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互动课堂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5:53

互动课堂论文

互动课堂论文例1

二、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的有机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调节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活动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大框架之下,笔者将这些核心理论逐一和二语课堂互动联系起来,目的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一)调节论调节论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基本概念为,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之下,人类从低级的心理技能发展到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在其中起到了最基本的调节作用。维的最初研究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物理调控、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随着这一发展历程,语言也从社会语言、自我中心语言、个体语言发展到内在语言。基于维的调节论,二语课堂中的教师作用由原来的课堂主体转变为中介者的身份,即不断调节使学生的信息呈现水平和支持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依照调节论,二语课堂的教师提问如何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主动性是研究二语课堂互动话语的重点。另外,根据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二语习得的学习者通过师生的调节,还有同伴调节、自我调节来完成语言的内化,并确保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关注的是个人认知水平的差距。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为学生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的智能水平;二是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当前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非是可以静态测量,而是动态地随学习者所参与的交际互动表现出来的。在二语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在学习者当前能力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发展思维,适当的超越现有的水平。而学习者再不是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将自己对社会互动理论理解和实践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批判性思维。另外,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师指导以及同伴协助起到重要的“支架”作用。这又引出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支架,即为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三)内化论内化是社会文化理论中解释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将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言语等看作是内化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它认为学习者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社会互动的心智平台到个体的内在心智平台的质变的过程。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都是实现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二语课堂中教师通过调整提问和互动策略,启发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逐级地提升他们的能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内相对独立的个人内在心智平台。(四)活动理论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得到不断完善。他们认为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分工和规则等要素。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和集体的认知都发生在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活动系统中。二语课堂作为活动系统,任务型学习是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活动系统,二语课堂应当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活动主体,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一个由真实目标驱动的活动系统。在教师的和同伴的帮助下,学习者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下利用语言进行协商和会话调整。另外,学习者同时经历一种“语言社会化”过程,即学习者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课堂教师提问实证研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理论,如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化论、和活动理论为二语课堂互动话语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互动话语研究涉及的内容宽泛,笔者从教师提问以及提问对师生互动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内容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类型、回答提问的方式、教师提问的策略以及反馈四个方面调研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6名教师的二语课堂提问策略,以及该策略对他们的356名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实施的方式为课堂观察、录音,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本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分析法。其中,量化分析指的是采用数量的方法来对资料或信息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质化分析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的课堂内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在课堂外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访谈研究。跨学科分析主要以社会文化理论向导,结合语言学、文学、统计学等知识。

(二)研究焦点

1.对于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哪一个在二语课堂提问中应用的频率高,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化?2.关于学生对提问的反馈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频率高还是要求学生单独回答频率高?哪种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3.教师提问的哪种策略更能够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机会?4.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和错误回答的反映。

(三)调研对象

本文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的对象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的6名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均获得硕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大学英语的时间从4年到17年不等,具有较丰富的授课经验。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来自12个班(6个合班)的356名学生,他们的专业分布在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机械制造等理工科专业。在调研中,笔者对这六名教师的英语二语课堂提问以及师生互动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四)研究的步骤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四种研究工具:课堂观察、课堂录音、问卷调查、访谈。1.课堂观察和录音课堂观察属于自然调查过程,即在调查者不干扰受试者的情况下,真实地描述课堂教与学的情况。研究者带录音笔进入课堂旁听,在学生面前不亮明身份,这样不会干扰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互动,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除了课堂录音外,研究者还会记录整个课堂的氛围、学生之间的讨论情况,教师提问的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录音材料的协资料。2.问卷调查作为支持课堂观察和录音的手段,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实证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包括八个选项问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内容覆盖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评价和期望要求。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进行初步实验,即在一小部分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问卷中无效的题目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加可靠。3.访谈访谈在六名讲师当中进行,主要围绕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和互动模式来进行。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他们具有特色的提问方式和互动策略。六名教师的帮助使得实证研究更加完善和全面。4.研究结果1)教师的展示性提问的使用率比参考性提问使用率高,而参考性的提问显然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2)关于回答的提问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的频率要高于学生单独回答。但单独回答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无法最大化帮助学生提升合作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提问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的机会,但有些策略却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二语课堂中,教师使用“自我解释法”的比例大于“启发式提问”,但效果正好相反。因为“自我解释”阻碍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产出话语的机会。4)教师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反映是仅仅做简单表扬和适当重复,而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反映是直接纠正。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正确回答,除了给予肯定之外,还要加上适当的评论;而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是首选。

互动课堂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2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24

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艺术体现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可以使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能够熟悉教师,增强与教师的亲切感,愿意紧跟教师的步伐,积极学习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小学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很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意义是非常显著的,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课业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处于纯真年华的小学生,天真无邪,爱玩,好动。在语文课堂中,按照语文课本平铺直叙地进行课程教授,会使学生感到压抑、烦躁,难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知识。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多与学生互动,可以使学生像参加游戏一般,调动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如此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互动并不是盲目而为,而是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有趣的、愉悦的课文讨论或问题回答当中来。如此,学生兴趣、热情将被点燃,提升了整个课堂的氛围,增强了课堂的愉悦性、轻松性、自然感,使课堂中的其他学生都被感染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且培育综合的语文素质不可缺少师生彼此的互动。只有师生都能密切互动,才会增添语文课内的友爱气氛,师生才能互相做朋友。在教师总体的指导下,学生要摆脱消极的认识,自主参与现今的语文课堂,提出有创意的新式见解。而且,营造优良的语文课气氛就要增添互动,留出足够的互动时间。

(三)提升课业效果

课业效果的提升,除了需要教师科学、合理、有技巧的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学生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基于上文的概述可以说明,师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紧跟教师步伐,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师生互动,必然能够提升小学语文课业效果[1]。新课改正在不断深入,要求师生之间能更深入的彼此了解。教师在了解班级内的学生认识进步后,调研也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同样,互动也让学生更熟识教师的授课风格,熟悉并更快去适应授课的语言,真正优化了课堂,提升了授课的效果。学生跟紧了课内的进度,才不至于掉队或产生自卑感。

二、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但依旧有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情况。综合分析,主要因为以下问题的存在。

(一)教师没有“平等对待”的观念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可以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关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等对待”观念不强,在教学中过于关注优秀学生,忽视差生或不顾及差生的自尊心而过分批评,使得差生难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氛围不佳

在一些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下,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教师的威严大过一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约束和束缚,被动学习知识。学生的天性被压抑,学生难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知识,如此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效果不佳[2]。

三、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不注重师生互动的情况,应当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师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知识,提升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基于此,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注重教师人格素质与专业水平的强化

其实,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不佳情况的出现,与教师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提升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对教师人格素质与专业水平予以强化显得尤为必要。在人格素质强化方面,学校应当实时组织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或开展讲座、实践活动等,逐步提升教师人格素质,使其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调整和改变教学工作的不足。在专业水平强化方面,应当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或教学讨论会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3]。

(二)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互动课堂论文例3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善于学,乐于学,而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正是学生不愿意花精力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部分学生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考试时依然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成绩,而更多的原因语文课堂过于刻板枯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才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机从而让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开始,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构建。

1转变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一直遵循课堂中老师为大的原则,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堂节奏的带动,对于问题的见解都是由老师再到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教师的思想基本取代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求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这种传统的教学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低下,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创新的当下,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仍保留原来的理念,虽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新的方法,但都是流于形式,教学在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善,而启用新模式的年轻教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明显,所以要想真正的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从教学理念开始改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模式的顺利实施。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基本已经形成,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对于文章的看法往往很难统一,但是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让学生接受教科书中所述的内容而否定他们自身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信任自己的思想,或者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会去主动的思考,只会照本宣科,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就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再让课堂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

2问题引发讨论,讨论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进程中适时的抓住问题引发讨论。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所述问题的可探讨性,不能够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是毫无头绪,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针对这些教学重点进行问题研究,选出最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范围不能够太大,使得课堂时间因为讨论而被占用太多以致于不能够完成教学计划,也不能够范围太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询问学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是怎样的,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段落来说明,对于看过《红楼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章来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王熙凤其他事件的引用来具体说明,而没有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则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通过和他人的讨论会对于这本书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种形式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结课文内容,更能够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问的这些问题,适时的引发讨论,学生对于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更大的动力,也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学生经常问,为什么项羽不直接杀了刘邦,如果他杀了刘邦,天下自然就是他的,就不会有后来的乌江自刎,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些方面又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甚至由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发到最后项羽失败只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原因,这样的问题讨论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越想越丰富,越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让学生真正的投身课堂,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享受思考的过程。

3教师参与讨论,建立良好关系

讨论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非常全面,所以常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在原则上发生错误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在自己的看法得到肯定的同时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够左右学生的思想,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好与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在知识面上给予补充,会让学生的讨论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减小,在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由于学生的主动配合,语文课程教学也会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构建互动讨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压抑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互动课堂论文例4

一位资深学者对课堂教学这样描述: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新课程实施近一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引入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老师问:你们吃过拉面吗?

学生(情绪开始疑惑):吃过。

老师问:你们谁见过制作过程?学生开始用手比划。

老师再问:在前不久深圳饮食节上,一位兰州厨师制作出1024根细的如头发丝样的拉面。若厨师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条的拉面?学生开始思考,一会就说是32根,并写出2×2×2×2×2,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写出25——有理数的乘方。进一步,他们很快推算出,兰州师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头发丝样的拉面。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再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中的组织:学习了多项式这一节后,学生发现多项式3x+2-3是可以进一步化简成3x-1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凭直觉也可以发现:5x2+2x-3x;7x3+2x2-3x2;7x2+3xy+2xy;7x2yz+3x2y+2x2y同样是可以化简的,而多项式7x2yz+3x2y+2xy2则是不可化简的。因此学生自然产生这样一种需要:即引入一种新的名词和手段解释上述两种情形。这就是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引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新知就不太难了。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师生互动的实效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互动课堂论文例5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强调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一、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深刻含义

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与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创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是学生的组织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强化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师生互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

(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的上课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合作、创新、自主地学习,使教学行为指向更明。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交流与汇报。给予学生无拘择学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学习意愿,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自主读书,合作讨论,大胆交流,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心灵自由,在自主、互动中感悟课文,体验课文的情感和问句的意蕴,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语文的人文性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的上课模式。《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能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心灵去享受,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去体验。在学用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通体烛照和身心浸润,并融入学生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精神性格等多个方面,才能塑造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的上课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让互动走进课堂,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三、师生互动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活动的趋势

(一)教师应摆正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深入学生生活,从维护他们的利益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具有存在价值,拥有人格尊严,要求师生平等、优等生和学困生平等,彻底改变对学生进行“管”与“灌”的做法,转变对学生施行超负荷重压的思想,和他们共话家常、做观察调查、鼓励帮助,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情感人,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倾诉自己人生的经历、追求奋斗的历程,如学生知己,似学生长兄,若学生父母般,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实现师生互动。

四、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注意事项

(一)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必须明确这一点,教学中,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开展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积极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要重视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语文知识,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基础性的,所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予以重视是我们的分内之事,而且要把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放在单元知识的背景中加以凸显,我们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这样建构的知识就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探索提问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求知欲望,成功运用提问式教学方式。提问要有价值,所谓“有价值”,就是所提问题能够开启学生大脑,利于思维创新,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与反复探讨才能解决的问题。

结语

只有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这样教师不再为教学所累,而是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互动课堂论文例6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严重,学生所领会的通常只有教师或课本编写者的观点,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这样,充当被动听讲角色的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知识掌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导致了能力培养速度的减慢,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迫在眉睫,而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必将会打破僵硬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恢复学生自信心的需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失利的群体,他们对课本上的内容感到枯燥、厌烦,尤其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在学习中表现为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捡轻怕重、逃避甚至是放弃数学。师生互动要求双方都参与课堂教学,它不是一方的投入或付出,有利于学生从收获中恢复学习的自信心。

二、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原则

要使师生互动真正得到实效,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的原则。

师生互动要求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力,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意义。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情感和看法,征求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

2.灵活变通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层次性、适应性。

3.教学互补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相互适应与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时时有信息的交流,同时这种信息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

三、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1.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长期坚持预习,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能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而且要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刚入学时学生对预习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指导学生预习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初期,教师可课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提纲进行预习;中期,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后,教师可不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自己的方式预习,教师可作适时的点拨;后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预习的知识。

2.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相互发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且能积极地解决问题。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唤起他们关注事物、质疑的起点。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开采不尽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有了探索知识的愿望时,课堂便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学习“复数”一节开始要引入虚数时,笔者先列举了几个存在而未解决的问题。如:x2=-4这样的x存在吗?方程x2+2x+4=0的解能求出来吗?在学生明白这两个题目在实数范围内不能解答时,笔者进一步提出:“如何解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自然地引入虚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向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而缺少质疑,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笔者开始要求学生发问时,一个班只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提出问题。期间,笔者采用了随堂测验的方式,每次在黑板上出几道题让学生做,然后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批改。笔者采用大问题集体订正,小问题个别讲解的方式。虽然采用这种方式无形中增加了笔者的工作量,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尝试,笔者体会较深: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紧迫感;通过个别讲评,一一过关,笔者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学生了解到老师是关心自己的,从而建立起师生间信赖的桥梁;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工作难度降低了,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3.换位上课,让学生也当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加以叙述、使听讲人能够理解是较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对于教材上的大部分例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学生可设问、答疑、补充、纠错,最后由教师讲评,这种换位上课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教学。

例如:在讲解斜三角形的应用题时,笔者让一个学生上来读题、解释、画图,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笔者让这位学生停顿一下,其他同学思考:“根据已知条件用什么定理呢?”下面的学生踊跃地说出了答案。等该学生解答完后,此时台下又有学生提出了另一种解法与同学交流,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你追我赶,形成了交流互动的氛围。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听课的学生兴趣大增,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通过听同学讲解、听教师讲评掌握了各知识点;参与讲解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换位上课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4.联系生活,增强互动的实用性。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生活,联系课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知识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师生互动达到另一种境界。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银行利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家长的购房贷款出谋划策;在学生学习了解三角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测角仪等工具分组测量校园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在学习立体几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几何体。

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

5.有计划地导控,增进互动的效果。

成功的师生互动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任意支配,放任自流。其实,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诱导启发。

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导控,激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从而在组织形式上保证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启示

1.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普教如此,职教更是如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平等地实施教学,才可能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进行师生互动的尝试中,学生曾无数次让笔者惊喜:学生会不时地想出新的解题方法、制作出精美的几何体,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计算,等等。教师要想办法挖掘出职校学生的潜力,使其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绍培.加强师生合作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中等教育研究,2006.

[2]魏星,魏晓霞.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J].科技教育,2008.02.

互动课堂论文例7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纷纷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入语文课堂和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质疑、求证、交流、体验,努力寻求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精神和语文素养的自我建构能力。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遵循了母语习得规律,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使语文教学不再单纯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把语言、文字与文化、历史、道德相融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发展。

1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都谈不上,对学生尤其如此。兴趣是稳定的、能体现人的管理倾向、发展倾向的心智特点,因而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一门学科的兴趣既是掌握这门学科的一个原因,又是掌握这门学科的一个结果。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1.1激发和培养兴趣应从展示语文的美入手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文字的瑰宝。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悠久历史和伟大精神,它的伟大神奇令世人惊叹。教师要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去激发和感染学生,使之内心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逐渐激发出来[3]。同时,教师再给予学生的语文实践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全自主地进入语文学习,与文中的主角同悲同喜,同挣扎共命运,定能够达到“我”与语文融为一体的状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冲动。

1.2培养兴趣要让“情”贯穿语文课的始末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因此,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使用多媒体构建多彩课堂

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每一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都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在整体上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广大教师只有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如黑板、挂图、粉笔、幻灯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才能够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让学生在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使之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发灵感,增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由于学生对斑羚这种动物感性认识不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手段加强视觉冲击力,利用课件展示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理解文中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在思想上与文章产生共鸣。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的声音和画面配合师生的双边活动,营造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凝重氛围,学生们在阅读中体会,在观看中感悟,在思考中写作,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审美教育目标。时间分配上做到“主次分明”我们坚决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课堂霸权,同样有理由反对让多媒体“喋喋不休”,因为多媒体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它本质上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颠倒主次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失败。

3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激发探究切口

自主、分析、探究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它要求教师一改过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创设出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后,必须根据创设的情境确定问题。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动力和起点,而问题设计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提问恰到好处,能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探究兴趣,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9]。以往的教学也有提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问题上,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回忆,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因为只有那些蕴含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如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或自然界中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并用理论加以解释;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和新事实,并独立做出概括等。此外,问题的设置要多一点创造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力求问题准确性的基础上,更要兼顾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走进探究性学习的新天地,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歌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还归’,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有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原作固然有无穷魅力,而假设的情节又激发了学生最原作的解读,使其进一步体验到了语文创新活动的乐趣。

在提问时不拘泥于“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要不断变换提问的方式:教师可让学生齐回答、轮流回答、重复回答、跳答等等。唯其如此,才能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探究活动,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此外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唯书是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互动课堂论文例8

一节好的语文课就是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发挥个人魅力,采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同孩子们一起畅游知识海洋。

1.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做他们的大朋友,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孩子喜欢教师,亲近教师,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孩子在课堂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我努力做孩子们的好朋友,课上、课下,平易近人,对学生的问题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关心学生,嘘寒问暖;从不把任何情绪带到孩子面前,或带到语文课堂中。每天,孩子们见到的是一张充满亲和力的脸,快乐萦绕在师生周围,萦绕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2.在课堂中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语文课堂就是语言的汇集,在师生语言的交流中,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学习目的。交流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有兴趣交流,教师语言的情感魅力事关重要。

2.1 教师语言有技巧,不乏幽默。

2.2 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语言,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又一把钥匙。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需要在不断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蓄势待发,奔向新目标。语文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更应该睿智,时而夸大渲染,时而不着痕迹,润物无声。如,“看他说得多准,知识点记得多牢”,“你的回答我喜欢”,“老师也正想说呢”,“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大家也来学一学”……很多、很多的激励性语言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中灵活运用,灵活“制造”。

互动课堂论文例9

二、运用课堂互动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教材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堂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一般来讲,教材中间都会有阅读和思考这个栏目。利用这个栏目,是最基础的师生互动的方式。要知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理解对于教材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个部分的利用,教学过程之中就会自然地掺杂有互动的理念还有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点,更好地和教师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小互动,但这些内容,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教材内容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政治成绩。

(二)创设情境进行课堂互动通过对情境的设置

可以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预先准备,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的设置。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鉴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进行服务,所以教学情境的设置,绝不能漫无目、随性而为,必须要突出实际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准确地对教学实际进行把握和切入。因为在时间上最好不要超过八分钟,且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情境设置的时间较长,必然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所以,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慎重。

(三)运用设问法设问法

就是指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而设定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抛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通过对学生思维走向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轻松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目的。作为最传统的教学引导方法,设问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通过设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的具体直接和有效,且时间上也会获得很大的节约和自。但是,设问法也存在缺点,那就是比较抽象,形象性并不是很强,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的合作和交流。不过,设问法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通过设问,可以简单、形象地讲述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而且设问这一方式可以连续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板书等形式,弥补其抽象性特点所带来的问题,这样便可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互动课堂论文例10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实践及有效性

(一)创设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和教师进行互动,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创设出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地理学习的枯燥,而是喜欢上地理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水平不同的差异,用对地理的热爱来感染学生,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互动生成语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来让他们融入到地理情境中去学习和思考,达到学习的高效。通过多媒体来创设地理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来体会地理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南北地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来了解和掌握南北地区存在的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他们把这些差异通过直观的影像记忆到脑海中,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同时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能让他们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使学习内容通过互动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方,疏通互动渠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教师在“教”中的主导地位来引导学生发挥其在“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抽象的地理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引入具体事例,让他们在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的地理素质。

(四)合理编排小组,确保互动到位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小组之间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使地理知识和问题获得解决,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需要在编排小组时进行有效调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在编排小组时,教师要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同时要注重男女搭配和优劣结合等。分组之后更要注意小组之间和小组内的互动,让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完成地理课堂学习。

(五)“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可以采用给学生布置一个地理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来分析问题,使学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一节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如果全球持续变暖,那么将会对农业生产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于这一问题与生产生活十分密切,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在讨论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