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交叉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7:16

交叉教学论文

交叉教学论文例1

2.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由于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规模的扩张、教学科研的强调以及电脑专业技能的过分介入,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当前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弊端。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实际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由注重学科系统性向注重大设计、综合性的转变,大力加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以表达与实现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为主线来构建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当前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症结。通过与企业、公司等机构中的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设计的同时能够紧跟市场的需要,创造出实用、商品化的产品。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持续学习和研究能力,以更好地面向产业的综合设计服务和商业转化等多元创新的需要,培养时展和社会市场迫切需要的、更具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当前高校教育仍部分保留着灌输式教学,教师只管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社会需求。通过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实践型的实验项目,以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的确定,跨学科师资的配置和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

3.交叉课程与实践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学科的交叉,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包括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丰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将原先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少学时实验,按照课程优化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交叉学科综合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成绩,完善了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校企联动,有助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探索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模式,结合专业特色,依托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品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即接受多种形式及正规的设计训练和实践活动。例如:海尔的冰箱设计项目与食品学院合作,科沃斯的智能机器人与物联网合作,以及设计管理的项目与商学院合作等平台的建设及实验,以推动以学生以中心的自主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交叉实践型课程体系,有助于定向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定位。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创新教学促使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设计的思维方式上起到创新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企业向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率。交叉课程体系以培养定性、专项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以交叉实践课程为特征的设计理念及团队建设和实务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4.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4.1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组织与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相应的“1+2+1”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在保持设计学科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重构课程结构,实行1年设计基础课程、2年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1年专题研究课程。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的具有综合设计服务思维和商业转化意识的多元创新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人才建设以传统工业设计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师团队以及业界知名设计总监等优质教师资源引领教学,推进教师教学、研究与设计创新项目相结合,整合并共享课程内外教师研究项目和社会科研的各种教学资源和经验。目标是通过优秀典型资源统合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课程内容改变以往以具体产品类别为研究和设计范畴的定式,突出课题研究与社会问题前沿趋势相联系,突出在跨界与合作中的创新产品研发为企业的下一阶段转型发展提供有创新价值的预研成果。目前在老龄化社会产品开发、智能物联网家居产品、个人健康医疗与服务体系、儿童成长与教育、低碳交通出行工具、文化产品创新发展等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课题研究。从2011年至今,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团队在交叉设计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建设中,针对部分课程做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如“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专题研究与实践”课程以及“工作室”课程的指导上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强调设计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强调设计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4.2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平台支持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主导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教授型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注重设计思维的启发式训练,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参与教学环节,将设计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影响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人员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与环节之中,满足企业需求的定向人才培养,将课程成果与产业转化对接,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应,教学环节相比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更加跨学科、跨领域、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成果更具有原创性,更具社会价值与意义。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依托部级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交叉型设计学科、江苏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优势教学资源、雄厚科研平台和完整的实践体系,确立“实践创新,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本科教学理念。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与相关具有前沿创新领域探索的企业合作,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整合不同专业领域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合作教学平台。已经建成的平台和基地有:江南大学海尔创新中心、江南大学科沃斯机器人研发中心、江南大学新日电动车研发中心、江南大学飞鱼设计产学研基地、江南大学上海汽车集团产学研基地等。企业需求定向人才依托典型企业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为定向企业后备干部储备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在保证教学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培养具有高适合度的定向人才。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长期研究价值的课题内容,已经开展的并产生一定成果的课题包括:海尔健康厨房产品系统整合设计研发、海尔健康饮食科学解决方案、海尔智能空气管家设计研发、海尔冰箱食品保鲜研究课题、科沃斯家庭安保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图2)、科沃斯儿童娱乐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科沃斯儿童教育机器人产品构架及内容研发、上汽荣威产品品牌延伸设计开发、新日老年人助力车产品研发、新日学生车产品研发、中粮集团磨粉机系列产品研发等。

交叉教学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B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学生需“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具备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商务英语学界从商务英语学科性质着手陆续展开研讨,经学者们反复交流、争论和探索基本达成共识:“商务英语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交叉性学科”。1985年,“我国首届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到“交叉学科的产生是由两个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融合而成的,被称为‘二元交叉’”。经研究,学者们认为商务英语学科交叉特点不尽相同,它大体上是由语言类、商务类和商务文化交际类学科理论知识融合而成的“三元交叉”模式。商务英语属于复杂程度更高一些的“三元交叉”学科,对教与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三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为一体,而后娴熟的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

一、相关研究的学术动态梳理

梳理国内外教育家和学者们对于交叉学科和商务英语学科交叉性的前期研究和动态后,归纳总结主要方面如下:

(一)对交叉学科的研究

国外最先提出交叉学科的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于1926年,在新成立不久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上,用该术语强调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到上世纪60年代,交叉学科研究从学者个体兴趣逐渐转化为团体组织合作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并加速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升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效率和水平。1970年9月,法国筹办了首次“大学的跨学科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大学跨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1976年,英国创办了《交叉学科评论》杂志,至此“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得到了各学术领域广泛关注。在国内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实践为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应用。交叉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和竺可桢积极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但在期间交叉学科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在学科的边缘甚至内部地带不断出现了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更为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只借助其他学科,这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宋新明教授曾在记者采访中总结了交叉学科的定位,从狭义上讲,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才是交叉学科。从广义上讲,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外,自然科学内部与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样是交叉学科。

(二)对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历史的研究

有学者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远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最早商务英语在中国是以交易用语、词集适应港口贸易需要出现的。作为一种专门用来教学的商务英语,则是出现在晚清的教会学校,当时是出于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选择”。尽管如此,这种课程设置,即便在今天看恚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然后作为一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仅仅是到2012年商务英语才终于作为一门专业列入中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教学和相关研究现今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各地区、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各高校之间亟需加强交流和沟通。商务英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英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商务英语的教学不够系统,弊端颇多,理论研究不足,但我们相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前提,困难只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动力,我们的研究即将驶向快车道。

(三)对ESP特殊目的英语人才培养的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展起来的ESP,四十多年来已建立完整的体系,应运而生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在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领域,信息膨胀,传递媒介之一的各种出版物有75%是用英文撰写和出版,中国急需以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与西方同行交流。我国对于ESP的研究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到90年代逐渐开始独立研究,研究关注如何高效的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在商务、科技、外交、经贸、法律、新闻、医学、工程、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交叉性学科的人才培养。商务英语就属于ESP的一种。

二、对商务英语“三元交叉”理论知识构建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面临主要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通过对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知识需求的独特性理解,分析现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知识导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第一,我们要从知识导入过程中交叉模式的合理性入手。现如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基本都偏重于英语语言表达上,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没有很好体现出自己应有的特点。交叉学科知识导入模式大都是逐一叠加式,很难做到真正的融入式。第二,作为交叉学科授课安排、授课方法、教材选用等问题不尽人意。第三,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数都为单一型人才,对于语言教学颇有经验,但对于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储备还未达到交叉学科的要求。很多学校不得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聘请其他专业教师来弥补商务、法律等相关课程的缺失,然而这些老师又自身对外语底气不足。

我们深知优化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知识构建模式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教育家和学者们需要不断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进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安排才合理,选择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的教材才符合交叉学科教学特点,运用适宜的授课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特点培养出的学生是复合型人才,那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必然需要复合型。如何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多学科专业水平,储备及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也是目前迫不及待改进的地方。最后,在改进了相对合理的知识构建模式后,我们应不忘继续研究让构建的模式如何更有效、可持续性运转,使商务英语专业长远发展更具前瞻性。

(二)“三元交叉”理论知识构建模式梳理

商务英语专业中,语言类、商务类和商务文化交际类学科课程知识导入“三元交叉”模式会出现哪几种?依据三元课程知识叠加程度、课程设置比例及不同的导入模式,从而产生不同教学成果,必将会培养出不同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大致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式。模式一:商务英语三元学科知识普通微交叉模式;模式二:商务英语三元学科知识偏离交叉模式;模式三:知识叠加,语言的“搬运工”模式;模式四:商务英语三元学科知识深度交叉模式。现如今商务英语专业师生的观念还未从语言专业完全脱离出来,部分人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主修专业还是英语,将来是要充当商务界的语言翻译,只是语言的搬运工,无需真正的了解掌握其他W科知识,这种陈旧观念导致前三种知识构建模式不同程度的出现。模式四的深度交叉模式是最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它或许是一种量化交叉研究,也或许是一种比例交叉研究,再或许是一种范畴交叉研究。主动接受交叉学科的知识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自己的将来必定是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型人才,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提升商务英语师生对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大胆进行学科间三元交叉性改革与创新,分析模式四中深度交叉模式的影响因子,使最终构建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

1.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价值

最初的学科交叉属于学科的“内部”交叉或学科间的“近距离”交叉,以此为基础,学科交叉的范围不断扩大为学科间的“远距离”交叉乃至学科的“界”交叉,这是形成成熟的交叉学科的必要过程。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学科交叉性的发展为基础,积极为其学科交叉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三元交叉”特殊学科特点,进一步研究交叉学科的边界划定。通过对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知识构建模式的不同研究,最终将会对人才培养的结果有多大影响,由此拓展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思考范围,升华交叉学科研究的应用价值及实用意义。

2.对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价值

商务英语毕业生目前有多少是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得不说商务英语教学现今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通过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题的认识,修缮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将商务英语培养所需人才最终要掌握的商务类学科知识、商务文化类学科知识及外语语言学类学科知识的“三元交叉”定位为切入点研究,通过分析学科间知识导入的不同交叉模式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差异,力求能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师生找到阻碍学科人才培养发展的问题所在,论证出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特征人才培养中最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的学科间知识构建交叉模式,为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在理论上为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据统计,近百年来有41%的诺贝尔获奖项目都属于交叉学科。这样的一个数据让我们想到时下在全国外语界争论比较热烈的学术英语能力,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所以称其为“交叉性”学科。学科交叉对教育发展、科技突破、社会进步极为重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那么,我们研究的应用价值就是力求弥补和纠正大家对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较多非英语类交叉学科课程的错误认识,更好的理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三元交叉性”的概念,为国家培养更为全面和更为出色的优秀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这也是商务英语三元交叉性学科体系研究的最终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7

[2]翁凤翔,辛瑞娟.商务英语:历史、现状与未来[J].当代外语研究,2012(4):43-47

交叉教学论文例3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的内涵

所谓交叉性,一般是指两个或多个各自独立的对象之间的交叠、重合与相容。科学研究表明,交叉是“大科学时展的主要表征。”交叉科学(cross-science)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形式与重要趋势,也是科学深刻变革和日益丰富的表现。从形成方式上看,交叉科学是由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科学。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e)是交叉科学的学术化具象,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等人就预言:“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交叉学科的时代。”但是,由于交叉学科最初是发生在大的学科门类和部类之间,主要是指基元学科以下具有交叉性的科学知识子系统,因此,人们通常所说的交叉学科往往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大交叉”,特别是文理学科之间大跨度的边缘性融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学科变革的促动,以及人们对于学科关系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不同学科群边际乃至内部诸分支学科之间的活动关系,并由此把交叉学科的界定推进到基元学科之下的次级学科内部。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交叉学科就不仅仅限于基元学科之间的交叉,而成为包括学科群落内外交叉在内的复杂的概念。针对于某一特定学科而言,其在学科层面上的交叉性即其作为交叉学科的特性,而交叉学科也成为“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学科基础上,科学主体凭借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和类比推理等方法,对对象世界及其变化进行探测、体认和再现后形成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和学科融合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学科交叉已经开始突破原有基元学科的界限,在不同层级的多个学科间产生复杂多向的混合和交融。

在已有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综合学科是以特定的自然客体或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各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科构建和学科实践中符合这样的特征与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综合性这一概念具有泛指功能,并不一定涉及学科属性问题,而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综合性也只是对该学科外部表征的简单描述。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并不能完全被“综合性”的描述所涵盖。笔者认为,除去综合性以外,交叉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属性更为准确、深入的界定,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有着特殊的指导思想、形成背景、学科前史和教育目标的特色学科内在属性的揭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也不等同于综合性,即不仅仅体现为对其他学科的糅合,也不完全等于对其他学科的一味照搬与盲目总和。因此,在关注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时,不能只讲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综合性而忽略其交叉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的内涵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已有的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思想、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的廓清与内化,从而建构的逐步定性化、定型化的独立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是指基元学科内部的诸学科本着创造性和建构性目标,通过打破学科营垒,实现思想、知识和方法体系的渗透、融通、抽取、交汇、整合和再生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后而呈现的综合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学科互涉”。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种交叉性是通过多个同级学科的交叉来实现的――首先是同一科学领域内的诸多同级学科之间,近年来又逐渐出现了不同层级的学科,如自然科学、数学学科、系统学科和思维学科中高一级学科的原理、知识和方法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渗透。此外,按照交叉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思维,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之间也存在着交叉性。这样看来,由于在活动对象、核心内容、发展目标、价值功能、实践过程和应用方法等多方面具有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包含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交叉性也就超越了不同层级的学科界限,成为囊括该学科上下层级、内外领域的交叉,并由此展现出宽领域、跨学科、多维度的复合型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的特征

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在学科属性,当然也是其学科特征之一。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性质的总体概括,交叉性在该学科建构中有更为具体的表现。择要而言,其交叉性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派生式而非本源式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丰富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进程而出现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容的学科。尽管学科名称的提出和学科体系的构建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但思想政治教育学无疑具有较长时期的理论储备与实践前史,因此也就拥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从其他已有学科中进行了理论、知识与方法方面的借鉴,而且这种借鉴还将会持续下去,但它本身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具有独特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科所具备 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在学术渊源上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多方位综合和交叉,但其指导思想、基础理论、核心理念和客观实践为学科自身的主体性作了基奠,使得它在学科构建的本源上具备学科主体性、思想独立性和理论原创性,从而使其在学科本质上仍保持受特定理论指导、来自于独特实践、具备独特思想理论特色的独立学科。那些在学科构建前期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借鉴,不论是学科概念的增殖,还是学科范式的引入,均是在学科主体性之外派生式交叉的结果,而非本源式交叉的证据。可以预料,在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中,学科内部还会产生交叉性成果,但它们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得到丰富,而不能消除其学科主体性和学科本位性。

2 内涵式而非外延式交叉

按照逻辑学的界定,内涵强调概念的内容,外延指示概念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体现为学科内部从概念到范畴、从知识到方法等一系列内涵性要素在与其他学科相关信息的比较、测度和扬弃中实现交叉,而不是因为概念范围的扩展引发的与其他学科的交集型交叉。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概念、体系和结构得到建构与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外来信息和要素是直接先行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内部,引起该学科领域内的共鸣,随后再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推动理论发展的。这样,大量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的产生,只不过是学科间的内涵式交叉,而并非所有要素的全方位侵入、渗透和替代。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评估论为例,把来自于管理科学中的评估理论介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导致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测量与判断的现实考虑,并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依据问题、对象问题、目标问题、原则标准问题、模式机制问题等结构体系。后面一系列的理论建构,无疑是评估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的内涵式创造,而并非评估理论的全盘植入。由于这种交叉介入的方式是从学科内部推进的,而不是从学科发生的,因而它属于内涵式交叉而非外延式交叉。这种内涵式交叉,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于自身特色和实践理性的增殖力与创造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的生命力所在。

3 域内式而非边界式交叉

美国政治科学家古丁和克林格曼在谈到当代学科发展的状态时指出:“分化以及作为其伴生物的杂化,最近在政治科学领域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在过去,混合领域是各种完整的学科之间出现断裂的结果;如今,这种断裂正出现在相邻的子学科所包含的不同专业子领域之间。……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的过程,涉及的是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所包含的不同部分之间的整合,而不是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其结合点建立在各个领域之间,而不是建立在各个学科的交叉边界。”这种描述,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域内式而非边界式交叉的现状非常吻合。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全面性和复杂性相关联,另一方面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处在全面构建、学科体系与结构尚待完备的状况有关。由于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所面临的开放性的大环境,各学科、各专业子领域之间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式、深度接触的态势,原先存在于各个学科间的“旧的不变的对立,严格的不可逾越的分界线正在日益消失。”在某一个学科的某个领域内某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可以不受学科边界的约束而相对自由地渗透或传递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领域和结构中。于是,过去常常发生在高级别学科断裂带的交叉现象已经多被混合的、杂化的和渗入式的子学科“领域交融”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多地呈现出“域内作业”而非“边界作业”的特点。

4 局域式而非覆盖式交叉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是不同领域间的交叉,然而所涉及的交叉领域并非是完全替代性或全盘植入性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学科独立和学科主体性,具有保持学科自身特色的理论逻辑与学科体系。它在相关领域中只是部分地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而不是其他学科思维的简单照搬,更不是以其他学科中的有关领域毫不保留地覆盖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领域。美国学者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在讨论学科关系时引述说:“当不同的学科碰在一起时,一种横向整合过程从理论上来讲就开始了。”尽管如此,她强调指出:“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完全融入另一门学科。”笔者认为,这个判断适用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目前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学著作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时都注意到该学科对于其他学科借鉴与引进时的有限性,或者说学科交叉的局域性。比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颇具代表性的著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到:“尽管相关学科(如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也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专门的研究对象,只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部分交叉关系,而绝不是完全重叠。”这个判断,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局域式而非覆盖式交叉的特征。实际上,正是由于交叉的局域化而非覆盖式的发生,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在思维延展、知识生长和方法创新预留下了足够空间,也才使其学科主体性与学科特色得到充分发展。

5 跨学科而非超科学交叉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产生于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学科形成过程中不仅已经而且还将从上述学科及其他学科中获得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式等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但这并不会抹煞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特色,更不能由此作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纯属诸学科“杂烩”的错误推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科学分类的标准。他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行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充分说明了每一门独立科学都应当致力于研究某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科学依据运动的特殊性分类和次序性排列而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思想发展和思想教育发展为研究命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运动形式中的矛盾性和规律性予以揭示,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也具备独特的研究规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固有的基本关系的发掘、内在矛盾的发现和解决及其发展规律的发现与运用,支撑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构建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内部的交叉,并没有改变该学科的主要对象、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也没有改变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蕴含并展示的是其跨学科属性,这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学科规律的表现,也是其科学性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是跨学科而非超科学的交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目前已 经成长为一个学科体系较为健全、学科化程度较高、具有特色的独立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说,依托于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该学科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目标。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目前也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节点和创新的拐点上,不仅需要加强和完善既有学科体系,而且亟待理清学科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关于学科属性和学科定位的争论接连不断,关于学科能否发展、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的疑问也此起彼伏。笔者认为,要澄清理论争论、探讨发展思路,不能回避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的系列问题,也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学科交叉获得发展的重要路径。而所有这些,都呼唤我们去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特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发展的基本路向。

如前文所示,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在属性,是该学科自创立之日起就已经接受和形成、支撑着该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社会思想教育产生的历史来看,把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领域中剥离出来,实现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交叉并纳之于科学化、理论化的全过程本身就展示了该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同时,学科建设初期就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由于交叉性是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内生性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发展必然会和实践需求、科学发展的状况以及学科发展的规律紧密相关。概括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发展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并受其制约的:

其一,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主题与方向的根本因素,也是产生科学与学科的内在决定条件。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生长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由此可见,科学和学科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决定于并受制于“实践之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学科,其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不外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正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学才能获得交叉性发展的根基和支撑。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要求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择取的方向。

交叉教学论文例4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之后又朝着相互交叉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据统计,1901-2008年间,在全球总共授予的356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交叉性研究成果超过185项,占总数的52.0%[1]。事实表明,新科技的生长点以及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中。目前是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交叉学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知识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力的发展[2]的土壤。为了解交叉学科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为例,全面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对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什么是交叉学科

1.1交叉学科的定义

“交叉学科”是1930年由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首先提出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交叉学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钱学森认为,“所谓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3]。”这是国内学术界对交叉学科做出的较早的权威性定义,明确地将多个领域的学科间融合与交叉定义为交叉学科。可以看出,交叉学科是一种学科形态,是指由不同学科相互作用,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的新学科,但这种学科的发展和定型具备天然的边界渗透性和学科超越性。

1.2交叉学科的特征

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属性、方位全、多层次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具有独特的自身属性

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打破了传统学科固有的发展模式,学科间经过长期交叉与融合,使得交叉学科在继承原有学科部分属性外,还拥有独特的自身属性。

1.2.2交叉形式多样

学科交叉的形式很多,既有不同学科门类之间交叉,也有同一学科门类内部之间的交叉;既有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既有同一级别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不同级别学科之间的交叉[4]。

1.2.3交叉内容丰富

交叉学科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诞生的。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学科间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衍生出诸多新理论、新方法。同时也会产生诸多新问题、新现象,为学者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1.3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向纵深发展,交叉学科在国民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3.1发展交叉学科,有助于推动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事实证明,很多重大科技成果的获得得益于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科技的重大发现以及新学科的产生,大多是在学科交叉和交融的过程中被发现或形成。交叉学科的发展可以改进和完善科技创新方法,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传统学科的改造。

1.3.2发展交叉学科,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高校以其师资队伍水平高和学科专业齐全等优势,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发展和建设交叉学科可以促进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拓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1.3.3发展交叉学科,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交叉学科的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协调发展。交叉学科具有有别于原有学科的新知识体系和能够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些现象和问题无法用单一学科的知识给予解决,须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取得突破。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多专业的生产协作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推进作用,反映了交叉学科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应用转化提供的新途径,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2交叉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迈入21世纪,科技呈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大科学、高技术”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应更多采用多学科或跨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以便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1交叉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必要性

交叉学科是融合多个学科知识来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产物。大量发展交叉学科、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战略和大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以往培养专业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蓬勃发展,人才培养过于细化的弊端逐渐彰显。过于专业化隔离了知识之间的界限,制约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及时把交叉学科引入通识教育中,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在学术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

2.2交叉学科教学新方式

科技发展的整体化特性对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课程体系和内容出现的跨学科综合化的现象[5]。只有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6],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理工类大学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之间不能沟通和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倡在教学中开设文理、理工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并规定每位学生至少要学习近27%的社会科学课程[7],用以培养人才的各种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针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洋运输)、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办学特色及其教学实际,我校研究开设了《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这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立足现代海洋开发,紧扣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专业特色,集中“三海一核”主干院系骨干教师,采用风格多样的教学手段,系统讲述“三海一核”相关知识。

2.2.1多学科交叉融合,开拓学生视野

交叉学科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推手,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石。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课程,充分体现学校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培养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共32学时,有固定教学计划、对应教材以及灵活的考核办法。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切实了解我校“三海一核”专业所做的事业,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及事业心,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使自己所学知识有用武之地。

2.2.2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学习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跨专业、多专题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不仅涉及船舶、动力、水声和导航定位等专业工程领域,还涉及科研训练、工程伦理等科学素质教育领域。课程所选择专题内容均基于海洋开发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相关内容,即“下得去(运载器)、跑得动(动力)、看得见(水声)和稳得住(导航定位)”四个专题,知识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能够较全面的体现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课程涉及的交叉学科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增强学生对“三海一核”主体学科的交汇认知,知晓一批学术界知名学者及系统内相关单位,并对自己所学专业充满信心和热情,有助于培养跨学科的行业领军人才。

2.2.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研讨相结合、“三海一核”主干院系骨干教师团队教学的授课模式,在传统课堂授课过程中开展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形成教学互动的氛围,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从而实现快乐学习。同时,课程将理论讲授与科研实际、科技成果与科研单位、科学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寓海洋资源意识于课堂知识讲授,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海洋的热爱。此外,课程充分利用哈尔滨工程大学Bb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视频、教学案例上传到网上,实现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2.2.4科研最新成果第一时间走进课堂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主要途径。一本优秀的教材,必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课程采用的教材主要是教师的自编讲义以及一些参考资料。专业内容部分由任课教师从各自领域选摘经典内容,形成讲义;科学训练部分由任课教师共同开发,形成系列专题。参考资料主要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船舶结构优化设计》《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参考资料中一部分是由本校骨干教师编写而成的。当然,教材不代表权威,我们应该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2.2.5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当今教育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各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采取的一项共同的战略措施。同志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课程的开设,首次在学校范围内实现了“三海一核”主干院系骨干青年教师针对通识教育的团队教学模式。任课教师人员组成合理,学历高,学科相关,优势互补[8],不仅活跃于教学、科研一线,而且在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领域也有出色表现,有利于通识教学的开展。

2.3交叉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开设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课程,我们看到交叉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科研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同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大学生进行了共同的文化教育,有助于理工类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有关海洋开发以及海洋军事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关于海洋开发的一些热点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和业务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同时,也在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己所开设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9],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因为交叉学科往往是新科学的生长点,所以在教授选修课程的同时,教师自身也会受到启发,从而涉足科技前沿,深入钻研,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3结束语

交叉学科研究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获得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重要土壤。高校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发展和建设一批符合高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交叉学科,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交叉学科带头人。同时通过开设一些交叉学科课程,将交叉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理论引入课堂,促进各学科理论与知识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交叉学科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广泛开设文理结合、理工结合以及多学科综合的跨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48-62.

[2]宋华明,常姝,董维春.美国高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范例探析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73-77.

[3]金哲.论当代交叉学科[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3):140-149.

[4]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J].学位论文联合对比库2014(3):27.

[5]赵本全,姚纬明.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1-54..

[6]韦群,李纪武.富有时代气息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1998(1):9-13.

[7]陈其荣,殷南根.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21世纪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3):44-48.

[8]管晓霞,钟书华.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1(2):45-49.

[9]彭旭.论通识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15.

交叉教学论文例5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 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 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 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 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 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Immunity》、《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 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 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 ,1997,18(1):5-6.

[3]曹 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交叉教学论文例6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 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 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 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 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 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immunity》、《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 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 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 ,1997,18(1):5-6.

[3]曹 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交叉教学论文例7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Cell》、《CurrentBiology》、《Immunity》、《Chemistry&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on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InstituteofMedicine.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R].America: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1997,18(1):5-6.

[3]曹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交叉教学论文例8

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方法论,突出对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结构的理解,强调价值因素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一个微观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演绎性色彩较浓,引入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由孔德开创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主张在社会学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和工具的作用,注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逐渐呈现出以逻辑演绎为主向逻辑演绎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由侧重理论研究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由偏重宏观研究向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等趋势。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方面的借鉴意义逐渐凸显出来。系统地挖掘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中的合理因子,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是贯穿于社会学研究全过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社会学研究方式有四种基本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社会学中对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如抽样理论、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文献的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掌握人们思想活动和舆论动态的信息、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社会事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验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西方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研究中,这种方法也得到了使用。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实验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得到应用。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在文化人类学和比较社会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效地运用实地研究法开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三,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是社会学研究的各阶段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点。它包括问卷技术、访谈技术、观察技术、抽样技术、测量技术等。在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研究中,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需要大量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社会学中有关抽样、测量、观察、访谈等具体操作技术的研究和步骤,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具体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亲缘性,决定了二者进行学科交叉的可能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社会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不断推进。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知识借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形成和逐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初创和形成过程中,需要从社会学中汲取相关的理论营养,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借鉴相关的社会学知识,对某些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现象进行社会学的解读,向社会学寻求知识借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理论资源,但主要停留在知识借鉴的层面上,呈现出一定的零散性、随意性色彩。第二,问题聚焦阶段。进入21世纪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不再满足于仅仅对社会学的某些理论进行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和解读,而是着重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具体的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得到了突显。比如,有学者从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视角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有学者从文化结构变迁的视角论述了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问题,有学者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论述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这一阶段的研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中的问题关切,着力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学科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学科融合阶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朝着学科层面的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学者们开始从学科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相互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深层次思考,并尝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有学者认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现实召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规律的科学。也有学者认为,借鉴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完全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互动研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研究,越轨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一阶段的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逐步由零散走向系统、由表层走向深层,实现了由理论借鉴向学科融合的转化,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这门新兴分支学科的产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评价

交叉教学论文例9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高水平高校的共识和特征之一。高校发展交叉学科,对于培育新兴学科、寻求新的增长点、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发展交叉学科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把党的建设与交叉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为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思想基础、实践途径和坚实保障,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遇到的困难

1.高校教师的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不够强

在美国,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法国认为,综合人才的培养单靠知识的积累不能达到目标,必须通过多学科综合培养,使学生不仅能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要依据市场变化,毫不困难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并且有能力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1]。在中国,虽然各高校教师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以往传统单一学科学术氛围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形成保守的观念意识,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不强是阻碍学科交叉建设的一道屏障。

2.缺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院系管理体制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和科研人员明确地归属于各院系,由各院系负责日常管理和学术梯队建设管理工作,院系之间交流少,导致教师在学科和学术研究上固守着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形成了制约。二是,高校管理体制中缺乏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奖励机制,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科交叉融合上积极性不高,学科的交叉融合缺少了原动力,因此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就受到影响。

3.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缺乏理论研究支持

我国高校系统在学科交叉与融合应用研究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引入国外有关模式较多,对开展学科交叉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理论研究甚少,更缺乏对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一方面,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很少密切联系学科建设的实际作深入系统的论述;另一方面,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归纳的知性层面上,很少运用学科交叉理论来认识和展开,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2]。

4.高校学科交叉领域缺乏学术领军人才

学科的发展需要学术领军人才,领军人才的学术技术领导和团队核心作用可以促进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目前,各高校中并不缺少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学术领军人才,但真正能够担当起促成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多学科背景的学术领军人才比较少。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术领军人才为科研人员指明有价值的学科发展方向,学科交叉的培育和深化就无从谈起[3]。

以党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

1.支部建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

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在队伍建设、凝聚人心上,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服务于学科交叉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支部的组建可以以学科组、教研室或科研团队为单位,这也符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把支部书记与学科组长、教研室主任、科研团队负责人通过党组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支部书记、委员通过履行、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重要问题的责任,对中心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统一了支部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支部活动的开展也围绕中心工作,引发对学科发展的思考和研讨,通过支部工作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

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新的事物,需要不同学科的团结与合作,激发新思想。老党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协调与桥梁的作用,利用自己多年对于学科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带领年轻同志共同探索学科发展的交叉点,为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梯队的融合搭建平台。

2.创新活动模式,建立交叉学科发展氛围

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的氛围,首先要有活动的载体,可以利用跨学科支部之间党建工作的协作,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模式。支部的建立和支部活动的开展可以突破原有的地域、单位界限,在院(系)之间、教研室之间、机关与院(系)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跨学校之间广泛地建立支部共建关系,通过共建活动加强人员交往、思想交流、学科交叉及跨单位的团队建设,形成促进优势学科强强联合、新兴学科相互支撑、学科之间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活动载体[4]。

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学术层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碰撞。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首先,可以围绕交叉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1+X”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针对学科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帮助教师搭建平台,通过联合申报课题、联合科研攻关、利用学科优势联合报奖等,带动交叉学科研究,促进知识迁移,发展新模型、新方法与新理论。其次,可以结合现有学科布局,广泛开展学科发展大讨论,推动学科建设观念的大转变。采用学术论坛、名师讲坛、跨学科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引领学术探讨交流、学科交叉融合,产生创新火花的思维碰撞。再次,可以组织不同学科方向的党员教师开展学科前沿的问题交流,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碰撞、切磋和融合,启迪科技人员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创立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领域打下基础[5] ,创造强有力的“党建促科研、党建促学术、党建促创新”氛围。

3.通过党建工作引导,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学科机制

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建立一种适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机制,要拆除学科之间的壁垒,革除那些阻碍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性因素,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党建工作中,要利用民主生活会、组织党日活动等机会,培养良好的协作环境,形成齐心合力、密切配合的良好氛围。基层党组织要把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了解学科交叉中的难点问题,化解矛盾,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协作的工作气氛。党支部可以通过在党代会提案的形式,提出交叉学科发展中关于人才流动机制、科研合作机制、学科交叉资金投入机制、学科交叉科研奖励机制等,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大环境培养。

4.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集中优势学科,建设一两支具有示范作用的跨学科优秀团队,将支部建立在团队上,使支部建设和学科发展充分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在政策上、资金上要给予倾斜和支持,形成围绕学科交叉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学科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渐发挥这一两支跨学科优秀团队的示范作用,辐射到学校的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中去,使学校在党建和学科交叉建设上取得跨越式发展。

交叉学科的发展是高校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密切结合,让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交叉学科对于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要在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组织者和推动者,把交叉学科发展作为政治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行动中去,通过因地制宜创新创先争优活动方式方法,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实践途径和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平峰,李晓菲,聂规划.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论及模型研究.理工高教研究[J].2010,8,(29).

[2]金薇吟.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1-2.

交叉教学论文例10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 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 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 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 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着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Immunity》、《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