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24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1

1978年之前,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国营企业只是国家行政附属机构,没有任何经营自。国营企业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生产的是产品而不是商品。这些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对国营企业而言,根本不存在(也不必要存在)市场问题。由于成本代表着效率,自然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国营企业特有的制度安排来看,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具有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在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群众路线、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和对外提供成本报表等方面。(1)班组核算。1951年下半年,中国东北地区一些工业企业开始推行车间成本核算,并认为“把成本工作推行到车间是成本工作显著前进一步的标志”(姜开齐,1951)。在车间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各行各业又大力推行班组核算(谢咸临,1952)。班组核算是企业的最基层即班组对其生产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与考核的一种核算方式,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最扎实的基础。班组核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胡玉明,2002)。以现在的“后见之明”,其缩小成本核算范围的思路具有当今流行的“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ABM)的“基本元素”。(2)经济活动分析。班组核算只能反映问题之所在,而要寻找问题之根源,必须借助于经济活动分析(胡玉明,2002)。中国最早开展班组核算的天津钢厂始终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杜昂,1998)。只有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才能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两大法宝(胡玉明,2002)。中国国营企业50年代初期推行的“经济活动分析”已经突破了单纯运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立足企业经济活动过程,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的“元素”。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大冶钢厂推行的“五好”小指标竞赛(杜昂,1998)类似于平衡计分卡。可以说,中国国有企业推行的“经济活动分析”早已体现平衡计分卡的精髓。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曾经因为“会计味道不纯”而被视为“不伦不类”的课程,并改为“企业财务分析”或“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值得深思?(3)群众路线。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本来属于企业内部的事情,成本信息还涉及商业秘密,能够走“群众路线”,充分地集思广益,共谋降低成本之良策,则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特色。其中的典型例证就是鞍山钢铁公司将“群众路线”运用到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上来,依靠班组核算,发动了群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说,群众路线在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中起着很大作用。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工程,不仅要深入班组,而且必须渗透到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走群众路线。中国国营企业过去实行的“群众路线”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企业目前强调人性化管理以及正在实行的“员工参与制”和“授权管理”。但基于西方市场经济环境,独立主体的企业不可能如此广泛地实行管理会计实践的群众路线。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即使要实行群众路线也只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因而只是局部性的“群众路线”,根本不可能实施全国性的“群众路线”。只有基于中国国营企业制度安排,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实行管理会计实践的群众路线。(4)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代表效率的成本指标非常重要,成本计划必不可少。因此,国营企业必须编制一个包罗一切经济活动的计划。这就是“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就其基本体系而言,中国国营企业实行多年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与西方国家企业编制的“全面预算”一致(胡玉明,2002)。不过,中国国营企业是国家行政附属单位,由国家统一制定计划,并下达给各个企业,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然后据以制定企业的全面计划。由此,编制计划时强调的是以生产计划为中心,要求其他各项计划与生产计划相配合。而西方国家企业的“全面预算”则是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编制,生产预算建立在销售预算的基础上,并以销售预算为中心,综合平衡各项指标,而销售预算的编制又是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预测为依据。同时,全面预算还特别重视生产经营活动对现金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预期影响。而当时国营企业的现金收支统一由国家管理,国营企业的一切收入都上交国家,一切支出都由国家拨付,即实行所谓的“统收统支”制度。上述具体操作的差异源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差异。国家的“统购包销”取代了中国国营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实际上,国家解决了国营企业的市场问题。由此,国营企业并没有面临市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做了西方国家企业所要做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工作。可以说,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是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重要特色。(5)对外提供成本报表。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一直将管理会计制度纳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之中,要求编制成本计算表。国营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包括成本表(成本表又包括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商品产品单位成本表、生产费用表、车间经费及企业管理费明细表),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一贯特色。这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的会计报表主要供上级使用,所有的企业都是国家的,以整个国家为核算主体,各个国营企业之间只是一种“兄弟”关系,无所谓成本保密,根本就谈不上“商业秘密”问题。成本信息只是服务于国家对各个国营企业的成本考核。国家对国营企业提出了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两个考核指标。这也颇具中国特色。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费用表具有其特殊意义。“这和西方国家只注重成本要素的情况不同”(杨时展,1998)。从体现增值额的角度看,中国当时的生产费用表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增值表(Value-AddedStatement)具有某些相似之处。生产费用表与增值表的基本设计思路一致,都比较接近商品的价值构成(W=C+V+M)。生产费用表基本体现了生产过程的C+V,便于计算工业净产值和国民收入,而增值表体现了生产过程的V+M。当然,两者编制的目的与理论基础不同。回顾历史,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色,尽管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特殊制度安排,从今天的眼光看,显然缺乏市场观念(其实,当时并不需要市场观念),但就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相当于西方管理会计的“执行会计”)而言,中国国营企业确实创造了一些足以令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实践经验。在这些理论与实践经验中,相当部分西方国家的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实行。在企业解决市场层面问题之后,中国国营企业过去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特色或经验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风采依旧,值得总结并发扬光大。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最擅长的就是“学习”,都是“学习高手”。1978年之后,中国逐步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开始引进和推广“管理会计”这个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践。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了“实际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控制,责任成本管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和“目标成本法”(邯郸钢铁集团公司)等“典型”案例。进入21世纪,即便是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经济附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和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新宠”在中国也有其运用的“典型”案例。总之,只要西方国家有什么管理会计理论或方法,中国企业就有什么管理会计实践。客观地说,中国从来就不缺乏管理会计实践的“典型”案例。然而,仔细思量1978年之后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一种忧伤之情却油然而生:与1978年之前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相比,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中国特色”何在?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管理会计实践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逐渐失去“自我”?1978年之前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为何难以重现?不过,转而一想,又有些许的宽慰: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我们必须继续向他们“学习”。我们越是强调市场经济体制也许就越没有中国特色。

(二)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及其困境

尽管与国际学术界相比,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但是,以此否认或无视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就显得有失公允。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适应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中国会计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已故厦门大学教授余绪缨先生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1982年第2期至1982年第6期)连续发表六篇论文介绍西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已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杨时展先生在《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至1984年第6期)连载其《管理会计通俗讲话》介绍西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与此同时,一批管理会计教材得以面世,最具代表性的教材当属:余绪缨先生编著的高等财经院校统编教材《管理会计》(1983年)、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天民先生编著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管理会计学》(1984年)。这两本教材当时都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国引进西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本教材以及后续其他教材和译著的纷纷出版,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管理会计的引进工作。随着管理会计的引进,中国会计学界开始讨论管理会计的对象、职能、目标、原则、方法、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管理会计学科属性及其与相邻学科如财务管理的关系等理论与方法问题。尽管这些问题都存在众多争论,但是,中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或选修课,由此又催生了大批《管理会计》教材。与此同时,以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始招收“管理会计”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大批掌握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专业人才进入了会计学界与企业界,对管理会计在中国的普及、推广与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中国这三十余年来的管理会计发展历程,我们曾经“亦步亦趋”地跟踪、引进、消化和实践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唐僧取经”式的理论研究。惭愧的是,我本人甚至也曾经加入了“唐僧取经”的历程,积极推演源于西方的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和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理念。客观地说,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中国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国际会计学界相比,还显得非常薄弱,研究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较大,而且难以解决或指导中国管理会计实践。自从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就一直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国许多学者为此付出毕生心血。就管理会计而言,“管理会计”概念引入中国的同时,基于中国学者的“思维定势”和研究风格,马上就出现构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尝试(余绪缨,1982;1984),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李天民,1990;孟焰,1991;孟焰,2007),进而提出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新概念(余绪缨,1992)。Ittner和Larcker(2001)试图以“价值管理”为基础整合并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胡玉明(2001;2011)试图以战略为导向,培植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管理情境”(ManagementContext)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毋庸置疑,管理会计依然处于发展之中,我们无法对其做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而且现有的任何理论体系或框架都是不完善的“初级产品”。这完全可以继续研究或商榷,但由此断言管理会计缺乏像财务会计那样有一套概念框架或理论体系,恐怕不妥当。其实,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许多学科也处于发展之中,其理论体系或概念框架也未必完善。回顾、梳理历史文献,本身就是一种自省。行文至此,作者自感惭愧。任何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构建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方可“修成正果”。仅凭一人(即便数人)之力,如何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呢?每个学者也许只能根据自己的专长与学术兴趣在自己的“自留地”持续地“小题大做”并“精耕细作”,待时机成熟再由某个学术“大家”将众多学术成果“集大成”所谓理论与方法体系。理论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普适性,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呢?有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又如何具有普适性呢?人们总是说“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如果老是强调会计理论的中国特色,会计岂不就成了一种“方言”?不过,基于管理会计的特征,管理会计这种商业语言,还真有可能就是一种“方言”。总而言之,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正陷入“工具代替了思想”、“科研成果丰富,学术思想匮乏”的困境。

二、现在我国应该做什么:转变观念,积极行动

在中国,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可谓“命运多舛”,“一路坎坷”。“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开始引入中国就有学者不断质疑或否定管理会计存在的必要性(杨纪琬等,1982;杨纪琬,1984;李心合,1995)。随着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逐步开始在中国企业实施,中国会计学界质疑或否定管理会计存在必要性的“风声再起”(胡玉明,2011)。中国的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不断争论过程靠其“自身的魅力”而“半生不死”地“存活”下来。

(一)为何中国现在需要重视管理会计

三十多年前,余绪缨先生就曾经撰文论证“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并旗帜鲜明地认为管理会计“日趋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现代化企业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的锐利武器”(余绪缨,1983),而且还积极倡导中国企业重视并实施管理会计。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余绪缨先生的真知灼见并没有引起必要的关注,管理会计也没有引起当时的中国会计学界与实务界的足够重视。然而,时过境迁,“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管理会计却成为人们争相热议的话题。余绪缨先生等学者的“小众呼吁”居然成为“大众热议”。这多少有些“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感觉。现在中国重视管理会计可谓“迟到但还算及时”的举措。之所以出现如此的“现象”,固然与中国经济和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有关,但更与管理会计自身的“魅力”即在企业经营过程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就中国经济和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而言,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境,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经济必须升级转型,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低毛利率成为“新常态”,甚至成为“常态”。中国企业需要“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管理会计是中国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应对“新常态”的重要工具。就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所扮演的角色而言,管理会计既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创造和分配价值的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会计与企业组织的战略制定、经营决策机制、预算与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以及激励机制紧密联系,难以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上图描绘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所扮演的角色。由图中可以看出,基于“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逻辑框架,管理会计贯穿企业经营过程的始终,企业的经营过程离不开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管理会计自身的“魅力”。其实,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只是现代会计的“同源分流”。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经理人的所有者或投资者角色,计量和报告价值;而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理人的经营者角色,创造并分配价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体现了经理人的所有者或投资者与经营者双重角色的和谐统一。由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在企业的经理人层面实现提供信息(即记账、算账、报账与查账)与运用信息(即用账)的一体化,“如何做会计”(HowtoDoAccounting)与“如何用会计”(HowtoUseAccounting)相融合,开创了会计学科的“新局面”。诚然,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以对外披露企业财务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但是,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以服务于企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毕竟,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素质的提高。如此一来,资本市场需要计量和报告价值的财务会计,但企业本身更需要创造和分配价值的管理会计。因此,为了培植中国企业核心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现在已经到了需要重视管理会计的时候。

(二)转变观念借助管理会计推进企业财务转型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管理会计的“东风”已经来了,而且有些“猛烈”。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笔者素来认为“观念可以改变历史轨迹,观念也可以创造奇迹”。因此,当务之急,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转变观念。1.企业高层领导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观念群体不是会计从业人员,而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要接受培训的群体也首先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这是因为,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其实践运用与否以及实践运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内在意愿与需求。现在财政部重视管理会计并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重点,充其量只是一种外部的政策驱动。基于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部动力,才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即高层领导,高层领导才是企业管理会计的真正需求者。因此,只有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真正认同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并持续创造价值,企业才能真正重视并有效地运用管理会计。否则,无论财政部如何重视管理会计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当然,会计从业人员也得转变观念。由于思维惯性,会计从业人员希望像财务会计那样,在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殊不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做财务会计工作,但未必能够做管理会计工作。笔者觉得管理会计论著有点像“菜谱”,看得懂“菜谱”,不见得就能够做出“美味佳肴”。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权变思想并植入日常的管理会计工作,不能老指望出现类似于“财务会计三张报表式”的“固定”管理模式以便套用和模仿。更为重要的是,习惯于财务会计不能“无中生有”的“不做假账”道德操守的会计从业人员,还要转变心态,以管理会计的思维,理解、包容和支持企业“无中生有”的创新活动,重视企业的研发投入。2.企业财务转型。如何使管理会计真正在企业“落地生根”,还需要借助管理会计推进企业财务转型。如果企业高层领导和会计从业人员转变了观念,确实认同管理会计的作用,那么,企业财务必须相应转型。企业财务转型主要包括会计从业人员转型与财务职能转型两个方面。(1)会计从业人员转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多达1,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基于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财务会计的记账、算账与报账都必须遵循规范化的“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如何做会计”的层面,而基于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管理会计只是为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即所谓“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RightInformationisProvidedtotheRightPeopleattheRightTime)”,更多地体现“如何用会计”的层面。面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数据时代,许多人或专业机构质疑或否定会计存在的必要性,甚至将会计职业列为“即将消失”的职业。对此,笔者认为会计从业人员“不必过虑,但也不能无忧”。之所以“不必过虑”,是因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更为便捷,财务会计的记账、算账与报账等常规性工作可能为计算机所取代,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可能大为减少。但是,如何查账与用账等个性化工作则充满职业判断与商业智慧,难以为计算机所取代。况且,大数据本身未必有价值,只有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创造或挖掘出商机,将企业的大数据转化为制定战略与经营决策的依据,大数据才具有价值。目前流行的CMA(CertifiedManagementAccountant)即“注册管理会计师”未来也许改为CMA(ChiefManagerialAnalyst)即“首席管理分析师”更合适。擅长于数据分析的会计从业人员就是“首席管理分析师”的最佳人选。之所以“也不能无忧”,是因为从“如何做账”的财务会计转向“如何用账”的管理会计,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理解商业模式和行业特征,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市场意识”,树立“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会计思维。这不仅需要会计从业人员转变观念,更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拓宽知识面,能够将战略、会计与业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许多会计从业人员而言,这可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现有的众多会计从业人员能否应对这种挑战,也许还真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过去,会计从业人员经常自嘲为“数豆者”(BeanCounter)并引以为豪。现在,“数豆者”在企业界也许包含更强烈的负面内涵。尤其是通用汽车公司前副总裁鲍勃·卢茨(BobLutz)出版的关于挽救通用汽车公司免于破产的著作,书名居然是《绩效致死:通用汽车的破产启示》(CarGuysVS.BeanCounters:TheBattlefortheSoulofAmericanBusiness)。会计从业人员被视为数字强迫症患者和斤斤计较的人已经够糟糕了,现在竟然被贴上扼杀美国商业灵魂这个恶魔标签。因此,顺应当今的经营环境,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从原来的“数豆者”转向“种豆者”(BeanCultivator),乃至“选豆者”(BeanSelector),积极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从“如何做会计”转向“如何用会计”,“由技入道”地感悟会计数据的“灵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运用管理会计辅助企业制定战略并实施“精细化管理”,塑造企业核心能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综合上述,如果会计从业人员依然坚守“如何做会计”的财务会计领域和固有思维,其职业生涯堪忧。会计从业人员向“如何用会计”的管理会计领域转型才是其职业生存的必由之路。(2)财务职能转型。基于21世纪的经营环境,企业的财务职能同样必须相应转型。企业的财务职能要从现在的侧重于维护企业资产安全的“核算型”财务(扮演“数豆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侧重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并持续创造价值的“价值型”财务(扮演“种豆者”的角色),最终转向侧重于辅助并参与企业战略制定与经营决策的“战略决策型”财务(扮演“选豆者”的角色,与企业首席执行官一起“挑选”好的“豆子”,成为首席执行官“有价值的商业伙伴”,与首席执行官讲同一种语言即持续创造价值)。如果管理会计在企业得以“落地生根”,那么,履行财务职能的财务部门的角色定位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必然会由现在的“成本中心”变为创造价值的“利润中心”,乃至“投资中心”。当然,如果企业高层领导和会计从业人员确实转变了观念,认同并践行管理会计的基本理念,那么,企业财务职能的转型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如何走出“困境”

当然,学术界同样需要转变观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中国管理情境的管理会计问题就是世界性的主题。因此,学术界应该尽快终结“模仿式研究”、“跟踪式研究”和“改进式研究”的“取经时代”,全面转入“原创性研究”的“造经时代”,树立“研究问题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国际化”的理念,为国际会计学界提供彰显“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使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世界知识主流。那么,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何方?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具有技术(Technical)、组织(Organizational)、行为(Behavioral)和情境(Contextual)等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都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制度与文化背景。这就是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尽管理论具有普适性,但是,说不定中国企业的管理情境可以修正、否定原来的某些理论甚至创造出新的理论。这样,我们的研究成果就既彰显“中国特色”,又融入世界知识主流。此外,中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在中国的主导地位,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部门在中国的特殊运作方式。因此,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说不定就在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管理会计。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也许应该更为关注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2

尽管我国的公立医院事业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始终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体制,在财务预算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财务管理工作的欠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医院的大量建设资金长期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不但削弱了医院的财政独立性,也不利于医院市场竞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低下。医院财务预算体系之所以长期缺失,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相关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缺乏领导的引导和带头作用,财务部门也就不会对医院的财务预算投入必要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公立医院的整体运作环境比较繁琐复杂,因此使得医院财务部门的工作难度加大,难以全面综合地把握医院的财务预算内容,因而造成许多公立医院即使制定了财务预算计划,其工作质量也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医院的财务预算不能依照规范的流程进行,而更多地依靠工作人员的主观臆断和自身经验,没有采用科学有效的预算方法,最终使得预算工作流于形式,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使医院的财务预算难以取得实效。

(二)公立医院财务工作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较低

目前,许多公立医院对财务人员的聘用标准较低,导致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人才资源紧张、专业能力较低以及管理观念陈旧等。从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来看,普遍存在着偏重于义医务工作,轻视财务工作的倾向。财务工作人员属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同时也很难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接受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在这一工作环境下,财务人员就会仅仅专注于医院账目的整理而对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缺乏热情。如果医院在运行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财务安全隐患,而财务人员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未能及时发现解决,就会影响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医院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实施了新财务会计制度以后,医院的财务核算体系的独立性明显增强,许多重要的资金投入都将依靠医院的自身成本。这样一来,医院就不得不对其成本管理工作加大重视力度,从而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医院成本管理的好坏能够直接体现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成就,与医院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由于医院需常常进行重大的医疗、研究及科教等活动,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极大。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能够保证医院始终处于盈利的状态而不致发生亏损,维护医院的竞争力和社会形象。因此可以说,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加强其自身成本管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医院奖惩和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

为了使医院的管理工作能够形成一定的规范,许多医院都建立起了相应的考核及奖惩措施,但在落实情况方面却不如人意。自从实施了新财务会计制度以来,医院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在对医院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需要将医院责任与实际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需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估办法开展综合性的全面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医院的成本管理,还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能对浪费医疗资源的部门或个人形成威慑作用。

(三)进一步强化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规定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能够在提高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医院的各个部门及科室都将严格遵循财务预算的标准进行具体的财务规划,将各部门支出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使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渗透于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会得到加强,加大财务预算在其工作中的比重,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有效加强医院的财务风险预防工作。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3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4

2.不利于企业的相互协调运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管理部门是分开的,这就导致了这两者之间的信息也是相互分离的,这样就减少了信息的流通。两个部门都要对内部以及外部的信息进行合理地整理与分析,筛选出适合自己部门的信息,这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协调。

3.增加了开销经费原有的财务会计部门与管理会计部门是分离的两个部门,所以开销和经费是两个部门单独结算,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开销与多余的花费。所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开销过多和资源的浪费。

二、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措施

1.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谚语就是告诉我们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所以企业要着手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特别是在现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之下,企业若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会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所以企业需一套科学的正确的会计准则来为公司的正常运行做理论指导。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并且要逐步完善会计制度、明确财务会计人员的分工与职能。通过这种方式便可以让企业中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来协调公司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上的需要。

2.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然只能使事情向相反地方向发展。所以在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受传统模式的影响,职员们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时企业要加强宣传,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起,让职员慢慢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给他们的传统思想注入一股全新的理念。如果在一开始就将所有原有的东西全部舍弃,这只会让各部门感到不适应,导致公司的效率变的低下。

3.融合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如果改革不彻底,就会很容易让企业中的各部门感到灰心沮丧,所以既然要改革,就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融合。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工作的处理和各项业务的流程等方面进行融合。在规章制度方面,企业可以提出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样就能让各部门明确分工,有章可循;在组织机构方面,企业可以精简部门,一些浪费公司信息资源,并且开销过大的部门就可以加以撤销;在企业的流程方面,企业一定要做好相关交接手续,以便让融合之后的部门明确任务,熟悉业务。

4.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应该利用一种强大的资源来进行改革,那就是互联网。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所有的数据就可以进行共享。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再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一个信息记录表,这个记录表中就包括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部门的信息。将它进行总结分类,并不断地完善有关数据的准确性,这样罗列出的信息就一目了然,清晰明了,便于在今后的使用中能够轻松地找出来并使用。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5

[1]杜兴强,曾泉,杜颖洁.政治联系、过度投资与公司价值——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1(8):93-110.

[2]杜晓瞭.产权性质、债券融资与过度投资一一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2012(8):23-28.

[3]范海峰,胡玉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44-50.

[4]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3-10.

[5]黄乾富,沈红波.债务来源、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金融研究,2009(9):143-155.

[6]蒋琰,陆正飞.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单一与综合机制的治理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75.

[7]姜付秀,伊志宏,苏飞,等.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8]李维安,姜涛.公司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7(12):56-61.

[9]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经济科学’2006(4):50-58.

[10]罗进,李延喜.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一一基于信息透明度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3(12):112-117.

[11]毛新述,叶康涛,张頓.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评价——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2012(11):12-22.

[12]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3(1):36-45.

[13]庞明川.中国的投资效率与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7):46-52.

[14]屈冬冬.制度环境股权再融资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_屈冬冬[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43-50.

[15]盛明泉.预算软约束、过度投资与股权再融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84-90.

[16]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政府干预、GDP增长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10(8):33-48.

[17]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7):44-52.

[18]汪平,孙士霞.自由现金流量、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9(4):123-129.

[19]王晓梅.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研究——基于原始股东视角看IPO融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49-54.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88-95.

[22]邬国梅.控制权收益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驗证据[J].当代财经,2008(5):115-119.

[23]肖浩,夏新平.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权益资本成本[J].管理学报,2010(6):921-925.

[24]杨华军,胡奕明.制度环境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9):99-106.

[25]杨兴全,张照南,吴昊旻.治理环境、超额持有现金与过度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0(5):61-69.

[26]杨兴全,魏卉.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综述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11(8):75-80.

[27]叶康涛,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5):127-131.

[28]俞红海,徐龙炳,陈百助.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J].经济研究,2010(8):103-114.

[29]张洪辉,王宗军.政府干预、政府目标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J].南开管理评论,2010(3):101-108.

[30]祝继高,陆正飞.融资需求、产权性质与股权融资歧视一一基于企业上市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4):141-150.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 曾永艺, 吴世农, 吴冉劼. 我国创业板高超募之谜: 利益驱使或制度使然[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9): 140-150

[2] 张强, 张宝. 机构投资者情绪、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 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经济经纬, 2012(02)

[3] 衣龙新, 杨峰. 创业板上市公司首发“超募”动因分析与实证检验[J]. 深圳大学学报, 2012(03):112-117

[4] 衣龙新. 市场热度、券商利益与 IPO 超募[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05): 85-91

[5] 郭泓, 赵震宇. 承销商声誉对 IPO 公司定价、初始和长期回报影响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6(03): 122-128

[6] 蒋顺才, 蒋永明, 胡琦. 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06(07):132-138

[7] 徐浩萍, 罗炜. 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双重视角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02): 124-136

[8] 张丹, 廖士光.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10): 61-68

[9] 夏峰, 谢咏生, 张霖等. 创业板投资者整体情况及交易行为特征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2009(11): 42-47

[10] 刘文虎. 基于 Malmquis 指数的中国股市羊群效应测度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08):72-77

[11] 郭海星, 万迪昉. 创业板 IPO 发行定价合理吗?[J]. 中国软科学, 2011(09): 156-166

[12] 郭海星, 万迪昉,吴祖光.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11(03): 101-109

[13] 庄虔华, 张文, 郭良鹏. 创业板投资行为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9-57

[14] 张强, 张宝. IPO 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10

[15] 刘志远, 郑凯, 何亚南. 询价对象之间是竞争还是合谋——基于 IPO 网下配售特征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1(03): 35-44

[16] 陈炜, 吴世农. 交易信息、订单簿透明度与投资者订单提交策略[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12):66-73

[17] 张亦春, 洪图. 创业板 IPO 市盈率与超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券商声誉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实证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 2012(03): 42-49

[18] 范汉熙.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理论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05): 176-177

[19] 陈见丽. 承销商声誉、融资超募与超募资金使用效率——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2(03): 47-57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

[21]冯巍.内部现金流和公司投资.经济科学.1999(1).

[22]何金耿,丁加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1(9).

[23]郝项超.公司治理、财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基于最终控制人视角的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4]郝颖,刘星,伍良华.基于内部人寻租的扭曲性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7(2).

[25]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经济科学.2006(4).

[26]梁光红,龚蜜.公司过度投资国内外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27]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南开管理评论,2009(2).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6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联系

诚如我们所知,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它们的服务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发展目标都是通过记录和核算企业的经济活动(资金链条活动),收集和整理足够的经济信息供决策者使用,以更好地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更确切地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在企业管理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财务会计是基础,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核算与报告来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和评价资料。而管理会计则是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它通过利用财务会计整理和提供的各项经济信息,结合特定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来预测和规划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总的说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的,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区别

从整体上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和发展目标是相似的,但是,它们还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息的使用范围和会计的工作主体。

一方面,从工作主体这个角度来说,财务会计是服务于整个企业的,它所收集、整理、加工的信息都立足于整个企业,它所提供的经济信息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整体的发展。而管理会计的主体,相对而言则更为多样化。它的服务主体既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部门、车间或者是个人。

另一方面,从信息使用者这个角度看来,管理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的使用人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而财务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的所有者范围则相对广泛,既有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还有与企业联系密切的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从整体上看,诚如我们所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入WTO,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外、国内市场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企业遭遇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和压力,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大不如前。而管理会计凭借自身的巨大优势,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会计体系下的数量经济分析、数理统计推断、全面预算等思想充分提高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对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也具有不可替代是重大意义。

(二)从信息收集、加工、应用上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和完善

从细化角度上看,我们不难发现管理会计在信息收集与整理、信息运用与分析、发展规划与设计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说来,正如上文所述,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既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使一个部门、一个小组,甚至一个人。因此,管理会计往往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经济信息,整体的和个体的,单一的和双向的,历史的和未来的等等,在管理会计的核算体系下,企业最大限度上地获得需要的经济信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

  其次,管理会计在局限性的应用和加工上也有专门的方法体系和工作系统,从而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有着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和考察,进而能够做出更为长远、合理的预测和决策。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对未来市场环境的预测和考察,对企业发展时机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对企业整体经济活动和资金流的走向都有着整体的掌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做出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与企业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经营规划和绩效考评也离不开管理会计。当前,经营目标的制定与全面预算体系的建立都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必须重视和关注的方面,而管理会计依据自身强大的预算核算功能,在增收节支、减员增效、绩效考核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和经济基础。

三、企业管理会计缺乏的原因

正如上文所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会计缺乏的现象,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探究的。

(一)会计人员综合素养不高,企业管理者放权困难

毋庸置疑,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因为专业的管理会计,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对会计人员的复合型专业技能的要求十分高。这就导致当前财务会计泛滥,而管理会计人才缺乏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

此外,企业负责人文化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工作只是简单的记账、核算工作,而没有技术含量,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工作更是没有贡献和建设,因此对企业的财务工作重视不够。与此同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普遍存在“集权”的问题,而没有给予企业的财务人员足够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这也就导致管理会计没有生存的突然和发挥职能的机会。

(二

)会计管理软件使用率低,电算化水平不高 当前,企业的会计管理软件使用率普遍较低,尤其是会计电算化水平并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管理会计对会计管理软件的应用要求十分高,会计管理软件能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系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不仅在记录和核算,在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上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从现实情况看来,我国不少企业都忽视了会计管理软件的应用与学习,也没有建立起企业专门的数据库,对长期以来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极大地阻碍着管理会计系统的成熟和完善。

四、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具体战略和措施探讨

在充分认识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联系和区别后,我们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管理会计的缺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下文将对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具体战略和措施展开系统、全面的探讨。

(一)引导企业负责人转变会计理念,推动会计与管理的结合

诚如我们所知,在大多数企业,企业负责人(领导者)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想要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我们首先要引导企业负责人转变自身的会计理念,提升他们对管理会计职能的重视程度。

具体说来,一方面,企业负责人要注重自我提升和完善,积极参与管理会计知识相关的培训,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与资金运动的运行机制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核算系统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转变原有的会计理念;另一方面,企业负责人要积极引进专业管理会计人才,对财务工作者适当地“放权”,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让财务工作者更好地将财务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相结合,以更完善地进行企业会计核算与预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二)加强专业管理会计人才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和机构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当前企业的财务工作者普遍存在着综合素养不高,也即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知识的问题。因此,企业首先要加强专业管理会计日常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具体说来,企业要依据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密度,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针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会计业务熟练,而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开展专门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培训和指导,引导财务工作人员掌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让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更好地将财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提高。

(三)增加会计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电算化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会计管理软件和会计管理模型、方法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与会计核算业务中都应用得较少,这对管理会计的转变和实现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企业要充分重视[!]这些会计管理软件和管理模型的应用,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电算化水平。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7

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主要做法:

1、抓贯彻、定目标,出台县级、基层工会《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福州市总工会在认真做好本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自查自纠工作后,根据省总工会的最新规定和指示,结合福州市实际,先后制定并下发了《福州市县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榕工〔2011〕34号)及《福州市基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榕工办〔2012〕48号),积极组织各级工会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自查自纠工作,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互审互评的方式评选出财务管理规范化合格单位,并予以表彰。

2、找差距、重整改,切实解决县级工会财务会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福州市总工会召开规范化建设部署会议,组织县级工会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把握要点,要求县级工会、市级产业工会要充分认识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把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要按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的要求,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全面提高工会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3、抓示范、树典型,推进规范化建设见成效。为推动县级工会开展规范化建设,福州市总工会选择了永泰、福清作为规范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先后在福清市、永泰县召开现场推进会,这两个试点单位在会上分别交流了规范化做法和体会,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永泰县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工作材料。会议同时通报了全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作开展情况。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湘国参加会议,要求各县(市)区总工会、市级各产业工会,要认真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作,健全制度、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要抓住机遇,重点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等财务工作重难点问题;要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会计服务基层、服务职工、服务工会重点工作的水平。经过这两年来各级工会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县以上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财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会财务机构进一步健全、财务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财务制度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工会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二、福州市基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现状

近两年来,县级以上工会在不断提升自身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层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为了深入了解目前福州市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2013年末至2014年初,福州市总工会组织专门人员成立调研小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市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项调研共召开座谈会5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5份。其中,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所占比例分别为10.8%、69.3%和19.9%;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工会主席和其他人员分别占28.5%、53.1%、17.4%和1.0%。从问卷显示结果来看,福州市基层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整体情况仍较为薄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会经费、会费收缴工作不足额、不及时。在调查中发现,72.94%(310家)的基层工会存在着拨缴经费标准过低、缴交经费不及时的现象。工会经费按规定及时、足额拨缴的单位只有115家,占27.06%。未能体现公平税负。同时,调查中还发现,有259家基层工会从未向会员收取会费,占60.94%;在有向会员收取会费的166家基层工会中,有47家基层工会半年才向会员收取会费一次,占样本总量的11.06%。大部分基层工会未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向会员收取会费。二是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总体水平不高。在受调查的425家基层工会中,专职工会财务人员37人,占8.47%;兼职财务人员388人,占91.53%。而且,调查问卷显示,基层工会会计人员职称水平总体不高且参差不齐,其中中级以上会计技术职称的有69人,占16.24%;初级职称有158人,占37.18%;会计员有184人,占43.29%;还有3.29%(14人)无会计从业上岗证。三是工会经费独立核算的比例有待提高。调查问卷显示,在受调查的425家基层工会中,开立银行账户的基层工会仅208家,占48.94%。在问及未开立银行账户的原因时,部分基层工会认为工会经费总量少、设立独立银行账户手续繁琐且没必要,工会经费仍在行政账户开支。这种现象间接导致了行政支出挤占了工会经费。有43家基层工会虽然独立设置账目核算,却没有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工会一切经济业务开支仍由企业老板审批,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小型私营企业。四是预算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在受调查的425家基层工会中,有228家基层工会未执行预决算管理制度,占样本总数的53.65%;在有执行预决算管理的197家基层工会中,13.88%(59家)基层工会日常活动经费开支随意性大,有超预算现象;11.06%(47家)基层工会预算编制程序不够规范。五是基层工会活动经费不足。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基层工会反映,基层工会活动经费有限,行政未能给予工会一定的经费补助,不足以满足工会日常开展活动需要。

三、探讨影响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发现的工会经费收缴不足额、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未实行工会经费独立核算、预算管理不规范、基层工会活动经费不足等现象,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主对工会工作不重视,对工会经费收缴认识度不高。首先,部分企业主本身对缴交工会经费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对工会组织存在心理抵触。从企业方来说,企业追求的最大利益是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利润效益最大化。企业方认为缴纳工会经费减少了企业利润,直接造成了企业的负担,因此采取了虚报、少报企业人数,以最低工资标准计征工会经费,甚至不交工会经费的方式来规避支出。再次,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的一切开支必须由自己掌管,工会主席也是受命于企业领导,不能与企业领导平起平坐,工会开支不能任由工会主席审批。必须尽量减少开支,没必要多成立账户,财务人员直接由行政方财务部人员兼任即可。这种心理直接或间接造成工会活动难以开展、无法执行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专用账户难以建立、财务人员配备不完善、工会活动经费不足的现象。

(二)工会经费地税的作用和成效有待提高。福州市2007年开始推行工会经费地税工作,从总体来看,工会经费收缴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收缴总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收缴成效显著。但是还是存在着经费拨缴率偏低的现象,未能做到应收尽收。从2013年工会经费收缴数据分析来看,全市有15700家独立基层企业,缴费单位数13735家,拨缴面达到87.48%。人均应拨缴经费258元,实际拨缴率只有39%,人均月缴费工资标准1043元,仅是2013福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工会经费委托地税部门代收,但地税部门只增任务不增人。为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地税部门有时难免顾此失彼,直接导致一些企业钻空子,每月仅缴交地税部门允许通过的最低标准的工会经费就敷衍了事。二是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由于税务征收和工会经费征收是两套运行系统,地税部门征收工会经费的前置条件是企业必须实行工会信息登记,企业必须在录入工会经费征收系统后才能申报缴交,如果部分投产一年以上的企业不组建工会、不主动登记、申报,逃避缴纳工会经费,而地税和工会两个部门对欠缴、拒缴的企业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进行约束,就无法对这些企业形成有效的制约。三是地税部门税务征收的平台优势尚未能完全为工会所用,征收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共享脱节。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一是财务人员受“双重”身份的限制。由于大部分行政财务人员兼管行政和工会的财务核算,财务人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先是行政财务人员,其次才是工会财务。这种身份造成了财务人员的意识直接受企业领导的限制,一切工会活动要从企业行政出发,企业资金不足的时候就少交,甚至不交工会经费;企业领导认为没必要的工作就不需要开展,譬如预决算管理工作。同时,由于财务人员身兼数职,当企业行政财务工作量大时,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必然得不到保证。二是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部分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基层工会组织日常经济业务活动简单,不需要配备专业素质高的财务人员。这种现象也是导致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推动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从广泛宣传工会政策法规入手,提高企业领导对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视。要推动基层工会财务工作的规范运行,必须要取得企业主的支持。第一,要通过立法,使企业正视工会组织的存在和作用。立法部门应加强相关法律的修订,在法律中加入强制性约束条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保护措施,提升工会组织的地位,使企业认识到工会组织应该是独立于企业而存在的,而不是依附于企业管理下的一个分支机构。通过法律,强化工会组织的职能,使企业认识到工会组织的主要职能不仅仅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更是联系企业与职工的桥梁,是劳资双方利益的维护者,是劳资矛盾的“油”、“灭火器”,真正的理解工会组织,理解工运事业,尊重工会干部。第二,加大工会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各级工会组织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工会政策法规及各项工会发动的惠民活动、措施,提高工会组织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发挥多方联动作用,结合政府其他相关执法部门,形成合力,深入到企业中去,送政策送制度上门,广泛宣传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引导行政领导、工会干部和财务人员学习《工会法》、《新工会会计制度》《基层工会经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增强其依法拨缴工会经费的自觉性。第三,上级工会应尽可能的多给予基层工会活动经费补助,以满足基层工会开展活动的需要,使企业行政领导认识到工会经费是开展工会工作和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加强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对企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从加强税务、工会、企业三者沟通协调关系入手,不断提高工会经费拨缴率。要打破工会经费收缴的“瓶颈”,税务部门是关键。一是工会和税务部门双方要定期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协作,及时反馈工会经费代收工作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工会要充分利用税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如地税部门在开展税收稽查工作时,把工会经费征收工作纳入其中,大力宣传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重要性,使企业深入了解工会事业的重大意义,消除对缴纳工会经费的抵触心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依法申报、依法收缴。二是要加强双方的信息交流,尽早实现网络互联,保证地税征收系统与工会经费地税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两个系统“三同步”,即时间同步、信息同步、措施同步,使工会能第一时间了解企业信息及工会经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保证工会经费的收缴工作。三是要促使税务部门加大对不守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对经费不缴、漏缴的单位,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制约手段,从源头上保证工会经费收缴的足额到位,保护诚信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

(三)从塑造典型入手,不断扩大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的步伐。要在全市基层工会中推进财务规范化工作,关键是要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切忌一蹴而就。工会组织要精心选取一些财务管理较为规范的基层工会,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基层中去,以引导激励为主,积极帮助基层工会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这种方法挖掘出一些先进典型,并在全市基层工会中进行广泛宣传并表彰为示范单位,以其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激励并带动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

(四)从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入手,提高基层工会财务管理水平。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县市区总工会、产业工会要加强对下级工会财务工作的指导,定期组织基层工会财务人员进行工会财务、经审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工会财务人员熟练掌握应用新的工会财务知识,可以邀请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有经验的专家对规范化建设标准进行讲解及指导。并且不断创新财务工作方式,定期组织基层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竞赛,促使基层工会财务在比赛中增进知识与沟通,加强基层工会财务工作交流,从而进一步带动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的发展。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8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电子商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会计成为时下财务管理的新宠。由网络会计所点燃的财务革命的火花大有燎原之势。

网络会计,是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活动。具体说来,它是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它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通过电子商务,可在线远程处理会计事务,是一种全新核算模式。

1网络会计赋予财务管理的新特征

1.1提供会计信息更及时

与传统财务信息相比,网络会计信息实时反馈能力强。一份计划的执行情况、一项投资的获利情况,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网络时代,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现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已满足不了人们对会计信息及时、全面性的要求。网络会计的实时跟踪功能,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使决策者一目了然。投资者亦可通过网络随时动态掌握企业的现在和过去财务信息,从而减少其决策风险。

1.2会计信息披露更全面

会计信息要求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论是对企业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均要予以披露,从而使公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传统会计信息,由于篇幅和纸张载体本身的缺陷,使很多非数量化的信息无法反映,更不要谈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网络会计的在线数据库则包括了企业所有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并采用网上报告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容量。此外,大量的相关信息,通过链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的容量。企业的信息使用和管理者,通过在线访问,可随时全面了解所需的信息内容。

1.3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

互联网络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了及时、便捷的交流方式。通过人机对话,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了交互性。在互联网络中,使用者可针对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并可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深加工。通过索引,获得各方面的数据和报表。比如,若按报表项目建立索引,就相当于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一个简化的财务报告;若按部门建立索引,就可获得企业的部门报告;若按时间建立索引,就可以获得各个时期的财务报告。

2网络会计:传统与现代财务的分水岭

2.1理论冲击,网络会计让传统财务改变思维

传统会计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传统财务会计的四个假设适应传统社会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检验证明。但是,网络时代出现的网络经济,却使四项假设有三项假设发生变动和改变,只有货币计量假设没有很大变动,只是更趋于实际。这大大动摇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基础。

(1)会计主体虚拟化。会计主体又称会计个体,是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它明确了财务工作的时间、空间等范围,是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开展业务的基础。这个主体传统财务中必须是有形的实体。它是传统财务会计四个假设的基石。但随着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的虚拟化,四个假设的基石已不复存在。网络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它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范畴,因此很难确定会计主体。需要我们改变思维、转换概念,用相对会计主体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使财务会计工作正常进行。

(2)持续经营假设泡沫化。持续经营假设是为传统会计中企业对其财产评估和费用分配等问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考虑而设立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可实时评估财产和进行费用分配。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而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的临时性组织,它可能就在第一次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就像泡沫一样,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3)会计分期假设空心化。会计分期假设的产生是由于在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下,提供会计信息的技术受到限制,系统加工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划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可实现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而网络公司的交易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立即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起来,并在一次交易后编制出会计报表便可解决问题。

2.2实务变革:网络会计改变传统财务会计实务

网络会计是人类财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最大的贡献是使传统会计中的某些原则受到冲击,并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扬弃”。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权责发生制的主要作用是在传统财务管理中限定期间内费用和收人的分配,而网络会计中的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就失去应有的作用。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由于网络公司是个临时性组织,网络会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于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已无意义可言。

(3)对会计报表的挑战。提供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会计数据。传统会计中,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所以无论是动态报表还是静态报表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用网络会计的电子财务报表更适应决策的需要。海量的数据,多形态、多形式、方方面面的情况反馈,这在以往会计报表中是无法比拟和想象的。

(4)对会计职能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管理的现代化使会计的职能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因此,对网络会计核算、网络会计监督等职能就有了新的要求。由于网络会计采取的是高速实时传递,诸多信息千变万化,而参加网络交易的双方又因其组合方各自利益不同,任何环节都有出现差错的可能。因此,网络会计管理方法就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会计监督要与之相适应。会计监督在网络会计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分为交易前监督,交易中监督,交易后监督。只有严格执行这些监督制度,才能保证网络会计工作的安全有效运作。

2.3规则创新:网络改变会计观念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网络会计必须抛弃一些陈腐而不合时宜的观念,运用全新的思维,通过规则创新,树立起一系列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观念。

一是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传统会计是面向过去的时空观,通过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作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而网络会计的特性要求会计的时空观必须由回顾型向展望型转变;构建一种紧跟时尚、面向未来、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的会计组织结构及方法体系,使网络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实现会计管理技术的二次飞跃(第一飞跃是从传统的簿记学到现代会计学)。

二是动态时点观念。由于网络会计主体虚拟化,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而网络会计又采用的是全球化的实时报告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会计在动态运作中的风险是难免的。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是积极的风险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面对风险,网络会计只有在承认风险的基础上,寻求对风险的最佳控制,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面对多变、易变的生存环境,网络会计想要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可能的。传统的会计希望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要么承认,要么否认,而不想部分地确认,这种方法,只能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面临更大的风险。

建立风险观念,有利于积极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网络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风险预警系统。同时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有利于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使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价值。

四是网络系统观念。网络是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网上活动,丰富了会计业务的形式和内容,使会计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会计系统的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是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的,这个系统单靠会计界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和参与。因此,网络会计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网络系统观念。

五是回归财富重心观念。会计学是一门对财富及其来源、构成及变化进行计量,说明财富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对一个组织或个体创造财富的能力进行估价及预测的科学。会计学的重心是财富,网络会计的发展强调会计资产向财富回归,将一切具有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都要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实现会计资产与财富概念的一体化。财富重心说奠定了网络会计的基础;财富、资产一体化,说明了会计资产的实质;资产、损益一体化揭示了会计损益的真正意义;财富、资产、损益一体化,则让会计可以在灵活的报告形式中采用时点基础,使会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质的变化。

六是绿色会计观念。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绿色会计(环境会计)便是可持续发展和传统会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绿色会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将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要求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揭示和衡量会计主体的活动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改变了传统会计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使项目兼顾了企业、国家的利益以及社会效益,从时间上防止了透支未来,破坏环境,滥用自然资源。

七是创新的观念。兼容性和发展性是网络会计的创新标志。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会计面临的风险增加。构建一个开放的会计系统,从微观与宏观出发,实现会计财务管理的内外一体化、国际一体化,将传统会计,通过网络重构融为一体,以信息集成的形式体现不同的目的要求是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体现会计系统的网络化、动态化、自由化、一体化,将是网络会计发展的最终目标。

3网络会计:未来财务的发展方向

3.1网络会计:与时代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模式

由于网络会计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与传统会计相比,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廉价、简单,因此必然会风糜全世界。特别是由各种软件所支撑的投资决策系统,让人们摆脱了繁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方便。同时,网络会计的兼容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为多元化的网络生活开辟了新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充分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经济习惯。网络经济蕴育诞生了网络会计,网络会计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网络经济与网络会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未来财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2网络会计:机遇来自与风险的挑战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9

0引言

财会部门应该以质量管理实施为契机,进行财会规范化管理,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明确的岗位职责、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目标、责任目标、素质品德目标和学识能力目标,严格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把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绩效管理的“考核意识”和规范化管理的“结果管理”有机结合,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面对新的形式需求,财会规范化需要进步高效管理。

1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1.1业务学习不深入,实际操作不认真。部分学习流于形式,有关操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的新问题仍然把握不准,以至在操作的时候造成差错。

1.2思想熟悉不到位,达标创优标准低。有的行对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熟悉不到位,思想没有压力,工作缺乏动力,不能按照“严、细、实”的要求操作业务,缺乏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3有些人员在规章制度执行中不能一如既往、认真坚持,不能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每一笔业务,存在事后补办的现象,存有检查前突击整改的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2.1健全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考核监督机制。合理分解目标,将任务量化并落实到人,使各尽其职,人尽其才;理顺工作关系,体现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程序和整体意识,克服各自为政的现象;落实质量考核责任制,树立正气,克服老好人的思想,建立包括出勤、学习、交接、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在内的各项考核制度。在工作实践中把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和每个人的工作效果统一起来,把贡献和报酬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和操作程序,以促进财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2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日常监督职能,明确坐班主任的职责和工作权限,重点理清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抓好组织纪律,岗位练兵工作,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好工作中的疑难新问题,做好业务协调和重要业务的审核工作,主要应把握好微机操作、进出人凭证、人员业务交接、出库人库等“四个关口”,认真填写日志。强化坐班主任事前、事中检查监督,按月(季)开展自查工作,发现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上级联社定期不定期地对下级联社进行检查辅导,帮助排疑解难,促进不断整改。四是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对照财会工作规范化标准逐条自查的方法,找出不足,尽快纠正。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办法的贯彻执行,杜绝违规操作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2.3加强学习,把握规范化标准。因此,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熟练把握规范化标准。财会人员要把学习规范化标准和学习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弄通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对新问题的理解;把学习规范化标准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把学习规范化标准和个人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克服惰性和旧习,建立严格按标准、规范化运作的工作程序。

2.4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多内容的业务培训活动。要围绕着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大业务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对现有从事会计出纳人员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弄清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类别和业务水平,然后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规划。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要求在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和培训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培训工作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懂什么、专什么,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以此尽快地适应本职岗位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全面的业务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互查观摩学习活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召集基层负责人和会计出纳业务骨干,围绕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主体进行互查,通过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加强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新问题和工作难点、疑点,统一工作方法,达到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目的。

2.5组织考核评选。由上级抽调县联社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织开展考评验收工作并实行奖励和处罚,通过此项工作,既考评了被查单位的工作,交流了经验,又培养壮大了考评队伍,使参加的人员进一步从感性熟悉提高到理性熟悉,从实践到理论上明白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和要求,为促进财会工作上台阶、上等级打下基础。

2.6关心基层行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基层信用社的会计出纳人员处在工作第一线,工作任务繁忙,责任重大。因此,各级联社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办实事结合起来,作为基层行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单位领导要经常和财会人员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成长进步,解决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广大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例10

2、会计的实质,会计控制

3、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历史不一样

4、业务分工不一样

5、目标不一样

[论文]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虽然人们争论己久,但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对此,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有本质的区别:

会计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能动性的反映与控制。会计能动性反映,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会计反映必须以客观经济活动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真实、及时的记录和计算,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这种感性资料只是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判断,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即会计的理性认识,其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会计反映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只是完成了会计反映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际,指导实践,即通过这咱具有“理性认识”的会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济活动,调节企业管理行为。

会计控制,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本身通过财经法规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直接控制,主要指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业务,通过“不予受理”而实施会计制裁;间接控制,主要指通过设计控制程序,完善会计方法,建立健全会计管制体系,来不断调节企业管理行为,促使企业经济活动泥永不偏离“经济上可行”的轨迫。

财务管理的实质一般涉及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两方面。财务活动主要指企业的资金起动,包括:①资金的筹措;②资金的使用;③资金的投资;④资金成果的分配。资金筹措,是指正是通过各种渠迫,包括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业积累、公司债、普通股、优先股等把资金集中起来、这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是一种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资金使用的实质,也是一个资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为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投放到各种形态上,如存贷、现金、应收标据、固定资产等,资金的投资的实质就是投资决策权,如果没有投资决策权,就无力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决策的好坏将影响公司未来多年经营获利的状况;资金的分配,实际上是指劳动成果的分配,即企业当期所实现上总产品价值的初次分配。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与国家、其他企业、企业内部各单位以及企业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该把企业产权机制引入财务管理内容之中,同时理顺日趋复杂的新的财务关系。

二、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历史不一样:

以历史上看,财务是由会计工作的附带部分演变发展起来的。理财活动由来已久。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不象会计学那样古老,而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主要原因是理财活动未能向会计工作那样人所有者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是使用者分离,对筹资等行为进行研究,才出现了财务管理学科。第一部财务管理学著作是美国人格林著的《公司财务》。财务管理学虽然产生的历史不久,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三次大的调整和补充,西方的财务管理学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体系。

会计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从“零星算之,总合算之”到四柱清算直到西方较严密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流水式的付记帐法剥到科学的储贷记帐法,己经成为一套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

三、业务分工不一样:

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是资金运动,以企业为主体,包括资金筹措,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四大内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是并列的,财务关系的调节体现在财务活动之中,即体现在筹资、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活动上,它是各财务活动的抽象,而非并列关系。

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控制的填制、成本费用的核算以及报表的编制等活动,来实现控制和反馈。

从两者不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业务分工。西方的股份公司已将财务部与会计列,财务部的职责是负责资金的运筹,由财务经理把关、负责资金的筹措,使用,投资和利润分配;与税务,银行、租赁公司及其他企业联系,经常就公司的日常现金状况及资本营运状况进行分析。会计部由主计长负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包括工资的支付,现金的

四、目标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