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编排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05 09:14:23

编排艺术论文

编排艺术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83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7)05-0689-03

在艺术体操比赛中成套动作编排一直占有很高的分值。新周期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明确规定, 成套动作比赛满分为20分,其中动作编排分值为10分,占总成绩的50%。可见,成套动作编 排在日益激烈的艺术体操比赛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如何使编排的成套动作能够最 大限度地满足评分规则中所要求的各项标准并获得裁判和观众的赞赏,从而取得优异运动成 绩,是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最为关心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力图通过理论和实 践研究,对构成具有高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加分,并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艺术体操成套动作 所需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成套动作编排的应用模式,为艺术体操编排实践工作提供参 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的构成结构和编排的完整过程为理论研究对象,以我国和世 界优秀艺术体操个人与集体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为数据调查和分析对象。

1.2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图像分析法 、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综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构建的原则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的标准样式。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方法 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任何模 式的建立与运用都需要理论的支撑,并提供给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 模式。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的构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检 验和反馈来不断修正和完善。既有从理论到模式再到实践这一程序,也有从实践到模式再到 理论这一反馈过程。

同时,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是由 人思维的复杂性和艺术体操项目发展的多变性所决定的。因此,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 模式应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开放性的模式。

2.2构建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的依据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的构建是在艺术体操编排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艺术体操项目 的特点、竞赛规则和项目发展趋势、通过对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技术录像分析,并运用 专家访谈、反复修改以及专家调查论证等方法,对成套动作编排的最优化形式进行抽象概括 ,构建适应现代艺术体操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符合评分规则精神、满足观赏者审美需求的艺 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模式,以提供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实践的使用。

2.3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的组成结构 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的构成是由竞赛中裁判员依据评分规则对成套动作进行各项指标评价 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组成,每一项因素都将影响到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获得。我们通过对评分规 则的深入研究、编排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世界优秀运动员和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技术 图像分析,以及通过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归纳、提炼出构成艺术体 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12项因素和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13项因素。

个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12项因素包括:身体技术、器械动作、音乐、空间层次、场地 利用、成套风格、时间、服装与色彩、艺术性、整体效果、加分和创新。

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13项因素包括:身体技术、器械动作、音乐、空间层次、场地 利用、队形、协作与加分、编排风格、时间、服装与色彩、艺术性、整体效果、创新。

我们所构建的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以明确、简便的编排模式表格形式呈现给教 练员和运动员,既有具体的内容,也有可参考的标准(具体应用模式见表1和表2)。

2.4艺术体操编排应用模式的运用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主要是为教练员、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编排的准备阶段和实施 阶段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工作提供参考。在编排准备阶段的动作构思过程中,教练员可通过 参照编排模式,为运动员动作的设计全面性做准备;在编排实施阶段,教练员和运动员可对 照模式,明确编排应达到的标准,并避免遗漏某些因素,为提高成套动作编排质量服务。在 运用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极高竞技价值和欣赏价值的成套动作应 是将模式中各因素指标进行合理搭配,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缺少任何一 项,都将导致编排分值的下降。因此,在实际编排时,对于不同因素虽然可以有所侧重,但 必须全面考虑,不能造成因素缺项。

2) 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中所列举各项编排内容与标准是成套动作编排的基本要求,在实 际编排过程中不可能反映每一个运动员的个体化特征。因此,在实际编排过程中对于能够展 现和发挥运动员个体优势的某些因素,可加大运用的力度,而对于弱势部分则可在规则允许 的范围内减少使用频率,以保证成套动作的风格鲜明和个性化特点突出。

3)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主要是依据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的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对 艺术体操个人和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基本要求,在总结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运动队的编排 实践经验并征询艺术体操领域专家意见基础上构建而成,因此,本应用模式主要适用于运用 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参加比赛的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和运动队。

4) 编排应用模式是为成套动作编排实践工作提供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然而任何最理想的 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根据技术的发展、竞赛评分规则的变化、以 及社会审美心理需求的改变等因素的变化,需及时进行修改调整和丰富完善。

3结论

1)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应用模式主要是为教练员、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编排实践工作提 供参考和帮助。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应用模式的构建,是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对构成 具有高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加分,并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所需的各种因素 进行分析、提炼、概括、总结。

编排艺术论文例2

前言:舞蹈艺术在我国已存在千年,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舞蹈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类型划分也越来越明显,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时候还是当今社会,舞蹈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并且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则是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着不同的元素,从而使舞蹈编排过程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无论从何种方向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不仅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整体发展,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符。

一、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任何行业的发展除了保持自身基础外,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舞蹈编排也是同样,如果只是一味的保持现有的形式,则只能做到持续而做不到发展,因此在舞蹈编排过程中不停添加不同的元素,可以使舞蹈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其实对于舞蹈来说其应该是没有固定形式、不分国籍的艺术,因此将任何有意义的元素引入到任何舞蹈中,都能够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对于舞蹈传承和发展方面来说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1]。

2.促进舞蹈文化的交流

舞蹈艺术并不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并且每个国家的舞蹈形式、舞蹈编排、舞蹈效果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如今的形势下,不仅要把我国各个行业与国际接轨,也应将文化、艺术等领域与国际接轨,毕竟无论如何我国舞蹈形式或舞蹈元素都是相对固定的,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舞蹈编排交流,则不仅可以使我国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好的元素,也可以将我国舞蹈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如此一来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3.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基本的文化修养也是当代综合性人才所必需的,其实不难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甚至高中、初中校园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晚会,而歌曲、舞蹈和小品也都是校园晚会中频繁出现的节目。如此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也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学生因此爱上某种艺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尤其对于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生活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通过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引入新元素也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2]。

二、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

1.舞蹈形式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自古以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极具欣赏性,可以活跃气氛为他人带来快乐,是很多重要场合中出现频率最大的节目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各个领域也渐渐与经济挂钩,舞蹈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让舞蹈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在舞蹈编排环节则会投入更多精力,将更多受现代人们喜欢的元素添加到舞蹈编排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上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其表现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使其更加时尚化、多元化。

2.舞蹈类别发展趋于多元化

自古以来,我国舞蹈的形式就多种多样,渐渐衍生出不同的类别,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且每经历过一个时期都会有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融入进入,使得舞蹈编排过程也多了很多不同的元素,并经过不断的融合、碰撞,使舞蹈类别更加趋于多元化。如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民族舞、芭蕾、街舞等,而每种舞蹈不同的类别背后也有不同的用途,目前人们为了锻炼身体而广泛流行的乡间舞、广场舞,创造商业价值的舞台舞蹈,或是便于文化交流、良性竞争的舞蹈等,另外,多种类型的舞蹈也渐渐融合到一处,使得舞蹈类别的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3]。

3.舞蹈文化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文中提到过舞蹈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种用途,只要细加琢磨则会发现每种形式的舞蹈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均能够充分代表当时时代的精神。而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舞蹈编排过程中不断添加的新元素使得舞蹈编排过程充分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性,舞蹈编排过程的变化使得舞蹈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因此舞蹈文化也在不断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4]。

结语:综上所述,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舞蹈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而将舞蹈编排过程中的不同元素融会贯通,对促进舞蹈艺术整体发展来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无论是观看舞台舞蹈或是自行学习舞蹈文化,都已经广受人民群众欢迎,而通过人们不同的舞蹈风格也可以大致看出舞者的性格、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这都是舞蹈艺术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亮.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探析[J].才智,2014,28(03):306.

编排艺术论文例3

前言

啦啦操早期是源于部落的一种舞蹈,作为战士们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一种形式传播,并没有成为体育类项目。经过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1880年开始在美国校园内流行,并得到系统的发展。我国啦啦操项目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00年传人中国以来,广受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喜爱。…舞蹈啦啦操作为啦啦操项目中一分支项目,其包含的风格、元素颇多,既保有啦啦操大纲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舞蹈多元化范畴,使此项目充满活力、动感、时尚等丰富色彩。然而,在项目的快速发展下,编排中的艺术价值体系渐渐弱化,而倾向高难度动作的发展与推广比重高于了艺术编排比重。据文献调查显示,现在国内外虽然有许多研究啦啦操编排艺术类的文章、报道,但从推广的角度探讨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的话题和资料源却甚少。

本文以国内高校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队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影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推广视角、国内、国外的编排艺术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对舞蹈啦啦操项目在推广视角下开展的现状以及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为国内舞蹈啦啦操的开展、推广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提供合理建议及参考依据。

结论与建议:第一,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以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为主要的编排手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二,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陛特色。第三,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第四,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第五,加强啦啦操项目的研究和完善规则建设工作。第六,大力培养舞蹈啦啦操优秀编排训练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4年UDA世界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队伍、2014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队伍、NBA啦啦操开场舞(国内、外)、国外节庆啦啦操舞表演、成都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安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华大学啦啦操校队的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作为研究对象,从推广的角度分析、观察队伍参赛视频与现实访谈来研究其成套动作的编排艺术性、编排方式、表现形式。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内外各类期刊、杂志、文献等收集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资料,并在结合舞蹈啦啦操竞赛规则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研究。

(2)影像分析法。通过舞蹈啦啦操、艺术体操等舞美类项目的技术录像和各类现场表演、比赛等作为参考依据,在这类项目的技术、舞蹈、音乐的雷同和区别上做出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分析,然后收集其中可采纳的动作技术、舞蹈感觉、身体感觉、视觉美感等要素进行归纳,为本文的艺术价值研究方面提供基础。

(3)比较分析法。以舞美类艺术项目在编排和推广角度上作为参考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对其专业编排的艺术价值、舞美表现等做共通与区别方面的比较分析,再采用对同类项目中的艺术体操这类舞美类项目与舞蹈啦啦操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时,研究它们的舞蹈编排、难度技术动作等在技术和艺术价值上可相互移植的地方,和可以互相融合和发展的要素。

(4)逻辑推理法。结合国内外舞蹈啦啦操的编排手法和风格、技术等体现方式,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划分,并将许多可融入的故事情节、主题、音乐、空间、节奏等元素加入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中去体现出其艺术感。

(5)数据统计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分析与结果

2.1

国际舞蹈啦啦操队伍比赛套路与啦啦操舞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从国际性舞蹈啦啦操的比赛套路中看,它主要围绕的方向是对国家文化背景的一个体现。

(2)从剧情化看,美国的啦啦操队在音乐上总是选择与他们国家人物性格相符合的动感旋律,通常以摇滚乐曲为主进行编制和后期效果制作。

(3)在舞台化方面,他们的舞蹈编排风格上也是采用夸张、性感的肢体语言融入每一个动作中,完美的通过队员活跃、动感的动作来诠释成套的风格方向。

(4)从规则的角度看,难度动作方面也是大胆进行创编。他们多次通过比赛申报创新性难度动作申请,这对舞蹈啦啦操项目的规则变化起到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5)舞蹈啦啦操表演最早出现世界杯足球赛、NBA的篮球联赛赛场上,作为开场舞蹈、中场舞蹈展现在观众眼前,舞蹈的套路编排自然是结合项目主体的各种风格进行。

(6)节庆期间,美国通常还会在大型节日的时候对舞蹈啦啦操进行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啦啦操编排,如万圣节。在这一节庆时刻,他们的啦啦操队员总是会身着万圣节风格的服装并且加入此节日背景风格的故事情节进行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的演示,通过肢体能所及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传播节日的氛围和文化背景,这是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一种推广舞蹈啦啦操手段,也是一种新颖的编排手法,并且融入比赛类型的成套动作编排中。虽然在比赛的短时间内要完成许多动作表达情节和背景性质并不容易,但他们总是能以最简洁直接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成套编排本身的风格,在编排艺术方面拥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

2.2国内舞蹈啦啦操比赛套路与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国内各参赛队伍从舞蹈啦啦操的爵士、街舞舞蹈啦啦操方面可以看出主题上以爵士为主要编排方向,但在音乐和舞蹈动作的选择上就划分出了一个可选区域,表演这类的成套动作就不能选择太过民族风格的音乐,舞蹈动作也需要选择跟主题相符合的具有个性的舞步和造型。而花球、自由舞蹈啦啦操对风格可选范围要前两项更大,相对于表演性质和编排范围的丰富性更高,它包含前三类主题风格的同时还可融入了其他如京剧、芭蕾等等元素在其中,还可以融入更多的故事情节部分在个别亮点造型构成或者队形体现上。

(2)国内队伍套路的艺术编排分已经占据了整个成套动作编排内容的50分,这个分数是与完成情况的加分是一样的,是总体评分价值中一般的分数,相对于以前的以高难度展示啦啦操的主要手段慢慢转换,开始提高其成套动作中艺术编排的比重证明舞蹈啦啦操在走向竞技性的同时也依然保留艺术价值的升值空间。国内舞蹈啦啦操的表演形成相较于西方国家更晚,在推广的手法和套路编排方式方法上也并不相同,在深受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群众面前,如果采用同样的套路表演方式并不能达到像国外那样大面积的群众参与性,所以我国的舞蹈啦啦操队伍在表演性质的套路编排上一向以推广大纲动作为首要并无过多舞蹈艺术元素的添加作为演示手段,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很直接地表达此项目的本质性特征,从而体现本专业原始性特点。

2.3舞蹈啦啦操队表演编排与杂技表演的多元化艺术编排对比分析

成立于1984年的太阳马戏团(CIROuE DU SOLEIL),他们通过强烈的主题作为舞台情节核心,用肢体语言去体现整个动作的构成。舞蹈啦啦操在这一方面是完全可以借鉴和牵引的,因为在这样的世界级杂技团中就有许多如艺术体操、啦啦操等退队的运动员参与其中使用其专业性质的动作来完成整个故事和情节的表演,他们就是通过这些艺术性的表演手法来进行对马戏团的宣传。同样,我们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也是属于艺术价值颇高的表演类竞技性项目,在结合这样的编排手法和故事情节、背景、音乐、空间等的运作手法后相信也会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对于舞蹈啦啦操成套发展迅速的现在是个编排艺术范畴的创新点。

2.4从推广视角看舞关类项目编排艺术对比分析

舞蹈啦啦操是一个内容丰富,创编和涉及范围广泛的体育项目,它不同于艺术体操的高难度、高要求,完成一个难度动作需要从小花上大多数的时间练习基本功,来达到一个难度动作的体现,舞蹈啦啦操的难度相较于艺术体操的难度动作就简单许多,一个队员只要拥有一定的柔韧程度和力量等都能够体现出一个满意地完成度。在器械类成套动作运用上,舞蹈啦啦操只有花球结合器材进行成套,并且不会由过多的花球脱手动作构成,艺术体操却是通过结合高难度动作的同时结合抛、接、滚动等对其器械加以利用。然而,它们存在着相互的共通性,两者最初都是欣赏性项目,并没有进入体育项目范畴,都是通过后期的发展才正式被列为体育、竞技类项目。舞蹈啦啦操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和艺术体操是一样的,都需要结合各种风格,如各种民族、爵士、拉丁、芭蕾等舞蹈风格、音乐、队形变化、队员的默契配合空间元素等来完成和体现整个成套的完成和编排艺术。在编排上,两者都是以难度动作为核心,成套中融入各种国家、地域的现代、古典、前卫性风格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其成套编排的艺术性,在保留其项目的竞赛性质之下,又同时带有表演观赏性。

2.5从推广角度审视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价值分析

(1)从推广角度研究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探索和了解这个项目的艺术内涵。首先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研究:1)推广套路动作编排需要具有队伍风格,在带有每一个规定难度动作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故事背景(表现主题、情节),使用一些本专业以外的技术动作,结合灵活多变的造型体现。音乐需要融合明显易理解的风格,并且能够让队员在体现的时候既能发挥对动作的理解,又能通过动作、配合自如的表现其音乐和情节的含义,再配合队员、主题恰当的服装,使整个成套编排的新颖、亮点、编排艺术价值也随之增加。在进行推广舞蹈啦啦操项目时候的成套动作可以结合更多的项目群元素进行穿插。因为推广的时候面对的是裁判,是大众群体,他们只会根据感兴趣和美感强或有吸引力才会参与,如技巧啦啦操、街舞等,通过故事情节戏剧情节的变化等,体现其丰富的内涵。2)通过对成都体院啦啦操一线队伍的队员实践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是通过艺术体操、健美操、舞蹈这类舞美专业转至舞蹈啦啦操项目的,他们的舞蹈意识相较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学生在对成套动作编排出的更具有艺术价值舞姿的动作时能够立即上手。而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队员则无法很快地领略到一些具有深度或者较难的动作或舞蹈动作。这说明与舞蹈啦啦操类似的项目互相移植的队员或者技术是对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达到良好效果的又一个途径。

(2)快速变迁的规则变化和群众审美度的提升,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模式是积极可取的。但不好的地方就是,大部分人群和啦啦操队伍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无法对国内舞蹈啦啦操整体做到改变。但相信往后,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各方面设施、人才的具备,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开阔,从中看到新的编排方式,而本次的论点提出,无疑是为未来进步做出良好的铺垫。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舞蹈啦啦操是由美国开始发展,其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底蕴,主要的编排手法和动作总体风格也都是以活力、性感、强而有力度的身体动作语言体现,这也是他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种民族风格的宣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性特色。我国民族舞蹈特点是以轻柔抒情的舞蹈为主要特点展示,对美式风格的舞蹈啦啦操,如果以照搬画圆的体现方式反而不能对人们的视觉造成良好的刺激,在比赛中也就相对缺乏队伍编排的特色。所以,在有效的结合西方舞蹈啦啦操原始性特色和特点的同时还要保留我国民族文化底蕴的展示,利用好成套动作里每一个动作连接空白处,融入成套音乐主题、情节或戏剧化编排设计,有效提升表演的观赏性。

(3)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舞蹈啦啦操的初期推广,往往以规定动作作为表演推广形式,成套动作在比赛场上总是能够获得良好的殊荣和优异的成绩,这足以体现编排的价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欣赏和可接纳的事、物要求都越来越高,对美感的定义也越加强烈,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也应体现多元化特点,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艺术欣赏需求。

(4)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方面在融入多元化艺术元素的同时,重视从推广项目的角度进行多样性表演宣传活动,因为一个好的项目在宣传的时候需要多投入一些新颖的元素,这样更能够获得感兴趣人群的青睐。因此,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出广泛参与性和项目宣传有利性的特色。

编排艺术论文例4

引言:舞蹈编导顾名思义就是编排舞蹈的人,那么应该怎样才能算一名编导,一般来说舞蹈的编排包括:整个舞蹈的基本构造、确定整个舞蹈编排的主题、舞蹈编排的出场结构、构思出舞蹈的形象并且确定舞蹈动作最后是根据前面所说的东西进行舞蹈排练。这就是一个编导在舞蹈编排中要做个几个方面,能把以上所说的做到才算是一个编导,把编和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精彩的舞蹈。

一、舞蹈编导的理念

编排舞蹈分为无思想的编排舞蹈和有思想的编排舞蹈,无思想的编排舞蹈的指的是利用原有的舞蹈动作或者舞台场景机械的编排出舞蹈,有思想的编排指的是在原有的舞蹈动作或者舞台场景中加入编导自己的思想,紧贴生活实际,有创新的想法或者动作。一出舞蹈的编排离不开编导的个人思想,编导的思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舞蹈编排的创作,要让舞蹈紧贴生活,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上完整的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并且创造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舞蹈,下面我们来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1.1、舞蹈紧贴生活

我们所有的感叹都来源生活,所有的领悟也都来源于生活,各种文学的初始形象也都来源于生活,例如茶道、武术、太极拳、小说中的事件人物情节无不例外从生活中萃取,生活中出现的人物、事物,发生的事件都能够让有心的舞蹈编导有启发,那么这些启发就可以用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舞蹈的手势、舞蹈的姿态、舞蹈的灵感结合舞蹈编导的自身不断地故事积累,使得整个舞蹈故事形象饱满,最后创造出一台能够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震撼性舞蹈。

1.2、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也知道一般来说写出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文章很能够得到读者的共鸣,从而得到较高的评价。一理通百理,舞蹈也是这样,舞蹈来源于生活百态,生活百态中都有真实的情感,舞蹈的编导在别人的故事中生活的得到的感悟完全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加入舞蹈的编排当中,这样在把舞蹈呈献给观众看时,观众的内心能够起到波澜那么这出舞蹈编排的就算成功了,所以说舞蹈在编排的过程中加入编导的真实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也和舞蹈编导的自身艺术素养和对音乐的理解有着莫大的关联。

1.3、舞蹈编排创新

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它取决于艺术的表达方式,舞蹈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推动一门艺术的表达方式并且长期的发展使之不衰落成为了重点,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舞蹈创新也不例外,社会在不断的快速创新发展,舞蹈也要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追求。舞蹈的创新对舞蹈的编导提出了要求,这就考验了舞蹈编导对舞蹈的感悟思考和对舞蹈的深层领悟并且能够完美的结合到一起,所以说舞蹈编导的创新能够推进舞蹈的不断发展。

二、舞蹈编导的技巧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里舞蹈编导的理念相当于粮草,是编排出一出好舞蹈的基石,有了基石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盖楼,舞蹈的编排技巧就相当于盖楼的大厦,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借鉴好的经验,盖出一栋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这也算是舞蹈编排出好的舞蹈的技巧之一,那么下面我们对舞蹈编排的技巧进行探讨。

2.1、利用自身的想象力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实际的、具体的东西,看得到也摸得到,但是一般来说艺术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摸不着看不到智能全靠自己去摸索去体会,舞蹈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也免不了抽象,并不是说舞蹈本身抽象,而是在舞蹈编排的构思中是抽象的,他需要编导去想象舞蹈的动作、舞蹈的表达等等,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编排出好的舞蹈呢,这时候舞蹈的编导就可以在编排构思的时候利用充分的想象力,适当的发挥那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联想功力,当然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当然不可以,要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2.2、学习和借鉴

无论我们做哪一门行业或者说哪一门艺术,我们都要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自我积累,舞蹈的编导不仅要自身懂得舞蹈的基本形态动作以及身体各个部位,并且要广泛的涉猎其他科目的书籍,例如:文学类、哲学类、表演类等类型书籍,这样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学修养,将自己的素养提高后能够使得创造出的舞台形象更加的丰满。

在进行自身的充电学习的同时,应该要借鉴国内外好的舞蹈经验,借鉴仅仅是参考而不是将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舞蹈作品中来,就像是我们借鉴马克思思想主义同时遵循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最后制定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到现在我们国家这么繁荣昌盛。这跟舞蹈的借鉴是一个道理,一般来说借鉴是去其糟粕然后加入自己的想法观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后打造出一台优秀的舞蹈。

2.3、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句话的意思可以用多重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那么舞蹈也是一样的,一个舞台效果的表达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一种方法,例如说一个吃完饭的场景,可以是演员正在扒着碗底正在吃最后一口饭,也可以是演员拿着空碗在空中倒两下表示吃完了,更可以是把筷子横放在碗上演员剔着牙喝着茶表示吃完了饭。所以说舞台的编导在进行构思的过程中也可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要表达的内容。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在编排舞蹈的时候要能够紧贴我们的生活,用心的编排一个舞蹈表达并且顺畅的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思想,能够对舞蹈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学修养,将自己的素养提高后能够使得创造出的舞台形象更加的丰满,借鉴优秀的舞台经验,吸收优秀舞台经验的精华抛弃他的糟粕,利用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表达,这样有利于舞蹈编导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宇. 舞蹈编导的技术及理念探讨[J]. 音乐大观,2012,07:202.

编排艺术论文例5

当前,相当一部分公共艺术设计教材大多包含两个部分:对公共艺术的公共精神与社会属性进行学术探讨,以及对公共艺术涉及的材料、工艺、环境进行类型化介绍。这带来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次,由于缺少相应课程体系支撑,也就谈不上教材与课程紧密衔接,虽然设置了习题,但对具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缺少帮助;再次,这类教材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套用国外经验而忽略国内现实的情况;最后,这类教材普遍仍未脱离传统上以文字为主并配图注解的编写模式,不适合公共艺术这样前沿性的艺术形式。

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公共艺术设计教材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全面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学习者对公共艺术设计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一、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

(一)针对跨专业的读者群

定位准确是艺术设计教材编写的首要前提。[1]目前国内虽有部分艺术类高校设立了公共艺术专业,但为数较少。由于公共艺术设计本身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社会上的公共艺术实践任务数量有限。因此,该教材针对的读者群主要是当前国内高校相关设计与造型专业的本科生,也能满足相关专业研究生和社会读者的需求。纵观公共艺术发展历程,虽然雕塑专业出身的公共艺术创作者居多,但也有相当多作者来自建筑、油画等专业。就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公共艺术设计在实践中又与环境艺术专业更为对口,在公园、步行街总体设计中容易找到用武之地。所以,该公共艺术设计教材没有完全局限于单一专业,而是以打破专业壁垒,增进学科互动为宗旨,充分考虑到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求,能够对不同设计专业甚至是造型专业学生在该领域知识、技能的综合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二)以具体案例为纲

当前部分公共艺术类书籍及教材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于强调宏观的公共艺术概念,而忽略了公共艺术内部诸多不同类型,以及同一类型中诸多个案间的鲜明个性,这极不利于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科学开展。因此,该教材编写强调以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案例为基本要素,在大量案例分析中梳理出特定类型公共艺术作品在创意、手法上的根本性规律,有助于读者用最短时间了解这一艺术设计形式的精髓,并直接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三)强化创意思维培养

公共艺术设计是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之一,创意是否新颖往往直接关乎设计的成败。这也是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强调创意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艺术设计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独特的视野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2]因此,该教材在有限篇幅内,选取了尽可能多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介绍和评论时秉持开放性与批判性的态度,尽量不出现定论式语言,同时注重融入艺术概论相关理论知识,力求使学生在吸收知识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意素养。

二、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的平台基础

作为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活页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的创新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平台之上。首先,该教材具有该系列教材标志性的活页模式,可供学生粘贴作业以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延续了该系列教材以图示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特征,也沿用了知识链接环节的“延展阅读”、实训环节的“思考与行动”两个主要模块。最后,由作者自己排版,体现以图像和文字为加工素材的一个全新创作过程。

进一步说,公共艺术的专业特征又使得该教材形式上必须具有特殊性。首先,公共艺术是立体空间艺术形式,只有多图、特别是不同视角的多图才能准确表现特定作品的形态与特征,这就与平面设计教材有很大不同。由于设计过程和施工工艺的相对复杂性,教材中往往还要运用设计草图、效果图和施工图。另外,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风动、水动、电动等能动特征,因此需要更多图示形象表现特定作品的不同状态,如喷水或不喷水、电力和风力作用下的不同形态以及在昼间和夜间的形态对比等,特别是对《水火环》(野口勇)、《水的神殿》(关根伸夫)等知名作品而言。总之,公共艺术的专业特征使得该教材需要在同样篇幅中安排更多的图示。

同理,由于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结合雕塑、绘画、环境等多个专业的前沿交叉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前期介绍的资料较少,这也使得该教材需要较多的文字介绍作品动议、选址、作者背景、材料运用、施工工艺等要素。这都要求该教材必须在系列教材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内容选取与编排模式。

三、基于自主科研成果的编写模式创新

目前,国内公共艺术实践和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完整的公共艺术理论和成型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往往是前沿研究的直接成果。因此,该教材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基于自有学术与教学科研成果,这为其编写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一)有相应学术探索成果支撑

由于公共艺术实践领域的前沿性、独特性,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往往缺乏延续多年、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编写者首先必须对公共艺术进行合乎学理、合乎中国当前国情的学术定义。这一定义应指以环境中的雕塑、景观等艺术为主的狭义公共艺术,且兼具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笔者在《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依托环境雕塑建设相关法规及相应材料、工艺规范推进中国当前公共艺术建设。与纯粹的雕塑、景观相比,公共艺术作品“在位置上应具有开放性、题材上具有通俗性、形式上具有综合性、内涵上具有现代性、功能上具有实用性、空间关系上具有互动性、对所处环境具有归属性、表现手法上具有趣味性。” [3]这样相对完整且自成体系的学术定义,应用于教材编写,有助于明确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相应教学研究成果支撑

公共艺术领域的学术探索成果可直接运用于公共艺术教学方法的研究,这种教学方法正是该教材编写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方法论的设计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探索”,通过对大量经典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出了由八个模块构成的教学模式,其中包含复制、绘画、构成三种不基于立体造型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运动、环境、实用功能三种必不可少的公共艺术设计元素以及幽默和严肃这两方面的公共艺术主题元素。[4]经实践反馈,该方法适合设计专业本科生快速掌握公共艺术设计方面的艺术创意思维、审美经验、科学技术知识及表现技法。该教材正是在这一成型教学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而编写成的。

(三)有相关教学研究成果支撑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高度交叉性和横断性,因而基于单一学科的教材难以适应教学需求。因此,除直接的教学研究成果外,该教材也注重与相关理论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及专业设计课程的衔接,其中包含的知识及技法多来自编者的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如天津“十五”规划重点教材《现代设计史》与《中国雕塑史》(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及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展示艺术教育》、《雕塑艺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多部相关教材、专著。除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在大部分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与教学紧密联系的 “触类旁通”、“按图索骥”、“温故知新”等环节,综合运用了建筑设计基础、平面与立体构成等课程的学生作业,实现了不同专业间的融会贯通。

四、基于混合单元概念的编写模式创新

该公共艺术设计教材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代之以“组团”和“项目”的框架。为了避免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编写方法,采用了美国教育界的“混合单元概念”编排具体内容,“使用这种混合课程模式,各组成部分结合方式多,强调重点也多,而自始至终各部分都保持原有的特点”。 [5]

(一)全书层面的编成

首先,从全书看,该教材由 “现成品公共艺术――基于发现与复制的设计”、“二维型公共艺术――基于图像表达的设计”、“构成型公共艺术――基于几何美感的设计”、“能动型公共艺术――基于运动的设计”、“景观型公共艺术――基于环境的设计”、“实用型公共艺术――基于人体工学的设计”、“幽默型公共艺术――基于情感表达的设计”、“主题型公共艺术――基于人文思考的设计” 八个一级组团组成。这种分类方式基本囊括了当今世界上比较知名的公共艺术建设范例,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具有完整性和次序性。八个一级组团主题不同,各有侧重,共同组成完整的体系。而每个一级组团又都具有自身独立性,可以单独培养学习者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组团层面的编成

同时,这一排序方式也是一个能动的有机整体。就公共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而言,设计者必须首先掌握初步造型规律与创意思维,然后在不断深化完善方案过程中接触环境、功能和能动因素问题。只有在部分较深介入社会运转的个案中,才会选择较深刻的主题,同时复杂主题的表现往往要借助于具象雕塑手段,因此在针对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并不作为重点。事实上,这种一级组团的编排次序不但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而且和一个设计课题的进度基本一致,能够实现寓技能锻炼于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教学目的。

(三)设计评论层面的编成

混合单元概念也运用在全书几乎每一个延展阅读或设计评论中,特别是后者,几乎都包含艺术史知识、形式美法则、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比如在介绍美国艺术家劳埃德?汉姆罗尔(Lloyd Hamrol)位于洛杉矶的著名作品《市区摇椅》时,不但分析了作品的主题,而且特别指出作者运用剪影式创作手法之所以获得成功,也与特殊环境(道路和与建筑间的狭长地形)造成的有限视角有关。

五、基于现代传媒理念的编写模式创新

该教材主要针对青年学生,因此必须在内容采集与形式编排上更多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当前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即社会俗称的“90后”。他们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从出生就习惯了网络与新媒体,敏锐,知识面广,对直观形象敏感,但注意力不容易保持长久。传统的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片的教材形式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新型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到他们的特点,注重节奏紧凑与大信息量,兼具可读性与观赏性。

(一)内容编排递进性

由于没有了传统教材每节开篇介绍本节内容的文字,所以该教材中每个二级组团的名称就承担了简明扼要地介绍该单元内容的功能。考虑到主要读者群的认知特征,这些小标题以成语为主,能够准确概括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和教学要点。各二级组团通常体现由简到繁的次序性,如“组团No.1”在分析现成品复制型公共艺术时就分为“单打选手”、“伸展运动”、“组队参赛”等二级组团,对应运用单体现成品、变动单体现成品形态及运用组合现成品等设计方法。同时,二级组团之间还体现由浅及深的特征,如“组团No.7”对公共艺术幽默主题的介绍就分为出其不意、憨态可掬、煞有介事、似是而非、物理玩笑、童心未泯、时空倒错、感同身受、鞭辟入里九个二级组团,综合运用文学、电影等学科对幽默运用的理论成果,从最简单的幽默运用方法介绍到内涵最深刻的黑色幽默,既紧密连接又有较强延续性。

(二)题目运用趣味性

对谐音的运用也是近年来文艺创作和传媒领域的特征之一,虽然存在诸多质疑,但其依然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或文化现象而存在。该教材也适当在小标题中运用谐音形式为阐明单元内容服务,如“架”轻就熟(基于现成品复制的框架式设计)、水到“趣”成(结合水体的能动式设计)、“电”到为止(基于电能的能动式设计)、曲“镜”通幽(利用高度抛光的不锈钢球体反射周边环境的设计)等,应该属于新形势下对“寓教于乐”这一传统教育手段的运用。

(三)科学知识延展性

编排艺术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66-02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曹禺同志在建院之初曾提出要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一个学者型剧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曹禺院长对北京人艺的一句评价“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这是何等的气魄!”精辟概括了建院三十年来人艺秉承学者型剧院的发展目标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从1952年建院至今六十余年来,围绕“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北京人艺共排演了三百余部话剧作品(其中经典保留剧目四十余部),并拥有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叶子、舒绣文、刁光覃、夏淳、梅阡、于是之、朱琳等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家,陆续出版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理论书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北京人艺完整而系统的保留了记载六十年峥嵘岁月以及不朽经典的丰富翔实的文案、舞美和院史资料。这些艺术档案是北京人艺艺术风格传承的不竭源泉,更是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

在建院之初的多次会议上,剧院领导都重点讨论了艺术档案建设问题。在1953年2月17日的院务会议上,曹禺院长强调:“资料是大家的劳动成果,它不仅是人民艺术剧院的财富,而且是国家的财富。一定要把它收集整理起来。”他还具体指示,如演员的日记、体验生活、创造角色的记录、导演的讲话提示等等,都要收集起来,在设专职人员之前,艺术处的领导要先负责收集整理起来。1953年7月23日的艺术总结会议上,焦菊隐先生又作了专门的阐述。焦先生特别强调了保留剧目的重要性,指出“在全国没有建立起保留剧目制度的今天,都是演完就放过了,这是不好的。演出的剧目应作为我们的财富积累起来。今后我们排的戏,不管是不是保留剧目,都要随时能拿出来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完整的掌握一出戏的所有演出资料。1953年12月13日,第二次艺术会议(扩大)讨论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加强对排练工作的检查和联系,每个戏的副导演要按阶段写出书面汇报,经导演签字后交艺术处,剧务日记经导演签字后交排练科,由排练科集中报艺术处。这三次会议,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作为艺术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剧院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能有今天的体系与规模,甚至能够以一己之力建立戏剧博物馆,可以说正是这几次会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做的扎实,并不断提高,除了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还必须有具备相应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资料室成立不久,剧院就专门为其配备了刚从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的英若诚等三位同志,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一个很像样的资料室,开始了剧院最早的艺术档案工作。焦菊隐作为剧院的总导演,他明确提出每一个新排演的剧目都要注意积累档案资料。在与英若诚的一次谈话中,他说“在任何一个一流的剧院,这(艺术档案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出戏见观众后都要收集所有的档案资料,整理成册。”为使艺术档案在形成时做到完整、准确,焦先生对场记工作特别重视,明确场记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员,并制定出场记的职责条例。

1954年9月4日,剧院党组会议讨论下半年工作计划时,决定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1956 年3月1日到4月5日由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期间举办我院的资料展览。这一决议在随后的院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成立了“展览筹备工作委员会”,下设文字资料、设计制作和总务三个小组。此次展览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院史;2、演出剧目(剧本、体验生活、排练、演出、说明书、剧照、设计图、观众反映、总结等);3、生活与学习;4、舞台工作。从展览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已经形成体系并初具规模。

1984年文化部在烟台召开全国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建设成就和工作经验获得了文化部的嘉奖和推广。会后,北京人艺又迅速建立起艺术工作者的个人艺术档案,并在剧院三楼开设了艺术档案展览室,专门用于展出排练演出资料、演员创作日记、体验生活日记、主要艺术人员艺术档案、演出剧目的剧照、录音、录像、布景设计图、制作图、灯光设计图、布景模型、出版的艺术资料集等。1985年5月,在文化部召开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北方片)期间,北京人艺艺术档案展览室先后接待了文化部艺术局组织的代表团和市文化局周述增副局长带领的市属演出团体来院参观。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工作成为全国文化艺术团体的学习榜样。

1992年,在庆祝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大会上,于是之副院长代表剧院向与会领导和各方宾朋汇报说:40年来,剧院主要做了五件事,第一件是演出了211出戏;第二件是注意了培养人才;第三件就是从建院之初就重视理论建设,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档案。2002年,北京人艺迎来五十华诞,在纪念大会上,众多与会专家学者,对人艺编目详明、分类细致、数量庞大的艺术档案给予充分的赞扬,认为国内没有哪一家艺术院团能做到北京人艺这样。正是这些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料触动了剧院领导和与会专家们的心,筹建专门的话剧艺术博物馆的想法得以萌生。这一想法最终于2002年10月23日正式召开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筹建工作会议。

从2003年博物馆开始筹备到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再到今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在这10年当中,入藏博物馆的各种艺术档案资料近4万件。其中,剧目档案300余盒,个人艺术档案近300盒,院史资料900余件,舞美设计图200余套,郭沫若、老舍、沈从文等文化名人以及曹禺、焦菊隐、田汉、于是之等戏剧界大师的手稿百余件,舞台道具700余件,演出服装百余套,更有数不胜数的演出说明书、海报、各种活动照片、演出剧照、剪报等。这些资料不仅是人艺成长的足迹,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侧影。

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复杂繁琐。目前,我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建院初期珍贵档案资料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二是后归档入藏的数量庞大的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问题。2012年,时值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各种庆典活动对院史资料、艺术档案的大量需求,即是对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次巨大考验。在与其它部门以及外单位接洽资料借用问题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艺术档案的价值:借用方只注重艺术档案记载的信息而忽视对档案本身的保护,但是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应看到资料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文物价值,这就使对资料本身的保护与大量地翻阅、复印、拍照等使用需求产生矛盾。但是,这种短期利用与长久保存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艺术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和制作复制件来代替对原物的使用。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博物馆去做大量工作。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门展示话剧艺术的博物馆,我们除了要承担起普及与传播话剧艺术的使命,更重要的就是要保护与传承记载这些历史信息的实物。

怎样才能使艺术档案从普通的档案资料变成得到社会广泛珍视的文化财富?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就需要赋予它们“文物”的内在与外在意义。内在意义即发掘它的文物价值,从而得到人们文化心理上的自觉认可;外在意义即运用相关的国家法律,主要指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当中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相应的待遇。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把这些艺术档案登入博物馆藏品大帐。如同每个新生儿都会获得一个标识身份的身份证号一样,每一件入藏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也必须有一个能够标识身份的总登记号和分类号。这是文物管理部门对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的最直接依据,记载这些信息的帐本即是国家的文化财产帐。

编排艺术论文例7

一、文字与版面设计教学心得

文字与版面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核心专业课程,它包括图形和印刷以及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报刊和书籍等进行设计的基础技术和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字和版面设计的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相关理论要花费整个教学过程时间的三分之一,另一部分时间用来讲解软件的运用,而学生综合性的实际练习仅占少量时间,使得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

1.理论与实训产生脱节现象

由于理论学习的过程时间较长,书本理论接触较多,因此在实际训练中学生很难将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大多数人表现得很不熟练,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前期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尽管在其中采用了一边讲解一边练习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是单一的理论练习,是为了对某个工具运用而教学的,学生当时虽然学得快,但是很快就忘记了。因此造成了一种假象,老师认为“他们都会了”,而放松了对他们进行“加固”教育。然而在后期实训中,面对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们显得不知所措而无从下手,“灵活应用”“融会贯通”等更无从谈起。

2.实训效果低

在具体实训中,学生面临各种报刊进行编排设计时,大多数都“傻眼了”,不知从何做起,所学知识发挥不出,十分吃力,表现得很呆板,一些曾经学习使用过的工具,感到似曾相识却不会使用。学生把握不住字体大小和字的间距,唯一的标准就是电脑显示屏的样本,却不知一旦输出后将与自己的设计大相径庭。

(二)创新教学设想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应进行一些创新设想。

1.结合多媒体课堂,增加一定的欣赏课程,以学生十分喜欢和熟悉的报刊为主,对其三大块(封面封底与书脊、内容、目录)融合软件实际操作,从易到难逐步突破。

2.务必使学生把教材的内容吃深吃透。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要讲得细致、透彻,通过案例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CorelDraw”或者“InDesign”文字编排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和制作,完成老师设定的特定项目。在达到这样职能水平的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向更高层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二、发展新模式的探讨

(一)文字图形的编排形式

文字是构成版面设计的基本元素,各种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映,赋予了版面无限的魅力。为了版面的功能和视觉效果能完美地体现和符合读者的要求,我们要遵循主次分明、传达准确、明朗易读、风格突出、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强化整体布局的原则,运用单纯与秩序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整体而完美,运用对比与和谐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活泼而不失统一,运用对称与均衡的法则使版面庄重而稳定,运用节奏与韵律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富有乐感和情调,运用虚实与留白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获得庄重感和空间感,这样的文字图形编排形式会更加完美。

(二)文字版面设计的整体效果

1.图文的创意设计。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是空洞平淡的。针对思想主题的象征、明喻、暗喻等思想创意和版面的设计创意更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文字的情感表达比图形更直观、快捷,并且文字设计与图形创意相结合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节奏和韵律美,使版面更加活泼生动、耐人寻味。

2.发扬传统的同时追逐潮流,版面设计强调个性风格。当代的平面设计虽然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之后也出现过众多的风格流派,但每个流派都没有背弃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精神及表现形式,因为传统的东西毕竟有其精华可取。

3.设计注重情感的流露。任何艺术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在版面设计中,文字在轻重、强弱、大小的节奏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严谨与理性,曲线与散点的结构,表现自由、轻快、热情和浪漫。

(三)文字版面设计的发展

版面编排设计一方面要吸收国际上前卫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任何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发展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作风格

要改变我国在设计上的从属角色,就要努力找寻失去已久的民族性,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版面设计风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在社会、哲学、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2.发展中坚持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

在具体的文字与版面艺术设计中以及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结语

由于版面设计作品中忽视对文字以及图形编排设计比较多,使得平面设计广而告之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在对图形和文字的编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艺术美和文化欣赏的统一,充分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情趣,形成自身的设计语言和风格。

参考文献:

[1]朱国勤.陈虹.字体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编排艺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80-01

一、版式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形成

版式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分,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创造版面美的前提,版面的美感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版面中各视觉因素结合起来,既统一又变化多样,从而使版面既不觉单调又不显杂乱无章,充满灵性和艺术性。

现代的版式设计,已不再是几根线条和几块网纹的组合,它所体现的是设计的个性,传达的是画面对设计的态度,这就要求编辑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有针对性的版面语言来描述画面的内涵。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图像应该服从与支持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独立的装饰品。因为不同的版面有着不同的内在灵魂。

在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又要形成各自的个性风格,逐日规划新鲜的、醒目的版面,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版面设计就是组版元素在版面上的计划和安排。优秀的版面设计,都表现出其各构成因素间和谐的比例关系,达到视觉上的均衡。在绘画的构图理论中,均衡指画面构成要努力使各种力量均等,从而获得一种稳定感。在版面设计中亦是如此,必须把版面中的组版元素作为视觉力感、数量因素、物理因素来考虑,使它们在画面中的分布能够上下左右大体相等。体现对比、统一、平衡、节奏、动感的原则,并处理好主次与聚散、图与地(即背景)、群组与间距、四角与对角线、空白与版面率等关系。

二、简洁成为现代版面风格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现代的读者又是多元化的读者,是匆匆忙忙的读者。在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谁能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谁就是赢家。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新闻传播的过程,因而这一过程越短、越简明,传播

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我们设计版式,必须服从于简洁易读这一原则,减轻读者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不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近几年获奖版面所体现出设计风格,高明的编辑从不滥用色彩,只是让它更接近于自然,自然而单纯的版面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视觉畅游的可能性。单纯化视觉形象的自由延伸,使人获得一种视觉活动的超越和解放。

三、版式设计的艺术化趋势

创意在版面构成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平面设计中的创意为两种,一是针对主题思想的创意;二是版面编排设计的创意。将主题思想的创意与编排技巧相结合的表现,已成为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在编排的创意表现中,文字的编排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生动、直观、富于艺术的表现与传达。

在版式设计中,追求新颖独特的个性表现,有意制造某种神秘、无规则、不理量的空间,或者以追求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读者引起共鸣,乃是当今设计界在艺术风格上的流行趋势。诸如著名的日本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其个人作品展海报(左)中运用正形与负形不断地交替感知,使版面具有不安定感,给人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加深视觉记忆度。这种风格摆脱了陈旧与平庸,给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在编排中,除图片本身具有趣味外,再进行巧妙的编排和配置,可营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空间环境。

“以情动人”是艺术创作中奉行的原则。在版面编排中,文字编排表述是最富于情感的表现,如文字在“轻重缓急”的位置关系上,就体现了感情的因素,即“轻快,凝重,舒缓,激昂”。另外,在空间结构上,水平、对称、并置的结构表现严谨与理性;曲线与散点的结构表现自由、轻快、热情与浪漫,如右上图与右下图版面中,强调图形的静,用以烘托文字的动,从而揭示出主题的内涵,在静动对比中建立和谐的整体关系。此外,出血版使感情舒展,框版使感情内蕴,留白富于抒情,黑白富于庄重,理性等等。合理运用编排的原理来准确传达情感,或清新淡雅,或热情奔放,或轻快活泼,或严谨凝重,这正是版式设计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编排艺术论文例9

1.规范的章节与单元

在编写音乐艺术教材时,设置严格、规范的教材体例与框架,不仅仅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简单、明了的冲击感,更有助于教材的使用者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使用教材的音乐教师来说,这样的框架结构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程度与进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进。基于这样的框架体系,现有的音乐艺术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序言、每个课题的导语,都可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一定的线索,便于读者整体了解与把握教材。不仅如此,每个课题的设置,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模式化的顺序,而力求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过程。

2.统一的编排版式

作为一套完整的优秀教材,不但应在课程与教材的性质上保持统一,在整体的版式格局与规划设计上更要做到一致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例统一和教学理念统一。要做到编排版式的统一,须坚持以下原则: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应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其实质就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凭借声波的振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此外,教材的编排与设计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音乐艺术教材可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以美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音乐艺术教育目标服务。

三、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特点

(一)充分体现艺术性的特点

1.注重文字语言的艺术性

(1)标题语言的艺术性。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中,大部分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都比较高,如《交响音乐赏析》(夏默编著)、《交响音乐赏析教程》(贺韩君及伍湘涛编著)、《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以及《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等等,其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非常高。在对多种音乐体裁进行介绍时,出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如在介绍交响诗时,使用“如诗如画,常听常新”的标题;在介绍序曲时,使用“绘声绘色,爱憎分明”的标题;在介绍组曲时,使用“多姿多彩,人‘见’人爱”的标题。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同时也出现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在介绍《梁祝》时,使用“层层渲染,栩栩如生”的标题;在介绍《山林》时,使用“轻描重抹,变幻无穷”的标题;在介绍《黄河大合唱》时,使用“一曲难忘,曲曲难忘”的标题。[1]这些标题将音乐特有的气质与神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也提高了教材的艺术性,使音乐教材达到预期的审美目标。

(2)行文语言的艺术性。高校音乐类艺术教材,除标题语言极具艺术性外,行文语言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比如对“笛”进行描写,根据常规的思路,应先介绍笛的发源地、发展过程以及笛的重要特征等等,但在《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中,编者则巧妙地引入一首与“笛”相关的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古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笛的艺术形象以及笛具有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笛的热情。在《音乐鉴赏》(钱仁康编著)中,在对《二泉映月》的介绍时,编者用到这样的句子:“无锡惠山泉水,称‘天下第二泉’。小桥流水,景色幽雅、秀美。”通过这样美妙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世界,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中,在介绍《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用到这样的语言:“弦乐烘托下的木管吹奏出两小节轻声前奏后,连续四句韵味清新的合唱‘哦呷’,像淡雅的水墨画似的,为人们勾绘出一幅晓雾朦胧、炊烟缭绕的山村晨景。”

2.注重教材外在设计的艺术性

外在设计包括纸张质量、插图设置、版面设置等等,是读者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是教材编辑成功的关键因素。[2]音乐艺术教材应尽可能地体现出外在设计的艺术性,从外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阅读、去欣赏。如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之一的《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其外在设计的艺术价值很高,教材所选择的纸张不仅质量好,且具有怀旧风情的韵味,衬托出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教材中还附上与音乐相关的图片,如音乐家的图片、音乐作品的背景图片等等,这些优美的图片不仅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且体现出教材的艺术性。

3.注重体例结构的艺术性

(1)内容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内容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教材不同内容之间搭配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在内容介绍上并不墨守成规,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陈述不仅仅是介绍性的陈述,而是选择与音乐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式介绍,其体例可谓十分新颖,具备较高的艺术性。[3]

(2)形式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选择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如《音乐鉴赏》(王建欣编著)在呈现教材内容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除文本内容外,还包括一张多媒体光盘,使音乐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多媒体光盘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更生动、更形象,易于创建音乐艺术教材视听合一的效果,充分体现音乐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在《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中,编者则创造了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每一部分由三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简短精练,引人思考。

(二)追求认知性目标

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比,高校音乐教材的理论性相对较高,在教材编辑上,编者更注重认知性目标的追求。以《音乐精品选释》(刘晓静编著)为例,在该书中,虽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但几乎每一个音乐作品前,都设置相关的段落,对音乐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明白音乐作品所属的体裁、音乐作品具备的特点及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等。这些内容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音乐作品。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理论性的内容大多为抽象化的概念性内容,这种过于理论的内容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高校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已十分成熟,具备学习理论知识的素质,且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4]通过理论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高校教育认知性的目标。

(三)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材语言的通俗易懂。如在《音乐与音乐欣赏》(张俊编著)一书中,考虑到高校学生缺乏识谱方面的知识,因此全书所选择的谱例皆为简谱;在《走进音乐的殿堂——交响音乐欣赏》(葛春先编著)一书中,对于音乐作品的介绍,则基本上都是一些简洁易懂的句子,未出现太多的音乐术语,如“副部的第二主题先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轻柔娴雅”之类的句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二是教材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容易被大众接受。[5]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一些经典曲目,或是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曲目。如在《交响音乐赏析教程》(伍湘涛编著)一书中,编者选择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庆典序曲》,这个曲目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第五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梁祝》等经典曲目,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更是屡见不鲜。

四、对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几点建议

1.多交流、善学习,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发展中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道路上,不仅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还要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善于学习,会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只有不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共性与差异,结合自己的实践,有选择性地借鉴,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引入多元化、开放化的学习环节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为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创造独立探索音乐艺术平台,引导他们在接触教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思维习惯,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从事音乐艺术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3.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优化模式美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中所涉及和采用的双轨教学模式及科研与艺术设计一体化的教材发展方向,是未来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过程中须学习和借鉴的。利用双码理论,进行音乐艺术教材编写,可实现图文并茂的设计和排版,更能有效避免信息滞后的弊端。

编排艺术论文例10

场完美的舞蹈表演和编舞者的文学素养与编导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舞蹈技巧,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观众欣赏到一场活灵活现的视觉盛宴。舞蹈编导者要充分理解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培养意义,有效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并注重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研究方法,才能保证文学素养有效训练质量,编排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理解舞蹈编导中文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舞蹈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不同的舞蹈就有不一样的舞姿和表现力,所以编舞者要着重理解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培养意义,有效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时刻牢记自己的编舞计划,不断总结成长经验,用心感悟时代文学的评论,正视社会现实,发挥文学素养下编舞编导的极大优势。此外,编舞者要让练习舞蹈的人明白,细节决定成败,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是由很多个细小的步骤和步伐相结合才能完成的,表演者只有把每个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才能完美地释放动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让表演富有灵活感和动感。编导者要了解全媒时代的发展历程,掌握最先进的社会动态和发展方向,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效制定舞蹈策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培养舞蹈编排的艺术意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进行舞蹈编导,加强舞蹈的生动性和实质性,让舞蹈者通过动作、画面和线条等的结构塑造完美、文艺的意境或美术作品,间接地让舞蹈练习者看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刻画美。新世纪时代下的大众文艺市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优秀的文学舞蹈艺术作品打破了传统和陈规的“霸权”地位,显现出更符合新时展理念和社会动态的发展方向,舞蹈练习者要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要想熟悉地掌握舞蹈的正确要领,就必须严格地按照舞蹈的正确步骤,每天都辛勤练习,勤学苦练,方能掌握技术技巧。伴随着市场经济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不断进步,舞蹈者只要积少成多,只要每天都熟悉一个动作,把一个步骤掌握到位的话,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惊人的舞姿。最重要的是,做编导的舞者想要灵活学习运用舞蹈之中的技巧和技能,首先要了解舞蹈的历史和灵魂,适当的时候可以将舞蹈与文学素养相结合,增加舞蹈里的刚劲和魄力,赋予舞蹈生命的力量,并且保留舞蹈本身的柔和和优美,就能把舞姿展现得更生动,让观众眼前一亮。

二、注重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研究方法——保证文学素养有效训练质量

(一)丰富文学素养的训练内容,提高舞蹈编导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学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发展朝着先进化和科技化的方向进步,传统的文学发展模式也由单一性变得更多种多样和实际化,舞蹈的编导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舞蹈编导和教学的过程中,指导人员一定要注重舞蹈动作和素材的选取,给舞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练习计划和舞蹈动作,方便练习。此外,在舞蹈编导的计划当中,不能忽略重要的编导方法和技巧,要不断丰富文学素养的训练内容,提高舞蹈编导能力。舞蹈最重要的练习步骤就是细节的掌握过程,细节是很重要的,任何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都离不开细节的编排,完美的舞蹈要求舞者的手、眼睛、身体、步法都能完美地融合在舞台上,让观众感觉浑然天成,感受到舞者每一个细节动作,所以舞者只有把每个动作做到位了,才能展现舞蹈的灵气,引人入胜。在舞蹈过程中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舞蹈者有足够的空间施展动作,才能让舞蹈展现出更轻松的姿态和最自然的动作,表演者必能展现出精气神和灵气。舞蹈的编排和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导教师要注重舞蹈的编导过程和教学方法,让舞者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增加对舞蹈动作的感知力,让舞者不由自主地爱上舞蹈,爱上文学艺术,真正发挥舞蹈的高效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舞蹈编排者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舞者感受“多元化”、“高效化”、“情感化”的舞蹈练习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舞蹈练习内容,也让舞者与编导 教师之间有了心灵上的沟通,方便交流和探讨实质性的舞蹈动作,达成一致的看法,充分运用文学素养,提高舞蹈编导的高效性和质量性。编导教师要提高学习者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其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舞蹈意识,构造“直观性”、“具体性”、“艺术性”的舞蹈练习过程。舞蹈的最高境界在于用舞者的形体之美来表现内心的艺术之美,从而达到人心形合一的效果。细节掌握好了,整体的结合优势有了,舞蹈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舞蹈指导和编导教师要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培养舞者的多方面思考和理解能力,让舞者选择合适的练习资料和舞蹈学习素材,丰富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领域,让舞蹈的每一个细节变得更灵活和更完善。

(二)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优化舞蹈编导方法

舞蹈编导者在丰富自身文化素质、学好舞蹈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不断了解社会时代文学的发展动态,对当代的潮流和舞蹈动向有一定的了解和解析,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触,加强自身文学素养,秉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舞蹈文艺精神,面临文学素养的舞蹈编导任务,临危不惧,勇敢前行,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己,并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努力优化舞蹈编导方法,注重细节和过程,加强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力度和强度。如果舞蹈没有其灵魂所支撑,整个团队就会显得零零散散,没有核心精神和舞蹈魄力,也就不能显现出舞蹈的生命力。因此,正确运用舞蹈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编排者要注重文学素养,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技术技巧,让整套舞蹈动作显得更流畅和具有文学气息。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舞蹈文学素养的实质性内容,严格要求舞蹈训练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舞蹈的练习,跳舞者在练习舞蹈和熟悉动作时,可以注重每个动作的接触点和时间点,从而准确把握肢体的运作准确度。指导教师要让舞者明白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关键点和主要舞蹈因素,比如在挥舞手臂时,要牢记手臂挥舞的正确高度和与肢体的接触点,以便达到和团队其他舞者协调一致,才能让观众觉得整个舞台有一致性和完美性。而舞蹈者在记住舞蹈的步骤时,还应该记住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正确顺序,一个很小的动作细节就可能影响整套舞蹈的美感,也能充分体现一套舞蹈动作编排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一个完美的表演,是需要全体舞者的极力配合的,所以在舞台上一定要有固定的表演中心。编舞者要有合理的规划和编舞方案,严格训练舞者的专业素质,而舞者们可以在训练和演练的时候就形成以舞台为中心的习惯,并时刻把握好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偏离舞台中心和团队整体,加强每个舞蹈细节的练习,由于舞蹈中常常含有进步、花步、变换步等步调,人身体的位置就会随着身体的摆动而改变,舞蹈者要根据计划好的舞蹈动作进行合理选择和判断,找好跳舞的中心点,就能让舞者的肢体最大程度地舒展开来,就能在肢体的协调性中让舞蹈和舞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韵律感。

(三)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保证舞蹈编导质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美的社会,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代舞蹈编导过程中加入美学元素和文学素养是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的。舞蹈编导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和编导模式,了解舞蹈教学的基本流程,规划合理的教学方案,掌握文学素养下舞蹈编排的主要特点,培养舞者的综合能力,构造出完整和充满美学素养的舞蹈动作。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有效加入文学素养的方法,能不断激发舞者的积极性,培养舞者积极地探寻舞蹈的知识和练习素材,而且,舞蹈者要注重情感舞蹈的练习方法,即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学素养,将感情带入到各个舞蹈动作中,加强舞蹈的美感。舞蹈编排者要不断培养自己发现美的能力,在生活中注重细节,感受日常的小事,主动发现生活元素并有效地构思,把生活素材合理地运用到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要求全部身体部位一起灵活运作,才能表现舞蹈的艺术性。敏捷的动作和轻快的步伐能增加舞蹈的吸引力,让动作更协调和富有节奏感,让舞姿看起来更优美。编舞者要特别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保证舞蹈编导质量。表演者想要展示出一场活灵活现的舞蹈盛宴,就要让观众看完舞蹈后有视觉冲击和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要灵活地运用舞蹈当中的技能和技巧,来丰富表演的内容。舞蹈指导教师要注重学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舞蹈意识的塑造,要经常利用实质活动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利于美的思考的舞蹈教学视频,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大自然,感受到真情实感,体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感受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精华和姿态,并鼓励舞者主动探寻舞蹈的奥秘和技巧。日常中多和舞蹈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取长补短,并经常练习和巩固舞蹈动作,合理地构思和发挥,在舞蹈的学习中升华自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什么阻挡,只怕自己投降”,舞蹈编导者要不断在舞蹈编导过程中加入美学元素和文学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舞蹈技巧,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优化舞蹈编导方法,并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保证舞蹈编导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民族艺术研究,2015,(2):55-56.

[2]邱彦茜.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4,(21):98-100.

[3]江源.舞蹈编导理论探究——评《普通高校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