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3:19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1

广州市华颖中学目前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在其42年的办学历史中,有30年历程是与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共度,学校坐落在广电集团家属区内,学校教师与学生均与广电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企业文化中有许多价值理念是与华颖中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是可以借鉴和融合的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创建“和乐”校园,在建设学校文化中挖掘植根于华颖中学的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特质、探寻学校新高发展的切人点、增长点、出口点。

一、寻找历史沉徒,挖掘“和乐”文化根基

1、学校发展历史和现状

毗邻的广东省高等法院和全国企业100强的广电集团都与我校保持着良好的共建关系,学校所处的华颖社区是全国文明示范社区,有着良好的科技、德育等教育资源。小区有众多的优秀校友,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将成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校文化特质培育的原型榜样。学校多数教师居住在小区内,与学生家长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关系,与周边单位、社区配合紧密,和谐融洽。

我校办学成绩斐然,得到了区域认同。但移交政府办学后,更名为华颖中学,社会知名度下降,文化认同缺失。同时随规模的扩大,新旧教师在教育理念和人际关系上均存在磨合和融入的关系,而办成有区域影响力的优质学校则是关系群体中的共同愿景。我校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创建“和乐”校园,挖掘文化之根,培育学校文化特质,推动学校发展的行动策略。

2、“和”与“乐”的辩证关系

“和”有和顺、和谐、和融、天和、地和、人和之意,寓意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融洽,和谐融合,和平相处。中华民族历来贵“和”重“和”。“和”既是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白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在于和”,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统一战线到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等思想,“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促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根基。由此均可说明“和”作为价位观的重要性。

“快乐教育”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孔子与弟子关系有“师道尊严”的一面,但《论语》中展示出更多平等讨论、“各言其志”的一面;在平等、轻松、和谐气氛中,实施“快乐教育”。《论语?待坐章》就是快乐教育的定格,表现了师生平等互动和师长尊重学生,学生内心的愉悦不言而喻,学习的效果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凝练文化特质,挖掘“德育”教育品质

学校文化特质是个性的文化学校特色即文化特色,精神化文化的个性表示比其他个性标识更具内涵,更为彰显。

凝练学校文化特质

在实践中,我校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有了系统的理念思想,但怎样把学生塑造成这种价值取向下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就是学校要表达的特色。这点是我校在“和乐”校园创建实践过程中的难点。

我校分析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借鉴了学校所在区域企业―广州无线电集团的核心价值理念,寻找文化特质的关系共集。

三、培育文化特质,构建价值观理念体系

我校结合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寻找根植于学校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的文化特质,将挖掘和培育学校文化特质作为深化“和乐”校园创建活动内涵的行动策略。

1、学校愿景的形成

“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学校文化同历史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里所指的历史,不仅包含国家民族的历史,还包括学校的历史。从学校历史来看,一所学校,不管历史的长短,其走过的时间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

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诞生背景与沿革、学校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物的作用、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剖析我校40余年的办学历史所取得的优良成绩,离不开智能增值的核心理念,而广州无线电集团在科技领域中的求真务实态度同样是学校办学所追求的,其能发展壮大和多领域扩张,与其和谐发展,乐于向上是分不开的。企业描绘愿景是为了企业的长盛发展,学校描绘愿景是对末来理想和长远战略目标的纲领性蓝图。为此,经过讨论,我校师生制定出以体验“智能增值天天向上”的阳光教育,成为一所提升生命质量的和乐学校!”作为学校的愿景。

2、对校训的解读

校训是独有的精神理念,是学校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激励的训词,是育人取向的外显方式。

我校的校训是“以德蕴华,颖出于勤”,这个校训嵌含了我校的校名和育人日标。但过去没有很好地作解读,通过对解读校训的讨论活动,形成了以下共识:

德:学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尚;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子而言,德为成人之本。

华:出自“春华秋实”。华,花也,指华颖的学生如烂漫的花朵。“以德蕴华”的校训精神,将激励着华颖师生修身养德,弘扬中华美德。

颖:出自“脱颖而出”颖:尖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勤:与“逸”相对,有“劳累、辛苦”的意思;与“惰”相对,有“努力、尽力”的意思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颖出于勤”的校训精神,将引领着华颖师生勤奋学习,求实创新,脱颖而出“以德蕴华,颖出于勤”的校训,以德为首位,以勤为途径,巧妙地涵盖了“华颖中学”的名称,既激励学生又鞭策老师。

3、校花的修订

华颖中学创办的初衷就是解决当时无线电行业从业人员子弟的读书问题,平民化的办学思想由来已久,这与现今义务教育公平、均衡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结合学校“阳光教育”的愿景,我校初定的校花是向日葵,认为向日葵向日而生,就是追求公平、公正的阳光教育理想在培育学校文化特质的活动中,师生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改扩为太阳花,因为太阳花的品种纷呈,颜色各异,这寓示着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多元的,同时太阳花耐生性良好品种质朴,不需“娇生惯养”,与我校目前学生的生源结构以工人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相吻合。

太阳花的花语是追求光明、真理和幸福,朵朵向太阳。同时在讨论中大家也挖掘出太阳花蕴含了许多积极的德育品格――积极、乐观、感恩、奉献、守纪、顽强、勇敢、执着、忠诚、活力、热情。而这些都将很好地蕴含在育人的过程中。

4、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

我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办学理念。我校运用swot分析技术科学分析了学校发展现状,将学校历史传统与现展思路相结合,提炼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崇德尚美朴行宏志,和乐相生”:

“崇德尚美”的诠释。德者,性之端也;德为基,人之基也。是一个人的品质致远的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要以德为先。美者,心灵愉悦也,尚美就是崇尚美、追求美。崇德尚美旨在让当代的中学生德才双馨,达人生至高境界。要有美的情怀,会选择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实现美。我校校训中强调的是“以德蕴华”正是此意。

“朴行宏志”的诠释。朴者,有质朴(朴实;不矫饰);诚朴(诚恳朴实);俭朴(俭省朴素);朴秀(朴实而秀美);朴质(朴素纯真)之意。朴行则为其外显的行为方式。宏志为“守纪律、能吃苦、能忍耐、有志气”的“宏志精神”。

“和乐相生”的诠释。和谐者,融洽、调和也,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人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用和谐的理念引领人,陶冶人、培养人、塑造人,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师生阳光健康,有积极的心态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形成乐教乐学的良好校园氛围。

“崇德尚美”是基石,“朴行宏志”是内驱力,“和乐相生”是办学目标的升华。我校追求公平均衡的教育理想,虽然学校生源存在不平衡的状态,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比例达到60%,但能尽量兼顾各个社会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利。我校认为:“教育成功一个孩子,则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此办学理念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能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和接受。

四、建设阳光文化,凸显学校文化特质

1,“阳光班级”的营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校愿景和“太阳花精神”的引领下,进行班级文化特色建设,通过班级班徽活动中的征集及讨论,将“和乐”中的“乐”精神进一步深化,凝练出十大“乐”。此活动调动了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班级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深化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太阳花精神”中有许多好的德育品格,在班徽设计活动中,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在制定班徽和口号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我校校训和学校文化特质的认识。目前,我校每个班级都有班徽、班级口号,这些班徽和口号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的。此外,学校还开展了“阳光阶梯”德育育人制度,学生会、团委还成立了学生阳光监督队,让学生参与校风管理,建立阳光评价,每天由阳光监督队将评分在公示栏中公示:开展“追星”评比活功,制定“星级文明班”和“阳光少年”校同之星的评比“星星辉映”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2、“阳光育人”的实施

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树立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杜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为打造“和”文化,我校倡导了“和谐融合”和“和而不同”的两种文化理念。“和谐融合”和“和而不同”是希塑每个师生能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同时师生又有张扬的个性和特长,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翻开:《哈佛家训》,它会告诉你:“教育的目的,不是修正每个人的缺点,而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忧点和特长。每个人一生差不多只能做好一两件事,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具有做好一百件事的本领,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从一个人身上发现他能做好件事的特长,然后激发这种特长,强化这种特长。”发展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带动其他方面的成长,这才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这一观在与我校创建“和乐”校园中“和而不同”文化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我校为小学部全员开设第二课堂,打破年级分界,根据学生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项目,虽然有些课程只有几位学生报名,学校也会尽可能地开设,并不惜经费外聘教师指导。中学部由学生自主成立社团,自行制定管理章程,目前学生社团丰富多彩,发展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校认为:学生有多少需要,学校就提供多少服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让学生选择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选择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和谐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施展才华,激扬人生的沃士。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2

工学结合架构下的变革路径,紧密关联着平日的常规授课。企业范畴内的通用素质、细节常规管理都应逐渐变革。这种状态下,要完善准员工特有的培育体系。

(一)密切衔接工学

经过企业调研,提炼带有典型特性的总体任务,拟定新颖的培育总方案,设定多层级的细化指标。为确保一体架构下的课程进展,建构了校企协作必备的一体团队,建构了仿真框架内的工作站。按照授课方案,组织学生拟定各时段的认知任务。依据设定好的评价方案,采纳过程考核,予以多元评价。从现状看,学院被拟定成一体化范畴内的试点院校。它建构了院系双重层级内的授课团队、配套教改团队。在授课之中,整合了多重的教改步骤、师资一体培训、校本教材拓展,并且建构了大师工作室。高级技工层级内的一体化课程,正在全面启动。

(二)提升通用素养

通过实地调研,学院提炼了通用范畴的关联信息,拟定了通用素质特有的培育路径。设定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最适宜的企业人才,变革惯用的培育程式。把准员工范畴的常规培养,分成行业特有的规程规范、深层级的行业文化、企业必备素质。设定了企业冠名班,校企协作来设定本源的培育方案。把合作架构下的企业文化添加在常规特性的管理之中。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即可融入企业,完成必备过渡。学院接纳了人社部拟定出来的通用要求,全员参加公转流程。把更广范的德育划归在设定好的授课体系以内,予以常态化。与此同时,学院还设定了带有特色倾向的自转思路,设定了授课的微循环。具体而言,学院设定了集体备课、共同分享课件的授课流程,方便教师之间观摩切磋,以便共同进展。拟定了任务指引之下的授课方式,筛选热点新闻,适应时代的走向,拟定多重角色,指引学生进入到设定好的授课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变更管理路径

学院依据7S特有的总体导向重设了企业化架构下的管理思路。这种新颖的思路,整合了常规情形下的认知流程、实训步骤、活动步骤。依据企业规程来重设原有的校内管理,建构了带有企业化特性的新颖机制。学生宿舍、食堂、教室、活动室及必备实训车间,都采纳这一管理路径。设定冠名班,模拟企业管理来建构管理思路。侧重推进带有常规特性的文化建设。采纳全方位架构下的新颖视角,提升多层级的职业水准。从初始的学员变更为最适宜的员工,采纳零距离的对接方式,培育对路人才。

二、体系建构的若干细节

(一)采纳双元模式

双元制架构下的新颖模式,围绕企业要求,校企共同培育。把根本范畴的德育培育,划归到宏观框架内的实训进程。带有通用特性的德育,设定了层级的细化目标:首先,把最优的职员素养培育、常规德育设定成根本指引,拟定素质目标 ;其次,变更惯用的培育思路,摆脱模式束缚。依据企业设定出来的根本规程培育人才。对于常常采纳的基本科目,妥善予以变革。把德育及细分出来的多科目教学,划归完备的实训流程。

(二)设定特色评价

准员工专用架构内的评价体系,应被及时建构。学院针对在校学生,拟定了多层级的技能培训。综合考评目标,整合多重的技能培育、行为规范指引、德育统计考量、专业范畴的技能测定、设定课题答辩。对顶岗实习这一时段的真实水准,也予以考量。顶岗实习之中,侧重评价平日的纪律情况、能否遵守规程、能否吃苦耐劳并接纳新技能等。实习结束后,校企共同来评价综合架构下学生的成绩水准。评价成绩紧密关联着后续时段的岗位安置。

(三)建构德育网络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3

当左颖意气风发开启她的富豪人生的时候,同样身价不菲的母亲袁德秀,早已经默默退向后方。

有反差的母女

与女儿左颖的响亮名号相比,持有宗申集团10%股份的母亲袁德秀,低调而神秘。

早年,汽车界大亨尹明善和左宗申的“夫人外交”,一直为外界所津津乐道。但除此之外,袁德秀在宗申集团鲜有抛头露面的动作。

1982年,袁德秀与丈夫左宗申用5000元在重庆巴南区王家坝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店,业务不熟练的左宗申把摩托车装了又拆,不吃不睡,袁德秀则把饭菜热了又热。创业艰难,收益却不错,最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几千元。

而这一年,女儿左颖出生了。

虽然忙碌,袁德秀并没有忽视对女儿的教育。她经常对左颖说,想要做好事,先要学会做好人。她经常给女儿讲已去世的外公是如何帮助别人的。

左颖说,“我从我自己身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很幸运有这样的父母,指引了我最基本的怎样做人的方向。”

1992年,左宗申用50万元创办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生产组装摩托车。随后摩托车市场井喷式爆发,左宗申走上“摩托大王”之路,而袁德秀则在集团担任过副总裁,CFO(首席财务官)等职务。如今,她已退出了左宗申和女儿的事业领域,专心在宗申会所里摆弄花花草草。

左颖成名很早。

早在2001年,时年19岁的左颖就受让了重庆市渝北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持有的宗申进出口公司51%的股权,同时还持有ST联益第二大股东宗申高速艇公司55.88%的股权。

2004年9月,刚满22岁的左颖成为宗申高速艇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借此成为上市公司宗申动力的实际控制人,由此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

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父亲将女儿推向财富高峰。在此之前,左宗申为了女儿的培养早已是煞费苦心。

据说是在咨询专家之后,左宗申才给左颖定下了这样的教育路径:17岁在巴黎学法语,19岁时到美国迈阿密读高中和大学,大学学的是国际财经和市场营销。

左颖很感谢出国这段经历,让她更成熟、独立、视野开阔。在美国期间,她也展露出了不俗的商业天赋。

生活费中省出来的钱,她用来投资,其中苹果、RIM和金沙三支股票让她获利不少。最成功的案例则是在迈阿密投资房产,又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将所持房产悉数卖出。当大家称赞她超凡的预测能力时,她说:“我2007年大学毕业回国,当然要把房子卖掉,这全是运气啊!”

女富豪的任性

2007年,左颖回国,这一年她所持有的宗申集团股票的市值达8亿多元,比父母还多了两亿。在很多媒体看来,她已经是“宗申集团的实际控制者”。

回国后,左颖被左宗申带在身边做董事长助理,掌管的是以出口为主的部门,但也要参与生产、研发新品。左宗申很严厉,但凡左颖说话不到位、考虑事情不全面都会被骂。虽然经常挨骂,但左颖也学到不少东西。

2008年,左颖回到迈阿密。她自己说是因为“难以适应重庆的气候”。这算是一次“出逃”,使得左宗申在2009年再次游说左颖回国后,认真考虑了左颖的兴趣,投其所好,开发了房地产项目。

当时,经济危机肆虐全球,摩托车出口量大跌。熟悉海外市场的左颖当仁不让回来“救火”。

在左颖推动下,宗申集团慢慢走出了国门,开始向国际化大公司的目标迈进。而左颖也很快成了名副其实的女富豪。

2008年,26岁的左颖步入婚姻殿堂。这场婚礼挥金如土,仅制作婚礼请柬一项,就花掉了上百万元。

也许是对女儿的“奢侈”感到不满,2009年,左宗申忽然收回了左颖的大部分公司股权,要给她“降降温”。

问及这次“回收”股权,左颖作何感想,她的回答是,“这次收回去,和他(父亲)当初给我的时候一样,没有和我商量,我也不反对。他(父亲)安排、我听从。”

2009年11月,左颖闯了一个不小的祸,她买入了3万多股自家股票,违反了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左宗申大怒,让她写一份《承诺函》,并通过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本金与全部收益“赠与”上市公司。左颖对此事至今心有余悸。

其实,父亲的严厉与较真,做女儿的从小就感受深刻。

宗申集团甫一建立,左宗申就给10岁的左颖灌输接班的思想,告诉她“你跟其他的小孩不一样,公司里有几千人要吃饭,你要保证他们的饭碗。”这让还是小女孩的左颖压力很大。

左颖生性喜好自由,在国外旅居多年,更加养成了她率真不羁、直来直往的性格。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左氏父女两人每天的“必修课”是总结一天里左颖哪些话说的不得体。最终,左宗申给女儿下了结论:你不适合和政府打交道,说话太直,容易得罪人。

父搭台女唱戏

如今的左颖虽然已经平实圆滑了不少,但依然会在微博上直言质疑某些“基金”,怒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取笑某产品的广告策划,晒晒玩耍的照片,也会转发父亲和德国宝马摩托总裁的合影,并评论道“哎哟喂,怎么没有我呀”,宛如一个普通的小女孩。

左颖感恩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想用努力工作来回报他,如今她已经可以全身心投入于事业,同时也开辟着自己喜欢的另一条路。

左颖对左宗申的“父辈搭台、儿孙唱戏”的理论非常认同。和许多海归一样,左颖也有创业冲动,但她知道如果从头开始,撞得头破血流,血也白流了。所以她愿意尽可能利用父亲的名声、资源和人脉,这样成功的几率更大。“但至于你能通过这个舞台演什么戏、卖多高的票价,那就完全是自己的本事了。”她说。

左颖充分践行了这种想法。2009年,她和丈夫在美国迈阿密注册了一家绿程公司,主要业务是绿色能源项目。她通过父亲公司的名义,包括以前宗申集团在南美洲开拓的人脉资源,向乌拉圭等国政府推荐,希望成为他们的采购供应商。

左颖想,现在绿程还相对边缘,如果未来成为一个产业,可能会结合宗申的传统项目,选择优势发挥并做大。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4

网络文化完全是一个虚拟空间,与现实法律的强制性和道德的规范性具有很大的反差。学生上网后往往容易产生法律和道德的失范意识与行为。常见的是用匿名方式进行网上活动。如聊天除了平等对话还包括人身攻击、侮辱、诽谤、嘲弄、谈恋爱、性话交流;下载、言情小说、性故事;观看暴力动画;收听反动宣传、靡靡之音等等。这些内容在学校现实空间中是绝对禁止的,一些“网吧”老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之在网上成为“合法”行为。虽然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参与人数较少,但仍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它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种毒素注射剂,如不遏制、修正将会导致法律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使德育教育的力度降低。

跨越时间空间的互联网,其内容浩如烟海,各色内容充斥其中,其中不乏色情、暴力,甚至反动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需专门去寻找,有时你访问正规网站时,也会弹出一些不良内容的网站链接.你有意无意的点击它,就会打开那些不良网站,甚至它还恶意的将你的浏览器的主页改为他的网站链接,再也不给你改回未.这祥只要你一打开浏览器,就会先打开他的网站,你关掉它,它再自动弹出几个相关网站来,你想关也关不了,也有少数不法分子,利用信使服务、电子邮箱等工具,不断地往称的计算机发送那些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或网站链接。中心学生思想比较幼稚,好奇心比较强,特别是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性和暴力的吸引力更加难以抵挡,如果经常长期的接触这些不良文化信息,而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控制,将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严重的腐蚀。

互联网是开放的,也是匿名的,这给人们自由发表、吐露心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也容易形成学生们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 66 .1 %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 55 .1 %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 13 .2 %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 22 .4 %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 10 .6 %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 35 .1 %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些数据表明,学生们对自己在网上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自己在网上的行为是自由的,随意的,也是不用负责任的。长此以往,终将不辨是非,任意妄为,形成不负责任的态度,扭曲学生的人格。

二、利用网络优势,加强中小学德育

(一)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师生们可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们高高在上的形象一直在中小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阴影,学生们在家长、老师面前不敢说真话,有什么心事和看法也不敢跟家长、老师交流,经常导致学生们郁闷在胸,郁郁寡欢。自从有了网络,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学生们如鱼得水,在网上大吐心事,而无人知道对方是谁。我们做老师的是否也可以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跟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学生家庭电脑普及率高,学校的校园网也很普遍,所以,教师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如: JCQ 聊天室、 电子邮件、留言板等跟学生进行匿名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欢乐、烦恼、心事,甚至隐私大胆的跟老师交流而不怕泄密。老师们也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地为学生们排优解难,而不要去揣测对方是谁。这样,老师们对学生的了解将是深人的、全面的,这对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小学生上网时间长和范围广,给学生及时进行德育开辟了新的环境

如前所述,初中学生上网时间长,上网的普及面也较广,这样就给对学生及时进行德育提供了条件。如: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导弹炸中,中国的“海空卫士”王伟飞行员迫降美国派往我国边境的先进的侦察机而英勇牺牲,中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第一个太空人杨利伟圆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等重大信息,都以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传到了千家万户,尤其是经常在泡吧的青少年更是及时的了解了相关的详细信息,并广为传播。这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便捷、快速、高效的途径,这比起传统的德育教材,如书本、教师的讲解、 VCD ,都来得及时。所以我们广大的德育教师和专家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速、高效通道,将第一手信息及时的传递给青少年开辟网络德育这一新的领域。

(三)新颖、生动的德育内容和形式比传统的道德说教效果要好上千百倍

传统的德育,基本上都是教师给学生进行理论讲解,结合自以为很生动的事例,干巴巴的对学生进行说教,讲大道理,学生听起来乏味,做起来没劲,很难取得真正的效果。相比起来,网络的德育内容和形式要来得新颖、生动,一首歌、一个 flash 动画、一节真实的现场效果录像、一幅高清晰度的照片,一段看似滑稽,但饱含德育意义的动画片、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一个趣味很浓吸引力很大的游戏,丰富的相关链接内容, OICQ 聊天室、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这些新颖生动的德育内容新鲜动感的德育形式极大的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抓住了他们的心,让他们在玩中受到教育,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将德育从被动的说教到自主的吸收,从乏味到有趣,从没劲到对它牵肠挂肚,其德育效果又何止比传统的道德说教要好上千百倍?所以,我们的德育专家应该和电脑技术人员联合起来,多开发一些生动有趣的德育内容,多采用这些新颖的德育形式,多建几个德育的网站,争取最佳的德育效果。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5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之法,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能否紧扣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适时而精妙地导入教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甚至对于整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学工作者对此不能不慎。

概言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有如下数种教学导入法。

一、故事导入法

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先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故事情境,通过故事启发思维,增进领悟。例如,在讲授有关诚信的内容时,我首先简要地讲述“曾子杀彘”这一典故。学生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产生一种学习心向,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对这一典故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讲解,引导学生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有关诚信的问题。这里所使用的故事既可以是真实的故事,又可以是寓言故事,还可以是文学名著故事。但是这类故事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性。故事的内容必须和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非人为的一致性,亦即故事必须隐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而这一哲理正是本次课所要学生领悟的。二是新颖性。故事本身要新颖、吸引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假如是老掉牙的故事,那就必须有独到的分析与新颖的哲理,从而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三是简洁性。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抓住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故事要素,抓住主干,去除枝叶,言简意赅地讲故事。“基础课”是理论课,不是故事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词义分析导入法

“基础课”有许多基本概念,对这些概念准确而又全面深入的理解,是学生进一步学好相关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纯理论的阐述一般说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某些概念适当地采用词义解释法能够达到“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有关道德内容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在词义、词源上对“道德”一词进行分析。在古代汉语中,“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最基本的含义是“路”,“德”的意思是“得”,“路”的概念是学生熟悉的,对它的形成、作用、规范及要求进行探讨,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且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 “道”与荒野或田野相比更便于行走,因而它更符合行路者的利益,这就说明“路”是因社会需要才产生的,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实践的结果。再者,“路”一旦产生就要求走路者必须在道上行走,它是对走路这一行为的规范,这样我们就讨论、归纳出了“路”,也就是“道”的基本特点。而“道德”的“道”,其本义就是路的含义的引申,它不仅仅指大地上的道,即自然界的道,更拓展为为人之道。这样,有关“路”的相关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就把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所要学习的“道德”联系了起来,使其更易于理解道德的形成、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及道德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对道德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而“德”作“得”解释,学生一般不能理解,因为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道德往往与一定的奉献,即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而“得”是“得到”的意思,两者相去甚远,如何能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心理疑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对孟子的性善论做简要的介绍,从而明确“道德”的“得”是通过自省得到个人内在的良知,进而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从外部获得,特别是获得物质利益的“得”区分开来,它揭示了道德调节的一个重要机制,即行为者个体道德良心的调节,这时就可以很自然地把道德调节的三大机制讲授清楚了。

三、名言谚语导入法

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是杰出人士和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并且具有语言的简洁性与生动性,可谓哲理与艺术的结晶。它们或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或发聋振聩、促人奋进,具有极佳的教育价值,适当引用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我在讲解有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展示曾子的名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然后稍加解释,并结合典型的历史故事进行串讲,再导入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问题,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从而为后续内容的讲解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讲解有关理想的内容时,我首先引用了一句德国谚语:“走得最慢的马儿,只要不丧失目标,也比无目标而徘徊的人走得快。”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有关人生理想的看法,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之效。

四、问题导入法

我在基础课绪论部分导入时采取了问题导入法。首先问学生:为什么要读大学?学生的回答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然后追问: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学生的回答是:工资待遇比较高的工作。再追问:为什么要工资待遇高的工作,学生的回答: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工资待遇高或者说物质生活丰裕是不是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整个的教学过程循循善诱,促人深思,效果良好。问题导入法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是问题情境设置法,其主要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或直观性的语言把现实生活中具有启发诱导意义的事件展示给学生,然后从中引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导入新课。

五、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它具有极强的感染性。《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①孔子就非常注意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他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在“基础课”教学中,适当地引用音乐导入新课能达到新颖别致的教学效果。在有关爱国主义专题的教学中,我使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教学,雄壮的国歌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并使他们联想到国歌诞生的那个抗战图存、风起云涌的年代,以及新时期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场面,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进行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有关“正视人生挫折,创造美好人生”内容的教学时,我使用《命运交响乐》导入新课,并辅之以贝多芬“扼住命运之咽喉”的事迹,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教学导入法还有很多,以上仅仅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它们在某些方面相互交差、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扬长避短、统筹使用,以期实现“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注 释: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泰伯.

参考文献: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11-04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科技,实质在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特征是高水平的创造性。这种情况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对创造性研究的力度,重视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从国际范围来看,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纷纷提出各种改革举措,力图通过最大限度地培养、开发国民的创造潜质,将其内在的创造性外化为创造产物,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就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完成了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崛起,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在这一历史性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创造性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要实现建设^、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必须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

由于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不仅受知识、智力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跨文化比较,才能更深入地发现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规律,找到影响其创造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借鉴他种文化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我国青少年创造性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青少年创造性的界定

(一)有关创造性定义的主要观点

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创造性”一词的理解和使用有很大的差异,但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定义涉及四个方面: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环境。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都是沿着这四条路线进行的,只是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早期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界定多注重过程,如创造性研究的倡导者吉尔福特(J.P.Guil-ford)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性的具体表现,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创造力研究之父”托兰斯(E.P.Torrance)将创造性视为一个找出困难、构成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后来人们强调从产物角度来界定创造性,如格鲁伯(H.E.Gruber)认为创造性是新颖和价值的统一体,创造性产品应该既新奇又有价值。近20年来,随着对创造性理解的加深,许多研究者都试图将创造性看作各种成分的综合体,从整合的视角来理解创造性,出现了包括艾森克(H.J.Eysenck)的创造性理论、乌班(K.K.Ur-ban)和希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的创造性系统模型及斯腾伯格(R.J.Stemberg)的创造性投资理论等多种系统观理论,人们对创造性的探索也由单纯的某一个成分扩展到两个或多个成分的结合。

(二)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基于对以往研究结果的分析,林崇德教授提出,创造性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并将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在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或恰当地)产生某种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他进一步提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强调创造性包含了思维和人格两个方面的内容月。

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五个特点及表现:第一,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第二,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第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第四,在思维的意识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第五,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它也包括五个方面的特点: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良好的习惯。要研究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不仅要重视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

二、青少年创造性的跨文化比较

以往跨文化研究中,人们发现中西方儿童的创造性确实存在差异,但孰好孰差,结果存在矛盾。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研究忽视了创造性的领域差异和文字、图形差异,且未能全面地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同时进行考察。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在参考以往创造性测量材料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测验”和“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分别考察不同国家青少年在创造性思维、“创造自信”和创造性人格方面的差异。

(一)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跨文化比较

“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测验”共5题,分别是问题提出、产品设计、产品改进、问题解决和科学想象,含图形和文字两种材料,其中产品设计题的计分采用功能性和新颖性两个维度,其他题目可从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被试为4个国家的1409名初、高中学生,其中中国670人、日本208人、英国215人、德国316人。

首先,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三个指标进行考察。分别计算问题提出等4个题目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及全部题目的新颖性,然后取其平均数值,结果得到图1。

总体来说,流畅性和灵活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德、英、日,新颖性上由高到低则是德、中、日、英。这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面对科学问题时,反应数量和类型是较多的,但独特性显著不如德国青少年。另外在产品设计题的功能性得分上,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日、英、德、中,这与流畅性、灵活性的排序恰好相反。

其次,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各项目得分进行考察。分别计算4个题目的得分(标准分),结果得到图2。在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上,我国青少年成绩要好于其他三国;在产品改进上,日本青少年表现最好;而在科学想象方面,德国青少年表现更突出。

最后,从不同测验材料的角度考察四国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结果得到图3。不同国家青少年在言语和图形任务上表现出的差异模式不同。我国青少年图形任务成绩显著好于言语任务;日本青少年情况相反;英国青少年在两种测验材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德国青少年情况与日本相似,统计检验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总结以上结果可以发现:第一,我国青少年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上表现是好的,但在

新颖性这一重要指标上有待提高;第二,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能力高于其他三国学生,但产品改进分数低于日本同伴,科学想象分数低于德国同伴;第三,相比言语材料,我国学生更擅长图形材料;第四,我国青少年产品设计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国同伴。以上结果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是卓有成效的,青少年在思维的速度、广度等品质上得到了较好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涉及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时,我国青少年表现还不够好,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青少年“创造自信”的跨文化比较

“创造自信”是个体基于对自身创造性的整体感知和判断而作出的一种综合评价,反映了青少年对自己实施创造活动的能力所持的信心。我们针对1712名中、德两国青少年(其中德国被试为379名八到十三年级的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请调查对象在0~100的范围内给自己的创造性从总体上打一个分数,用以代表“创造自信”的程度。研究统计了两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平均得分,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我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年龄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平均分为82.87(标准差为15.49);德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最高也为100,最低为40分,平均分为65.03(标准差为10.20)。总体而言,我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13~18岁各年龄组国内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创造性打分均明显高于德国同年龄组。

进一步地,以创造性自评分数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画图,就得到了两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年龄趋势。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特点,但在整体趋势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即年龄越大的青少年“创造自信”越低;而对于德国青少年,从13~15岁其“创造自信”在逐渐降低,这与我国青少年情况类似,但15岁以后他们的“创造自信”分数却表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整体上我国青少年“创造自信”随年龄增长而趋于下降,德国青少年则趋于上升。这说明“创造自信”随年龄下降的趋势并非是一个普遍性的状况,它可能与后天教育、环境有重要联系。同时说明我国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对自己的创造性反而越来越不肯定。因此,基于我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年龄趋势开展相应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跨文化比较

在参考以往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笔者编制了包含9个维度、共72道题目的“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对中、日、英、德四国的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英国被试268名,德国被试379名,日本被试161名,中国被试717名,样本总量为1525。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分数的比较如图4所示。

调查发现:在创造性人格的总体结构上,四国青少年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首先,四国青少年在好奇心和冒险性上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点,这两个方面都较为突出;其次,坚持性是中、英、日三国青少年相对较弱的方面;再次,除了好奇心和冒险性,开放性是我国和日本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中的突出特点,自我接纳是英国青少年较为突出的特点,德国青少年的突出特点则是坚持性。

在创造性人格具体维度上,除怀疑性外,中、日、英、德四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8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见图4):第一,我国中学生在自信心和好奇心上表现好于其他三国中学生,这两个维度上分数最低的是德国中学生;第二,内部动机方面,日本中学生表现最好,我国中学生其次;第三,在开放性和独立性上,中、日青少年表现相近,好于英、德同伴;第四,自我接纳方面,我国中学生表现不如其他三国,该维度上表现最好的是英国中学生;第五,坚持性方面,德国中学生表现最好,其冒险性最差。

三、青少年创造性跨文化比较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从跨文化比较结果来看,我国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提高的方面,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产品设计与改进方面以及自我接纳、坚持性等创造性人格方面更是需要加强。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创造性培养。

(一)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重视学生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发展,这主要是对认知因素的训练,但对意志、情感、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和训练相对薄弱。从跨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学生的“创造自信”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自我接纳和坚持性不够高。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这些创造性人格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学生较发达国家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今后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创造性培养方面更应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在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把创新人格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保护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二)结合各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工作培养创造性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7

恰好在同一天,《河北法制报》头版刊登《“我爸是李刚”是怎样炒起来的》的报道。文章“还原”了“我爸是李刚”的具体语境,对“五套房产”、“岳父是副省长”等说法予以否认。《广州日报》在转载时还提到,李刚在央视道歉是“迫于各方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去年河北大学的车祸,让“我爸是李刚”成为众人皆识的流行语。而随着案件进入到诉讼审判阶段,各种怀疑和批评也日渐平淡。直到这两篇报道出炉,人们复又记起这句涵义不断丰富的话语背后,那些具体的人和事。对于很多人而言,“陷害门”只会给“我爸是李刚”中的霸道和权势增添新的注解;而那篇记录舆情如何发生发展的稿件,恐怕倒会引发不信任的反面情绪。

就事论事地说,李刚是否陷害无辜公民入罪,与他儿子是否借由他的权势脱罪,在事实逻辑上没有任何联系。这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但在感情关联上,却未必没有相互影响。前一个案件正在重新调查,后一个案件则进入尾声,留下的是旁观者对李刚这个人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来自于各路媒体的报道,渲染在先辟谣在后,“李刚”的形象也就不仅仅属于李刚个人。人们难免舍弃细致入微的考察,从而简化了认知过程,以巩固自己对此的稳定看法。

在法律层面而言,刻板印象是危险的,因为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舆论审判”虽然不会让人坐牢,也同样应该警惕“成见”的传染与放大功能。王朝被陷害一案,最终应以司法调查结论为主,既然能发回重审,就应该相信正义的力量。另一方面,“我爸是李刚”为社会所深深接受,并非几个人的炒作可以得手,背后同样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亟待辨析和反省。我们需要独立的司法权威,也需要透明的舆论环境,二者相互配合,“李刚”才不至于积累、纠缠成一个解不开的社会心结。

药家鑫师妹错了,法律错不得

戎国强

“我要是他(指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被药家鑫用刀捅死的女工张妙)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说这话的,是药家鑫的同门师妹李颖。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留言指责,称其“心理问题极大”。事后李颖很快在微博上将个人签名改为“其实不是逃避,我一直都在道歉,给每一个骂我的人,我也知道自己确实过分,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也真心希望大家能原谅我,我真的错了!”

教育学专家王建军认为,现在许多大学都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教育学专家张敏强感叹“太糟糕了,太可怕了”。确实,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会说出明显是反生命、反人性、反道德的话语来,教育的失败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李颖为什么会说出她自己也承认“确实过分”的话来?李颖应该不会故意挑战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很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同学药家鑫打抱不平。在受害者和公众眼里,药家鑫是“凶手”,但是,对李颖(或许还有李颖的一些同学)来说,药家鑫是“同学”;其“凶手”身份,对李颖们来说比较淡漠和遥远;与之类似,被害者张妙,对李颖们来说,是比“同学关系”距离更远的一个“他者”。身份的异同,感情的亲疏,是不是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之一?

3月23日,药家鑫案在西安中院开庭审理,在庭审现场,旁听人都收到了一份“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就两个问题征求旁听人意见: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您对旁听案件庭审情况的具体做法和建议?据称,“西安中院通过听取旁听公民对案件审理程序、量刑的意见,可以使合议庭在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参考调查问卷结果,确保最终的判决更加公平公正。”但是,旁听席一共才500个,药家鑫的同学有近400人参加旁听,剩下的旁听名额,全部给了受害人张妙的亲友,也只有lOO人左右。如果要讲公平,双方旁听人数的基本相当,是最基本的前提。当然,不是说西安音乐学院的近400名同学会无一例外地支持药家鑫,但法庭应该预防这种结果。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8

1、 认真学书记给《中华小记者》杂志七名小记者的复信精神,把学习活动落到实处,长抓不懈。开学初,大队部就给各中队打印、下发了总书记的回信,引导少先队员们认真学习、真切体会总书记复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厚望。要求各中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实践党和国家的要求,通过加强小队、中队建设创造学习、生活、实践和进步的乐园。

2、 继续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人人争做“五小合格小公民”。

继续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活动,在队员中倡导文明卫生习惯,向卫生陋习开战,推动了小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创卫”期间,队员们走上街头,向白色垃圾宣战,小手拉大手,向广大居民宣传健康知识,为施桥镇创建“省级卫生镇”作出了贡献。

3、开展 了“艺术百花园”活动。

我校充分利用美术、音乐等现有课程,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活动和各项比赛,不断提高活动水平,八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扬州市首届“素质拓展夏令营”、开发区首届“科技夏令营”,九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我眼中的新扬州”摄影比赛,孔颖、景子君、戎国庆、吕云娇等同学获优秀奖。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六届残运会中小学生作文竞赛”,朱萌、刘思凡同学获全国二等奖,孔颖获全国三等奖。十月份组织开展了校“爱我中华”少儿书法比赛,杨一、王祎豪等同学获一等奖;开展了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十一月份组织开展了校电脑绘画大赛,卞景贤、朱萌、王超等同学获得所在年级的一等奖;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了市、区级“三独”比赛,张天琦同学获独舞组二等奖;金晶、丁晶同学获独唱组二等奖;参加了开发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十二月份配合教导处组织开展了镇组织了五、六年级作文竞赛、数学竞赛。六(4)班朱佳同学的《橡皮和铅笔》发表在《扬州教育周刊》上。“元旦”前组织了全校小学生电视卡拉OK比赛,地点设在多媒体大教室,通过校园网向全校进行现场直播,通过层层选拔,孔颖、顾蒙蒙同学获得一等奖。

4.大力开展“创造、创新、我能行”活动。

我校通过平时的自然、劳动、科学、现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帮助少年儿童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少先队主页,开辟了“心理辅导”、“体验教育”、“法制教育”、“学生园地”、“家校直通车”、“五小公民建设”等栏目。组织队员上网遨游,利用校园网、BBS开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八月份承担了开发区首届辅导员培训班“少先队工作网络化”现场。来自全区的近60名大、中队辅导员来我校交流了少先队的网页建设。我校的少先队工作网络化已初具雏形,得到了团市委、市少工委、开发区团委的肯定。

二、以“五有十率”为内容,不断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

1、强化少先队阵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少先队室的布置和活动软件资料的搜集,整理规范。

2、优化辅导员素质,增强少先队的战斗力。参加、召开了辅导员例会,开展理论研讨,促进辅导员素质优化。张大勇 、卞寿康老师的德育论文在全国德育论文交流评比中分获二等奖。张娅老师的德育论文获省三等奖。沈高明、李跃萍老师在市计算机操作比赛中获三等奖。

3、进行了新一届大队委选举,逐步实施少先队小干部轮换制,让队员人人有岗位,个个受锻炼,为更多的少年儿童参与自己组织的管理事务,增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9

潘天寿自幼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受到经享颐、李叔同等人的“主张人格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潘天寿对于学习中国画的艺术教学提出了“立德”先于“学艺”的要求。潘天寿对人格教育的要求体现的是美术教育思想中民族人文精神的构建的精神实质。潘天寿认为:“人系性灵智慧之物,生在宇宙之间,不能有质而无文。文艺者,文中之文也。然文孳乳于质,质涵育于文,两者是相互而相成,故《论语》云:‘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其为人之大旨。”潘天寿在教学中,始终把艺术与人格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反复强调人格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并将人格教育视为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常用宋代米芾的名言“品格不高,落墨无法”来启发学生,又用弘一法师的话“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语来教导学生,影响深远。

二、重视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观

潘天寿的人格教育思想是和他重视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观联系在一起。这与儒家的“六艺于治一”的思想相通的。“六艺于治一”就是重视审美教育与智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强调艺术与政治、文化、伦理的关系。用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用道德教育来净化人的灵魂,用智育来启迪人的思维。使人艺术化,社会艺术化。“兴于诗,兴于礼,成于乐。”这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理想境界,也是潘天寿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借古开今的创新思想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1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随着初等教育对素质教育讨论的展开和深化,不少专家学者也对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高等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我们认为可将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解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大学生较高的专业素质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的教育

大学生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1.思想品德素质。首先是政治思想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必须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其次是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理想道德等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形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伦理道德品质。

2.文化素质。它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基础,对于这一点,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精辟的论述。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主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同时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999年1月31日,总书记在视查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确立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身体素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了解卫生保健知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用脑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成才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才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4.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情绪和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人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挑战,适应性强,并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让人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顽强乐观的心态。相反,脆弱的心理状态常使人在遇到困难和刺激时灰心丧气,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变态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良性格的塑造,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测心理的能力和豁达乐观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为重要目标的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不用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恰恰相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本专业学科知识要扎实精深。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博览与本学科相关的临近学科;同时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跨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现代科学以高度综合为主要特征,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并且现代职业变换也呈加快趋势。因此,要求每个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学习状况,择优选修,或侧重于文化艺术类、或倾向于科学技术类,进行多文化选择,而不宜将其规定在任何知识范畴内。

2.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首先是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包括阅读、资料查阅、写作、社会调查、观察、运算、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它是每个大学生毕业从事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础能力。其次是实践能力,即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所学专业,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如理科学生从事的实验工作、科研规划、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文科学生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进行业务规划的能力。这种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正是目前中国大学生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高校在国家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居重要地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教育创新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1.创新的含义。创新就是活动主体在相关的客观规律的指导或影响下,以一种理性的、理智的、富有灵气的方法方式,对一定的活动客体或社会构架进行改组、改造、革新或创造,使之形成一种新颖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从创新的定义可知,创新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其实质是新颖性。首先,创造出的任何一项产品对创新主体来说都是新异的或奇特的,具有新颖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文化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如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二是可能人类已知而对创新主体而言是求知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等。其次,创新从萌发到形成有一个过程,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认为此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在这个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性。大量研究表明,杰出人物的创新过程与一般人的小发明、小创造的过程本质上是相同的。

2.创新素质是指创造活动的一些基本特质。主要是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个人有致力于创新的意向、态度和精神,具有创新的风格;创新意识是对问题的敏锐感知,是问题意识、洞察意识、独立意识、不受传统约束的变异意识。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力的基础和核心成分。

3.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马克思将人的创新素质看做是人自身中一种“沉睡着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它看做是人的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现代心理学最有影响的成就之一,就是它表明了创造性不仅只限于极少数人才,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创造性在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幼儿就有创造性的萌芽,表现在动作、言语、感知等各方面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中;小学生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在学习中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法,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展着创造性;青年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年人则到了创造性的收获季节。据此划分,大学生大部分处于青年中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时,既要重视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要求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层次、内容较中小学生高。因为他们心理发展水平较高,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服务。他们创造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新世纪,谁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谁就将雄踞世界经济巅峰。

总之,大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促进三者的提高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立祥,赵婧,韩英军.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3).

[2] 李之群.素质及素质教育再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