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字校园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45

数字校园培训

数字校园培训例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6

[本刊网址]http://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跟不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速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即教师、学生、各类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如何构建更适合学校的培训模式?更高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已成为全面提升院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提出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的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1990年提出的,当下发达国家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已经超过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深入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期,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展示出数字化校园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而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开展建设多年,依然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校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031条记录,而以“数字化校园”与“应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2条记录,关注到应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以本科院校研究为主,高职院校的研究并不多,特别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当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如何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对用户(即使用者)进行培训。怎么样进行培训?采用什么形式培训?如果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学法的角度考虑,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数字化校园用户进行培训的探索。

二、“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实践

“任务驱动型”培训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立足实际的工作,在专家或培训者的指导下,围绕构建的任务,通过对多种学习资源的应用,调动学员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培训目标。

为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做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工作,将“任务驱动”培训模式运用到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实践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字化校园“轻应用”的问题,提升数字化办公、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一)做好需求调研,精心设计任务

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做好培训前期的调研,弄清用户的真实需求,厘清影响培训效果的真正问题,调研应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的调研。调研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组建团队首先进行小规模的、开放性的调研,聚焦数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类分层的调研问卷;最后进行全校性的问卷调研,收集整理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任务驱动”型用户培训模式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定,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依据应用类型分为教学型应用任务与管理型应用任务两大类,分别组织培训团队根据应用的轻重缓急,结合实际应用的目标,精心设计任务。

(二)巧妙分解计划,合理推进任务

围绕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任务的落实。任务的落实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将其分解成操作性模块,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让受训者接受并融人培训。

1.集中培训模块。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理念提升,观念转变,邀请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校内外专家为受训者进行“数字化校园应用”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们了解当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 2.实地考察模块。以交流考察的形式进行经验性、拓展性的学习,组织受训者到其它高校实地考察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现状,进行比较学习,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特别注重与使用同平台的高校的对比,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拓宽视野,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提升新思路与新方法。

3.自主学习模块。以受训者在岗主动学习、反思的形式进行自省性的学习。受训者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针对岗位平台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的突破平台使用的重点与难点。注重与同事之间、与工程师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注重自己的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做好平台使用的日志。

4.专家诊断模式。以校内培训团队与校外专家及系统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为主要形式,帮助各岗位的平台应用绩效进行诊断,分析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与提升的方法。

5.总结提升模块。以平台应用的总结交流与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注重各平台的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交流,提升协作能力,让平台应用效率更高,趋向更合理,加强横向的联系,强化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经验分享。

(三)组建培训团队,攻克难点任务

培训团队的专业引领是十分重要的,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团队,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以校内专家为主体,邀请校外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参与,强化培训团队的力量。整合多部门的资源,让受训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对受训者存在的应用的薄弱环节与难点,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与评估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和实施办法,并对应用过程质量进行监控,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

(四)培训方式多元,做好任务实践

打破常规的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内容与任务的特点,实施多元化的培训,特别注重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最终的目标是实践应用。在讲座中实行随机提问,加强专家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以平台为小组进行学习,用平台的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小组的团队协作学习;校际考察时,注意各岗位对接交流与讨论,同时加强培训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让研讨、辅导、观摩、交流、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五)多元评价总结,落实任务深化

培训的重要一环就是评价,评价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从前期的调研评估到培训结束后的问卷反馈,从受训者的总结报告,研修日志到培训整体项目的自评,全面地关注任务的推进,评估落实到细节,保证任务落实。

三、“任务驱动型”的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反思

在“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模式培训中,虽紧密结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实际,着眼于解决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施实践取向,融合了多元培训方式,保证了培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但反思整个过程,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培训需突出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在任务驱动的培训中,培训任务的制定与设计无法离开受训对象的调查与了解,特别是培训需求的调研。只有加强了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才能找到培训的突破口,找准培训的具体“任务”。“任务”切入点小且能以点带面,同时紧密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问题开展,让受训者完成任务的同时,推进了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推进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培训需注重参与性与多元性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教师,对于常规的讲授式教学,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要提升培训的效果,达到培训的目标,必须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最好的方式让其参与培训,身临其境同时培训的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如:小组研讨、交流等,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到学习者的能力的提升。

(三)培训需整合多方资源

数字化校园应用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全校性的大事,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涉及的部门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中心,教务处等,如果不能整合这些资源很难做好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进工作,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推进效果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加注意任务有效性,探索自主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受训者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提升了技术的理论素养,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数字校园培训例2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校园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班班通”设备、校园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建设内容;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用于学校管理的学生、教务、科研、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系统的建设。

万州区共有学校134所,其中职中5所,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2所、幼儿园7所。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异。要建好万州区“数字校园”,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先制定一份科学的切合万州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组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

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组建了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组成员走出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或学校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深入万州区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为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抓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等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年度实施规划、工作措施、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不同类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和方案重在落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经费逐年到位,按年度顺利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对已建“数字校园”学校在“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求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队伍,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数字校园”建成后,由于校园网络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网络的系统、信息管理及网站建设维护等,确保网络的畅通安全运行及各项应用功能的正常使用。万州区一方面通过面向高校或社会公开招聘,加快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网络管理人员以及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解决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保障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数字校园”最主要的应用是教学应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一是熟悉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够运用各种应用软件,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区教委制定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逐年对全区教师分批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层级上,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派送参加部级或省(市)级信息技术专项技能培训;区级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对全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校级培训由学校举办,由本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全校教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专项培训。通过分层培训,推动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设万州区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在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时,站在战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观念,同步规划并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保障“数字校园”网络充分发挥效用。

万州区教委作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发动区教育系统各部门单位人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资源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提供资源,成为资源库资源开发、应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搭建维护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快捷的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系统平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教学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种说课、上课、教案评比及论文竞赛等活动,把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上传到本地教育资源库交流、共享,不断丰富资源库资源,提高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教师进修校将教师每年上传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到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的情况纳入当年继续教育分数,促进教育资源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建设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方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资源库资源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建设和科学分类管理、上传资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科所、进修校围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应用价值。

加强“数字校园”应用研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产生了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具备良好研究条件的学校共同积极申报部级或市级“数字校园”专项课题,同时,以本中心承担课题为总课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设立涵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全方位的区级“数字校园”研究子课题,建议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申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体系,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数字校园培训例3

摘 要:高职院校数字校园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从数字校园的概念及意义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并总结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24-02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i,“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数字校园的概念及意义

“数字校园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的“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ii。在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是由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实施的,因此,在众多的数字校园概念中,最具代表的是清华大学沈培华教授提出的,“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iii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推行数字校园建设的意义体现在:

1.促进院校部门间的沟通,解决高职院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畅问题,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畅通,教师、学生及时了解掌握信息变化。

2.促进教学方式的改步。教学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直接传授知识,转变成指导学生自主查找和处理信息,学生通过数字校园主动获取知识,根据需要填补自己的不足。

3.促进师生个人素养不断提高。通过数字校园,教师能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快速、及时的掌握教学、科研信息,促进教学水平以及学术水平的提升;同时,数字校园的信息较直观、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扩展了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4.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使学校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直观而快捷地反映到领导层的面前,从而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的目的。

由此可见,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二、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多数高职院校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校园网,构建了职能部门相应的应用服务系统,数字校园已和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服务等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确实提高了效能,减少了重复劳动。但从整体上看,大多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长期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观念不够到位

首先,领导层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数字校园既是一系列网络硬件设施和软件信息资源的综合体,其建设涉及到学校的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没有学校领导层的强有力的支持是很难高质量实施的。有些高职院校主要领导人把数字校园建设仅仅定位到纯技术问题上,这样的观念使数字校园建设步履艰难。

其次,认为数字校园建设是个别职能部门的事。许多高职院校对数字校园建设很重视,但对其的知识普及和动员工作做得不够,以至于学校师生认为这只是学校个别信息化职能部门的工作,甚至不知数字校园为何物,致使数字校园建设难以普及。

再次,认为数字校园一到两年时间即可完成建设。把数字校园建设简单地理解成只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引入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因而只一到两年时间即可完成建设。

(二)管理机构和体制的不完善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网络中心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直接负责机构,但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部门形同虚设,工作人员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队伍不稳定,无论时间、精力以及责任心等都得不到保障,统筹全校的信息化建设时常表现得力不从心,建立的评价和考评机制无法实施。有的学校设立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但往往是非常设机构,形式大于内容,责任和权限不明确,在管理协调工作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数据平台标准不统一,共享程度低

由于部门之间业务有穿插,但又相对独立,公共数据很难实质性共享,信息分散形成各自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虽然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但阻碍了信息共享,不利于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网络教学资源也无法有效共享,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尤其是在领导做决策时,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常常相差甚远,无法反应真实情况,数字校园建设步入僵局。

(四)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首先,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满足数字化学习的要求。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时代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以同等的条件去获取信息。但事实情况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信息素养较低,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教学阶段,还表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等,不能满足数字化学习的要求。

其次,缺乏对人员的培训。人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因素,网络基础实施建设逐步加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来维护。但实际情况是,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应用培训,缺乏对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技术升级和深造,平常开展一些应用培训也往往是走过场,没有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三、对策及建议

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数字校园的建设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建设成功的数字校园?笔者认为,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中,由于观念上对数字校园没有很深的认识,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人为的阻力,只有我们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举师生之力,共建数字校园。

首先,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数字校园建设具有长期性、紧迫性和基础性,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其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如果领导层重视不够,没有制定建设规划、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组织机构负责实施,数字校园的建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成效不显著。

其次,学校师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变革。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管理、教育和学习观念的转变过程,事实上,数字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与每位师生分不开的,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若仅靠个别领导意志、一两个部门协作显然是难以支撑实现的。

再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不仅有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问题,还会涉及到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问题,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处理;此外,随着学校自身的发展,教学、科研、管理需求的变化,数字校园的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升级更新。显然,这些都不可能只用一到两年时间即能完成的。

(二)完善管理机制,创新保障体制

为了保证数字校园建设能按照规划方案有序的推进,需要进行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构建一个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专职机构以及制定保障体制。

首先,成立一个站在全局统筹规划的数字校园建设机构,由院长负责、部门领导参与,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协调和重大决策。同时,还需要组建一个职责明确的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学院各项信息化具体工作,如需求分析、方案的设计、技术推广、组织培训以及维护运营等,从而确保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发展高效运行。

其次,创新保障体制。完善的数字化保障体制能保证各类人员对数字化工作的重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数字校园建设有章可循、顺利开展。包括:一是规划制度:学院制定中长期数字化发展规划,确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有条不紊。二是评价机制:将全校师生数字化应用水平考核纳入学院考评制度,从而从制度上推进全校师生数字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促进大家支持和配合数字校园建设。三是激励机制:通过各种奖励和支持的激励机制,激发大家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资源,提高全校师生的重视度。

(三)统一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统一数据平台是数字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包括数字校园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整合各种信息应用系统。例如,数字校园门户服务系统向用户展现应用信息,提供办公、教学、招生、就业等服务的接入。再如,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集中式应用程序认证,为用户提供方便。总之,应该是打破各单位、部门间的界限,统一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各部门协调配合,统一底层平台,统一数据标准。

(四)提高素养,加强人员应用培训

首先,提高人员信息素养。人员信息素养是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数字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仍有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难以熟练应用,提高数字化意识和素养显然是主要环节。应加强教师培训,促进熟练、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的使用能力、获取能力,又要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和主导作用,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与保证。

其次,加强人员应用培训。为促进学校全体人员(领导、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数字化应用水平的提高、配合数字化应用项目的推广和改善数字化应用环境,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项目进行培训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当务之急。应用培训应着重训练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培训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3—01.

数字校园培训例4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字校园培训例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的职业核心能力。除了有针对性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外,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最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在校园的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这就不仅对现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校园网的建设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框架建设

(一)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不仅要建设并完善能够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络,而且还要建设并完善学校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以此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这是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院校可以通过安装无线网络基站的方式,来建设有线与无线共网的格局。这个格局还有一个有效、快捷的通道,它可以实现实现移动教室、移动实验室、移动计算机等。

(二)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

1.构建统一的院校信息门户应用平台

门户服务相当于一个窗口,它联通着院校内外。但是,它是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信息的,这些信息主要是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信息。门户服务相当便捷,它只需要将使用者和应用系统相整合,并为使用者提供入口和账号,使用者就可以访问相应的信息了。

2.制定相对完整的信息标准

管理信息标准就好比一块基石,它不仅是建设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还是能否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交流并共享的条件。因此,管理信息标准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3.建设数据中心的公共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标准

学校应根据管理信息标准,搭建公共数据库。搭建其实指的就是把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共享管理。这样,在管理者把校园内部所有的人员、内容、应用整合后,用户就可以凭借入口和账号进入自己相对应的角色,获得相对应的信息、查询相关数据、享受不同角色相对应的信息服务了。

4.建成院校内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和系统安全体系

身份认证的过程其实就是判断一个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的过程。我们比较常见且简单的身份认证方式是通过核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来判断用户身份是不是合法。操作过程非常方便,省时省力。

5.构建统一的基础应用开发平台

这一构建可以为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带来如下优势:加快开发速度,实现快速交付;统一开发技能,便于实施和维护;具备第三方及平台开发应用系统集成能力;具备跨平台能力;支撑商业及开源免费的中间件;开发平台标准化,减少第三方应用产品集成依赖。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服务功能,融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1.教学领域

主要是面向院校教学活动的服务,包括面向学生的考试成绩信息、图书借阅信息、课程安排信息等内容;面向教职工的授课内容信息、教学资源储备、计划安排信息等内容;面向其他方面的学习计划、课件资源、问题反馈等内容。

2.管理领域

根据用户的身份,在管理领域的自助服务中,可以扩展学生、教职工、学生家长、校友自助服务模块。对于学生自助服务模块,要重点建设学生职业就业指导项目。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开发职业培训项目虚拟实验室,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络游戏开发实验室、会计实训系统、物流管理实训系统、国际贸易虚拟运营、电子商务训练系统、市场营销训练系统、应用文写作训练系统等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训系统,供全网使用。职业鉴定认证项目紧跟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相关职业认证,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竞争提供有利条件。职业培训及认证鉴定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此外,提供招聘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可为学校、企业、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对于教职工自助服务模块,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工作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将缩小教职工的工作量。学生家长自助服务模块,是学校与家长高效沟通、家长和社会有效参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通道,能够形成多方互动的育人环境。校友自助服务模块可以为校友提供继续关注、关心母校的一个窗口。

3.文化生活

这一领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院校各种用户的文化生活质量,包括以下几点:邮件、个信息订阅、影视剧点播等内容;面向其他方面的校友、家长、游戏、约会等内容。

(二)建立信息中心的基本服务及校园功能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院校应该考虑到如下问题:数据中心服务监控功能;数据中心语音自助服务功能等等。

(三)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使全校所有师生员工每人持一张校园卡,这张校园卡将以前的各种证件融为一体,全部或部分功能师生员工在学校各处出入、办事、活动和消费均只凭这校园卡便可进行,并与银行卡实现自助圈存。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的。

三、总结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水平,解决建设规模、组织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实现资源数字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等目标。另外,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服务功能,融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党伟华.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J].科技传播,2013(1).

[2]亓婧.浅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3(2).

[3]程聪.高职院校信息化机制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12(35).

[4]亓婧.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3).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ZCJG033)。

数字校园培训例6

“数字化校园”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作用,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开展“数字化校园”活动,正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因为数字化校园创建的过程,就是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软件系统进一步完善的过程,是提升广大师生信息素养的过程;是改变传统课程死记硬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深深感到教师和学生同数字化校园建设共成长。

一、以创建为平台,完善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配备

学校以创建“数字化校园”活动入手,不断完善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配备,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平台。

对此,我们着力改善“数字化”校园硬件基础。去年6月,我校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善正”综合楼,内设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管理中心等“数字化”校园必备用房。去年,我校投入5万元购进近万册图书,借助图书软件登记造册,实现网上借阅。今年,学校对原网站进行改造,将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中,使网络信息点覆盖了学校每一个角落。目前学校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管中心、课件制作室、红领巾电视台、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各1个,计算机85台,投影4套。这些设施的运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了教师的网上办公。

二、以培训为突破,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内化教育理念

面对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和素质信息化的新形势,能否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已成为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成为新课改核心目标实现的瓶颈。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培训为突破口,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得新教育理念不断内化。

学校实行多轮分层分类培训。首先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数字化”校园创建的重大意义,并下放相应的权限,以便他们能及时、有序地上传相关资料;其次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创建、上传、充实资料库的方法,并要求他们组织该学科的教师进行有序上传;第三,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采用一帮一和以点带面的方式,指导全体教师建好个人网页;第四,组织多轮全体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上传相关资料、积极参与网络教学、社区讨论等。

三、以应用为目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想真正体现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就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的环境。我校本着“边装配、边应用”“单兵团作战和集团军联动并重”的原则,强化应用,为创建提供合力的支持。

1.加强单兵团作战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个人主页的建设,每月从网页更新及时、版面活泼简约、个性特色鲜明等方面评比教师个人主页,增强教师单兵团作战的主动性;其次,完善备课笔记和课程评比的标准,把未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的教学一票否决;在“双指导”及推门听课时,随时了解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的情况,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2.强化集团军联动

在教师方面,我校有计划地组织好资源中心集中建设,一方面以备课组为单位,在进行集体备课后,将相关资源上传到题库,加强工作的交流衔接;另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网络教学活动,通过集中网上教研,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应用网络的能力。同时我校紧抓与翔宇实小城乡网上结对的机遇,组织教师与实小教师针对专题进行网上交流,拓宽了教师的交流领域。

在学生方面,我校组织教师与学生联动,先后开展“驱赶蚊虫”“节约纸张”“庆祝建国60周年”“家乡的龟和鳝”等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搜集、筛选、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开辟“话说夏集”“中国儿童报小记者站”等专题网页,利用网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宣传家乡,升华学生的爱乡情感。

四、以管理为抓手,为师生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在完善平台的基础上,我校十分重视管理工作。一方面我校制订图书借阅、校产登记使用和报损、实验仪器登记使用、文件归档、档案调阅等系列制度,使“数字化”平台的管理有章可依;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应用管理的考核,把中层干部分配到各个部门,定期对应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校长及信息中心则不定期在平台上进行检查,以强化应用管理的绩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谱写“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松冈一郎著,杨豪杰等译.《数字化校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数字校园培训例7

一、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严格执行信息化标准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较大,影响较为广泛,信息化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符合和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要求,满足国家及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统计要求,以便规范地进行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须严格参照教育行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如《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采用纯B/S模式实现目前主流的技术与开发语言,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开发,流程化界面和向导式操作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依照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二)满足接入高校三大平台的相关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须集成到高校的三大平台,满足信息门户集成、公共数据平台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等功能。需要为门户开发对应的集成表现界面,并提供由该页面链接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相应框架的功能。可根据高校需要,从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到公共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层的集成。须为信息门户单点登录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支持现有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二、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1.全面、准确地采集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原有的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导入系统之中,后续可单独及批量追加信息,如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的晋升、变更;并根据需要定义各种信息项目,便于增加、修改信息。高校教职员工也可登录系统,上传人事档案相关材料,如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证书图片等数字档案,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存入管理系统。这种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方式,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准确的收集。2.根据人员类别进行档案的自动分类管理。高校因人事管理需要,对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根据教职工的分类,可自定义不同的档案类别,并能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变更类别。如:在职正式、离退休、延长退休、干部、工人、技术合同、临时合同等的分类,并可在各类别间进行变动,如在职变更为退休,在职变更为调动等,从而实现一键式分类,使人员的档案管理更清晰明了、定位准确、有序规范。3.合同档案管理。在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可导入所需的合同内容、格式,并可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等工作;系统可上传保存合同数字图片;筛选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批量打印合同、续签合同、解除合同通知书等等。可在系统中灵活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提醒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并能通过系统进行合同基数统计核算,使合同管理高效、完善、及时、准确。4.年度考核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流程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年度考核表的收集归档工作及年度考核数据汇总工作。5.进修培训档案管理。教职工培训信息档案可批量导入系统,也可单个录入,可自定义参加培训人员姓名、编号、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培训起止时间等,教职工可登录系统上传培训结业鉴定表等相关数字图片档案,人事管理部门审核保存归档。还可运用系统按年度、项目汇总进修培训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6.自动生成各类人事档案相关表格。录入到系统中的人事档案数据形成档案目录,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变动均形成变动情况登记表。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可制作生成名册表、转递通知单等。7.统计分析。可对系统中教职工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如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工龄等各种信息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数据、图表,生成相关报表等。(二)其他教职员工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应用。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及查阅范围。1.校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了解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2.部门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部门教职员工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审核本部门教职工更新的信息和上传的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等数字图片档案材料。为部门的管理、决策把关。3.教职工。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人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年度考核结果等档案情况;上传更新图文数字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职称、进修培训等。

数字校园培训例8

前言:校园是受众面非常广的阶层,数字校园平台成为了校园管理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数字校园中的管理、教学、服务、决策等方面集中在数字校园平台的应用系统下,通过对校园管理模式的统计,可以把数字校园门户平台的需求分为身份认证和校园门户网站两大类。

一、数字校园平台门户的需求分析

(一)认证系统:1.目前校园信息化的组建由不同单位承制,其系统风格不同,登陆界面和身份认证也不同,对于操作用户而言,需要适应各个系统的登录方式和操作方式,如果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统一访问,一方面简便了用户的操作,同时也减少软件的更新维护力量,因此,认证登录系统对数字校园平台门户的需求非常大;2.门户平台身份认证。用户若要对数字校园平台进行操作,首先需要登录,再进行身份认证,能够杜绝随意登录平台、平台滥用等现象。因此,需要对管理平台的用户身份进行统一的认证。只要通过门户的认证,便能够随意登录到其他应用系统;3.应用系统身份认证。用户登录、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如果应用系统每一步都需要身份认证,便增加了用户的登录操作。门户平台和应用系统的集成,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平台中点击登录,就可以直接转到相应的应用系统。

(二)校园门户网站。校园门户网站能够更好的传达校园内部信息,方便进行数据共享、查询等操作,通过平台管理,进行统一的信息查询和信息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相关信息,使门户平台具有完整性。并且,门户站点的任何一个可登录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建立自己的个性化页面进行信息收集和。

二、数字校园的构建

(一)网络服务支持。网络设施的建设能够使信息流通,将网络升级成为可靠的千兆网络系统,应用于校园内部局域网,解决网络在高频率使用中出现的拥堵情况。网络平台可以将校园的环境,包括:学校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培训空间、数据库资源、教师授课视频、课件、网上咨询等方面实现数字化管理。形成一种网络教育培训的环境,提高校园的办公效率和教学效率,将校园的服务扩展到更多层面,达到管理和教学同步的目的。

(二)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是学校内部的电子资源库,一个标准的数据库分为多个层面、多个方位,将数据进行一致、人性化的增加或减少应用的扩展,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统一的身份认证、数据管理、应用管理,最终实现校园数字化平台。身份认证系统是用户管理、认证的集成系统,可以管理用户的权限和身份,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不同的用户群,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系统上传教学视频、查询教案、学生出席情况等;学生可通过应用系统查询课程表、教师上课视频、课后活动情况等。将用户权限分开管理,简化了应用系统中的管理模块,方便应用系统的内部管理。应用管理将原有的应用系统和其他系统通过一个平台进行技术衔接,实现校园中所有应用的无缝连接和整体结合。数据管理建立起的标准、完备的数据资源信息库,同时也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存储,可以通过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2cess Protocol)来存储用户信息,LDAP数据库以树状的层次描述数据信息,在资源信息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系统解决信息的分布管理和使用等问题。系统利用LDAP存储用户信息,保存的结构同为目录树状形结构,可以有效的对用户进行分组控制,能够提供较快的检索效率。

1.OA办公系统。OA办公系统实现了电子传输,省去了纸制发放,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使邮件、通知、文件的传递更自由。目前最多使用的办公系统是Lotus Notes6.5,是一套完善的全自动化软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将原有的门户单点登录进行改造,使信息门户身份认证拥有统一的入口,可以进行统一认证。

2.培训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的子系统中能够实现以下功能:系统能够容纳同时登陆用户不低于100个;为多种权限用户提供服务,如:学生、教师和信息录入、管理、生成等;权限可多级分配,将权限细分;系统管理员可以控制和管理各种用户的权限;可以建立不同的用户群组;

2.培训管理子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功能:(1)培训信息档案、教学档案的录入;(2)对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等进行管理和查询;(3)对培训人员的档案及班级进行管理和查询;(4)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档案建立、查询和管理;(5)各种数据统计和报表的生成。

3.计算机辅助设备的管理。计算机辅助设备的模块能够实现以下功能:计算机入网申请;计算机辅助设备的台账建立、管理,固定资产的计算、信息关联、设备寿命等追踪查询;计算机辅助设备的运行管理;计算机辅助设备的维护管理;计算机辅助设备的配件管理;

4.工资查询系统。工资查询系统方便了职工的查询操作,此项系统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连接到校园网站上,登录相关个人信息便可查询。

结论:数字校园平台能够帮助解决校园的管理、教学、服务、决策等重要事项,数字校园门户平台的需求分为校园人员认证和校园门户网站,在构建数字校园的系统时,各方面的软硬件都需要一个整体的考虑和衔接,再不断的更新及完善,形成一个校园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校园文化全面扩展。

参考文献:

[1]何哲.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统一认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

[2]陈培君.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数字校园培训例9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数字校园培训例10

一是着力加强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建设。

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广地方教材《快乐足球》。中小学校每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足球课程,其色学校不少于20学时,实现足球课程全覆盖。出台《青岛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课程标准》,规范校园足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足球技能考核标准。在小学5年级开始推行“分组教学―学习团队”足球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是着力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根据各学段特点,研究制订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文件。各区市陆续出台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举措,崂山区对国家和市级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分别给予每年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即墨市在小学和初中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设立校园足球实验班。

三是着力加强校园足球大数据建设。把“互联网+”元素实质性引入校园足球发展,与相关单位共同建设足球教学与师资培训数字资源、校园足球发展评价体系、校园足球网络平台,构建青岛市校园足球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足球数字化管理系统、校园足球数字化交流系统。充分利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师资培训等领域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校园足球教学与人才评估。

将完善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作为突破点,提高校园足球水平。

一是突破纯竞技比赛限制。制定《青岛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方案》,改变原来“U系列”纯竞技比赛限制,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制度,构建“校长杯”“区(市)长杯”“市长杯”互相衔接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重点普及班内比赛、年级比赛、校级比赛,根据学校足球竞技水平实施甲、乙、丙分级联赛,让水平相近的学校在同一层次上比赛,解决竞赛体系中学校层面比赛普及率不高的问题。

二是突破足球后备人才成长障碍。出台《青岛市中小学生足球后备人才招收办法(暂行)》和《青岛市中小学生足球后备人才专业选拔测试办法与标准(试行)》,贯通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足球后备人才成长通道。研究制订《青岛市资助普通高校足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办法》。探索实现2017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对普通高校招收的在青岛注册的足球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资助,吸引更多普通高校招收青岛市高中阶段足球后备人才,解决足球后备人才“出口”问题。同步制订《青岛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管理办法》,出台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参赛管理、权属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定,规范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