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节能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50

建筑节能减论文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1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建筑节能法规政策,1998年实施(2007年经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对建筑节能做出规定:“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2000年后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一系列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方面的规范标准。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重点是对建筑提出更高的节能目标,将继续推动新建建筑执行更高的设计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此,社会迫切需要与建筑节能相关的研究人才,建筑学高校教育使建筑节能法规政策在高校得到充分地宣传和贯彻。建筑院校与建筑设计行业联系紧密,使得建筑设计教学时刻关注着设计实践中的每一个动向。对于全面推进的建筑节能工作及绿色建筑的转型,建筑类高校的设计教育应积极地回应并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

1.2建筑设计面临能源危机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能源的需求也会迅速增加,这将加剧建筑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如何促进建筑与能源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是当代建筑师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当代建筑师,需要对能源挑战做出积极应答。当人类生存面临能源危机的时候,节能减排成为建筑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建筑学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今后的建筑师和城市建设者,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筑教育者应当承担起历史的社会责任,面对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1.3节能理念成为建筑设计人员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土地、环境、能源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促使建筑节能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节能在建筑设计的各环节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掌握基于节能理念的技术措施与设计手段已成为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建立节约型社会,创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建筑院校中发展应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教育刻不容缓。2002年后《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已经被我国作为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生态策略得到应有的重视。

2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策略

2.1优化课程设置,制定顺应当前国家政策的课程体系

2.1.1梳理国内外若干建筑院校的课程更新情况

针对国家一系列节能法规政策,国内外若干建筑类高校纷纷做出响应,结合自身特点,课程内容上加入适当的建筑节能课程,对节能理念的引入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现有建筑教育相对滞后于国家相关节能法规政策,为了实现国家节能政策与人才培养的良好呼应,选取国内外典型建筑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对国内外不同类型建筑类高校应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课程更新情况进行细致地梳理。

2.1.2分析节能减排政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应选取若干类型建筑设计院作为调研对象,分析当前节能减排政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便将这些影响及时反馈到建筑学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从而体现课程体系更新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1.3“就读后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通过回访学习主体,如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就读后评价”,结合学生的切实体会和参加工作后的感悟,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做出合理的评价,明确其长处与不足,以便将这些评价及时反馈到建筑学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从而体现课程体系更新的合理性。

2.2更新相关理论课程内容、整合理论课程资源且强调连贯性

2.2.1更新理论课程内容

根据“优化课程设置”环节的相关成果,结合当前绿色节能示范建筑案例及相关标准规范,及时更新相关课程内容。

2.2.2整合相关理论课程资源,强调连贯性

整合建筑节能类相关课程资源,充分考虑教学安排的有机性和连贯性。我国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虽进行了部分更新,但是课程前后不连贯和相互间缺乏联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设置应强调连贯性。低年级考虑做些节能常识性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结合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高年级可开设建筑节能设计、被动式建筑设计、太阳能建筑设计等专题讲座。这样必将会拓宽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设计思路,提升其设计理念,激发其创造灵感。

3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中节能理念的连贯性培养

建筑节能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将节能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类课程中,将成为建筑学课程体系更新的重要内容。

3.1建筑设计模式的更新

长期以来,建筑学专业设计课采用设计工作室制度,学生作为“学徒”,总是跟随指导教师在教室或办公室工作,课程知识体系被划分为建筑结构、材料、物理和理论的不同课程,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获取。这样就造成设计与技术、设计与理论的分离。最终设计成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图纸作为艺术形式本身的画面质量上,而忽略了建筑的技术特征和设计意图的清晰性。这样就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工作室制度与课程讲授制度进行整合,从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研究工作室的教育模式。

3.2将节能专题化设计引入设计类课程

对于节能建筑而言,技术的支撑和整体的设计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加强方案中的技术含量是改变传统建筑教育的另外一个重点。为培养技术型的建筑人才,需要在设计类课程上做些调整:建筑专业学生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后,三、四、五年级的设计类课程应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方案中体现一定的节能设计,而且在技术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从节能、构造、材料等方面,根据方案的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相关专题讲座穿插在建筑设计主干课中,以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

3.3将Ecotect、phinics等性能模拟软件分析运用于设计类课程

性能模拟软件分析将为建筑设计的生态与节能创作提供更强有力的理性基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与节能建筑设计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整合。随着Ecotect、phinics等性能模拟软件的应用,数字化设计正成为一种设计教学的新潮。在建筑数字化的影响下,建筑设计教学团队将教学呈现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应用,向整个设计过程的数字化的过渡。“可生成性”在此技术支撑下,似乎有了使设计思维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迹象。这看起来虽然像是片面的技术游戏,但却点出了数字化设计教学的一个可行的策略和方向,建筑表象并非恣意的想象而生,而是建筑本体生成的逻辑结果。

3.4培养学生对节能设计类项目的参与意识

设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推行节能建筑设计思想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节能观念,深化学生的节能知识体系。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设计竞赛”“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及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参与意识,并努力提高作品质量,将会积极地推动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形成融入节能理念的建筑设计思想。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2

目前,对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相关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李静和田哲[6]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对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6个方面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了研究;吴俊杰、马秀琴等[7]通过计算住宅楼全年负荷和CO2减排量及协同效应,计算了天津中新生态城的经济效益;刘秀杰[3]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结合外部理论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杨婉等[8]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曹申和董聪[9]分析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项成本和效益的内容和特点,定量计算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10]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定义,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可以分为节能环境效益、节水环境效益、节地环境效益、节材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根据绿色建筑效益形式的不同,环境效益又可分为CO2减排效益、健康效益、建材寿命延长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O2的排放量必然还将增长[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不是实现CO2减排,每十年全球的气温平均将升高0.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建筑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结合当今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节能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

1.2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目的。绿色建筑的主要节能手段[12]如下:(1)护结构节能护结构是建筑节能设计最主要的内容,护结构节能措施是指从屋面、外墙、门窗等方面采取保温隔热有效措施。比如通过增大门窗面积来增加采光和通风面积,改善材料自身的保温性和隔热性以及提高门窗密闭性最终达到节能的效果。(2)智能化技术节能智能化技术节能是对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冷冻机组以及照明设施等实行最优化的控制,以最大化地减少建筑的电能消耗。建筑能耗中,照明耗能所占比例较大,室内外照明系统应综合考虑节能光源、灯具和附件,为了节省电能消耗,绿色建筑通常采用高效的新型节能灯具,公共区域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延时或声控开关,同时注意自然采光部位的节能措施。除节能灯具外,节能措施还包括设置节能电梯、暖通空调、室温调节器、能量回收系统等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也需要增量成本投资。暖通空调系统应控制设备的能效化比、管网系统的输送效率。设置集中采暖或空调系统的建筑可以安装新风系统对能量加以回收利用,能够取得相对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可再生能源节能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非燃料型能源系统。绿色建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是太阳能和地热能,是最易获取的再生能源。

2苏州市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2.1主要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按市场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据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的一种资源评估方法。它是比照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市场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能耗,计算得到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节约的能耗量;然后将能耗转换标准煤以及CO2排放当量;根据CO2市场价格来计算获得的效益。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直观看到绿色建筑节能导致的CO2减少量,这将减少温室效应的程度;同时还能得到绿色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2.2CO2交易价格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东议定书规定的3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碳交易机制,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碳交易机制,因此参考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参考合同价格[13-14]。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12年之前的环境效益,所以参考2012年刘秀杰[5]的论文,当年CO2的减排价值约为160元/t。

2.3基准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中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称为“基准建筑”。

2.4数据处理

本文直接获取的有用数据包括绿色建筑的申报建筑面积、建筑总能耗、节能率。申报建筑面积有85个有用数据,建筑总能耗有50个数据,节能率有56个数据(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出)。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85项绿色建筑总面积为285.075万m2,具体如表2所示。数据整理后,总共有36组有用数据。经计算,绿色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13.14kWh/m2a~154kWh/m2a,相应的基准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37.38kWh/m2a~346.03kWh/m2a。它们在每段范围的分布如图5和图6。其中单位面积能耗和基准建筑总能耗的数据可以通过公式(1)、(2)计算:单位面积能耗=建筑总能耗/申报建筑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到,不论是绿色建筑还是基准建筑,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分布不均匀,因此在本文中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获得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面积能耗,具体的比例以及能耗见表3。根据表3,则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能耗分别为:绿色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48.49kWh/m2a基准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131.78kWh/m2a则苏州市2012年底之前绿色建筑比基准建筑节约的总能耗为:(131.78-48.49)×285.075=2.37×108kWh/a相当于减少使用标煤2.9×104t,减少排放CO27.54×104t。根据2012年CO2的减排价值知道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为1.21亿元。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3

关键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增量效益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whole life cycle;incremental costs;increment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16-02

0 引言

历年来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建筑业的发展却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以及难循环的粗放式的模式发展。高速城镇化发展又标志着建筑业逐年增长的发展势头,在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倡导下,继续坚持传统的消耗发展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绿色建筑作为解决上述粗放式发展弊端的良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201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作出关于《“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发文,文中明确提出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途径,保障措施[1]。

1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2 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较国外起步较晚,但随着环境、生态、能源等问题的尖锐,绿色建筑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一致关注。在绿色建筑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来自各参与方的阻碍。各参与方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对待绿色建筑,而不能够客观的站在项目利益上去对待。房地产开发商片面的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项目的前期投入;设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咨询机构技术水平缺失,无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误解。

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2.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全寿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 of Green Buildings)是指从项目决策、设计、建造、使用、维修、拆除、报废、回收的整个寿命周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公众所发生的一切费用[3]。

2.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相对于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指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在其寿命周期内使用相应绿色技术而带来的总投资的增加或者减少。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介绍,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分析将从上述六类指标进行展开[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确定还需要合理的计算出该项目在不使用绿色技术同时满足当地强制性标准的条件下的成本。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公式如下:Ci=Cg-Ct

式中Ci表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Cg表示绿色建筑的总成本;Ct表示不使用绿色技术的传统建筑的总造价。

2.3 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分析

①节地效益(B地)。对于利用旧建筑,地下空间和废弃场地的节地项目,节省了土地征用的费用。

②节能效益(B能)。绿色建筑通过改善结构窗墙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减少空调设备的设施费和直接节约电费煤费。B能=■P电n×Q电n+B设

式中P电n表示第n年电费价格;Q电n表示第n年节电量;B设表示减少空调设施费。

③节水效益(B水)。节水项目因采用非传统水源减少的原市政供水量。B水n=■P水n×Q水n

式中B水n表示第n年节水效益; P水n表示第n年水费价格;Q水n表示第n年节水量。

④节材效益(B材)。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和业主都坚持“土建装修一体化”的原则,使用高性能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既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节约了原材料,还减少了材料运输费。B材=B装+B再用+B运

式中B装表示节材的效益; B再用表示可利用材的效益;B运表示节材运费。

2.3.2 社会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显得稍微抽象了些。采用节水技术的项目,会减少雨污水排放,进而减少市政管网设施的维修费。节水技术能缓解城市现状,减少了财政损失。绿色建筑会带来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很有成效。

2.3.3 环境效益分析 采用节能技术的项目,在达到节电节煤的同时也减少了CO2,SO2等气体排放,减少酸雨发生,提高建筑使用寿命;相对清洁的空气还能降低疾病发病率。环境效益的经济量化可以通过处理CO2,SO2等污染气体的工艺成本和因减少疾病发生而节约的医疗费来计算。

3 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

3.1 绿色建筑的财务评价 在推行绿色建筑的进程中,阻碍其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投资者不愿意为绿色技术前期过多的投入买单。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我们需要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作一下财务评价。

动态投资回收期(T)的计算。

PB=B地+B材+■(B能n+B水n)(P/F,i,n)

NPV净=PB-PC

i——基准收益率; NPV净——累计净现值;

PB——增量效益累计现值;PC(Ci)——增量成本累计现值。

T =(NPV净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值

3.2 绿色建筑的国民经济评价 站在整个国家的立场上,需要对绿色建筑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评价需要综合评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外部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定量化却是一项特别复杂繁琐的工作。量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转换成间接的外部效果,找到计算效益的突破口。例如减少CO2,SO2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可以通过计算处理污染气体处理工艺成本和减少疾病发生节省的医疗费来量化。

4 结论

文章主要从全寿命周期分析了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组成,以及简单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在我国当前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是需要得到市场的接受,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的。上述评价模型可以提供投资者测算绿色建筑增量投资的回收期。据统计,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主要聚集在高效能耗设备,非传统水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等绿色技术上,大约67%的增量成本在每平方造价120-300元,投资回收期大约在2-10年之间,其余的项目投资回收期大都控制在20年内[5]。本研究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2013.

[2]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4

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了较大的进步,但在过程当中,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一些投资商往往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其能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不关注电气设备的节能,这就导致电气设备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对于智能化电气设备来说,其节能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节能减排与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同一概念,所以做好智能化建筑电器节能优化设计十分重要。

1智能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电器节能

对于智能化开发的产品来说,计算机技术就是其核心制造技术,智能化设备的开放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再将各个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在这其中包括有众多的管理设备,例如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此基础上,智能化电力设备还要对自动化建筑体系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给人们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我国目前的智能化系统的运转还存在有较多的缺陷,例如智能化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或是故障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智能化建筑电气的节能优化设计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一大难点,又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传统的节能系统无法做到真正的做到节能减排,对于电气设备的关注度还是在品质方面多一些,而现如今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装置是全自动操作,充分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从表象来看,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节能减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出现的情况却是相关制造商对于节能减排装置的不加重视,导致节能减排成为空谈。

2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控制方式、照明光源选择不合理

如果照明、开关控制设置或系统控制存在问题,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进而严重影响电气节能系统的发展。

2.2协助电气设施安装不到位

协助电气设备就是指辅助电气设备运转的相关装置,例如给排水系统、采暖通风系统等,这些装置如果安装的不合理,就会引起智能化电设备出现耗能现象。例如通风装置如果存在问题,就会导致电气设备的散热性达不到自身运转要求,从而导致设备出现系统奔溃等的不良现象。

2.3未选用节能电气设备

没有选用节能的电气设备比如:节能灯具、节能变压器、节能的风机水泵等,同时也没有充分结合充分利用电气产品本身的节能特性。

3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的优化设计

3.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

对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来说,最主要突出的就是节能设计,其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电气设备减少耗能,要达到此目的,就要从电气设备的多方面进行权衡考虑。最重要的一点是电气设备的供配电系统,在实现此项工程之前,要对电气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例如用电设备的特点、用电设备的负荷容量以及用电电压的数值等,一定要对这些相关设备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强有力的保证配电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供配电系统在节能方面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电气设备的用电电压,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保证电气设备的的用电电压恒定,要将配电电圧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其次就是供配电布线。对于供配电布线的挑选,应尽量采用短而直的布线,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还能对对电气复杂的系统进行简化,从而减少相关能源的损失。

3.2照明系统的节能优化

在所有的智能化建筑设备当中,照明所消耗的能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在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一定要注意对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照明系统是支撑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一大因素,对其设计,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照明灯具的选用,传统的照明灯具没有节能减排功能,而且还会增大照明工具的耗能,因此,对于照明灯具的选用,最好选用节能照明的灯具,而且照明开关也应该采用声控装置,这样既能达到节能目的,而且又能节省投资资金;其次,对自然光的利用,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光,例如太阳光,例如安装的采光井,自然光的利用就可以减少灯管的耗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3.3电梯、通风和供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电梯的利用已经在我们生活当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电气装置,相关人员在进行电梯的设计选用时,就要注意电梯型号的选用,电梯要采用一定的节能材料,其对电能的大量消耗,因此在一些较低层数的建筑当中,就可以不采用电梯装置,以减少耗能。在选择空调系统时,应首选水源热泵空调,因为其有节能性能优、零排放和无污染等优势,且其机组效能远比传统空调高在设计供水系统时,可以优先选择无负压供水设备,这种设备不仅可以做到节能环保,还能对水的质量有所保证。

3.4利用再生资源

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节优化设计当中,利用再生资源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利用再生资源技术,既可以达到想要的目的,又可以有效的解决节能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此外,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时,还可以使用光电幕墙,并采用新型的节能保温材料建造,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结束语

就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来看,其本质目的就是节能减排,因此,在电气设备的各个建造环节都应该体现节能减排的设计。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节能减排越来重视,智能化建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电气设备建筑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其节能减排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凸显的越来越明显,但我国目前的智能化电气设备在节能减排设计当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有待改进,相信在未来,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给节能减排的电气设备开创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1]叶晓雪.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照明节能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01-202.

[2]李朝辉.探讨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节能的原则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9.

[3]张东栋.基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分析[J].电子测试,2016,(17):146+130.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目前的多数建筑中,应用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建筑节能除了能为建筑本身带来科技性和实用性,同时也符合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所以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的建筑情况来看,建筑节能理念得到了提倡,并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建筑节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点从现有的建筑物就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建筑节能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技术,赋予建筑物更多的节能特性。

二、做好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

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从建筑本身的构造系统入手,通过优化建筑结构来实现节能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从建筑物的辅助系统例如能源系统入手,通过减少能源消耗的方式实现节能的目标。

1、优化建筑结构,从建筑本身实现节能

经过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建筑物中影响节能的主要有四个因素,即:外墙因素、门窗因素、屋面因素、体形系数因素。要想实现建筑节能,就要从这四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1)优化外墙结构,发挥外墙的保温节能特性

在建筑中,外墙是主要的载体,承载了建筑物的主要重量,并为建筑物提供围护和遮挡。从日照时间来看,建筑外墙承受的时间是最长的,建筑外墙传热要占到建筑整个传热的25%-40%,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利用建筑外墙传热这一特性。通常我们会优化外墙结构,利用其传热效率高这一优点,保证建筑物在冬季能够利用阳光进行取暖,在夏季能够有效阻隔阳光降低建筑物内温度。所以,优化外墙结构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手段。

(2)合理设计建筑物的门窗结构和朝向,减少能量损失

对于建筑物而言,门窗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关于门窗的结构和朝向比较多元化,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进行选择。对于北方的建筑物而言,门窗的面积应尽量减小,以减少冬季的室内热量散失,朝向要保持南北方向,既保证了夏季的凉爽,又保证了冬季不受西北风的侵袭。在南方的建筑中,门窗的面积设计的都是比较大,主要是为了夏季自然风能够多进入室内,保证屋内的通风情况,降低室内温度。由此可见,合理设计建筑物的门窗结构和朝向,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3)屋面材料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发挥屋面取暖隔热的作用

屋面和外墙一样,都是暴露在阳光下,承受日照时间最长。并且屋面在建筑的顶端,如果加以有效利用,可以起到取暖隔热的作用。在目前的建筑中,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例如有些建筑物中已经应用了新型的屋面材料,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有些建筑物使用新技术,对屋面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保证了在同等的日照时间内,建筑物的屋面温度不持续升高。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升了建筑的节能特性。

(4)有效降低建筑体形系数,减少建筑的总体能耗

对于建筑物而言,体形系数主要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与大气包围的体积之比,体形系数越大,建筑物的总体能耗就会越高,由此可见,有效降低建筑体形系数是减少建筑总体能耗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对建筑体形系数有足够的了解,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尽量将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的规整一些,减少凹凸造型,减小体形系数,从根本上减少建筑的总体能耗。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建筑节能方式。

2、减少能源消耗,从能源系统入手实现节能

除了在建筑本身结构上下功夫之外,要想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还要从建筑物的能源供应系统入手减少能源消耗,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优化采暖结构,从采暖环节上实现节能目标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建筑物都需要设定采暖系统,北方建筑尤其如此。在北方建筑中,采暖系统消耗的能源占到建筑消耗总能源的百分之50%,要想降低建筑能耗,就要从采暖环节入手,通过优化采暖结构的方式来节能。在目前的建筑中,采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建筑物根据自身需求设定了适合现实需要的采暖结构,在保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降低了能源消耗。比如在供暖系统前端增加温度调节阀门,并随户外天气对供暖温度进行调节。

(2)合理利用太阳能,节省其他能源消耗

对于建筑而言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用太阳能来取暖、发电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目前,在建筑中已经实现了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通过使用新型外墙材料,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取暖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所以,我们要想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就要不断开发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环保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增加建筑的环保特性。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多数建筑都开始对太阳能有了足够的重视。

(3)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减少建筑电能消耗

对于建筑物而言,电能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对于电能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具体措施为:1、在保证建筑照明亮度的前提下,减少照明灯的数量。2、照明灯选用功率小的节能灯。3、空调设备选用中央空调系统,起到节省电能的目的。4、对照明系统和用电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保证有效降低电能消耗。5、对于电梯扶梯系统,选用具有节电模式的。6、优化建筑物内供电线路布局,减少电能损耗。

(4)建立能源循环利用系统,提高能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目前在国外的新型节能建筑中,已经开始建立能源循环利用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对于这一点来说,值得我们国内的建筑行业进行学习,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建筑技术手段,建立小范围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等到该技术成熟之后再进行推广,使能源循环利用系统成为建筑节能的又一有力手段。所以,我们要通过建立能源循环利用系统的方式,提高能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三、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取得的积极效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明确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意义和必要性,讨论了做好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对建筑节能有了全面的认识。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应用建筑节能技术能够取得以下积极效果:

1、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使建筑行业的发展更能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3、促进了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立人.论做好建筑节能对建筑行业的重要促进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6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 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 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 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F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柏乃宁,姚利华.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7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猛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引起了全球重视,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不仅涉及工业行业,而且更涉及到建筑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建筑中的能耗主要来自于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设施,这些设施运转的能量在产生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建筑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因此,尽快建设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模式,使建筑物有效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标准,是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碳中和理论及在建筑中的应用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不同,碳中和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强调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即对包括方案设计、建材选择、建筑施工、建筑使用、建筑维护及维修、建筑解体、废弃物处置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针对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使用阶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研究。减少建筑使用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1]和减少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舒适度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下案例分别从“开源”和“节流”[2]这两方面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与比较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建成了许多这方面的优秀的建筑项目,下面介绍两个典型的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建筑。

1、丹麦碳中和生态住宅——生命之家

生命之家是丹麦第一个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住宅建筑,见图1。该项目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太阳能的利用,产生的能源不仅可以满足一家四口的使用,还能产生多余的能源提供给公共电网[3]。

图1 “生命之家”节能示范住宅

(一)新能源的运用

生命之家使用的新能源有:1)太阳能集热板,在两个屋顶窗之间,安装了6个同样规格的太阳能集热板,这些集热板能够满足建筑整体65%的能源需求,包括取暖和热水供应,并且同时为建筑热力泵提供动力,此6块集热板每年产生的电能约为2000千瓦时,预计该项目投入使用30年以后所生产的剩余能量累计总额,将与生产所使用的所有建材所耗费的能量相等。2)太阳能电池,屋顶窗配备了太阳能电池驱动的电控室外防护遮阳卷帘,它可以降低90%的太阳照射热量,提高窗体的隔热性能。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体型系数,尽量提高外墙、门窗等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设置活动的木质幕墙,来提高大面积玻璃的保温能力。整座建筑使用了极具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窗、智能电控窗、电控遮阳产品,以及太阳能动力系统,使建筑整体热量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建筑综合了世界先进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成果使得楼宇能耗最小化,基本实现整个大楼能源的自给自足[4]。

(一)新能源的运用

该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及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实现建筑的能源需求不依赖或基本不依赖于电网,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被动式节能设计通过建筑体型、覆土设计、围护结构设计、热质材料设置、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组织等措施,减少建筑采暖、制冷、通风和照明的电力消耗,达到建筑节能大于65% 的设计目标。

四、启示

综上所述,碳中和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后,建筑的节能途径更加广泛,在开源方面,新能源的类型由之前的太阳能扩展到了风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模式由之前的太阳能集热器扩展到了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沼气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在节流方面,也由之前的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扩展到了节约能源与高效使用能源并重。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当代建筑师,不应该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应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碳中和理念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作品,使建筑设计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基春,新能源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应用的思考[J].应用能源技术,2008(3)

[2]刘加平,武六元.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1)。

[3]吴韬、郭晓晖等.能源自给自足的绿色办公楼——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J].建筑学报,2008(10)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9

1 概述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方面,人们也相应地提出了节能减排施工的技术理论,这个理论将工程的经济方面和环境方面的效益结合起来。

所谓节能减排施工就是指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结合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工程施工技术,使得在尽可能小地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少浪费,充分利用建筑资源,以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要求。

2 节能减排施工的实施原则

首先要对整体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项目的规划以及设计都应当能够根据节能减排施工的要求进行全面考虑,为后续节能减排施工做准备。其次,要对工程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节能减排施工要求在施工方案、选购和使用建筑材料、现场施工管理和控制以及对每个工程验收环节的控制等方面有所体现,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仔细的控制和监督。第三,要构建节能减排施工的整体框架。节能减排施工概念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很多方面,包括工程的施工管理、控制、建筑资源的高效使用、保护环境的问题、节约水电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经济效益的控制等方面。

3 节能减排施工与绿色建筑和文明施工的差别

首先,进行节能减排施工是实现绿色建筑的要求和途径,是为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绿色建筑是建筑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节能减排施工而使得建筑物具有环保、安全、节能并且舒适等特点。

其次,节能减排施工是从文明施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在建筑工程初期,文明施工作为一种比较单一且片面的建筑施工标准而存在,其要求较为简单。随着环保概念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已经从最初的文明施工要求提高到节能减排施工,其以文明施工作为基础,但是其涉及的范围、标准和要求都要超过文明施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更为明显。

4 节能减排施工技术的应用

4.1 节能措施

4.1.1 节约用地

为了做到节约用地,要对建筑施工的场地进行合理的布置,尽量减少用地面积并注意对场地的保护,尽可能地减少对场地土壤的扰动,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施工现场以及邻近地区的水土流失等问题。

4.1.2 节约电力资源

对于生活区,要建立起合理的用电制度,应当对工人宿舍的用电量进行按月计算,以科学合理地对用电进行控制,可以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以促进节约电力资源。另外,也可以要求生活区禁用大功率用电器,安装限流装置等,办公区域的空调等用电也要进行合理的控制。而且,对用电设备也要按时进行检查,发现有损坏的要及时进行维修,以防漏电现象发生。

对于施工区,也要建立合理的用电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在施工现场,对每一条分线路应当安装专门的电表进行分录供电,对于施工中现场使用的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应当科学地管理电量的使用,对机械设备等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有电路老化或者耗电量异常的现象要进行检修,并尽可能使用节能灯以减少用电量。

4.1.3 节约水资源

南方的施工场地大多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因此可在施工场地比较空旷的地区设置地下水井以供平时的施工、绿化以及冲洗等使用,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对于场地的硬化一般不适宜使用混凝土整体进行浇筑,这样的做法不利于雨水的有效渗透,通常可以用预制混凝土方格块铺设加工场地和人行道路。

对于混凝土的养护可以用浇水和覆盖两种方法相结合来进行,以减少用水量,另外,应当对水管网络进行合理的布置设计,尽量减少水管网路的长度,并定期进行漏水检查,防止渗透现象的发生。

4.2 环境保护措施

4.2.1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建筑施工时开挖出来的土方如果全部外运将会占据很大的空间,在运输的时候会对交通和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地下工程施工结束的时候还需要运回来进行回填,这样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可以设置一个合理的施工顺序,用原来挖出的土方来进行回填。

另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很多建筑垃圾,如破碎的瓷砖、钢筋、管道、木料以及废弃的包装箱等废弃物,这些建筑垃圾应当合理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两部分分别放置在合适的地点,有些可以作为道路填料重复利用,有些像木材、塑料这些可回收的材料应当送到专门的废品回收站进行回收处理。对于多余的混凝土泥浆可以运送到专门的填埋场填埋。

4.2.2 噪声控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常会有很多噪音产生,如浇筑混凝土、运行建筑机械等,因此,工程施工的时间应当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保持施工的封闭性,尽可能使用低噪音的建筑设备和采取有效的隔噪、降噪措施。通常应当将会产生噪音的施工工作安排在白天,安全防护脚手架架体立面应当铺设密耳网和竹篱笆片以增强吸声效果。

4.2.3 污水排放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生活区还是在施工区,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基坑开挖和砂浆搅拌会产生多余的水,由于泥沙含量比较高,应当用排水沟或者抽水管道抽到专门的沉淀池,进行沉淀以后方可进行排出。在施工工地的运输道路和建筑物的周围应当设置一些排水沟,使得雨水能够顺利地将泥沙从排水沟带到沉淀池中然后排出。

4.3 建筑新技术的运用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当优先选用更先进的工艺,应用高性能的材料,这样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并且节约资源。如进行高层深基坑施工时可以采用逆作法,桩基础工程中采用静力压桩技术减少噪音的产生。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如清水混凝土,其表面不做任何装饰可以节约资源,并且避免产生更多的垃圾。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可以降低混凝土浇筑量,并且避免了通常混凝土振捣时会产生的巨大噪音。另外,在施工管理方面应当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在建筑施工中加强CAD和CAC技术的使用,推进数字化施工管理技术的发展。

5 结语

建筑节能减论文例10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的深入推广,促进了城市建筑事业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节能减排也成为建筑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当前这种能源紧张的形势也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的推行成了大势所趋。要想减少社会对于能源、资源的浪费,适当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压力,就要从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节能减排,建筑行业首当其冲。从建筑的整体设计角度来看,给排水环节的节能减排具有较大的潜能,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不仅能够使建筑在外形塑造上更加美观、在实际应用中更加耐用,还能够实现对可回收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

一、给排水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论述

1、建筑给排水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将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可知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客观角度来说,能源、资源是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只有保证能源、资源供给的稳定性,社会经济建设事业才会健康、快速地发展。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各个工程项目都会造成相当量的水资源浪费,因而实现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建筑给排水设计对人民生活的价值

水资源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资源,没有水资源,任何社会生活与生产都无法有效进行。而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使得我国人民的生活用水严重短缺,基本上呈现出南北差异大、春夏差异大的地域和时间分布情况,而针对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平衡的情况,国家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使其能够保证水资源的供给,由此可见如果任由水资源浪费事件持续发展下去,人们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保证人民生活的便利,就要在建筑给排水中深入推广节能减排设计应用,以此来建设生态节约型社会。

3、建筑给排水设计对环境的价值

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三者的协调,从这个角度看,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环境指的就是生命活动所依赖的空间范围中的具体情况,它是生命能够健康存在的重要前提,环境破坏就意味着人民的生存会遭受巨大的威胁。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一片荒芜,人类生存与发展将无以为继,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二、实现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的具体措施分析

1、选择质量高的给排水管道

就目前来说,建筑中最为常用的给排水管道有金属、塑料和复合管道这三种材质类型,当选择金属材质的给排水管道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管道因为生锈或者结垢而导致给水质量的严重损害,从而严重污染饮用水。当前在建筑行业中针对给排水管道材质的选择明确要求应当优选塑料管或柔性接口的铸铁管,而其中的塑料管相对而言更加美观经济,但应用到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建筑中时会有噪音产生,对功能性进行考虑的话,首选应当是塑料pvc排水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对于环境的要求普遍提升,因此为了解决噪音带来的干扰,柔性接口铸铁管越来越多地成为建筑行业中普遍化的选择。

2、充分发挥市政水压的作用来实现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减排

城市自来水对于供水的安全和经济性的要求较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城市中供水管网的压力约维持在15米,它能够向建筑二层的用水进行供给。现阶段我国建筑中的给水绝大多数是在建筑内部自行加压,这是一种忽视市政水压的做法,造成了对能量的浪费。鉴于此,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时应当将市政水压的作用考虑在内,适当扩大市政水压的直接供给范围。另外,还可以使用供水系统来自动调节增压泵的工作状态,使其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具备自动排气、补气的功能。

3、在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中增设水设施

建筑给排水中,中水的回收利用是有效的治理污染的方式,在绿色建筑中应用较为普遍。中水的概念是相对于上水和下水提出的,它是排除在洁净自来水和污秽排污水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水,也就是经由中水系统处理之后应用于冲洗厕所等的非饮用水,在一些水资源需求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类似于公共厕所、浴室等,中水回收系统也十分受到欢迎,所以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建筑未来的用途,并以此来选择建筑给排水中的各种水道,有效缓解水资源供给的短缺问题。

4、重视建筑消防水池的节水能力

对于建筑物来说,消防水池存在的价值就是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因而消防水池中的水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灭火,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消防水池利用率较低,除此之外还具有占用空间大、成本投入多等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消防水池功能的发挥,将用于消防灭火的水同生活用水两者的质量相比较,消防灭火的水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消防水池在设计环节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实用性,可以把生活用水中的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分离或是将其与建筑中水回收利用系统相联系,保证其能够为消防水池进行有效的水源储存,与此同时实现水质的保证,减少因为水质变坏而导致的给排水浪费情况的发生。另外,消防水池的设计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尽可能的在同小区或者同建筑层中共同使用一个水池,减少资金投入,同时还要关注消防水池容量和日常维修护理等方面,全方位地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面对我国水资源供给紧张的局面,建筑行业应当积极建设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在节能减排的思路下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科学设计。积极引进先进的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技术,尽量保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我国生态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艳洪.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技术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