.3.1疼痛改善情况 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3]。其使一条两端分别为“0”和“10”的游动标尺,使用时需将背面面对患者,让患者结合自身疼痛情况在直尺上标出相对应位置,数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由医生根据标出位置进行评分,统计患者评分情况。 

1.3.2 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共10题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对护理的满意度越好,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填写。 

1.3.3临床依从性 根据医院自制的依從性调查量表进行判定,此问卷一共包含4个项目:遵医嘱服药、定时换药、清淡饮食以及日常生活管理。每个项目包含4个小题,按照5级评分,依从性为各个项目评分总和,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依从性越好。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疼痛改善情况、住院时间、临床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临床依从性 

观察组遵医嘱服药、定时换药、清淡饮食、日常生活管理以及依从性总分分别为(18.66±1.34)分、(17.45±2.26)分、(18.45±1.38)分、(17.21±2.15)分以及(73.75±5.14)分,对照组分别为(17.78±2.15)分、(16.15±2.47)分、(17.48±2.45)分、(15.13±2.86)分以及(65.44±5.07)分,观察组临床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肠疾病临床较为常见,病程长,给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目前医学记载肛肠部位疾病可达70余种,临床以痔疮、肛裂以及肛瘘较为多见,多是为炎症侵犯所致[4]。其中痔疮主要是痔下静脉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临床可见肛门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压力增加时会脱出肛外,目前以手术切除法为主;肛瘘一般行瘘管切开术治疗,需将楼管内肉芽组织刮去,创面填塞纱布并定期换药;肛裂是患者产生肛管处剧烈疼痛的主要原因,愈合困难,通过手术切除创面较大,伤口愈合缓慢,术后换药、小便以及排气时将反复对伤口进行摩擦,内括约肌的不定时痉挛以及收缩也将对患者切口进行刺激,疼痛剧烈[5]。

疼痛护理管理应用于临床获得患者以及专家认可,可有效改善常规护理中患者与护理人员沟通较少,剧烈疼痛时默默忍受,或服用过多止痛药引起不良反应以及对临床治疗产生消极抵抗心理等弊端。其主要通过建立专业小组,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运用多种疼痛护理方式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同时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定期考核,使疼痛护理得以有效落实。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改善情况、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依从性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体现出经系统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针对性超前镇痛、个性化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促进创口愈合速度。专业小组在围术期仔细观察患者整体情况,统计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护理人员在麻醉失效前先进行超前镇痛,减轻疼痛程度,对于个别对疼痛耐受较差的患者,格外加大镇痛力度,进行个性化镇痛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多与他人进行交流,转移注意力。要求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换药技巧,要求动作轻柔,防止伤口的再次撕裂或加重,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病房内可放置鲜花,保持整洁干净,定时播放音乐,缓解患者紧绷情绪,提醒术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毒症的发生。定期进行考核,统计考核相关项目情况,使临床护理规范化,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人员的信任以及临床依从性,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在肛肠科应用疼痛护理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燕芳,刘雪芳,陈芳.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在混合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3):219-221. 

[2] 张春蓉,胡兰苹.综合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6,6(7):45-46. 

[3] Aitken,R. C. B.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S].1969. 

[4] 馬明娟,周静.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痔疮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1178,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