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5 17:11:36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1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010-02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ing the discernibility matrix of rough sets and the attribute reduction algorithm under the rule of extracting attribute significance, puts forward a mod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presents an information sheet for the classroom decision making system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example analyses, the paper obtains the optimal index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reforms.

Key words: rough sets; attribute reduction; attribute significanc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1 背景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开展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对象、学生、专家、同行为主体的质量评价,是高校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1]。为分析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从中提炼出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指标,本文采用粗糙集方法,建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从属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分类规则提取算法,通过属性约简,获取有效的评价指标,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2 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2-4]

为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借鉴校内外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学实践情况,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构建决策系统信息表

以表1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为条件属性,教学质量等级为单决策属性,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决策系统信息表。如表2所示,对10位教师授课进行质量评价,令;条件属性为C={a,b,c,d,e};为决策属性。对于评价的指标指定为4个等级:很好、好、一般、较差,从而得到指标属性值的集合。教学质量等级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从而得出教学质量决策属性集合。

3 基于属性重要度规则提取算法[5-6]

本文通过对教学质量指标属性的依赖度的角度对属性的重要度进行分析,采用文献分辨矩阵和逻辑运算相结合的方法求解教学质量重要指标项,定义如下:

定义1 设决策表,,,D对B的属性依赖度为。若,, 则b在B中相对于D的属性重要度为。

4 算例

⑴建立数字化的课堂决策系统信息表。对10位教师授课进行质量评价,如表2所示,条件属性C={a,b,c,d,e},决策属性D={g}。

为此提炼出部分决策规则:

规则1:(e,3)[(d,3)(d,4)](c,3)(g,3)即教学方法良好,教学组织良好以上,教学内容选择较适合,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规则2:[(e,2)(c,3)] (g,2)、[(e,4)(c,2)](g,2),即教学方法不理想,即使教学内容选择较适合,教学效果也欠佳。或者是选择目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教学内容选择不合适,教学效果也较差。

规则3:(e,1)(c,3) (d,1) (g,1),即教学方法很差,即使教学内容选择适宜,但课堂教学组织很差,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规则4:[(e,3)(e,4)] [(c,4)(e,3)](d,4) (g,4),即教学方法较好,课堂组织得力,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就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本文利用粗糙集的分辨矩阵方法对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了约简,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计算约简后指标的重要度,以确定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决定因素。即深入探索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和更新的教学内容;在创设的课堂教学组织环境中,最终确保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而基于粗糙集理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用研究,将有利于构建智能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反馈系统,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韦力. 优化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3(24): 165-166.

[2] 张文修, 吴伟志. 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8-19

[3] 周献中, 黄兵. 不完备信息系统知识获取的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0-11.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2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实施中,我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透视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效应  不同地域学校因经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同一地区学校间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会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发展历史原因也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教育质量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全身”。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校质量。这“对当今教育现实中的学校发展类型的情况关注得很不够”日,对薄弱学校是一种歧视,有失公平,会导致条件较差学校因屡遭失败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同样,条件较好学校也会因无论怎样评价都会处在前列,而失去竞争压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标准单一的评价机制对学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

20世纪末,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有效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追求一种学校教育系统功能评价的宏大叙事,重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设备,重表层(如制度、目标,理念)等学生主体质量之外的指标因素的评价,这导致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冗余”。例如,某指标体系由62项指标构成,其中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制度理念层面因素所占比例较大,约34项指标,比总指标数量的1/2还多。而学生质量因素相对较弱,共计11项,不到总指标数量的1/6。再如,某地区指标体系设置指标42项,其中教育机构与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方针与法规、教育督导与评价以及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思路等这些方面指标达26项,占总指标数量的63%,而学生质量指标6项,仅占14%。

我国现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从一种模式出发来考查教育状况,指标庞杂且重叠因素很多,而学生发展指标仅为“冰山一角”,如此遮蔽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

(三)评价目的关注一次性结果“鉴定”,忽视对学校进步程度评价

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学校质量一次性结果,评定目的在于鉴定学校质量优劣,未能体现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未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动态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如,有的学校虽基础条件较差,但确实取得了比条件好的学校更大的进步,一次性的数字结果却未能揭示这种进步的意义,这对条件薄弱但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是一种打击,也有损于教育评价的公平。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需澄清的几对关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什么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管理与教育实施的动态质量以及范围层面(如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层面(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文化层面(如物质、制度、精神)的静态质量。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两者对学校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解代表了两种质量价值取向,即“外适性质量观”与“个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指教育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学校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素质发展,学校工作(教学、德育、管理)的发展,学校事业(学校本身、社区、社会)发展。“个适性质量观”指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学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的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当下多数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策略与第一种观点基本吻合,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学生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学生接受教育一段时间先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即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始末发展变化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

“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不同。“办学水平”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办学水平指学校的办学达到规定办学要求的能力或综合实力,它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内容。由此看来,办学水平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方向、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办学水平包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当下许多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理念先进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校园环境的美丽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看教学媒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亦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应是教育质量评价关注的重点。

第二,学生发展是教师质量的尺度。教师发展是间接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职业的价值追求等无不作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教师学历层次很高,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缺乏敬业爱生情感,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没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类教师质量高。

第三,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校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学生,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这体现为: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建立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输入一过程一输出”指标一致的评价体系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情感价值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因此,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甄别学生品质、习惯的好坏,而是放在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改正的问题上,并针对此提出修正措施,制订改善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走向完善。这需要学生一段时间始末评价指标一致来作保证。因为指标一致评价策略能呈现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揭示学生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准确地得到学习与生活过程的优劣信息,使他们明确应保持的方面和努力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走向增值性评价,以学生“增值”幅度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3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实施中,我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透视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效应不同地域学校因经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同一地区学校间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会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发展历史原因也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教育质量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全身”。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校质量。这“对当今教育现实中的学校发展类型的情况关注得很不够”日,对薄弱学校是一种歧视,有失公平,会导致条件较差学校因屡遭失败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同样,条件较好学校也会因无论怎样评价都会处在前列,而失去竞争压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标准单一的评价机制对学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20世纪末,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有效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追求一种学校教育系统功能评价的宏大叙事,重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设备,重表层(如制度、目标,理念)等学生主体质量之外的指标因素的评价,这导致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冗余”。例如,某指标体系由62项指标构成,其中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制度理念层面因素所占比例较大,约34项指标,比总指标数量的1/2还多。而学生质量因素相对较弱,共计11项,不到总指标数量的1/6。再如,某地区指标体系设置指标42项,其中教育机构与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方针与法规、教育督导与评价以及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思路等这些方面指标达26项,占总指标数量的63%,而学生质量指标6项,仅占14%。我国现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从一种模式出发来考查教育状况,指标庞杂且重叠因素很多,而学生发展指标仅为“冰山一角”,如此遮蔽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

(三)评价目的关注一次性结果“鉴定”,忽视对学校进步程度评价。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学校质量一次性结果,评定目的在于鉴定学校质量优劣,未能体现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未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动态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如,有的学校虽基础条件较差,但确实取得了比条件好的学校更大的进步,一次性的数字结果却未能揭示这种进步的意义,这对条件薄弱但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是一种打击,也有损于教育评价的公平。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需澄清的几对关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什么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管理与教育实施的动态质量以及范围层面(如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层面(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文化层面(如物质、制度、精神)的静态质量。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两者对学校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解代表了两种质量价值取向,即“外适性质量观”与“个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指教育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学校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素质发展,学校工作(教学、德育、管理)的发展,学校事业(学校本身、社区、社会)发展。“个适性质量观”指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学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的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当下多数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策略与第一种观点基本吻合,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学生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学生接受教育一段时间先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即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始末发展变化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不同。“办学水平”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办学水平指学校的办学达到规定办学要求的能力或综合实力,它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内容。由此看来,办学水平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方向、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办学水平包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当下许多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理念先进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校园环境的美丽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看教学媒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亦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应是教育质量评价关注的重点。

第二,学生发展是教师质量的尺度。教师发展是间接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职业的价值追求等无不作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教师学历层次很高,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缺乏敬业爱生情感,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没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类教师质量高。

第三,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校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学生,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这体现为: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建立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输入一过程一输出”指标一致的评价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情感价值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因此,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甄别学生品质、习惯的好坏,而是放在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改正的问题上,并针对此提出修正措施,制订改善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走向完善。这需要学生一段时间始末评价指标一致来作保证。因为指标一致评价策略能呈现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揭示学生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准确地得到学习与生活过程的优劣信息,使他们明确应保持的方面和努力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4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实施中,我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透视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效应不同地域学校因经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同一地区学校间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会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发展历史原因也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教育质量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全身”。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校质量。这“对当今教育现实中的学校发展类型的情况关注得很不够”日,对薄弱学校是一种歧视,有失公平,会导致条件较差学校因屡遭失败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同样,条件较好学校也会因无论怎样评价都会处在前列,而失去竞争压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标准单一的评价机制对学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20世纪末,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有效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追求一种学校教育系统功能评价的宏大叙事,重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设备,重表层(如制度、目标,理念)等学生主体质量之外的指标因素的评价,这导致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冗余”。例如,某指标体系由62项指标构成,其中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制度理念层面因素所占比例较大,约34项指标,比总指标数量的1/2还多。而学生质量因素相对较弱,共计11项,不到总指标数量的1/6。再如,某地区指标体系设置指标42项,其中教育机构与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方针与法规、教育督导与评价以及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思路等这些方面指标达26项,占总指标数量的63%,而学生质量指标6项,仅占14%。我国现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从一种模式出发来考查教育状况,指标庞杂且重叠因素很多,而学生发展指标仅为“冰山一角”,如此遮蔽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

(三)评价目的关注一次性结果“鉴定”,忽视对学校进步程度评价。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学校质量一次性结果,评定目的在于鉴定学校质量优劣,未能体现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未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动态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如,有的学校虽基础条件较差,但确实取得了比条件好的学校更大的进步,一次性的数字结果却未能揭示这种进步的意义,这对条件薄弱但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是一种打击,也有损于教育评价的公平。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需澄清的几对关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什么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管理与教育实施的动态质量以及范围层面(如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层面(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文化层面(如物质、制度、精神)的静态质量。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两者对学校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解代表了两种质量价值取向,即“外适性质量观”与“个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指教育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学校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素质发展,学校工作(教学、德育、管理)的发展,学校事业(学校本身、社区、社会)发展。“个适性质量观”指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学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的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当下多数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策略与第一种观点基本吻合,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学生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学生接受教育一段时间先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即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始末发展变化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不同。“办学水平”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办学水平指学校的办学达到规定办学要求的能力或综合实力,它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内容。由此看来,办学水平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方向、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办学水平包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当下许多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理念先进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校园环境的美丽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看教学媒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亦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应是教育质量评价关注的重点。

第二,学生发展是教师质量的尺度。教师发展是间接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职业的价值追求等无不作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教师学历层次很高,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缺乏敬业爱生情感,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没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类教师质量高。

第三,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校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学生,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这体现为: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5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质量要求也在持续的提高。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学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所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点,并且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要持续发展的。在高职教育质量方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主要内容,还是高职院校构成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长效化的需求。在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学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利用创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反馈、调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效果。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得到了优化。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也在不断地提高培养人才的力度,这也给高校教育领域带来一个较大的难以,人才数量与质量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的提高也成为了一大重点,为了能够较好地对教学工作各个要素、环节与工作状态信息得到反馈并加以调节,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是必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就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教学过程管理为主要的构成部分,要全面监控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基本前提。教学环节的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2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不足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很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环节的监控,而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存在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方法;同时,对学生实训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多侧重于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监控,对校外实训教学质量监控有所忽视,并且忽视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学质量的监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仍以学校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而没有引入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外部专业评估研究机构对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的监控,忽略了后者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作用[1]。

2.2教学质量监控观念落后

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更多在于理论层面,在理论上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监控,忽视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评价中的监控为主要工作,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缺少规范化体系与制度,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2]。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缺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顺应高效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高校各学院间并没能够发挥质量监控作用,在分部、分中心、任课教师层面上,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不足,没能够通过教学质量体系构成约束作用,导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无法将自身作用发挥出来[3]。

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创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使教学质量效果得到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有效性得到提升的良好方式,过去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视性与认识不高,造成了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上力度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还需要从当前时代背景入手,积极采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措施,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效果。当前已经有较多高校构建并使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借助大数据背景进行优化与完善,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效果。可以通过创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评价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三个方面入手,形成系统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支持力量。

3.1加强对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重视

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对体系重要性进行重视,通过创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进行体系的完善构建,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效果。一方面,需要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服务观,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组织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发挥高校领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中需要遵守目标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评价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原则。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优化构建,实现教学质量效果的提高[4]。学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本和网络研修等各种培训学习,支持教师把握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想一切办法和途径提升教师师德和业务成长。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教师定期集中学习新教育理念,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提升专业能力。让教师们对高校教学质量重视起来。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测团队成员要使自身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重视业务学习和培训,使理实一体意识得到强化。积极的组织相应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评价、统计学等相应理论学科专门学习与培训。

3.2构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缓解,其能够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所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分流,以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量部分形成对教学质量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的不同方向信息调节,从而形成各环节信息反馈的处理网络。就教学质量信息的来源,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而来,加强对于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质量信息获取,并保持信息反馈的双向互动[5]。对于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全面监控的原则。既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又要包括校外教学质量监控,前者包括课堂实验和专项模拟实训的监控,后者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监控;二是全程监控的原则。为实现高校教学的目标,必须对其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三是全员监控的原则。教学的监控过程中是由学院督导、院系督导、院内同行专家、任课教师和学生、企业同行专家、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3.3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系统的构建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实践教学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是到现在为止,高职实践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紧缺、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缺乏。基于上述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有必要对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使实践教学向着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建立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建立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需要,高职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环节,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种导向也要求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保证人才有较强的竞争和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就不能忽视对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保证高职实践教学环节有理、有节、高效、实效的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融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构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三、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功能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问题是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就是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身所起到的作用,它是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

1.鉴定功能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经建立,学校有关人员就可以根据学校既定的目标与标准,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鉴,进而判断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最低标准,起到鉴定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水平是否达标的作用。

2.诊断功能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履行其鉴定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诊断功能。即这一体系在判定学校实践教育质量是否达到既定目的与标准的同时,还帮助学校分析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并且深入分析得与失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供有关决策人员参考。

3.调控功能

首先,是高职院校自身的调控。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然后根据这些比较科学可信的信息,调整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其次,是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结果,适时地调整、改进有关决策。再次,是教职工与学生个体的调控。教职工与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他们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学习质量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好坏的主导因素。他们可以通过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与学习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力求使自己各方面的活动按既定标准进行。

4.监督功能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后,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活动就有了制度上的保证。政府与社会可以通过学校自身或外部评审专家的质量评审报告,了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状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外界对它们质量状况的了解和认识及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对于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竞争力乃至于学校的生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不能不重视自身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不重视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自觉地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内部,全体教职工与广大师生也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督学校的日常实践教学活动,确保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按预定计划进行,一步一步地逼近学校教育质量目标。

5.导向功能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导教师。健全的、制度化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实践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是隐性引导,这是指高职实践教学的质量政策与质量文化对实践教学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显性引导,这是指高职实践教学硬性的质量保障举措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约束、制约与规范,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是导学校。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发现自己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还可以发现本校与其他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进而引导学校明确自己的实践教学目标,确定本校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综合学校内各部门、学校所有成员的力量,使学校各组织部门相互分工、互相协作,共同履行教学质量保障的职责。因此,学校需要建立自己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以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组织管理效率。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信息收集系统。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信息收集系统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中,必须十分注重信息的采集,建立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数据的收集系统,以保证准确、完整、及时、有效地采集和保存有关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定期实践教学质量的状态数据和活动信息。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信息收集系统应由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如学校教务处、具体的学院与系部等牵头,由从事信息管理的专职人员负责,与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在高职院校信息管理日益“电脑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信息收集系统网络化也是大势所趋。它的任务是收集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为学校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这一系统可由分管校长负责,聘请一些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教师组成,此外,还包括一些从事教学统计、测量与评价的专家。他们可以直接下到实验、实习、实训场地,经常参加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活动,以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以及其他方面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状态作出评价,对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对学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议。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与调节系统。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与调节系统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随时调节实践教学教育工作,使其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这一系统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具体的学院与系部等牵头,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构成,其主要职责是把专家处理分析后的实践教学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如学校院系领导层、学校管理人员、实践教学教师、广大学生及政府和社会公众。由于反馈信息事关学校各级领导层的决策,它们与学校利益、教师个人利益、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对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必须严格要求。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支持系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并不是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职责。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支持系统可由学校党群组织的负责人、部分教师参加,其任务是开展质量宣传,创建质量文化,动员群众参与质量保障活动,培育一种积极进取的、强势的学校质量文化,树立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

五、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各个要素和要素关系,使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以便进行有效控制。

2.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是指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贯彻目标性原则,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有目的、高效益运行的客观要求,是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条件。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构建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切实可行。首先,要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质量保障的目的和功能,能为理论和实践检验和证明。其次,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要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再次,在效果上具有可行性,质量保障过程要为学校各部门及个人接受和认可,并能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的过程中来。

4.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从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来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和变化,及时了解实践教学质量需求,进行持续管理,并从组织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实施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是实现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持续性原则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5.动态性原则。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质量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建立的体系要充分考虑最终目的与当前实际,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整与完善。

六、结束语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首先,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内容和等级标准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8.

[2]程宝虔.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职业时空,2007,(21):121.

[3]郑永江.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高教探索,2007,(6):118-121.

[4]陈玉馄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5]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45-47.

[6]伍波.浅论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8.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7

[作者简介]任芳(1972-),女,重庆人,西京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投资理论。(陕西 西安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WO7Z)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25-03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是部分院校有一定特色,但总体教学质量仍偏低。

民办高校办学层次的发展过程几乎有着同样的轨迹。第一阶段是非学历教育,即自学考试助学或成人高考起步,对质量和师资没有过高的要求,学生也大多是落榜生。这个时期由于是民办高校资本积累阶段,所以规模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是首要的。第二阶段是初有学历教育,即以高职教育为主的办学层次。该阶段的民办高校开始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学历教育的开办使民办高校开始重视教学质量,认识到要通过办学质量与就业来吸引生源。第三阶段是升级学历教育。即少数实力强、发展快、质量较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努力升为本科院校。这些提升为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逐渐将重心转向内涵建设,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笔者在民办高校工作已十余年,深刻感受到,民办高校要可持续发展,要想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凝练本校特色。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都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它不会因为投资主体不同而影响其公益属性。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这是针对所有的高等学校提出的,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层次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心问题。我国的民办高校因为办学时间比较短,在教学质量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或者盲目攀高,或者轻管理、重教学。作为民办高校的办学人,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才能使民办高校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正确认识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将是教学型或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都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民办高校必须充分认识这两点。这不仅是由民办高校自身的条件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所以,民办高校要调查研究适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特征,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胆尝试创新,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2 正确认识教学工作的地位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包括民办高校在内,所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哪一项工作都很重要。民办高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工作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民办高校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生存与发展、规模与质量、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教学,尽快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才能逐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育依靠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主体。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关系着民办高校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目前,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就师资总量而言,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过大的问题。根据国家要求,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得高于1:18。但事实上,多数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的师生比例与国家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就师资结构而言,民办高校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从年龄结构看,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和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偏多,中年骨干教师偏少;从职称结构看,初级职称教师偏多,中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从学历结构看,博士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教师比例偏低。因此,民办高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选聘人才。民办高校没有国家正式的事业编制,这种体制极大地阻碍了教师在公办、民办之间的合理流动,所以民办高校必须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尽力创造和提供优厚条件,以吸引人才。外聘优秀教师是组建教师队伍的捷径,我国多数民办高校都采用这种方法,用优厚条件吸引一批有经验的、高水平的专业学科带头人。但聘请学科带头人不能只图虚名,必须摒弃为追求虚名聘请只挂名不干事的所谓专家的做法。可以灵活运用“兼职”“双聘”“客座”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从公办大学、企业、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来校任教,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双聘及客座教授不仅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做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可以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搭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合作共建的桥梁。兼职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不仅要重视兼职教师的聘用质量,而且在学校的科研、教研各种活动中要平等对待,尊重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能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在选聘青年教师的问题上,既要重视学历水平,又必须摒弃‘‘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树立“既重学历,更重能力”的人才观。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毕业,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热爱教育,是否具有责任心,是否具有优秀教师的潜质。

2 培养人才。由于民办高校开展学历教育的历史较短,师资队伍建设的时间不长,所以专职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是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刚毕业不久,专业知识的积淀不够深厚,缺乏教学经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成长。因此,民办高校要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校内在职培养与校外进修深造两种方式。校内培养,可以利用寒暑假,建立青年教师短训班或研讨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聘请校内外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授课,进行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也可以聘请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校外进修深造,学校要支持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进

修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为了,进一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反馈到教学工作中,带动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 稳定人才。民办高校没有事业编制,有些教师在民办高校工作一段时间,有了经验和职称后,就会想方设法谋求更好的出路;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科研和学术氛围还不浓厚,平台也不完善,一些基础好、素质高的教师害怕在民办高校耽误了事业前程,也不能安心工作。因此,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民办高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用献身民办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去感动教师,让教师理解和热爱民办教育事业,乐意为民办教育事业奉献;要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尊重人才,为教师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尽力创造和提供优厚条件;要营造自由、和谐的人文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术条件,为教师搭建事业平台,留住人才;要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进修机会,关心教师的自我提高,重视教师的职称评定,让教师能安心于学校的工作。

三、将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

育人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民办高校要想提高办学质量,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由于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高职和三本的学生,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因而学生管理难度比公办高校要大得多。陆玲吉认为,从目前的招生制度看,民办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都比公办院校低,这导致民办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加之在学生管理上也没有适应性的措施,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童国尧也认为,民办高校学生人数增长很快,但与同层次公办院校相比,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的总体素质要差一些。因此,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高生源质量。首先,民办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宣传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学校的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所教学质量好、特色鲜明、就业前景佳的民办高校才会吸引好的生源。其次,民办高校要主动研究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学校的规模,制定合理的招生办法,保证生源质量逐步提高。

2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民办高校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把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兴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使学生心怀远大理想,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学习上来。民办高校在重视学校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党委的建设,用党建带动团建,发挥学生中党、团员的带动作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 树立职业观,激发学习动力。民办高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4 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科学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注意人员的配备比例及素质;要重视辅导员的培养,积极为辅导员的培训与进修提供机会,支持其自我提高与发展;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优秀辅导员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予以淘汰,以确保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培训工作,使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本,科学地辅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民办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基本保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了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检查和评估,民办高校要积极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全面考核教学全过程,量化标准要合理。在教学质量考评制度上,不可照搬公办学校,也不宜过多采用企业的绩效考评办法,而应当从明确基本的岗位责任和质量标准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要重视建立对教师的激励机制。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当是适用、简洁、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制度体系。

2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服务意识,支持和服务于广大教师的工作,做好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促进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学校要对教学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教学流程与教学管理方法;广泛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的思想交流,提高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

3 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管理的关键是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由于民办高校是全员聘用,教师容易产生“打工者”心理,因此要彻底摒弃仅仅把教师当做雇员的观念,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意识,创造适宜人才生存与成长的文化环境或土壤,让教师在宽松的人文环境下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尚未与激励机制挂钩。民办高校应当在健全薪酬制度与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评优的绩效考评制度,对业绩突出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并在物质与精神上进行激励。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8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评价标准、评价主体,指出人才培养质量应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指标构成。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13-03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却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表示越来越不满,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企业技术工种人才短缺、部分管理专业人才过剩即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及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反映。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已占高校毕业生的半数以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极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不断缩减,高职院校要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生存、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就业赢得社会认可。故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何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应由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方式是什么?评价结果有何作用?这些是需要高职院校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内涵辨析

所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衡量与评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发展的、立体的、动态的范畴。

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从精英人才培养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精英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学术精英,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学术性,追求卓越、造就精英是所有大学的奋斗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观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多元化质量观逐渐成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多元化质量观,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不同,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共性标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涵盖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和品德标准三部分。学术性标准,是指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术研究能力,包括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术性标准主要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职业性标准是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能够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职业发展潜能。职业性标准涵盖学术性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但更强调知识应用与技能操作,职业性标准是高职教育重点关注的要素。品德标准是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满足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程度。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生还要具备特定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品德标准是任何类型高等教育都要重视的要素。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鉴定的标准应有所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性,即职业性标准的达成度。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辨析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将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高职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对功利性目标的追求。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其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学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在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不应由院校内部做出。当前,各高校公布的质量年度报告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卖方制作的产品广告,其可信度和社会公信力不强,没有一所院校会把影响自身利益的重大质量问题公布于众,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高校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意是要求高校重视质量,但这种让高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会使高校质量报告越来越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评价应由外部机构组织、外部机构。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在外部评价主体中,政府做出的评价只应限定于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价,也就是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评估,这种评估是基础性评估,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符合设置要求的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基本办学条件评估是不同的范畴,两者的目的、评价指标、意义都相差甚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由专业机构、专业队伍、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的评价方法构成。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做的调查与分析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高校可以建立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根据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校自身所作的培养质量调查,只能作为第三方调查的补充信息,不能作为权威信息。

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形成性指标和终结性指标构成。形成性指标是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成的基础性条件,如院校基本办学硬件条件,包括校舍、图书、实验实训场所与设施等,还包括院校办学软件条件,如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等。形成性指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一所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并不能代表其人才培养质量。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可见基础条件不能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终结性指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性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为若干二级、三级指标。笔者主要探讨终结性指标。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薪酬水平受社会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状况、整体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只能部分地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特别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校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毕业生思想较为成熟,又经历了职场的初步锻炼,对所学课程的重要性、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最有体会。用人单位可以横向、纵向比较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时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权威部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的统计数据,如就业率、对口率、离职率、工资水平等,也有定性的主观评价,如满意度、认同度、胜任度等,关键是要把这些指标根据其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些指标的得分总和被视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定量数据,用定量的方法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客观赋权法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对不同高职院校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同一所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进行评价。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作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无论是对在校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调查,都可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提高调查统计的科学性、便捷性、高效性。学校要收集学生的有效邮箱地址,要确保参与调查学生样本数量达到有效比例,要通过QQ、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提醒没有完成问卷作答的学生打开个人邮箱中的邮件,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进行网络问卷作答。学生作答时,系统自动记录及归类作答记录。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答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学校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也可以采取电话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可以利用人才招聘会的机会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目前,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还没有引起各院校的重视,各院校对用人单位的意见收集是零散随意的,没有进行系统的纵向、横向分析处理,而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进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以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学生及家长评价院校、选择院校、选择专业就读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可以自身开展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专业为单位收集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信息,根据评价反馈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就业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诊断和改进,即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到问题和差距,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已走过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时期,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是当前尤为重要的。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家长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而应以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崇正,肖念,金保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演进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2]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3]张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及质量标准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13-03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却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表示越来越不满,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企业技术工种人才短缺、部分管理专业人才过剩即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及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反映。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已占高校毕业生的半数以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极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不断缩减,高职院校要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生存、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就业赢得社会认可。故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何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应由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方式是什么?评价结果有何作用?这些是需要高职院校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内涵辨析

所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衡量与评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发展的、立体的、动态的范畴。

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从精英人才培养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精英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学术精英,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学术性,追求卓越、造就精英是所有大学的奋斗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观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多元化质量观逐渐成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多元化质量观,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不同,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共性标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涵盖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和品德标准三部分。学术性标准,是指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术研究能力,包括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术性标准主要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职业性标准是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能够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职业发展潜能。职业性标准涵盖学术性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但更强调知识应用与技能操作,职业性标准是高职教育重点关注的要素。品德标准是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满足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程度。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生还要具备特定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品德标准是任何类型高等教育都要重视的要素。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鉴定的标准应有所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性,即职业性标准的达成度。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辨析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将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高职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对功利性目标的追求。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其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学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在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不应由院校内部做出。当前,各高校公布的质量年度报告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卖方制作的产品广告,其可信度和社会公信力不强,没有一所院校会把影响自身利益的重大质量问题公布于众,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高校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意是要求高校重视质量,但这种让高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会使高校质量报告越来越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评价应由外部机构组织、外部机构。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在外部评价主体中,政府做出的评价只应限定于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价,也就是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评估,这种评估是基础性评估,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符合设置要求的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基本办学条件评估是不同的范畴,两者的目的、评价指标、意义都相差甚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由专业机构、专业队伍、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的评价方法构成。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做的调查与分析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高校可以建立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根据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校自身所作的培养质量调查,只能作为第三方调查的补充信息,不能作为权威信息。

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形成性指标和终结性指标构成。形成性指标是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成的基础性条件,如院校基本办学硬件条件,包括校舍、图书、实验实训场所与设施等,还包括院校办学软件条件,如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等。形成性指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一所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并不能代表其人才培养质量。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可见基础条件不能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终结性指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性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为若干二级、三级指标。笔者主要探讨终结性指标。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薪酬水平受社会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状况、整体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只能部分地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特别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校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毕业生思想较为成熟,又经历了职场的初步锻炼,对所学课程的重要性、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最有体会。用人单位可以横向、纵向比较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时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权威部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的统计数据,如就业率、对口率、离职率、工资水平等,也有定性的主观评价,如满意度、认同度、胜任度等,关键是要把这些指标根据其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些指标的得分总和被视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定量数据,用定量的方法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客观赋权法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对不同高职院校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同一所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进行评价。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作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无论是对在校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调查,都可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提高调查统计的科学性、便捷性、高效性。学校要收集学生的有效邮箱地址,要确保参与调查学生样本数量达到有效比例,要通过QQ、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提醒没有完成问卷作答的学生打开个人邮箱中的邮件,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进行网络问卷作答。学生作答时,系统自动记录及归类作答记录。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答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学校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也可以采取电话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可以利用人才招聘会的机会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目前,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还没有引起各院校的重视,各院校对用人单位的意见收集是零散随意的,没有进行系统的纵向、横向分析处理,而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进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以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学生及家长评价院校、选择院校、选择专业就读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可以自身开展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专业为单位收集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信息,根据评价反馈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就业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诊断和改进,即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到问题和差距,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已走过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时期,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是当前尤为重要的。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家长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而应以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崇正,肖念,金保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演进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2]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例10

教育质量是中学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普及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的管理体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四)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8。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制定严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主要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它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中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在建立学校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应将学校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确立部门的质量目标。中学只有把学校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层次,才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保持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学校在实施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具备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应注重质量目标的调整。当学校的管理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调整质量目标或质量分目标,否则下属会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失去工作激情。当学校或者部门在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学校管理者应在现有的框架内有创新地立即设定新的质量目标。如果不能制定出新的质量目标,那么就会出现无目标状态,集体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延缓总体质量目标实现的进度。

(二)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各(院)系等)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结合上述原则和学校组织结构特点,我们把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县级质量管理机构、学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班级质量管理机构。县级质量管理机构——最高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1)县级质量委员会,是学校质量管理的辅助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者主持其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处,成员不仅包括教务处、党委、团委、也应包括科技组、财务组、后勤组、教学组等部门的代表。(2)学校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综合质量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整个学校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改进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下级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校质量管理机构。一般组成人员是:(1)学校以及各教学年级的行政正职理部门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并对该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责;(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吸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教研室(系)质量管理机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质量管理,具体组织和领导本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三)完善质量制定。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成因分析必须引入管理制度因素。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合理调配教育过程的各种内生变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管理制度作为人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契约综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管理制度可以为各保证主体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利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体现。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之后,为使参与管理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能朝着质量目标的方向有序运转,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先修和重修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考试管理(包括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试卷管理等)、学生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习管理、升学计划和高校的联系等相关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学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二是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铁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上做贡献的人得到奖励,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三是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产、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四、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石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